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80930 智朗椰林16品【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Teaching by Master Hong Sheng on September 30th, 2018】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24-11-22 | 47 次瀏覽 | 分享到:


第六品【超越輪迴,回歸本初】



一覺元學會恭敬整理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所謂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整個虛空法界都是我們心現識變出來的,現在的科學家,也深入地去研究,把這一個理論給推測了出來,當然要真正證明,還有一段距離,因為許許多多的生命境界,並不是我們現在的邏輯能夠去理解、去檢測出來的,因為它的根本處,也就是說它的本源處,超乎我們的邏輯。因為我們的邏輯,處於這一個心意識的範疇裡面,也就是說,從妄見起用之後,這時候講的是依妄心起用,產生的這一些意識,就產生了這整個盡虛空法界的形形色色,而它有染著跟清淨的問題,有所謂美好跟不美好的問題,正巧,我們常常十賭九輸,正好賭到這一個特別汙濁的世界,也就是你們俗稱的六道輪迴。

 

而在六道輪迴的境界又特別往下,我們現在又不是在所謂的天人境界,那麼在這一個人道以下,人道雖然也被稱作是善道了,可是,是善道的最底層,這一個善道,苦樂參半、苦多於樂。再往下的三惡道,當然這一種苦,也不是我們一般做為一個人,可以去理解的,我們只能從老祖宗的講法,包括這一些聖者的一種闡述,正所謂的聖言量,那麼有這一個量,是指它的現量,聖言量加上去,我們的受用,當然就不是所謂的現量世界。現量就是親證的狀態,親自證實的狀態顯現出來的,這個叫做現量;我們依著邏輯,能夠去理解到的,統統是比量。比量就是比對、比對;推測、推測;考量、考量,那麼,從這一個世界裡面,必然有其不準確性,所以剛剛才講說,十賭九輸,我們都九輸在這一個六道輪迴裡面。

 

那麼,六道輪迴又特別久的時間在三惡道,老祖宗也告訴我們,這一個三惡道跟善道的差別,有一句話叫做頭出頭沒,三惡道,是那一個頭沒的時候,就像一個人在游泳,他在游泳的時候,游著、游著,你再怎麼游也不是腳尖在水面上,對不對!就像現在那個俄羅斯芭蕾,水上芭蕾也沒辦法一直處於這種狀態,所以就算頭不沒,身體占了百分之七、八十的這一個部分也在水底下,這個就是形容我們在六道輪迴,在三惡道的時間是這麼的長。如果從我們現在,這個二十一世紀的比分來講,就又更長了,因為我們即便在剛剛講的善道的起始—人道,在這一個人道的狀態裡面也有六道輪迴,當然它有六道輪迴,必然也有四聖法界,也有佛法界,也就是說九法界、十法界講法都好,我們一整天都在經歷這一些法界的一種歷鍊,這是一個小的範疇,這一個小的範疇,一個人如果善於了辨跟體會的,他就可以去檢測,未來他斷氣的時候,大概是到哪裡去了?

 

因為我們未來的一種趨向,必然有一種業力叫做引業,引導我們走向的這一個能量,就叫做引業;引導我們去哪裡的受用,去感受、遭遇的意思,這一個就叫做滿業。生命就經這兩個業力的影響,而不斷前行,這一個前行,當然有面對好、面對壞,它都會往前,那麼「業」講前行的意思,表示它沒有駐足,猶如日月經天而不著,就像太陽跟月亮,天天在天空這樣子跑。喔,我們好像從來沒看過,有一天太陽定住在那邊不動的,我們的生命就像這樣,那生命如是,我們的心態呢?我們的心態常常不如是,因為你的心態不如是,所以你產生了苦處,因為你執著了,它本來在跑,但你的心不如是,你的心想要留住它,它又留不住,所以你們的痛苦就產生了。

 

這時候,可以突顯出,我們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煩惱,之前你們學習過,所謂的傲慢、嫉妒、貪欲,這時候講的不是這個用詞了,你看隨時在變,我們講法也要變一下,這時候要告訴你們,與生俱來的煩惱是什麼?就是控制欲,佔有欲這個東西,只要把這個東西抽掉,你在這一個生命的運作裡面,幾乎就沒有痛苦了,我們所有的痛苦,都來自這個,你想想看,那跟之前講的嫉妒、傲慢、貪欲有什麼不一樣,同義複詞,所以會學法的,就善於從一個理解到一切個。你看,你為什麼會傲慢?因為你要擁有那一個優越性,你曾經經驗過那個優越性,你放不掉,所以你就會傲慢!那嫉妒從何而來?你這一個優越性,常常又不比人優越,但你又要佔欲你自己的優越性,所以在這種對比之下,就會產生嫉妒,見不得別人好,產生嫉妒,這一些的運作,統統是依持貪欲出來,所以傲慢、嫉妒、貪欲是俱生煩惱,我們的掌控欲、佔有欲亦復如是。

 

所以一旦有這一個東西,你在這個人世間,學習任何一個聖賢教育都不會得力,它就會變成一些高度的知見,澆灌在這一種錯誤的心性上,等於你這一個錯誤的心性,不斷在吸收養分,所以你就會更傲慢、更嫉妒、更為貪欲,掌控欲就會更為強大,所以,一旦這個掌控欲不見了,你就會更為痛苦,這是我們眾生的特色,尤其是當人,這一個時代尤其為是。所以,為什麼要修行?我們應該要怎麼修?又要再修什麼東西?這個概念就非常的重要。因為我們有這一些俱生煩惱,導致我們的生命苦無出期,剛剛講的只是你們人道能夠去體驗到的,那麼在三惡道的體驗,我們都忘光了,也又有這一個生命的特質,所以更加強的修行,就必須要成立。

 

什麼叫更加強的修行?就是我們在修行的世界裡面,常常是一種沾醬油式的,或者是一種又增強優越性的,又或者是一種,依循過去生曾有的業緣,也不一定是所謂的善緣或法緣,因為我們現在的修行概念非常的紛亂,本來在佛家只講一種而已,就是所謂的教育,教導發育。教法拓寬來講,有幾個層次,所謂是教、理、行、果。一個學習者,就有他的行持的功法,行持的功法也有四個層面,所謂信、解、行、證。你要信教啊!你看,光是「信教」兩個字,我們現在就搞得焦頭爛額了,一講到信教大家就很惶恐,因為我們現在多數示現的,都是一種邪教啊!很相信,信仰,另外加了很虔誠,一信了,就迷思了,就會讓一個人的性格扭曲,扭曲是相對值,也就是因為它是相對值,所以本來正確的,相對下來講好像也扭曲了。

 

