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51130 台中明覺法堂【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chung, Taiwan on November 30, 2015】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5-11-30 | 1194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時間:1041130日,19302100

地點:台中市文心樓1樓會議室(台中市西屯區成都路229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又過一個月了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改善一些問題?學法一定要知道我們的終極目標在哪裡,佛法有一句話:「順違皆順,客塵不能濁其心;悲智雙游,萬境不能亂其慮」,人生所謂事不如意常八九,事實上,不單是人生,只要你在六道輪迴,事不如意都是常八九的。為什麼?因為你不能解脫,在六道裡上上下下。那麼時空本來是不相應行法,可是卻被我們眾生的執著給根深柢固地認知,所以卡得緊緊的,變得好像很具象。什麼是「不相應」呢?「不相應」是佛法的專有名詞,用在我們現在世間的白話文叫做抽象概念,就是說「時間和空間」這件事情是抽象的。那「抽象」再更白話來說就是它不存在,它是我們想像出來的幻相,所以是一種抽象概念。

 

那麼依現在二十一世紀的科技,相較詞上的一個比較來講,愛因斯坦已經不是很先進的科學家,當然,他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他的「相對論」。當時他也從高度數學的論據裡面去發現到時間跟空間在某一種條件參數底下不存在,而這個發現也就是佛家所講的「不相應行法」的意思,可是他不知道是在什麼條件之下。那麼我們現在很多電影也都在闡述這一個邏輯,現在的電影涵容了很多哲學的思維跟科學的思維,把它們融合在一起,所以發展出很多精彩的影像,但是統統沒有離開探索「時間、空間」的問題。

 

那麼是在什麼條件之下呢?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現在的科技都不斷在發展「機械」,電影的闡述也多數是往這邊去思維,因為我們人沒有離開境界相,境界相也就是所謂邏輯的一種思考模式,所以在這一個角度裡面所延伸出來的畫面再怎麼樣都逃不出這個工具。我記得我們小時候有看過一部電影叫做《回到未來》,米高福克斯主演,他們利用一個機器,然後衝得很快就突破時空了,是不是這樣?(師父笑說)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們知道嗎?只要是利用機器就沒辦法突破時空。因為時間、空間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現在一般講的空間維次,空間維次它在不屬、相屬的狀態底下,你是無法用同一個邏輯去對待它的。

 

剛剛講了,就是因為我們有根深柢固的執著,以致於把時間跟空間給設死了,如果我們沒有把「執著」這一個概念給放下的話,時間、空間永遠牽制著我們。所以,只要是駕著機器的,包括你們現在所知道的不管是多先進的外星人,他們都還是駕著機器,這在虛空法界裡面就叫做「人道」,「人道」依我們人類的邏輯來講,叫做三度空間的生物,換言之,只要駕著機器,統統沒辦法飛離三度空間。那四度、五度、六度怎麼辦?那一個空間維次的界線也就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

 

所以只要一個人懂得這個理路之後,他要突破維次空間離開人道、解脫人道的所有痛苦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剩下的就是訓練,為什麼?因為你知道原因所成。六道這些重重無盡的空間維次是從執著來的,執著越深,它的空間維次所顯現出來的就越低層。低是相對於高,我用另外兩個名詞來講,「低」等於不好、「高」等於好,這樣的概念大家好懂,「不好」叫做「壞」、叫做「惡」,「好」叫做「善」、叫做「美好」。也就是說「執著」越深、越堅固的人,他所顯現出來的維次空間也就越不好、越惡。所以我們講「五濁惡世」也就是講現在這個時代,「執著心」發展到一個極致。

 

可是,人道再怎麼痛苦都還沒到極致哦!我們稍微瞭解一下古老祖宗告訴我們的空間維次,有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修羅道……等等,這些名詞是古時候的用法,現在的用法就叫做不同維次空間,我們是所謂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所以我們在瞭解整個虛空法界、宇宙人生真相的同時,我們要有第一個前提的概念,什麼概念?就是不能執著在文字相上,我們要依義不依語,去依循著它要表達的意思就好,而不能執著它文字本身的文字相,要不然我們就會變成難以溝通的人。

 

那這個是以大的範疇來講,但很多人對於大的範疇是沒有什麼體會感觸力的,為什麼?因為在我們的生活經驗法值裡面好像不甚重要,比如說我們現在講宇宙,距離地球幾十萬光年的地方,科學家發現有一顆行星,你們對此會不會有什麼大的感觸?感受到大的歡喜、大的恐懼或是大的悲傷?統統不會,你會覺得「干我什麼事」(師父笑),對不對?所以這就是離我們現有生活的經驗值太遙遠了,可是它跟我們卻是息息相關,只是我們不自知。因為眾生……尤其人是「經驗」的動物,當他的經驗越濃厚時,他的思維就會越緊縮、越鎖在一個侷限。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經驗值也就是佛家在講的「所知障」,但是懂得運用的人,他的經驗越好、越老道,運用在他的人生是越美滿的,而不會運用的人,他就會依著老道的經驗反而把思維給緊縮了,所以變成是人生的一種障礙,人生的障礙就是兩者:所知障與煩惱障。一般人家講多慮、沒事也擔心老半天,這種叫做「煩惱障」;「所知障」就是指因為知道很多知識常識、經驗值根深柢固,以致於無法理解新的、正確的知識常識,甚且還稱作「智慧」的,於是人生產生一種窘境,停滯了,不能爬得再高。

 

所以人要突破自己「不如意十常八九」的這一個生命狀態時,得要先理解到時間跟空間到底是為什麼?如果沒有的話,我們永遠都是「被」牽制的!這個「被」字加上去,就是一個很冤枉的生命狀態,為什麼呢?因為生命的真理是我們本來是自己的主人,所以我們不應當被什麼來牽制住。那你想想看,我們現在為什麼會有不如意?你如果有不如意,肯定你覺得自己「被」怎麼樣嘛,對不對?被痛苦影響、被快樂遠離……就是這樣子,有這一個「被」,很冤枉!但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我們迷了!

 

有一句話叫做「認假為真」,那麼這是佛法的講法,世間法有一句話叫做「積非成是」,我們為什麼積?「積」是累積的意思,累積就是多,多到一個不行,結果我們就以為這個「多」是對的,事實上,它還是錯!一萬個錯加在一起,它還是錯啊,它並不是數學所謂的「負負得正」,「兩個對你不好的人」統統跑來,他們會變成「好的人」嗎?不會啊!(師父笑)兩個傷害你的人,現在再加兩個,變成是「負負負負」,他們也不會讓你變成快樂啊!人生就有這一個理路在。

 

那這一個關係到我們剛剛講的,大的叫做時間跟空間,我們活在時間跟空間裡面,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時間、空間是誰創造出來的?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自己完全沒有妄念,當然,「妄念」世間人非常難以理解,「妄想」這件事情不是那麼粗糙地,彌勒菩薩講「一彈指」這麼剎那的時間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已經跑出來三百二十兆個妄念了。而且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就是我們的意識形態,我們的意識心、我們的思考、我們的精神世界;「形」是什麼?就是我們這個有為的物質世界。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統統是從這一個理路長出來,所以它是無生之生。

 

那麼我們知道是這樣的前提了,所以才稱得上「修」這個字,如果你不明白我們人生的產生原來是怎麼一回事,我們是談不上「修」的。「修」就是行動、就是落實、就是做的意思,更白話來說叫做「修正」,你有不好的人生境界、有不如意十常八九的那個生命狀態,你不希望有它,把它轉化就叫修正,那我們理明就非常重要!但不知道怎麼理明的人有的也可以辦得到,就是說有的人傻傻地,或者他沒有機會透過解釋的方式去學習成長,可是他的人生還可以變得很好,那是為什麼?是因為他有機緣直接事入、事修。就是說他的生活當中可能有人直接告訴他「你不要怎麼樣」、「你怎麼樣就好了」,你看哦,告訴他:「你不要怎麼樣」、「你要怎麼樣就好」,你也不用跟他解釋為什麼,他也不用知道為什麼就去做了。那我們現在很多人是「你要解釋為什麼我要怎麼樣,要不然我幹嘛要怎麼樣?」對不對?因為我們讀太多書了,你看,「書」也就是一種所知障,常常都要有「為什麼……;為什麼……」。

 

我現在看到小孩子才想到,以前我們小時候有那種《百科全書》,我記得那時候坊間很流行一套書,就是《一百個為什麼》。

 

學員們:現在不只了!

