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9728 智朗椰林16品【Zhilang Yelin--16 Lessons of Dharma Teaching by Master Hong Sheng on July 28, 2019】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25-01-21 | 27 次瀏覽 | 分享到:


第十六品【佛法的核心在覺,不在福!】


 

一覺元學會恭敬整理



佛言:「三世諸佛,共一法身」,這一些諸佛的本體,不出般若,所謂是「智度菩薩母,能生諸導師」,「般若」是一切賢聖之體,一切諸佛之母,從這一個角度來講,我們就知道,學法要有一個核心,在佛法的體系來講,它的核心點就在「般若」這一個概念,很多人不知道「般若」是什麼東西,用我們現在世俗比較能夠理解的概念,就是所謂的智慧,可是常常智慧,不太能夠完滿的去解讀它,所以我們常常在譯經的時候,保留其音,所謂音譯這一類的,再加諸注解,這樣子才比較容易去圓滿它。這一個圓滿它,因為它有無量的義,而智度菩薩母,有智、有度,所以這一個智度,就是我們常常講的般若波羅蜜。

 

常學法的人都知道,有六度萬行、大乘菩薩道,這一個五度在前,可是如果你沒有後面第六個般若度的話,五度如盲,就像瞎子一樣。有的也可以講說,五度如足,它就像腳,這一個般若如目,就好像眼睛,如果我們沒有眼睛,我們有這一些技能,就不太容易展現它的功用,所以在修六度的時候,一定要以「般若」為核心。所以它才講一個「度」字,在佛家也常常聽到,許許多多學習佛法的人,都會掛在口上的,所謂是「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我們當然可以以一種狹觀的解讀,去理解它,所謂是不能把自己調理好的人,他沒辦法去幫助別人,這是從幫助的角度,我們講狹觀。可是如果從深度的義理來講,它就不是這麼淺層的一個理解,它有所謂這一個「度」字的差別性,加上一個「度」,它就不是普通的幫忙。

 

那什麼是普通的幫忙呢?就是我們世間人活在這個地球上所需,這一個所需是什麼?一般講民生需求吧!有的民生需求會奢侈一點,這些不出於所謂的身體健康類的、心理健康類的、物資享用類的,包括煩惱解決類的,不出這些。如果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佛家就不講度,它只講布施就可以了,在六度的第一個布施,也就可以解決了。那麼要講到「度」就要理解到,它有一個深層的生命狀態,必須要去解決,也就是所謂的「了生死」這一件事情,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在禪門乃至於許許多多的宗門教下,也都告訴我們,這一個生死事大,可是此事福不能救,這一件事情,福報救不了,我們世間人偏偏著墨在福報上,許許多多來學習的人,如果不是為了福報,他也不太會來,所以連我們的知見,理解都不太能夠到位了,更何況是修持的功行,這一些都是問題,以至於現在要在這個時代,闡述真正的佛法,不太容易。

 

第一個,它有一個相應的問題,那不容易在哪裡?不容易在我們眾生的需求,需求度,他需求的不是了生死,甚至有的人聽到生死,他就害怕。比如說,以前我們去馬來西亞的時候,在那邊有認識一些在修行的,他們就是從事宗教的這一些同參,常常告訴我說,他們那邊不太講阿彌陀佛,不太講阿彌陀佛,我說,那都講什麼呢?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呢?因為講到阿彌陀佛,印象就是直接要死掉了,他們的印象就是說,常聽到阿彌陀佛的時間都是什麼時候?都是在辦喪事的時候,對不對?我們在座應該很多人,從小到大有這個經驗,好像聽到的時候是辦喪事才有,家裡親朋好友當中如果沒有人過往,一輩子也不願意去聽阿彌陀佛,甚至念一下阿彌陀佛都不要。所以這個亡者還真是功德無量,你看,他用他生命的了結,來成就我們的慧命,你看看,依生命換慧命,你看這多划算,欸?那這有什麼划算呢?

 

如果深入佛法的人,他就知道,斷人生命罪不重過斷人慧命,怎麼說呢?就是說,你不小心或小心殺了人,不小心或小心。有的人是很刻意,那個就很小心地去殺人,有的人是不小心,[磕著](台語:撞到)劃傷到,就死掉了,不管你是刻意、有意、無意的,你殺了一個人,這個人呢,你跟他結罪了,結了…殺業的債,那麼,它什麼時候了結?你還他一條命就解決了,還他一條命這樣子,他也就是頂多大概四十九天,依常數法則,四十九天中陰身過了 ,他一定去投胎了,對你再有深大的仇恨,他都去投胎了,投胎就更有力量來報仇。所以,現在很多這個靈性、靈界,靈性不穩定的人們,處在這個世代,比我們小時候的認知要嚴重得多。

 

我們小時候常常在廟會裡看到,這一些易感體質的,靈異體質,媒體常常講靈異體質,它當然很廣,很深。我們現在是生活當中隨時可見,以前要到廟會裡面才有,這也就是一種普及的現象,以前常常看到,稍微一點年紀的才有,現在都是小朋友就有。我記得,前一陣子在高雄也聽人家在講,高雄內門以前是什麼宋江陣,現在都變文化祭了,把這個變成一種文化,鄉里民一直推廣,那這一種民俗技藝也就算了,現在在推廣的是那個訓乩,訓乩聽得懂嗎?訓乩就是把一個好好的人,抓去訓練,訓練變乩童,這樣子。然後這個年齡層,達到了幼稚園的年齡,幼稚園年齡大概幾歲?五歲嗎?五歲,四歲、五歲,只要訓乩就有福利,隔天就可以晚一點上學,所以好多小朋友好喜歡,訓乩會訓到很晚,然後村長還鼓勵,整個就是這樣的文化帶動。

 

其實這個也就是去跟鬼神糾葛,交葛。常常這種訓乩的時間點都在深夜,大概十一點一直到一兩點,這個時間,然後在廟埕的那個大廣場,你就會看到很多人圍一圈,然後坐著椅子,在那邊開始動,不能亂學喔!學一學,等一下就進來了,這一種東西,就是我們跟靈界的這一個關係,越來越緊密,那也是一種知見的錯置產生的,這種種都不是一種般若體性的發展,可是卻是這個時代的主流。這個時代的概念,在學習佛法這一個角度來講,越來越不容易,因為它雜,越來越雜,這個昨天我們在台中有講,這個見解的基礎,越來越薄弱,也就是說這一個「見」,見就是我們的見解,我們的觀念,這一種東西。所以佛法,它首要講見地,這是一種高級佛法的講述,現在加一個高級佛法,是相對我們現在人的根性,他不太容易直接契入真正的佛法。

 

這個怎麼講呢?大家好懂,我們現在學佛,剛剛講的就是求福,對不對?那這個就不是佛法,佛法不叫你去求福,可是你在這個世代拿掉求福,叫人家闡述佛法,你要聽嗎?你也不要聽,你會直接問,「我學佛,請問對我人生有什麼好處?」「你可以了生死喔!」他的認知,「那這對我到底有什麼好處?」「你永遠不會痛苦喔!」他說Manga(日語:卡通)對不對?卡通影片,所以很難很難,你只好跟他講福,講福,所以布施的層面多,也就是說在人世間的概念,叫做善事的層面就多了,就廣了,這個一傳十、十傳百,然後大家認為做善事有功德,就一直做、一直做。然而做善事要在什麼基礎下?就是有人悲哀的基礎下,你才有善事好做,有人悲哀啊!悲哀在這個世間,無非就是災難,有災難你就做吧!沒災難你可能還會慌,所以,又在期待。

 

