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61126 台中明覺法堂【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chung, Taiwan on November 26, 2016】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6-11-26 | 1664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弘聖上師 能量藝術法作- 浮在風之上 水彩



時間:1051126  19:30~21:00

 

地點:台中市北屯區后庄里庄內巷111

 

紀錄組恭敬整理

 

在這個時代,要去接觸到真正的佛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佛經上也常常跟我們講說「人身難得」……最後「佛法難聞」,如果我們四事因緣沒有具足,佛法我們接觸到了也等於沒有。那當中有兩個條件,一個叫「中土難生」,我們也要生;那另一個「明師難求」,我們也要去遇到;最後,「佛法難聞」它就不是一個難的事情了。那麼得人身如爪上塵(爪子上面的灰塵),你看,這個機率相對於一切世間的塵埃、塵土,這個比例是我們現在的人很難去想像的。

 

那麼既然有緣遇到了佛法的學修,我們還得要去把握,而一切佛法的學修還得從「佛」這個字去瞭解起。「佛」是所謂「佛陀」的簡稱,那麼「佛陀」又是「佛陀耶」的簡稱,我們一般稱之為西來語,也就是所謂的西域。當時孫悟空陪著唐三藏去哪裡取經?一般講西域,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印度」這個地方,就是說這是印度話。那為什麼現在簡稱為一個「佛」字?如果嚴格來講,用一個「佛」字,不太能代表它原來當時這個「佛陀耶」的意思,因為「佛」字應該是講「覺」,那麼它還有「明」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一個生命體要有察覺的能力,察覺完之後,還得要去明白它,它有「明」這一個字的意思,所以叫做「佛陀耶」。

 

那麼「佛」既然是察覺明白,我們得要去問問看我們有沒有去察覺明白,察覺明白什麼呢?一切的存在嘛,「一切的存在」在佛家來講叫做「諸法」,明白它,實相就出來了,真實的境界、真實的這一些理路就顯化出來,我們今天之所以變成眾生,也就是迷,「迷」相對於「覺」。那麼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也有這一些憧憬,所謂是「啊〜佛法,聽人家講得多美好,成佛多好,佛是多好的生命體,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切人世間、一切生命的問題統統可以去改善」,於是我們許多眾生也就投入了這一個生命的體系去運作。那麼也投入了半天、投入了好幾年,可是偏偏就常常出現那一種所謂的「念佛一年,佛在眼前;念佛兩年,佛在西天;念佛三年,佛化雲煙」,什麼都沒了!這是為什麼呢?佛家告訴我們一句話:「不發菩提心,不能成佛道」,也就是「發菩提心」這一個關鍵沒有,以致於我們學佛、學法頂多只是什麼?一種仰賴,我們一般講的依賴。

 

那為什麼我們依賴?因為我們會知道、會察覺到我們生命的苦處,我們不想要那一個苦,可是我們並不明白,不明白的眾生還是依賴著習氣在運作,習氣當中有一件事情就是不勞而獲!所以,只要聽說佛可以幫我們解決很多事情,那我們也不想去努力發展我們這一個生命體,也不想花時間真正去明白,於是就找到一個「佛」啊,反正我們把所有的問題都丟給祂就好了,祂就幫我們解決了,這個叫做佛法!你看,(師父笑說)這是眾生所認知的佛法,並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自古以來,慢慢依著這一種知見延綿,傳到現在這個時代,就把佛法變成是一種迷信。乃至於所有的宗教,最原初也是為了解決一切生命存在的問題而反射出來所謂「法」的運作,那麼所有的宗教徒都有這一個習氣,剛剛講的這個習氣是指眾生,而不特指佛教徒,眾生是一切眾緣和合而生成之現象,當然裡面包含佛教徒、包含一切宗教徒,也包含了一切沒有信仰的那一類的人、事、物。那麼所有的一切眾生都具足這一種劣根性,所以在生命的衍流裡面,他不會去努力發展,以致於這一個菩提心在相較之下就非常的難!

 

那麼許多學佛的人又輕視了佛法,為什麼會輕視?因為他沒有去深入瞭解,沒有瞭解的時候,就會變成所謂口號的傳承,喊一個口號,然後一直傳傳傳到現在。就像我們小時候也常常聽到很多口號,依我的人生歷程這一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藝術美化人生」這種口號,因為我們學美術的嘛,然後我們也常常會掛在嘴邊:「藝術美化人生」,好像只要是拿著畫筆的人都在美化人生了。可是,發現隨著年歲一天一天的增長,畫畫的人越來越痛苦、越來越痛苦、越來越痛苦,也沒美化到人生。你看,我們人從來不會很細緻的去思惟:「咦?那這一句話到底是什麼?」對不對?或者只是一種所謂的安慰劑~藝術美化人生,又或是一個我可以拿來騙人的工具!安慰劑是安慰自己嘛,那往外運用的話就變成騙人的工具啊!

 

比如我跟你說:「藝術可以美化人生,你同意嗎?」那你說:「同意啊!怎麼美化?」(師父笑說)「來!多買我的畫回去掛,就美化你的人生」(學員笑),騙人的啊!那你買我的畫回去掛在你家牆壁,你也許也不懂藝術,反正人家說藝術美化人生就對了,你看,這時候又裝氣質了,對不對?所以,這些錯誤的心態,虛偽啦、愛面子啦、假裝啦,也是人的特質,這個特質也就是「迷」的現象之一而已。那麼迷的現象有多少?迷的現象無量無邊,於是才有無量無邊的法,佛法把它歸納為八萬四千大類,所以才講八萬四千法是因應著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而建立的。那麼這一個塵勞煩惱也就是迷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同時又是下一次迷的原因,所以因果相續循環不空。

 

所以,佛家才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要去學習佛法跟信任佛法,你得要從「相信因果」開始,而要去成就無上佛道,你得要從「發菩提心」開始,這麼一來,我們眾生又有很多的課題啊,比如說什麼是發菩提心?因為我們又看到很多苦難的人們常常去廟裡面發願,對不對?然後說:「有啊!我天天都在發菩提心啊!」去廟裡面發菩提心。尤其是寺廟,我們最近常去大陸,都有所謂的菩提子,去求菩提子就變菩提心了,你看看!那菩提子又有多所種類喔,有長的、有圓的、有大的、有小的,然後有中國種的、印度種的或是哪裡種的……一大堆,對不對?這些統統不是佛法,這些只是一種佛教文化,人們運用它去做一種交流或者是維生、寄託的一種行為模式而已。那麼這個發菩提心,有些人也錯以為我們進去廟裡跟佛菩薩交換條件所做的那個發願叫做「菩提心」,其實統統不對。

 

