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時間:98年5月25日 (農曆五月初二),20:00〜22:00
地點:高雄市左營區德威街60號(黏黏屋)
紀錄組恭敬整理
人家說「養身為始,證道為歸」,說真話呐,身、心、靈是三而一、一而三,不可切分吶,是我們現在時代的思維比較喜歡用分析,你們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學門,學問的學,門派的門,愈來愈多、愈來愈細,細到最後就不知道別的了,事實上只有一個──就是總體生命的問題而已。
那天有一個人跟我問說,他的喉嚨很不好,他又是站講台當老師的,要常常講話,七講八說,一天差不多要上六、七節課左右,結果上了兩小時就快不行了,但是後面還有六小時……要怎麼辦才好?
學員甲:現在所有的學校都準備麥克風給老師用了。
師父:現在都有麥克風?那我們算是落伍的了,我們都沒有。(師父笑)
他說他講得都快不行了,於是,就想說,這樣喉嚨怎麼辦?是不是哪裡出問題要保養?有一次在「張啟華文化基金會」聽我說過,聽到「音聲」的這個領域,他就想當然爾說,如果我去學個發聲,各方面可能會比較好一點等等,我跟他回答完,他到現在很久都沒回應了;(學員笑)我說、我跟他回答什麼你們知道嗎?喉嚨是生命的一個關鍵啦!現在的人都以為……主軸是「我要怎麼學音聲?」要怎麼學音聲,當然就像把這個東西當作像聲樂啊,聲樂家他每天要吊嗓子、用哪裡共鳴發音、想當然爾喉嚨就不會傷害到……等等,可是,妳們有沒有發覺到,很多聲樂家,他們的皮裡面的內臟都不是很好,有發覺嗎?我不知道妳們有沒有接觸過那個領域?
學員乙:為什麼皮會不好?
師父:因為聲樂家過度使用,意思就是……現在台語有一個字更好體會〜
﹝ㄍㄧㄥ﹞(台語;意指硬撐),他要﹝ㄍㄧㄥ﹞出一個音聲的高、低音,一直﹝ㄍㄧㄥ﹞,好比說這樣講好了,我們運動是為了養生,運動最原始的概念是「健康」,現在頂尖的運動員幾乎都有運動傷害的情形,那就是過度啦!所以,無過與不及呀!
結果這位講師就問說要練喔?我回答他說:「要練啊!要學這個音聲是總體思維啊,整個生命都要去修正」,意思是說它不只是教我怎麼用共鳴、腹部發音、丹田、還是腦門腔、鼻腔共鳴發音,都不是這些而已。當然,我們沒有否定這一部分,可是,重點是「人的心性」,總體生命不能離開心性嘛!心性是根,外在的這個肉體是依報啊!依報是隨著正報轉啊,當然我們過度使用會傷害到,可是,如果我們知道養精蓄銳的方法,這些就解決了。所以,很多聲樂家有時候不知道怎麼養精蓄銳啊?他一直衝嘛、一直衝、一直衝,就好比說,很多流行歌手到最後歌唱生涯都斷送了,都變沙啞,然後就沒人要聽,對啊!就是那個原因!
除了共鳴以外,還有諸多的……例如:看待這一件事情的價值觀!我們有時候看待很多事情的價值觀都在名聞利養。就像說「我要唱到第一名」,那妳就要和人家﹝相拼﹞(台語)了,﹝相拼﹞就是什麼?競爭心啊!那就落在分別、妄想、執著裡面了!就是這三個東西傷害我們生命本質。其實,這三個東西本來是沒有的,如果說我透過「唱」是要愉悅我自己的心境,自己愉悅了……或者說用另一個名詞,一個字做代表──「好」,我自己心情好,相對的人家聽到我唱才可能心情好嘛!我自己如果沒有唱到心情很好,聽到我唱的人一定不會好到哪裡去,這個叫「自他不二」啊!自行而後化他,所以有那個概念存在。
所以我說這個時代……普遍我們眾生的身體跟心理方面欠安到了一個極處,就要尋求另外一個層面的,最近接觸到很多醫師啊!不管是身體方面、心理方面的都有,可是,他們共同的瓶頸是什麼?不能解決生命的問題!看病可以啦!「醫命」沒有能力了(師父笑),通常我們都是病到沒辦法了,最後……(師父笑)!連命也沒有了!對啊!表示……看病有時候也没辦法好,當然,我們不能對外講,對外講就擋人財路了,為什麼?妳知道嗎?西方醫學之父(希臘醫學家Hippocrates),他說了一句世界名言呐,中醫體系我們先不講,我們先講西醫體系,因為他是西醫體系的醫學之父嘛!他講了那句話,所有的西醫基本上都沒辦法否定,都會默認,可是他也不會加註,對啊,為什麼?他說:「上帝醫病,醫生領功」。上帝啊、上帝,「我們的病是上帝醫好的,而醫生領功勞」,但是這個上帝不要想成那個分別的那個上帝,真正「上帝」的意涵是指我們的「自性」,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本體叫「上帝」。
《聖經》有一段話說:「人的肉體是上帝的聖殿,上帝住在聖殿裡」,我們用身體方面來講,哪一個是上帝?就是我們的免疫系統。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就是那一個肉體的上帝。當然,肉體有免疫系統,我們的心理有免疫系統,我們的靈性也有免疫系統,心理免疫系統跟靈性的免疫系統是現在的醫術還很難去契入的。因為現在的科學家……美國太空總署的先進的科學家,現在已經提出報告了,他說「時空啊,時間跟空間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是等於零」,表示什麼?是抽象的、是不存在的。可是,他們不知道時空是怎麼產生的,他從學理上推測在某一個條件下等於零,表示它是可以突破的,對不對?可是當今科學家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才能突破,可是,這是東方比較得力的一個部分。東方自古以來有所謂的「禪定」,用禪定隨時〝啵〞一進去就進去了,對啊!那個東西是無阻礙的,隨著你禪定的功夫愈深,你突破的維次空間愈廣。
所以,佛家有一句話說:「時空本是不相應行法」,這個「不相應行法」是佛家術語,用我們現在比較白話文來說是「抽象的概念」,它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所以,才有「時差」這種事情存在。好比說我們人間的玉皇上帝在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對不對?那就是時差,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月,所以,初二、十六有人拜好兄弟啊!拜、拜兩次嘛初二、十六就一天請祂們兩餐啊,因為祂們的一個月、祂們的一天是我們的一個月啊!我們的半個月是不是祂們的半天?請祂們兩餐……打好關係、不要來騷擾我。(師父笑)
所以諸多民間習俗的本身,背後都有它實際面的存在,當然,我講的實際面只是在六道輪迴的範疇,為什麼?若實諦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還有這些?對不對?問題就來了,我們人辦不到啊!我們人辦不到極度清淨!所以我們沒辦法突破維次空間,沒辦法突破這些物質的限制啊!
因此階段性好像有,所以叫做「幻有」,這個「有」加一個「幻」就好像我們現在做夢,「做夢」我們不能否定它沒有,可是,醒來什麼都沒有嘛!「有啊!昨天有做夢啊!」,「有做夢?你拿來給我看啊!」,「就有做……可是拿不出來呀!」對啊!那個東西叫做「幻有」!我們人生就像是一個大夢啊,我們的小夢也是阿賴耶識田的種子起作用而已啊,遇緣嘛!「因」遇「緣」起作用,起作用後就沒了、消掉就沒了。可是,我們人會一直聯想延伸,所以,不斷延伸、不斷延伸,有的人會做那種連續夢,有的人會小夢、大夢交融,耶?我夢的怎麼在現實生活當中看到,對啊,交融啊!有的甚至跟不同維次空間交融,它背後的因素很細微、非常複雜,可是,它都不離開什麼?我們的自性!自性,豎心邊那個性,豎心邊一個生,它沒離開、離開我們的自性,自性心那個性。
然而,法性涵容一切啊!我們如果直接回來這個法性,我們就有能力去改變什麼?改變物質的世界跟精神的世界,因為,相分、見分它來自同一個自證分嘛!阿賴耶識田裡面的四個分裡面最後還有一個「證自證分」。一般「證自證分」用現在的語體去說就是我們所謂的「悟性」、「覺性」,我們的悟性、覺性,那個叫證自證分。「見分」,見解的見,見分它用現在的語體叫做「精神的世界」。「相分」,一個木字邊,一個眼睛那個目,對,它是所謂我們現在人講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是見分,剛才講錯了,精神世界見分;相分。「自證分」是所謂的「法性」、就是能現能變,所現所變是精神跟物質,所以,精神跟物質是所現所變,也一定來自一個能現能變!一般來說就是叫做「宇宙萬有的本體」。
「清淨法身」哲學的講法叫做「宇宙萬有的本體」,可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名詞比較不容易去解釋涵蓋整個「清淨法身」這個名詞,清淨法身比本體還要本體,所以,那種東西就超越文字、沒辦法去講,可是能夠契入。所以佛家說「參究」而不是「研究」的原因在這邊,因為「研究」落在心意識,「參究」是離心意識去觀察、去體會,你就可以契入實相,那個非邏輯所能測度。
很多人學、學一輩子,說為什麼經典上寫的都這麼好,我也很認真學,但學到最後卻什麼都沒有?經典上寫的好處、好的境界我們都得不到,那表示學錯了、有瑕疵,那錯、錯在哪裡?可能這一個方式不適合我、不合緣吶、不適合啦!比如說我用比較人間的說法,一個小朋友對鋼琴比較有天份;對美術比較沒天份,同樣兩個東西丟在他面前,他會比較容易從鋼琴上成就。基本上,彈鋼琴對他自己來說算比較有基礎,基礎就是那個天份;跟美術比較沒有天份,也就是他比較沒有美術的基礎,要他從頭來比較困難,原因其一是這樣。剩下來就是幾個問題而已,理論、方法、方向跟精進度不夠,這樣而已!
所以,「讀經」很多人不知道是為什麼?其一就是為「定」而讀,那是一般人說念經、誦經,念經、誦經。但是,如果方法不對、不正確,誦一輩子的經也沒有用啊!念一輩子的經還是沒有用。對啊!那什麼方法什麼叫正確?第一種的目的是「得定」,所以,佛家有句話叫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啊!如果沒有定就沒有慧!佛教總持是要學得智慧的,而不是學得拉哩拉雜的儀式!儀式只是工具,幫助我們取得智慧,所以,當年才說「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嘛!