 

師父:對啊!上次我講《一百個為什麼》就被笑了,說現在已經是《十萬個為什麼》,我還提《一百個為什麼》。哇!我聽到這樣真的是腳底都涼了,「為什麼」越多表示這一個時代的眾生越痛苦,你懂意思嗎?那是一個相對的顯相。那還好我們以前小時候才「一百個為什麼」,以致於我們現在還可以減少一些痛苦。十萬個減一百個是多少啊?我們還少了這麼多痛苦,因為你只要有一個為什麼,就表示你有一個疑惑。那事實上,真理是沒有為什麼,它本來就是這樣!佛家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法爾如是」,意思是說本來就是這樣子啊!

 

那我們眾生是什麼時候開始無明?就是從開始問為什麼啊!你告訴他:「本來就是這樣!」他會問:「為什麼是這樣?」比如說喝水就止渴,「為什麼喝了就會止渴?」「本來就是這樣!」「為什麼本來是這樣?」你看,沒完沒了!這叫做「以妄延妄,了不可得」,永無止境的妄。那另外一句是「以妄止妄」,「止」是解決的意思,你用一個妄念要解決你妄的世界、不好的世界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最後就是什麼?佛家告訴我們「放下即得」!放下,你就明白了。那放下什麼?放下那一個「問為什麼」。然後這時候又有一個人來了:「為什麼要放下那個『問為什麼』呢?」(學員笑)你看,永遠沒完沒了!

 

我們「妄」得太習慣了,以致於很難做到「放下」,所以前面才要加一個「看破」,看破就是明白、瞭解的意思。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要深入經藏,要讀經教、要聽經聞法、要瞭解,很多人以為這樣子就可以得到保佑,人生就會變好。意思就是說是命不好就會去念經嗎?這時候又為什麼了,對不對?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們認為命不好去念經就會有用,念經是你會念的有用,不會念的還是沒有用。你想想看,我們今生今世有機緣遇到「念經」這件事情絕對不會是空穴來風,肯定是我們過去生生世世也都曾經接觸過,你有這個緣,來到今生今世又遇到,你會去念它;若是沒有這個緣,就算住在藏經閣裡面,還是一本都不會翻,會有這種現象。那麼有這個緣表示我們過去生都運作過,既然運作過,為什麼這一輩子還繼續來痛苦?那表示念經不一定有用哦,是「會念」與「不會念」的問題。

 

念經第一種為「得定」的我們先擱著,剛剛講的是為「求解」的這一部分。那麼為了求解……那又為什麼了?眾生有時候你得順乎他的邏輯才能幫助他再引導出來,佛家有一句話叫「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三十二應化身事實上是無量無邊的應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以什麼身為之說法,那你如果遇到一些特別會問為什麼的人,你教他直接不要問為什麼是不可能的,對不對?所以你這時候就用很多能夠破解他為什麼的為什麼去順乎他,這個叫做「應以為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以為什麼身為之說法」(師父笑),合理啊!

 

所以為什麼要讀經?讀經就是要讓我們明白,「明白」在佛法的言詞叫做破迷開悟,「悟」就是明白的意思。那為什麼要明白?明白是為了取「信」,所言:「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那這個「為什麼」承接就有價值了哦!為什麼要信?因為眾生「疑」,疑是什麼意思呢?至極的愚癡叫做疑!稍微有學習過的人都知道,我們人生的痛苦來源不出三毒煩惱,也就是一般俗稱的貪、瞋、癡,我們有貪心,但貪心還不足以形容「貪」,貪心是「貪」的一部分,那「貪」比較廣,慳貪、慳吝、貪欲這件事情,我們只要是六道輪迴的眾生,與生俱來都有這一個特質──貪!

 

再者,還有瞋恨心,瞋恨心就是泛指會生氣、會討厭、會嫉妒、會不滿意、會發脾氣、會暴躁、會抓狂……這一類的,我們眾生也與生俱來有這一個現象。那與生俱來是生生世世的習氣養成,所以只要我們沒有深刻的修行把這些丟掉,依我們這一輩子來講,我們下輩子還是會有,只是我們下輩子不一定當人,我們的學分如果不是人道的學分,不夠資格當人,下輩子會去鬼道、畜生道、地獄道,那時候就是畜生的瞋恨、鬼的瞋恨、地獄的瞋恨,不是「人」的瞋恨,又不一樣了,可是那個「瞋」的質性都是一樣的。

 

那還有一個叫做「癡」,事實上,這三個字的總根源在「癡」,因為愚癡不明事理,所以才會有「貪」這個質性跑出來,如果你覺悟了、不愚癡,你就知道「貪」是不好的,所以就不會貪了。正因為我們不知道「貪」不好,乃至於我們現在社會的發展都是以貪欲做為前導,你們說衛星導航,我們現在是貪欲導航的時代(師父、學員笑),貪欲導航就是導航去三惡道!

 

所以西方才有一句話叫做「貪婪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其實不是,這當中少了很多字,當然,少了很多字自己也不知道,我們剛剛有講貪的根是愚癡,於是因為愚癡,也不一定會把話講得周全,照理說應該是「貪婪是社會往悲哀的方向挪移的原動力」,是這樣子。那這是依人道來講而已,如果依法界來講是「貪婪是社會往三惡道推移的原動力」,往三惡道!那大家喜歡好聽的話嘛,就加個「進步」好了,「社會往三惡道進步的原動力!」(師父笑說)加個「進步」,大家約一約,手牽手都跳下去,那它的總根源是愚癡。

 

愚癡至極就是「疑」,我們現在講的懷疑之心是對什麼的懷疑?對宇宙人生真相理則的懷疑,可不要今天講完一走出去有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敢問為什麼了(學員笑)。有「為什麼」是不是就是你不明白,不明白就是有一個「疑」在,「為什麼會開花?」你已經看到花是開的,你看,「為什麼會開花啊?」你懷疑有「開花」這件事情,可是你不自知。人家告訴你「花本來就會開」,「但是你沒有告訴我為什麼啊?」就在那邊捉摸了,這就是愚癡。

 

所以愚癡是三毒煩惱的總根源,那麼至極是懷疑,懷疑顯現於這個世間的災難就叫做「鬆動」,譬如板塊鬆動、土石流這些災難。你想想看,我們現在假設是一個人道來講,處在這個地球的哪裡?陸地,那板塊鬆動,整個就淹沒了、沉下去了,這是因為我們的「疑」來的。那這時候你會不會說「那當魚還是比較幸福」?(學員笑)不是這樣講!海底也有海底的板塊,一旦海底的板塊也鬆動了,整個海水都是汙染的,它的溫度也會變化。所以貪、瞋、癡三毒以癡為主根,發展貪、瞋的枝葉,三個互為作用。

 

所以地球的災難常常不會單一存在,你有沒有發現?有地震的地方,多少都會引起火災跟水的問題。那麼貪心造成水災,愚癡造成風災,懷疑造成板塊鬆動,瞋恨心造成火災。那瞋恨裡面又有一個瞋恨的極致叫「傲慢」,貢高我慢,這一種就造成了地震。你去觀察地球的災難,不出這幾種,包括這些溫室效應都是屬於火災,都是屬於瞋恨心來的。那你看,溫室效應也會造成水災,因為一個人發脾氣的前提一定有貪,貪不到才發脾氣,想要得到卻得不到嘛!所以貪、瞋、癡這三毒煩惱的根是愚癡,而應化在六道的總根源又在於什麼?極致就叫做執著。

