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60827 台中明覺法堂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chung, Taiwan on August 27, 2016】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6-08-27 | 1395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弘聖上師 能量藝術法作-孔雀明王 2007 油彩


 

時間:105827日,19302100

地點:台中市北屯區后庄里庄內巷11-1

 

紀錄組恭敬整理

我們說「不發菩提心,不能成佛道」,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這個「菩提心」我們常常聽到學修的人掛在嘴邊,也常常聽到身邊很多的人一旦遇到疑難雜症的時候,總是想到要去發願。「發願」這件事情可廣可狹,那麼一旦講到「菩提心」三個字的時候,就是直了佛道的一種願心,而跟我們世間人在發願的那一種態度不一樣。我們世間人在發願,無非就是一種換取嘛,想要向外在的諸佛菩薩、諸天眾、諸神來換取我們自己小小的幸福美滿。為什麼加個「小小的」呢?因為其實可以很大,我們本來自性盡虛空遍法界一如,所謂的法身~以法為身,那麼法應對到整個虛空法界的一切人事物,可是,偏偏在我們這一個小心量裡面把它給扭曲轉化了。《楞嚴經》告訴我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都是我們這一顆心變現出來的,它可以現識,再去把它做個轉變,所以產生我們這一種表面好像多姿多采,其實是苦厄無量的世界,而眾生習苦為樂!

 

所以,這一個「菩提心」不好懂,在《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告訴著我們,祂用三個定義來讓我們更清楚去明白它,所謂的直心、深心和大悲心。可是,這是古時候的用詞,來到現在,我們也很難知道什麼是「直心」,對不對?「直心」是你的心是直的嗎?但是,直的好像又死板,所以,比較接近的話叫做正直,是指一個人的心很正直。那麼正直一定建構在「真誠」的基礎底下,所以,在這個世代,我們比較好懂的用詞就是至誠恭敬之心,我們可以把它想成直心。而在《維摩詰經》裡面也告訴了我們,所謂的「直心是道場」啊!所以,道法自然,「場」是一種境界相,如果我們的心不直,我們的境界相就不會符合大自然法則。大自然法則我們用一個「美好」來形容它,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不美好的生命境界裡面,也就是我們大家都缺乏了直心。

 

那麼我們常常也會誤以為自己很真誠,應該是這樣講,在還沒學之前,我們都會認為自己很真誠、很有誠心,「我對你那麼真誠,你怎麼這樣子對我呢?」常常會這樣。可是,當你真正去學了之後,你會發現,你連誠心的毛皮都碰不到,所以,這一個誠心真的不好懂。當年,曾國藩先生為我們做了一個小小的定義,所謂是「一念不生是謂誠」!你看,從這邊來講,什麼是「一念不生」?也就是佛家講的不起心、不動念,這樣叫做「誠」。換言之,如果你真能做到至誠之心的話,你的生命是靈驗的,你和諸佛菩薩無二無別,那個叫做真誠心。所以,我們現在的真誠都是一種自我安慰和拿來欺騙社會用的,(師父笑說)用來欺騙社會。那麼這一個至誠之心,還得要透過真實的參究,才有辦法去會得。

 

再講到這一個「深心」,深心又很不好懂,如果以我們現在社會上好理解的用詞,可以把它理解成好善、好德。一個人他喜歡、嚮往跟有這一種氣質在善良、德修方面,他會講道德仁義,所謂的忠孝節義,他的生命境界比較往這一方面去符合,這個叫「深心」,好善、好德。然而,有深心的人不一定有至誠心、不一定有直心,但是,有直心的人一定會有深心,這之間的關係是這樣,所以,如果你少了直心,你就不是菩提心了。那麼後面的「深心」固然有,「悲心」大家好懂,大慈大悲,這兩個心(深心、悲心)在人天跟小乘裡面都會有,可是,人天跟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小乘菩薩)不會有直心,因為祂的直心還起不來,如果真正把直心也發起來,三心一體,這時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真正發菩提心,你就開悟證果,這時候的悟是大徹大悟,證果就超越了十法界,一般我們叫做「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了。

 

所以,我們學習的人一定要慢慢的撥一點時間,去把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慣以為的這些名詞定義給重新做一個深度的理解。否則,在學修的道途上,我們不但利益不了自己,我們相對還會去傷害到周邊不管是有沒有學修的這些眾生,因為我們會常常做出一個錯誤的示範。那麼這也是眾生慣有的一種習氣,叫做「自以為是」。所以,在修行來講,為什麼第一關鍵先要我們修掉執著的原因在這邊,執著就是重度的自以為是。我們大家都不認為自己自以為是,所以常常「自以為是」我們並不自以為是,當然,那就越攪越亂啊!而且把我們的生命境界一直一直一直給扭曲,扭曲到我們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候是講「自己是什麼」,而不是講「自己是誰」?因為我們常常用「誰」的概念來定義的時候,我們都認為「我們是人」的基礎下,所以講我們是誰。

 

禪宗上的參法,常常叫你參這個話頭,比如說「念佛是誰」啊,對不對?那你們常常在念佛,有沒有想到那個念佛的人是誰啊?你說:「當然是我啊!」那它又告訴你:「『我』是誰啊?」一直一直參下去,你會發現,你不知道那一個著力處。然而悟性高的人,他參到最後,他就參回了「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佛家所謂的本地風光、自性本然這一些生命境界,這也就是真正我們的自己。那如果不是的話,我們就常常拿著這一些概念在運作我們的人生,所以,連我們最近常常在講的這一個資糧道(或者資糧位),我們都沒辦法去完善。一個學修的人,如果資糧道沒辦法完善,他永遠沒有希望更上一層樓。

 

資糧道是基礎,什麼樣的基礎?成佛作祖的基礎!成佛作祖當然是最末端,在資糧道跟成佛作祖之間還有很大的工程,好比你們蓋房子有建築工程啊,對不對?我們人生也有所謂的生命工程需要去瞭解,瞭解透析後,你還得要去具備那一些條件參數。條件參數具備了之後,你還得要花心思和精力去建構它,最後建構出來,你才能夠真正圓滿它的佛道,那麼資糧位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

 

我們有很多同修學習到現在也好幾年了,有的甚至已經十來年了,包括在認識我們之前,也大概很年輕的時候,二十來歲就開始接觸佛法,接觸到現在。那麼這些同參當然都比我幸運多了啦,我們從出生到有人請教我們問題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佛法是什麼。那你說:「不知道,怎麼還在講?」我們指的是不知道這些名詞。社會上有這些所謂佛教、基督教、道教……等等不同宗教的分野,這一些表相的名詞其實是一種文化,它跟真理並沒有關係啊!

 

所以,我們也要稍微去了解一下佛法的一些基礎概念,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土,我指的是我們中國,那當然還有南傳、藏傳,包括所謂的東洋、日本這些都有,這叫做東傳。那麼當時傳來的,在佛教裡面有三個部分:一個叫做真理、一個叫做文化、一個叫做修行。那這時候有很多人會很難理解,「修佛」本身不就是修行嗎?你慢慢聽下去就知道。當時,我們中國(古時候)它有真理的部分,但沒有修行,一般講「道」,所謂的道教、道家,它並沒有「修行」這個東西。那它是什麼?無為而為!所以它是從自身的一個生命態度裡面直接超越,直接在生活當中去脫化,那它當然有它的文化啊!所以,佛法東傳來到各個國家的時候,到南傳,保留了它的文化的部分,比如說托缽制,對不對?到了西藏,也有它的文化,到了各地,都有保留它的文化。獨獨來到了「中國」這一個地區,只保留它的真理跟修行,好像說中國人民族意識高,很有傲骨,認為:「我們不需要你們的文化,因為我們故有的文化本來就非常的豐富、非常的紮實,底蘊非常的深厚,所以不需要你們的。」

 

當中包括這一個「吃素」,也是從文化的角度產生的,如果是從真理的角度,並沒有去強調這一件事情。當然,有所謂的不殺生,可是,跟吃素的概念是兩回事,不殺生是以持齋的概念,而不是茹素的概念。持齋,齋者齊也,齊者平等之意,所謂的持齋,你必須從心而發,發出這一個平等的生命狀態,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平等之心,你去吃植物,那都不叫做持齋。什麼叫做持齋?就是你依平等心去對待所有一切生命的境界存在,這個就是持齋,而其中當然有一樣是在飲食上,這時候叫做齋食。所以,要瞭解,齋食跟吃植物沒有關係,如果佛法的真理是吃植物而能夠成佛,我們大概都沒機會,那些牛、羊比我們厲害,牠們還是胎裡素,世襲的、生生世世。那麼為什麼成為畜生道?也就是愚癡,牠們吃素是為什麼?是消業,過去生可能吃太多肉了,然後要消業去補回來。

 

換言之,我們吃肉當然也跟眾生結了緣,至於是惡緣或是善緣,就得看自己的修持了。我們一個沒有功德道力的人吃肉,當然難免結的是惡緣,那你說:「吃肉一定是惡緣啊,怎麼會是善緣呢?」你若是濟公,你一定結善緣嘛,對不對?吃狗肉,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人家一吃那個肉,那一隻狗就被祂度上天,搞不好有很多狗在排隊:「請吃我!請吃我!」以前不是有個漫畫?就類似這樣,那它當然有它背後的隱喻,這在告訴我們什麼呢?真正佛法還得會歸到真理的層面,而不只是在外在的形式儀軌上著墨。可是,你同時也不能夠去否定掉這一些儀軌形式,既然各個地區、各個環境有它不同的文化背景,那當然形成一種習俗。

