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60924 台中明覺法堂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chung, Taiwan on September 24, 2016】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6-09-24 | 1258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時間:2016924日,下午2:00~3:00

地點:東海大學音樂系演奏廳(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所以在我們這一個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佛出現於娑婆,總是以音聲作佛事。那麼廣義的音聲,包括了言語;狹義上,就是我們所謂一般的發聲。當然「語默動靜皆是禪」,連沉默、沒有聲音也是一種音聲。所以「聞中入、入流亡所」。意思就是說告訴我們,要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可是「反聞聞自性」對現在的芸芸眾生來講,實在是一個太高的一個境界。我們在這個時代,不管是教育也好、說法也好、講經也好,都慢慢的、慢慢的把這個無上大法,用現在人稍微能夠意會得到的一種所謂的術語,慢慢的降格以求了。所謂是用比較粗淺的這一個境界相來告訴我們這一種形容。

 

那麼真正要去修行,還得要從哪裡開始?從我們的老實。現在一切學修之輩,都因著不老實而有所不能成就。大概大家都很努力啦,那麼這個努力錯了,我們的目標還是得不到。所以常常在跟我們一起共勉的學修有三個主要的條件跟概念,所謂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理論跟正確的方法。我們當今這一個時代的眾生,某一層面的福報算是比以前的人好。比如說現在的資訊發達,要取得什麼資料,隨手上網就有。可是另外一個層面也是比以前福薄了一點,也因為資訊發達、科技昌進,所以導致我們現在人在學法的過程的雜緣太多。這個雜緣也多是引導我們二十六惡心所去成樣、成形、成結果的這一個路徑。那麼生命來到做人,有十一個善心所,二十六個惡心所。我們知道「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嘛,所謂「因果不空」就是你有因必有果,你有果也必來自因。在講「因果不空」當中,常常省略了一個字叫做「緣」。我們要知道「因」遇到「緣」就得「果」,種善因遇到了善緣,你就得善果;種了惡因遇到了惡緣,我們當然就得到了惡的結果。那麼我們現在的人知道這一件事情,所以多數的學修者盡往善的方向去訓練、去促成,可是不知道「善」猶不究竟。所謂是行善生福,「持戒得定,依定開慧,慧解眾困」。如果我們不是走戒、定、慧的路徑,我們等於白修了。因為行善固然生福,可是「禍福相依」,那兩個字也寫得很像,常常「禍盡福生,福盡禍來」,禍跟福是緊跟隨著我們在跑的。這一件事情讓我們在六道輪迴求出無期,生生世世都這麼一回事。如果學修不把這一些理論、方法、方向搞清楚弄明白的話,我們在修行的道途上,不但得不到所謂的歡喜、所謂的受益,還常常會因為學修的努力而造成更大的困惑。

 

好比說當年慈雲灌頂法師講,這個念佛的一百種果報裡面,第一種人就是下阿鼻地獄。你看看多嚴重!那麼許多學佛的人他不了解,他說再怎麼樣都是念佛啊,念佛再怎麼樣不好,他還是佛啊,至少還有一個最低的水平啊。可是不是這麼一回事的,大乘佛法告訴我們「論心不論事」,不在於你的事相是什麼。換言之如果依禪門來講,告訴我們會與不會這兩個字。會的,一切世間五濁惡世裡面的極惡之法,來到他身上都有辦法成就無上道;那麼不會的呢?不會的,一切人家在講的佛言佛語、這些三藏十二部來到我們身上,都被我們自己轉化成三惡道的主因,這一個事情我們一定要去明白它。

 

那正確的方向是哪裡呢?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個學修的人,一定要不斷把心量拓寬。「眾生無邊誓願度」其實還是一種方便說,所謂的「出口必乖,起心即妄」嘛。那麼還是要說,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有妄見,沒辦法理解真實不說之說。所以 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講經到最後說:「如果有眾生說我有說法,就是毀佛、謗法。」你看,祂又講了四十九年,那既沒說、又有說,所以告訴我們不要執著。《金剛經》也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謂「非法」就是世間法,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如果再深度一點,叫做「不了義法」。那麼「法」特指佛法,這時候的佛法是一個代名詞,也就是真理的意思。你可以不用「佛」去代表它,一切宗教的至高無上的那一個宗旨,就叫做佛法。所以本然是一家嘛,所謂「眾神一體,宗教一家」。這還是一種狹隘的看法,事實上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乃是一個我們自體。如果我們沒有體認到這一個層面的話,「眾生無邊誓願度」常常就是一種空談。我們常常講的「發願、發願」,發的是空願而不如實。那麼我們在學修的過程,還是依著自私自利,所以剛剛講到了這一個關鍵「善」跟「戒」二個。

