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61127 台北明覺法堂【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pei, Taiwan on November 27, 2016】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6-11-27 | 1759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時間:1051127日 ,14:00 ~ 15:30

地點:薛伯輝基金會(台北市中正區博愛路1546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全體學員:師父好!

 

師父:大家請坐!

 

全體學員:謝謝 師父!

 

師父:請坐!

 

今天大家迎著甘露而來,理當要帶一點甘露而回,(註:這時外面的天氣陰雨綿綿)什麼叫甘露呢?佛家常常以「甘露法」來形容「無上大法」,所謂甘露能解眾生的飢渴,也能滋潤眾生的枯槁。這個「甘露法」佛家常常在運行當中,可是我們很多佛弟子常常把它物象化。這個物象化是什麼意思?就是好像有一杯水來加持、加持變甘露了,或者是找幾個喇嘛,有修行得道的高僧圍在一起,在那邊做一種念頭的凝聚,然後在一個玻璃瓶裡面就會產生一種所謂的物質的結晶,聽說吃了能治百病。事實上,這些都是一種所謂修行的運行過程的殘餘物,它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那那一個甘露法,在佛家講的我們必須去追求的這一個是指無上大法。什麼叫「無上大法」呢?也就是能夠讓我們開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這一個方法、門徑跟果報,這個叫做「無上大法」。所以在佛家以一個字來代表叫「佛」佛陀耶。既然剛剛講到眾生會有飢渴跟枯槁,那麼開始還是讓大家看看有什麼其……今天有沒有什麼外面這一個甘露,還沒滋潤到我們的這一個枯槁跟飢渴。

 

主持人(增麗師姐):好的!那請問各位有沒有什麼枯槁和飢渴的(增麗師姐笑說、學員笑),想要跟 師父或跟大家來分享和報告的?耶!珞晴師姐,來,讓我飛奔過去。

 

師父:好像在跑操場一樣(師父、學員笑)。

 

珞晴師姐:師父上人您好!弟子想請教 師父,就是何謂「空性」?那我們學法又如何可以契入空性?

 

師父:好好!好請坐!

 

這個是多數在學法的人的一個大問,這個大問其實也是一個必須要去具備的一個概念。「空性」呢?我們常常在聽學佛的人掛在嘴邊,可是不一定能夠真正去明白空性的義理。所謂是「性空緣起」,這一句話已經把所有的你們的世間的存在都解釋盡了。那剛剛在問的什麼是空性?就是性空,這個「空」字就要拉出來講了,空性不是一個東西,它也不是一個狀態,它是一個形容,形容什麼?形容你們的「體性」那個樣子就是「空性」。

 

那為什麼以「空」來代表?因為你看不到它、摸不到它、見不到它,完全沒辦法用世間的邏輯理路去理解它,它好像什麼都沒有、好像什麼都沒有。為什麼加個「好像」呢?因為你統統拿不到,如果你把它真正當作沒有的時候,那我們用一個「無」來代表就行了,對不對?那剛剛講「性空緣起」這時候是不是眾生就會把它變成「性無緣起」。那既是無,哪有什麼起不起的問題?所謂六祖惠能祖師講:「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清清淨淨的一塵不染,沒有任何的形容,它既非物質、也非精神、也非自然現象。所以在佛家用一個「空」字來代表它,那麼這個「空」字是形容我們的自性。

 

那什麼是「自性」呢?自性有多種的講法,在佛的講述,依我們《大藏經》來講就已經是無數了,更何況在不同的十方世界裡的諸佛剎土裡面,應對的所有這一些無量眾生,祂的闡述也都不一樣。譬如說,如來是不是?佛是不是?那麼講到這個性,如來體性亦是空,因此它是一個形容詞。那它本來好像沒有,可是當它起作用的時候卻什麼都有。那這什麼都有,又沒有實體、又沒有實性,所以叫做幻有,這個幻有是依緣起用。佛家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那麼用直接的「理」的用詞,我們眾生會越聽越模糊、越聽越糊塗,因此,在佛家才有很多的比喻。

 

好比說,你們都看過書,那個一頁一頁翻的書,當你們拿到一本書的時候是不是有這一本書?這個叫做有,有這一本書。那如果跟你說:「沒有這本書呢?」「嗯!明明有這本書啊!」他學佛的人說:「沒有這本書啊!」那不是睜眼說瞎話,是不是變這樣了?所以這個就是理解的問題。那麼理解「空性」的重要性關係到我們生命的自在度,一個人不理解空性,他的人生永遠沒辦法自在。畢竟在《心經》開宗明羲已經跟我們講完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對不對!它才「照見五蘊皆空」。

 

那五蘊是什麼?這時候拿出來講,五蘊一般我們講「色、受、想、行、識」,這是古時候的用詞。色就是「相」現象,我們可以接觸到、看到、摸到、聞到的種種的這一些存在,叫做「色」。那色後面有「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你看不到,你也抓不到,可是你可以感受到,這一個就是所謂我們世間人講的物質世界跟精神世界。前面第一個字叫物質世界,後面那四個字叫做精神世界,加起來叫五個,可是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又不是切分開來的。如果在二十年以前,我們是很不容易瞭解這個道理的。

 

其實,在近二十年以來的科學家不斷努力發展也頗有成就,去發現了這一個宇宙存在的事實真相,他告訴我們五蘊還真是「空」。因為他從量子力學的角度去發現了,這一個所有的物質組成都有它的基本元素,對不對?那這個基本元素拿到最小,那個奈米級、再奈米級、再下去,在佛家講叫做極微之微,最後有一個名詞叫鄰虛塵,塵埃的塵,你們講一微塵一世界那個塵。那在佛家已經把這一個塵,這一個塵埃的塵,給分析得非常細緻了,只是它不是用我們現在的用詞。譬如說,可能它會用這個微塵啊,那微塵是很粗糙的;那灰塵就不用講了,一個灰塵不知道是幾千兆億個微塵組成的,它是這樣的比分。

 

那從微塵開始細分下去,我們有聽說過所謂的牛毛塵,牛毛塵下去有羊毛塵,羊毛塵下去有兔毛塵,兔毛塵下去有水塵,水塵下去有金塵,金塵再下去……。那它的切分是從哪裡去理解?牛毛塵的意思就是說,你抓一根牛毛,牛毛是不是上面尖尖的?就像我們的毛拔起來,那個頂尖的地方是不是尖尖的?那我們眼睛很粗糙嘛,所以我們是看到它尖尖的,好像什麼東西都放不上去。你看,什麼東西都放不上去的那一個可以放上去的那個東西,在你怎麼搖、怎麼搖,拿那一根毛怎麼搖它都掉不下來,那個就叫牛毛塵,這麼小的東西。

 

那這麼小的一個東西再切分成什麼?七分之一,就變成這個羊毛塵,羊毛更細。羊毛塵再七分之一就變成兔毛塵,兔毛更細,以此類推,一直切、切、切、切、切,切到最後不可分了,那個就叫鄰虛塵,極微之微,那就所謂色聚極微,極微之微~鄰虛塵。鄰虛塵這個鄰就是接近的意思,做鄰居那個鄰,虛就是虛空法界,虛空就是你們現在講的真空,太空的真空的狀態。那就是告訴你這個物質已經接近了空,接近了什麼都沒有的那個東西了,那這一個東西佛家講叫做「一合相」。

 

