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紀錄組恭敬整理
現在大部分人的布施都還停留在施予恩惠的部分,就是說,我有目的的,我是因為要跟大家打成一片,所以才透過布施的手段,達成大家的互動,來達成一個種因得果的狀態。可是六度裡的布施就要再提升,那個布施是要斷我內心「慳貪」的,並不是要取得你的好感,那是一級一級上去的。佛法說也簡單說也難,簡單在於你掌握一個原理原則,你就可以達到;難就難在你有沒有深入,你沒有深入,同樣一個名詞有N種解釋。
同參甲問:所以四攝法還算是在六度的前面?
師父:不能說有前後,前後上下是我們眾生的分別見產生的,只能說它還沒有到那麼深,它同樣這個道理,還沒有很深入。「布施、利行、愛語、同事」,這是為什麼,這在世間法中很好用。你想要事業做好一點,這四條好好去做就解決了;你想要家庭好一點,你這四條去做也解決了;但是這些還在人間法。但六度的布施就提昇了,它可能可以讓你出世法了,出離六道輪迴,因為它是「對內」,已經不是在外面了。那麼你去分析體會,四攝法裡為什麼要「利行」?因為做讓對方有好處的,對方就會對你有好感;「愛語」,說好聽的話,說關心對方的話,讓你們之間不會產生衝突,就是中國人講的以退為進。可是在這個層級裡面都還有一個「對方」,有一個對方,你就很難「三輪體空」。三輪體空的布施是我已經忘懷我了,我也忘懷我有一個布施的東西,我也忘懷了你們諸位,所以那一種狀態是「本分」,是「本分」就不會為了一個目的去做。那剛剛講四攝法末後一個「同事」,跟大家打成一片,在現在就比較難;我剛剛有講密宗,修密的人(有認真做的)就好比和光同塵的這種,他跟大家可以打成一片,又不會被影響;但我們通常是打成一片之後就被影響,當發覺被影響的時候,我們因不希望被影響就又起煩惱,都是負面的一堆,所以四攝法裡面的「同事」,可能先不要那麼急著去做,先停一下,把前面三個(布施、利行、愛語)先去做。因為「同事」可能是這種情形,比如:這個人吸毒,那我也要吸毒與他打成一片,讓他覺得我們是同一類,我們很「麻吉」,然後我再把他拉出來叫他戒毒,但通常是我吸毒後就被毒進去了,我就拉不出來了,危險就在這邊,修密的好比如此。
修密的結果就兩條路,一條是唯一上天堂;一條是唯一下地獄,中間都沒有,它屬於「淨門」,清淨的門徑。淨土宗也屬於「淨門」,但淨土宗比較保險;就是說,你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你至少也有一個天神做,未來世的福報還會不錯。現在修密的人,上去的好像蠻少的,它若不是上去就是下去,這表示下去的人比較多,那很恐怖吶。
師父:大家最近有沒有什麼心得?
林O(某藝人):我想了解欲界有幾層天?那在哪一部經典裡面有介紹?是《華嚴》還是《楞嚴》?
師父:《華嚴》跟《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及《佛說四十二章經》….等都有,但粗說細說的程度不一樣。佛典以二十八層天來做一個數據,道家是以三十六層,但總和是一樣的,它切分得不一樣而已。欲界天則有六層,四天王天、忉利天,此二天屬地居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四層天屬空居天。
現在我們看到的《華嚴》其實只是大綱而已,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個《華嚴》,或是你們知道的《八十華嚴》、《四十華嚴》,這個只是整個虛空法界《華嚴經》的大綱、目錄而已。話說是目錄,好像已經是最大的一本經典了。當年龍樹菩薩到龍宮的時候,看到嚇一跳,本來祂自心還貢高我慢,因為祂是天才,祂好像三個月或三年就把所有的經典看完了,而且是看完還消化完那一種,結果到龍宮看到就傻掉了。什麼!《華嚴》的目錄而已!就比我看過的經典多三萬億倍。三萬億倍是看不完的,所以祂才變得謙虛。那你們現在知道的所有經典,基本上都是《華嚴》的某一句話抽出來,拓寬就是一本經。比如說《金剛經》,它只是《華嚴》的一句話、四個字而已,抽出來,然後延伸成一本《金剛經》;這句抽出來《法華經》;這句抽出來《地藏經》……等等。
所以這個都還只是在「文字華嚴」,簡言之,「實相華嚴」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有多大,「華嚴」就有多少。活到老、學到老,還是學不了,所以生生世世還是繼續在學。所以像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做報告,他們都已經到佛果再倒駕慈航在世間示現學習,值得做我們學習的對象。
師父問同參:你們最近苦瓜有沒有收得比較多?
同參乙:這陣子都休息。
師父:太熱嗎?
同參乙:對啊,天氣的問題,太熱了。
師父:那你沒有改種別的?
同參乙:種別的也是一樣。
同參丙:是沒有雨水的關係嗎?
同參乙:不是,是天氣太熱,種什麼東西都長不出來。你施肥下去它也是不吃(吸收)。
師父:像今天微塵一樣,叫他來吃東西,他說「今天太熱了,吃不下」(同參笑),苦瓜也一樣會沒有胃口。
師父跟林O說:原則上我們都比較像在座談。
同參:這樣比較好啊。比如說這個小朋友,他以後長大的時候,可能我們自然的環境會更差,他們就會比較辛苦。
師父:「事相上」來推論是這樣,當然「理上」他是可以不必這樣,因為「理上」大自然我們可以改變。那「事上」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學,不改個性,不改心量,依報跟著正報轉,現在大部分的人越來越少知道這個道理。大部分人的心念都隨著這個時代的潮流在走,所以環境就跟著這些人的心念走,因此未來他們遇到的干擾就會比較多。不過還好啦!依報隨著正報轉,在「共業」裡頭猶有「別業」,所以他們如果有能力自己去學,在共業裡拉出別業,他們就不會受到災難。
這兩個禮拜來了不少人都談到這個問題,可是這些人都比較講求科學,你實在很難跟他說什麼叫「依報隨著正報轉」,除非你拿出証據、拿出結果給他看,他才勉強可以接受一下,還不見得相信,但不會再與你爭辯,剛好我們也有一些小結果,就講給他聽。「那一天是誰?那天你那個朋友不是也是這樣嗎(問同參丁)?」
同參丁:喔,是那個大鼻子先生。
師父:他講到最後也覺的很納悶,好在那天還有證人在場。枋寮之前我聽義孝跟微塵講,每年的颱風這邊都很慘,每年雨季這邊也都很慘,可是這兩年,我是聽他們講的喔!因為我這兩年來到這裡,颱風好像不影響,然後雨季這邊淹水,但都淹在外面。至於東港,聽說我住在那裡之前,好像每年下雨時,安泰醫院那整條路都會淹水,都淹到膝蓋,而我住的那一年,卻只淹一次,而那一次正好是我上台北五天,等我在台北事情辦完回去,淹水退完了,晴空萬里。
林O:所以我在想:台灣最近做好事的人應該蠻多的,之前有一個颱風在菲律賓造成嚴重災害,來台灣時卻閃過去。
師父:那一天少陵他們帶同事來,前一天的氣象預告講颱風會掃進來,我們剛好在愛琴海岸吃飯,我就跟他說「不會啦!」你們走後,它(颱風)就會被你們推掉了。結果從那時候到現在,也沒什麼事情啊!氣象報告說會掃進來,我那天跟他講不會,因為南部剛好有閒人,有福報嘛對不對,就把它擋住了。(同參笑)
林O:那天我們有談到四川的問題。
