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時間:98年5月26日(二),14:00~15:30
地點:太極藝術教室(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號2樓)
講紀組恭敬整理
最好的狀況是如果諸位有一些特別想理解的問題,直接互相交流是最好,因為比較紮實、實際,這就是說法跟講經它的小小差別。要不然,講經,我們講得很久很久,遇到一個題目、一個教科書,一直講,講了一兩個鐘頭之後發現「欸?跟我最近發生的問題、難處沒相干」,這樣就比較可惜。當然不能否定那個經本的義理非常好,可是在某一個層面來講,就比較有缺失,就沒那麼精準。一個月、半個月,我們難免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會有一些遭遇、體會、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或者是不理解的,如果大家拿出來討論,同時可以自利而利他。人家說開卷要有益啊,讀書打開就要學到了,入寶山也不能空手歸,是那個意思。
學員李叔叔:我們在修行裡面有一個「世間法」跟「非世間法」,那個意義是什麼?
師父:其實是「解脫」、「不解脫」的問題而已。釋迦牟尼佛當年,祂不捨末法時期的眾生──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眾生,福報淺薄,比較沒有以前那麼有福報,所以這個世間要學道,確實有它的困難。說實在的,一體兩面,也有它的方便性,因為現在資訊發達,一個很積極的人要取得很多資訊是很簡單的事情,以前不是。以前我們如果要聽一個法師講經說法,我們就要翻山越嶺,有可能要走三個月才有!一個鐘頭聽完,才一個鐘頭而已,又要翻山越嶺三個月,再回到家裡。所以古時候說,只要你的方圓,用以前的例子來講,你到達的那個地方,兩個鐘頭內可以走到的地方,有法師在講經說法,你沒去,你如果有受五戒,就犯戒了!(學員:喔~)
當然如果用時間計數,現在台灣坐高鐵,台北─高雄,一個半鐘頭對不對?這個距離是不是就相對幅度增大了,這個方便性增多了,一者是如此。二者是以前我們都要跑去聽法師的,現在可以把法師請到家裡,很多講經說法也不錯的法師都有DVD,我們把它請到家裡,時間我們決定,所以很方便的。
「正法」相對「末法」,末法就是正法的那個……(李叔叔:末法是哪一個末?)「末」是一般西方說世界末日,我們比較不說世界末日,佛家講「末法」。末法,它不是什麼都不見了,它是說比較衰微的時候,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一個自然的周律走到末後,它就比較會衰微,凡是在有為的世界都是這樣。在這個時代,我們要遇到正法的法師比較難,會講的很多,可是能夠講到真實諦的不多啦,因為那個要「親證」,信、解、行、證的「證」,那不太容易!
這個時代的誘惑也相較以前特別多,乃至於說有正法的法師比較少的原因是有很多都被淘汰了,都被世間的名聞利養給誘惑走了。以前比較少這些名聞利養,所以古師大德有正法的比較多,聽到正法學習成長的就比較多。所以來到這邊(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講一句話叫做「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是末法時期的一個特色,相對邪師來講,正法的法師就比較少。那這麼少的狀態,我們是不是都沒有依偎、依靠了?所以 釋迦牟尼佛才留一個「四依法」給我們,有四大項,我們可以依照這個去生命成長,就比較安全,沒有什麼閃失。
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依據經典。現在的「法」在經典,經典說的算,而不是某某某說的算。那某某某如果說的跟經典是符合的,我們可以聽;某某某如果說的跟經典互相違背的,我們就不要聽,不要汙染到我們自己,所以依法不依人。
第二條是「依義不依語」,依照意思就好了,不要琢磨在那個名相上,講這一句術語才對,那一句術語不對。所以當年 釋迦牟尼佛祂才會說佛有十大名號啊。就一個「佛」就好了,幹嘛講十種?祂就是要破除我們的執著。當我們依語不依義的時候,我們就在助長內在的分別心、內在的執著心、內在的妄想,這個就是造成眾生不能解脫而累生累世在一個困厄的生命狀態的原因。所以我們修行、生命成長這件事情,就是要修掉這三個心境而已,所以要「依義不依語」啊。
第三個,就是跟你講的這個就比較有正相關了,「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世間法是「不了義」嘛,(李叔叔:不了義?)對,不了義;了解的「了」,義理的「義」。出世法是「了義」,它的分別~其實是了別啦,它做一個小小的區分就是能夠讓我們學到──就是要「解脫生命,得到大解脫狀態」。現在很多人不是嘛,聽說接觸什麼法會變成比較富有,是想要比較富有而已。當然富有不是罪惡,可是當如果我因小失大,是不是比較冤枉?我停留在「富有」這個程度,我生命沒有辦法解脫,結果我富有、富有,人生的生命流一直在跑,慢慢享用、慢慢享用,享用又折福了,折福了又不明白解脫之道的時候,有一天,我「福」會跌到谷底,跌到谷底是不是要隨業流轉了,又去受苦了?那時候就不是富有、幸福了,那時候就是貧賤的苦難,那時候就很難過啊。難過到「啊!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再這樣了,要找方法來再讓自己比較幸福一點。」然後又學,又學又不知道說要直接解脫,又要學一個比較有錢的,是不是六道輪迴就是這樣,叫做「不了義」。
所以一般來講,世間法就是你怎麼學都逃不出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世間啦,不是地球是世間而已!地球是六道輪迴的人道的某一個小星球而已,還有外星人也是人道啊,這個叫「世間法」。
現在坊間已經好幾年了,都在流行一個佛法術語,可是也是現代的新創名詞,叫做「人間佛法」,如果定義不對的話,它就十萬八千里,同樣一句話,它的果報是十萬八千里。如果說是「以人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那人間佛法來講是對的。以人間為基石,那個意思比較白話說,我們要把「人」做好啊!做好,我們才有辦法做神、做阿羅漢這樣,一層一層上去。當然不是那麼死死的一個一個次第,而是說我們如果連「人」的學分都拿不到了,我們哪有能力拿到「佛」的學分?所以一定要把人的學分最基本的要得到,叫做「五戒、十善中品」。
這個「以人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透過「我」,保住人身,我要好好地去進德修業、超越,去學習到究竟圓滿之大法,讓我變成佛。回復啦!變回來我真佛、自性本佛,那時候我智慧覺性圓滿,什麼事情都影響不了我,這樣是對的。可是,如果另外一個解釋是「以人間為究竟」,那就不對了,這樣幹嘛還要努力學?像我們現在就是人了啊,人在六道輪迴[流來流去],有機會做人,這樣就好了啊,就不用學了、就不用努力了。所以很多人誤解了,以為世間的做善事比惡事好就究竟了,其實不是啊!當我們有善、惡分別的時候,我們還是在六道輪迴裡面超越不了六道,更不要說究竟圓滿佛,連四聖法界都契入不了。
四聖法界是善、惡兩個不執著了、超越了。善、惡都是染業,為惡固然有惡業,為善還是有善業啊!「業」都會障礙住我們,即便它是善的,還是會障礙住我們。我們迷戀一個「善」,是不是就障礙住了?就不能解脫了。所以當善惡不執著的時候,你就超越汙染了。汙染的生命狀態叫做「六道輪迴」,契入清淨的生命狀態叫「四聖法界」。可是如果還執著一個清淨,分別一個善,善惡對立的善,我們還是有一個淨業啊,那我們還是超越不了,沒辦法入「一真法界」──分證即佛。所以當四聖法界的清淨證得的時候,我們更進一步,淨染不二,不去作分別的時候,我們就超越了,就入一真法界了。入一真法界已經是「無功用道」了。無功用道就是靠著慣性就在成長了啊!我們現在是不是還要努力?沒有努力我們就退轉。一真法界是不會退轉的,無功用道,因為它的力道已經足夠讓它靠著慣性就可以慢慢划、划到岸,划到岸就好了。這一段,說實話,也不能用力,因為靠著慣性慢慢划,划到,自然就停了,你在這個過程用力是不是會翻船?船撞到岸邊是不是會破掉?整隻船撞到碎掉自己又沉下去,這個是一個比喻啦。
所以人間法、出世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是「出世法」,而一般人間這些叫「世間法」,它其實也是「不二」,我們不能離開我們的人生,說外面有一個佛法。所有的佛法,都是在我們人生的每一件小事情、大事情上面、裡面,是我們能不能轉化的問題。以前喝到這個茶就討厭了,現在喝到這個茶,也不錯啊,茶也是茶啊,我們如果有分別心,就是世間法啦──分別、妄想、執著!我們如果沒有分別、妄想、執著,我們就超越了嘛,超越在世間又不離世間覺,所以它涵融不二、它是一體的,它沒辦法切分的。只是說在次第有為的理路過程裡面,方便去做一個切分,那是方便說。方便說也是為了要幫我們引導到究竟,究竟就沒有這些了啊!
所以「究竟法」一般不太敢講,為什麼?因為眾生容易造成困擾、誤解,這樣就又讓眾生容易去造業,因為他不相信!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釋迦牟尼佛住世人間,祂第一部講的經就是《華嚴經》,唯一乘諦啊!講完,基本上就很少再提起了,就從最底層的《阿含》、《方等》開始講。這要看因緣,不一定要講四十九年啦,那是剛好 釋迦牟尼佛祂那時候的因緣是四十九年的說法,在那個時候。這個理路都沒有變,那為什麼後面就不講《華嚴經》了?後面就是所講的,都是要你透過所講的這些八萬四千法,去瞭解唯一乘諦,叫做「一佛乘」!一佛乘──都沒有了,就佛,這樣而已!