 

好比說我們知道「十善業道」裡面有所謂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對不對?那麼又聽過「五戒」裡面有不殺、不盜、不淫,對不對?不妄,不妄語。這四個詞名相都一樣,可是一個放在「善」的角度,一個放在「戒」的角度。也就是說我們依十善修持,如果沒有在這個名相裡面契入所有的「戒體」,戒的本體的話,我們怎麼修都是世間法。所以在九法界,降下來六道輪迴裡面才告訴我們,五戒十善上品升天,天加上四無量心,這個五戒十善中品做人。那麼做人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升天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好說再加上一個「未到定」,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再加上個「四禪八定」,以世間佛法的共禪定法來講,它統統在世間裡面,這時候沒有得定,因為它沒有「持戒」。那麼沒有持戒的眾生,盡其一生再怎麼樣修善,都超越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五戒」能夠去出離六道輪迴,「十善」如果不會的,它不會。

 

十善的依準又有所謂的正確的標準的行法,在哪裡?在所謂的「六度」裡面。我們現在的人都喜歡美好的結果,美好的結果總是來自美好的原因。可是為什麼我們喜歡美好的結果,也在努力過著我們世間所謂的正確、自我認知的正確的理路上去運作,而得不到真正的美果?原因就在於我們把這一個正確搞錯了。也就是說我們都是依著自己,或者是我們所認知從小到大,社會價值觀給我們的定義,依這個地球的所謂的風尚給我們的定義的對的去做。可是殊不知裡面常常是極錯,我們卻認為它是對;那麼極對,我們卻認為它是錯,這也就是眾生。為什麼?眾生顛倒夢想嘛。佛有一句話叫做什麼?「一切所見法,但以心做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一切所見法來到眾生,都用我們的意識心在作用。意識心就有所謂的「妄」的基礎,「妄」的基礎產生了分別跟執著這二個催化劑。這兩個催化劑一運作之後,我們所有真相來到我們的知見裡面都扭曲了。就好像我們帶著墨鏡看世界,都被我們這一層墨鏡的顏色染著了而不是真相。學修如果是依照這樣的話,我們生生世世就走冤枉路。

 

所以為什麼來到這個時代,更要秉持世尊當年所講的「四依法」。第一條所謂是「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第四「依智不依識」。那麼「依法不依人」就是:不是誰說的算,你還得要依照這一些古聖聖賢的這一個準則,那叫做「法」。那不同宗門教下有它不同的術語,可是那個法只要是真理,它殊途同歸,形容詞也許會不一樣,可是它闡述的義理都會是一樣的。我們得要依著這個法,來決定我們的人生的抉擇;抉擇了之後,更要努力去落實。那麼不依人,因為人還沒開悟之前的人,這一些都叫做芸芸眾生。人用著意識心在作用,意識心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這個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我們人認知的對與錯,都是依著我們所認知的文化或所處、所身的這一個文化來做決定。你看如果依照這樣的做標準的話,一個地球勢必會四分五裂嘛,破碎到不行,這也就是我們學修最大的一個阻礙。那麼要撇除這一個阻礙就是剛剛講的「依法不依人」,我們依法的準則作為一個最大的公約數,把自己的認知丟掉,把法的準則給塞進來,依此行事,那就對了。

 

接下來在學習的過程明知道法,可是常常又在法跟法當中起衝突,對不對?起對立、起磨擦,這也就是我們常常「依語不依義」。在自我修持的類別裡面,執著堅固我們的術語,而不能接納其他派別,或者是其他的知見來闡述的這個用詞。所以佛又告訴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依照它的意思明白就好了。術語也是因文化類別而有所不同,要把這一個術語給放下。那所謂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馬鳴菩薩也告訴我們「離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要離開這個。那離的意思就是「不執著」,你可以運用它,可是你不能執著它,我們在學法的道途上就會很開拓完全沒有阻礙。你同時在一門深入當中,你還可以吸收所有這世間形形色色的這一個真理,以不同類別闡述的真理,來到你這邊都變成你自我這一門的養分。這樣學修是一個非常快速的一個路徑。

