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時間:2008年7月18日(農曆六月十六) 19:00~21:00
地點:屏東東港魚問屋(屏東縣東港鎮光復路一段148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我們說布施,布施你們聽的很多,不過你們要慢慢去了解,為什麼常常講布施?因為我們真正了解布施的意涵有限,都是在金錢上、服務人群的這種概念上捉摸。真正的布施就是一個字而已,就是「捨」!「捨」的那個心態就不一定是「我要奉獻、我要付出」,就不是這樣。你要付出,要奉獻,還是有一個想得嘛!那就不叫捨。所以,布施真正意涵是「捨」,捨什麼?「萬緣俱捨」!那個才叫布施!而不是一般人切分成「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所以「得財富、得智慧、得身體健康」,不是這樣而已,那是不得已而方便說。你叫現在的人萬緣俱捨,不可能!辦不到!勉強降到很低很低的層次來講,至少讓你想要錢,就去布施錢財,那就得到錢。學法之人是重在「法」嘛!而不只是落在世間法而已,要學出世間法,「萬緣俱捨」則連佛法都要捨,那叫布施。
所以,佛法的總落實,我們不要說總綱領,全部濃縮下來就是落實在「布施」兩個字!現在的人落文字相,落文字見,把文字定位了,所以我們的深度會不夠,不夠深入就會錯解布施,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只是財布施得財、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如果深一點說,布施就是為了斷「內在的慳貪」,那又執著一法,只斷一個「慳貪」而已。所以,如果了解到布施是一個「捨」,佛法哪一樣事情不是「布施」?對不對!
佛法跟世間法……,那天我有一個感覺,沒有機緣講,妳(指某同參)室友剛好說到那一段,說到「做好事」,現在有很多佛教團體都在做好事,當然她的角度也不能說不對,她的角度大意是這樣,如果我說錯了妳再補充一下。她大意是「他們這些人的機會因緣只有到那邊,所以應該要鼓勵。」當然不是說不對,我的意思是,我在面對的是妳,所以我不是在說「他們的現象」不對,現象在某個階層是OK的;可是因為我面對妳,我要讓妳了解更深層的。他們這樣也值得被讚許,值得被讚許我沒有否定,可是我們要縮回來,在讚許之餘我們要不要更超越?我們沒本事去叫她說的那些人超越嘛,但是當下我們面對面在討論這個問題,我不能只是給妳相同的答案而已。那妳自己就知道了,我哪需要再說一遍,對不對?
教育是要不斷地深入,佛法跟世間法都是以「善」做基礎,善還是「業」!造善業是到「三善道」,就是做好事、做善事是到這邊而已;要清淨念再上去「四聖法界」;「空有不二」的時候,再超越上去才是「一真法界」。所以我們如果只是在那邊說:「他們那樣我們可以認同,我們不要要求太多」,我們自己也是墮在六道輪迴,未來世比較有福報一點,這樣而已;有些福報,享盡也是會墮落,還是變成沒福報,要再重來,那種東西不究竟。佛法裡面還要加一個「覺」,就是說要「有智慧」,「有智慧的善事」才是佛法,「沒智慧的善事」是世間法。「世間」是什麼意思?世間就是「六道輪迴」,所以造世間輪迴業的偏向善業,是這樣而已。很多學佛的人都不知道這個,所以學了一輩子、無量劫都不能成就,它的原因就是在這邊。大家結集起來在那邊做善事、慈善事業,做得好大,也還是在做世間業。
所以,學法不能學到冤枉,那天我是在表達這個意思。不過,在那個場合沒有什麼時間說這個,有時候人轉不出去,我們自己在學的要了解這些。所以,自始至終我們沒有叫人家不要做善事,可是不能只是執著在善事本身,一定要知道善事裡頭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是那個「慈悲多禍害」,對不對?學法為什麼一定要聽經、看經,還有你們說的念經;念經不是讀經哦!讀經是嘴巴讀著讀的那是誦經,不是誦經,是要用念佛的那個意思的「念」。意思是說,要去了解經教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眾生都不明理,不明理就會「錯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就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世間法的差異?那要怎麼去求超越,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最後只是多花了些時間在那邊接觸佛法,搞世間業而已。
如果只要說「善」,就不需要佛法跟我們說了,大家也都知道要善,對不對?佛法為什麼不叫善法而叫佛法?佛法是「覺」嘛!翻譯成中文叫「覺法」,為什麼不叫善法?因為善裡面不見得有覺悟,而覺悟中一定有善!所以是要講「究竟圓滿」的那個善。然後,看經、聽經,不管是看書還是聽法師講經,只為了一件事,小蔡這個你要記起來,就是要我們「明理」!明理了我們才會真的去落實,但是我們現在大家都是在「求保庇」的而已。當你沒有去消化那個「理」,那個意思沒有消化,就沒有那個能量。你消化了以後,裡面又有兩個特質,就是說佛法這兩個特質,統稱「大覺」,你一定要有大覺,看經才會懂。
現在大家都在看經,都不了解經,甚至都是在那邊求保庇,那就沒效。因為這樣的看經,看生生世世都沒有用,都起不了作用;那個就像唸佛,「喊破喉嚨也枉然」,用錯了心。所以要具足兩個特質才會聽得懂,才會明瞭;那個聽得懂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懂,不是這樣。那兩個特質,第一個是「大慈」,慈悲的慈,如果你沒有先發慈悲這個「願」,你看經都是有目的的,那個目的是什麼?為了自私的目的,所以就不可能真的明白如來真實義。第二個特質是什麼?叫「大智」,智慧的智,所以「大慈」加上「大智」叫做「大覺」,是要具足這兩個特質去看經,去聽經,才有可能解決。那麼大慈的相反是什麼?自私嘛!那大智的相反是什麼?是愚痴嘛!以上來講,我們都用什麼來看經?用自私跟愚痴來看經,所以當然會錯解、誤解如來真實義。
為什麼佛法有很多法門,第一個都叫我們「發願」?要發什麼願?善願就不用講了,我們為什麼不用善?但現在普遍來講,對外可能都用善,因為大家好懂,可是好懂就有另外一面,會有漏失,是什麼?錯解、貼標籤。所以,為什麼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因此,我也要告訴你們,看經要離所謂的「名字相」,名字相是什麼?就是你們所講的「術語」,美術有美術的術語,各行各業都有它的術語,這個叫名字相。「言說相」就是「語言」,我在說話這一句就是文字相,裡面記載下來的術語就是文字相,而不是說你翻書這個叫文字相,不是這樣。我講話有些術語嘛,這個就叫文字相。「心緣相」就是「思想」。你們想,要離這三種心態,才能真正了解經教在講什麼,現在你們有沒有發覺大家都用這三種心態在讀經、看經、聽經。「喔!他說什麼哦!這一句怎麼樣……」,名字相。好,我們看書,我們要背很多書,這些術語,甚至各宗各派的術語,我們都想知道,好讓我們去應對,好像我們很厲害、很有學問,這個叫名字相,這個是成就的最大敗筆,因為又執著了。離開這三種相,就慢慢離開《金剛經》所講的四見四相這種東西,既無人、我、眾生、壽者,哪還有這些名字、這些語言、這些思考,所以,要離開這個才能真正了解什麼是如來真實義。
