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80826 智朗椰林16品【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Teaching by Master Hong Sheng on August 26, 2018】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24-11-20 | 45 次瀏覽 | 分享到:


第五品【放下三心二意,回歸一心!】


一覺元學會恭敬整理


 


師父:諸位同學請坐。

 

學員:謝謝 師父。

 

師父:今天沒什麼疑惑了,有嗎?

 

主持人:各位同參,有沒有什麼疑惑?可以舉手發問,嗯…有,這裡。

 

學員:師父上人您好,很想請教 師父開示,就是您曾經用「一心覺智歸本元」來期勉我們,我想請教 師父,這句話的義理是什麼?要怎麼深入?謝謝。

 

這個因緣講起來〔落落長〕(台語:十分冗長),你們都知道你們在這邊叫〈一覺元〉,對不對!當時也沒有一覺元這三個字。我先講一下它的淵源好了, 其實在我們最早期的時候,行化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來找我們,請教一些問題,有一些疑難雜症需要我們做“做工”,代工,我常常講我們是做工的,你們就知道,做工的,不是做功德!我們世間很多宗教徒都在做功德,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所以我只能做工的,常常跟人家做工,那好巧不巧,常常又有一些很好的效果,好巧不巧,那也不是我願意,當然是他願意,不是我願意,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一個願意,就有一個動念,你有一個動念,你心就永遠不清淨、不平靜,所以學佛,你就要學習真正佛菩薩的胸懷,那叫什麼?「無意」,祂根本沒有意,所以因應一切義而能成就他。

 

也是那個無意使然,所以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一天一天過,哪知道越來越多人找,越來越多人找,然後我們就從台北逃啊,台北大都會,對不對,大都會是不是人多、眾多,就開始逃逃逃,當然沒有快馬加鞭,逃了到高雄去,高雄是我的故鄉, 來到高雄想說越南部,找的人可能就越少,沒想到又一堆,又想說應該不是這個…再回台北好了,再逃到台北,台北欸…又一堆,後來呢?想說這兩個都叫做都會,一個是工業都會,一個商業都會。後來想說,不能在都會裡,於是我們就逃到了屏東。那時候在屏東認識你們的,然後屏東又到屏東的鄉間—枋寮,到枋寮,想說破破爛爛的房子,大家應該就對我們沒興趣了, 這時候,我就可以依照過去習氣的幻想過日子了。

 

什麼叫依照習氣過日子?習氣的幻想,就是以前我們喜歡閒雲野鶴,閒雲野鶴聽得懂嗎?就是四處〔泅來泅去〕(台語:遊來遊去),我們很嚮往那一種,「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人家所謂的〔羅漢跤仔〕(台語:單身男子),〔羅漢跤仔〕你們聽過嘛?一個人,一人飽全家飽,就有那一種羅漢的樣子了,〔羅漢跤仔〕台語叫做有那個雛形了。有那個雛形了,〔羅漢跤仔〕不是只是世間人形容單身漢,好像很多古時候好的用詞,來到這個時代都變成一種比較低劣、可憐、可悲的用詞。你看人家形容我們〔羅漢跤仔〕,就好像我們孤身一人很可憐,也沒人愛,對不對!爹爹不疼、娘娘不愛,然後又沒女朋友,又沒老婆什麼的…一個人好像注定孤寂終老一生。聽到這種字眼, 這時候腦中閃出畫面~黑暗的房間人躲在角落,一盞黃黃的燈打在背上,那種畫面這樣,然後就響起那種很可憐的音樂。

 

後來呢,就到了枋寮,越來越多人、越來越多人, 那時候有因緣回到高雄,這時候很多同參,就老是來跟我說:「師父,我們…我們到底在修什麼? 」我說,你天天接觸,你不知道你在修什麼?就是你知道的直接去把它做好,不是在修這個嗎?「可是我們都沒有一個名字啊!」你看,眾生就是這樣,他一定要有一個相,一個名。名相、名相,他才願意去認知,認知還不一定認同,至少他要先認知,你如果不認知,就根本不用談認同,就變這樣。後來還是很多同參問我,我常常就說這樣、這樣。於是他就講出苦衷,是什麼苦衷?苦衷就是身邊很多人,覺得他有改變變好了,所以也想瞭解啊,你到底是修什麼的?有的人就問,欸,你是修佛的嗎?「是啊!修佛的」,一修佛就…法鼓山嗎?佛光山嗎?慈濟嗎?中台禪寺嗎?我要想一下,因為漏掉一個可能會得罪一個,一旦講出來就很麻煩,什麼都要講到。就像以前那個電台,我們在電台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名詞叫做「廣告化」,你做一個節目,如果講一個產品名稱,或只講兩個而已,你就會被新聞局罰錢這樣。

 

為什麼叫廣告化?好像你這個節目為它做廣告,這樣不行,所以要講三個以上就沒事,講三個。欸,我剛剛講幾個了?四個喔,贏了、贏了,這樣就超過了,四個沒事了。總之都以為是這些大山頭,修佛啊!然後,大家也講不出來個什麼,最後就是,以前人家叫我小哥,我就說,你就說你跟小哥學的,不過這個出去講好像在法上又讓人家覺得…小哥?小哥是費玉清嗎?是吧?費玉清嗎?不是!當然不是啊!那是齊秦嗎?欸,小時候有點像,這樣……等等,所以又連結到那樣,你看!都是名相。你看世間人很難搞,很麻煩的……我們這些人類。後來,我也就不當一回事,我就隨便啦、隨便,反正又不是要做團體,也不是要做生意,做生意你要有個公司行號,有個品牌很重要,我們都不是,要這個幹什麼呢?後來我就不理,想說不理就沒事,你要知道,人不染紅塵,紅塵自染人,你懂意思?你不理了,久了之後,又更多人來了,越來越來麻煩,越來越來麻煩,然後就東一個、西一個,後來就……好吧!好吧!那就取一個名字好了,我們就叫做「一覺元」這樣。

 

「一心覺智歸本元」本來是沒有的,先有個「一覺元」,「一覺元」本來也沒有的,是因應所有的同參道友,這些學員他們想要,在這個時代,那時候的初念就冒出三個字,就跟他們講那就「一覺元」吧!大家有了就喔…好好好「一覺元」,到處跟人家講,「你在修什麼啊?」 一覺元。你看,第二個問題又來了,什麼是「一覺元」對不對?就永遠有為什麼?有什麼、什麼……到底是什麼?一直一直延續。這時候又來了,又跑回來問我說:「師父,大家都在問…『一覺元』是什麼?」什麼意思?這時候怎麼辦?你得要滿足眾生的願,好吧!那一覺元就叫「一心覺智歸本元」,所以這幾個字就出來了。你說是不是勉勵,是依對於一個學的人,他要深入,要去契入他的所謂的涵養的時候,這時候叫做勉勵,如果不是的話,這時候就變成所謂的一種佛言佛語的闡述,這時候統統是在學習者的立場上的認定,對於我的角度從來沒有,從來沒有去勉勵諸位的一個狀態,也不敢,對不對,我們又不是什麼得道高僧,怎麼敢勉勵人呢,你懂意思?所以是人家需要,我們就給,給一點,沒想到人家也滿足,滿足就好了,你看,今天又冒出來了,「一心覺智歸本元」。你就去想「一心」是什麼?在佛家講、境界上講叫做「一真法界」,那麼一真法界起始的最頂層,契入常寂光,一般我們講大光明藏,所以「一心」是因,「一真」是果,所有的,你們生命的存在不離因果關係。成佛,人家講念佛為因,成佛為果,你念佛,你要用什麼樣的心境去念?你得要用「一心」,用一心念什麼佛?你就成就什麼佛。

 

我們現在多數的念佛,特指闡述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比較依現在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的一個概念去講。在這一個角度來講,它是一個依俗說的最頂層,俗說的最頂層,意思就是俗說不能成佛,可是俗說可以幫助你引導入佛智,入了佛智,那時候叫做「真說」了。那麼在講「一心」,就是以真說的概念去闡述,所以「一心」,我們必然不能二心,二心好懂,但二心不是講我們對一個人忠不忠誠那個二心,而是講我們的心雜不雜、雜不雜!那麼一心也就是全心,也就是真心的意思,所以,剛剛講到念佛,在念佛法門裡,剛剛講的是俗說,如果你依真實第一義締的話,你即身成佛,把自性佛在頓念完成,那個念,就佛,就是一種所謂的禪門的解析方式了。

