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90428 智朗椰林16品【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Teaching by Master Hong Sheng on April 28, 2019】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24-12-26 | 6 次瀏覽 | 分享到:


第十三品【知識真的就是力量嗎?】


 

一覺元學會恭敬整理


師父:今天有什麼疑惑可以先解析、解析。

 

主持人:各位同參,這個月有沒有什麼疑惑,想要請教 師父的?

 

學員:師父上人您好,學生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 師父上人。今天早上吃早餐的時候,看到奶茶杯上有這樣一段話:「偉大的事業不是靠力氣、速度,以及身體的馬力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以及知識的力量完成的。」看到這段話的時候,覺得知識的力量有點不對勁,但是,具體又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個地方,感覺…就是被塞住了。可以請 師父開示為什麼嗎?

 

師父:好,請坐。

 

學員:謝謝 師父上人。

 

師父:是有點不太對勁。其實這是從所謂的階段性跟究極處上來講,依世間人的價值觀在運行,通常是在階段性的現象去定位,它之所以是現象,表示它就不是本因。從結果論上來講,一般在學佛的人,如果稍微有一點記憶的話,這個也都不用達到什麼神通,開到智慧,都不用,這一種理解就是你有一些記憶,跟一些薰修的經驗、法則,你就稍微可以知道了,它就是兩個關鍵而已,一個叫福報,福報決定,另外一個叫做智慧。這怎麼說呢?智慧其實是最末端,那麼為什麼講福報?比如說有一個人,他也成就了我們世間人認為很偉大的事業,可是當你有機緣去採訪他,現在不是很多媒體,採訪名人,有成就之輩,對不對?採訪他。講到最後,他會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他自己也莫名其妙,我也糊裡糊塗亂搞一通啊!怎麼?你們就認為我成就了偉大事業了,你看看,這是不是他的什麼毅力,什麼知識很多,常識很多,統統不是。你說,都不是?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有福報,有福報,你隨便都賺,你懂意思嗎!

 

我用「賺」這個字來代表,當然成就偉大的事業,不一定叫做賺錢,這個叫做福報,有先天基底的福報,他好像也不用太積極,他就成就了事業,賺了錢。這一個福報來自哪裡?來自他此時此刻以前的累積,但這一種對等的因,不一定是我們現在人,能夠理解的對等的現象。剛剛講,是你能理解的對等現象,好像成就了是他攝取了很多的知識,所以西洋才有一句話:Knowledge is power,對不對?就是說知識就是力量,那到底知識的力量在哪裡,我至今也搞不懂,到底力量在哪裡?搞不好拳頭還真是力量,對不對?開玩笑講。所以這個其一關鍵是福報,最至極是智慧。假若你現在沒有福報,你不能成就一個豐功偉績,因為你有智慧,智慧叫做明白,而且智慧的明白,不是我們一般人所熟知的明白,智慧的明白是它有作用力的明白。

 

剛剛你提到的那個知識是什麼?知識,世間人表面也認為是一種明白,我知道了這件事情,知道了這件事情,知道有那樣的事情,這是不是都知道?所以我們把「知道」兩個字解讀為明白,你也不能說不對,這只是一種深度的理解不同,可是你知道不一定有作用,你不一定有作用力。所以我們世間人常常是怎樣?知道做不到,明知道做不到,這時候對等到學法也是這樣,明知道做不到,為什麼世尊講這一句話?是基於能解決一切問題而講,為什麼我學了這句話的道理,我不能解決我的一切問題?這落差到底在哪裡?也就是說,它是智慧被我們涉獵過來,取決過來的時候,在我們身上這一邊叫做什麼?叫做知識,這時候的知識起不了作用,起不了power,沒有作用力。所以世尊的這一個知識,我們的知識被祂拿去用,居然起作用了,這一個作用起了,就叫做智慧,所以它是一個所謂生命契入的問題。人家的智慧我們拿來用,變成知識常識,沒作用力,我們常常在聊的知識常識,被人家拿去用變成智慧有作用力,差就差在這邊。

 

所以為什麼被人家拿去用?我們的常識知識被人家拿去用,變成有作用力的智慧,因為他有智慧。所以你只要有智慧,任何不是智慧的這一些形形色色,來到你身上,都變智慧的工具跟智慧的本身,這個很難去理解,因為一即一切,涵攝無盡。我們是知識常識,那知識常識,你就知道,這個有別於那個,那個有別於這個,這個又有別於那個,對不對?「有別於」,表示它建構在所謂的分別見裡面,執著見裡面,所以它本身是個障礙。它本身是個障礙,是誰?是我們自己有分別見跟執著見,這個本身是障礙。所以當我們有障礙,我們攝取人家智慧之語,流露出來的這一些記載,它就變成我們的知識常識,就變成什麼?我障礙住這個知識常識,所以這個知識常識被我障礙。反過頭來,我活在我的自現境裡面,我好像又被這個自現境裡面的知識常識,給障礙回來。

 

所以佛家講「所知障」,一個人障礙約分兩類,也就是所知障跟煩惱障。知識常識比較單薄的人,比較缺乏的人,他有煩惱障,煩惱障深,而知識常識比較豐厚的人,因其有執著未除,有分別未斷,所以他產生的這一個障礙,就叫做所知障。外在本來沒有障礙,事實上為什麼沒障礙呢?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會不會被一個虛妄障礙住?不會啊!假設這面牆是假的,你會不會被這面牆障礙住,走不過去?當然不會!可是現在世尊也跟你說,這面牆真的是假的喔!於是他說:這樣安心了!結果衝過去,撞死。「你看,你看騙人,假的!」我還是被障礙住。你的執著認真了,認假為真,所以你也是障礙,它也是障礙,是這樣,如果你是真,它就不是,有這一個質性。那這一句話,你剛剛說在飲料杯上看到的,飲料杯常常有這種勉勵人的話,這時候,你是不是完全否定它?也不盡然,因為我們現在在學習圓教,它有一個涵攝,所以我們要有清明的智慧去理解它,理解它,你就能理解到那一個境界,用世間人講的話叫做「程度」。

 

為什麼他寫出那個話?因為他的程度到那邊,程度意指他的總生命涵養到那邊,佛家講境界,他的生命成長的境界就到那邊,所以他講那樣的話好像沒什麼錯。可是,這是一種所謂絕對值上的對比,如果從比較級,就又不一定是對了,所以我剛剛講,它的本元就是福報跟智慧。當你沒福報的時候,你智慧起用你懂得,你這時候懂得怎麼創造福報了,懂得,所以你就會花很多的時間。有的厲害的,時間不用太多,這是以眾生的時空的觀念設置出來的前提下,你花很多的時間,運用你的智慧,你就可以點點滴滴地創造出,屬於那一個,一般人認為的豐功偉績的福報出來,一旦福報有了,那個基底有了之後,你接下來就是遇緣而已。遇到這一種緣,一觸發,豐功偉績自然跑出來,所以這一個理路你們不難理解。

 

比如說,現在媒體昌盛的時代,常常有歌唱比賽,以前大概只聽過什麼五燈獎,坐在那個什麼…五度五關,登、登登、登登、登登登…對不對?我還記得那個旋律,那現在不是,什麼中國好聲音,什麼…台灣有什麼?有一次,我跟波芽講,她在唱,我說:「恭喜妳榮獲第幾屆的…中國好難聽!」(眾人笑)她馬上跌倒這樣子。總之,意思是說,很多的這種比賽出來,對不對?比賽出來,你看又有素人的,又有專業的。我們講素人這一塊,他也不一定有努力啊!你看,常常看到那種得獎的,得了獎之後,人家唱片公司幫他出唱片,出唱片,現在又巡迴,什麼大不大嬸的,我印象中蘇珊大嬸…等等等。她好像也沒特別努力說要為了這個比賽,練習吊嗓子,一天吊八個鐘頭…等等,也沒有這樣啊!