禪宗不是學禪定的,是要學智慧的。所以,佛法叫做「覺悟之法」、「大智之法」!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大智。現在一般人都以為學得禪定就是終極目標啊!所以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如果目標只定在禪定而已,我就不可能有智慧啊!雖然我可以拿到禪定的學分,可是,禪定是為了開智慧的工具嘛!所以,禪宗不是只修禪定而已。可是,這樣講……也有一點點語病啦!因為禪定也是必要,因為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定」嘛,因定才開慧,所以,「定」是手段、不是目的啦,應該這樣講。那開慧所以它才講「總淨心念」,總持來講「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覺悟圓滿。好比說「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一般人說「你功夫到家」,你練這一個蹲馬步練到家了的那個到家了的那個意思,所以它是這一個東西。所以,佛法叫「覺」,佛陀耶叫「覺悟者」,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把「佛陀耶」簡化變成「佛陀」,後來又懶惰、又要簡單,要不然乾脆說「佛」就好了(師父笑),所以省略,中國人喜歡簡略啦,化繁擇簡。
所以智慧很重要啊,第一種讀經為什麼最後會有智慧?就是你在「定」裡面其義自見,一般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可是,當中的理論方法就很重要,你要得定的、訓練我們「定」的這一種讀經的方式,第一要把握住「心的專注」,然後不能斷、不能想。因為只要想,你們就落在妄想,就落在分別見裡面,就是妄想、分別、這些東西執著讓我們不能平靜,不能平靜就沒有「定」這個東西。所以,第一種就是要很專注,在讀經的時候、這個時候要萬緣放下,最好就是整天的事情都做完了,現在沒有人會吵我,我事情也不會分心了,再來準備讀經這樣。
當然初學者一定在讀經當中會妄想紛飛,岔出去了就要趕快拉回來,再岔出去再拉回來,就在拉扯這個、訓練這個功夫而已。訓練到最後不會岔出去了,也沒有一個妄想產生了,功夫暫時伏住了,你就有基本的功力了─開慧的功力了。所以,到那個時候,你本來不知道「經」在講什麼,之後自己都知道了,因為自性起用啊!這個東西不是人家解釋,我們才一定會瞭解,因為「經」這個東西一字無量義,一個字都無量義了,我們怎麼說「我懂了」這句?用邏輯沒辦法去懂的。所以要離心意識,用我們的自性去相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
所以,有的人會說「啊!佛菩薩的加持力讓我瞭解」,或是「讓我得到祂的好處」,一方面也沒有錯,那為什麼佛菩薩會加持?我們一般把佛菩薩定位叫做高維次空間的生命體,比人有智慧,至於祂的位階到哪裡,就是智慧高到哪裡這樣。那「佛陀耶」就是最高層級那個覺悟圓滿者,叫佛陀耶。如果我們心愈定,我們當然感得的層級就愈高,所以,一方面好像祂加持我們。可是事實上,何嘗不是我們念出了自性的佛?念出來的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所以其義自見就瞭解了。因此,在這個過程裡面就具足三個字了─戒、定、慧,而這種東西一定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少了這兩句話,讀任何經本都沒辦法。
所以,你們都有經驗嘛!以前念很多本,早上一部、中午一部、晚上再一部、現在還有宵夜的,(師父笑)要睡覺之前又要一部,這叫「雜」啊!雜心修道終不成就啊!這就是東方教育相較於西方教育較殊勝的地方,小小差別啦!西方教育大概在七、八十年前慢慢、慢慢、慢慢引進了東方……我們說台灣啦,以台灣為主,慢慢引進來之後,西方教育的基礎一開始叫「博學」嘛、叫「通學」。你們說「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教一教,學、學、學,愈來愈少嘛、愈來愈專精嘛!最後那個博士就是單一樣啦、很專精,所以這個名詞本身我認為也有瑕疵,當然好溝通就好了。可是,我們要從義理上去瞭解,照理說應該是說「專士」而不是「博士」啦。
如果只是除了我學的這一樣,其餘的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就不能叫博士!可以說專士啊!專士的研究。這是金字塔理論,走到最後、走到一個點走不通,所以沒辦法改變我們生命的問題。可是有一個好處,他可以透過這一個技能去維持他的生命,所謂的「溫飽」這一件事情,也不錯!那如果他走到一個極致,他有緣遇到好的良緣、善知識,頓然放下心意識,那麼過去所學的又可以變成最好的工具。所以,一即一切,可是,問題是要遇到善知識不太容易。
東方的思維是比較像大樹,一棵樹很大棵這樣,剛開始教我們「一」,什麼都不用,你就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叫不間斷。就像一棵樹就一個根而已,一個根一直鑽、一直鑽、鑽,根愈深,它上面的枝葉花果愈美啊、愈多啊,源源不絕一直冒出來。所以,最後叫觸類旁通,那時候就叫做「博士」,博而精,所以叫做「博大精深」,這是東方的思維跟形式。可是,現在聰明人很多啊,他會覺得這樣的方法太笨,以致於聰明人有聰明的痛苦;有的憨憨的人有憨憨人的幸福。「我就不怎麼、不怎麼瞭解、我就沒頭腦比較笨,你跟我教這樣就是對,我就、就做做看嘛!」就落實啊!結果就一直生根、就枝葉花果一直長出來!所以幸福美滿一直長出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關鍵,可是,也是非常、非常難相信的一個方式。
第一種的讀經就是這樣啊!沒人跟我解釋,我怎麼知道?但是!因為你心清淨,你「定」了就自己起用、就知道了。為什麼?般若無知啊!起用無所不知!後得智有所知,所以有所不知啊!所以,你要「法門無量誓願學」之前,你一定要「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就是「定」這個字啊!「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什麼?後得智啊!後得智是工具,你慢慢契入後得智愈多的時候,因為你有基礎,你就可以成就了嘛!沒有基礎是成就不了的。你的佛道無上就誓願成了,你就可以回過頭來落實履踐什麼?履踐我們的目標,目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這一句的目的,後面三條都不用了。
所以,佛法很簡單,佛法,你把這四句四弘誓願是不是?你們是不是說「四弘誓願」?我沒有在看經,有時候專有名詞就要請教你們諸位,四弘誓願把握住,你瞭解了,你就成就了。目標,我剛才不是有講目標要正確,理論、方法它都幫你把次第排好了呐,要有這個目標──「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再來學,(師父笑)要不然學一堆要做什麼?不能用。
那「學」就有理論方法了,對不對?理論方法就是第一要「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我剛剛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無形中就要斷煩惱。因為佛法不能離開「戒、定、慧」三學,一般我們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方便說,的確有這個過程在方便的階段。可是,事實上,實諦ㄧ而三、三而一啊!你如果真「戒」了,你同時「定」、「慧」都有了,如果真「定」了,你不可能沒有「戒」、「慧」啊!如果我說我已獲得「慧」的結果了,前面的戒、定也不可能沒有哇!
所以,那個「戒」是我們的性德啊,它不是規範,那是因為我們現在失去仁義道德禮智,才要再來講「我們要仁義道德禮智」!對啊!「我們不能沒有仁義道德禮智」喔!我們本來就有,我們若有,還要多一個就太歲頭上安頭?多此一事嘛!那個就叫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再加一個就沒有了,因為我們迷失啊!所以,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導正回來。
所以好像現在這個「戒」字被多數的人誤解,就像政治家說什麼?愚民政策。用很多規條把人教笨,再來滿足我運用政治的手段,那麼他們就比較不會造反,變成這樣的愚民政策。其實不是啦!它是我們性德流露,每一個人的如來智慧德相本來就是這樣,只是我們已經迷失,才好像外面有一個戒律。所以,「戒」實說、俗說差別很大,可是都對啦!因為過程不一樣,跟我們達到的目標不一樣,第一種的看經可以讓我們得到這種東西。
第二種是從解門開始,就是我們看經是為了瞭解的,瞭解······當然如果「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那麼這個說佛法的人就很重要啦!這個人基本上在古代時候要「明心見性」的人,見性即佛嘛!見性者,頓超十法界了嘛!就是說從圓教初住菩薩算起才叫「見性」,對啊,那才入聖位呀!那清淨……四聖法界還是外凡嘛(凡夫)啊!六道輪迴內凡,也是凡夫啊!一個比較高級;一個比較低級的差別而已,都是凡夫啊!當然這是從「一乘」的角度去說、解釋。但是以大乘解釋就好,不要說到一乘,大乘把四聖法界列為聖位了。所謂的凡夫是從六道輪迴的頂層以降算起,從底下算起這樣,三善道是算高級凡夫,對不對?三惡道是低級凡夫。但是,我們的標準要比較高一點,所以,我們把四聖法界也定位是凡夫,因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把標準訂高一點我們才會努力往上爬。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丈夫、佛」。所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啊!那是一乘的標準呐,我們不敢用這個去要求眾生,所以,我們講「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此外,我們講什麼?學習的態度〜上功不昧下行,就是說可以講到飛天鑽地,那個境界好像很高。可是,萬丈高樓不離平地起,所以,我們不能好高騖遠,我們要務實。
事實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哪一個離開你們講的根本、根本法?也沒有離開身、口、意啊!現在我們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沒有任何一尊離開啊!它是圓滿度的差別而已,是同一個學分、同一個學門的深入問題不同,而不是有所次第,它是沒有次第的。沒次第······我們現在的人無依無靠很難去學,所以勉強才定一下次第這樣,這個諸位要諒解,(師父笑)不是不跟你們說更好的,事實上也沒有好、壞的分別啊!是八萬四千法因應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所以就不是法有高下,所有的法都是世尊講的啊,哪有高下之分?
那麼為什麼現在變成那麼多宗門派別?是因為某一個族群的人,古代的時候,他們比較愛用這種方法,他們比較愛,不是說法叫他們這樣。他們比較愛這種方法,那同好我們都愛這樣,是不是就物以類聚了?物以類聚大家就相約用這種方法。就像有的人念佛啊、有的人要靜坐、坐禪、有的人要修密·······等等,久而久之,是不是喜歡這個的又會來、又會來,就慢慢形成一個宗派?結果密宗形成一個宗派、天台、華嚴、唯識什麼·····也一個一個形成宗派,宗派就是這樣形成的。可是,如果你爬到最高的山頂了,就沒有這些問題了啊!事實上本來也就沒有這些。所以,現在的門戶之見實在是很可惜,就像說自家人在互相打架、在論爭呐,爭辯的爭呐,就比較冤枉了一點。
所以,「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誰才會明心見性?離心意識啊!最基礎〜捨識用根。「捨識用根」比較難瞭解,所以我們要一直降、降、降,降到用現在的語體文,就是叫我們在看待事情時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妄想,這最簡單的說法(師父笑),如果沒有這三個了,你就契入一真法界了嘛!為什麼?你沒有執著〜你就離開六道輪迴了啊!也就是大乘講的凡夫界,契入聖位四聖法界〜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藏通佛。但是藏通佛還不是圓滿佛,在華嚴五十一位次祂只是十信位菩薩而已,祂還沒見性,因為這些層級還執著一個「清淨」,不離妄想。
如果做阿羅漢了,祂就一定沒有執著,沒有執著······祂脫離六道輪迴契入阿羅漢了嘛!當然它有四果,那個細分我們不要說得那麼清楚,我們先說一個大標準,也就是說,這樣一個生命體是沒有執著,所以祂那個時候就勉強可以相信自己的看法,祂叫做「正覺」,正知正念的正覺。釋迦牟尼佛當年就說了,就說在我們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之前,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看法。因為我們只要提出一個「我認為這樣是比較客觀的」,那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的主觀,那個就不是客觀了,所以也是會﹝相殺﹞(台語:喻相違背、各持己見而互有衝突)。阿羅漢離執著了,所以堪稱客觀,可是,祂還不圓滿,祂只是「正覺」而已。
接下來把第二層外衣脫掉,那一層叫做「分別心」,「分別」脫掉了之後就證得什麼?菩薩果位了。菩薩叫做一切智、道種智嘛,一切智是阿羅漢,所以祂叫正覺,那道種智菩薩,叫「正等正覺」,等同要覺悟了這樣。
如果再把妄想也捨棄、放下,就證得了佛果!那個時候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叫做一切種智,所以,一切智、道種智的圓滿一切種智。所以那些學分都很標準的,如果我們有清清楚楚的認識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方向在哪裡,我們才知道要怎麼修正我們自己。要不然每天在那裡﹝度經、度經﹞(台語,比喻不懂讀經的意義、茫然的念),你們、你們不是也﹝度﹞很多經?比較少啦。對啊,﹝度經、度經﹞然後最後是什麼?最後經本倒楣啊!因為很多人,結果你沒有發現嗎?﹝度、度﹞三、四十年啊,沒改善,﹝操煩﹞(台語:煩惱)滿肚子,他就說「那是經沒效!」、「佛法不對。」就都變成這樣啊!(師父笑)這樣有多冤枉!
所以我們對任何事情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能說人家叫我們怎麼樣······念佛?哦!念佛就對了!好,念、念、念……「咦?為什麼經典上說有的人念一句乃至七句、十句」對不對?十念啦不要說句啊!就往生了,而我們念一輩子了還坐在這裡?對不對?還坐在這裡肚子餓(師父笑)、頭痛?其實,那就是「會」與「不會」的差別啊!那不會的〜口唸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嘛;會的〜一念就要成佛吶!
事實上,念劫圓融,三大阿僧祇,即便俗說啦·····我們這樣說,是從法身大士算起,聽到這麼說我們腳底都冷了。為什麼?我們不要說法身大士超越了十法界,我們六道輪迴都無法超越了,人家是從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的圓教初住菩薩算起,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證佛果。三大阿僧祇那個〔落落長〕(台語:比喻時間冗長)!所以說「百千萬劫」我們先說這個「劫」,三大阿僧祇劫······「劫」是時間的計數單位啦,我們現在都是一年、二年、十年嘛,頂多活到一百年就很阿彌陀佛了。至於「劫」,是方便講,四次的中劫,一中劫是二十次的小劫,一小劫是四次地球從生成到爆炸到毀滅的意思,一大劫是這樣的時間呐,那些﹝落落長﹞我們就無法想像啊!三大「阿僧祇」,阿僧祇是不可數、算不完的意思,算不完的四次地球爆炸再乘以二十、再乘以四算不完,我們才有能力成佛,還要從法身大士開始算起······我們不就都沒望了?(師父笑)再來做﹝黑肚蟲仔﹞(台語:喻渺小)就好了。
事實上啦,真說啦!三者〜貪、瞋、癡啊,「阿僧祇」不可數之意啊,所以,三大阿僧祇者〜貪、瞋、癡不可數。所以有能力一念放下貪、瞋、癡,你就一念成就了,那端看個人的努力呀!對不對?不是死時間,不是時間是死的,只要三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就,我也什麼都不用努力了,我就坐在這裡等三大阿僧祇劫,我就﹝蹦﹞(台語)就變佛了,天下哪有這種事情?所以,理論、方法要去瞭解。
那第二種就是解經,解經就可以停下來了,一句一句來,我們不瞭解我們去請古師大德的註解來參、來應對、來學習。或者是請善知識······也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那個見性者,我們現在的標準不用那麼高,因為現在的善知識又多一種,這樣我們人活著可能才會快活。(師父笑)這一種我們剛講完了明心見性的人,明心見性絕對是自己證實到了、做到了。第二種就是比較像現在的專家學者這樣,可是,要比現在的專家學者好一點的是,他說了他會往這個方向極力去做到。但是專家學者不一定,我這個學問我學會了,我會說、我不見得會去做,這是有差別的。
所以,善知識另外一層的意思就是說,他說的也是正法、正確的知見,可是不見得他做得到,可是他也努力往那邊去做。比如說聖、賢的差別,聖人是行而言嘛、但是言也是為了教化故。賢人是什麼?說到做到嘛,說了我極力去做到;如果說到做不到就叫做騙人了嘛!所以我們不能是那種騙人的,那一種就不算。所以,善知識至少要從賢人那裡算起,他說了、學了這個東西是正確的,即便現在還沒做到,可是他也努力往那邊去做到,這個我們就可以聽。
所以如果從密宗去解釋,就是那個上師的問題了,有一種上師是他要證實到的。而另外一種上師是我剛剛講的這一類,他說的是正確,可是不見得證實到,可是他很努力在做,因為他本身也是一個修行人,什麼叫修行人?修正自身錯誤的觀念思想的這種人。但是「學者」多半就不一定是這樣了,對不對?「學者」是我有這個專業的學問,可是我不見得會透過它來修正我自己,那這個就不算數,這個就是人間法。
但是第二種也可以達到相應、解行相應也可以達到那個效果,因為我瞭解經本,這一句講什麼、那一句講什麼,我知道正確的道理啊!我就用這樣正確的道理去待人處世嘛!而待人處世的同時是不是就散發出那種能量?西方說「磁場」,佛家說「放光」,你同時就會放光了。一旦你知道正確的道理,你本身就是那個千百億化身了嘛!你待人處世用正確的,不同人應對有不同的態度,你本身就是那個化身。
這兩個之餘還有第三種讀經的目的,第三種是為印證故,「印證」對現在這個時代就可能很需要,對我們自己也很需要,為什麼?我們大家都在學啊、都在讀啊!可是我們不知道我們到底學得怎麼樣啊?所以就要有經本,深入經藏、深解義趣。然後經典如果說我們做到了一、二、三、四這四條了,那我們一定有某一種能力。如果我自認為修得很好、做得很好、看得很多,可是它講的結果我都沒有,表示我有瑕疵啊!我要回過頭來修正我自己啊!因為「我覺得我修得很好」是我自認為、不是真的啊,我自認為而已,所以才需要印證啊!
