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時間:2008年9月1日(農曆八月初二) 20:00~22:00
地點:屏東枋寮藝術村
講紀組恭敬整理
以前就講過,比較建議你們「一士不換二主」,凡事都要持續一段時間,不能以為好了就停止。很多事物就像是「保養」,保養不是一次就能解決,而是需要一段時間且持續進行的。生病可能吃一次藥就好,好了就解決了,但保養就不是這樣的概念。保養就像「學習」一樣,你絕對不能以為學習一、兩堂課就能飛天鑽地,一定要讓老師和學生彼此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互相去沉澱、醱酵,繼而成長。那現在的人比較有速成心態,來上個一堂課就期望能飛天鑽地,怎麼可能?我以現代的型態來比喻,就像演講跟固定上課是不一樣的,演講就只一次,你們報名、繳費,演講聽完就結束了,後面沒有課程了,所以,我們去聽演講是不可能有什麼成長的,頂多有某種粗淺的體會,就是這樣而已。那你說為什麼?沒有為什麼!「法」就是這樣,除非我們是上上根人才有可能一蹴可幾,上根人也還不一定能做得到。
那麼六祖惠能大師度什麼根器的人?你如果不是上上根,他就不度你了,「不好意思,請你去找神秀」。但神秀禪師也不簡單,他是度上根的。並非六祖惠能大師度上上根,而神秀禪師度中下根,不是的,他也不度中下根,要上根人才行。現代的淨空法師比較慈悲,他度中下根,所以,那就需要時間累積、醞釀的,我常比喻說就像煮開水,火一定要一直加熱,加熱到一百度才算數。那麼現在的人比較喜歡速成,意思就是比較沒有耐性,根據調查,現今大學生的耐性只有十五分鐘而已,所以現在的大學教授很辛苦,他要想一些吸引學生的方法,一堂課可能只有十五分鐘是上正課,其它時間得要講一些笑話,不然學生會坐不住或睡著,現代人的耐心是這樣,所以不能比照古法的教育方式。
日本有十三個宗派的開山祖師都是同一間佛寺出來的,那間佛寺的教育方法,是在你進去後,必須十六年不能離開佛寺,十六年哦!現在誰能夠在一棟建築物裡面十六年都不出去?我們誰能夠做得到?日本十三個宗派的開山祖師都是從那裡出來的,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才會成就。那麼我們現在是聽了一、兩節法會就想要解決問題,根本不可能!如果要你們比照這樣的方式去學修,你們能做到嗎?不要說十六年,可能十六個星期就待不住了,就會開始想東想西。
那天瑞騏提到一件事,現在是多元文化的時代,要怎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說「多元不失一體,一體產生多元」,如果多元文化沒有那個「一」的根,現在的人沒有那個「一體」的觀念,只想著「多元」,就會多才多藝藝不精,樣樣通、樣樣鬆。什麼東西都有接觸,但是都沒有成就,原因就是沒有一體觀。那「一體」就是我們常在強調的,世出世間所有的法,不只是佛法而已,包括世間法,都必須要「一門深入」!現在威呈、義孝都在這裡,不然你問他們,如果義孝不要雕塑、不要焊鐵(藝術品),然後也去畫一畫漫畫、水彩,每天也寫一下書法,你們再看他鐵焊不焊得出來?連世間法都是這樣,更何況佛法?所以,他如果能夠把他專業的焊雕、鐵雕、木雕雕好,持續一段時間,累積到那個能量,其他的技能他自然就能觸類旁通,那個時候就叫「多元」。那觸類旁通是工具不一樣而已,它的泉水源頭是同一個,而且是活水。所以,佛法是活的,是活法,不是死的東西。
包括我媽媽之前有「扳機手」的狀況,有一段時間必須看醫生,我就跟她說:「看一個醫生就好」,不過,我們現在世間人的知識、常識和文化,就是大家都喜歡跟你建議:「那裡比較好,聽說……」。本來她沒去看醫生還好,後來一開始看醫生後,剛好有人來找她,找不到就問:「妳在忙什麼嗎?」「現在在看醫生。」「怎麼了嗎?」「我的手就……。」「我知道一個醫生,很厲害,妳要不要去讓他看看。」這樣就「二」了。再有另一個好朋友來,又一樣建議她,那就「三」了,接下去四、五、六……。