我們所有的東西、所有的物質,都是這麼一個元素組成的,這一個元素具足了「色、受、想、行、識」。那科學家發現再繼續研究,他發現一個令他們驚奇的事情,他說:「最後連這個東西都沒有,然後它會變出來,它會又沒有;又變出來,又沒有。」那這個速度,科學家還無法去真正給它證明出來。可是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了,「它沒有,變出來;又變沒有,又變出來,這個速度是兩千兩百四十兆分之一秒」,是這麼快速,兩千兩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你們可以想像這個數字嗎?我們五分之一秒都沒辦法感覺了,二分之一秒有沒有辦法想像?以前的電影不是二十四格嗎?對不對?電影,現在是一百啦,一般的電視大概一百嘛。

 

最近李安的電影一百六十幀,意思就是說一百六十分之一秒,它每一個畫面各別獨立存在,是一百六十分之一秒換一個畫面,換一個畫面(學員說:一百二十)一百二十,李安那個吶?(學員回答:對!一百二)又落後回來了,(師父、學員笑)好,一百二十。你看喔,已經是現在電影工業裡的什麼?最先進了,電影工業的最先進表示什麼你知道嗎?不知道喔?表示我們越來越受騙了。電影工業越來越快、越先進,表示我們這個眼睛是不是越來越假了,看到的都是假的。譬如說以前的動畫,你還知道那叫動畫;現在的動畫沒跟你寫那是動畫,你不知道那是動畫,你還以為真的有侏儸紀那隻恐龍,這個就是我們被騙了。你看,光是一個電影銀幕又有什麼3D的出來了,對不對?我們坐在那邊還以為真的身歷其境。

 

那之前有一次,我朋友招待我去上海迪士尼,第一次去逛樂園。它有一個樂園是什麼?就是坐在一個機器,會升起來,前面就會有圓形的布幕,有拍很多場景,那你坐在那邊,還以為你真的會掉下去,好像你在坐飛機。你看,你明知道你進去的時候都知道是假的,那你坐在那邊,它也有沒有往前、往後動你坐的位置,它只是銀幕像電影這樣在跑,那它往前飛得很快的時候,要從這個山崗飛下去的時候,你還會緊張,對不對?(學員笑)你看,光是這樣,我們都已經把它認知成這麼真實了,這個就是我們忘記了「空性」,我們忘記了「空性」這件事情。

 

那我剛剛講的那個書是什麼?書假設這一本書有一百頁,那一百頁把它裝訂起來變成一本書,所以才有這一本書,對不對。那剛剛是不是我講一個聲音來就是說:「沒有這本書!」它是從空性的角度去講,當你把這些頁面拆開的時候,它有沒有這本書?它就有一百頁紙,那上面有寫字的紙或有打字的紙是這樣。那我們再來想,我們把這一百頁的紙把它很平整的擺在桌面上,這樣擺得很平整,你來到這一個桌子前你會不會說:「哇!好大一本書喔!」我們也不會這樣子。所以空性,空假用中,「體、相、用」空性就是在形容「體」,我們整個宇宙生命本體的那個狀態是空無的,也就是說,當它「體」產生「相」的時候,相幻有,它是幻有,加個「幻」。

 

事實上《金剛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它的如露亦如電的存在就是剛剛講的,每一秒鐘兩千兩百四十兆分之一秒,它的存在的時間只有這樣。所以在佛家告訴我們,用一個名詞來形容「不生不滅」。它有生嗎?你以為有,可是它生出來在兩千兩百四十兆分之一秒已經不見了。那你覺得它何時生、何時滅?那我們剛剛講的那些,都還在一百二十,最極限也在一百二十以內而已,我們都認為它的生、滅已經存在了,對不對?

 

所以我們整個生命的存在,「體、相、用」它的作用,作用依中道而行的原因在這邊,叫你不要執著。為什麼我們能夠不執著?因為我們理解到我們的生命體性的存在它的本質是空的,空性,那不是無。為什麼這時候要強調不是「無」而是「空」?那你就知道文字還是很有極限,你怎麼形容都會有一種意識形態的加諸。因此以前人講一個「空」字就行了,現在還不行,現在要講空靈。那空靈又要解釋,要不然就想到王菲,唱歌很空靈這樣子,不是那個空靈。空靈在佛家講的是靈驗的意思,「靈驗」它雖然體性空什麼都沒有,可是它起作用很靈驗,很有作用的意思。

 

那你看剛剛我形容王菲她……,我是在形容,跟王菲沒關係,(師父笑說)我們的意識形態認知是空靈,是那一種唱歌好空靈那一種靈,是不是這種能夠起無上妙用的這一種概念?就不是了。好像什麼都沒有,輕輕的摸不著邊際,最後變成飄渺虛無,我沒辦法定位空靈,對不對?你看,文字就是這麼麻煩。

 

因此佛家用「空靈」、「空無」去形容,而不用單一個字「無」,因為如果用「無」,就是很多人在修般若的這一些沒有深入到它的義理的人,就把它導移到所謂的「惡取空」去了。那所謂的「惡取空」是什麼?惡取空就是他理解這個空性的這個「空」字等於無,所以也無因果了,也了無因果了。那空性的「空」不是告訴你沒有因果,而是告訴你不要去執著,它告訴你這些因果的相續循環它是一個假相。可是因為你未真正體認到空性的時候,你活在這個假相裡面,你還是受它的所謂的反撲,為什麼加個「反撲」而不只是「控制」?因為它是你創造出來的,是你的執著產生的。事實上,真正要脫離六道輪迴的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去明白,那明白對我們現在人不容易。譬如說,明白剛剛講了啊,那怎麼明白?「師父,我們的生命的本源是什麼?」「是空性的!」耶!你聽到了啊,你明白了嗎?明白不容易,因此就要叫我們相信,你要相信它是空性的。

 

那現在明白得是現在科學家,他就比較有希望,因為他把他一生的精力全部投資在那邊,不斷研究,這也就是我們佛家常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最後才會有那一個果實出來。你看我們在研究佛法,或者是我們在參究佛法,我們好像從來沒有科學家的精神態度,對不對?他還不是參究佛法喔!那在參究科學的一個角度,他們叫研究不叫參究,他們還沒有離心意識都這麼的努力,全心火力喔。我們所謂參究佛法,他必須是要離心意識的,離心意識就是你要沒有分別、執著、跟妄想,這樣的生命狀態你才有辦法真正契入佛法。那麼,你才能夠去真正理解到空性到底是什麼個味道?那你就知道,原來空性不是一種東西,是用「空」這個字來形容那一種東西,而不是空性是一種東西。那那一種東西也沒東西,那一種東西就是我們自性本然。所以常常講:「相幻有,體空寂」,就很常用這個「空」字在形容。

 

那當你瞭解到五蘊皆空,五蘊是不存在的,它那個一合相就是兩千兩百四十兆分之一秒的生滅,因此它等同不存在。那科學家很先進了,他最後提出一個看法,就四個字叫「以心控物」。佛家講「念」;他講「心」控制、控物,控制所謂的物質世界,物質世界剛剛是不是講了「相」,對不對?體、相、用。那如果你不瞭解「體」跟「相」的狀態,你就「用」不了,什麼叫用不了?你的人生就沒有真正的作用。你的人生就是所謂的隨業流轉,永遠活在一種假相裡面而不自知。這一個假相會不斷的延展,假再延展假、再延展假,那這一個假因為你放不下,所以你在裡面痛苦。他所有的假越來越多,你的痛苦就越來越多,這就叫做六道輪迴,那六道輪迴在我們現實生活也存在。

 