反過來呢?現在普遍坊間也有諸多類似的這樣的族群,就是說我有各方面的神通、感應,到處這樣,可是呢?如果說我自認為我有神通,而人生也真的有這些現象,那麼與外在這些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交流的時候,我就要去看了,咦?經典說做到這幾條才真的會有神通,那我沒有做到這幾條,結果我有神通?那可能我是魔通而不是神通了,如果是魔通就會有一些負作用、傷害。
我們一般講的「神通」先從結果來講,結果的定義你們可能比較常聽,叫做「神奇莫測,通達無礙」。我的生命體已經神奇莫測了嘛、我的生命體通達無礙了嘛,這個造成很多修行者想要去追逐,哇!這個結果好棒哦!於是追逐,但是追逐卻沒有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務實就容易走火入魔。雖然也會有別於一般人的什麼?能力嘛!所謂一般人就是······我們用科學的講法好了,「非導體」啊,有一種是導體啊,導體一般說指較易感體質,就比較容易跟外在的這些不同維次空間生命體交流。可是,如果沒有剎車系統······也就是經典講的這些條件,我們有這個能力反而容易就被﹝ㄎㄠ著走﹞啊(台語:比喻無自主性),那就會很危險。
為什麼有的人會說「為什麼我不會,他會?他有這個體質?」,那個就是先天的緣不一樣,跟現在的思維不一樣。有一種是過去生跟外在的邪靈沒有契約,也就是沒有那個緣,沒有那個緣就比較不會被感應、被影響。可是,如果我這一輩子卻很好奇,我又跟著人家到處去追逐感應,我的好奇心一直追逐,所以內感外應。最後,你的緣在這一輩子結了,你的「果」也在這一輩子成。
有一種我講先天有的,有的緣是上輩子或上上輩子不等齁,所結的,來到這邊百千萬劫相遇的時候,果報還自受,我就要受那個果報。一般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為什麼我會變這樣?為什麼……是怎樣我才可以改變這個狀態?都不知道!只知道「我就是這樣」,大部分都是這樣啦!這只是一個例子,普遍所有各類的現象都是不離這個理,理都是一樣的,這樣就很危險了,我們人生就沒辦法自主啊!
所以,當我們要追逐神奇莫測、通達無礙的能力之前,我們一定要瞭解「神」是什麼?「通」是什麼?它的原因?剛剛我們講結果,原因就是「天心是謂神」嘛!我們的心胸、心量如果和老天爺一樣,我們自然而然就神奇莫測了嘛!那個也不用去跟人家追逐啊!那是自然而然現出來的本能。所以,「天心謂之神、慧性之謂通」,智慧的慧,我們內在的慧性,豎心邊那個性,我們就通達無礙了。所以,只是恢復本能而已,不是在外面追逐一個能力。
現在有很多人很可惜,我們很不捨的是他不知道,他一直從外在去追逐這個能力,追逐能力是不是「我要」?「我要」就沒有離開貪、瞋、癡嘛!內在貪、瞋、癡感得外在的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我們把「迷」具象化就是你們說的鬼魅魍魎。西方有一個名詞,現在人聽起來好像蠻可愛的叫精靈,很多人不知道精靈就是鬼魅魍魎,它只是名詞不同,可是是同樣的一種生命狀態。所以很多人說「我好喜歡精靈哦!」那就是我好喜歡妖魔鬼怪的意思(師父笑)。所以我們要搞清楚!我們搞清楚了,才能夠避開被人家「礙」的機會,我們的生命就慢慢回溯回來,自主性就強了。所以我們沒有自主性,我們就不可能自在嘛!自在的人生是沒有障礙的嘛,所以叫做「通」〜通達無礙。
所以這些經是要我們明白而已嘛,所以,很多東西要從那邊講,很多人才要學啊!要不然現在······說實話呐、說實話就沒有人要學佛了。實話是什麼?佛是什麼?佛就是正常的人啊!過著一個正常的生活,所以叫佛啊!凡夫是什麼?不正常的人過著不正常的生活。(學員笑)對,那這樣子講,很多人不要學了,(師父、學員笑)對不對?因為他不知道最正常、最平凡的生命是最高尚的生命,他不知道嘛!所以他反而追逐不正常的生活。
所以三種讀經的方式啦!剛才還沒開始我們就接下去說,所以沒有、沒有把它斷掉(指共修開始前,早到的學員提出的話題)繼續說。以前你們知道讀經嗎?你們一定都比較精進,我們這要叫、都比較透學,不會啦!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學員丙:只是說有一些經還是……,像《大般若經》那就可以看,看得再深入會知道就很好。
師父:對!不過理論方法要對,如果不對,看得愈多,我們的頭腦愈昏沉。
學員丙:我們看的是《大般若經》。
師父:《大般若經》很大一部吶!所以,我再說一種、一種我就……,妳說到這個話題,我接下繼續深入說下去。第一種讀經是不是為了求定······
學員丙:不是求定啦!(師父:你說,不要緊。)《大般若經》也是、也是要我們有智慧的,(師父:我知道,我的意思……)菩薩摩訶薩就是要······。
師父:我知道,我的意思是說透過求定可以得到智慧嘛!第一種我剛才可能妳······咦?妳剛才坐在這裡嘛!我再說一次好了。第一種讀經是透過「定」你可以開慧嘛!第二種是透過「解」嘛!一句、一句瞭解,妳也可以開慧嘛!對不對?如果是第一種的話,讀經不如念咒那個念、誦經不如持咒啊、持咒不如念佛啊!以現在的人的根基、角度來講,這是一個常數、大數,不是說一定是這樣,那為什麼我說現在的人?因為現在的人的心比較浮動啊,比較不容易定下來。尤其,要從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專注這樣。﹝落落長﹞的《大般若經》,我們沒辦法有這個功夫。
學員丙:大家就是看《大般若經》不知道《大般若經》的裡面,(師父:對啊!這樣……)師父,我跟您講,我慢慢的想、慢慢的看,看一次、二次······裡面有、有……裡面有……東西會浮現。
師父:對呀!這就是我剛才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嘛,那個就是第一種啊!依「定」的方式下去讀經的嘛!好,妳如果要更、更深入瞭解,就是一定要符合那個理路!讀經的同時我萬緣放下嘛!我不能、如果讀、讀、……讀兩句啊,現在電話來了響了:「喂!等一下,我在讀經啦!」這樣就又······
學員丙:不是,《大般若經》是要讓我們有智慧的。
師父:所有的經都可以給你開智慧,不是只有《大般若經》而已,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嘛。「智慧」是宗門教下所有的總歸,回歸那個歸嘛,回歸我們的自性本然,本來就會有智慧!所以不是說《大般若經》是為了讓我們開智慧的而已,所以《法華經》不是哦!《阿彌陀經》也不是哦!不是。所以,我才跟你講為什麼我們會開智慧?是因為我們的心清淨才開智慧嘛!
學員丙:我一大早就起來一次給它看完。······
師父:我的意思是說妳如果要功夫較得力,妳那個方法就要愈深入。
學員丙:慢慢地讀、慢慢地看比較有收穫。
師父:對,再來我們就要去對照印證,我覺得我看懂了,看懂了我的煩惱有沒有比較輕?我的智慧有沒有比較長?「智慧」很抽象,我們先不說。「煩惱」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如果煩惱繼續很多,表示我們看的不對,是我們自己認為我們看得懂,那個要去印證。我不是說了三種?第三種是「印證」,我在看我自認為我看得懂啊!裡面講什麼啊我覺得我知道啊!問題我就要去回想一下,我整天遇到事情會不會操煩呀?子女的事有沒有比較放下?如果沒有,表示我知道的是不是假的,所以要對照回來。
學員丙:對啦!要放下!
師父:所以,對……所以我剛剛講第一種讀經就是這樣,「其義自見」我們要去印證,隨時要提起妳們說的「觀照能力」。那為什麼剛剛不講「觀照」這兩個字?因為「觀照」這個程度實在太高,而且現在我們人把這個名詞濫用了,「觀」······如果會的,妳不用看整部經吶!《心經》妳也知道嘛······
學員丙:知道啊!
師父:《心經》第一字看完,妳就得開悟證果了吶!第一個字呐〜叫「觀自在」的那個字「觀」!我們如果還要看整部,表示我們沒有、沒有契入經典裡面所有那些我們說的能量也好、智慧也好、還是那個光也好、我們就沒契入。所以,觀者──離心意識觀察嘛,所以重點還是沒有操煩啦!(師父笑)我們就是有心意識所以才會操煩啊,就都沒有,所有的都沒有了。所以看經是為了訓練回來,而不是依賴這一本經啦!所以我們對「經」不能有分別心,就像他們跟《般若》比較合緣,他們就選那個去讀,這樣就對了,這樣就一門深入下去了。
學員丙:……
師父:妳也不知道!
學員丙:……(略)知道《大般若經》裡面的意思,我們就要去做,而不是只有看,就是做,這樣對不對?
師父:解行相應!
學員丙:對、對、對!
師父: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解行要相應,而不是說我看完了、我去做就不用再看了,不是這樣。就算你成佛,妳也是在看經啊!為什麼?成佛的看經是為度眾生故,做表演嘛!生生世世乘願再來。
學員丙:師父,幹嘛要讀那麼多經呀?
師父:讀那麼多經?是說我們不要雜,不要說妳現在看《般若經》、又要來一個《無量壽經》、你也要來一個《法華經》、又要來一個《地藏經》,聽說《地藏經》超度比較有效。這就有了分別心,有分別心是我們,就是要看經看到讓我們沒有分別心,我們看經看到產生分別心,這樣就錯了。所以不是看那個「多」,是「雜」的意思,所以功夫要得力。
也不是說這部經······假設有五萬字,我不要看多,我看兩個字就好,不是這樣。我剛才不是說了?第一種看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念佛,因為第一種是透過「定」產生智慧的嘛,目標都是智慧嘛!但是經文比較長,對不對?長時間要保持「定」比較不容易;短時間保持定比較容易嘛,是這個理論方法。當然,有另外一種人是別數,常數裡面有別數。他過去生就和某一部經很有因緣,他一看就馬上入定,他就可以去看那一部經。古代人比較沒有這種次第的問題,沒有這個所謂次第是什麼?誦經不如持咒、不如念佛比較沒這個問題。因為古時候的人比較純質,所以心比較定,看什麼都差不多,就比較容易在那個「清淨」、「定」的狀態,沒有操煩的狀態,這樣情形,看什麼就都沒差了。
念佛是一句算一句啊,「經」是一部算一個,所以包括我們要迴向,我順便講過來,迴向很多不是都念經、念佛等等?「迴向」這更要愈加專注吶!我講戚繼光那個故事啊,戚繼光他是專讀《金剛經》嘛!《金剛經》分量不大不小。好,他專持《金剛經》哦,他以前在戰場打仗嘛,就有兵啊、兵將啊,難免死傷嘛!有一天,有一個兵就來跟他托夢啊,要求說戚大將軍,我曾經是哪個隊伍的哪個兵,死去了,希望戚大將軍你幫我做個超度?戚大將軍在夢中就說:「我什麼都不會,祢怎麼來找我超度?」士兵就說:「您只要持一部《金剛經》迴向給我就可以了」,大意是這樣。戚繼光一聽到《金剛經》嗯!這個我專科的,沒關係,好,這樣我答應,然後就找一個晚上萬緣放下,什麼事情都做完的時候,夜深人靜、齋戒沐浴後,經翻開來開始讀,很專心、很專心。
他的侍從捨不得戚大將軍勞累啊!就端了一碗茶有蓋子的,從門那邊遠遠走進來,戚大將軍他是不是有餘光?眼睛的餘光,繼續讀,就用手比了一下,意思是說「免了!不要來打擾我」,那個侍從就知道啊!就把茶放在桌邊然後就出去了,戚大將軍就繼續讀,都沒有中斷。我們看起來好像都沒中斷這樣,結果、讀完了,終於大功告成,就去睡了。睡著了之後,這個小兵就又來托夢表示感恩呐!感謝戚大將軍,你持的這部《金剛經》我有收到,可是我只收到前半部,戚大將軍就覺得奇怪,我整部都持念完,祢怎麼會只收到半部?小兵就說:「因為您持到半部的時候,你手舉起來,心岔出去了」,後面都沒效了。就是這樣呐!