我媽媽那時候一個星期要看醫生兩次,我每次都從這裡載她去高雄看醫生,看到第三個星期,我三姨知道這件事情,就告訴她說:「澄清湖附近有個醫生,是放血的,有個人也是扳機手,血放一放就好了」,我媽媽聽到「放血就好了」就心動想去。問題就來了,我擋著不帶她去,不瞭解原委的人還以為我們是不孝子,「你媽媽放一放血就好了,你還讓她去推拿個半天」。其實,這裡面有很多因素,有可能現象看起來一樣,但是症狀、起因……等等都不同,人家放完血就好了,我媽媽不一定也是如此。即便這些都相同,也不見得遇到同一個醫生就有用,為什麼?所謂〔先生緣,主人福〕(台語,意指醫生和病人之間有善緣),你得要跟醫生有這種善緣才有用。幸好她後來比較有耐心,願意每個星期去推拿,現在就好了。所以,重點是會好,不是換來換去,這個就叫「一士不換二主」。我們不是說放血不好,是有沒有合你的緣,而你是專心或雜心去看醫生?是這種態度。世出世間法說到最後,是我們的「心專」產生與這位醫生的相應,那才會有效。
最近也跟義孝他們在討論,為什麼現在某一個層面上會去篩選對象?如果你們不瞭解,就會覺得篩選對象好像不慈悲,不是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嗎?問題就來了,所謂「佛菩薩不度眾生亦是最大的慈悲」,因為眾生還沒有那個條件讓佛菩薩度,你要佛菩薩怎麼度他?所以要先放下。至於篩選對象,就是把你的精力、時間濃縮,蓄積最飽和的能量,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讓他得到最大的好處,達到最大邊際效應,這樣才是正確的做法。而不是一百個人來,我們一百個人都應,但是來的人可能只抱著「好好喔!參考一下」的這種心態。如果你把給一百個人的能量濃縮在一個人身上,他可能一下子就解決了。反過來說,你把一個人的能量拆開給一百個人,而這一百個人都沒有至誠之心,只是來耗損你的精力的,那麼加上你自己,這一百零一個人全部都倒,那樣的做法就是沒智慧。
所有的事物亦復如是,你只要能掌握那個原理原則,用在哪裡都很活、很得力,會得到它的真實利益。我們如果沒有基礎,又沒有透過「長時薰修」裡的「長時長養」,我們沒能力去修更高層的法。為什麼?並非「法」真的有那個高層次的,而是人的品質不夠,他就沒辦法理解到那個層次。像我剛剛講六祖惠能大師度上上根、神秀禪師度上根,是他們兩位的法有不同嗎?表面上是不同,但是這個不同的原因是來自於眾生,而不是他們兩位。眾生的品質到哪裡,他們就只好應到哪裡,他們沒有空間再深入、多應一些。所以,諸佛菩薩無意,而能成就一切意,本無一法可得,故能成就一切法;眾生的程度如果沒有提升,法就沒辦法提升,永遠是上上下下,也因此才會有頓、漸之差。然而,法本無頓漸,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
農曆七月結束了,你們有什麼感覺嗎?現在沒有感覺,那以前有什麼感覺嗎?我為什麼要這樣問?不是要找你們麻煩,是要讓你們去省思自己的人生,以前一路走來,做了什麼事情而有什麼變化?我們要隨時去提起觀照力。我為什麼問?因為以前只要農曆七月一到,大家就嚇得要死,對不對?現在仍有很多人嚇得要死,打開電視也是一堆人在討論:「七月要如何趨吉避凶……」,所以我才問各位上個月有什麼感覺?從鬼門開到鬼門關,有什麼感覺?如果沒什麼感覺,表示你們有進步,不受外境影響。如果你有感覺,表示你被外境這些知見、人情世故所左右,左右我們的心。事實上,農曆七月跟其他月分有何不同?真理是「境隨心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那我們現在都不當「如來」,忘記我們是「如來」,都讓外面這些境緣來轉我們,所以無形中就徒增浪費。好比那一天我們在講的,那一天阿雲去哪裡?