 

所謂念者,憶也!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是謂念;佛者,覺也!覺察身心,勿令起惡,是謂佛。所以,念佛是這個意義。那麼,你要瞭解剛剛講的這一大串的文辭,這一個意義必得要「全心」,要不然你辦不到,那一個「一」已經具足了「信、解、行、證」,信、解、行、證,用言詞講是四個字,可是它其實是一個意涵,一個字裡面都包含其他三個字,隨便挑都包含其他三個字。好比你講「信」,在佛家就包含了解、行、證;你講「解」,必然有信,必然有行,也必然有證;你講「行」,必然有信解證,你講「證」更不用講,它已經證實到了。在世間人的概念好理解,你要證實到,你必然信、解、行都具足了,有這一個概念,所以這四個字的一併的運作,你的生命一併的運作,就叫做「一」,「全」,全心,你生命的造化主是誰?就是心,所以那一個一心,心又為造化主,心又為主腦,由你的生命一切運作之主帥,那一個統帥的意思,所以你只要把這一個心全然了,等於你的行也全然了,所以你的境界也全然了,這個「一心」是這個意思。

 

一心是因,你自自然然顯化出來的,兌現出來的,我們講自現境。現在科學家也告訴你們,你們整個世界的存在,是你們的起心動念,當然起心動念是佛家用語,科學家的用詞是你們的「念」,產生的相似、相續幻相,那個幻相就是你們的境界。那它怎麼產生?它是你們的念頭,產生的這一個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頻率一出來,在佛家就叫心現。那這個頻率又被加強了,加強有時候會去改變它,就叫做識變。所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們的世界,世界叫境界相,於焉產生。我們產生的是這一個境界相,人家佛產生的,是那一個極樂的境界相,你看,差很多,對不對!因為祂一心,我們三心二意,三心二意,也不是我們世間人常常能夠體會的,做一件事情這樣…啊,這樣好嗎?不好,還是這樣好了?還是那樣,我們這個叫做猶豫不決。

 

人家講的三心二意,是以生命總體的那一個生命運作狀態來講的,而不是以情緒上,我剛剛比喻的那個叫情緒,情緒只是三心二意的一種,很粗略的現象而已。三心是什麼?心意識叫做三心,意識是什麼?意識就是所謂的第七末那、第六意識,第七末那叫執著,第六意識叫做分別,所以二意就是分別、執著的意思。你看,就不是這個好嗎?還是這個好嗎?就不是這樣的一個小小的情緒的運作了。那麼加個三心,就是加了心,心意識,前面兩個意識就是執著、分別,那個心是什麼?心就是我們的妄念,起心動念,一旦有這個妄念,也就是前一陣子,大家好奇的那個名詞,什麼叫知見立知?對不對,又來了,為無明本,所以這一個無明起用,你的妄想出來了,就開始產生了三心的第一個心,那這一個又加上「識」的運轉,把它扭曲變質了,變質了,這時候二意產生,我們生命體,只要你沒有覺悟,你都是在這個範疇裡面,所以你就永遠難以理解,什麼叫做一心?一心就回歸自性了,一心就是不用心意識,又如禪宗所言,這一個「參」,參究、參究,我們是用心意識,三心二意,所以我們並沒有參究,我們對待任何人事物的一種考量,都叫做研究、研究,一旦用研究,我們就永遠不能理解什麼叫做「一心」。

 

所以你就知道佛法不能研究的,佛法只能「參」,那參又太難懂了,「參」必須起觀照力,「觀」的能力,觀有時候跟參是同義複詞,對我們眾生來講,為什麼?參是離心意識,觀呢?觀也不能有心意識,所以觀等於參,參等於觀,它只是不同的宗門教下,術語不一樣而已,依禪法喜歡用參,依止觀。修止觀的他喜歡用觀,所以叫「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你看,要到最後度一切苦厄,你前面的第一個字就是觀,就是參,那就是什麼?就是剛剛講的一心。一心也就是你不能用執著、分別、妄想,對待你的人世間,你才有辦法度一切苦厄。所以觀自在菩薩,你起觀照的能力,你才有辦法得到自在的生命體,所以叫自在菩薩。這個菩薩有能力照見五蘊皆空,因為祂起觀照的能力了,這一個觀照的能力,運作久了,自然成熟。成熟了之後就有所謂的「照住」的實力,那照住的實力又加深了,你自然的面對一切,生命萬化存在的這一種作用,就叫做觀照。

 

所以照見,就是說從觀照,照住而後最後照見,你才有辦法洞悉。這個「見」不是我們眼睛看,不是這個東西,這個「見」在佛家已經講了,是見道位了,見道位,是所謂道次的道,見道位基本上都已經是超越六道輪迴,四聖法界,這一種生命體了,祂必然是入一真法界,所以這一些運作的生命機制就叫做「一心」。我們現在說,我們讀經讀得很用心,我們全心在讀經,那都是我們的感情用事,那個都不能叫一心。佛菩薩也無盡慈悲,祂也不會在你漸漸增長信心的時候,馬上來潑你一桶冷水,因為你不一定是真的在修的,這時候,這句話有很多爭議,對不對!你們不一定是真的要修的,也許只是跟佛有緣,或者是過去生生世世曾經接觸過,這一種所謂的修行的生命運作,所以來到這一輩子喜歡這件事情,然後也滿有興趣的,在這一個範疇裡面,都是我們的情識作用,你只要加上情識作用,你就沒有一心了,真正修行的人就是要打掉情識作用復歸一心。 

 

這時候就很難了,就像篩子篩篩…篩半天,幾億人口,篩一篩剩下幾十個不到,還加個不到,幾十個,我們還笑一下,欸,可能我喔!不到,又往下。當年 世尊在印度的時候,有一個跟著阿闍世王的,他們五百眾的一個團體,也很有心在修持,那時候 世尊跟他們講《無量壽經》,哇!每個人都很歡喜《無量壽經》,可是沒幾個發心要念佛求生淨土,沒幾個發心,可是聽了非常歡喜,非常相應,光是這一點,世尊已經告訴我們,那一群人過去生生世世有多大的福報,才能在三千年前那個地方,聽《無量壽經》聽得下去而且聽得歡喜,還沒有發心作佛,還沒發心!你知道嗎?他們五百眾這一群人,過去生生世世供養四百億佛,曾經供養四百億,四百億,你想想看有多多!

 

供養四百億佛的因緣,讓他們能夠聽到《無量壽經》的闡述而生歡喜心,這樣而已,那生歡喜心能幹嘛,也不能幹嘛!你懂嗎?就是高興一下,那能幹嘛?能再騙一下自己,騙什麼呢?騙自己法喜充滿,你看,你只是高興,而不是法喜充滿,如果還能夠聽著《無量壽經》真正發願,剛剛只是歡喜並沒有發願,一旦發願,依持《無量壽經》的教理,這一個理論方法而發願,力求念佛往生極樂作佛的話,少說也得都要供養什麼?剛剛講四百多億佛,對不對,四百億!這時候還得加上個五、六百億以上不等,你們當中有人也常常講,嘴巴講發心要往生極樂,肯定都有五、六百億以上,現在要鼓勵一下,這個就叫鼓勵了,現在叫鼓勵了,剛剛那個「一心覺智歸本元」還不是,所以一心有它很深入的義理。

 