那麼菩提心是一個,可是這一個菩提心我們不能看輕它!因為這一個菩提心涵容了無數多種心,所有一切美好的、無數多種美好的心涵容在一起就叫做「菩提心」。可是,這麼一來,我們在學習的人就會感到很抽象,難以去掌握、難以去依循,所以,佛家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之下,剛剛講的「佛、佛陀、佛陀耶」這個覺悟圓滿明白的人,祂就在不同時空的狀態下,應對著不同思慮的眾生,去講了非常多種的菩提心的樣子跟條件。好比說以前你們常常聽說的直心、悲心、深心,那麼你聽半天,也不知道「直心、悲心、深心」是什麼東西,「啊〜直心可能是真誠心吧!」你看,這又是解釋、又是定義。那真誠心是什麼東西?「真誠心就是我對你好啊!」可是,我們都常常是熱臉貼冷屁股,對不對?對他好,他還不識貨,你看,你有這個情緒起來了,你剛剛那個心也就不叫誠心了,所以我們又會誤解。

 

那麼我們又是知識分子,又有機會讀到一點書而去定義它,歷史上的一些有學修養的人也去定義了它,我們去查了,啊〜原來什麼叫真誠心?一念不生是謂誠!這時候又演變到「一念不生」,所謂直心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直接了當、不取巧。那麼我們現在又講一念不生,你看,又更抽象了,什麼叫做一念不生?諸多的想像:「是不是呆子還是白痴啊?」(師父笑)我們又會定義錯啊!你看,我們都用我們眾生的經驗法則的這一個知見去定位我們人生的一切,我們就永遠沒辦法瞭解。比如說白痴他也有想法,呆子還是有想法,他不是一念不生啊,所以,這一個「一念」非常的難理解。

 

好,這邊岔出來,那一天,有一個學員來找我,就對我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師父,這個……」因為他在學校教書嘛,「我看到有一個學生還滿良善的,可是常常被其他的學生給汙染,很可惜!這個學生很良善,我覺得應該有善根、有佛緣,那我應該怎麼樣才能保護他,才能教會他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我說:「那你來是找我幹什麼?」「我有一些煩惱要請教你啊!」那佛言:「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為什麼會有這一個想法講述說:「我怎麼樣幫助他得到一心不亂,他就不會被旁邊這些比較不好的同學給汙染了呢?」你看,為什麼會有這一個想法?表示我們看輕了「一心不亂」,我們並不懂得什麼叫做「一心不亂」!我們有可能在我們的知見裡面有一個「一心不亂」的定義,那我覺得「一心不亂」可能有一些做法就可以做到,你看,這又是眾生有思惟之心的結果,還是錯誤。

 

所以,我們一切眾生為什麼要學佛?你看,我們「起心即妄,動念即乖」,就是起心動念都是不對,那因為我們眾生活在這樣的生命體系裡面,無有幸福美滿可言,所以才要一個學法。那麼講回來,剛剛講的那個直心、悲心、深心難懂,所以佛又在不同時空告訴我們。那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又必備了另外三個條件,你這三個條件也對、那三個條件也對,還有好多好多種三個條件,細說無盡,因為有一個眾生可能就有一個條件告訴他這個就叫做菩提心。所以,拉回來剛剛講的這另外三個條件,對目前現代的人可能又比較好理解,所謂是厭離心,什麼叫厭離?「厭—離—心」好理解,「厭」一般講討厭、厭煩、厭棄;「離」是離開、放下的意思;「心」不用講,就是我們的念頭。那厭離什麼?是不是我們覺得這一個世間不美好,想要離開這個世間,那要離開,相對性來講,必然有一個嚮往的美好,要去促成那一個美好!所以,你要有一個美好,你原來的如果放不下,你就達不成。

 

那這一個部分是依眾生來講有一個不好,可是偏偏我們現在的眾生又會認為這個世間有多方面的好!對不對?固然有很多的不好,我們要厭離,可是為什麼這個厭離心還是生不起來?我們明知道有不好,還是生不起來?因為我們在生起厭離不好的同時,我們看到了那個認為的「好」,所以這個厭離又退燒了,永遠起不了厭離心,你就知道厭離心擺第一。那麼如果依修淨土的來講,要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你看,剛剛講的「一心不亂」來了,什麼叫一心?你一切世間的念頭統統沒有,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這叫「一心」,那你這一個「一心」不受一切人事物的動搖跟影響叫「不亂」,達到了「一心不亂」,你才有能力往生極樂世界,你看看,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標準。

 

那建構在這個「一心不亂」這個詞裡面,才有它的等級可言,當你還沒達到一心不亂,你沒辦法。它的最低級、最初級的一心不亂就是所謂的「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你的執著、你的煩惱還沒有斷,可是,因為你這個「一心」〜專注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這一個心,遍及了你的人生,把原來你會起心動念的那個煩惱的生命狀態的運作給蓋住了,這個叫功夫成片。那功夫成片還有前後叫做「功夫伏住」,伏住了,在臨終一念「阿彌陀佛」,統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再高等的才真正講到一心不亂,從哪裡?從「事一心不亂」提升到「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就是境界的問題了。到了「理一心不亂」,也就是禪宗在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依「理一心不亂」,他在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已經都契入所謂的「實報莊嚴土」,也就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的品位就相當高了。

 

那麼這時候為什麼講品位,而不只停在法身大士而已?因為就算你沒有得到真正的「理一心不亂」,你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你的生命體也是法身大士了,這是靠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力,意思是說祂當時發的願。你看,人家都是發這種願,這種願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啊!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如果當年沒發菩提心,祂現在成不了阿彌陀佛。那你就知道為什麼祂能夠加被我們,只要我們條件稍微符合。自力也許沒有做到,我們只是符合某種條件而已,這一個符合的條件並沒有落實得非常的成熟跟圓滿,並沒有,我們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也同時變成阿彌陀佛這一個世界裡的法身大士,佛家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阿惟越致菩薩」,你只要進去,不管你是比較低一點的位階叫做「凡聖同居土」,還是上來的「方便有餘土」,剛剛講的理一心不亂的「實報莊嚴土」,統統都有「阿惟越致菩薩」的威神力,也就是你們一般講的這些神通、德能相好,統統有。

 

祂們在學習就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了,祂們學習不是天天,天天太久了,是每分每秒,用你們的概念,每分每秒都分身無量。分身無量去一切世界(十方),乃至於可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的佛的教化場去什麼?去拜佛、聽經聞法跟學佛,就做兩件事情,你看,分身無量。那麼祂既然沒做到,為什麼有辦法?剛剛講的,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加持有辦法達到。那祂的本願威神力加持,最初從哪裡來?也就是那個菩提心!你就知道真正發菩提心跟你做到了的那一個力道有多強,那個力量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一般我們也常常看到念佛人,或者是我們大家也有在念佛,有些同參有在念佛,會為了這一些病苦而念佛,對不對?有的也念了有一點效果,那麼你要知道真正的理論,要透過念佛去幫助別人並能達到圓滿的效果,這個念佛的人一定得念到「理一心不亂」才有這個功夫,這個叫做標準。為什麼要講這個呢?有這個標準的時候,我們自己在念佛就不會傲慢,你懂嗎?有時候我們稍微念一下,境界好了……比如說我生病,我念一下,境界稍微好了,我就認為:「嗯〜我很厲害了」,對不對?那你就問看看自己:「念到一心不亂了沒?」啊!如果你自己沒念到……一心不亂是什麼?剛剛講了,法身大士啊!那法身大士是什麼呢?法身大士就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了啊!就是你「所作已辦」。什麼叫「所作已辦」?我們一直作不辦,對不對?(師父笑說)眾生就是一直作不辦,佛菩薩「所作已辦」。「所作已辦」就是你世間的生命狀態已經畢業了,你這個人完全沒有煩惱、完全沒有痛苦、完全沒有不如意,你的心完全可以心想事成,法身大士簡言之可以這麼形容,德能相好,可以分身無量,愛去哪個世界,一念就到。

