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20210212新春團拜 【篤信淨善】
恭請 弘聖上師慈勉
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s Teachings on February 12, 2021 Chinese New Year Gathering---Firmly Believing in the Pure and Perfect Goodness.
師父上人:大家新年快樂!請坐。這個去年吶,這個真是多災多難,那麼其實我們要去理解到說,我們生命為什麼處於一種無法去療癒、解癒的這一種窘境裡頭。畢竟一切的這一個人間的一種所謂的境界跟現象,統統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那麼多災多難的這一種境界,無非是我們缺乏真正的善,所謂我們從小到大都在聽長輩、我們的師長在對著我們的期許說,做,要做一個良善的人!要常做好事、行善!等等這一些概念。
那麼如果我們從小到大有把這一個概念深植於心,付諸於行,那麼我們常處的這一個環境必然一定是美善的。可是我們發現到,我們在成長的過程裡面,於我們這一個世代一年過一年,然後一年好像不如意過一年,然後一年的現象又悲哀於一年,那這必然是我們的心性出了問題,於所謂的境界,學過佛的當然知道,它是所謂的依報。那麼我們自己是正報,所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那麼依報有問題,必然是我們正報出了問題。所以今年這一些同參有時候來請我們去題一個什麼…這個過年新春的祝賀詞,也是一種勉勵也是一種提醒。我們當然歷年來都很喜歡這一種祝福的話語,好比說我們從小到大在寫卡片,每逢過年佳節寫卡片總是希望寫一些好聽的話語,那最常聽到的就是什麼事事如意啊!那還有什麼?可見我們很少題這種字,事事如意、什麼平安吉祥啊!什麼…那我們常常在原因上去考量,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嘛!其實這是你要事事如意、年年安樂的一種主因,可是我們都期勉這一種所謂的結果的兌現,可是卻忽略,乃至於摒棄原因的提煉,那這樣的狀態,人生就會不如意事常八九,乃至於現在九十,甚至超過了十了。
那所以今年也希望能夠彼此勉勵於我們的真正的善,那麼為什麼加一個「真正」,因為如果一個生命體沒有清淨的質性,它的善就談不了真,它的善就在一種濁的世界裡面的相對值,所以期勉大家能夠去「篤信淨善」,那麼心淨生慧,行善生福!那麼福慧這兩件事情又是我們眾生,一切眾生,於他的生命歷程裡面,不管在哪一個關口,哪一個階段,都最喜歡也最期許的,那我們剛有講這是一個結果,可是結果必然是由因產生。那我們也接觸了,也學習了所謂的淨生慧、善生福的這一個概念理論,可是為什麼又做不到呢?因為我們的信力不足,佛家講信願,這一個信的力道不足,所以今年又逢牛年吶!那我們小時候長大的過程也常常聽到初生之犢不畏虎,你看,那你們就要拿出那一個勇氣啊!像那個初生之犢,犢就是小牛嘛!那個小牛牠從某一個角度是未經世事,所以牠不知道世間的這一些所謂的這個險惡,所以牠勇猛直衝,所以初生之犢不畏虎,常常初生之犢都可以把一隻老虎嚇跑,是這樣。那這個也代表著一件事情,也就是說,一個初生之犢牠為什麼不畏,牠沒有畏懼的這一個概念,是來自於牠單純,純,純則淨。
所以一個生命體只要心清淨了,他就對於他身處的人世間的一切無所畏懼。那我們所有一切畏懼,其實都是畏懼於自己,外在沒有什麼好畏懼的。那我們又常常怪諸於外在而讓我畏懼,其實外在是我創造出來的,所以從這一個高度科學的理路,我們回溯回來,我們也就知道我們在畏懼誰,畏懼那一個不正常的自己,喔,不正常,所謂有缺損的自己、有漏失的自己。