剛剛也跟增麗討論到這個,以前我們待媒體,媒體人有時候都會很慌。最近,沒什麼事發生,沒什麼事發生,我們新聞寫不出來,我們怎麼跟眾生交代?當然他不是用眾生,我們怎麼跟觀眾交代,是不是。那有的就是什麼?就是祈禱災難來,有的就是什麼?就是創造災難,那有的就是什麼?就是造假新聞,所以你看,就一直訛化,這就是以我們「福」的方向為導向。這個福又以狹隘之說,這個福,第一個就是以我的利益,我們一想到福就是想到我的利益,一個人沒有自我利益的概念,他就沒有福不福的概念,福禍的概念就沒有,一個人,如果真的沒有福禍的概念,他就超輪迴了,因為福禍是善惡,善成福、惡成災,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福禍的概念,他心就清淨,心清淨則生淨土。

 

維摩詰告訴我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我們這一個世界為什麼這麼亂?它不堪稱為淨土,我們又在 釋迦牟尼佛的淨土裡面,但我們又感受不到淨土,這又是什麼差別性?這就是心現識變,依自我體性的兌現,那眾生的世界存在,永遠不離這一個理路,所謂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是誰創造的?是自己,那一個自己兌現出來的境界,就是自己受用的那個境界。換言之,為什麼佛家特別強調見地?因為它要先把你的知見導正,只要你的知見對了,你的心對了,那麼你兌現出來的境界相也就對了,這一個對的裡面,就沒有痛苦,所以我們也就不用去汲汲營營追求福報。世間人在比的,永遠多數就是福,你福報好大喔!我們常常在生活當中,遇到的人事物,對人家的稱讚幾乎都是這一類,哇!你福報好大喔,福報大的就等於什麼什麼,一大堆。

 

可是福報大,它又是一個抽象概念,是哪一類的福報大?有時候世間福報太大,他於出世的福就薄弱,他不容易去接觸佛法,理解佛法,好比之前,我們講北俱盧洲那一些眾生,那些也是人道,他們的福報大到一個,他們不覺得有佛法需要去嚮往,或者是需要去促成,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已經是在享受佛的生命狀態了,因為沒有我們認知的苦,這時候要加上我們認知,而不是聖賢認知,聖賢認知的苦是什麼?剛剛講以「般若」為體,也就是說你般若體性被蒙蔽了,這個叫做悲哀,這是一個天大的災難,這個就是慧命的喪失,其實它不會不見,它是被蒙蔽。我們剛剛講的這個,四十九天中陰身,又是一條好漢,如果生命是這一件事情,可是如果你斷人慧命的話,可能生生世世都在所謂的昏昧當中,你欠都欠不完,等到他有一天真的覺悟,你才開始有還的機會。

 

你看看,這個多麻煩,那一個時間的概念,用佛法的開經偈就好懂,它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那麼第二句叫「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也就是慧命的觸及點,是這樣一個難的事情,無上甚深微妙法是佛法本來講的事情,也就是說,只有這個才是佛言,其他的都不是。可是佛法裡面又分了好多的這一些乘,比如說三乘、二乘,小乘、大乘,乃至於現在有五乘,五乘你知道嗎?三乘聽過?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對不對?菩薩屬於大乘法,聲聞、緣覺屬於小乘法,依小跟大來講叫做二乘,就兩個,這只是定位不一樣,現在又多了個五個,五乘,五乘又從哪裡講?又有天,天人,又有人。我們現在人又是一乘,天又一乘,你看,連這個都加進來了,這兩個是在六道輪迴裡面,本來佛法是不講這個的,這個為什麼延續到現在?

 

六道輪迴這件事情,是當年古印度的時候, 九十六個學術單位,他們都已經修持得很高級了,有辦法修持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定功,所以你有辦法在這一個定功層面裡,看到跟親證到 六道輪迴現象,那六道輪迴的現象,你可以明白,可是你不會知道它的成因,這時候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不知其所以然,你就無法去什麼?掌握它,掌握的意思是什麼?自己作主的意思,自己作主,要去哪裡就去哪裡?不要在這裡也可以,是這樣,這叫自己作主。換言之,我們在六道輪迴的生命體,都是被作主,可是這一個被作主講到極處,也是自己決定,可是自己決定卻不能作主,這個就很矛盾。那自己決定是什麼意思?因為這所有的業力,是我們製造出來的,所以是我們決定出來的,可是我們決定錯了,我們沒有能力改變,所以誰作主?那個業,我們決定出來的那個錯誤,那個錯誤作主了,我們被這個錯誤給牽著鼻子走,所以就叫隨業流轉。

 

隨業流轉,你這一股能量是什麼樣的基底,你就兌現出什麼樣的生命狀態,總之,它不能自在主宰,它就是一個字「苦」字,所以有一個名詞就叫做六道統苦,統統都痛苦,它不是同樣苦,同樣苦是一模一樣,可是它統統都苦,這個苦裡面有不一樣的苦,這個苦也十萬八千里,可是它相同的就是,那個苦受都是一樣苦,是這樣。這一個事情呢,在當時不能解決,所以世尊降下來,當然不是降乩,降生,降生就是祂以應化身,這一個生命體,這股能量,依當時的這一個高度的行者的感而有所應,感應道交不失時,來了之後,就開始教他們,如何超越六道輪迴的理路。從哪裡開始?從小乘四諦法開始,這時候為什麼加個小乘,因為四諦法在大乘也有,在一乘也有,一乘就是圓教,在華嚴裡也有講四諦法,可是同樣一個法,在不同的level(層級)在講的時候,它的理路跟深度就都不一樣、都不一樣,它的表象是一樣。

 

就好像我們現在有從小在學國文的,小時候叫做國語,更小的時候叫注音符號,那注音符號有的也不一樣,像內地都是拼音,總之這叫國語, 在學習,學習到大學也有大學的國文,對不對,中文,是這樣,所以它的深度都不一樣,可是它的表象是一致的。剛剛講到的這一個法上,它四諦,依四諦法讓你去瞭解它的原因,也就是說,我們六道輪迴現象的原因,當你瞭解原因,你就可以去什麼?去改變原因了,所以這是一個眾生的窘境,在六道輪迴裡統統苦,原因就是他不知道,他沒有能力去解決,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般若體性,他不是以般若作主,他是以煩惱作主,煩惱作主是從哪裡來?從我們的貪、瞋、癡,這一些愛、慢,從這些所有我們生活當中,收集起來的這一些錯誤的知見,這一些我們大家都不喜歡人家對我的那個知見,為了這個很麻煩,因為我本來要講,我們大家都不喜歡的知見,想一想,這個時代好像不是這樣,我們不喜歡人家對我們的知見,我們常常喜歡這樣對人家。

 

我們喜歡貪人家的東西,可是我們不喜歡人家貪我的東西,我們常常喜歡對人家發脾氣,可是我們不喜歡人家對我發脾氣,所以這時候又要加一個,我們不喜歡人家對我的那一些知見,你給它收集起來,這個就是你六道的主因,一切因,一切現象,統統在裡面。你要怎麼超越六道?依上上根人持法 直接明白心地,這個就可以了,這個是怎麼直接?這直接把剛剛講的那個不好,直接丟掉,這簡不簡單?這只有做一個動作而已,超級簡單的,就是你一念間,把所有的剛剛講的那個,你不喜歡人家對你的那一些知見,全部都丟掉,一念間丟掉就好了,只有做這個動作,可是偏偏對世間人來講,哦,這好難!好難喔!這個就是習慣、習氣,這一個習氣的養成,不管你養成什麼習氣,你一下要把它給丟掉都不容易。所以,這時候怎麼辦?你就去養成好的習氣,在養成好的習氣的時候,這時候才產生學跟修這件事情,要不然是沒有「學」這一件事情的,所以佛法講到極處跟學不學沒有關係,跟你們世間人概念修不修沒有關係,這時候又沒有修,那到底怎麼解決?