如果你不瞭解這些,我們剛剛講的就會惡取空。惡取空我們又否定了這個「假」的延續的理路,我們也否定,我們就會變成所謂的「斷見」斷滅見。斷滅見其實還比惡取空還好一點,惡取空是:「反正什麼都沒有,那就是現在怎麼活怎麼高興,就是人家講的人生要及時行樂。」就變成那種概念,那也不在乎我要的自由造成一切眾生的不自由,就不在乎這些理路了,那這個叫惡取空加個「惡」。也就是說他誤解了空,所以很多學般若的就會流於這一種,那剛剛講的斷滅見,他還好一點點、好一點點。

 

那像阿羅漢祂們學「般若」,祂落在了偏空,偏空跟惡取空又不一樣,也就是說祂明白空性,祂明白了。惡取空是他不明白空性,他誤解了空性,這是不一樣的。誤解空性就是用那個「無」代表了,什麼都沒有,所以不必在乎。阿羅漢瞭解說,一切的萬相都是幻有,祂理解,耶!這個知見是正確的,可是祂生起了執著心,執著那個「啊!不必理會了,可是我守住我的空」,對不對?因此祂偏墮在這一個所謂無為坑裡面,也就是說祂不圓滿。因為祂這樣的不圓滿,就是祂沒有後面那個字「用」作用。

 

那我們眾生有用,可是我們不會用,因為我們沒有依持中道,因為我們不瞭解空性──空的,所以我們加了一個執著,加了一個對萬事萬物的執著。這一個執著就開始造成痛苦,那這時候六道輪迴循迴不已。那麼在當中,我們再拉回來惡取空的那一種他就容易墮三惡道,應該說必定墮三惡道,容易是讓我們不要害怕,因為他會墮三惡道。墮三惡道這一件事情是很可怕的事情,現在人很多不知道。佛典裡面也告訴我們,有一句話這麼說,它說:「三途一去五千劫」,三途就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一旦你現在做人不小心沒把握好、沒學好,下輩子沒做人的機會了,那下輩子被退學當掉了,你是不是就墮三惡道了?一去嘛,一旦去了你在三惡道的時間是多久才有機會再做人知道嗎?五千劫!那姑且不論這個劫,佛家有講大、中、小劫,通常佛家在講的都是以大劫而論,一旦在講幾劫、幾劫都以大劫。我們就用最小、最小的小劫來講好了,小劫就是我們以前常常講過所謂的增、減劫,這麼一增一減叫做一個小劫,那五千個一增一減。

 

那一增一減的意義是什麼呢?人類壽命從平均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每一百年加一歲,這個叫增劫。每一百年加、加、加、加……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是人類平均壽命可以這麼大,這是一個增劫,也就是半個小劫就是這樣的時間。再從平均歲數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減、減、減……減到平均歲數十歲,這叫一個減劫,這麼一增一減就是一個小劫。你看,光一個小劫,五乘以五千,你就知道你們在三惡道的時間多多!

 

如果你不瞭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很難理解以前我們學過的,什麼叫做三惡道是我們的故鄉。我們現在只是出來什麼?旅遊一下,那你又不是一輩子旅遊,在家鄉的時間總是比較多,所以,佛家又有另外一個名詞叫「頭出頭沒」。在游泳或者要溺水的人,溺水的人他在那個頭、鼻子冒出來吸到空氣的時間,或者是~泡在水裡的時間比例比較多?泡在水裡。有時候就溺死了嘛,溺死就這樣浮屍,浮屍還是泡在水裡。因此那個歲數是我們難以想像的,那在三惡道這樣不斷輪迴。這個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去理解到我們的「性」,就是我們的「自體」是空寂的,以致於我們會去執著。

 

那麼「空性」,如來也好、佛也好,統統在告訴我們眾生要往這一個樞紐挪移,這也就是佛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主修科目,可是相對於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所以要打基礎。那在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過程裡面,不是一開始就講這個,祂一開始講阿含、方等,也就是佛家的小學,小學開始講,講了二十幾年,哦,不,二十年!到最後才講進般若,般若講二十二年,二十二年講完之後,講入法華,成佛的法華,講了八年,最後臨終的時候講了《涅槃經》,祂的過程是這樣。

 

所以你就知道,我們從歷史上的典籍去理解到,就算 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住在那邊,祂是親教師,祂親自在教授佛法,那些人也得打二十幾年的基礎,才有能力去學般若。那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佛弟子,很有心然後也花很多時間在從事佛法的學習這件事情,不管是什麼課程,還是什麼活動、法會都好,很熱心參與,都沒有任何一點訊息,這個訊息就是真正的「空性般若」啊!這個訊息的原因就在這邊,因為我們現在人不講基礎、不講基礎。所以世尊當年告訴著我們,「不先學小乘而學大乘非佛弟子」,當然祂是以印度那個文化講。那麼來到我們中國這個文化,佛法因緣生、因緣滅,來到這邊緣生了,我們這邊已經儒、道可以去比替了這一個小乘了。畢竟在東方的文化裡面,大中華文化裡面它還是有基礎的,這是以它的緣來講。

 

可是我們現在的人也漠視了所謂儒、道的修持,所以一下要去修持佛法,通常就直接契入這些大經大論,《般若經》六百卷,最小的《心經》啦。那你看最小的《心經》也沒辦法去理解,背得倒是滾瓜爛熟。可是背了幾十年,空性到了嗎?還是沒有,這表示我們出問題了,我們在學修出問題啊!要不然照理說《心經》不用背完你就了空性了,它第一個字你就打開「觀」,明白了,蓋起來,就不用看了。對啊!因為「經」是說明書,那你知道怎麼操作你還要看它幹什麼?我們生命的說明書,生命的導航,那你都知道路你還在那邊按衛星導航幹什麼?欸!現在還真是這樣吶!

 

我不知道你們在座有沒有這種經驗,我是有認識,本來以前沒導航的時候你坐他的車,哪裡都會去,那去好幾年這樣過了。然後現在坐他的車,他以前去過的地方他沒導航他去不了,我說:「你不是知道路,你不是高雄人嗎?」「對啊!」「你不是在那邊土生土長?」「對啊!」「那以前坐你的車會,你現在怎麼不會了?」「因為現在有導航啊!」知不知道?你看,依賴!依賴讓我們變遲鈍,讓我們這個生命沒辦法去發展,沒辦法那個「發」。

 

昨天講到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你那個「發」不出來因為你依賴了,我們現在眾生就這樣。所以我們眾生用著他俱生以來的這一個劣根性在運作生命,不管學什麼?這一些能夠超越生命的法統統學不成,原因在這邊,這個要讓我們去警示、警示。那「發」這個字發不出來,我們要理解空性也就沒望了。因為你是要去參的,「參」表面看不到,可是你的內心隨時都在所謂的叫善思惟,所謂在聞思修,那個是跟外表沒有關係,是你內心的活動。

 

所以佛法叫做內學,叫做內典,為什麼加個「內」?因為它跟外在的造作無關啊!那它也很能夠盡捨萬緣,為什麼?因為它明白空性,那既然「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我去追它幹什麼?可是我卻能夠在這一個人生,當我還沒完全了緣,為什麼我講了緣而不是講開悟、解脫?因為解脫不一定是死掉了才叫解脫,當然死掉絕對不會解脫,往生啦,意思是說斷氣。解脫是你活著的時候就解除一切煩惱,脫離一切苦厄了,因此你這個人沒有苦受,你只有面對苦的業相,可是你沒有苦受,因為了空性故,對不對?你了空性你就放得下,那麼這是從「理」契。