所以在這一種概念裡頭,我們其實又可以很扎實地把命運掌握回來我們自己的手上。那這今天來到這邊,想到十五年前我們在這邊,不是在這個地方啦!是在美術館,十五年前在美術館展覽,那當時用著所謂的畫筆去彩繪人生、美化人生,那麼沒想到十五年後又有機緣來到美術館,託你們之福。那麼以前我是在四樓展覽,美術館四樓,那時候叫創作論壇,那今天託你們之福又可以來到美術館,那當然今天不是用畫筆彩繪啦!今天是用我們的生命去彩繪人生。十五年前我們就一直在強調,也一直在建構一種思維,「藝術美化人生」這一件事情。那麼我們從小到大也看到很多藝術家也嚮往於藝術,深植於藝術,可是好像甚少甚少看到真正美化人生的一種例證,那最後都是一種安慰的人生比較多。那這就是我們把生命跟我們的生活切分開來,跟所謂的這一切世間存在的一切的一切,切分開來,這形式歸形式,那我們的本質變成是一種理想,那理想久了,變成不可落實就變成一種幻想。
所以我們哪知道,其實我們存在的一切一切,正是所謂佛陀告訴我們的八萬四千法的其一,八萬四千代表著無量無邊的法,那八萬四千法,條條通自性。也就是說你隨捻一法,你即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麼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我們的覺性圓滿,那我們的福報圓滿,也是今天剛剛在講的這一個篤信淨善的這「淨、善」兩個字,那麼從淨跟善是原因上講,從圓滿是果報上講 ,我們要有圓滿的果報,那麼我們又就必然要促成圓滿的原因,所以我們要深植、深入,什麼叫淨。在生活當中我們無不是受所謂的分別心、執著心,乃至於我們更細微的妄想心在作用,於焉我們即便知道也嚮往要淨,我們淨不下來。所以一個學習者他不是一種所謂的空泛的理想,一個學習者他必然有一種高度的理智,用所謂現在講的科學的態度跟行儀的對待,那麼我們一直強調科學的態度,而不是現在的機械科學的這一種所謂的理路,那麼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科學本來是代表著一種理性,可是長年久了,我們也不盡然真的理解科學而盲目的以科學,也許不是很嚴謹,或者是很到位的參數所研究印證出來的結果,而去崇信它的時候,我們這時候也是一個所謂的迷信科學的一份子而已,也不是真正的科學的理路。
所以一個真正要透過覺悟之法的學習,而兌現他幸福美滿人生的這一個人,必然是一個高度理智的人。那麼高度的理性的涵容,卻包含著所謂的高度的感性,所以這一種感性就不是感情用事的那一種感性,它是一種至情至性,它來自於高度的理性。所以我們常在講理體理體啊!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它的理體就是清淨,那麼清淨要達到,他必然要投入你全然的生命,去深入這一些能夠達成清淨的功法。那這個清淨的功法諸多,我們剛剛講八萬四千法,統統是清淨的功法,只是它的差別性是依我們眾生的這一種,所謂根器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如果我們的根器圓滿達到了所有的一切的頂峰,那麼也就不需要有什麼八萬四千法了,因為畢竟法是藥,眾生是病,它是應病與藥,隨方解縛而用的,藥到病除,病除則藥亡。那我們理解了這一些概念,要怎麼把它兌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比如說我們現在最最最最,這去年啦!現在已經是今年了,對不對?