 

那你就問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如果沒有,那絶對不是你自己念好的。是某些因緣會遇之下,你透過「念佛」這一個因、這一個緣來促成某些佛菩薩對你的加持,你是靠他力、不是靠自力,所以這樣子我們一個人就不會去傲慢,那很多人是很傲慢。有時候你在傲慢的狀態底下,很多狀況還會好,有可能是魔來加持也不一定,那魔來加持,可能有另外的一些手段,會想要你去跟祂交換啊,比如說前幾天我們談到民間信仰裡面有很多所謂的神職人員,每每在不知不覺當中,在成長的過程裡面就沒有原因的生病、沒有原因的去看醫生,然後沒有原因的出院。出院了又沒有原因的不舒服,又沒有原因去看醫生,就是莫名其妙進去、莫名其妙出來,不斷這樣。有時候一些神祇需要他的時候,就會用了很多手段,那麼只要他照著某些功法去做,做了之後,他也沒有原因就好起來了。你看,這可能是一種交換,這跟我們自力的修持的成果是不一樣的。

 

那為什麼要修佛?因為佛告訴我們,我們所有一切的問題都可以靠自己去解決它,不必靠外在,可是你得要完全的符合正確的理論、方法,完完全全的符合。那麼我們現在要完全符合並不容易,對不對?不容易!能夠解決人世間的一些小憂小惱是沒問題的,因為那個業力還算淺,可是你真正要達到真實究竟圓滿的生命狀態,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第一個關鍵就是剛剛我們一直在講的,我們沒有發菩提心,那沒有發菩提心,你所有一切修持的運作都不會到位。連世間都講什麼呢?君子立長志,小人常立志!也說志向定得越高遠,他的成就可能就越大,對不對?那當然,這是有條件底下的講法啦,要不然所有的講述都不能是以一概全。比如說,通常古人在講這些話的時候,他都已經先設定我們是良善的那一種人、是有毅力的那一種人、是不懶散的那一種人的前提之下,要不然你說志向定得越遠,成就越大,那我們現在很會畫大餅卻都不努力的人一堆啊,那那一個成就從何而來?

 

所以,通常古人在講一句話,裡面已經包含很多,就好像剛剛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個心,對不對?菩提心,你看到一個心而已,可是裡面具足了很多的心,我們講回來,其中一樣就是「厭離心」,你必須要對這個世間厭離。那厭離又不能誤解這個「厭」字放在這邊的定義,要不然我們又會認為佛法自相矛盾,它不是叫我們要歡喜心嗎?這時候怎麼又一個討厭心來了呢?它這個厭離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去迷戀、執著的意思,不要迷戀、執著在這個人世間裡面,乃至於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時候也不是人世間嘛,比如說娑婆世界有鬼啊,也有神啊,那神比我們幸福,祂怎麼生起那個厭離?

 

所以,為什麼十方三世佛在八相成道都選擇在人間?因為人要成佛最容易,因為他苦樂參半,他不會完全樂,樂到人家講樂不思蜀,沒有心情跟你在什麼學修成長;他也不會痛苦到不行,沒有精力跟你學修成長,不會這樣。可是,現在的人又不一定了,因為現在的人內在的劣根性越來越強、越來越強,要他去做這種反思,他會,可是反思之後會付諸行動是不太容易,不太容易!所以,要起了厭離心,那光是厭離心還是不行,它還有大悲心,那麼「大悲心」跟我們世間在講的這一個愛心……比如說我們世間常常講:「咦?那個人好慈悲,怎麼命運還是那麼苦啊?某某人很慈悲啊,怎麼又……」,跟這種慈悲沒什麼關係。

 

我們世間人常常把大悲、慈悲、愛心、同情心搞錯,所以我們一般人常常看到說……一旦世界有災難,就有什麼會、什麼會在募款嘛,十字會啦、什麼……一大堆啦,講不出來,反正就是會去捐錢就對了,然後就把它定位「好有慈悲心喔!」其實不然啊,那有時候走在路上看到乞丐,丟錢給他,「哎呀!好有慈悲心喔!」那看到流浪狗在受苦受難,把牠抓去打針、吃藥,然後餵牠,「好有慈悲心喔!」其實這樣的行為裡面不一定是圓滿的慈悲心,它有可能是有慈悲心的人去做這麼一件事情,可是,多數在做這些事情的人不一定有慈悲心。多數都是同情心跟一種依情識作用的愛心跟一種「自己受不了」,什麼意思呢?受不了看到這些不好的畫面而產生的一種窩囊心。那我要解決我的窩囊、我的不舒服嘛,所以我要趕快把這個景象給解決掉,你看,「心」你看不到,行為都一樣,比如說捐錢就錢丟出去嘛,對不對?都一樣,可是他裡面的起心動念都不一樣。

 

那麼慈悲心不是只講這些東西,慈悲心在佛家講的大悲,尤其加上一個「大」,「大悲心」它必須具足有一個跟世間的愛心不一樣的條件,在於它必須有一種「欲令眾生離真實苦、得究竟樂」的一個願心的付出行動,必須要有這個基礎。那你說這兩句話〜離真實苦、得究竟樂,如果我們是沒有學佛的人,我們對這兩句話又很難理解了,人家照顧流浪狗不是也讓牠離苦得樂嗎?你看,這就不一樣的概念,所以它加一個「真實」跟「究竟」,也就是說如果一切眾生他沒有覺悟、沒有開智慧,他永遠不可能離苦得樂。他只能離什麼?欲業稍微消一點,或者是被干擾了,在干擾的狀態裡面,人家安慰他也好,或是他曾經聽過什麼道理,比較想得開,只是這樣而已,他並沒有把這一個苦難的真實的原因給徹底解決、消除,所以他沒辦法離真實苦,沒辦法離真實苦就沒辦法得究竟樂。那這一件事情必須得要這個眾生開智慧才有辦法,你看,「大悲心」是這種條件。

 

那為什麼要加上一個「大悲心」?因為如果你沒有大悲心,這個「厭離心」就會落於二乘,一般我們講的小乘的什麼?斷見,斷滅見,也就是說一般人家講的偏空,然後祂只顧自利、不利他,所以不究竟。一般我們講的小乘~須陀洹、阿羅漢、辟支佛,聲聞、緣覺這一類的小乘人。大悲心不為自己嘛,對不對?剛剛講的那種愛心是為自己的條件下去對人家好的,「大悲心」不是!那麼大悲心的加諸上去,這時候才是往大乘的一個學修邁進。但這時候還不足以叫做「菩提心」,後面還得要再加上什麼?加上「般若心」!那為什麼講般若而不講智慧之心?因為智慧常常為世間人給錯解,世間人常常把聰明當智慧,所以為避免這一個錯解,在翻譯經典的時候,不翻譯成智慧,直接保留其音,叫做「般若」,所以般若更圓滿,因為般若有證入空性的這一個條件,而世間人在講的智慧並沒有。