現在做人不能太好啊!你做人太好會被人家覺得很奇怪,對不對,奇怪是不是也叫扭曲。你到底要不要做人太好,有一種也是扭曲啊,你這時候就要更壞啊,做人更壞也是種扭曲,那信錯教的又是什麼?就是用那一種做人更好的樣子,來行做人更壞的實質,所以扭曲再加扭曲,常常有這一種含糊地帶。因此,從這一個角度,才要有所謂的「教」,這個教就不是一種所謂的宗旨了,而是一種終極皈依的意思,它有一種所謂的「行持」的理路在裡面,所以,分析出來才有所謂理上講,理當然包含了「義」跟「事」,所以教、理,這一個教,就是有一種所謂的傳輸、傳習的一種概念。那麼傳習什麼?傳習它背後的理路,依照佛法的背後理路,就是一般我們世間人講的真理,然而真理又微妙難聞,道理通俗易懂,可是道理常常會在不同的族類當中,依持解讀而有所分野,這一個解讀會變成人的意識性,意識形態的意思,意識性的解碼的時候,它就很難有所謂正確的行持,所以「果」也就沒有了。

 

我們現在的人,又特別容易迷失在這個層面裡面,因為大家都沒有行,所以也就沒有果,所以也就不知道到底果怎麼樣,因此都只有在那邊交流道理,就在那邊教理、教理而已!導致學習者只有信解,這一個解就變成邪見,所謂是有解無行,增長邪見的範疇,因為後面的行證沒有,所以行果也就沒有。那是因為行果的表演缺乏,讓我們學習者倒過來,沒辦法去理解行、證,證明它的意思是什麼,因此在這邊都會出問題,所以在學習這一個修持的時候,第一個一定要冷靜,因為所有一切生命成長,只要講到功法,它都是純理性的。怎麼說呢?因為,我們做一個眾生,都是純感情用事的,意識形態,當然,道次越低的,他這一個感情用事的成分,就會越高,越高也就會越看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剛剛講的那個真理,佛家在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個狀態,導致一個有心修行的人,他的有心也是一種意識心,而不是一種真心。

 

於是,他就會在生命的層級裡面劃分,變成所謂的對法,對法就會有分別、執著這種事情產生,我們大家都知道,也都知道一些佛學常識,只要有執著就有六道,只要你沒有執著,六道就被你突破了,所以它不是在這個形式上的,昨天也講到這一個,六道輪迴以外還有什麼世界,我們一個修行人,他很嚮往的,提升到所謂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上去,到一種究極真實圓滿的一個生命境地,那個時候才叫做常寂光,所謂的大光明藏。那麼這個上去的意思也就是一種擴及、涵融,在這個說詞上,有一種對應,實在是沒辦法,因為我們現在的人,生命體應該這樣講,他既已有執著跟分別了,所以只要闡述出的言詞,必然有意識形態的定義,這一個定義,以前我們也理解到,「知見立知為無明本,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些六粗相產生了,就是我們現在六道輪迴苦的來源。

 

所以你必須要回溯,像那個鮭魚,產卵要回去啊!回去牠原生地,這樣。那我們的原生地在哪裡?禪門講—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那麼加個父母未生前,要不然我們現在人都會比擬,比擬久了就會誤以為,誤以為嬰兒、小孩子很純潔,對不對?你看…嬰兒一出生就有掌控欲了,所以俱生煩惱,就會搶奶吃啊、搶東西,小朋友,哪個沒掌控欲?都要搶東西啊,很少一個人生下來就一直讓的,「啊,我把世界讓給你們了!」有一種是這樣啦,一出來就馬上掛掉的這一種,這叫夭折,因為他福不夠,福報不足。可是很少有這一種一生出來就覺悟了,而我們沒辦法這樣,所以才要經過不斷的歷鍊,那歷鍊當中,能不能歷鍊出真心?很難,對不對?我們通常在歷鍊的過程裡面,歷鍊出仇恨、歷鍊出邪心、歷鍊出染著之心,因為我們的方向搞錯,我們都是「要」而歷鍊,而不是那個「不要」而歷鍊。

 

所以,法身大士於滾滾紅塵的世界裡面歷事鍊心,人家可以鍛鍊出那一顆真正的,所謂的本初之心,那我們在滾滾紅塵當中,即便有修行的機緣領域,甚且也都遇到所有具足的條件,外在的、外在,外在叫做緣,緣都具足了。你們說,我生出來根本就沒有遇到什麼修行,喔,那我們這個世界,一生出來就是打打殺殺啊,都遇到這個,遇到怎麼變成黑幫老大啊!有很多是這樣的,怎麼在社會上,做一個所謂的能夠跟人家競爭有成的這一種生命體,當然這一個有成的定義,是世間的定義,它的有成無非是名聞利養,我們遇到的多屬這一類,這個佛緣斷送,有的是已經具足了佛緣了,可是偏偏自己的善根、福德不願意跟進,你要接觸到佛緣,必然也有先天的一種善根、福德,否則你的善緣會不足,所以佛門告訴我們,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得生彼國。

 

那麼,得生彼國是以這一個淨土修持來講,淨土修持,從這個娑婆世界,你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那一個地方叫彼國,以這樣的概念推展、擴及,一個人從這一個薄地凡夫,要成就為圓滿菩提、無上如來,這一個無上如來也可以相對叫做彼國,也叫做彼岸,那麼彼岸也不是相對性的,彼岸,是一個成熟的概念,也就是說有基礎、有目的,那佛法的基礎,跟你的目的都沒有分離,我們世間講的基礎跟目的,它是有兩段的,它也是對應式的,所以這一個問題,這一個思惟特別不容易捉摸,一旦我們落在這一個意識形態的時候,我們所學的統統不是真正的佛法,只能勉強說,它可能有機緣,我們被引導契入真正的佛法,只能這樣講,那麼,這一個機緣又實屬難得,它的機率真的如當年武則天,看到《華嚴經》翻譯完成的時候,有感而發寫下的開經偈,「百千萬劫難遭遇」,當然她前面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那麼,百千萬劫難遭遇,稀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了,但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契入?有很多人因其福德不夠,所以他也不堪受,不堪受,那等於沒有。

 

不堪受,硬要擠進去,直接擠進去,你就會被這一個更大的福德力給壓垮,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一開始遇到不錯的法,一學的時候就出問題,比如說,要來上課就會跌倒,做惡夢,出門之前,鄰居來跟他吵一架……諸如此類的好多。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遇到過,好像有,因為很多都你們告訴我的啊!所以一定有,那這些問題,就顯示我們的福德力不夠,明明因緣已經具足了,福德力不夠,福德力不夠的時候,就會把你的善根稍微影響一下。那什麼是善根?你的精進力,比如說意志力,以前我們常常講,「我就跟它拼了!」對不對,今天肚子痛我還是跟它拼了!可是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肚子痛而不來,不去接觸你遇到的因緣,常常有這些問題,所以因緣、善緣,我們不能決定,因為那是一個外在,一個增上的問題,可是我們的善根、福德,完全都在我們自己的掌握當中,所謂是四事因緣的具足,這些講法是不一樣,有的講三、有的講四,可是它只是分野不同,歸納不同、分析不同,它講的內涵,統統一樣。

 

比如說,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我們的親因緣,一切眾生與生俱來,我們每一個眾生,上自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所有的業因種子統統有。也就是說,我們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本來是這樣。親因緣是過去無始以至於現今,統統具足的,從這一個角度,親因緣根本不必去捉摸,親因緣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是要告訴我們,我們要有信心的。比如有人說:「師父,成佛不可能啊!」「那你是在學什麼?學佛!」「學佛!成佛可不可能?」「不可能!」「那你到底在學什麼?」「學佛!」這個世間邏輯看起來就很矛盾,你看喔,你們會露出會心的一笑,可是你們有沒有問過自己,你自己有沒有覺得成佛很難?對啊,有的人笑得…,我就是覺得成佛不可能啊!