 

那麼講到快速呢,就順便跟你們提到前幾天,剛從大陸回來。那麼在大陸那邊有遇到一些同參,大家都心急,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剛剛我講快速這個部分,就是捷徑。那麼有一位同參問我說:「師父啊,學法有沒有捷徑?」這樣。我說:「有啊,捷徑啊,捷徑就是看破、放下啊!」(師父笑)那麼現在多數人聽到,那不等於沒講嗎?對不對,看破,放下啊!那在哪裡做呢?我知道多數的同參在問這個話的時候,通常是有一些預設立場,什麼的預設立場呢?就是說他預設了:你告訴我一個方法。好比說我們在家裡做功課,拜佛啦、念佛啦、一天看個幾遍這個佛經啊,類似這樣的一個所謂的外在的一個行為。可是佛法不是這一回事,佛法真正的捷徑其實剛剛講「看破、放下」還多講了兩個字「看破」,就「放下」兩個字解決了。佛法真正的捷徑是什麼?是一切無過,就是全都接受。真正的捷徑也就是法身菩薩所修持的方法,滾滾紅塵當中歷事鍊心,這就是捷徑,而不是看哪一本經。我們看盡了三藏十二部,所有的大藏經都被我們涉獵完了,只要我們還放不下,那些嚴格來講也只能說是一種所謂的障礙物而已。怎麼說呢?因為我們會依著我們的優越性、優越感,起這個所謂的傲慢。如果你沒學法,你還不會比一般人優越,那麼你還平平的,個性上還會比較台語叫做﹝覕鬚﹞,﹝覕鬚﹞就是比較什麼?低調一點,對不對?比較低調一點,那你還懂得謙虛一點。可是現在多有學了佛之後,傲慢不斷增長,那麼出口開口都是佛言佛語。那麼佛言佛語,一般人沒接觸的時候聽到也會覺得:「哇!好棒喔!」對不對?「好有涵養啊」這樣。然後別人的掌聲一出來的時候,我們的傲慢的基底又會再什麼?增生、加碼。這也就是現在學佛的人一個很大的困境。那在我們身邊當然多有這一類的人,如果我們自己是的話就要甚為警惕。

 

佛法是教我們丟的,不是教我們要的。一個人只要把你的總生命丟、丟丟丟,任何一件事情都丟,丟到最後一個你儘想辦法怎麼丟都丟不掉,那個叫做「真如本性」,那一個叫做「如如佛」。因為佛性本然存在,所謂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那麼因為「無」所以丟得掉,如果「有」就丟不掉了。所以不覺產生一切虛空法界的形形色色,我們佇足在這一個虛空法界裡面,受用這些形形色色,事實上是受用於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境界。這一個境界依著我們的執著、分別、妄想而什麼?建立。所以眾生心想異故,所以造業亦異,造業這件事情就是境界相,佛家術語叫做「業相」。我們學佛的捷徑,就是不斷把我們的「業相」給淨化掉,西方可能會講消除啦,都好,了解它的意思就好了。所以有的人講清除法啦、清淨心啊、消除法啦、不去想它啦,都好。可是不去想它有時候我們又落在無明,無明也是一種妄見。所以佛法如果你沒有把最基礎的課門給建構起來,那一個所謂的進階的一個必經的路程,我們永遠參得不到。學法切莫得少為足,以為我們現在稍微接觸一下佛的一個所謂的氣氛,生活上也會因著我們的心情轉化而有所轉圜,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我們自己學得很好了。因為這頂多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我們接觸善緣,調撥出過去曾經種下的善因,這個叫做「福」,「福」的產生而已,而不是一種真正的解脫。

 

如果你要真正的解脫,你還不能執著這個「福」,你還得把「福」放下。也就是禪家或佛家在講的這一個「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所以兩邊是什麼?是非兩邊、正邪兩邊,有對法的這個兩邊,高低啦、斷常啊、好壞啦,這些統統要去放下。從修行的人來講就是所謂的善惡嘛,對不對?我們固然討厭惡,多數的人執著善,那「擇善固執」它還是惡,因為加上了一個固執。所以這一個「善」不能幫我們超越六道輪迴,我們得要建構在「善」的基礎下,再把「善」放下。放下不是放棄喔,放下就是你不執著它,放下這個「善」,你才有契入清淨的機緣。如果你生命沒有提升到清淨的話,這一個人就談不上真正的修行了。所以真正的修行是從清淨開始的。清淨,深入去修行加行位,所謂的功法,不斷練就的時候,我們這一個清淨心會越來越深、越來越深度、越來越沉、沉到極處,它第九第定就出來了。第九第定出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那時候你叫做阿羅漢。從佛法的學修角度來講,阿羅漢開始有修佛的資格了。所以我們芸芸眾生基本上要談佛法不容易,我們現在談的佛法幾近可能都是所謂的相似,相似的佛法或著是往佛法的方向去補習,去練習這樣這麼一回事。