 

我們世間很多聖人、很多聖賢嘛,我們也都認為他們是很有智慧的人類啊,可是,他有沒有證入空性就不一定,對不對?那只要你沒辦法證入空性,你就沒辦法把你的大悲心圓滿。所以,佛家又有另外一個言詞叫做「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因為他沒有般若。所以,你要去發菩提心,你就要具足厭離心、大悲心、般若心,這三個圓滿具足的人就叫做發菩提心的眾生。所以,他剛發菩提心,發嘛~發展的意思,那麼「發」它有很多意義,剛萌發,剛萌發還沒有發展的那種感覺〜已經上路了,剛萌發還在原點。像那個豆子啊,剛冒一個芽出來,它還沒有很快速變成根,然後根就開始吸收很多養分,對不對?這時候是不是有一種發展的意味。所以,一個「發」字它有很多的階段、很多的境界,最初「發菩提心」,你如果連這個最初的發菩提心都沒有,這一個人就不堪稱為一個學佛的佛弟子,就這樣。

 

那最初發菩提心通常會顯示在哪裡?三皈依,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靠嘛,以它為依準。那以佛……「佛」剛剛我們講的,覺悟、明白啊,我要以這個為基準,也許還辦不到,可是,我的人生就是有一個準則了,什麼都不重要了!對不對?我要以佛。那麼「以法」為基準,佛法、佛法嘛,因為你知道有一個方向,你沒有辦法就還是達不成嘛,那我要依什麼辦法呢?依佛的辦法,那個叫「法」,依法,那佛的辦法一定是正確的,所以,法為正,正而不邪謂之「法」是這麼來的。那佛為「覺」嘛,覺而不迷謂之「佛」,所以,我的人生就是要依準、依靠或者是符合往什麼方向?往覺悟的方向一直前進了,這叫「發」,開始發,那這樣就有那個歷程,對不對,有那個次第。然後最後又「以僧」,你有覺悟的方向、有方法,可是你這一個自己一點都不清淨,你的欲望太多,也就是說那個厭離心沒有,我們為什麼厭離不了?因為我們欲望太多,我們有想要的欲望,所以我們放不下,如果你是這樣,前面就叫做空談,空談!都變成假的,所以還得要皈依僧,僧者〜淨而不染謂之僧。這是所謂實質的三寶,自性三寶還得皈依回來。

 

那麼在自性三寶,相對於外,一般佛教徒比較熟的是「住持三寶」,所謂住持三寶就是一般講的「佛、法、僧」。你們看到的佛,人家叫什麼名字,叫「阿彌陀佛」、叫「釋迦牟尼佛」、叫「藥師佛」、叫「毘盧遮那佛」……什麼佛一大堆,十方三世佛,你跟哪一尊有緣,你會看到祂的相,你就以為那一個外相,依著外相這個叫「住持三寶」。那外相的法是什麼,那些經典,對不對?那外相的僧就是出家法師。那麼住持三寶在這個時候重不重要?如果依持能夠直接契入「自性三寶」的人,住持三寶是不重要的,可是,在這一個時代,眾生偏偏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所以這時候住持三寶就產生了它的功效,所謂是舉外明內嘛,它產生的功效就是一種提醒跟一種誘導,好聽叫引導啦,因為我們眾生著相,無依無靠太抽象飄渺,我們沒辦法,我們眾生的心沒辦法有一個著力點。

 

所以,這一些「住持三寶」衍流出來就是一切的佛寺或者是佛家各宗各派的這一些儀軌出來了,那麼這些儀軌這時候重不重要?對多數的人重要!剛剛我講,對於直接歸回自性三寶的那一種人可有可無。那可有可無的狀態也會取決它「有」的部分的原因是什麼?他可以透過這一些有為形式去什麼?做一個利濟眾生的教育表法行為,因為利濟眾生就是這樣,眾生是著相的,你還得要假裝著相,假裝有相,然後才能幫助他契入無相,如果沒有辦法契入無相,我們的般若永遠產生不了,所以叫做「無相智慧」。

 

所以,這個菩提心發了,你才有可能真正去學佛,然後真正去成佛,才有辦法,而不是說我發了菩提心就成佛了。當然,這要看眾生的根器,有些是可以的,有些在發的當下就成佛了,譬如說六祖惠能那一種生命體。那我們不行,我們得要從萌發開始,萌發第二階段發展。所以在你萌發之前叫做什麼?叫做不覺。我們剛剛講「佛」,你要修佛,你要知道佛是什麼啊?佛是覺悟嘛,覺悟相對什麼?相對不覺,那如果我們覺悟,我們就不用學啊!因為我們不覺,所以相對要來一個覺悟啊!所以,從「不覺」,你萌發出來菩提心的時候,那時候叫做「始覺」,開始覺悟了!再依著開始覺悟且不退轉,前提都是沒有退轉、沒有走岔路的喔,不退轉、勇猛精進,你就會進入「相似覺」,很像、很像,你有那個樣子了。相似覺再勇猛精進,你就契入了所謂的「分證覺」,你已經覺悟了,已經覺悟了!

 

那麼這一個覺悟在整個華嚴的體系來講,就是所謂的初住位,初住位才能算是「分證覺」,在十信位那個階段都叫「相似覺」跟「始覺」而已。所以,開始覺悟,開始覺悟的這個人才有能力進入信位菩薩,那為什麼叫做信位菩薩呢?從初信到十信,顧名思義,祂信佛了,你就知道「信」多難,對不對?「信」啊!好比說我們現在信佛嗎?有很多人會說:「不信,怎麼會來學佛?」那信,怎麼還會有疑惑呢?「就是有疑惑才要來學啊!」你看,都變成這種輪迴。所以,在佛家的標準不是這樣,你要進入信位,你得從始覺開始。

 

那你說「如果我不信,我為什麼會來學佛呢?」很多很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佛教徒都不是因為信佛才學佛的,都是因為聽說「佛法可以給我好處」,對不對?可以給我好處,我不一定相信它啦,對啊!那我想要我的好處,聽說佛法可以給我,我去看看,那看了還一直去看,是不是真的信了?不是!因為也沒有別的地方可看,所以我只好窩著,反正我是一個人,就是二十四小時嘛,不在那邊就在這邊,那別的地方也無聊嘛,在這邊可能有一點有趣,對不對?然後就窩著,這個死沉沉的狀態就在佛法裡面運作了。那因為你是死沉沉的,佛法來到你身上也是死沉沉的,所以,佛法來到你身上就變成「死沉沉法」,不叫佛法。所以,決定還是在人,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切經書因人說有,萬法本自人興,還是得看這個人的造化。

 

