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第十一品【學法的第一步】
一覺元學會恭敬整理
每次來也都不知道要講什麼?但不知不覺當中就又講了一堂課。佛告訴我們,「隨事起念,妙觀自成」。我們眾生就是有太多的成見跟意識形態,依我們讀書人的角度來講就叫做準備、準備。剛剛在裡面的時候,讓我想到,早期在太極教室的時候,剛去也是這樣,有很多好學的老師們,大家一起來交流、座談。有一天,有一個同參,好像曾經問過我說:師父,您都怎麼備課的?好像沒看過您備課這樣。那時候我還不知道「備課」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我就想一下,可是,當下一聽到人家講備課,就理解一下,啊!就明白原來人家在講的備課,是什麼一個狀況。因為我們也沒有在所謂的學術單位裡站講台,因應個什麼專題去闡述,但曾經在2008還是2007年的時候,接受張啟華文教基金會的一場演講。張啟華先生是一位老畫家,已經過世了,他的後代幫他成立一個基金會,做一些學術的探討,跟一些公益的事務,也聽說去他們基金會上課的,也可以在大學裡抵一、兩個學分這樣。
當時我就答應了去演講,在過去之前,他們的秘書長就常常打電話來問說:要幫我準備些什麼?我說,幫我準備個椅子,要坐嘛,當然不像現在這個,什麼太師椅、不太師椅的,就是個板凳,席地而坐,總是也不禮貌,那麼就說椅子。「不是,我不是問這個,這個一定是必備的,您有沒有什麼講義啊!要使用。」我說沒有講義耶!沒有講義。那您被我們邀請來演講,總是要有個主題啊!主題,您們不是定好了嗎?那主題總要有大綱啊?大綱沒有,細目沒有,什麼統統沒有。於是他們幫我訂一個主題,什麼靈性與音聲的什麼關聯…總之有個學術名詞,文謅謅的,現在也忘掉了。所以也沒準備什麼講義,什麼都沒有。接下來說,那您音聲總是要有個音響吧!您一定會帶很多的音樂來分享,對不對?播一首就解釋一下這是什麼?依他們的概念。我說不用啊,音響也不用!那總是要Powerpoint吧?Powerpoint對不對?我也第一次聽到什麼叫Powerpoint,就說,蛤…那是什麼?Powerpoint就是…你有什麼資料要打在什麼銀幕。我說都不用,都不用。什麼都不用?三個鐘頭耶?!三個鐘頭,那這樣子怎麼那個…,我說:我也不知道啊,沒參加過你們這種基金會的演講,就來看看嘛!
結果一去,啪哩啪哩啪啦…從頭講到尾,三個多鐘頭啊,然後講到晚上了,他們基金會要關門了,聽說有一些學者還意猶未盡,結果又帶我到周邊的什麼幾度C的咖啡,又續攤在那邊繼續。然後,裡面就有一個崑山科技大學的教授,跟高雄長庚醫院的這個藝術治療科的所長還是什麼長,不知道,主任什麼…等等,就很好奇嘛,也來理解這些,然後好奇地問說,欸?怎麼都不像他們必須要備課。正如我剛剛提到的,原來曾經他們問我,然後我說,喔!懂了,懂了,懂了什麼叫備課了。於是我說,喔!那這樣,我有備課,我本來說我沒備課,現在要改口一下,我有備課。我說我是分分秒秒當中,於日常生活當中,統統在「備課」。只是我的習慣,是把它備在我們的生命阿賴耶識田裡,而不是備在我們所謂的電腦檔案室裡,把它調出來,或者是打一篇資料。當然生命的阿賴耶識田,也是一個方便說,就是方便說啦。你們要瞭解佛法是隨心應量的,那隨心並無心。也就是說,這個是一種,所謂佛法一乘諦的妙境,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所以你看,這時候把眾生提煉出來,它是隨順著眾生的起心動念而顯應而已,表示祂沒有心,所以諸佛菩薩無心。我們假設在學佛,也要學像一點,就算做不到,也要裝個模樣,聽說裝久了也會變成那個樣子,所以總是有一種依循、效法。那麼你要效法得到它的門道,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我們現在的佛弟子,多數也都在效法學習,學習就是有一種模仿的概念,在模仿的過程裡面,多數在模仿一種外相,我剛剛講樣子,樣子有很多個層次,外相是一種樣子。比如說,一個人的長相、談吐什麼。你看,你們以前不是還有電視台那個什麼悶鍋的,有沒有?大悶鍋、小悶鍋,對不對?裡面也是模仿秀,模仿政治人物,模仿這些名人,那個也叫做學習樣子。那有的人就模仿得到所謂的精神狀態,也有人只模仿到他的樣子而已。
學佛亦復如是,你是學到佛法的文化層面、儀軌層面,還是佛法的這一種所謂的扭曲的層面,因為被我們四眾弟子,不如法的四眾弟子,展現出來的那個樣子,就是扭曲的層面。我們如果又跟著這一群來學的話,我們就在扭曲當中又再扭曲。當然很少有一種幸運者,他學到扭曲的,經過他一番扭曲,把它扭成正確,這個就很少很少。這種通常是上根利智,這可不是笑話喔,這在佛法都跟我們闡述過了,在密持的修持多有這一類,都有這一類。這一種都是上上根人,也就是說跟著魔學修,他也成佛,我們一般沒辦法。我們一般人連跟著佛學修都成魔,哪裡有能力跟著魔學修成佛,對不對?所以還是有所謂的善根、福德、因緣的不一樣。那麼學習就要瞭解到這一些理路,跟長存於我們這個世代的這一些現象,就是說所謂學習成長的,這一些琳瑯滿目的現象。有時候,一個人也沒有機緣去理解太多,那沒有機緣的狀態裡面,你就要安住在當下。
要把「安住」兩個字提煉出來,佛法告訴我們直下承當。我們通常承當不了,就是我們那個安住的心沒有,也就是說,我們與生俱來,意欲好求的心太濃郁,這一個意欲好求的心太濃郁,讓我們沒辦法把這一種惑業給平息掉。那麼這一個惑業之本,是所謂的放逸,剛剛講放逸就是一種好欲的心境,既是惑業之本,如果我們這一個放逸,沒有把它給拈掉的話,我們的惑業當然不斷蔓延,所以斬草要除根,春風吹不生,學習就像這樣。我們在許許多多大德的經驗裡面,也告訴著我們要根本修,但也不知道那個根本是什麼。所謂一切眾生的根本,就是那一個起心動念,這時候不講佛菩薩,因為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祂永遠保持在初念。這一個初念,我們又很難理解,我們又把初當作一,對不對?第一個。第一個它表示有,我們世間的概念就是這樣,怎麼會說沒有起心動念?這個不是有起心動念嗎?這時候就是變成文字性的話頭了,從這一種角度裡面,我們就變成研究性的了,那這時候就學了一個學術型的佛法。學術型的佛法就容易去增長邪見,因為學術型的佛法,它少了驗證,它有推測、有論證,沒有實際的行證。
那麼在這個角度來講,就是蕅益大師在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一旦這一個邪見的基底,沒有拈除掉的話,我們一切攝受佛法的知見進來,都會變邪見,就好像一個杯子髒了,你只要不先把它洗乾淨,你倒什麼水進去,它就髒,你倒什麼飲料進去,它都髒。你喝會有一點點那個飲料的味道,可是它是髒的飲料,髒就不純。所以我們這個生命,這一個身體是一個載體,就會這樣。這一個身體太狹隘,我常常講這個,我們一個人好了,一個人就不是一個身體的概念了。它涵蓋著身體,它不只是身體,所以包括我們的精神層面,也是一個載體的意思。物理、精神都是載體,它承載那一股能量,那這是依我們眾生的角度闡述的。如果依真實的,所謂的生命的流衍的層次來講,我們這一個精神跟這個肉體,這個載體,是被能量變現出來的,所以原來本來沒有什麼載體,可是依我們現在漸次修行的,這一種有所質礙的生命狀態的時候,它就變成有一種載體的概念了,所以你就要善護這一個載體,這個載體顧名思義,承載之體。