麗雲師姐:九華山。
師父:九華山在哪裡?
麗雲師姐:在苗栗三義。
師父:有什麼感受?
麗雲師姐:就是形式啊!感覺差很多。
師父:對啊!所以我們常常講,以前的法會——法指「佛法」、會指「大會」,這個法會是為了什麼?大家在一起稱為「會」,就是上一堂課,法會就是上課的意思,它的內容是傳授佛法,所以,教佛法的課程稱為法會。可惜的是,演變到現在,法會變成是替亡者辦事的。現在人如果聽到「佛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法會,而想到的都是超度亡靈、經懺法事這些事情。
那以前的「佛事」是什麼?就是「教育」,教導發育我們自體性的美好產生,回歸我們自性本然,所以有一個名詞叫「明心見性」。那麼「明心見性」很抽象,就好像我們在座多數的人都知道這個名詞,那請問你們對這個名詞怎麼去定義?若每一個人各有一個定義,定義就有這麼多種。所以表示什麼?有可能每一個人的定義都不能說不對,為什麼都不同卻不能說不對?因為每一個人體悟的深度不等啊。「明心見性」就四個字,為什麼一句話會有這麼多定義?妙就妙在這邊,佛法到最後是要真的去落實的;一個沒有落實的人所講的明心見性,跟有落實的人所講的明心見性,就相差十萬八千里了。而落實的程度不同,所定義的也會有所不同。所以,沒辦法用固定的說詞去定義「明心見性」,因為「法本無法」,是沒有定法的,當有人問到這個的時候,你要針對他的根基,去表達他能夠接受、吸收與消化的那個層級的定義。
話說回來我剛剛講的,不是這些法有高下的問題,而是眾生若沒有做到那邊、落實到那邊,他就無法瞭解到那邊。你說得太高層次,他就沒有能力聽懂,聽不懂就有可能毀謗你,而你如果修養比較差,會起煩惱,你起了煩惱他就造業,這樣就不叫佛事了。所謂佛事,神秀禪師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講真的,前面那個才有事,到末後就沒有事了,佛哪有事?佛清淨本然,祂哪有事?不過,你若叫現在的人都不要有事,因為他還沒做到那個層級,認知不一樣,就會誤解你說的是「都沒事情」,所以「法」很難講的原因就在此。那法又為何很好講?因為你沒有自己的意啊!就只是「應」而已,應對方知道的就好了。他若知道,知道就好了;他若不知道,你說破嘴,他還是不知道。
所以,你們才會瞭解,我們常常還是周旋在「布施」這兩個字,因為就像剛剛講的「明心見性」,大家都知道「見性成佛」,從字面上大家都會講,可是,要做到的人卻是少之又少。「明心見性」基本上是教下所謂的「大開圓解」,至少都是登地菩薩,登地菩薩是什麼?是法身大士四十一品生相無明的末後十品,已經是超越十法界的生命體,這種生命體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現在的人哪裡能夠瞭解到那邊。為什麼能明心見性?因為落實。那麼那時候講的因果是指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它不講世間的善惡因果了,善惡因果此時已經不是因果,因為早就已經出離了,哪有什麼善惡?所以我們常說,內若無是非,外則無善惡,到法身大士以上就沒有是非善惡了,祂們只剩一種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們知道法身大士的標準,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那麼我們現在是怎麼念佛?外在有一尊佛,我們一直念、念、念,念到最後只剩下嘴在唸,這樣的態度需要去修正。照理說,念佛的「念」不能加「口」字邊,當然「口、心一如」也可以解釋,只是我們從實質上來解釋,那個「念」是「心」,心跟佛一如才是。那麼嘴巴唸的這些行為是顯於外,我們比較不往外在去講,所以,念佛如果依照這個層面來講,照理說是沒有口字邊。