師父:四川大地震最急需的並不是那些救難人才,其實最迫切需要的是心理諮商人才,因為那是後續效應。當然,我們也只能講到心理諮商,因為現在的人要講到心靈層面,他會聽不懂,事實上還要再提昇一層~心靈的人才。因為這些問題不只是心理的創傷而已,還有很多靈性已經不穩定了,這些靈性不穩定和外在靈性不穩定在那攪和,所以那個後續的效應可以影響到十幾年以上。因此最缺乏的不是那些搬屍體、搬石頭的人,而是那些活著的人該怎麼處理。我有一個大陸的朋友昨天剛離開台灣,他是無神論者,他問我:「你有沒有捐錢?」
我說:「我沒有捐。」
朋友就說:「你這種人沒有慈悲心。」
他就一直唸唸唸,個性又很浮躁,我就只能是是是,因為道理他聽不懂,我就拿一個例子跟他講。我說有一次義孝跟我在泡茶的時候,我開玩笑跟義孝說:「義孝,義孝,你看有一些老師父,他每天也沒有在講經、說法;他也沒有在募款做善事做公益。什麼都沒有!他就只有在他家後院,躺在躺椅上搖來搖去、晃來晃去,沒有人知道他在做什麼?他也沒有在招呼那些遊客、香客。那你說這種人有沒有功德?」義孝就有點猶豫說:「對啊!這種人有沒有功德?」我就說:「他如果可以每天在那裡晃來晃去,方圓百里內不會發生災難,你說他功德大不大?」所以清淨心的作用不可思議,那個「清淨心」是最大的功德。
我們常說:「功德須自性內見,非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布施和供養沒有功德,如果有功德,梁武帝比我們布施供養得多,卻被達摩祖師說:「實無功德」為什麼?因為他心不清淨。換句話說,如果我心清淨了,我再做布施供養這件事情,才是有功德。所以,功德不是論事,而是論你的心。那有的人就會說:「這樣我為什麼還要布施供養?」訓練啊!我剛剛不是講到第一階層的布施,是為了施予恩惠討好別人的,再提升上去就是斷世間的慳貪,透過布施供養這個行為上的付出,無形中觀念就會越來越捨掉慳貪。慳是慳吝,是對內;貪是貪圖,是對外。這兩個透過我布施供養的動作,久了之後就會越來越淡薄,你就有能力回到功德,所以功德一定要講清楚。
「華藏世界」就是所謂的「一真法界」。一真是結果,有果必有因,那它的「因」是什麼?「因」就是「一心」。我們人如果保持一心、一念,你的結果就是一真法界,要做到很難,所以去一真法界的人很少。那極樂世界就要念佛念到「入」,要有「諸上善人」的條件,「十善業道」一定要做到,一定要有這個條件,再透過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等等,你才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更何況是華藏世界?
「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有很多修佛的人也不知道。極樂世界是在華藏世界二十層的第十三層的某一間小教室而已;不過,極樂世界確實是保證班,去到那裡就保證一定成佛,不會再退轉,所以一般也鼓勵大家有機會去的話,去也很好。不過那邊是「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四土三輩九品,你往生到哪一階層就不一定?那就要看你的功夫。你如果念佛念到「自心彌陀,此即淨土。」你肯定契入實報莊嚴土,上品中生以上。
我們聽過大乘、小乘,很少人(包含學佛的人)聽過一乘,「一乘」就是「華藏」,「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佛的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都是方便而已;真正的只有祂二七日中在菩提樹下示現證果,在定中兩三個禮拜的時間,把《華嚴經》講完,那就是一佛乘。在佛法的領域裡面,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一乘圓教,一乘圓教其實唯一有資格用的經只有《華嚴經》而已,另外《法華》、《梵網》也算一乘經,那是最頂層;但最頂層也是方便講,因為如果有一個最高和最下,那就不是佛法,應該說只有那個才叫佛法,其他的都是方便引導。
有一句話:「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就是說,小孩子你要讓他在這裡,你可能要拿個糖果給他吃,不然他坐不住,所以就讓他先儘量吃沒有關係,在吃的過程中,他就在「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是後半部,你沒有先讓他吃一下,他要怎麼一歷耳根?所以先以欲勾牽,用適合他習性的欲望把他勾過來、牽過來,他願意在這個環境的情況下,你再給他正知正念,把他拉回來,久而久之他的習氣就會淡薄。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講的都是「俗諦」,只有在定中所宣說的《華嚴》是唯一「真諦」而已。所以武則天才會寫:「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們從這個理去看,原來錯解、曲解、誤解如來真實義的,幾乎佔了七十幾億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百分之九十八還是保守估計吶,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當年淨空老法師感嘆,全球七十幾億人口,有聽過佛教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一,但只是聽過,就好像我們聽過回教、基督教一樣。而在這百分之一中真正接觸到的又百分之一,在這百分之一中能有機會接觸到淨土宗的又百分之一,在這裡面有機會遇到淨土宗「教育」的又只有只百分之一。念佛中有「迷信的」也有「教育的」,教育這類是真的了解念佛這件事是在做什麼,所以他念的心很踏實。念佛而能往生的,一萬個中難得有三、四個。而有機會遇到「一佛乘」的,又只萬分之一。所以武則天當年看了《華嚴經》之後,有感而發寫了那首無人能出其右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一佛乘。為什麼叫「無上」?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所有大乘佛法都是六度菩薩道,菩薩道沒有資格用「無上」,連觀世音菩薩都稱大士而已,「無上」基本上就是要唯一圓滿佛果,就是諸位所知道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位階,才有資格說「百千萬劫難遭遇」。一劫是四次中劫,一中劫是二十次小劫,一小劫方便說是四次的地球從生成到毀滅,所以地球的生成到毀滅乘以四,再乘以二十,再乘以四,再乘以一百、一千、一億,經過這樣久的時間我都很難遇到。所以不是一世兩世吶,中國人說三十年是一世,那假設人的一輩子是一百歲算一世,就算有十世加起來也不到半劫。
「我今見聞得受持」又更難。我今天遇到、看到、聽到,「得受持」是真心感受到,「持」是做到,我還要做到這個大法,我才有能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現在來聽都不願意了,如何解如來真實義?