 

所以,這一個邏輯當我們是第三者的時候就很容易釐清,人家老祖宗也幫我們分析生命狀態,叫做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為什麼旁觀者清?因為我們旁觀的時候沒有得失,而當我們自己當局的時候,那個「我」出來就有得失,有得失就會迷、迷惑,自己引流出自己的那一種妄心,依妄延展的一切都叫做迷,學佛,只有兩端而已,一端叫「迷」,一端叫「覺」,中間沒有太囉哩叭嗦的事,可是,我們現今,為什麼有這麼複雜的這一些功法需要去理解?因為我們眾生太囉哩叭嗦了,所以,八萬四千法,無量無邊法,它是藥,唯眾生病了,那眾生就是病。病,是眾生的代名詞,所以應病與藥,隨方解縛用的,所以,這時候應病與藥,就是藥到病除,病除藥亡,藥也要亡掉,所謂是「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那麼,法是為了什麼?法是為了對治非法用的,對治完了非法,那個法本身又叫做非法,所以,你那個法也要忘掉。《金剛經》告訴我們,「法尚應捨」,尚且,你都要把佛法給捨掉,更何況是世間的一切有為法呢?那什麼叫有為法?只要你有起心動念的生命狀態的運作,統統叫做有為法。這時候的佛法,為什麼也要忘、也要放下、捨掉?因為我們用著世間的概念去理解佛法,那一個佛法也就變成有為法了,所以我們是階段性把一個真如無為,用我們的意識心把它扭曲成有為,有為的一種,我們自認為比較優越的一種手段,再用這一個優越的手段,去對治、解除掉我們自以為低劣的這一個生命存在的一個狀態,有這一個關係。

 

這時候,你會贏,你這個自認為優越的手段會占上風,為什麼?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你認為它優越了,所以你就會相對應一個,你本來習慣而現在認知它不優越的,不優越你就想把它丟掉了,所以這時候有沒有對治的問題?也沒有,是你在這一個迷茫的過程裡面,方向稍對,所以剛好心能夠把我們認為不優越的,所謂世間法放掉,所以這時候,相對是那一個優越法成功。事實上你有沒有很努力?也沒有啊,所以你就知道,到最後,佛法都是一種心法的問題,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它就是什麼。這時候如果你認為優越,你又執著了,又執為一法,所以這一法,又叫不優越了。可是因為你沒有第三法來應對它,所以你還是堅固的優越觀,把它給牽制住,其實它是牽制你的,因為你迷執在那邊,你這時候捨不掉佛法,所以很多學習者並不是迷失在世間法,而是迷失在佛法的應用。所以,就沒辦法去轉經,反而被經轉了。

 

就如同法達禪師當年,讀了三千部《法華經》,結果被《法華》轉,而不是轉《法華》,你看人家的法號,也剛好是「法達」,法本通達,對不對?可是被六祖惠能「酸」,酸…聽得懂啦,台語叫〔詼〕,被調侃,這樣子,「你看法本通達,汝何不達?」所以法達、法達,為什麼今天不達了呢?不通達,當下悟到,所以放下。你看,放下之後,他傲慢頓消,這一個前面的階段就是以「法」治,以佛法治一切世間法的過程。三千部,不知道在座有沒有人讀過《法華經》?讀三千部大概也要十年,十年很認真的這樣子讀,他當然很認真啦,非常認真。你看,也不解其義,可是,如果你不覺得它優越,為什麼會不間斷讀十年呢?對不對!那他讀了十年,這個優越對治了他的世間法了,世間法已經放下了,可是為什麼還不開悟?既然都放下了,為什麼不開悟?因為他還執著一個佛法,所以,他就不能通達佛法。

 

佛法是教我們斷貪的,不是教我們換貪的對象,我們眾生偏偏在選擇外在的、不同認知的優越,再繼續貪,當然曾經也都可以斷過貪,只是他的斷不完全,他是斷貪的對象,結果斷了某一個對象又換了某一個對象,所以還是不成,佛法本然沒有一法可說,因為眾生的建構,所以「法」變成無量無邊。這時候第二階段,若執著佛法,對治了世法,也不錯了,減少非常多世間的困苦,因為心想稍單純了,想得越雜,人生果報就越痛苦;想得越少,就減少多餘的煩惱、憂慮、牽掛。如果不想呢?不想就沒有煩惱、憂慮、牽掛,可是這個不想,如果也是一種想,它猶有無量的煩惱、憂慮、牽掛。那什麼叫不想也是一種想?例如我們的發呆,發呆,你們這樣叫不想,「你怎麼都不會想一下呢?」有的人會這樣數落我們,不過那還真不是不想,那個是無明。

 

我們又錯把無明當作不想,所以佛法才又告訴我們,在八正道裡面,又告訴我們有一個叫做正思惟,它又教你思惟,這時候又教你不要思、不要議,那到底是什麼?兜來兜去!所以就有很多學者讀了《金剛經》,讀了《楞嚴經》等等…之後,最後討論出一個結論,就是釋迦牟尼佛人格分裂,頭腦有問題,好幾面啊,一會兒講有,一會兒講沒有,沒有叫空,最後又跟你說有跟沒有是同一個,那我們世間人怎麼理解?最後講完之後,又跟你說,祂什麼話都沒講。這裡你可以理解到人格分裂了喔,講了一堆,四十九年一直講,欸…祂講得可多了,對不對?祂一天至少要講八小時,我們現在有哪一個老師,有辦法一天講八小時?沒有敲鐘休息喔,沒有休息,什麼都沒有,一整天就這樣講,那講完八小時是不是就了數了?不是!