 

那她有沒有很大的毅力?她也沒有很大的毅力,可能生活當中,她就愛哼哼唱唱,愛哼哼唱唱。愛哼哼唱唱意指什麼?很自然的,對不對?她很輕鬆愉快地就在幹這個事情,她並沒有花很多精力!哇,我多有毅力!剛剛講的那個,還有什麼參數、毅力,對不對?還有那個…知識,她也沒有上網查怎麼唱歌的知識,蒐集比賽評審喜歡哪一類,這叫知識,她統統沒有。那為什麼人家現在巡迴演唱,到處演唱,然後,好像偉大啊,對不對?就是這個理路,因為她有那個福報。那麼在沒有素人比賽之前,她為什麼默默無名?因為那個緣還沒遇到。這個比賽對她的福報基底是個緣,兜在一起,此緣遇此因,就結此果,就變這樣子,所以就好像…哇!現在變成素人界指標性的偉大歌手,加個偉大,這對她來講不是這麼一回事啊!

 

所以,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現在的人就要鬱悶死了。我們多數的人,也在他的生活當中都很努力,且不要說成就什麼偉大的豐功偉績,連自己這一種民生必需的基本需求,都成就不了,你看看,有的人,他也很努力,可是他每天要面臨到經濟的問題,這是必需,他也很努力啊,每天要遇到這個身體病痛的問題,統統是每天很努力,每天要面對自己親子不合的問題,人際關係不好,事業不順暢。你看,這都是眼前的必需而已,談不上什麼偉大的豐功偉績,很努力啊!但是努力不等於成功,可是你不努力呢?不太容易成功。努力的前提是你要「對」,努力得對,你才能夠成功。那個「對」這一個字就很複雜了,它不是一般我們一個冠冕堂皇的標題性或概念性的一個詞語,搪塞上去就可以解決。這個理路狀況,你就會說你們學法,然後明知道,欸?好像怪怪的,可是,也不知道怪在哪裡?對不對?你看,拉到我們自己現實生活,我一看到這些名詞,我馬上明白哪裡不對。

 

假設這是一個豐功偉績,這一件事情,做對了,叫豐功偉績,那我現在為什麼,達不到這眼前的豐功偉績?就是它有它前提運作的瑕疵,這時候關係到所有學法的人,比較重要的課題了,對不對?我們常常學了用不上,學了用不上。你看,跟剛剛講的那個理路都一樣,努力為什麼也不能解決,知識常識蒐集那麼多也不能成就,這個統統一樣的理路,只是你放在哪個位置而已!有的放在學法上,有的放在他的事業上,不等,而這一些問題都來自一件事情,你的薰修不足。薰修不足,也就是說,我們接觸的頻率不足,那「接觸」這兩個字又有很大的範疇,比如說,你們來法堂接觸不足,有的說:「師父,有,我很足,我一個月三堂,非常足」。那除了這三堂以外呢?也很足,對不對?統統不接觸,不接觸得很足,都很足啊!這個就沒辦法。

 

所以你要辦得到,就是說,你所學的,我剛剛講的福報跟智慧,你們一定都知道。在別的課堂,我不知道,至少在我的課堂裡面,我們講到…講到爛了,蘋果都放到爛掉了,你怎麼會聞不到它的味道呢?你聞到它的味道,都能想像它是什麼味道。也就是說,我們福報智慧講那麼久,為什麼我們看到這個的時候,知道怪怪的,可是不知道怪在哪裡,對不對?那這個也不錯了,因為你還知道怪怪的,有的人是看過,喔,沒錯,對,就是這樣。從今開始,你開始去蒐集知識常識了。其實你本來就在蒐集知識常識,從今開始,就開始加碼蒐集知識常識,所以你的電腦就要多買幾台,同時運作,像那個蝙蝠俠這樣,回到他的蝙蝠洞,就是好幾台螢幕,到處看。不知道他有沒有散光?晚上出門,看不太清楚,這樣,螢幕這麼多,不過人家是特異功能者,超人,超人體系的,所以人家沒問題,我們不行,所以在這個時候,你的接觸頻率,到底涵量到哪裡的問題,這個很重要。

 

你看,那時候我就講這個蹺蹺板原理,蹺蹺板,對不對?過去生不講,我們從這一輩子,假設你們問問題的,大概年紀?三十幾歲,假設三十五,過去生生世世的基底不講,這一些世間概念運作的這個總涵量,先不講,從你出生呱呱墜地到現在。以前有很多人問說:「師父,我接觸那麼久了,怎麼還是知道做不到?」我說,其實沒有接觸很久,「我十年了」,對不對?「十五年了」,我說是認識十五年,不是接觸十五年,你要把那個實質時間算上去。有的人是認識我十來年,認識我十來年,然後,跟我對答,也不過對答四、五次,你不知道這當中的過程,你會不會說:「喔,他接觸很久了!」我們通常會,表示我們通常是著相的那一類的眾生。所以只要我們這一個概念沒辦法理解的話,我們就沒辦法真正契入佛法的領域,因為我們本身就是障礙。你看,為什麼這個人認識你十年,我就理解成接觸十年?然後,我已經幫他設定好,他很認真努力學十年,你看,這都是我自己的延伸,妄想。

 

妄想出來之後,我定位這個人是這樣,結果有一天我看到他,啊!怎麼跟那麼久、學那麼久了,還是這副德性?然後就開始起反感,起反感又開始延伸,這個人怎麼可以這樣?師父怎麼可以把他教成這樣。你看,干我什麼事,都會燒到我這邊來,對不對?最後,結論,定義,就是依知識常識的推測、評斷,這個就是師父亂教,對啊,我要承當這種壓力,所以你看,兜錯,你就知道為什麼世尊當年告訴我們,在我們未證得阿羅漢果位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見解、看法,是有其原因的。如果我們沒有深入佛法的人,聽到這一句話,會覺得未免太跋扈,對不對?未免太一竿子打死一船人了,真是啊!不打死我們,我們怎麼超生?所以打死我們這一些邪知邪見,我們才有辦法透過這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這一種生機無限。

 

那麼,這些統統是知識常識的運作,所以在學習就要密集了。我剛剛講的,假設我們三十年,你認識幾年?早上跟幾位同參在討論,認識我兩年,兩年,也很嚮往,也很認真在接觸。他說:「很多…很多事情知道也做不到,做不到。」我說,那正常,認識兩年,你要做到什麼?對不對!很失落,我就說,那不正常啊,又有什麼好失落的,那怎麼辦?對啊,就是要明理。你明理前要突破這一個疑惑點,如果依眼前的疑惑點,沒有給它解套的話,你知道任何新的功法,你都往下走不了,因為這些功法來到你的體系,又變知識常識,它沒辦法蛻煉成智慧的運作,所以沒力道。所以兩年,假設兩年,你去想啊,兩年也很頻繁接觸,然後在家裡也很認真地天天在看視頻,在自修,我們現在的學習叫自修,自修,有預習、複習,當然不一定有常來課堂,預習、複習、閉門造車都好,總之都比沒有好多了。

 

可是,也許我們天天都在做這些事,可是我們會有這一個錯覺,以天天的概念就慢慢產生了。因為天天,我們就覺得很多,對不對?你看,假設你一天看視頻一小時,你天天看,看兩年,相對於這三十年,那是少還是多?依比例,你少。三十年、三十五年,扣掉兩年…三十三年,對不對?三十三年從來沒接觸,所以三十三比三十三,三十三分之三十三,比例是這樣。兩年比例,一天看一小時,一天看一小時,那兩年看幾個鐘頭,我們數學比較差,兩年,三百六十五,乘以二,七百多個鐘頭,七、八百,好,算八百好了,很多了,對不對?八百個鐘頭耶!可是,是兩年,對不對?不是一個月,不是兩個月,所以你滿足的時間是這麼少。你看,兩年三百六十五,三百六十五乘以六十,比七百多,你看,這個數字是不是很小,那你看,三十三年百分之百,百分之百沒有薰修,所以你那個蹺蹺板,永遠蹺不過來。

 

所以在什麼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怪怪的,又可以稍微做到?那個就是什麼?五十五十。你的薰修佛法,在你這一輩子的時間配比,五十一以上,那時候就五十一比四十九,對不對?所以你贏過囉。前提是,不計算你生生世世的錯誤,不計算在這裡面。你看,這五十一,是不是已經太抬舉我們自己了?一旦你這樣,這個周律再漸進,漸進到我們算六十好了,六十的時候,你會發現問題,你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六十比四十。到什麼時候稍微可以解決問題?到達你九十,你這輩子薰修佛法的時間、頻率,在你一整天裡面達到九十%,剩下十%不礙事,你稍微可以解決,還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所以真正能夠完全解決問題,就是你百分百的時間都在佛法裡面,你說,那我還要過日子嗎?這就是你從來沒深入過,你的疑惑。