所以,如果方便講啦!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阿彌陀佛」,妳如果很專心,這一句就有效了吶!對啊!(師父笑),但是《金剛經》要從頭念到尾,對不對?結果,我們就雜念紛飛啊!那戚大將軍還算是有功力的。要不然我們在座的來試試看,《金剛經》分量不多嘛,我們選一半就好了,看看有沒有能力像他這樣專注、一念不生?半部就好了,不要說一部,他還是被人家影響了啊!對不對?我們做不到啊!所以,通常我們在做迴向的時候,沒有效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樣。
《地藏經》上說我們若做迴向給別人,那個異次元空間的生命,祂得到七分之一,依法不依人呐,《地藏經》這樣講的。我們自己做的人得到六分利益,那妳就可以去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做的人、得六分的人,有沒有覺得法喜充滿?喔!好棒、好棒哦!煩惱沒有了、法喜充滿!我們有這樣嗎?如果我們沒有,那個得一分的怎麼會有?(學員笑),所以說依法不依人,就是這樣啊!所以,這件事情我們有辦法把握啊,如果念到我們覺得有夠好的,我跟你們保證,你要迴向的那個人一定得到那七分之一圓滿的力道了。這件事情不用花任何錢去做法會,你自己就可以確定的!我們花了很多錢去做法會,有時候像空砲彈!我們有在做、很努力做,但沒達到目標我們也不知道,有時候就冤枉了。
所以,這些理路全部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姑且不要說什麼,我們認得路,都不一定就走得到了,如果不認得路,我們要如何走得到?所以,學法就像這樣子,理論、方法非常重要。而不是外在某個人講什麼,包括我講的也不盡然要全部點頭,如果我講的跟法不契應,也不能聽吶!所以,「四依法」是末法眾生最必要的,我們講「護身符」啦!什麼神通、什麼的都放一邊,有沒有符合這四依法就是檢視的標準!
當年釋迦牟尼佛不捨末法眾生啦!「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麼多啊!怕我們無所適從,所以祂才慈悲以四依法交待我們,生命成長這件事情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第一條大家比較好瞭解,也就是說,就「法」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這樣而已嘛!如果和「法」不一樣的,我們就不要做,這樣就解決了。
「依義不依語」就是說我們瞭解它的意思就好了,而不要執著在用哪個文字才對。好比「般若」才對;「智慧」不對,這個就是在捉摸這些文字相,沒有意義。所以依義不依語啊,好溝通就行了,我們瞭解彼此在表達的意思。所以,你可以發覺……所有的大藏經裡面在形容同一件事情的術語有很多種,這就是當年釋迦牟尼佛為了破眾生的我執見,執著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的緣故,祂才用很多說法表達同一個事物。例如:「如來」、「佛」、「調御丈夫」都是佛啊!為什麼佛有所謂的十大名號?為了不要我們執著,為了讓你「瞭解那個意思就好,不要執著文字」啊!所以依義不依語。換句話說,什麼宗派都好啊!因為都在表達同一個東西,只是用的術語不一樣而已。如此罷了!
至於「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可能是這個時代修行者比較大的罩門,我們都比較「依不了義」而不「依了義」啊。什麼叫了義?解脫的呀!最後結果是圓寂──圓滿一切功德、寂滅一切煩惱。所以,可以讓我們解脫、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不是超越三界而已,三界是那個六道而已,十法界……那個才了義啊!就是說了義這樣說還不太那個……。簡言之,就是直接做佛啊,一乘啦!直接做佛啦,我們學佛就是做「佛」──福慧雙足、智慧圓滿覺悟的那個生命體,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那個生命體,這叫了義。
可是,我們當今很多學者、學習的人,卻都依在「不了義」啊!「我學佛是為了我的生活要比較幸福美滿」、「是為了我要多賺錢」,我做一件事情是要和佛菩薩交換,「祂要保佑我怎樣,我才發願要吃素吃幾天」,(師父笑)這些都比較在不了義的層級啊、算是在世間法,但是也情有可原啦!因為以人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嘛,這是沒有錯啦!可是,我們現在通常都全變成以人間為究竟而沒辦法以佛法為究竟。
也就是說「人間佛法」的解釋照理是我剛才說的那樣,我們沒有離開人間,我們把我們「人」做好,可是我們應該要再超越,而不是只取得「人」道的學分而已。我們基礎人道的學分一定要有、不能沒有,如果沒有,我們就去三惡道了啊!可是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這裡而已,人道的學分是十善、五戒,十善做到中品,都還沒本事當神呐。如果要當玉皇上帝,十善得做到上品呐,可是還只是神而已,還沒本事做佛。
所以,以人道為基石,我們把人做好我們還要超越呀!既存在又超越嘛!一個學分、一個學分層級上去嘛,四諦、十二因緣、辟支佛,再上去六度〜菩薩還不夠啊!「平等」的學分叫做佛呀!所以,要拿到「平等」這個主軸的學分呐。不是其他都沒有,主軸學分有了,我們才叫了義呀!我們如果只是五戒十善做好這樣而已,那個就是不了義啊!
話說回來,學佛能讓我們拿到五戒十善嗎?可以啊!可是不了義啊,很冤枉!還在輪迴的世界裡流轉啊,以後去當神好了,我們十善做到上品去當神,當神就享福,但是享福又不懂得積福,結果還在折福。所以福折完了、享福享盡了叫折福嘛!折完了又掉下來,掉下來才「早知道就怎麼樣!」早知道?就來不及了,又得從頭來。就像我們讀書被當掉啊!被當掉了是不是又要重修?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師父笑)我們還在人道重修,對,但是修還是要超越嘛!超越到佛道!到了佛道才堪稱究竟嘛!
所以,「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唯是「一」說啊〜直了成佛。有很多話要去解釋,可是解釋也是為了引導啊,因為文字本身畢竟不是啊。它只是一個法,「法者,筏也」,舉舟渡岸猶要棄舟嘛!猶如指月是叫我們觀月,不是觀手指,我們很多人變觀「指」了。好比說從台北下來到台南了,看到高雄的牌子,「啊~到了!就停在那個牌子那裡,然後說:我到了、我到了。」(師父笑著問來自台北的小克師兄)你從台北來,你曾經這樣嗎?(小克師兄笑說:我,我比較有智慧啦。)(師父、學員笑)我們有時候學道會這樣啦!這樣就比較可惜了。所以,雖然這個牌子指著高雄,是要我們去高雄的,所以我們要放下,對不對?所以,捨了!你就馬上,得了。就像在爬樓梯,即席即離、即席即離,我們一腳踏著一階的時候,馬上放,你才有辦法上去。如果我們踏在這一階……假設爬、爬、爬,有十層,我們爬到第五層:「哇!這裡有夠好哦!」,然後就停住了,你就沒有辦法再上去,你後面的五層就都不知道了,這樣就叫不了義,了義就是直接上去爬到十層,達到究竟圓滿。
所以,「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對不對?如果我們著力今生須了卻,用這樣的說法,台語叫做氣魄啊,(師父笑)對不對?有誰會生生世世在那邊?受苦受難?就沒有那種事了。所以,要學六祖的氣魄,六祖惠能祖師你們認識嘛?五祖問:「為何來拜佛啊?」六祖惠能祖師答:「就是要做佛呀!」問那麼多。拜佛就是要做佛!如果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為何來拜佛?求…求、求了半天,(師父笑)求什麼?求平安的呐!其實不是這樣啦!所以,如果說佛是最圓滿的生命體,我們都可以取得這個學分,有什麼事情不能解決?連「死」都可以超越了,有什麼事情不能解決?所以,那是「般若」的意義吶!對啊!般若。所以,一乘,要再頓超上去啊!這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說到「依智不依識」用現在的語體文,可能大家比較好瞭解,不過,這樣說不究竟,但是好瞭解,那個味道比較聞得到,叫做「依照理智,不要感情用事」。我們現在都是用情、心意識,就是情執、情識啊!但是,感情剎那生變呐,所以,一般我們佛家比較不說「愛」,而講「慈悲,因為「愛」裡面含藏著情識啊!情識,意識的識,它就會生變。隨著情識的愈淡泊,「愛」的圓滿度就會愈大,當完全沒有情識的時候,這個「愛」就叫做「慈悲」。所以,慈悲只是講「與樂」、「拔苦」,它沒有「我」,所以,「給你快樂」、幫助你「把痛苦拔除」這樣而已。
所以,佛家說的四種慈悲:第一種是「愛緣慈悲」,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對你好。第二種愛屋及烏,擴張了,把這個心境、心量拓寬了,叫做「眾生緣慈悲」,我用我愛你的心境等同愛這全地球人,叫眾生緣慈悲。第三種再拓寬叫做「法緣慈悲」,法緣慈悲是我用著愛地球的人,等同我愛全世界的任何一草一木,包括這杯水、這個杯子……等等,我都平等去愛他這樣。第四種叫做「無緣慈悲、無緣大慈」,就是說當中沒有條件但書,也沒有一個「我愛你」、「我對你好」這個念頭,就是本分而已、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沒有起心動念,那個就是佛菩薩的慈悲了。
所以,比較不去說愛的原因是「愛」比較容易讓我們去誤解,所以,依智不依識。那「智」理智,為什麼我說「理智」比較不圓滿的原因?因為事實上,「智」是講四智、「識」是講八識啊!依智不依識是叫我們轉識成智啊,就是直接做佛啊!轉識成智啊!「智」是哪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啊!轉八識,對不對?六、七到第八〜阿賴耶識,轉這八識變成那四智啊。所以,妙觀察智見非功、平等性智心無病、大圓境智性清淨、成所作智同圓、同圓鏡呐!是那一種東西,那種東西現在……沒人知道了啊!說了好像比較有學問,但是沒人知道……無效啊!所以,我們要學以致用,我們學了東西是要能用的,(師父笑)不是說好漂亮、好漂亮,說得那麼漂亮,那個到底是什麼東西?所以,前後拉來拉去要講清楚。
所以,「四依法」是我們現在人學法的護身符,如果和這四種不一樣的,那就不要聽就對了,如果有一樣,那就接受,然後去落實啊!所以,我常跟幾個比較……人家說的「老參」去分享,說學佛這件事,其實是我個人認為啦,學佛這件事情,我個人認為是全世界、全宇宙最簡單的。因為什麼?因為只要回復本來的樣子而已啊!為什麼叫最簡單?因為不需要靠任何人!人家說:「登天難,求人更難」,只要有一個人「沒有他,我就不能」,這種情況是最難的。「學佛」這件事情是我知道一條、落實一條,還有另外一個簡單是──「根本不用想」。如果遇到事情還要想破頭,那就有夠難的,對不對?學佛不用想啊!就佛怎麼說我就照做,(師父笑)我就做佛了,就這麼簡單的事啊!
對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打開電視那個佛教世界怎麼﹝舞弄﹞(台語)得這麼複雜?(師父笑)應該是很簡單的事才對呀!所以,「佛」是什麼?妳知道嗎?無事無作人吶!沒事做的那一種人叫「佛」呐〜落得清閒對不對?空了、空了無一物落得清閒啊!有什麼事?對我是沒事!相應到了,好,就去應對啊!所以「事有心無」啊!「心無」對自己而言就沒事了嘛!那為什麼要應?沒辦法呀!眾生無邊誓願度呀!所以要信守承諾。(師父笑)
所以,諸佛菩薩慈悲,生生世世乘願再來啊!事實上,祂有沒有自己的意思要來?也沒有啊!「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本來長住「常寂光」,就「實報莊嚴土」,起心動念了,那個方便有餘土、我們這個六道──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在呼喊了,「有需要、有需要」佛就來應一下這樣而已。感應道交絕不失時啊!為什麼我說到這樣的層級(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因為它們的量不同,所以還要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因其無意而能成就一切意,你看眾生有多少?無量無邊度不盡吶!所以,正因其無意而能成就這無量無邊之意呐!所以,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隨事起念而已啊!妙觀自成、開口發聲皆成,人家說真言滅罪啊、舉手投足皆成密印,所以就是這三訣而已。
所以,我們最好學做那種最無事的那個人這樣就對了,但不是把事情放棄喔!這又是現在的佛教所被誤解的,我也覺得有夠倒楣,佛、佛教啦好倒楣啊!被很多佛教徒做錯誤的示範,然後被很多不是佛教徒貼標籤,說佛法是最消極。事實上,當今我沒有遇過比佛法還積極的人生觀啦,事實上,它是我遇過最積極的啊!