福田是福德,「福德」只要「施」就有;「功德」還要加上你心是清淨的,根本不覺得你在施,所以佛家講「三輪體空」,這時才能說是功德。水給你,我哪有我、哪有水、哪有你,可是動作照做,「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那個狀態才是功德,因為它的關鍵在「無所住」。那阿羅漢是「無所住不行於布施」,每天在那裡坐空,所以被釋迦牟尼佛喝斥:「焦芽敗種」,焦芽敗種很難聽吶,焦掉的芽、腐爛的種子能生出什麼?釋迦牟尼佛罵這些人是這樣子,阿羅漢了吶!已是超越輪迴的生命體了吶!我們如果用這種標準來看我們自己……(同參苦笑)。
佛法的入學班是「阿羅漢」,在六道輪迴的都沒有資格談佛法,真正入室是「法身大士、初住菩薩」以上,已經到「無功用道」的功夫。那阿羅漢好比高中,終於考上了,可以學佛了。「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十法界裡的四聖法界,他們基本上開始有機會學佛而已,而那個「佛」是什麼?是還沒有機會契及到一乘圓教的佛。所以,一乘圓教確實是稀有難逢。一般的人很少聽到我在講極樂世界,我從來沒有否定極樂世界,可是你們也好像甚少聽到我在講極樂世界,所以你們自己去參!「我如果有比較好的,……」(同參笑)。
可是你不可否定極樂世界的事,那是會與不會的問題。有一天,在一間中醫診所遇到一位阿姨,她跟醫師蠻熟的,醫師就介紹我們認識,我就跟她聊天。她就說:「我是佛教徒,真正的佛教徒,我不是基督徒喔!」因為那個醫生是基督徒,她看我認識那個醫生,所以也把我定位是基督徒。我就說:「佛教徒好啊、很好啊,那你修什麼?」
阿姨:我是修淨土宗的。
師父:淨土好啊,(就開始跟她講一些淨土)。
阿姨:你不要跟我講,我只相信淨土,你不要跟我講這麼多。善導大師好說也是阿彌陀佛再來,阿彌陀佛好說也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祂說:「總在遇緣不同」,你往生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現在,我要將她補足提昇,結果她說:「你不要跟我講這些,我只相信淨土。」我才感覺原來外面是多麼扭曲淨土這件事。她說:「我只相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也對也錯。如果你這個人是純淨純善,你相信那句,你念了就往生。可是,現在很多人是在還沒認識淨土之前,還模模糊糊的,就跟他說第十八願,只要念佛就決定往生,卻不跟他說還要具備「諸上善人」的標準。所以我唸佛啊,唸完了繼續跟別人「雞仔腸鳥仔肚」,再回來唸佛,說這樣會往生,那有可能?天下那有這種事情?所以四十八願是每一個願都具足其他四十七願,一句佛號念到底是你會不會的問題。你如果唸一唸後還在跟人家在那裡殺、盜、淫、妄、酒,十善不僅沒有持,還十染,你就不是諸上善人,你去不了極樂世界,因為那裡的條件就是要諸上善人。至於念佛,「阿彌陀佛」是最後的通行證,是那個「願」。就是說,你去火車站,你要先有錢才能買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假設我要去台北,最後在票上蓋上台北,我就可以去台北了。那我可不可以不要去台北?可以啊!我已經有了錢,我去枋寮不行嗎?我有實力了,我想去東方琉璃世界與藥師琉璃佛聊天一下不行嗎?我哪有一定要去極樂世界?所以,他們都斷章取義,說沒有錢沒關係(指沒有十善基礎),你只要車票上面蓋上台北,你就可以去台北了,問題是我沒有錢買票吶!這個他們不知道,所以相當恐怖。
我很少講淨土(極樂世界)的原因不是否定它,而是你們只要有「實力」,想去隨時都可以去。你如果沒有實力,只在那邊極樂世界多好多好,有什麼用?所以平常的實力是最重要的。那個實力就不一定是你鎖定在一個極樂世界,那個實力是你要具足條件,你最後臨終一念,你要去極樂世界,〝啪〞一下,「阿彌陀佛」,就去了。也期望不是阿彌陀佛來接引諸位往生,而是「自心彌陀,此即淨土」,你自己就要做阿彌陀佛了,你如果做阿彌陀佛,你往生的是什麼?「自現境」!「此即淨土」嘛!不來不去。但我們眾生就是有一個依賴心,來來去去,都是事啊,搞來搞去搞不完!所以,中峰禪師才會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生,就是你生命的靈數,它決定是可以提升的。佛法所有的理論不離「八不中觀」,如果違背八不中觀,所有的法都不存在,都是假的。八不中觀:「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事實上,八不中觀只是取其綱領,總原則是「不一不異」。你說你有沒有往生?沒有啊!那這裡是不是極樂世界?是啊!「不一不異」就是這樣。為什麼?佛法到末後是「自現境」,不然那個「依報隨著正報轉」要怎麼成立,是因為你正報做到彌陀心願了,所以你現出來的境就是彌陀淨土。
舉一個例,這裡(娑婆世界)哪裡有八功德水?而八功德水為什麼在極樂世界處處都是?因為是那邊的人心善、行善,而水是那邊生命體的依報,正報心善、行善,依報當然純淨純善,所以極樂世界的水叫八功德水。我們這裡哪裡有真正的八功德水?我們要先問自己的心有沒有純淨純善?要是有,這個磁場在這裡,這裡的水舀起來就是八功德水。為什麼?一個是依報,一個是正報嘛。要是沒有呢?蒸餾水人家說很純淨,來到我們這裡,細菌馬上進來了,就變成不乾淨的水。
所以,到最末後還是要「導歸自性佛」,而那個叫什麼?就是「一佛乘」、「一乘圓教」。意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示現娑婆、各國度,第一本經講的都是《華嚴經》,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講,為什麼?因為它是唯一真諦。釋迦牟尼佛是在定中講的,當機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的第一種,是超越十法界的生命體,第二種是「大心凡夫」,其他的都沒有辦法去契入,沒有辦法去相應。釋迦牟尼佛講完之後發現大家都聽不懂(除法身大士外),才降下來從幼稚班開始講。所以釋迦牟尼佛《華嚴》講完之後,講《阿含》、《方等》二十年,再繼續講高中班的《般若》二十二年,再講《法華》、《涅槃》八年,最後導歸《華嚴》,總共四十九年。所以,你如果有能力,是博士班的,《華嚴》一聽就懂,就去實行、去做,你就直接契入「一真」;《阿含》到《涅槃》這些共四十九年,就不用聽了。
「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不用一切法」。八萬四千法門,是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若眾生無一煩惱可言,則無一法可立,所以「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法本身是沒有的。「應病與藥,隨方解縛」,是我們生病了,才要找藥吃;我們不會先發明一個藥來等各位生病,是這種次序。那現在我們眾生是把這個次序倒過來,在追逐藥,而不先看自己的病是什麼?