 

所以佛又告訴我們,「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本來就是這樣子,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祂講到這一個,這個也就是你基本上掌握了般若體性的基礎,你很容易去面對到一個理的狀態,你就直接達事以理達事,我們不容易的狀態,我們就容易從哪邊契入?從事慢慢慢慢捉摸,捉摸到理,喔,明白,所以這叫漸修、漸次。有漸修跟頓修,也有圓修,那麼禪宗如頓修,所以它一翻兩瞪眼,他們在教法上跟學習上,都是非常直接了當的,直接了當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心臟要大顆,因為你要禁得起人家戳你,一針見血,要不然怎麼叫直指人心,一指下去,那個人心,痛到不行,對不對?你能夠承當,你就容易成就,我們一般人不太容易,一般人連人家說,我們有什麼小毛病,我們都〔氣怫怫〕(台語:氣沖沖)啊!稍微講一下,不要說你有毛病,就說你今天衣服穿得怪怪的?就〔氣怫怫〕了,還是衣服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對不對?要是講到你,你怎麼辦?所以只好用〔褒欸〕(台語:誇獎的),用〔褒欸〕,你們世間人就有鼓勵,這件事情。

 

依禪法的修持沒有鼓勵這件事情,沒有鼓勵,它只有不對就不對,只要不是明心見性,你就是魔,一翻兩瞪眼。這個世間人不能接受,不是它不對,是我們不能接受,不能接受那就退下來,以漸教,如教下,慢慢讀,你要讀很多經,如果修淨,你要訓練,你要念很多佛,做課,要拜很多佛,要誦很多經,你早課、晚課都要多,然後一本經過一本經,這有沒有用?老實講也沒什麼作用。我們現在人不是都這樣?這已經份量太多了,好像也沒作用,沒作用是不是這些經,拜佛、念佛不對,也不是,在在處處都是我們的見地錯誤。你只要這一個知見錯,因為知見是導航,你只要這一個導航錯了,你再怎麼努力開車,你都開不到位,是這樣。所以你的努力有沒有用,剛剛講的好像也沒什麼用,叫你不要開也不行,叫你不要開,你又覺得什麼都沒有,那你只好去亂開,這時候就產生了盲修瞎練這個話頭,盲修瞎練。

 

「盲」,剛剛講,有五度如盲,因為沒有般若。你這時候在執行呢?我們一般就在這邊瞎攪和,以為我們自己花了很多時間修持,也很努力的在從事世間的善事,如募款什麼等等等,捐錢、做義工,這些統統來了,撿垃圾,環保,對不對,垃圾分類,好像聽說垃圾分類分一分,最後還不是被攪和在一起,連垃圾都攪和在一起了,分也沒有用啊,分的人辛辛苦苦的,最後末端的,全部又混合在一起,因為人家也不知道你分完,那些東西要幹嘛,所以這是人生的窘境。而這一個族群越來越多了,我們無形中就身處在這種知見的薰陶裡面 ,那生命是薰出來的,剛剛講那個習氣,這一個知見也產生了習氣,身、口、意,口有習氣、身有習氣,我們的意還是有習氣,所以這一個「意」是主帥,這一個習氣如果被薰了,它最麻煩,薰了這一些環保知見…等等等。

 

但我不是說不要環保,只是說,你不能停留在人世間為善的角度,說它是佛法,佛法必然有度,度必然有覺,所以「令眾生得覺悟」這件事情叫做度。所以,「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意思也就是說,你自己還沒有覺悟,透過你要幫助眾生覺悟,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叫了不可得,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為了講這一件事情,我們就要去深入「如何覺悟」這一件事情,而不只是說世間人的善事。可是,這時候你在這個世間,如是修持的時候,你就要很有定見,如果你沒有定見的話,你禁不起世間人的誤解,詆毀,禁不起這一些,所以你看「定」又出來了,那定是什麼?定是慧之根,依定開慧,慧是般若,開智慧,開慧…般若是諸佛之母。換言之,你如果沒有定,你開不了慧,那定從何而來?從依循教戒而來,這一個教戒就叫做戒,戒、定、慧,依戒得定,依定開慧,這是一個根本理路。

 

可是要依持的這一個戒而生定開慧,也是無量多種方法,這是講它的原則原理,原則原理就只有一個,但於事相跟緣分上,每個人不一樣了,有的表面會慌慌張張的,可是他可以開悟,是這樣子,有的是痛苦到不行的狀態開悟,比如說,以前常常講,達摩與慧可的關係,達摩當時大家都不認識他?所謂「不認識」,不是不知道他長得皮膚黝黑黝黑的,頭髮捲捲的,不是這樣,不認識,就是不識本心,那個「識」的概念,他不知道這個人的品質,這個人的涵養,大家都不知道,所以,許多人詆毀他,當時他來東土的時候,侮辱他,打他,還下毒藥給他吃,毒藥都出來了,他當時的現象是這樣。可是也有善根深厚的人,根性很利的人,像慧可之類,他識得這一個人的生命狀態,所以去跟他求法。

 

你看,人家辛辛苦苦求法,在雪地裡站到雪都淹到膝蓋了,這樣還不夠嗎?而且他又沒有什麼,又沒有在暖氣房裡面,你看,也就一個薄薄的棉襖這樣子而已。當時候求法的時候,達摩也不是一下就給他,也是先數落一番,數落一番,最後慧可用他的這一個決心表達,拿了一把戒刀,就把自己戳下去了,對不對?這又何苦來哉?因為心不安,你想想看,心不安有多大的定?哦,也沒有多大的定,可是為什麼他沒有多大的定,他可以在當下幾句話,經達摩這麼一提點,他就開慧?因為這個就像密持的修行法一樣,慧可有一個基本的涵養,他認識達摩,所以他內心潛質,已經完全依止,依止上師就是靠著這一點,他依止了,他就什麼話都不用講,只要你說的就對,那一個概念。這時候,即便他的根本底性,還沒有完全達到一個甚深的定功的時候,他還是可以靠這一個機緣,這個就是密持在修法的狀態。

 

有三類根性的人屬於上上根這一類,密持修法的普通根性,他也不講說下根,因為下根得罪人,叫普通,普通不會得罪人,對不對?因為大家都很普通,很多人都很普通,所以大家不會得罪人,那普通根性的,依持這個次第法,菩提道次第,次第法去修持,一階一階慢慢爬。那比較勝利根性的呢?優勝比較銳利的這一種根性的,就依所謂的密持的內密,它有外密、內密兩種,還有一種所謂的無上密,而內持,就有所謂的事持、行持、跟相應持。依這一種方式,好比說,修持氣脈明點的,我們修密的人,不是常常有氣脈明點,要打通氣脈明點,就好像修道的,打通任督二脈,任督二脈,前後兩條,你怎麼打通?就一直打,所以就看到很多人一直在那邊打打打,自己打不到的,還請人拿棍子幫我打,打通,是不是這樣打法,就能打通?打不好會受傷,會堵塞的。所以他們在修持,不是用打的,那個打是貫通,所以說依持這一個心法,這一個有為形式的功法,要做得很多很多,這叫做勝利根性的人。

 

還有一種叫做上上根的,上上根的這兩種都不用,你也不必去翻過什麼叫菩提道次第法,現在有叫做《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這個就是依普通根性的, 要這樣修持,當然現在連普通根性這樣都修不到,就修不到。勝利根性的,比如說,打坐、觀想、止息這一些,然後誅法的…等等,懷法,一大堆,