希望今年有嶄新的希望,這個希望不是[向望](台語:企盼),是一種可以兌現落實的一種境界,能夠揮別於去年的這一種不管於所謂的病理上的,或大自然災難上的,或人間所有這些意識形態的,爭鬥上的,能夠去化除。那麼我們就必須要瞭解它的根本因,那比如說我們去年的這一個病毒的問題很嚴重,那於防疫的這一些有為做法,我們當然要去配合,因為這叫緣,我們知道學法的人理解到有因無緣不成果,有緣無因也不成果,所以一個果必然是具足它必備的因跟緣,它才結果,所以我們現在人又多於理解緣上,可是我們並不一定懂得用緣這一個字去稱呼它,所以我們在緣上捉摸了半天,我們以為是因,所以很多問題解決不了。好比說我們現在的防疫多都是在緣上去捉摸,比如說我們帶口罩、多洗手,消毒,等等等…那它只是防疫,把疫防範,可是它並不是消解了這個疫,疫情的疫。那麼你真正要消解它,我們今年互為勉勵的這個春聯的這一個題字也就在裡面了,你若能篤信淨善,一切的災難跟你不相應,所以你那時候不是防的概念了,而是化解的概念了。把這所有的一切疫情因你而化解,但是世界上會不會還是存在,它若有存在,那必然是世界上有人,有眾生的這一種心念,不淨不善,它就會兌現出來某一種形式,那於我們去年最嚴重的就是病毒的這種形式。所以你們如果在生活當中,尤其我們大家有緣在這個末法世紀裡面,去相會於佛法的薰修,那在佛法的薰修要解決這種事情,是相當簡單的事情,可是我們不一定隨時提起這一個敏銳的觀照度,所以會讓我們的薰修冤枉了,冤枉了薰修,因為我們有,可是我們卻不會用,或者是忽略了而沒去用,其實也會用,就忽略沒去用,這時候是不是一種很冤枉的事情。
所以希望我們在今年以後,新的一年,我們要常常去提起這一個敏銳的觀照力,那如果說你把這個觀照力提升到一種至極,佛家又有一句話,所謂是學道常於自性觀,你看這個觀照力起用了,即與諸佛同一類。你看跟諸佛是同一類的,那我們沒有看過所有的佛菩薩在真的生病的,我剛沒有講說沒看過所有的佛菩薩生病的,祂有沒有生病,祂沒有真的生病的啦!可是常常會有假生病的啦!那你就知道諸佛菩薩無盡慈悲,要度眾生要用盡無量善巧方便,某一種方法就是要假裝生病,某一種機緣才能促成去幫助眾生的一種所謂的實質作為,那這一類我們不算。我們回來我們的眾生,相對來講,哪一個眾生沒有生過病的,對不對?不但生病,還生老病死,那我們從出生就很努力地往滅亡去走,那我們現在又再做加速滅亡的事,統統都是因其違背了淨跟善的概念。
所以淨跟善它有很大的深度,它可以拆開來講,它也可以合併來講,我們從合併來講,講什麼呢?你的善當中要有淨,如果你的善行當中有淨,那麼你就是標準的菩薩,所謂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行於布施,即為善,無所住,就是淨。那這樣的生命狀態它是一如的,它沒有所謂的次第,它並不是先來一個淨,再來個善,或者是先來個善,訓練到來個淨,他是在做每一個善行的同時,他的生命狀態就是淨的,又有一句話叫做三輪體空。所以如果你把這兩個字合併,看為一體的狀態底下去行持,那麼你就是菩薩的所謂的生命狀態,那菩薩行六度萬行,這裡又講到的六,六不是六個東西,而是一個生命狀態有六個現象,所謂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以智慧為樞紐收尾。如果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當中是有智慧的,是圓滿智慧的,那麼你就可以加上一個度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度。