 

  從「事」入呢?因為有的人從這個理明白,明白我還是沒辦法,所以佛家才有八萬四千法門的建構。它就是叫你用八萬四千法,法就是方法、手段,去依循不斷演練、不斷訓練、不斷做,那這個「做」的行為出來了,就達成「修」的意涵了。達成修的意涵不一定達成修的結果喔,那這個修的意涵出來了,這人生一直在運行,它是從事修、事入透過事的漸次不斷運行,最後導歸體性的空寂就變這樣。因此有的從「理入」、有的從「行入」都不一樣,可是統統都歸導在同一個目標,就是這一個「般若空性」。那麼要做到的之前的主軸關鍵,就是那一個「定」,佛家在講的「依戒得定,依定開慧」。你如果沒有證得般若空性,你開不了慧的,開不了智慧。

 

那這一個開智慧既然是從空性起用,它就不叫智慧,智慧世間人會誤導,佛家才叫做「般若」。那般若裡面是一般我們講我們世間的智慧它不是般若的作用,世間的智慧是有一個依它而應的一個理路、一個作用。它不能稱之為般若的原因在於──般若它是不用有它,它自體就可以去散發出美好的作用的一個理路跟見解思惟,因此般若跟一般我們白話在講的智慧不太一樣。因為這樣子,事實上,古師大德在翻譯經典的時候他保留,保留它的意涵而不直接翻譯,然後再用去解釋的,所以音譯它不去意譯它。那總之,這裡面都包含著空性的理路。

 

因此人家才講「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有作用,那無所不知你就能無所不能,這個就是我們自性的萬德萬能。「體、相、用」本來就完美無瑕,智慧德能包括相好都是美好的,因為它建構在空性裡一塵不染,無一物可立,故能成就一切物。那那個成就一切物就叫做妙用啊!那有另外一個名稱又叫做「真空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礙妙有」,最後就是所謂的「空有不二」。那世間人越聽越模糊了,對不對?明明就「空」,現在又來個「有」,不是這個「有」不好嗎?要「空」嗎?現在又一個有,又不能不要有!所以阿羅漢證空性,祂就落在「空」這邊;我們眾生不解空性,落在「有」這邊,因此我們眾生的痛苦多過阿羅漢。阿羅漢是不是沒痛苦了?祂也有不能圓滿成道的苦啊!當然祂不加個痛,祂沒有那麼強烈。

 

那「空有不二」兜上來的時候,你不要看到這個動作以為是Apple什麼的(註:師父兩手合拳似要靠近,這是現在流行的一首歌PPAP的招牌動作)(師父、學員笑),兜上來的時候呢?就契入了這一個所謂的菩薩,菩薩祂解空義,可是祂明白一切的存在的作用。所以大乘菩薩畢竟跟小乘羅漢不一樣,小乘羅漢比較自利,大乘菩薩祂就有利他的概念了。祂如果否定一個「有」的話,祂就沒有任何作用了,可以去利他。可是祂又有「有」的概念,可是祂的「有」的概念,又跟世間凡夫的「有」的概念不一樣。所謂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最後的見山又是山,祂的相很像,表相很像,可是祂的理體本質完全不一樣。我們凡夫的相著在「有」痛苦;菩薩的相也融和在有,可是祂「自在」,所以叫觀自在菩薩。

 

那我們大家都知道,你們也常聽說「觀自在菩薩」就是「觀音菩薩」,對不對?那觀音菩薩就是觀自在菩薩。從某個角度可以這麼說,可是在這兩本經的化導的角度裡面不能這麼說。為什麼?那要不然就《心經》為什麼這麼……我們說那翻譯經典為什麼這麼白目,還要這樣弄一個名詞讓我們記不完,書已經讀不完了,還要記這些菩薩名相。當然它必有其理,也就是說為什麼叫觀自在?你看把那個「自」拉出來──自己。觀自在是在指「修持」的過程,這個菩薩是用這樣的方法修持而成,所以這時候是不是偏重在自利?對不對?自己的圓滿完成。可是為什麼祂不是羅漢祂是菩薩?因為祂有關懷,祂有起大悲的方向。那麼在《普門品》裡面的觀世音菩薩,祂是以「作用」來講,也就是說「體、相」跟「用」的不一樣,祂的名相就會不一樣。那《普門品》的時候已經是在作用,因此祂觀世音──「觀」聞一切世間的苦難「音」之音,然後祂隨所救度,祂有這一個意義在,所以自行化他的意思,這兩個兜在一起就圓滿。那當然自行當中有化他,化他當中有自行,這是「華嚴」修持的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也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可是我們眾生要明知道,腦袋瓜明知道應該這樣,生命的存在應該這樣,可是偏偏執行的時候都不是這樣,因為我們有劣根性。所以在階段性這些佛典會稍微切分開來,也是因應眾生而存在的。要不然,佛本來無說一法,哪有諸多的什麼八萬四千法?乃因應眾生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而善巧方便建立用的。那一旦建立起來了,我們受了這一些方法門徑的引導~成功了!這個方法門徑對自己的自利是不是重要了?就不是了。那不是的狀態你還會去運作它,就是因為你緣起大悲心了,因為你運作它是要做一個表法,要用教育故的。

 

那眾生很麻煩的,這一個示轉不成、勸轉不成,你還得證轉,那現在的眾生是證轉也不太成,因為證而不轉了嘛,所以你要不斷證、不斷證、不斷證,不斷去證明,那不斷證明就是在佛家叫不斷去努力做到,做到還得保持。因為你做到一次給他看,他說「巧合啊」;兩次,他說「很巧合啊」;三次,他說「非常巧合啊」(學員笑);再下去他說:「哇!永遠的巧合啊!」因此你要不斷、不斷,不斷到跟他的業力拉扯,他業力越來越小的時候,他善根浮現,他說:「啊!終於明白。」通常很多都很可憐,到他終於明白的時候,他剛好三惡道淹到這邊了(嘴巴),終於明白了,也卡在那邊。他把這個明白帶到三惡道再去五千劫,不是年喔!你看中國歷史五千年悠悠長遠,對不對?你看,人家五千劫哪有悠悠長遠?

 

事實上時間的概念,佛之所以能夠比我們眾生那麼有耐心,是因為祂的時間概念是這樣,祂是以「劫」算的。那我們現在叫做「分秒必爭」,我們是以「秒」算的啊,因此我們心量很小、很小,然後對人的耐心就會不足。那不足也就是來自你不瞭解空性,那不瞭解空性等於你一定很執著,一定很執著非得要怎麼樣不可,對不對?那你就沒辦法有厭離心,昨天我們講的那個菩提心的三個條件:「厭離心、大悲心、般若心」。這三個的排列有它的次第的,厭離心第一,那有厭離心還不足,你還得要有大悲心,要不然你的厭離心就變成小乘的斷滅見,剛剛有講一個斷滅見。他即便知道空,因為厭離了,都丟掉了,那懂得空性,可是他沒作用,他守護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他入不了大乘境界,他連信位菩薩都不太能,那信位菩薩從初信到十信。

 