一心也就是全信,所謂是信、解、行、證,第一個字全信,你後面才有,全信具足了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完全圓滿的信,也就是它的信,不是我們一般人很虔誠的那個信,很熱衷宗教文化的信,媽祖抬轎,第一個要鑽進去轎底下的那個信,鑽不到還要打架,要搶第一個的信,都不是那個,也不是嘴巴講講的,我對你很有信願那個信,那個信,同時要做到,所以我們世間人的信常常提不起來,就是第一個關鍵沒有,他不相信自己,你發現有時候,我們身邊人就說:「沒有啊!師父,很多我身邊的人,就說他很相信自己,他誰都不信,就是相信自己。」那個就是不相信自己,他相信自己的傲慢,他是相信那個傲慢,不是相信自己, 所以從這一個角度「自己」兩個字淬鍊出來,又有很多的定位在裡面,你是所謂的世間人心意識的自己,還是你出六道輪迴的那一個,已經證得正覺的那個自己,還是你向上一著,達到正等正覺的那個自己,還是更向上一著,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那個自己,它統統不一樣,唯獨要達到正覺以上。

 

其實這個還是方便講,我們一般講「常樂我淨真實善」,那一個「我」才能拉出來,那個「我」叫自在主宰,事實上,達到正覺還沒辦法自在主宰,正覺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果位,達到這邊還沒有一心,還沒有一心。所以你想想看,一心對我們平常的認知…落差多大,阿羅漢還沒有一心,祂有三分之一的一心,三分之一,再往上正等正覺,這時候的自己有三分之二的一心,換言之,菩薩也沒有,一般我們講這個菩薩叫權教菩薩,而不是大乘一聖諦的菩薩,要達到匯歸一真法界,華嚴分證位的圓初住菩薩以上的這一個菩薩,你才堪稱有一心。因為達到這一個位次的生命體,祂完全沒有妄想了,那為什麼還分四十一個等次?四十一個等次,嚴格來講再上去四十二叫做妙覺如來,我們不把祂列在菩薩位階,這一些菩薩也等同可以稱做諸佛如來、諸佛菩薩,祂可以加個佛了,為什麼?因為祂已經沒有妄想的本身,堪稱佛了。

 

可是還有妄想的習氣的等差不等,未散盡,所以祂有這一個習氣,可是妄想的習氣不礙事,不礙於你生命解脫這件事,可是前面的這個執著本身、執著的習氣、分別本身以及分別的習氣和妄想的本身,它統統會障礙,因為它就是妄的世界,妄想的習氣,就如同我們有喝過酒的人,把酒裡面的酒水全部倒掉,然後再用乾淨的水沖一沖又把它擦乾,你看,這一個酒如果已經裝了很久的狀態,裡面雖然已經一滴酒水都沒有,你還是聞得到那個酒的味道,對不對!那個酒的味道,就像是那一個妄想的習氣,那個酒本身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古師大德也用這一個例子來比喻,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位次的分別在這邊,這就像什麼?我們聞酒味,它不會醉,對不對,還是有人…肝特別的怎麼樣…一聞到就倒了,這應該很少,要喝到才有機緣,這個酒味在這一個階段不能修,也就是你怎麼洗它都會有味道,所以它就叫做無功用道。

 

所以你就知道一心,達到一心的生命體,基本上是無功用道的。無功用道就是祂的修持方式,就是不用修,哇!好好喔,對不對,現在大家聽了,嗯,師父就是叫我們不用修,那你就錯了!因為我們還沒達到那一個位次,祂的修持叫無功用道,就好像划船的人就知道,要靠岸的時候他是不能再划的,他靠那個慣性,算得精準的,尤其是在那邊划著、划著,他算那個距離,我把那個槳拉起來,剩下的慣性推移,所以你們老祖宗才有一句話叫做什麼?「船到橋頭自然直」。我們現在都不是,我們現在都是船到橋頭自然沉喔,就沉下去了,所以因為我們的方法理論,統統不懂,所以不像人家,到橋頭自然直,就靠岸上去了,這四十一個位次就像這樣的修持,所以他如果假思、假為、假造作的話,他就不是這個位次,這叫做一心。

 

那覺智是什麼呢?「覺智」也是一種果的體現,覺悟、智慧,它也可以形容,就是一般你們世間講的智慧,我們中國的文辭,這個字接近「佛」的解釋,可是它只是接近,如果是完全當年譯經的法師,就不會創造一個字叫「佛」,來替代中文一切形容智慧的這些名詞,就不會,因為中文當時,一切的形容智慧之詞,無法形容「佛」這個字的智慧圓滿,它具足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具足了自覺覺他、自行化他於覺行圓滿的生命狀態,所以這就不是世間理解的兩個字—「智慧」能夠去替代,完全解釋它的,它只能是一道橋,形容,形容一下祂,畢竟不是祂,所以創造了一個字叫做佛,在倉頡造字的時候是沒這個字的。所以,古師大德以音譯的方式,去翻譯「佛陀耶」,那「佛陀耶」,我們老祖宗喜歡簡單又覺得很饒舌,所以翻譯成「佛陀」,「佛陀」又覺得…可能老祖宗有一種懶的特質,「佛陀」又饒舌,就乾脆「佛」,就這樣好了。

 

所以「佛」等於「佛陀耶」,它就是我剛剛講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時候覺跟智是不是出來了,所以覺智就在形容圓滿妙覺果位的佛,所以一心是因,覺智是果,你只要瞭解這一個理路—歸本元,對不對。一心跟覺智的因果理路,跟六道輪迴的因果理路並不一樣,六道輪迴的因果理路是一種外求,外顯的一種所謂的生命運作、運行,所以在這個《觀無量壽經》,在 世尊當年體現出十方一切諸佛的佛淨土,給韋提希夫人的時候,當時韋提希夫人遇到家變,兒子跟提婆達多聯合造反,兒子想要當國王,所以殺父、害母,母就是韋提希夫人。當時提婆達多想作佛,你就知道多天真,作佛不是爭來的,祂是你自己修來的,也許你們世間的帝王可以爭來,對不對,爭來也不是爭來的,如果爭得來也是你命中本來有的,爭來已經打折扣了。

 

所以這兩個二愣子,就在那邊不知道、不明白的狀態底下,兩個聯盟,然後想說,搞搞亂、鬧鬧革命,一個做國王,一個做新生代佛這樣,結果害了韋提希夫人,對於這一個世間起了厭離心,厭離心,這也是一種逆增上緣,也成就了她。後來她跑去找 釋迦牟尼佛訴苦,然後講說:人生太苦了!我不想待在這邊了,有沒有什麼地方美好,我想移民。佛就跟她講,好啊!就以神通道力,示現所有的佛淨土給她,祂也沒叫她去哪裡,也沒有鼓勵她去哪裡,你看,佛都是這樣,祂只是提供給她,讓她看了十方諸佛的美好,結果韋提希夫人自己選了一個極樂世界,她說只有這裡都沒痛苦,所以叫極樂。她就是受痛苦的壓迫太深,要去一個完全沒痛苦的地方,所以她選擇這個地方。

 

當時 釋迦牟尼佛並沒有直接教她怎麼去的方法,祂先教她什麼?淨業三福。淨業三福,從第一福到第三福,總共十一句,這十一條是什麼?一切,就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要修佛、成佛,他沒有淨業三福的基礎,他生生世世無量劫,都了不可得。淨業正因,只是清淨的業的正確的原因而已,還不一定是成佛正因,因為你有這三福,你不一定念佛,所以後來在末後,才講到第三福,才講到深信因果,你看看,第一福是人天福,第二福是小乘福,第三福是大乘福,為什麼把深信因果放在大乘?圓成佛道的這一福,世間人就很奇怪,我們現在不是常常聽著善知識在教著我們,要深信因果嗎?告訴我們造惡,就會有惡果;為善就會有善果,叫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不對!怎麼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的這個三福裡面,放在最末後?所以,可見這一個深信因果,不是世間講的因果,而是講唯一終極的歸本元,歸回你生命的自體本元的這一個因果,叫做念佛為因,成佛為果。

 