因此,有的人看經看不懂,還是自認為有,知道了但做不到…等等,可能都是落在這樣的思惟。所以,第一個一定要去發大慈心,而不是我剛剛講的善,慈悲的願嘛!慈悲是「與樂、拔苦」,你發了這個願才能知道什麼叫不自私。建立在自私的都是世間法,自私一定有名聞利養,名聞利養背後一定是貪瞋痴慢,就是對(立)法。所以,如果有發這個願,做任何事情,不要說看經,做任何事情都是為眾生的,不看經可不可以?可以,因為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在落實經教了!我們如果用自私自利去看經,還是在搞世間法。
所以,學道的那個「眉角」(台語,訣竅之意)要慢慢深入,一直深入。好,那為什麼能夠深入?因為有「行」(去做);如果我知道這些道理,我沒有去做,永遠都只是我浮面的想法。我自己認知的這些經教的道理,我一定要勉強自己去做做看,如果很有信心,要去做當然沒話講;當我們去做了,才會發現原來我自己還有錯解哪一個部分,因為做了會有體會;如果沒做,絕對沒有體會。沒體會又會落在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又落在這三個相裡,永遠在這三個相裡面轉,怎麼能成就?如果去做就發現很多事情,就變成一種印證了,因為有做就有那個結果,有那個結果就是印證。只是說,你證得的深度到哪裡的差別;那麼做越多不代表越有深度,是做越多越有機會越有深度,反過來講,如果沒有做就永遠沒有深度。
我剛剛為什麼說布施,如果沒有說到後面這些,有的人會覺得布施說了那麼多遍,還在說布施。我們也常聽人家說布施,我用比喻,女淇妳以前常接觸,這邊可能你比較有接觸寺院、道場這種地方,你們其他人比較少嘛!你們比較沒有那個經驗。有哪一間寺院不叫大家布施的,你們怎麼知道布施是什麼意思,對不對?去廟裡就捐錢,廟裡捐錢叫布施,現在很多人是這樣。廟裡捐錢你不能說它不是,可是如果只知道這樣,生命就停在這裡而已;如果知道得越深,原來布施是捨慳貪,要斷慳貪的,你就會發現原來布施不是為了別人,原來布施也不是為了我要得到財富,如果知道布施原來是萬緣俱捨,你就會發現原來布施就是整部佛法的落實。
佛法是「一即一切」,布施一定有六度裡面的其他五度,而六度的其他五度都落實在布施這兩個字,所以「一即一切」。我們如果沒有去做,就永遠沒有辦法體會,所以有時候嚴格來講,這邊我插播一下,那天我和家勝他們討論,有可能我們這邊共修要縮短一個小時,這個因緣你們可以跟他們分享一下為什麼有這個狀態?
學員:上一次上課,覺得老師好像講得蠻短的,沒有講很多;可是後來的那一個禮拜,老師講的那一些內容,我在做事情時,好像都可以印證回去老師講的話。然後就有一天我跟老師分享,我本來覺得那一天好像講的很少,可是我反而感覺是比以前更多。
師父:應該說是少量,但是比較能夠完全消化。就像我們吃東西,有時候吃很多都不消化,拉肚子就拉掉了,說拉肚子比較不好聽,拉一拉有時候還傷胃、傷腸,又沒吸收到養分,就變成浪費那些食物,又浪費我們的精力。聽說人每咬一次是幾頓重?那你吃那麼多東西,你要用多少力氣,又要浪費金錢買東西吃,吃越多東西花的時間越多,所以都在浪費生命。不是只有她這樣,之前有很多人來我那邊協談過,就發現有一個問題,有可能是我們比較濫慈悲,前面加一個濫也比較不如法,所以有時候我們要檢討自己。我們給人家的時間太長,出發點是希望對方一次來可以得到很多回去,可是常常眾生在聽的時候,我們給他太多,他卻失焦,他不知道要選哪一句,又沒本事全部都消化,所以回去都一片空白,學不到東西。所以,等於你跟人家講很多,他神識又渙散,又吸收不了,又浪費體力,兩邊都耗損,我發現有這種問題。
所以十六(指農曆十六)在上課的時候,有時候會發現有這個問題。大家當然說氣氛很好很好啊!可是很好,回去好像也不能好到哪裡去。所以我們要在生活當中隨時去修正,那天我才和他們討論是不是縮短成一個鐘頭,短短的,少少的,大家吸收了之後,假設一個鐘頭後有個別問題,或是在這個鐘頭本來就有個別問題,就可以提出來討論、交流,可能這樣比較有效率,是從效率上去琢磨。
這個只是講到一部分,講到協談的部分,我又發現,人有劣根性,尤其現在末法時期的眾生,喜歡順乎自己的「習性」,而忘記要順乎自己的「本性」。所以給他們多,給他們方便的時候,就變成不重視「道」、不重視「法」。如果不重視道,不重視法,他們要聽嗎?他們不會學,不學回去就不會落實,不落實就永遠在那邊浪費生命,這個也是弊病,所以我們要怎麼去修正?我才體會到佛菩薩「不度眾生也是最大的慈悲」,沒有因緣,沒因緣要度他,他就不重法,不重法又造業,不重法就造業了哪!比如說,我如果不重視你說的,但又叫你跟我說很多,我就是在造業了,為什麼?我在傷害你,讓你透支你的體力嘛!重點是我不重視嘛!佛法「論心不論事」!如果反過來,我的心是很重視的,我就會去落實,那這樣子兩邊都有好處。所以「功德須自心內見」的原因就是這樣!一是它可以是福德,它可以是造業,它也可以一念間變功德。沒有把事情換掉,沒有把人事物斬掉,都沒有,它就在當下即刻,就那個念是什麼。
所以,體會到淨空老法師說的,他的同參,那時候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會下那些同參就說:「有時候李炳南老居士會搖頭說:『學成的走了,剩下一些沒學成的留在這邊』。」學成的已經不在身邊了,可能到世界各地去應化了,剩下一堆跟最久的,可是都沒有成就。淨空老法師剛好有機會回到李炳南老居士那裡,回去探望老師,那些同參就想不透老居士為什麼會這樣講?「喔!他講的不就是淨空老法師?」,那個時候還不是老法師,那時候還年輕,是淨空法師,不就是只有他走了而已,其他李炳南老居士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台中地區的人,都住最近的,只有淨空法師住台北,來來去去。這些同參就去跟淨空法師請教,為什麼老居士說你學成了?他就說:「沒辦法,我不像你們住在台中,你們要有就隨時有,所以不重視,你們不會去精進成長努力,我不是,我是浪子,流浪的那個人,我如果來台中一趟路沒學到,回去不是在浪費生命?我回去台北什麼時候來不知道,我要存銀兩飽足才有資格來。」坐車什麼的,他那時候經濟又不是很好;所以他當然要很認真,所以他不成就誰成就。李炳南老居士會下這麼多人,好像成就的也沒幾個,就淨空老法師一位。
有時候如果可能,可以學習去做一件事情,你們自己每一個人不見得一樣,也有的人雷同,自己的課門,在階段性的這個課門上,要試著去講,講什麼?照理說是要反過來才對,反過來什麼?不是我在講,比如說,妳(指雅聰師姐)讀什麼?