就像我也曾經和沈老師等大家閒話家常,當中曾經跟人家……半開玩笑說,我們做老師的,釋迦牟尼佛的身分用現在的語體文說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者」,前面還要加一個「義務」喔!義務就是不定價嘛!叫義務嘛。祂就是老師、教育家,我們現在做老師的都有空堂、週休二日什麼的,可是人家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如一日啊!全年無休啊!沒有空堂,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教化,為什麼?祂、你不要看祂眼睛閉著坐在那裡,祂也在不同空間在教化啊!對不對?祂沒停過啊!所以,我們沒有遇過一個……如果用老師做比喻的話,我們沒有遇過一個比祂更積極的老師啊。所以,祂一點都不會消極,祂是最積極的,而且不求回報啊!
我們現在做工作,要不諸位,我們去﹝吃頭路﹞(台語:比喻受僱,為人工作),老闆如果告訴我們你來我這裡工作,我錄取你,不過我們不發薪水的,你要做嗎?(學員笑)我們就不要了啊!釋迦牟尼佛說「只要這件事情對你有意義,我就為你做」(師父笑)。那個意義就是「只要能夠將你的生命提升」,不是那種利益交葛的東西,我就做啊!為什麼?無緣大慈,沒有條件但書啊!我們不曾遇過這麼積極的人嘛!對不對?
所以,佛法不是消極!是一般人錯解了,把「放下」這兩個字以為是放棄,嗯!放棄當然是消極。「放棄」是我都沒努力去應對我就不要了,當然什麼事都做不成嘛!而「放下」是我非常努力應對──我自己哦!也就是說你們自己的人生不一樣,對不對?我跟你們不一樣,所以,我面對、積極面對我人生所遇到的任何人、事、物,我積極去面對。可是,我的心一塵不染、不受影響,我心放下,放下得失成敗……我心放下啊!可是,事相我積極面對!這個叫做「放下」。
但是如果要做到這樣,前面沒有「看破」怎麼可能?「看破」就是瞭解諸法實相,你才能願意這樣去落實!對啊!表示我們現在會逃避的、會感到很煩的、「哦〜這些人怎麼又來找我?」,會有這種情緒,就表示我們在某個程度還沒有看破,以致於我們做不到放下,而不是我們不願意放下。所以,「解行相應」就很重要嘛!那解行相應我剛才說「上功不昧下行」,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那個務實就又很重、很重要,所以,瞭解的清楚透徹,一步一腳印去做很重要!
所以,佛法是涵容、和合無諍呐!俗諦也好、聖諦也好,本來就是一不是二,自他本來就是一不是二,統統是一呀!而這個一又即一切,「一即一切」,就是說我們所有的人在這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同體啊、連共同體,這個「共同」都要把它拿掉,因為是自體性。如果說得再深入,用科學的講法是自現境,我們所有周邊的依報都是我們正報顯現出來的,而它是同時存在呀!有正報的時候同時有依報嘛!依報我們把它歸類在物質,方便講某一個層面,正報如果歸類在精神,有精神同時有物質!質能互換!如果我們回到法身,我們就有辦法再把什麼?再把能量換成物質,我們現在的科技發展到可以把物質轉換成能量,沒辦法把能量轉回來,對不對?而這個天人就做得到的,不用到佛那個層級。(師父笑)
所以,學佛就是學智慧啊〜智慧圓滿,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中國佛教變成宗教大概是從中清以後、清朝中期以後才變成宗教,在清朝中期以前都是教育。所以,佛寺「寺」〜寸土,其意就是你們自心,是佛寺寸土嘛,那佛是覺悟。所以,我內心覺悟我就是佛寺,它跟外在的建築物無關,外在的建築物這個「寺」是自古以來中國的體制……國家長設的教育機構叫做「寺」。意思就是說用現在的語體文叫做國立學校啊!國立大學的意思啊,國家設置的學校,裡面在做的就是教育。
教育什麼?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這五個科目,佛法就是在教這五個而已,而這五個次第又不能顛倒,次第顛倒也不成。如果科技擺在前面的話,就是我們今日的社會這樣了,我們今日有科技而沒有前面四項。科技並不是不好,可是,它必須有剎車系統,就是我們前面的倫理、道德教育,那為什麼要瞭解因果?因為這樣我們才不會胡作非為,我們瞭解,知道有因必有果!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所以,我們就清楚、就不會冤枉去做錯事情。最後那二字、那二句變成「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只要不好的結果產生,就嚇得要死,怎麼辦、怎麼辦?但是菩薩因為知道因果,所以,祂不好的原因祂就除掉了,祂不去做,所以,祂就沒有不好的結果。
有前面三個,心才會定,心定了你才會有智慧,第四個才會有。有智慧你才能去駕馭科學,科學才能變成好工具,要不然我們沒智慧,科學很發展,卻變成被科學控制了,反過來傷害我們自己。現在不是這樣嗎?空氣汙染對不對?對啊!溫室效應······都是這種東西,能不能改變?可以啊!大家回到什麼?用佛教用詞比較簡單呐,轉貪、瞋、癡為戒、定、慧,就沒有溫室效應了。
所以,大自然災難來自人心,是一個大層面〜貪、瞋、癡、慢,「貪」造成水災、水患;瞋恨心造成火災;愚癡造成風災;傲慢不平造成地震;所以,地球的災難大概逃不出這四類。所以,我們知道這四類的成因,我們去把原因轉化掉,這四類的結果就沒有了。所以地球還是有救的,但看諸位努力發心!(師父笑)
方便說到此,看諸位有沒有什麼問題要瞭解的?
學員丁:師父,我的太太要我跟師父說謝謝,因為她上次沒有來,我把師父講的話回家跟她講······
師父:然後她又沉思、沉思甚久,嗯~如是!如是!
學員丁:對!十分鐘後就懂了,然後就比較不嚴重了,謝謝師父!
師父:要不然也是很大的困擾吧?
學員丁:對呀!她本來不急,後來······,她說師父講的都沒有錯。
師父:不會啦!所以,你們要瞭解「千經萬論不值一言一中用」啊!所以,觀機契機,「擒賊先擒王」,這是比喻哦!(師父笑)如果斷章取義我們就死了,有錄音、錄影,對啊!所以這告訴我們學要學什麼?還是一樣啊!不要雜!「回來」而已啊!事實上,諸佛菩薩能不能加諸我們什麼?沒辦法!祂只能幫助我們、引導我們恢復本能,是我們的本能起用,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一法身,清淨法身──本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所以,只要恢復我們的本能而已。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嘛,對不對?這些可能你都比我還熟悉啊!他們都飽讀詩書,我這都坐在這裡發抖,對啊!對不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所以,學道這個「損」比較用佛家講叫「般若無知」,為學後得智。對不對?也就是說「煩惱無盡誓願斷」〜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一個是為學日益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兩個,所以都是相通的啊!
人家說儒、釋、道同家,再說回來,那些只是用不同的用詞、方法去表達同一個體性。即便是基督教亦復如是啊、回教亦復如是啊,是被錯解經典的人解釋錯了!所以,寶誌公禪師才講「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為什麼?因為「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就算,我們自己是拿了十個中文博士的學者,中文博士哦!我們翻閱佛經,只要我們沒有清淨心,每看必錯,關鍵就在那個清淨心。即便是一個文盲如六祖惠能,只要有清淨心,就不用看、用唸的他就知道了。
依照不同時空而有不同的演繹之法,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以什麼身為之說法,「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所以,本無一法可立啊,乃因眾生之病嘛,應病予藥、隨方解敷、就路歸家而已啊!所以,沒有固定的東西,可是,我們不能不把握那個原理原則回到我們的體性。
那八萬四千法門怎麼修?階段性來講,只要哪一件事情可以讓你清淨,你就往那邊去修;什麼經比較好?你看哪一本經會清淨就看那一本經、念哪一尊佛會清淨就念那一尊佛,對不對?這樣就好了。這是階段性的做法,如果我們還執著一個「清淨」、執著一個清淨,我們還是超越不了十法界啊!還在四聖而已嘛!所以,善惡不二了、不二、不執著了,你超越六道輪迴了,叫清淨的「淨業」。善惡是「染業」,汙染的染,淨染不二了,淨染當然染在善業這一個部分,淨跟善我方便講淨染不二超越十法界。那時候就叫做「諸佛如來」、「諸佛菩薩」,那時候叫做「分證即佛」了,那時候修的學分有二個: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
所以,十波羅蜜就是六度加上四個──「方便、願、力、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文殊十波羅蜜。大乘法比較修六度而已,一乘〜十波羅蜜,不過,那說起來〔落落長〕(台語:比喻長篇大論)。所以,上去圓教初住到十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登地菩薩),再上去叫等覺菩薩,所以四十一個位次。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破盡,超越叫做妙覺,就是你們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
事實上,有沒有離開十法界、來個一真法界?也沒有!方便假名而已啊!十方一切諸佛皆是巧名安立啊。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巧名安立嘛,因應眾生有不同病,所以有不同佛號來跟你們……(師父笑)或者說來讓你們服用,對啊!(接著,師父轉對學員丁說)她如果好好的,那就好了。
所以說上天賦予我們嘴巴是為了幫助人的,不是和人對立的。當年那個世界重量級拳王(喬路易),有一天他散步走在路上,被三個小混混,不知道是要跟他搶錢還是什麼,就揍他、和他打架,他就一直躲、一直躲、一直躲,沒有還手他一直閃躲。剛好,他有一個朋友遠遠走過來,看到這種情形就對那三個小混混說:「你們不知道這是誰嗎?他是重量級拳王喬路易啊!」結果三個嚇得咻、咻、咻跑掉了。他的朋友就說:「你這個重量級拳王,怎麼還讓他們欺負不跟他們教訓一番這樣。」拳王說:「我的拳頭,一拳值多少錢呢?我怎會去……對不對?那是在侮辱、侮辱我,怎麼用值那麼多錢的拳頭去揍這些小混混?對不對?這是在侮辱我」。所以不跟人家一般見識啦!所以「學問深時意氣平」,我們就是要秉持這樣的氣度。
我們有時候也要雙關,他問一件事,就要順便把其他的事情解決,雖然那個部分他沒講啦!(師父笑問學員丁)是不是這樣?(丁學員一直笑)隨事起念啊!妙觀自成啊,剛剛不是這樣講嗎?對啊!很多人就說那是「通」,對啊!自性通。我告訴你們,人本具之德性是什麼?比較白話一點叫本能。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是我們的本能,根本不需往外追尋,只要恢復我們的階段性清淨,就可以恢復這些本能。所以,契入少分的清淨法身,妙用即不可思議,對啊!很多事情是他還沒講,我們就要回答他了,那叫什麼?隨事起念!
如果用比較接近我們人間思維的講法,好比說每個人都是一個訊息場嘛,都會散發訊息啊!,中國人說叫做氣質嘛,對,氣質。氣質就是散發訊息啊,如果我們的天線,我們自己的天線級數比較高,我們就可以捕捉到比較多的訊息嘛!好比廣播電台跟收音機的差別,廣播電台是二十四小時在那裡播送,如果沒有收音機我們就收不到啊!我們不能說人家廣播電台不存在,諸佛菩薩如此、眾生亦復如此嘛!
所以,感應道交絕不失時,只是說……有時候要不要講而已,為什麼?如果跟你說的事情你會害怕的,就不會告訴你;但是如果跟你說是對你有幫助的,那就多說一些這樣,所以這和算命的不同。(師父笑)算命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們接收到外在的靈在﹝ㄊㄡ‧頭﹞(台語:告知、傳遞訊息、提點)說你怎樣、說你家的祖先很艱苦什麼的,說得我們嚇得要死。我們家祖先很艱苦不知道要怎麼處理?不能處理就不要講嘛!對啊!講了就要能夠處理,不然就於事無補啊!現在的社會實在是搖頭,被現在的宗教舞弄得有夠混亂。
「宗教」在以前有基本的天職啊!叫做「穩定社會、安定人心」,這是宗教的基本天職,天職哦!天職就是沒有條件但書的幫助人啊!現在,很令人不捨的狀態是,很多社會亂象卻是由宗教衍生出來的,沒辦法啊!我們拿佛家來說好了,因為我們正在說佛、拿佛家,跟自家、自家人這樣說才不會得罪別人。所謂:「寺廟不搞怪啊,信徒不來拜」,或者說「和尚不搞怪、居士不來拜」,這樣的現象實在很無奈。所以,這是佛家在儀式層面容易流露出的這一個窘境,如果將這些儀式導回教育,所有的儀式頓時便是最好的高度藝術啊!
