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一覺元 2020親教師的慈勉【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長的重要關鍵】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20-10-31 | 932 次瀏覽 | 分享到:


下載提取碼:0000


〔親教師的慈勉〕
一日平常──落實的真切與深度

一覺元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開示

 

提問一  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是學修成就的重要關鍵?

「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我們理性上知道要依止一位上師,但現今人總是貪多,東學一點、西學一點。為什麼依止一位上師而非兩位多位,是學修成就與否的重要關鍵? 

 

其實這個問題用世間法的概念,也都不難理解。你比如說,你在十字路口的時候是比較好抉擇,還是你只有一條路比較好走?那也就是世間上人講的這什麼,說「你沒有選擇的時候是最好的選擇」,對不對?那你有很多選擇的時候你那時候就會很茫然,你到底要選擇哪一條路?那當然這是一個比喻啊。

 

那麼如果從實質生命的運作,在學習成長的這一個,不管是實質上講還是現象上,還是依自古以來的統計上,統統有一個狀態,比如說它會打架,對不對。我們知道佛法非定法,非定法!那麼就像以前我們常常講的在爬山,你同一座山,你東南西北都有路爬上來,對不對,可是你就是一個人兩隻腳,你也就是從一個地方出發,要爬到山頂,那麼你從一個地方出發,你能從多個方向同時動身嗎?當然不可能,對不對,你也只能從你腳下那一點開始動身,所以你只能從腳下那一點,那個點就叫做「一個」,對不對!那你要跟師父就是「跟著那一條路」的意思。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有老師?老師就是路,對不對,路的指引嘛,也就是說你說那個路牌嘛,對不對!那你不懂的路,你要看著路牌去走路,所以你才能達到目的地啊。所以這時候如果你同時看兩個不同方向的路牌,那你怎麼辦,你到底要走哪一條?你又不可能同時兩條路走。同時兩條路走,這更麻煩,你看,你明明在東邊,那麼你東邊走兩步路,你這時候又要去西邊,跑到西邊,在西邊走兩步路,又要跑到東邊再走兩步路,你看,你到什麼時候才能走到東邊西邊的中間那一點高山點,對不對?那這個就是一個「一」的概念嘛!那這個是一個「初始的一」的概念,你剛開始的一,一定就是「一個、兩個」的概念。

 

那麼所謂都是善知識,為什麼不能全部跟,也就是這樣。都是善知識的意思,就是它指的路都對。比如說,我從南邊出發,我要達到山頂,山頂是我的北邊,那麼這時候的路牌是指北邊。欸,可是這時候如果在同時這個地方出現一個指南邊的路,南邊說到山頂,這是不是叫指錯路?這個就不叫善知識,對不對。我在南邊要往北邊走到山頂,我現在看的路牌是指北邊,那這個叫做善知識,因為它給你指對了。那麼在北邊也有一條路往山頂走,它就是往南邊走的意思,那北邊有一個善知識,它一定跟你指南邊;那北邊如果那個指路的人,把你指去北邊,那個就不叫善知識。

 

這是一個比喻,那也就是說,善知識分屬在東南西北,對不對,那分屬在東南西北的這些善知識,它講的一定都不一樣,講的一定都不一樣!可是這些不一樣的講法,一定都導向同一個目的、同一個點,對不對?同一個方向導向同一個目的地啦,應該這樣講。那因為它的方向不一樣嘛,導到同一個方向,那個是指同一個地方的意思。所以這時候你只能選擇適合你。「適合你」就是說,「你從哪裡出發,你要往哪個方向」那個才是適合你的。你南邊要走北邊,你就不適合指南邊的路,就這樣子。

  

所以從這個角度,如果你什麼善知識,我們前提都講善知識喔,現在還有更麻煩的就是說惡知識一堆的,對不對?那…那什麼都要聽的話,你就雜亂不堪。那再者,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你沒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的時候,越多,你會越茫然,是這樣。那這是於外,於外的這一個好懂的道理。可是我們知道修行這件事情,常常不是只停留在道理而已,它還有一個真理的層面,它才是終極。

提問二  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依止一位上師,師父上人淺顯地從外在生活的道理讓我們好懂。那從真理的層面,什麼才是最終極的依止一位上師?