照理說一佛乘是教「你要作佛」啊!我們現在知道了「我是佛」,就解決了。問題是我們根基不好,我們沒有辦法這樣,所以才要說「啊~要用什麼方法?」你適合這種方法、你適合持咒、你適合念佛、你適合打坐……等等,才有這些「法」出來,要不然本來是沒有的,本來沒有那麼多法門啦!因為所有都是世尊一個人講的嘛,當年沒有這些,所以這是了義、不了義的差別。
這個我再用一個民俗風情的習慣來講,我們進去廟裡通常都拜拜嘛,拜拜都要求平安、求富有、求順事,這個就叫做世間法。你求得到嗎?求得到啊!只要如理得法的求,求得到。聽好!要「如理得法」,不能巧取豪奪那種喔。巧取豪奪如果讓你求得到,是你命中本來就有的,可是你命中本來就有的東西,因為你巧取豪奪而折半了你不知道,很冤枉!如理得法的求,就是「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所以「求」是這樣。不過這些都沒有超越輪迴的享用,所以要超越啊!就像是六祖這樣,他「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我求「我就是要作佛」!這就是叫什麼?出世法啊!他也去拜佛、念佛、學佛,我們用現在的語體文講,我們也去拜佛、念佛、學佛,我們求的是「世間的榮華富貴」,他求的是「我要作佛」,不一樣啊,志向不一樣。所以世間跟出世間基本上是不二、不一不異,沒有不一樣,可是我們要直接契入那個出世,很困難!所以我們需要有一些階梯。
最後一個叫「依智不依識」,依照我們的理智,不要感情用事。你就去想,我們大家都感情用事,所以落在心意識,落在心意識就會造成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剎那生變,所以產生我們現在諸多苦厄的人生,依照八識。那感情用事就是剛剛在講的那三個心態──分別、妄想、執著的心,這種東西就是情識、情執,要把這種東西轉化掉,轉成什麼?四智──「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要轉化這些。這種佛家術語,現在的人比較不容易瞭解,所以我們把它用比較簡單的可以去意會、可是不夠精準的言詞,就是「理智」和「感情」這兩個。所以佛家基本上比較不講愛,它講慈悲,所以有四種慈悲:「愛緣慈悲」,提升「眾生緣慈悲」,再提升「法緣慈悲」,再提升最高級數叫「無緣慈悲」──沒有條件但書的慈悲。「慈者與樂,悲者拔苦」,給你快樂叫「慈」,幫你把痛苦拔掉叫做「悲」,所以這裡面沒有自己。
「愛緣慈悲」就是一般講的愛心。一般說的愛心,它裡面還有感情,只有感情會剎那生變,「我愛你,所以我才對你好」。我因為愛你,所以對你好的這個慈悲,就叫「愛緣慈悲」,那我不愛你怎麼辦?我對你就不慈悲了啊,對不對?它就有分別。期待我們愛的人比較多、比較廣泛,那這個廣泛程度,愛屋及烏,拓寬到什麼程度?拓寬到整個地球所有的人一併都愛的時候,那個就叫做「眾生緣慈悲」,那時候心量就越大,然後再拓寬,所有的含靈蠢動都愛。那個杯子我們也很愛惜啊,這茶即便給我們喝,我們也很感恩它很愛它啊,桌子也很愛惜它,一草一木都很愛惜,就提升到「法緣慈悲」。再提升上去整個遍虛空法界,我們都用這樣的心境,沒有條件但書,那時候只是本分而已。有愛,就有一個條件但書嘛,「我不愛你,我不對你好」,這就是條件但書。「我不是因為愛你才對你好,是本來就應該對你好」的這個,就是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那種東西,佛家是在說這種東西,那個時候就是佛的慈悲了。諸佛菩薩的慈悲以降,次第慢慢地降下來,降到愛緣慈悲,就是剛剛在講的世間法,是淺說、狹說的問題啊。所以,佛經一字無量義!一字拆開來「無量」,一般我們很難用「懂」這一個字去理解它,我們只能去體會。我們這時候體會跟明天的體會是不一樣的,後天的體會又不一樣,同一個字怎麼會差那麼多?那個就無量義啊!所以我們學法也不能執著,「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是一層一層這樣出去的。
所以剛剛我們才跟李叔叔分享一段說,我們最近在高雄認識一個推拿師,功夫非常好,也教了非常多學生。他說他差不多教三百個徒弟,很厲害齁。可是他那天就對著我們感嘆說:「啊!我教好多學生,學得會的都叛道啊,學不會的說我沒功夫,怎麼會這樣?」他看到我們周邊的同參,每個都是這樣子,我們說比較把自身放在度外,置之度外而比較為眾生著想。他說:「怎麼會這樣?」看到我們周邊的同參,對我們都滿禮敬的、滿有禮貌的,他說:「他教的怎麼會這樣?」我說:「你就沒有教人家弟子規, ……」我用一個弟子規表達什麼?倫理道德教育啊,當然不特指只是一本《弟子規》這樣。他第一反應就是「什麼?那個〔老叩叩〕(台語:比喻過時)的東西!」「你就是不要〔老叩叩〕的東西,所以你所有的學生都會對你叛道啊!」他們只教「術」,陰陽五術的術,他們不教道德良知,一個沒有道德良知的人,怎麼學「術」都會到達一個瓶頸上不去啊。
所以剛剛李叔叔說,很多中國師傅都要〔崁步〕(台語:形容留一手),教學生最後都留一手。「齁,我這些如果全部教給你祕訣,你就會回來反咬我。」所以五術的世界叫〔牽虎仔〕,他們的師傅帶學生出去都不敢說「這是我學生、我徒弟」,他說「這是我們家的老虎」,老虎啊!養虎最後咬死主人,所以他們出去都這樣。這是那個江湖術話,不知道為什麼?一定有它的道理,那就是冤枉在「沒有道德良知教育」。那我們不是啊,你的「術」好不好其次,你沒有道德良知,你連人都不會做了,你有那些術要做什麼?所以我們所要知道的良知、倫理道德教育,古時候的人說什麼?「不孝父母,敬神無益」,我們如果沒有孝順父母,我們又去廟裡面,在那邊敬神,保佑我什麼,不可能的事情嘛!所以它是一個根啦,那是五術世界的人一代傳一代,遺失掉,結果就變成這樣,很悲哀啊!
他好像快六十歲了,他們的世界都是在對價啊。比如說他們的初級班,都有期程的。初級班,也許一季或一個月上個四堂,上個頂多八堂這樣,初級的功夫學會了,推拿而已,然後說要繳十萬塊錢。學畢業了,初級班期滿了,不見得你什麼都會,對不對?進階班十五萬,報名費。進階班又期滿了啊,還有高級班,高級班二十萬,所以你要從初級班學到高級班,你要繳四十五萬。繳完了,又有所謂入室弟子班,入室弟子班禮金五十萬,他們說,他們就是這樣啊,所以常存在一種對價的關係。慢慢人心的內在的德性就慢慢迷惑、靡靡之教嘛!最後我學這個功夫是幹什麼?賺錢啊!「嗯,我繳那麼多學費,我要做什麼?我如果為目的,只是學這個術去賺錢。我出去賺,我第一個要殺掉的是誰?我師父啊,不然會搶生意啊!」他們的世界就是咬來咬去,所以他很怨嘆怎麼會這樣?它只有一帖良藥,在上課之前都教這些「仁義道德禮智」,有仁義道德禮智了,再來學「術」,那時候是變成彼此扶持的。
剛剛我才跟李叔叔分享說,我們的世界不是這樣,因為我們知道這種弊病。我們的世界是期待我的學生要比我厲害!他如果比較厲害,我沒有事情做,是不是〔涼勢、涼勢〕(台語:形容很輕鬆自在)?那重點就來了,「蛤?沒事情做,就沒生意了啊?」欸,人生存在的價值觀不一樣,重點就在這邊。有很多修行者,他修行的目的是為滿足他內在的名聞利養,這個越修,越修,就是去三惡道。有一種不是啊,修行只是剛剛講的「無緣大慈」,我如果要落實那個無緣大慈,我必須要有能力,所以我努力去修行,把我自身修正好,這個一定奠基在倫理道德教育,後面再說嘛。樹頭要站穩,樹尾就不會怕掃到颱風,不會怕嘛。
我們如果有這種東西的時候,行遍天下都吃得通,所有的學生都比你厲害,所有的學生都替你做工啊,那不是很好!如果講比較世俗的說法~他不是,是所有都在搶生意啊(師父笑)!可是我們彼此會支援,「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我們支援啊,」沒有條件但書的,所以到最後就是圓融和合,太平盛世唯一條路就是往這個方向。我們現在大家都期待太平盛世「和」的世界,可是達不到,剛剛我們也說啊,佛家說四個人為一眾,只要這一眾在一個屋簷之下落實「六和敬」,整個地球就沒有災難了,那表示什麼?這個叫「和合僧團」,那表示當今地球找不到半個和合僧團,因為災難很多,可見那個六和敬多難!講出來很簡單吶,意思就是說,用現在白話文講「我們在一起互相啊」這樣啦,你看「互相」就有多難做到,互相就是替對方著想而已,沒有自己!我們現在互相是「你要互我的相」,滿足我的自私,那就不對了,所以找不到啊。找不到怎麼辦?找不到只好自己做啊!我們不能要求其他三個,我們只好自己做到啊!自己做到,沒辦法維持整個地球沒災難,可是至少可以維持某一個地區沒有災難嘛。如果還不到某一個地區沒有災難,至少可以維持自己沒有災難嘛。那是不得已越說越小啊,當然希望把這個力量越擴越大,那才比較究竟。
諸位這個月來有什麼疑惑想要瞭解的......
美玲師姐: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有一天早上我起來大概八點多,有一通電話,他說:「劉美玲在嗎?」我說:「你哪裡找?」他說:「那劉美玲在嗎?」我又說:「你哪裡找?這是在劉美玲這邊。」結果他說:「我這邊是九一一報案中心。」我說:「有什麼事?」他就說:「你去死!」就把我電話掛斷了。那個時候我真的很不舒服,然後馬上不悅地跟他說:「我做人有做到這麼要讓一個人打電話來……」
師父:其實不盡然啦!為什麼這麼講吶?因為現在詐騙集團很多啊。
美玲師姐:對,後來因為這個事情以後,我就稍微再想一下,第一個想說這是誰打這一通電話?然後又想說他說是九一一,所以我就直接打電話,不是,對不起!他說是一一○,一一○報案中心,後來我就打到一一○去了,把我接到的這個過程敘述給他聽,他跟我講說那應該是詐騙的一個方式,可是以前詐騙方式,他會跟你講說你要去做什麼事情……
師父:所以我剛剛還沒講完,我繼續講喔,詐騙集團他會用很多不同的手段先擾亂這個人的心,這個人的心如果是穩定的,我就不能得逞,如果你很冷靜,我哪裡有機會擾亂你!他們有規劃~先擾亂你,現在是這通,過兩天換那一通,過三天再換另一通,在這個期間擾亂到你精神恍惚的時候,正式的那一通就來了,你就被他牽著走了!
美玲師姐:這一件事情是早上八點多,到下午差不多一點多,一通電話,我一接起來他就是找我先生,我說:「他不在,你哪裡?」他跟我說是一一○報案中心,在這個當下,我就馬上掛斷電話,我就不再聽他後面所有的東西。我不曉得我那一天會受到這樣子的一個……後來我知道它是一個詐騙的一個手法,我覺得在平常生活當中,我們用我們個人的一個標準在做一個事情,可是沒想到說會有那一通電話那樣子,我發覺我們的心是非常的脆弱,沒有辦法被那樣一句話而平安無事,他也沒怎麼樣,可是就三個字,你真的就是卡在那邊,不知道怎麼辦?
師父:對!告訴你一個例子,我講故事啦,一個書畫家很厲害,他說:「哎!書畫家常常要去野外尋求靈感。」他說:「哎!我在都巿煩得要命,先不要畫,我渡個假一個禮拜,不然一個月好了,三十天我們去遊山玩水,心情有夠爽的這樣。」回來了,「唉呀!真是心情太舒服了,靈感太好了!」現在就拿起畫筆,畫畫畫。我說:「你花三十天去尋回一個靈感,可以畫一個極度高境界的畫;我花三秒鐘就讓你毀掉,打一通電話把你罵一罵。」三十天好不容易培養了、要畫了,現在接到電話,哇哇,三秒鐘把他罵罵罵一下,他就氣的不得了,沒辦法畫了,平息很難,要再去花三十天。所以讓我們瞭解啦,我們過去都有習氣,所以才來這邊做人啊。
美玲師姐:像這種比較負面的東西,我會感覺說它是告訴我要自己去思考一個正面的東西,我會把它變成是這樣的一個方式,再去看自己的生活。到底我的生活當中有一個什麼樣的東西,為什麼會讓一個人這樣無理的對待,我要怎樣才能再走出來?
