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時間:105年07月30日 13:30~15:10
地點:台中市逢甲大學第九國際會議廰(台中巿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大家請坐。又見面了(師父、學員笑),時間好像過得很快,現在這個時間才是我工作的時間啦!你看,又被綁死了。不過,怎麼綁才是問題,如果被綁得好,「綁死」也不錯!所以,在人世間總是要懂得隨緣,祖師亦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講到這邊,已經告訴了我們老祖宗在《禮記》上所講的「道、德、仁、義、禮」這五個科目。
那麼第一句所講的「心平何勞持戒」,我們現在徒有戒相而沒有戒體,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老祖宗在修持的行誼當中首重戒體,而不是在戒相上。戒體是所謂的開、遮、持、犯,如果我們不懂得戒體的義理,我們就會在開、遮、持、犯出問題,乃至於在修持的過程裡面,讓我們周邊的人對我們都有一種所謂「特殊分子」的看待,比如死死板板的啦、彆彆扭扭的啦,乃至於會把古師聖賢的這一些教化義理於我們的行為當中給扭曲了。
怎麼說呢?開、遮、持、犯,所謂是開戒、遮戒、持戒跟犯戒。我們現在多有懂得「持戒」跟「犯戒」,而「遮戒」跟「開戒」比較沒辦法去拿捏,這是依於我們對戒體的不瞭解。所謂的戒,我們再講回來,佛之行也!覺悟的人的樣子就是戒的本身,那麼我們現在如果不瞭解什麼是覺悟,我們從外在的事相上……好比說吃素是不是戒?有的人持「不殺生」戒,他去吃素持齋,或者是一般現在人講的茹素,單是這幾個名詞,如果我們搞不懂,我們又會訛化了它。透過我們吃素的態度於不正確當中,就會表現出錯誤,把這一個素的戒又給扭曲了,又做成一種所謂「心底上的犯戒」了。
「持」大家好懂,就是去依循它、守住它、去照著這樣子做。那麼它還有一個意義叫做「保持」的意思,能夠保持不變,是要「做到」跟「保持不變」,有時候我們做到卻曇花一現嘛,這樣就不叫「持」。所謂持齋,齋者齊也、平等也,平等之心就叫做「齋」,並不是吃植物叫做齋哦!吃植物是所謂的茹素,現在有個名詞叫「茹素」,如果我們吃植物茹素當中卻沒有「戒體」這個平等之心的話,我們就不算是持齋,這個理大家要去懂得。所以為什麼講「心平何勞持戒」?因為它用一個平等心,齋者齊也,若是對待每一件事情〜「人人、事事、物物」都有辦法保持平等之心,這時候就入道了,就是《禮記》上講的「道」,入道!
那麼我們講到了持戒,還有一個叫「開戒」,開戒是什麼呢?好比說我是持五戒的人,五戒是殺、盜、淫、妄、酒,前面四個字是所謂的「性戒」,後面這一個字是所謂的「遮戒」,「遮」的意思就是防禦、預防的意思,它本身沒有對或錯,可是我們因著碰上了它、運作了它,我們的心性會偏頗而去犯上了前面的殺、盜、淫、妄這四個性戒,所以把它列在戒律裡面。由此而知,現在的遮戒就不只是喝酒了,譬如說現在最氾濫的吸毒的問題、這些迷幻藥的問題統統是屬於遮戒,因為碰了它就容易犯性戒。
那麼古時候為什麼會把酒列在五戒裡面?就是因為它容易亂性,我們現在的人講「酒後亂性」,亂了什麼?亂了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性本來清淨無染,因為喝了酒,我們的體性又沒辦法去把持住它,以致於擾亂了。這時候我們是不是迷了?一旦你一念迷去運作所有的人生,那時候都叫做犯戒。所以剛剛講覺悟的人的樣子、行為就叫做「戒」,也就是說「戒」是我們一切眾生本來的樣子!甚至要講到哪裡呢?禪法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這是禪法上講的,它不是指我們現在剛出生的嬰孩好像很天真浪漫、純真到極處,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嬰孩出生已經不天真了嘛,因為一出生就是帶著累劫累世的什麼?殺、盜、淫、妄、酒、貪、瞋、癡、慢、疑、惡見等等的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習氣種子來到這一個人間,接下來只是差別在哪裡呢?這一個小孩是怎麼被引導的問題。所謂老祖宗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本來是這個模樣,這一個「性本善」就是「戒」的樣子,本來就是這樣!那麼我們現在人……應該講生命體,而不只是人,「性相近,習相遠」是以習性上來講,前面的「性本善」是從本性上來講,本性毫無染雜。譬如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一個清淨的本然就是我們的本性,那麼好!然而我們累生累劫迷失了,一直染雜在這個習性的世界裡面,所以說「性相近,習相遠」,染習啊!
「習」你也可以把它當作學習,學習有所謂主動性跟被動性,那麼染習就講得比較廣一點,我們一出生就被我們的業緣給染習了。第一道緣是誰?第一道緣就是我們的父母,一個小孩子出生乃至於長大,一生當中第一位老師都是媽媽、爸爸。所以以前才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嘛,為什麼所有事情的第一件事都是教學?而教學你還得看教了什麼東西。所以現在不談「覺悟」這種事情,也沒有在談所謂的「倫理、道德、因果」,乃至於智慧更不用講了,因為你沒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基底,你的智慧就出不來!