 

這個問題以前很多同參來問我:「師父,您常常講清淨,越聽我們覺得越可怕啊!」「怎麼說?」他說:「清淨什麼都沒有,好無聊喔!我們人生不是要多姿多采嗎?對啊,好無聊。」我說:「你從沒清淨過,對不對?」他說:「對啊!」那就是啊!你從來沒清淨過,你就不知道清淨有多…多姿多采,你懂嗎?這個就是一個錯解,又是一個錯解。所以當你百分百時間,都在佛法裡的時候,你就能體察到你的生活多美妙,你懂嗎?你就能體察到你生活當中,多沒有煩惱、憂慮、牽掛,你就會發現到你生活當中,原有所有的憂慮,牽掛,怎麼樣能夠這麼輕鬆愉快、順順暢暢的解套。那個就是百分百投資在佛法的理路裡面過日子,那個人才有辦法,因為他就是幸福美滿到完全、完全沒煩惱。我們很難想像,說:「啊!我的生活怎麼辦?」表示你從來沒有,甚至你沒有過半數,沒過半數,你體會不到那一點點滋味,那個美好的滋味體會不到。這時候是不是,又是我們的知識常識跟經驗法則,預設立場,在理解學修這件事情?所以這一件事情關乎到,所有人的這一種正向發展。

 

他的靈性本來有一種,正向提升的一種意欲,為什麼達不到?也就是這一件事情沒有,哪一件?薰修不足。薰修不足,所以接下來怎麼辦?你看哦,剛剛那個例子,欸?怪怪的,知識怪怪的,那也不錯了,表示妳還有在薰修佛法,所以妳有這個智慧被引導出來的基底,可是這一個基底的顯化不夠完全,不夠完全,因為被我們自己固有的習氣,給拉扯住跟矇蓋住。至少矇蓋住還能透一下,喔,透一下,就像游泳,沒有全被淹死,拍著拍著拍著…鼻孔露出來,哈哈,先呼吸一下,拍著拍著…還可以吸收到空氣,對不對!所以你還可以嗅到,欸,好像水裡不太安全,不太對勁,所以你又拍很大,然後鼻孔露在上面。有一次小蔡跟我去馬來西亞,超厲害的,去浮潛,那個船,我第一次啊,被人家載到那個海中間,咚…丟下去,砰…下去。我們這種旱鴨子,在那邊拍著拍著拍著,就看到小蔡一顆頭,這樣(露出水面不動),這樣喔,真是這樣喔!你是踩在石頭嗎?他就…都不動的,很厲害!你們有會游泳的嗎?容不容易辦到?一個頭這樣,就這樣,還可以很輕鬆到處看,你完全看不到他動一下、動一下,都沒有,就站在底下。

 

我們說同樣那麼深,對不對?十幾公尺啊,那個海,踏不到底,你怎麼能這樣?結果稍微潛下去看,底下很優游自在的,像什麼?像企鵝一樣,在那邊這樣,拍著拍著,這樣,很厲害啊!他說:「我從小就有鍛鍊過。」你看,鍛鍊,對,鍛鍊又來了。這可不是跟你們說旅遊喔,是這樣…這樣,很厲害,然後還可以幫我們扶著,這邊扶一個、這邊扶一個,他的頭還是這樣不動,很厲害啊!這個叫做鍊久了,對不對?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而這裡又有一個門道,就是越早越好,越早,你的比分,你這一生的比分就能爭取越多。這一生的比分為什麼要爭取越多?因為你過去生生世世太多需要對比的,本來要講對治,對治又一種對立,不好。對比的這一些惡習氣,你必須要超越它,所以你越早百分百,往百分百的佛法薰修,你這一輩子就可以越快嚐到,佛法成就的美果,你也就可以慢慢明白,明白原來所有一切眾生的豐功偉績,不過如是,對不對?

 

如是因則如是果,並不是他頭上長角,頭上長角就麻煩了,通常魔頭上才長角,所以並不是他有別於一般人,他比較特殊,或他比我們厲害,不是,而是他對了,就是對了而已。有時候也不能講說,他比一般人努力,就是說他對了。「對了!」真理上是事半功倍的,只要錯了,事倍無功,事倍功半還好,對不對?現在都是事倍無功,所以這一個無功必過、必罪、必業,對不對?這一個「罪、業、過」就帶我們再往下一個歷程走,所謂是「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往下一個歷程,它可以帶到下一個無量輩子,一世又一世,一世又一世,就不斷在Copy,拷貝我們的上上輩子、生生世世,這輩子以前生生世世的那個模式,Copy過來,然後再下輩子這樣。這就是我們的人生,非常的悲哀,這個叫做六道輪迴,求出無期。無期就是一個字「苦」,苦永遠不能化解。苦又來自剛剛那個議題,「不明」,你不明白,你就一定會苦。

 

為什麼佛法之所以是佛法?就是「覺」,剛剛在討論的覺醒。覺醒就是明白過來,醒過來,明白過來。當然我們常常什麼?我們常常迷失過去,對不對?可是從這個角度叫做迷失過來了。你們有沒有很高興迷失過來了,這個用詞很奇怪,我們現在在迷的境界,所以迷失過來,我們現在要覺醒過去。在這個覺的基底下,你就可以透晰這一些所謂的「理、事、因、緣、果、體、相、用」,這一切一切世間形形色色存在的,背後的理路跟眼前的現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這也是諸佛世尊興出於世,於十方剎土當中演繹佛法的共同主題,就是四個字而已—「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宇宙,是因應我們這一個地球人的狹隘觀,要不然宇宙無法形容整個盡虛空法界。如果依佛法,要講盡虛空法界的真相,那麼盡虛空法界包含了人生跟宇宙,它的人生跟宇宙重重無盡,是這一回事。

 

一旦你明白這一些了,你當然知道怎麼樣促成,你就不會在一種所謂的不平之下去過你的日子。不平就生怨,這一個方向又越來越狹隘,越來越狹隘,就會導致我們現在,狹隘到連這個身體都沒辦法搞定。我們這個身體很小,現在大家都知道,現在有那個什麼望遠鏡,對不對?望遠鏡都看到黑洞了,看到了黑洞,其實黑洞幹嘛要望遠鏡看?你天天都在看,對啊!你天天看,你自己就是黑洞,為什麼?黑洞,很多科學家不知道它怎麼產生?就是無明啊!你看鏡子就很無明,就是黑洞,那個外在的黑洞,就是集結我們所有的無明產生的,可是現在科學家不知道這件事情,那什麼時候沒有黑洞,沒有無明,就沒有黑洞了。大家怕被吸進去,對不對?大家怕被那個黑洞吸進去,所以我們要怎麼發展科技,科技又無明,你就在創造,你一步一步踏進去,其實大家怕被它吸進去,那個話就是,大家怕被自己吸進去,你自己吸進去哪裡,所以被你的無明,你的覺性被矇蓋住了。

 

所以黑洞,你看都是黑的,那個黑到我們現在顏料調不出的黑色,多黑!所以叫黑洞,你看,那叫蟲洞。如果你的生命體系是覺悟明白的、透晰的,你看到黑洞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白亮亮的一片,溫柔的亮,不是那種刺眼的亮。那時候你來去自如,你進去那邊可以玩樂,你哪裡會怕?那時候又不用耗費半毛錢,我們現在的高科技,天價啊,對不對!依天價的研發,還是尋求、探索不了真理。那麼佛、諸佛世尊,當然不只特指這個,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諸佛就是所有一切佛的存在,統統一樣,祂們都是入這個自性本定,透晰於現量境界當中,了透所有一切生命的境界,所以祂來去自如。因為祂知道祂的理事的關係,然後祂回到理體,祂就可以去什麼?挪移跟改變事相。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理體,改變不了事實現象,原因就是剛剛前面那一個課題,因為我們理解的理體,是知識常識層面的理體,它不是真正智慧起用的,背後那一個本元的理體,所以還是沒有作用力。所以人家講的體、相、用,這個「用」就不存在了。