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原因是這樣。因為哪有在比這個藥好、這個藥不好的,沒有啊!是要看我得什麼病啊!一個是治癌症的藥,一個是治感冒的藥,結果我感冒去吃治癌症的藥,「聽說治癌症的比較貴比較好喔」,所以我感冒吃下去一定會好,不一定吶,因為不適合。所以,「法」好比「藥」,眾生之病N種(無限多種),所以藥就有無限多種。只是我們現在在學的,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因應那個時代的眾生所說的法,來到現代,時空因緣有所轉變,所以要把握原理原則。現在眾生的病,總原理原則和過去一樣,可是細項產生的現象可能不一樣,但只要是六道輪迴,都苦!這是從阿羅漢果位去作比較的。如果從法身大士的果位來比較,十法界都苦!只要不圓滿都苦!有一次的農曆十六在東港,XXX的母親的朋友,他是學佛的,我跟他講說:「事實上我們的入學班是法身大士。」他聽到後嚇一跳:「什麼?法身大士!」那,這他們要怎麼學?其實也不是怎麼學的問題,是要把我們的「心量拓寬」,所以華嚴的當機者「法身大士」我們沒有機會,但做為「大心凡夫」我們有機會。
「一乘圓教」有別於所謂頓教(宗門)與行布(教下)的差別在那裡?「教下」是「有行布但沒有圓融」;「頓教」是「有圓融但沒有行布」。比較白話來說,頓教是先叫你開悟,開悟之後你就知道怎麼做,所以「先開悟再修」。那一般的教下,以淨土為例,我讀我做,做到我開悟,最後兩個都有。「一乘圓教」是你每做一件事情同時要悟、要知道,所以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就是所謂的「即身成佛」,就是「在人世間,把我們各自本分的工作,用正確的心態做好,你就做佛了。」現在的人連這個都很難做到,在做這個的時候想那個,因此就沒有了,所以是凡夫的原因就是在這裡。佛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他在做一件事情是圓融、行布都做好,所以他的能量就都濃縮在這一點,再散發出來,是這種東西。
所以有時諸位在「呼音」(唱頌元和妙音)時亦復如是,透過這個音聲,同時自利又利他。「自利」是透過音聲來訓練你的清淨心,而你的清淨心同時又可以去攝受對方;如果你只是默念默念(佛號),對方有可能比較沒有辦法被攝受到。有時候,你在唱的時候心會岔開,所以輔助用心念佛,念到平靜的時候,就自然有一個軸線,「呼音」的原理就是這樣。就是說,降到最低來講,分析有為告訴你是這樣,當然無為本來是不可說,但是我們不能去說那不可說,要是不可說,那諸位在這裡做什麼?是不可說,可吃嗎?(同參笑)(意指現場有一些點心)。
看到你們,想到上一次颱風天,我就有一個心得。回想到以前,我師父他們在學道的時候,他們是每個月的初一、十五(農曆),凌晨三點開始上課,上到五點,結束後各自回去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一次缺席過。這個還不算特殊,就這些人喜歡法而已;他們學道的地方在鳳山,來的人大部分是住台南、旗山地區,那時候的人經濟比較不好,都是騎摩托車,早上三點上課,五點上完後再趕回去上班,從來沒有人缺席過。有一年,剛好遇到賽洛馬颱風,當天十五,剛好是賽洛馬颱風最強的時候,沒有人缺席,騎摩托車從台南、從旗山山上來,三點上課,五點結束後再騎回去。這是他們的過程,結果呢?是大家都有成就。
(按:上次初二是颱風天,很多學道的同參未到,確實我們現在求道的心不如前人,望與諸位同參深切反省,誓不退初發心)
(師父繼續說法…)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那個誠敬不是說對象的誠敬,是我們自心的誠敬。有一些人誠敬心出來,他能克服萬難。我也想到我自己,我那時候來到枋寮,只有一台50cc的摩托車,我初一、十五去高雄從來沒有一次缺席,下大雨、颱風來都一樣,我就騎一個半小時到那邊,上完(約晚上十一點多、十二點),我再騎一個半小時回家。另外,有一次十六到東港說法,有一段路淹水(林邊),那你說我要不要去?學生在東港啊,我在枋寮到底要不要去?(問諸位同參)我鼻子摸一摸也要從南州繞過去,回來也是一樣繞回來,我也沒有缺席。
上個月初二,我整天光接電話就接不完:「蔡老師,今天有沒有取消?」我說:「我不知道吶,取不取消是你們決定,不是我決定。」你們就算一個人都沒有來,我還是坐在這裡兩個小時,為什麼?「不變隨緣」嘛!佛,不變隨緣;菩薩,隨緣學習不變;阿羅漢,不變。隨緣,在自己的世界;凡夫眾生是隨緣就跟著變。那我在學佛啊,就算做不到佛也要學,所以我就不變隨緣。
真的,我接了一整天電話,結果來了幾個而已,台北來了、台南來了、高雄來了。那結果呢?「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來了之後雨就開始停了,回家的路上也都沒有下雨,對不對?(問當天來的同參)所以「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是先看我們有沒有善願,不是先看老天有沒有照顧我們。
所以,佛法就是用在我們人生的,佛法如果不能讓你用在生活上的話,就不叫佛法了,那也不必要學佛了,為什麼?人生哪有那麼多時間在浪費生命?佛法是可以幫助我們提昇生命品質、生命狀態。好!我講一個比較口語的,就是可以讓我們的命運變得更好。如果不能讓我們的命運變得更好的,那就不是佛法了,那也不用學了。再來,就是「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我們要先有善願,祂才會來應我們。
「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到哪裡,你的生命狀態就到哪裡,「依正莊嚴」。所以人生有什麼好擔心的?想要財富的,有誰的福報比佛還大?都可以做佛了,你會沒有財富嗎?「福慧雙足尊」是佛,佛是覺悟者,他具足圓滿無瑕的福,圓滿無瑕的智慧,這兩個都圓滿無瑕。所以你如果做到佛,人世間什麼東西你沒有?有的人可能會懷疑:「人家告訴我,佛是福慧雙足尊的生命體,可是我看到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還要去跟別人乞食?那就沒有了啊!是不是?都是騙人的!」但事實上是這樣嗎?祂(釋迦牟尼佛)本來陽壽是要示現一百歲(那個時代的人,年齡大約一百歲,佛住世在一個時代,他都會示現那個時代人的平均年齡)結果,天魔波旬去跟祂祈請,講難聽一點是看祂礙眼,叫祂離開人間。世尊慈悲,恆順眾生,就「好吧!」示現涅槃,那個時候祂是八十歲。祂用八十歲到一百歲這一段時間的個人福報(僅有娑婆世界這個地方的福報而已),換得祂法運一萬二千年之中所有出家眾的福報,你看祂的福報有多大!就不要說一萬兩千年,你看佛涅槃至今才過了三千年,三千年中所有出家眾吃的、穿的、用的…等等,加起來多不多?世尊二十年換一萬兩千年,你看福報大不大?這如果不說,很多人還是認為祂過著乞丐的生活;祂是有而不享,為什麼?因為祂的生命狀態已經這麼美好了,祂並不需要這一些。中國人講一句話:「非不能也,不為也」,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一次,有一個居士跟淨空法師說要帶他去看一些東西,淨空法師說:「好啊,看什麼東西?」那個居士就帶他到了一家銀行,通過層層關卡,到了一個保險櫃前把它打開,居士說:「法師你看,這是我的珠寶,我的寶物。」淨空法師看了就說:「才這些喔!」這位居士就愣了一下,他以為法師會說你珠寶怎麼那麼多!價值那麼高!淨空法師說:「如果你只是這些而已,來來來,我比你多,我帶你去看。」他嚇了一跳:「你的比我還多?」淨空法師就帶他去新加坡最熱鬧的街上,隨便選一家珠寶店,進去就請店員把最貴的鑽石拿出來,店員拿出來後還先擦一擦再給那個居士戴,戴完之後還給店員,淨空法師說:「好,請你再幫我保管好。」淨空法師不用請保全,也不用繳錢。所以,如果你這些東西(珠寶)只想收藏在那裡而已,整個街上都是,你還不用花錢請人保管。這樣的人(擁有珠寶)也不敢戴珠寶出去,因為怕被人家把手剁掉。