 

既然明白這一點,一個學佛的人真正的知見就在於了生死、出三界,目標啦、目標啦。而不再是我的身體健不健康、我家的財富夠不夠多、我這個親子關係融不融洽、我的工作順不順利,都不是這些問題。因為這些只要你沒了生死、出三界,你固然今年變得比較好了,你後年可能又會退轉,又會變不好。那麼你這一輩子就算讓你完善了,剛剛講的那些都好了,你也可以什麼?壽終正寢。我們常常講五福臨門嘛,對不對?福、祿、壽、康寧、終考,終考放在末後也是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終考是古時候的話,現在的話就是無病而終嘛、無疾而終嘛。無疾而終就是有的人睡睡睡睡就走了啊,也不用去醫院插管啊,然後也在死的過程也不會在那邊哀號啊,然後也沒有人去擾動他啊,讓他起瞋恨心啊,無疾而終,壽終正寢的意思。壽終正寢是五福裡面最高的福報,你看,它頂多只在「福」裡面。你壽終正寢頂多只代表著我們生了善道,不一定超越六道輪迴。那麼生善道固然是一個好事,可是如果我們不依佛法真正的一個方向、目標去依循修持的話,我們六道輪迴這一個「福」還是會享完;享完之後就是折了嘛,折損掉了,折損掉之後我們又會掉下來,又會往三惡道走。即便我們能夠有能力在這個人世間修持,包括加上了「四正定」,「四正定」就是所謂的「共外道定」啦,它不是真正的禪定。所謂的「四禪八定」的最高極處,升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它也是所謂的「八難」之一。「八難」之一就是無法真正理解接觸佛法,那時候純享福,它也是純福報在過日子,那時候沒什麼禍,只有福沒有禍,所以一個沒有禍的人他很難省思。就是說古時候的人告訴我們啊,這個「富貴修道難,貧賤修道難」,這兩類的人修道難。夾在中間的這個,那個錢賺也賺不到那個所謂的富豪,稱不上富翁,然後錢少也少不到會餓死,然後什麼事又至少稍微撐一下還可以滿足一下,這一類的人反而是修佛最有福報的這一類的人。富貴的是什麼?他說我日子這麼好過了啊,聽不下道理的。那時候人的福報大,容易有傲慢、優越感,那這一個錢多、財多,不只是錢,那麼身體也健康,都是屬於福報,那人際關係也好,所以他會自己認為自己已經就是佛了,非想非非想處天就是這麼一回事。那人道也有很富貴的人是這樣,那他沒有心思學佛,因為沒有苦難嘛。那你跟他講說「要修佛啊,修佛可以得到多好、多好的生活境界啊」,對不對?他會說「我現在就很好了啊,我現在好到不行啊」,有可能你跟他講的人你還沒他好,對不對?在物質享用上,所以你不能說服他。

 

那麼貧賤修道難就是說都快餓死了,還哪有時間跟你聽什麼道理,對不對?你能給我幾塊麵包比較重要。那你這時候跟他說:「啊,你要怎麼修就有麵包了。」他說:﹝肚子顧乎飽,再來顧佛祖。﹞(台語)對不對?現在的人是這樣子。可是如果理解真理的人就知道這一句話是「倒因為果」了,是錯解了。我們要去想想為什麼我們肚子顧不飽?就是因為佛祖沒顧好。這個理路是從理上去解,而不是從事相、現象去認知。我們現在人為什麼多有這樣的概念?因為我們在學習一個事情都是從現象上去認知,所以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好比說﹝佛祖顧乎好﹞(台語),現在的人就想到要去廟裏面,對不對?多燒香、多拜拜、多去祈求諸佛菩薩;要不就是去什麼山洞裡打坐;要不就是只是在家裡這個叩頭拜佛啦、念經啦、念佛啊,都是這些形式。事實上他不知道這些都是修佛的前方便,這一個前方便可以用現在另外一個名詞講叫做「媒介」,修佛的媒介。比如說你們在家裡念佛,一天念個十萬聲,都不是修行的本身。每一個人也許有毅力,撥出時間在家裡念十萬聲,可是一點佛都沒修到。這是多數的修佛的人的狀態,那他不瞭解念佛這一個動作就是個媒介。那麼會的,透過媒介才能達到目的,不會的,運用媒介他不了其意,生生世世都達不到目的,有這一個窘境。