那麼你發起菩提心是不是代表你信了?不盡然喔!那個要看層次。你要怎麼樣去評斷你是已入信位的菩薩?我們講的是「入」而不是「希望」。我希望相信,我選擇相信,所以大家應該要說:「我是相信的!」欸,不是這一種邏輯。入信位菩薩有兩個比較簡單去檢測的概念,第一個是什麼?第一個就是現在你檢測自己的用心跟行為,隨時隨處都是關心眾生,你不再有一點關心自己的念頭,隨時隨處都在,耶,那是不是你也入信位了?你看,這樣做到還沒有入信位菩薩,因為你隨時隨處都在關心眾生,你會不會有負面的念頭產生?還是會,對不對。因此第二個關鍵來了,就是說你的日常生活當中待人處世運作,你的負面念頭出來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出來的時候,第二個馬上就止住了,它不會讓你的負面念頭有第二個的機會,這個叫入信位菩薩。

 

「華嚴」五十二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最後妙覺,是從十信開始,那十信從初信開始。也就是說初信方便講就是佛法的一年級,小學一年級,那你要看,入初信位菩薩就是我剛剛講那兩個條件,那由此可知我們都還沒有。那還沒有,在佛法的標準就叫做不信佛,要不然他幹嘛叫「信位菩薩」,相信的信,都有標準的學分的,我們要去符合。那你這個「信」越來越強、越來越堅固,你要「有」才談得上越來越……對不對?那「沒有」就不用講了,像我們現在就是好像〔多講的〕(台語)有沒有?(師父笑說)那我們還是要知道往那個方向。好!信位一直到十信圓滿了,你才有辦法入住位,圓教初住菩薩,那為什麼叫「住」?住哪裡?住佛所住。也就是說你這時候已經可以叫做諸佛如來了、諸佛菩薩,加個「諸佛」了。前面的信位菩薩是不行的,祂頂多就是只能講菩薩。那麼這一個入住位了,就是你的「信」圓滿了,所以你這時候「真正」加個真正,前面是依我們眾生的標準,你初信位才有資格學佛;那依佛法的標準是,你初住位是真正開始學佛。

 

因此前面的十信都還沒學佛吶,前面十信只是在什麼?在願意學佛,我要把我願意學佛的學分拿到,你只是願意學佛,你還沒有真正。那真正開始學佛,第一關鍵就是你要瞭解,十住的「住」有一個解釋叫做解,瞭解的解,那你要在那邊瞭解深入,你等於住在那邊那個意思,要不然你會游離,游離就沒有住在那邊。所以住佛所住,解佛所解,叫做「住位菩薩」!那祂有十個等級,祂得修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那一層一層修上去,祂要瞭解。然後信在前,最後呢?解上去,十住、十行,到了行位了,對不對?你得要解透,瞭解了透徹,瞭解是不是一種開始學習,學習了、透徹了,你才有辦法修,才有辦法修。

 

因此法身大士的十住上去叫十行,十行就是你開始做了、開始修了!耶,嚴格來講,佛法到那邊才有資格談修行,修行從這邊開始。那我們不是,我們脾氣〔犽起來了〕(台語:脾氣發作起來),「師父!怎麼才能壓下來,我在修行」,對不對?你看嘉財來,「耶,我告訴你,我現在有修行,要以前我就一直〔犽起來〕,現在我聽 師父說這樣會下地獄,所以我不〔犽〕了。」你看,你不是在修行(師父笑說),你是害怕,你在害怕某一種境界,你現在可以勉強選擇一下、用壓一下。從這一種修行的概念,跟我剛剛講真正佛法修行概念,是不是大迥其趣?那修行了,從初行到十行位,最後入什麼?初迴向、十迴向。

 

為什麼叫迴向?給人,也可以說得通。那迴向有一個意義叫做什麼?叫做擴大,你把你所做的成果不斷擴展、不斷擴展,那擴展到什麼?盡虛空遍法界,祂們的佛菩薩心量。如果依《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來講,就是所謂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條件但書,我的成果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為什麼叫共有?因為本來是同體,所以我的成果即是眾生的成果,眾生的成果即是我的成果。那眾生有多少?無量無邊,因此你就無量無邊一直在擴大,這個叫迴向。

 

你看,人家的迴向是這種概念,跟我們出了事情,誦個一部經,要迴向給我的冤親債主,你看我們就這麼小。為什麼你要迴向給你的冤親債主?因他會來找我麻煩,找我麻煩,還是「我」啊。那人家的菩薩的十迴向不是,祂那時候沒有誰找祂麻煩了,因為祂從初住以上已經超越了四聖法界了,六道輪迴沒有人在談的,你懂嗎?真正的佛法本來是沒有人在談六道輪迴的。那為什麼佛法裡面常常有六道輪迴?世間人也常常什麼?常常去說佛教就是在講六道輪迴這個概念,對不對?其實這個最原始是錯誤的,佛法本來不談,因為它直接超越,它沒有六道輪迴這個事情,因為它每個都開悟證果。

 

那為什麼會?因為當年在印度的時候,正值婆羅門教的末法時期,所以六道輪迴是婆羅門教的概念來的。那麼婆羅門教的概念,即便現在講概念,它也是一個相幻有的事實存在,我們加個「相幻有」的事實存在。如果依真實空性來講它不存在了,你看這又兩個了,對不對?有修的,它不存在啦;沒有修的,它的幻有世界事實存在。依我們來講有沒有痛苦?我們現在先講人道,我們活著有沒有痛苦?有!那我們是不是「幻有的苦」事實存在,可是對佛菩薩有沒有痛苦?沒有!因為祂有修,是這個概念。

 

所以那時是因為婆羅門教末法時期,這些修行者有高度的禪定功夫,當然他還沒有解脫,他連這一個悟得「空性」都還沒有,基礎空性都還沒有,所以他連六道都超越不了。可是他明白六道,因為他有禪定的功夫,這叫做世間的禪定,四禪八定,也就是佛家講的共外道定,他是有的。那依現在的修行人來講,能夠有這個共外道定,已經是非常了得的功夫了,依現在啦。當然我們不能這樣得少為足,我們要更超越嘛,至少要第九次第定,要悟空性,對不對?好!那四禪八定明白現象而已,不明白理路,釋迦牟尼佛下來教他們「如何明白理路?」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你知其所以然你才能改變這個事實現象,它幻有的存在。

 

那也就是說,在睡覺、做夢,怎麼搖都搖不醒,他就一直做夢,我們眾生就是這樣。永嘉玄覺大師告訴我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的原因是這樣。你看又空空無大千,對不對?空性又能生大千。那麼,這時候才保留了這些六道輪迴的概念,然後一直傳下來,為什麼保留?保留是自然的事情。你知道世尊說法是應機而為,眾生有這個問題,祂回答這個答案,第二個眾生有同樣的問題,祂回答另一個答案,因為兩個眾生的知見不一樣,生命的善根跟福德都不一樣,理解度都不一樣,即便他們問了同一個問題一模一樣,回答出兩個答案。因此佛法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這一些典籍,有從事上形容的、解析的,有從理上形容的,有理、事並濟的,以致於產生了這些「教、理、行、果」的原因在這邊。所以,有其中一樣就叫做六道輪迴的生命狀態的解析,它才存在。

 

那如果當年世尊降生在這一個地球的時候,那時候的所有的眾生都超越六道輪迴了,你們現在這一本《大藏經》就可能沒有六道輪迴的解析這一部分了。可見我們現在這一個地球的眾生多汙濁、多汙濁!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那你看,當你有機會現在精勤念佛到了極樂世界,誰還跟你教六道輪迴啊?那時候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已經超越六道輪迴,沒有人在教這一科目了,你懂嗎?好,所以我們現在六道輪迴就這麼一回事,那一定要超越。

 