〇〇當年要離開之前,他說他想要一台車,結果有一位信徒送他一部車,後來又接著來了十七輛賓士,你看他會不會「頭抱著燒」(台語: 煩惱的意思)?他要去哪裡找那麼多人來照顧這些車?為什麼講淨空在前、〇〇在後?因為〇〇想要,淨空不是嘛!「我需要就有,我從來沒想要,從來不想擁有,可是我可以享有。」不然諸位想想,如果是你,有十七台賓士車,又不能賣,不能換現金,看你們怎麼辦?所以財這件事情是這樣。
很多古代人講的道理都是真的,但是對我們距離太遙遠,因為現在沒有那個例子,所以現代人要從「理上」去學佛很難。古代人根基比較高,比較單純,所以你跟他講道理他就知道了。但是現在沒辦法,現在眾生的根基較低,所以你沒有講一些例子就比較沒有那麼貼切。但例子在很多經典找不到,比如說,學佛的人都知道有一個東西叫「摩喉羅果」,釋迦牟尼佛常拿摩喉羅果做比喻,迷信佛法的人就會以為摩喉羅果是一種多崇高的果子,多珍貴稀有,奉為寶物在崇拜。結果摩喉羅果就是「芭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說法,講的例子就是當年那個時代民情風俗中最容易取得的東西,最不值錢的那個東西,跟民眾貼切,他才會有那個感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你不能離開這個世間,然後說有一個多崇高的佛法在那邊,你一定要在這個世間去體會,用這個原理原則去應對。
不然,如果叫你不要吃,然後去學佛法,看你會不會成就(同參笑)?所以講「法輪未轉食輪先」,是叫我們可以「享有」,不可以「執有」。一執著了,非得要這樣不行的時候,我又開始種下痛苦的根。因果其實很微妙,它幾乎是同時,所以佛法常以「荷花」、「蓮花」來表法,久了,我們都只注意在蓮花這種東西上面而已,不知道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它要表達的意義有好幾個,我姑且舉出兩個。
蓮花表達的第一個意義是「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說,在這個滾滾紅塵、五濁惡世裡面,我們要學習蓮花,如果沒有這些五濁(污泥),我們哪裡有養分?哪裡有機會去歷事鍊心?所以我們透過這些煩惱,我們學習去把它轉化為菩提,這個就像是蓮花。
蓮花是從五濁惡世(污泥中)長出來的;而「五濁惡世出世尊」,就如離開了污濁(染有),來到了清水裡(清淨),再長上去(離開水面)則是「空有不二」,是這三段。污泥比喻是「有」,他在「有」的世界去淬鍊,長出來之後會契入「空」,就是從污泥中成長到清水裡,「空」就比較離「有」,不受「有」的苦。可是你若執著空的時候,就像我剛剛講的,阿羅漢被釋迦牟尼佛喝斥「焦芽敗種」這樣,因為偏空了,墮在無記空等等,這樣也不對,所以它再繼續成長,消化兩者(污泥與清水,有與空),長出水面變成「空有不二」,兩邊都離,善惡不立,中道亦不存。是叫你離兩邊,而不是離開有,選擇一個空,那還是執著;是叫我們不要執著,而不是換對象執著。它如果停在水裡,它就換一個「空」在那裡執著,這樣也不對。
第二個意義是告訴我們「因果同時」。所以才會有一句話叫「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為什麼?因為眾生不了解這個道理,荷花、蓮花卻已經表達了;它在開花的同時,它已經有結果;它盛開的時候,蓮子已經成熟了。通常一般的花是先開花,花謝掉後再結果。蓮花是同時,表達什麼?「因果同時」;好比我們起了一個念是「因」,其實那個「果」已經在成形,我們不知道而已。而「眾生畏果」,因為他看不到因,所以膽大妄為,什麼都不怕,一直想一直做,黑白來(亂來)。他看不到那個「果」已經在形成,到某一天他看到成熟的果,他才開始怕,這個時候怎麼辦?但是又何奈!那個時候已經無解,只能受,只能消業,甘願受,業才能消嘛!菩薩是什麼?祂知道這些道理,所以祂從「因」上去轉變,不會有不好的念頭。「菩薩畏因」,有不好的念頭時,祂就趕快擋掉,所以永遠不會有不好的結果,即便有,也是過去生的業障。荷花、蓮花表達的第二個意思是這樣。
師父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同參問:我們要怎麼樣看待夢?
師父:全部的夢就是你自己,沒有你,怎麼會有夢?所以我剛剛講的那個蓮花,空有不二,不要去執著就好。你不能去否定這個幻象的存在,可是如果一直去執著它是什麼、為什麼等等,你就落在意識田裡面,永遠跳不出來,所以很多東西是叫我們「藉假修真」,不是叫我們執著在「假」裡面。好比說,很多人念佛會看到幻象,他就是看到了啊!你怎麼跟他講沒有?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把它當作陌生人就好了。你一天會遇到很多陌生人,如果你每一個都想去了解他,你可能會瘋掉。夢也是如此而已,夢過就放下。
夢的成因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前而已,「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起現前了,你如果再去執著它,又造下一個因,下次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要因為這樣再現前一次,沒完沒了。不要說夢,這種夢我們稱作「小夢」,永嘉玄覺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是在講「六道輪迴」。來來去去,六道輪迴就像夢那樣。明明有啊!有這些,有那些,但當你覺悟的時候,「覺後空空無大千」,連大夢都如是了,你何必還執著小夢。
從單一角度去講,不太公平,所以階段性是要你去訓練得「清淨心」,你有了這個清淨心之後,若這個夢是靈感的,是否是一個訊息?那就再說。譬如說,你要先有剎車,你要開快車再說。你沒有剎車,引擎的級數是最好的,你開了可能會撞死,所以它是訊息也好,或是一種警訊也好,並不重要。
同參:「就是說不用去執著在那邊嗎?」
師父:我比喻妳以前,以前妳不是這裡跑、那裡跑;這裡算、那裡算。算到最後,算了幾年去了?至少有五年。妳得到什麼?妳改善了什麼?如果沒有讓妳去了解有另一個思維,可能妳下個五年還是這樣,加起來就十年了吶!有可能這十年來,你是完全沒改變的呢!人生就虛度在那邊。妳今天做一個夢,明天做一個夢,都一直在顧慮,妳每天都會做夢啊!做了十年,也還是在顧慮那些夢。
我們這樣講好了,退而求其次;是好夢,加勉;是惡夢,警惕。總之,惡的形式有太多,妳要一樣一樣去探究,捉摸不完。所以我們用二分法,如果是夢到壞的,就檢討自己最近的起心動念有沒有比較不好?那這個夢對你就有幫助。如果這個惡夢讓你驚醒到要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那你往修正起心動念的方向走了,你就漸漸不會夢到不好的夢。善學的人就是這樣而已,學道也沒有其它的「撇步」(台語: 訣竅)。你看大自然的造化,都是教育我們的導師,你看到草偃,你可能也要學草這樣:人要彎腰,「謙受益,滿招損」,包括我們看到事業的曲線往下時,就應該想到我們的腰也要往下彎。我們是要這樣學,而不是在那裡怨天尤人,「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尤人。」就是我們不知命、不知己,所以我們才會怨天又尤人,不然這些造化都是我們的「自現境」,我們的自現境出問題,就是提醒我們「正報」出問題,我們如果把正報扭轉、調整好,那我們的自現境,不管是事業、人際關係或夢…等等這些,它就會慢慢有一個時間去扭轉、爬昇。或許有的人會問:「如果是事業爬起來怎麼辦?那不要就學這個曲線去貢高我慢?」這是一體兩面,爬上去你要選擇哪一方面?要慶幸感恩它能夠提昇嘛!對不對?