承載什麼?承載能量。承載什麼能量?這又很重要了。所以這一個承載之體,我剛剛用杯子形容,這個杯子如果髒了,或者是這個杯子本身有毒,好比說,我們現在都知道那個礦泉水,那個寶特瓶,現在有很多塑膠製品,如果它的級數不夠好的話,它是不是有毒素?你說,我們這是乾淨的寶特瓶,可以裝水喝,可是當它一天一天變質之後,寶特瓶是不是會釋出它的毒素?我們這時候裝進乾淨的水,它是不是乾淨了?它也不是。它表面是乾淨,可是它其實不是。所以講到這邊,就是告訴我們,我們這個載體有很細微的汙染,很細微的汙染源,這一個細微的汙染源,會產生很濃郁的汙染的結果,所以第一關鍵,學習一定要先把這一個載體給清空。所以這一個載體的這一個汙染源,也就是我們的見惑,所謂見解的不正確。而見解的不正確,通常是依我們這個世代叫做與生俱來,俱生煩惱。就是說生生世世就有了,然後來到這一個時空,它本然具足。
這個時候就想到,剛剛跟一位同參聊到說,我們每一個生命,來到這一個世代,都是一種自我選擇的,其實並不如是。我們有我們的業力要去經驗,這是確實的,可是多數的生命來了之後都會發現是無奈的。我不想這樣,可是當我們的認知是自我選擇的人,像我很心甘情願這麼來的,對不對?那個叫選擇,我所選擇這一種生命的經驗模式。所以這一個世代就有很多人過得很快樂,也有很多人過得很痛苦。快樂也是莫名其妙快樂,也不是你在過去生還沒投生,你選擇來當人的時候,欸,嘣…出來了,哇!對,果真如我以前想的這麼快樂。這個快樂也是你莫名其妙得到快樂,這個莫名其妙,當然是依現代,我們已經出生的這個腦袋瓜的理解,要不它是叫做不可思議,它叫本然如是,因我們來受這一個快樂是本來就這樣。
換言之,我們來受苦也是本來就是這樣,可是它絕對不是如一般靈修領域所講的,是我們選擇用這樣的生命形式,來經驗這一個生命。可能後面延伸了很多…了這個緣,對不對?或者是來經驗抵銷那一個力量,來經驗之後,我們只要經驗了,我們未來都會變得更好?不如是。如果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就沒有所謂生生世世輪迴不已的這一個說詞了,這一個說詞,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講得出來的,這個說詞,通常是羅漢等級的生命體在幫我們闡述的。羅漢、菩薩、佛,我們一般這樣講。我們本來也不知道,我們生生世世在輪迴,即便我們真的生生世世在輪迴,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知道,依持聖言量,因為有「佛」這種覺悟者,祂經驗過,祂又跳出來,所以祂又理解透晰,所以祂可以先跟我們講,我們都在這樣的狀況底下,依著我們過去生,也曾經在輪迴裡面造善、修慧,所以我們也不乏所謂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種條件下,我們接受到這一些聖言量的時候,我們可以去理解跟接受,所以我們也就會認同我們生生世世輪迴。
可是依我們現在的生生世世輪迴,有時候夜深人靜還會〔頓蹬〕(台語:遲疑)一下,〔頓蹬〕一下說,真的嗎?到底是真的嗎?你們真的相信嗎?相信,真的相信,你現在就不再輪迴了,這是依持所謂的大乘、一乘修持,發菩提心時便成正覺,發心,為什麼你會發心?因為你真的相信,相信來自真的體會到。真的體會到生生世世輪迴,你必然知道,它就只有一個字叫苦,它絕對沒有樂。我們剛剛又講說,啊!來做人投胎,有時候就快樂一點,那是我們在不知它不是樂的前提之下,我們誤以為它樂,所以我們定義為樂。你看,我們都是用這一種所謂的知見,世間人的知見,意識形態、普世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在定位,所以它裡面隱藏了很多的瑕疵跟危機。要不是過來人,佛陀告訴我們,我們的六道輪迴就三種苦,你看,祂從來沒有講到樂喔,祂有講到樂,也叫你離的啊!三種苦,第一種叫苦苦,再來叫壞苦,所以我們以為的樂,就是屬於壞苦這一種,它叫做壞苦,可是我們會覺得樂,那為什麼叫壞苦?因為它會不見,它保持不住。那保持不住的原因在哪裡?在於我們在消耗、耗損。
比如說,我們剛剛講那個寶特瓶的理路,寶特瓶,你把它洗乾淨,以為它乾淨了,然後你把水裝進去,把它放著,放久了,這個塑膠瓶是不是開始釋出毒素,對不對?你剛放進去的水是「樂」,是好的啊!你可以喝啊,很快樂地喝,然後只要那個時間過了,毒素出來,你再喝,你也覺得很快樂啊!可是這時候是你止渴的感受快樂,可是你的身體已經在吸收那個毒素了,這個你體會不到。這個毒素累積久了,終於產生所謂的病徵了、病相了。那時候你會發現,啊!好苦喔。我們眾生就這麼愚癡,我們不懂得,沒辦法理解到,原來這一個苦的果跟前面那一個以為樂的因是連結在一起的,連結在一起。所以從這個角度,前面的樂是一種錯誤的,它會轉變成不是樂,所以這時候就壞,叫壞苦。
這一種苦,就是我們常常聽佛陀講的「習苦為樂」。我們常常在這個世代,錯把苦當樂,這個他們又有一種形容,叫做刀鋒舔蜜,刀子磨得很鋒利,上面塗一層蜂蜜,然後你去舔它,哇!好甜喔,對不對?好甜的同時,你的舌頭也流血了,緊接著就要去看醫生了,對不對?縫舌頭,有的舔得大一點的變蛇,兩條~蛇信(眾人笑),舌頭就壞了那個意思。總之,你的功能就在你認為的快樂當中耗損,生命的功能,這個叫做壞苦。壞苦前面,昨天我們在台中講到這一個苦苦,苦苦一般我們講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有這些,你看,統統留戀不住。在這個世代,如果我們學習,沒有先把一些知見調整正確的話,我們對於這些形形色色的種種,都還是非常地迷戀。我們也頂多會在迷戀的過程,稍微告訴自己,不要太迷戀,這時候我們說,不要太迷戀吶,很多人認同啊!其實如果你要修行,出離真正的苦厄的話,你就得要完全不迷戀。
所以在一種學習的歷程裡面,基本上都有它絕對數觀的絕對值,我們現在多數在生活的經驗,都是相對值,它不是絕對值。可是生命有一種叫絕對值,你投入的這一個所謂的經歷時間,達到百分百,你當然百分百成就那個圓滿的結果。之所以我們現在的學習者,達不到這一種圓滿的結果,就在這個百分百的絕對值的觀念出了差錯,所以那一種勇猛精進心提不起來,勇猛精進心提不起來,你的定也就沒了,昨天講到這一個正定,也就沒了,也就是說,所有一切在學習成長修持的人,他最嚮往的就是那個「定」。一般很多修行的人,還不太知道要嚮往智慧,比如說,以前我們常常遇到很多禪門,修禪宗的,我很多朋友,他們來就說,我們禪宗就是在修禪定,禪,要不然怎麼叫禪宗呢?所以禪後面加個定,修禪定。我說,禪宗不是修禪定,禪宗是透過禪定的方法,去成就無上智慧,所以禪宗是修出智慧的。
這時候言語上於一乘諦,都會有一種罣礙,也就是說,在一乘諦本然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以這一個一乘諦的修持,大概,這個世代也沒人可以成就,因為我們都沒有大迦葉尊者的根器,你看人家拈花微笑,成就無上道。我們看到 釋迦牟尼佛拈花,我們就欸…世尊,幹嘛?對不對?你還問祂幹嘛?然後祂一直笑,對啊,很開心嗎?還問祂開心嗎?祂是在依「禪」點醒你,然後繼續拈花,欸,那個…喜歡這朵花嗎?我們就延伸很多這種,所以那一種一乘諦的所謂的境界,就沒辦法「入」。那要講到「入」,你就得去理解到八聖道,昨天講這個八正道或說八聖道,都一樣的東西。為什麼有時候講聖道?就是說入聖之道。入聖之道就必須有正定,你有正定,你才能夠脫離一切苦厄。這時候的一切苦厄,還是小的範疇來講,這小的範疇是指什麼?是六道輪迴的苦厄而已!