 

所以為什麼一個人在修持的路徑上要先把這一個總原則原理搞清楚?這和剛剛講的時間、空間有什麼關係呢?你看,現在又講回「執著」,因為六道的時間、空間的障礙統統來自「執著」這一個因素,如果一個人能夠不被時間跟空間給障礙,請問這個人世間有什麼可以障礙住他?所有一切你們所認知的形形、色色、物物、人人是不是都在世間這個時空裡面?「世」就是代表時間,一世三十年;「間」就是空間的意思;在佛法上的專有名詞叫做「時分(時間)、方分(空間)」。那麼如果能夠突破時間跟空間,我們一切的苦厄也就被我們突破了,因為它是幻相。所以,要突破維次空間不是駕著太空梭,而是要訓練你的禪定功夫,第一道禪定的功夫就是放下執著。

 

那麼放下執著從哪裡修得?先從明白開始,要不然我們現在的人會有錯知錯見。比如說我是學藝術的,我們從小在學藝術的過程裡面都會接受到很多老師的鼓舞,老師也常常會在課堂上用投影片舉例很多歷史上藝術家他們偉大的作品,那我最常聽到的就是「在這些偉大作品的背後,要不是這位藝術家那麼執著,怎麼會有這麼偉大的作品呢?」長大後,現在知道這個理路,夭壽哦!(學員笑)這位藝術家要不是那麼執著,怎麼會人生過得這麼苦厄呢?

 

現在梵谷的畫若要送你們,你們要不要?(師父笑說)「要!趕快脫手」(學員大笑),是不是?我不是要那一張畫,而是要它可以換出來溫飽肚子的那些價格,然後再把那些錢去怎麼樣?現在聰明了,知道布施是因、福德是果,趕快布施掉,我才不要在我家掛他的畫!(學員笑)你若沒學,又怎麼會這樣清楚,對不對?是因為你有學,所以有定見,能夠獨排眾議、不隨波逐流,你的日子才會因此過得歡喜、過得自在快樂。那大家都會說你是笨蛋,他的畫要給你你還不要!我說:「我不想要割耳朵啊!」(學員笑)所有的能量都來自我們人的本身,等量提升嘛,整個世間就是心現識變,那因為梵谷有那樣的質性,所以他可以畫出那樣的畫。可是為什麼他還可以堪稱我們這個地球人類偉大的畫家呢?因為我們地球的人類有同樣質性的思維,多數都不是超脫的,而是感情用事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有很多人不明白,也解釋不清楚,可是我用另外一個角度大家就好明白了,好幾年前不是有一個通緝犯叫做陳進興嗎?後來被判死刑,在監獄執行槍決斃命了,很多人知道。那你覺得陳進興在一般世間人的認知裡有沒有十惡不做?有!對不對?那他有沒有好朋友?還是有啊,那如果你是他好朋友,你不知道他做這些事嗎?那陳進興這個個案,你們也知道他強姦很多人,甚至姦殺,他也有老婆,他的老婆也都知道,為什麼還願意當他的老婆?如果是在座的女士,你們要不要?(學員猛搖頭)因為你們有理智,懂嗎?理智!那為什麼他的老婆同樣身為女人卻還要死心踏地跟著他?你們有沒有想過?

 

這就好比剛剛舉例,咱們不是特指梵谷,要跟梵谷說一下抱歉,是以他做表法來利益眾生,(師父笑說)希望他早日從三惡道出來,因為有功。那即便知道了這個質性,從梵谷的畫的理路我們不好懂,你懂嗎?因為眾生是情識的動物,情識就是沒有理智、沒有是非判斷的能力,他明明知道,可是他還是選擇不對,這就是我們眾生的特質,因為沒有學,即便有學卻沒有修、有修卻沒有證。這是什麼意思?「沒有學」是最初級的,因為根本分不清楚,譬如有的人認為「我先生到處去強姦女人有什麼不對!」(學員驚訝),你看,混沌到這樣!這社會真的有這樣的人,當然,最好不要知道的好,這就叫做完全沒有學,他分不清楚是非對錯,所以他自自然然就這樣做。

 

那第二種層級不錯了,有學,「我知道他這樣不對,可是我就是愛他啊」!你看,知道不對,但就是愛他,這個愛就不是佛家所謂「慈悲為懷」那一種愛,而是世間感情的情識作用。那情識作用從何而來?從我們生生世世相處的關係來,這在佛家講得細緻,叫做「共業」。我跟這一個人有這樣的共業,所以他有某一些錯誤,我還是覺得沒關係,即便我心裡也不見得歡喜。可是這一個共業的能量就糾葛在一起讓你切分不出來,因為你沒有修!雖然知道,可是沒有修就產生不了正向能量,所以你就沒有一個真正的好能量可以化解不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叫做不好的能量,以致於你永遠活在那種「但是又奈何」的生命狀態裡面,「我明知道,可是辦不到」這叫做無奈!

 

所以,這樣一個人的人生也沒辦法真正變好,這得要花精力、時間勇猛精進地深入,就他所知道的不間斷再去深入,這是第一步,不間斷再去知道、不間斷再知道。不間斷知道正確的就是什麼?最後終於能做到的主因,要不然我們現在的人是不是總說「知道容易,做到難」!世間人常常這樣講,事實上這是錯知錯見,真理是「知道比做到還難」!真理是一旦你「真正」知道,你就做到了,前面要加「真正」兩個字。換言之,我們現在人生有諸多的無奈做不到、辦不了,表示我們沒有真正知道理路。

 

比方說「喝水」,這件事簡不簡單?現在有人說:「師父,這杯水剛剛不知道有沒有不小心滴到毒藥?」(師父、學員笑)不知道,你看哦,這時候是不是有疑惑了:「它到底是有滴到或沒滴到?」那有疑惑時你要喝它容不容易?很難啊!你端起杯子就會猶豫了,明明好渴,「到底要或不要?現在又不能去外面超商買礦泉水,不然憋著先不要喝好了。」(學員笑)對不對?就是這樣,你要喝到多難!其實不是「喝到」難,是因為你不明白它。那現在趕快裝幾滴水化驗一下,「確認完全沒有毒!」馬上就喝了,這個「拿起來喝」是非常簡單的,所以真理就像這樣,你懂嗎?

 

所以你們要去理解,我們人類多數的思維是錯誤的,那我們錯誤的綿延不斷,一代傳一代,依妄延妄永無止境,所以我們錯了又錯、又錯,來到這個二十一世紀就變成有史以來靈性最紛雜的時代。那麼靈性紛雜表示我們的身心也會受擾,於是身、心、靈都往下坡走了,也正因為這個因素,二十一世紀是「身心靈」這三個字放在一起合併說的闡述最頻繁的時空,以前我們小時候沒聽說什麼「身心靈成長」,統統沒有啊!只有什麼?(師父笑說)如何好好在家裡孝順父母這樣而已!現在不是,現在連「孝順父母」都不說了,只說身心靈怎麼成長,這樣的路徑又是訛化身心靈的成長。

 

釋迦牟尼佛當年已經把現在這個時代講完了,所謂「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看恆河的沙有多少?「邪」的意思就是不正,不正就是明白得不正確、錯誤,一個人的知見沒有圓滿地正確卻在闡述引領教育,這樣的邪師多得像恆河的沙這麼多,以致於我們現在也不知道如何學才正確。甚且人又有一種問題叫做先導,先導是什麼意思?「先入為主」的意思,你一接觸,第一個就很難放下。

 

這在之前我有過經驗,這些經驗法則拖了好幾年,印象中好像是2008年左右認識了一群人,他們最初有加入一個宗教團體,如果相對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這些來講,那是一個新興的宗教。那群人大概有五、六個,都是同一個團體,每次來協談都說:「師父,我們宗教裡面的執事很亂,該怎麼辦呢?」我說:「執事很亂,你就不要理就好了。」是不是這樣?很亂就不要理。「可是我們看不過去,這是我們的宗教啊!」「那就找你們的教主來理就好了。」「我們教主已經死掉了!」(師父笑)問題就一層一層,最後就是非理不可!那你問他:「你們有沒有能力去理?」他說:「我們統統沒有能力。」你看,世間人多執著!我說:「我又不是你們宗教裡的人,我怎麼幫你理?」「嗯~說的也是!」(學員笑)講到最後就是不了了之,只能勸他們放下。過一陣子,他們又來,還是一樣的問題,你看,這種事情可以重複四年不間斷,都是同樣的問題。那麼當中有幾位也常常來上課,也瞭解原來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有這些是非人我的問題,對不對?只要沒有學習,所有的人一定是倒向「是非人我」的互動,所以沒輒!