人家不再告訴你什麼…布施是因,福德是果,不是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為了引誘眾生用的,我剛剛本來想講騙眾生用的,怕你們對這個騙字又有定義,所以引誘、誘導、引導,引導比較好聽,引導眾生用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我們眾生就是貪瞋癡根深柢固,你一下叫我念佛,我才不要咧!要我作佛,為什麼作佛?佛,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你只告訴我,福慧雙足尊,到底足到什麼程度,我也不知道!因為眾生的涵量、氣度太小,所以,佛在教法上很有耐心,祂從最基底告訴我們,所以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的第一條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你看到第一福都已經要修十善業道了,我們常常強調的《弟子規》做不到,你成為人的學分就失去了,《感應篇》做不到,你要做天神的機緣也就沒了,而十善業道是一切佛法成就的基礎,所以一切佛法成就的基礎,你必須要有善人、善神的基礎,善,加個善,這個叫做善男子、善女人,讀佛經常常有看到這些善男子、善女人,這些就是依持十善業道的圓滿,而成就的這一輩人,叫做善男子、善女人,有了這一個,你就有資格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律儀,不犯威儀都可以,這是第二福,你看,第二福才叫受持三皈,我們現在的佛弟子,是不是到處進佛寺、找法師,隨隨便便就可以拿到一張皈依證、皈依牒,對不對!我聽說還有十七、八張的,跑遍全台灣的山頭,十七、八張還算少的呢,不要訝異,他家不知道有沒有做展覽,搞不好可以做個行動藝術展,跑佛寺的行動,皈依證很多。

 

你看,當我們拿到皈依證,我們也自認為我們皈依了,對不對,我們還會得意洋洋,我是在某某山頭、某某大法師幫我做皈依的,我皈依他,這整串話語的思惟完全不如法,完全不如法!第一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你皈依,不是皈依一個法師,而是一個法師代理皈依的形式,代理去行持這一個儀軌,他代理佛菩薩,假設你說我們有皈依佛、法、僧,叫三皈依。那皈依僧,所以找個法師皈依,這也就是錯誤的概念,法師是代理,他代理佛菩薩,這個菩薩身,如果沒有他代理,我們這個儀軌難以形成,儀軌不能形成,我們的督促力起不來,其實你看,講到最後還是復歸的問題,我要提起這一個督促力,督促我自性皈依回「淨」,所以皈依自性,淨而不染,是謂皈依僧。所以不是那個皈依牒,那你就知道,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佛者,覺而不迷;正者,這個叫做法者,正而不邪;僧者,淨而不染。你要自皈依回這個,你的基礎就是十善業道要做到。

 

換言之,我們拿了很多張皈依證,跟法師關係也不錯的狀態底下,我們去想想,我們自己十善業道做到了沒?身,不造殺、盜、邪、行;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這十樣我們有沒有做到?沒做到,我們一切的皈依證都是假的,所以這時候是山頭承認,佛菩薩不承認,山頭就是團體,團體為了越來越多人,所以他要承認所有的這一些形式,可是,佛菩薩論實質,祂不承認,你看,這都是很嚴格的,這樣還沒有條件往生極樂世界,怎麼辦?越聽越遠了,對不對!然後後面還有這個讀誦大乘,到所謂勸進行者這些,這叫三福。三福具足的人,他可以有條件,假設你是修淨土的,你開始有條件真正去念佛,求生淨土了,你就知道我們這個時代,為什麼念佛的人多,真正往生的沒幾個,原因就在這邊。

 

一萬個大概兩、三個就不錯了,那是五十年前,五十年前,一萬個念佛人,大概一兩個不錯了,現在大概三、四萬個人,有一、兩個不錯了,一、兩個也不錯了。不過,在佛門這一個宗門教下的體制裡面,也算是多數了,也算是多數,比分比較高,仰賴 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力,還有一條方便的捷徑,可是這一條捷徑也不簡單,即便是所謂的易行道,我剛剛分析了,那個易行道要具足了這些基礎也不簡單。你不要聽到這邊,那我們不要念佛了,因為這麼難,我們改修別的好了,其實別的比這個更難。你看,剛剛我講一心,你不一定要,你要即身成佛,你得要一心,完全離心意識。剛剛講的淨土法門,是你不需要離心意識,意思是說,離心意識你才能斷煩惱,在修淨土往生極樂世界,這一條脈絡不需要斷煩惱,你也不需要完全消業,其他的要消業,你不需要消業,意思是說,你可以帶業往生,帶舊業不帶新業。

 

什麼是新業?你往生那一剎那做的壞事叫新業,起的壞念頭叫新業,你在那一刻以前,你能夠一筆勾銷,都不理它了,然後在那一剎那,完全清淨不染,只有一個 阿彌陀佛的念,你這時候就往生了,你看,是不是一個捷徑?可是,你可不要僥倖心態。當時我在唱片公司的時候,我們有一個老闆,說有一個,因為不只一個,如果只有一個這樣就不太好了,大家一查就知道了。我們以前唱片公司有一個老闆,因為我們進去做唱片,那時候就常常有聊天的機緣,有一天他聽到我們講這些,講這些他…眼睛就亮起來了,他就找我私底下問:「欸,小哥(曉戈),當時叫我小哥,小哥,照你這樣說,我們有沒有可能十惡不作,然後到往生臨終,也不知道,叫斷氣,還不叫往生,就斷氣那一刻,只要一念善念 阿彌陀佛,這樣就可以往生?」我說有啊!歷史上有這種公案。

 

比如說,當年瑩珂法師,是一個破戒的僧人,他已經出家受戒又破戒,這種罪上加罪,結果,他有一天讀《地藏經》讀到冷汗直流,嚇死了,說這輩子肯定下地獄,沒救了、沒救了!再觀察他自己的習氣,自己也沒有自律性,完全沒辦法。這時候,就去參請他的師兄弟,看有沒有人提供一種方法可以讓他捷徑…去到極樂世界,那時候不叫極樂世界,去了結這一些業緣,結果人家就提供給他:「有啊,念佛!」後來他就很精勤地念佛,念了、念了、念了…念著幾天,一天一夜、三天三夜,居然把佛念來了,那佛就來了,要帶他去,他求佛帶他去,佛跟他說,你陽壽還有十年,你雖然很精勤,但你陽壽還有十年,十年後我再來接你。好說瑩珂法師是聰明人,要我們現在會怎麼樣,太好了,我又可以多活十年,又可以往生極樂,太好了!趕快用這十年繼續亂搞,對不對,反正 阿彌陀佛都來跟我說祂要帶我去,十年後,我們就會出關,他本來閉關,出關到處得意洋洋,十年後,阿彌陀佛要來帶我去了,結果再造業,炫耀、傲慢,對不對,這些就是我們世間人的習氣。

 

好說瑩珂法師過去生有善根,這一個善根促使他精勤,把他這一個決心提煉出來,他跟 阿彌陀佛說:不要、不要!求祢現在就帶我去,依我的惡習氣,不要說十年,十天我都受不了!阿彌陀佛…想想也對啊!你看,這裡又一個密意,念佛念到位的人,就可以自己決定,自在往生,那他告訴你的是什麼?他本來陽壽十年,他能不能放棄?可以吧!對不對,可是這是這一種放棄,不是另外一種,世間人有時候想不開的放棄,不是那一種,那種並沒有解決,並沒有放棄、放下,所以他有能力不要那十年。你看看,因為他把 阿彌陀佛念來了,他有自主性了,依這一個角度,他能不能再增加壽命十年?也可以、也可以,念佛念到自在往生的人就有這個辦法,所以壽命這件事情就沒了、就沒了,我們世間人最大的事就是「壽」這一件事,福、祿、壽、康寧、終考。終考、壽,都是同一件事情,終考就是壽終正寢的意思,在壽裡面,它是屬於我們世間的五大福報,所以壽命長也是。

 

但我們即便想要有這種福報—長壽,我們都得不到,我們要短壽,自己決定自在的那種,也得不到,所以修行人就可以念到自在往生。這時候 阿彌陀佛就同意他,就說好,既然你說的滿有道理的,就這麼辦,三天後我來接你,這時候協議達成,三天後,也不要急,不要急著現在就走,為什麼?這時候有密意在的,因為要給瑩珂法師為眾生做一個證轉,他如果在那個關房,把 阿彌陀佛念來了,神不知鬼不覺,對不對,當然神一定不知,鬼也不覺,因為神跟鬼都在六道裡,人家這是超三界,去到極樂世界的生命的能量,他怎麼會覺,對不對,他當然不覺,那一些僧眾更不能理解,如果這時候祂把瑩珂法師帶走,那他會留一具什麼在那邊?留一具大體在那邊,有一天他的師兄弟來,打開關房就會~唉呀!你看這個破戒的法師,沒死得好下場,產生很多的耳語,就沒辦法達到念佛一心,為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做一個印證,就沒辦法。