師父:其實你這樣看嘛,我剛剛講「善學」,善良的善,學習的學,就是會學習的生命狀態,它含靈蠢動無不是學習的對象、無不是訊息在提升我。好緣固然直接增上我,叫增上緣;逆緣亦是逆增上緣。所以我們如果沒有這樣,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定靜的功夫還沒到位?有這樣的「業」來現我們的定靜功夫不夠,所以我們就要趕快去訓練定靜這樣而已。當我們訓練定靜,定靜的功夫比較得力了,我們下次同樣類似的這些現象,不盡然是電話嘛,也許是一個人,也許這時候是我認識的人了哦,更進一級了,對不對?一層一層上去,你都可以應付。坐禪者「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所以我們時時勤拂拭,就是在修這個定功。那這個定功不是目的地,這個定功是手段,我們要有這個「定」的工具,我們才能達到哪一個目的地?智慧覺醒、高度智慧。
所以《六祖壇經》開宗明羲就講了,六祖惠能對著那些行者「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所以修行的總持最後的目標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用現在的語體「智慧圓滿」嘛,所以後面才又講,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也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它是一個引導,總原理原則。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找方法去訓練清淨這件事情。清淨,另外一個名詞就是「定」,越清淨的人是不是心的定靜越高,越不容易被外在的人事物影響。所以,藉著一面鏡子來警醒我們,警醒說我們勤拂拭的功夫還不夠得力,時時勤拂拭的那個功夫!所以我們可能要更加地精進,往這一個生命的真諦理路去落實、去挪移。
人情雜事本來就是幻化的,好比說那一通電話、那兩通電話好了,幻化了啊,已經不在了啊,而我們常常生命會落在一種無謂的冤枉狀態。昨天的事情沒了,我們現在的心情還會為了昨天的事情,在那裡糾結,那個就很冤枉。就沒有了啊,就好像我們做夢啊,昨天那一隻獅子一直在追我們,追到我們在夢裡嚇得要死,我們現在醒來還在那裡害怕。對啊,獅子就沒有了啊,是這一回事而已啊。所以「時時是好時,事事是好事」,我們凡事把它當作好事,你就容易去超越。所以事實上是「轉煩惱為菩提」,並不是把煩惱剁掉啊。有可能這一個階段,如果沒有這兩通電話,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可能就這樣子過而已。也是起伏的時候,讓我們〔結凝氣怒〕(台語:四種情緒糾結的生命狀態)的人事物,不然我們也不會發覺到我們在〔結凝氣怒〕。有這些事情讓我們發覺到說,「哎唷!我這裡這樣,我又對照過去,哎唷!我真的會〔結凝氣怒〕這樣子,不好玩、不好玩!趕快藉著這一面鏡子,快把〔結凝氣怒〕收掉。」找事情、找方法去訓練啦!方法不等嘛,每一個人他喜歡的方法跟他〔合緣〕的方法不一樣嘛,通常我基本上都比較不講這個,因為各自有各自生命成長的路徑。只要你喜歡那個,那個又沒什麼錯誤,你的方法、理論、心態又正確,那就安住在原來的方法。除非諸位都不知道,希望我們提供,我們才會講,否則,基本上要尊重各個不同的方法、門徑。
什麼叫方法、門徑?你們最熟悉的兩個字叫「法門」,法門就是方法、門徑。經者,徑也;徑,路徑的「徑」,所以它就是一條光明的大道,指引我們往那邊走。前人已走過的路、正確的路叫做徑、經,所以才叫做「經典」嘛,只要我們對著經典這個「依法不依人」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確實走到那一個目標。所以煩惱分分斷,智慧就增增長了,透過這些歷事去鍊心。不會啊,你的經驗好像在座有人也有類似的啊。你那時候是接到什麼?(師父問在座另外一個學員)
學員甲男:就是在上班時間,有通電話打來說他是什麼高雄營養……
師父:所以很多〔里里摳摳〕(台語:比喻事情多又雜)的,唯一一件事情是什麼?外在的任何人事物我們不能要求它不存在,我們也沒辦法決定,我們只能要求所有這事情來到我這邊「停」這樣而已。那個「停」的功夫就是我定靜,來到這裡「哎呀!一目了然」,這個必須平常培養,這種東西絶對沒辦法臨時抱佛腳,通常臨時抱佛腳的都不會成功,都會死得〔悽慘落魄〕(台語)!所以平常的時候很重要。
神秀說的那四句偈,也很重要吶!「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重點在哪裡?「時時」嘛!時時刻刻都在做這一件事情,做什麼事情?擦掉我們內在灰塵的那一件事情,那就是現在的名詞叫「修行」,時時都在做這件事情。所以,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須臾離也,則非是道。那個就是剛剛講的那一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啊,它不能片刻離開我們生命的行住坐臥,如果可以片刻離開的就不是了,那就是世間法。我可以片刻離開李叔叔不要看他,對不對?可是我離開,「法」還是在啊!我可以片刻離開台北、離開高雄,我們沒差,可以離開世間,「法」常在嘛。這個「道」,如果可以片刻離開,那這樣就不是「道」了!所以要活用它。
所以我們說學佛不能學到變成佛呆子,這個不知道是哪一位古師大德說的?好像是李炳南老居士還是誰?我們很多學佛的人都變成佛呆子啊,就只知道「佛佛佛……」啊,生活都不知道是什麼?像這樣也不是佛了,是我體會到了才是嘛。那體會到一定可以運用在生活的任何一件人事物上面的應對進退,你當下的判斷就是會正確的。那判斷會正確的理論來自於隨時「心」保持清淨。清淨心自然起用的方法就正確的應對,就是正確的。就像說我也接到過很多通這種東西吶,有一次打來說我中什麼奬啦,說:「蔡先生(註:師父姓蔡)、蔡先生,你得到一個什麼獎……」他那邊還沒講完,我說:「我送你!」「你不要嗎?」我說:「不用、不用,真的不用,送你、送你!我們人要廣植福田,廣結善緣!我希望跟你結個善緣,希望把這個禮物送給你,廣植福田,希望你笑納。」他緊張了一下就先掛斷電話了,我曾經接過啦!(師父笑)
美玲師姐:對,像剛剛講到類似這個我們都有接過,而且是無數通,可是你沒想到說……
師父:所以我剛剛不是有講一段,我們沒辦法決定外在的任何人事物,它形式不同而已……(註:此時學員互相討論),不會啦,那個比較不重要啊,它外在的幻化嘛,就算他有任何目的,你把握一個「醒著」、「與我何干」,這樣就對了。現在我們就回來務實我們的人生,為什麼你知道嗎?你人生的這一場夢是你自己夢的嘛,你自己編劇、你自己主角,那你往下編好的劇本就好了啊,你下面的劇碼都是好的啊,那些戲都幸福美滿!所以你們演員就是這樣,對不對?這樣有沒有比較瞭解?不然你們想一下。
端午節好像快到了!你們知不知道吃粽子是什麼意思?(學員:端午節?)對,吃粽子,它來自那個故事嘛,屈原投汨羅江。為什麼粽子要包成這個樣子?四角,裡面還有餡,包餡在裡面。它告訴我們「仁、義、禮、智」就是這四個角,裡面那個餡就是「信」,所以當我們吃棕子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我們要把「仁、義、道、德、禮、智、信」吃進來,不要遺忘掉!所以,當年屈原是我們委屈的本原,委屈的本原嘛,所以要回溯回來。
汨羅江投河自盡,眾生用這些棕子,它都有表法的意義,那些古聖先賢無盡智慧,其實不是叫我們在那裡吃,吃到胃腸不舒服這樣而已吶(學員笑),是叫我們在我們人世間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學到真正的高度智慧。那投下去讓那些魚吃,魚,一群一群魚表達一個意涵──人的欲望流衍,就是說男精女血會合,那種無盡的欲望會一直延伸,讓我們的本原失去,本原那個清淨本體;(欲望)一直拓展、一直拓展,就拓展到現在的五濁惡世、五欲六塵這些世界!
期望說那些表法,讓這些拓延出去的五欲六塵施回來什麼?仁義禮智信。因為失去了,才會有這些五濁惡世的名聞利養,施回來是不是就慢慢回溯我們的本原?那個本原就不會委屈了。所以屈原他有這個表法吶,而不是說只有那個古人叫做屈原,死掉了,〔沉〕下去,捨不得魚吃他的肉,我們現在就包很多東西給他。所以是要維護那個本原,我剛剛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是道,端午節是這個意涵。
餵魚吃飽,牠就不去吃屈原啦,這些都是有為形式。就是說你如果瞭解這個理路,以後進廟裡我們就是無上成仁了,說「喔!原來三炷香表達什麼,原來兩束花代表什麼,原來供三杯清水代表什麼——身、語、意清淨,身語意表三杯清水,我們身語意三個要像清水一樣清淨。」那不是都學到了,所以我們吃粽子就可以開智慧,不是肚子飽而已。
學員李叔叔:三炷香是什麼意思?
師父:三炷香,看到「香」,「香」這個字有一意是感染、薰染的意思,薰染就是現在人說「影響力」,我們燃三炷香的時候,我們就要想到我們要燃起內在清淨法身香,五分清淨法身香。我們先不要說五分這麼多,我們說三炷香好了,那三炷香至少我們要對應我們內在的戒定慧真香。我們在燃香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內在的戒定慧有沒有燃起來?我們要把我們戒定慧長養出來去薰染周邊的人,而不是用貪瞋癡去感染人,我們互相都在貪瞋癡感染來感染去,我們的人生就不幸福美滿,拜拜是那個意思。所以三炷香插下去要很堅定,通常長輩都會教我們香要插正不能歪歪的,意思教我們做人要正直,戒定慧才會薰染、散發出來,這是香的意義。
比較圓滿是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解脫,有的解脫就偏空了,偏空是不是又不圓滿?所以「解脫知見」就是它空有不二,級數再上去。那個就是剛剛在講的六道善惡,四聖法界清淨,再超越上去一真法界空有不二,那個覺行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生命狀態。為什麼佛家通常用蓮花在表法?看到蓮花,蓮花很好,大家不知道蓮花是什麼意思?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大家都知道,可是更細微地去瞭解,淤泥就像現在的六道輪迴,是五濁惡世。汙染的世界叫染業(淤泥),可是我們不能把淤泥剁掉,我們不能否定它,而是要去轉化它、在裡面吸收養分,慢慢長出來了,長出來了在清水的階段,這個叫四聖法界,叫清淨了。因為我們知道在汙染的世界歷事鍊心了,鍛鍊出一個清淨的心而不被汙染了,所以長出來了。那長出來是不是還沒有開花?要超越這個清淨的水,超越出來,在這個狀態裡才開花。這個告訴我們,要「淨染不二」,才能圓滿花開見佛,那個「果」跟「子」就同時存在了。
所以它有幾個階段啦,可淺說、可深說,佛法就是這樣,信手拈來要無不是文章啊,它如如法印,什麼事情裡面都有法在那裡,那就不是經典的問題了,所以才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它跟文字無關,那有沒有否定文字?也沒有啊!不是說「跟文字無關,所以否定文字」,這又在對法了,如果是這樣就是還在淤泥的地方了。「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可是你又很尊重文字,你又知道文字是要幹什麼的,文字是一個引導我們,可是我們不要執著文字,你就又超越了,所以都是這些啊。至少端午節要到了,我們今天又知道一個吃粽子的義理。(師父笑)
學員李叔叔:像現在社會都一直在講那個行善做好事,我們在做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判斷?比如說有一些在市場、在地上爬行乞討的人,或是有一些好像和尚在路上托缽化緣的人,在那種情況之下,我到底要不要做?