那麼你看,到了這個分證覺初住菩薩以上就有幾個位次了?四十一個位次,到最後第四十二個就叫做「究竟覺」,那我們還在什麼覺?譬如說大部分的人會把自己定位「咦!至少我始覺了吧?」對不對,我開始明白了嘛,並沒有!因為我們多數都還在不覺,我們只能講什麼?我們有接觸到始覺的機緣,可是我們不一定有始覺,開始的「始」,不是死掉的那個「死」喔!那我們比較接近什麼?真的是「死覺」(學員笑),覺悟死掉了嘛,「覺悟」這件事情被我們給搞死掉了。「始覺」就是我開始明白了,如果你不明白,你就不會努力勇猛精進去學。所以,我開始明白了,明白什麼?明白「明白」這件事情,覺嘛,佛是覺,我開始明白佛法是什麼事情了。

 

佛法的講述是什麼?四個字〜諸法實相,白話文叫做「宇宙人生的真相」,我開始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了。那開始明白的人都從哪裡明白,你知道嗎?從因果理路明白,那它跟你讀書讀得多高統統沒有關係,比如說一個教授,他讀到很高,也在學校當個教授在教書了,大學的、研究所的、博士班的都好,總之,在社會層級裡面的社會地位算是最高了,他也不一定有覺啊!他也不一定明白啊!那不明白,怎麼能夠讀書讀那麼高呢?然後當個教授、社會地位最高呢?你看,為什麼佛法講般若而不講智慧?這時候世間人會說那個教授之所以能夠讀書讀那麼高,就叫做他有智慧、有聰明,對不對?其實跟智慧、聰明都沒有關係。那你們有沒有明白一些道理了啊?多數的人也都有啦,沒有始覺,也有始覺前面的補習班的覺啦,對不對?明白,因為你們有學過,那個叫做「福報」嘛,並不是他明白什麼,而是那是他的福報,福報使然。

 

所以,佛法告訴你們重要的是覺~明白,那我們就要第一步努力從始覺開始。一個由始覺開始的人,他就有軸線了,也就是他不會像那個浮萍一樣,雖然有根,然後表面漂亮,可是它無定,它的生命沒辦法自主。始覺的人就開始有自主生命的能力了喔,他也開始不會怨天尤人了喔!因為他開始明白「原來一切的人生造化都有它的業因果報」這個理路,也就是那個業因果報都是我自己創造的,他明白是自己創造的,所以,他遇到人生的一切災難就不會往外怪罪了,你看,他有這個好處,那不會往外怪罪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什麼?他不會不斷造業。

 

所以,始覺的人不一定有創造福報的勇猛精進,可是他比較有減少造業的機會!這就差很多了哦,這個生命體就會越來越好,他是從這邊開始。可是,他有時候力道不足,所以他要不斷「覺」。那始覺之後的人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不覺的人是不願意的,不覺的人他就是我剛剛前面講的那樣,為什麼接觸佛法,是真的來學的嗎?不是,很多人說「我來吸氣的」(學員笑),(師父笑說)我說又不是鬼,對不對(學員大笑),鬼不是在吃飯時都吸氣,因為喉嚨太細了,以致於祂用吸的。所以你們要燃香嘛,要用焰口火供嘛,對不對?那是慈悲心,要養鬼的啦,不是說你們家在養小鬼那個吶,是講你們要供養鬼道,不要說「鬼道」,說供養「無形的眾生」,有這一個理路在。

 

那麼我們得從始覺,那你就知道,你的菩提心就要發起來啊!你如果這個菩提心沒發起來的話,你始覺不了,它有另外一個言詞的關鍵,就是你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而存在?始覺的人他就開始明白「我的生命存在不再是為我自己了」,不再是為我自己了!那我有沒有自己?我目前有這個自己,可是我這個自己是我利濟蒼生的工具,那就是「始覺」。所以,這個是不是叫大悲心?對不對?剛剛講的大悲心啊,他利益眾生,他不是在斷滅啊!「厭離心」沒有這一個態度它就斷滅,它就落在斷滅的見解上。

 

所以,這個見解很重要,佛家也告訴我們,我們一切在學佛的這些眾生,見解、知見的正確遠重要於你「自認為」持戒深嚴這件事情。你是有持戒的人,你的見解錯誤,你就會持個什麼?持個造業戒,這樣講。什麼叫持戒造業?比如說以前我們認識很多吃素的人,那吃素很好,他自認為「我持戒」,尤其現在的人所謂受菩薩戒的,它就變成一條戒。那有很多宗教它規定這是一條戒〜不殺生戒,它很周到、很好,可是人家一不小心在他身邊沒有吃素,他就起瞋恨,那是別人自己,他也起瞋恨。那麼有的人持到連鍋子都不能煮過葷的,有這種,然後一旦摸到了,他就起瞋恨,你看,他持戒深嚴幫助他去哪裡?地獄,對不對?!佛法裡面有明文告訴我們,瞋恨心是地獄的業因,瞋恨會下地獄的意思,可是,你找不到任何一個經典說:「不吃素會下地獄」,那是不是我們大肆的去吃肉?也不是這樣講。

 

所以,在當年  釋迦牟尼佛祂訂的戒律裡面就告訴我們「三淨肉」,你如果吃肉的,你吃「三淨肉」,透過在吃「三淨肉」的基礎,你慢慢提升、慢慢心裡發現、慢慢有一個法的引導,你慢慢自己去吃素,這一個叫做知見,你的知見要正確。那剛剛講的那個「看不得別人不吃素」叫做知見錯誤。當然,這只是一個比喻,佛法裡面也不是在於吃素或不吃素而已,它告訴你:「你要覺悟」,你要覺悟!所以,持戒能升天、布施長福報、念佛得因果啊!那如果講到更高段的法:佛不念佛、佛不拜佛、佛不持戒、佛不布施……統統不吶,你們以前學佛統統要的,現在都統統不要吶,你知道嗎?

 

那你看,這時候你們又不能亂兜了啊,你就知道佛法是因緣生、因緣滅的,佛所說法亦依眾生之機而建立,所以祂才說「法」是對著不同眾生,有的眾生執著「有」,祂以「空」破之;有的眾生偏於「空」、執著空,祂以「有」導之。那麼到底是說「有」還是說「空」?這是不定法,既非空亦非有,百非皆無,四非無到百非統統無,統統沒有。所以,這一個生命境界就不是一般學佛的人能夠去理解了,我們不是講一般人喔,是還特指一般學佛的人。那它的前提是什麼?你沒有發菩提心,你沒有勇猛精進去建構厭離、大悲跟般若的時候,你永遠無法理解更高層次的法,剛剛講的只是一個初始。

 

那麼這一個菩提心發出來了,你不是就解決了,這一個菩提心發出來,你可以勉強說你最初級的悟性出來了~開悟,我們講的開悟,換言之,開悟也有很多的層級,有到「大徹大悟」。甚且到「大徹大悟」也不是什麼事都不用做了,大徹大悟才開始,你看看,這時候還要大徹大悟嗎?你說:「我努力那麼久,就是為了大徹大悟,看能不能開始放長假了。」對不對?不是!到大徹大悟之後,你才開始運作你的生命而已,真正你無誤、沒有錯誤了嘛!那沒有錯誤你運作,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要去學成了吶!那法門既然無量,請問你哪時候有休息?你還誓願學,學那個「無量」的啊,請問你哪時候休息?