 

所以貧賤的,你要知道理上為什麼﹝佛祖沒顧好,肚子才顧不飽﹞?因為「佛祖」的意思就是智慧。你就是沒有智慧,你不懂得去什麼?建構你正確的人生,所以你肚子才顧不飽,是這一回事。如果一個人等到他肚子顧飽了再來什麼?開智慧,那就代表著一件事情,天註定了一件事情,這個人生生世世肚子都顧不飽,是這一件事情。所以不能把這一些理路跟邏輯給錯置了。

 

剛剛講到這個「依義不依語」,接下來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學佛的人要知道:佛法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覺醒之法。如果我們學佛沒有得到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就算是白學了,那個也就叫做「不了義」。那麼「不了義」的角度裡面,透過學修在「不了義」的範疇裡面,你固然可以得到你的福、祿、壽、康寧、終考這五福,可是你不能去永遠保持住。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把福德提升躍進為功德,所以它在人世間就是有了會失去,失去了你又想辦法去創造又會有、有了又會失去、失去又會有。就好像我們賺錢一樣,賺了錢存進去戶頭裡面、銀行裡面,我們的存摺刷一下會增加,對不對?然後你又刷卡了,刷卡了之後,或者是提款了之後,你再去存摺再刷一下,它又減少,這個就是福,來來去去。那可是真正的功德力不是這一件事情,那麼福是可以給人的,所以常常很多佛弟子在做功德迴向,通常都不是功德力,而只是福德力。「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意思是說布施供養,如果你沒有三輪體空,你所有的這些行儀,都只是福德而已,它沒有功德。那麼功德跟外在的布施供養有沒有關係?也沒有關係。功德跟我們一個人的定靜的功夫有關係,當定靜的功夫,定到超越第九次第定的時候,有功德了。在四禪八定的範疇裡面,這一個定功統統沒有功德。也就是說如果你修行沒有超越六道輪迴,統統沒功德。這時候就很嚴重了,對不對?我們都在做錯事。那麼「功德須自性內見」,也就是說功德這一件事情不能給人。為什麼我這樣講呢?錢,我可以給你,可是如果你現在心情煩呢,我可不可以把我的心情好給你,你變心情好?!那如果我給你,你變心情好,是你自己心情好,不是我給你,是也許你在過程裡面受我們影響變好。所以你就知道啊,你在家裡什麼念經、念佛、拜佛,迴向給遙遠的那一方的那個親朋好友,或者是更遙遠的不同維次空間的,過去生生世世的親朋好友,他們會拿到功德嗎?不會,所以他們拿到的就是福德,福德就是那一股能量。喔,那透過你的念的力量,去做一種傳導,傳導他是可以得到的,可是它不是功德。所以我們學習一定要把這些基礎概念弄清楚、搞明白。弄清楚、搞明白之後呢?就是要勇猛精進。

 

剛剛講到這個叫「不了義」,福德範疇的都叫「不了義」啊。如果從境界相來講,在六道輪迴的叫「不了義」啊!超越六道輪迴呢?深度來講也叫「不了義」。「了義」只有一個:「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也就是唯一的一乘就是成就究竟佛道,叫做「了義」。那這一個不但超越六道輪迴,還超越四聖法界了喔,已經入一真法界了。至少是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這個叫「了義」。所以佛告訴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我們要學習成長的過程裡面,要依循那個方向目標的意思,要訂在「了義」,超越六道、超越四聖法界,訂在那邊。只要我們一路走來跟我們這一個目標不相干的,萬物皆可拋,不是愛情價更高吶!那個也是萬物之一,統統可拋,拋拋拋拋拋,就是我剛剛講的那是丟的問題。所以「修」跟「學」不一樣,所謂「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能無所不為」。那麼「為學日益」越多越好。可是這個「學」是什麼呢?這個「為學」就是我們的工具,工具越多越好,那沒問題。可是你沒有能力,你這麼多工具沒有用。