由於大家都以為是念外在的佛,外在的佛可比喻是一台學步機,祂只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而已,也就是說祂只是幫助你學會自己走路,你不能一輩子依賴學步機啊。不然,你們現在有誰還推著一台學步機在路上走路?不要說是你們,現在叫他(在場某位師姐的小孩)推,他也不要,他會說「我自己走還比較快」對不對?諸佛菩薩就好比如此,祂在某一個過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學會走路。我們如果不知道自己會走路,每天推著學步機也沒有用,而如果只想依賴學步機,那可能又是最大的障礙,所以一體兩面。
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佛事,做而無做,無做而做。我們一再提到「布施」,現在大家有一點廣面的理解,不再只是一般認知的去廟裡面捐獻、補助孤兒院……等等,這些所謂很粗糙的善事而已;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服務人群、服務眾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叫做布施。可是,這些基本上都還是在講一種「福」法,是方便說而已,當然,「方便說」也是應病與藥,很多人都在這個程度,所以我們必須要這樣說;但我們自己不能只停留在這個部分,講真正的布施是要「斷慳貪」!「布施度」是要度我們自身的慳貪,所以人家說布施有功德,那是你要度掉你自身的慳貪,布施度圓滿,你才會有功德。如果你還認為有一個外在的人事物讓你布施,那就絕對沒有功德。你可以藉由布施修功德,可是不見得大家布施都修得到功德,因為心態要正確。如果你理解布施度是對治自身內在的慳貪,你的慳貪已了,布施度圓滿,那麼你有功德,到那個時候,你不用布施一文錢就已具足圓滿功德。問題是要把這個功德留著又很難,為什麼?有所謂「火燒功德林」,一把火就燒掉了,所以,「忍辱」成就功德。「布施」修到功德,「忍辱」成就這個功德,因此,「忍辱」可能是更難,如果都那麼簡單,就不用那麼辛苦地修了。
雅聰師姐:燒焦了。
師父:燒焦了喔?那要趕快撲火。
「六度」在某一個層面來講,也都是方便說。因為自性本無一物可度,是因為我們眾生迷,所以才有八萬四千法門,以修正我們自己的八萬四千塵勞,也因此才有一個「度」,「度」過去就「圓寂」了。其實,並不是死了就稱為圓寂,更不是每個和尚死掉都等於圓寂,是在活著的時候就要圓寂!若死了就沒有能力圓寂了。「圓寂」是什麼?「圓」是圓滿的意思,圓滿什麼?智慧、德能、相好啊!你死掉了要怎麼圓滿?死魔到了,怎麼圓滿智慧、德能、相好?所以要趁活著的時候趕快去圓滿。「寂」是寂滅,滅什麼?滅掉你的貪瞋痴慢,滅掉你的分別、妄想、執著啊!你死掉了要怎麼滅?那麼現在是錯用名詞的時代,我們也無需那麼計較,但只要是出家眾死掉就說「某某法師圓寂」,其實這是有瑕疵的講法,我們要瞭解真實義,「圓寂」是指諸多方面圓滿,諸多負面都已寂滅了。
所以,「苦、集、滅、道」的那個「滅」是滅什麼?如果是什麼都沒有,就像石頭、樹(無想定),我們哪還要修?是要滅掉妄想、分別、執著,回歸稱性、無汙染的狀態,那個狀態叫做「見聞覺知,本來圓寂」,見聞覺知本來就是圓滿,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這些不好的。所以為什麼叫做「不用修證」?就是說不用修,本來就是那樣。不過,現在如果叫人「不用修」,會如我剛剛講的,因為現在的人沒有那個基礎,內涵深度不夠,所以會把「不用修」又誤解了,會以為是什麼都不用理會,然後隨心所欲、處處踰矩,結果又受到反撲,所以一直造業,在六道輪迴中造善業、造惡業。