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080915 屏東明覺法堂【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Pingtung, Taiwan on September 15, 2008】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08-09-15 | 718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時間:2008915(農曆八月十六) 19:00~21:00

地點:屏東東港魚問屋(屏東縣東港鎮光復路一段148)

 

講紀組恭敬整理 

 

清淨是一切學修的總歸依,清淨不是目的,是為了入佛知見。現在很多修行人修行的目的就是得到清淨,甚至清淨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禪定。禪定是為了開慧,「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總綱領,是要清淨意念,奠基在清淨意念去契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高度智慧、圓滿的智慧。所以,並非只止於清淨而已,你們常聽我說「清淨」,這是不得已才說清淨,因為無法入佛知見,只好先求清淨,總得要有基礎,若沒有基礎,其他就更不用講了。清淨若得不到,先要「為善」,善如果沒有,就沒有福。所謂「福至心靈」,沒有福,心就不可能靈、不可能淨,所以,「福」在某一個階段性來講,還是很重要的。當然,這個都是從次第修、漸修的範疇來講,圓頓就沒有這些了。圓頓本來如是,本來就這麼好,你哪還去想是否仍有不好的可以修掉?根本就沒有什麼不好的。一般來說,我們鼓勵大家修十善業道,事實上,哪有十善業道可以修?外在哪有一個十善?只是在教我們遠離十染而已,遠離了十染,你本來就這麼美好。然而,現在是不得已,這樣的生命狀態很難理解,所以才要你們階段性先去做個十善,從外在的善事做起。

 

再拉回來說「布施」這件事,一般認知的布施就是行善,所以,如果不瞭解布施,我們永遠只落在「積福」的層面,若瞭解了什麼是真正的布施,頓然間就有功德。功德很難積累,卻很容易燒掉,你們有聽過「火燒功德林」吧?你積了十年的功德,發一分鐘的脾氣就燒掉了。功德雖然燒掉了,福德還是有,但福德在享用的當下,就在抵銷了。所以,「功德須自性內見,非是布施供養之所求」,會的人布施供養也具足功德,即便僅布施供養一文錢,便具足圓滿的功德。而不會的人捐一百萬、一千萬、十億,卻一點功德都沒有,其中的訣竅在哪裡?就是在於心是否清淨。如果你們有本事做到「三輪體空」,那就有功德了,可是,要做到「三輪體空」,可能需要訓練。何謂「三輪體空」?就是我、你、物(施者、受者、施受之物)這三個都空了。譬如我給你一杯茶,事相上有這個動作,但心態上並沒有給茶的我,也沒有接受茶的你,更沒有一杯讓我布施的茶。而因為眾生有我執,著相在「我」拿一杯「茶」給「你」,還有「你」、「我」的看待,所以永遠沒有功德。

 

神秀法師當年講那四句偈,已經是在度上智之人,中根以下還很難做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基本上,這已經是在度上根之人。可是,這還不是真諦,這是次第修,真諦是六祖惠能大師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事實上,最後一句再改掉一個字才是真相,何處「有」塵埃,本來就無塵埃,何處「本來無一物」!所以,那些文字都是方便講,我們能講出來的就不是真的,但若不講,眾生又不知,所以才用引喻去引導,而很多個別體性的,則無法照本宣科用一種境去講。

 

很多人問:「我們有別於其他佛教派別的差別在哪裡?」,應該這樣講,我們比較是處在一個「總持」的狀態。總持的狀態是什麼?是所有個別問題當下同時解決,「應病與藥,隨方解縛」。大家同處在一個空間,各自有不同的問題,可是個個都得到不同的、各自需要的答案。為何宗門教下會逐漸分出來?佛法本來沒有這樣,但因為流傳久了,慢慢形成這一群人喜歡這個、那一群人集在一起,譬如一起修淨土宗、禪宗……等等,你如果不是想修同樣的,就到別的宗派去。那種都還只是在階梯的過程,沒有對錯,但如果你在各自的過程裡面沒有觸及到它的總持力的話,你就永遠無法提升到上面來。

 

我們以淨土宗來講,一百個人的理解,就有一百種狀態,如果一位教淨土的法師只是照本宣科,他們就永遠都是這樣而已。本來根基較高的,也會被拉下來,而根基較低的,又沒辦法瞭解,所以大家齊頭式相等。佛法可深說、淺說、廣說、狹說,是沒有一定的,就像我剛剛說的那個例子,同一個問題,這時候跟你講這句話,下兩秒鐘跟你講另外兩句話,那不瞭解的人會說:「我問一個問題,你怎麼跟我講兩種答案?」就會有這個疑問。為什麼會有不同答案?因為前一刻跟他講的那句話在醱酵了,一旦醱酵,他的層級提升,後兩秒鐘的另外一句話才能解決他的下一個層次,即便是同一個問題。

 