雅聰師姐:《了凡四訓》
師父:妳就半個月或一個月,講妳這個月的心得,妳這個月一直在看這個的心得。心得的意思是什麼?我們即便知道不能去討論,可是在一個引領之下去表達妳的讀書報告。聽好,讀書報告不是去做所謂世間思惟的這個討論;而是妳去做了,妳在生活上體會到跟你讀的這種東西,妳在說的時候,妳每一次都會不一樣。那麼,假設妳說這個月我來做報告,下個月我又來做報告,下下個月又來做報告,三個月都沒有不一樣,表示妳沒有在進步,表示妳也沒有入,沒有入的原因是什麼?表示妳生活當中沒有去改善。所以為什麼要這樣?這樣是為了第三種看經的目的,第三種看經是為了「印證」故,要來檢測自己有沒有進步。如果檢測之下沒有進步,就要去找方法修正,不能只是一直擱著,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能悟的就由他了,如果悟不到的就要ㄘㄟ,ㄘㄟ你們聽得懂吧?就是要講……等等,如果他本身悟性很高,他悟了就任由他去了。因為他就知道怎麼做了,那他每一天煩惱就會越來越少,智慧越來越高。為什麼有時候要這樣,就是我們要去「對答」(台語指印證)我們自己,「對答」我們自己又沒本事,就鼻子摸著再繼續學。如果有本事,就可以更上一層樓,我不是特指妳(指雅聰師姐),我是說大家都有不同的部分,也有同樣的,她是剛好最近讀《了凡四訓》,有的是《十善業道經》,有的是《弟子規》……等等,不同嘛!那這個的狀態,其一,訓練你們講,學教相長嘛!我們在學,透過我們願意跟人家分享,我們和人家分享一次,得到利益最大的是我們自己,我跟你說一遍,再跟妳說一遍,再跟他說一遍……,這個時候我已經跟自己說幾遍了,四遍了,你們都只有一次而已,所以我不進步才奇怪,對不對?是用這樣的方法去激勵自己,不是說自己很愛現,好像學問很好,不是這樣,是為了要激勵自己的。
說真的,如果不這樣,誰要來對我們ㄘㄟ(催促),我們哪有那個動力,我們現在的動力都是貪瞋痴比較多,貪瞋痴是世間凡情的動力!西方說的:「貪婪是社會的原動力。」是不是這樣?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所以,「貪婪是社會的原動力」造成現在社會的敗壞,地球快要崩了,我是用崩了來形容,就是污染成這樣。不但環境污染、人心污染,各方面很奇怪的病都產生,都是污染。所以,我們要把貪婪反過來,變成佛菩薩的動力,那是什麼?「願」!所以,我剛剛說發那個慈悲的願!慈悲的願是什麼?我的色身存在是為了眾生著想,而不是為了我自己而已。那麼你也是其中一個眾生,眾生若好,你絕對就會比誰都更好。那是佛菩薩的動力,眾生是以貪瞋痴為動力。你們會發覺,有的人學佛學到一個階段,他知道要斷貪瞋痴,可是就變「懶絲」(台語指懶散無力),懶絲你們聽得懂嘛,懶散,沒有動力,每天昏昏沉沉,不知道該怎麼辦?那個就是頓時失去了動力,失去了什麼動力?貪瞋痴的動力沒有了,他不知道有一個「願力」─更好的動力,所以人生就變得毫無目標,學佛變成這樣還有什麼意義?你們去看有哪一尊佛菩薩在那邊怠惰、懶散,沒有啊!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有「願力」,願力不可思議。
所以,慢慢我們透過聽經聞法來明理,理越明,行就越切,越踏實。行越真切,你的生命狀態印證的就越深入,所以它是一個良性循環,一而三,三而一。因此,有時候不妨可以去試試看,古師大德都是複講,會成就的都是複講。複講是什麼?「複講」就是聽過一遍就要在台上講一遍給大家聽,這叫複講。所以人家會進步是這樣,對不對?人家都聽一遍就要上去講,不可以抄筆記。我們現在沒有那麼嚴,還可以錄音。我也發現一個問題,你們回去真的有在聽嗎?最近比較沒有,以前有啦!重點來了,你們回去若有在聽還好,如果認為回去還可以聽,當下就〝放放〞(台語,放逸不認真的意思),那就不如不要錄。為什麼?當下的那個專注度沒有,會造成依賴心,造成依賴心人就會不自知,不自知不是我故意這樣,不自知就會懶散,不自知就不會去強記。
中文有一句話叫「博聞強記」,在某一個階段性是要勉強自己的,尤其是初學,初學一定要勉強自己去記。記一些經教不是為了要跟人家講,是為了讓自己「長時薰修」,長時薰修跟人家講不一定要用這兩句,為什麼?契機的問題。如果不契機我用那兩句做什麼?讓你拍拍手,好棒喔!好有學問。好有學問之後呢?對方也沒有得到東西,你也沒有做到功德,對方如果沒有得到,你就沒做到。說到這裡是不是我剛剛講的,離三個相的第二個「離名字相」,所以還是在「心」的問題。博聞強記是為了一直薰修自己,薰修久了,你自然跟人家講都是這樣,所以那時候是自然跟人家講都這樣,而不是我為了要跟人家講,所以才怎麼樣。
站講台是不得已,一定要這樣。不得已是不是為了要跟人家說才這樣?有時候也不盡然,那是附帶的,是為了要做到,為了要應眾,需要有這些資糧。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應那麼多的眾,最好是不要知道那麼多,為什麼?心會雜!如果沒有那個功夫心會亂,會影響到自己,影響到自己的道業就很冤枉。
所以古師大德沒有在講經的,往生的品位都比較高,有沒有發現?講經的品位都比較低。知道為什麼嗎?要應眾的關係,就少了專修、自修的時間。就因為犧牲給大家了,所以品位當然比較低。不然我用世間法來比喻,一個人如果沒有在說話,體力是不是會比較好?就這樣而已。體力比較好是不是跑得比較快、比較遠?現在每天在透支的,已經沒力氣了,要跑去哪裡?所以品位就比較低。我比喻說跑馬拉松,有時候跑沒幾公尺,我們就在旁邊氣喘呼呼,人家有本事跑五千公尺,整個城市繞一圈。還有電影那個阿甘,從美國這邊跑到那邊,人家有本事這樣。我們用那個遠來比喻品位比較高,比較近的就是氣喘呼呼的,品位比較低。你就要有把握、有本事往生才能跟人家講經,要不然講了大家都往生了,而自己卻沒往生,又在輪迴的世界期待哪時候有聽我課的人倒駕慈航來度我一下。
以前的古師大德,我們講有成就的那一種,基本上自己都有把握往生,那才去講(經)。可以為了眾生降了自己的品位沒關係,可是至少我是可以往生!有把握嘛!往生的品位低一點沒關係,終究是往生!就是有保證了才會去說。所以,自修的部分很重要,很多古師大德也沒有在講(經),尤其我們這個法脈,原則上如果不講,沒有因緣講,我覺得是最好,就把自己的元和妙音唱好就好了,那個火候集中在那個元和妙音,普被三根,利鈍全收,唱進去就好了;講一定分散。
你們有什麼要了解的?