師父:它是不定法。所以慈悲以「覺」為本,智慧嘛,如果沒有覺,慈悲常常多禍害,方便又常常出下流!「覺悟」是佛法的終極目標,世出世間法的終極目標。我們現在就是很多學道的人都沒有去教「覺悟」,都在教「慈善」。
學員李叔叔:慈善樂捐,要做好事。
師父:對,慈善,它有一個慈,就有一個極樂;有一個極樂,就有一個極惡,那是對法的世界,所以那個就不是佛法。可是佛法有沒有否定它?沒有!我剛剛講「以人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我們還要再超越,我們要提升有智慧去判斷。要怎麼判斷?大乘佛法到這個程度就是「論心不論事」,你要不要很多參數?你如果都沒想,你就超出去,你也覺得沒什麼影響,你三輪體空的話,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人造業各人擔,他如果是騙你的,他造業,你清淨心布施給他,你做功德,兩碼子事。那如果你有夾雜了,就只有福德,對不對?那福德會不會出來,還要看你和他有無共業問題。所以單看你的心境是什麼,夾雜的程度影響到福德的程度,是那一種判斷,所以論心不論事。
這種事相N種,理路個別講,講不完,才有看你的心境、看你的能力、看那個緣分是什麼……等等,這些參數。可是總原理原則不超出「論心不論事」,不是那一件事情本身對或不對、我要不要,而是我的心境是什麼?真正啦,生命是自己負責啊,他如果來騙的……好啊,我再舉個例子好了,幾十年前啦,有一個法師,他有很多信徒,其中有一個信徒就常常來騙他的錢,每次來騙他就給,來借錢他就給,只要那信徒來就給,給了又出去了,來來去去。
淨空老法師那時候還年輕,有天來找那個法師,然後他就跟淨空老法師說:「你剛剛有沒有看到某某某出去啊?」說:「有啊、有啊、有啊!怎麼了?」「他今天又來騙我錢了啊!」「那你給了嗎?法師」「我給啊、我給啊!」「那你為什麼要給?」「給~給!」結果七給八給,給了好一段時間,就七傳八傳,人家知道這個法師知道嘛,傳到他耳邊的時候,他才知道「原來法師長年來都知道我在騙他,他還這麼慈悲,還是給我錢」,結果就心生懺悔,從那時候才度他。所以不一樣啊!我們凡夫,我們會怎麼辦?我們是不是〔起伏〕?「你怎麼可以騙我!你怎麼……」可是他不是,他是用「我被你騙」來度你。如果我一開始就識破你,你就逃走了嘛,就失去度你的機會啦!對不對,所以耐心啊。
所以同樣的事相,看我們是什麼?我們內在是用什麼心境,跟我們的程度到哪裡?所以我剛剛才說,那個法師是不是還滿有智慧的,是不是「無我」?他如果為了自己哪會這樣,對那信徒那麼慈悲,他只有一件事情~我為了幫助你。可是,不是幫助你讓你騙,錢的部分讓你騙,是幫助你生命提升,我知道階段性短時間沒辦法,所以我要很有耐心,我不斷假裝被你騙、被你騙,放長線釣大魚,無盡慈悲啊!所以某個程度那個法師是功德圓滿的啊,那那個信徒呢?在懺悔之前是不是都在造業?對,個人歸個人。所以要做好事情,還是比較清淨比較好啦。
這個時代外在的事情其實考慮也不用那麼多,可是一定要考慮到一件事情──要「隨緣隨分」。現在的人很多是硬撐的,那就是剛剛講的「慈悲多禍害」。「我要去跟會、標會,然後去借錢,湊一湊來捐」,說這個是做好事情,這個就是本末倒置啊!所以隨緣隨分,隨緣是我遇到了,而不是我去找。我們現在很多是「我去找哪裡可以做善事」,但我遇到的都不做。隨緣,我做我遇到的。我遇到,還得看我有沒有能力,對不對?你要跟我借一百萬,沒辦法!我現在只有一百元而已,所以我就不會硬撐,可是我可以用我的體力幫助你,你還有什麼其他需要我可以幫助你,這只是一個比喻,要隨分啦。
隨緣隨分不造成彼此的負面影響,它一定建構在理智,如果不建構在理智,要怎麼隨緣隨分?所以還是覺悟很重要啊!覺悟的根就在清淨,剛剛類似講的,如果我們定靜功夫比較好的時候,心比較清淨,隨時遇到的馬上當下那個應對就是對的!那能不能把這個應對的形式等同每一件都要這樣?又不對了!因為每個時空遇到同樣的事情都不一樣,遇到同一個人也不一樣。因為時空不同,所以佛法是「因緣法」。
昨天有一個新認識的朋友,就在問這個啊!我就舉這個例子,佛法為什麼當年在印度,現在印度找不到了?因緣生嘛,它不固定,它是看哪裡緣分成熟,哪裡有佛法!我們要學這個,我們人生才會過得自在,為什麼?隨緣啊,緣來勿拒,緣去勿留啊。緣如果來了,我們不能拒絕,因為隨緣啊!我遇到了,我要認真去對待它,認真對待了,到最後沒了,跑掉了,怎麼辦?也不必去留它,也不用去找原因,緣散了是沒有原因的,因緣果啊~那個因遇到這個緣,結這個果,時間過了,沒了、沒緣了,當然就沒有了,有什麼原因?原因就是「沒緣了」,沒緣,你沒辦法再去把它抓回來啊!
如果用在感情上來講,我舉以前一個禪師的公案。他和他老婆還有一個二十歲的兒子,七逛八逛,遇到路人甲、路人乙,其中有一個年輕人受傷了,然後好心嘛,就把這個受傷的帶回來家裡照顧,慢慢這個人好了,他的老婆竟跟著這個年輕人跑了。他的兒子非常氣憤説:「媽媽怎麼可以這樣?怎麼可以跟人家跑了?爸爸你對媽那麼好,她怎麼可以這樣?」他回兒子說:「不然要怎麼樣?這樣有什麼不對嗎?」兒子覺得很奇怪爸爸怎麼這樣回答?其實呢~這個爸爸他是一位禪師,他說:「二十年前我愛她、她愛我,很合理啊!二十年後,她愛著別人,和人家跑了,有什麼不對?緣聚、緣盡、緣散的問題嘛。我跟她過去生的緣分就只有二十年,你要我後面二十年怎麼強求?她跟那個人過去生有那一段因緣,你要我怎麼強求他們不要?」來空空、去空空啊!世間本來幻化一場,所以自在人生!他們的兒子想不開啊,因為不瞭解宇宙人生真相。
這個好像是在講感情,其實不是,是講世間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這樣。我等一下喝完茶,我就要去坐瑞騏的車,我回去了,「喔!那個李叔叔怎麼這樣,李叔叔也沒有把整桶(茶葉)包給我,做人真不夠意思!」我跟這個茶的緣分就沒有了啊,你要叫我怎麼跟人家強求?(師父笑)類似這樣子啦。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緣來勿拒,不要拒絕,緣去勿留,一點強留都不嘛,你自己人生很自在,學道就是這樣子而已!再用剛剛的例子,現在緣來了,惡緣來了,好,我應對好了,惡緣去了,嗯,不要留了。而我們真的比較會把那個意象留著,比較冤枉了。所以留住,你就發現到很不自在;放下了,不留了,是不是又自在回來了!自在回來是你比較喜歡的,還是不自在的時候?所以自己選擇!