我以最好理解的「布施」來跟大家做比喻,我們以前聽到布施,基本上,都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定義的那個布施。方便講,比如我們送人家東西、請客,就是屬於四攝法的布施,透過這個布施的動作,跟大家建立良好的關係。可是,如果提升到六度的布施就不是這樣,六度的布施是對內,克制自身內心的慳貪,那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你不見得要跟人家處好關係,可是你不能有貪。所以,「布施度」何時圓滿?當你內心一點貪心都沒有的時候,布施度才會圓滿。並非你捐了一千萬的十倍叫做布施度的圓滿,不是在於那個數字。如果你未布施半毛錢,但內心一點慳貪都沒有,你布施度也圓滿了。你不需要捐任何錢,因為你已經圓滿了。

 

所以,要提升為六度那種意涵的布施,如果我們沒有明師引領、長時薰修的話,有可能還在盲目追逐宗教,看哪裡要捐錢、哪裡在做法會、哪裡又要添香油錢……等等,或者是哪裡有孤兒院、哪個慈善團體要募款,永遠都是在做這種布施。這種盲從的方式,我們的智慧永遠開啟不了,因為有目的,心不清淨啊!有可能連四攝法的層級都達不到,為什麼?因為並非我們自己發心願意的,我們是基於某種目的,所謂的「貪」跟「畏懼」。你試想,倘若人家跟你講:「你不用捐這些錢,你都不會有事情」,你還會不會去捐?或者說你都得不到任何好處的話,你會不會去捐?我們比方說大企業家好了,捐錢成立基金會去做慈善,可是若不能抵稅,看看還有幾個會去做?他們有那個目的啊!那就不是六度裡真正的布施度。布施度是沒有條件但書的,服務奉獻才是布施,不是因為我畏懼,畏懼什麼?所謂的冤親債主,我想要布施一些來滿足他們,減低他們過去對我的恩恩怨怨。也不因為人家說「布施有功德」,我想要得到功德,所以我才要去布施。更不因為俗諦說的「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我想要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所以我才要去布施。都不是因為這些,而是我內心本來就沒有慳貪。

 

「眾生無邊誓願度」,人活著的價值意義是在於服務群眾,就因為這樣而已,服務群眾還需要什麼條件但書?所以,你那時候的布施度才會圓滿,因為沒有條件但書。而我們現在的布施都有條件,只是對象、狀態不一樣而已,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人生都會進進退退,有好的時候,也有不好的時候。不好到一個程度,踢到鐵板了,又再去反省、改善,無論是因為畏懼還是貪心,反正這當中就會去落實,落實後又會爬起來。然後,當好到一個狀態時,就「掉了瘡疤忘了痛」,又往下掉,所以人生永遠處在這種起起伏伏的窘境。

 

菩薩無所住而行於布施,「無所住」是什麼?就是沒有條件但書。可是,沒有條件但書卻偏空,就像阿羅漢,你沒來找我,我也不會主動去幫忙,只管把自己修好,這是小乘,小乘是無所住而不行於布施。大乘菩薩無所住而行於布施,遇到事情,隨緣、隨分、無條件的就去幫助了。幫助完之後,沒有任何條件但書,人家好就好,他就往下一個階段走下去,這叫大乘菩薩。所以,講一個布施度,如果我們腦筋靈活一點,你就可以等同對治後面那五度——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以它層級不一樣,是活活潑潑的。

 

「持戒度」是什麼?持戒度是要度我們內心的惡習氣,一旦我們內在有惡習氣的觀念、思惟,我們外在就會有惡習氣的行為,而持戒是為了對治我們內在的惡習。「忍辱度」是為了對治我們內心的瞋恨,如果我們內心沒有瞋恨,我們忍辱度就圓滿了。好比當年暴君歌利王看到忍辱仙人為宮女說法時,起了嫉妒心,以為忍辱仙人要把宮女拐走。結果就因為嫉妒、瞋恨,而將忍辱仙人的肉一塊一塊的割下來,這個叫凌遲,如果一刀讓他死還比較痛快。那麼忍辱仙人在被割肉的時候如何?他的忍辱度那時候圓滿!而他感恩歌利王,要不是這位暴君,他的忍辱度不知道何時才能圓滿,為了回報,發願來世成佛的時候,第一個度歌利王。兩千多年前的憍陳如尊者就是當年的歌利王,而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履踐諾言,第一個度他,所以祂的忍辱度圓滿,超越彌勒菩薩。

 

釋迦牟尼佛本來是排在彌勒菩薩後面成佛的,以世間話來講,勤修忍辱,忍辱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比較早成佛。彌勒菩薩還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會成佛,從兜率內院降生。什麼是兜率天?我們不要以六道輪迴那個階層概念去理解而已,那是一個比較具相可以理解的表法,而法本無法,相亦本無相。「兜率」是知足的意思,所有的候補佛都在知足天,如果你現在知足圓滿,你現在地球的這裡就是兜率天了,那是跟隨著那個知足的人走的。你們看看彌勒菩薩,每天笑呵呵的就是祂很知足,知足常樂嘛!所以,學彌勒菩薩就是學祂的知足。

 