(雅聰師姐又說了一段話,問到有關朋友的事情。)
師父:很多事情我們不要講個案,要從那個「理上」去了解比較究竟。理上就是我們要有察言觀色的能力,如果學道學到連察言觀色的能力都不會,那不是「憨ㄉㄨˋㄉㄨˋ」(台語:笨拙之意),什麼時候該收,什麼時候該進。所以我前面有一段說,不能給眾生時間太久的原因是為了他好,也為了彼此好,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叫雙贏,雙贏是最好的,如果有一方輸都有瑕疵。
學佛是要學一個圓滿,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對待,在挪移一些事情,都要朝向雙贏去走。妳給他太多時間,他一定在那個漩渦一直轉,他轉不出去。妳給他越多,他越轉不出去;妳只要給他幾句,他回去自己悟。因為他就是少了自己往內去思惟,我們說去體會,所以他永遠轉不出去,妳又創造機會讓他轉不出去,彼此在耗損,妳說的那個個案是這樣。所以,妳有沒有發覺,我都說這樣,再來就「還有什麼問題?」還有什麼問題不是叫他問同一個問題,也不是叫你們針對同一個問題,那是表示第一個問題我已經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妳自己去思惟,妳若又問第一個問題,那我幹嘛要問「還有什麼問題?」如果還繼續一、二、三……,那天我跟誰說的?
學員:〇〇〇。
師父:跟妳說的嘛!那個人義孝也遇過。有一個人來協談,他直接跟我說:「老師,很抱歉,我都沒有照您的話做。」就這樣。我就說一直以來,一年前到現在,他的問題都是同一個,然後不但一年來都是同一個,而且每一次假如是兩個鐘頭,兩個鐘頭都問同一個問題。那個狀況我這樣比喻:「老師,我可不可以問一個問題?」假設那個問題叫ABC,他要問的問題是ABC,然後我就跟他說明,問他這樣懂不懂,他就點頭,沒有說懂,都是點頭知道,那還有什麼問題?「老師,我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嗎?」「可以。」「老師,請問這個ABC……。」又是ABC,每次來的一個鐘頭或兩個鐘頭裡,他可以不斷重複五十幾個ABC,然後再也沒有第二個問題;但是他都會說:「我可不可以問一個問題?」可是都沒有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一直在那邊轉?所以就要切斷(中止協談時間),讓他自己去沉思這個問題,要去發酵,這個答案給了之後要去發酵,發酵後要去落實。如果製造依賴心給眾生,那就倒牌(意指砸了招牌、沒有效果)。
雅聰師姐:我有看《常禮舉要》,裡面有說主人已經在伸展身體的時候,就表示客人應該要……。
師父:妳說的那個還是世間法而已,就算有我自己的,那他的呢?對不對!有時候用按的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因為妳知道對方哪裡怎麼樣,妳在幫他疏通。妳不知道喔!都沒跟人家講,沒跟人家介紹我們的法是多麼的殊勝(師父笑)。對啊!不然沒事我在那邊摸頭,這麼愛現,有時候是坐在下面的人有經脈的問題,我是說有時候,不盡然全部都是。妳看到的那一個,因為是妳說的那個例子,我才跟妳補充說,妳看到的他只是針對自己,看到這個準、那個準,自己伸懶腰,可能他累了,也有可能我們的世界不是只有這樣。有時候伸懶腰是對方累了,對方累了我們要替他服務,所以,妳說的那個主人如果有這個部分剛好是雙重的累(師父笑)。不然妳們說那個林師父幫你們按一按之後,為什麼要到外面吞雲吐霧一番?有沒有發覺,他會去外面抽一下煙,舒緩一下自己,一直幫別人按會累啊!所以他要去舒緩一下。
雅聰師姐:老師在按這個的時候……。
師父:不盡然,有時候是自己,有時候是別人。
學員甲:老師,最近我剛好有想到一個問題,也不是想,就是說在跟朋友的一個對話裡面,我也不是特別去看哪一本佛經,我會去網路上看淨空法師他們有一個網站。其中談到關於男女之間的一種情感,很多時候是因緣聚合,它是無常的,不用過分去執著這段因緣,執著在一起或分開。我個人看了是十分認同,如果我們能夠具備這樣的了解或認知,我們對很多事情,對情的這個執著好像不會那麼放不下,我是有這樣的一個體會。其實,當我的朋友跟我談論有關於一段這樣的感情,但是已經是過去了,但她還在那個裡面,她執著在這段已經過去的感情裡面,這段情放在她心裡面的時候,其實會讓她做出一些忽略她現在身邊的人的那種作法。我一直在想,其實對方等於是……我沒有辦法,我到底要用什麼方法去……,我覺得我就是沒有能力去點她,我也是告訴她我的經驗跟我的想法,可是這似乎沒有辦法去點她跟提醒她:「過去的事妳不應該一直放在這裡。」
師父:對啊!所以妳就會發覺,人有一種東西叫做「業障」。「業障」這種東西,有可能妳講的理她也都認同,我不是指她啦!好比妳跟一個人講,她也都認同,但是她就是不能接受,很奇怪,她認同卻又不能接受,所以就是那個障礙,業不消、福不至那種東西嘛!所以,有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想用什麼方法去對待她,是該消業的要去消業,如果一個人不受苦,就沒有業可消。
說到情執,「愛不重不生娑婆」,愛是情執,愛不重就沒有娑婆世界,這個五濁惡世是這樣來的。「愛根不除,心何由淨」,心就不可能清淨!心若不淨,國土則不淨。所以時空只是拉來拉去,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又拉到現在,「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妳現在跟她講,她都對對對,「是啊!要放下」,現在出來,妳說個話她又發作,「那個三十年前的事情怎麼樣……」,同樣那件事情,所以無不是業障起作用。業障的東西不是妳當下說一個理,然後她就可以解決的;如果可以解決,表示剛好在那個臨界點。所以一定有諸多方法,包括她要有因緣去接觸,去明理,明理的火候累積到一個臨界點,過去了就頓失了。所以,有時候不是妳想要有一個方法去幫助她,或想一句話去點她,而是妳只是一直提供而已,提供正確的思維給她,至於妳提供到什麼時候她會轉化?那就要看她的障礙到哪裡。
學員甲:這樣我明白了,如果說她需要我去協助,而我明明知道協助某一些很簡單的事情,但是我可能覺得其實我並不樂意去做,是跟她的情有關的事情。
師父:所以妳要去判斷,有的狀態是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就是說布施要以「利行、同事」(四攝法)的那個「同事」,如果妳真的要幫助她,第一個是妳要讓她覺得妳是跟她站在同一個陣線的,可是妳也要很清楚,如果我跟妳站在同一陣線,不是真正幫助妳的方法,那我這個站在同一個陣線的這個階段性的狀態,只是一個「善巧方便」的誘因(釣餌)而已。當妳認同的時候,我再慢慢告訴妳正確的再拉出來,那這個「釣餌的本身」就不重要了。「先以欲鈎牽」,隨順她的欲望,先隨順她去勾她、牽她,若沒有先符合她的欲望,如何去勾她、牽她。「後令入佛智」這段很重要,後來再加強她諸多正法及正確的思維,讓她自己開智慧,她開智慧就豁然開朗,所以那個釣餌就不存在了,甚至那件事情也不存在了。所以,我剛剛講到一半,妳知道的那一半,是她的累積臨界點到哪裡了,那個障礙會消除;可是另一方面,還有妳自己的火候到哪裡,妳的能量到哪裡,妳的能量越強,妳可以給她的,除了那個道理的本身她可以接受的以外,妳無形的能量也可以影響她,雙方都有空間,而不是只有一方。我前面跟妳講的是單向,妳一直給她某一種東西,可是我並沒有講到,如果妳的火候強的話,妳給她一,她是乘數效應;如果妳的火候弱的話,妳給她一就是一而已,甚至如果妳的火候更弱,妳給她一,她只得到零點五,所以它是雙向的。