 

那怎麼辦呢?最後他又說:「越去我們的宗教越煩!」那參加宗教是要幹嘛的?自古以來「宗教」有一個責任義務,就是「穩定社會人心、促進和平,以和為貴」的天職義務,可是現在好像多數都失衡了嘛,多數都是想要擴大,(師父笑說)拉信徒、光明燈要多少錢、犯太歲要祭改,都變成這種事情。那這些是一種儀式,並不是老祖宗最純正宗教的本懷,這是因應時代的演變,眾生雜思太多而需求的產物,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很清楚。

 

自古以來,宗教都是一種教育,「宗」是首要的、重要的、為一切眾生所尊崇的意思,「教」是教育、教化、教學的意思,所以不是在所謂「超度死人」的祭祀科儀上捉摸而已。那麼是不是講超度死人的祭祀科儀不對?也不是這樣說,而是如果你有契入真正首要、重要、為一切眾生所尊崇的教化,你從當中學習到也創造出自己本身的正向能量時,你就有能力去超度這些亡靈。那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能量,你再做多少科儀統統沒有用,那時候就叫做盲修瞎練,就叫做和稀泥。所以並不是從一件事情本身去定位它的對或錯,而是要看人怎麼運作。

 

我接著講剛剛說的那些宗教徒,他們就這樣子來來去去、來來去去,然後在原來的宗教越來越煩、越來越煩,他們後來開會討論說再也不想去了,可是最後還是去,讓他們唯一放不下的理由是什麼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第一個加入的宗教!(學員大笑)就因為這樣,只因為是第一個加入的宗教,所以裡面再壞、再怎麼煩,我都還是要在那邊。然後在那邊幹嘛?繼續煩、繼續亂!他們也說:「我們要振興我們的宗教。」我說:「我看還是不要吧!你加入又多一層汙染了(師父笑),就換另外一批人要來杯葛你了。」就變這樣。

 

所以這就是眾生之心,因為染雜,這也是一種執著的顯化。只要你有執著的心,你再怎麼認為多有愛心想要幫助一個什麼,即便幫助一個團體變好,我相信這些人何嘗不希望他們自己的宗教是非常美好的,對不對?他們會提出這些疑惑也是因為他們想改善,可是你看,因為人的自我修持不到位,所以提出來的任何愛心當下都容易產生另外一個反撲。佛家常常告訴我們「慈悲為懷,方便為門」,然而我們現在的人缺少了智慧,以致於常常把這兩句話搞成「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樣就不是方便了哦!

 

「方便」這兩個字不容易做到,我們即便生活上常常在講,「你要吃什麼?」「方便就好。」對不對?「方便」這兩個字就是佛家所謂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由高度智慧顯現出來的行為模式,也就是高度智慧的樣子叫做善巧方便,因此它是學不來的,它已經是結果論的狀態。那它從哪裡得到?從放下執著、分別、妄想心,本來就是那樣!所以我們要把一件事情處理好,包括家業、事業、身心健康、人際關係的問題統統含雜在我們現在活的人世間,如果要把這些問題全部處理好,你勢必只剩下一條路,就是學習怎麼放下執著、分別、妄想。

 

所以剛剛講「時空」的問題,時空是大的層面來講,這一段你們就好懂,家業的問題、事業的問題其實就是時間跟空間裡面含雜的一切事的問題,你們若想要解決,只剩一條路,就是一定要去訓練放下第一道〜「執著」,只要「執著」放不下,所有問題濃縮成三個〜家業、事業、道業,你們也不用期待了,這三個問題統統不能解決!那麼第一個問題也就是這三業裡面的道業,道法自然,自然法則的意思,這件事情你要先解決。為什麼我們現在違背自然了?因為我們那一個執著心太強烈,只要放下執著心,你就恢復你粗淺的自然了,所以基本上你在人道的家業跟事業的問題也解決了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點九。

 

你看,如果解決了,相對現在的人類,你的人生是不是幸福美滿到不行!當然,天神看到還會笑你:「龜笑鱉無尾(台灣俚語,比喻五十步笑百步)!」(師父笑說)就會有這些態度出來。那當然,他笑我們,當你開悟的那一天你就會知道:「當時你笑我,你也是龜笑鱉無尾!」因為他還在六道輪迴。所以我們活在人道,我們就先要很務實地去面對它、解決它。

 

學習成長要有終極目標,可是你的短程也不能忽略它,所謂是「以人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佛法它不是宗教,它是教育,佛法就是覺悟之法,以你的生命體開出圓滿的智慧為最終極,應該這樣講。那麼要開出圓滿的智慧為最終極,就是你有辦法突破整個宇宙的時間、空間的限制,所以你那時候才堪稱自在主宰,才堪稱自由自在,才堪稱有辦法真正隨緣,才能講「順違皆順」。那「順」是什麼?好事、好人、好物你遇到了,那當然很順!「違」是違逆、違背的意思,違背了就是你遇到你不喜歡的一切人事物。所以,人生要用「順違皆順」這種態度去面對,來到你這邊,你都認知是順。

 

可是,要一個人直接認知順、統統順,他不一定是願意的,尤其是讀很多書的人,他就會問「為什麼」,「為什麼那個人對我那麼不好,我還要對他感恩?」(師父、學員笑)「為什麼我婆婆對我這樣,我還要……?」「為什麼我先生怎樣,我還要……」有沒有?常常都要問「為什麼」,那這個叫做中士之輩,就是讀很多書、社會經歷很多的會這樣。那麼下士就容易解決了,他什麼都不懂,遇到時他也會煩,那你告訴他:「哎呀!這些不好的人、不好的事你就也當做都好。」他聽了就接受,他就這樣想、這樣做,問題就解決了。那上士之輩是什麼?你告訴他這樣才對,他馬上明白背後的道理;下士之輩是不明白背後的道理,可是他願意接受這個方法直接做;所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是上上法。

 

那中士之輩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人間特別聰明的這一類,特別聰明的人很多,(師父笑說)可是後面還有一句話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這一類叫做中士之輩,因為他有知見又不笨,可是他還沒達到開智慧。聰明跟智慧不相等,聰明加上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或者聰明裡面有清淨心,這個聰明就叫做智慧,智慧跟聰明的分野也就在這一線之隔。所以我們要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而不能只是一個聰明過日子的人,聰明過日子的人最後會不踏實,就會溜來溜去、見風轉舵,可是他的見風轉舵又不是那一種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是有氣度的,而他的見風轉舵卻是避,這種見風轉舵就是不善於消業,業不消則福不來。

 

那高度智慧的人是上善若水,他是涵納,他的轉向不是一種愚癡或小聰明,他轉向是拉出時間跟空間趕快去提煉正向能量,在這過程裡,他對這個擋到他的石頭是沒有負面觀感的。那聰明的人見風轉舵就不是這樣,他對這個對象有負面觀感:「我很不願意,所以我要轉彎」,對不對?所以你看,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我們人間修就不是了,就都是「事!事!事!」不是點頭的「是」,而是一堆事,你一堆事就一堆業,事業、事業,所以業都消不了啊!