那麼「智慧」我們又會被自己給誤解,把它當成了什麼?把知識常識當成了智慧,這是一個很冤枉的事情!一旦沒有智慧,我們也談不上什麼科技可以利濟群生了。就好比我們現在地球的這個模樣一樣,現在機械科技技術發展得非常蓬勃,可是得到的是什麼?是我們人類的悲哀!「人類」這時候是自私的講法,是所有的生命體的悲哀,而不是只有人類。如果以我們是萬物之靈來講,這時候就不靈了哦!這時候就是孔子講的「遊魂為變」,我們現在是遊魂、不是靈魂。靈魂跟遊魂的關係是什麼?遊魂就是迷失的靈魂,可是我們現在名詞上習慣用靈魂去講。那我們再進一步來講,叫做「靈魂是迷失的靈性;靈性是覺悟的靈魂」,或者講「靈性是覺悟的遊魂」也可以。把它搞清楚、弄明白,再回到戒的修持,一般來講也就不難了,要不然我們就會死在教下、死在戒條裡面。
那麼剛剛講到「開戒」,開戒就是說你懂得了這些理路之後,你在生活當中就活活潑潑了!好比我們剛剛講的酒戒,你是有持酒戒的人,可是現在有一個埸合需要稍微喝一兩杯酒才能和光同塵打成一片。因為打成一片,你才有辦法把這些老祖宗的聖賢智慧之學傳輸到對方的腦海裡面、生命體系裡面,以致於他懂得了之後,他也可以去轉化他的人生變成覺悟這件事情,一旦覺悟就沒有痛苦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不能堅持不喝酒。
所以為什麼這時候不講小小的善而已?佛家本來也沒有在講「慈善」這件事情或者講「愛」這種事情,因為愛裡面常帶著情,情識剎那生變!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苦難也都是從這一個字來的—情識剎那生變的這一個「情」字。那麼現在人講「愛」,即便你加個大〜大愛,它還有一個大情在裡面。為什麼佛家講「慈悲」?慈者與樂、悲者拔苦!「慈悲」的運作裡面沒有一個「我」,所以它就不帶情,不帶情就是純理智的。
那麼純理智的圓滿即是純感性的圓滿,這時候感性跟理智是切分不開的,因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感而生嘛!從這一個角度,你還是很感性的,可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的角度裡面,你那一個「守一」又回歸「一心」的本體,這時候又是純理性,它是一體。理性跟感性是一體,是從你的作用上跟本體上來講。所以如果我們把一切的世間法切碎了、分析到極處,這時候也就會讓我們眾生的思惟潰散,一旦潰散到極處,我們就不容易回歸那個一體性。
佛家在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統統沒有離開那個「一」,「淨極光通達」極處也是那個「一」。淨極〜清淨到極處嘛,我們憑何而能清淨到極處?就是我們專注到極處,專注就是守住那個一點。以前我們常喜歡用「放大鏡」來做比喻,我們地球接受太陽光的照射,整個光來到地球是潰散的,一旦你有辦法把光濃縮成一個點,它就起作用了。好比放大鏡濃縮一點照在紙上,紙會燃燒,可是,一樣光的總合,你不把它濃縮成一點的話,我們現在還是燒不起來,即便是這些很薄的紙,還是燒不起來,原因就在那個「一」的概念。
那麼我們的念頭又勝過於這個光的力道,為什麼我們現在人生毫無作用?原因也就是我們沒辦法把念頭濃縮在一點上,所以那個「淨極」產生不了,「光」也就不通達。所謂的「光」在佛家曰「光」,在一般人的世界裡面叫做「智慧」,光代表著智慧,在科學的理路來講,也代表著好的能量磁場,或者中國人講「氣」、氣氛,都好,不同名詞而已。這一個念頭如果有辦法把它濃縮住的話,我們就產生莫大的作用了,乃至於整個宇宙已經脫序的星球的軌道,透過我們的念頭,可以再把它給調化回來哦!
你想想看,這麼大的太空物理都有辦法去辦到,更何況我們人生的這些小小的困擾?!現在人最注意什麼?生病!有沒有?好像每次都不免俗地一定要講到「病」,可是講到「病」就悲哀,你懂嗎?就表示我們現在的地球潰散到一個極處,我們的念頭潰散到一個極處。不過,還是要講一講啦,因為很務實,對啊!大家很需要。那麼整個宇宙的病……這些脫序、災難叫做「宇宙的病」,既然可以治療,更何況是我們個人的生理病,當然它也可以治療,可是要懂得它的方向、理論、方法。我們現在講回來為什麼第一個講「戒」?如果這一個字沒有,我們一個人所有的問題幾乎不能解決,為什麼?所謂是「戒為無上菩提本」,你要懂得所有事事物物根本的問題,一棵樹你要把它顧好,你得要把根顧好,相對地,要裁一棵樹,你只要裁根就行了,所以都有它的重點在。
那麼剛剛講到的「戒為無上菩提本」,無上菩提是什麼?簡言之,就是無上智慧。無上的智慧要幹嘛用的呢?無上的智慧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所有一切的問題。這一切的問題之所以不能解決,就是因為我們缺乏了智慧,剛剛講回這個戒,也就是它的根本,我們缺乏了這個戒體。那麼「戒」從我們老祖宗、東方的用詞就是前面講的倫理、道德、因果,要瞭解這些概念你才有辦法辦到「戒」這個字,而不只是說我們生活要設置很多規範。如果是從那邊講起,我們就又心外求法了,佛言:「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啊!