「戒」要深入瞭解它的意涵,不然我們很容易貼人家標籤,為什麼?我們不到一個「忍」的層次,我們不瞭解對方的言行舉止。比如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有三個是示現惡知識(貪、瞋、癡),我們會因為不瞭解,就說他們不應該啦、不如法啦……等等,可是那是古佛再來,示現一個貪、瞋、癡來度化那些眾生。所以,你們要去瞭解何謂「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就現什麼身為之說法」,現在的人都想要好的而已,最好是壞的都不要來找我,不要在我腦海裡。「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為之說法;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為之說法」,那應以貪心身得度者,就現貪心身為之說法;應以地獄身得度者,就現地獄身為之說法;如果不和光同塵就沒辦法,這是很高層次的修行,通常都是再來人回來教的。

 

阿羅漢是佛法的入學班,六道輪迴的四空天以下都還沒有資格。佛法是你要放下見思煩惱,也就是放下執著才有資格入門。所以,阿羅漢放下了,可是他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尚未斷,所以祂在四聖法界,慢慢再往上修,那個時候叫做出家,出家是這個意思。所以,阿羅漢還要不要受那些戒?不用,因為他本身就是戒了。現在的出家人要受戒的原因,就是他們還不是阿羅漢以上,所以要透過外在的戒來導正。阿羅漢本來就已經出離生死、六道輪迴,他已經出家了。出家者,出離生死之家(枷)、出離煩惱之家(枷),不是剃光頭、穿袈裟的就是出家,那是色身的出家,心有沒有出?要打個問號。

 

真正的出家是心要出,而不是色身。「身出、心也出」,這是標準的,像釋迦牟尼佛這樣。「身出、心不出」,就像現在很多出家眾,出家了,也願意成長,可是心裡煩惱沒有出離,只是換一個空間當家而已,還是在搞世間的輪迴業。外在形相出家,可是心裡沒有出,這在我們的標準不是出家。那麼眾生是身也沒有出,心裡又煩惱一堆,「身、心都不出」,那就更不用講了。另外,有一種方式很高段,「身不出、心已出」,就像維摩詰居士,當時釋迦牟尼佛示現做佛,他則是另外一尊佛。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看到他,都要以右繞三匝禮佛的儀式去對待,因為他也是佛啊!是東方金粟如來再來,示現在家居士。所以,有人就有疑問了,以為佛等於形相上的出家,其實不夠正確,那只是其中一種,如果要形相上出家做佛才能夠度眾生,那麼《華嚴》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都沒有了。

 

你們有沒有發覺?我們比較熟知的五大菩薩,只有一位表演出家,其他四位都表演在家。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表演在家,只有地藏菩薩表演出家。意思就是告訴眾生「四眾平等」,白衣二眾、出家二眾成佛的機率都是平等的。只要修正內心的貪、瞋、癡、慢……等等妄見,即便是女眾,還是可以成佛,那就不是我們一般講的好像出家比較殊勝。我沒有貶低出家,而是強調四眾平等,有時候讓人家聽起來誤以為是貶低,其實原因在於眾生根深柢固把出家奉為高高在上,所以當我們說平等的時候,就好像把他們拉下來,事實上,平等才是佛法。

 

要怎麼成佛?很簡單,修「平等」二字就成佛了,為什麼?一乘圓教裡,佛法是平等法,大乘佛法是講菩薩道,還沒有資格講佛。大乘佛法講六度,六度修好就是菩薩了。再降下來是緣覺,它的學分是十二因緣。再降下來是阿羅漢(聲聞),修四諦。再降下來是六道輪迴的天道,要修禪定、四無量心,加上十善業道上品。那做人呢?做人要修五戒、十善中品。再下去是鬼道,貪心就可以了,貪心一點,未來世就做鬼。再往下是畜生道,比如做狗、做貓,愚癡一點就能去。再下去是地獄,瞋恨心、嫉妒心是地獄的業因,業因就是學分的意思,你如果取得了「瞋恚」這個學分,你就直下地獄。所以,各個層級的學分清清楚楚,不會因為你出家,你有瞋恚就可以不下地獄,也不會因為你在家,你有平等卻不能做佛,所以四眾平等。

 

當年這些古師大德、古佛再來演了一齣戲,早就在告訴我們眾生了,是我們眾生看不懂,才需要慢慢講。佛法「讀誦大乘,為人演說」,演在說前,是先做到再跟人家講,言教在後,身教在前。為什麼身教了還要言教?是因為眾生看不懂身教,所以才要言教,如果眾生看得懂,就不需要言教了。當年迦葉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捻花微笑,釋迦牟尼佛還需要跟他解釋嗎?不用了,他已經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法了,以心傳心,言外之意,裡面的感受是很細微的。

 

現在的人講細膩,我們若沒有深入的話,很細膩的東西我們一定相應不了,因為粗糙跟細膩不能相應,所以,最後還是自己的心要去訓練細膩。聽好,這個細膩並非思想的那個細膩,思想的細膩可能又是一種障礙,為什麼?因為它建立在分別、妄想、執著上面,就是這三個心態障礙住我們的真如本性。要取得「平等」這個用心,一定不能有這三個心態,一旦沒有,我們的心就平等了,平等裡面就具足無量美好的慈悲、清淨、平等、正覺,具足這些無量無邊,那個時候就叫做「佛」。佛的教育方法沒有固定形式,祂是應用隨作、應語隨答,不需要去背也不需要去記。

 