我常常講,不要求好心切,通常一些狀況的出現,都是「心切」才會有的。如果你只是「求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就是在做了,就是在調理你自己了,周邊的看待就會慢慢去扭轉。重點在哪裡?你要正確看待你的「行」,如果你對自己都有懷疑了,那你能期待周邊的人事物能有什麼改善?所以不要有那個「心切」。「求好」是積極的人生,「心切」就是你們說的「龜毛」(台語: 鑽牛角尖);多了一個「心切」就可能抹煞了求好的那個積極態度,會變成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所以按部就班就好了。套一句郭台銘講的:「你種一顆綠豆,要長出豆芽菜也要兩天。」不可能丟下去就馬上長出來,所以大自然有它自然的法則,你只管去做,中國人的高度智慧就是在這裡,他告訴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為收穫本來就會有,當你問收穫的時候,你的心就會急切,你就會把「耕耘」扭曲了,所以你的收穫通常就會比較不好,所以但問耕耘,毋須去問收穫。你把種子種下去,時間到自然就會發芽,也自然就會長成、結果。
我那一天跟義孝講,現在要說法很「硬道」(台語:形容很吃力、不容易),為什麼?很多話是本來不應該去講的,古人講要謙虛,「不說己之長,不道人之短。」但是現在的眾生觀察力沒有那麼高,難免要藉人藉事去表達一個理,或者是觸發他的觀察敏銳度;敏銳度起來的時候,他就會因為這樣的生命狀態而受益,不然就是囫圇吞棗,看不到重點,聽不到重點。可是有的時候在講的時候難免「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這在古時候是不允許的,那有在講自己好的?而藉人藉事,有時候也會讓人誤解在論人是非,現在常常就是這樣。所以,重點在聽法的人要有這樣的理解,知道為什麼要講這些事,講這些話不是在論人是非或是炫耀自己,而是要透過這些形式去表達背後那個道理。我們需要的是背後的那個理而不是聽這些事,要聽這些,你們回去看電視都比這裡多,對不對?何必跑來這裡聽。
善學者,他一定中性看待事件,那就是六祖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世間過?因為他秉持中道,他不會去貼別人標籤,他知道這些道理,而不是不知道有人在為非做歹,不過他沒有貼標籤說這些是壞人,所以他不見世間過的時候,他的心就不會被一般凡夫俗子認定的「不好」來影響自己,他是看到這個事相、道理,所以他會成就也是這樣。那一天,不知道是誰問我,他(惠能)到什麼位階?我說位階不重要,但他至少都是八地菩薩以上;一般比較了解的,登地菩薩都已證得「無生法忍」了。「忍」的意思就是「定」,「無生」則「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他已經契入諸法無生的境界,再上去的「寂滅忍」是「不生不滅」,這都是到末後「無功用道」的階段。有時候也很難講到這邊,還是要從基礎上去穩固。
「上功不昧下行」的原因就在這裡。我們常說一乘圓教理事圓融,亦不礙行布,二者具足,就是說,每一個階段都要體會它的理跟事,解跟行要相應,「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解跟行要相應,解一條就要去行一條。最忌諱就是我們知道很多條,但連一條都做不到。當你知道五條,一條都做不到時,你不會有心理障礙,你還會有很多求知慾;但當你知道五千條、五萬條時,你做不到,你心就會慌了,有時候會乾脆就算了,懶散掉了,這樣就會很冤枉。所以「解行相應」是最好的。上功不昧下行,所以不能小看《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因為這些經典都是「稱性」的。就是說,很多人以為那是規定,可是那是你做到你就回歸本性了,它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不是像現在的法律規定那麼多叫你不要做。那是我們偏頗了,不知道原來「真如本性」是這樣,如果沒有稍微勉強自己去導回來,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叫真如本性?所以,不識本心,學法則無益。
《弟子規》、《十善業道》及《太上感應篇》,即便在坊間被稱之為基礎,我卻比較不用「基礎」這兩個字,因為基礎會讓人有高低的比較,如果是這樣就錯了。我用「樹根」去比喻,一棵樹長到最後開花結果不能沒有根,開花結果是怎麼來的?是隨著根的壯大而來,所以我是用「深度」去比喻它,而不是用「高度」去比喻,所以,《弟子規》、《十善業道》及《太上感應篇》它的重要性是這樣。事實上,以佛法來說,「十善」做圓滿你就成佛了;從初發心十善到末後圓滿佛果還是不離十善,是「深度」的問題。把「布施」放在四攝與六度,它的意義不一樣,正是因為「深度」不同,所以到圓滿佛果,他有沒有離開布施?如果離開布施,又何來「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以,圓滿佛果跟我們初發心的布施差在那裡?祂做到極致,我們則是東漏西漏。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阿羅漢是「無所住不行於布施」,眾生是「有所住行於布施」,或者是「有所住不行於布施」。眾生心執著有,覺得自己可以得到才要布施,無可厚非,慢慢訓練提昇,可是等而次之的眾生是我想要得到,我不要布施。阿羅漢知道「空性」,所以祂無所住,但偏空,所以祂不布施,不圓滿。菩薩證得「道種智」,空有不二,祂「無所住行於布施」,白話有句話說「心無事有」,事情有、心無,所以他有功德;我們是心有,事情也有,所以我們有福德,沒有功德。佛則是比菩薩更圓融,所以祂才能叫做「阿耨多羅三藐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阿羅漢證得「一切智」,正覺,知見是正確的,可是圓滿度還不夠。菩薩證得「道種智」,正等正覺等於了,所以諸位聽過「等覺菩薩」。佛證得「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從這個角度來講,開經偈亦復如是,也是佛才有資格,因為是「無上」;在等覺菩薩的位階以降都還沒有資格,那菩薩道是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前面五條都是為了讓你取得高度的般若,這是以事來講;以理來講,般若要透過這五條才能落實。般若太抽象了,所以你沒有落實在布施、持戒,你就不知道你有沒?,這是大乘菩薩道在修的。到一乘菩薩,同樣是菩薩,可是修的又更深,加上「方便、願、力、智」叫「十波羅密」。所以,《華嚴》不講六度,《華嚴》自始自終都講「十波羅密」,它也不講「恆沙諸佛」,它從頭到尾都講「世界海微塵數」,遍虛空、盡法界這種內容,一毛孔一微塵,一微塵一世界,重重無盡,就是科學現在講的,小至量子力學,大至太空物理,重重無盡,極小重重無盡,極大重重無盡,來去自如,這是《華嚴》講的內容。大乘佛法通常只講到恆河沙數而已,它用娑婆世界地球恆河的沙比喻佛國度,數都數不完,那這些沙怎麼能夠跟整個宇宙的虛空場相比,很多凡夫如果不是「大心凡夫」的話,他會沒有辦法理解。
我們要有一個「願景」,我比較不講「理想」,因為現在的眾生只要一講理想就會執著。所以有一個願景,人生逐夢,逐夢踏實,往這個方向去挪移;很多事情不要非得要用一個遠大的理想來定位它,而是用願景慢慢去轉化掉自己人事物上的執著分別,做事才會比較輕鬆,不過這個輕鬆並不會懶散。眾生就很好玩,他不是太懶散,就是太執著,所以有一個願景去逐夢踏實。很多人是有一個夢,但不踏實去逐夢;有些人則是踏實,但沒有一個夢。兩個都不好。比如說我啊,比較「憨慢」(台語:笨拙),願景是唯一佛果,就慢慢去做,一步一腳印。如果佛果是第一百層樓的話,我至少是從地下室走上來了,就慢慢走,只要我走就走得到,但不能沒有那個目標。
同參:我有一個表哥,之前都在吸毒,吸毒後就去販毒,後來被捉去關,關出來之後找不到工作,他就有打電話給我,那我也有一直資助他。後來,他打電話給我,說他跌倒受傷,需要一筆錢看醫生,我就有給他。但後來他跑到東港,打電話給我,講話開始有點矛盾,說他跌倒,又要跟漁會的人做生意,所以,之前給他的錢不夠。我就跟他說:「表哥,我給你錢,你如果去做不好的事,我也會造業吶,那我其實也沒有那麼多錢可以借你。」後來,電話掛掉後他就沒有再打來,所以這件事情我覺得我沒有做得圓滿。