好!那剛剛又講回來空性,你如果不去體解空性,你六道輪迴永遠求出無期!永遠求出無期。為什麼?因為你捨不得,你厭離心生不起來,你什麼都以為是真的。你看到的你喜歡的,真的,你把它巴著不放,因為它是假的;你看到你不喜歡的,你以為它是真的,你還是生煩惱。所以我們所有的人都在這六道輪迴起煩惱,因為空性不解。「空性」不是一個東西,是形容我們生命的狀態的「體」的部分,相叫有,用叫中,秉持中道,因為你體解空性,你就要用空性的態度去作用。那空性的態度是怎麼個作用?就是不執著。為什麼常常勸你們說,生活當中沒什麼好計較的,都不執著就對了,那因為這是初級科目。你看我們在修不執著,我們修不執著,怎麼修、怎麼修,修到超越六道輪迴,我們還沒有進入初住菩薩,我們還沒有真正符合佛法的什麼?理解啊,還沒有吶,可是雖然這樣講,還是要修執著,因為那是基礎。所以執著放下、分別放下、最後妄想放下,你就頓超了。

 

那麼講到頓超,禪宗常常在講的,這個頓超直指立證菩提,我們沒辦法,我們就漸修。那漸修就依你們生活各個不同,你們就善用方法,善用方法依循所學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第一個課題就容易辦到,第一個課題就是「不執著」這個課題,它就很容易辦到。那如果我們心很大、很雜、要得很多,我們第一個課題是生生世世辦不到,然後我們又要常常回到故鄉去──三惡道!(師父笑說)那就不好玩了,這可以明白嗎?那個空性。

 

所以《中觀論》才講啊:「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這樣明白了嗎?(學員笑)好幾條線哦!很多佛言佛語是要「參」的啊。那能解釋的是什麼?本來是應該這樣,「起心即妄,出口必乖」,一旦講到空性入禪這一種東西是這樣,它要用「參」啦。那「參」你說我們都有參與,不是那個意思。(師父笑說)「參」是叫你不要用著你慣性的思考的邏輯模式去學習,不要這樣,就是都不懂就怎麼樣?就丟。以前我講的,你生活當中不必要的就丟、丟、丟、丟,都不要的意思,不要的概念比要的概念還容易達到,對六道輪迴的眾生。我們要成就,對不對?要成就,我們不要有這個思惟,我們想說「我們不要那個不成就」,這樣的概念可能比較好達到要成就。你要成就你會一直要,越要越多、越要越多;那你不要那個不成就呢?你會發現你生活當中很多需要你「不要」。

 

嗯!譬如說美食需要嗎?美食跟成就也沒什麼關係,不要、不要!舒適的床,舒適的床很重要,要不然會失眠,失眠又不是床決定的,你看想透了,你還真的不是床決定的,是你心思太雜亂決定的(師父笑說),不要、不要,什麼都不要!感情啊,不要;要你慈悲,要慈悲辦不到,不要感情可以吧!那你有感情你就不慈悲,因為有什麼?有私心,懂嗎?你就辦不到慈悲。所以從這個概念,生活當中不要,一直不要,那丟到你最後那個你不要都不行,你怎麼不要都怎麼丟不掉,那個就是你證到了空性的真如體性,對不對?因為它沒有,它在你有為的概念,你沒有,你怎麼丟?那個由不得你不要,馬上又存在,那你不就成佛了嗎?很簡單的,大家好自努力。這樣可以明白嗎?

 

有時候「空性」你要解釋那些名詞,越解釋你們會越糊塗,有時候那些名詞不重要,那只是一種知識常識,佛學常識對我們的理解不一定有正相干,你要從生活當中要……。好!生住異滅──空的;你的生老病死──空的,我再舉一個例子,你們彼此看看彼此,彼此看看彼此,有沒有變化?一直在變,我這邊最明顯,我坐在這邊一直看你們,有的頭一下往這邊、有的頭一下……(學員笑)都在變喔!你看,無常性你懂嗎?空的。前一秒鐘我眼睛的畫面跟後一秒鐘都不一樣了,我不用去看李安的電影(師父、學員大笑))。這個不算小,你自己在你的……譬如說我的視野好了,我的視野不要往你們看,我往這邊(師父低頭注視麥克風),耶!我感覺不到有什麼不一樣吶!你有沒有發現?要不然你拿你的手起來看,不要看左右鄰居。你看,小的你感覺不到剎那生變這件事情,你就感覺不到空性,你以為真有,而且恆常存在。(師父低頭盯著)這麥克風(學員笑)是不是?恆常存在啊!可是你放大視野了,有花了(桌上有盆插花),花那個結晶一直在凋萎,我的這個眼睛太糟糕了看不到,也不能這樣數落,你們看得到嗎?(師父笑說)這要到八地菩薩才見得到,八地菩薩~不動地。祂一看就知道,哇!隨時在它的結晶組合一直在生滅。那個生滅就是什麼?兩千兩百四十兆分之一秒的生滅,祂看得清清楚楚。

 

我們不行,所以我們再擴大,耶!我看到了,你就慢慢體會到了,耶,空性出來了,我體會到了,剎那不住。然後你再一直擴大、一直擴大,然後你看你拉到地球外面看,地球會不會靜止在那邊?它的畫面是不是一直在動?就前一秒鐘的那一個畫面不存在了,就這樣。那兩千兩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秒鐘有兩千兩百四十兆張底片,每一張都是獨立存在的,前後不相干。那我們為什麼會以為有連帶相關?因為我們的錯覺,相續循環這件事情,這科學家現在幫我們證明出來。那你的畫面既然前面跟後面在兩千兩百四十兆分之一秒都不相干了,請問你昨天的人生跟今天有什麼相干?昨天到今天幾秒?二十四小時幾秒?二十四小時再乘以六十、再乘以六十,再乘以兩千兩百四十兆,你看,你昨天到今天已經這麼多個不相干的獨立底片過了,你還執著到不行。你還在那邊「齁,昨天那個誰?讓我氣得要死!」昨天在哪裡?我們眾生就在這個假相裡面,所以這叫「空性」啊!

 

為什麼「空性」很重要?你要理解它,理解它你就放得下了,然後就再縮回來(師父指著麥克風說)「嗯!你不要騙我」對不對?(學員笑)因為你瞭解大的你要理解。所有以此類推,理不變,事幻相,千變萬化,所以無常性。因此佛家常常在講,方便講加個「方便」,因為如果你把這一個用詞也看死了,你還是假。我剛剛講,方便講什麼?方便講恆常的叫「真」;那麼剎那生滅的,無常的叫「假」。我們眾生認假為真,譬如說你家人是真的嗎?,愛到死去活來;你的男朋友是真的嗎?你女朋友是真的嗎?愛到死去活來,那死去活來下次還要再繼續死,對不對?繼續、繼續。這個就是在「假」的世界,你看我們「認假為真」。可是如果你看到那個常性的時候,你就放得下,你的作用「中用」就出來。你跟你男女朋友的關係你就會融洽,因為你放得下,你就用一個正確的理路去對待這一個幻有的世界。因此你的幻有的世界的呈現,這一個「相」的呈現就會是你舒適的那樣,是不是你自己決定?你看,把這個理路用到現在人最關心的自己,那個假自己,你生病不是就這樣子嗎?