慢慢地去調理,那上上根性的這些都不用,就好好的過日子,因為上上根性的,他就用一法,就是直接依止上師,上師跟他講什麼,他做什麼,他就到了。有時候這種東西就很直接了當,就像剛剛講達摩跟慧可的關係,這在密持就是最後一個無上密,無上密的修持,你看,慧可在雪地裡很痛苦,對不對,心也痛苦、身也痛苦,他哪裡有,哇,我入定好愉快喔!這時候入所謂禪定的妙樂當中,他沒有!他就是一心一意,可是這一種人就是有一種好處,叫一心一意,這時候達摩跟他講個幾句,他豁然開朗,還得本心,當下就明心見性了。

 

所以依密持,為什麼四皈依法裡面,首重皈依上師?再來皈依三寶的原因在這邊,可是我們現在人的根性,也不容易達到這樣。第一個,你不識上師,你的根性不識上師,你就沒有上根利智這個上上根的一種基礎,上師來告訴你什麼,你也〔鴨仔聽雷〕,懵懵懂懂,聽不懂,你還會起煩惱心等等等。所以最後不得已,佛法才越講越低、越講越低,你看,從三千年前,世尊已經講得夠低了,三千年前的前四十年,因為世尊講法四十九年,前四十年講得夠低了,當然我們要剔除掉在定中,二六時中在定中講的那個,突破維次時空的這一個階段,華嚴階段,所以祂從小乘阿含、方等開始,講到般若,你看為什麼花了二十二年講般若,因為剛剛講的般若是體、是本體,萬佛皆從中出,所以祂特別要花很多時間,把般若這件事情交代得很清楚,可是你想想看,在學習般若之前,跟著祂的學生,已經跟了將近二十年了,這一些學生,他有相當深厚的小乘功夫,他聽般若還不一定能夠明白,我們現在的人,一下要契入這一些般若智,實屬難矣!非常難、非常難的一件事情,可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層面,卻又很簡單可以取得,很簡單可以去契及,要聽到,要看到《般若經》都不難。

 

這一個般若最典型的就是《金剛經》,所有讀書人,大概多多少少都有涉獵一下,當然那是古時候,現在的人就是,對佛法有興趣的人,大概也都聽過,大家無庸置疑,這一個六百卷《大般若經》,它濃縮的精華,就是五千多個字的《金剛經》,《金剛經》也是在講空性,《般若》也是在講空性,《般若經》六百卷,那麼,這一個份量對現在的人又很大,五千個字也不行,後來,最後它精華中的精華,又濃縮在《心經》裡面,所以很多人很喜歡念《心經》,可是,許許多多喜歡念《心經》的,有在想說我念《心經》,是為了直契般若的核心嗎?沒有!多數人念《心經》都是為了…我不要出車禍,還是我媽媽生病,我要念幾部給她,都是這個,你看,又淪落到我們世間的福了,你把無上大法變成了非佛法,變成了你們世間交換、換取的偷盜法,所以你當然不可能從《心經》念一輩子,持誦一輩子得到好處,那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心經》兩百多個字,又濃縮、濃縮、濃縮…濃縮就是前面那幾句,其實前面那幾句就講完了,叫做什麼?「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邊全部的般若已經講完了,所以,如果你們更懶一點的,你們就持這個就好了,你們,你要換取的,換取的不是以小博大嗎?眾生,你越少越好啊 ,這樣還太多,這樣也不行,叫做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樣就好了,因為你知道結果就是「度一切苦厄」,就不用再多了,這樣就好了。其實有更濃縮的,就一個字叫「照」。「照」是什麼意思?「照」就是不假思索而能明白, 這叫做照。所以在禪法叫做參究,我們世間人就是要假思索,我們叫心意識的運作,那麼「照」叫離心意識,參、得,它有一個「得」,當然這個「得」,以《心經》來講,以無所得故,這個「得」就是得無所得,無所得而得,是這樣。

 

這些名詞,你要善於去參會它,這樣你就起「照」的能力了,所以靈照,靈知寂照,就會變成這樣的一個生命狀態,那一個字就行了。如果你們是要換取的,你們知道了,每天就 照、照、 照、照…你要念幾部《心經》,你念四十九部《心經》,要跟你親人換個健康,你不如念四十個「照」字,照、照…念完了,病就[走去](台語:跑掉)了嗎?不是,你的智慧就跑光光了,是這樣,所以你要知道學佛是為什麼?不是為了我們世間人在講的這一些,你們講的幸福,當然,佛法也有佛法幸福的標準,它的幸福的最低標是超輪迴。換言之,我們世間人終其一生的努力,只要沒有超輪迴,在佛法都沒有幸福可言。可是世尊又無盡慈悲,祂既然來到這個時代的北印度,北印度當時是作代表,是全地球的代表,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人喜歡講學術、文化,發展最高段的這個概念,當時就是北印度那個時候,那個時候的北印度,該這樣講,發展到最極致,所以他們有能力,依甚深的定功,超越,超越他原有的限制,可是永遠超越不了六道,所以祂下來,祂在講的時候,也多講了很多六道輪迴的現象,跟這些因果理路,多講的,這要叫多講,本來是不用講,為什麼多講?因為大家執著在這一個當中裡面,所以不講不行啊!正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祂目標是讓你入佛智。

 

六道輪迴的這一些形形色色,你的關不關心跟佛智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所以本來不談這個,以至於保留到現在,所以現在只要我們一般接觸到佛教,就是想到六道輪迴,想到因果理路,都是這個,偏偏都不知道佛法本來就超越這個,它到最後,當你回歸常寂光的時候,我們不是常常講嗎?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聽到這個,你會,嗯…佛法,假設你聽到一句話,萬法皆空、因果也空,那你會覺得什麼?邪見,是吧!你就用你的邪見去測度正見,所以你這時候是極度的邪見了,這叫水平的不一樣。當回歸常寂光的時候,它既非自然現象,也非物理現象,亦非精神現象,請問哪來的因果?可是這一個無上大法,世間人的涵量不足,他無法堪受,就好像我們昨天在台中上課的時候,下了一大場雨,劈哩啪啦,劈哩啪啦!裡面還漏水,這叫什麼?天雨之大,不能潤無根之草,那個草的根太小,涵量不足,你給它下個一個月,連續下這樣的暴雨,草就爛掉了,那不是說,哇!好多水,好多養分喔,它不堪受。

 

所以你要接續無上大法,你得先把你的善根、福德、培養起來,培養起來,你看,又講到福德了,善根,它好像又講回來世間法了,意思就是說,你在世間法沒有一點完備的人,你無法契及出世間法,所以我們就要在學習的角度裡面,按部就班,好好的從第一步開始。可是為什麼又常常聽我們講那一個,比較終極的那一些概念,對你們來講是概念,其實這是很悲哀的事,因為那就是你們本來的境界,本來的境界現在變成一種含糊概念,抽象概念,很偏遠的概念。那為什麼也要講這個,因為沒有講這一個方向,你們回不了家,你們永遠在那邊原地踏步,有在走沒有,有喔,腳這樣一踩,一上一下、一上一下,是不是就在走路,但是你沒在移動啊,原地踏步…走!有一個「走」,才往前走,你要往前走才可以啊!往前走你方向不對,你要走去哪裡!所以你要知道你要回的家在哪裡,那一個是個先導方向,可是你現在不一定辦得到,沒關係,你不一定辦得到,你就去尋求銜接處,最接近自己的那一個點,這是什麼意思?就像那個鐵鍊,一個環扣、一個環扣,你一條鐵鍊把它吊上來,最頂端是你要到的地方,你看,你是哪一個環扣的鐵鍊,你就從那邊,往你接近的那一個銜接處。

 