「經」是因人說有,「教」是因人而立,所以要先有那些圓滿的生命狀態,才有那些經。如果透過這些經教卻沒有回到圓滿的狀態,那麼經教也是多餘的,只是階段性還可以依賴一下。我們講的三皈依,皈依是依靠,要回頭依靠什麼?依靠覺性、依靠正知正念、依靠清淨。所以,覺性是佛、正知正見是法、清淨無染是僧,皈依三寶的意思就是皈依自性佛、法、僧,而不是依賴外在的一個木頭雕像,然後為它取一個名字稱為「阿彌陀佛」,不是去依著那個木頭。那有人說:「我不是依賴那一塊哦!我是依賴這一塊,這塊是釋迦牟尼佛」,無論稱呼是什麼,那些統稱為外在形式,空有外在的形式,而沒有裡面深層的教育,就是迷信。你把木頭雕像取名「阿彌陀佛」,你應該是去瞭解什麼是「阿彌陀佛」,是要跟「阿彌陀佛」這個生命體學習,而不是拜那個木頭雕像。

 

古時候有一件禪門公案,我們依義不依語,說有一位禪師把佛像砍一砍,然後拿去燒,方丈住持看到了,很生氣的說:「這是滔天大罪,怎麼可以燒佛像?」禪師說:「我是要燒舍利子。」方丈住持問:「佛像怎麼可能有舍利子?」那禪師就回答:「那我哪有在燒佛?」方丈住持當下開悟!法非定法,當然不是要你們去劈佛像來燒,而是在表達其背後的義涵,而不是執著在這個外相上。所以,如果有那個背後的教育義涵,你會禮敬那個佛像,你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禮敬,其實是在訓練調伏自己內在深層的傲慢」。一個傲慢的人是彎不下腰的,他也沒辦法跪下,所以是藉著這個木頭雕像,我們賦諸它教育的義涵。

 

那個時候學藝術的就有這個觀念,瞭解這是高度藝術的表法工具,佛像是高度的藝術品,透過我們藝術的手法,製造了這個佛像,我們加入它的生命意涵,這個藝術品就對人類產生了正向的提升作用。所以,藝術要有價值觀,如果沒有,就要出奇致勝。十年前,北美館有一個脫褲子大便的藝術家,大家鼓掌叫好,說這是偉大藝術家。問題就來了,那坨大便如果是偉大的藝術品,訂價一千萬,以偉大藝術家的藝術品訂價一千萬,應該還算便宜,你要不要買回家擺?所以這是價值觀。佛像亦復如是,如果你加諸它怪力亂神,你每天就跟怪力亂神在一起。為什麼人家講心誠則靈?有的人拜一輩子,不知道到底有沒有靈,那麼就要問自己,我們的心裡有沒有?心裡若沒有,就跟祂感應道交不來,即便有靈也等於沒有。收音機不去插電,不去調正確的頻道,就永遠聽不到廣播電台播放出來的歌。這個收音機就好比那個佛像,是我們要去啟動,不是它啟動,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你開啟了,它就馬上放送給你聽,是那個意思,所以,教育很重要!

 

師父:最近有沒有什麼問題?

 

學員甲:請問  師父,愚癡的標準在哪裡?

 

師父:愚癡就是分辨不了真正的是非邪正。事實上,所謂的戒定慧三學,心內無癡自性慧,我們階段性就要靠「法」。所謂的經教就是讓我們明理,相對來講,它既是為了讓我們明理,表示愚癡就是不明理。因為我們眾生都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心態,所以都會認為自己對,那麼當你有一個自己的時候,你同時就有愚癡了,因為「我認為自己對」就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用妄想、分別、執著的態度跟生命狀態去理解的任何事情都是愚癡,只是程度大小不同。有可能我現在的我執比較淡薄,可是還是我,和過去我執很深的那個我來說還是我,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妄想、分別、執著越淡薄的人越有智慧,所以才講說清淨心是為了開慧的。沒有智慧就是愚癡,因為我們愚癡,一下子要用圓頓法去放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明理,理越明,我們就越放得下。我們心越清淨,智慧就越高,而缺乏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就是愚癡。

 

愚癡可能是這個時代的主流,不然你打開電視看,明明簡單的道理而已,怎麼搞成這樣?有這樣的主流,表示有這樣子的災難,如是因,如是果。那麼愚癡假設在形相上會造成風災,我要如何免於風災的干擾?就是不要愚癡啊!如果我和一群愚癡的人住在一起怎麼辦?他們有災難,我會沒有,因為在共業裡頭拉出別業了。所以,「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就是為了讓我們得到不愚癡、不貪心、不瞋恚。不愚癡、不貪心、不瞋恚就是戒、定、慧,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戒、定、慧三學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德性,不是外假他求的,只要我們遠離這些是非干擾,本來就是這樣子。

 