 

事實上「一切法從心想生」,對不對?以心控物出來了,因為你瞭解空性,那一個五蘊,你整個身體的細胞就是微小的五蘊組成的。那個五蘊在那邊生滅、生滅、生滅,這個五蘊生出來的健康跟生出來的不健康誰決定?你的念頭,這個是不是「用中」上去了?你明知道它是空性的,可是你這個業力還沒化解,你要用這樣的態度去化解它,所以叫「空假用中」。把這個中道思惟你不落在兩邊,落在兩邊你就有得失,你得失你就又把你知道(但不理解),知道的空性又給抹滅掉了,又翻過來了。我們眾生都永遠在這邊來來去去、來來去去,這也是一種現存眼前的六道輪迴而超越不了,統統這樣!

 

那有這個小六道輪迴,你把它擴大,它就兜上去,你這個大六道輪迴就產生了。所以心現識變,科學家用以心控物,不同名詞形容同樣的生命狀態。那我們就要善於去控物,而不要被物控給控回來,那那一個念頭的保持清淨就很重要,保持在「空性」當中。你這一個五蘊生出來,兩千兩百四十兆分之一秒那樣蹦出來的這個畫面就美好,用在你們身體就叫健康,那你不就治病了嗎?當然你們大家學會這個,二、三十年後就沒有醫院了,醫學院都倒閉了,欸,為什麼?因為大家都學會了以心控物,用念頭就治好病了。耶!這是真實的吶,你們要多活幾年吶,去看看未來的世界。如果你們去推行這一個真理的概念的話,未來的世界就改變了,不是越改變越汙濁。

 

現在的環保概念不容易理解,眾生不容易理解佛法的環保概念;那佛法難以理解,為什麼你們這樣做就能達到環保?因為因果兜錯了。譬如說我們現在空氣汙染,你們認為是從何而來?大陸最嚴重的那個叫什麼?(學員們:霧霾)霧霾啊!霧霾從哪裡來?工廠很多對不對?一家一家關是不是?呃!你看這個就從佛法角度就(註:師父「嘖」一聲)……即便知道,知道眾生為什麼這樣做,可是它不是正因,它不是主要原因啊。真正的霧霾來自邪淫,眾生能理解嗎?佛家講了。所以,不是你吃素就等於會有這些好空氣吶(師父笑說),現在的科學研究是不是來了啊?為什麼會想到這個呢?因為最近有想到一個以前認識我的朋友,他後來學佛去吃素。吃了素之後呢?也在深入這一些所謂古聖先賢的這一些理路,儒家啦,道家還沒有這樣,就認為那樣叫修行了。也常常在講座當中去跟人家鄙視說:「不吃素是不對的!」也是一個藝術創作者,然後常常創作相關環保議題這樣子。常常會有一些知見,說:「連吃素都做不到了還談什麼環保?」是這樣的意識。

 

那你看,佛家告訴我們,知見的正確遠比你的持戒深嚴還重要,你持戒深嚴你知見不正確,你會把戒律導向三惡道。知見的正確,你即便現在依習氣還沒持到深嚴的戒律,可是因為你的知見正確,佛家有一句話叫「智為先導」,智慧為先導在前面,就是說領航員那個意思,它會不時慢慢的把你引導到你慢慢也符合所謂正確的戒律。那符合正確的戒律,它就有所謂的「道共戒、定共戒」的問題,它不是持一個死戒。那為什麼說持一個戒會下地獄呢?你持一個戒看不慣所有人不持戒,「看不慣」是不是瞋恨?那佛家沒有告訴我們不持戒下地獄,它告訴你瞋恨下地獄。你持戒瞋恨你還是下地獄,你只是去地獄做個有持戒的地獄眾生,有持戒那種果報的地獄眾生。所以,佛家知見再升級叫「見地」,見地就是「地」這個字出來就是有境界了,那知見還不一定有境界。因此人家禪門說:「你見地如何啊?」你一講出一句話,人家就知道你的境界多高了,這樣。我們知見還不一定,是有這樣。

 

可是偏偏我這個朋友淫慾蠻重的,然後他們那時候我就論跡聽他們在講說:「我們現在的這些空氣跟這些所謂的畜牧業的排泄有關係,所以我們要多吃素。」這個對不對?這個是在「緣」的層面對,不是在「因」。這些空氣汙染等等的主因就是在我們的淫慾、邪淫,是這一件事情。你看,世間人能理解嗎?不能理解!那不能理解,所以佛法很難講,在這個世代,世代變成似是若非的知見非常多,而不是一個很精準的。那意思就是說,如果要大陸或者是整個地球的這一些霧霾、空氣汙染少一點,我們大家就少淫慾就解決了。尤其邪淫它的成分又更重!這個在佛經裡面統統有,我們不能理解。

 

所以你不能理解,你是不是就會有疑惑了,對不對?有疑惑!那是不是叫做「疑」相對「信」,因此不信佛你沒辦法成佛。那「信」不一定是理解,耶!佛講這樣我就接受了、信了,你才有辦法再入「信位」;然後才有辦法去真正理解佛法入「住位」;才有辦法真正修持入「行位」;才有辦法真正把你的功行擴大利濟蒼生叫做「迴向位」。迴向位之後,因為你會資糧越來越成熟、越圓滿,越壯大的意思,你這一顆種子慢慢生成,變成一棵很壯大的樹這樣子,最後你才能入「地位」,十地菩薩。那最後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入「等覺位」。等覺位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破了入「究竟位」,叫做妙覺如來。佛法是這樣修持,那也要像這樣理解。

 

當然我現在講的都是大綱,因為(師父笑說)你要細說……人家 釋迦牟尼佛都說四十九年了,我們這樣怎麼可以就理解了呢?可是至少我們不能理解圓滿,我們每一步的理解都要是正確的,這個很重要。剛剛講見解,知見正確非常重要。那你知見正確,即便你現在持不了戒,你會常常告訴自己「這樣不行!」對不對?這樣不行!你是不是在改了?即使慢一點而已。可是我持戒知見不正確,我處處都:「你們不行!你們不行!」你看,我在創造累積下三惡道的業因,所以我成不了佛是這樣。

 

大家今天有收到一些甘露了沒有?幾滴也有啊!(師父、學員笑)幾滴就夠用了,一滴就夠用了。看這樣其他還有沒有什麼問題?

 

主持人(增麗師姐):感恩 師父慈悲開示!我們還剩下一點點時間,那請我們的同參簡短發問。有請教授。

 

學員(洪輝華教授):師父上人您好!各位師兄師姐大家好!我今天真的是很有勇氣了,從昨天一直〔更、更、更〕(台語:硬撐)到現在,只是想啟請 師父加以解說就是「六和敬」的部分,謝謝!

 

師父:六和敬啊,好,請坐。這個佛告訴我們,四人為一眾,這一眾人只要能夠履踐六和敬就是一個和合僧團。那這個「僧」就是清淨的意思,清淨的團體的意思,跟有沒有剃光頭出家,形式出家沒有關係,當然那也是。那麼它的標準就在六和敬「和合僧團」。只要地球有一個和合僧團出現,就不會有重大災難了,是整個地球都不會有重大災難。譬如說你們現在看到這些溫室效應,南北極的融冰,這個就不會存在了。那是不是地球其他的人都很良善?不是!是因為這六和敬的和合僧團產生的力道,定靜的力道攝受住!也就是說本來這邊很高溫,那這邊很低溫,這邊高溫一直在融冰,這個低溫給它丟進來,這個低溫大過這邊的高溫,所以攝受住,冰比較不融是這樣。而不是這邊的高溫這一群人不見了,不是這樣子。因此你就知道那個力道多大!