通常我們的歸納,依觀察這一個世代的人類,歸納到底,大概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現在達到這邊,已經不是百分之六十而已,以前常常講百分之七十,比較中性一點,現在都達到百分之九十,剛剛好像又有一個八十,好像又消失了,八十也消失了,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你不出,都從世間的禮開始,世間的禮。世間有所謂的禮,出世間有所謂的戒,你看,這時候都還談不上戒,所以《弟子規》為什麼常常講、常常講,因為它是世間的最低標的禮,這一個課題沒有完成,像剛剛我們講…照照照,要照到什麼時候才能照亮?《心經》,濃縮成一個字—照。所以回歸,從這一個基礎性,那這一個基礎性是為什麼?是為了洗滌我們,把我們原有的惡習氣洗滌掉,它不是真正直接修法,當然,我現在講的是以普通根性來講,如果以上根性來講,他就是直接,直接修法。

 

所以那一天,我們也在一個時空點,跟一些同參在聊,好像在機場的樣子,忘記了,他說《弟子規》,是不是要從那邊開始?我們現在人就會說,對對對,就從那邊開始,那從那邊開始就有一種不耐煩,沒有去促成 又不安心,又不耐煩、又不安心,只好勉勉強強,給它每天念個一遍、兩遍,這樣子,然後你有做到有做不到,這時候就在講說,那怎麼樣才能快速。事實上一本《弟子規》就解決,佛家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所以《弟子規》,以前常常跟人家提醒的時候,都從第一句開始,「父母呼,應勿緩」,所以《大般若經》六百卷,有濃縮《金剛經》一部,也有再濃縮《心經》一部,又再濃縮前面幾句,再濃縮一個字,那麼《弟子規》亦復如是,所有的儒家經典,濃縮濃縮到最後,就是一個《弟子規》,那《弟子規》濃縮、濃縮到最後,也是一句,就是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就這樣。

 

那你說,啊!那太簡單了,如果 師父這樣講,我就覺得簡單,如果沒有這樣講,就覺得好難,為什麼好難?因為父母呼喚我們,我們要回應,是多難的事啊,這時候說,所有你一切的生命的濃縮就是這一句,喔,那可以,我可以勉強應付一下。因為如果能夠得到所有的一切,這時候對比起來,這個又是小事。我說,可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時候濃縮成這一句的義理,通達一切佛法,所以這時候《弟子規》拿個秤子秤,跟整部《華嚴》秤,它是平的,它不會偏這樣子(師父比秤子不平的手勢),對啊,這個世間人很不可思議,所以,光第一句就解決了。所謂是一切女子為我過去母,一切男子為我過去父,這時候再拓寬,引申到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那這時候怎麼辦?「父母呼,應勿緩」,看你應得了,應不了,一切的眾生在呼喚你的時候,你要馬上去應啊!比如說,這朵花在呼喚你了,你有什麼需要嗎?你在那邊問半天,你還是不知道它有什麼需求,你怎麼應?

 

所以你看看,你要契入圓教不可思議,你那一個心頓念放下的時候,你有沒有剔除掉《弟子規》沒有,你直接把《弟子規》升等,你們坐飛機也有經濟艙升等的,升等成頭等艙,這時候直接把《弟子規》升等成無上大法,升等成圓教。如果你不會,它就是世間人道的最低標,你會了,它不但可以幫你超輪迴,它也可以幫你成就無上道,也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也在其中。所以「假使頂戴歷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實則無有報恩者」,意思是說,你把你的父母,放在你的肩膀上,頭頂上,你把他奉在最高處,頂著他、服務著他,撐著、撐多久,塵點劫,塵點劫就是無量劫的意思,無量劫,一個大劫、二十個小劫 ,二十個小劫、二十個中劫,二十個中劫,每一個中劫又四個小劫,以此類推這樣乘。

 

從我們比較有概念的計算法,是怎樣?人類的平均歲數從八萬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平均壽命減到十歲,這是一個減劫,再從平均壽命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平均壽命八萬歲,這樣叫做一劫, 這樣一劫,這樣的時間乘以N,N就是無量,經歷了這麼多的時間,你把你的父母撐著這樣,你看,我們現在誰撐得了,我們現在連父母躺在床上,我們都不願意坐在旁邊,哪裡會把他撐在頭上,對不對?這是其一,其二,身為床座,就是把你的身體變成舒適,全天底下最舒適的床,遍三千,這個床有多大,「大」代表舒適跟安全,是這個意思,遍三千、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整個娑婆世界,整個娑婆世界有多大,有十億個銀河系,你要遍成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讓你的父母在上面,怎麼滾,怎麼都舒舒服服的,這樣,你看,你都已經做到這樣了,這不是佛法的盡孝,它後面講,若不傳法度眾生,實則無有報恩者,它說,根本談不上對父母報恩,所以哪裡有孝道可言?

 

《弟子規》還講不到這樣,可是,如果你是明白的人,《弟子規》的第一句已經講到這樣了,講到佛法的極處了,那是我們會不會的問題,所以佛法的孝道是世間人不可思議的,包括當年世尊成道之後回鄉,鄉里民有很多歡迎祂,有很多在嘀嘀咕咕,嘀嘀咕咕什麼,這不孝子回來了,欸,為什麼不孝子,因為拋妻、棄子、遺父啊!還好母親在祂出生的時候就死了,要不然又多加一條了,遺棄父母,現在只有遺棄父,沒有母,所以祂就跑去修道。修道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修道要解決生死的問題,所以當祂回來的時候,祂爸爸就問祂說,這時候我是該叫祢佛陀,還是兒子,依你們的概念呢?當然是佛陀,因為我現在要回來救您了生死、出三界,您曾經是我的父母,所以這是盡最大的孝順。當時祂爸爸斷氣的時候,是祂陪在身邊,用念佛幫祂爸爸引導到極樂世界,所以你看,我們當今有多少人有辦法,幫自己,幫周邊的親屬,帶領到極樂世界。

 

那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是作佛去了,就算作佛,你們不知道它的概念,你們也要知道,我們世間有痛苦的概念,那邊就是,沒有我們世間一切痛苦的存在,當然對一個修行人,不是為了這件事情要去的,而是,為了解決這世間,一切眾生的痛苦而想去的,這是一個所謂的「願」的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學習的狀態裡面,第一個首重發菩提心,你看,這時候叫你發心、發心,還不忘叫你再回到般若,菩提,就是智慧,這是一種般若心,所以你要發的心是「般若」,而不是發心要做偉大的慈善家,要組一個團體,可以募款,因為未來還有很多災難,對不對?你看看,這能解決問題嗎?世間在這個世代的慈善團體多不多,好多,比我們小時候多很多很多,我們小時候就只有幾個概念而已,紅十字會,只要有災難就想到紅十字會去捐捐錢,我連小時候都不太聽過有慈濟,慈濟,好像花蓮人才比較有聽說,當然現在又多很多了,非常多、非常多。

 

但現在的災難有沒有比以前少?也沒有比以前少,而且不少反多,為什麼?這個就告訴你慈善度不了,慈善解決不了,以前很少講到這邊,以前多數講什麼?就好像當年國父,他是不是為了人民的福祉,棄醫從政是這樣,那他為什麼讀醫?他也就是要救人,讀醫,發現醫救不了,後來他從政,那時候他就沒遇到佛法,當年還好說,當年我們去南京的時候,也有跟他相會一下,他說,知道了、知道了!知道了,知道來不及了啊,下輩子、下輩子,鼓勵他、鼓勵他。意思是說,原來政治也解決不了生命的問題,人類幸福的問題,政治也解決不了、經濟也解決不了。通觀當今,我們現在在台大,你所有的科系拉出來,沒有一個科系可以解決得了的。當今唯獨一個有辦法,叫做佛法,可是現在講佛法,可不要把它狹隘觀,以為是在許許多多宗教存在裡面的其中一個,不是這樣的意思,它不是那麼狹隘,你要從它的字義,去理解它的涵養,佛法能解決。