所以,同樣一個字「戒」,如果你發現到這個層次,哪有外在的戒律?沒有啊!你本來就是這樣,順乎心性、合乎自然,本來就不會違背自然法則。所以哪有什麼戒律?因為你本身就是戒律了,那時候要你做錯事情真的很難。但我們若培養惡的習氣,習慣了,要你做對的事情,也同樣真的很難,相對的世界裡有這個狀態。八萬四千法門共通的一個方向就是「禪定」,禪定在淨土宗的講法是「清淨心」。剛剛我們講要離文字相,禪定是禪宗的術語,清淨心是淨土宗的術語,它們表達的是同一件事情,八萬四千法門共通的依歸就是禪定。禪定不是目的,是手段,先取得禪定才能取得高度的智慧。階段性來講,只要有方法能讓你清淨的,就是好方法。

 

所以,如何對這些是非邪正有基礎的分辨?那個分山嶺、大主軸在哪裡?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錯,而為眾生著想的都是對!不過,什麼是自私自利?什麼又是為眾生著想?這又很抽象,所以佛家慈悲,才有一部《十善業道經》可以做為依準。我們不要執著十善就只是那十項,「十」是指圓滿的意思,圓滿的善就是十善,而不是那十項而已。為什麼?因為那十項又各個具足無量無邊項,佛法是一字無量義,如果只執著在數字上,我們永遠會有一個底限,底限再下去,我們就不瞭解了。意思其實很簡單,把心量擴大,心量跟虛空法界一樣大的時候,你就得到那個十,圓滿了。心量大叫「善」,跟虛空法界一樣大,你就圓滿十善,如果還會〔雞仔腸,鳥仔肚〕(台語,比喻心量狹小、斤斤計較)的就沒有。話說回來,如果不是心量狹小、斤斤計較的話,我們就不會知道原來我們還沒有十善,這是一體兩面,諸佛菩薩慈悲,示現〔雞仔腸,鳥仔肚〕給我們看,教導我們不要如此,我們就慢慢去成熟拓寬。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句話是一乘圓教講到的!大乘佛法頂多講到「恆沙諸佛」,而一乘講到「世界海微塵數,一微塵一世界」。最近法國的科學家研究,將玫瑰花瓣切一半觀察,發現裡面仍然具足玫瑰花的形象。然後把花瓣碾碎,再切一塊下來,類似水的結晶,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這個破碎的花瓣又具足完好的花瓣在裡面。那麼有人說:「好不可思議喔!這個科學家好偉大,發現到這樣」;其實,佛在三千年前講什麼?一微塵具足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微塵跟一個花瓣相較,你看不到微塵,花瓣還看得到,科學家只看到花瓣裡面的花瓣,而佛陀三千年前早就看到一微塵裡面的大千世界還有佛在說法,佛在說法的世界裡面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面又有大千世界,微塵裡面的大千世界裡面又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面又具足圓滿的大千世界,重重無盡,這叫做「華藏」。

 

《華嚴經》就是在講這個,那個玫瑰花要怎麼去比?所以,如果這些科學家有學佛,他們才能瞭解重重無盡的世界,那麼這個地球就太有福報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你到達這層級就看得到,哪還需要用高倍顯微鏡看?而且看到眼睛酸才看到一個一模一樣的花瓣。所以,如果你真的已經理解一微塵一世界,又怎麼可能不「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相信那位外國科學家研究到這個程度,他的心胸已經拓寬不少,更何況若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在一微塵裡面。而這一微塵裡面的三千大千世界又具足無量無邊的微塵,每一個微塵都具足完滿無缺的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我們說功德林不好種,要培養,大家要謹慎一點,不要去點那把火,如果已經點了,就趕快澆熄,至少兩株沒燒到也不錯。如果整片燒光光就冤枉了,培養了十幾年,至少還留下兩株,兩株還有種子可以播。

 

很多現象是此消彼滅,這裡沒有,那裡也就沒有。我們會和很多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相應,就是這裡有,那裡才會有。就像打開電視,如果沒有去按遙控器,電視怎麼會打開?沒有去切換頻道,它自己哪裡會換?假設我們要換,也要換好一點的頻道,好比什麼?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那我們現在人是「憶鬼、念鬼,現前當來必定做鬼」,每天都和鬼打交道,做鬼也是自自然然的事情。

 

即便十善業道是佛法的基礎,但它也是大乘經,它已經屬於出世法,不像《弟子規》只是教我們好好做人。《十善業道經》基本上已經教我們好好對待眾生了,要好好地去對待虛空法界所有的眾生。就像跟法國人說玫瑰花,你要好好地去對待每一片花瓣,因為每一片玫瑰花瓣裡面,又具足無量無邊的玫瑰花瓣,它們看起來一模一樣,那不是世間法可以理解的。

 

師父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這就是我們迷失的來源。「知見立知為無明本,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方便講,就是我們都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定義,譬如我們看到一個現象,我們就用自己的想法跟揣測去定義它,其實它背後真相跟我們想的相差十萬八千里。我們看到某種顏色的茶,我們就在經驗法則的檔案室裡面搜索資料,依照之前我看到這個顏色是什麼茶,我現在就定義它為什麼茶,有可能不是啊!只是有點像而已,這個叫「知見立知為無明本」。「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所以,是不是我認為的就是了?不見得啊!可是我的心已經定義它了。「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隨著我的理解、邏輯的檔案庫裡面能取得的資料,認定就是我想的那個樣子,結果有可能完全不同。比喻來說,「那個是高山茶嗎?」「不是喔!」結果是老茶,還沒喝到,就依目測先判別是什麼茶,這個叫「無明」。