 

講八小時是對我們現在的地球人講,對地球人講的同時,還有對不同維次空間的這一些諸聖眾講。那八小時因為人類體虛,撐不下了,所以要留一點時間給他休息,也要留一點時間給他去修行,你就知道,在講的同時是不是修行?既然在講的同時是修行,為什麼還要留一點時間給那一些聽的人修行?你看…問題又來了,你就知道,如果沒講到這邊,我們剛剛就汙衊了釋迦牟尼佛了,如果講是修行,那就不用,也就是說聽是修行,八小時聽了就是修行了,那幹嘛還要留時間給這一些聽者去修行,還要再去修行,對不對?因為眾生不會,所以他們聽的時候不是修行,聽的時候叫做學習,學習不等於修行,修行要去做的,要去做,從不二法門來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講的時候如果不是修行,那聽的時候也不是修行,它就不是不二之法,它就是二法,二法又不是佛法,所以到底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佛法還是不是佛法?所以,這時候就是「會與不會」的一個概念。

 

世尊講的時候,祂自己既是修行,又是什麼?自修,又是什麼?又是利他。所以自行化他於一念間完成,其實不用講也是修行,不用講的時候也是自行化他於一念間完成,這是「會」的人,但是我們眾生不如是,所以,必須要講的時候,他才叫做學習,他認知學習,他就不認知是修行,那如果會的呢?就如大迦葉尊者一樣,世尊不用講,祂也修行到位了,直接到點,你們不是常常講的拈花微笑嗎?釋迦拈花微笑,迦葉悟無上法,這個例子就是講「會的」,那會的要不要八小時修行?統統不用了,隨緣就好了,那什麼叫會?聽的時候隨文入觀,或者是隨語入觀都可以,因為聽是講,講也可以代表語文,或者是隨音聲入觀,其實這一句話,本來是在講那個看經的人,我們現在多數人在看經,只要一修行就想到看經,讀經,每天一百零八遍,對吧!如果是《法華經》看你有沒有辦法,每天一百零八遍,要不就是在那邊打坐,要不然就是在那邊念佛,要不就是在那邊拜佛…等等,就自認為是修行,或者不是自認為,是我的老師教我這樣叫做修行,這時候也叫做對與不對,通常來到這個時代的眾生根器都變不對,因為他看了經,他的脾氣沒改,他的個性沒改,這時候看經就不叫修行,只是前方便的學習。

 

也就是剛剛我們講,世尊當年一天講八小時,那些佛弟子是不是就是修行了?少數是,多數不是,為什麼?因為你看經典也有很多的少數,因為太多了,所以很多的少數,加起來也變多數了。可是相對那些沒有意會到的,還是少數,他們都在世尊講法的時候,沒講幾句或者是沒講幾卷,沒講幾品的時候,就悟!就開悟了,證了初果、二果、三果,有的人甚至一聽就悟到無生法忍了。今天我才跟幾個同參講,很多人不瞭解,以為我們一般講的開悟,就是悟無生法忍了,佛家講什麼?「花開見佛悟無生」,這一個「悟無生」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層級不低,少說也要到七地菩薩以上,而且這是依圓教的定位,而不是別教,也不是藏通教,它是以圓教的一種判定、科判來講,從圓教初住菩薩,已經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的這一些大菩薩摩訶薩。

 

那麼,要達到十住、十行、十迴向,再上去的十地的第七地,七地菩薩是下品無生法忍證得的菩薩,再來是八地,八地在佛法叫做不動地,不動地也就是說祂心完全不動,那麼,之所以能夠完全不動,祂就有別於會動的菩薩的能力,我們以前常常提到的,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的這一個宇宙生成的真相,也必須要證得八地菩薩,才看得到這個真相,所以不是我們一般講的,哎!開悟了、都明白了,不是這樣,它有它的範疇,可是不是這一種深透性的。八地菩薩叫中品無生法忍,再上去叫九地,九地菩薩叫上品無生法忍,那無生法忍結束了,再上去還有嗎?有的。

 

以前我們都只聽到無生法忍,就已經很厲害了,這時候告訴你,九地菩薩向上一著,契入十地菩薩,進入了寂滅忍,這時候十地菩薩證得了下品寂滅忍,再上去,你們熟知的等覺菩薩證得了中品寂滅忍,再上去叫妙覺如來,妙覺如來也就是圓滿佛,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真正的真如本性,你們常常講的如來、如來的那個生命境界,這個時候就是證得了上品寂滅忍,所以祂在「寂滅定」裡面。很多人不瞭解,無生法忍到底是什麼?用一種淺釋的講法大家好懂,「忍」是什麼意思?「認同」的意思,你認同它,那為什麼跟忍這個字有關係?古時候字比較少,挑了這個字代表認同的認,它在意會上,就是那個味道,那個文字學的味道對生命的狀態,也是一種冥合的形容,比如說,你如果不認同它,你就忍不住,對不對?我們人跟人的對待,你不認同這個人,這個人講什麼,你就不一定能夠接受,你不接受叫做你耐不住。

 

又比如說,你這個痛,你到底痛不痛?不痛,再戳大力一點!不痛,再更大力,不痛,那表示你忍得住啊!你忍得住,叫你接納它,你接納它,接納就有一種認同的意味,所以那個忍的意思叫做認同。認同什麼?無生,根本沒有生滅,但這個沒有生滅,還不及寂滅的那個沒有生滅,這一個沒有生滅,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生滅速度太快,也就是彌勒菩薩講的那個,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生滅,那個念頭就叫「生滅」。明明有,可是因為它的速度快到我們無法理解,所以形容叫不生不滅。然而,如果本來就沒有生滅,幹嘛還要再形容一個不生不滅,所以佛法的用詞,有很多需要你去意會的,那個意會也就是一種隨文入觀,當你聽了,就入到那個境界了,就叫隨文入觀,那時候你就有辦法透過聽經聞法,當下證無上道,那一個態度本身就叫做修行。

 

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多不如是,我們要不就是很不專心的聽,要不就是表演得很專心的聽,現在有的會這樣啊,表演得很專心啊,然後瞳孔越來越大,有沒有?瞳孔越來越大,然後旁邊的人還可以聽到〔鼾〕(台語:打呼聲),這時候〔鼾〕才閉起眼睛,你看多高竿!眼睛張著就可以了。有的就直接〔盹龜〕(台語:打磕睡)了;有的是很認真地抄筆記,你看,你抄筆記,很認真的當下,你不能說不對,因為我們畢竟是薄地凡夫,我們沒辦法契入的時候,只有退而求其次,但是如果你能夠契入的話,你抄筆記是不是叫障礙?因為你的心思會花在抄筆記上,所以我們現在就直接錄音,拜科技之賜啊,所以也克服掉以前這個分心。你以為這樣就不分心了嗎?你還會看一下(指瞄手機),欸…還有電話,欸…有沒有Line?還會這樣啊!表示你靠它,你也不專心,你本來是為了更專心的,回家還可以複習的,你看,你已經不專心了。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特別不容易開悟,你就知道為什麼了,心不專,因為心不專,所以能量蓄集不了,所以說,會聽的是聽而無聽,你看聽而無聽又很難懂了,跟你們講說,會聽的就是很專心聽,你們可以理解,我們就在專心聽,專心裡面又有一個作意,作意了,你又落在意識層面了,從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就開始了,所以,你的怎麼專心都在無明裡面,因此你無法隨緣入觀,你必須習得聽而無聽。如果你理解到聽而無聽,你才能稍微去嗅得、意會一下什麼叫無生?無生,把這個「無」套進去,你根本無聽。我們眾生的無聽,還真是無聽啊!對不對,聽完了出去,大家彼此問候一下,「齁,剛剛我聽到什麼?!」「我都沒有…」「嗯…怎麼沒有呢?白來了!」「師父說無聽…無聽而聽」,一出去相問之下,聽到什麼?我就露餡了啊!原來我剛剛都不是真正在學習上課。