所以,要瞭解這些戒、行、這些約制的規條是為什麼,是因為我們迷失、我們不符合了,一旦我們想符合回來,我們就要有方法。從這個角度,戒是方法,而不是一種人家在講的「政治上的愚民政策」,所謂古老君王為了讓他的人民好教,所以設置了很多規條啊!那麼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嘛,為了人民好教,好教也是為了人民好嘛!那從這個角度,我們如果心外求法,就會有所抗爭,你看,心就不平了,心不平,你持戒就無用!那這個心體拉回來,大至國家或者是整個世間,人跟人的對立都是來自對於「戒」這個字不明瞭,來到我們的家庭亦復如是哦!我們誰不希望孩子乖一點?那你會不會叫你的孩子:「你要乖一點」?「你要乖一點」這五個字就是戒了啊!那如果國家政府希望我們守法一點,「你要守法一點!」(師父笑)就等於我們要孩子「你要乖一點」這件事情。
所以,我們如果從「小」的去體會、從自身裡面去發覺的話,我們就容易去理解到—哇!整個無量無邊外在這一個廣大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了!這也就是道法上在講的「大自然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一大天裡面所有的,人一小天統統具足,這是真的哦!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大自然災難也不離我們自身這一小周天,有稍微學過佛理的人都知道,整個世界的水災是來自什麼?我們的「貪」欲;「瞋」產生火災;「慢」產生地震;「疑」產生土石流、板塊鬆動塌陷這一類的;「癡」產生風災。
那麼你把外在大自然的風災、水災、地震、板塊鬆動應對到你的身體,你大概也知道怎麼治病了。我們的身體會不會受傷潰爛?潰爛就好比整個大地的坍陷、土石流鬆動了,然後鬆動凝聚不回來!剛剛我們講「疑」〜懷疑,對正理的懷疑、對古聖先賢的懷疑、對自己信心的懷疑……諸如此類統統都叫疑。那麼這一個「疑」應對到我們自身來講,我們的身體當然很多傷口就不容易好、不容易癒合,乃至於還會產生新的啊!那麼風是什麼?動!你的生命在動態裡面就會有所承接不住。所謂的「貪」〜水災,我們會化膿、化水……等等。這些現象統統沒有離開,你只要細心一點就應對得上。
那當然老祖宗有很多的聖理也都幫我們歸納了,好比仁、義、禮、智、信應對我們內在的心、肝、脾、肺、腎啊!那心肝脾肺腎也不只是仁義禮智信的問題而已,人家慈悲,因為我們仁、義、禮、智、信尚且不懂,我們怎麼應對回來?仁是什麼?現在的人說:「那個人很仁慈、我們很仁慈、很仁愛。」其實都不是真正理解仁慈哦!我們講回來「心平何勞持戒」,這個是講「道」喔!「行直何用修禪」這個講「德」。後面「恩則親養父母」這個講到「仁」了,那什麼叫「親養父母」?仁的根基在孝,如果沒有孝道就沒有仁慈了,所以孝跟仁常常一併而論。
那「恩則親養父母」為什麼加個「恩」?恩就是對一切蒼生的感恩之心,這個就叫做仁慈,你看我們曾幾何時有?所以我們現在人都叫「不仁」,後面還加個「不義」,對不對?(師父笑)那義就下一句要講到了,剛剛講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義」這一個字是什麼意思?循禮!循禮是什麼意思呢?如理如法!依我們老祖宗的標準,什麼叫如理如法?「奉獻付出」叫做如理如法,當中還得加上「不求回饋」,這樣才能叫如理如法。也就是說道、德、仁、義、禮從「義」往上來講統統是不求回饋的生命狀態,你「為一切蒼生、為宇宙任何一切眾生好」這一件事情是本分,只是這個本分你的到位到哪裡?越到位就越往上提升叫「仁」;又更到位,就再往上提升叫「德」;再更到位,再往上提升叫「道」;「道、德、仁、義、禮」是這件事情。
那講到「禮」,禮是什麼?老祖宗有一句話叫「禮尚往來」,所以為什麼講說「禮」是做人的最低標?意思是說沒有禮就不是人!別高興哦!不是人,是不是講我是神(師父、學員笑)?是不是講我是佛菩薩?不是!是往下掉了,叫做三惡道的眾生。那時候老祖宗的名詞又出來啦,「衣冠禽獸」這一類的就是連「禮」都沒有了,還有「人間煉獄」……等等這些名詞,也真實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所以要學習讓生命變得更加美好,就要從「義」開始。那麼現在講到「義」了哦,下一堂課如果又有機會講,可能又跑掉一半了,「你看,師父在誘導我們,常常講『哎呀!很輕鬆就可以做到道德了。』」很輕鬆!大家要學了,現在講到連「禮」都很難的時候,你看怎麼辦?!
那著著實實我們現在也真的是禮崩樂壞的後期,叫做根本沒有禮樂,禮崩樂壞還有個禮跟樂來崩壞,我們現在是崩到已經沒有了。以前「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第一件事情先是制禮作樂,制禮調身、作樂以調心。調身為手段,其實目的就是要調回我們的心,可是「作樂以調心」的那個樂是有標準的,為什麼我們講「正聲雅樂」而不是「靡靡之音」。世間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有兩面的解說,這兩面的解說乃是來自於我們眾生有所謂的分別之心。這個本來佛法不講的,為什麼?因為這在六道輪迴裡面,六道有善、有惡、有是、有非、有好、有壞,佛法本來初始是從出六道的阿羅漢果位開始講,這個才是佛法。
當年在古印度的時候,世尊出世的時候學習了九十六個外道,也就是現在講的學術單位,那時候的學術單位的水平都非常地高,那麼有的人就會問了:「為什麼 釋迦牟尼佛當年是出現在印度,而不是出現在中國或者是其他各地?」這個也就是講到佛法的產生的理路了。佛法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它看的是緣,也就是說我們如果現在歷史考據學家細心地去理解一下,都會發現同一個時代在古印度的學術高到一個程度,高到有辦法契入四禪八定。那麼「四禪八定」是其他的地域裡面很少提到的,乃至於我們中國。
在同一個時代,四禪八定很少提到,可是是有的,那麼這時候就在比多跟少了,「多」它的凝聚力量就大,也就是說它的引力就大,「少」則引力就小。所以在那個時代,全世界四禪八定功夫最高、最強大的一個能量產生在古印度的時候,釋迦牟尼佛依著眾生有感而有所應,祂就出現在現在的北印度地區,然後做一個八相成道。那「八相成道」是為什麼呢?因為做一個人嘛,去度所有的人,這個人就不能變成怪物嘛,所以就要依世間所有的現象特質去因應它,所謂是「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什麼身為之說法」,跟「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是一樣的理路,這一個理路是自然法則,不是誰動腦筋而產生的。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講回來,古印度的四禪八定功夫很高,那四禪八定功夫很高是什麼意思?這就要講到所謂的六道輪迴了,六道輪迴的法界依現在科學家的論詞叫做「不同維次空間」,不同維次空間其中有六道輪迴這些境界。那六道輪迴有多大?以前我小時候常常聽著科學報告講說世界有十一度空間,對不對?