 

那麼為什麼階段性你在這一個地區也要符合這個習俗呢?因為那叫做「共業」,我們為什麼生存在臺灣、生存在大中華地區?為什麼不是生存在南傳、生存在藏傳?比如說藏傳佛法它沒有吃素,它怎麼說的?吃素是奢侈品,對不對?因為那邊的植物長不好,可是,他們吃肉,你會發現到他們也是為了保持而已。如果我們在那一個地區跟他們一起生活,依他們的文化底下,而不是我們的文化去到那邊演變出來的這一種,依著他們原始的文化,去符合他們的肉食的時候,我們大概都要拉肚子了。因為人家是直接把肉切下來,氂牛肉啊,也不煮就直接吞了嘛,對不對?這種方式我們大概是受不了的。

 

就好像臺灣很多原住民會吃一些野生動物,以前我認識很多原住民朋友,聽他們講過他們會去打獵嘛,那打獵……比如打到山豬啊,如果依我們的概念,是不是趁新鮮搬回家,趕快分一分,剩下的趕快冰起來,對不對?他們不是耶!他們打了之後,發現成功了,有一隻山豬已經被我射殺了,他們不會馬上去把牠帶回來,會等一個禮拜,因為他們習慣有發酵過的啊!有時候我就稱說:「你們都是腐食性動物啊?!」腐食性動物,好比禿鷹,你給牠新鮮的,牠不吃啊!那我們很多人不是吃什麼臭豆腐、豆腐乳嗎?對不對?也都是腐食性的啊,太新鮮你還不吃,對不對?所以,這些都是一種文化,所謂的習俗下的一個產物。

 

所以,告訴著我們什麼呢?學法,你要符合真理。真理是什麼呢?真理是涵容、是居虛空法界涵容一切的一種性,性就是本質。如果我們用著這一個涵容的態度,我們就可以去因應所有一切的不同。所以,華嚴上在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掌握住了原則原理,你在人世間乃至於虛空法界不同境界、法界裡面,你都會來去自如,而在整個過程裡面不會有任何所謂的困境、煩憂。那從這一個結果論來講,你看,我們現在做人,為什麼諸多走不通、諸多的苦厄、諸多的煩惱、憂慮、牽掛?你就知道,因為我們一點涵容性都沒有。那這一個涵容性沒有到最極致,就是剛剛我們講的那一個執著。

 

所以你就知道,我們現在在修行,為了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比較美好、快樂一點,它是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跟步驟的,而不能是盲修瞎練。聽到什麼「啊~美好」,然後就想要去深入一下;聽到人家有的,我們也想有一下;聽到大家在修持的,我們也要修一下,不是這麼講,只能說在這一個時代,多數的人有他的共通性。正因為有共通性,在修學的過程裡面,這一些行為模式跟應對的這一個介質,所謂介質就是你的法門的對象、你的功法,我們用「功法」來稱呼它,和你的形式,它會有雷同的部分,可是,再怎麼雷同,來到我們自己這一個個人的時候,統統已經不一樣了。

 

就好比說我們講現在淨土宗非常的活絡,慢慢的興盛起來,它在佛法裡面是一個「易行道」,那即便說是易行道,也不容易,因為只要我們誤解它,再怎麼容易的,都會經過我們這一個複雜的頭腦而變得非常的難。那麼易行道有時候難是經過我們複雜的頭腦、有時候難是我們看輕它,這個「自以為是」又出來了,「自以為是」一出來,看輕它,又把它扭曲了。所以,易行道是相較的講法,而不是絕對的講法,它是相較於所有八萬四千法門而講「念佛法門是易行道」,為什麼呢?因為它求生淨土,它可以帶業往生,其他的一切方法門徑,你必須要在你的這一輩子斷煩惱。那麼念佛法門不需要斷煩惱,你只要能夠把煩惱伏住,那就可以了,在斷氣臨終的那一剎那,有「信、願、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念,你就可以往生了。

 

雖然它可以帶業往生,它帶舊業,不帶新業。所謂的舊業是什麼?舊業就是昨天以前,大的來講,叫昨天以前,更大的,叫上輩子以前,十年前、二十年前、上輩子以前。那以這個理路來講,小的是什麼?小的是前一秒以前。所以,意思就是說你臨終那一念的剎那,你不能有業,如果那一剎那你是有業的,你就往生不了。那這時候很多人聽起來就很有信心了啊,平常不用太努力,對不對?既然佛告訴我們在那一剎那間,那我就在快死的那一剎那,再來念一下「阿彌陀佛」就好了嘛!問題是你辦得到嗎?對不對?你看看。

 

有一次,小妍老師跟幾個同參去類似六福村還是什麼遊樂園,不是有那個「大怒神」(遊樂器材)嗎?很高的柱子,有一個像飛碟的這樣(環著柱子),大家都坐在旁邊,對不對?然後就會慢慢升上去、升上去、升上去。升上去了,大家就慢慢看風景,越看越漂亮,視野越廣,很歡喜。然後大家就約好:「唉呀,我們趁這個時候,等一下掉下來的時候……」它會到最頂嘛,然後轟~掉下來這樣。那掉下來,我們是不是常在電視上看到大家就會尖叫,這時候就是在訓練體會我們臨終那一念,對不對?那他們大家都有學習啊,就在慢慢升起的過程中,大家約好在那邊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升、升、升,升到頂會停一下嘛,對不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心想:「這有什麼難?!」也知道等一下會轟~下去,還知道哦!你臨終的那一剎那,你不一定知道,對不對?有時候昏迷、有時候……等等,出意外的那一種也沒辦法。那他們還有心理準備哦!結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後,噔~轟!「阿~~~」大家是「阿」下來的(學員大笑),是吧?!(師父笑說)哪有那麼簡單,讓你在那邊「阿彌陀佛」能保持臨終那一念。

 

所以,平日不練功,到頭一場空,這是真的!我剛剛講的是還有心理準備的,已經知道它要下來,而且前提的心理準備還有什麼?反正不會死啊!對不對?這是遊戲啊!都知道哦,在前面的條件都知道的狀況下,你都沒辦法了,更何況你臨終時,什麼人會出現你怎麼知道?所以,常常是很多人念一輩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了臨終,一個抽屜裡的什麼存褶突然被人家找出來,就[夯](台語:此處指脾氣發作)起來了,貪了、瞋了,對不對?愚癡了,這時候就下三惡道,枉然一輩子念佛。

 

尚有出家法師一輩子勸人家念佛,勸人家念佛念、念、念到他臨終的時候,大家想說他是念佛法門,跟念佛很相應啊,是吧?結果呢?到他臨終的時候,大家來助念,他第一件事情是喝斥,很討厭聽到佛聲,然後叫大家:「不要念!不要念!」一直起瞋恨心,那大家當然為了不讓他起瞋恨心,就不念了嘛!那看看他能不能……(師父笑說)至少不直接下地獄啦!三惡道是避免不了。為什麼又有這種狀況?因為我們有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在我們生命狀況……你們現在叫做「氣最虛」的時候,精、氣、神最潰散的時候,祂就趁這個時間來干擾我們。因為我們平常沒有深心,不好善好德啊,我們平常都在作奸犯科,以致於這一些過去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看不慣我們啊!

 

所以,即便我們一輩子在念佛,這時候口唸彌陀、心怎麼樣?邪惡!不是散亂而已。散亂,前提是這個人還良善,你懂嗎?他只是他的功法沒辦法去到位,訓練不夠,以致於口唸彌陀、心散亂而已。那我剛剛講的那一種,是你平常做人心邪惡,什麼是心邪惡?貪、瞋、癡、慢、疑無限上綱在蔓延,然後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個就是邪惡之心,偏斜了、惡質了、不善了。所以,相對於十善業(十善道)、相對於《感應篇》、相對於《弟子規》、相對於一切聖賢的思惟,只要跟它不一樣,我們就是偏斜了。

 

那麼偏斜了,我們在以「欲」為驅動,這一個欲再加深、不斷加深,這時候這個邪惡跟前面那個偏斜就不太一樣了,這時候這個惡會加重語氣。為什麼有時候要講這個東西?因為我們現在文字很粗糙,對不對?而我們又習慣於文字思惟,這是一個人生命成長最大的障礙。你看,違背於我們從小到大所聽說的價值觀,我至少自己在讀書的時候,都是「天下唯有讀書高」,會讀書的就是好嘛。而我們現在讀的書就是依文字來做一種承載、做一種表徵,以致於我們一離開文字,我們不知道怎麼對待。

 