 

你看,這時候又是人的意識心不斷運作,這一個意識心,它也是一個名詞叫出生無盡,本來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出生無盡,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性空真覺,真覺性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心應量,循業發現,本來生命狀態是這樣。那會循業發現,顯現出來,那麼,一個真正匯歸於本體的,這個清淨圓明體的這一個立場的,當然這個不能講立場,這是對我們眾生講,就是你已經回歸這一個本體的生命狀態的時候,它也沒這個業不業的問題了。它是隨緣應化,感應道交絕不失時,祂講循業發現,前提是隨心應量,祂有辦法這樣。

 

隨心應量,必然有感應道交,所以循業發現,也可以變成是一種感應道交的概念,這是從諸佛菩薩的立場,尤其是已經契入一真法界,一個妄見也沒有,只剩妄見習氣的這一種生命狀態以上,更何況我們剛剛講的無生法忍,所以,這一個悟無生,無生又不是什麼都沒有生,所以這個悟無生就是我們佛在講的,「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空有不二,能所俱泯,真妄不二的這一個生命狀態。所以才講父母未生前,就是說,連你爸爸媽媽都還沒出生,那是不是爺爺奶奶,它以一個爸爸媽媽來代表,不是你們這一些,所謂的有為生命狀態的存在的一種延續的生,不是這種概念,也就是說,你們在一切的盡虛空法界產生之前,這個叫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是你自己,那一個才是你的真如本性。

 

如果你沒有悟到無生法忍,你就沒辦法理解,你不要想說,欸…師父您講這個無生忍,我們大家都不會反對啊,設想你幾十年前,當人家跟你說整個世界是不存在的,你那時候怎麼理解?包括我們現在也可以問卷,「整個世界是不存在的概念」,極少數人可以去理解跟接受,明明就有啊!所以最後他們的定位叫做〔ㄇㄤˋ尬〕對不對!〔ㄇㄤˋ尬〕就是無稽之談!太誇張了吧!明明就有啊!然後你再跟他說,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他會跟你說,神經病!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對不對?甚至,只有一個可以通,就是你的錢就是我的錢,我的錢還是我的錢,這樣是通的。這個時候是你就是我,這個世間的概念,它很難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無生忍一旦確立了,這時候才叫花開見佛,真正見到,你就知道,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去極樂世界了吧?!

 

你薄地凡夫,一下子辦不到,如果用豎出的角度,你沒有遇到明師,那就免談了、免談了!就在我們前面講的,這個教到底是什麼?教、理、行、果,這個理到底是什麼?我們都會定義錯誤,然後我們教的人也會教錯…等等,錯加錯,攪和一團,這時候我們不要談說往上升,不往下掉都已經是邀天之幸了。所以,在你具足因緣的狀態底下,你還得要非常地精進努力,於哪一個角度?哪一個對象?你的起心動念,你不能有起心動念。當然不能有起心動念,大家瞭解了,不是那種呆子沒有起心動念,不是那樣,那不是像死人一樣。死人還是有起心動念的,他的靈魂有起心動念,所以他的有為還是會造作,他還會爛啊!這一些都在有為的世界,所以你得要直接了當的去杜絕你的起心動念,比如說我們的貪、瞋、癡、慢、疑,這是很粗、很粗的,杜絕到哪裡?杜絕到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你有辦法一彈指(師父用手指彈了一下)一個都沒有,但我們是這樣就三百二十兆個出來了,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這些怎麼去杜絕?這豎出的模式,非常需要毅力跟精進。

 

當然這時候講的精進,不是六度講的禪定以前的次第精進,這時候講的精進是,你要涵融了禪定的精進,也就是說你透過精進,契入了禪定了,你這時候的禪定,猶有不間斷維持的精進,因為有的在禪定就不精進了。四禪八定很可怕的原因在這邊,因為它的樂,太、太舒服了,是世間無法理解的,叫做「禪悅」,所以你就知道,天人為什麼不用吃飯?什麼都不用,祂就整天在那邊,定在那邊就很快樂,因為禪悅為食,這個禪悅不可思議。以我們現在的樂,無法比擬,一旦我們修四禪八定,沒有明師去引導你超越,你幸運的話,證得了初禪,你就完蛋了!你看,你的幸運完蛋了,因為你會迷戀,你沒有功夫,你有境界沒功夫,功夫不能把你的境界再提升,四禪八定都有這一個問題。乃至於四空定,喔!更可怕,它的樂是這一些四禪,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無法比擬的。

 

所以,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天人,六道輪迴的最頂極了,祂的樂,可以讓祂樂到以為自己就是佛了,所以在這時候更樂、更樂,因為,祂會跟在因地修持的時候作比擬啊!真的,我已經修到佛果了,這時候圓滿了,所以祂這時候墮在空邊,什麼都不幹,只有在那邊享樂。意思就是說,祂的福報大到讓祂沒有什麼災難,也沒什麼災難,可是呢?這一個樂還是有極限,在你禪定未達九第定以上,你的禪定都有時間性,因為這是一種修得,就好像福報一樣,這是一種福報,不是一種智慧。所以四禪八定的定,是有定無慧,既是有定無慧,祂必然還是薄地凡夫一個,只是我們依佛法來講叫做高級凡夫,依我們低級凡夫的角度,祂叫做功夫很高,是這樣。

 

那麼到祂的歲數結束的時候,末後衰相現前,當然祂的相不是欲界、色界的那種相,因為祂已經是無表色了,所以祂整個會起瞋恨,這一股能量會因其誤解而沒把誤解理清,所產生的不相對應的設定的果報,而產生負面觀感,這一個反彈力會非常的強,因為這一個瞋恨力很強,所以在這一個境界的天人,通常命終的時候都直墮地獄,原因就在這邊。直接跳過其他的道次,也就是說,你們有很多…很多過去生當過那個神仙、仙女的…,還可以掉下來做一下人,踩煞車、到人道就踩煞車![好佳哉](台語:幸好),要不然就…當鬼啊!可是,剛剛講的不是喔,直接[ㄆㄤˋ]!就下去了,就到地獄去了,而且通常這種都會到阿鼻地獄去的比較多,因為祂極度地瞋恨,所以在那邊繼續消業,消消消消消消……直到屬於地獄的業消盡。

 