 

那佛是什麼?覺悟的意思,剛剛講那個般若體,覺悟就是你有圓滿的智慧,換言之,只有圓滿智慧才有辦法解決,所以它叫智慧之法,而不是政治之法、經濟之法,或者是商業之法、環保之法…等等等,都不是這些。當然也可以不離這些,只要這一些裡面是智慧的運作,它統統是佛法,可惜偏偏我們當今的人,連直接了當在講佛法,都把它扭曲成世間的其中一法,那這個問題就麻煩了,所以當年國父不知道,他現在知道也還有待去努力學習,因為他還有一個習氣上要放不放的問題,舉他就是舉我們大家,我們所有的全人類,意思是說,我們全人類沒有體會到這一個問題的話,我們就會失準頭,就會用著自己的見解在運作,所有我們這一切都是我們像,當今的人類到達今天的總合,人類見解的總合,產生的這個地球,所以你要怎麼樣去解決,就是要先從見,見解去轉化,它要透過什麼手段?叫做教育。

 

它不是透過做慈善,也不是透過做環保,它就是透過教育,當然我們前提有講,它是什麼教育?智慧的教育,這時候怎麼辦?你要教育,你必須自己先去驗證,對不對?「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所以你必須要把自己的智慧提升上來,這時候就進入到功法的層面了,那這一個功法就非常地嚴謹了,佛法是極高度精微的科技,極高度精微的科技,我們當今地球人所發展的科技,都只能講到高度科技,不能講到極高度,因為這一些科技,多有副作用,佛法的科技,沒有副作用,它是一個能量轉化的術,術就是技法,技法,它是一個很深厚的學門,當然如果你們聽到這邊,就不能用一種世間的態度小看它,如果你小看它,它也就不是佛法了。它為什麼叫做無上大法,這個「大」出來了,意指我們眾生都看輕了它,所以它要強調一個大。你們進入這一個佛堂,有一個大雄寶殿,為什麼叫「大雄」?以前很多…尤其最近又有電影小叮噹什麼的,要去月球看看,大雄帶領,對不對?不是那個大雄,「大雄」是非世間將相之所能為,將相所能為者稱為英雄,所以大雄,是所有的一切英雄都辦不到的志業,只有佛陀才辦得到,所以大雄也就叫佛陀。

 

小叮噹裡那個大雄,不知道有沒有這種志向,不知道,希望未來提升。所以它叫大雄寶殿,我們要在這一個人世間,成立最大的豐功偉業,那也不是世間的豐功偉績的概念,而是什麼?而是成就一切生命的福祉,所以最終、最終又拉回來四弘誓願的一個立基,第一條又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看,它第一個概念就是叫你又發願,剛剛講發菩提願,現在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所以這時候就好說了,因為剛剛你們理解「度」這個字了,要不然多數的人聽到這一句話,又把它訛化理解成,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要不斷為眾生做善事,募款什麼…成立慈善單位…等等等,我在度眾生,其實這都是訛化,或者是我來開個宮廟,我來做個宮主,宮主,如果有人疑難雜症,我們幫他符咒加持一下,七星劍拿出來,當然不能往他砍,往他砍會被抓去關,所以只能往自己砍,砍不夠還有什麼什麼刺球?還有什麼鯊魚劍,統統出來了,這個真的也是滿辛苦的。

 

當然,這是話外之話,前一陣子那個《看不見的台灣》,電影,對不對?也讓許許多多人知道,真的靈界的存在,當然今天,這一陣子也瞭解到那個,之前在台中也講過,這九皇子,也要去學佛了,人家也不來瞎攪和了,不知道有沒有…有沒有跟那個四禪師做朋友說:喔,人類太…太髒了,太髒了!我們相約一下去天庭,天庭學佛比較[穩輪](台語:妥當),不要常下來人間,跟他們瞎攪和,其實天神沒有瞎攪和,是我們人很奇怪,那個神只要沾染到人就開始瞎攪和,因為人太會瞎攪和了,所以祂發現不好玩,對不對?不好玩,好說當時也聽了三天,至少三天的音聲,應該也有一些體悟,什麼樣都不[穩輪]還是那個「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聽人世間的靡靡之音都會墮落,所以祂最後還是想說,「回歸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怎麼樣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比較重要,對不對?所以慢慢人家也脫離。

 

聽說九皇子不來了,不去跟人家一起在那邊,世間人講的辦事,畢竟“辦事”不究竟。所以剛剛為什麼我們講到教育,現在人宮廟體系的把辦事當作度眾生之事,佛寺體系的…有的人叫做上課。上課、上佛學這一些常識知識,當作是度眾生之事,這個有點接近、有點接近,至少在知見上會有一些轉化。那麼有一些佛寺也沒有在幹這個事,它在幹的是什麼?做慈善,怎麼樣捐助老人、弱勢團體,有一部分要去賑災…等等等,都把這個當作是度眾生。他們也在發這個願,為什麼老是在運作慈善?生命也沒有變得更好,原因就是,剛剛我們為什麼要把「度」這個字,給捉摸捉摸一下的原因,因為他們叫做幫眾生,不叫「度」眾生,所以幫眾生還是在攪和世間業,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我幫你啊!對不對?可是我沒有覺悟,我一定還是貪瞋癡之輩,那我貪瞋癡,會運作於善惡當中,我時有善緣出現,我願意幫,對不對?可是我貪瞋癡沒有卸除,所以我的智慧顯達不了,這時候我幫你的,你未來可要還我雙倍,這到底是幫還是什麼?

 

於是他說,師父,至少他借人家錢啊!至少,借了錢,借來借去 越欠越多,你能保證不要跟他要錢嗎?不是喔,對不對,當然不可能,我借就是為了要兩倍回來啊,多數人是這樣子。所以我用一個錢來代表,你救助他物資是不是也如是?我們有潛層、潛在的不能理解的,我們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所以剛剛講到那個「度」,眾生無邊誓願度,它本身也就是菩提願,它有這個「度」,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義理也就是,我希望一切眾生都開悟證果,這個叫眾生無邊誓願度,而不是眾生在水深火熱,缺錢用我給他錢,身體不好我幫他治病,感情不順我幫他調節,不是這些東西而已,這些東西,偶一為之也必須去滿足他,滿足的過程又有可許、不可許,可以允許的,你滿足他,不可以允許的,你不能滿足他,因為不可以允許的會後患無窮,你不但幫不了他,你還會害了他生生世世,也許這生生世世是斷了慧命,那就更慘,對不對?

 

那可允許的是什麼意思?你幫了他,會丟一些教育意涵進去,他能夠有所省思的這種,你可以幫他,這時候就是救急不救窮,教他釣魚之前,先溫飽他的肚子,他肚子溫飽了有體力,他願意學釣魚,你趕快教他,如果他不願意學了,你不能再溫飽他的肚子了,你再一直溫飽,他就永遠知道,就植入了一個世間人的習氣:我們只要好逸惡勞,就可以幸福美滿 。你看看,世間人用世間法學習,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可是我們偏偏都很努力,去努力促成不可能的事,對不對?我們世間人,都很努力去促成不可能的事,當然他促成不了,可是明知促成不了,又很努力往那邊鑽,就是因為我們有好逸惡勞的個性,我們有不勞而獲的個性,這個個性都是一種習氣,它牽制著我們生生世世,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等同菩提願,有這一個願心導向,你又關懷到眾生,你的心量就大,它很多角度都冥合,心量大的人,他的智慧就顯達,因為心量大的人,他就清淨少煩惱。

 