  

如果從終極的角度來講,它就不是那麼浮面說「哎呀,指的方向是怎麼樣而已」啊,它還有我們自己修行的「心定」的問題。你的心二,你就不定,對不對,所以你不依戒定慧三學依持修持的人,它就不是佛法,也就是說,它就不能帶領你往出世間走。

 

那「戒定慧」是佛法的名詞,我們不要執著佛教兩個字,對不對,它是佛法的名詞,也就是說拿掉佛教這兩個字,「世出世間一切真理的學修運作」,我們這樣講,因為現在的名詞運作。能夠讓你契及到真理的理體與所有的現象存在的這樣一個生命狀態,它都不離開「戒定慧」三學;也就是說,那也許更周全叫「三無漏學」,對不對,無漏,無漏就是完滿無缺,所以這三學是一個關鍵。也就是說,你能夠…我們這個關鍵,又講到出輪迴不出輪迴好了──出輪迴代表著永離苦難,不出輪迴就代表著永遠有苦難,喔是這樣。所以那學習成長為什麼?就是「永離苦難」嘛。那「苦難」再用另外一個名詞講就是「永遠離開你不喜歡的」嘛,對不對?那什麼叫「一切眾生不喜歡的」?煩惱嘛、恐懼嘛、憂慮啊,所有一切負面的感受跟情緒,都是一切眾生不喜歡的嘛,那個東西就叫苦難。所以也只有依持戒定慧三學才有辦法。

 

所以你看,如果一開始沒有「一」,那你就沒辦法跟內在的一相應,外在沒有一。然後又換言之,倒過來講,你內在沒有一,你外在的一也就不相應。

 

所以你剛剛講到,你們在講到的「這個世間人在修行,阿明明有很多…」,當然「明明知道」這個也有時候很難講,因為多數人是不知道的啊,對不對,是因為你們有學才能我常常跟你們講。你們說「明明知道要『一』啊,可是怎麼樣…」可是對於這整個七十幾億人口,地球,多數人是不知道的啊,他沒有明明知道要「一」,啊可是怎樣的問題,他根本不知道要「一」啊,所以這個又等而次之了,所以這叫芸芸眾生。那芸芸眾生永遠在那邊浮浮沉沉,他也就是這一個關鍵沒有拿捏到而已啊。如果這一個關鍵拿捏到,剩下的就是時間的問題啊。他會隨著時間的流衍,那麼他的生命狀態就越逼近那一個離苦得樂的那個境界,那最圓滿的離苦得樂就是出世嘛,所以叫做出世法嘛。

 

所以你們講「不逢出世明師」嘛,它還特指出世的明師,它不是一般世俗在講「啊,明師,遇到明師」,當然這是口語化方便講也行啦。一般我們在講「明師」,就知道他是出世嘛,而不只是說滔滔不絕很會講道理而已,他有他的執行功力,他的…你們講「道行」,對不對,他的精神內涵、行為統統是到位的,也就是說他辦到了,簡單講這樣。辦到什麼?辦到離苦得樂。這個也叫做出世明師。那所以出世明師就是那個指牌、指標。甚至可以這樣講,他是設下指標的那個人、那個生命狀態。這個可以深說淺說都沒問題。

 

那對於走路的、要找路的人,那他如果直接找到這個人,那就更簡單嘛!他就跟著他腳步一直走就對了嘛。那如果他找不到這個人,他至少要找到他設下的指標啊,可是這個都沒離開一個方向啊。那到什麼時候的人可以不用、可以不用?就是你就是到位的人嘛,已經走到目的地的人了。真理的目的地走到的人,他不用這麼制式化的「一」,那那時候因為他證得了末端的「一」。

 

剛剛講的是「初始的一」,開始的那個「一」,那個「一」有一種形式的概念。可是達到「末端的一」的時候,它是整然的概念,它是全部,就是這樣,全部都證到了。所以既然全部都涵蓋了,所有的不同方向的「一」都在他裡面了,所以那時候他通透,通透,所以就不用有這麼一個制式化的「一」了。所以他那個時候的學習的「一」,假若有學習啊,他那時候學習的「一」是全部就是一個「一」。也就是說,你很難理解,他同時學八萬四千法,同時學八萬四千法,這麼多法,它也叫「一」,因為他到達了那個點。