如果善業有這麼好,為什麼要我們「善、惡皆莫思量」?事實上,眾生造善業,最後還是障礙,善的業障會障礙住我們,讓我們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因為我們想要一個「善」,就是多了一個「貪」?多了一個「貪」,你布施就冤枉了。布施本來是要除慳貪的,而你布施卻希望得到一個善,結果是你多了一個貪,這就是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的業稱為「染業」,善、惡都是「染」;如果你善惡皆不著、放下了,超越六道輪迴稱為「淨業」。但是如果你還執著一個清淨,你就超越不了十法界,回歸不了「一真」,那是一層一層上去的。
所謂「一真」,法身菩薩以上是「淨、染不著」。當然,祂絕對沒有「惡」染,而且連六道輪迴的「善」、四聖法界的「淨」,祂都不執著,所以才能超越。那麼,我們現在階段性還希望一個「淨」,對不對?為什麼我們以前都不講這個?因為我們如果沒有基礎,聽了會退轉,「什麼?人家不是說要清淨,為什麼你說連清淨都不用?這是妖魔鬼怪在說法」。所以,如果執著清淨,那還是染,即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無法用言詞去講的,都是一個意的表達而已,一定要透過我們的親證去落實你的涵養,那麼你的覺性就會越來越細膩、越來越開闊,你才能知道原來那是什麼狀態。否則,不要說到淨、染,就連你叫人不要惡也不要善,他就會說你是妖魔鬼怪了,哪還來一個淨?有人叫你們不要做善事嗎?每個人都叫你要做善事,對不對?做善事不錯啊!可是因為眾生執著「善」,所以造成業障。
那麼諸佛菩薩難道就不做善事嗎?祂也做啊!可是因為祂不執著,事有、心無,所以不會去計較這、計較那,祂就是「這樣就是了」。所以,諸佛菩薩造善業不受拘束,透過「善」這件事情真的度化眾生,自己心裡一塵不染,沒有「善」這個念頭。那諸佛菩薩造不造惡?形式上有可能也造惡,形式上的喔,可是本質上仍一塵不染,祂利用「惡」這個工具,度化需要以此方式度化的眾生。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什麼身為之說法,應以地獄身得度者,則現地獄身為之說法,難道地獄不惡嗎?祂如果不惡,怎麼用地獄身去做這些?所以祂有一個妙法,祂自己的心不染。我們這樣比喻好了,地藏王菩薩在地獄度眾生,祂是進去度眾生,而如果我們也發願去地獄度眾生,通常我們會被地獄的眾生度去,度去做地獄的眾生,因為我們的心有染,差別就在這邊。
諸佛菩薩就是在淨、善都不染著的狀態,才有能力這樣,所以我們要瞭解,不能去分別,要去「了別」,了別就是瞭解,不是傻兮兮的都分不清楚。有一天,我在泡茶,有一個人說:「沒關係,我們什麼茶都好」,他所謂的「什麼茶都好」,是因為反正喝不出不同品種的茶有何差異,所以都好。當他還沒講後半段時,有的人可能就覺得:「喔!境界很高,沒有分別心,什麼茶都好。」結果是因為他都分別不出來。沒有分別不是這樣,是你都分辨得出來,可是你什麼都好,這個叫了別、瞭解、了透,也就是永嘉玄覺大師講的「分別亦非意」,祂的分別裡沒有自己的意,他沒有染著、沒有執著,是隨順大家的分別而分別,他不是傻子。這就類似六祖惠能大師講的那段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那不是傻傻的都看不懂,而是誰怎麼樣他都一清二楚,只是祂都沒有去分別。祂知道那個體性,這個人的不好是因為什麼原因,所以現在只是怎樣或沒怎樣,我們現在要如何教育他,他就有能力轉化,變成我們認知的好,這些祂全部都瞭解,這就是了別而不分別。不然哪還要修?還要花一個時間讓我們更笨?我們本來就很笨了,還需要花一個時間變更笨嗎?所以,是了別而不分別!