可是你可別以為到阿羅漢沒有苦厄了,只是祂的苦厄,不是我們六道輪迴眾生能夠去想像的,至少祂有偏空之苦,很多的苦是一般眾生體會不到的。就像我們剛剛前面講的,我們現在是六道眾生,我們也不太體會到,我們的樂其實是苦,我們會認為樂,所以我們會用邏輯性去認知它。佛法講因明,原因的因,明白的明。那佛法很強調因明,可是它的強調不是教你巴著它不放。為什麼佛法講因明?是因為有我們眾生,要不然連因明都不用,以我們佛法講,不能用心意識,因明也要你理解透徹。你理解我們眾生,又沒有心意識,又不能理解。所以最後的因明,也是教你放下因明,放下不是教你否定它。也就是說,如果用我們白話文講是什麼?我們重視邏輯。因為一個人邏輯如果不好的話,他生活很多事情理解不來,可是你不能以邏輯為最末端的標竿,當你邏輯素養養成之後,你要把邏輯丟掉,要不然你沒辦法進入即席。
那即席是什麼?即席就是現量世界,邏輯是比量世界。比量我們也可以理解,比量就是一種推測、一種經驗值,這些都是比量。它也可以讓你明白到,這一個的最大幅度,就是所謂的佛家在講的因果,因果理路。而我們多數邏輯很好的人,卻會被邏輯擋住我們深解深度因果。淺度的可以,深度的解不了,也就是因為我們執著於邏輯,我們依邏輯而邏輯,所以我們沒辦法去放下邏輯的狀態,入不了那個即席。到即席它就不是用邏輯思惟了,它是用依正定起用的六通、神通。六具神通包括漏盡通,它是以這個去感應道交而已,所以它能夠去頓念,明白整個生命存在的因果,猶如無限張的蜘蛛網揉搓在一起,每一個事有它的因、有它的緣,可是它的因也許是從單因產生,可是無量緣聚合,在整個歷程裡面的無量緣,各自在當下又變成一因,相對於它的之後,相對於它的之前,它叫緣,相對於它的之後,它叫做因,所以以此類推,無量無邊。這樣的生命凝結,你看你多會用邏輯去理解它?
我們連現實生活能夠眼睛看到、耳朵聽到,乃至於你契入其中運作過的,而心也能夠體會。這一個心不是我們剛剛在講的那種,佛以「一應無心而應眾生心」的那一個無心,而是眾生的意識心。這一個意識心,都沒有離開所謂的執著、分別、妄想,沒離開這個的時候,你看,到離開執著了,我們的邏輯就緣不到了。我們的邏輯只在我們的執著世界裡面,在對法的世界可以理解,所以必然要放下你的邏輯知見,你才有辦法提升。那麼達到了所謂的生命的末處,也就是說你從原點起發,回過頭來,照這一個路徑蔓延到最後的終點,你還是回到你那個原點,以圓的概念是這樣,那一個原點即是終點。所以在佛法闡述告訴我們,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它比較不用我們世間的邏輯。我們的邏輯就是從原點出發,最後的終點是原點,你看,它有這個次第,它有一個吻搭的一個層面。可是佛法在講這個點是無始無終,根本沒有開始,所以也沒有結束,那你從哪一個點叫原點?從哪一個點叫做終點?這時候就超越我們的邏輯了,若這時候用即席的態度,就必得要透過甚深禪定的修持。可是問題就來了,我們現在連正確的知見都不具足,我們如何修什麼甚深禪定?
我們知道六道眾生,他的禪定功夫也可以修持得很深入,一般我們講的共外道定,我們常常聽到的四禪八定。依四禪升色界天,依八定的後面的這一個四空定,後八定當然是以四禪加四空定,這八個一起講,它是一個專有術語,而不是有八個定,加上四禪,總共有八、九、十、十一、十二,不是變十二,是四禪加四空成為一個八,所以叫四禪八定。這一個四空定,可以讓我們升無色界天,可是它都在輪迴裡面,所以依此定而說,相對於正定,就叫邪定。所以邪定,讓我們得不到幸福美滿的人生,所以依邪定修持,你就不會有智慧。如果你是修禪宗,依這一個四禪八定修持,最後沒把四禪八定放下的話,你還不是禪宗,你是外道,而不是禪宗,因為它不開慧。
所以我剛剛講禪宗是要修出智慧的,修出來智慧。事實上,智慧也不是修出來的,智慧是本有的,只是依眾生的相對講法。為什麼還要修?是把我們無明的障礙修掉,而不是修出一個智慧。你就是把這一些塵勞、煩惱、習氣,跟這一些本然,習氣有它的本,比如說執著,執著有執著的習氣;分別,分別有分別的習氣,所以把這一些修掉,修理掉,它壞掉了,我們生命壞掉要修理、修理。你修理,修理本來就是好的啊,你不用在外面再去買一個好,是這個概念,所以那一個智慧就是我們本有的。我們現在多數修行,就是要去追逐那個智慧,所以他追不到那個智慧,乃至於在追逐智慧這一個方向,搞不好還接近對,但我們現在多數變成追逐那一個禪定。你看,追逐禪定,他不知道有智慧在背後可以顯發,所以這時候一急又降下來了。多數的又不是這樣,多數在修行的人,就是追逐那個善事。所以當年李炳南老居士,也跟許許多多的這一些佛弟子講,就是說,你知道這個世代為什麼這麼亂嗎?為什麼這麼不穩定嗎?就是好人太多。
你看,還好我拿李炳南老居士當擋箭牌,這時候都我說,出去就會被萬人所指,這樣。這是真話,你看我們眾生常常不愛聽真話,也聽不懂真話,因為我們迷,那一個真出來,我們就覺得他迷了。嗯,怎麼可以講這種好人是「好」事啊?怎麼會都是因為好人太多?然後你看,好人好事就好啊!可是我們現在通常把那個「好」,要唸去聲啊,第四聲。好人好事啊,對不對?好事就是他雞婆,你知道嗎?雞婆,管閒事,這個叫好事。所以這一個好人,必然這個好字有瑕疵,可是我們眾生不能理解。我們會把我們的意識形態,多數人在建構的那個好的行為,定位為好。可是就像我剛剛講的,我們在學習都有一個模仿階段,你模仿到什麼層次?你有沒有模仿到它的真理的層次,你只要沒模仿到真理層次,你勢必就得不到真理的顯化,所以你還是在所謂,依真來講叫做不真,就假理,歪理,邪理,對不對?我們都在這邊,這個理。
當然,如果有人在公司行號幹到邪(協)理,他也很歡喜,對不對?我講的是邪正不二的那個邪,這一個邪,歪理殘存,所以我們現在就變成是一種,所謂的從善,可是從善,人家如流,我們現在多數從善不入流。就好像佛菩薩,也常常殷殷切切地在警醒我們,雖說慈悲為懷,方便為門,可是我們一旦缺乏智慧,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那麼「好人好事」,就是太多好人,那個假以為自己是好心的人,也被別人以為是好心的人,自己也認為自己是好心的人,可是他那個好心,其實建構在他的「欲」的基礎上,也就是我們世間常常講的一個愛,我們在愛裡面通常含夾著情,這個情又等同於識,意識形態的識。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情識作用,剎那生變」,它會變來變去,它不穩定,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那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的那個「好」,也就叫做「不好」。
剛剛我們理解過壞苦的概念,所以這也叫做不好。這個好,假設它用在我們世間上,它當然就依這個好,產生很多不好的結果,所以這不是佛法在闡述的好。佛法在闡述的好,都是以智慧為基底的,所以它教你佛法。佛法,佛者,覺,它就是覺的方法。覺就是覺悟,就是開智慧,它不是善。勉強以世間話也有狹隘,它就告訴你,它是一個至善圓滿,這個善為什麼加個至,頂極了,所以這個頂極的概念,就是它要你有別於世間的善的概念,所以特別再加註一下,這個至善,也就是覺悟的意思。世間話可以這麼講,可是這是你們現在在這邊聽,在不同的領域,同樣的名詞,你也得去理解,它在不同領域的這些族群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我們彼此的定義不一樣的話,我們在講同樣的術語,我們就會雞同鴨講。我們也許本來是很好,很好心地彼此要學術交流,結果越交流越訛化,學術交流,本來就是希望我們更加提升的,可是多數的眾生是越交流越墮落。