 

所以他在山巔上,環繞整個那個山圍的時候,是不是N條路他都攝進眼中,對不對,可是他有沒有離開那個山巔?山巔是目的,對不對,他還是在目的,對不對,可是他環繞,他這時候的學叫做「後得智」的完成,所以那個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到那個境界。

 

那麼第一個初始的「一」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煩惱不斷,你就得不到「定」;你得不到「定」,你就開不了「慧」,是這樣。那你開不了「慧」,你就沒有能力廣學多聞,所以你接觸越多善知識你越慘,你越多衝突,除非這兩個善知識都是在同一個地方。欸!同一個地方也有腳步快慢的問題!同一個地方代表他的方向是一樣的,他的腳步,腳步快慢的問題,還有搭乘工具不一樣的問題,對不對?他還是二!對一個初始的來講,還是二!所以這一個問題,是一個修行的一個基礎概念。

 

可是這個基礎概念,我們現在的…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從小到大,這一個全球,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學習的這一個過程,當然我們的學習談不上修行嘛,整個社會的這一些所謂的國民教育啦,什麼國家制定的教育體制啊,都沒有這個「一」的概念,它就是「多」。我們多,好聽把它形容成「通」,通才,通才教育嘛,所以什麼科目都要學一下,學一下,學一下,同時這樣學,美其名叫通,最後每一樣都不通啊!都知道、都知道,可是都不通!通是澈嘛,所以如果你「一理通,萬里澈」了嘛,澈法底源就明白了啊!那我們就沒辦法,我們就是盡畢生所能,都在收集各式各樣不同的常識,然後我們把常識本身當作智慧,對不對,那這一種學習方式,它不需要有「一」的概念。那不需要有一的概念其實也是…也是那個叫做寬容講啊,寬容講法。因為連世間法都有講啊,「專師一藝可成名」啊,它也有講專師一藝啊。你要學一個技藝,你就專心學一個,你不要同時學好幾個,這樣。當然有些你們講有天分的,他也可以同時學好幾個,可是你的,你相對於你自己來講,你專師一藝的功夫一定比同時學好幾個的那一樣才藝的功夫來得深,都會有這個問題。所以那個「一」的概念很重要。

 

那麼我剛剛有講到內的「一」。這個外在的「一」,其實又是一個所謂的檢測劑。檢測什麼?

 

檢測我們現在的人有沒有耐心?耐得住耐不住這一種生命狀態?那如果你的耐心,佛家叫「忍辱度」,對不對,忍辱,他不一定「度」啦,對不對,那你這個忍辱沒有的話,你的蓄積力就不夠。蓄積力不夠──生命的蓄積力不夠,生命蓄積力不夠,你學很多,它都會沒有成果,是這樣。那比方說,有的人求財的,他留不住財,因為他蓄積力不夠,是這樣。那他勤布施,他就是留不住財。那法亦復如是,你廣學多聞,你就是沒辦法生出一個根,讓你所學的源源不絕,自己發展,所以我們永遠在依賴,是這樣。

 

所以那一個「一」很重要!在一個初學者,對於一個所謂的依循的時候,這個「一」很重要!那有人會說什麼叫初學者?什麼時候不是?在學佛修行的角度來講,「初學者」就是開悟以前的所有的眾生都叫初學者,你只要沒開悟都叫初學者,因為我們定義是這樣。開悟了就可以第二步階段的學了,這樣。畢竟這個開悟,不是所謂的大徹大悟那一種、明心見性那一種,所以悟有小悟啊、到大悟、大徹大悟…等等,那至少要有基本的悟,是這樣。

 

基本的悟一定有一個「得定」的生命狀態,所以這些到這個期程統統要「一」,才有辦法辦到。所以你說世間人不知道,「不知道」就沒辦法啊,「知道不做」就冤枉啊!「不知道」是什麼?「不知道」就善根福德不足啊,過去生的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啊,遇不到人家跟你講這個理路啊,那這是不是就是隨業流轉去吧,對啊。那這個不是討論的範疇,對不對,要討論的範疇是我們自己知道的:「你到底要做什麼抉擇?」是這個的問題啊,這才實際啊。這樣可以明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