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協談者提問:面對到生活上負面的境緣,為什麼自己的心還是會起伏?還是會看到他人的缺點?
師父上人:所謂的功課上來講,總合的學修功夫不得力,那功夫不得力就是我們所謂的精進度不夠,精進度不夠有可能再往前推,這些忍辱、持戒、布施的火候不夠。那麼這些六度萬行,先不講到禪定,因為你們若現在要講到禪定是還很遙遠的事情,可是至少你們要有到精進的體驗、體會,那這個是後後深於前前,也就是說你有布施、持戒、忍辱的功夫,你才有可能有精進。
那你這樣慢慢往前推,你會發現有可能我們連布施度都不到位。那你說:「耶!我知道布施啊,布施就是三布施我知道」,知道,做的深度不一定到,做的廣度不一定到,有可能我們理解的也含含糊糊,依照我們所聽過的課程,講的這些解釋,來到我的行儀上的深度不夠的時候,這些解釋都會變成常識而已,也許我也可以去跟人家解釋,可是對我自身起不了作用。那麼這是一個學術區塊的人的運作,不是一個修行人──真正要改變命運的人的方式。真正修行人是什麼?練家子,他是做到算數。
所以再往前推就是這個布施的力道可能還不夠,那從哪裡做起?從布施啊!一即一切,如果我們布施有去做,深度到位的時候就行,布施是什麼意思?奉獻,那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完滿的奉獻?沒有自己的人!有個我就有個我要貪什麼,所以就有一個「我要貪的」捨不得奉獻,對不對?所以布施的義理其實很深度啊。
那麼我看到一個人我還會有分別心,測度他,表示我有某一種貪,對不對?貪不到才有瞋,它們二個的根基叫愚癡,愚癡根深柢固從哪裡來?從我有妄見開始來,你看!還是一個「我」。所以,會的人光是一個布施就可以解決這所有的問題,就怕布施的深度不夠。所以可能在你們日常生活當中,不管你們怎麼做功課、怎麼學習,布施一定要不間斷,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運作,可是不要狹隘到只是一個行為上,它是一個心量上的拓寬。布施是捨,假設我財布施,我給你這個杯子,我不是主要給你杯子啊,我是透過給你杯子訓練我捨,我心裡能捨,心量就寬一點,量大則福大,福至就心靈。
心靈驗了的世界裡面沒有這些分別、執著、妄想,所以當你的心量大了,你看到任何人你就不會貼標籤了,即便他對你不好,你都不會討厭他。那你為什麼會對他貼標籤或測度,依我們世間的經驗法值去定義他?因為我心量不夠大,所以可以從布施去深入。
當然雖然你們聽了布施聽了很久了,幾年了!你就要知道佛法沒有那麼簡單,佛法不是我們聽了幾堂課知道那些知見、佛言佛語怎麼解釋就了數,不是那個。佛法一定是你知道的道理你要不斷去做,你才能知道深一層的體驗,它的文字相一樣,一樣二個字叫布施,你體驗到的是十分的布施,他體驗到是一百分,另一個人體驗到是一萬分,都不一樣!所以當你們認知的布施,這二個字定義就都完全不一樣了,佛法是這一件事情啊。那名詞是假名,假名有他的拘限,所以它只能這樣方便去做表法而已。
所以,會有這些負面境界,表示我心量不夠大,這樣認知就對了。那為了拓展我的心量的手段,我要不斷去練布施,布施是手段。當然這是相對中下根以下的人講的,上上根的人你跟他說:「你就心量不夠大」他就解決了吶!不然我現在換一個說法,不要像剛剛講得〔落落長〕(台語:比喻過於冗長),我現在跟你說:「你這個問題心量要擴大!」你怎麼擴?中下根的人是:「我就是度不過啊!師父你還叫我心量大一點,不要心量狹小,就這樣,我就是沒辦法啊。」你看,就會在那邊糾葛,對不對?所以才要繞圈子,轉出來,轉出來做一個什麼事,做久了自然就達到心量擴大這件事情了。
協談者 恭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