但是,這樣他就…頭出了嗎?沒有!還沒頭出,他接近頭出,就浮上來,浮到哪裡?浮到畜生道或者是餓鬼道,再去周旋。餓鬼道周旋、畜生道周旋、周旋,對不對,幾萬大劫、幾千大劫,再來,幾千大劫當中,一定又會造業,這時候,只有地獄不再造業,地獄太痛苦了,受刑人在監獄裡面比較沒有再殺人的機會,當然有一些特例,地獄就像這樣,所以在幾千大劫之後的惡道,又掉地獄,地獄那個業又消一消了,又跑出來、又冒出來,到餓鬼道去,又到畜生道這樣,三惡道輪輪輪…,不知道輪多久,輪到N個劫數,終於又嘣!又出來了,出來當人,當人,當個兩分鐘又下去。在那邊的感受是兩分鐘啊,你們以前的三惡道的朋友常常都會這樣覺得,你們這一輩子要精進努力,要不然,一不小心,這一輩子斷氣又下三惡道,你那時候的好麻吉就說,欸?你怎麼去了兩秒就回來了!因為這叫時差。

 

如果你沒有理解到時差,你就很難理解為什麼在三惡道是無量劫那麼久,明明我的親人已經投胎做豬了啊!為什麼呢?因為豬剃毛之後有他的名字,皮啊,有很多因果故事有這個啊,烙印!比如說曹操,連續投胎六次,如果下去這麼久,怎麼會在我們這一輩子還活著,還不到一百年他就又投胎了,這個就是時差的問題。時差,就好像蜉蝣,牠的一輩子是我們的一天而已,這個叫做朝生暮死,早上生出來,晚上就死掉了,牠的感受是一輩子,你看牠的一輩子是我們的一天,我們的一輩子是牠的幾天?是這個比對概念,而三惡道都是一種劫數算的,非常可怕,現在的人要特別警惕啊!

 

剛剛講到無生忍,所以你看,一個那麼高、一個那麼低,這個豎出這麼的不容易,你條件具足才有辦法,所以現在為什麼這麼多人求橫出?橫出就是直接拉出來,就是期待、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力,依照祂的四十八願,可以走一個捷徑,去到極樂世界,許許多多學佛的人也知道,去極樂世界,還沒成佛,可是去極樂世界等於成佛,有這個概念,它是保證班。剛剛講到的無生忍,跟極樂世界有什麼關係?那去了,還是要努力才能成佛,不如豎出也直接去成就無生法忍,不過這個很難。告訴你們,去了極樂世界,因阿彌陀佛的威神加持力,當年發的願,你一進去即便你是凡聖同居土,你的能力都等同阿惟越致菩薩了。

 

什麼叫做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剛剛講的,依華藏世界講的這一個七地菩薩,意思就是說,你如果有辦法念佛往生極樂,一進去,你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了,你就有那一個氣魄能力跟涵養,你就已經是七地菩薩的能力,可是你要很清楚,這是受到加持力,不是你的自力,這時候加持力叫助,有這麼大的助力,我要自己努力,那不是太便宜了嗎?所以大家想去,去到那邊又不退轉,因為那邊完全沒有惡緣,一切諸佛的土,都有所謂的「凡聖同居」,「方便有餘」、「實報莊嚴」,跟所謂的「常寂光」淨土,這四個分野很大,比如說,我們現在在釋迦牟尼佛的土,也有這四個,我們現在處在祂的凡聖同居土,但我們處的這個凡聖同居土,我們的「聖」看得到我們,對待得到我們,但我們看不到祂們,我們無法跟祂求學,就有這一個問題。

 

我們這邊是凡聖同居土,在禪天也有一個禪天也是凡聖同居土,所謂的「五不還天」,祂們這邊的天人,修持就是等待著去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這裡許多三果阿那含,都在這邊修持,所以,不是六道輪迴,許許多多都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天也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這一個地球也是凡聖同居土,你看,兜率天外院許許多多的天人,幸福得不得了,祂也見不到彌勒菩薩,也見不到,那「聖」是彌勒菩薩的彌勒內院淨土,彌勒外院是有福報的天人的樂土,它還是不一樣的。唯獨依彌陀本願兌現出來的極樂世界,四土一如、四土一如,也就是說,祂們這一個學校特別特殊,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分班,完全涵融在一起,混雜的,而這一個混雜,又隨時隨刻都有學習的機會。

 

比如說,鳥飛過就是在跟你講《彌陀經》、《無量壽經》,講無上大法,一隻鳥ㄚ…ㄚ…ㄚ…飛過去,我們聽的是ㄚ…ㄚ…ㄚ…像烏鴉過去,所以我們臉上三條線,對不對?人家烏鴉過去是什麼,不是三條線,是那個—「三法印具足」,就過去了。所以那邊的環境特別,奠基在阿惟越致七地菩薩的基礎,很快就可以成就無上道的原因。所以,即便華藏世界的諸大菩薩,也都嚮往,往那邊去,而華藏世界的文殊、普賢,也常常帶領祂們的學弟們去極樂世界參學,這時候,毘盧遮那佛會不會計較?不會,毘盧遮那佛會說,喔,太好了!少一點、少一點分擔,對不對?輕鬆多了,一旦去了,最多、最多也不過十二劫,十二劫而已啊,而我們剛剛說到的,我們隨便下三惡道都無量劫了,而在極樂世界,十二劫就成就了圓滿菩提了。

 

所以很多學佛的很會算,就走這一條路徑,但這條路徑,你要勤念佛,念佛要符合理論,這一個理論就是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信、願、行要具足,二六時中、淨念相繼、發菩提心。還有要發菩提心,也就是說你以自私心去勤念佛也沒用,即便念、念、念到你充斥著佛號也很難去,因為你的自私心沒放下。臨終你的念也不過是嘴巴唸,你的心還是不到位,反而是有一些鄉下老伯伯、老媽媽,他們也不懂得這些理論,可是他們的人格特質冥合,一冥合,用這一個方法,他就堪稱是真正的易行道。易行道,念佛為因,成佛為果,所以在淨業三福的第三福是大乘福,它就有一條教我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通常我們修行的人,瞭解因果都是我懂得因果理路了,我也完全接受了,我才有能力發菩提心,你如果不相信因果,你怎麼發菩提心?