學員甲:因為我自己也認為自己的火候……,當然依老師講的火候來形容,我自己是還不夠。因為有很多事情我明白道理如此,有這個體驗,但事情上還不能完全……。
師父:至少妳可以讓她一直歷耳根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一直給她灌輸,所謂的置入性行銷。行銷正確的思維,一直行銷到那個臨界點她就會那樣子。情執真的很難解決,所以要訓練。有的要採取保險的狀態,用保險的狀態去訓練,有的人比較高竿,我用一個例子講,像密勒日巴尊者,他曾修黑法,他拜一位密宗上師,那個上師也真的很有功夫,他要拜師,那位上師不收他,可是看他誠意這麼高,就先開條件,「你要拜我為師,不然這樣好了,這個城的郊區有一群人,每次有人要來供養我,他們就在那邊阻礙,所以請你先去殺了他們。」我是比喻,「依義不依語」,你們做得到嗎?要拜師的前提是要先去把人殺了,我們世俗人聽了,「殺人是壞事,要我造惡業,哪有這種師父?」這是一種很高段層次的。密勒日巴尊者的上師至少有一個通力,他本來就知道郊外那一群人的因果,他們本來就有造一些業,所以他們的結果就是該有那個下場,只是這個「緣」是什麼還不知道,他們本來就有那個結果,所以他藉這個緣去訓練密勒日巴尊者對他的信願度。如果不信,拜他做師父就不會成就,所以先決條件是訓練他這個東西,如果信,他就不會有二話,我的意思是說,我說一你不會說二,那才叫真信嘛!密勒日巴尊者就真的去了,密勒日巴尊者好說也不是等閒之輩,就去了,所以他能成就,有這個「眉角」(台語:訣竅的意思)。
現在的人不能這樣,現在的人你跟他說一,他跟你三、四、五,所以現在的人可以做朋友(師父笑),做朋友互相禮敬比較「穩輪」(台語:穩當)。那時候的人是這樣,根基比較高,那一種方式就不是一般人。比喻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女是妓女,那時候五十三參裡面有三個示現貪瞋癡,人家是在貪瞋癡裡面的法修無上大法,心一塵不染,如果他們有情執什麼的(我們會覺得他們也有情執嘛!)問題是人家心一塵不染,他們用情執在度另外一個情執,他們的關係我們看不懂,我們沒有那個根基跟境界,所以他們可以,我們不可以。我們如果這樣就會被那個情執度走了;他們要用情執去度情執,他們用情執是我前面說的「先以欲勾牽」,可是人家早就成就無上道,心裡如如不動,他們可以把對方的情執拉出來,所以用這個方法。我們不是,我們如果用情執,兩個攪在一起變double(雙倍),一個娑婆世界都理不清了,還一直double上去。
所以「法非定法」,即便用比較保險的方式,我們不能不了解有這種比較高段的,不然我們會把人家貼標籤。我們對於不了解的人事物,通常會先貼標籤再說,有時候可能貼錯會冤枉了。當然,在這個時代少數是正確的,可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少數是正確的,就覺得我們貼的一定是正確的,萬一我們剛好貼到那個少數的,我們不是就造業了,所以就謗佛毀法。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得定之後,文殊菩薩才放人,那個程度才能去廣學多聞,而且人家的老師還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要求多高,得定之後放人去廣學多聞,還要再三交待一句話:「不見善知識之過。」就是不能看人家的過錯哦!因為你認為人家的過錯,不一定是過錯,是你看不懂,所以特地交代這一句話。你參歸參嘛!善財童子到那個層級了,他的廣學多聞還是一句話,「隨緣不變」!在隨緣裡面學習不變,他是參學中知道,聽而無聽;他還是修自己的,他不會「喔~這個好好,我也變這樣一下」,沒有。所以,「隨緣不變」是菩薩,層級高一點的「不變隨緣」就是佛。如來者,不變隨緣;菩薩,隨緣不變;羅漢,不變不隨緣。羅漢不變也不隨緣,你過你的奈何橋,我走我的陽關道,是這樣互不相干,小乘比較接近這樣。小乘先修自己,大乘是菩薩,祂要在隨緣當中學習不變,眾生則是在隨緣當中一直變。四個階段慢慢去體會,自己修正一直往上。
我再三強調「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一個人在這個時代……,這個時間已經算很勉強,五年真的能夠這樣,定功都有一定程度以上。我們不要要求到很高,日本的十三個宗派的開山祖師,都是來自同一個山頭,很多人就很納悶,那個山頭是怎麼教的?怎麼所有十三個大宗派的開山祖師,都是來自同一個山頭?他們教法只有一種,近代的哦!這十三個開山祖師在這個山頭十六年「修定」,十六年「一門深入」,不能下山,不能接見任何人,所以個個有成就。人家花十六年的時間一門深入,現在要大家花三個月的時間都做不到了,十六天就做不到了,不要說十六年了。所以成就、結果就有這種出路,成就是果,得定是因,因戒得定。戒我們說是規範好了,戒其實是稱性,順乎性德叫戒,而不是外在的規範。因為我們迷失了,忘記性德,所以外在就有很多這些的規範,透過這個規範導回性德,導回性德就會有定,有定能起作用,因應事物就是智慧。所以,佛家才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方便這樣說,事實上一個戒裡面就會有定,就會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佛法裡沒有聽過有智慧的人沒有定的,也沒聽過心浮氣躁的人有智慧的。
所以「一即一切」。如果你有智慧,心肯定也很穩定;心很穩定,肯定你有順乎性德。順乎性德就是一般說的戒律,就不會無形中犯這、犯那,所以要依這個思維,這個總原則去學,你們的速度就會比較快,也比較保險,不會偏頗。《了凡四訓》是了凡先生的親身經歷,不要說是讀一百遍,人家做一輩子呢!是不是?他寫那個是不是他的一生?人家做了一輩子,你們才讀一百遍。他活到幾歲?七十幾歲。妳(指雅聰師姐)讀《了凡四訓》要跟人家分享一下,了凡先生本來壽命只有五十三歲,後來延壽到七十幾歲。
雅聰師姐:我只看到六十九歲他還活著,他幾歲死沒有寫到。
師父:有啦!那個末後有寫,沒關係。總之是這樣,我們假設說整數八十歲好了(按:了凡先生陽壽七十四歲),他一生八十年,他知道道理的時候三十幾歲,扣掉三十好了,人家做五十年,你們一天讀一部好不好,讀一百天,我不是指妳,我是舉例,讀一百天都沒耐心了,人家做了五十年。
所以,有時候要這樣去比擬,為什麼古人的生命狀態比較好的原因,先決條件就是現在的人心浮氣燥,比古人還嚴重,我們的先決條件就沒有人家好,所以我們要學一定要勉強自己,克服掉這個。如果在這個時代能夠克服掉這個因素,妳的成就肯定比古人還高。為什麼?古人之後沒有這些考驗,也就是古人成就是因為像溫室的花朵開得好,你們是在強風暴雨之下長成的花,所以你們比較有韌度。問題就來了,我剛剛講的先決條件要有,要不然折損的都比較多,不要只看結果不看原因。
剛剛講到上課的那一段,我也沒想到,那個時候好像四年來如一日,我沒有缺席過,我沒有第二個到,我都第一個到,我也沒有提前走,都最後一個走。然後颱風刮風下雨,沒有一次我換交通工具改搭計程車去,我也是騎我那台摩托車去(編按:師父那台50cc的摩托車已經年久不堪使用),為什麼沒有想到?因為生命狀態就這樣(自然),怎麼會去想到。就像那時候苦瓜皇后的朋友問布施是什麼?我跟他說七遍,他還在問我布施是什麼。我細說福德的部分,當然沒有講到剛剛跟你們說的「捨」,因為根本聽不懂嘛!跟他講「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就聽不懂了,聽不懂降下來講:「布施就是你給人家錢,你就有一筆錢會回饋回來。」這樣他也聽不懂,說了七、八遍,Sona才告訴他,因為那時候Sona改變命運有成,所以提供經驗。妳跟他說什麼?妳本來也不知道怎麼跟他說嘛,妳後來說看到我喝茶……,妳說了什麼?