十一度,那當然,依現在量子力學的昌進又進步了!它告訴我們理論上有無限多度了,對不對?理論上。那以前為什麼講十一度?它是依數據上,依數學理上的推測可以達到有十一度。那現在是依量子力學,因為發現到了物理跟心理不能切分,物理的根是心理,心理的根是念頭。所以現在的量子力學家告訴著我們,整個世界並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是我們念頭產生的累積相續幻相。這一段話很長、一大串,但是《金剛經》一句話就講完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你看,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沒有這些科學儀器去探索,祂當時怎麼知道?那現在的科學儀器慢慢發展進步,你看多好!慢慢去證明佛法是真的。所以你們要有信心,知道嗎?不但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也要有信心、對科學家也要有信心,而且也要很感恩科學家不斷地進步。只是說很可惜的是並非所有科學家都有機會去學習到佛法,為什麼這樣講呢?如果所有的科學家都有機會學習到佛法,而且是很深入的那一種學習,哇!現在的科學就不只是這樣了,因為他們就有辦法突破六道了。
現在的科學論述沒有辦法突破六道,甚至連一個維次空間都進入不了,我們現在「人」被定位在第三度空間嘛,我們沒有辦法進入第四、第五度,我們只能從那一些電視節目……什麼龍捲風啦(師父大笑),他們常常在報導一些奇特的事件,然後報出來說:「最後,這還是一個謎」!誰叫他不學佛,學佛就根本不是個謎了,它已經把這些理路〜因、果、體、相、用全部都幫你講完了,只是看你要不要去做而已啊!為什麼講到這邊呢?如果你不理解這一個部分,你直接從佛經上去理解「六道輪迴」這件事情,你就會以為那是神話故事,事實上都不是。
我們先粗淺地去講一下六道的分野,地下……不是指這個地板下面,是一個水平,我們「人」算地,往下走就是所謂的三惡道,我們講「地獄、餓鬼、畜生」。地獄最低,最低的意思也就是最差、最惡劣、最不好。地獄上來是餓鬼,再上來是畜生,再上來就是我們人道了,那麼人道再往上,大家懂得叫天道,六道輪迴就這樣。可是這樣你們不瞭解六道輪迴的寬廣,天道至少有二十八層天,人道有無量無邊,三惡道亦有無量無邊。地獄、餓鬼、畜生、人道加上天道,這時候只有五個,有的人講五趣、五道,那為什麼常常通俗地講六道?六道就是在人跟天當中又塞了一個,叫做「天阿修羅」,你們常常聽到「阿修羅」,有這個生命體。阿修羅其實不特指天有,除了地獄沒有以外,其他的道次都有,譬如說鬼道也有鬼道的阿修羅,好比你們講的羅剎、厲鬼……等等,加個比較凶狠的名詞都是。至於我們人道呢?就是那種很霸道的人啊,很有福報又很霸道的人。
阿修羅的成因是什麼?就是福報很大,福報大從哪裡來?從布施,所以阿修羅這種生命體是很愛布施的生命體。可是他的「愛布施」摻雜了瞋恨、摻雜了嫉妒、摻雜了怨、摻雜了競爭心,這一種生命體就叫做阿修羅。譬如說人家捐錢捐五十元,他知道就非得捐五十一元拼過人家不可,一旦大家談論起來:「某某某捐五十元」,「哼!我捐五十一元!」他這樣就已經是阿修羅。然後人家又捐五十二元,他就捐五十三元,最後一定要壓到贏就對了。好比拍賣巿場(師父笑),一定要壓到贏,這一種生命體叫阿修羅。
那麼人道無量無邊,「天」基本上大分野有二十八層,當然細分無量哦!二十八層天也約分為三大類:欲界天,上去叫做「色界天」,再上去叫做「無色界天」。那這時候才能夠連接到「四禪八定」這一件事情,講到色界天皆依四禪而現,講到四空天依四空定而現,四空定加上四禪定,這四和四加起來總共八個,產生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四禪八定」,它是這麼一回事。所以你就知道古印度的那一些學術單位有多高了,每個都修禪定,都有辦法修到六道輪迴的頂層,頂層就是四空定,最頂層「非想非非想處天」,四禪八定達到最高的功夫了。
那這關係到一個生命體什麼東西呢?你的維次越高,你就有辦法理解越低的維次。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現在人都已經越來越遜掉了哦!你們現在有沒有辦法理解鬼的世界?以前的人講「鬼怕人七分,人怕鬼三分」對不對?我們現在呢?人怕鬼十分,是不是這樣?那鬼呢?鬼好像作威作福。我們現在人看到鬼是鬼逃還是人逃?莫名其妙!我們本來是比鬼道的維次空間還高啊,應該能夠去照護他們、更理解他們。你為什麼怕一個人?因為你不理解他,對啊!你為什麼怕一件事情?因為你不明白,人有未知的恐懼。
為什麼我們現在怕鬼?因為我未知。那你說:「不是啊!師父,我們是因為知道才怕!」怎麼個知法呢?「小時候媽媽說暗的地方就有鬼,鬼就會掐死人。」那你知道了嗎?你這個「知」是錯知,如果你知道的是正確的,鬼有很多是需要你們來救度他的,那你還怕他什麼?他需要你,他就不會傷害你,除非你虧心事做多了,重點在這邊。虧心事做多了,違背了倫理、道德、因果觀,你的生命氣場就往下低落,所以即便你外在是個人皮,你裡面可能還不如鬼了,你看到鬼當然會害怕,原因是這樣。不要說看到,連想到都會害怕,有這一件事情。
所以為什麼要修?把我們的這一個「心平」修回來,「心平」有一個平等之意,平等體性拿到了,你就平安了,於是心就穩定,心平裡面一定有「禪定」這件事情。老祖宗講「依戒得定,依定開慧」,你從「定」要到「慧」(覺悟),中間就叫做「平」。還有另外一個名詞叫「清淨、平等、覺悟」,這三個層級裡面,清淨是最低標的禪定功夫,平等是中階,覺悟是最高標。
所以,才教我們「行直何用修禪」,行直是什麼?所謂的「直心是道場」,真誠至極處就曰「直」,所以這個直也可以叫做真,所謂的真心。你既然已經是真心了,你修什麼禪?修禪是為了讓你達到真心,可是從果報論上,禪即是真心、真心即是禪!那剛剛我們講到「戒」,講什麼?佛行曰戒!覺悟者的行為曰「戒」。現在講到禪了,叫做佛心曰禪!覺悟者的心就叫做「禪」,所以覺悟者每一個都用真心。真心就是不妄,「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而不迷」統統叫做真心,那切分開來才有戒、定、慧三個字的分野,要不然戒、定、慧是三而一、一而三的,這樣你才有辦法得到真心。
那麼講回來「四禪八定」,大家理解有二十八層天了,四禪分到了色界天有十八個層級;四空定在無色界天,有四個層級;欲界天有六個層級—「人」上去依序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層。那當然,我剛剛講細說無量,因為這六層叫做天仙、天神,天神跟人中間還有很多的道次,譬如說有你們講的遊仙、地仙、地神,它中間還有很多你無以計數的,這些一大堆加起來統統在欲界。那為什麼稱為欲界?因為貪瞋癡未斷,應該講未伏住啦,因為四禪八定的貪瞋癡也沒有斷掉,那只是用著高度的禪定功夫把它伏住而已,伏住代表它沒有不見。所以為什麼解脫不了六道輪迴?因為貪瞋癡沒斷。六道輪迴要解脫,佛法的初級班叫做阿羅漢,從哪裡算起?從你解脫了,第九次第定超越了六道輪迴,這時候可以真正學佛了,因為你懂得空性。你看,落差很大哦,以前我們都說學佛就是要瞭解空性,現在說懂得空性可以學佛了,差別很大,大家要去努力!