師父:論心不論事。比如說,現在有很多人在菜市場遇到托缽的和尚,就會心想:「這些和尚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種事情就有很多爭議。換一個例子,上游放生,下游捕魚,放生的歸放生,捕魚的歸捕魚,各人造業各人擔,這樣就好了。所以,布施的歸布施,我的動機是為了維持你,不是要讓你去做壞事的,我的責任已盡。如果你拿去做壞事,因果就要自負,所以還好啦。
同參:只是覺得說不是很圓滿。
師父:在這個世俗就是這樣,有的人沒有善根的,你只能種善根而已。甚至不要說種善根,你只能施捨而已。每一個人的根性都不一樣,有的人已經開花了,你就要讓他結果,所以這種拿捏實際上沒有一個定數。
Sona師姐元和妙音分享…
師父回應其音聲內容:不會啦,精益求精的時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時候身心方面的平衡度自己要去拿捏,這個時代絕對是講求專精的時代,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撥一些時間給自己,去長養自己,蓄勢待發。如果沒有蓄,要如何去發?變成只是華而不實而已,只能因應現在的狀態,沒辦法再更上一層樓,所以要拉回。有時候要自己去調節,忙碌的生活,這些工作要去做適切的安排。至於人事上的問題,說真的,把我們的願景放大一點,眾生平等,用「平等觀」去面對我們生活中的任何人事物。人事上的問題是一種淬鍊,也就是說藉著一面鏡子來幫助我們自己,所以要感恩它,如果沒有這些造化,怎麼來鍛鍊自己。我們的世界比較少講輪迴,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既是每個人都知道有的事情,就不必再去提重點了。
林O:但有的人不信。
師父:我有認識一個推拿師,他也不講輪迴,他是天主教徒,不信輪迴,所以不講。我們的世界是「能量」灌進去他就知道了,原來是有累生累世的一些累積,所以不需要去強調,答案是一樣的,可是它的本質不一樣。所以,有的人聽到元和妙音就流眼淚、起雞皮疙瘩,甚至有的人是看到他過去生的相,很多是用科學方法沒辦法去解釋的。這個叫未科學,而不是叫不科學;不科學是經過科學驗證,確定是不對的。未科學是當今的科學還沒進步到那邊,沒辦法去驗證。
同參:這是我在電視上看到的,就是很多帝王的墳墓都被盜墓,惟獨武則天的墓,每次他們要去盜的時候都雷雨交加,百般阻撓,這是因為……。
師父:就藉事轉理,你認為的那個理就去學那個理,有人在護持。那護持從哪裡來?順便跟大家講,「三皈五戒」,很多人都在「三皈」,可是不知道真正的三皈?如果做到真正的三皈,就有三十六個護法神。那為什麼有人三皈後還是一樣這麼苦?那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的三皈,只是形式上而已。「五戒」,持五戒就有二十五個護戒神。我舉個例,很多和尚、比丘尼踏入佛門,還是難免被一些鬼神附身,可是他們的身分的關係就更難以啟齒,因為他們出家就一定受過三皈五戒,也應該持比丘尼戒、沙彌律儀;那三皈就有三十六個護法神,怎麼可能讓外靈來附身?表示什麼?沒有做到。所以外面的鬼神才有機可乘。
佛法要從理上去明白,不能從事相上去聽誰講的。所以話說回來,「四依法」很重要,「依法不依人」,法就是這樣講。有護法神、護戒神,我還被附身,那要這些護法神、護戒神做什麼?所以這是從理上講。那如果真正有做的,有去持的,不在於你有沒有那個儀式,是在於你有沒有去落實到。「覺、正、淨」是如何感得?回歸「戒、定、慧」嘛!那如果感得外在的「迷、邪、染」,一定是助長內心的「貪、瞋、癡」了,這樣子而已。那是不是外面真的有三十六個護法神?剛剛講「八不中觀」、「不一不異」,如果沒有外在,內在不存在。所以重點就來了,原來我的人生我自己就可以決定,我把自己做好,這些就解決了。所以你剛剛說盜墓,重點不在那個事相上,如果你想聽那些事相,我可以介紹睦澔平給你認識(同參笑)。
林O:改天請睦澔平來這裡講給大家聽(同參笑)。
學佛的人就是對整個宇宙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世尊當年來到娑婆,示現第八千次成佛,為什麼在印度?因為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禪定的功夫很高,他們已經知道六道輪迴,在定中看到六道輪迴,但不知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來承接,讓他們更上一層樓;他們如果沒有那些基礎,世尊就沒有辦法讓他們提昇,剛好因緣成熟,世尊來跟他們說六道輪迴的成因是什麼。所以,佛法是因緣法,現在要找佛法,印度找不到,很多人迷失,都在原點(印度)捉摸。現在真正的佛法在東土(大中華地區),印度是一些外道、小乘,所以不要崇拜名牌、名師這種東西。
佛法是因緣生,如果這個地球,眾生的感應薄弱了,這個地球就都沒有佛法了。所以,一定要相信「感應道交,絕不失時」。如果我的心(即便做不到)嚮往向覺正淨(戒定慧)的方向走的,你無形中就在隨時隨刻感得諸佛菩薩來應,你在台灣這樣,到菲律賓也是這樣。你如果心中沒有真正的覺正淨(戒定慧),你到印度要找什麼?有可能天魔波旬說:「真好,又一個魔子魔孫來了,我在這邊等很久了。」(同參笑),天魔波旬很厲害,佛會的他都會,只有一項不會,就是「說法」!。因為說法要「稱性」,沒有覺正淨的人他不會說法。但是,說法不等於講經!魔會不會講經?魔拿經典來他也會講。之所以稱作「魔」,就是「迷邪染」,其實外在那個天魔不重要,如果你內在無心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外在也無天魔。為什麼「死」也是一個魔?就是我好不容易要發奮圖強開始成長,結果壽命到了,功夫還未到,下輩子隨業流轉,不見得還遇得到佛法,那是不是一種魔?而「煩惱魔」來自貪、瞋、癡,分別、妄想、執著,產生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所以煩惱的根我們要去把它捉出來,去改變那個「因」就好了。那個盜墓時刮風下雨,我們就想說她留了一個開經偈,也很有功德了。
同參:因為他們是在討論說,她跟那些開創太平盛世的皇帝比起來,她好像沒有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師父:其實這些是幻化一場而已。你說骨頭,磨一磨就變成粉了,沒有「電」了,要骨頭有什麼用?人就是這樣啊!沒有「電」,肉體都沒有用吶!就像你把電風扇的電拔掉,它會動嗎?那它有沒有壞?人就是像這樣。那電跑去哪裡?到別的電器啊,就是「過身」,這個電有沒有「死」,沒有死啊!生命就是這樣。
所以生命是在比什麼?比我們有沒有辦法換一個比較好的電風扇而已,那個就是「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用現在的語體文來解釋,就是你什麼都帶不走,只有你具足的能量帶得走。你的能量如果好,你下輩子就可以選擇一個好的電風扇;如果你的能量不足,你就沒得選擇,你就只能到你能量極限的那個工具而已。所以,有的人身體有健康、有欠安,有的人面貌有美、有醜,這都是有原因的。你如果有在精進,至少你換得的色身會是比較好的。那如果你把它迴向虛空法界、極樂世界,基本上到無色界天以上就沒有色身,形象就不重要了,末後就不用執著那個色身,只是說你有能力選擇。諸佛菩薩要倒駕慈航來世間,祂也要和光同塵,應化與諸位同樣的外貌,不過祂有能力選擇比較好的相,為什麼?因為祂有那個能量。
佛和中國的聖人畢竟還是有些許的不一樣。「舉一語不以三語反」的學生,孔子就不教了;佛則是無量劫祂都有耐心等你,所以祂是無量好。話說回來,三十二種相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不要執著那三十二種相。八十種隨形好,是色,「若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所以身有無量好,相有無量好。那無量有沒有真正具體的相?沒有啊!所以很有趣,一個人長的模樣,不同個性的人看到他都喜歡他,那個是散發的「能量」吶,就是中國人講的「氣」,佛家講的「光」,現代人講的「氣質」「磁場」。