那個瞋恨心出來,論辯心出來,你怎麼這樣,我怎麼這樣!一大堆問題。應該要講這樣,你怎麼講那樣啊!結果講這樣,講那樣的意思都一樣,我們兩個還在那邊爭論不休。以前遇到佛教徒跟基督徒,不是最典型的這種問題嗎?你應該講慈悲,博愛我不聽,這樣,我遇過啊!當然我遇過的,不是講這一個說法的,是講另外一面,你應該講博愛,慈悲我不聽,這是我真實遇過。我遇到基督徒,我有很多朋友基督徒,不要再講慈悲了,慈悲是不對的,要講博愛這樣。其實慈悲跟博愛,不是都一模一樣嗎?它在形容生命狀態,可是你看,意識形態就是這麼的…頑固。這個也就是「見」,邪了、偏邪了。所以「正見」沒有,最後就沒辦法,一脈相承八聖道而入正定,正定沒有,你就沒辦法入三昧,更高層次的三昧。正定本身就是三昧,三昧定,可是我們現在在講的,這個正定的三昧是最初級的,超越六道輪迴的第九第定,再往上,它還可以高到所謂首楞嚴大定,我們的自性本定,那些才是一切生命在學習成長的依歸。
依歸到那邊的時候,也無所依了,所以我們常常在講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我們大多數人,也不知道什麼叫做三寶,八寶粥倒是常吃,對不對?三寶不知道是什麼?然後又要知道,知道的又是錯的,以前的對,現在錯,你看看。以前三寶很簡單,就是佛法僧,三寶,就解決了。然而我們現在對,也對,有時候我們現在的對就變錯,以前的對,又對,這就是很含糊的一種生命運作,這時候都是定義的問題。以前人講佛法僧就知道,佛就是覺悟,法就是正確,僧就是清淨,當然這是很簡說。但我們現在的理解,對,對,我也皈依三寶,而且我皈依好幾個三寶,去那個禪門道場的,有的是 釋迦牟尼佛,大迦葉、阿難尊者,我皈依這三寶了。有的這樣啊,而且這還不夠,聽說極樂世界不錯,我也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宗的佛寺,又皈依三寶。這時候是什麼?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跟觀音菩薩。你看他皈依六寶了。結果不甘心,我這時候喜歡所謂的西方來一下,東方也要來一下,東方藥師琉璃的淨土,所以,藥師佛我也皈依了。當然,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我也都要皈依,我九寶,對不對?
以此類推,一直上去,什麼都要,華嚴宗的又要去皈依一個,毘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最後聽說,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道,所以一切寶統統皈,結果一寶也沒皈依到。其實這一些叫做表法工具,巧名安立來做一種教育的闡述用的,可是我們卻把工具當作本身,這是世間人學習的迷思,這一個非常嚴重。即便我們也常常聽了這一些理路,可是一回到我們的生活常態的時候,就會回到我們原來的見解,我們原來的錯知錯見,然後一皈依三寶,就又想到那三個木頭人,或三個泥菩薩了。也知道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對不對,所以你要皈依幾寶?它都難保了,你要幾寶?「極寶」還…還滿可愛的,我畫的那個「極寶」對不對?在唐朝六祖惠能大師也幫我們正名乎,皈依三寶,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正而不邪謂之法,淨而不染謂之僧。這個僧,剛剛我還講到菩薩身,這個概念還趨向,比較沒錯誤到極致。我們現在的所謂的皈依僧,又皈依哪一間佛寺的法師?這完全都是一種訛化的。
那麼所有佛寺的法師,幫我們做皈依的時候,是代替,以他的僧眾的立場,代替我們行皈依儀式,這一個皈依儀式,既然是儀式,必然有這個儀式背後要闡述的真理。我們多數沒契入真理的時候,皈依都沒有用,所以你就發現許許多多皈依的人,他還是會受到不同維次空間生命體的干擾。乃至於我們也認識很多為一方之師的,不管是出家、在家,他都有被外在靈界干擾的現象。而在領眾方面,尤其又有一個狀態,世間話叫做欸…[疼毋敢哀]。[疼毋敢哀]聽得懂嗎,痛、痛到極處也不敢叫,因為這還算是他明白這一個道理的,不明白的,他痛當然就直接叫了,對不對?那你就會覺得很突兀,怎麼會這樣呢?明白道理的為什麼不敢叫?因為有一個面子的問題。那明白什麼道理?佛告訴我們,真正三皈依,就有三十六個護法神在護持你,護持你不受大災難的。祂不是護持你不讓過去的業力現前,不是這樣,而是因為你行如來正法,所以祂護持你,在經驗災難的時候,你可以淬鍊智慧,不斷往上提升。
鍛鍊,即便還沒有達到法身大士的位階,也可以稍微去涉獵一下法身大士的學習過程,所謂是歷事鍊心,所以祂的護持,你在歷事的過程,可以鍊就一個鋼鐵之心,所謂的金剛心,《金剛經》淬鍊金剛心。如果沒有這些的話,我們也一樣在歷事,可是我們鍊不了心,我們淬鍊出來的是墮落心,是迷戀心、貪婪心,歷事越多,變這樣。所以三皈依,就有三十六個護法神在照護你,在這一個學修道途上比較不會有大災難,更何況有這一些妖魔鬼怪來干擾你,祂也不允許。如果你加上持五戒,不殺、不盜、淫、妄、酒,你加上持五戒,你又有二十五個護戒神,你看,三十六加二十五個,多不多?有的只有一個,就已經命運過得好好的,對不對?我常常聽到宮廟體系的同參跟我說,師父,我們以前後面有一個護法神,有一個菩薩都在照顧我。我說,菩薩為什麼照顧你?然後就沒話了。對啊!不知道菩薩為什麼要照顧你啊?「菩薩照顧我啊!所以我以前車禍都可以逢凶化吉什麼…」,請問你做了什麼?一樣想多賺一點錢,想交個漂亮的女朋友啊!菩薩為什麼要護持你?這很奇怪。
以前還聽過一個法師也是,學法學了很久,後來有一天就抱怨,就埋怨啊,不是說那個嗎?一切法從心想生嗎?不是說我們至誠之心,拜佛,就會心想事成嗎?佛菩薩會恆順眾生啊!我求了一台電冰箱,求了五年了還沒來,一直用那一台壞的電冰箱,每次晚上都被吵得睡不著覺,那個馬達啊,嗯嗯嗯…嗡嗡…呀,很大聲。那個溫度降下來又要升,溫度升上去又要降溫的時候,又要啟動,砰砰砰…天天睡不著。然後你問他說,你求這個電冰箱幹嘛?你就一個人住在精舍,你求這個電冰箱幹什麼?求電冰箱,我那個飲料比較不用那麼麻煩,去7-11買啊,比較不用那麼麻煩。我說,你慢慢等吧!等五百年,佛菩薩都不會送來的,因為你是為了自己,你不是為眾生。所以人家在講這一種求,都說為眾生。那麼為自己求的會不會得到,會!燃起一絲希望了,可是這個希望可不要樂得太過,會有理路的,你要去瞭解背後的理路,要不然,你未來就變迷信去了。
剛剛講的那個「會」,是你為眾生,有的人就這樣,概念就來了,那我不要了,寧願不要。不要,你也沒有啊,他就笨,笨到說,不知道你為眾生求來的,其實用最多的是誰,自己啊,對不對?所以眾生就有這種小心量,我剛剛講為自己的,會不會求得到?會,會的前提是你有那一筆福報,就是說,你沒有那一筆福報,你為自己求都求不到,甚且你有災難,你求觀世音菩薩,祂是不是就來救度你?祂絕對來救度你,可是你可不要用你認為的經驗值說,祂就應該怎麼救度你,如果祂應該怎麼救度你,就你來作觀世音菩薩就好了,對不對?你幹嘛求觀世音菩薩?所以它還有兩句話,叫可許,不可許。祂用可許的方式救你,比較會如世間眾生之意。比如說,我現在快死了,求觀世音菩薩來救我,讓我活起來,多數都是這樣,少數是我現在快死了,回想我一生,我就是做人太惡質,我死得應該,對不對?求佛菩薩趕快讓我死吧!聽說自殺不行,自殺又犯業,求您趕快來。