佛說法無量無邊,因應眾生根器而「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沒有一定的說法。所以「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根本沒有一法可說,只是隨方解縛、應病與藥、就路歸家而已。那麼你憑什麼可以做到這邊?因為你具足了感應道交「應」的能力,而這個「應」的能力你憑什麼有?因為你了無,你了解空無之意,你無一意,故能成就一切眾生之義。所以「感應道交,絶不失時」!就是也不會太過也不會太遲,剛剛好!依質量來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也統統在那一個恰到好處的點。那你就知道了,如果依我們的思考,有次第就恰到好處不了。佛菩薩在應化人間統統是以自性起用而應,根本沒有「思維」這件事情。所以,要放下我們的見思煩惱為首要,見思煩惱放下了,你才有辦法得到第九次第定。
那麼講回來剛剛說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住世?就是因為那些行者……「九十六個學術單位」我們這樣講比較客氣啦,不講「外道」,那外道其實是什麼呢?依佛法來講,心外求法的即為外道、自心圓證的就是正法。那自心圓證得你自己去驗證它、得你自己去明白它、得你自己去落實它,這個叫做「證」。那麼你懂得前面這些的時候,只是方便比喻說「證」,因為你沒有真的做到,你還得真的做到才叫做「證」。那「證」裡面的高級數叫做「真」,所以稱作「入一真法界」。
這時候又講到「一真法界」,前面的「四聖法界」已經脫離六道輪迴了,一如空性。再上去,當你「見思煩惱」不見、卸除了之後,第二個課題就是所謂的「塵沙煩惱」,塵沙煩惱依我們現在華嚴的自述來講,現在人能聽得懂的用詞叫做分別之心。可是為什麼兩個要講來講去呢?因為我們眾生有所謂的意識形態,我們常常會把古時候這些用詞的本意去依我們的經驗法則來定義,這時候又不對了。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來講,我們憑何而能看得懂佛經?事實上嚴格來講,只要你不具清淨心,你是都看不懂的,即便你也看註解了。註解還不是佛的意思,為什麼?佛本來沒有意思!既然佛沒有意思,請問我們為什麼要定義一大堆意思?
那這一些意思是從何而來?你說它錯了嗎?它也沒有錯!因為它是因應當下那個時代,眾生有這個病,你就跟他講這個話。所以佛法最後只是幹嘛用的?破我們的執著。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佛法、這一些佛經是破我們的執著用的。那麼有一個部分〜教、理、行、果的理尚且又出來了,那是告訴我們什麼?讓我們理解所有所謂的「理路」,對不對?那你為什麼要理解呢?因為你破不了執著,你才要去理解啊!你若破了執著,見思煩惱放下了,你這時候不用多一個「理解」的事情,因為本然如是嘛!所以才有一句話叫做「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你統統在一個刹那裡面〜蹦〜就知道了。
那麼如果論禪的話,來到這一個時代其實也少了,這個時代再先前一點,禪風最盛行的時候約略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如來禪」、一個是「祖師禪」,這都是比較近代的,不是最遠古的那個。那最遠古也沒有什麼棒喝、參話頭……等等這種東西,它就是告訴你「行直」。剛剛講的,你行直了,你本來就是了,所以「行直何用修禪」!那麼呂純陽有一首詩也講得不錯,他講什麼?「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接著是什麼呢?「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就對應無心啊,你都以無心……可是這個無心又不是那種了無如四空天,什麼都沒有!依四空天,他體悟到了,就像老子講的「吾有大患,患在唯吾有身」,也許老子現在往生去四空天了。四空天是什麼呢?四空天就是純靈的狀態。
若依我們現在人在講的靈界,並不同於古時候所講的靈界,我們只要是人道看不到的維次都叫做靈界嘛,事實上,這已經是訛化的講法,大家這樣講,你方便講也就好了。其實真正堪稱靈界的也就是「四空天」這四個層次,因為已經修到了四空定,沒有這些色相了。所以前面叫什麼?色界天啊!顧名思義還有一個色相在。那這個色也許是化身的色,跟我們現在肉體的色是不一樣的,所謂胎、卵、濕、化,都在色裡面嘛!那麼四空天是純能量,這是依現在的用詞,古時候叫「純靈」,所以叫做「靈界」。
你看,靈界被縮小了哦!縮小範圍在四空天—六道輪迴的最頂層四層天。那麼你要怎麼突破?不管任何道法,現在所有各個宗教第一個課題都在這邊—怎麼突破六道輪迴?至於所有的功法能不能突破?會的統統可以,不會的也統統不行,連佛法都不行。佛法告訴你「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果你最後還執著一個法……「非法」就是所謂世間這些輪迴法,佛法在這一句話裡面叫做「法」,「法尚應捨」告訴你們最後也要把佛法給放下,因為佛法是依你的意思所建構的一個名詞,所有這一些佛號也都是巧名安立。