 

那你說:「這會不會太痛苦?!」我們世間的知見會認為〜好累喔,那是因為我們從來達不到那個境界,所以我們無法想像。你看,我們用我們的知見,我們知見的經驗法則沒辦法去契入真理。所以,常常勸著我們學修的人不要只停留在道理的琢磨,而要把自己提升,努力契入真理的運作。怎麼提升呢?佛告訴我們「放下」!那從三皈依的依循開始嘛,三皈之後才五戒,五戒、十善……等等,一層一層,每一個步驟都要把它拿捏穩固,我們這一個學佛的道途才會不可破!什麼叫不可破?如金剛體性嘛,永不可破!被誰破?不可被貪瞋癡破!所以只是轉我們的貪瞋癡,恢復我們的自性戒定慧。

 

那剛剛在講的厭離心、大悲心、般若心,其實這三心也是一、不是多。那麼應對到不同的文化層面所產生的不同法門,它當然就有很多的手段了,比如說修密的他持咒啊,對不對?那修淨土的他念阿彌陀佛啊;禪宗他參禪啊!而諸多法門又有它的質性不一樣,好比說一般現代的人為什麼我們常常不勸去打坐、修禪定或者是直接修般若?你知道世尊當年講經,有從《阿含》、《方等》講到《般若》,二十二年講《般若》嘛,所以《般若》其實是佛法的一個軸心,是一個軸心、樞紐,祂花了二十二年去講它,所有的經沒有那麼久的。也就是說《般若》算是進入大學、研究所班了,那研究所還有博士班啊,後來講到《法華》八年,最後臨終的時候講《涅槃經》,所以總共四十九年。那麼前面是打基礎,《阿含》、《方等》就像佛法的小學,從小學、高中到大學這樣,所以大學祂講了《般若》二十二年,它是佛法的軸心。那為什麼現在也不勸人直接往那一部經深入?因為現在的人業障重,你只要業障重,你不在學習這些功法、課門之前先把業障消輕一點,你容易走火入魔。坐禪的一定走火入魔,然後學《般若》的人一定邪知邪見,或者是「狂禪、狂慧」,這些都對我們生命有害,沒有幫助。

 

那有的人僅是背個佛言佛語,然後他的人生就佛裡佛氣的,對不對?佛裡佛氣跟邪裡邪氣是一樣的,你懂嗎?跟呆裡呆氣的什麼……等等。所以,學佛不能往那一個生命境界去促成,它是要有基礎。所以現在又多一個「懺悔法門」,你要多把你的業障懺掉,懺掉,你的業輕一點,你去學《般若》就比較能夠契入它的空性,而不是去「惡取空」、去「狂禪、狂慧」或者是邪知邪見,剛剛講的。那麼你打坐也比較不會引來外在的邪靈來干擾你,甚且喔!現在很多助念,對不對?我們念佛不是常常……人家有亡者啊,請念佛團去助念,你們有沒有見過去念佛卻中邪的,幫人家助念?啊〜你們比較少,因為你們沒有去幫人家助念嘛,(師父笑說)有沒有聽說過?很多啊!那有的被處罰吶,還被處罰。

 

你說為什麼?都是念佛,都是好事啊,再怎麼念也是念佛啊,怎麼會被處罰?怎麼會被邪靈入侵呢?因為狂啊、妄啊!貪瞋癡具足、業障深重啊!你自己都幫不了你自己,你去的時候……因為你業障重,所以你明知道原則原理是要很專注,你專注不來。原則原理明知道去幫人家助念要很誠心、沒有雜念,你偏偏有雜念、你偏偏不誠心,所以,邪靈不入你體要入誰啊,對不對?那有的不是邪靈,有的是對方的冤親債主,祂說:「嗯!這個走了,我又撿到一個」(學員笑),對不對,你就自己來「報繳」(報到)啊!那有的是邪靈,有的是龍天護持,比如說這個亡者本來修得好好的,你沒來助念還沒事,你來助念反而是來亂的,那麼龍天護持就會處罰這個人,有很多這種現象啊!你們都沒見過哦?還是不要見到好啦(師父笑)!

 

所以告訴你們這個就是什麼?也不是剛剛講修禪或修般若、修智慧的,是修一切法門,你要有所進展成就、有所次第的提升,你統統不能是一個很深厚業障的「業力身」,如果是,你沒辦法辦到。所以,人貴自知、人要務實,你階段性缺什麼?你要先去完成那一個部分,不要跟風。那麼現在學習沒有這樣的,沒有腳踏實地的啦,我說這樣的意思不是沒有跟風的喔,是沒有腳踏實地,意思是說跟風的人很多嘛!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的學制使然。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現在的人習慣怎麼學習?報一堂課,這堂課上多久,時間到就畢業、就完成,我們現在的學習是這樣。而不是說報一堂課,這一個學門我要完全做到才畢業,我們是時間到就畢業,我不一定完全做到。

 

那你說:「有啊!我們現在在學校也都是做到考試考過啊!」你確定嗎?你們數學都圓滿了嗎?沒有計算機還是算不出來嘛,對不對?所以是計算機圓滿,不是我們(學員笑),對啊!那佛法、念佛,「師父!我們這個念佛課已經完成了。」你哪時候完成啊?你有念得比念佛機還勤嗎(學員笑)?對不對?那念佛機一輩子不能完成吶,你有見過念佛機往生極樂世界的嗎(學員笑)?那你有念得比它還勤嗎?你沒見過念佛機往生極樂世界,你又沒念得比它還勤,請問你能往生嗎?所以我們都沒有,都沒辦法。這個就是我們講的態度,好,拉回到前面,也就是我們那個菩提心未曾發起。

 

所以,佛家有另外一個用詞,你要修佛,第一件事情就是發願。你看歷史上的佛典故事,所有現在成佛的,祂們在因地修持的時候,第一件事情是不是都發大誓願,對不對?那只能告訴你們總願就是那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各別願……你們這次有去九華山,地藏王菩薩因地修持發什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大誓願,對不對?!你看,那我們有沒有辦法?我們一想到,我們就先退了,或者是我們先去求地藏王菩薩:「祢幫我多擔待一點」(學員笑),對不對?你看,我們都在害地藏王菩薩,因為我們不成佛,是這樣。那藥師琉璃佛〜十八願;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統統有祂的願的。那這些願的總持不離「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不是剛剛講的?我們那一個菩提心沒有出來,我們就沒辦法了,所以,學佛第一件事情從這邊開始。

 

那很多人就問我:「師父,『菩提心』為什麼我都發不起來啊?」其實這個不用問吶,我們每天照照鏡子都知道啊,因為我們自私(師父笑)!對不對?你自私,你哪發得起來?你的生生世世都在為自己著想,就是這樣啊!「可是我生病啊!」你有看到佛菩薩會跟人家哀號說:「我生病了,你今天不要來找我」嗎?對不對?那我們不是啊,我們只要稍微生一點小病……「可是,這個病拖久會死耶!」你有看到佛菩薩……比如說「忍辱仙人」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人家割截身體,祂說:「哎唷!你不要割我,我會死!」有這樣子的嗎?沒有啊!人家割祂,祂還感恩!對不對?!「你快速成就我的道業,第一個要度你。」所以人家履踐諾言度憍陳如尊者,在五比丘的時代。統統是這種胸懷,這種胸懷的基底就是菩提心,懂嗎?發菩提心!

