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一覺元 弘聖上師講述 20181124【相信 • 你就得救了】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20-08-22 | 1057 次瀏覽 | 分享到:


下載提取碼:0000



♦ 弘聖上師 開示法義 ♦

 


一個學佛的人,第一個「信力」一定要夠,你只要沒有信力,你再怎麼學都提升不了。信力的第一個就是我們的信心,所謂是「必然可以成」!可是,如果停留在這邊,我們眾生就會因此而長養傲慢,信心拿捏不好就變成是一種貢高我慢。當然,「貢高我慢」其實不是信心,然而我們眾生會把這些名詞的義理攪和、分不清,這個信心提煉出來之後,有一個它的一種仰賴,這一種仰賴是建構在信心的基礎,它就不是一種依賴,而是崇仰,「崇仰」有一種你要效法他的意思,所以這個叫做「信他」。「信他」就是相信諸佛菩薩的教誡、教誨,一旦有這一個生命運作,你的自信就不會流於貢高我慢,因為你有一種平等、謙懷之意,效法於他嘛!貢高我慢的人是不會效法於他的。所以,「信他」有很大的作用,前提是這一些過來人,非過來人也不能信,信「非過來人」,我們執迷的信就是一種所謂的「自卑」。

 

那你看,「自卑」跟「貢高我慢」都是形容一種不好的生命,「貢高我慢」這一種就是不信、不學習的意思,「自卑」這一種就說沒能力學習,它都是往負面的生命帶領。所以,「信自」、再來「信他」,你才會有精進力跟持續力耐性的一種發展去接收所有的現象跟理體的存在,接著就延伸出來所謂的「因果關係」跟一切存在的理路,所謂是有體、有相,有事相、有它的理體,於是「信因、信果、信理、信事」,就有這六個「信」的層面延伸出來。那麼這六個也是一個約分,細說無盡,這約分的六個合在一體,具足這六個義理的一個自性,它就是佛家在講的信力,所以,光是「信」都不簡單!

 

華嚴告訴我們:「信、解、行、證」,對不對?它把「信」擺在第一個步驟,這是依四分證來講,為什麼要有四分證?「四分」就是有一種分野跟次第的意思,本然我們生命狀態依佛法的學習是沒有這一些次第的,它是「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它是涵融一體、即席而成的。那麼為什麼要講這些四分證?這也是古師大德無盡慈悲,因為他觀察到我們芸芸眾生沒有這一個根器,少數上上根人有,可是以大數法則來講沒有,所以如果沒有幫我們做一種俗稱而善巧方便規劃鋪陳一下的次第、功法的話……即便這也是一種假相、幻相,但是這時候就是以假引假,所謂我們世間人講「借假修真」的這一種生命狀態,如果沒有這樣的話,我們永遠都沒辦法自覺。所謂是圓覺的體性也是曾經有這一些功法而累積出來的,那我們還沒有累積到的時候,我們就會盲目於中,以致於了無出期。 

 

所以,在四分證裡面就把它約分提煉出來它的步驟,第一個步驟叫做「信」。這一個「信」如果沒有,你就沒辦法「解」,你不會有這一個力道—「信」的力道。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又常常把「信」掛在嘴邊:「我最具有信願,所以我當然可以理解、可以學習。」可是你發現,多數人講自己最有信願的時候,你未曾看過他真正契入「學」這一個階段,他也許有接觸,可是不等於學。那「學」和「接觸」在以前是同一件事情,可是現在的人又很麻煩,「你說接觸又不等於學,到底是怎麼樣?」很麻煩!那這一個含糊的概念也都是來自於沒有「信」。

 

沒有「信」,我們又會說有,對不對?人家說你沒有,你會說你有,那我們就會開始產生辯論,比方說你沒有,然後你就會說:「我如果沒有,怎麼會來學?」這時候人家跟你說:「你沒有學!」你又會說:「我沒有學,那我現在是在幹什麼?!」這時候再講下去就得罪人了,對不對?(師父笑說)「你在這裡發呆!你在這裡打瞌睡!你在這裡瞎攪和!你在這裡……也不知道幹嘛!」……一大堆,這一大堆都跟「學」無關,可是卻存在。

 

那你要知道,「接觸」真的跟「學」沒有關係,它跟什麼有關係?跟「緣」有關係,也許只是我們過去生生世世曾經待過生命成長的文化體系。那這個是比較廣的來講,假設你們濃縮在「學佛」的話,就是我們待過學佛的領域,可是,是那個領域是學佛的領域,不代表我待過就是我在學佛,不是這樣,因為我都沒把它搞清楚弄明白,哪有在學?!那麼這時候就變成是一種依賴,沒有一種崇仰的狀態了,是依賴!它變成是一種所需、是一種商業考量。什麼叫做商業考量?我要解決我的問題,你給我,你給我之後,我要多少給你。給多少當然不等,也不一定是錢啦,因為有的世界沒有「錢」這個東西,天上就沒有錢啊,它那邊不是用錢,好像只有人在用錢嘛,對不對?你看山林裡哪一種動物是用錢,比如這隻狐狸跟那隻狐狸要用錢買東西?沒有這種事情!好像只有人類是這樣子,但很多外星人也沒有在用錢的,都沒有!