比如說以前我們常常在唱音聲,很多人聽了就說:「師父,聽不懂啊!」對不對?我說怎麼會聽不懂呢?你現在聽了就是了啊!「你到底在唱什麼?」我說:「你喜歡聽流行音樂?」他說:「很喜歡啊!尤其年輕的時候,在七○年代、八○年代的西洋流行樂啊!」那時候來到臺灣很風行,臺灣早期不是東洋體系就是西洋體系。我說:「你英文好嗎?」「不好啊!」「那你聽英文流行歌聽多少了?」「哦~很多啊!它的流行樂的承傳都知道啊!」「那你聽得懂嗎?」「聽不懂!」「聽不懂,為什麼聽那麼多?」「好聽啊!」你看,我們自我矛盾啊!所以,當靈性要去起動的時候,我們就會被所謂的邏輯、文字思考給障礙,又障礙回來。

 

所以,我們活在一個所謂的幻化跟扭曲的世界裡頭而不自知,我們還以為取得所有這一個幻化裡面的知見是一種高尚知識,其實殊不知它是讓我們障礙住靈性昇華的一個主因。所以,佛法學修教我們什麼?捨識用根!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言說」等同了文字。文字本身是死的,你憑什麼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而能契入實相般若?是因為你沒有執著、分別跟妄想,你才有辦法辦到,最後那一個文字本身也不重要了。所以,一個真正在修持的人,他是超越這一種價值觀的。可是,聽好,他是超越,並不是否定,為什麼他不否定?因為應一切眾生心念不同而造業不同。換言之,這一個感應也不同,所謂是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麼你得要有剛剛前面講的涵容、包容的一個態度,你才有辦法去讓它既存在而又超越,要不然,現在講說不是文字思考,我們這會兒又跟文字對立了。

 

一般說禪宗講「不立文字」,佛佛道同,以心傳心,祖祖相傳,密付本心,不立文字。我們偏偏又發現到,所有最美妙的文辭幾幾乎乎都在禪宗經典裡面,所以,它是依自性起用,它懂得文字只是應世的一種工具,切莫執著在工具而死在工具底下。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態度的話,終其一輩子都學不成。從這一個角度,再推回來所謂的福德資糧、福德道,所謂的資糧道、資糧位的時候,它就甚顯重要了。我們必須要透過經教的深入,然而經教的深入倒不是在那個文字,剛剛已經講了,不執於文字。可是,這是大自然法則的一個系統,如果能夠往那邊去深入,我們的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比較能夠去取得,為什麼呢?因為前提是明白。現在的人如果不聽經聞法,多數的人不容易得到所謂的資糧道,為什麼?因為現在的人比較不老實,奸詐的多。不老實的人,如果沒有去深入經藏,讓這些諸佛菩薩來提醒你,不斷提醒你,把你的良知提醒出來的話,你會把能夠建構無量資糧的這一個機會給葬送掉,來到你這邊,所建構的都是名聞利養,而不是真正的資糧道。

 

那麼剛剛講到,資糧道是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從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來講,有分兩個層次,必須要去面對,就是我們所謂的處眾生戒跟自淨戒。這兩個戒是一個名相,它又有兩個名詞可以去代表它,方便好分辨,處眾生戒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外戒,自淨戒叫內戒。也就是說這兩個戒(外戒跟內戒)如果沒有的人,他就沒有福德資糧了。那沒有福德資糧,他就不用修了,因為修行具足福德資糧還不成立,它只是一個前方便而已。

 

什麼是處眾生戒?處眾生戒就是你待人處事必須要圓融、和諧,還得要有增上的價值。什麼是增上的價值?就是說我跟一切眾生相處的時候,一切眾生會因為我跟他相處而得到身心靈的提升,這麼一個意思叫做「增上」。至於「和諧」跟「圓融」,大家從字面上好懂。那你看哦,這一件事情就是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處事待人,你一旦不會處事,你就不會待人。一般講說「待人處事」,對不對?為什麼我們講「處事待人」?因為處事是死的、待人是活的,這是比較級來講,試問:如果死死板板的東西你都不會了,請問你怎麼面對人?你也活靈活巧,他也活靈活巧。那當然,我們都沒有學修,叫做「我也奸詐狡猾,你也奸詐狡猾」(師父笑),那你怎麼去對待?所以這時候變成藉事來訓練怎麼樣待人了,因為事是死的嘛!所以,如果你沒辦法待人處事,那你第一個福德資糧的前半就沒有了。

 

那麼這時候就講到我們老祖宗講的這個「禮」,所謂「不學禮,無以立」,是從這邊開始講的,道德仁義禮也是從這邊開始講的。我們本來是很美好的狀態,從出生帶著這個「義」的總能量質性來到這個人間,為什麼?因為如果我們不符合義、循理,凡事如理如法,如理如法還不一定很圓滿,對不對?你只是如理如法。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凡事你符合它的標準,它不見得成熟。所以,「義」的標準就是如理如法,可是,它的如理如法不一定圓滿成熟。那麼我們知道嘛,「義」是做人的標準,「義」也就是十善中品、五戒的標準,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生都有做到這一個學分,這個學分的意思就是這個總能量。

 

那我們知道,現在科學家也幫我們去印證了,整個宇宙並沒有物質的存在,物質的存在是念頭產生的累積相續幻相而產生的啊!他也告訴我們,整個我們的存在,在這一個宇宙裡面就是兩件事情,一個叫精神世界、一個叫物質世界!那麼他又告訴我們,這兩個世界是從能量變現出來的,而能量是從念頭產生,所以是一貫相承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就是我們過去生這一個能量都有符合「義」,十善中品、五戒這個能量,所以我們出生當然可以為人嘛!可是,出生為人的時候,每個人的這個個別分數不一定一樣。也就是說我們的引業的總分一樣,所以來到這邊做人,可是,我們在十善這一個別業的滿業的角度裡面,個別分數不一樣,所以,雖然都出生做人,卻長得都不一樣。有的出生長得漂亮、有的長得醜,有的一出生就身體比較欠安、有的很健壯,有的重、有的輕……等等,這個是從滿業上來講的。

 

總之,不管滿業跟引業如何,都符合了「義」,十善中品、五戒的標準,這是一個很幸運的事情,光是要做這一件事情就非常難!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身難得」,如爪上塵、盲龜浮木、須彌穿針,你光是上輩子要做到這件事情,就非常不容易了。如爪上塵,就像我們用手在地上抓一把泥巴起來揉一揉,然後再把它拍乾淨,夾在指甲裡的灰塵跟整個大地的土壤相比,就是這個比例,我們要做人是這麼難!如盲龜浮木,在大海當中,一隻盲目的烏龜這樣游著游著,總是要上來呼吸嘛,一上來,就撞到這一根浮木、枯木,你看多難!

 

那須彌穿針更難了啊!本來佛家在講的須彌山,如果依現在的科學、太空物理的這一個角度來講,應該是所謂銀河系的中間,銀河系那個碟盤狀嘛,中間比較高,那叫須彌山。這一個須彌山的主席就叫做玉皇大帝,那麼整個娑婆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所以就有十億個玉皇大帝,都不一樣,玉皇大帝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上帝。那本來是這樣,可是,這一個概念我們人類太難理解了,對不對?它到底多高?不知道!所以就有方便說,方便說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地區最高的那個地方叫做須彌山」。那麼如果以地球來講,須彌山就是喜馬拉雅山了,對不對?喜馬拉雅山大家看媒體、電視都還有一些概念,很多人去爬嘛,為了征服它,征服到自己被征服了,成為永遠的標本!(師父、學員笑)因為太冷了,不會腐爛,所以現在才有發現什麼億萬年古屍啊,對不對?不是古老的詩詞(古詩)哦!是古老的屍體,所以就變成標本。

 

那我們現在去登山,很冤枉啊!我們去登山,如果是這種概念要去征服山,我們最後就是留一些資糧給未來的人類做研究嘛,喔~以前的人是這樣子啊,長這個樣子;以前的人都要揹背包啊(學員笑),還要拿那個釘、穿釘鞋……什麼等等。為什麼很多人去登山都會出這些意外?這有時候就是一種慢心,功夫不夠啊!如果他了解「華嚴」的話,好好修,去登山都不會有事,因為好好跟堅牢地神溝通一下嘛,對不對?要上山之前。你就知道為什麼那些雪巴人比較不會出事,人家都有一種崇敬,就是說尊敬,倒不一定崇仰,有尊敬大自然的心態嘛,《易經》、《書經》都跟我們講「謙受益」啊,就是這一個理路。堅牢地神就是主管整個地球的大地的主席,祂底下有很多山神、樹神、湖神、海神……很多,你要去登山,就是得瞭解這一件事情。

 

那麼以須彌山、喜馬拉雅山來講,很高了,對不對?你從須彌山、喜馬拉雅山上面把一根線垂下來,一直垂、一直垂、一直垂,垂到最低的地方,有一位朋友在那邊拿一根做衣服的針,針是不是後面有一個洞,然後線剛好從那個洞穿過去這樣子,都沒有人為,就這樣穿、穿、穿,剛好穿過去,做人的機會就是這麼少,所以為什麼要珍惜而不能去傷害?人身難得!

