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迎晴
緣起先知的擘見
「念佛」法門,不拘時間、場域,只要提起專注,行住坐臥間,心起、口出、耳入、佛號喃喃回心,隨時隨地皆可進行。然而 弘聖師父上人曾言:「雖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但在某些儀典上,祭祀科儀的莊嚴,可以加強參與者的信心,因為沒有形式,眾生沒有依偎,落實不了至心誠願。」因此,師父上人深謀遠慮,早在2009 年枋寮藝術村便已鋪陳念佛班的雛形,前身〈大地講堂〉,鼓勵學人學講自己一門深入的那一科目,藉著「學教相長」的機會返聞聞自性,同時也是激勵自己成長的動力。之後,慢慢加入念佛時段,彼時,師父上人便已開示:「親朋好友總有往生的一天,試想,我們能夠為他做些什麼?因此,平常就要思惟計畫,因應突如其來的狀況。法會的形式可以慢慢促成,然而沒有依眾靠眾,人們容易懶散怠惰…所以,以一種比較順其自然輕鬆的狀態,依眾靠眾提起精進力,一方面自利,自利成熟之後便可利他…。」
隨著時間的推移及 師父上人弘化場域的擴大,從德威街、寧靜園、觀止中心到現在的一覺元本部,人數不斷的增加,繼而漸次增加念佛時間及頻率,從一個月一次, 60 分鐘,到現在的全年無休,長度從 1 小時至連續 8 小時的繞佛,師父上人用心良苦,催逼出學人的靈性與韌性。事實證明,師父上人的睿智與導引,讓念佛班學員走向正確的念佛軌道,調整心性,朝著最終極的目標邁進。
念佛是最好的沉澱
忝為資深學員,除了法堂,念佛班是末學最持之以恆的課程,然而,錯誤的心態,導致歲月空蹉跎。是幸也是不幸,逢遇明師是此生最大的幸運,但這份幸運差點兒讓自己的愚癡與無明斷送;不幸的是,脾氣不改,個性難調,學法多年像難以融化的凍土,硬生生將低眉菩薩逼成了怒目金剛,一如諸多冥頑不靈的同參,成不了老參卻成了「老慘」。初初進念佛班時,只是行禮如儀完成一個念佛時段,但妄念紛飛,如影隨形,似乎造成了難以跨越的鴻溝。習性就像一顆綁在身上的鉛球,拉著我們直往下墜,我們自己拉不住,需要更強悍的、咬著牙的力道,而師父始終是那股撐持的力量,用無比的耐性與毅力,為我們爭取往上爬升的機會。師父的「法」,像結結實實的饅頭,充滿了信念與能量,細細咀嚼才能嚼出純粹的甜美。
老實念佛報師恩
何謂修行?直到多年以後我才終於體會與接受。跟許多同參一樣,將不願意守戒、不願意修正歸咎於習氣,「修正錯誤的思想、觀念、行為」道理很淺顯,可是意願很重要,多年來,知道,做不到,甚至沒有意會到應該做到,仍然以自己的習性傲慢地我行我素,重複循環。曾經,我那被世間法沁染的二分法是非觀,常讓我對佛法感到對峙與分歧,明明是那人錯了,怎麼被罵的是我…明明努力在上課了,怎麼還是「沒在學」、「瞎攪和」、「和稀泥」?!甚至對某些將自己的虛偽藏在海平面下的同參,我都無法自然地應對,種種所謂改脾氣、改個性不置可否,早年的自以為是,不知自己給周遭的人帶來痛苦與困擾。
諸多學人也一再重蹈覆轍。《應機隨語》 的影片中,師父上人教育頑石不化的同參時,那有如揮杖鞭策的外相,不知內情者,常會誤解上師的嚴厲,往往看不見那無相的慈悲,背負誤解也要拯救我們的法身慧命,難為能為,這是個極度艱鉅而不討好的工作,除了佛者,誰能為之?佛門的大慈大悲,非凡夫所能理解,多年的洗禮,終於了解,在無情無理中冶煉自性。而我們何德何能?讓一人如此善待於你,救你生命亦要救你慧命!何以為報?
老實念佛吧!想起 師父上人曾經給我的詩偈:「忍辱不修命何轉,瞋怒不止運何開…」。聽說人憤怒的那一瞬間,智商是零…我想我已經當笨蛋很久了,從此,洗心革面,再世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