 

而萬丈高樓平地起,這一個理路要從哪裡捉摸起,從我們的倫理、道德、因果觀去扎根。這一個根只要沒有,你的智慧必然沒有,它的沒有是沒有顯發,而不是不存在,存在於每一個人,於平等的立基點上。所以講到平等,我們現在人也都在力求平等,哪有所謂的,人意欲得到的這一個他認知的真平等?要有一個意欲,它就沒有真了,所以它就沒有真平等。可是真平等本然存在,所以依於我們現代人的講法,它只能用一種形容詞叫做立足點,加一個立足點平等,可是我們也不知道立足,到底立足在哪一個點?所以從你們的自性的本元點,它就平等。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出生無盡,都清淨、都圓滿具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也沒有動搖,這個是都一樣的。可是依第一念,妄念起用,波動現象產生之後,這所有的形形色色產生了。

 

從這一個點開始,你就無法去找到哪一個點,叫做立足點平等了,因為從這一個點開始,每一個人的妄念都不一樣,不一樣你怎麼平等?可是他的立足點,那一個還沒有起用的時候都一樣,那又有立足點平等。所以如果你瞭解到這樣,你也就知道真平等是怎麼一回事,你就不會去追逐一定要立個法來要求平等。那要求平等,現在一堆阿狗、阿貓會不會?給你汪汪汪,然後,牠們也拉個白布條,在立法院,我們要立法,我們狗類也要平等,我們狗不能老是只吃罐頭,吃飼料,你們人類又在飼料裡放很多鹽,傷我們的腎,我們大狗髖關骨的問題,受不了,這樣。牠也不能這樣去跟你們講,人就用他的概念好像在為狗類做一種平等,其實都不是真平等。

 

所以你如果要去爭取真正的平等,你就必須契入如來正法教育,然後你要自己去親證它,親證它,再來傳習這一個所謂的佛知佛見,如佛一般,所行所言。諸佛所以興出世,唯眾生迷惑、顛倒、受苦,所以祂來這一個世代,為吾等眾生開佛之知見,以令吾等眾生,得悟佛之知見、入佛之知見。所以佛家講「開示悟入」,那「開」就是一種解析。你說[開破],[開破],[開破]就是講一些道理,讓我們破,破除一些迷失,就會開破。開破了,我們迷失開破了,又達不到,你看,知見落在知識常識,沒有作用力,所以祂就必須要再做、再顯示,顯示就是表演,祂做給你看。所以佛的教法很圓滿,它具足五個層面叫做教、理、行、果,教理行果四個層面。這個有它的教義,有它的理路,有它的行為模式。最後,祂不會不負責任,祂也把結果搬出來給你看,就是這麼好。

 

通常在一種闡述裡面,常常直接搬出結果,結果令我們嚮往,然後祂再回過頭來解釋。當然這一件事情的次第,它非定法,它因應眾生的知見的一個染雜不同,它的切入點都不一樣,於焉產生了八萬四千無量無邊的法門,因應我們八萬四千無量無邊的塵勞煩惱。所以「法」這時候你形容它叫「藥」,我們眾生的這一個知見叫做「病」。為什麼叫病?因為它的結果論是不好的,不好是相對誰不好?相對我們眾生自己認為不好。平常我們不會認為不好,我們都等到那個結果冒出來了,我們認為這個結果我不喜歡,然後再來抱怨。因為我們腦袋瓜太小,沒有智慧,只有知識常識,所以我們不知道,我們這一個眼前的不好,是來自我的造作,那個原因出來的。所以我們就會亂兜,倒因為果,倒果為因,積非成是,這一些概念全部都萌生出來,所以人就越來越染雜、越來越染雜,染雜到迷加迷、疊疊迷,一直疊上去,最後,永遠醒不來。

 

所以這時候諸佛世尊來,就是為了幫我們把這一些理清,讓我們有機緣醒過來,醒過來大家都一樣了,所以這一個「示」就必須要表演。你看,如果我們沒有常常接觸祂的「開」跟「示」,我們怎麼契入祂的境界叫做「悟」,對不對?悟、悟還沒有契入,悟只是明白,悟,瞭解祂在幹嘛。所以我們現在認為的明白,都不是悟的概念,都是闡述的記載,記載下來的這一些參數,我們看了以為明白了。你看,我們是用我們的經驗值去定位它,所以就不是佛在講的悟,這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的明白,通常是「誤」,那個[誤],誤解的誤,然後誤事的誤,是這樣。〔霧嗄嗄〕(台語:比喻一頭霧水)那個「霧」,都是這一類的。然後人家會的是悟了,悟了之後呢,他又不斷去悟,不斷在這,不斷去悟,什麼意思?不斷處在這個生命運作裡面,所以那個「持」出來了。

 

你說持齋念佛,那個「持」,做到不算數,你還保持,保持這個周律,就一直在汰舊換新我們的習氣,跟我們的錯知錯見。習氣有軟性跟硬性的,就是說有為物質上的習氣,跟你的思維模式的習氣,這是軟件。這件事情一併都在薰陶,汰舊換新,所以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如是長時運行薰染,你就容易達到「入」這一個字了。那入這個字就是什麼?契入境界了,契入境界就是做到了,終於做到了。契入境界之後呢?你有一些層面,如果不是達到自性本定,回歸自性,清淨法身,乃至於常寂光的這一個生命狀態的話,你的入還有層次的問題。總之,他已經脫離了苦了,可是脫離了苦,你的好、你的幸福,還不一定達到最圓滿極致。這時候就要不斷入,你看,都有一個不斷的概念,所以這就是頻率,這也是長年來我們在勸著學修,學員,一直以來要「長時薰修,一門深入」,的原因就在這邊。

 

那你看,剛剛前面講的,不一定有講到一門深入,只講到薰修,長時薰修。因為它是以廣泛的來講,不一定只針對初學者,如果針對初學者呢?它就要加上一個「一門深入」。什麼叫初學者?依佛法來講,還沒開悟的,都叫初學者。你學,他說:「喔,沒有,我是老參」,對不對?人家都叫我老居士了,老居士。「你是學多久?」「七十年了啊!」七十年,「你今年幾歲?」他說:「七十一歲啊!」嗯,媽媽生出來的時候就在胎教了。這不簡單了,對不對?不簡單又能怎樣,反正你就是沒開悟,你七十年等於零,七十年跟還沒生出來的那個一樣,甚至還比他差,因為他還沒生出來,他在那個世界一直在學,可能他有做到悟、開悟了,所以他一生出來他就不得了。

 

你看,龍女十歲成佛,你們想過祂是怎麼個成佛法嗎?生出來十歲開始冒釋迦,是嗎?冒釋迦就說,啊,原來愛吃釋迦,所以充滿釋迦的基因,對不對?這個十歲成佛,必然有它的參數,條件參數。為什麼在《法華》的層面,告訴我們這個例子?它也是世尊無盡慈悲,建構我們的信心。在佛經所有闡述的東西,都是一切眾生辦得到的,你們一定要有這個概念。那麼在這個世代所講的,也是這個世代眾生辦得到的。龍女十歲成佛,那必然我們也可以十歲成佛啊,為什麼我們現在不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具足龍女的條件,而不是我們沒有能力。佛法也有告訴你,「趙州八十猶行腳」對不對?你說很多老人家說:「啊,我老了,要不然這留給年輕人。」很矛盾,等年輕人要去學了,他說:「這種事情,老了再來就好了。」你說:「媽媽,你先去。」「我老了,留給年輕人。」「喔,這樣,我來!」「喔老,這個事情等到老再說。」

 