 

那麼這一個「義」,你就知道非常難得,可是,「義」慢慢失衡了,你看,剛出生都有這一個能量哦,為什麼越來越長大卻越來越多問題?然後很多人叫做什麼?少女十八變,對不對?(師父笑說)不是孫悟空七十二變哦!十八變就是隱喻「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常常有,那越老越不好看,越長大越不好看,有沒有?小孩子很可愛啊!你看很多動物也是,小隻的時候很可愛,然後越大越脫……[走鐘](台語:此處比喻走樣)啦,(師父、學員笑)我本來想說脫序,不是脫序,是[走鐘]了!為什麼?因為我們那個義的能量慢慢潰散。從哪裡來?從我們錯誤知見的不斷蔓延,隨著我們年紀越來越大,我們接受了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影響和互動。

 

那能不能怪這個世界的環境?當然也不行,因為我們自己如果有定見的話,我們也不會受影響。你看那一種有在修行的人,我指的是真正修的這一種,他的氣質都會隨著他慢慢的修行,越年長的時候,他的相越相好,這時候不能講什麼帥不帥,因為帥、英俊這都是世間那一種用詞的定位,視覺性的啦!為什麼佛家講「相好莊嚴」?你們可以長得都不一樣,可是,你們都在修,那你的輪廓也沒有什麼大改變,可是,你的整個氣場跟氣質就是改變了。所以,修行是幹嘛的?修行是要改變氣質的,聽好,不是只有外在那一張臉叫氣質,氣質就是你整個的氣場。那剛剛講到科學家講的啊,這個氣場就是能量,所以,改變你的氣場、你的能量,你就改變你的物質世界跟精神世界了,修行就是為了這一件事情。

 

那麼小的領域是你現在生活周遭的物質世界跟精神世界,大的領域就是你「總」生命的物質世界跟精神世界了。但是,如果你們用這一個宇宙觀來講,它還太小,這一個「總」加上去的時候,就是一般我們講的,佛法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有什麼呢?有所謂的世間世界(世間法界)、淨土法界、緣起法界跟性起法界,約略這四個,它統統在講你自己。所謂的世間法界不難懂,像我們現在生存的,就是以什麼為主導?依我們的六根、六塵、六識為主導,(師父笑說)也就是我們的貪、瞋、癡、慢、疑,以我們這些分別、妄想、執著為主導,所以,在世間法界一定是痛苦的,一定是痛苦的!

 

至於淨土法界,它是純善根的發展,所以它的境界上你無法去理解,它不是依我們的六識跟外面的六塵相應。這一個六識和六塵相應,你看,不是六根哦!如果用根中性,它就不會有這一個問題,它就不會跟六塵相應,而它會見塵反識入根,把識拿掉。那「識」就是我們剛剛講的「變」,能變的這一個因子,我們的生命能變。就是說你心現出來是美好的世界,可是,你的生命體系有「識」這一個東西,所以就開始把它改變了。六識啊,第七「末那」,所謂的「執著、分別」這種東西,它就開始在扭曲、改變。至於它會改變到什麼程度?無量無邊,它就像萬花筒一樣。裡面只有三個反射鏡,然後你本來用一張色紙而已,假設色紙有兩面,一面白、一面紅,你把它撕一撕、撕碎,也就這一個總合,丟進去,你轉動它,你永遠看不到同樣的那個三稜鏡現出來的相,我們這整個宇宙就像這樣子,本來那麼簡單,一直轉,所以最後變成那麼複雜。

 

淨土法界再上去,有一個叫做緣起法界,緣起法界也就是一般我們講的菩薩法界了。那那一個就是菩薩的願力跟眾生的業力相應,所以那個世界是最多姿多采的,這時候是多姿多采,不是痛苦哦!再上去,成就了就叫做性起法界,也就是如來的法界,你自己約略就有這些層次。那麼我們現在都在世間法界裡面,所以我們才要修,透過修持,你就可以一直往性起法界、緣起法界那個方向成就,整個宇宙還是你自己。

 

所以你看,人家講的世界是這麼大,這樣大的世界在整個宇宙裡又無量無邊,這就是華嚴在講的無量無邊,每一個單位世界二十層,一個華藏世界,這二十層是單位世界。那這二十層是什麼概念呢?我們習慣我們現實生活的概念,所以我們拿地球處在的這一個世界來講,叫做娑婆世界。光是娑婆世界,我們剛剛講的概念就是十億個銀河系了,對不對?十億個銀河系已經很難理解了,可是也稍微去想像一下。華藏世界有二十層,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十億個銀河系)是在第十三層,而第十三層這十億個銀河系的西方十萬億佛國度的那個地方,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所以,即便你們講往生極樂世界,也都在這同一個層次裡面。

 

那你看哦,它不是說十萬公里,它是說十萬億佛國度哦!什麼叫佛國度?最小的一尊佛的一個剎土。最小的就是我們娑婆世界這麼小,最小的就是十億個銀河系,一般我們講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小千、中千跟大千,三個乘起來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一個最小的佛國度是這樣。有的佛的剎土是什麼?是以十億個銀河系為單位,乘以億倍,一億個娑婆世界這麼大,有的佛是這樣。有的佛是十萬億個娑婆世界這麼大,以此類推,一直上去,它沒有上限,可是,最低限就是十億個銀河系。你看,去此西方十萬億佛國度哦!它沒有跟你說所有的都跟娑婆世界一樣小,沒有,是以這個為基礎,還有更大。你就知道那華藏世界的一層的宇宙有多大,它有十三層,那麼這是一個華藏世界的一個單位世界而已,單位世界。那我們現在地球的一個單位面積怎麼算?我們現在講一坪,是吧?!兩坪,這樣子,然後一坪、兩坪在那邊爭錢,對不對?放在鬧區,那一坪就貴,放在鄉間,那一坪就便宜,這就是世間人的迷思,都在斟酌這一種東西。

 

那華藏世界的世界觀跟我們一般的世間觀又不一樣,所謂我們現在很多人學佛的這一個經典上在講的,一般經典在講「多」都講「恆河沙數」,對不對?你看,恆河沙都已經算不完了。那華嚴的世界觀,它是講「世界海微塵數」,世界海哦,而不是地球的海!虛空法界我剛剛講的那整個的一層,就是一個海還不及。所以,它講的世界海微塵數,一微塵一世界,世界裡有無量佛在裡面演繹佛法。無量佛裡每一尊佛又有祂的剎土世界,祂的剎土世界裡頭又有世界海微塵數,這個世界海微塵數裡面的每一個微塵,裡面又有諸佛在那邊演繹佛法,這裡面的每一尊諸佛又有祂的世界海微塵數,重重無盡。這是小的佛法的量子力學觀,現在的量子力學家還達不到,那大的太空物理觀就是剛剛講的那一個華藏世界,二十層重重無盡、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那個「∞」(無限)的符號就來了,這個是華嚴的世界觀。

 

我們一般來說,每一尊諸佛是一個摩尼寶珠的觀念,比如阿彌陀佛祂在極樂世界演繹佛法,那整個極樂世界就像一顆珠子,一顆彈珠,一顆彈珠一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演繹佛法,這個娑婆世界也是一顆彈珠。那麼藥師琉璃佛也在祂的琉璃淨土演繹,也是一顆珠,以此類推,你們能聽到的所有佛號底下,都有這麼一顆摩尼寶珠。所以,每一部經典,除了華嚴以外,都在講這一個珠。這樣的珠的概念,也就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講華嚴的概念時,祂在法華講的。一般我們學佛的都知道嘛,成佛的法華,對不對?你依法華修持,你成佛。但是,成佛了是不是就解決了?不是!成佛才開始,是這樣。從華嚴的角度,成佛才開始,從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示現成佛,最後到涅槃為止,從五比丘開始,講到法華涅槃,這麼一會……其實三百餘會啦,來到這個地球,祂這一次的這一會的總合叫做摩尼寶珠,就是一顆珠的意思!而無量無邊的佛都有祂應化過程的完滿,都是那一個珠,所以,成佛的法華成就了這一顆摩尼寶珠。

 

那麼華嚴的概念是什麼呢?華嚴就是整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佛成就的這一顆摩尼寶珠串起來,整個串起來,重重無盡,這個就叫做華嚴的世界觀。華嚴就在講這個東西,所以我們人類聽不懂,聽不懂!所以,祂不是用嘴巴講的,祂是在定中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指四十一個,比如說這一「位」朋友,不是這個意思,「位」是那個級數的意思。那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每一位(級數)裡面又有無量無邊個,這樣講好了,無量無邊個,所以也是重重無盡。釋迦牟尼佛當年講華嚴的時候,就是在虛空藏、如來藏裡面講的,而不是只是表相在菩提樹下,好像坐在那邊打坐,(師父笑說)我們以為是閉目養神,不是,祂在那邊二七日中已經把整部華嚴講完了。所以你就知道,華嚴不是在我們世間歷史上的佛法,而是在入境界之後的佛法,那我們還沒有入境界,我們當然不知道啊!

 

所以,在佛法的演繹裡面就有分一些派別,比如說小乘為什麼不承認大乘?因為大乘很多都跟菩薩交往啊!那你覺得菩薩在歷史上有留名嗎?我們現在都以我們人類考古學、歷史學家的角度去勘測,所以這是我們人類的思惟。那麼如果你學佛不把這個思惟給丟掉的話,你永遠不知道佛法的浩瀚無窮,所以你就會在學修的過程裡面看輕它,然後用著自我意識,你會不斷膨脹自己,甚且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連資糧道的第一個資糧都達不到。那第一個資糧我剛剛講過,和諧、圓融跟增上,你看,光講到這個資糧道的資糧哦,有這資糧道的資糧都還沒有資格學佛咧,那我們連資糧道的資糧……當然不好意思問卷啦,如果說:「大家誰做到的?舉手。」(師父笑說)沒有一個人舉手,對不對?還真的很難!