 

順違皆順!「順」我們就不必說了,因為我們都接受,對不對?為什麼要接受「違」?接受了你才會變順,你會認同它、你會點頭,這時候就「是是是」了,「違」的也對對對、好好好那個意思。因為你這一輩子會遇到違逆的人事物就是上輩子所結下的業緣,你先造了一個錯誤的事,所以產生一個錯誤的結果,那你現在遇到過去所造下的錯誤的結果現前,你要用正確的態度接納它,這是不是就合理了?中士之輩必須要瞭解到這一個道理。那麼你理解這不是誰造成的,而是自己曾經的錯誤使然,所以必須要自己收拾爛攤子,不能把責任怪到任何人身上,所以你頓然就沒有「怨」這一個字,「遇到了,該還的要還,欠的都該要還。」你的心是平的。心是平的就是清淨了,清淨心是抗體,就是自受用,你這時候就有一道好的能量防護罩罩住了,所以就不會因為違逆的事情而不斷再去造業。人家講「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這是正確的方式,也就是說「違」也順了才會這樣。那如果我們遇到違之事時心也違,那就是隨了緣但沒有消舊業,是隨緣遇舊業,這時候是「更加造新殃」,而不是「莫更造新殃」,因為我們的心不平。

 

所以造業與否的關鍵也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大乘學說所謂「論心不論事」,對於「克己」這個自律性的要求非常地高,只要你一個起心動念是錯的,你就造了一個業。那麼小乘學修不是,即便我很討厭那個人,可是我現在還忍住了就沒關係,(師父笑說)這是小乘學修〜事修。那這也有好處,什麼好處呢?這可以從事相的習慣回來最後心也散盡,讓這一種錯誤的心結慢慢淡薄,可是他要花的時間久,而且一不小心在還克制不住的時候是不是又討厭了?所以就又冤枉,你們講的「火燒功德林」,對不對?我忍、忍、忍、忍了十年,終於在這一秒爆發,十年的功夫全部潰散,你看,多可惜!

 

那麼大乘學修就不是這樣,它直接教你杜絕那個根源,有起心動念就是不行!然而一般人怎麼做得到?所以要學的原因是這樣。「學」就是你不斷明白,「原來是這個理路,我不能怎麼樣。」即便知道了,現在看待同參都好好的,下課後踏出門去卻忘了,鞋子一被人家踢到而已,馬上發脾氣:「你為什麼……」就這樣(學員笑),這個就是你的頻率的問題。所以,你們就知道為什麼要長時薰修了,長時薰修就是要把你知道的道理不間斷再灌輸。然而我現在講的中士之輩就是太聰明了,聰明的人容易有傲慢,「我聽過了,哪還需要再知道一次?師父你又講那些,已經聽過了,真是嘮叨!」對不對?「回去幹嘛還要看書?你以為我是傻子嗎?」就會有很多歧見,那麼歧見就會訛化了這個生命狀態。因此,一個具有更高度智慧的人就是只要理路是對的,無論是誰講的都還是樂意去聽,而且是真心聽,加上那個「真心」就跟「隨便聽」又不一樣了。

 

「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一般都講到「十」,那有沒有人是一萬分誠敬?有啊!就像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六祖惠能為什麼得衣缽?會不會有人說:「因為神秀比較遜」?也不是這樣講哦!神秀之所以能夠成為弘忍大師黃梅道場的上首教授師,表示他有他的門道,人家也是自在往生,也有那把功夫!那為什麼是一個才到黃梅道場不久,連半步禪堂都未踏進去過,只是在碓房裡舂米、煮飯、做菜給僧眾吃的這麼一個文盲,依我們現在的名詞叫做「土包子」,他們古時候的名詞叫「獦獠」。「獦獠」就是在很鄉下、未開化地區長大的那一種沒有知識常識、學識的文盲,(師父笑說)六祖惠能就是那樣的生命狀態,可是他卻能夠不聽過任何一堂課而得到禪宗承傳的衣缽。

 

所以,如果沒有六祖惠能大師,當今所有禪宗的法脈、體系我們大概也都不知道。從達摩祖師來到東土,他從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那邊走海線過來,過程中大概也是降妖除魔,他講的妖當然不是無形的,那個時代的人本身也夠傲慢了,每個人都有很多所知障,所以他常常要用一種論辯的方式,一路都在破他們的無明。最後來到東土,在東土講經說法,當時梁武帝聽說這位開悟的聖者來,就以一個帝王之身去恭迎他。那麼達摩祖師來了,當然要把握機會,所以也不時炫耀一下他是怎麼做好皇帝的,於是請教達摩祖師:「你看!我供養了萬眾僧侶,蓋了四百八十幾間廟,功德大不大?」這個也不叫請教,有點像炫耀(師父笑),達摩祖師回答:「實無功德!」咦?怎麼會無功德?人家不是說供僧功德無量嗎?

 

我以前也常常被人家拉去供僧,路上遇到朋友,他就說:「我現在在光山,我們供僧功德無量,你要不要供僧?」(學員笑)「好啦!供僧、供僧。」他還說什麼「兩百不嫌少,好幾千不嫌多」這樣(學員笑),那我沒什麼錢,就供個幾百元。「啊~功德無量哦!」馬上就稱讚你功德無量。你說有沒有功德?我也不知道有沒有功德啊!「功德」是這樣,如果你是清淨心供養,你自己有功德;如果你不是清淨心,那就沒有功德了。

 

所以當時梁武帝並沒有清淨心,他還著相,「著相」就是執著的一種名詞,他著相布施供養,當然沒有功德。那麼達摩祖師是說實話,你就知道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以前的人就已經很討厭聽人家說實話了,更何況現在?所以現在我們在應化都很小心你知道嗎?(師父笑)又不能撒謊,又不能刺到他的耳朵、刺到他的心,要有無量善巧方便。那達摩祖師當時是比較白目一點,也不怕戳到梁武帝就坦言直說:「實無功德!」梁武帝當下真的心情不好,就表明送客!你看,好說人家也是有修養的人,有修養的就「送客」這樣而已,要是沒修養呢?「把他轟出去」!(學員笑)

 

梁武帝心裡很不是滋味:「怎麼這樣呢?說達摩是開悟的聖者,我還用大排場去恭迎他,真是損失!」他日思夜思就是百思不解,最後去請教他的國師〜寶誌公禪師。寶誌公禪師相傳是觀世音菩薩再來,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示現為一位禪師,並成為梁武帝的國師。「禪師,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什麼問題?」「不是說達摩開悟了嗎?怎麼都講這些傷人的話呢?」「有什麼問題呢?」「他說我實無功德,怎麼會這樣子?」寶誌公禪師馬上笑了:「如是!如是!」(學員笑)意思是說「沒錯、沒錯,你就是沒有功德」這樣。因為寶誌公禪師是他的國師,長久以來他也不敢對國師翻臉,這才終於明白。

 

這時候達摩祖師已經去到少林寺後山,在那邊面壁了,面壁不是思過哦!跟你們的面壁不一樣(學員笑),人家是什麼?「啊!東土眾生無緣!」他要承傳這個無上大法,沒有半個人有那個根性。結果他就等待機緣,一坐入定就九年,你看!哪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沒有啊!換成我們在那邊坐九年呢?不要說九年,坐九分鐘就腰痠背痛了(師父、學員笑),對不對?更何況九年!一有蚊子飛過來就啪……什麼的(學員笑),因為在山洞裡,我們有辦法嗎?坐九年耶!