Sona師姐:我忘記了。
師父:我還要當錄音機倒帶(師父笑),那時候她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你講,我就是看到 師父喝茶,我就知道了。」這樣記得了嗎?記得了就跟大家說一下。
Sona師姐:啊~然後吶!師父~(大眾笑)。
師父:我還要繼續播放(大眾笑),他就一頭霧水:「要妳跟我講布施,妳跟我說喝茶?」妳就說妳這輩子沒看過一個人喝茶這麼恭敬。「順乎性德」嘛!我們說哪有那些戒?是因為我們迷失了,我們不是這個樣子,所以如果叫我們喝茶恭敬,我們還要ㄍ一ㄥ一下,所以才有外在那個戒的存在。要不然是沒有外在的戒,只是性德的流露而已。所以菩薩修得(透過修證)回到性德,性德是如來、是佛,就這樣慢慢去印證,藉著我們的科目(各自的功課)來對照自己。
那天我說我們這裡主修是音聲(按: 元和妙音),其他副修,妳(一旁的學員)也有聽到嘛!剛好你們四個都在那裡,會不會唱?你們的主修科目。
雅聰師姐: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大眾笑)
師父:所以那天我才跟他們講過,有時候會都會,內心好像都有那個音律,可是要練習,練習最好的時候就是有我們在的時候。有一天,一位同參問我:「為什麼自己在家裡不可以練習?」不是不行,是階段性。妳有小孩嘛,比如說鈞鈞他現在比較能自己玩,他在成長過程學走路時,妳放心讓他自己在馬路上學走路嗎?妳總是要引領他,階段性還要有學步機,當會了之後,學步機就不需要了。所以,那個學步機就好比一個可以幫妳引導修正的人;如果妳關在門裡,那個能量磁場,甚至妳應對很多人,妳熱心要去幫助人,可是妳沒有那個火候,還在學步機的那個階段,很容易被車子撞到等等,所以會常常出問題。包括你們看到的拍、打、搓、揉、按,這個妳比較有經驗,包括你們一位同修剛開始會了就「興興」(台語,興致很高、很有興趣),把家裡的大大小小都拿來當實驗品,結果做了之後「虛累累」(台語:虛弱不堪的意思),為什麼?因為沒有那個火候,她們只知道這樣可以幫忙人、服務人。雖然,這樣可以走路,但是她不知道自己還走不穩,所以有時候會回溯反撲。
妳認識的那個〇〇老師說他在幫人家推拿的時候,如果沒有放我那張CD,就會被反撲。妳看都拿我們的東西在外面「轉吃」(台語:賺錢、謀生之意),都這樣。為什麼?火候沒到那邊,我用火候來總代稱,意思就是說內心的貪瞋癡沒有到一個平順的地步,還沒消弭到一個很淡薄的地步,你就有「你」嘛!有「你」,你若有一個不順暢的話就會反撲。為什麼人家放我們的元和妙音去推拿就不會有事情,不放就會有事?被推拿的人的病痛就會轉移到他身上,為什麼?知道什麼道理嗎?不是好心幫助人嗎?對啊!因為「好」的標準不一樣,他的好心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他不是要賺錢,就是要讓人家感覺他很有成就、很厲害,所以都是貪瞋癡。如果他完全沒有貪瞋癡,當作這就是我的天職、本份而已,哪有人可以障礙我們?你既無一個「你」,有什麼靈體可以障礙你,所以要了解背後這些道理。
所以用我們的元和妙音在擋,我們也沒抽版稅,每幫人家推拿一個,麥叩麥叩(錢)就進來,像妳們那個Coco Turn(Sona師姐的舞蹈教室),Coco(像台語發音的錢)就轉進來了,英語意思是不是這樣?真好。我說這些是比喻,有時候會這樣,表示說能夠練習的時候盡量練習,在比較不恰當、還沒有把握的狀態下,先不要輕易出手,為什麼我們強調階段性?沒有智慧的善心,是世間法;善裡面加上智慧,就是佛法,就是出世間法。只有佛法能解決問題,「善」不盡然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讓問題更嚴重。
所以確定自己精氣神飽足再去服務人,是不是比較有智慧?如果身體「虛累累」,心又亂糟糟,除非你的心平順到一個程度,身體「虛累累」勉強ㄍ一ㄥ一下還沒關係,身體透支而已,至少不會被反撲。但「虛累累」會透支哪,因為色身在這個人間就是這樣,透支完靈性離開,色身沒了而已,所以要早走晚走,自己可以決定,只是說不要做這個不好的決定,讓自己身體透支到沒體力而離開了(師父笑)。「修性不修命,修道第一病」,所以身體要照顧的原因是這樣,是為了要行這個道,藉著這個好的工具去服務眾生,這樣比較有智慧。自己「虛累累」,火候不到那裡,怎麼去服務眾生?不但服務不到,還被反撲,這樣大家都不好,不要做這種事。
雅聰師姐:每個人都要唱嗎?