學員李叔叔:像我們現在如果說殺生,比如說你去買魚,你是買死魚還是買活魚,是不是意義都一樣?(學員笑)
師父:它有級數的差別,就好像吃素,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啊,可是它的瞋恨心這個反應基本上比動物小,它造業的級數就比較低一點,可是還是造業啊!那是一層一層,所以在我們人生盡量吃素。釋迦牟尼佛當年講:「吃肉要吃三淨肉,清淨的淨,不為我而殺的。」就像說我們去海產店,有一個朋友對我很好:「這隻龍蝦讚!這隻〔活跳跳〕,這隻為你而殺的。」「幫幫忙,不要、不要!不要為我殺!」類似這樣為你而殺。你不見、你沒有聽到牠被殺的哀號聲跟看到牠在被殺的那個景象,這樣是可以容許的,所以那是一層一層,它是一個漸層,程度的大小而已。可是說真話,到最後心清淨一塵不染的時候,姑且素、葷都不執著了,哪還有這些。不過聽好喔,那是一個級數以上而已,不要說「喔,弘聖師父說這樣,我們都來那個……」所以,依義不依語。我們如果可以買那個不要〔活跳跳〕的,我們就買那個,就是這樣啊!不殺生是為了護我們的慈悲之心。
當年,梁武帝看經,好像是《楞伽經》,看到菩薩不忍食眾生肉,他就有感而發,發慈悲心,結果就發願吃長素,所以中國承傳到現在的僧侶都一定發願吃素,才有吃素這個習慣,而不是佛教等於茹素。茹素又不等於持齋。持齋者,過午不食;齋者,齊也。平等之心沒有分別,來到我這邊的,托缽嘛,就直接吃下去沒有分別。那個叫持齋、平等。要齋心、平等心去對待所有一切人事物,叫「持齋」。在形式上是「過午不食」,而不是「吃植物」,叫做持齋。
〔七轉八轉〕,現在變成吃植物叫做「持齋」,這是不對的。吃植物叫做「茹素」,不等於持齋。茹素的人不見得有齋心。我現在吃素,吃長年素,我在那裡跟人家是非人我,在那裡〔雞仔腸,鳥仔肚〕(台語:比喻愛計較、心量小),這樣子你就沒有持齋,可是不能否定你有茹素。茹素是為了布施我們的慈悲心,在三布施裡面,它屬於無畏布施。眾生因為我而遠離怖畏,是不是我就在無畏布施了,所以我們要從原理原則去廣泛理解,不要從事相一個點琢磨,這樣會走不開。
持戒本身就有四個層面,戒律「開、遮、持、犯」,它也有開戒,一般講開緣。假使我是茹素的人,我來到一個地方都沒有素,像說我現在跟旅行團去西藏,那裡都是牛肉、羊肉,你說:「導遊,你實在不上道,你怎麼可以這樣……」那你不是造成別人的困擾嗎?這時候你就要開緣,跟大家打成一片,再來跟他說:「啊!茹素跟吃葷食,葷其實是『辛』,葷食就是『五辛』,那些有草字頭的大蒜、蔥、薤、韭菜……等等,那叫做『葷』。『腥』才是肉嘛。……」跟他們講,再來慢慢跟他們細說這兩個健康狀態,慢慢去化導,你才能落實在法上,那這個叫「開緣、開戒」。
遮,「遮戒」,就好像酒戒這一類的東西,酒本身有沒有罪惡?沒有啊!它屬於遮戒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喝過量酒的時候,我們容易亂性,容易犯到「性戒」──殺、盜、淫、妄,容易犯到這個,亂講話啊、亂性啊,不小心打架啊,打架很嚴重就殺人啊,殺盜淫妄這些,這叫性戒。你做了一件事情會犯到性戒的人,這個就歸類在遮戒裡面,好比酒。有人說:「酒戒是啊,佛經也沒有說吸毒不是啊,你怎麼規定我不能吸毒?」這是意義去講啦,因為那時候沒有嗑藥這個東西,所以用那時候最嚴重的喝酒嘛,現在有嗑藥這種東西,它的現象是不是像喝酒喝過量一樣,也容易神智不清去犯到什麼,所以它也都被歸類在戒裡面,這個叫「遮戒」。
持戒、犯戒一般就比較容易理解,我持了五戒,我就不能喝酒了,當我年紀大,七十幾歲以上了,血路比較不通,我可以開緣,佛家戒典裡面是有這一條的,你可以喝一杯小酒、烈酒,然後每天疏通一下筋骨,這是為養生故,所以開緣,這時候就不算犯戒了。如果我很健康,就不需要酒來疏通血路,我持五戒、菩薩戒的人,我就不能去碰它,除非有一種狀況又可以開戒,我剛剛講的,跟大家在一起,需要你一口酒來先跟大家打成一片這樣,再教育他。你如果高高在上,很清高:「你們這樣都不對、都不對!」你就先被趕出去了,都不用傳法了,就「你比較高尚,你出去」!
有時候我們去工地也是一樣,人家嚼檳榔,那我們怎麼辦?人家遞過來檳榔,哇~那我們就吃一下嘛,「抱歉、抱歉!我實在牙齒沒你們那麼好。」你也不要一下子跟人家拒絕,要看啦,要觀機契機啊。所以我們知道很多東西對我們人生沒什麼好處,可是某個階段它是度化眾生的工具,那種東西是屬於開緣、開戒這一部分。所以殺生亦復如此,我們沒那個〔坎站〕(台語:此指層級),我們最好保守地來嘛。
很多人以為我茹素,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茹素的臉?(學員笑)很多人不認識我看到我就說:「你是不是吃素什麼?」我說:「沒有!」可是如果給我素的,我就會很歡喜地吃。問題是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給我素的啊,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人家給我什麼我就吃什麼,比較傾向菩賢十願裡面那一句「恆順眾生」啦!我這一輩子沒有我喜歡吃的東西,我媽媽那天若沒說,我也沒那個印象,她說我從小吃東西,正餐吃完,嘴巴就不塞東西了。
我小的時候是傻到什麼地步,你們知道嗎?高中的時候,我二哥讀師專,放暑假、寒假回來,有一天晚上,大概八點半快九點的時候,他跟我說:「欸,要出來嗎?要出來逛一逛嗎?」我說:「好啊好啊,要逛一逛,」就帶我出去。「我們去吃宵夜!」我想說「宵夜是什麼東西啊?」我以為宵夜是一種食物,(學員笑)表示我從來都沒有那個習慣。去那個流動夜巿,有那個平價牛排,「要不然吃這個好了。」「這明明就牛排,怎麼叫宵夜?」(師父、學員笑)頓時,我才知道原來宵夜是一種習慣、一種狀態,不是一種食物,所以你看我們多俗氣。我媽媽又講說,大家在吃東西的時候,我永遠都夾那個最小塊的,都把大塊的留給別人。後來我想想,好像有這個,那可能是過去生帶來的習氣。所以我自己沒有口慾,沒有說「喔,我好喜歡吃什麼東西哦,我小時候最喜歡吃什麼!」現在很多人問我,我在那邊想半天:「喔?我喜歡吃什麼?」(師父笑說)沒有!反正別人拿東西給我,我就吃,不管它是什麼吶。
就像說茶啊,我們茶都來來去去,李叔叔你們去過我們那邊,我們那邊茶都不錯嘛。我有喝茶,我沒買過茶吶!我也沒有泡過啊,泡茶,認真的那一種!茶就來來去去嘛,所以證明什麼?越施越多啊!布施是因,反正人家來,我們就請他們喝,人家送的就越來越好、越來越好。以前我怎麼會知道茶什麼一斤幾千的?一千五的、一千六的、三千、六千的……,喝到一斤二十八萬八的,越來越好啊這樣。他們就喝,喝到回去都不習慣了,(學員笑,李叔叔:越喝越好!)被養壞了啊,我們嘴巴有這個特色,回家再喝原來的茶都不習慣了嘛。那我沒有感覺,因為我很少在外面喝啊,我到外面喝,你們如果泡茶梗給我,我也喝得很高興。不是我們分辨不出來,而是「了別,不作分別」,有就喝,就好了。喝下去傷胃要怎麼辦?傷胃的時間過了就好了啊,(師父笑)所以它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啊!也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在那邊〔度經〕(台語:形容不懂經的意義,傻傻地念)啊,我們讀經、深入經藏是為了讓我們明白。所以昨天我說,其實學佛真正是叫我們學到明白,做一個明白的人,過一個正確的生活。
學佛做一個明白的人,過一個正確的生活,表示什麼?眾生是不明白的人,所以過著一種很不正常的生活。可是,如果這樣跟人家講,很多人不要學,真正是這樣的啊!為什麼?太平常無奇了,現在人喜歡新奇,寺廟不搞怪,信徒不來拜;和尚不搞怪,居士不來拜,所以就要變一些有的沒的這樣。事實上這些都是方便而已,真實就是「覺」,就是明白啊!教我們明白人生是什麼,那你就會安心,安定下來,你就過著一個很正常的生活。我們現在就是不安心,都在那裡〔舞弄〕(台語),你們去觀察,我們吃得也不正常,我們的作息也不正常,我們各方面都不正常,我們吸得也不正常,對不對?現在的空氣怎麼可以跟以前比,吸得也都不正常,所有的都不正常,這是我們的依報。依報來自正報,因為我們的內在不正常了,所以我們的外在就不正常;因為我們不明白,我的內在才不正常。所以我們要明白回來,內在就正常回來了,依報就正常回來了,這叫做「明白的人,正常的生活」,這叫做「佛」。
如果越能夠安住在此心的人,他就越接近佛了,讀經也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一件事情而已。好險我們不是開廟的人,講一講就沒有那個香油錢了。(師父笑)那一天林強來,他就說我很難生存,他說我都擋人財路,對呀!「他們那邊都說實話」,實話是真的啊,那做得不正確的是不是擋了他的財路?(師父笑)
學員甲:剛剛講的那個為惡有惡業,為善有善業,我還想問的就是說……(後面因雜訊聽不清楚,略)
師父:我從後面這個問題說到前面好了。那一天我聽到我的學生說,在媒體上看到有一個慈濟宗,前一陣子。我們就很納悶,當然依法來講哦,所以說有時候說法很〔硬斗〕(台語:比喻不簡單),說實話會得罪人,我們又不能說謊話。要創立一個宗派,必須要有道風,(學員:道風?)道風!風,風格,(學員:道的風格?)對,道的風格。任何一個你能夠講出來的古時候八大宗派都有道風、學風吶。(學員:什麼宗、什麼宗)比如說,我說淨土宗好了,他們的道風就是念佛;學風是什麼?淨土五經一論。他們就學這個,靠這種路徑成就的。可是我找不到慈濟有道風,他們就只有做善事、捐錢這樣而已,四處捐錢、四處做善事,世間法,為什麼?因為它裡面沒「覺」!你們現在問,我才跟你們說實話,它如果裡面有覺,他們有透過某種正確的覺悟的路徑在成長,這些善是附帶的,是很可以被認同的。
真正的佛法是沒有勸人家重點放在「做善事」這一件事情,那是不得已,為善總比為惡好,希望你把多一點時間遠離惡,所以才要來一個為善。「善」還是在對治「惡」的,所以還是對法,對法不是佛法!
不要說善惡對法不是佛法,當年六祖出道的時候,走到南宗印宗大師道場的時候,幡動、風動那一個例子,我想大家都很耳熟能詳,是「仁者心動」。傳到印宗大師那裡的時候,「喔!非等閒之輩!」然後就問六祖:「莫非來者是五祖黃梅傳人?」「啊,不敢、不敢!」六祖就把衣缽給印宗大師看。
「黃梅有所指授?」
「指授即無。」
「解脫跟禪定,如何論?」
「解脫、禪定是二法,非是佛法。」
連解脫、禪定都不是佛法吶,因為對法啊,這是印宗大師在問。
佛法是不二法啊,善、惡還在六道輪迴,怎麼會是佛法?那是不得已啊,所以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讓大家有這個基礎,再提升會比較容易這樣啊,可是不能沒有提升那一個部分。你問我,我個人看慈濟真的沒有提升的那一部分,只有比較好的那一部分,所以是不是佛法,那就很難去講了。善、惡是對法,只要有造作就有業。造業等於事業,從事一件事情的過程和最後的結果。結果就是「業」這個字,從事一件事情的過程跟狀態叫做「造」,所以造業。造是因,業是果;為善是因,有善報是果;為惡是因,有惡報是果;這個叫做惡業、善業,所以它在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分三善道、三惡道,它不是究竟圓滿,是那個原因啊。所以我不是否定「為善」,要聽好喔!不是說我說那個就否定這個,我是說「這個很好,可是可以再更好」。如果是佛法,是要告訴我們究竟的。
所以我剛剛有講到這一個問題──人間佛法,如果以人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那是絕對正確的。可是如果所有的都要降格來委曲求全叫做人間法、人天乘,天神也是凡夫,人天乘的話,那就不是佛法。這個很可惜啊,這個時代就變成這樣了。實際從學風來講,我也看不到教育,我只看到勸人為善,沒有告訴你善的標準在哪裡,教育是還要讓你明白善的標準。人道善的標準比三惡道好太多了,人道相對欲界天的天神,不要說到忉利天,四王天就好了,第一層天,人道實在太惡質了,人道的善的標準實在是太惡質了。四王天相對忉利天來講也非常惡質,忉利天相對夜摩天、相對兜率天、相對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一層一層上去,還是太汙濁了。所以善的標準要教育,那才能一層一層上去啊!