所有的佛號各表意義,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什麼意義,你能不能修成?還是可以修成,只要你方法對,關鍵都在於理論、方法、方向這三個層面。那剛剛又講了,為什麼我不知道它的意思也可以修成?我以最大宗的去講好了,「阿彌陀佛」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知道的是不是真的是那個意思呢?「阿」〜無啊;「彌陀」〜量啊;「佛」〜覺啊,無量覺!你成了嗎?有很多老伯伯、老媽媽一輩子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台語、國語摻插不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往生極樂了,臨終的時候預知時至、自在往生。你問他:「阿伯啊!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不知道啦!」他跟你說不知道啊,那為什麼他修成了?因為他冥合於道法,他守住「一」了,把他的念頭「一」專注在極處。剛剛是不是講「淨極光通達」,他的智慧就開顯出來了。
所以,要成道、成佛,這件事情跟學術沒有關係,也就是說跟你有沒有學沒有關係、跟你識不識字沒有關係,跟你是高矮胖瘦男女老少統統沒有關係,只跟會與不會有關係,要不然我們就很難理解所謂的「祖師禪」了哦!剛剛講到「如來禪」跟「祖師禪」,如來禪就是有依有循、有理有路、有法可循,就是你還有一個依循可以去做、去達到。好比說人家教你怎麼打坐,然後打坐觀……不管是白骨觀或是觀在你的三脈七輪、奇經八脈,或是這一些明點統統好,箇中有理路都可以成就,它就是一個「有依有循」。或者是說學理,「哎呀!要放下啊!」這時候叫你要放下,你聽到「要放下」,你依循「要放下」,那你依循「要放下」卻還不懂的時候,要怎麼放下?接著,再往「要怎麼放下」走,是不是都有依有循?那叫「如來禪」。
那什麼是「祖師禪」?祖師禪很難講,就是完全突如其來,沒依沒循,剛好與「如來禪」相反。什麼是沒依沒循?可以舉例啦,我想到一個禪門公案,百丈禪師跟馬祖道一,你們很清楚嘛,這兩位建叢林、立清規,中國禪門在他們兩位以後又是一番景象。他們的對待是什麼?百丈是馬祖道一的徒弟,有一天,他們可能吃飽飯閒閒沒事啊,然後黃昏夕陽西落,涼涼的天氣非常好、適合散步,兩個人就各自往寺門走出去,在寺外牆邊的走道上散散步。結果不約而同就遇上了,遇上的時候當然要講講話嘛,馬祖道一看到一群野雁子飛過去,就問百丈禪師說:「看到了嗎?」「看到了!」「那是什麼?」「野雁子啊!」如果是你們,會不會質疑這個師父啊?「你是瞎子嗎?(師父笑說)那個就是野雁子,你哪還要問?」馬祖道一接著說:「去哪裡?」「飛過去了。」就這樣對話喔!對完話了,馬祖道一這時候突然擧起手往百丈禪師的鼻子捏下去,非常大力地捏下去後再放開,便掉頭走了!然後百丈禪師就回去他的寮房開始哭,受傷害嘛!
嗚嗚……哭的聲音一直傳出來,當時也有其他的師兄、師弟在散步就聽到了,「咦?怎麼師兄的房間傳出哭的聲音?我們去關心他一下。」就進去了。「師弟,你怎麼哭?」「師兄,你為什麼哭?」因為師弟、師兄都有,他就嗚嗚……一直哭,「到底為什麼哭?」百丈禪師說:「師父啊!都是師父!」講這樣,人家還以為他被師父怎麼了,對不對?「師父剛剛捏我的鼻子。」師兄弟又問:「師父為什麼捏你的鼻子呢?」百丈禪師繼續哭、不講話,這時候師兄、師弟就約一約:「我們去問問師父好了。」這動作奇怪啊!就跑去問師父了。
「師父,剛剛我們經過師弟那邊,為什麼你捏他鼻子啊?」依百丈禪師剛剛講述的那一段。他們的師父就跟這兩個師兄弟講:「他明白了!」白話文叫做「他知道了!」咦?又一頭霧水:「我們問您怎麼捏他鼻子,您說他知道了!」於是又掉頭跑回去,看到百丈還在哭,「我們剛剛去問師父為什麼捏你鼻子,他說你知道了。」百丈禪師這時候哈哈大笑就走了,開悟了!有沒有依循啊?等一下一個一個來(師父、學員大笑),我就被告了,懂嗎?所以,這是依根性的不同,告訴你佛法根本沒有定法,萬緣放下就是!那放下什麼?萬緣是什麼?這時候學是學這個東西而已,如果你懂得了,你就放下就好,學它幹什麼呢?!
地球上有這些佛經、用這些文字記載,別的星球有沒有用這些文字記載?何況現在的文字跟以前也不一樣。可是它還是有它的功能,也就是說人貴自知,自己在什麼階段,你得要符合那個階段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有辦法。那為什麼不斷強調這兩句話?因為這是開悟的祕訣,也是開悟的不二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麼我們剛剛講那些例子,你說:「師父!百丈禪師沒有一門深入,沒有一直被馬祖道一捏鼻子,只捏一次,沒有一直被捏,沒有長時薰修這件事情,為什麼人家也開悟了呢?」對不對?人家有根性!意思是人家以前都有「一門深入」的階段。
好比什麼?法達禪師當年遇到六祖惠能禪師的時候,他向惠能禪師請教,當然,拜會的時候……以前的人很知禮,剛剛我們講到「道德仁義禮」嘛,對不對?你看以前的人求法跟現在不一樣哦!以前是那個禮一定先到,到位還不一定真誠而能開悟,可是一定要「到」,尚且彼此並不認識,法達禪師只是久仰大名就去了。那拜會的第一件事是對六祖禪師頂禮、跪拜,起來就開始問了,六祖惠能就告訴他說:「你一定有一件事情值得驕傲!」為什麼呢?因為惠能禪師看到法達禪師在向他跪拜的時候頭不叩地,就這樣而已哦!其他都很標準,就只有頭不叩地。法達禪師這時候就非常地歡喜:「終於有人知道我」,對不對?有機會講了:「有,我讀《法華經》三千部。」三千部就是三千遍的意思,十年每天不間斷讀。我是沒讀過,你們有沒有人讀過的?《法華經》讀一遍要多久?而且法達禪師是專修的,他出家,專修《法華經》三千部,就這一件事情。
那麼他請教惠能禪師《法華經》的義理,六祖惠能說:「我沒有看過《法華經》,你唸個三兩句來給我聽聽。」他就唸……唸到了第二卷的時候,「不用唸了,統統懂了。」為什麼可以這樣?因為六祖萬緣放下、心一塵不染,所以自性起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就是這麼一個道理而已。我們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給束縛得緊緊的,顯於外的樣子才有這種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自私自利,這是小小的樣子。所以,如果這四句話十六個字沒有去除的人,他是連佛門都看不到的,去除了之後,他終於看到佛門了,但是還沒摸到、還沒踏進去。當你瞭解佛法深度的義理的時候,你就知道怎麼去克己復禮,把自己格物掉,格物致知,格除物欲嘛!那物欲從何而來?從我的妄念而來。換言之,格物也就是格除我們的妄念,一旦這個點格除掉了,你就好懂得惠能祖師為什麼這麼容易去成就,他也不容易。