如果我們舉香跟拜,但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麼,那個叫迷信。如果你知道看到,外在的香燃起,就是在提醒我們的內在,要燃起我們內在的清淨五分法身香,戒、定、慧真香對不對?解脫、解脫知見香,一個圓滿的法身香出來,那麼香是迷信嗎?就不是了,這是教育、香就是教育的工具。所以,所有遠古的時候的儀式都有這些意涵,佛家供水、清水,我們每天看,我們想到什麼?我們內在的身、口、意有沒有像這個清水這麼清淨無染。供水不是給佛菩薩喝的啦!對不對?祂們在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就比這個還好喝,我們要拿這碳水化合物去把祂們汙染?(師父、眾人笑)對不對?我們做人這麼壞心?所以,有它的理路在裡面呐。
如果我們每天都長養內在的德行出來的時候,待人處世如是,你的生命怎麼可能不幸福美滿?到那時候的幸福美滿好像又是佛菩薩加持到的,對不對?所以,佛菩薩無盡慈悲設下了這些教育的工具,是要教導發育我們的內在,跟祂一模一樣的本能出來啊,一模一樣啊!所以,諸位在座跟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如來······我認識的比較少,但跟你們講得出來的佛菩薩無二無別啊!你們在這裡沒有少一分,祂們在那裡也沒有多一分呐,只是迷和覺的差別而已。
上個月去台北,就有一個一貫道的長老問我說:「那到底我們迷什麼?覺什麼?」我們是在迷什麼?覺什麼?我方便講啊,迷在夢裡有六趣啊〜幻有;覺後空空無大千〜了無一物啊。所以,當你覺後空空無、覺那個空空無大千的時候,哪還有什麼事情好執著的?哪有什麼好分別的?用現在的語體文,台語說,哪有什麼事情讓我們﹝氣身惱命﹞(台語:氣到傷到身體)?對不對?(師父笑)所以,那時候人生不就是自由自在、幸福美滿、每天開開心心,對不對?如果有一點皺眉頭的樣子,唉!演戲為教化故而已,對不對?做演員也要有那個演戲的樂趣啊!(師父笑)諸佛菩薩的工作,倒駕慈航來這裡演一齣戲讓我們看,我們透過演戲學到東西了,人生無處不自在嘛!所以事事是好事、處處是好處、人人是好人。
這樣可以了喔!看看還有沒有什麼……?這樣有勇氣冒出來,也是蠻不簡單的,不知道我們這是在搞什麼啊?(師父笑)
學員丙:學佛,來聽佛法就是學我們的腳步要怎麼走。
師父:對啊!所以,說真的啦!「放下」一事而已啊,要放下什麼?就什麼都沒有啊!也不用放下什麼。
學員丙:有啦!二乘!兩種經。
師父:對啊!不二呀!為教化故而已,才有那些簡單分別。其實也不是分別啦、叫了別啦,了別而不去做分別,瞭解它的不同在哪裡。可是,我內在不因為這樣而有所衝突,如果我們連這個判斷力都沒有,我們就愚癡了,對不對?學佛不是學到最後變愚癡啊!是「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的心胸,而不是分辨不出是非邪正呐,不是。是有,我知道,但是,別人家的垃圾我不要搬進我家來,對,這樣就好了。
(編按:學員戊因坐在後方,距離較遠,故提問之內容收訊較多不清楚之處)
學員戊:師父,我有三個問題,(師父:請說!)第一個我們學佛跟西方的任何一個······(略)(師父:是。),它本身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什麼?加上我的一個印象,傳統最大的是佛教,······(略),那這兩個教派最大差異性在哪裡?事實上,它們還是有教派之間的競爭嘛!不管東方學佛……
師父:從相上來講教徒的角度,這兩個教派的差異是所有宗教的差異,為什麼?因為教育斷根了,沒有真正去教育到它裡面的意涵。所以,我這樣講,如果觀世音菩薩主張慈悲,耶穌基督主張博愛,博愛跟慈悲拉出來表列,這兩個名詞有什麼不一樣?一樣對不對?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即現什麼身為之說法。是我們人不明白的時候我們不知道,那只是不同的應化而已。舉例來說,假設兩間小學,你讀A小學、我讀B小學,我們兩個在那邊互相較勁爭吵我的才好、你的才好。結果,當我們兩個都考上國中了,我們居然考在同一個教室裡面,那時候就沒有什麼好比較了,是這樣的差別而已。
學員戊:師父,我現在的問題,我們當然知道學佛很好、心情愉悅,到底是修「小我」好、還是修「大我」好?那修小我就不斷的競爭,好的方向是大家一起推向前去提升。可是,壞的就是使用各種不同的手法,不管是作弊也好、抄書也好,目的就是要得到一個競賽結果。所以剛剛······假設我們是學佛,學到最後大家都是平等,都是、所有事情都是同樣,都是平靜的,那這個社會、這個人世間可能有平靜嗎?不可能有平靜的,就是共產或者是民主,最終都是······
師父:這個都是心意識底下的產物啊!事實上有平靜啦!內在如果沒有矛盾、外在就沒有衝突。
學員戊:假設是真正的平靜達到,是不是一切都不真實了?
師父:不是!所以,自此以降,以眾生有思維之心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它是超乎邏輯,所以,我剛剛說這是心意識產生的作用。
學員戊:所以我現在要提一個問題,現在也有觀察到西方社會漸漸被東方社會所取代,它整個的……剛剛講的它功能有放大出去,就是你可以沉靜下來,你可以取得最大的智慧,你可以取得更多東西。那現在西方社會在走下坡,東方社會起來,那我們就講儒學好了、或是佛家好了,就西方的這些哲學來講或是聖學來講,到底它們之間出現什麼問題?
師父:你剛剛講到了,學儒變成儒學、學基督變成基督學、學佛變成佛學就出問題了,所以,這兩個字倒過來就沒問題。我剛剛前面講了一段,你的答案在前面,我倒帶,專家學者「能說不能行」的時候出問題了,這個叫「學」〜某一種學論,論述的論。如果倒過來,學佛、學基督、學儒、學道就是,我不去研究它裡面的學問,而是它講的我都照做,所有都教我們拓寬兩個字而已──心量。是因為我沒有學它,我心量沒拓寬,所以才有這些衝突,如果我學它,我心量就拓寬了。如果大家只是研究它、而不是學它,它就只變成一門學門了,那就錯了,就產生現在的社會啊!
佛經說:「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對啊!所以孟子講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個社會的確有它的問題啊。可是,你說能不能改變?我跟你說絕對可以改變!問題是當我們只是在那邊討論怎麼改變,而沒去自己落實的時候,也真的不能改變。那這時候就有一種結果了,沒有去落實的人,他在這個共業體裡面受災殃;有去落實的拉出別業。所以,對有去落實的人沒有;對沒有落實的人就有。
好比我這樣講,上個月我去台北,有一個老參就問我:「真的有地獄嗎?」我問他說:「真的有土城看守所嗎?」,「有啊!土城看守所在我們北部的哪裡、哪裡」啊!(學員笑)師父:「不是土城看守所什麼樣子,你真的遇過嗎?沒有啊!那你怎麼跟我說有?」「聽說有、有啊,我知道在哪裡呀!」那經典翻出來,不是地獄形容得清清楚楚嗎?對啊!有沒有?
所以,我舉一個例子,朱鏡宙老先生他的岳父大人章太炎,章太炎先生他有一個體質叫做「陰差」,他白天工作,晚上會被抓去做陰差大人。他有一次讀經讀到地獄有一個酷刑太殘忍了,叫做「抱柱地獄」,太殘忍,他說這太不人道了。所以,有一天他就奏摺呈上給東嶽大帝,東嶽大帝看一看就笑一笑,就說好,那你先去看完現場,我們再討論要不要奏上閻羅王那邊廢除這一條。就叫兩個小鬼、鬼王帶他走著走著,「耶!大人、大人、陰差大人我們已經到了,你四處考查一下、看一看」,「我什麼都沒看到啊!」嗯!頓時一念起,因為他瞭解這些佛理、他有在學,所以,啊!「沒造罪業的人沒有地獄」。所以,是自現境吶!自己現出來,這個是超越科學,其實也可以說是極度科學。對!我沒有造作啊!當然這些和我就不相干,我處在這個世界,我不受災殃啊!對啊!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個人造業個人擔」,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的不得,就是這個理路。
那聽好,佛,我們在這個空間要去理解「佛」這個字,不能有對立的那個基督教、佛教的這個「佛」,不是這個。是所有都是佛教、所有都是基督教,名詞不同我剛剛有講嘛,都是教我們有智慧的,基督教要教你笨嗎?不是啊!它也是要教你有智慧啊!上帝〜全知全能,「人的肉體是上帝的聖殿,上帝住在肉體裡」,不是只有住在我這裡,你們都是肉體,你們裡面都是上帝吶!依義不依語的話,何嘗不是佛家講的:「眾生皆有佛性」?都在裡面啊!是我們有沒有把這個自性的上帝開發出來,那個美好的全知全能,是不是智慧圓滿?是不是就是佛?所以,祂在不同時空、不同對象用不同用詞去教化他們而已,所以都一樣。
學員戊:……(略)那現在這個板塊在移動,是出了什麼問題?
師父:剛剛我講了,四個自然災害是四個起心動念引起──貪、瞋、癡、慢,板塊移動如果是屬於地……
學員戊:不是,現在看電視不管東方、西方,……(略)
師父:對,這個叫做「緣」,緣生緣滅,有感就有應。好比我這樣講一個,我縮小用佛教的流衍來跟你講好了,為什麼當年釋迦牟尼佛住世在印度?婆羅門教末法時期的時候,而不住世在另外?可是,現今我也很不捨,很多人還跑去印度追求佛法,其實沒有了。現在佛法的緣在大中華地區,「東土」啦!為什麼?緣生緣滅嘛!隨緣流轉。當年,婆羅門教的行者各個成就都很高,都可窺知六道輪迴,可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有一句話叫:「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示現成佛在那邊,教他們更上一層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祂如果住世在不同的板塊……用你的用詞,這些人緣分還沒成熟、沒有用。所以,是種子就讓它萌芽、當萌芽的就讓它長成、當長成的讓它壯大、當壯大的時候讓它開花、當開花的讓它結果、當結果的讓它收成。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這不是給它的人決定,而是被給的人決定,所以這個叫「緣」。
好比當年婆羅門教行者程度比較高,所以在某個程度緣比較成熟,那東方……我講中國好了,儒道很高盛,所以不需要佛法,那時候,那個基礎性。流衍過來,那邊慢慢緣盡了,所以流衍過來,流衍過來剛好這邊成熟,所以是哪裡成熟去哪裡的問題。不是它們為什麼會這樣的問題,到最後是沒有為什麼的,哪裡成熟而已啊!
你說,為什麼你跟這個盆栽澆比較多水,這一個比較少?因為它根系比較發達,比較大棵了,根系比較發達。那這個少的,因為它不堪受啊!所以我要給它少啊,它的根還沒那麼發達,我給它同樣的水,它會不堪受、會爛根啊!這叫「緣」,所以,隨緣隨分度化眾生而已,所以哪裡緣成熟了就往哪裡去。
所以「緣」眾生決定,「感」嘛,感受的感,「應」道交嘛,諸佛菩薩「應」。我換一個名詞,比較不會有藩籬,高度維次空間的生命體「應」嘛!如果他是小學生,我不能教他碩士班的東西啊!我教他一加一呀,對啊!九九乘法,慢慢提升上來呀。他是高中生,我教他微積分了呀!對不對?都是數學,可是深度不同,因為他們兩個緣不一樣,是由眾生根器利鈍之差來決定的。
這是一個,坦白講啦,自然法則、如果我們契入自然法則,本來就是這樣。為什麼叫「本來就是這樣」啊?因為沒有為什麼!吃飯就會飽,沒為什麼!喝水就會止渴,沒為什麼!講到末後都是這樣。所以佛家那一句話比較精準,「本來就是這樣」是解釋成白話文我們好懂。可是,「本來就是這樣」如果要真的圓滿,我等一下要講的那四個字望之項背,沒辦法去解釋它,可是我們好懂這樣而已,叫做「法爾如是」!對啊!它沒有原因的,如是而已呀!所以,本來無一物啊!
這些地球的現象因為地球眾生……我用《地藏王經》來跟你說,聽到我們自己就很慚、慚、慚、慚愧呐,「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閻浮提」就是地球啊,特指地球了哦!已經不是娑婆世界了哦!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當年維摩詰也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師父笑),沒辦法啊!所以,該消業的要消業啦!業消則福至!(師父笑)
學員戊:師父,現在對於一般宗教家講的2012年地球有一個浩劫,您有什麼看法?
師父:我剛剛講完了啊!諸位如果起心動念是正確,地球沒有浩劫,如果大家起心動念都正確的話,你們沒有浩劫啊!
學員戊:可是,所有的菩薩必須要以體諒的方式,這個浩劫就可以……。
師父:菩薩無意,所以祂沒有「觀念」這件事情,而能成就一切意,自然體性法爾如是!
學員戊:因為現在有很多的問題。
師父:對啊!所以叫「論述」啊!所以我剛剛講嘛!眾生以有思維之心,有思維就是錯誤,連六道輪迴都沒超越啊!所以,剛剛我講了一段,要證得阿羅漢,沒有執著了,也就是放下了,見解才正確吶!那我們……我認同你講的呀,因為我們剛強難化,所以,我們都用「我們」〜有思維啊!在那裡論啊論,當然就不能解決。
學員戊:但問題是現在社會最時常的現象,譬如說我們在座都是同這一個時代的人,可能又有差別啦!就是說我們現在是最後一個「侍奉父母」這一代,同時也是第一次面對不孝順父母、(師父:被遺棄的)被遺棄的這一代。那在這個社會演進,我相信每個人的因果關係隨著時代的演變,……(略),在這個時代內的這個問題,它的發生的過程永遠都是為情所礙,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因為我小時候很窮嘛!