所以這一個度是智慧達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說你的功夫到家了,從我們世間人喜歡的概念叫做你圓滿了,你行持布施圓滿了,所以這裡面有一個樞紐,也就是禪定,禪定就是清淨,所以你看禪定緊跟著智慧,第六度,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沒有禪定,沒有清淨,我們開不了智慧,我們開不了智慧,一切的布施善行也就不圓滿了。那就是世間的常常可以講到它的果報叫什麼?鴻福齊天,對不對?那在佛家它講的話比較直白,直白的,為什麼要強調直白,因為直白通常不好聽,我們不喜歡聽,那叫做癡福,對不對?愚癡的癡,癡福,我們在享癡福,那享癡福這個癡,踏上去了之後,就代表一件事情,必然我們這些生命體,必然有煩惱這件事情,有煩惱是愚癡,有智慧不會有煩惱,因為它能解決煩惱。
所以為什麼我們的善前面要強調一個淨的原因在這邊,因為我們不希望我們在過好日子當中,還是夾雜著一切煩惱、憂慮、牽掛的,那夾雜一切煩惱、憂慮、牽掛的好日子,也就不代表是好日子。我們所有的生命,從小到大在努力的過程當中,不就嚮往最後的幸福美滿嗎?那其實我們把我們的人生搞得複雜了,如果我們把它單純化,我們的追逐也就越來越簡單了,簡單到最後都不用追逐,也就有了,佛家在講不求而得,乃謂真得,那我們在追逐什麼呢?我們在追逐幸福美滿,那我們如果不知道幸福美滿的這一個樞紐定義在哪裡?我們的追逐就會越來越複雜,我們就會往外,以為建構了一切的有為的欲求,這時候還不是需求喔!需求都已經是很麻煩的事情了,更何況是欲求,那有需求是必然吶!對不對?可是這個必然是因為你有錯誤的因果關係,因緣的關係產生的果,所以它是必然,那如果你明白了正確的因緣的概念,那麼你沒有需求也就是必然。你比如說,我們財、色、名、食、睡,我們依我們現在活到現在的概念,哪一個不需求,對不對?財、色、名、食、睡,可是於真正修持有功的這一些生命體,他們不需要這些啊!你就阿羅漢以上,超越輪迴的那些生命體,他也就不必有所謂這些財、色、名、食、睡的這些需求而能運作他的人生吶!那更何況是入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那我們在學習我們當然就要去清楚這一些概念,而不要最後已經很,這個叫做窩囊的需求了,又把我們的需求再加諸變成欲求,那樣子人生就沒完沒了的煩惱、憂慮、牽掛。所以我們對於幸福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沒煩惱。你處在於十法界,九法界,縮短,濃縮在你這一個人間裡面,你沒有煩惱、憂慮、牽掛,那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但是很多人就會以為說,那那一些比較笨的人,他不知道啊!有煩惱、憂慮、牽掛啊!其實不是,是你不知道他有煩惱、憂慮、牽掛,好!所以我們可能比那個笨的人還笨。因為笨的人知道我們有煩惱、憂慮、牽掛,我們說他沒有煩惱、憂慮、牽掛,我們不知道笨的人有煩惱、憂慮、牽掛,所以我們更笨,那這所以佛家常常不用笨這個字,它叫愚癡!愚癡就搞不清楚狀況,不明白,不清楚明白。所以這一些諸法的體、相、用、因、緣、果、理、事搞混,統統不理解,這叫愚癡,那這是一個生命窘境,苦來源的一種基礎,那在一個愚癡的狀態,無明的狀態,生命還不太容易感覺到苦這件事情,當它發展了這個分別見出來了,執著見出來了,那我們就會在這裡面去體會到所謂的苦這件事情,那當在這裡面體會到苦的時候,我們這是一個很無明的加深,所以我們就會不理解,這個苦的來處是哪裡?所以我們也就會拿捏錯誤,解決這個苦的原因,拿捏錯誤。所以它就會在苦這個字上不斷循環,一直循環一直循環,於焉產生了我們所稱的這個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其實代表一件事情,就是苦,那要贅述就是苦不斷循環,是這件事情。