那麼講回來法達禪師這個例子,他在與六祖惠能一來一去的狀態裡面頓然開悟,開悟之後呢?他還是繼續持《法華經》。那為什麼他幾句話就可以開悟?因為他有讀《法華經》十年不斷的基礎,一門深入,所以他的心專、專、專到極處,到了一個臨界點還不行的時候,因緣到,剛好破開。那這個緣非定緣,這也是《法華經》的義理—「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當告訴他這一句話的時候,法達禪師頓然開悟啊!是這麼來的,所有的這一些理路統統有。
再講一個故事好了,最近也跟一些同參講,「達摩祖師」大家熟悉嘛,「慧可大師」也熟悉嘛,大家都懂得也聽過啊,下著雪,他站在達摩祖師打坐的山洞外等著,就這樣啊!若是這樣,你就不瞭解慧可二祖之所以為什麼能當下開悟的機緣了。那麼先要瞭解到慧可神光的來歷,我們一般人都不知道他的來歷,他從小就非常的慧朗,也就是說聰明極致,從小就飽讀群經了。然後擅談老莊,老莊是道家,也就是說他把道家所有的理則都熟透了,最後八年去深入禪法,他自己有這一個經歷。當時他是一個什麼樣的身分呢?他最擅長講的就是《易經》,那當時是唐朝,不像我們現在資訊發達,一宣傳出去就有很多人來,他在講《易經》的時候,會下至少都有上千人,他是這麼一個人。可是最後覺得還是不究竟,於是去香山閉小關。
閉小關的時候,在化境當中就有一個神人來告訴他:「你應該往南方走,應該去拜會另外一個師父!」這個故事很長,我掐重點講,最後他就有機緣跑到了少林寺,然後遇到達摩祖師。從還沒下雪的時候就站在那邊,山洞也沒有門可以敲嘛,是吧?可是以前的人就很知禮,你看,他不會:「喂!喂!印度人……」(學員笑),他不會這樣子。看到人家在打坐,他就有那個禮、就等,等了一天一夜,一直在下雪,積雪都已經過膝了。那你想想看那個情景,你們要嗎?譬如說「咦?不知道在睡覺還是在……,不然明天再來好了。」我們就回去了啊!或是在旁邊坐下來等,但是他就站著。結果等到最後,達摩祖師醒來了,就問他:「你來幹嘛?」他說:「我來求甘露法(無上大法)啊!」這時候達摩祖師不是說:「好,來!坐下來,我告訴你。」不是耶,是喝斥他一頓!他說:「無上大法,曠劫精勤,豈是你這小乘小宗之輩足以受納」,喝斥他一大堆。
你看看,人家這樣還被喝斥,若是你們,有的聽到可能就要哭了,對不對?被喝斥!到最後,想想:「對啊!以前的人求法忘軀,寧可犧牲生命,只求一句話、半句偈而已。」於是當下就拿出他的戒刀,以前出家人都有戒刀,現在沒有,戒刀是要幹嘛的呢?守戒守不住就自殺、就死!所以他拿出戒刀就把手臂斷下,這段你們就知道嘛,供養達摩祖師。這時候達摩祖師才怎麼樣?才跟他講:「這是何苦來哉?你到底是怎麼樣?」「我心不安!」「與汝安心竟!」這段你們大家都知道,慧可二祖當下開悟啊!開悟後侍從達摩,就一直跟著達摩了,直到達摩祖師離開。
這是一種情懷啊!你想想看,又冷又餓,對不對?憑什麼?憑他有那些基礎,他有他自己深度的基礎。那他的基礎又憑什麼?憑他的真心,就是剛剛前面講的:「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那個「直」—直心。維摩詰居士~淨名如來亦言:「直心是道埸」,道埸就是你的真誠心,不是這些有為的設備。那麼你從哪裡來?你當如道埸來,應該要從道埸來才對,而不是問:「你從哪裡來啊?」「我從台北來!我從高雄來!」人家是從道埸來。那麼這件事情統統告訴著我們,修持的第一關鍵就是那一顆真心,其他的你才談得上,如果「真心」沒有,統統不行的。
再講一個故事〜五祖演和尚,五祖演和尚不是五祖忍和尚,五祖忍和尚是六祖惠能的師父,五祖演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大禪師。他是怎麼啦?他是在五祖廟……也是在黃梅,就是五祖忍和尚所傳下的法,當時有個廟傳到了北宋,他在裡面當住持,所以他的法名叫「法演」。那他們這種大和尚都很有名,然後有些官員常常會去參訪、求法。有一天來了一個高官,跑來跟他拜訪、求法,他就講了一段……我依義不依語,他說經典有一句話是這樣講:「陰風吹墮羅剎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五祖演和尚看著他,突然大聲地說:「哼!憑你!豈有資格問這些法?」這時候這個官員就突然冒起火來:「我也對你頂禮,我也對你……等等,你這樣一個大和尚怎麼那麼沒修養呢?還罵人,我還真心請教問題。」就發火哦!然後演和尚回頭過來看著他就笑了,笑著說:「這就是陰風吹墮羅剎谷。」這個高官當下明白,跪拜頂禮九叩〜啪!啪!啪……所以他得到法。
那我們現在是「師父講那是什麼啊?」對不對?「師父還唸我、還罰我下跪。」(師父笑說)最近啦!講最新的案例,我不要講名字,有待以後人事變遷、我沒有生命危險的時候再講名字(學員大笑)。前天我接到一封信,有一個學生寫信給我,他說:「師父啊!之前有一件錯事,……」(師父笑)我依義不依語,意思說被罰跪啦,比如四個鐘頭這樣,當然,不是只有一個,有好幾個被罰跪。「好幾個都跪完了,剩下我,因為我們地分南北,沒辦法這麼具足因緣去那一個地方跪,我在我家跪好嗎?」我說:「可以啊!」那在家跪是怎麼個跪法呢?「因為我的腳曾經跪了,但跪得有點疼,我現在能不能跪在跪墊上?」我看那信的形容,最後講說:「要不然這樣好了,我能不能分四個小時跪?每一次一個小時。」這樣子。