 

所以「為道日損」,「損」就是把我們不必要的障礙給丟掉,「損之又損」,丟到最後不能丟的。剛剛我們講的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那一個真如本性就是最圓滿無瑕的能力。那一旦我們取得這一個能力的時候,我們盡虛空、遍法界,這時候我們的自在主宰權就拿回來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為學」,那時候還真是日益又益,那時候就真正有價值了。可是如果你這一個真如本性還沒有拿回來的時候,你盡是往那邊去學的話,就是徒增障礙。所謂眾生有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這一類的就叫所知障。真如本性未取得的本身,就叫做煩惱障。那麼真如本性取得了,你再去涉獵所有的無量無邊的法,這時候那些就是無上大法的一種運作工具了,也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時候的法門無量又是自性法門無量了,也不是往外去學。所以那時候你是觸類旁通,每接觸必會、必懂。那時候學修是一種倍速的速率,那時候就叫比捷徑還捷徑了。所以剛開始要耐得住性子,之後就是像飛的一樣進步了。

 

這個叫做要把目標訂高一點,世間法也常跟我們講「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嘛,那一個長遠的志向要把它訂出來嘛,你才會有定見嘛。我們現在的學習跟人生過日子之所以亂到不行、煩到不行,操煩啦,煩惱憂慮牽掛一堆,不能解決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志太短。我們的志向太短,然後常常在換、換來換去,因為沒定見嘛,所以要把志向拉出來,那一個就是佛法常講的為什麼不發菩提心不能修佛、不能成佛道的原因在這邊。因為成佛道剛剛講的「依了義」,所以菩提心是必要、重要的,發菩提心;可是發菩提心不是只是一種世間人講的希望。「喔!我希望成佛。」那麼當然發菩提心就是「要做佛」的心就是菩提心啊,那麼這個也是依眾生知見來講的方便講,要把那個「要做」這兩個字拿掉,你就是佛、佛就是你,這個就叫做「菩提心」。當然解釋N多,比如說:直心、悲心、深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都好,這個有人幫我們定義啦,古師大德,這叫菩提心。可是依現在的人講,喔!那我懂了。直心,嘖!心明明是圓的啊,對不對?怎麼會是直的呢?那直心就叫﹝直直撞﹞(台語)的心,又不對了。所以這些都是古時候的術語,來到現在直心是什麼?真誠、恭敬,這個就叫做直心。直心既然是真誠恭敬,它的基底就叫老實。所以一個不老實的人,他就沒有菩提心了。不管他怎麼在佛前叩頭,叩到一個頭腫成三個大,統統是沒有用的,所以直心。再來深心,何謂深心?用現在大家好懂的話叫做好善好德之心。我們一個人不一定好善好德啊,我們只是在普世價值裡面認為應該要好善好德,對不對?可是我們做的……昨天跟誰啊,前幾天跟正男講說:「說的、講的都三界外的,而做的呢?都三惡道的」,這個就不行啊!所以深心,好善好德,我們的生命體還得要吻合,往這一部分走。也許你還沒做圓滿,可是你完全是往那個方向走的,因為剛剛前面講嘛,「立長志」嘛,你其中一個志向就是深心,就是好善好德。那麼跟好善好德以外的價值觀皆可拋,統統不干我的事。我的人生一路走來一定會有過去生的業相現前,對不對?業相現前裡面一定有我不喜歡的人事物嘛,對不對?那我不喜歡的人事物會不會干擾我,起我自心的瞋恨心?咦,那你因為有好善好德的前導,你們現在叫做衛星導航嘛,這好善好德的導航在前面,所以一旦你瞋心起來,你就會以好善好德為基準,你的定見功夫就出來了,你就會把你的瞋心丟掉,瞋心就是萬物皆可拋的行列,統統丟!所以一路走來,你不會被任何境界給干擾,你看,那個發菩提心多重要。

 