所以從真理的角度告訴我們這一回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去理解到,假設我們稍微以善根的起用,我們就可以去理解到,那我們平常認為的快樂到底是什麼?我們會遇到時而快樂,時而痛苦,那個時而快樂到底是什麼?所以畢竟佛陀有智慧,祂告訴我們一個用詞,那叫做苦暫停,所以也不是樂,那叫苦暫停。所以在這一種所謂的紛亂的世代裡面,如緣覺系統的那一種生命體,祂那就很方便,祂就可以從大自然的這些顯化,去警覺到而去開智慧,所以祂就能夠很輕易地放下,這一切世間的造作,當你有放下的概念的時候,你的幸福美滿就開始萌芽了。
所以我們必須提起那個高度的觀照力的原因在這邊,我們要常常去觀照到我們生活的一切行儀所兌現出來的果報的這個關係,跟這個因果的兌現的一個理則。如果你這一個觀照力高、強的話,你是不需要人家教你的,因為你自己知道取決,所謂是智,裁決、慧,了辨,所以我們為什麼一直強調要有智慧要有智慧,而不是只是要有福氣,要有福報,世間人講福氣,對不對?那因為你有福你沒有智慧,你的福就是我們剛贅述很多的這一些,你兌現出來的還是煩惱,那你的福會兌現也會消匿,可是智慧這種東西,一旦你有了,你就退不了了,因為它是本有的。所謂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的它可以沒有,本有的,它沒有不了,那我們都會有疑惑,那既然是我們智慧是本有的,為什麼我們現在多數人愚癡,因為你忘了它,它不是沒有,你忘了它。口袋裡的鑰匙,本來就在口袋,可是你這時候尖叫,對著左右的這些同儕尖叫,我鑰匙丟了,幫我找,大家就會跟你一起慌,就找找找找,很多人有這種經驗吶!那找找找,找半天找不到,然後你就哎呀!在我口袋裡,看看,那個智慧就是那一根鑰匙,本來就在你口袋裡頭。所以為什麼我們認為沒有,因為我們往外找,我們一直在往外找,找我們的欲求,乃至於這個時候,假設智慧是你的欲求,你也是往外找,所以你也找不到,所以智慧這種東西就是你一切不往外了,它就慢慢浮現了。所以心淨生慧,那這一個智慧有了,你的行善就無誤了,沒有一點偏差、偏頗,也就是說你不會再用著你的意識形態去定位,對與不對,這件事情,換言之,只要你有意識形態的存在,你就不是用智慧,你就是把智慧埋得很深這樣子,那你的意識形態,在佛家就是一種愚癡的運作,就是一種分別的運作,就是一種執著的運作,那你看,這時候我們在人世間又很容易可以去兌現,我的一個思想,跟我的一個觀念的發抒,之後我這個人的心是感覺到一種很大的激烈起伏的,還是很平靜,很愉悅感的,是這樣。當然愉悅跟快樂不一樣喔!這時候,因為我們聽說有人會這個落井下石的時候,他就很快樂,見不得別人好的時候,他就很快樂,那一種叫某一種苦暫停,他的另外一個苦更大,壓制著他原來第一個苦,那個不是。所以我們要去平心靜氣很真心地去體驗,我們的內心的細微的造作,我們會有一種舒暢感,會有一種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無得失感,當你無得失感,你就容易去體會什麼叫做平靜這件事情。當你是一種相對性的,你感到平靜,你還是會有很細緻的得失感,是這樣,只要那個得失感有存在,那麼你的人生就等於有煩惱這件事情,就等於沒有幸福那件事情,所以我們要像那一隻小牛一樣,毫不畏懼的去什麼?深信,於清淨跟慈善這一件事情,當然現在講的慈善,不是我們現在一聽到就又我們意識形態聯想到的,這時候會很多人在做慈善的那個東西,慈悲跟良善,是這樣。那慈悲跟良善不代表只是在那邊募款、捐錢,去救助弱勢團體,不是這樣,真正的慈善,重點在「慈」這一個字。