然後我就回信了,回了三、四句,我說如果……當然也是依義不依語,信裡面那個文字寫得比較美啦,現在講話要比較白,「如果當年要等到背的爛瘡好了再來搬石頭蓋房子,就沒有密勒日巴尊者;如果要等到雪退天晴和風吹的時候再來求見達摩祖師,就沒有當今的二祖神光慧可大師。」然後我就「喝!」我不知道那個人能不能感受得到?文字就是有這個障礙,我本來要學個祖師:「哼!」(學員大笑)可是那個文字打一打好像沒有這個力道,我說:「喝(ㄏㄜˋ)!學道豈是你之見識!」我就寫這樣,然後後面說:「你的生命你看著辦!」後來怎麼樣?我不知道!這個人現在還活著,還好,看來還可以走路,腳還沒有廢掉,還可以。
所以……等等、種種啊,修行沒有定法,愛的方法門徑就去深入它,不被人家影響,秉持著原則原理就對,它就是守住原則原理,其他的都不要緊的。那原則原理剛剛講過啊,清淨、平等、覺悟!對不對?那剛剛講的那一段落就是在家修持的一個宗旨,它講到後面是什麼呢?淤泥定生紅蓮!什麼叫「淤泥」?淤泥就是指我們凡夫,你照著這樣做,你一定可以生紅蓮,紅蓮意指成聖成賢,就是轉迷為悟、破迷開悟、轉凡為聖,是這個。它來自哪個原因?前面那一句話〜「若能鑽木出火」,叫做精進。那精進的前面那一句話是什麼?叫做「忍則眾惡無喧」,這「忍則眾惡無喧」就是六度裡面的忍辱波羅蜜。
所以忍辱波羅蜜已經涵蓋了前面的布施跟持戒波羅蜜了,在「忍辱」做一個總結之後,你才有能力精進,叫做「若能鑽木出火」。後面就是講態度了哦!一個學員的態度—「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你看,苦口的是良藥,那我們現在的人被老師唸一下,我們就回去插草人了,(學員笑)「插死他!插死他!」對不對?常常有的事,我後面好幾根啦(師父、學員笑),護短心內非賢啊!那後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你要成道、成祖、成佛去,當然,「成」這個字的概念又是一個假名,你本來如是嘛!是因為我們迷了,暫且理解一下相對說。「成道非由施錢」也就是說不是你心外求法的布施,真正的布施是要把你的貪、瞋、癡、慢、疑、惡見全部都給轉化掉,轉化回你的戒、定、慧,這是真正的布施。那連一個「戒、定、慧」名相也沒有,這樣就對,所以成道非由施錢。成道就是前面講的至少低標要「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不用修禪」,心平、行直,你本身就是了。
最後告訴你「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玄妙之理不必往外,你只要從心而覓,感無不通,至誠則感通!最後告訴你「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聽說」你們理解成什麼?聽前面這樣講哦?!不是的,「聽」與「說」要拆開來講,它們中間是一個頓點。很多修持的方式跟我們世間理解的習慣、下標號有所出入,好比說前一陣子在跟人家講「出入息」,有人喜歡打坐訓練出入息,那麼安那般若的方法有出息、入息,如果我們依「出息」、「入息」兩個切開來看,我們很不容易拿捏到它的重點、精髓。你要把出息、入息切成三個字來看,出、入、息,息、止、觀,所以數息、隨息、止息,最後觀、還、淨,又回歸淨,「淨」是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出、入、息」你這樣理解就好入了,若是切成出息、入息,你會被它擾亂你的思維。
那麼從這邊來講「聽說依此修行」,「聽」就是學習;「說」就是分享、教化。本來我要直接講教化,可是教化要有自行的功夫才能化他,換言之,「聽、說」兩個字就是自行為聽、化他為說,你要自行、你要化他,你要依前面講的那一整段作為你的標的和準則,只要不符合就拉回來、拉回來,以此守「一」。如是精進不休,你就有辦法去成道,於是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的眼前,隨手可得。所以,西方人造罪求生何處?若東方人造罪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呢?所以自性圓滿,瞭解這一個點就能夠隨時是西方。
那麼信、願、持名當然是一個理路,可是剛剛前面講的,在家學修的標的是什麼?講一乘諦,而不是講方便說。一乘諦當然涵蓋了方便說,這時候講回來又是我們「會」與「不會」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處處、時時、人人都懂得「放下」這兩個字,我們就有辦法契入。那「放下」又不能把它變成一種口頭禪或變成一種口號,或者是常常往外的,剛剛講了,菩提只向心覓啊!所以如果你瞭解這些言詞術語,最好就是一個方向—都拿來對治我自己,那就對了。學習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個善知識統統不錯!「五十三」代表著世間的各行各業、各個族類、各個不同的生命狀態,善財童子告訴我們:「全世界只有我一個是學生,其他的都是無上師」,你用這樣的態度學法,即便是俗諦都有辦法幫你推展到所謂的真諦〜入生命境界!
(師父問主持人)是不是還要一些時間給大家?
主持人(增麗師姐):提問時間是嗎?
師父:好啊!
主持人:感恩 師父慈悲開示!那接下來的時間是我們的提問時間,明覺法堂的提問時間非常珍貴,現場我們的師兄、師姐們有沒有問題要請教 師父?(現場一片靜默)今天大家都有點害羞哦!
師父:那我少做一點工。(學員笑)
主持人:好!如果大家都沒有問題的話,我們請 師父……
師父:好啊!那我就做個收尾。(師父講天語)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師父講天語)所謂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師父再一次講天語)感謝啦!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