 

說真的,無明的習氣是最難放下的,那是一種根深柢固的習慣。佛教我們從哪裡去放下?從執著(見思煩惱),然後提升。放下見思煩惱,訓練得力了,要把塵沙煩惱也放下。見思煩惱放下就是阿羅漢上去,塵沙煩惱放下就是菩薩,最後斷盡無明煩惱成圓滿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還有所謂的無明習氣,它不是無明的本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無明的習氣,不是無明的本身;如果無明本身還沒斷,就契入不了一真法界。而習氣就像酒瓶裡的酒味,它不是酒本身,但是在你要契入之前,你的酒一定要倒得乾乾淨淨,一滴都不能剩,那時候叫「無功用道」。那個酒瓶放著就好,不用去刷洗,隨著時間拉長,它的酒味就揮發了,自然而然就沒有了。所以,那種東西(習氣)不能去要求,要順著去看著就好,好比船要靠岸時,船槳都要拿上來,要靠那個慣性。如果已經快到岸邊了,你還繼續划,有可能船會撞上去,並且馬上碎掉。

 

「順乎心性,合乎自然」,你只要依照正確的方向、理論、方法去做,周邊的現象本來就是這樣,你怎麼會知道人家要來聽你講話?我指的是你們看不見的那種,你們說的阿飄那種。有人在說法,祂們就聚一群在那邊聽,你哪有去招攬?你有在冥間發DM宣傳什麼時候要說法,邀請那些眾生來聽嗎?所以那個就是很自然的現象。

 

我們比較強調印證,你做到哪裡就是那樣。再來就是要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有也好,沒有也好,我就做我該做的、說我該說的而已;最怕又被境界、現象給轉掉了。為什麼會這樣?歸納來講,就是我們無形中在成長,我們的能量聚合到那邊,所流露出來的感應道交而已。事實上,有可能是對方的感,而你來應,那不一定!你哪有要叫他們來?你沒叫他們來,那怎麼叫我們教?應而已。而怎麼知道他應?牙牙學語的時候,你不知道你在叫媽媽是什麼意思,可是就是有啊!所以,有的人說不知道自己唱的音聲是什麼意思?如果你不練習,不去深入體會,你更是永遠不知道。好比孩子成長過程中,你教他叫媽媽、爸爸,那時候他會講,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是先會講,講久了,才知道媽媽、爸爸等於認知的這一件事情。好比有的人會唱,外面會天語、靈語的人多得是,可是重點在哪裡?沒有幾個知道其中的意義,重點就在這裡。

 

不管任何宗教,修行的次第表面看起來都差不多,但卻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看不懂的當然認為差不多,大家都也會講得差不多,問題是沒有人會翻譯,而如果你會翻譯,就更上一層樓了。譬如這樣說,大家都可以說法、講經,但不是大家在講經說法時就有無形眾生要聽,因為講的人沒有做到,那只堪稱「經師」,不堪稱為「法師」。而現今坊間有很多所謂的法師,我們比較偏向稱之為經師;持律的稱為律師,講經的稱為經師。經師不見得通達無礙,可是法師的層級就要再拉上去,如果同時有一個法師跟一個經師在講,你們覺得無形的眾生會聽哪一個?

 

女淇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師父:比喻來說,名牌包包的款式一樣,可是不同師傅做的,畢竟做工就不同,所以如果沒有比較,就不能知道其中的差異。如果沒有在外面接觸到不同的,我們也永遠不能分辨真假。好比剛剛有人問「愚癡」,那個癡的定義在哪裡?如果我們沒有去接觸,永遠不知道。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一般人還是容易捉摸在熱鬧上。

 

萬丈高樓平地起,還是務實重要!要不然紛飛太雜的意見,有時會讓我們斷送了成長的機會;不要說是成長的路途,是連機會都沒有。多啊!雜啊!常常是這裡的告訴我們這個,而那裡的要我們看那個……等等,可是好像與我生命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我們要走怎樣的一條路?「順乎心性,合乎自然」!不是在心外求法,因為「心外求法,了不可得;他心覓法,無有是處」。真正的佛在哪裡?有的人說:「佛在心中坐」,問題是連心都不知道是什麼,要請佛在哪裡坐?

 

所以,我們與其去追求飄渺、高奧、玄妙的世界,不如萬丈高樓平地起,一步一腳印,很務實、穩紮穩打在我們生活上去履踐,上功不昧下行,如剛剛講到神秀禪師所說上智之人在學的那四句。六祖惠能大師教的是上上智,上、中智以下是不教的,因為沒有資格入他的班,所以,不用去追求那個,因為我們自身的根性,有某個階段的特質,當你沒有刻意要去追逐的時候,在你累積基礎的同時,你已經在接近了。所以,不管我們現在是哪一種根器,都不必過於去捉摸,只要腳踏實地,上功不昧下行,著眼處要高,而著手要從低處做起,我們就已隨時在提升自己往上上根人的階段邁進了。

 

師父:(問某位學員)上一次妳帶來的同參,回去之後有沒有跟妳分享什麼?上次不是帶了一位媽媽來?