 

這是薄地凡夫的一個境界,人天乘就是這樣了,那要怎麼樣才會到大乘法?大乘這個福,還要把深信因果提煉出來,這時候就有很深層的密義在裡面,這一個深信因果,不是一般你們講的,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一種,這一個深信因果必然是念佛為因,成佛為果,它講的是一乘聖諦的因果了,就是直接成佛的這一個因果。但你要直接成佛的因果,就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了,沒有發菩提心的人,你是信不了的,你信不了念佛就可以成佛,你懂嗎?所以發菩提心擺在前面的原因在這邊。但發菩提心又不容易,你得要小乘福具足跟人天福具足,才有那一個能力。但有的不是,有的在未達到人天福跟小乘福的時候,就已經發菩提心了,這一個時候是因為冥合他的質性,這叫做特殊狀況,他具足了善根、因緣、福德,在這種具足的狀態,他有辦法直接發菩提心,因為他一接觸,就能夠把他過去生的善緣、善根給引流出來。

 

一旦引流出來了,他可以當下發菩提心,所以這一種人很快、很快!但善根還得要有大福報,才能夠運轉,所以善根福德是一個修行人從因地修持要比較捉摸的。那麼從我們所謂的次第功法的資糧位,它也是必然資糧、必要的,你要修持任何一個法門,不同的門徑,這一些資糧不足,你永遠沒辦法,再簡單的也不行、再優越的也不行,統統不行!因為你的基礎不夠。所以福德從哪裡來?福德從布施來;善根從哪裡來?善根從清淨來,所以才教著眾生要廣修供養。昨天也講到供養不同於布施,它是一個勉勵督促,廣修供養而不只是廣修布施,因為只是廣修布施,固然有福德,可是你不會有「大」福德,這個「大」加上去有一種心境的概念,也就是說,廣修供養的同時,它具足了善根跟福德的果報,供養必然是有恭敬心的布施,服務奉獻,才有所謂的這一個供養的概念。

 

那麼,布施裡面沒有恭敬心就是布施,它往下降叫做施捨,是一種換取,統統是這一種概念。而布施裡面加上供養,供養就是有所謂的真誠心,有真誠心的人,必然有清淨心,所以在一個表面看好像只是布施的行為當中,其實完成了大福德跟大善根的一個功法,這個是佛法的不可思議處。所以「隨拈一物無不是」,禪法這樣講,很多師父都會考學生啊,「你會嗎?說來聽聽!」學生常常都說:「師父,我最近,覺得…喔,我感覺到…我進步很多,我都有照做什麼…」哩哩雜雜,你看,從頭聽完就是我我我…我我…我我我,一直我,對不對?你看,人家以前的禪師:「欸!最近怎麼樣啊?修得怎樣啊?」「不怎麼樣!」「怎麼個不怎麼樣啊?」「因為沒有怎麼樣」,有怎麼樣我們就落一法了,「所以…那你倒是說說看,哪裡是菩提?」「隨拈一物無不是。」你們可不要把這些話背起來,以後耍嘴皮子,這叫禪話頭。

 

以前的人有一種真誠心,所以他可以一下就冒出來,像六祖惠能當時遇到永嘉玄覺大師也是一樣,一來,因為他急著求人印證,其實他已經開悟,證果了,事實上他一證就到法身大士,急著求六祖惠能跟他印證,對話當中就有一段說,你對分別的看法怎麼樣?他說,分別亦非意,你如是,我亦如是,境界對等了,所以當時,他馬上急著要走,無常迅速,生死事大。所以,得到印證,右繞三匝,跪拜頂禮。這時候你要看出這個概念,永嘉玄覺大師已經是法身大士了,對不對?他跟一個初見面的六祖惠能大師,跪拜頂禮,叩頭鏗、鏗、鏗,然後站起來,我要走了!為什麼?因為無常迅速、死生事大,所以我要趕快去了我的緣了。你說,法身大士還有什麼緣?有,過去生生世世的一切,還未開悟之前跟眾生結下的善緣,惡緣都是緣,「了」是什麼?因為你一開悟,而且是大徹大悟,不是小開悟,你一大徹大悟,就馬上知道有人在敲鐘了,所以要履踐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以,趕快,無常迅速,哪還有時間在這邊〔開講〕(台語:閒談聊天),對不對。那相較之下,是不是六祖惠能就比較遜了?不是啊,六祖惠能已經在應了,然後永嘉玄覺,「趕快啊!您已經在應,我雖剛來也要去應吶,所以要走!」「哎呀、哎呀,不要那麼急嘛,住一晚再說」。所以,他得了一個綽號叫一宿覺,那是不是一宿覺?不是。他在還沒有來見六祖的時候就已經覺了,是為印證而來。印證是為什麼?為取信,因為人有這種劣根性,你說,我悟無師智了,他說,你〔臭彈〕(台語:吹牛)。如果六祖惠能印證我,人們就會說:「喔,是、是、是」,就會這樣。你看,都是為了眾生,所以無常迅速,然後你看,他成就法身大士尚能叩頭,他也沒跟六祖求法,只是請他印證而已。

 

如果是我們現在的人,跟人家求法還很傲慢與人論辯,「要不然,你講來看看!」這樣子,都這樣子啊。要不然就是「齁…有道理、真有道理,對耶!不然再說兩句」,你看,都時常這樣啊,你再講兩句,「齁…你真會講,你真會講…」你越厲害,他越嫉妒,越傲慢,最後…你很會講喔,你知道意思齁,「我也很會講!」這樣,都是這樣子。我們就說很會講也不算什麼,很會講,誰有嘴巴都會講,喔,所以這時候,就要被那個修無師調侃了,他就會跟我們這種很會講的人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你看,馬上閉嘴,那個世代的人有這一個特質。所以,為什麼俱生煩惱,傲慢擺第一?傲慢是極度瞋恨,傲慢、嫉妒、貪欲,也就是說,如果你在修行,能夠把這一個擺第一的劣根性,當作首位去除掉,其他就好說了,正所謂是「擒賊先擒王」對不對,兵法不是都這樣嗎?

 

所以你看,會用的,兵法就是佛法啊,不會用的呢?我們認識太多都是把佛法拿去當兵法,自己做錯事,自己邪心、道啊,就搬出佛言佛語,最後人家恨得牙癢癢的。佛言佛語沒錯啊!可是不是你講的那樣,所以,為什麼常常勸著我們在學習的,階段性不要老佛言佛語的運作,就像說,你以前沒有學的時候會講話,為什麼學了佛以後,不講佛言佛語,你就不會講話了呢?如果是這樣,也代表著你根本沒有學,因為佛法是通透的,什麼話都可以拿出來,尚且蘇東坡都可以了,你還真正修佛的,為什麼還比不上蘇東坡?蘇東坡,這個要勸勉大家,如果你真正要修行,不要學蘇東坡,古人不要學蘇東坡,近代人不要學梁啟超,王維可以學,這是真正要修行的。

 