為什麼我們煩惱多?因為我們心量太小,裝不了又要裝很多,對不對?我們這裡面裝不了,又要裝很多,所以我們就在那邊,[膨著、凹著、膨著、凹著]//(形容起起伏伏、顛顛倒倒),那就浮躁,這一種煩惱習氣是這樣來,所以你只要不裝你就沒有,或者是你大到永遠裝不滿,這兩個話是矛盾的,可是不同路徑,都達到同一個結果,裝不滿是什麼意思?你把你的心量一直擴大,擴大到突破盡虛空法界,你看看這多不可思議,所以當時你就會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你自體,當是你一個自體的時候 ,你怎麼還會計較?你不計較、不執著的時候,你的見地開始正確了,這是學佛的第一關鍵「見」,所以這個時候,你的見惑就容易卸除,見思煩惱,見思惑,你第一關鍵的見惑卸除掉的時候,你這時候就成就了小乘初果須陀洹了,如果從大乘菩薩道來講,你已經證得初信位菩薩了,你看多不可思議。

 

這時候天上人間最多往返七次,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也保證不下三惡道,多好!你看,小乘須陀洹就可以了,這個見惑,這一個見惑的基底卸除了之後,你第二個課題來了,思惑,思想上的錯誤,前面是見解上的錯誤,那思想的錯誤也卸除了,這時候你就證得小乘四果阿羅漢了,你可以得到第九第定,超越六道輪迴,你看直契四聖法界,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可是偏偏這兩個事情,世間人覺得最難,所以它才有八萬四千法,法法都通自性,這八萬四千法統統不一樣。那麼來到這一個人世間,是不是八萬四千法都得涉獵,最好是不要,因為來到我們這一個世代,這八萬四千法已經又增生了很多法。八萬四千法代表著無量無邊的意思,無量無邊它必然也符合我們的自性出生無盡,那出生無盡也就是這個對藥無盡,藥啊,對應的藥無盡,因為我們眾生的妄念也出生無盡,妄念出生無盡,是不是叫做我們的病也增生無盡,所以,要「應病與藥,隨方解縛」這個意思。

 

所以在有為形制裡面,你如果沒有按部就班,從怎麼把人做好,再怎麼把神做好,再怎麼把阿羅漢做好,再怎麼把菩薩做好,你就不可能把佛作成。所以它的根基,都在「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因為這是一個導向、一個支撐點,這一個話是要破我們眾生以貪婪為動力的根基的,我們現在不是說,貪婪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嗎?其實不是,貪婪是進步到三惡道的原動力,不是人類進步,人類要進步去哪裡?你要先理解理解,是人類要進步到三惡道去的原動力,那叫貪婪,所以,既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就對治貪婪,你要有眾生之心,關懷眾生之心,你自己的貪就沒有。這一個完成了,你開始可以來學習學習,怎麼學習學法?怎麼學習學法之後,就可以開始學習學習…怎麼學習修行?是這樣。這時還沒有達到修行,所以,這時候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你得先斷煩惱,你才有能力修行,法門無量誓願學,擺在煩惱無盡誓願斷之後,它是有原因的,因為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一般佛法在講的修行了,開始修行了。

 

那麼煩惱無盡誓願斷,它本身還不是依佛法標準的修行,是斷煩惱才能去修行,那麼煩惱無盡誓願斷是什麼呢?就是我剛剛講的,你要開始去什麼?爭取修行的條件,你沒有斷煩惱,你沒有修行的條件,這時候就有一個很嚴謹的功法、工序在裡面了,只要這個功法、工序不對,你就達不成。那這一個功法、工序,依八萬四千法門而有不同,可是共通的是什麼?依我們普通人來講的話,剛剛講的菩提道次第,你要從四諦法,慢慢理解,從十善,什麼叫十善業道啊?什麼叫三十七道品,五念、五根、五力…等等,四無畏…等等這一些,慢慢、慢慢理解,那是不是從這一些科條式的理解就成?不是,那是讀書,意思佛法都在講本質,比如說,六祖惠能大師,當年在過日子,當年還沒有應化,在過日子的時候,挑柴擔水,以前最賤的行業就是這個,挑柴擔水,賺錢餬口,然後孝敬母親,因為他父親比較早亡,孝敬母親、照顧母親。

 

六祖惠能又是文盲,他沒有錢去讀書,他哪裡可以像諸位這樣,上網查個三十七道品是什麼東西?然後看看文字 ,每個字拆開都看得懂,湊在一起都看不懂,我們現在人這樣啊,湊在一起看不懂,還很自作聰明的,我感覺是怎麼樣,你只要有一個「我感覺」,就是你的,就不是佛的,那個時間點,第一時間就出錯了,所以你千萬不要再延續了,要踩煞車去請教人,請教明師,對不對?明師也很難找,你也不知道他是明心見性,這個怎麼辦?找古師大德的注解,古師大德會幫你背書,可是偏偏古師大德很多都用文言文,又看不懂,所以這時候你看,在這個時代,如果你要依教下自修多難,你要先去幹嘛?你要先去把中文能力培養好,所以要學佛之前,要先去學中文,中文學三年,至少每個禮拜,要把《古文觀止》背一篇起來,你有辦法背五十篇,你就有辦法看懂文言文了,對不對?那佛法是變體文,佛經是變體文,所以它比文言文簡單一點,那你把《古文觀止》每個禮拜背,背一篇、背一百篇,你應該就有能力寫文言文了,這時候你的語文能力具備了,你可以開始讀讀佛經了,一本一本這樣看,你還是會錯解它,因為你沒有什麼?清淨心。

 

所以你就要很多功法,於教下的,你要一本一本來,那一本一本來又不能從高的,你要讀到什麼時候,所以依這個時代,其實在古時候也就是了,眾生問大德,這個學法以什麼最為省事、節要?絕對不出一法,第二法也有,一法就都講在先,就彌陀大法,彌陀大法的人不用會讀書,也不用會理解經文,統統不用,你只要願意一句彌陀念到底就可以,一句彌陀念到底,誰都可以,對不對?可是它還是有門道的,它在佛法八萬四千法裡面,稱之為易行道,容易辦到的一個方法、路徑、容易辦到,可是你聽到這個「易」,可不要也看輕它,它的容易辦到是相對於其他的法,也不是說每個人拿了這個法來,都容易辦到,它還是要花功夫的,那花功夫還得要理解,這時候又要看根性了,比較憨厚型的這一種人,沒有讀書,煩惱習氣也許多,所知障少的這一種人,你就直接叫他念就可以了,他就願意念,他只要念就暗合道妙、妙道,所以他冥合於這一個軌跡的時候,他不用懂它是什麼意思?他時間到自然就往生極樂。

 

去到那邊第二法就來了,就叫做明白自心,那個叫做明心見性,你去到那邊就能夠明心見性,一被彌陀本願威神加持,他力加持這就是幫忙的意思,祂幫忙這一個能量一灌輸下去,你去到那邊頓超七地菩薩,所謂阿惟越致菩薩,你看看,連阿羅漢都望之項背。七地菩薩連圓教初住都到不了,圓教初住有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叫三賢位,這都已經超越六道輪迴跟十法界,六道輪迴上面還有一個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也超越了,叫入一真法界,圓教初住算起,祂到了十地菩薩的第七個等級了,如果再向上一個等級,祂就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真相,那時候看到了,也就是以前常常跟諸位講的,彌勒菩薩,祂闡述的整個宇宙生成現象的原則原理,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一個現象跟理路,祂完全明白,是到八地菩薩、 八地菩薩,所以七地也不簡單了,對不對?可是祂的基本的作用力都一樣,祂只是祂的透晰度不一樣而已,它不礙事,那時候就叫做諸佛菩薩了, 諸佛菩薩。

 