我們現在只是人間,你要做善事你要捐錢,捐錢的智慧在哪裡?不知道!所以就會變成慈悲多禍害。那當然,我是比較不忍心特指它啦,你剛剛提到的啊,因為不是只有他們,只是他們比較大,集合的比較多這樣而已。其實很多慈善單位何嘗不是如此,慈善家以慈善起家,還是在做事業,只要有「事」就有「業」,就沒辦法超越佛法,所以佛法教我們「捨」而已,不是要去建構一個事業,是叫我們不要吶,那是不得已才有的。所以我剛剛講緣來勿拒,緣去勿留,如果有人偏偏要來,我沒辦法拒絕,好啊;那如果沒有呢,沒事情最好了,所以佛是無作無事人,祂是恆順眾生而已,祂沒有說祂要創立什麼,所以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創教?沒有!祂只是闡述古佛,是智慧。那古佛跟祂有什麼差別?等同嘛,自他不二了嘛。有一個「古」跟「今」,是因應現在的眾生有分別心,祂才講「我所說亦如古佛所說」。事實上,祂何嘗不是跟所有的古佛同體了,「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為之說法」而已!
當年,應地球(印度)那個區塊,婆羅門教末法時期的高度修行人的「感」,祂來「應」這樣而已。所以應什麼?應佛身嘛!「應以佛身得度者,則現佛身為之說法」,它的理體都是一,就是清淨法身──毘盧遮那如來,到那邊是不講善惡的,是超越,所以六祖惠能才會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世間過?因為它也沒有特別強調一個什麼善、不善的問題,平等嘛,來到我這邊平等嘛,因為只是明白與否的問題。不明白造下了這樣的原因去受這樣的苦,我們人間的分別把它定位成「惡」,但稍微瞭解一點的人,稍微瞭解,不究竟的喔,他知道這個「惡」他不喜歡,他希望幸福一點,所以他去造善事、結善果。而在六祖惠能的看待,平等啊!結善果也有善的結果來障礙住自己,我迷戀了善的結果我在享福,我也不會超越啊。所以善惡對立是六道輪迴的現象,只是它的淡薄程度,越淡薄的越往上,越嚴重的越往下。所以俗說啦,造一些階梯也不錯啦,當來生報也不錯,積一點福啦!
我常常在講,有的人,看一看,哎,一生也不會成就啊,所以就要勤勸他去積善,為什麼?來世會過得比較好一點啦!(師父笑)如果會成就,你就不用跟他講善惡啦,因為他自己就不會去做惡了啊,他自己就有高度智慧判斷什麼是「滿善」,圓滿的善。那就是中峰禪師說的,光是一個善就有「偏善、正善、滿善、曲善、端善、邪善」,只有圓滿的善才是真善,因為它沒有瑕疵,裡面一樣具足高度智慧。所以佛法不講善、惡,它連禪定都不是目標,怎麼會是執著在善、惡?是現在的眾生沒辦法瞭解到實義,實諦之義,你跟他講,他會跟你產生衝突,不小心他會謗佛毁法,所以只好不講,不講真實的。
那也是當年 釋迦牟尼佛的苦衷,很多事不可說、不可說!不是祕密不可說,是我講了真實你不能理解,你說我亂講,你就毁佛謗法,是我不小心讓你造業,那不就冤枉了。所以,不講是慈悲,講也是慈悲;住世是慈悲,示現涅槃離世也是慈悲,都有它的妙理在,所以善惡是那件事情。我們常常講,「汝若欲得心要,當一切善惡皆莫思量」,人世間一切的善惡都不要去計較,你才能超越。「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才是真實,善惡之心就不是真實。
禪這樣講,這樣一層一層去超越它,如果能夠上功不昧下行,我們自始至終沒有否定「善」這一件事情,可是,不能被善這個階梯給卡住而上不去。為什麼講話要這樣拉哩拉雜?因為現在的人,你跟他講那個,他就跟你否定那個;你跟他講這些,他又否定這些。他不知道你說這些,你也包含了這邊,你也認同。兩邊不立,善惡、是非、對錯不立,不執著的意思,不執著在另外那一邊,中道不存。現在的人不是啊,兩邊不立,他說「喔!這樣我知道了,不要執著這些、不要執著那些,這兩個加起來除以二,就執著一點。」 所以中道亦不存嘛!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它是叫我們放下執著,不是換執著的對象。「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叫我們放下執著,而不是選一個法來執著。不得不的狀態下,我們沒辦法直接超越,只好先暫時執著一下佛法,放下世間法。就好像我們還沒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不得已先執著一個善法,不要惡法,是一層一層啊!那由善契入清淨比較容易,再慢慢一層一層上去,這樣可以瞭解嗎?
學員:……(聽不清楚,略)
師父:世間法跟出世法。剛剛在回答李叔叔那一段的時候,「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我們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財富、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美滿,我們認知的那種幸福美滿而已的話,都是有為法,其實它如夢幻泡影。所以如果我們執著求道只停留在這邊,聽好喔,不是叫我們不要這個,可是我們通常「要」這個,都只停留到這邊就冤枉了,我們就上不去了。上不去是不是就卡住了?冤枉!所以這個世間法也得捨掉,捨掉不是叫我們事相上直接不要,而是心上不執著。
意思是說當我有財富,我會不會變成財富的奴才?現在很多人都是嘛,對不對?這樣就不對了,因為我們被控制我們就不自在,我們被夢幻泡影給控制了,夢幻泡影是什麼?不存在的東西啊,幻有的東西啊,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那個「虛妄」啊,我們被一個虛妄控制我們自己,我們怎麼可能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事有心無」嘛!那「事有」,是緣生緣滅,去應對它,它可以創造出來。如果今天我們轉過來了,我們變成財富的主人了,我們就知道怎麼運用它了。我們知道怎麼運用它去創造真實的生命狀態,造福人群,不為己利,把造福家庭的力道擴大到人群,一層一層下去,「捨」的意涵是這樣。所以,在幻有的世界會越捨越多、越捨越多,可是有沒有沾染到內在的清淨度?沒有!太好的,我們會迷戀、影響了;太不好的,我們會抱怨、影響了。這些都不是出世法,出世法就是叫你把這些的心境放下,而不是把事相放棄,不是這樣!
所以,我們有時候在求財富的時候,就忘記了我們是主人。我們不要把財富當作主人,是在訓練這種東西。財富就跟酒一樣,它本身沒有罪惡,是我們人會不會的問題。在你們來之前李叔叔就有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麼有的修行人,穿得叮叮噹噹富麗堂皇?」我就講兩個層面,如果這一個人,他用他的富麗堂皇才能引起某一個族群的相信,信念度提升,他所表達出來的又是如法的正法,那這一個富麗堂皇是最好的善巧方便的工具,幫助人成長的好工具。如果他這個富麗堂皇是為了滿足他的名聞利養,「你看!我有夠〔煬〕[ㄧㄤˊ」(台語:形容神氣),我穿這樣,我行情很好」,滿足自己內在名聞利養的時候,就是最不好的事情,一念之隔,「論心不論事」。所以,我們不能從形象上去判斷這樣的形式是什麼,要從理上。
好比這樣講,新加坡許哲居士一百零一歲的時候,她是修女,常常要去服務、幫助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她說:「我是一個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啊,我每天要去幫助二十幾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人家問她說:「很多人送你新衣服、新褲子啊,好的東西,你為什麼都不穿呢?你寧願去垃圾堆裡面撿破爛的回來補一補、洗一洗,還可以用,你穿那個。」她很實話地說:「我幫助的人和族群都是窮苦人家,如果我穿得這麼漂亮、這麼好、這麼富貴,他們看到我就不接受我的幫助了,因為有距離感。所以我要穿什麼?穿這些破破爛爛的衣服跟他們打成一片,我才能落實、幫助他們。」她有沒有當奴隸的奴才?(學員答:沒有。) 這樣就對了啊!所以,不是人家送她好衣服是不對的,是她知道她的人生價值觀在哪裡,她要怎麼運用它。
有一種不是吶,看到你穿得這麼破爛,這麼沒行情,像我們這一種很沒行情的,他就不聽你講了,「啊~那個沒行情啊,那個哪能夠講出什麼道理?自己這麼沒行情,是要怎麼教我?」就是這樣啊。因為族群不同,所以才「應以什麼身得度而現什麼身為之說法」。對她自己是不取不捨,緣來勿拒,緣去勿留,一脈清淨,看這個東西可以幫助什麼狀態,我去運用這個,這就是出世法跟入世法的那個小小的一線之隔。而不是事相上是什麼叫做世間法,事相是什麼叫做出世法?不是!是那一顆心。富麗堂皇,度盡所有眾生~出世法啊!富麗堂皇,迷惑顛倒在裡面~世間法!所以事情一樣。
剛剛講到那個去廟裡求富貴、求平安,多半比較停留在沒有超越的狀態,所以我們舉那個例子,好比這樣是世間法,當然背後理體很複雜。聽到這邊,我有沒有否定富貴?(學員答:沒有!)對啊,好險!(師父大笑、學員笑)我沒有否定!人家說「無財難養命,無米難修行」,「養生為始,證道為歸」,所以空有不二,我們不能去分別任何一件事情。
我剛剛說你以前不是說我很難生存,因為我都擋人財路嘛?
學員乙:對啊、對啊!應該我們租一個那個……(省略)
師父:古時候的人說「非不能也,不為也!」我們有一個好處就是近名利而不沾,明機巧而不用。我如果做人家的經紀人,那一個被我經紀的人,他一定大賺!(學員笑)問題是我們對麥克(註:錢)、麥克就沒什麼興趣!這就是功夫啊,近名利而不沾啊。明機巧,明明知道什麼方法可以得到什麼,不用啊!為什麼?因為瞭解實相嘛,實相本來是你「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你在那裡〔想洞想縫〕(台語:想盡辦法汲汲營營)要做什麼?「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我一昧布施,我本來就會有了啊,所以近名利而不沾。為什麼?我如果沒這個名利,我去沾,不堪受,我不堪負荷嘛。明機巧而不用,我如果命裡本來就有這個榮華富貴,我用巧取豪奪的方式,我是在折損,冤枉啊!