 

所以你看 阿彌陀佛,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很有智慧的,就留三天,這時候瑩珂法師也明白、也配合,因為自己曾經造業太重,需要多積一點功德,兩個配合得好好的,結果瑩珂法師出關,就到處跟這些師兄弟講,到時候你們要來為我助念喔!每個人表面都好啊、好啊!恭喜!恭喜!心裡面都在嘀咕,你這個破戒僧人能夠往生極樂?那我們現在不都是 阿彌陀佛了嗎?所以當時大多數的人都以看笑話的心態去為他助念,果真那一天到了,大家來助念,一刻鐘,瑩珂法師跟大家say拜拜,斷氣就走了,無病無痛。有這一件事情,但聽好,他也復歸了,修淨土的,有這一個例子。當時我就跟我的老闆講,說有這個案例,當然有啊!依法上這樣講。然後,他就冒出了很得意的笑容,太好了!太好了!我說可是那個人絕對不是你,絕對不是你喔!像你們現在這樣十惡不作,也真的十惡不作,什麼吃、喝、嫖、賭樣樣來,不可能的事,我知道你是取巧,人家瑩珂法師是懺悔之心,不是先以取巧之心,先準備起來放,所以你們兩個質性就不一樣了。

 

當然我也不能撒謊講說沒有這個真相,也希望能夠在還沒到臨終那一刻,趕快痛改前非,也就是說,你不用等到那一刻,你也可以走,對不對!你幹嘛等到那一刻不得已,所以雖然這是一個易行道的捷徑,可也不是全然那麼簡單,希望大家能夠去理解,而這個「覺智」,就是「佛」的意思。一心是因,覺智是果,你達到了這兩個,你的生命體就復歸本元了,歸鄉。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就回到你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歸本,「本」當然就是你們的本體,哲學家講法叫宇宙萬有的本體,佛家叫清淨法身,毘盧遮那如來,遍一切處、遍一切時,一切十方三世諸佛,統統共同一法身,所以「汝若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由心造」,那也是前面那個「一心」而成,所以歸本元。

 

「元」就是你的源頭的意思,所以你就知道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們在這邊修什麼的意思,就是修這個,修這個,「這個」知道是「這個」了嗎?這個就是剛剛〔落落長〕那一大串,就是那一大串了嗎?也不是、那也是、也不是,你看佛法用語又來了,這是老祖宗的智慧之語,亦是亦不是,怎麼說?你得要吻合八不中觀的原則原理,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這才是佛法的一個精髓處,只要離開八不中觀,它就不是佛法了,所以在《中觀論》裡面告訴我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一種經偈,基本上解釋不來,因為它都是在形容意境,生命的本體,生命的本體之所以解釋不來,就是因為它是本體,它不是現象,我們盡所能的一切言語造作的解釋,統統是現象這一類,現象這一邊,所以要依現象再去解本體,是一件了不可得的事情。

 

可是,佛也無盡慈悲,祂也沒有不教我們方法,祂會依我們的欲求,滿我們的願,祂也解釋了一切現象,但解釋了一切現象,可是祂也明知道,這一些現象的思惟,回歸不了本體,所以祂也提供我們方法,方法就是教我們放下,祂先解釋了一切現象,滿足你的求知欲,最後告訴你,你要完全的知,就是放下你所有的求知欲,把那些直接丟掉,你這時候就「復歸本元」了。所以一心,這一個「一」,也就是完全沒有那些求知,完全沒有分別、妄想、執著,那個就叫一心。這樣知道怎麼修了嗎?這個是最簡單的修法,你們知道嗎?什麼都不要不是很簡單嗎?可是你們什麼都要!對不對,普渡來了,普渡公也要度一下,普渡公管理的普渡眾生也要度一下,什麼都要度一下,然後法會不間斷做,不間斷淋雨,不間斷做,最近還真的有一種鬼道的氣氛,鬼道是什麼氣氛?鬼道就是沒有日月,沒有陽光!你看最近烏雲密布,好像每年七月半,都有這種現象,你要知道這些現象也有一種冥合,這些冥合也是心現識變,所以很多的教法,它在定位為這一個節氣的時候,它的名詞都不一樣,它的意義也不一樣,可是它的宗旨的導向都一樣,都希望我們去化解、化解這些。

 

比如說,我們中國這個叫做鬼月,聽了很可怕,佛家叫做什麼?叫孝親月,聽了很溫暖,對不對!你就知道不二法,溫暖跟恐怖,是一不是二,你如果不瞭解這個的話,你很難體會什麼叫做「一心」。一之所以是一,就是不二,所以你們常常看佛門裡面,有叫做「不二法門」,這個名詞「不二法門」,也就是全然,是一,這一個全然的一,又是任一,亦是全然之一,所以在華嚴教法裡面,叫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不是唯一,可是它的一,又是我們很難理解的整然,整體,所以在佛門,本來也不講生命共同體這個東西,生命共同體是因應現在文明社會的人,比較有一種為眾生著想的這一批人講的,那也不錯了,對不對,你不為眾生著想的,你自私自利到極處,你跟他講生命共同體,他也否定!他說生命哪有共同體,你們的都是我的,我的才不是你的,所以世間人是這樣,佛不講共同體,祂直接告訴你同體,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祂不是無緣大慈,共同體大悲,不是這樣,所以同體就是一如,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一切的盡虛空法界就是我,我,如果現在講的我,就是盡虛空法界裡面的一個灰塵,一片大海裡面的一個泡沫,我把我戳破了,我復歸大海,一切的泡沫都是我,所以我跟他有直接、沒有秒差的互聯關係。那麼,是不是我是那個泡沫跟別的泡沫,就沒有直接互聯的關係,也不是,它還是直接沒有秒差的互聯關係,只是它有障礙,它障礙讓這一個本來就互聯的關係不能解,佛不如是,因為佛把自己戳破了,也就是看破了、放下了,所以祂跟一切眾生涵融於一體,祂在那一個秒差當中,祂沒有對應,沒有對應的狀態,祂就沒有「差」這個字,時差、秒差,這一種距離差,統統沒有,所以,祂是同步。

 

所以佛在解碼一切宇宙訊息,祂是即席的,即席就是即刻,祂不是比量,祂是一種現量世界,這是一個修持佛法的人必須要瞭解,雖然目前做不到,可是你不能不知道,那一個方向, 如果你不知道那個方向,我們現在修佛就會修得很冤枉,我們永遠在修善,而不是修佛,佛是覺,我們不是在修覺,我們修的善是福邊影事。福報這一件事情,又會隨著我們的心緒剎那生變,依我們的心緒主導,現在的福出來,到底是福還是禍?我們的情緒決定,依我們的心的對待,我們如果迷戀它,過去生好不容易積來的福,現在兌現出來肯定是大禍臨頭,那麼心緒也可以再去轉,把禍轉成福,這一個清淨的心,能夠把禍轉成慧,而不是轉成福而已,因為福又會變成禍,所以福禍、福禍,禍福相依,這一個生命狀態就是六道輪迴循環不已的特質。

 

一個求覺求佛的人,學佛修佛的人,他就不去搞這件事情了,當然,他必須要瞭解這件事情,因為,在這一件事情的幻相裡,像我們,都在這個世代,這個世代也就是這一件事情,這個幻相,所以他在裡面,他不能不瞭解,他如果不瞭解,他就會產生更大的障礙,所以瞭解之後,才有辦法選擇如何超越它,所以就有一句話出現,叫「既存在而又超越」,不是否定它,你否定它,你永遠超越不了它,可是你認同它於根深柢固的執著,你也超越不了,所以你必須要理解它,用這一個理解淬鍊出的智慧去超越它,所以它對你等於不受任何障礙,這時候,你在這一個人世間,還沒到極樂世界,你已經是佛了,所以極樂世界是你活著去的,而不是死掉去的,死掉去的有一些因緣,也沒有完全死去的,完全死就是你已經去投胎了,那叫完全死了,在中陰身的時候,還沒完全投胎,就還沒完全死,是這樣,這時候,要透過特殊因緣,特殊的加持力跟引導力,還有理解力,這個中陰身本身要有他的理解力,才有辦法在這個時期,超度到極樂世界,要不然,幾乎希望渺茫,所以你們就知道,誰作佛?活著的那個「你」作佛,死掉的那個就再說了,無量劫再說了。