 

好,那這是外戒,內戒也是資糧道,內戒是什麼?內戒就是這個人的內在。外在的資糧道可以騙人,但是騙不了自己,可是,通常會欺騙的人,他也不管怎麼騙自己,對不對?他反正是騙人就對了。什麼意思呢?假禮假怪的、標標準準的、恭恭敬敬的、噓寒問暖啊,見人就合掌彎腰九十度、見 師父就頂禮叩頭,然後送禮啊……等等,表面上你去看都符合於禮,可是,他內心不一定是吻合的。所以,要加上一個內戒,內戒就是剛剛前面講的自淨戒,那從另外不同的翻譯,外戒叫做持戒,內戒叫做洗心,洗滌心。所以你看,洗心就騙不了人了,怎麼說呢?前面那一段是你跟人家客客套套,只要你有機會不跟人家長時相處,你就得利了,你就可以達到那個境界,但那個境界還是假的。可是,一個人只要有機會跟你長時相處,你前面有、後面內戒沒有,你就會被看破手腳,就會被看穿,這時候會更難看,我們生活當中常常有這些人嘛,對不對?

 

所以,內戒是什麼?內戒就是你在做這件好事的時候,你內心計較了嗎?你內心有諸多目的嗎?那你沒有,你布施的時候,你捨不得了嗎?「捨不得」人家看不到嘛。可是,布施出去人家看得到嘛,所以人家會給你掌聲,這時候你捨不得,然後人家掌聲來了,你又得意洋洋,又捨不得、又得意洋洋,你看,兩個都是錯誤的態度,對不對?這叫做內在。所以,資糧位要達到,你得要達到內在的洗心(內戒)跟自淨戒的這一個狀態一定要圓滿,聽好,是要圓滿,不是一點點就可以。所以,外戒加內戒圓滿,這時候可以開始準備進入「準備修佛」的工程,它本身不是「準備修佛」,只是準備可以去準備做「準備修佛」的工作這樣子。

 

那什麼叫準備修佛的工作?接下來就是所謂的行門(加行位)了,加諸的,就是說行為上和有一些功法、功課。前面都不談功課的哦,前面那兩個都是談糧資,後面開始有一些功法,所謂我們之前常常講的「調身」啊!這個調身不是那麼狹隘於我們以前常常講的「養身為始,證道為歸」那個身而已,養身為始是你顧慮它、你照顧它,可是,調身是你要把這些生理的狀態調整好,因為它是你修持的工具。一旦你工具不完善,你在修持的過程就不容易契入,那麼這是以聖位道所謂次第修的角度而講的,我們現在不是講圓融道,是講次第修。

 

那麼這一個調身調了、熟悉了,各方面都沒問題了,這時候進入「調息」,身體在你的風門的呼吸吐納調息。這時候是在幹嘛?是在轉化能量,轉化你的力道。至於前面的調身是幹嘛?是在把你的能量的承載工具搞好,你的身體是你能量的承載工具,承載工具搞好了之後,你才能夠去運用能量,運用能量就叫轉化。你怎麼把這滿身穢氣、疲勞不堪,而且又感染很多病毒的這一個汙穢的容器裡面的這些成分給轉化掉,怎麼把它轉化成乾淨的?這時候就是透過調息。

 

那調息完了之後呢?你就可以進入「調心」,你看,前面說的那個自淨戒,內在的洗心還不是調心咧,那個只是把你的汙濁給清掉而已,還沒有把你的好給裝進去,所以這時候就是調心。調完心之後,在這一個階段就是前面的準備工作,前面的準備的準備工作這樣,這時候還沒有真正有能力進入修行,這時候在瑜伽上就叫做「哈達瑜伽」!然後再進階就有三個位次,叫做靜心。

 

靜心成就了之後,你就很容易往所謂的禪定進入,你看,這時候才講到禪定,前面都沒有。可是,現在講到的禪定是共外道定,所謂一般講的禪定共外道定,還不是所謂佛法的不共定哦!那什麼是「共外道定」?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於印度的時候,祂處在的世界有一個特色,就是那時候的學術發展到一個高峰,在全球來講,甚至超越了中國。那麼從哪裡來講呢?從他們所有的學術,我們現在講學者,倒是那個時候的學術應該講行者,因為那時候的學術不是只出一張嘴跟研究這些知識常識,不是!他那時候的學術還有所謂身體力行,他真正在修持,依他們所理解的知識常識跟學術的理路,真正拿來身體力行。他們那時候多數的行者有這個功夫,甚且最高的功夫達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也就是四禪八定的最頂層。可是,還是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個頂層就是六道輪迴的頂層了,有這一個特色。

 

那麼能夠達到這邊,故而言之,底下都能達到,所以他們可以見到、親證,親自證明,而我們現在都是聽說,對不對?你們昨天有看到地獄嗎?有沒有?你們中元普渡了嗎?見鬼了嗎?也沒有!那你們一直在普渡,真的有鬼嗎?你說那個……基隆嗎?大度公放出來了,是不是這樣?你都不知道,我們現在的學修都是這樣子啊!而印度的這些九十六個學術單位,就是有禪定的功夫,所以他真的看得到,既看得到,他又有能力避。

 

我們現在很多人不是聽說在宮廟被開天眼嗎?一開天眼就開始可以看到東、看到西,對不對?然後從此悲哀人生開始嘛!因為他可以看到東、看到西,都是鬼以下的東西,(師父笑說)都不是天道,天道美好啊!那看到鬼以下的東西,如果醜又覺得恐怖!而且有時候看了又開鼻通,又聞到惡臭……等等,你又關不起來,以致於天天在那邊見鬼。白天也看到鬼,晚上更厲害,鬼又來你的夢裡面,然後夢到變成化境,化境變成真的旁邊站一個。這就是你不了解這一些生命體系,所以盲修瞎練跟盲目追逐,那個欲起用、貪心起用所招感來的整個境界相。招感,不是只有一隻鬼被你招感而已,而是這整個運作的過程都是你自己招感來的,你為什麼要去開天眼,對不對?為什麼不好好修持?

 

那麼這一個狀態並不是我剛剛講的古印度九十六個高度學術單位的狀態,他們是經過自己的修行,前面那些都有具備,剛剛講的那些資糧道、調身、調息,他都有具備,所以,他進入了靜心之後,有辦法進入禪定。那麼進入了禪定這個共外道定的時候……所謂的外道就是不究竟圓滿的道途叫做外道,不究竟圓滿。從相上跟功法上來講,釋迦牟尼佛也幫我們定義了,心外求法即為外道,因為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嘛!你忘記了你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所以你一直往外去追逐,忘記了你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創造者,而一直往外去追逐,追逐外在給予,這個統統叫做外道。所以,外道在六道輪迴裡面,四禪八定功夫固然深,可是,還是外道。

 

那聽到「可是還是外道」,我們也不能瞧不起外道哦!如果你瞧不起外道,你說:「我們在修正法,你們那是外道」,那人家說你連我們外道都不會,請問你正法能幹嘛?而你又都不能幹嘛,那你還不如外道啊!你懂嗎?所以,外道的四禪八定功夫也算不錯了,尚且你們現在學佛的教主、大教授,當年也是從外道出來的,叫做釋迦牟尼佛。祂去求道,求到最後,花了三年學成了無想定,無想定是外道,就是共外道定啊!後來,祂發現不究竟,所以一句話出來了~見非即捨!我們現在的人就是沒有這個氣魄,以致於我們都在攪和「人生」,而沒辦法成為「佛生」、「法生」,沒辦法!那見非即捨就是祂三年成就這個功夫了,可是,發現不究竟,祂馬上就丟了,見非即捨,即刻就丟掉。

 

而我們都會依戀:「可是,這個能力還不錯、還可以怎麼樣」,對不對?比如說食物,有的人買了食物,一半壞掉了,另外一半漸漸在壞,他說:「唉呀,捏掉壞掉的那一半啊,可是,不要丟掉,另一半還可以用。」留著也不吃,隔兩天,全部都壞掉,壞掉又捨不得丟,「它表面壞掉了,可是它還沒完全枯寂啊!」一直擺、一直擺,我們的東西很多也都是這樣,都一直擺、一直擺,這叫做捨不得。你捨不得,你的資糧位也沒有,你從第一關就沒有了。

 

那講到共外道,祂最後見非即捨,之後又花了三年成就「非想非非想定」,也就是六道輪迴最頂層的那個定功,祂也成就了哦!又發現不究竟,所以見非即捨,就又捨。後來六年走到那棵菩提樹下,看著菩提樹下,突然有一個靈感,祂就發誓了,這時候立誓,剋期取證的意思,「不證菩提,不起此座」!意思說:「好啦,既然都沒有辦法了,其他的都不對,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就是一心求致道,就只有這樣而已。」所以最後祂就立誓:「我要在菩提樹下坐,要去參,要去參到證果、究竟圓滿的大法,如果我沒參到,就不起此座。」「不起此座」很好聽,對不對?意思說:「我就死在此。」這樣。人家有那個氣魄,所以才有辦法在七日,一七、二七日中開悟證果,其實七天而已。