所以剛剛不是講,做一個明白的人而已,你如果這些理路很明白,瞭解宇宙人生真相,你本來就會這樣子,自自然然,那時候有沒有什麼規則、規條、條例來把你綁死?沒有!所有一切戒都是性德流露,是我們現在失去道、德,才要來個仁、義、禮。如果我們本來就恢復德性了,這些就不用講了吶!「仁」就不用多講了,「義」也不用多講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就不用講了吶,還有制禮作樂、克己復禮,那個「禮」也不用了,因為本來就是如此,本來就是禮、本來就是義、本來就是仁、道德。所以就類似我們剛剛講的屈原,恢復委屈的本原,吃粽子的時候,讓我們想到不要只有肚子飽了,我們的靈性也要飽。我們的靈性要吃什麼?要吃「仁、義、禮、智、信」,這樣今年端午節就有價值了。粽葉把它包覆著不要讓仁義禮智信流失,要把它保護起來!
所以說佛法諸多法門,有人勉強說它有諸多層級也好,其實也不是為了層級而層級,是因為我們眾生的根性不一樣、造化不一樣,「緣」的成熟度也不一樣,所以才要用不同的方式給他好處。種子的時候,我們要給它濕濕的水就好了,它就有好處、它就會萌芽。慢慢竄根了,長成了,我們要多給它一點水,它才會真實得到好處。那再長大了,枝幹都冒出來了,我們要施一點肥了,又進一級的好處啊。不同等級的好處不能對調,因為對調有的會不夠、有的會不堪受,所以那一種東西都是自然法則、恰到好處。
昨天我才講說密宗很好,很高級的一個法,可是高級的法也要有高級根性的人才堪受!一般學密的根性都是入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才有能力去學。現在我們要找到這一種人很少,有時候又高標準,我昨天只講到圓教初住以上,是登地菩薩吶,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吶,這個層級才有能力學密,否則最好是不要很深入,旁邊沾一點、沾一點那個沒事;要不然認真學習的、不是這個根性的人,通常多半都直接下地獄,中間都沒有,很冤枉!它(密宗)沒有樓梯爬啊,「啵」直接上去、坐電梯上去,否則直接摔下來。它是叫我們直接在染而不染,不容易啊!把你丟在汙染,叫你不要受汙染,把你丟在百分之百的誘惑環境裡面,叫你不要受誘惑,他們的修法就是這樣。密不等於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是密的一種。
「密」這個字的由來,不是「祕密」的意思,它是深奧難懂,眾生不容易瞭解,所以它叫「密意」。藏密法藏,它是直接了當,所以他們說「即身成佛」,當下就是要成佛,在各行各業裡頭。就是說,李叔叔做裱框,就是裱框佛。你認真對待這一個行業,把所有的正知正念放在這個行業裡面,做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裱框佛!有的家庭主婦佛,好好把自己家裡打理得很好,妻賢夫禍就少。做孩子的,孩子佛,子孝父心寬。做好那個本位圓滿,就是佛。
拓寬到現在,就比較 〔魯〕(台語:形容低階)了。「國正風雨順,官清民自安」,時常看官員跑廟啊、拜拜啊,祈求國泰民安啊,有時候想想,你們比較清廉一點就民安了,你們在那邊祈求國泰民安?(師父笑)國正風雨順嘛,官清民自安嘛。妻賢,妻子如果賢慧,夫禍少嘛;子孝,父心寬啊,這些如果做到很多事情就都解決了。所以要做人間的聖賢標準並不難,《弟子規》落實了、《太上感應篇》落實了、《十善業道經》落實了,你就是人間的聖人了,那時候就有很多龍天護持。出世間的聖賢標準就比較高了。(師父笑)
學員(李叔叔):像現在世界,比如說東方、西方,各個宗教派別這麼多,他們最後的一個根源是什麼?要達到什麼境界?
師父:「宇宙萬有的本體」啊!佛家說毘盧遮那如來,西方說上帝,不同名詞,從名詞去解釋比較容易還是在分別裡面,當然比較不傾向那樣。我的意思就是說萬法歸宗,同樣一個理體,不同事相。好比我這樣縮小來講,不要說到全世界這麼多派別,就一個佛教,就有多少種派別了,對不對?所有的派別,如果依據佛陀的聖教,是不是佛陀講的?祂在講的當時有沒有分派別?沒有!是這一群人氣味相投喜歡這種方式,祂講的所有裡面的這種方式組在一起,照這樣方式去修行成長,變成這一種派別。這一群人喜歡這一種方式集在一起,很多人有緣的就這樣過來了、有人就那樣過去了,所以產生兩個派別了,慢慢變這樣,可是何嘗不是都一個!所以方法門徑不一樣而已,都要回到什麼?覺悟啊!覺悟圓滿。覺悟之後就全知全能啦,西方定位上帝不是全知全能嗎?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是什麼?智慧圓滿啊!智慧圓滿一定全知全能,具足圓滿的智慧德相,全知全能。
學員(李叔叔):所以不管你天主教、基督教還是回教什麼教,他們追求的一個……(師父:通規!)也是教導他們能夠覺醒?
師父:對啊!所以「覺醒」有很多名詞,有人說「心量大」,一個不覺悟的人他心量不會大。以前我常常用這個名詞去講,我常常講啊,所有的宗教,都只是要我們做到「心量寬大」而已啊,用現在的語體文,依義不依語,很多不同名詞也為了斷我們的執著。我為什麼要這麼講?「曉戈老師(註:師父以前叫曉戈老師)說所有的宗教是教我們心胸寬大的,不是要覺悟的喔!」(師父笑)所以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做到清淨了,平等、正覺、慈悲全部都有,它是一即一切的;你做到平等了,難道沒有清淨嗎?一定有啊!所以它是涵融一整個生命完整體,一即一切。只是說方便說,有的族群他聽這個名詞比較能夠理解,我們就用這個名詞跟他說;有的聽那個名字比較理解,用那個名詞跟他講。天主教可能聽到「慈愛」這兩個字比較熟悉、比較親切,你就跟他講聖母瑪利亞的慈愛;佛家喜歡「慈悲」這兩個字,你就跟他講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基督教喜歡「博愛」,你就跟他講耶穌基督的博愛,那不是都一樣?對啊!如果他們都體會到都一樣,他們就不會去做分別。沒分別,是不是心量就拓寬了?我們如果理解,我們就處處都比較走得通,就不會說「嗯!他跟我們說心量拓寬、心胸寬大喔,不是『不要分別』喔!」這樣又不對了。
學員(李叔叔):宗教的形成也是因應當時時空因素所累積出來的?
師父:對啊!所以佛家有句話言簡意賅,「應以什麼身得度,則現以什麼身為之說法」,解決了。應以基督身得度者,則現以基督身為之教育,為之說什麼?基督的教育。應以 釋迦牟尼佛身者,則現以 釋迦牟尼佛為之說法;應以觀世音菩薩身得度者,則現以觀世音菩薩為之說法;應以阿拉身得度者,則現以阿拉回教為之說法......等等。這樣不同的路徑而已,導歸一處。那一處有沒有什麼東西?沒有,無形無色,那個就是清淨法身本體,它是超越精神跟物質,精神、物質緣不到,可是精神、物質都在它裡面,所以「能現能變」是法身,「所現所變」是精神跟物質。
所以佛家的用詞,如果沒有這樣解釋,大家又不知道了。見分、相分,「什麼是見分、相分?」還有一個自證分,「什麼叫做自證分?」見分,佛家用詞,用現在語體文叫做精神、精神世界,見,見解的見。相分,木,目啊,相分就是現在的用詞叫物質的世界。自證分,叫做本體(法性)。所以見分、相分來自同一個「自證分」,白話文叫精神跟物質來自同一個法性本體。另外一個名詞是「所現所變」,精神跟物質是被變現出來的。它一定有一個能夠變的東西,這一個東西就叫做法性,就是自證分。所以名詞都不一樣,都在形容同一個東西。阿賴耶識田裡面還有一個分叫做「證自證分」,就是一般我們講的悟性、覺性那種東西。所有的山河大地無不是清淨法身示現來教育我啊!因為所有的山河大地都是所現所變,它的本體就是那個清淨法身(法性)。
這就比較離開我們講的六道那些,比較要離開那個不了義,世間法。世間法要怎麼講,你們知道嗎?你們很想要賺錢?好,你就去布施,因為布施是因,賺錢是果,布施的財布施是因,賺錢是果,你們如果要賺錢,你們就要勤做財布施,「我為了要賺錢,我不是為了要解脫」,所以我也會去做布施,錢賺得到嗎?會!你只要做布施就會。同樣「布施」兩個字,哪一種是出世法了?布施是為了斷我內在的慳貪的,因為我內在有慳貪,我並不是為了要賺錢的喔,我是希望我不要有貪求,所以我才要布施。布施度的圓滿是在於我們內在的慳貪頓消了,轉慳貪為布施了,所以布施度在這個時候圓滿。這時候圓滿了,你說「那我本來要求的財,會不會不見了?」不會!因為心淨則佛土淨,具足圓滿的福報、智慧德能,哪是我求到那小小的財可以比。
所以玉皇上帝看到郭台銘也是要搖頭啊,才那麼一點點的錢,不夠塞牙縫!我們看到郭台銘好羨慕喔,所以差別這樣啊。大梵天王看到玉皇上帝搖頭啊,還不夠塞一點點牙縫!一層一層嘛。如果要比到佛,「你嘛幫幫忙,全宇宙都是我了,哪是你那個大梵天一點點小財可以比擬」,是那一個東西啦。不過在現在世間來講,我們很難去直接說到那裡,他會跟你講:「你五百塊都沒辦法給我了,你跟我說可以讓我得到五千萬?」所以五百塊、五千萬,我們如果說少少以降,都是方便手法,為了一步一步引導到他契入五千萬。若你直接跟他講五千萬,他沒有嘛,他會認為「你胡說八道,你騙我!」所以暫時不講。
就好比一個小朋友正渴,這個杯子有飲料,另外一個杯子跟它等值,可是黃金做的,裡面的飲料也是黃金,不能喝。小朋友要這邊,「這個好、這個好!那個不要給我。」他不知道那一個黃金杯可以換無數的這一杯茶,這就是眾生。這就是世間法,你要在那裡慢慢幫他引導,用這樣幫他引導,引導到說這一塊黃金給他。為什麼常常用黃金做比喻?因為「金」是所有金屬裡面最穩定的,它的表法是恆常不變,契入那個法身,恆常不變,所以什麼都有。佛是福慧雙足尊,具足圓滿,智慧圓滿、福報圓滿、福德圓滿,不是所有世間眾生可以比擬的。
所以當我們在求財的時候,我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我們如果求我們一生的榮華富貴而已,這一生而已,我們就失去了我們生生世世的榮華富貴。如果我們求生生世世的榮華富貴,這一生的榮華富貴也會有啊!我這是比喻,一層一層上去。把我們的標準定在一百分的話,我們底下的基本上都會有;把我們標準定在六十分就可以的話,我們六十分以上的很難有。所以菩薩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一個是布施;眾生的「四攝法」,第一個也是布施,兩個名詞一模一樣,義理有稍稍不同。
四攝法的布施,比較是讓我們得到人間的幸福美滿而已,四攝法我如果落實,我生意一定興旺啊!如果跟你講「你不要求生意興旺啦,你去布施啊」,一般人不要,所以,「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第一種布施就是告訴你,你要賺錢、你要身體好、你要有智慧,你就要去布施,我要這個東西我才要布施。六度的布施不是,我要心清淨,我要布施,捨嘛!我捨,我心才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你四攝法的布施所有得到的,我也都得的到。我心清淨所得到的,你四攝法的布施也許還得不到。兩個字一樣,心態不一樣,果報也不一樣。所以越求回饋地去布施,你回饋的越少;可是只要你施出去一定會得到啦,多少啊!完全不求回饋,三輪體空「無我、無他、無一物」,三輪體空,你的布施不是福報而已,是圓滿功德,差別在那裡。現在叫人家說沒有他、沒有我在布施給你、沒有你對我布施,你要感激我,現在的人很難啊,所以他就沒有功德,功德很難積啊。
「功德須自性內見,非是布施供養之所求」,布施供養若三輪體空亦復功德,階段性有次第,先為了要求的去布施,久了之後這個習慣可以漸漸地讓我們卸除不求了。不求,再繼續,就三輪體空了,就從福德提升到功德,從福德(陽福)提升到陰德,提升到功德。所以,陽福享世間名矣,名亦福矣,人家跟我們拍拍手就抵消了。名氣這件事情(陽福),提升到為善不為人知,不為世人所知(陰福),天知、地知,所以天報之,老天會回報給你,再提升叫功德圓滿。
你們有沒有要練習唱元和妙音?剛剛李叔叔又在好奇,他說:「欸?你們那個妙音是不是都有在練唱?」我說:「我們隨時隨刻啊。」為什麼?我再插播回答李叔叔那一段,平常比較不瞭解的、比較陌生,他們就比較不去唱,因為人家會不理解、不知道在做什麼,比如說有些公共場合。他問我們在高雄有時候私底下會不會?會啊!因為「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啊,常常去練的時候,至少會比較融入那個感受、那個生命層次領域。他們在唱我會講話,是在對他們靈性的回答、回應,然後去幫他們做一些標點符號,就像小孩在學作文,他會寫,但那個句點、逗點他會點不到位,無形中是這樣。可是這個又完全是無為法,為什麼我這樣講?比如說有為法一般就是說「來來!你現在音唱得太低了,再高一點。」「喔!」現在唱一唱,「喔,你現在氣不足,再比較〔楗〕(台語:撐住)一點。」類似這樣啊。可是我們這一套的方式完全沒有這些,它是直接從靈性打造深入裡面去引導,所以有時候他們在唱,我也會跟著唱一兩句,不是要打斷他們,是他們在那個律動裡面會岔出去的時候,用靈性去把它引導回來。有時候是用講話的,有時候不等,有時候直接比手印就可以把他們引導回來,所以能量磁場存在虛空法界,不可思議!