師父:對啊!生生世世啊!而且不是只有這樣而已吶!你講的是這個時段,你還沒有講到過去生的那個,沒錯,可是還有上輩子、上上輩子的輪迴啊!我講的叫做「共業」嘛!我先說離相說法好了,我們如果台灣有一個總統做得﹝里里落落﹞(台語,比喻亂七八糟),我們都怪那個總統,怎麼做得﹝里里落落﹞?問題是如果沒有我們和他共業,我們也不會在這個﹝里里落落﹞的國土,所以不是單一的問題。
你剛剛講的的確存在,那一個時差,就是說時間如果是這麼長,你看到的是這一段,前面還有。所以,末法時期有一個特色,就是過去業未受盡的又造業的,現在又回到這裡,也就是你們所說的投胎〜又回來這裡。投胎來,是不是就帶著過去更糟的習氣來?當然要改變就比較難。所以,不好的習氣再加不好的習氣再加不好的習氣惡性循環,而不是只有這一個時代跟大時代而已!是早、早在地球還沒產生之前就存在了,只是因緣會遇來到這邊。但是,這個其實比較其次呐,先自行再說化他,如果不能化他,表示沒有緣吶。所以,剛我講的為什麼要拉回來孟子講的那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非不能也,對不對?緣分不成熟,「反求諸己」,我要把我自己修正好!我不能再多一個負面的問題呀!如果我自己沒有修正好,本來有一百個問題,現在變一百零一個啊。
學員戊:所以簡單的結論是不是大家都有錯,所以才造成這樣的失序?
師父:沒有錯啊!對啊!
學員戊:師父,我實在不懂西方是在修什麼?
師父:我剛剛前面有講這一段啊!對啊!我不是說有的人是﹝叩叩阿渡﹞(台語,比喻傻傻的做),所以理論、方法、方向都不正確嘛!
學員戊:所以我們今天談了好幾個大的問題,不是很小的問題。
師父:沒錯!那這個告訴你,世事因緣很難遇,善根、因緣、福德非常難,「不得以少善根因緣福德而得生彼國」我把它改一句,這是用淨土的角度在說〜「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體解大法」。所謂的「大法」是所謂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唯一佛道、唯一了諦(真諦)。沒有善根因緣福德表示什麼?這樣也好啊!大家消業啊!所以,上至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是一個自己!所以,我常常也這樣覺得,也是真心話呐〜去地獄有什麼不好?去地獄好讓我消累生累劫不善之業啊!業不消、福不至,去地獄有什麼不好?
所以,功過不能相抵,對啊!這個人我欠他一千萬,我再去借一千萬現在變欠二千萬,去捐慈濟做善事啦,雖然我用來做善事,他們兩個的錢難道我就不用還?可是我捐錢有那個福啊,那欠錢呢?有業啊!不能相抵啊、一碼歸一碼。所以,因果非常細膩。對!你剛剛講的是重點沒有錯,因為我們大家都修得不好。(師父笑)
我現在再拉一段故事啊,有一天跟一個藝術家在我旁邊這邊泡茶,過年期間,那一天只有我們兩個而已。我就跟義孝說,你是否看過一種人、一種修行人啦,我們說出家的法師好了,比較好形容。他也沒有募款做善事,也沒有講經說法,都沒有,每天只是在後院晃來晃去沒事做,連掃地都懶惰,對不對?就坐在躺椅上搖來搖去沒事做,你說他有沒有功德?這位藝術家就講「對啊!這樣有功德嗎?」對啊,這樣怎會有功德?但是,如果他有本事因為心一塵不染、清淨無染,他只在那裡晃來晃去,方圓百里內就不會有災難,因為他的正量攝住,你說他有沒有功德?「有!」對啊!你看,所以,論心不論事!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啊,我們不能用文字思維去論斷,所以,我剛剛也有說到這段啊,文字好比那個手指頭(指月),是要讓我們看月而不是看指頭。如果我們在手指上花無量劫去討論,我們永遠討論不到「月」,所以,那種東西就是我講的〜學佛很簡單、也很難。因為難在我們眾生很難放下邏輯、思維啊,我們說心意識啊,如果我們放下,這樣做就對了。用經典上有一句、有一段話:「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這可能是我們諸位要自己勉勵的,因為我們在學習東西我們都喜歡討論、很喜歡討論,一討論就落在心意識。所以,諸三乘人是哪個生命狀態呢?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這三種生命狀態還不能瞭解佛的智慧的原因,就是毛病出在祂們用自己的意思在那邊討論,「佛說這樣,祂說要怎麼做,喔!不錯哦!對哦!我覺得那樣齁…、對,祂現在…我覺得那樣……,對哦!我們覺得這樣對哦!」結果愈討論就離佛法愈遠了。
所以,只要學佛生命成長這回事好了,你聽聞思修不用心意識,一輩子就可以成就。事實上啊!如果功夫愈高,你念經就成就了,(師父笑)一念間,你就不受後有了嘛!所以,就變成我剛才說的,就來這裡玩的、演戲的,對不對?對自己的內心哪有?對啊!有人要演一下壞人,對不對?很多演員啦,演那個英雄演久了,也都會疲倦啊,當然,我這是比喻啦,對啊!疲倦就演個反派,對不對?他才有成就感。(師父笑)
所以,生命的義理如是啦,不是說自私不去管別人,絕對不是這樣,是至少自己要有餘力才能去幫。就是說這個人掉下水,我不會游泳,我怎麼下去救他?所以,我要趕快學會游泳,在我學會游泳之前我先放下,一旦學會了之後,任何人掉下河裡,我都有辦法救,這樣比較務實、比較積極呐。
我們現在多數的人有一個現象,就像聯合國開會,主題是什麼?「如何消弭全世界的衝突」,用這個主題,保證消弭不了,因為消弭是對立,就沒辦法了。所以是要「如何化解」呐,內在如果沒有矛盾、外在則無衝突,對啊!「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所以話說到此,這個世間的事情,如果這段話你們能記住,可能對你自己的問題就能夠解決了。「汝若欲得心要,當一切善惡皆莫思量,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學員戊:所以就在修小我、不是大我。
師父:小、大不二啊,善惡莫思量已是大的境界了!這是一乘了呐!那不是小我吶!
學員戊:對啊!可是,再大也是一個個體。
師父:自他不二,我剛才說嘛,那個法師晃呀晃在那裡,整個方圓百里不受災難,他是修他自己而已嗎?就不是吶!所以不能用邏輯去說講到自己的時候就是小我,不是。因為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體,自行化他是同時,是俗說才勉強講先自行再化他,你自行到什麼程度,你的能量就是這樣嘛。好比這樣講好了,現在你看我是自己喜歡唱歌,還是唱給你聽,等一下你再去參。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所以,我們說「不一亦不異」嘛,不是一個自己,也不是單為大家,因為一體的東西沒辦法切分嘛!我是自己唱高興的嗎?問題是你聽到了;我自己抒發我的心情嗎?你聽到難道沒有五味雜陳?我自己把它唱好而已,你就利益到了,(師父笑)而不是修我自己而已!也不是為了大家,因為有那個「為」又造作了。對啊!但盡妄情、莫更覓真,所以,那時候才有辦法如如之心嘛,對,也不是我們兩個對待啊,何嘗不是諸位都有?也不是你們而已,我跟你們保證啦,這裡沒有身分證的比有身分證的還多,(學員笑)祂們也在聽啊!對不對?那就不是地球而已,那個是不同維次空間重重無盡。
我們六道輪迴就是對法啊,善惡、是非、對、不對、這個、那個,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亦不存。為什麼講這句話,因為我們兩邊啊這樣,沒這個,我們就選那個,既然兩個都不要,我們就除以二選中間,我們也落在一法。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亦不存,是那種味道。那種東西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嘛,所以叫做四個字──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對,非關文字,所以,用心,我們叫做「參」不是叫做研究,參究!不是研究。
所以,學法很容易,把握住一個〜離心意識聞思修,對不對?這比較抽象,我們說白話一點,聽就好了。聽就好了、看就好了的時候不思索「這個我不懂」、「很難理解」不要想,就存著,因為我們人的靈性就像牛這樣的胃有反芻作用。我們今天吃的我們還沒有消化,可以先存著,等明天要吃的時候,今天的已在消化〜咦?知道了!可是,我們今天要吃的,明天在吃的時候就還沒消化、還不知道,一直這樣,那就是良性循環一直上去,我們靈性就有這個東西。所以,可以存有疑情,但不可以懷疑,因為懷疑是障礙、是落在思維,是我們的障礙。
所以,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疑」啊,懷疑,貪、瞋、癡、慢、疑,那個疑,可是,疑情又是精進成長的上根。疑情和懷疑不太一樣的,疑情就是我不瞭解,我不要緊、我先存著就好,事隔N日,又某一個因緣會遇,「啊!原來那天說的就是在說這個」。當你瞭解這些的時候,你沒辦法去解釋啊,因為體會到了。就像我剛剛離文字用唱的比較乾脆,沒辦法,文殊菩薩說的啊,不是我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呐。
好啊,這一段我說完整一點好了,在《楞嚴經》、楞嚴大會的時候,世尊在說楞嚴大法的時候,祂就請文殊菩薩為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揀選一個最殊勝的圓通,所謂「圓通」有一個解釋叫做法門,也就是方法、門徑。殊勝的意思就是適合的意思啊,佛家你能自讚、不能毀他,意思就是說佛家所有的法門都是第一名,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所以祂並沒有說我是第一、你是第二,沒有。我是第一、你還是第一,百花齊放,春花秋月,各擅勝場啊!佛法就是這樣,所以和合無諍。後來文殊菩薩替這個娑婆世界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祂揀選一個耳根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排下來,六根、六識、六塵。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剛好二十五大類,整個世界的方法門徑大概就歸類這二十五大類。二十五大類再去細分無量,眼耳鼻舌照排下來,耳朵應該是第二個才對,釋迦牟尼佛把它調到第二十五個,語意之下,用我們中國人的說法就比較好瞭解─好酒沉甕底啊、壓軸都放在末後,裡面兩個特殊法門,一個叫做「四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念佛法門再拉上來,本來在第二十四,拉下來下面,所以兩個特殊法門──耳根、念佛。
「念佛法門」是對等整個虛空法界都可以用,都通用。然而,特指娑婆世界這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的世界裡面的眾生(不只是人),重重疊疊無盡的空間,包括我說的無身分證的,都在這個世界裡面。最殊勝的法就是這個「音聲」──《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所以,那是唱一下就直接"啪"進入到你的心境,就進去了,只是說可以解釋、也可以不解釋,個人部分我就……有緣啦!有緣、沒有那麼多人,我直接翻譯,你可能腳底都涼了,所以交淺不言深。我唱的部分不去解釋背後那個意思,讓你離文字相去體會,有時比較接近「參」的時候你會體會到,那個可能就是真實,頓時這樣降下來(冷靜)那個感覺。本來頭腦會想,想到那邊「應該是這樣,怎麼又是那樣」的時候,整個靜下來,你就會發現頓然與我無關,踏破鐵鞋本無覓處啊!得來全不費功夫!那種東西離文字相啊,很好用。
所以「音聲」的世界很多人不瞭解,很多人聽到以為……,曾經我遇到很多問題,可是,都有同質性。就是說很多人都會問差不多一樣的問題,對於這個「音聲」,問說「這是不是密咒啊?咒語啊?這是不是梵音呐?」我們不能說「是」、也不能直接說「不是」,因為眾生已經習慣了心意識的思維嘛,所以你如果跟他說「是」,他就說「齁!就是」,所以就沒有別的了。「你是媽媽嗎?」「是!」「齁〜妳就是媽媽!妳不是學生!」可是一個人可以同時具足很多身分嘛,對不對?我們人都切分到最後變成那個單一思維啊。你可以是小孩的身分;你不可以是老師的身分,哪知道年紀小小舞蹈老師?對不對?所以,可以多重。
如果要解釋「離欲寂靜謂之梵」,可以!因為聽到一個能量場,借助這個音聲〜文殊菩薩特地揀選的音聲,我們淨化在這個、徜徉在這個流裡面,容易把煩惱、牽掛、妄想放下嘛!在這個時刻、頓時剎那契入比較清淨的狀態,離欲嘛!欲望﹝ㄍㄧㄍㄧㄍㄜˊㄍㄜˊ﹞(台語:比喻很多事情攪在一起)讓我們心很亂,契入清淨就叫做「梵」,當然,天地之玉音有另一個解釋──通幽徹玄,玄妙的玄,一呼天地應、萬物彌不從啊!
確實啊!我們的經驗就是這樣,所以,你不能直接說這是梵音,也不能直接說這不是,因為要先定義。因為很多人瞭解的「梵音」是婆羅門教承接下來,婆羅門教最高神祇是大梵天,他們的文化自然是一個「梵的文化」,文字──梵文、音聲就是梵音,釋迦牟尼佛無盡慈悲保留其文化,最後形成一個宗派叫「密宗」流衍。所以,他們就有一些傳承在唱等等這些、持咒這些,這被一般人認知「梵音」就是那樣。如果是這個角度的制式概念,我就說「不是」,可是,「不是」也不對嘛!因為這個大的「梵」─離欲寂靜的梵,裡面也有那個一般認知的梵,而那個梵不能涵蓋全部這個梵(離欲寂靜),所以,要解釋才可以瞭解,要不然我們會誤解。流衍、流衍那叫梵音呐。
那如果這個梵音就是佛經那句話〜「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娑婆世界沒有人能比、最殊勝的,為什麼?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因為這樣而已。並不是說這個聲音是最好的,「最適合」,對啊!這是「梵」!