很奇怪,這種概念,都是我們世間人的概念,一直在那邊,一直在那邊繞圈圈、繞圈圈,繞在死胡同裡面。有啊,我們就有認識學員真的是這樣!說學這個,三十歲也應該要有三十歲年輕人做的事,對不對?那個三十歲學這個,對不對?不知道心裡有沒有嘀咕,學成這麼畢恭畢敬的,很不習慣。你看,畢恭畢敬的很不習慣,哎呀!這麼溫良恭儉讓,真是討厭,有的都有這種概念。那到底什麼時候學?你看,老了來不及,對不對?年輕的說,說那個沒定性。所以成之在人,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從這一個角度告訴你們,學習成長沒有時空的問題,只有你的意願的問題,那意願就是肯不肯。所以佛也告訴我們,時空是不相應行法,祂也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念起,為什麼不怕?為什麼要強調祂不怕,因為大家都怕,怕於不知當中。不知久了,以為不怕其實很怕,我們不知道自己怕,其實很怕。什麼叫念起?你從一念無明,那時候就念起了,所以你的生生世世假設來到今天,你感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就是怕念起這件事情。你今天的人生事不如意常八九,是怎麼來的?是從你久遠劫那一個念,一個無明波動產生,一直發展到今天來的,就這樣。所以世尊跟你說即便那麼久了,這個念一直在發展,不怕,不怕念起。祂後面告訴你:就怕覺遲,就怕你覺悟得太慢,就怕你明白這些理路太慢。通常我們現在的人都不是理解太慢,而是什麼,而是不肯,以至於慢。所以它還有一個「願心」的問題在那邊。

 

學佛,世尊、一切諸佛也都告訴我們,「不發菩提心,不能成佛道」,那你發菩提心,你怎麼個發法?祂又告訴你「戒為無上菩提本」,你只要不懂得「戒」這個字,你的菩提心就發展不出來,所以你就永遠成不了佛。成佛,不要又落在這一種意象裡面,成為那一個佛,不是,你就永遠醒不過來的意思。醒不過來,幹嘛?你就永遠幸福不了。你看,越來越貼近我們,你事業就永遠不順暢,有的人談感情,你感情永遠不如意,這時候就會兜到這邊,大家就開始要學佛。前面講的大家…永遠不能成佛,對不對?成佛?反而我看到很多成猴的(台語),對不對?成佛,沒痛沒癢!現在,越講…永遠不能成佛,永遠不能幸福。欸…稍微耳朵聽一下,然後,永遠、永遠感情不順暢,是要怎樣順暢?要等下去,怎麼順暢?結果,師父不講了,這樣跳過去,要怎麼順暢,對不對?

 

所以你就要知道這些理路,以前常常跟人家講,「花開蝶自來」,那個蝴蝶蜜蜂就來停了,那花是誰?花是你自己啊!你要幾隻就有幾隻,對不對?那時候也煩惱。所以這是對法,對法是沒有你也煩惱,停太滿你也煩惱,吵得要死,嗡嗡嗡嗡…你覺得悅耳,嗡…嗡嗯…嗯啊嗯啊齁(音頻越來越高)…整個都…?如果你是那一朵花,你設想看看你會怎麼樣?所以跟佛就不一樣,一隻也沒來,祂就…啊!落得清閒,很清淨,可以到別方世界去逛逛。現在人家干擾你,你那個禪定就被它破壞,當然自性本定,不會,這是形容詞。很多來的,學員來的,啊,好歡喜喔!真是熱鬧滾滾,熱鬧滾滾,這些熱鬧,大家又有一種蓬勃發展的氣息,生機無限,這個宇宙有…有希望了,大家這麼熱鬧的狀況底下要學習成長,你看佛處處都歡喜。

 

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都是我們這個「心現識變」造化出來的。《楞嚴》告訴我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它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心現識變,那麼你憑何而能掌握你的心現識變?那個也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在引導我們殊途同歸的一個方向。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以會一門深入的人,他就是掌握歸元無二路,所以他從來不會去分野什麼派別、什麼法門、什麼功法。你念佛,我拜佛,他念經,他念咒,不會去分野這個,可是它統統涵攝,它統統匯歸一處,就是迴向我們的實際,我們的自性,迴向這個。這一件事情,對一般人不太容易,因為我們分別已久,所以在這一種路徑,叫做什麼?叫做直拿心要,你那個要旨直接拿住就可以了。這也是禪門的一種修持法,你看很多禪門,它也念佛,有的參話頭,有的打坐,有的什麼一大堆,事實上,參話頭都是很後來的禪修了,以前根本沒有這種東西,你看,它會發展,發展是因應我們的習性不一樣。

 

它的發展都對,可是你要明白你的對待,只要你不明白你的對待,所有的一切佛法統統不對。當然有一種更高極處的,就是萬緣俱捨就好了,一門深入,萬緣俱捨就是一門深入,對不對?你看哪一個法門,不叫你放下?「沒有喔!師父,那個淨土法門沒叫我們放下,它都一直念佛,沒叫我們放下念佛。」那是你誤解它,它是用高妙的手段叫你放下,它是用提起的手段叫你放下,所以提起即是放下,你不懂,你誤解它了。你說不是,那是給老阿婆念的,你看,老阿婆能往生極樂,你瞧不起人家,我們是讀書人,我們應該多讀一下《楞嚴經》,開慧的《楞嚴》。開慧…而你天天在那邊開會,這是什麼意思?因為那叫研究,所以你也不懂《楞嚴》真義。這一些開慧,開智慧,你就在那邊…越開越多那個窗口,對不對?你們電腦不是有開什麼?視窗,喔,視窗,你在開啊,開會啊,開視窗,然後會去蒐集這知識常識,又知識常識了,所以這一些在在處處,都是一種錯誤修行的概念。

 

你瞭解放下即得,你看,你又有一個「得」的概念,又不對了。你得的概念又放不下了,不能有得的概念,為什麼又叫我們放下即得?因為這樣,我們都不放下,所以眾生麻煩在這邊,因此要先以欲勾牽。可是佛法一字無量義,它在俗說的同時,很妙,它沒有離開真說,是我們俗輩不能解其真。所以它在講俗說的時候,我們還真是俗,俗說,我們還俗聽,可是它講俗說,其實是為了我們才能夠真聽,聽其真。所以在講一些我們世俗的所有一切功法的時候,圓教的圓滿就在這邊,小、始、終、頓、圓,圓教涵攝小、始、終、頓,和合無諍,沒有衝突。那麼小、始、終、頓,在過程當中都有一些分野,比如說,以頓教來講,那不簡單,一般人很難修持頓教,一遇到頓教的上師就倒了,都一定會批評毀謗頓教的上師,因為用喝斥的、打的、罵的,都來,毫不客氣的、毫不客氣,所以直指人心,這是頓教。

 

頓教理路就是說,你非佛即魔,那你看,非佛即魔,這時候不是罵翻了一船人了嗎?這一些人就討厭這一個上師了,你非佛即魔,總是有接近佛,沒有,就是一翻兩瞪眼,所以你沒有成就圓滿佛,明心見性,以這個作標準來講,你就是魔。你看,那六道眾生會喜歡它嗎?對啊,可是你看,你喜歡的,你就會努力把你變成什麼?絕對佛。所以這是以頓教的概念,而依小始終頓,小、始、終教,它都慢慢的,沒關係的,你現在很進步了,對不對?師父,我老…老做不到,沒關係,你願意讀了,對不對?可是我讀了,還會打瞌睡,沒關係,你總是有一秒鐘沒打瞌睡,就是這樣,一直給我們退路,一直給我們退路,這樣意思是說,我實在沒辦法為眾生服務,對不對?沒關係,你已經有小乘根器了,當然是不是真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之前有一個同參請我吃陶板屋,有那個套餐,一道一道出來,我們當然很歡喜,難得有人請我們吃,肚子正餓的時候,突然跳出來要請我們吃飯,真好!對不對?我們就赴約。於是吃吃吃,我們想說,既然吃人嘴軟,也不能不回饋點東西給人家,聽佛法闡述,眾生假設給你財布施,你應要至誠法供養回去,或者是相對的回饋。當然我們就想這樣,就開始,欸,逮到機會了,吃著吃著過程,我們就講,某某某啊,你為什麼長年以來…,因為他認識我,他們認識我以前,都已經在山頭修持佛法很久了,這些佛法的什麼儀軌,什麼八關齋戒、水陸法懺、什麼法會、什麼等等等,都比我們熟。至今你們講出來這些法會,我一個也沒參加過,我一個都沒參加過,這些人剛好就可以來補足我們的不足,讓我們瞭解,原來有這些形形色色,讓我們多多學習也不錯。

 

那就來啦,吃,然後我說:你修那麼久了,總不能還停留在小乘階段,對不對?你看,這不錯吧!小乘階段,總是要有一種氣魄,回小向大,對不對?我們還得用佛家用詞,要不然他還覺得我們沒水準,都要用這佛言佛語。「師父講的是」,你可不要以為會這樣回答吶,而是馬上臉拉下來,臉拉下來,不是「感恩師父的提點」,而是臉拉下來…「我們本來就在修大乘」,怎麼…怎麼侮辱我們呢?說什麼…什麼小乘,修小乘?我說:「喔!沒有啊,你從來沒有修過大乘!」這很難論辯。「十善業道有沒有做到?」「這麼難。」對啊!你十善業道沒做到,你說你修大乘,你在修個什麼什麼玩意兒?當然那一段這樣,好險,我們為自己解套,要不然那一頓吃不下去的,對不對?跟人家法供養,還被人家這樣。最後呢?他也終於很心不甘情不願地,接受了我們的勸誡,當然還是心不甘情不願,因為心裡還嘀咕,明明是大乘,對不對?

