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ity Tidbits
Gains from Learning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
/
/
/
/
/
/
/
/
/
Notice
/

福享

Sharings

/
/
/
/
Comprehensive Audiovisual Materials
Dharma Learning Sharings(Text Form)
Lecture Series
Photo Collections
即席即離---學修心得分享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9-04-15 | 622 次瀏覽 | 分享到:

35日離開台灣回到南京,帶著 師父無盡的慈悲和師兄姐的關愛,滿滿的正能量回到生活中,以後的每一天,在遇到的境緣中去訓練「至誠之心」,把「一心」用在生活中。當我用著關懷的心應對每一個有緣眾生時,那種感動無以言表,連坐在旁邊的老公都能感受到。他說:「妳這麼小心翼翼,默默無聞地做,我都被妳感染了。」是喔!當下的那種生命狀態太好了,我能體會到內心流露出的慈悲,發自內心的愉悅,還有那種「專注一心」的感覺,太不可思議了。我在想:「這是一種什麼境界?」老想定義它,我貪戀這個好境界了,所以好景不長,這種現象也就持續20天就不見了,接下來我在遇到境緣時就被反撲,做功課時心不定,耐心不夠,看《明覺講紀》走神、效率不高,看《明覺法堂》錄像,昏沉打瞌睡,總之不好的境界一一跑出來,我知道我的學修出問題了……

 


在一場學法分享會上苗姐為大家分享了學修心得,令在場同參有了學習的榜樣

 

418日,在雲南昆明機場與 師父再次相遇,接着轉機抵達西雙版納,一天我請求小妍老師幫我安排與 師父協談,小妍老師安排在421日晚上,去年的這一天是 師父離開武當山回台灣的日子,我就在當天請教了 師父我的功課,一年後的同一天,如此的巧合,這是我第一次跟 師父協談,我把近期的問題一一跟 師父作了匯報。

 

  師父慈悲為我開示的重點有:

 

一、在好的境界相現前時,妳動了心,一旦動了心,就會擾動所有的,所以為什麼會說對壞境界、好境界都平等看待的原因在這邊,妳有好境界是絕對會有的,可是一旦妳動了心,就是一般我們講的貪戀了,貪戀的時候,這時候我們所謂的習性的比較、分別這些就會冒出來,一旦冒出來的時候,它就擾動我們在這個好境界現前以前的這種周率,它會連帶擾動,所以後面就會有這些現象很正常。怎麼改善呢?沒關係,不要理它,回到原來的周率再調整就好了。

 

二 、好境界、壞境界平等看待。之前是好境界現前,妳不平等看待了,我們生命的這個擾動出來的時候,當妳有壞境界的時候,妳也就又關注了,所以修行人很容易在這種關鍵裡面被打得退轉。現在妳知道這個理路了,不要理它,知道就好。這樣就又慢慢調整回來,又在原來的規律裡,這個軸線一直往下就對了。

 

三、這是一個態度的問題。就是不要管從台灣回來的好境界,還是好境界之後的壞境界,都不要理會它啦!我現在是什麼,每天還是要做什麼功課、還是要拜佛、還是要看DVD,只要又回到這個軸線上,其他的行為又會回來,妳都不要注意什麼,不要加一個費心,自自然然就又回到所謂的修行的正軌上,這樣境界又會提升。

 

感恩 師父慈悲開示!現在才能體會 師父說的「遇善緣,處善境,無貪癡,福慧全現」的真正意涵。師父說,因為我的定靜功夫還不得力,才會被這些境界所擾動,所以幫我調整了定課。回來後我就按照 師父說的落實,加強了定課,一切又回歸主軸,不偏一分毫。

 

苗家瑞女士的分享心得可謂是學佛的入門指南,因此同參發心發行DVD利眾

 

通過這個事例來返照自己的學修:

 

一、不能「得少為足」

 

我是年過半百的初學者,能遇上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無上大法和「明心見性」的明師,是何等的幸運,沒有理由懈怠,更沒有理由驕傲自滿,不能「得少為足」要「不忘初心」、「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生就要追隨 師父成就無上道。

 

二、「即席即離」的重要性

 

學修過程就是「即席即離」的過程,就如爬樓梯、一腳踏上一層隨即要離開,才能拾級而上,提起放下一如,學修人要時常保持一顆警醒之心,隨時提起觀照力,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步一腳印,踏穩每一步「即席即離」才能一層一層深入,見到那個美果。

 

三、「守護淨心」

 

清淨心得來不易,要時時善護,不忘二六時中、在日常生活中、常保「如如不動」之心,享有而不執有,平常心對待一切人事境緣。

 

這是我這階段學修出現的問題,也是學修人階段性通常會有的問題,師父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妄念來了即捨,捨妄顯真,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氣魄「知非即捨」,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階段性我仍舊安住在定靜功夫的訓練,細細體會感知力和細緻度的培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不須刻意求佳景,自有奇逢應早春」與大家共勉之。

 

學生苗家瑞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