 

所以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佛教的傳統文化有所謂的打禪七、打佛七?本來是沒有的,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在菩提樹下開悟證果之後就開始弘傳了,從五比丘開始弘法,那個時候,盡其一生都沒有什麼打佛七、打禪七。那為什麼我們現在有?因為佛不在了,我們總是要有一個依循。所以這些古師大德無盡慈悲,運用他的高度智慧,知道我們現在眾生劣根性深厚,沒辦法像世尊當年住世時的那些大弟子、小弟子,一下聽個幾句話就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就證上去了。我們現在沒辦法,所以他就要設置很多的功法,儀軌的意思,來讓我們符合,而依循這一條道路能夠去達到。所以,這個「七」是紀念祂坐在樹下七天開悟,看到晚上的明星,所以朗朗大悟啊,是這樣。

 

那這一個七也就是依祂坐於菩提樹下剋期取證的七。所以,其實打佛七、打禪七不是叫你七天去那邊遠離這一個紅塵的煩惱,去那邊靜一靜的,不是,真正的打佛七、打禪七是你進去就要有氣魄,七天不大徹大悟就要死,古時候是這樣,叫做剋期取證。我們現在有誰這樣啊?我是沒打過啦,阿雲(麗雲師姐起立),你們以前不是常常什麼佛七、禪七?有沒有越打、越學越……?越打越亂七八糟是吧?你們有比較開智慧嗎?(麗雲師姐搖頭:沒有)(師父、學員笑)有沒有越來越傻?(學員笑)也不能怪「七」啦,請坐、請坐。就是讓你們去理解,我們在學修,不能只是跟著一種文化、一種風俗、一種所謂「人家都說這樣,我們就這樣」,不是這樣子,我們要去把它搞清楚、弄明白,弄明白了,我們要為自己負責嘛!別人我們是不管啦,因為修行是修正自己,不是修別人。

 

假設今天大家都來打禪七,我就要警惕自己,我若七天不開悟,那要幹嘛呢?就不起來,第二個七再下去、下去。那要是餓死呢?餓死就去投胎,再來,打七是這樣啊!至於別人是不是這樣?你說大家都不是這樣,那是他家的事啊,對不對?意思是你打你的啊!所以,聽經聞法亦復如是,你不能呆呆的只在那邊聽而已。當然,以前我常叫你們聽經聞法不要思考,所謂不要思考,不要解讀錯誤成呆呆的,呆在那邊,整個這樣(師父模仿呆傻狀;學員笑),兩眼已經無神了,不是這樣子。你是很專注聽的,可是不用力,專注於輕鬆,這是修持的一個門道,輕鬆!我們人不容易做到,對不對?專注就不輕鬆,輕鬆就不專注,專注又不輕鬆,輕鬆又不專注,恍神啊,一專注就開始[挽脈](台語:此處形容緊繃、僵硬),筋骨全部都緊了,這就是你不會,你懂嗎?那麼講到共外道定,釋迦牟尼佛最後捨了,知非即捨,結果七天大徹大悟,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跟氣魄。

 

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氣魄跟我們唐朝的六祖惠能祖師一樣「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啊!我來到弘忍大師的山頭、道場,我就是只求「做佛」這件事情啊!換言之,人家只是沒有多講,因為中國人比較習慣簡單,講話簡單,所以有文言文這種東西,叫做言簡意豐,這跟古印度的文化不一樣,他們那邊的文化就是習慣重複。所以,你們看佛經,《六祖壇經》也是佛經,你有沒有看到兩個風格截然不同?多數的佛經都讓你重複一些句子,永遠重複半天,重複到你都不知道看到哪裡了,對不對?因為古印度人習慣重複啊!講很多。因為他們沒有文字記載,他們不重視歷史,可是,重視當下的一個悟性,所以要不斷重複,重複到那個悟處出來。那中國不一樣,中國喜歡言簡意豐,所以,六祖惠能開悟的時候,講了二十個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祂的學修報告就是這些,這五句話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整個宇宙的真相在這裡面了。那麼釋迦牟尼佛開悟講了什麼?大方廣佛華嚴,那個「大方廣佛華嚴」我們現在是目錄的目錄的目錄,我們看不完,你看,因為風格不一樣。

 

那這時候又告訴你佛法的妙,你現在常常聽我講「現在告訴你佛法」,其實你要去理解一件事情,這個佛法就是「現在告訴你,你們自己」,佛法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聽法聽到最後:「啊~那是佛法」,那你也不用來聽了,因為你永遠不懂得學佛。所以,當人家在講佛法的時候,就是在講你自己的生命,只差別於你自己應該是「佛法」兩個字,代表,佛法代表了一切的美好狀態,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所以,現在在講佛法,就是講你們本來的樣子,你不要把本來的樣子說成外面有另外一個「我本來的樣子」。其實,你的本來樣子是被你現在這個樣子給蓋住了,顯不出來,所以一定要知道怎麼樣去消業障。

 

那祂在那邊講完,告訴我們:「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就是說小到量子力學跟大到太空物理,它是一如。這在中國的道家思惟也不難理解,人為一小天,大自然為一大周天,一小天具足的,大自然那大周天都具足,大周天具足的,一小天這個人的生命體也圓滿具足,無二無別。所以,如果你學修沒有證到這邊,你就入不了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佛門,才入而已哦,還沒開始。所以,剛剛講的這個叫做共外道定,那共外道定你還得再深入,叫做所謂的入正定。這時候就是佛法的不共定了,不共法,它得要你什麼?「執著」完全卸除。前面那些共外道定,「執著」是伏住,沒有完全卸除,伏住而已,那功夫高的可以伏住非常久,八萬大劫都沒問題。你看,這樣還不究竟圓滿,那我們呢?我們一個瞋心,你看能伏住多久?不加碼就很阿彌陀佛了,還伏住?對不對?

 

這一個共外道定再深入,超越了第九次第定,就是所謂的入正定。一般很多修行人在講的三摩地、三摩提,在講這個東西,中國翻譯成「三昧」,就是正定,入正定啊!所以它加一個「正」,它不只是禪定,是入正定了。一旦這邊完成了,你開始可以真正修行,是從這邊開始修的。這邊功課要完成哦,你開始可以修佛了,在這之前都不是修佛,修佛就開始進入所謂的十具足了,在華嚴裡面。那十具足完成,你才能真正契入真正的華嚴修持,因為那只是十信位圓滿而已,還沒有入圓教初住菩薩。那麼你再進階下去,就要修持「文殊十波羅蜜」和「普賢十大願王」,同時並濟。從圓教初住菩薩到十住在修這兩科,從十住、十行(初行到十行)也在修這兩科,初迴向到十迴向也在修這兩科,然後呢?到初地、十地,都在修這兩科,再到等覺,這兩科圓滿,所以最後契入了妙覺,這時候就是佛法的圓滿,修持圓滿。

 

那麼你就知道前面那個資糧道多重要,只要你資糧道沒有,你從外戒、內戒去除掉,要從調身你都調不到,只要你的外戒、內戒不具足的話。你說:「師父,我有時間,我就天天在家裡調身好了,打坐調息……什麼。」你調得再好都到不了,你永遠少一個、永遠少一截。所以,你不能不重視現在的《弟子規》,《弟子規》是資糧道最最最基礎的歸納,為什麼加一個「歸納」?因為我不希望你們死在文字相上,其他很多的道理也是,只是不一定歸納成幾個字的講法,所以《弟子規》的重要在這邊。那你們身邊如果有在學修,包括你自己在學修,你就知道原來不能看輕一切,六祖惠能大師沒讀過書,人家直接做佛,人家都講啊,「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忽,則造無量無邊罪。」你都在造無量無邊罪了,你怎麼能夠修?不要說修成,你連修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生問題也許多數都契及不到剛剛講的後面的那些步驟,可是,我們人生問題有這些生病啊,對不對?壓力大啊、失眠啊、人際關係不好啊、事業不知道怎麼辦啊,我告訴你,那個都在資糧道就解決了,所以這些問題是很簡單的事情。那資糧道,佛也無盡慈悲告訴我們以「持戒」為主,持戒有所謂的三皈五戒、有所謂的四攝法,光是做這些,你真正把它做到,你的資糧位基本上就容易去辦到了。接下來,進入了比較高層次的戒,「六度」也是一種戒,即便它裡面有一個持戒,可是,拓寬來講,一即一切,它只是戒的深度、面相不一樣而已。

 

所以,不能持戒,不能成佛道,為什麼?因為「戒為無上菩提本」,「不發菩提心,不能成佛道」是從這邊來講。「戒」是所有一切的基礎,也是世出世間法的分野,世間法你的成就不需要有什麼戒,尤其是「性戒」這種東西,不需要!可是,出世法,你得要深刻持到性戒。所謂性戒是什麼?殺、盜、淫、妄,這叫性戒,自性的性,就是「本來就是這樣,沒有為什麼」,沒有什麼原因,它本來就是這樣,生命的狀態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你說為什麼要持?本來就是這樣,沒有為什麼,因為那是一個生命美好的本來樣子。之所以要持,是因為我們迷失、不是這樣了,我們想依循回來,所以要有一個依準,守住這個依準,而那個守住的感覺好像在持,要不然是不用持這個戒的,你只是冥合於它而已。