 

這時候就是一個誤區,我們學習的,你不要以為,你在一個形相的大乘佛法的山頭裡面皈依,你就叫大乘佛教徒。可不是,對不對?尚且小乘還得真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皈依自性,覺而不迷;皈依自性,正而不邪;皈依自性,淨而不染,就完成。是不是完成了?當然不是,不是我唸完就完成了。我們去佛寺是不是等法師唸完,完成了,我皈依了,我是佛教徒了,大家很歡喜,對不對?現在又來查資料,查什麼資料?聽說越多張的越有效,就會查別的山頭的,再看什麼時間,又要皈依法會了,就再去那邊很歡喜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這樣跟著唸,啊什麼…又有了,又皈依,我更厲害了,都是這樣,其實那沒有真正皈依。

 

所以,皈依覺,你的人生的分分秒秒,你看,這跟第一個議題一樣,我剛剛講,百分百的時間有沒有在佛法裡?你的人生的每一天的分分秒秒,有沒有辦法維持百分百的依「覺」為準則,覺悟為準則,而且你人生的這一些習氣絲毫都沒有,這叫皈依覺,佛法是從這邊開始,如果我們不是,我們不要說大乘,我們連小乘都不行,我們就誤解。到了一個大乘的山頭,那什麼叫大乘?也就是說,講四諦法的是小乘,誰跟你說,講四諦法是小乘?是你們只聽得懂這個,所以世尊這樣分析,華嚴圓教大乘之大,一乘圓教,它也講四諦法,可是它的四諦法,十二因緣法,跟我們一般被切分的小乘四諦法,講的內容的圓滿度不一樣。比如說,《弟子規》是哪一乘?這時候就是我等一下要講的,這時候很危險,你知道嗎?越講越低,這時候總是很勉強的接受了,那就來來去去互動,來來去去。

 

過了N個日子開始,某某某啊…又遇到了,這時候不敢…不敢接受人家請我們吃飯,怕講了下去…吐出來,吐出來,掐脖子,吐出來,喔喔喔…這樣不行。後來沒在吃飯的時間,逮到機會就…欸,某某某啊,你們現在怎麼…怎麼…怎麼不好好修人天乘呢?怎麼不好好修小乘?我這時候講,怎麼不好好把小乘修好。哼!師父您不是叫我們修小乘?我們不是都在修小乘嗎?不是我說的算吶,那是你做的算,對啊。結果…七周旋、八周旋,終於也可以接受,根本連小乘根器都沒到,小乘斷執著,你斷嗎?你會斷嗎?當然是不斷發展執著,對不對?你要斷執著,不斷地發展執著?而且當然還要加碼啊,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命,他講天命。這樣又很不高興吶,這時候很不高興的狀況,也經過時日的洗禮,總是也願意接受一下。好啊!好啊!那要從哪裡開始?從人乘開始吧,他才願意接受。

 

又過一陣子,某某某,為什麼你都不好好修人乘呢?我不是有修人乘嗎?又來了。我說,你知道你所有的行儀現在都在鬼乘!當然鬼不能講乘,「乘」有一種運載,往好處走,鬼,就鬼道。你看,現在都是鬼道,地獄道的那個質性。你只是一個,這個皮囊過去生有福報,你看,來了,這個皮囊應是過去生的這種福報帶來,而不是過去生知道什麼知識常識,今生可以做人,不是這樣。假設做人跟過去生是從鬼道爬出來的,叫豐功偉績,並不是知識常識使然,也不是說你的毅力,你在鬼道很有毅力的要做人,怎麼做?不知道。你光在那邊有毅力,你就會那個叫什麼?中風!在那憋著,有毅力、有毅力,齁…啪!中風,對不對?血栓。所以後來就講人天乘,哎呀,慢慢地也理解了。果真,現在不敢這樣說,嗯嗯,您怎麼講我什麼,對,就是。

 

我們現在多數人都在修三惡道,都在修三惡道,所以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你要懂得你的實質點在哪裡,然後置之死地而後生、破釜沉舟、往下扎根,這樣子你才有辦法,去契及到這一個「戒」的問題,要不然戒都是講在嘴巴。當然,有以前很討厭聽到戒的這一個字的同參也來,來來去去,後來因為我們也解釋,告訴他,這個「戒」的理路。接下來,他就開始,欸,聽 師父您講,我現在不這麼討厭戒了呢,你聽到他覺得不這麼討厭戒,你就開始替他煩惱了,對啊,因為他又看輕戒了。然後,戒是這樣,這麼美好,性德的流露,這個就是這樣而已,對不對?沒有像這樣,以前那麼死死板板。他,沒有死死板板,人家是脫化,但我們講沒有死死板板,就是開始要脫序了,所以這樣也不行。

 

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你只要懂得戒,那天也跟幾個同參講,戒其實就是守規矩。這個時代講守規矩又不太行,怎麼說?因為這個時代的人特別不願意守規矩,認為只要有規矩的定制,就是愚民政策,所以最後是什麼,一個標準,標準大家又可以接受了。規矩理解成軌範,可是明明大家都在知識常識,這個拉到知識常識,都知道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那你看,你用圓規畫一個圓,那個圓規是不是牽制,愚民你的?愚,愚癡那個圓的?當然不是。那個圓規就是那個圓的標準,你要有圓規這個標準,你才能夠畫出那個圓,那麼漂亮的圓。你要有那個矩尺,這個標準,你才能畫出那個方矩,矩形、方形、梯形,你才能畫出來,是這個意思。所以佛法的所有的戒律,就是那一個圓規,那一把尺,我們靈性的那個圓規、尺。所以我們只要依樣畫葫蘆,我們就可以成就那一個佛模佛樣。

 

當然講的是這一個理體的,如果我們對它不瞭解,我們的心就有所謂的歧見,這個歧見一出來,它的當下這個念,念又起了,所以你覺滅了,只要你念起,覺就滅,所以不怕念起,就怕覺遲。那你念又起了呢?也不怕,這時候,你又要長時薰修,長時薰修回來這個覺,一旦覺出來,那個念又消匿,就是在這邊拉來拉去、拉來拉去,這是依次第法,眾生在中下根以降,契及到一點上根,簡言之,嚴格標準是上根以下,它都依循次第。上上根人不需要,上上根人直契圓教,以頓教為基石,直契圓教。剛剛講小、始、終、頓,都有這一個分隔,我是頓教,就不是小教,我是小教,就不是頓教。所以小乘利己,它不利他,這個頓教也是有這一個「惟言自利,不言利他」,可是它的不言利他,不是不利他,而是不必多講,你自利就在利他了,是這個概念,但小乘的概念不一定如是,它當中有這一個次第分野。

 