 

這些就是一種文化的薰染,當文化薰染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這一種習氣、習慣。那習慣什麼?為什麼它叫習氣、習慣?你看,到達「習慣」的運作時都是不太自覺,你有沒有發現?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咦?我怎麼會這樣?」常常會這樣啊!然後這些事最後是錯的,產生人生的悲哀,再來造成人家的麻煩的時候,人家又質疑了,你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這樣啊?我糊塗了!」你糊塗了就沒事了嗎?不是!你糊塗了,你就把自己的境界一直往下降了。那我們常常會用「糊塗」來為自己脫罪,這一個糊塗的脫罪又造一個業了啊!你老是用「糊塗」來脫罪,代表你不願意正視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你永遠不可能清醒,因為你又再造了「糊塗」的慣性,你看,層層疊疊!

 

那麼這些其實都是從我們原來頭腦清楚的狀態來的,這個頭腦清楚地演繹到已經熟悉了就變成是一種反射動作,所以反射動作就不用頭腦。那你看,這時候其實就是你的頭腦已經運用到爐火純青了(師父笑),所以它還是用你的頭腦,也就是說你的「意」在運作,是你的意識層在運作。這種東西很可怕,當它根深柢固的時候,生生世世的流衍來到這一輩子又有機會遇到「學習佛法的文化」這一個境界相,我們會又再來一次,因為我們習慣了這樣的模式。

 

所以,我們不太會用一個很清明的腦袋跟心境,佛家講的「起觀照力」就更不用講了嘛,對不對?那個不是用腦袋能辦到的。這時候我們連粗糙的腦袋都不用,我們又會開始把一切「我認為的對」都搬到自己身上來,「我認為」就不一定是對了嘛!從那個「信」來講,我們就會很固執地說:「我相信!我最有信願!」可是,所有互動的行為都在表徵「我根本不信」。比如說你跟一個人學,你說:「我相信你!你講的我都相信!」這時候他跟你講了什麼,你說:「可是……但是……」,你馬上「可是……但是……」出來了,那你有沒有相信?他說:「你這樣就沒相信我喔!對不對?」你又說:「不是!不是!我不是沒相信你,我真的是最相信你了,我只是……但是……」(學員笑)永遠都是這樣。你看,都在輪迴於我剛剛講的那種生命狀態,我們連第一個「信」字都難!

 

所以你就知道,華嚴學修初階從「初信菩薩」算起,那個「信」多難!那個信力一發,一般我們大宗的佛法上叫做「發菩提心」,沒有「信」的人,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叫做「你沒發菩提心,你就是不信」,那你只要不信,你就沒辦法學,叫做「解」,你無法理解。所以,在「初住菩薩」以前有十個位次都在講「信」,你這個信力的作用力強到最後的臨界點超越了,你才能真正瞭解。你看,佛法從這邊開始講,那麼你就知道我們人世間在講「我相信你」那是什麼東西,那個都不能解釋也不能論辯了,因為一定會得罪眾生。因為你一講,只要是清明頭腦就會說:「你根本就是在撒謊!」對不對?撒謊!或者「你好辯哉」……等等一大堆,這些負面的運作都會從那個「我以為我堅信」開始,那麼這時候就亂掉了。

 

所以,佛法只要你菩提心……最初階的這一種喔,我們還不是指成熟的這一種,那相對成熟就叫做不成熟的這一種,不成熟,人家還是對的喔!那我們「堅信自己是真的」這一種都是錯的!你看,人家還不成熟卻還自覺:「我不太信」,可是人家也真的信了啊!那個就是什麼?一發菩薩的菩提心出來的時候,他信力出來了,這一個信力就讓他頓升為初信位菩薩,那在小乘相對應來講叫做初果須陀洹,他馬上就證了。

 

那這一個信力是一個保險機制,它擔保了你永不墮惡道!所以須陀洹最多的時程是天上人間往返七次,他就超越輪迴了,他就可以證四果以上,三果、四果……這樣一直證上去,最多只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你看,最底到人間,那你顧名思義,他天上人間往返七次都帶著過去生的善緣在學習,在人間學佛嘛,學一學,力道比較高,甚至禪定功夫又更高了,就又到天上了。一上天上,幾乎都是超越色界天的,又去禪天,禪天又有一些業緣現前,然後再掉下來。再掉下來,因為有過去生的基礎,在人道又好修,所以來來去去,不出七次他就可以脫輪迴,那這個叫做擔保—永不墮惡道,這也是很不簡單。所以,那個「信」出來就解決了,你就知道「信」有多重要!

 

 

延伸閱讀 :

 一覺元 弘聖上師 明覺法堂 20181124 台中

(影音視頻) (說法講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