 

後來當地的鄉民發現了,要拉他也拉不動,發生很多的異象就對了,現在人講的神蹟啊!那這些事情當然會傳出去,結果就傳、傳、傳到梁武帝耳邊,他就覺得:「唉呀!當年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本來一位開悟的聖者已經來到我面前,我還把他彈掉!」他覺得有一點後悔,於是請大將軍帶著軍隊去迎請達摩祖師。結果請不動!最後仍是無緣,無緣就只好放下了,可能寶誌公禪師也說:「放下吧!」這樣,因為寶誌公禪師常常教人家放下(學員笑)。我先岔出去講寶誌公禪師教人家放下的故事。

 

當年有一位寶香禪師,是四川省一間佛寺的住持。有一天,有兩個四川的香客要去京城遊歷一下,剛好聽說京城的寶誌公禪師非常有修養,也是一位開悟的聖者,於是就去參訪他,也真的見到面了,相談甚歡。寶誌公禪師就問這兩個香客:「你們從四川來,四川的香賤或貴啊?」「賤」就是便宜的意思,當時的用詞,「貴」當然就是錢比較多。這兩個香客二話不說,連想都不用想:「賤啊!很便宜啊!」寶誌公禪師聽了就笑一笑:「既然這樣子,那可以走了。」這兩位香客不懂意思,以為是「談話到這邊,我們可以走了。」

 

你看,古代這些高度智慧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一些密意在裡面的,只是在於我們會不會,禪法就是這樣,會的就輕鬆,不用拉哩拉雜講那麼多,那不會的呢?就想破頭!這兩個香客也很純直、很天真:「好好好,走了!」已經跟寶誌公禪師請到法、聊到天,就很歡喜地回四川了。回到四川,寶香禪師見到他們回來也很高興,這些學員都很好學,還參訪了寶誌公禪師,真好,就問他們:「你們有見到寶誌公禪師嗎?」「有,我們見到了。」「有講什麼嗎?」「最後印象比較深。」可能前面都忘光光了(師父、學員笑),最後講的就印象比較深,「最後寶誌公禪師有問說四川的香賤或貴。」寶香禪師說:「那你們怎麼回答?」「當然很賤啊!」寶香禪師接著說:「這樣啊,好好好。」

 

過了幾天,寶香禪師召集了佛寺的這些同參道友,就說:「來來來!今天要設宴開齋。」就是開葷的意思,那鄉民就覺得很納悶,一生吃素的寶香禪師怎麼這時候突然設宴開葷宴請眾生?而且設齋之前還在他們的佛寺前面挖了一個很大的放生池。結果大家很歡喜地吃,那當然有的人就邊吃邊覺得納悶,可是納悶也沒多久就不見了,因為有美食就忘記那個玄機(學員笑),對不對?然後大家就吃得很高興。寶香禪師也吃得很飽,後來就召集大家到放生池前面,稍微聊一下而已就大笑三聲,結果吐出來的是剛剛吃的魚,魚都變成活的在池裡游,你看看,多厲害!大笑三聲就走了,站著就斷氣走了!

 

後來人家才意會到原來寶誌公禪師問「香貴或賤」就是在指「寶香禪師」,那他為什麼這樣問呢?因為寶誌公禪師也知道寶香禪師早就開悟、明心見性了,可是四川的這些學生……我們現在講「學生」,他們當時講「信徒」,這些信徒沒有人珍惜,所以寶誌公禪師就請這兩個來京城的香客帶話:「唉呀!既然沒有人珍惜,沒緣就趕快走了吧!」你看,人家也生死自在,吐出來後「哈哈哈……」就站著走了!人家還有別的地方好忙,誰要在這邊讓人家輕賤,對不對?讓人家看不起……等等,對啊!這是古之聖者。

 

再講回來達摩祖師,所以寶誌公禪師常常叫人家走嗎?不是啊(師父、學員笑)!那梁武帝派去的人拉不動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在少林寺最後才等到一個誰?慧可!所以一脈單傳,從慧可、僧璨、道信一直到弘忍大師,禪宗都是一脈單傳,意思就是說都不為人所知啊!事實上,到弘忍大師的時代已經唐朝了,比較多人知道了,所以他的山頭也有好幾千人,然後一直到六祖惠能,也是單傳給他。

 

六祖惠能大師區區一個文盲、獦獠、土包子居然能夠這樣,他也是做一個表法示現,告訴我們「生命的成長」……我是用現在的用詞,以前叫做「開悟」,「開悟」現在人聽不懂。前幾天我跟幾個修行的朋友講「開悟」,「不可能啦!開悟?」你看,修行的人馬上就說:「不可能開悟!」我們不知道這樣是要修幹嘛的?!我們現在來學插花吧(師父笑)!看到花還比較實際,對不對?「插花」人家還會對我們拍拍手:「好漂亮哦!」「開悟」誰理你!可是我們自己要很清楚,目標就是在「至少要開悟」!

 

為什麼要開悟你知道嗎?如果你開悟,你人世間的問題就都不存在了,這叫做一勞永逸。好比說一棵樹,假設這棵樹有問題,你開悟了,直接把根顧好,你就健康了整株樹。那不開悟,整株樹有問題你要怎麼辦?一個葉子、一個葉子處理?你處理得完嗎?那時候還沒處理完,你這個園丁先死了,樹生病還沒死,園丁已經死了,是這樣啊!所以開悟就是有這個好處。那開悟要從哪裡做起?要從「放下」!所以六祖惠能就示現是一個文盲、沒有讀書,以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就是沒有受好的教育。那當然這前提之下要講明,是在我們這個社會的定義,因為我們這個社會你的思維就是……有一句話很好用〜「反其道而行」就對了!這個社會如果說「大家來受好的教育」,喔〜你就要考慮一下(師父笑),因為我們現在講「沒有受好的教育」是什麼?有可能就是比較不受汙染,你懂嗎?我們現在認為的「好的教育」多數都是名聞利養的教育,對不對?

 

比如說假設你們現在有小孩,希不希望小孩未來可以讀醫學院?現在我不知道,以前這是很招牌的志願。現在為什麼不知道?因為現在看到很多醫生有糾紛(師父笑),當醫生好像也沒有幸福到哪裡去,現在被看到了啊!可是以前不是,以前好像女孩子如果能當個醫生娘,似乎是村莊裡的榮耀,對不對?(學員笑)對啊!以前真的有這樣的概念,所以現在的價值觀不一樣了。那以前我也常常舉例,詢問一些長輩為什麼辛辛苦苦賺錢培養小孩將來要當醫生,而且醫學院必須讀七年,還比一般的大學多幾年,真的是為了希望小孩醫學院畢業實習後能夠救世、救人而送他去的嗎?「師父,頭腦別笨了,我們是為了要賺錢!」因為以前當醫生好賺錢,是為了這樣,所以這個就是錯誤的路徑!

 

古時候的醫生跟老師是最為社會所尊重的兩種行業,可是這兩種行業都甘於貧,當然,他的貧是物資上而不是心理上。所以,古代的醫生稱作「懸壺濟世」,懸壺濟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沒有訂價,那他有可能以我們現代叫做「遊化」,就是走到哪裡算哪裡,學得一身的好功夫。因為以前我們中醫不需要帶刀、帶叉,對不對?好像在吃牛排一樣(師父、學員笑),在手術房的時候。以前就是三指把脈即可,藉由望、聞、問、切就知道病人的問題,而且走到哪裡都有中藥材,就抓個中藥吃一吃就好了,所以稱為懸壺濟世,從來不訂價的,也就是現在「隨喜功德」的概念,甚至有些病人很窮苦,醫生還會掏腰包買藥給他。

 

那醫生的財從哪裡來?有些很富有的員外也會因為生病來找他,那麼員外被醫好了也會發心:「我沒有這把醫術,所以我願意支持你,替我去幫助、照顧更多的人。」以前有這個概念,所以員外一被治好就會重金供養這一位醫生,那醫生就有資糧,走到哪裡便可以善用這一個資金。總之,他們只有一個方向,當老師跟當醫生就只有為社會的福祉著想而已,所以老師是作育英才、醫生是濟世救人,都是為了這個社會的美好。那我們現在當老師好像要看哪一種老師賺得比較多、價格比較高,對不對?都是以財、以欲望為前導,這麼一來,整個社會的氣場也就往下崩盤了嘛!