一旦契入圓教,它有辦法圓融所有的小、始、終、頓,也就是說,圓教根性的人,你去修小乘四諦法,你就是華嚴境界,而不是羅漢境界。華嚴境界是什麼?是法身大士,同樣是修四諦法,苦集滅道,我們都知道。講到《弟子規》,剛剛前面提到《弟子規》,怎麼不好好把人做好?你會的話,《弟子規》也是整部《華嚴》。那個秤子,一邊《弟子規》這一本,一邊很厚的《大藏經》,它秤子是平的,這是圓教的生命狀態。如果我們小、始、終、頓,它就會〔攲〕,斜一邊,可能《大藏經》這些大乘佛法,一乘圓教很重,那個《弟子規》被抬上來了,這是小始教的一種根器使然。所以第一個,要怎麼把自己的根器提升?就很重要了。根器提升都沒有離開你不斷放下,不斷不執著的意思,不斷無住,對不對?其實不斷,也是對眾生,無住就是無住了,哪還有不斷?那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哪有?「師父,我在不斷無住生心」,表示你第一個無住生心,就不是無住生心。

 

四河入海,無復河名,我不斷在流進大海!表示你還沒有流進來,是這樣,所以這是圓教的概念。你只要流入了,所有的溪流都是海,所以它不會再分你是小溪流,還是大溪流,還是小江、大河,都不會分這個,這時候圓融無諍。如果這樣的人,去回到所謂做人的基本道理,君子的最低標《弟子規》的話,它就是整部圓滿的佛法。之前很多人也不理解,就是說,明明就是「父母呼,應勿緩」而已啊!這不就是人道嗎?我說:「這是圓滿的佛法。」所以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重點在這邊。你說,以前解釋給人家聽,這個「父母呼,應勿緩」,就已經是法身大士境界了,你知道嗎?你說,怎麼會呢?這是我們小孩子的,“乖小孩”的境界,加個乖小孩,對不對?或者是什麼?奸巧小孩的境界。你看,因為這樣滿怕的,奸巧小孩,其實心裡百般不願意,父母呼就趕快去,[按呢],聽說這樣就有糖果吃,所以現在小孩很多,要提升都是要糖果的。

 

當然糖果,他看不在眼裡了,是要好處的意思。你沒有那個兌換券,他不要,他不要來,所以父母呼,誰是父母?佛法告訴你了,一切男子為我過去父,一切女人為我過去母。過去重重無盡,三際,時空一如,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也就是說,這裡面的一切眾生都是你的父母。這時候,你想啊,你父母呼,要呼、應幾個?應勿緩,對不對?應一切的眾生。佛家你得要做到這樣,你才叫做盡孝,所以佛家的孝不是我們世間,這人乘的孝順的概念可以理解的。很多人以為他不孝,出家了怎麼叫孝順,世尊當年就是這樣,出家去然後成佛了,回來,還被祂的鄉民指責,不孝,可是你看,最後祂父親是被誰送往生西方極樂的?送往生西方極樂是什麼意思?就是他永脫輪迴。我們現在的地球人,有幾個人盡孝可以盡到讓他的父母永脫輪迴之苦?我們常常以小人之腹,去測君子之心,了不可得,常常會有一些反效果。所以佛家也告訴我們,「假使頂戴歷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實則無有報恩者」。

 

我們常常在說,報父母恩、父母恩,對不對?佛經也有一本《父母恩重難報經》,它說難報,你得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真的報恩,報了基本恩,就是剛剛那一句話,假使頂戴。比如說,我們把我們的父母托在最高處,讓他享最高的福,歷塵點劫,塵點劫就是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無止盡,經歷了那麼無止盡。假使頂戴,你都做到這樣了,身為床座,你把身體變成床,多大的床呢?這個「大」代表舒適,遍三千,你的床像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虛空法界讓你的父母躺在上面,舒舒服服的,不怕怎麼滾,掉下來,都不怕。你都做到這樣了,假若你沒有去成就無上大法,去利濟一切蒼生,傳法度眾生,你談不上報恩。你看,那個涵量完全不一樣,所以依觀世音菩薩的角度,父母呼,應勿緩,當然是一切一切。你說,一切人嗎?不是,一切含靈蠢動,你統統要關乎到。

 

這個話題,以前我記得在寧靜園第一次,我跟幾個同參講,我說,很多…很多人都會來質疑說,師父要盡孝道,對不對?要盡孝道。我說,對啊!要盡孝道,然後他每天看我,有時候把旁邊人家送我的蘭花搬出去,搬出去見見陽光,晒晒太陽。人家說不需要,蘭花就是種了一個月多就凋謝,凋謝就沒了,這樣。父母呼,應勿緩,對不對?嗯?父母跟蘭花有什麼關係?我說,它就是那個眾生,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他說:「跟晒太陽有什麼關係?」呼,對不對?蘭花在呼喚我了,最近缺少陽光什麼,缺少一點鈣,你看,缺少一點維他命D。當然這是人,沒有晒太陽,分解不了那個東西,對啊!蘭花在那邊說要晒晒太陽,我們就要第一時間趕快去把它捧出去,晒晒太陽,它很高興,很高興、很高興!可以了、可以了,對不對?接下來再晒,就過頭了,就變黑美人了,不行,再把它拿進來,這樣。來來去去,叫「父母呼,應勿緩」,所以它在我們生活當中沒有離開。

 

正所謂六祖惠能祖師告訴我們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我們世間的一切存在,就是一整部佛法,看你會不會運用。所以這是圓教的一門深入,你在每一個分秒當中,都把你所學的完全吻合上去,這時候就是這個「一」的概念,你就是這一個方向一直做,所以它就不是那麼死板的,我的功課現在要念佛嗎?我拜佛有沒有違背一門深入,對不對?我現在讀《了凡四訓》,我去聽佩玲老師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有沒有違背一門深入?如果都在這種事相捉摸,那這種捉摸不完,那是你會不會的問題。就算你把這個誤解了,你以為你的拜佛是一門深入,它也不是了。它也不是,那還要不要這樣?還要。它都不是,你給你做,你都不是了,你都還不要,那不是更慘?所以你都不是,也可以從結緣的層面開始契入。廣結善緣,這個善裡面有法,所以等同廣結一點點法緣,你看,廣結一點點法緣,這樣,就從這個一點點開始,慢慢能不能發酵這麼廣。

 

所以佛法,從東從西講都對,只要你這個人對了。那對的標準,依佛家禪法講,叫「明心見性」,以修淨土的叫「一心不亂」,學教下的叫「大開圓解」,這些都是所謂的大徹大悟,所以小悟是不行的。那麼小悟還悟後起修,大徹大悟呢?還是起修,所以它的修的概念,跟小悟的起修不一樣,它修已經是利濟蒼生,所以它能運用過去的業緣。這個「它」是誰?是你們大家,那個明心見性的你們大家。你現在是不是明心境界的那個大家?你現在還是啊!只是你現在比較喜歡作夢,喜歡作夢,明心見性就是夢醒了,都是同一個你,這個意思。所以成佛不是外在那個佛成,而是我們自己成。也就是說,覺悟是我們自己覺悟,不是期待外在那個佛覺悟,可是也不能有絲毫的傲慢,這種東西都圓融在一起,涵融在一起。

 

你從東講是對,你從西講也對,可是你不要把東拿來跟西做比較,你就不對。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比較不得,每一門都對。你能不能每一門都走,你到核心了,每一門都走,走來了,你還沒到核心,你就揀一個你適合的。適合的就是什麼?你容易做到的,而不是你特別的優越感,任挑一個,嗯,這特別難,一般都做不到,我只要學這個就是我比較厲害,你最後就路遙知馬力,你一定是落後的那一隻兔子,落後的兔子,人家烏龜都爬在前面了。所以學佛又有一個概念,不要想得太多。你懂得,你聽到一個對的,你能理解的,別人理解,你不理解的,也不要去追逐,你能理解,你就馬上去做。以前也有一個故事,兩個比丘,還是比丘尼,出家人,兩個都在學習,都在學習修行。聽說清涼的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多殊勝、多殊勝,這時候兩個人就在那邊想說,畢生一定要去一次,參拜朝聖,才值得!期勉開悟。

 