很少人這樣,回想自己,對不對,十惡不作,然後真心懺悔,我該死一死,這樣。就是說,即便我這麼那個,佛菩薩慈悲也應該讓我活,即便我十惡不作,佛菩薩慈悲也應該救我,我們都是這種觀念!所以有時候不可許,不可許的時候,佛菩薩就會用…透過你的壽命已到,讓你死。死,祂不會白白讓你死,祂會在死的過程,利益周邊的眾生,你說,嗯,這樣也沒利益到我啊!你不要急,這時候祂利用你的死利益周邊的眾生,你是不是等於將功贖罪一點了,所以你又會有功,所以你死,你會死得比較好走,這樣。你本來會死得很壞走,壞走跟好走差很多。如果我能好走,現在就乾脆來死一死,就是我們走不掉,我們走不掉,又要走,一定又壞走,所以我們現在還是好好活,知道嗎?爭取這些活的時間趕快來修行,把自己的能力修回來。
我們可以決定好走,像六祖惠能這樣。弟子們,還有沒有事啊?比如說,神會,法海,當然不是金山寺那個法海,是祂的大弟子法海,《六祖壇經》很多都是他跟神會幫祂集結下來的,所以才有當今的東土禪門的興盛,包括這些大弟子來。還有什麼事啊,師父我要走了。大家聽到就哭,只有一個神會,神會當時好像十三歲而已,十三歲開悟了,你們知道嗎?所以我們現在,你們可不要學我說,學越久等於學得越好,不是這樣。但也不是等同,學越少,學越好,當然也不是!所以我們不能用對法的概念,是學得好就好,學不好就不好,這樣。什麼叫學得好不好,就是你會不會。會不會,關鍵在哪裡?你放得下、放不下,所以一個小孩子放得下,他就學得好,一個大人放不下,他就學不好。學八十年的放不下,他就學得很不好,學八分鐘的他放下,他就學得很好。所以佛法告訴我們,法無先後,達者為師。
當年六祖惠能要走了,就召集祂的弟子來,因為祂要做個負責任的師父,所以不能遺漏。你們到今天,還有什麼疑惑啊?對啊!大家的疑惑是,為什麼要召集我們來?不是向來都是我們請教 師父嗎?大家可能馬上冒出這個疑惑,通常疑惑的人,也不知道怎麼問疑惑,對不對?都愣在那邊。師父有詐,對不對?今天不知道要幹嘛?後來就跟大家講了,跟大家講原因,一個月後,師父我要走了。走去哪裡啊?這我自己知道,對不對?然後這時候祂講,祂要走了,所有的學生聽到就哭,就只有神會不動聲色。然後,六祖惠能就喝斥,你們在我山頭學那麼久,不如一個小師神會。小師就是他年紀最小,人家聽到這種喜訊還如如不動,你們聽到喜訊在那邊哭天搶地。當然眾生不捨,即便修持很高的,他還有一些習氣,不捨之情。
後來祂就說,下個月要走了,有沒有事,趕快問,趁著這個月我還在,趕快問。問完下個月到了,欸,又召集一次,「來來來,今天我要走了!」「師父,什麼時候要走?」「現在就要走了」,健健康康的哦,毫無病痛,然後有沒有什麼事要問?大家也沒事,沒事啊!沒事來送我一程。一盤坐,閉目養神一下,十五分鐘,現在一刻鐘,對不對?大概一刻鐘不到就醒過來,眼睛張開,我行矣!閉著,就斷氣了,異香充滿。你看看,人家生命就是這麼自在,為什麼?因為這一輩子的任務完成了,還待在這邊幹什麼?也就是說,你那個車子已經從台北開到高雄了,開到你車庫了,你就下車,去客廳,看看電視,享受,享受這一些甜點美食了,你幹嘛還巴著那一台汽車,對不對?我們眾生就是一直巴著,而且巴著的又是那個…﹝銅管仔車﹞(台語:破爛車)。你看看,零件都壞光光了也不修,甚至還跑不到家裡的車庫,已經在高速公路﹝顧路﹞啊(台語:拋錨)。我們是這樣,﹝顧路﹞了,還巴著,甚至已經火燒車了,還巴著,所以火燒車,你還巴著,就是連你自己都燒掉。
這個就是代表什麼?我們生命在死掉,是這個工具壞掉了。很多冤枉到連這個靈魂,靈魂不會死,跑去換車,換工具。結果我們靈魂太執著,這個靈魂被四大崩毀的時候,第一先崩毀的是這一個地大(物質,身體),地大崩毀,它就消融進去水大(濕氣,血液)。過一陣子水大又開始分解了,分解之後,它進入火大(溫度),火大又分解了,它進入到最後,空!地、水、火、風,地、水、火進入到風大(氣場),風大消歸於空大,它有這個過程。在這種過程崩損的狀態,我們這個靈魂,如果它的知見錯誤,它就會受它影響。受它影響,靈魂的心情就不好,就好像我剛剛講,我們火燒車了還巴著車子,就要連帶被燒傷那個意思,所以這一個靈魂的質地就會潰損,潰損就產生負能量。負能量,最後你無所依處的時候,你這一個能量就要再去找投生處,而投生處,就依持著它的最重比分的那一個力道去投生。
也就是說,我們一般講的,你的貪瞋癡慢疑,你的喜樂、你的感恩、你的平靜、你的種種的這一些形容詞,形容生命的心境的這一些形容詞,最凝聚的那個能量,最沉、最重的意思。所以它就第一個到底,是這樣,第一個到那個著力點,它就變那樣的生命形式。你們過去生,比重最重的就是人道的這個,依你們現在來講。可是來到這一個世代呢?你們就要開始去檢測你這一輩子,這時候是很務實的事情。從小到大,你忘記的就算了,你記得的那一些,你到底哪一種起心動念的質地最強?約分嘛,就是你造惡多,還是造善多?清淨多?還是覺悟多?如果你覺悟多,你就去作佛,你清淨多,你就去作羅漢、菩薩,如果你是造惡多,那造惡又要瞭解。
你說,看來我這一輩子,肯定不會下三惡道了,因為我沒造惡,怎麼說呢?因為我沒殺過人。如果是這樣的話,現在地球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不墮三惡道了,對不對?不是這麼狹隘的一個定義。所以惡跟善,我們就得要花很多時間去明白它、理解它。你不理解的話,你就會用我們剛剛講的,那個「見」又有瑕疵了,我們的見就不正,就變邪見了。我最近也遇到有些人來請教問題,然後一身的病了,也會先跟我報告說:師父,我就覺得很納悶,為什麼是我病成這樣啊?喔~我說:為什麼不是妳呢?她說:我覺得我做人這麼好,樂善好施,我對公婆都極度地忍讓。你看到她講「忍讓」(咬牙切齒的樣子),讓,這時候凶光冒出來哦!前面講到:「我做人這麼好的時候」,語氣是這樣,是很…很柔和的喔。後面這樣,「我對我公婆極度地忍讓!」就出來了,忍讓,「他們都還是誤解我,後來還是怎樣、怎樣」。我說:做人良善的人,不會一直抱怨的,對不對?(她)說:「要不是他們…」。抱怨得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厲害。所以我說:妳看,這病不是妳得,是誰得?所以事出必有因,因果理路很明確。她最後又講到,我都在送別人往生,送很多癌症的,我看淡生死了。結果最後再要求,「我還能活嗎?」說話顛顛倒倒的。
基礎見為邪,你必然顛倒。所以學習第一個,就是要建構正確的知見,而不是第一個事情就盲修瞎練,一聽說有一種什麼功法,就…嘣下去,就開始做了。聽說打坐很好,我就喀喀…在家裡一直折,折折折折折…折到最後呢?推拿師賺很多,對不對?不是這樣。你要理解一下,為什麼打坐會成佛?昨天也講到,人家馬祖禪師,開悟的法師,也曾經以為打坐會成佛,他們打坐後來有沒有成佛?也有成佛。當時如果沒有懷讓禪師去提點的話,他怎麼成佛?他打一輩子的坐也成不了佛!所以人家告訴他,磨瓦礫是為了造鏡子,磨瓦礫怎麼能變鏡子呢?要磨銅鏡才可以。古時候沒有現在的玻璃鏡嘛,他回答說,那打坐為什麼能作佛?當下開悟!所以很多事情你得要理明,理明還不足,你還要信深,你要把你的這個信,達到一個極度的深度,要不然你的信根不穩,常常會顛三倒四,依持你的「見」不夠明,理明就是你的知見正確。