 

那持就依「修德」兩個字來講,你必須修的意思,必須去運作的意思。那麼透過修德,你能回歸性德,性德是無修無證的,你也不用去證明它,也證明不了,因為它本來就是這樣子,所以,修德可以。我們常常在佛寺看到四大菩薩表法,就是在為我們表演修德,比如地藏菩薩,祂在表演「大願」──孝敬。那你看啊,《地藏經》你們都聽過,其實《地藏經》也是《華嚴經》的一個眷屬經,它好像是在「淨行品」之後的一部分經,可是,翻譯者實叉難陀把它挑出來,獨立成一本經。所以,你在看《華嚴經》的時候沒有這一個部分,它有講到釋迦牟尼佛到了忉利天宮,到了忉利天宮接受釋提桓因……釋提桓因就是玉皇大帝,接受祂的祈請,然後在忉利天宮講的一品就是這《地藏經》,為了祂的母親。祂母親生了祂之後就往生了,你看,人家生了一個佛子,馬上死掉去做天人,因為地球福報太小了,容不下她。那麼祂上去講的就是《地藏經》,它本來是在華嚴裡面,你就知道華嚴有多少眷屬經,無量無邊,尚且一個字抽出來都無量義。

 

那麼《地藏經》告訴我們孝敬,這是透過修,以它的依準,我們慢慢去修德。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著大願大行(行動)。就是說你有發願,像地藏菩薩的願,大願地藏王菩薩,你這一個孝敬的初始沒去把它擴張也不行,而要擴張就必須有慈悲心才辦得到,要不然,你不但擴張不了,你還會萎縮。你老是跟人家計較、老是取巧,老是做什麼善事都想到自己的名聞利養,這些都不是慈悲,以致於你的那一個願心、你的孝的基石就沒辦法彰顯出來。所以,透過大悲去擴張出來。可是,擴張的過程裡面,為了不要多禍害、出下流,你得要成就高度智慧,文殊菩薩代表著這高度智慧。高度智慧底下的大慈大悲才是真的大慈大悲,因為它不會流於「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它是一個圓滿的慈悲的運作。

 

那麼你用智慧上去了,這還不圓滿,因為你沒有做到極致,所以就要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它叫做「大行」。加個「大」就是沒有任何瑕疵,它的行動力、它的行為跟它的能力……「行」叫做能力,能力所能契及的都是圓滿無瑕的。所以在華嚴才講啊,華嚴的上首……這個叫做長子,毘盧遮那華嚴會的長子就是普賢菩薩,那麼普賢菩薩能入一切毛孔微塵數的一切諸佛剎土,唯普賢菩薩能入。可是,你聽到這邊,不要誤會了,好像這四位大菩薩被切分成四個,這四位大菩薩其實是一個,一個生命體裡面具足了這四個特質,你不能偏頗在一邊,一定要全面用上去,這就是華嚴的概念。

 

所以,華嚴教我們「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就是所謂的次第,圓融就是非次第、是頓悟,一般你們講比較接近頓悟,可是,比頓悟還圓融,因為它還有行持,所以它是圓融道跟聖位道、次第道的總合,是這樣講。那麼圓融道基本上都講三密而已,什麼是三密?你們常常講的身、口、意啊!密宗叫三密,顯教叫三業~身業、語業、意業,所以,三密、三業的圓融就是所謂圓融道了。

 

那麼你會發現,很多有修的得道高僧,如果你也是在修行的人,有真正在修的,我們這種假修的,當然人家不理我們(師父笑),你是真正在修的,如果去請教問題,他幾乎都只跟你說三密的問題而已,看起來很粗淺、很簡單。可是,之所以密,就是密含,深密!深度的義理,為我們現在芸芸眾生的小小腦袋瓜所不能理解,而不是一種祕密,它是一種密含,含在裡面。顯教也是這樣,密教也是這樣,它是一如啊!只是它的深度不一樣。所以,真正他只會常常跟你討論這個東西、指點這個東西,那麼這一些次第位叫「加行法」。次第位加行法它只會在當中做一種調整你修持的工具而已,稍微,所以它不一定是一脈相承的。那我們現在的學修者,比較年老的,多數應該是要去深入圓融道比較快,因為他沒時間依次第一個一個修,至於年輕的,他可以依次第去修修看,才不會看輕嘛,因為年輕氣盛傲慢多,他如果真正去了解次第道的話,他會發現人家佛不是耍一張嘴皮子,我們常常會看輕人家,這是我們自己的不對。

 

所以,圓融跟次第常常也是一如,在華嚴來講,它本來就是一如,是因為我們不會。那在這一個法門無量裡面,我們講,同一個方法門徑,來到每一個人,又變成每一個人的法門了,所以在於會不會啊!禪宗常常跟我們講,好比剛剛講的念佛法門,怎麼說一個念佛法來到我們十個人就變成十個呢?甚且有時候來到我們十個,變成一個都沒有,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常常講念佛、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亂,要一心念啊,我們都聽了,那什麼是一心?你都不知道什麼是一心,你怎麼一心念?那這時候你說:「師父,我知道,師父講過,叫專心。」那要再問你:「什麼是專心?」你常會問自己那個名詞是什麼,你問到最後會慌吶,問到最後,原來我前面都是假的,我都是假懂,我是在裝,對不對?師父講這些,我懂哦,其實你不懂,你懂的是這兩個字怎麼發音叫做「專心」這樣子,你不懂這兩個字是怎麼個境界,沒辦法!

 

所以,因為你的資糧道不足,你怎麼樣都沒辦法契入聖位道,沒辦法。那「資糧道」希望大家趕快花個一年、兩年去完成,(師父笑說)以前啦,以前人的標準,現在當然要看自己的精進力了,有的花十年啊,很多學生跟我三年、四年、十年,我也沒有看到半個具足資糧位的,對啊,我們[頇顢](台語:此處形容能力不足)教啦,我們不會教,所以在我身邊的學生沒有半個做到的,那我們是很期許做到啊!沒辦法做到,後面都不用講。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台北的同參,有一次去高雄協談,他是從網路上看到資訊,也是一位畫家,然後就自己找來,聽說在台北上過課。找來了之後,協談啊,當然,相談甚歡!當中他就提出來一個問題,他說有一次在台北上課,回去的時候有一位同參跟他一起去搭捷運,兩個人就聊天,人來人往,聊天也不錯啊!然後這位同參就跟他說:「我認識 師父七年,七年,每一堂課講的都一樣。」這樣子,這位來找我的台北同參就問我這個問題。我說:「你覺得應該不是這樣,所以你才會問嘛!」「對啊!我光是每次在網路看同一個,我都覺得不一樣了,他怎麼會說七年都講一樣?」我說:「那是因為他七年都沒進步啊!」(師父笑)

 

你就都在那個水平,都一律……比如說這個杯子(師父以桌上的茶杯為例),你都是這個杯子啊,這個不能用「一壺」水啦,你們有買水的經驗嗎?或是說那個長江的源頭把它導來這邊,讓長江枯竭,導來這邊一直滴、一直滴,你這個杯子能裝的量以外的,你都流掉了,對吧?即便流一萬年,你還是會說:「長江的水就是都一樣這樣。」(師父笑說)你懂意思嗎?所以,學修有門道在,不能用我們原來的經驗法則的制式去評斷。那為什麼都會一樣?因為你站在一個知識常識的學修,所以你都在那邊選、在那邊思考,當然一定都會一樣,再不一樣都會變成一樣,(師父笑說)因為來到你這邊,你這個人都一樣。那希望一樣也不要一樣成不好,保持一樣的好也不錯啦,有這一個門道在。

 

那麼說法跟講經畢竟不同,說法是因應眾生的根基在當下隨感而應而已。所以,佛法到最後,坦白告訴你,連一個字都沒有,請問:它有什麼一樣和不一樣?你懂嗎?一不一樣是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狀態裡面,我們現在是芸芸眾生,業力身痛苦自己。我們希望讓它不一樣,轉變成佛菩薩的願力身,那時候就是什麼?喜悅到不行,一生沒有痛苦!

 

最近,我又常常拿大概在三、四年前說的話回來講,因為最近很多苦難眾生又來了嘛,來協談,時間又常常滿滿的。那麼又有一個感慨,跟五、六年前一樣,好一陣子比較沒有了,現在又冒出來,常常人來人往,看著他們:「奇怪?人怎麼會痛苦?!」知道嗎?這是幾個問題哦,你看,當你聽到這句話,你會認為是什麼?師父在說、在問我們人為什麼會痛苦,我們現在是申論題了;或者是 師父在感慨他看到我們,為什麼我們會痛苦,莫名其妙!那語意之下,難道他意指的是「人不該痛苦」、「人本來就沒有痛苦」,所以他問:「人怎麼會痛苦?人類怎麼會痛苦?」那當然是後者,人本來是沒有痛苦的啊!我們現在的社會怎麼會搞成這樣?你懂嗎?