結果兩個就在那邊討論,怎麼去啊?然後有一個包包拿起來了,古時候,你要想古時候,不是現在,不是隨時有ATM可以提款,不帶錢安心,對不對?不帶錢也要帶卡,所以那個包包幾個饅頭就帶著,就上路了,太好了,聽說五台山可以見文殊菩薩,就馬上走了。另外一個說:笨蛋!這樣要走到什麼時候?哼…哼…哪像我這麼有科學頭腦,我現在開始來研發,怎麼樣快速的工具,他就研發,研發三年了,結果人家回來了,回來了。欸!你不是去五台山嗎?我回來啦,有沒有見到?有啊,見到文殊菩薩,多殊勝、多殊勝!你不是要去嗎?怎麼還在這裡?嗯,你笨,我告訴你,你笨,你看,你這樣走要走到什麼時候?這時候還說要走到什麼時候,對不對?我在研發,超高科技機械的工具,你看,我多聰明,等我研究出來,你就不要在那邊乾等,結果人家已經回來了。

 

我們眾生就是像後者這一種,人家真正學習者就是,知道馬上把握,馬上就去做了,所以行、果,行到處,果即現前,這個就是信、解、行、證,你相信它,你瞭解了,就去做了。為什麼我們常常瞭解不做,最後就會變成誤解?有解無行,增長邪見,那叫誤解,有行無解,增長無明,老是在那邊想,沒有做是這樣。所以解了,就去做,這是一個學法最高捷徑,最高捷徑。你不能預設,它每一階段的目標到位的樣子,因為它叫不可思議,既是不可思議,無法透過我們小腦袋瓜去測度、研究跟討論出一個結果,所以佛法從不討論的。當然以應世間,古師大德也無盡慈悲說,欸,要多多研究佛法。因為他教我們參究,我們一輩子不可能了,他跟你說研究,還是欲勾牽,還是以應我們的習氣,慢慢研究喔!研究就有機會接觸,其實目的不是教你研究,是教你接觸。

 

你哪一天研究,研究到覺得腦神經衰弱了,你說,這樣好痛苦,好痛苦喔!那你就,好,我以後不要想了,欸,開悟了,對不對?所以通常是在那種至極處臨界點,你終於懂得放下,那時候開悟。所以佛法是怎麼一個回事,把它搞清楚、弄明白,然後直接拿去用,直接用了就是。所謂修密持的即身成佛,亦有這一種概念。即身,就當下,當下成就,成就什麼?成就你那個該成就的點。當然它講成佛,那是一個最高極致的一個路徑,你每一個當下都在往這個方向挪移。這一個人,不怕眼前做不到,他隨著時間本來該到位的,他就會去到位。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也不能去預設立場,說,等我做到什麼,再來幹嘛。也不用,你就是在做了,就對了。你也不用等到什麼要幹嘛,搞不好你做到了,也不用幹嘛了。

 

所以我們人生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預設立場,預設立場統統來自佛理告訴我們的執著、分別見。當然它加一個妄想,妄想不好懂,所以執著、分別好懂,從這邊去著手。接下來呢?接下來,就沒什麼好講了,對不對?還有時間,嗯…對啊,也不能叫你們趕快解散,颯!趕快去做,你要趕快去做!你也問要做什麼?你看喔,又來了,一走出去,要做什麼?對啊,又慌了,你看。那怎麼辦呢?所以只好又派點功課多念佛喔,對不對?要相信因果,哦…有喔,師父,我相信因果。不是,我是說「念佛為因,成佛為果」的因果,這時候又很難理解了。念佛為因,成佛為果,是菩薩境界。它為什麼強調深信因果?因為連菩薩都不信,你說菩薩怎麼會不信因果?祂不是不信世間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祂是很難相信,就這麼簡單,你念佛就成佛,就這麼簡單。

 

所以典籍就是一種輔助工具,可是我們千萬不要,把輔助工具當做主角,死在教下,那個是學佛的最大的悲哀,只是一個所謂的飽讀,這個叫做什麼?經教的一個學問家,學問家不一定是一個行者,接觸了就要勉勵自己成為一個行者,行者就是修行人的意思。修行人必然有這一個務實的態度,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加一個「自己」,那個括號一定要括得很牢,對不對?對啊,我們聽到,底下都很多人點頭,師父說得對,我們家那個老伴,我今天回家要和他說這一句,我們那隻[老猴]喔!然後這樣,[老猴]都出來了,要去和他說這一句,都是在修正別人,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個緩慢的路程。學法,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這是真的。當然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不斷放下的功夫,慢慢從下根提升為中根,中根提升為上根,上根再提升為上上根,所以只是不斷把你的根性提升而已。

 

當然它有標準,標準應對我們眾生叫做法則。它的法則是什麼?就是不執著的功夫,放下的功夫,不分別的功夫,看破的功夫,都是這個。教下容易讓你理解、理解,理解容易讓你看破,可是這是對所知障的人比較有用。對煩惱障的人,他直接以行門,剛剛講的是解門,以行門,比如說,你一個功法不斷做,拜佛一直拜,念佛一直念,持咒一直持、讀經一直讀,讀著、讀著,你冥合於專注,你那個煩惱頓時消失,你也懂得放下了。所以各有路徑,人家講寫書法,字各有體,可是字各有體不是亂,不是我亂撇,然後跟人家講說,欸…字各有體,對不對?人家也會喜歡這個,你懂嗎?當然,對你有諂媚阿諛的都會喜歡的,所以這時候不能得少為足,給自己臉上貼金,這叫務實。因為我們活在現實面,這一個現實面即便是虛幻,可是你要常常懂得「見諸相非相」。如果它完全是你們認知的「無」,那你見什麼諸相,對不對?何來一個要見諸相才來非相?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的,可是我們的假,認錯了,所以我們必須再多一道,「見諸相非相」,那時候即見如來,如其本來,諸法如義,所以最後回到,如如生命境界,那時候圓滿佛道,一念即得。

 

今天跟大家分享到這邊,還有什麼疑惑嗎?嗯,剩下短短幾分鐘。

 

主持人:感恩 師父慈悲開示。各位同參還有沒有要提問的?

 

師父:反正大家知道,這個時間太短也作罷,作罷什麼意思?就說,師父,師父重點三言兩語講,我也聽不懂,對不對?不是人家沒講,講了聽不懂,要講一大串又沒時間。啊!作罷!作罷!

 

所以,有時候無聲勝有聲,對不對?離文字相是更真切。所以學法不著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捨識用根,依我們的根中性。根中性大家也許不懂,可是聽著,聽著就好,也不用去思考,存著一個疑情。不斷在那邊根中性、根中性,人家以為你是呆子,以為你念到白癡了,神經病。可是你自己知道在做什麼,它就在不斷薰染,最後你還真能夠去體會,什麼叫做根中性,所謂的捨識用根,你就有辦法習得。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成就之法,所謂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能所俱泯,祂講什麼?「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犀利,以音聲最容易契入、最容易契入。除此之外,它也拜著觀世音菩薩跟娑婆世界眾生最有緣,所以,以這個慈悲力量也最能夠解套。

 

所有一切眾生這一個所謂的僵滯,那麼聽聞必要用一種無心之心,不是完全無心,無心就不用來了,對不對?為什麼又叫做無心之心?你看,又不是要有心,「有心即妄」,那到底是什麼心?所以就在當中,你以不執著的概念。那你又堅持著一個不執著,又是執著,所以這種東西,最後都是 師父領進門,摸索在個人。那再摸索到修持,所以在當中不斷去意會。去意會,你就接近禪門在講的參,參就是你,不是用一種對法性的思考。我們世間的知識常識的,一種解決人生疑難雜症,都是篩選法、比對法,所以有比對,有篩選,必有一物。禪門也告訴我們,說似一物,即不中。只要你生命當中有一物,它就不是了。所以去參,什麼叫做無一物?常常在音聲的領域裡面,都可以去契及到。所以有的人在契及音聲,進入那一個音流的狀態裡面,他又有一些境界相出來,他又執著境界了,就…又不是了。

 

所以那些境界本來是一道流而已,它只是告訴你,有這麼一個過程,它也告訴你,已經在超越了,可是偏偏我們已經在超越的同時,我們又駐足了,所以麻煩在這邊。這都有待諸位以長時薰修的態度,能多不少,見縫插針的一種功法,在你生活當中、二六時中,去什麼?去直契體會,有這一個門道,感謝諸位。

 

《元和妙音》唱頌

Sasiya conoyo

Mana kina ikiacolo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丈夫、佛」。所謂是「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感謝諸位。

 

學員們:謝謝 師父。

 

師父: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