 

所以,你只要有菩提心,你在佛道上就穩了,都不用任何人督促,都不用任何督促,龍天護持、諸佛護念,你自自然然每天醒來就是在增長道業啊,你不會退。那我們不是的,我們是天天在睡覺之前都計劃要怎麼增長道業,然後醒來咧?醒來直接什麼?直接墮落,是這樣,沒辦法。逢人就講的是三界外,對不對,那做的都是三惡道的,你看,講的〜三界外,做的都三惡道的,我們都是這樣子,以致於學佛學了生生世世還是無所成,原因在這邊。所以,希望我們自己「有緣遇到佛」這一件事情就要很清楚,到底是為什麼?就是說你為什麼來學佛啊?我們反問自己:「我自己為什麼要學佛?」那「佛」是什麼個東西啊,對不對?你要有這個疑情,你不能懵懵懂懂、含含糊糊啊!那人家不求甚解是灑脫,我們不求甚解還真是愚癡啊!對不對?不能是這樣子。

 

所以,佛法既然是明白之法,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是我聽了佛言佛語就馬上不假思索的轉述出去,不是這樣子,這樣就是毁佛謗法。那你說:「我沒有罵佛啊!」你只要轉述出去就錯!甚至我聽到是佛言佛語喔,那我沒去做,我坐在那邊,什麼也沒做,就在毁佛謗法了,因為我氣質不好。對不對?佛法重形象,要不然怎麼叫做「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呢?!你說:「那我不要,我不要跟人家說我是修佛的。」有沒有?那你是怎麼樣?你是覺得佛丟臉啊,不足外人道哉嗎?不敢為外人道哉、不可以為外人道哉嗎?那你還是在謗佛,因為你這時候汙辱佛、汙辱佛法,統統是!

 

所以,你的存在,你就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那我要何去何從?我們以前常常講的,在因地修持上,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步一腳印把它踩穩、往前推移。跟你保證,這種人在這一輩子不會受到這一些所謂的重大疾病給影響,統統不會。那我們有重大疾病的人就要好自反省,好自反省:「我一定沒有啊!」我是說:「我一定沒有疾病。我一定沒有好好修行才會這樣!」那又聽 師父講說:「有的是有在修,這個重大疾病是過去生的。」對不對?那你好好修,「這個過去生的」你就會檢測,你一點畏懼心都沒有,這是第二層次,剛剛是「我這一輩子冒出來的」。那你如果有畏懼心,表示你根本沒有在修持,是這樣。我過去的業力現前嘛,有業一定會現前,對不對?我不可能叫它不要來嘛!那我現在……剛剛講,是不是「始覺」了,「始覺」就是我明白業因果報,那因為你明白,所以你不會忐忑不安,你知道怎麼面對。你看,始覺的人還沒開始修行喔,還沒開始修行就都不會害怕了喔!那如果我們遇到一個重大疾病,我們心裡慌張到不行、害怕到不行,表示我們連「始覺」都沒有,那就枉費我們接觸佛法那麼久了,是這一件事情。

 

佛法最後求印證嘛,印證不是往外啊,印證就是「證明」的意思,我發生的任何事,我印證我自己:「到底我這個生命體的位置在哪裡?」佛法很清楚、很清楚,所以它是一個高度科學!它是高度科學,那表示刻度是很清晰的,也就是說你們的學分……至少佛法的學分不會變,我們聯考的學分會變呐,對不對?有的不是……前一陣子是什麼?十二分就考上大學了嘛,對不對?這時候聽到就讓人家嘔!早知道也要晚幾年再生出來(學員笑),以前拼得要死要活還吊車尾,幾百分都還吊車尾啊,現在十二分就有學校讀了。後來我聽說還有零分的呐,零分有學校讀啊,有呐,現在這個時代啊!所以,這個就是世間的學分,是會變的。

 

佛法是真理,所以它不會變!依持十善中品、五戒,你就得人身;依持十善上品、四無量心,你就升天人;天人加上四禪,你就升色界天;加上四空定,你就升無色界天。「貪」墮鬼道、「瞋」墮地獄道、「癡」墮畜生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往聲聞契入,你得要放下執著,完全沒有執著,你證阿羅漢;完全沒有分別心,你證菩薩;完全沒有妄想心,你證諸佛(法身大士);完全沒有妄想心到至極圓滿,你就證得妙覺,也就是究竟覺!所以,它的學分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放諸天下皆準,而且不隨著時空因緣而改變,這一件事情不會隨著時空因緣而改變。「諸法因緣生、因緣滅」是依現象層來講,依真理的軸線,它不會改變,最後你回歸「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的生命境界,那時候才真正是所謂的「離真實苦,得究竟樂」!那時候就叫做佛〜真正的佛,也是一個學佛的人真正的目標啦!

 

剛剛講「君子立長志」,我們人生這一個願也要把它發出來,發那一個大願。那麼不是叫你在誰的面前發願,發願是對你自己,意思是說你每天照照鏡子:「我要發願!」另外一個你就說:「不!我很窩囊!」「我不能這麼遜!」你要掙扎一下啊(師父、學員笑)!《魔戒》(電影名)那個「咕嚕」(角色名)是不是這樣?最後,你還得冒出所有的勇氣,就是說格鬥嘛,你看,連儒家都講「格物」,格除物欲啊!那你說:「師父,人家是格物,跟物體在格鬥,不是跟我自己啊!」為什麼有那個物體?就是你自己創造的,所以你在跟你自己格鬥吶!你在格鬥你的欲望,那你的欲望還不是你?是不是?所以為什麼佛自己講直接從「無我」下手?無我,你沒有格啊,意思是說你格鬥這一件事情完成了,你才會「無我」的。所以,格物,你才有辦法致知至良知嘛,加個「良」,你的良知良能才會冒出來,要不然你永遠被你的欲望給蓋住。你的歡喜也是欲望、你的害怕也是欲望,換言之,貪、瞋、癡、慢、疑全部都是欲望的作用,所以你要把這個格除掉!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最後修身,你看,從這邊才開始「做」喔,前面都是一個「理」啊!從格物到修身都是自利,所以也就是佛的意義從這整個脈絡全部解決了,一直到什麼?平天下!對不對?那麼「佛」的意思是什麼?自覺覺他!你看,有一個自覺,所以就是從格物一直到修身,這一段叫做「自」〜自覺,「覺他」就是開始齊家、治國、平天下了。自行化他嘛,自覺覺他、自行化他,覺行最後圓滿,這件事情做到最圓滿了,沒有疏漏了,這就叫做「佛」。所以,不管是依儒家用詞、道家用詞還是佛家用詞,放諸天下一切符合真理的運行,統統叫做佛法。