 

因為,你這一輩子斷氣了,你就又隨業流轉了,隨業流轉就不是自主性,你這一輩子,跟生生世世的佛緣太薄弱,你一輩子、一輩子,就很難再接續到佛緣,甚至,你要做人都很難,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以為沒關係,我十惡不作,大不了下地獄之後,又是一條好漢,下地獄之後又是一條好漢,你要看看這個時間多長,你下地獄的壽命八萬大劫不等,你說,哼!大不了八萬大劫之後,就一條好漢,我們很會安慰自己,下地獄不是這麼簡單,下地獄八萬大劫之後,你不是出來就做鬼了,尤其是阿鼻地獄,你知道阿鼻地獄的狀態,阿鼻地獄,你的罪刑在阿鼻地獄,假設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是不是沒了?連地獄都沒了,成、住、壞、空,世界、地獄也在世界裡面,維次空間不同而已,所以成、住、壞、空,沒了,地獄消失了!

 

但你可不要得意,這時候你叫做什麼?欸,這個不是看病轉診,坐過牢的轉監,是嗎?是叫轉監嗎?我也不知道那個名詞,你這時候就轉到他方世界,還沒有成、住、壞、空的阿鼻地獄再繼續,他方世界又會成住壞空,成、住、壞、空又再轉…轉…轉監到他方世界的阿鼻地獄,你看,轉來轉去,等到你們這個世界又成、住、壞、空,又成了,剛剛是不是空了,又成了,又有阿鼻地獄出現了,你又再調回來繼續受苦,這樣輪輪續續不知道…不知道無量劫,無量劫之後,你業消了,終於起來可以當隻螞蟻了,就一直、一直找餅乾屑吃啊、打架,被蟲子吃、什麼的…,要經過這一生。大不了螞蟻壽命比較短了,這下值得高興了,死掉又一條好漢了,不是,死了又再當螞蟻,死了又再…因為執著。

 

當年 釋迦牟尼佛散步經過,祇樹給孤獨園在蓋的時候,在那個營造工地旁邊散步,帶著舍利弗、阿難尊者等人散步,結果走過一窩螞蟻窩,世尊蹲下來,微微笑,嗯…點點頭,這時候弟子看著 世尊:師父,點什麼頭?對啊!怎麼笑了呢?螞蟻有這麼好笑嗎?你們不懂,這螞蟻啊!九千劫,七尊佛出世了,七尊佛,你看多久的時間,七尊佛出世了,牠還在當螞蟻,你看螞蟻一生才幾個禮拜?七尊佛,你看,大自在王如來,祂教化四十二大劫,教化的時間四十二大劫,不是祂的壽命四十二大劫。你看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人間,教化四十九年,祂幾歲?八十歲,所以教化四十九年,不是祂四十九歲,你依這一個比例來講,大自在王如來教化四十二劫,祂壽命幾劫,祂壽命少說也九十劫以上、九十劫以上,你看,一尊佛這樣。

 

一尊佛滅度之後,不是緊接著一尊又出來,不是!像我們這個減劫,減劫時間比較短,釋迦牟尼佛現在滅度了,那下一尊 彌勒菩薩降生為佛,什麼時候?五十六億七千多萬年,那是在減劫,如果你從大自在王如來的這一種周律來講,祂的下一屆佛,有沒有可能是五十六億七千多萬劫?是這樣的比例,你看,七尊已經過了,這窩螞蟻還是投身做螞蟻,生生世世,好,終於有一天螞蟻又死掉了,終於螞蟻的業力消了,這時候大不了好漢又來了,不是!又變去做蚊子,嗡…蚊子做完了,又投身去當鬼,鬼做完了,總是鬼的形象像人了吧!可以上來好漢又一條,不…又下地獄,你在三惡道的輪續不知道多久,叫做無量劫,無量劫的時差感受,讓你無法理解。

 

最後很勉強才來當人,來當人一百年又下地獄,現在當人很少一百年了,現在平均壽命七十歲,七十年又再下去,下去又是無量劫,又上來,當人你又不一定遇到佛法,所以人身難得,如爪上塵,就像抓一把土 世尊跟阿難講,拍一拍,塞在指甲縫裡面的土,你有機會再做人的機會就像你指甲縫的土,跟掉在地上的土這種比例;如盲龜浮木,你是一隻盲目的烏龜在大海不知方向,抬頭起來剛好穿過一個腐朽的木頭,你看,那一個機率多高?再來就又更要技術性了,須彌穿針,須彌穿針就是說,現在很多人愛登聖母峰,喜馬拉雅山登頂了,很高興,然後你是他的好朋友,在山下拿一根針,然後他用一根線,這樣從山頂穿下來,射下來,剛好從你那一根針的洞,穿過去,做人的機率就像這樣,你看,多難!所以你們現在多有福報,懂嗎?所以要珍惜,珍惜做人的機會。

 

那你做到人也不能怎樣,因為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所謂中土,不是特指中國的意思,當然現在這個時代,跟這一個形容有點冥合,在大中華地區,這個「中」本來的意思,是一種有中道運行的國度,有中道運行的地方,也就是說,如果你依中國,中華民國的概念,假設台灣現在幾乎是全世界保留最完整、最精髓、最具足佛法資料的地方,因為它有文言文的記載,其他的都掉三落四了,所以你們算是很有福報,在這個地方,那你在這個地方,也有分大區塊跟小區塊,你那一個小區塊都沒聽聞,沒人講這個,你也等於沒有遇到,你也等於未生中土,所以中土就是有中道運行的地方。

 

整個地球不一定有,對不對,也有很多蠻荒地區,你以四大部洲來講,北俱盧洲就沒有,北俱盧洲的眾生福報…大到不行,我們現在在南瞻部洲這個宇宙,我們這一個小宇宙,北俱盧洲的生命體,福報大到不行,他雖然是人道,可是他大到一個,他自己天天享福,以為就是佛法了,自己作佛了,所以唯獨那邊,韋馱天尊不護持,因為那邊沒有佛法,所以韋馱天尊,你有沒有發現他在闡述祂都只有護持三洲,明明有四大部洲,為什麼祂這麼偏心?護持三洲,不是,是相應的問題,北俱盧洲,人家不聽,不聽,祂就沒什麼好護持的,所以,三部洲都有,這個就是福報大到不行,而沒辦法去理解佛法,佛法中土難生,它沒生,中土有生了。接下來就明師難遇,但也不能叫求,因為你也求不到,那遇…老實講也不太能夠遇得到,所以遇到與否跟持續與否?關鍵在我們修行人自己本身的善根、福德、因緣。

 

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能行、能做,因緣當然有裡外的問題,所以一個善根福德比較具足的人,他的因緣就會比較好,而善根福德又可以透過自己努力,接受是自己的事,對不對,你要去積德行善,你要去造福也是自己肯不肯的問題,可是因緣就不一定,你肯遇到佛菩薩,你不一定遇到,你願意接受佛菩薩常常在你身邊,祂也不一定在你身邊,有這一個問題。所以就必須從善根福德長養起,善根福德比較雄厚的人有一種特質—老實、厚道。你們世間講的厚道,所以老祖宗才講:〔天公疼戇人〕(台語:老天爺疼愛老實人),那個“憨人”,不是他智商很低的意思,那個〔戇〕就是他不跟人家計較,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都吃虧,可是他有一種厚道的質性,有一種良善,有一種老實的質性,這一種人特別容易積福,因為他就算沒有積極地在造福,他也很隨緣地在積極消業,業消了,福就長出來了,你生命本有的福,它就冒出來。

 