接下去叫做大悲心,大悲心大家好懂,慈悲。可是話說好懂,我們又常常去訛化「慈悲」這件事情。我們把愛世間人的愛心當作慈悲,那又錯了。所以佛知道我們眾生有這些錯知見的認知,祂在慈悲上又跟我們約略定義四個層次。所謂的「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最上一級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這一件事情。「愛緣慈悲」就是我愛你、我喜歡你,我才會對你好。那這個還是依情識作用,總是會對人好,比對人壞還好了,只能這樣講。那麼升級,他把這一個心胸再拓寬,想到了這個我除了愛我愛的人以外,應該要愛屋及烏,所以「眾生緣慈悲」,我要以愛人的心去愛一切眾生。這時候就來了啊,那愛一切眾生他還是情識做基底,這一個情識做基底,佛告訴我們:情識作用,剎那生變。因為它沒有離開執著跟分別,這時候我會愛你,明天我會恨你啊。你沒看到現在不是媒體常常播藝人嘛,愛來愛去,現在就又分來分去。那以前還聽過早上結婚、下午離婚的嘛,有這種事情啊,那就是情識剎那生變嘛。你說有沒有為什麼?沒為什麼,它就在業因果報的能量轉化當中運作,所以無自體性。這個人沒有自在主宰權,因為他沒有復歸所謂的真如本性,所以就叫做隨業流轉。你遇到哪個業力大,你的生命體性就往那邊走了。遇到這邊就往這邊走,所以無定性。那如果把這些事情當真,那自己還是真笨。所謂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何回歸真如體性?若見諸相非相。所以「若見諸相非相」,也是個捷徑。其實佛法你每一句挑出來統統是捷徑啊,只是你願不願意去落實的問題而已。

 

「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再提升「法緣慈悲」,這時候入義了喔,入了它的義理那個義了。所以「法緣慈悲」依它的理體上、原則原理上去愛了,所以這時候沒有情識作用了,這時候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你都會去愛,可是還不成熟。當這一件事情更趨成熟的時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前面那個「法緣慈悲」你還不一定體認到虛空法界是一個你自體,你也許已經進步到所謂的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了,可是他不是自體。共同還有一個你跟我,只是他能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了,也不錯了。所以慈悲、大悲心,深心,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是特指這四種慈悲的最末後這一道,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條件但書,沒有為什麼,也不求回饋,對不對?那你說:阿不求回饋,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做?本來就要這樣做、本來就要這樣愛,那個意思。所以無緣大慈「同體」你看同體,不是共同體喔,他就是一體觀了,這就是法身大士以上,這些諸佛菩薩的慈悲。

 

所以這三個心,基礎就是所謂的第一個「直心」。直心是核心,是它的理體。直心沒有,就絕對沒有深心跟悲心。它是它的整個過程的運作的運用,那麼以這一個直心為基石,所以直心剛剛又講,以老實為基石。換言之,在這個時代只要不老實,我們就沒有資格學佛了。學佛是為了什麼的?是為了改善我們的命運的改善到至極、至極,剛剛有講「了義」嘛,改善到至極。意思是說不老實的人他就沒有資格了,他就跟至極的幸福美滿斷緣了,完全不相干了。這時候它跟什麼?「不了義」有關係,就是六道輪迴來來去去。

 

那麼最後一個叫做什麼呢?「依智不依識」。我們在學習的過程要依照理智,不要依感情用事。這是很粗淺的講法,大家好懂,可是這個懂,不是真的懂得所謂的法義;法義告訴我們要依「四智」,不要依「八識」。所謂四智是: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唉!這個聽起來就更模糊,對不對?所以佛法你要知道怎麼學,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聖法藥。雖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宗明羲告訴我們,學佛能成就與否,祂講的還不到成就的地步,能受益就好了,受益與否關鍵在適值出世明師,從明師受戒,所以諸位一定要了解「四依法」的義理。

 

那麼八識是什麼?剛剛講「不依識」,就是我們的阿賴耶、末那、第七執著、第六意識心、分別。前面五識:眼、耳、鼻、舌、身,五識,這總和八個叫做「識」。所以不能依照這個,這個是依妄起用的生命狀態。如果我們依這個在面對我們成長這件事情,我們就會什麼?落於「依妄解妄」,永遠了不可得。你要用妄見去化解妄的世界,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還得要復歸真實。那麼復歸真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妄想。執著、分別、妄想是八識的基底,把這個丟掉,你就依回我們的四智了,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跟所謂的成所作智,就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所以「四智本心明」嘛,「三身元我體」是我們本然的樣子,那這一個本然還得加上父母未生前的本然樣子,就是我們的真如體性,所以學修一定要往這一個方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把我們的目標訂在最高級數,我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佛言:若能不退初心,成佛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