所以,到一個高層次的修行,所有的上師都會問他的弟子,你見地如何?尤其是禪門,來,什麼都不講,你見地如何?所以,以前也知道一些近代的大德,多有一些見地。然後要他的弟子們去找他請教問題,拜訪他,而大德可不是先聽你,「唉呀,師父,我的男朋友跑掉了,怎麼辦?」。我們常常遇到這種事情,你還要幫她找男朋友,你看看,做師父的要幫找男朋友。有一天,我也接到波芽老師跟我轉達,說某某某請教 師父,請問您能不能幫他找房子?我說我自己都沒房子住了,我還幫你找房子?對不對?很多這種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情,他們都會關注。可是達到一個高度,這些都沒有了,所以人家直接問你,你怎麼修?那我們現在怎麼修?對啊!我要知道怎麼修,我幹嘛來問你?所以古時候跟現在的這一種標準,落差太大。我們現在的法師、引領者,都要先幫一些學員,解決他的生活需求。但也無可厚非,既然佛陀都講了,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我們也不能那麼不近人情,所以有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事情,你還得幫他完善。
完善之餘呢,多數的人就不再接觸了,因為他不是要學習的人,他的眼界不夠到位,你懂嗎?他只在前面,所以你跟他說有五千萬,他是不要的,你跟他說有五塊錢,他搶到頭破血流。五塊錢,對不對?咚咚咚,啪…就像這樣,這邊有五千萬,沒人理,因為見地不夠。當然佛家講的見地,不是這麼狹隘的一種形容,它在講的見地是你一問,見機鋒,你就知道層級到哪裡了。那個層級就是一般講的境界。境界追逐不得,可是境界絕對會顯現。境界也是個虛妄相,可是對世間人,它是一個所謂的理解的標準,可是即便是理解的標準,它也追求不得,因為你不到那一個境界,你就理解不到那一個點,所以你可能就會用你自己的錯見、邪見,再去認知那個境界,所以它又訛化了。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要修持得要務實,你必須要先理明,先去深探真理。深探真理當然不能用研究的心態,當然,不研究教我們用參究,我們也參不來。
我們現在也沒辦法去破參,連「參」的第一步都不懂了,我們談得上什麼破參?既不能破參,就要常常在生活當中,假若有緣就去契及善知識,接受他的教法,他就有幫助你破見的機會,把你的「見」破,破除。你的見緊接下來就是思,你見解上起用就是你的思惟,所以也要把你的思惟破掉,這時候成就「正思惟」。一脈這樣環環相扣下來,我們修行這一個方向,就不會搞錯,不會搞錯,也就不太會走入什麼邪魔歪道了。事實上,現在人多屬被騙,也都是自己,這個怎麼講?自己默認,對不對?默許啦!因為被騙的好啊!眾生聽騙,不聽勸,因為被騙比較不用花太多力氣,比如說,好逸惡勞的個性,你要不被騙,你得要付出。其實被騙付出得更多,他不知道,這個就是短視近利。比如說,以前我聽過有些同參加入什麼、什麼團體?什麼、什麼宗教?說只要交兩百塊,就保證上天堂,不會下地獄了。我說這麼好,我也要去,對不對?兩百塊,以前我小時候兩百塊還算有啊,當然我們長大,兩百塊不算什麼了,這麼好的事情,誰不要去啊?果真,大家都去啊!
後來我遇到這個宗教的點傳師,來跟我們分享,我當時跟他講說,天堂掛號須行十善,地獄抽丁須行五戒,須持五戒,這樣天堂就掛號,地獄就抽丁了!跟兩百塊有什麼關係?也沒關係,所以一毛錢不用交,你真正正知正見的學習,你也可以天堂掛號。當然如果你理解了,你也不要天堂掛號了,因為天堂掛號沒多久,又要掉下地獄了,那兩百塊又飛了,你看,飛了,對不對?你兩百塊天堂掛號,最後也飛了,這是很冤枉的,所以佛法論實質,必然有因有果,我們剛剛講的因明,必然是這樣。除非你到了一個超脫的境界,那就密持的境界,我們就不好去談了,因為這個都是一種,所謂的深密的境界,深密又深奧難懂,造成眾生很難理解。若你都無法理解,你怎麼修持?所以依持顯教,它比較容易。
今天又聽人家講修這個淨土,念阿彌陀佛,對不對?所以你要知道,如果你有密持的因緣,捨不得放下很多,這時候就要去理解,什麼是阿彌陀佛?在密持來講,密宗,你們講密宗,阿彌陀佛是密教顯說,這聽得懂嗎?所以換言之,阿彌陀佛就是修密宗,密教顯說。你們有讀過《往生咒》沒有?《往生咒》有的有,《往生咒》有沒有一句話叫…南無阿彌多婆夜,阿彌陀耶,對啊,有…。好像第一句,還是哪一句?那個就是阿彌陀佛的顯教密持。所以,阿彌陀佛就是密宗的某一個本尊,密宗講本尊。如果你瞭解這些,只是顯密的闡述不同而已,它其實是圓融一體的話,你就不會有這個分別見了。不會有分別見的時候,你的知見才容易清楚,才容易正確,你才不容易被動搖。這時候,你的分別見沒了之後呢?你在修持,你就會以智慧判定。什麼智慧判定?你就會抓住一個容易成功的方法,我現在講容易成功,它不是固定的方法。
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容易成功的方法也不見得一樣,我們只能講這一個世代,多數的人根性都差不多差,所以在這個差不多差的狀態裡面,就有差不多、好像,問一下你,你也是那樣,問一下我,我也是這樣的一種通則性的一種修持。當然這種通則性是一種綱領,這個綱領在差不多差的時候,也有那個不一樣的差,對不對?所以在不一樣的差的狀態裡面,一樣的綱領修持起來,它也有一種微調,是這樣。所以從這種細緻至微的微調,沒有一個一樣的法門。它不是特指禪宗,沒有一個成就的公案,是一樣的問題。而是天底下也沒有一個人,修持佛法成就是一模一樣的方法的,沒有。它只有那個綱目是一樣,細說是不一樣,因為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人的「念」是一樣的,找不到。換言之,連自己的前念、後念都不一樣,怎麼可能這個人跟那個人是一樣,所以有這一些理路。那麼這一些理路的理解,就是要我們安住心用的,不好東、好西,不去所謂的心浮氣躁去跟人家比較。
因為那一個比較心出來的時候,你的心就穩不住了,一般講心浮氣躁。所以心浮氣躁,不要說修持佛法,你連做世間事都不能成就,所以,所有都要有那一個安定的基礎、穩定的基礎。很多人在這個世代,不是常常又覺得,欸~不對啊,好像潛能是被激發出來的,對不對?這個也是眾生的一種錯知錯見。你激發出來的是潛能,它不是本能,所以本能不是激發出來。之所以能夠被激發的,都是你阿賴耶識的作用促使。你的自性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律,就是因果理路,也不是喔,自性也不是。你什麼東西去刺激它,那根本都不是,所以你要放下一切的促發。你放下一切,你的自性就顯化出來了。所以四修德,最後就是要你修到這一個概念,這個概念的維持,到一種平靜無波的狀態,你的自性就顯發出來了,你那時候就真正的三皈依了。那時候的三皈依的皈依,實則無所依。我們現在的皈依,要有所依,回頭依靠,那時候你到本位,你也沒有回頭的問題了,沒回頭甚且更沒有皈依的問題。
所以在佛法的修持,你要看他的境界,這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科判。有研究教下的人就知道,所有教下的任何一部經典、跟任一個法門,它都有科判。好比說,華嚴、小始終頓圓,然後判教,判所謂的藏通別圓,這些就是所謂年級的意思。佛法大德把判教、藏通別圓、藏教期、通教期、別教期跟圓教期,那個也就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的意思。所以你在不同期的時候,這個不同期,就是以 釋迦牟尼佛,祂在這一個世代講述的歷程,它有判教、科判、判斷的意思,判定。那祂什麼經典在什麼時期講?也就是說,什麼經典是屬於佛法的小學?講到什麼經典的時候是屬於佛法的中學、大學、研究所這樣。那我們就要知道我們現在是什麼程度,就不能把祂講的四十九年,彙集在《大藏經》裡面,我們什麼都要看,然後看了,分別心出來,我們要爭那個比較高層次的,對不對?