 

所以,學習,你還得要帶有疑情,而不是懷疑,什麼叫疑情?「疑情」以前講得比較粗淺一點,好讓大家懂,就是說一個問題來了,你會存著,你不了解它,但你會存著:「怎麼會這樣?」而不是說:「不是這樣吧!」你看,「怎麼會這樣」和「不是這樣」並不一樣,後者是懷疑、前者是疑情。那有了疑情,你是不是停在這樣而已?不是,有疑情的人他會提起精進力,所以他會去摸索、探索,去理個清楚明白怎麼會是這樣。

 

我比喻來說,最近也常對很多同參講,人家是「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這是佛法告訴我們的,你信嗎?你信!對不對?那你這時候的信是什麼信?你信哦!那就要問你了,你有沒有懺悔過?禮佛一拜嘛,我們比喻叫懺悔,你懺悔過嗎?大家一定都有,對不對?那你怎麼會信呢?你都懺悔過了,人家說「罪滅河沙」,請問你,恆河的沙那麼多,你一拜就可以把像恆河這麼多沙的你全數的業拜掉了哦,那你們拜掉了嗎?沒有拜掉!所以,你們怎麼會信呢?你知道嗎?這個是疑情的初始點。那如果你的信只是聽 師父講,「啊~基於人情世故,信任 師父嘛,就信一下好了吧!」這個叫做什麼?愚信!呆信!那再往前推,「啊~我也不是相信 師父啦,師父也跟我講過要依法不依人,師父講的是佛法,佛陀這樣講,我就信吧!」你們認知的佛,依你們的認知,不就是三千年前那個人嗎?那還不是又依人嗎?對不對?或者是你們現在已經提升到只要聽到佛~釋迦牟尼佛,就是我自己的清淨慈悲,你的概念有到這邊了嗎?沒有!所以這都是你該去疑情的。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為什麼人家辦得到、我辦不到?是佛說錯嗎?我不懷疑祂,可是我要去證明它啊!你得去證明它。那你為了證明它,你會提起精進力奮力一搏去做嘛,我要求個清楚明白,求解!求證實!這整個過程叫疑情。所以,才談得到什麼叫做「小疑有小悟,中疑有中悟,大疑有大悟,最後大徹大悟」,你如果沒有這樣的生命狀態,大家都來拜懺好了,看看多會拜!那個都不是拜懺,所以都沒入法門,那只是你了解說修行有這個媒介、這個工具,有「拜懺」這個工具,聽好,這時候就不是拜佛的概念哦!拜懺加上心境了,它是無形的,它是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的本身也是一個工具,不是概念的本身就是修行了。所以,你們如果沒有這一個對待修行的態度,你們都不太能夠透過修持的功法,徹底……這時候要加上「徹底」,小一點、浮面的、很少的問題可以解決,因為那時候你福報稍微大一點,可以化解你小小的人生的悲哀,真正的悲哀的核心,你是化解不了的,因為你沒有疑情。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那很多人比較沒有拜佛的經驗,佛也很慈悲,知道末法眾生懶嘛,叫你在那邊趴來趴去、站來站去,你會比較累,或是光靠嘴巴念來念去就好了?(師父笑說)所以祂後面又講了,念佛一聲,一聲,福增無量!是吧?這又來啦,你們信嗎?(學員笑)信吧?!對啊,那你念幾聲了?你的福增到哪裡了?沒有!對不對?所以,這時候就要看啊,念佛是「阿.彌.陀.佛」還是「阿~彌陀佛」,還是「阿彌.陀佛」,你有沒有去試過哪一個念法適合你?真是這樣啊!念佛不是每個人都一樣的,我念的速度你拿去念,你會打架!我來念。所以,光一個念佛法門就有無量無邊法門,因為有無量無邊眾生去念佛,也就產生無量無邊法門。所以,並不是每個人念佛都能成就,對不對?!

 

剛剛前面講的,現在快結尾了,要呼應嘛,作文章是不是要前後呼應?前面講的易行道,你看,多易!你們的易、簡易,來到我們身邊都變成所謂的變異,越變越複雜,所以辦不到!那念佛,我是閉上眼睛念還是睜開眼睛念呢?人家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為什麼我念那麼多還……?表示念錯啊!你有沒有去反省或自己這樣:「我每天埋頭苦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要點香念嗎?或是……」沒有去實驗,你就會流於一種所謂的慣性,慣性來自你的惰性,沒有懶惰能成佛的,對不對?要不然就不用來一個「精進」了。

 

好,這時候聽到「精進」了,你就往前推,也聽 師父講過,我們也學過,「精進」能做到的人,必備前面三個條件,叫做布施、持戒、忍辱。那我念佛精進了嗎?我認為我很精進,那再看看布施、持戒、忍辱有沒有做到?沒做到,那肯定是不精進,你看,又自以為是精進了。所以,自以為是念佛,你念生生世世都念不成的,即便在佛法的易行道,最簡單的一個法門,你都辦不到,原因在這邊,所以糊里糊塗。那麼你從這邊就可以往前再對治,我的資糧位呢?原來我連做人、做事都不會,就是這樣子啊!所以,從哪裡修?處事待人!從那邊修。時間到,看諸位有沒有疑惑?

 

宇璇師姐:我是宇璇,想請教一下 師父,最近禮佛的時候,身體都會不自覺想要往後仰,那因為可能是病痛的關係,就是這樣後仰或者是往側的方向會比較舒暢,不知道這樣子做會不會對佛菩薩不尊敬?

 

師父上人:尊不尊敬在你的心裡,不在你的動作,所以,你的動作如果是為了讓你能夠專注保持在這個拜佛的周率裡面,那就沒差啦!

 

宇璇師姐:謝謝 師父!那末學還有第二個問題,家裡面的一隻小狗最近腸胃炎不舒適,本來要開刀,後來是倖免過,不用開刀了,但最近每天晚上看牠還是很不舒服。那 師父之前有提過,就是我們看到外面的境界,都是要反觀回來看自己,不知道是不是末學這邊可以在哪一方面做調整?

 

師父上人:牠是怎麼個不舒服法?小狗,是吧?

 

宇璇師姐:對,小狗,就是好像腸胃有問題,牠常常會出現一個像伏地挺身的動作。

 

師父上人:所以,所有的一切外在就叫做「業相」,業相一定來自我們的其中一個參數的投影,那你就做一些功課迴向給牠啊!至於你要反省什麼?我們的信心跟信用的問題要加強。

 

宇璇師姐:信心跟信用?

 

師父上人:對!你會不會常常有這兩個問題?

 

宇璇師姐:是!

 

師父上人:信用,你常常……(師姐笑)對不對?現在比較好一點啦!

 

宇璇師姐笑:是、是!

 

師父上人:比較好的狀態僅是「會注意這件事」,對不對?以前是完全不會注意,總認為:「嗯?有怎麼樣嗎?」對人家爽約了或者是怎麼樣,「那有怎麼樣嗎?」但是現在不錯了,透過學習,也知道這些理路,就會注意一下。可是,你看,你的注意跟你的落實好像還有一大段的距離,對不對?加強這個!

 

宇璇師姐:牠就會比較好?!

 

師父上人:對啊!那你說為什麼這樣?沒有為什麼啊!那隻狗的這個問題跟你這個問題有關係啊!

 

宇璇師姐笑:好,謝謝 師父上人。

 

師父上人笑:法爾如是,生命的狀態就是「本來就是這樣子」,到最後的那一個點是沒有為什麼的,你只要去做,牠就能改善。就好像人家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最後就觸類旁通,你說:「為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會觸類旁通?」那本來就是這樣!所以,除非你不要觸類旁通,你就問到底,如果你要觸類旁通,你就做到底,一直做就對了。

 

當然,它有理路啦!那你說:「什麼理路?」大自然能量相應的理路就是這樣,胃腸不好跟「信」這一個字很有關係,而且也要少一點「怨」。當然哦,我講的只是其中一個參數,所有的事情絕對不會只有一個參數,就好比水……它是不是只有一個H?不是啊,H2O,兩個氫元素加上一個氧元素才叫做「水」,對不對?所以,剛剛跟你講的,假設那是水,我告訴你,你要做到兩個氫,可是,還有一個氧,也許沒做到、沒講到。那有可能你現在是缺氫,氧比較不重要,所以我比較重點在講氫,當你了解氫了,H2了解了之後,我現在再跟你補,叫做「怨」跟「想」,「怨」要少一點。抱怨,你不一定會往外,內在會悶,對不對?這個叫「怨」,那這個也是你現在這件事的業相的因。再者,胡思亂想,就這三樣,你如果能調息這三個,狗就會因你得利,你自己也是第一個得利者,這樣可以明白嗎?(師父笑說)怎麼搞到變中醫了?(學員大笑)好了,現在時間差不多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si ni ya ma na kin na kin na i ki ya si ki yo

 

我們總是說啦,萬里之行始於足下,登萬仞之山亦必窮其頂,可是,都沒有從「萬丈高樓平地起」開始,所以,真正學修的入門要道沒有他法、沒有巧法,唯「老實」!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