慈是善的加碼形容詞,就像淨跟善兩個詞兜在一起的時候,淨是加碼形容那一個善,你的善裡面有慈,那慈是什麼?與樂,那我們其實把字濃縮在一起講,慈悲的善行,是這樣,那意思就是說你把慈善兩個字兜在一起,你要怎麼去分辨於我們世間多數人嘴巴掛著的慈善那種行為呢?你要去瞭解慈悲這兩個字。慈者與樂,悲者拔苦,它必然有拔苦的這個,那我們剛剛理解了一些,苦從何來?從欲求來,所以真正的慈善不是滿足眾生的欲求,而是幫他拔掉欲求,是這件事情。那這時候與樂就達成了。與樂就是給予他快樂,給予他快樂,那麼真正的快樂是一種悅,悅自心中來,所以我們在講的慈善,並不是世間有為的這一些募款乃至於慈善的事業,慈善它不是一個事業,它是一個生命的態度跟狀態,所以這個慈與樂拔苦達成了,你的善才真正成立。那這要達到慈悲,你必然要有智慧,你沒有智慧的慈悲,我們常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對不對?那麼這一個禍害下流就又造成眾生的煩惱、憂慮、牽掛。
所以那一個善又不圓滿,那是一種所謂的性相近,習相遠當中善惡對立的善的一種闡述。不是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個,形容生命的完美無瑕而拿一個善字來形容取代的這一個意涵。那所以我們要達到這一個圓滿的善,你必然要有清淨。剛剛講,這一個慈悲必然是要有智慧做基底,智慧的根基又在清淨,所以我們要如小牛的生起那一個堅定的信力,那這一個信,六個層次。所謂的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至少要達到這六個層次的信,我們才堪稱為信,要不然只是我們世間人隨口脫出,一種無頭意識的一種對答,於嚮往的美好當中,不精準不確定的形容,那這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六個字裡面的,挑出每一個字,裡面又都具足這六個字,所以重重無盡。所以一個真信的人他自然放得下他一切人生的這一些所謂的造作,他不是逃避造作,而是放下,那放下的概念不是放棄,他是從心裡頭徹底的解除,而不是從事相上徹底的杜絕, 不是這樣。所以一個達到智慧覺醒的人,他其實是可以善用業力的,善用業力。那麼我們世間人是什麼?是見到業力就起更多煩惱、憂慮、牽掛,所以智慧的顯發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這個小牛具足了那一個信、篤,就有篤定嘛!它不偏不倚,它像一個鋼釘這樣,死死地扎下去,這種堅定的態度。於這種堅定的信願的力道裡面去行持善、去行持淨、去修養淨,這樣子。那麼你的人生就趨於佛化,覺悟的那一類,這樣,就趨於佛化。那麼一個佛化的人生,他自然消解一切的悲哀,一切一切的悲哀都消減。所以我們的幸福不是從外面找來的,它只是我們自己卸除了一切生命的不當當中自然而顯發出來的,所以這件事情是一個很輕鬆愉快的事情。那學習在聖賢的軌跡上,這是一個基本態度。那這一個基本態度建構了之後,剩下的就是我們的毅力的一種鍛鍊,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所謂的練習嘛!訓練嘛!對不對?那你沒有知道一個正確的方向跟功法,你哪裡談得上什麼練習、訓練。所以這些理解了之後,練習就是我們自身的事情了。你比如說,我們又遇到有誰讓我看了心裡不舒服了,那這時候怎麼辦?想到這又是我內心某一種欲求的造作,那我就要開始在訓練這個東西!,把這些諸佛菩薩的這一些真理至言搬出來,去薰修我自己,那不行,要忍辱,對不對?那你就去忍辱啊!那你說,達不到那種胸懷,包容的胸懷,那我們從最低等的忍辱壓抑一下也是啊!