昨天才講到,有很多人在提問咒語這個東西。我不曾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一個部分是不是阿彌陀咒?你們有聽過嗎?有咒啊!現在我們的經,有很多經典前面是「經」,後面是「咒」,唸一些我們聽不懂的,有發音的。咒有兩層,一層是不同維次空間的語文,比如說 世尊在開這一場大會的時候,祂前面都說人間聽得懂的,同一個場,有重重無盡不同空間,有「有身分證的」,也有「沒有身分證的」,可能沒有身分證的還比有身分證的多,大家「一會」,這樣歡聚、聞薰佛法。有的維次空間祂就要尊敬,我們講尊重,講人間聽得懂之後,後面還有一段人間聽不懂的那一段,就是他們的語文,某一個咒是這樣。這一種咒是有意義的,它是可以翻譯出來的,翻譯成人間聽得懂。
有一種咒是沒意義的,沒意思的,這種咒就是一般人家講真言咒語可以治病的那個部分。它只是一個單純的發音,大聲小聲、長音短音精準無缺,它就能夠打進我們的肉體裡面,去震動開我們的氣滯、氣結現象,打通了,通則不病,那就好了,所以這種咒是沒意思的。你要說「你講這句咒什麼意思?」沒有意思,它就是一個發音很精準,啪啪啪啪進去,通!當然也有是雙重的,都有。這就是一般我們都聽不懂的真言咒語。
學員(李叔叔):天語呢?
師父:天語亦復如是!它只是一個形容詞,天語也好、靈語也好、基督教講方言也好,它就是不同名詞形容一件事情,形容我們聽不懂的維次空間的語文這樣而已,所以我們把它定位在「天」嘛。有時候不是天吶,有時候是鬼道的吶,我們人類分辨不清楚。總歸用一個名詞來形容這一個狀態,我們聽不懂的那個狀態,我們都把它定位是「天語」。有的人說「靈語」,靈動的語文嘛,不同維次空間就是不同靈界,他們的語文不一樣,所以它是一個溝通的名詞,不是說這個東西就叫做天語。像說國語啊,為什麼叫國語,我說〔國語〕(註:師父用台語發音)不行嗎?它是形容那一個,我們現在的標準語叫國語,〔國語〕,發音不同。
學員(李叔叔):所以不同層次,它代表意義不同?
師父:呃……依我們的角度是一樣,我們用「天語」這兩個字,是形容所有維次空間我們聽不懂的都叫天語,它是一個表達、好溝通的。或者是有人說「靈語」,像基督教靈糧堂好像滿多的「方言」。當然這個有的是自性在講,有的是外靈在講,這是另外一個層級了。所以比較不瞭解的,他們通常怕被誤解,因為別人不懂而容易誤解;那如果熟悉的,他就慢慢可以去體會到箇中三昧。這就是什麼?隨順時空因緣不同,不是照本宣科〔叩叩啊度〕(台語:傻傻地一直做),有時候階段性有的聽不懂,有的自己唱自己不懂。就像說小孩在學講話啊,你剛開始教他發這個「媽媽、媽媽」,他也不懂什麼是媽媽啊?這樣互動久了,他知道原來媽媽是這個意思喔!嬰兒生出來,叫媽媽,他就在那邊「媽媽、媽媽」,媽媽是什麼不知道啊?叫久了「媽媽、媽媽」,喔,原來這樣就是媽媽喔!所以它是有一個過程的。
學員(李叔叔):所以它不是說等同?
師父:對!再來就是要引導啊,如果引導錯誤,就可能是外在的靈在講,不一定啊。有可能那個嬰孩靈性比較不穩定,外靈、邪靈入侵,他也在叫媽媽,那個靈很清楚啊,那個嬰孩肉體不清楚啊,他本身不清楚,那個就有危險性!
學員(李叔叔):所以附身進來講,那些話是屬於什麼?
師父:那就是那個附身那類的人講的語文啊。
學員(李叔叔):像在幫人家辦事情,你問他,他跟你講,他講有人降乩,那些話是代表那些靈在講的?
師父: 對!當然這是有站得穩的。站不穩的,到底是人在講、神在講?你不知道!所以我也比較不建議人家去求神問卜,這樣又要擋人財路了。真正說法很難!好,我講「理」啦,先講我媽媽這一段,等一下再講章嘉大師那一段。我媽媽曾經在枋寮,跟枋寮菜市場的那些賣菜的那個歐巴桑還滿熟的,七講八講,就有一個歐巴桑她的朋友的先生就是做乩身,在當地。臨終之前交代他老婆說:「我們的小孩以後如果出問題,千萬不要帶去求神問卜。」他的老婆覺得很納悶:「我們自己就做這一行的,你為什麼這樣講?」他說:「你有所不知啊!我也有苦難言啊!我臨終,我最後跟你講實話啊!我一生齁……」不是我喔!(師父笑)「我一生真正入駕就只有兩次而已,真正入駕兩次而已,其他都是我自己演的。沒辦法啊!我們靠這一行的,我要溫飽啊!你說我要怎麼辦?現在換我們的兒子了,我當然要保護,希望他不要去啊!」所以,告訴我們有真的也有假的,可是這個時代假的多過真的。
當年淨空法師在請教章嘉大師,他說:「扶鸞這件事情是真的嗎?」(學員:扶鸞?)對,扶鸞降乩啊,扶鸞是沒有入體,是那個[輦驕仔](台語:指民間信仰的神轎),用寫的。然後章嘉大師就笑一笑啊,他說:「以前可能是真的,現在比較多假的啊!」淨空法師想想也有道理啊,他說他小時候看到的扶鸞是都很慢的,比如說這個小宮廟只要有這個事,都是臨時的不是固定時間,然後臨時去村莊抓一個人,願意來就來,路人甲、路人乙,他不是固定的這一個職位,所以每一次都不固定人,可能是這樣。意思就是說他沒有練習的機會,在靈動的狀況下,在七寫八寫這個過程很慢,很慢才寫出一個字這樣,結束了之後,這個人又什麼都不知道。所以從這個角度判斷好像是真的。他現在看到台灣很多扶鸞,很多「喔,好快喔,咻!一大篇文章寫出來,哇!怎麼會這樣?」跟他以前印象落差很大,重點是現在都是固定職,以前是路人甲、路人乙,就看他們願不願意來。像說有的小孩子玩碟仙、錢仙啊,他也不是那個行業,他就玩啊,玩一玩之後就出事了,就有可能是真的,招攬了邪靈不自知啊。
所以孔子曾教我們「敬鬼神而遠之」,語意之下就是從來也沒有否定鬼神的世界,可是尊敬就好,不需要跟他學習、遠之嘛!要學,學更高層次的。扶鸞降乩還是求神問卜,有可能是這回事啦,要不然自己有經驗的就要慎選,你要觀察一陣子,觀察一陣子了,你能夠確保,這樣就比較可能沒事情。
音聲(妙音)的世界和這些世界好像很雷同,其實十萬八千里。我常常說,能量大略分為四,低的兩種:低的正能量、負能量;高的亦復如是,高正、高負,這四種在相會的作用不一樣。我們如果身體比較虛、精神比較不好、靈性比較〔脆〕〔ㄘㄟˋ〕(台語:此指脆弱)的時候,我們遇到高的負能量我們就糟了嘛,它會讓我們更慘,我們最後會被它控制吶。如果我們能量不好,身體虛,我們遇到高的正能量,就恭喜了嘛。有時遇到的作用現象會很像,可是它的本質十萬八千里,作用之後的感受又不一樣。有一種你會更虛弱,越虛弱的感覺;有一種你會感覺到充飽了電的感覺,精神會比較好、比較舒坦。兩者作用的過程會很雷同,這就像冰塊會冒煙,滾燙的熱水也會冒煙那個道理。
所以我們比較勸人家不要去接觸的原因在這邊。因為末法時期,不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而已,是整個磁場能量的動盪不安造成負面的能量大過、多過正面的能量。從機率問題來說,我們會遇到的可想而知,負面的機率會比較高,是從這個角度。所以,透過自己的進德修業就可以超越,超越所有的負面能量,這是最〔穩輪〕(台語:指穏當)的。透過自身的進德修業,如理如法地修正自身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這個不需要靠外在任何人,再來就是我們要去瞭解,瞭解之後就知道正確。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