 

所以,這個社會的人就必須要自求多福了,那自求多福就要加上一個叫做「至求無上道」,因為自求多福是一個願景,那至求無上道是手段,你只要能夠至求無上道,這過程裡的福本來就會自自然然地冒出來,所以你會覺得:「哇!人生過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愉快!」也許你人生遇到的人事物不會變少哦,可是你的心理負擔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少,那這時候遇到人事物是你的歡樂!很多修行的領域都有一句話叫做「遊戲神通」,對不對?我們先不把「神」放進來好了,因為「遊戲神通」你們又覺得距離很遠,就說「遊戲人間」吧!那遊戲人間不是吊兒郎當、什麼都不負責任,這一種就是把法訛化了。你們都知道彌勒菩薩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也就是科學家講的整個宇宙的存在就只有兩件事情,就是我們剛才講時間跟空間裡面也就只有兩件事情――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勉強說還有一個「自然世界」。那麼物質世界跟精神世界的基底是自然世界,而這三件事情的基底是能量!換言之,遊戲人間就是因為你修持的能量好,以致相關於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就好,於是你的煩憂就少。

 

所以不是你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哪邊不好、不如意,你想破頭去把它解決的,不是!這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能解決都在命數裡面,而不能解決也在命數裡面,正因為它是命數,所以你想破頭都不能解決。因此,你要回過頭來往怎麼樣產生這個命數的本源去琢磨,也就是佛家所謂的「能現能變」,那麼命數所定死的叫做「所現所變」,「所」是被「能」給變出來的,所以回歸,那那個「能現能變」就是你們的能量。可是這還不是最終極,你們的能量的根底本源就是你們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就是這個東西,也就是你們的個性,「個性」大家好懂。換言之,你要改變你的物質世界跟精神世界的能量場,第一道一定要先回來改變你的個性,個性有「想」的個性、「講」的個性跟「做」的個性,就叫做「身、口、意」。

 

那這身、口、意拓寬細緻,其實對細項來講也是粗,粗再分就是所謂的十善業道――「身不造殺、盜、邪行;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意」是想的。所以這十樣遠離,就叫做正確的見解、思想、行為的開始,正確了!那麼正確裡面還是有深度的,你得要看到你做到什麼程度,總之往那個方向叫正確。那如果你往自己的這一種個性開始去調化、轉化的話,你的人生的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的能量場自自然然就變好,這就是佛家講的「有福報」。

 

那麼行遍天下,不是在你的人際關係,你們很多通訊軟體上是不是有很多人?(師父笑說)很多人表示人脈很廣,對不對?上個月我去台北,跟一個失聯很久的大陸朋友碰面,那她好像是1997年就嫁來台灣了,我們是1995年認識的。那很久沒見面了,這次碰面時她就一直問我:「你有沒有Line啊?」我說:「沒有,我沒在用Line。」「什麼?這時代的人還沒在用Line?」我說:「現在勉強有微信,可是我的聯絡人很少啦!」她說:「怎麼可能?這種隨便一加都是一堆人!」然後她就以為我騙她,還把我的手機拿去看:「一定有很多人,依你的人緣這樣……咦?怎麼滑不動?」(學員大笑)(師父笑說)第一頁就滑不動,你看,可見人緣多差!微信沒多少人。因為我也沒有在用嘛,有些是必要性的,是人家通知的一些窗口而已,其他的都沒有,所以人就落得清閒。

 

那講到這邊,重點也就是說我們的福報跟認識多少人沒有關係,跟我們的行業別也沒有關係,跟我們的家人的對待,無論是關心我們的、冷落我們的或是找我們麻煩的統統沒有關係,而是跟我們自己那個身、口、意的修正有關係,只要往正確的去修正,你的福報自然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那麼因為修正個性有時候又很抽象,對不對?講到個性都很抽象嘛,所以佛家才幫我們具象化,叫做「布施」。所以那三個個性在修正時,如果你不知道怎麼直接修正,是可以藉著你做三布施而潛移默化導正回來的,比如說財施、法施、無畏施。那布施的事相的背後更重要的就是心境,所以你在布施的時候是不求回饋的、是在訓練清淨的。

 

那你看哦!當你透過三布施訓練到心的極度清淨時,心清淨了,是不是十善業也圓滿了?對啊!人家教你不要貪、瞋、癡,那你為什麼會貪、瞋、癡?因為不清淨啊!教你不要兩舌、綺語、妄語、惡口,你為什麼會去跟人家兩舌呢?兩舌就是挑撥離間;綺語就是講一些浮誇的話。講浮誇的話通常是為了什麼?為了索求!「我希望我這樣講能讓你對我拍拍手;我這樣阿諛奉承,希望你對我有好印象」,都是基於「我」,對不對?都是貪欲!那麼打妄語就是撒謊;惡口就是脾氣差,說出來的話很難聽、折損人。這些統統沒有離開「貪」,所以也是不清淨才會嘛!那麼身不造殺、盜、邪行,統統一樣的道理。所以如果你三布施到你的心清淨,因為布施的行為一直在訓練心的「捨」,一直捨、捨到全部都淨了的時候,你心自然無一物可捨,那個就叫清淨了,所以你這樣子的做法等於你的十善業也就會圓滿。

 

所以佛法是東講西講都對啦,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其他的方式也就是一種善巧方便,因為法非定法,沒有固定的方法,也告訴著我們「執著」這件事情的修養非常重要!人家教我們放下,我們就知道要放下執著,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功課,只要你「執著」放下了,你不但沒有人道的苦,六道的苦也都沒有了。所以,至少我們要依十善的標準去訓練「捨掉執著」這件事情,那麼我們人道幸福的標準你就會得到了。

 

以十善業道在佛法的修持裡面被定位為根、大地,也就是世間人講的基礎,「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統統都是「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所以它從「人」算起。意思就是說只要你十善業道有把持住,你下輩子絕對不墮三惡道了,這是一個最基底的保證、保障。那雖然天神也不好,可是至少比你們認知的三惡道好多了,所以要從那邊去訓練、修起,那麼其他的在你人世間就好說了。

 

那「福」從布施來、從「十善」的落實來,一旦福夠了,即便你過去生的業障現前,你都會比較容易去抗衡!並不是說你的福直接把業消了,而是你比較有福的時候,你遇到業力現前,你的心在感受上比較不會那麼痛苦。比如說你曾經負債累累,現在賺很多錢,那你還需不需要還債?「我們為什麼要努力賺錢?是因為不用還債!」(師父笑),並不是你賺很多錢就不用還債,而是當你賺了很多錢,你即便負債累累,你的感受卻不會那麼痛苦,因為你有很多錢可以還,「很多錢」比喻「福」,「負債」比喻「業障」,是這麼一回事。所以功、過不能相抵,可是可以抗衡一下,是這個意思。

 

講到這邊還有幾分鐘,看諸位有沒有什麼近期以來的疑惑沒有?(學員一片默然)大家都成道了哦?(師父、學員笑)

 

晏菱師姐:師父,我有去放大一張相片。

 

師父笑:那個人好面熟,是我嗎?(學員笑)

 

晏菱師姐:對!因為我阿姨她們都沒有聽過 師父解釋「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想請 師父再開示一次。

 

師父笑:請坐!那張相片裡的人是我,我講起來就怪怪的(學員笑)。那是當時我們在西藏拉薩的大昭寺拍的,你們知道西藏拉薩嗎?拉薩有兩間很有名的寺,一個是「布達拉宮」,另外一個在布達拉宮的斜對面,就是「大昭寺」,聽說是藏人一生必去朝聖的兩個地方。那當然,我們去不是為了朝聖,我們不知道有什麼聖可以朝!那去到那邊的時候當然就四處參觀,風景也不錯,那天的天氣很好,天空萬里無雲,我們就發現太陽跟月亮同時出現!相片右邊那很大的一片就是太陽光,左邊有一顆很小的亮點就是月亮,位置在比較低的地方,等一下可能得要傳閱,因為大家的眼睛沒那麼好,是嗎?(學員笑)