我們一般講諸佛菩薩,在一真法界是一個專有名詞,而不是客氣講,大家也都是諸佛菩薩來的,對不對?加一個「來著」 ,「來著」表示現在好像不太…所以要加一個「來著」,比較…比較委婉,所以這一些闡述,統統沒有離開般若體性,空義的一個契入。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你得要「專」,它是為了讓我們得定的,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手段都不一樣,可是它的原則都一樣,就是教你放下,叫你放下,你世間的一切的罣礙,你都不能有,這時候就有很多從教下契入的,告訴你明白,你要明白它,你才放得下。明白從哪裡?《金剛經》告訴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假的、都是假的,你不要在意,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也有佛法的概念,既然是你心想生的,那你心滅,境界就滅了,對不對,此滅彼則滅、此生彼則長,所以你要掌握這一個理路,既是假的,假的就不要計較了,好的、壞的都是假的,所以你就知道,如果你沒理解到這邊,你不能體會到佛家講的何謂罪性本空?你犯罪也是假的,你造善事也是假的,世間人就庸庸碌碌,煩惱增生於此善惡中,所以一個學佛的人,他只有一個方向,如何放下這兩個,叫做善惡皆離,所以叫做「兩邊不立,中道不存」。

 

在禪法直接叫你不思善、不思惡,所謂「正與麼時」,哪個是諸位本來面目?你去參它,你兩邊都放的時候,你這一個自顯境,這時候叫做鏡子,這一個功能就起用了,你就可以顯境,顯於外面的境界,這時候一切境界不離自心,一切自心,即是境界,所以,你才有辦法慢慢做回來,觀自在菩薩,不能觀自在,就不是菩薩,那觀什麼?觀自在,對不對?你要觀啊, 觀你在不在?你自己在不在啊,還是別人在,你那一些業力叫做別人,你現在是那些業力在,還是你在?所以佛家在講的用詞,常樂我淨真實善,那個「我」就是自己,就是自在主宰的意思。我們現在,在初階學習又常常講「無我」,不要有我 ,那個我就是那個假的我,那一個煩惱習氣那個你,到底哪個你在?所以你得觀自在,你觀「自」真在的時候,你就是菩薩了,你就有「照」的能力了。你能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假的,五蘊,我們這個整個宇宙的形形色色的匯積,這些叫五蘊,這些統統是假的,你明白這一個東西,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這時候怎麼辦?就是度一切苦厄,你一切苦難都沒了,你看多好!

 

所以學佛,要直契核心,核心抓住了,大家的這一些,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就解決了。那為什麼還是要講回來這邊?因為,我們發現這個人世間,還是不乏病號,煩惱習氣增生者,你得把這兩個理路連結在一起,你才真能改善問題,我們階段性透過外力的加持不是不行,可是你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概念,它不究竟,我們得要自己願意站起來走的前提,人家幫我們扶才扶得動,我們期待走,可是自己不願意付出一點努力的話,別人怎麼撩我起來,放手我就倒,是這樣,所以當你有自助的時候,他助就產生效應,他助到了一個極致,天就助了,所以你不要忘記自助永遠是核心,我們現在的人,習慣好逸惡勞,所以我們都不太願意正視這個核心—自助,那自助從哪裡助起?從卸除我的一切欲望助起,我們所有的一切人世間的疑難雜症都從欲望出,它也有個核心,對不對?

 

一切三世,一切諸佛都從般若出,般若是諸佛的核心,我們所有一切眾生的核心就是欲望,你能把核心抓住,古人講,打蛇打七寸,那個七寸就給牠剁下去就好了,牠就〔休去〕(台語:死掉),對不對!以前看那個媒體報導,不是有去買蛇,頭都剁掉了,那蛇頭,蛇的頭,還會跳起來咬到他,你看這麼厲害,因為他沒有打七寸,你整隻蛇剁到爛掉,七寸還在,牠也是會回過頭來咬你,這就是核心的重要。只要你善於掌握這個核心,你修佛也一定是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那麼你於人世間的一切事物,在對待的時候,也絕對是事半功倍,它當然包含了我們的身心健康,所以你要改善你的身體,你就要把你的欲丟掉,欲丟掉,一般講〔操煩〕就少,煩惱少了你心就淨,你看心淨佛土淨的理路,就開始運作了。所以不管你們得病、生病,有沒有機緣去看醫生、吃藥都好,那個都已經隨便了,因為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可是你偏偏不能沒有修「淨」這一件事情,修,把心修淨、清淨的淨,因為只要沒有這一個不乾淨的種子,你就沒有那個不乾淨的現象。

 

所以修淨是一個核心,這一個核心,你看,一下又從一百零一層,掉到了地下室四層了,你看看,一百零一層,剛剛講的般若,對不對?要去空性,現在,我們的身體…一下子掉下來,當然,世間人還執著,也要關心關心,你只要能夠有一百零一層,你四層早就不知道在哪裡了,我說的地下四層也不知道在哪裡了,一百零一層,你還得要再搭飛機,搭太空梭再衝上去,一百零一層還不是究竟,所以講到般若,它是一個核心,它還沒講到所有圓教的運用法則,那一個是一個很高深的學問,我們不講學術,你得要德修在前,術才能運用自如,一昧追逐術,德不足的時候,你最後是不堪受,所以要學習無上大法,武則天體會到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你要得受持,你才有辦法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看,你得受持了,你還不解如來真實義,所以才要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你真解如來真實義,你就入如來真實義了,所以就入於實際,也就是說迴向實際,我們都迴向什麼?迴向我的冤親債主,叫他不要來煩我,這樣。

 

就是你的迴向的誠意不足,對不對。迴向也不要叫他不要來煩我,迴向我的冤親債主,好,你們就算會這樣子,這時候在一樓,一樓了,地下四層,上來一樓了,要迴向,你要會迴向給我的冤親債主,希望他們過得比我好,也要這樣的心量,不要〔較莫來操煩〕我 ,不要來傷害我,不要讓我生病,不要讓我不舒服,不要這樣子。所以你們做任何事情還不到空性體義的時候,你就要隨時迴向,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的概念,如果這一個保持住,你的導航對了,後面的煩惱、法門…等等,就會慢慢慢慢達成,這個慢,有時候還真慢,不過能達成,怎麼慢沒關係,這個慢有可能到無量劫,是無量劫,不是慢慢地過幾年,不是這樣子,因為要看你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力道多強,這個力道特強,強到最強就是連這個念都沒有,這是又另外一個層次了。

 

這一次去馬來西亞,我跟一個同參講,這個「信」的問題,因為我們要相信,他說,我們相信因果,對不對?我說,不一定喔,我們是依聖言量、相信因果,可是我們真的相信因果嗎?再說,所以我舉一個例子,你相信吃飯會飽嗎?欸…這還用問,對不對!師父是瞧不起人,以為我是沒吃過飯嗎?我說,對啊,你可以這樣,你相信殺人會下地獄嗎?信,前面那個「還用問」對不對?那就不一樣喔!這都是因果。所以聖言量,是你信任它,不代表你真的相信,你要真相信,你就要做到,你才真相信,就像諸位相信諸位是人嗎?嗯,那又好像瞧不起人,對不對?就像這樣,這還用問,因為你現在是人,諸位相信有鬼嗎?有的會相信,可是你看過嗎?很簡單,多貪一下,來世你就會真的相信了,多貪一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邊。

 

Minayo koso

Sikiya minaya

Kainayoso coloyoko

 

所謂是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一如,隨處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 個個是佛,既然眾生本來是佛,本來就有覺悟圓滿的體質、體性,我們就應當把這一個本元給顯發出來,一旦顯發出來,古佛亦如今佛之再來,所以如來、如來,諸法如義,我們善於除妄,「真」本自顯之。

 

感謝諸位,請起。

感恩 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