 

學員:她說還想再見  師父,以前在外面沒有聽過像  師父這樣的。

 

師父:還有沒有什麼要瞭解的?

 

學員甲:為什麼我在念佛號的時候,有些地方感到熱熱的?

 

師父:專心一致,至誠感通。那天我去的時候,你朋友(雅聰師姐)也覺得不可思議,你強壯得像條牛,身體還是有一些微恙的部分。菩薩慈悲,讓我們在至心誠願、專注的狀態下感通,幫忙做一些疏導,「無感而感」就好了。聽得懂這一句話嗎?就是說自己知道有感覺到,就好比有人作夢,知道作夢,就視為平常就好了,繼續朝正確的理路去邁進。好比這樣說,有的人在修道的過程裡會聞到檀香味,有的人會看到光,或是看到諸佛菩薩的形相,你說好不好?現象來講是好境界,但若是執著在這個境界上,那又變成壞境界了。執著的意思就是讓你停留在那邊,沒辦法更上一層樓,相較來講,它就是壞境界。如果你不執著,那何嘗不是諸佛菩薩的鼓勵?對於我們逐漸往更光明燦爛的人生邁進而做一番鼓勵,讓我們感受一下。

 

所以,在那個當下會有這些現象,無非也是提醒你,有時候該休息的時候還是要休息。畢竟家裡的小孩已相較以前安定、穩定不少,在這一個層面來講,就輕鬆不少。所以,在生活上去印證,跟自己印證,不必去印證別人,因為別人的過去我們不知道,別人現在講得飛天鑽地的,我們哪知道真相如何?

 

學員乙:師父,我媽媽有一個問題想要請教,我想說我來問,搞不好有人也有這樣的疑問。就是有人是屬於會通靈的體質,然後好心的去告訴別人說:「某某人啊!因為你年紀比較長,可能你當年有沒生出來的小孩,就是流產的小孩,菩薩或者是神明有來現一個景象,說那個小孩要處理,不然對你生活會有影響。」那我媽媽說類似這些所謂的嬰靈,或者沒有出世的小朋友也好,可能常常會變成當事人心裡的一種負擔,就是覺得有事情要去處理一下,遇到這種情況,到底要怎麼去應對?

 

師父:所以,正知正念就很重要,正知正念有助於我們如如不動的心,有助於我們往正確的方向去做。有流產經驗的族群不少,這樣的善心人士族群也不少,如果他是基於善心,那我們不能怪罪他來讓我忐忑。不過,沒有智慧的慈悲,通常惹來禍害。接受好意嘛,那我們自己要去瞭解如何才是究竟圓滿的化解,我們去瞭解到宇宙最末後無非就是那個能量的問題,而能量還是得靠自己去長養,那就不是在那邊燒金紙……等等就能解決。我再比喻,如果他真的有呈現具相化的狀態,一個小孩要用什麼錢?他連錢都沒有看過,所以他要用什麼錢?類似的情況諸多。

 

為什麼我比較少從這個角度去講?因為這種例子舉例不完,一個人有一個想法就有一種,那你看全球,不要講人類,動物也有想法啊!狗、貓都有想法。我們講人就好了,七十幾億人口就有七十幾億種答案,可是萬法不離其宗,總歸是你能給眾生什麼?那他也是眾生其中之一嘛!佛家講功德迴向,重點就來了,迴向是可以,可是你有沒有功德?如果沒有功德也要有福德。總而言之,如果我自己的能量越飽滿,無形中,我要迴向的眾生就可以得到越多。《地藏經》裡面講,你能給對方的只有七分之一,你自己得七分之六,所以我們就要朝這個方向去明理,我自己要付出,付出是什麼?跟我有關係的冤親債主也不是只有那個,嬰靈的事只是其中一項,我們在過去生中不小心殺死了一隻蚊子、一隻蟑螂,難道就不是嗎?嬰靈是一個生命,蚊子、蟑螂也是一個生命,要平等觀!所以,一併看待,警惕自己「後不再造」,「後不再造」的前提是把自己的心性修圓滿,修圓滿的同時,即便你沒有做迴向的這個動作,他也已經被你迴向到了。

 

學員乙的媽媽:有時候,朋友就說「你家的神明有現境哦!……

 

師父:所以,就要令他瞭解,如果在害怕的情況下去做任何事,都不會有什麼效果。我們一段一段的講,我先說前面這一段,如果說是菩薩現境,那就比較不可能,因為菩薩不會去挖人家的隱私。所以,我如果是佛祖,你是那個通靈的人,他是那個有問題的人,我不會沒事去現他的境來跟你講,那不就是說人閒話了嗎?如果是說閒話,那你為什麼還要信佛祖?你說的這種情形,基本上是這一群人的習慣,因為他們如果不這樣就沒有話題,有時候沒話題會覺得很無聊,所以就要有話題。比如說,尤其是宮廟主事的這個位置越需要掌聲,因為要有信眾啊!他如果說這些事,而你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就好像是主角,無形中滿足了人的部分。先不去說那些鬼神,已經先滿足了人的虛榮感,我是覺得這個層面應該也滿大的。