我們在學《弟子規》,蛤…你們還在《弟子規》喔?我們的小孩都已經《三字經》了,這樣。你也說個《中庸》、《大學》,《三字經》跟《弟子規》是差在哪裡?就有這樣。後來又過一陣子,欸~你們這小孩喔…《弟子規》,啊!又隔了三年了,還《弟子規》?我們小孩已經在背《大學》、《中庸》了,哇!很厲害、很厲害,是不是帶出去,伯伯、叔叔、阿姨都跟他拍拍手?當然啦,很值得驕傲,對不對?請問,哪尊佛菩薩跟你講,我畢生教學值得驕傲的,也沒有。所以值得驕傲,是我們眾生一個錯知錯見,你值得驕傲,你就永遠解脫不了,沒什麼值得驕傲的,它只是本然。最後呢?《弟子規》,永遠都在《弟子規》的小孩,也慢慢長大了,對不對?這時候叫大小孩了,結果學習《弟子規》的大小孩,特別比學習讀《大學》、《中庸》的大小孩謙虛而且懂事,也比較乖巧,然後智慧比較高…等等,就會變這樣。
那學習到《大學》的大小孩,唯一就是掌聲比較多,好處就是掌聲比較多,壞處呢?壞處就增長傲慢。勉強再幫他想個好處好了,學校考試分數比較高一點點,對,一點點。但路遙知馬力,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我們這一次去到內地,也遇到一個同參,他很有錢,他也投資內地大陸的這些聖賢教育的學校,投資,然後他說,他們的學校收費都特別地高。我後來去內地有一個經驗值,就是只要凡關這些聖賢教育的,又聲稱最好的,包括這些中醫什麼…只要說最好的,就是收費最高,他們最後就是以價格等於好,價格越高越好。所以我們這種去那邊就叫剛出道,因為他們那邊沒見人家隨喜功德的,剛出道又有一個概念,就是沒功夫。那也省事,對不對,就少人來找,少人來找,我就越來越可以如夢了,什麼叫如夢,你知道嗎?如實地完成我的夢想,叫做閒雲野鶴,一個人都沒有,這樣。
所以人生你要知道怎麼過日子,沒事總比好事好,所以之前我就跟他們分享一個例子,龐蘊居士。龐蘊,你們聽過嗎?他也是一個修持具有很高段功夫的一個修行人,然後全家都自在往生。全家哦,小孩還來不及長大就往生了,自在往生。他很有錢,有一天他就把他的萬貫家財、萬兩黃金,用一艘船開到江河的中間炸掉。啪!炸掉。全村都知道他是最有錢的,這件事情當然轟動全村,所以全村的這一些人跟他的好朋友就跑來跟他講說,欸?為什麼要把你所有的家產在河中間炸掉啊!?你不是修行的嗎?修佛的嗎?他說,對啊,有什麼問題嗎?修行你不要錢了,我們是可以理解,不要錢也可以拿來做善事啊!對不對?你看,好人好事又出來了,你看看。龐蘊跟他講,壞事不如好事,好事不如沒事,沒事最好。我們世間人不知道,拿來做善事,他說,不用啊!不用就是最大的善事!
每一個人如果安住在自己的本分,不就天下太平了嗎?我們現在就是,這個要管,那個也要管,管來管去,大家在這個時候就管不了自己…對不對?所以自己的狀態就會有漏失,就會鬆散,自己就會成為社會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期待另外一個好人來管我。這時候我又要當好人,所以我又要去管別人,以此類推,惡性循環一輪?所以無為而為還是比較優勢一點。後來呢?這龐蘊居士有一天,跟他的女兒在旁邊玩,然後說,女兒啊,那個…下個禮拜,爸爸要走了,你再好好幫我…這樣,講到一半,欸?女兒怎麼不見了?交代後事嘛,因為他要往生自在啊,下個禮拜,禮拜幾,幾點幾分,老爸要走了,你也要幫忙,結果…小孩子就不見了。這臭小孩,也不聽爸爸把話講完就不見了,真調皮又跑出去玩了。後來呢?他走出大門,一走去,伸個懶腰,哇!看…欸,女兒怎麼坐在那邊往生了?他女兒更高竿,對不對?爸爸我懶得幫您辦後事,您先幫我辦。多自在!這是生命的本然,就是這樣。好好修持,大家一定都辦得到這件事情。
大家都這樣走,都已經約好了,要去哪裡都先交代好了,而不是一種什麼[跋桮](台語:擲筊),要去求神問卜,不用!大家都已經講好,去到那邊,你也就又見面了。就是說我先移民去了,我會在我移民的地方,先幫你買一棟房子,你再來會比較舒適。所以不要剛剛故事聽一半,以為他女兒不孝,逃避責任的人,怎麼能夠先往生呢?不懂得直下承當。女兒孝心,要先去幫她爸爸安頓好。這就像當年 釋迦牟尼佛要走的時候,舍利弗就先走,舍利弗是祂的前鋒部隊,世尊在這個地球要滅度,滅度,祂可不會閒著沒事,祂已經別的地方預約好了,預約好了,祂要趕高鐵,所以這時候舍利弗先搭第一班高鐵,先過去到那邊幫祂安頓,然後世尊再過去,這樣。所以一尊佛住世,都有無量古佛一起來協輔。講到這邊,看諸位還有什麼疑惑沒有?
主持人:感恩 師父。各位同參有沒有什麼問題?
學員:師父您好,阿彌陀佛!我最近就突然,我也不知道那是為什麼,就是突然有一個詞,那是《普門品》的一段話,應以帝釋身而現帝釋身說法。
師父:嗯。
學員:因為網路上也有解釋啊。
師父:嗯。
學員:可是我覺得我比較相信 師父解說的,所以我想要 師父針對這兩句話來解釋一下。
師父:嗯、嗯。
學員:謝謝 師父。
師父:帝釋你們應該很熟,就是你們的玉皇大帝啊!你知道嗎?釋提桓因、帝釋、玉皇大帝,玉皇大天尊、玉皇上帝、上帝、天父,很多名詞,對不對?形容同一個,所以也叫你們破「見」對不對?這個叫做執著見。比如說,我們上帝才厲害,你們拜那什麼玉皇大帝!我們玉皇大帝就是你們上帝穿唐裝啊,這個就是什麼?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以什麼身為之說法,所以祂應以帝釋身,就是用你們的白話講,應以玉皇上帝身得度者,祂則現以玉皇大帝身為之說法。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緣分不一樣。好比說,一個人他信玉皇大帝,他會去天公廟,他不會踏進佛堂一步。這時候,他過去生跟觀世音菩薩有緣,觀世音菩薩在這一生,知道他的執著是喜歡玉皇大帝,所以祂這時候就會打扮一下,你們知道現在電腦科技,這樣,P圖一下,對不對?P一P,然後變成玉皇大帝,去到天公廟坐在那邊,啊…信女、信眾有什麼問題嗎?不是都這樣嗎?然後那個信眾就會一直跟祂滔滔不絕講,我缺什麼啦,我什麼、什麼…,祂這時候是不是玉皇大帝的樣子?祂就教他,用這樣教他佛法,看他缺什麼。教什麼佛法不一定,要看他缺什麼,可是在身,有一個有為身而表法,通常會呼應祂那個有為身的本跡行持。什麼叫本跡?本就是根本,跡就是跡相,根本,根本當然依如來地,它才叫做回歸根本,對不對?