 

那這個就是月亮跟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其實在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不難見到這種景象,可是重點是當時太陽光是很亮的,而我們在現場看到的那個月亮也是很清楚的,雖然小一點,卻是非常清楚!相片上看起來比較不清楚。這張相片是正男拍的嗎?他本人就在這邊。

 

正男師兄:我用手機拍的。

 

師父笑:所以不是造假的(學員笑)!那這個也不神奇,也不需要造假。那麼當時是我們和西藏的導遊談到佛家有一句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中文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剛好天空出現這個景象,於是我們就舉例:「你看,就像現在的天空,你有沒有看到啊?」

 

我們中國字有一個字可以這麼去解釋「正等正覺」,叫做「明」,日月為明,「明」就是明白的意思,明白就是覺悟的意思。那覺悟還不堪稱為正等正覺,在佛家裡面,第一道覺悟就是阿羅漢,叫做正覺,因為他證得了一切智。什麼樣的生命體證得一切智呢?就是我們這一堂課一直在講的一個重點――執著!放下「執著」的人就證得了空性的第一道。空性有好幾道,這是第一道,所以那時候你的知見就是正確的,叫做正覺。

 

那麼以此而言,我們六道眾生的知見都是不對的。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才講閻浮提眾生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因為眾生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迷惑」,而佛菩薩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覺悟」,只是覺悟還有層級之分。所以第一個執著就是最大的迷惑,當你丟掉的時候,你才堪稱世間人常常講的一個詞,叫做「客觀」。世間人常常說:「來來來,你們都不要吵,我提出一個比較客觀的看法。」那其實是他的主觀,你懂嗎?(師父笑說)那並不是客觀,只是要求人家不要吵而已,我們世間人是這麼一回事。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經說法的時候,也對著我們芸芸眾生說「當我們未證得阿羅漢果以前,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們第一道就是要不斷修,也就是訓練我們自己的謙卑、謙虛。那麼《維摩詰經》上面又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就是說我們的知見都是錯的,只是我們自認為沒錯,那「自認為」本身就是錯!

 

所以,正覺阿羅漢是這一件事情,當他再把分別心也放下了,那時候叫做菩薩,菩薩就證得了道種智,證得道種智的時候,另外一個名稱就叫做「正等正覺」。為什麼這時候加一個「等」〜正等?就是菩薩等於圓滿的覺悟了,以佛的位階來講。佛、菩薩、阿羅漢,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等於是佛的覺悟了,可是還沒有圓滿,祂已經放下執著、放下分別,當祂再把妄想也放下,祂就體解到一切空有不二的至極圓滿的理路,所以那時候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因為祂證得了什麼?一切種智。

 

第一個是一切智,一切智體會到空性了。第二個是道種智,道種智不但體會到空性,而且也理解一切萬有的存在,所以這時候叫真空妙有,空有不二,不會偏在空。那第一個正覺會偏在空,說「放下」是好聽啦,「有」的世界不理了,比較自利。所以,菩薩跟阿羅漢不一樣,菩薩會為眾生做「不請之友」,祂比較會主動去幫眾生救苦救難,而阿羅漢比較是自利,你來找他尋求幫助,他會答應,可是他比較不會主動幫助,有這個特質。那麼佛證得了一切種智,這個時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再上去也沒有了,就是已經圓滿。那這時候跟菩薩的「空有不二」有什麼關係?空有不二是契得了,可是還沒有圓滿,佛是圓滿了。所以「明」就是「覺」的意思。

 

那麼我們在大昭寺,當時剛好沒有雲擋住,整個晴空萬里,也正好讓我們看到遠處的山,而且還可以看到山的最頂尖,山的最頂尖是什麼?山峯!我們說「山到絕處,我為峯」,所以我們一般為什麼稱「聖母峯」而不是稱「聖母山」?聖母峯是特指它最末端尖尖的那一個區塊,它不是從底下那個根算起。那整座叫做山,到尖尖的那一段叫做聖母峯,通常那一段也只有我們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才看得到,因為底下都會被遮住,所以「峯」代表「無上」的意思。那麼那一天的天空剛好出現這兩個場景,一個是「峯」嘛,一個是「日、月」(明),所以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這張相片就是這個意思(師父笑)。那當時那個導遊就聽得合不上嘴:「哇!……」我說:「你看,你的下一團又多了很多故事可以講。」(學員笑)導遊不是需要多講一點故事,人家才會覺得有樂趣嗎?這張照片就是正男當時拍的,好像是用什麼功能才拍得起來?

 

正男師兄:我用手機全景。

 

師父:這樣大家明白了嗎?還有什麼疑惑嗎?(師父、學員笑)所以這張相片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涵。

 

晏菱師姐:謝謝 師父。明天是我先生生日,因為當時他也有去西藏,所以希望能藉由 師父的手將這張相片送給他當生日禮物。

 

師父笑:好啊!(學員鼓掌)

 

晏菱師姐:感恩 師父。

 

師父:勉勵我們大家啊!來這個人間一遭不是只是在那邊煩憂我們的苦難,事實上,我們有更高的一個前景可以去嚮往跟促成。畢竟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不是一種幻想,它是理想!你們知道幻想跟理想差別在哪裡嗎?幻想就是不能實踐的夢想(師父、學員笑);理想就是可以落實的夢想。你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做「人生有夢,逐夢踏實」,一旦加上那個「踏實」的生命狀態,你的夢想一定會履踐、會達成!就是如理如法照著正確的方向、理論、方法去落實,我們所有一切眾生……不光是只有人類,一切眾生的理想統統是可以促成的。那麼剩下的只差別在於我們業力牽扯的深度,但是那個問題其實也不礙事了。

 

所以,期勉諸位能夠藉此來到人間一遭,慢慢有機緣契及到所謂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能夠去迴向實際,「實際」可能大家比較聽不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本然,每一個人皆具足圓滿的如來智慧德相,那是自己的本能,因為你們的本能本來就是圓滿佛。所以處處的這些功果都迴向到那邊,它就是一個先導了,你們講的衛星導航在帶你們的路,當然,這種人生的導航一定比我們現在的衛星導航還準,不會把你引導去〔墓仔埔〕(台語:墳場)(師父、學員大笑),不會!

 

所以期勉著我們,有此一遭,也許每一個人契及佛法的成長所來自的路徑跟機緣都不一樣,可是畢竟「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能夠透過我們各自本來的人生困境而有所省思去做一種超越,最後能夠也有朝一日可以回過頭來感恩我們曾經的苦難,因為人有時候是……世間話講得比較難聽叫做「人常常是犯賤的」(學員笑),當我們有一些苦難,我們會省思,如果沒有苦難,我們就放逸了,你知道嗎?對啊!那所以有這些苦難讓我們藉著它當成一個跳板去成就最後終極的「無上正等正覺」。這也是剛剛前面講的,我們學習都要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如果你把終極目標定在「無上正等正覺」,你們就不是只有這一遭不枉費哦,更不枉費你們生生世世無量劫的什麼?在六道輪迴地輾轉流衍,因為這些至極圓滿的生命狀態是終極啊!

 

那最後看諸位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的餘問?(師父笑)如果沒有,今天我們就做一個收尾,感謝諸位!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師父說天語)所言是「若能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一切萬法皆由心所造,只要我們能夠掌握我們這一個萬化造物的主,我們就有辦法掌握我們的人生,畢竟「心現識變」是世間輪迴不變的一個道理。那麼一時叫我們放下、完全不起心不動念,這對博地凡夫來講,克實而論有他階段性的難度,可是透過一種漸次的訓練熟悉慢慢地契入,它也不失是一個正向而且有效率的方法。畢竟誠於中而形於外,「身治而後天下治,身成而後天下成」,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啊!莫更覓真,但盡妄情,只要能夠在我們生活當中克己復禮,祥和本來呈現,感恩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