那你看,這時候你就要很清楚你的階段在哪裡,你不能一個訓練的過程裡面拿很多不同境界的一種標準跟闡述亂兜,這樣會兜錯。你比如說,我們也學習過,人生太多事情不要壓抑,壓抑會壓出一身病,那你假設你的階段是必須壓抑的時候,那你不要壓抑,你這時候會放縱出一身病,所以它是相對的,所以你該壓抑的時候你要壓抑一下。只是你得要很清楚壓抑不是長遠之計,它是爭取時間空間,所以你在壓抑,壓抑另外一個名詞叫勉強,所以我們常常又有人在聽,聽人家講說,學法不要勉強,學佛不要勉強,那也之所以我們生生世世都在輪迴,到今天還學不成佛的原因,我們都不要勉強啊!人家這種不要勉強是第二階,第三階,那個境界在修行佛法的人,他不要勉強,乃至於最高階法身大士,無功用行,無功用道的時候,祂不要說不要勉強,祂根本沒有一個勉強的概念,所以祂沒有要不要,所以當我們還有的時候,我們可能階段性要勉強一下我們自己,為什麼?因為我們要對治我們的惰性,如果你是一個惰性解決的人,你這時候學習還加一個勉強,那個勉強叫做障礙,如果你是一個惰性很根深柢固的人,你加一個勉強或壓抑,你那個勉強是什麼?是佛法,是這樣。所以這是一種所謂的法非定法的層次裡面,相對法的世界裡頭的概念,那我們現在很現實面,很現實的活在一種二元的世界裡面,對法的世界,所以在於毅力的鍛鍊的時候,這個勉強階段性是好事。所以你看要加一個篤,篤定,你就諸佛菩薩對於淨善祂沒有篤定的概念,因為祂本來就是,那我們現在為什麼又加個篤,篤定是不是一直擠一直擠,是不是會勉強,對啊!假設是勉強,那你也要勉強一下啊!勉強一下去深信、去行持清淨跟善行,然後成就你們人世間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少憂少惱,然後這個不慮匱乏,是這一件事情。那不慮匱乏不是只在物質上,連你們的災難的少,它都是。所以你看,你能想像看,你活在人世間都沒什麼災難,身苦病痛,台語這樣說,身苦病痛都沒有,然後你要在人世間運作的這一些事事物物人人的一種有為介質,你都可以滿足,那你不是快樂到不行了嗎?所以這也是我們從小到大的一種基本欲求,那這一種,你看這時候就又講回欲求,因為我們沒辦法放下欲求而能達到一切不求的而得。所以我們再往前推基礎面,那我們既然要有這個欲求,我們就要能夠達成這個欲求,那我們現在在講的達成這個欲求,你之所以能達成就表示你的原因要對,那我們之所以達不成,就是我們常常在做一些,搞一些錯誤的原因,所以我們達不成。所以這一個淨跟善的粗淺功夫,其實你就可以達成你人世間的一種高度的滿足。所以也期待今年諸位能夠真正如行歷年來在學習的清淨,我相信清淨你們都聽到已經快發霉了,聽到發霉,發霉就不行啊!所以今年昨天除夕大年夜,前天小年夜,你們有沒有大掃除一下?你們有沒有把你們內在的清淨拿出來,喔!都發霉了,趕緊將它清一清、洗一洗,還真的要清淨,阿你們的善行跑去哪裡了,然後把善拿來趕快再把它磨亮一點,磨光一點,讓它起作用。
所以,希望今年以後的年年、歲歲、月月啦!大家都可以秉持著這一個篤信淨善的生命依止,而去行持於你們人間,那你們人間就會是屬於你的快樂的兌現的境界。那不管這個地球這個宇宙有多少的災難,你至少你可以在這共業當中依持如是,而拉出別業,那你要去度眾生,你要幫一切存在於周遭的人事物,幫他們解決煩惱、憂慮、牽掛,創造幸福美滿,你也得從你自己完善開始。
所以佛言,若能自度,則能度他,不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所以我們就深植於我們的自度功行,去依持淨善原則去發揮出你們的正向能量,依此能量則能兌現出此能量的依報。這樣子,你們的幸福美滿就掌握回來了,今天跟你們分享到這邊。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