跡,跡相就不一樣,比如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所以一切的清淨法身是毘盧遮那佛,你們講本尊…什麼都好,名詞不一樣。祂這時候,因應不同機緣的狀態底下,有一個叫 阿彌陀佛的出現了。阿彌陀佛當年是法藏法師,好幾輩子,祂用了五劫修持,發願成就極樂世界,所以祂這五劫的所有的修持,都符合祂的四十八願的這一個歷程,叫做跡,跡相。好比說,昨天有講,釋迦牟尼佛跟 彌勒菩薩,當年做同學的時候,一起學習成長修行的時候,當然祂們都有發願,你們現在看到這一尊 釋迦牟尼佛在這一個娑婆世界,在這一個五濁惡世最極惡的時代出現,這就是祂當年在修持所發的願。祂會依持這個願而去努力地修持,這個叫跡,相,祂的足跡,祂的這個軌跡,是這樣。
彌勒菩薩當年就是發願,要在最美好的時代去教眾生。所以你們現在慢慢等,如果等得到,你也可以加入美好的時代。可是如果等不到呢?可能到別的更差的時代,是這樣,所以祂跟祂都有不同的跡相,可是它的本,都是所謂的如來圓覺之智,都是這個,也就是我們自性。所以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則現以帝釋身為之說法,這是一個概念,那應以帝釋身得度,這時候就講,祂是帝釋,觀世音菩薩就用帝釋的法來教他,祂的層級的法來教他,這是不是有兩個了,對不對?兩類,不出這兩類,不過多數在講的是,我剛剛講的第一類,第一類。因為多數的帝釋都是古佛再現,祂已經是帝釋身了,所以帝釋用你們熟悉的稱呼,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忉利天宮善法堂,祂在那邊也常常請諸佛菩薩、世尊去那邊演講、教導,教導《十善業》,就是簡稱你們叫做佛法,所以祂也會這樣。這時候相信帝釋的人,或對帝釋,就是玉皇大帝有好感的,是不是就會因為祂而願意來上一堂《十善業道》對不對?如果沒有祂介紹引薦的話,釋迦牟尼佛直接來的話,那一些人可能就不喜歡來上課,這也是一種,應以帝釋身得度者現以說法。所以這一種叫做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說法,也告訴著你們,感應道交不失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在告訴我們的這一個理路。
那憑什麼可以做到?你如果有意,心意識你就做不到,所以《普門品》應該是闡述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在這個狀態,你也可以理解到,祂也是古佛再來,所以祂有這個能力,也可以去提到一個話,叫做「應以觀世音菩薩身得度者,則現以觀世音菩薩身為之說法」,以此類推。祂有大富長者,當然那時候沒有基督教三個字,所以你們現代又可以以此類推、蔓延、延展它的功效性,叫做應以耶穌身得度者,則現以耶穌身為之說法,都是一樣的意思。應以穿唐裝的天父身得度者,則現以穿唐裝的帝釋身為之說法。那應以穿白袍裝的天父身,祂就跑到基督教去穿白袍,對不對?不是白袍巫師喔,是白袍天父,天父身為之說法,那就是他們的天父上帝,所以有這個概念。
於是你也可以從這邊去體解到,語意之下就是「法非定法」。法本來也沒有法,是應眾生的知見而有,所以眾生的知見從這邊講,你就知道是病。法是藥,眾生是病,「應病與藥,隨方解縛」。所以,佛菩薩是高明的醫師,祂通常為眾生專開處方,而不是一種成藥,天下人都吃這味就好,不是。即便它也有這個概念,可是它這個概念不是世間邏輯概念,而是「一音而為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概念。佛藥,妙!對不對?比如說,當你什麼病都治不好的時候,古師大德叫你念 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 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阿伽陀藥,聽不懂,阿伽陀藥就是你們白話文叫做萬靈丹,欸,一顆竟然能治所有的病。這個不是違背剛剛前面講的成藥嗎?因為祂是佛菩薩,所以這一顆即便叫萬靈丹,一顆大家都吃一樣的,大家都會好的原因是,因為祂是高明醫師,懂意思嗎?加個高明,所以,佛是大醫王,加個大,大就是到極處了,祂超越的這一個有為質礙的境界,我們眾生很難理解。
所以包括應以什麼身得度,則現什麼身說法,很多人就沒辦法。所以你看,我們在學佛,這個問題跟前面也呼應,作文都要掐頭掐尾大概一樣,對不對?不能準備啊!就像今天去到碧雲寺,我也不知道碧雲寺在拜誰啊?當時人家,你們很多人看碧雲寺那個影片,有一個女孩子,她要被抓乩,要被抓去當乩童,媽媽就很擔心,她自己也很擔心,不知道怎麼辦。她本來要抓乩的那個宮廟,說她一定要去碧雲寺領旨,跟祂們去,跟祂領旨就要當乩童,就要當了,沒想到跟我去領旨就不用當了。跟我去領旨以後可以當派旨的,派旨,這有人聽得懂,有人聽不懂,派旨跟領旨不一樣。我們也不知道那邊供奉觀世音菩薩,所以去的時候你就應以觀世音菩薩身得度,現以觀世音菩薩為之說法。你就翻譯一下觀世音菩薩要跟他講什麼,就不是我跟你說,對不對?因為她信觀世音菩薩啊!你成功不必在我,你就把功勞都推給觀世音菩薩,反正觀世音菩薩能救度她就好了,對不對?
有時候我們去到王爺廟,這時候又要應以王爺身得度者,則現王爺身為之說法。有時候我們去基督教,我們要用應以牧師身得度者,現以牧師身為之說法,所以去基督教的時候,我就可能穿得帥一點,因為祂比較時尚現代一點,對不對?就是這樣。所以對一個自持者,自持就自修者,怎麼理解這個話?就不要執著,你要執著,你就會看錯很多。也許路邊乞丐,結果是玉皇大帝,你如果「哼!」對不對?你就失去了玉皇大帝幫助你了。你說,我只相信玉皇大帝,今天是天公生,你們這些乞丐不要來擋路,何等神聖的日子,坐一些乞丐在這邊,難看!對不對?你看,祂說我們全部都是玉皇大帝,對啊!玉皇大帝又不是只有一個,一個銀河系就一個玉皇大帝啊!祂各個有本,各有跡,應以哪個玉皇大帝身得度者,就現以哪個玉皇大帝身為之說法,這樣可以明白嗎?教化者不要執著,學習者也不要執著。怎麼說教化者執著?對啊!我就這一科,除了這一科都不能問,對不對?很執著,就只有一種方法,也不能這樣。
當然這裡又要再闡述一下,如果你還沒到點的,有時候你只能這樣,就只能這樣,你也不能說就不說了,可是你也不要說你不懂得那些,是這樣。如果你爬到點的時候,什麼路都可以的時候,你就什麼路隨便抓一個就可以了。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怎麼備課,因為你不知道要應什麼身,你們懂意思嗎?所以唯一的備課就是,你不能有半個念頭,不行,這是形容,半個又落執著見。不能有就好,不能有念頭,不能一點點,一點點都不行有,清淨無染,隨事起念,妙觀自成,那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能力。觀世音菩薩古佛再來,所以佛佛道同,一切古佛、一切法身大士,都有這個能力。你們在看觀世音菩薩經典的時候,又有祂的層次啊。比如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參學的觀世音菩薩是七迴向,七迴向的位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應該是所謂的法身大士達到等覺,然後這一個《心經》應該是「初住」等等,祂也有不同位階的觀世音菩薩。可是既是學那一門慈悲為懷,你憑何而能慈悲,因為你有清淨的自受用,有清淨的自受用就完全不執著,所以它顯化在外面就有很多善巧方便。沒有善巧方便,你就沒辦法應以什麼身得度,而現以什麼身為之說法,這可以明白嗎?所以你們在學要學它的精神,懂嗎?
好,看來也沒什麼時間問第二個問題了,好,今天就祝福大家。
Minaso minasoko
《元和妙音》唱頌
Minaya kinaya sina
kinsin sunsin sumiya kinayaso
所以,學者當知,「若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畢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在一個學習的歷程,我們要懂得從放下開始,最後的成就,也是放下的圓滿。感恩諸位。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