我們現在為什麼要積極造福呢?因為我們的業不消,業不消,所以我們本有的福冒不出來,我們才要多一道手續積極造福,如果你懂得消業,那福也不用積不積極了,福,隨隨便便就好了,因為你本有,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福,真正的圓滿,來自於你的自性的顯發。所以真正的清淨,同生慧也同生福,所以清淨很重要,你就知道為什麼叫做「布施是因,福德是果」,這兩段是有一如的理路在裡面的,講法不一樣,是因為眾生的雜思不一樣,布施是因,福德是果,為什麼要布施?因為你貪,你貪、你瞋、你癡,所以你願意布施,你貪就會化解,越來越淡薄,淡薄到一個完全不貪心,心是不是淨?清淨,所以心淨生福慧,它裡面有個福是這樣出來的。所以並不是那個有為物質的布施,產生你的福報的,不是!有為物質的布施是一個手段、一個功法,你透過那一個功法鍛鍊出你不貪的心性,你不貪的心性自然有福報,是這樣。

 

我們現在也常常看到很多人很貪,為什麼還是那麼有福?有福又有好幾類,總之統合叫有福的話,怎麼說?因為他曾經過去生不貪,來到這一輩子這個福的兌現,依緣起用,是這樣,所以它有很細緻的參數在裡面,能講的都是某一個歸納分析,就不是全體。所以,佛也告訴我們,如果你要真正透晰極致細微的因果理路,你必須要證得神通道力,你才有辦法。因為,你隨便一件事情,你們生命當中遇見,其中抽一件就好了,那一件事情的人事物對待,可能在無量劫,就有無量張蜘蛛網這麼多,那揉成一個球,你怎麼抽絲剝繭,你沒辦法,所以你必須要證得深度的神通道力,要不然你會解碼錯誤,可是我們還沒達到這一個功行之前呢?我們倒是可以聽聖言量,依循他講的理路分析,我們從粗糙的做起,慢慢做,我們也可以融入這一個美好,屬於美好這一類的因果,撇除不好的的因果,我們也可以。

 

漸漸生命往這邊走的時候,你的善根福德是不是就在長養,長養到一個 level的時候,在這一個level的高度覺行者、佛菩薩,就會來應,這個善緣就產生,這善緣你能做把握住的話,你自是智慧在倍增,智慧倍增之後,你又越能夠去掌握,什麼叫做善根、福德,所以解行並濟,解行相應於一種良性循環當中,這時候在佛家叫做上道了,上那個軌道了,只要還沒到這一個境地的人,他在修持都很辛苦,一達到這一個步驟的人,他在修持,他可以隨時感受到美好這件事情,是隨著歲月以等比級數在增生的,我們現在是等差級數在變好,於等比級數在變差,很悲哀!修佛不是這樣,倒過來,所以明師難遇,你就很難解佛法,就等於佛法難聞。佛法難聞跟明師難遇其實是一件事情,為什麼? 因為「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

 

在這一個修持的道行底下,大概只有一種生命境界,有辦法以無師智、無師通的狀態去修持成佛,可是他也是有所謂的基礎的,這一個就是所謂的「緣覺」,依十二因緣修持,緣覺之前是什麼?是「聲聞」。聲聞,顧名思義就是要聽聞,聽人家告訴你、聽人家解析,那麼緣覺不如是,「緣覺」就是辟支佛,「聲聞」就是你們講的阿羅漢體系,阿羅漢。辟支佛祂可以…比如說,走著、走著被一滴雨水滴到,開悟了,就這樣,這叫無師智。聽到一個什麼聲音,一個車禍,碰!…開悟了,那時候就成佛了。而「聲聞」必須要人家再跟祂講道理,所以聲聞、緣覺,多聞第一,以阿難作為表法,這一個多聞的狀態就必須要講,所以,古師大德這些開悟的,常常已經跟我們勉勵完了。

 

阿難尊者在當年,請教佛於《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的時候,裡面也把這一個理路,解析得很清楚,世尊當年也跟他講,他問說,為什麼我們大家都在學習佛法,都在修行,現在廣義叫修行,那麼有的人的結果得到吉祥如意,有的人修,也很努力,得到的卻是悲哀人生,為什麼?世尊就跟他講,這裡面一定有誤解,對不對,修錯了跟修對的問題,錯、對很明顯,錯、對再往上提煉,那就是你遇對了、遇錯了,是吧?遇對、遇錯,有的就自己來,所以祂講說,值明師與否,意思說「從明師受戒」是開宗明羲的關鍵,這是一個關鍵。很多沒有,他自己很精勤努力,縱然習得三藏十二部,他還是會以人間的三心二意去解讀它,它還是世間法,只是它的形相是佛經,是這一件事情而已。

 

近代的古師大德,跟 世尊以後的也常常如是,猶如寶誌公禪師講的,寶誌公禪師,他講「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六祖惠能大師講,「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都在告訴我們這一件事情。本來真實說,是你本來就該自解自悟、自解自悟,可是因為我們障礙深重,我們必須要有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引導回歸讓我們明心見性,所以如果你沒有在這個時代遇上了,明師難求,你明師難遇,遇上了,佛法等於未聞,我們現在常常在契入佛法,學習佛法,都只是一種福邊影事,不堪佛法,它是世間標準的善法,我們就會很冤枉,拿著佛法來創造世間的善福這件事情而已!我們沒辦法在這一個滾滾紅塵當中,娑婆世界堪忍,能夠在一線、一瞬間,成就無上道的機緣底下,真正去成就無上道,就很難。

 

為什麼在娑婆世界有辦法?因為娑婆世界的歷鍊多,所謂風平浪靜的港灣訓練不出優良的水手,所以娑婆世界,古師大德講,在這邊修持一天,真正有修持成就一天的,那一天勝過你往生極樂世界修一百年,可是各有利弊,如果你不是那一天提升,你就是墮,不知道墮幾百年,一天不成,墮幾百年,所以,大好大壞。極樂世界雖然慢慢的,可是它是保證班,你再慢都沒關係,這時候就可以講大不了了,大不了慢個十二劫而已,十二劫!你聽起來…師父,十二劫好久喔!對不對,十二劫好久,你知道嗎?你達到了這一個法身大士,依華嚴教海三昧的境界,三賢位要修成,你還得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

 

什麼叫「三賢」?「三賢十聖」,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叫三賢,然後那個十聖,就是後面的十地,一旦你有機會往生極樂世界,你踏進去的那一天開始,你就是七地菩薩的位次了,你看,很划算,這生意要趕快去賺,要趕快仰賴 阿彌陀佛,趕快去,當然你如果有一些使命的沒辦法,走不開的這一種,你就好好在這個人世間,趕快歷事鍊心,度眾生,當然這是前提,你有能力度眾生的前提,你才堪稱歷事鍊心!為什麼?因為歷事鍊心,在佛法的用詞常常闡述,我們也常常拿來用,可是你要知道,精準的講法,在佛法是指法身大士,我們還沒達到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常常歷事鍊不了心,法身大士才可以,因為祂沒妄想,所以祂的歷事,就是在除祂過去生生的業緣,跟成就過去生生的業緣。

 

「成就」是什麼意思,成就就是說祂過去生生世世有跟這一些眾生交會過,不管結的善緣、惡緣都有,祂只要再倒駕慈航來,歷這些事,祂除了鍊自己心,也鍊他的心,所以,鍊他的心就是讓他成就,祂有這一個智慧因為祂沒妄想了,也就是你們講的完全「無我」了。初級無我是阿羅漢,法身大士以上都完全沒有我了,這一個「我」才是真我,才是這樣講,那這個「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在開經偈武則天也這樣寫,「無上甚深微妙法」。所以中土難生、明師難求、佛法難聞,這一個佛法,一般我們特指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開經偈講的也特指《華嚴經》,不是其他經,因為它是指一乘諦的經典。

 