師父:不盡然都要唱,只是我們要開放自己的心胸,讓自己的可能性展現出來,而不是為了唱而唱。我是順著那天跟他們兩人說必修課程,必修課程就是至少要有那個涵養。比如說,美術系,美術是必修,你自己要修什麼是自己的事,必修裡面又有分門別類,有的修理論的,有的修創作的,不一樣嘛。而修理論的,多少要知道修創作的是怎麼樣的;修創作的,理論多少也要懂一些,意思是這樣,總之它們都叫美術。不能說出去要唱什麼,聽也聽不懂,所以你們至少要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它有什麼功能,它來自什麼緣由……等等,不見得一定自己非得要唱不可,可是如果內心有,可以訓練自己,從不會唱,可是有這個感受,可以訓練到「久久精思,方乃調熟」,你會熟悉。熟悉之後火候就比較容易集中,也就是你們可以利用元和妙音去訓練禪定,這種禪定是同時自利又利他,也就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坐在那邊不一定可以利他,但是有時可以利己,禪定坐在那邊沒坐好還會傷到自己,所以古時候禪坐都要有那個禪師在那邊引領,才不會不是打妄想就是落在空(無記空、無想定)。禪定如果是落在空的,頂多是四禪八定裡面的最後一個四空定,四空定是外道定,所以,本來是學佛卻學到外道去了,很多是這樣。所以,禪定不能想,想是妄想,不想又無明,現在的人根基差不多都這兩種,你要教他清淨很難。另外一個是催眠,引導師若引導得不好,那個神識就一條一條跑掉,回來就〝ㄕㄟˇ神〞(台語:恍神之意),我就遇過這種,你們也都認識,這個比較不好,不要說名字,他就是去參加前世今生做催眠,回來就〝ㄕㄟˇ神〞,怎麼辦?催眠師負不負責?他只負責收錢而已,其他是你家的事,回來我們還要幫忙他拉回來(神識)。
所以元和妙音具足兩種層面,廣說則不只啦!至少世間人看到同時具足禪定又可以幫人。有的人聽到元和妙音會看到化境,這有可能比較類似前世今生那種異次元空間,他過去生的一些因緣;不過你要看就看,神識要回來就回來,元和妙音它可以做個引導,但是沒有負作用,催眠有時候有負作用,尤其是越深度的催眠,負作用可能更大。禪坐的負作用就是有時候落在無明、妄想,甚至有時候有外魔干擾等等這些東西,我舉個例子而已。所以不是一定要唱不唱的問題,是要了解,了解以後要唱就自然去唱。那個唱台語歌的陳盈潔,人家問她為什麼歌唱得那麼好,因為她每次跑秀場都唱同一條歌,唱了三千遍還會唱得不好?「久久精思,方乃調熟」,要練習,不是不會,就像你們的小孩還在學走路,他們不是不會走路,是要練習才會走得穩,走得穩跟剛學會走路總是有差別,但是在學走路時,你不能說他不會走,要去訓練,只是階段性在一個比較保險的場合(好的磁場能量照護下)去練習,比較偏向這樣。
師父:小蔡你會彈鋼琴嘛!你家有鋼琴嘛!如果你覺得念佛會ㄕㄟˇ神,你就彈鋼琴,彈那個念佛的旋律,慢慢地彈,就是你在電視上聽到的那個念佛的旋律,你就彈那個。念佛的旋律都在重複對不對?你就一直彈那個,你在彈那個時,心裡就會有念佛的意念,你在彈琴的時候意念比較會集中,你的心裡就會跟著念,你如果自己坐在那邊「叩叩啊度」(台語:傻傻的一直做),你會亂嘛!你會想睡覺等等,這時就可以用彈鋼琴念佛。你很久沒彈了,彈那個念佛的旋律會不會很難?
小蔡:應該不會很難。
師父:那就這樣去做。
雅聰師姐:老師,我發現開車的時候念佛比較專心。
師父:各有方法,所以有用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雅聰師姐:開車很緊張。
師父:那天是威呈代勞,聽說開回來後累一整夜。所以很多事情都要練習,要分擔,有時候瑞騏如果比較累,來的時候先讓他休息,回去的時候如果他休息得比較好再讓他開,輪流開就可以分擔。那分擔就是全面式的,如果兩個人更完整的話,力量就會大。如果這邊欠缺,那邊就會負擔比較多,負擔較多如果補不過去,就對兩個都不好。我現在是舉兩個,一個社會、一個團體何嘗不是這樣。為什麼那天我說妳有駕照還不練習的意思是這樣,因為我們不能故步自封,一直停留在一個階段,我們要把我們的可能性散發出來。開車何嘗不是一件事,如果開得熟練,很多臨時的事情或者去幫人家分擔解憂一些事情,你就可以出手。學佛不是在經教上的文字而已,是你的生活要去圓滿,妳幫他開車是不是就在財布施、無畏布施,當他很累的時候,你就是在做無畏布施了,妳用妳的勞力開車就是在財布施了嘛!「魚幫水,水幫魚」,妳會了,還可以去度一些眾生。有時候不必一定要怎麼樣,他如果累了就休息,家裡如果有什麼事情需要用車子去辦的,妳又有能力了,各自分擔各自的區塊。
師父:你們昨天有什麼心得?
如芬師姐:回去都睡不著。
師父:睡不著有好幾種。是高興到睡不著喔~。
如芬師姐:情緒一直高漲。
師父:是能量太強,一次充太多了嗎?
如芬師姐:我是覺得還能接受,可是就是睡不著。
師父:沒關係啦!沒跟你們說到很多責任,等一下聽了嚇到說:「我能不能退?」(大眾笑)。「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方法很多,總之,基礎就是我們要往圓滿的方向挪移,先不用說得很高,要去「弘法利生,續佛慧命」,要先問自己有沒有修正好,基礎越圓滿,「弘法利生,續佛慧命」本來就同時存在。它是因著基礎的圓滿而同時達到的,不是說先怎麼樣再怎麼樣。
雅聰師姐: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就是「補破洞」不是「挖破洞」(台語)。
師父:這樣很好啊!人貴自知,知道然後去修正,這樣就好。
雅聰師姐:然後今天早上我去上班的時候,我就虛心的跟同事說話,結果下午的時候我嚇到,補好了好多事情。
師父:妳看洞都補好了。
雅聰師姐:我只是用問話的方式說:「我要請教……。」
師父:妳不知道佛法不可思議。
雅聰師姐:「謙虛」兩個字真的是……。
師父:所以《書經》不是說假的,「滿招損,謙受益」,如果妳滿滿的跟人家相處,人家當然先剁妳,所以有句話叫「柔弱生之徒」。
師父:YO媽(一位小朋友YOYO的媽媽)有什麼心情?是都一樣,還是都沒有進步?
YO媽:有啊!
師父:我也有進步。
YO媽:有啦!很厲害。
師父:有啦!現在應該聽得懂啦!
YO媽:一半一半。
師父:慢慢契入。說真的啦,佛法如果不能解決人世間的問題,那就不要學。所以今天早上有一對老夫妻來,我也跟他們說很簡單啊!我能夠告訴你們的就是我印證到的,如果沒有印證到也不敢說給你們聽。如果我都沒辦法用這個方法改變,我也不敢叫你們用這個方法改變。
學員:我好像從來沒體驗過那個「定」……?
師父:佛家一般說「悟」。悟有大悟、小悟,用白話文說,你又了解了一個層面叫「悟」,了解了一個層面叫做「解悟」;了解了這個層面又「做到了」這個層面叫做「證悟」。學習佛法到末後如果不證悟,那都是假的。「定」是什麼?妳的心有沒有平靜過?心平靜就是定,平靜就有等差,我現在平靜,越來越平靜,它是一個漸層帶,它不是二分法,階段性這樣去訓練。所以,「定」就是一般人講的,學道者要檢測自己是否有「煩惱分分斷,智慧分分長」?如果是這樣,就會越來越定,如果煩惱越來越多,就會越來越不定,所以,妳說有沒有體會到那個定?如果是「首楞嚴大定」,當然很難去講,那要佛果才有,如果妳有「首楞嚴大定」,那妳現在就做佛了,妳就不用坐在這裡了。所以,一般說小悟、大悟、大徹大悟,「定」何嘗不是如此;我們不以定來講,我們說心的平靜度,從這邊去了解就好。心會平靜表示煩惱少,煩惱越少的人,定功越高。
雅聰師姐:在不煩惱的情況下想出來的東西是不是比較正確?