如果你要沾一點附庸風雅的氣質,沾一點佛法的文化氣息,沾一點境界的這一種氣味,那你可以盡量學蘇東坡,因為他不是真修行,而是過去帶著很深厚地修持的果報,投胎來到這一世,他有一種很深厚地佛法的基底,可是總在遇緣不同,沒有遇到真正的明師開導,他還只是在佛法的這一種氣氛裡面,而不是真正佛法的功夫裡面。不過,即便人家只是在氣氛裡,也都不得了了,對不對。這個叫什麼,即便是嬉笑怒罵之餘,信手拈來無不成文章,無不是的意思,人家也都可以這樣,更何況是學佛的人,一定要佛言佛語嗎?所以學佛的人,不是叫你表現出一個佛裡佛氣的樣子,你土裡土氣反而還不錯喔,土裡土氣,踏實!而不是學了佛,佛言佛語,然後佛裡佛氣,動作又超級難受的優雅,你不真誠,人家就會覺得難受,腰都快要斷掉了,還在那邊裝…撐著腰,敲鐘了!我們比釋迦牟尼佛幸福多了,我剛剛講到腰,撐著、撐著,腰你硬,你就揉一揉,對不對。

 

佛法是順乎心性,合乎自然的,而不是在那邊裝樣子的,你如果不瞭解這個,佛法會害了我們一生,這時候佛法就很冤枉,因為那樣子就不叫佛法,所謂「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佛法假設是一邊,你們認知的,世間法是一邊,這叫兩邊,這兩邊都不能執著,兩邊除以二,這也是一邊,也不能執著,所以,統統不能執著,這叫「中道」。你「執著」,不能執著;你「不執著」也不能執著,這個叫做「中道」,沒有這一個基礎中道之觀,你沒辦法去習得什麼叫做超越輪迴,更何況四聖法界的契入,我們的生命,就會永遠被我們的意識心主導,也就是一彈指,一念無明開始的那一彈指就開始主導著我們,所以,我們就會隨業流轉永無出期。

 

那意得空性,也不是念《金剛經》你就悟得了,所有的經典,禪門講,「因人說有,萬法本自人興」,人,不是人心而已,當然一定有「人」的這個心,可是那個「興」是興旺的意思,諸法是人去弘揚的,比較世間話叫做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我們現在都被道弘人,所以,我們就入不了道,因為我們變成所謂的木偶,沒有生命。所以在學法的過程裡面,一定要體驗到這一些理路,一個會學的,真正是從「理」入,我們沒辦法去理解到理,因為靠自己很難,理的部分多要人家去解析,可是解析的本身,也並不是理,解析的本身是一種善巧方便的引導,引導你入理,那個狀態才叫做理,真正的理。如果這個不容易就從「義」,義就是從解析的本身,所謂的義理,常常這樣講,然而,義有時候又很難,因為我們的執著太深,所以只好從事修、從事學,揀一件冥合於佛法生命運作的事情,你就去做吧!

 

在做的時候,就是做就是了,但對我們世間人還是很難,因為我們做的時候又在那邊想,想了就又無量延伸了,甚至最後還會懷疑、測度,為什麼要這樣做啊?為什麼要那樣做啊?這些又沒辦法,那接下來要怎麼辦呢?說到這邊…只好散會,是吧?因為已經〔無步〕(台語:沒辦法)啊!理也不行、義也不行、事也不行,那怎麼辦?那就隨業流轉,那隨業流轉也是一種辦,這時候就是有緣下三惡道的機會,對不對,業消了一點,你的慧也會比較開,你哪一天又浮上來了,那時候也會比較容易明白一些理路了。下三惡道有兩種,一種是短期下三惡道,短期進修,一種是長期卡在三惡道,很難出來,那什麼叫短期?短期就是在這個人世間,還沒斷氣以前,人家來罵你,罵你很痛苦,三惡道,趕快,趕快接受啊!人家來酸你,來折騰你,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之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你看前面那一段不是三惡道嗎?被文學家形容起來多好、多優越!你看,還不是一個觀念、一個念頭,文學家引導人提升。但我們遇到真正修行的禪師直接來的時候,我們會說:齁!氣死了!對,所以都一樣,你要在這種事的歷鍊當中,去參得那個一樣的部分,那個一樣的部分,就帶領你往義理去契入了,所以你就很容易透過這一些事成就無上道,這樣的歷程,也就是一種小氣味的即身成佛,小氣味啊,因為你那個涵融度還沒出來。真正的即身成佛,是你在這一些事當中,鍊得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胸懷,那時候,直接證得無生法忍,從那邊算起,很快就到了不動地,不動地八地菩薩,所以,你那時候就會得了整個盡虛空法界的理路,到那時候才真正入理。

 

剛剛我們前面講的那個是前方便的入理,可是前方便可以帶領我們往真正的走,這樣一階一階往上爬,它就簡單了,那時候就在當下你就是圓滿佛,為什麼?本來就在當下,因為你們當下即是常寂光,常寂光不是離開這裡有一個常寂光!常寂光是你們隨時隨在的,所以虛空法界大否?大。假設虛空法界是一朵雲、一朵雲,你們的心性就是你們的常寂光,自性就是那虛空法界,你要知道這個時候虛空法界小否?好小。你們就是被妄見牽制在這麼小的生命狀態裡面,而求無出期,一念間即得轉,那一念就是量大即得,心量擴大,所以心量大到哪裡!你的現量就證到哪裡。證明現量的世界,我剛剛講現量就是你做到,比如說,你心量到四禪天,你現在就四禪天,地球來來去去自如,也不會有碳跡,也不用搭飛機,也不用怕掉下來爆炸的問題,也不用怕恐怖分子,統統不用,因為那個就是你自己,你隨時到,因此沒有時間跟空間的問題。

 

所以在這個時候,愛因斯坦的理論就成立了,時間跟空間,在某種條件參數底下是不存在的,所以它是抽象的。因此你也知道沒有生死的問題,你們為什麼會有生死的概念,因為你們有時間跟空間的概念,所以你們有生死,生死是不是都在這裡面,對不對?一旦沒有了,沒有生死的概念也就沒有時空的概念,沒有時空的概念也就沒有生死的概念,所以這個也是愛因斯坦要追逐的一個終極理解,可惜他沒遇到佛,他還是沒辦法,可是依於過去曾有的善根,也能夠這麼去理解宇宙,也不錯了。可是,佛無盡慈悲,把這些理論方法,清清楚楚地教育了你們,讓你們很清楚,你只要自己願意去做,你自己就辦得到,就是放下執著、分別、妄想,也就是回歸我們的「定力」。

 

那麼定力還得超越四禪八定之定力,四禪八定再超越,你還得匯歸,回來我們的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就是你們未生前的面目,那個面目就是什麼?一切眾生皆有的如來智慧德相。那麼,因為沒有妄想執著,所以它的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跟自然智也就能自然證得。我們的本能是如此美好,我們卻因為我們的小家子氣,把它葬送掉,在小家子氣裡面,又在比看看誰能夠快速達到本能處,這時候又增加一種小家子氣,所以你就知道,一切錯誤的心態,頓念放下,你本來就是正確,這時候無修無證,正所謂是「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

 

Minaya kinaya soko  

弘聖上師 唱頌《元和妙音》

Minaya kinaya sini

hanzhan sosin

kainailisi mainasiyo

 

正所謂,「汝若欲得心要 ,當一切善惡皆莫思量,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