你們可能聽了會有點矛盾,「若以色見我,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我幹嘛還唱?一句話,要「捨識用根」。如果沒有這些介質,一般人覺得太抽象,根本沒依靠可以契入。那重點就來了,「不取不捨,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有沒有聽?有啊!有沒有仔細去聽它的Do Re Mi Fa?沒有啊!我是用我的耳根去聽這個音聲的根性,這樣就有辦法開悟了。所以,聽而已,沒有去把它分析,如果要去想、去分析,就停止了,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所以,有的人沒有學過音樂,他反而聽得懂它(元和妙音)在表達什麼。有一個故事,以前一個國家裡的一位大臣,他最拿手的是琴藝,他彈琴是全國最厲害、最高超的,可是皇宮裡的人附庸風雅,雖然都說他彈得很好、很棒,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在聽,他就很鬱卒,就離開皇宮去郊外走一走。有一天,在怡情悅性的彈著,就有一個柴夫走過去,突然聽到就跟他說:「年輕人,你彈琴彈得很好喔!」他心裡面就在想:「宮裡有素養的人都聽不懂了,你這個草地人怎麼聽得懂?」結果柴夫就跟他講他彈的意境是什麼,他心裡就嚇一跳:「你竟然了解我要表達的意境!」他覺得是巧合。他就再彈兩首看看,柴夫都一一了解,他就終於找到知音。過了N年,這個柴夫死了,大臣就把這個琴摔壞,因為沒有人聽得懂了。這個柴夫不識字,也沒學過音樂,為什麼他會了解?因為我們人就是學太多,讓我們不知道「真」是什麼?佛門的歷史上就有一個人也是這樣~六祖惠能。為什麼他這麼年輕就能開悟?「捨識用根」啊!他有一個比各位幸運的,就是他不認識字,「諸佛妙理,非關文字。」不是在文字上捉摸。你跟他講一句話,他是直接去了解那個意思,而不是那些文字,佛法教的就是這個。如果諸位有這個,就回歸清淨本然,諸位在看事情就很清楚,就好像是那個平靜的湖面,照得清楚山河大地,學佛就是要學這個「反璞歸真」。
現在的人學佛很困難的原因就是我們學太多、懂太多。所以佛家有一個障礙叫「知識障」(所知障),另外一個叫「煩惱障」。我的經驗,遇到最難教的就是專家學者。很冤枉啊!都做到專家學者了。照理說他們不能叫博士,應該叫專士。他們哪有博?他們是在金字塔的塔尖一直走,走到一點,那個叫專士。東方老祖宗的觀點比較接近博士,他叫你學習只要「一門深入」,像樹一樣,你把根顧好,你無量無邊的智慧長成,就像那個葉子,會長多少你都不知道,這才叫博士吶。
專家學者腦子裝太多知識,沒有辦法去了解佛法,可是這種人有一個幸運處,就是如果他能契入「捨識用根」,他所知道的知識,都可以變成無量無邊的好工具;但問題就在他要契入捨識用根,很難很難!他要先放下他的「執著」,他的專業。放下是「心」放下,不要執著。我再降低一點講,不然這些專家學者也要稍微能騰出一點空間,來聽別人在講什麼?用一個中立的立場,先不要否定,給自己一個空間先放著,「也許是現在我不懂,而不是他講錯。」這樣比較客觀,這樣就比較不執著。說真的,世出世法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整個地球的人最難的,就是這一點辦不到。
同參:老師,那要怎麼跟這種人相處?
師父:心放下啊。
同參:如果不斷被刺激呢?
師父:當成是訓練自己的一面鏡子。如果是有必要相處,那就要去訓練自己的心性,除非你有能力不必再去相處,問題是不容易。所以要去調節,要去訓練。
同參:可是那樣會內傷。
師父:為什麼我會內傷?表示我的火候還不夠。
同參:所以就是反聞自性。
師父:你不能要求對方,你只能要求你自己,自己先轉。
同參:可是有時候在這種過程中會覺得是一種沉默,沒有溝通。
師父:你是從現象、那個剎那點來講,如果有這個剎那點,表示我在這個剎那點之前的火候還不夠,所以我應該加強我的火候,我要再去壯大我自己。我並沒有否定有那個點,可是重點是有了要怎麼辦?
同參:就只能沉默啊。
師父:沉默解決不了事情,如果更積極,沉默是為了拉開空間及距離而已,拉開之後,我如果沒有成長,這個空間及時間等於沒有。
同參:可是通常過了這一段時間,對方可能知道一些事情後,他才會體會到……。
師父:我的意思是說,對我自己來講是什麼?我拉出空間和時間是為了趕快讓自己長養功夫、能力的。如果我拉出空間和時間,卻還是同樣的思維,那只是今天是這個對象,明天換一個對象而已,有這樣的思維,我一樣還是頭大,後天又另一個對象,我又更頭大,沒完沒了。所以要能成長自己,改天再遇到同樣的情形,就不會有這些狀況了。
同參:那個難就是以為自己已經解決了,可是境界現前時又…。
師父:所以送你一句話「一勤天下無難事」。「天堂有路志為梯,學海無涯勤是岸。」立志加上精進勤勞,就解決了。「世出世法得成於忍」,忍者仁也,仁者則無敵,所以和合無諍,來自於那個「忍」。同一話、同一理,可以通用,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所以「誠於中而形於外」,外面的事情顧慮不完,我們要返回來我們自己,把自己先長養好,不然自己會先氣死。打開電視,光政治你就氣不完了。你要指這、指那,還不如四根手指頭指自己,把自己長養好,他們的共業你就沒有了。那他們如果不要那個共業,他們就要來跟你學習啊!就一個一個拉出別業,那事情就解決了。
同參:老師,那是不是外國人就比較難成佛?
師父:沒有這回事!不要以外國、中國、印度來分野,四眾平等,出家人就不一定成佛了,所以要建立在「平等觀」。容不容易是建立在他的善根因緣福德有沒有具足,而不是在他的分別相是什麼,所以一定要隨時去長養我們自身的善根因緣福德,「廣植福田,廣結善緣。」善根就是你自己的精進度,階段性上對法的「深解義趣」要精進一點,這有助於增長善根。廣植福田、廣結善緣,因緣、福德都會好。
女淇師姐:釋迦牟尼佛要涅盤的時候,他是如何將剩下20年的福報留給後世1萬2千年的出家人,是像我們說的迴向嗎?
師父:那是一種「能量」,其實是要比較明顯讓你們知道這個福有多大。1萬2千年的法運何嘗不是保住這個地球沒有爆炸?不然,現在地球的眾生,如果不是諸佛菩薩還隱藏在裡面,地球早就爆炸了。所以,不要執著在出家眾,佛嗣弟子不是只有出家人,有的在家居士也是,諸位也是,所以不要執著在事相上。我剛剛講「善學」,就是去了解這個「理」,而不要去考據,考據會讓你考據不完。釋迦牟尼佛的骨頭在哪裡?是不是要去找?他的舍利子是不是有八千顆?我們是不是要一顆一顆撿(算)?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那個理,讓我們自己成長。「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有時候講一些故事,是為了要讓你們了解這個「理」的強度,就好像積福這件事情是什麼,造福這件事情是什麼,我們要看的標準在那裡,是這個東西,不要只執著在人天福報這種東西。
中國人講的「祖先庇蔭」,祖先有德,庇蔭到後代子孫。他是不是只庇蔭到他自己的家族?他的家族一定過去生跟他有共業(善業),所以他們享得到。那你不是他們家族,就橋歸橋、路歸路。所以,剃渡的人,過去世一定與佛脈有共業,所以他們出家,就受到這些庇蔭,窄化來講是這樣;當然如果擴寬來講,不要說整個地球,是整個娑婆世界還可以存在吶。
女淇師姐:所以說如果本身沒有緣,即使是出家人,也不能享到釋迦牟尼佛的福報。
師父:基本上他之所以會出家,就是已經有這些共業了,不然妳為什麼沒有出家(師姐笑)?有的人是出家後又還俗,就是這樣。
女淇師姐:我今天遇到一個師姐,她跟我分享,她已經六十幾歲了,她們那一輩書都讀得很高,也很好。她就說因為她祖母以前在蓋房子的時候,風水師有問她的需求,她就說希望她後代的子子孫孫出賢人,不必很有錢,然後就好像因為這樣,她後代的子子孫孫都還不錯。是因為祖先庇蔭嗎?
師父:我剛剛講了,共業啊。祖先庇蔭是只看到單方,沒看到過去生他們的共業;就好比一個國家的國運衰敗,是因為這個總統的運不好,這樣講公平嗎?他是一個因素,可是台灣的人民有共業嘛,我們都跑不掉,因為我們都在這邊。接下來是我們如果不想這樣,我們都清楚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要拉出別業,不要再跟他們共業。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