 

至於是不是佛祖現境?我們要存疑,我們用世間人講的來比喻,先不講佛祖,我是一個凡夫,而我每天都去找人家的隱私,「他昨天去哪裡吃牛排哦!跟某某某去,不是以前那個男朋友。」、「某某某去西子灣哦!……」這些你要不要信?我的意思是你要不要相信我這種人?如果這樣的人你都不想信任了,那更何況是這樣的佛菩薩?佛菩薩是「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意思是我如果沒感、沒需要,祂就算知道也不會來應,因為祂慈悲。祂如果來應,反而會造成你的困擾,因為你沒有感啊,你沒有發出SOS求救信號。譬如說,你沒有打開收音機,而它自己會響,你會不會嚇到?意思是這樣。

 

佛菩薩沒有自己的意,祂如果有自己的意,就是分別、妄想、執著,祂就沒有離四相、四見。我們依法來講,離四相、四見才是菩薩。我如果還有自己的意思,表示我沒有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沒有離就不是菩薩。我們之所以要學習成長,也是訓練自我離四相、四見,方便講就是沒有分別、妄想、執著。我們如果沒有這些,我們要如何主動給人家這個境、那個境的?相對的,我如果沒有這些分別、妄想、執著,你來請求,我能不能跟你說不要?因為我沒有「我」,所以你請求,我就應,諸佛菩薩就是這樣。

 

學員乙的媽媽:他怎麼說得那麼準?

 

師父:「他說的怎麼這麼準」的這種機率很大。我現在就是在講這個,這種事情的準,在這個時代機率很高、或然率很高。我們就不要講或然率,在諸佛菩薩以外,鬼神會不會準?會啊!鬼本身就有五個報通,做鬼就有神通,只是說鬼的精明度沒有那麼好,時間距離短的他會知道,長一點的就不知道,所以你問近一點的事他會知道,那個就是通力。阿羅漢就有本事通過去五百世,鬼神就沒辦法,可能只有通過去一世或兩世。所以,鬼神的世界也很準,可是「準」沒有用,「準」沒有辦法解決事情。

 

學員乙的媽媽:大家講的沒有像我的那樣,他如果跟我說我怎麼樣……

 

師父:謠言止於智者!妳的朋友如果有忐忑,妳第一件事就是要讓他安心,奠基在安心的基礎上,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如果我們比較不瞭解較高層的佛理,最基礎的我們都知道什麼叫正確的人、做善事……等等。做善事不是燒金紙、拿香那種,是要真的去改變我們錯誤的心態,好比我剛剛講的布施,燒金紙也算是一種布施,裡面也有諸多不同的因素,但因為心態不同,不同的心態就造成不同的結果,有的就會沒完沒了。

 

我們的宇宙,我們用科學來講那個能量,我們就要讓這個人先平靜,他平靜了,能量就會比較好。奠基在平靜的基礎,妳可以讓他瞭解人的想法,提供他建議,他如果有需要,從那個方向去引導,他就會越來越正確。越來越正確的意思就是他的能量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的時候,如果外在有那件事,最後也會變成無,就是那個能量去把它化解了,高能量流向低能量。所以說那件事是負面的能量,他本身的能量要提高,把自己的高能量送一點給那個負能量綜合,他就會提升。好比水,水起波浪,你要讓水平靜下來,平靜了就沒有波浪,用平靜的力量去綜合那個波浪。

 

莉玲師姐:師父,可以跟他舉「福地福人居」的例子嗎?

 

師父:「應用隨作,應語隨答」,你們現在講的都對,問題是你們對應到他當下的心情是什麼?所以我說「應用隨作」,你們當下遇到問題,你們覺得怎樣提供給他是對他有助益的,就分享給他。

 

師父:你們後來的人看看有沒有什麼想要瞭解的?

 

現在宮廟的這些現象都是常態。為什麼孟母要三遷?其中一個地方是住在道士的旁邊,孟母不要他的小孩當道士,所以現在才有亞聖(後人尊稱孟子為亞聖)。是不是每個人都想這樣?不一定,他變成這樣的時候,事先也沒有想到,那是很自然的潛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而然就變這樣。

 

那天阿雲問我一個問題,她說她之前帶來的那個被好幾個動物靈附身的朋友,本來那個朋友的先生不會被附身,後來變成也會了,所以阿雲問我這是不是可以培養?可以啊!你只要常常跟這個人在一起,無形中就在培養了,培養對方的思想、觀念、行為。再加上你自己的定性不夠,如果遇到壞的就變壞了,所以現在連她朋友的先生都會被附身。你說怎麼會這樣?因為每天在一起啊!他本來是要救他太太的,可惜自己沒有成長,每天又都在一起。他太太每天去跑各大宮廟,他都得陪她去,陪到後來變成他也被附身了。所以,為什麼培養很重要?正的比較不好入,負面的就會找機會入了,畢竟貪、瞋、癡比較好做到嘛!戒、定、慧相對一般人來講好累喔!大家都不要。所以,要教人家戒、定、慧的族群比較少,反而是教貪、瞋、癡的有一大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