師父:如果妳還是用「想」的,那還是在「立知」(知見立知為無明本)的狀態,應該說是「初念」,不過這樣說妳還是很難了解。所以有些時候某些層面你們可能要先跳過去,就是用一般西方人說的「直覺」。如果心越清淨,直覺就越精準。所以那個是結果,它的原因總而言之就是心要清淨。
所以,你們在學就是因為要去明理,明理(了解)心才會平靜,我們的心為什麼會忐忑?就是因為不了解、不明白,才會造成不安全感,心才會忐忑。為什麼要聽經、聞教?就是為了要讓你們明白「諸法實相」。聽經、聞教越久的人就越深入(在心態、方法都正確的原則下),越深入就是越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越明白的人當然心就越坦蕩,就不會有不安全感,心當然就越平靜,定功當然就會越高。
雅聰師姐:去參加修禪定的活動就沒有……。
師父:不能這樣講,應該說任何方法都是方法,可是不見得適合每一個人,所以「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有的人禪坐可以得到平靜,對他就是好方法;有的念佛可以得到平靜,念佛對他就是好方法;有的人唱可以得到平靜,唱就是好方法,沒有一個定法。所以不能用一個定法去講,我們要找適合的。就像妳開車時念佛比較能集中精神,那個時候念佛對妳來講就是最好的方法。可是有的人開車時念佛會恍神,他就沒有辦法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不就增加車禍的機率,那對他就不是好方法,「定」是這樣。簡單講,只要那個方法可以達到心平靜,那就是訓練定的好方法。說真的,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法不是在修禪定。
雅聰師姐:那是一種精神集中的狀態?
師父:禪定不等於禪宗,禪宗也不是在修禪定的,禪宗是在修「智慧」的,所以「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不是「總淨心念禪定」,禪定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的前方便而已。所以,我剛剛為什麼講八萬四千法門都只是在修一個禪定而已,也就是寂靜法門,這是佛家的術語,我剛剛講的文字相。所以,要離文字相,要去了解它的意義,所有的法門都是在修平靜心、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禪定,不要被文字給迷惑了。如果還在那邊想一個禪定,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你就被文字玩弄了,不要被術語給迷惑了。
禪定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心若清淨就是「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所以諸多的術語用詞,都在表達同一個東西,我們只要知道那個東西就好,不要在術語上捉摸。不然再來一個「止觀」,止觀要怎麼了解?越來越多,如果這樣學佛就越來越雜,越學越煩。學佛是要越來越定,越來越清淨,結果越學越煩。我說「止觀」大家都不知道,止是什麼?止是定。觀是什麼?觀是解。解行相應就是「止觀」,這樣的解釋大家就比較好了解。止觀學的術語一堆,你哪能了解?文字是每一個時代的人在那時候習慣用的工具,所以不必一定要用古人的文字,是不得已現在要有一些文學素養,那是一把鎖,讓我們去了解,了解並不是照本宣科去拷貝古人的用詞,而是要去了解那個用詞的意思是什麼。
所以「定」是什麼?定就是「清淨心」,如果說清淨心知道,定卻不知道,那就奇怪了。如果是這樣,就被文字玩弄了,就執著在文字相。所以只要知道意思就好,定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如果聽不懂,降低一點說是平靜心,再聽不懂,簡單一點說,就是沒有煩惱,了解它的意思就好。一個聽不懂台語的,你跟他講台語他聽得懂嗎?台語有沒有很高尚?沒有啊!那是他沒學過台語,所以聽不懂,那就用他聽得懂的用詞。
(有學員問到神通)
師父:神通其實只是一種「稱性的流露」而已。神通很簡單,神通在我們的世界是再簡單不過的東西,可是卻是現在修行者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為什麼?神通是「本能」,所以簡單不過。夢寐以求的境界表示是「心外求法」,所以求到的都是「魔通」。為什麼神通能收放自如?因為是自性起用,自性可以流露出來,也可以含著。上士予以教化,中、下士以降示以神通,所以你們要我把你們當做根基高的人,還是根基差的人?根基高的,就用教化的,說道理、真理讓你們知道,自己就去做,自己就改變命運。根基差的他就不要,就想要神通,喜歡熱鬧、「愛展」(台語,愛現之意)。
「法非定法」,我只是說最近我比較不要用神通的原因,是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人太依賴這個東西,那不是一個健康的趨向。為什麼?眾生皆有佛性,我們自己要把那個佛性引導出來,「眾生皆有的」是他自己要去做,而不是我給他。我們能給予的,方便講我們給予的只是「教導、引導」,這樣而已,如果降下來講是「分享」而已,我哪敢教你們。只是分享有這回事,你們要不要而已,你們要並且去做,那就改變了,你們自己就有神通,哪還需要靠我的神通(師父笑),對不對?最後是這樣。別說神通,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一般說的神通指六通,「報通」只有五通,沒有最後的漏盡通。一般的通都是有漏之福、有漏之通,所以有漏之通在我們的階層來區分,都叫作有障礙的通。五個報通很簡單,只要當鬼就有了,報通是「報得」的,不是「自性起用」。問題是做鬼有做鬼的痛苦,有那些通但是有那些痛苦,換來換去,不究竟。所以一般向外求的,魔通的機率會比較大,是我們對外比較不願意這樣講,怕這樣難免傷到很多人,對內不能不跟你們說真話,對外也沒有講假話,是不說而已。為什麼?因為講了會造成困擾。
學員:所以沒通沒有關係嗎?
師父:本來就會通,只是不要去追逐那個通,不是有通跟沒有通的問題。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是本能,只要如理得法去做,這幾個東西本來就有,是你不要也會通,所以不是有沒有關係的問題。
學員:我只是想說我學這麼久都不通。
師父:階段性這樣說,如果有的狀態是靈感較好,那就是一種通,某些狀態的靈感比較精準,那個就叫通;而不是說要跟鬼神在那邊拼來拼去。所以,通的層面很廣,廣義的定義,只要你們在生活上心比較能平靜,基本上都有,只是你們沒有細膩到去發現原來那個叫「通」。要不然我問你們,我現在在跟大家回答問題有沒有通?這個就是通。如果還要等一下,「且慢」(老師模擬做手勢比劃),保生大帝(編按:老師當時住在枋寮,當地的神明以保生大帝的位階較高)來「‧ㄊㄡ頭〞(台語:告知、傳遞訊息),如果你們認為這個叫通,這個就是我剛剛講的五通的範疇裡面,那是「報得」。如果還要保生大帝來〝‧ㄊㄡ頭〞,那個叫做障礙不叫通,所以你們不要把通都想像成那一個層面的。
學員:跟神的溝通。
師父:哪有跟神溝通?是祂來跟你說,哪有溝通?單向的嘛!你不能決定叫祂怎麼樣嘛!溝通是有來有往,單向的哪有溝通?所以不能設定那個東西。世間有這樣的現象,我們不能去否定它,它是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我們知道有這樣的狀態,也知道這樣不夠圓滿,我們要提昇到更圓滿。更圓滿的這個東西,可能你們看不出來,就是太自然了,自然到無形,是那種東西。所以這樣要不要通?還是有沒有通都沒關係?本來漸漸就會有這種通力,通力是每一個人的本能嘛!不是誰給的,是有可能透過能量磁場比較早引導出來;或者這樣說,你接觸的緣不同,結果快慢就不同,善導大師講的「總在遇緣不同」。不要說本能,你們講的潛能開發也會開發的比較多,潛能開發就是一般講的「通」,問題是現在的潛能開發中心也很少開發到什麼。
雅聰師姐:XXX……。
師父:如果要說到本能,XXX連妳的一根毛都比不上。
雅聰師姐:有比《了凡四訓》還好嗎?
師父:XXX能讓妳改變命運嗎?能讓妳延長壽命嗎?都不能啊!區區的了凡先生都做到了,了凡先生要不要繳XXX的學費?對不對!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