有人問我說它是不是咒語?咒語有兩種:一種是有意思的、一種是沒意思的。所以有時候你們,你們的經驗看很多經是不是後面都會念一段咒,釋迦牟尼佛說法說完之後還有一段咒。而這有兩種意義,念一段咒是翻譯成不同維次空間生命體用的語言,比如XXXXXX(師父示範天語),我們的頻道已經轉三個頻道過去,三個維次空間的語文在告訴祂們「法」。所以,它對到地球人說的是那些印度的梵文這些記載的,它後面有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只有發音的,那個就是「咒」,那個咒等同……好比說《阿彌陀經》是不是有一個阿彌陀咒?講完《阿彌陀經》我們地球人聽得懂啊!問題是有的無形空間祂不一定聽得懂,他還得要依義不依語翻一次阿彌陀咒,再告訴這些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咒」其一是這樣。
其二是治病的,它沒有意義,它就ㄚ〜〜、ㄛ〜〜震動波啵、啵、啵進去就把你的細胞結構排列組合重新排列,你的病就好了,這個是沒有意義的,沒意思的啦,不是沒意義哦!(師父、學員笑)這它的意義可以治病,可是它的發音是沒意思的;「咒」就兩種。那它統歸有一個標準,離欲……我們說「是心即咒」,「對的心」發聲就是咒。所以我剛剛前面是不是三密?三密訣第一個是說什麼?開口發聲真言滅罪啊!你的心若對的,你怎麼說都是密、密咒。「密」是深奧難懂的意思,而不是特指密宗喔,深奧難懂,只是密宗用的比較多,(師父笑)所以密宗這樣。所以密咒是通透的,所以「是心」,我們若要說我們講出來的咒有效、沒有效,我們就要先問我們的心有沒有慈悲?「慈悲是解藥,清淨是抗體」,我們若有,XXXXXXXX(師父說天語)它就打通了,對不對?所以,有很多層面。
現在在說法很難說單一路線,一就是這樣、還是二就是這樣,它有重疊的部分也有不一樣的部分。所以很多人說這樣……我那天去台北遇到那個唐治平,他告訴我他以前很愛密、修密、密宗啊!我說密宗很好啊!密宗是一個很高級的佛法!但是問題就來了啊!高級的佛法要有高級根性的人才有辦法,對不對?所以,修密基本上的根器在哪裡你知道嗎?在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才有資格修密,才有能力因修密而成就,要不然通常修密就兩條路:一條是直接下地獄、一條是直接成佛。所以根器不一樣,不是「法」本身好不好的問題。
當年李炳南老居士跟呼圖克圖入室勤修密,他發現觀想無問題、觀像無問題,持咒出問題,為什麼?因為持咒要持到有用,必須發音精準。唐朝的時候是用當年的方言記載,我們現在要怎樣發音精準?一代傳一代啊。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和她們(學員)去一個佛寺,有一個天玄師他在廚房煮菜,煮一煮就端菜出來,一個行空師他去對面的佛寺。煮菜的天玄師就在找他,「行空師跑去哪裡、行空師跑去哪裡?」這樣。我們在吃飯,有人就說,「他去對面拜拜啦!」,這樣拜拜。他就這樣轉個頭:「哦!這樣喔!他去買菜哦!」(學員笑),口耳相傳,我若假設這是咒,「拜拜」產生效用了〜呼天應地,他就「喔!我知道了」「買菜、買菜」怎麼沒有效?(學員笑)
持咒這個問題出錯,接下來剩下第二種方法可以恢復,「德性」!你有德性,你怎麼唸都有用。所以,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當年有一個國王,他有一個上師也就是他們的國師,他最厲害的就是真言,真言也就是咒語那個意思,他什麼都願意教這個國王,可是這個國王最想學的就是他的本家功夫〜真言。可是他偏偏就不教他,七跟八跟那個國王就很心急,一定要學到這個獨門祕訣的功夫這樣。結果有一天就一直跟他﹝盧﹞啊(台語:糾纏不休)一直盧、盧、盧到這個上師就起煩惱啊!起煩惱就、就發瘋:「侍衛啊、侍從,侍衛、侍衛把國王拖出去斬了」這樣啦。國王聽到這個,嗯!這是殺君之罪唯一死刑,我只不過叫你教我功夫,你要把我殺死,「侍衛啊!把上師拖出去斬了」,侍衛就說是,ㄅㄡ、ㄅㄡ、ㄅㄡ就把上師抓住要拖出去,半拉半拖,上師轉頭就說:「國王、國王,我既然要死了,能不能讓我留下最後一句遺言?」這樣啦,好、好、好,說比較粗俗的話,有屁快放這樣,反正都要死掉的人,他就說:「國王、國王你知道嗎?為什麼我跟你講一模一樣的話,他們不、不鳥我,用他們現在年輕人講法,不理我啊,你講一樣的話,他們馬上照辦?」好說國王也是有風度、有學問的人,馬上臉紅下來跟他頂禮道歉。
你是國王啊,所以你講那句話假設那是密咒,你可以鬼使神差呀,你可以差使他啊,我是上師啊、我不是國王你啊!所以,我講沒有用;相對呢?我是上師,我有修到那個層級啊,所以我講這兩個字有用啊。你沒有修到那個層級,我教你唸「唵嘛呢叭咪吽」也都沒用,對不對?你若有德行,就算你唸錯〜唵嘛呢叭咪"牛"也有用啊!(學員笑)這是真的啦!
我再舉一個例,當年蓮池大師、大陸旱災、都沒下雨嘛,大家都知道蓮池大師修行道行很深嘛,也聽說咒語可以祈雨這樣。然後信徒就來祈請蓮池大師能不能幫忙持一些咒,幫我們眾生讓天降甘露這樣,蓮池大師:「我什麼都不會啊,不要叫我持咒、我什麼都不會!」「那大師你會什麼、你會什麼啊?」就著急了,蓮池大師:「我什麼都不會、我只會念佛、你們不要叫我持咒,我什麼都不會啊,自己去祈啊!」好、好、好大師你就念佛就好,他念到哪裡、走到哪裡,雨就下到哪裡。所以,不是那個問題,是本質的問題,所以如果現在要持咒的要先恢復德性,這我們自己可以把握啊,我說的把握是我們自己可以對照。
第三種:念經的印證的概念要拿回來用,我要先問我內在有沒有貪、瞋、癡。一般說三皈五戒,我有沒有實質三皈?實質五戒?還是只是儀式這樣跪一跪、拜一拜這樣?那是眾生承認,佛菩薩不承認呐。對一個人只要真實落實三皈,就有三十六個護法神,真實落實五戒,就有二十五個護戒神。所以,基本上靈性就不會有問題了,基本上。如果我這些儀式都受了,我還不時這裡礙、那裡礙,那就表示我沒做到,這樣而已。
所以,德性……我們就要問自己十善有沒有做到?又我們都是十染啦?身、口、意不造什麼?貪、瞋、癡、殺、盜、淫、兩舌、綺語、妄語、惡口,是不是這樣?加起來有十個,不也就是基督教十誡的意義?都一樣?只是不同的用詞而已。我自己五戒有沒有做到啊?對啊!我自己內在是到什麼?貪、瞋、癡有沒有放下了?八十分了啊,那我放下了八十分,我持這兩個字就有八十分的效果。如果說﹝歹勢﹞(台語:不好意思)我只有做到八分而已,(師父笑)那再怎麼念也無效。對啊!那我有沒有契入戒定慧呀?有了戒定慧才會跟覺正淨相應啊!還是我都是貪瞋癡啊?貪瞋癡當然跟迷邪染相應,就這樣而已。
所以,很多法門術語眾說紛紜,可是都在表達同一件事情,我們學法之人要善學,善學就是要會。怎麼善學法?原理、原則,不要從事相上捉摸。我說啊有一種「煙供」有沒有用?有用也沒用啊!你們現在知道理論了!(師父笑)有德性的來做這件事有用;沒德性的花幾百萬、幾千萬做也沒有用,差別在那裡。所以,「功德須自性內見,非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布施供養需要三輪體空才能恢復功德。所以不是捐錢就有功德啊,你的心清淨,即使沒有捐半毛錢也有功德,所以,心清淨是最難的。
「心清淨」階段性還是小乘修,心清淨提升〜慈悲、無量的慈悲大乘修,上去一乘修〜寂滅、圓寂。圓寂不是死去,那是我們活著就要圓滿功德、寂滅煩惱,(師父笑)不是剃光頭的死去都叫做圓寂吶!(學員笑)所以,我們要依照義理、不要形式,四眾平等,要一個人寂滅……喔一個人做到圓滿平等,他就是佛了,跟出家、在家無關呐。
出家對不對?身出、心出,身出、心不出,心出、身不出,身不出心也不出,有四個層級。釋迦牟尼佛當年最標準,示現身出、心也出嘛;維摩詰示現身即便不出、可是心早出,對不對?至少也是東方淨名如來再來,祂也是個佛,所以,跟光頭還是長頭髮無關。要不我們說四大菩薩不都是長頭髮的嗎?對啊!只有一個地藏王菩薩示現那個出家相嘛,所以,這個無形中已經在做表法了,告訴我們只要一個人認真努力、精進勤了,當世必得佛種。現在這裡多數都很幸運,因為多數是在家女眾,對不對?末法時期在家女眾成就率第一名!對啊!你們都第一名。(師父笑)然後第二名在家男眾,第三名出家女眾,第四名出家男眾,是現在這個時代的比分呐。因為以前都是貧僧對不對?貧僧,對啊!貧道對不對?以貧契入道很容易,現在大家都是富僧,(學員笑)就富得那個……要怎麼,要怎麼修、修行?
所以,一般講「苦行」,我們不要錯解了,苦行是……一般都會在肉體上去捉摸啊,我們就要過得很痛苦。事實上,苦行比較義理上去講,就是我們能夠「能忍人不能忍」,也就是你們說的「忍辱」啊,我們的心境上能夠去寬容我們最不能忍受的事情就是「苦行」。也不是說每天回去都要拿刀子把自己刺得……看可以能忍幾刀(學員笑),不是這樣呐。所以,世尊不鼓勵無謂的苦行,那是派工作給肉體做,不是給心做,那就不對。猶如「坐禪」嘛,住心觀淨是病非是禪,對啊!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是謂「坐禪」。所以,它跟我們是不是要坐著面壁無關嘛,行住坐臥皆是禪,所以要脫化、解脫,要解脫法門,所以只要在理、法內﹝無禁無忌﹞(台語:比喻沒有禁忌),真的﹝呷百二﹞(台語:比喻長壽)啦,對!所以既存在而又超越,我們不要去否定世間、坊間所有既成的現象,可是,我們要去超越。
那「教育」這件事情我們只能要求自己,我們不能去要求別人,要自行化他,為什麼叫「化」?感化嘛!當人家看到你會轉化,表示緣分成熟!有五個人同時看到你,有兩個人會轉化,表示我們自己力道還不夠啊!而不是那三個人不對呀。所以我們要更加深我們的道業,更務實、更落實、更深入,做到那三個也認同、他們也轉化。而不是說你看這兩個轉化比較厲害,另外三個有夠那個,(師父示範手指著別人)有四隻(手指)在指自己,對啊!那就是我們﹝憨慢﹞(台語:比喻沒本事)啦,所以自行化他。
眾生本具體之體,本來就是一個生命同體,而不是共同體。對,所以拓寬整個虛空法界就是我們自己!好比眾生與眾生之間有如細胞跟細胞之間有距離,接近的比較瞭解,這裡跟這裡很遠干我什麼事?對不對?他家的事,他發生幸福美滿快樂都不干我的事。族群與族群、宗教與宗教好比一個器官與一個器官,共同的細胞組成一個器官、共同理念的一群人組成一個族群,對彼此還是有對立啊!可是,當一個人、一個細胞或一個族群、一個器官體認到整個人都是我自己的時候,那時候就是一種二話不說的天職,任何器官的痛苦都是我的責任。所以,整個宇宙不是只有地球,整個宇宙的欠安就是我的責任呐。所以,回溯回來把我們內在的矛盾調和好,外在就沒有衝突,這才是實義啊!看諸位有什麼指教?
小克師兄:已經十點了,因為明天 師父一早還要到台北去,所以,今天的時間就到這邊,今天的時間到這裡。
某師姐:時間過的好快。
小克師兄:我知道你們不想走,可是我想睡覺。(師父、學員笑)明天還要載 師父上去。
師父:所以,我們最後給你們收個尾,(師父說天語)誠於中、形於外啊,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身修乃至到天下平。所以,萬丈高樓平地起,雖然有這個次第之差啦,我們不要那樣去瞭解,所以換一個方向去瞭解啊!一棵樹的根只要盡心把自己的根茁長壯大,枝葉花果是自然形成的事情。如果我自己是那個根,我的根萎縮了,我希望那些枝葉花果幸福美滿是不可能的事嘛!要不要多費心去為了那些枝葉花果捉摸?也不必嘛!只要把我這個根壯大起來,枝葉花果就會因我而美麗了!(師父說天語)感恩!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