在古師大德科判,被歸納為一乘經的,現存的就三本,一個是小乘菩薩《梵網經》、一個是《華嚴經》、一個是大乘的《法華經》。大乘其實是方便講,講上一乘經,都講一乘了,一乘的意思是直了佛道,就是直接成佛,大乘是菩薩道,所以依持大乘修持,你可以修到菩薩境界,依持一乘修持,你可以修到佛境界,我們現在多數把大乘經典拿來訛化,變成所謂的三惡道乘,三惡道不能講乘,三途的,比方說越學佛,脾氣越差,越執著,越是看不慣別人,看不慣叫瞋恨,那你不下地獄嗎?所以,多數現在學佛的人,大多數都去地獄的原因是這樣。

 

但現在也不是地獄〔攥關〕關講師,也不是喔!現在已經普及了,地獄〔攥關〕關學佛的、關修道的,都是這樣,現在普及了,地獄〔攥關〕關講師,早說這種話也一百多年前,人家在講的,你要知道現在的一百年,這時代的汙染增生多多,現在都在算什麼?你們網路系統,不是三個月就換一次什麼的嗎?三個月,你看以前,以前三百年都還是那個老樣子,現在三個月就換一個樣子,所以現在的負面的,越來越普及、越來越普及, 所以已經不是專關關講師,這個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僧」特指自稱修行的人,它不是真正僧的意思,它講僧道,在那個道途上的這一群人,在那個道途上的這一群人,不一定都入道,都合乎道,入道、合乎道的那些就被挑出來了,你們慢慢來,你們要不跟觀世音菩薩,就去跟耶穌都好,總之你們都可以超越六道輪迴,其他的呢?其他的就是,你們也集中起來,也慢慢來,反正你們鐵定下地獄,也不用太急,是吧?慢慢慢慢…整群、整群下三惡道,所以地獄門前僧道多,原因是這樣。

 

所以這些話很好,尤其在這一時代,因為,對我們期許自己,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有很大的督促力跟警戒性,要不然你很難理解,我們以前常常勸勉著學員:「你修行,一定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你說,修行有必要這樣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你如果不畏果,那你不用,對不對!菩薩不畏果的,跟剛剛講的不畏果的義理又不一樣,菩薩不畏果,是因為祂沒有惡果,所以祂不需要來個畏懼,我們眾生是有惡果,然後我們硬撐著,死鴨子嘴硬,厚臉皮地說我不畏,我不畏懼,其實內心還忐忑,慌到不行,所以眾生畏果,為什麼?因為他在行持上不願意自律甚高,他在行持上就放縱,所以多數就是往三途走,這個時代是這樣。我們懂得的,懂得了之後,就剩一個態度而已,肯不肯?!所以最後,不是佛度眾生,而是眾生自性自度。

 

佛的度,是令我們明白,所謂「佛有一大事因緣而興出於世」,唯是眾生迷惑、造業、受苦,受了苦之後,又更加地迷惑,迷惑了,又更加地造業,又更加地受苦,於焉惡性循環不已,越來越加重,佛「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以令吾等眾生,得以「入佛之知見」。當然,入之前要悟佛之知見,所以你們常常有句話叫開示悟入,對不對,悟入是我們眾生自家的份,那麼開示,是佛菩薩無盡慈悲,給我們的福利,我們只要能夠把握住這一個福利,善盡自己的本分,沒有一個人在一世當中不能成佛的,尚且所有的佛理告訴了我們,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它還告訴你們,只要你願意把自己提煉成上上根人,你是一念間就成佛,還不是當生,那為什麼常常這些例子少?佛也講的少,佛倒是講了不少當生成就的,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生成佛,成就圓滿佛,不可思議,對不對!

 

為什麼?因為我們眾生的涵量太小、視野太短,所以你跟他講一念,他完全無法理解,一念就成佛了,他天天就回家打妄想了,坐在床邊也一念,你知不知道,一念、念、念、念…最後要去看眼科,一直那個閃光,這時候,很難達到效率。所以,佛在講一念成就的例子個案少,不是沒有,祂講的一生的多,善財童子之所以能夠一生成就,他也有一個特質,像前面講的,他就老實、聽話,那聽話什麼,他在參學五十三個善知識之前,在文殊菩薩會下,他是得「定」才出去的,他也經過文殊菩薩的勸請,他才離開文殊菩薩去五十三參,你看,他不是跟自己的師父要求說,師父,我現在開悟了,我能不能自己去參學了,我要學某某某,他不是!他是文殊菩薩認為他得定了,可以了,在他的會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到了有能力觸類旁通了, 所以文殊菩薩叫他去參學,叫他參學。

 

善財童子參學的過程,第一個就是德雲比丘,修持的方式是「般舟三昧」,那「般舟三昧」是什麼?是念佛法門,所以在這邊,也告訴我們現在很多佛弟子,修行的一個功法的態度,不是天天在那邊,坐在那邊都不動,叫做定功很深,不是,你即便是禪門修持,有打禪,他也有跑香,跑香多過打禪,打禪打到一個僵滯,還得站起來去跑香,跑香就是走,走的時候也不能打妄想、不能打妄想,有這個功法,那第一個是念佛,般舟三昧也就是像現在的經行念佛,繞佛。你們知道,很多念佛都跪在那邊,坐在那邊,窩在那邊、躺在那邊,入夢鄉在念,佛都在西天了,你還在這邊。

 

所以般舟三昧是什麼樣的功法?現在大概很難找到一個人有辦法,為期九十天,我們現在是不是打佛七,七天,對不對?它一期至少九十天,九十天的方式是什麼?一直走、一直念,一直走、一直念,不能吃飯、睡覺,休息不能坐下來,就九十天都要站著,它是以這個功法,所以第一個遇到,告訴你外動內靜,是這樣,修持所有幾乎都是外動內靜,因為你有這個業力身,你必須動,除非你達到一種甚深禪定的功率,在這一個功率底下,突破超越了動相,所以你可以靜,可是你剛開始不行,你還得維持,「養身為始,證道為歸」。善財童子有一個特色就是聽話,聽文殊菩薩的話,文殊菩薩請他出去參學,他也去參,他參學的時候又有一個特質,他認知全天底下的存在,只有他一個是學生,所以他能當世成佛。

 

我們不如是,我們現在學習者,就是收取來,我要跟人家講的,所以全天底下只有我一個能人,只有我厲害,只有我一個是老師,其他都是要聽我的,這樣必敗,所以學習這幾個關鍵,在這一個世代要修行成就,其實是不難,因為你有前面講的這些,總和來講的一些重點的態度的話,你自然能夠去抵禦,這個世代遠比以前多的汙染緣,汙染的這一個緣分,你就有辦法。如果你沒有呢?那就如佛所說,佛菩薩很有耐心,就當作你們揀了一個種子回家,無量劫之後再泡水一下,再冒芽,有這一個理路,你可以明白嗎?一心覺智歸本元。我沒有斷掉!我都在講「一心覺智歸本元」,你們聽去哪裡了?還得聽回來,歸本元重要,知道嗎?你們現在都出來流浪,流浪難免會受傷害,還是你們老家窩心,所以趕快「回家」。

 

流浪的時候,也不要來找我一起流浪,你知道嗎?好讓我趕快回家,這樣可以明白嗎?時間也差不多了,一個問題一堂課也不錯,有疑惑就下個月再說,或者是隨時發出心念,增長我們的善根,多去行持利濟蒼生的事,多增長我們的一點福報,佛菩薩會去你家,入你的夢鄉,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什麼身為之說法,應以夢鄉身得度者,則現以夢鄉身為之說法,沒有不對,所以是你們那一個「信力」有沒有提出來,「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感謝諸位。

 

師父上人唱頌《元和妙音》

Minaya kanaya sini yinsin sakaiyasoko malakiya soko kinayaso

 

若能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復歸本元,本然就是本來,所以我們當今為什麼許許多多人,學佛、學道、修道、修行、靈修,無法得到生命的解脫,反倒得到很多生命的束縛,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求知心,所以,佛是假名,一切諸佛菩薩、名號,都是巧名安立,這一些名相都是一種表法的意喻之詞,它都在形容你們每一位人們的自性,美好的其中一個面向,所以你看到祂可不要盲修瞎練,往祂欲求,你要知道,祂就是你,你要回復回來,把那個祂跟你這個他整合在一起,那時候你就是自性如如佛。

 

感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