 

所以佛法無處不在、無處不是,所謂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我們現在在世間,我們也沒有離開佛法,只是我們不用。那麼「佛」你現在好像看不到,祂也沒有離開這個世間,為什麼你看不到?因為祂會用。那你說祂會用,為什麼用到讓我看不到?因為你不會用,所以不會用到看得到祂會用,有這一個角度。這個讓我想到之前去大陸時聽到一段話,說有一個學生他說……意思是說「這個師父要有本事讓我頂禮」這樣子,人會這樣啊,「要有本事讓我頂禮」!那有的人就說:「你得要看得出他的本事啊!」你得要有本事看得出他的本事啊(學員笑),對不對?可是,我們眾生不是這樣子,我們眾生:「哼!你要有本事說服我。」那人家說:「你得要有本事看得出我的門道啊!」你都笨到沒本事,你還要叫人家有本事,我們生命就像這樣子,這叫「迷」,迷!

 

所以你看,佛菩薩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請問我們使出什麼本事讓佛菩薩看到我們是佛菩薩?對啊!因為人家有本事,所以看得出連我自己都看不出的那個佛菩薩的佛性就在我心中,被我用牢籠關在裡面,對不對?所以,佛菩薩有祂生生世世的願力,很積極的要進來救,救「我把我自己那個佛關起來」的那個佛,把他救出來,所以希望我們成佛,就這麼一件事情。

 

到這邊,大家有什麼疑惑沒有?大家最近以來有什麼疑惑嗎?

 

秀如師姐:各位師兄、師姐,有沒有生活上或者學修上的疑惑、問題想要趁這個機會請示  師父的?

 

師父笑:都沒有哦,修得這麼好?

 

泰吉師兄:師父上人好!我是今天才發現一件事情,就是 師父後面的那個佛像,我剛剛看就是看出一張臉孔,就是  師父,然後是一個笑臉。那以前就是把它看做是一個佛……佛的一個形體,可是,今天很清楚的看到 師父就在畫上,然後是微笑著。請 師父開示,為什麼今天可以特別明顯的看出這個形相?

 

師父笑:是是是,請坐吧!你不是今天特別看我,然後視覺暫留把我投影上去哦(學員笑)?不會啦!這個有時候要講為什麼也講不出一個所以然啦,它有原因,可是,為什麼對你們來講有時候還是一種抽象概念?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心現識變嘛,依眾生心應所知量。那麼你們每一個生命狀態在不同的時空因緣之下的造化都不一樣啊,所以重點是一種……你自己應對到的啟示是什麼?那個比較重要!

 

那當然,你今天……也不是今天啊,因為你今天是所有的總合,在你們未開悟、覺悟之前,你們的生命的業相啊!即便剎那生變,可是也有你們的總合的連續〜相續相啊!那麼前一陣子的修持的一種起落,它跟這件事情有關係,所以讓你投影變成是一種加碼、加強,加強我們自己在道業上的信念,要不然,道業對一般眾生的修持,有時候常常敵不過家業跟事業。那家業、事業包括我的身業嘛,所謂身、語、意業嘛,統統敵不過,有時候在這當中就會去拉扯。所以,顯相也好或是你自己的心裡投射都好,總是在鼓舞你做一種所謂的「能捨」的概念,更加的精進努力,最後才有笑臉面對,要不然我們眾生通常走到人生的最後一程都是哭喪著臉。那笑臉好啊!要不然你印象如果是「師父,我看到你在上面哭喪著臉……」,(師父笑說)這就不知道要怎麼解釋了(學員大笑),對不對?這樣可以明白嗎?還有其他的嗎?都沒有喔?沒有就……

 

崇成師兄:師父上人,學生有問題想請教 師父。師父,我該怎麼在自然的狀態下……就是在自然的狀態下,怎樣子才不會自然過頭?該怎樣子自然,然後又是一個正確的方向?請  師父開示,謝謝 師父!

 

師父:好,請坐!眾生不容易契入這一個所謂「順乎心性,合乎自然」的境界。這是一個境界,一個境界的用詞,有很多生命狀態是這樣,那麼這個方向也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只能這樣講。可是,我們要去審慎評估,去體會啦,我現在活著,我有沒有常常很多事情是「控制不住的、沒辦法的」的運作?那如果你的人生還是在這個階段,你就不能以那一個標準的形式去做為學修的一個依循,就不行!

 

也就是說以前我們常常講,階段性對我們稍微勉強的這件事情,可能是比較自然的事情,要不然六度萬行裡面為什麼要有一個「忍辱度」?對不對?那忍辱度又有標準,它的境界不一樣。有一種忍辱是什麼?胸懷寬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謂之忍辱!那你想想看,對我現在做不到的人,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了,是在忍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那是一個忍辱的樣子啊,因為他把忍辱做到極致,所以他契入忍辱的理體,也就是說他懂得放下,「放下」是一種高度的忍辱啊!那麼我們世間人沒辦法理解,是因為我們從來放不下,所以我們就不能依循這樣的方式去修,我們得要稍微撐一下,對不對?撐一下、踩煞車,那叫做忍辱。

 

所以,你剛剛問的那一個問題對你是不存在的,你必須要給自己一些所謂世間講的規範。也就是我前面講的,眾生階段性「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你要把那個規矩提煉出來。等你徒手這樣(師父用手畫一個圓)就是一個真圓的時候,你可以不用圓規了,對不對?那有圓規的時候自不自然?你需要圓規的時候,你用圓規,那叫做「自然」;你如果徒手畫不出一個真圓,而你不要圓規,那就叫「不自然」。所以,你們現在必須要有那個圓規,那那一個圓規不是亂用,也要有一個檢測。檢測我的起心動念,沒有離開「我會不會貪、我會不會瞋」,「愚癡」你們不好懂,因為有時候自己愚癡,自己不知道自己愚癡,所以它很難檢測。可是,「貪」你很容易知道,你即便正在貪的時候不知道,可是你回頭看,你知道那叫貪。「愚癡」這件事情比較不容易,所以可以從「戒貪」跟「戒瞋」開始著手,最後戒回來癡,這樣子。

 

所以,這時候就依戒定慧,這個「戒」很重要啊!依戒能得定。那為什麼不是直接講:「你要調你的心清淨」?我就是調不回來嘛,所以我必須依循那個規矩,「依循規矩」你只要守住,這個叫做合於戒了。那守住、合於戒之後就剩下時間,時間能夠把持住越久的,他這一個力道就越強,他就慢慢回來正常生命的軸線了。那你需要這樣做,你就必須這樣做,這個叫做「自然」。這樣可以明白嗎?

 

其他的都沒有了?好啊,那就先這樣。(師父講天語)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師父講天語)所謂是善觀我們的身語意業如佛身語意、如菩薩身語意、如一切空性自然身語意,於是我們要成就佛道,不是難事!加上我們的保持恆常!(師父講天語)感謝!請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