 

那我們知道六和敬,所謂的「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戒和同修、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身和同住」這六個。那這六個是依佛法的標準,而不是我們四個人找來,我們討論一下我們喜歡怎麼住,我們大家都符合,你看都「我們」,我們喜歡怎麼吃,每天吃龍蝦,好好!這好!每天吃大閘蟹,好好好!我們以後就是這麼吃,不是這樣子。所以它的「和」要合於佛法的標準,合佛法什麼標準?至少你要從三皈依開始。哪三皈依?你說我們這四個人在一起,有沒有我們都真正皈依「佛、法、僧」?那真正皈依佛、法、僧不是那個形式去……大家「有!我有秀出來皈依證」,還在比「你看我四張,你兩張你遜了,不行!我們要找四張的才可以!」這叫同一標準,不是這個東西,它是講真正實質。我皈依佛、法、僧,我要畢生以「覺」為宗旨,以「正」為宗旨,以「清淨」為終極目標,這叫皈依佛、法、僧,回歸依靠。

 

那皈依有程度,在一個人還未曾皈依的時候的第一個皈依,就是一種所謂的回——轉回來,有人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那個意思。可是,是不是你回頭了就解決了?不是!你回頭了你還要「行」,還要運作上去,你有從剛皈依跟皈依圓滿。那這個就是因人而異了,這不是拿幾張皈依證了數,那麼皈依這一個標準要有。至少你不能是邪靈邪知邪見,對不對?那皈依佛我們要覺悟,那你老是在那邊糊塗,不行啊。那我們四個,你特別糊塗怎麼辦?你要趕快加油回復,我們四個,你現在糊塗,我們三個都「覺」,那我們六和敬的僧團的力道就沒有了。哪一天你恢復了你的「覺」,我們六和敬的僧團第一步有了,是這樣。那你恢復了,我退轉了,那還是沒有,你看多難!這還是第一步。三皈五戒,你要持五戒「殺、盜、淫、妄、酒」,酒是「遮戒」,凡關一切的遮戒你都持;殺、盜、淫、妄是「性戒」你要做到,是這樣。好!「十善」有沒有?「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至少你要做到這邊,你的「六和敬」的基礎才有。基礎就是說你這一個小學六和敬,六和敬假設也有從小學到大學,你小學六和敬有了,你還產生這個功能,這可以理解嗎?

 

所以,那一天聽說有人發心要找四個人去履踐六和敬,哇!聽到好歡喜喔!這地球有希望了。可是我們反問:「你發起的人你做到了沒?」就:「嗯,那個……我們是……六個攪和、攪和啊!」(師父笑說)那就不行!懂嗎?因此,六和敬是一個對現在這個時代因緣是一個理想。那我們為什麼用理想去講?它不容易達到,可是也期許我們身為一個佛弟子要極力、盡力去把自己往這個方向走。聽好喔!我都加個「自己」而不是我們盡力找四個人去做,不是這樣。你只要自己做到,你一個都做到,你不是六和敬僧團,那另外一個時空也有那一個人做到,有機緣你們會碰到,那碰到這時候就一半的六和敬僧團出現了,還是沒作用。耶!又另外一個時空又有另外兩個人碰到了,這兩個又碰到了兜起來,自自然然六和敬僧團就形成了,是這樣。

 

好!那你看看我剛剛講的那些六和敬僧團,你之所以能達到「和」,大家一起達到和,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你「無我」,對不對?換言之,六和敬僧團幾幾乎乎都已經是阿羅漢了,四個阿羅漢住在一起。或者四個阿羅漢最低級好了,四個「須陀洹」住在一起,有了,我們現在不行。因此第一關鍵就是,先把自己成就須陀洹以上,那就有希望,有希望還不一定明確能達到,這個六和敬僧團。

 

那你不要說其他的,有的概念很抽象,我們拉六和敬僧團的其中一個條件、概念大家一定很清楚,「利」,利再縮小一點,利有很多,「錢」,錢和同均你們要嗎?聽得懂嗎?要不然叫「利和同均」,利比較大,錢是利的一樣,我們其他的不用。「錢和同均」有錢大家一起用,你的錢就是我的錢,這時候人家說:「我的錢不是你的錢」(師父、學員大笑),這就不行了,你知道嗎?這樣就不行了。所以,錢!我的錢是一切天下人的錢,你可以了。那你們做得到做不到?這一點是最容易做到的吶!在六和敬裡面這一點是最容易做到的,如果你這一點做不到你就沒辦法。你說:「沒有、沒有!師父!我覺得『身和同住』比較容易做到。」真的嗎?你是沒跟怪癖的人睡過覺,對不對?跟他住過同一個屋簷。為什麼我們現在人一大堆口舌之爭?就沒辦法和和氣氣的住在一起。你不要說天底下感情最好的人就夫妻,要不然怎麼會結為夫妻?(師父笑說)那感情這麼好還是每天吵架也不和。我們不要說有一個對象,自己跟自己,自己跟自己都會衝突不和吶,我們連跟自己都不和,要不然怎麼會有憂鬱症、躁鬱症呢?那個強迫症「我明明不想這樣,可是我裡面有一個誰一直要對……」(師父笑說)都是這種東西。你看,住也不容易,要修,誰容易了?「無我」的人,都沒有一個我,還有什麼好挑剔的,什麼都好。

 

所以要成就六和敬,你就要在你生活當中待人處世隨時隨處都「好好好!好好好!嗯,非常好!統統好!」這樣子。那你說:「師父!他如果拿一把刀要殺你呢?」「忍辱仙人你不是在學嗎?好好好!」「那如果他打你一巴掌呢?」「凌遲而死都可以好了,一巴掌算什麼?」真是這樣。「那我受不了侮辱」,因此唯獨中國的六度,忍度,忍波羅蜜加一個辱,中國人就是「士可殺,不可辱」你忍不過,你就沒辦法了,事實上「讓」,讓盡天下你自然就「和」。所以,以佛陀分析出來的那六大項,去運作六和敬,六和敬僧團是很好的事情。

 

那如果我們算一下在座,可以除以四,你看!地球就不只利益一個地球了吶!我們可以利益多虛空法界幾個地球了?我看那時候外星人都組團來參拜了(學員笑)。就不會在那邊看地球什麼時候要核爆什麼等等,是這樣。所以「六和敬」這樣可以明白嗎?

 

主持人(增麗師姐):感恩 師父慈悲開示,今天的時間可能……

 

師父:差不多了,是吧!差不多了。你看我們就和,不要說:「呃……我還有一個問題?」,突然……欸,又不和(師父笑、學員大笑),馬上就學起來六和敬「見和同解」。好啦!就這樣子吧!今天可能又多了兩滴甘露回去了,希望大家都好,感謝啦!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所謂「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不二;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隨處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切莫忘記了你們本來是佛,皆當成佛。

 

「但問耕耘,不問收穫,春播一粒種,秋收萬擔糧」,所以修行是「個我」的事,一切蒼生也是個「個我」,所以我們基本上要具備著「同體觀」。那麼這一個同體觀生成之後,你們的「厭離心」、你們的「大悲心」、你們的「般若心」要去凝聚回來,就不是那麼個難。學佛的難處都在於我們給自己空間,都在於我們沒有所謂的破釜沉舟的這一個志願。所謂是「不發菩提心,不能成佛道」。菩提心是誰發?是自己發。事實上,菩提心也是我們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我們也不過是期望我們自己,開一扇窗、開一扇門,把我們這個良知良能給流露出來而已。所以,凡事不要把「難」擺在前面,要把我們的「精進力」給提煉出來。感謝!

 

全體學員:謝謝 師父!謝謝 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