/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一覺元 親教師的慈勉【提問一:即身成佛】【Compassionate Encouragement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 Question #1:What is the concept of putting Dharma into Action as to Be a Buddha?】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9-09-23 | 1207 次瀏覽 | 分享到:

下載提取碼:18ae



學員提問:

師父上人談到在一覺元的學風裡面有一個「即身成佛」的概念,是要落實在生活當中,是否可以給我們更深入的提醒?

 

師父上人開示:

即身嘛,你要從那個「即」去理解,它當然沒有離開你的生活。那麼為什麼講「你的」,而不是「我們的」?當然我們客氣講法叫「我們的」,那麼每一個人,他的就是他的,他即便有「我們的」概念,也只是一種所謂的共業體的狀態。

 

那麼「即」就是即刻、即時啊、當即啊、你們說的當下的意思。所以一個人真正明白了,他就在當下成就圓滿佛道了嘛。那麼不明白的狀態呢,那他也不能沒有當下圓滿佛道的概念。因為明白了,當下圓滿成佛它就是結果;那不明白呢,當下圓滿成佛的這一種概念是一種督促力量,也就是說,它隨時提醒著我們在當下,去把所知道的這一些一切學修的正確,運用出來。那那一個正確運用出來都在當下運用,你不會說「我現在知道了,等我過兩年再用」對不對?那這一個概念就不是一種即身成佛。所以我現在知道了,我現在就在用;那我昨天知道的呢,從昨天就用到現在啊,那這一個都是即刻嘛,像昨天到現在的每一個點都是即刻,所以都是當下,所以要有一種「當下落實」這一個概念。

 

那佛不是空談,祂就是把所知道的這一個正知正見把它運作出來。那麼你如果沒有當下的概念,就是凡夫啊!凡夫永遠不懂得活在當下,或者是凡夫永遠活在的當下都是一種錯知錯見,那就是一種非當下的知見的當下,所以這一種概念變成是一種迷,以「迷」的當下就產生這一種六道輪迴、四聖法界這一些。那麼以「覺」的當下,你當下就進入了佛淨土了,這樣可以理解嗎?

 

所以它沒有離開生活嘛!那麼我們世間人最麻煩的就是什麼?在理解這一些正知正見歸理解啊,然後遇到生活境界歸生活境界,然後常常講說:「哎呀,佛法是佛法啊,那生活遇到的問題還是要生活的經驗去面對啊。」尤其現在比如說看病好了、生病好了,或生命的問題,佛法歸佛法啊,癌症呢,癌症還是要化療啊。那麼沒有一本佛經裡面告訴你有什麼侵入性的這一種化學藥劑,或者是殺、對立的這一種概念。那你看,為什麼我們講病?因為現在普遍嘛,這一種東西變普遍生命特質,這一種生病的現象變成普遍現象,大家好體會,那麼你學到了是什麼?學到了「和合無諍」那你就在當下。假設你過去業力現前的時候生病,那你就要跟它和合無諍,這個就是「當下就是」了嘛。那我們都不是嘛,我們和合無諍,對不對?我當下生病等我病好了再來和合無諍嘛,所以你的生命狀態就會一直不好……一直不好……所以到最後,你就永遠沒辦法和合無諍嘛,永遠都是一個從書本上看到的這幾個字「和合無諍」,永遠都只是一種口語的傳輸,所以最後修行很可惜,就會變成什麼?變成知識的傳習。第一個是知識的蒐集,第二個知識的傳習,那麼所有的人都在蒐集傳習,傳習就是傳播的意思、跟人家講,蒐集傳播、蒐集傳播、蒐集……這樣來來去去……,它還是知識,它也不是智慧,所以修行不如是。

 

所以,修行之所以它有一個「當下即是」的概念,就是你所知道的知識,你要當下轉化成什麼?行為落實!當行為落實可以去解決你的問題的時候,這個就叫智慧。那我們蒐集很多的知識常識、佛知佛見,這一個蒐集固然是一個行為,可是這一個蒐集的行為並不是那一個如來知見要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所以這麼一來我們就不能去解決問題,所以等於沒有智慧,所以頂多就是我們學習的人要去明白,頂多就是知識常識的養成而已,那這樣對於一個修行人,就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事情,他就永遠活不在當下,生生世世活不在當下!



恭錄自《一覺元會刊第5期》-親教師的慈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