「了」這個字很妙,佛法講「一字無量義」,「了生死,出三界」你不了生死就出不了三界。有人講「了生死」是了斷生死,了斷生死還有一個「斷」,還是二法,生滅法。了生死是瞭解、明白生死是怎樣一件事情,所以,瞭解宇宙人生真相就出三界了,就不被「生死」這件事情所羈絆、束縛。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怕生死呢?就像我剛剛跟某人講的,害怕換地方、換工作等等事情,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問題。生死亦復如是,如果你瞭解生死這件事情,你就不會怕它了,更不會因而被它控制,被它控制就是說我們的情緒會怕。如果你更深入瞭解,農曆七月的意義對你可能又有變化了,它就變成一個好月了啊!不只是「沒感覺」這樣而已,會一層一層上去。
為什麼?當瞭解生死是怎麼一回事,你就知道不是那些所謂敲敲法器、做個經懺法事就能解決,沒那麼簡單!可是,你同時有「了別」做基礎,你也瞭解他們在做什麼,所以你不會對他們貼標籤,你會悲憫他們,有了悲憫的基礎,你才會想幫助他們。那為什麼你還沒有去幫助他?沒有緣分啊!沒有緣分就要放下,如果你硬要去幫助,那就是攀緣。人家就不想要你的幫助,你為什麼非幫不可,對不對?有可能還會讓對方生起怨恨的心。所以,「了別」不是什麼差別都不知道,「了生死」是瞭解生命這件事情,既然無生無滅,哪來的生死?這個肉體會滅,它有使用期限,但靈性沒有,而你的肉體也是靈性在主宰的,一旦你的靈魂抽掉,即便身體好好的,你能看得到東西嗎?看不到,你的鼻子也聞不到。好比一部機器的功能、組件都好好的,但沒輸入電源就是無法起作用,我們的靈性就好比那個電源,那我們瞭解這個事情,生死就無所畏懼了!
那一天,有一位學員的妹妹提到一個字,「歹人」,一個歹、旁邊一個人,書法有這樣一個字,那個字叫「死」。現在的寫法是旁邊一個「匕」,那其實就是人(一個人坐著)的意思。我回答說:「壞掉的人」,是人的肉體壞掉,靈性哪有壞掉?只是換一個肉體運作而已。那有時候也不一定是肉體,是換一個「身」,所謂「過身」,常態來說,「過身」這個說法比較精準,因為「身」不見得是肉體,有菩薩身、佛身、天人身,對不對?還有地獄、餓鬼、畜生身……等等。所以,你如果瞭解這件事情,就不該是擔心會不會死,而是要擔心如果肉體壞掉了,能不能換一個比較好的身?對啊!比如考試,我們是要擔心結果是升級或留級,但不論留級或升級,你都沒死掉(指靈性)啊,你只會因為留級而傷心,不會那麼嚴重。所以,春、夏、秋、冬,冬盡則春生,就再循環一次;生、老、病、死,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哪有什麼好怕、好擔心的?所以,要了透,了透「人生」這件事情。
生死事大,人生走到最後,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斷氣」這件事,那斷氣了,你的靈性提升與否,就得看我們斷氣前的分數了。所以,先不講淨、善業不著,至少是要往「善」的方向去挪移,不過,不能不瞭解有更高層次的。現在大部分的宗教徒都想要往善挪移,可是,他不知道有更真實的生命狀態,所以他執著在「善」,做再多善事也是被一個「善」束縛。我以現在的政治做比喻,無關藍、綠黨別,只是藉事說理。我們上一屆的總統,他能做到「總統」這一個位階,已經是相當大的福報了,當然,失去的部分在後面先不講。如果他用巧取豪奪的還能得到這麼多,表示他也有某種大福報,這就是他過去生生世世所累積的分數讓他能得到這些。如果以「善」這件事情來說,那表示他過去生的分數很高,對不對?所以來到這一輩子有這些積分的結果產生,但現在你們看看結果,那是好還是壞?所以我剛剛才會說,善固然是好,可是我們如果不知道有更超越的,我們有可能未來世就會像這樣。我們現在傻傻的一直做善事,問題是我們沒有智慧,不瞭解法(宇宙人生真相)是什麼,我們有可能下一輩子會胡作非為,而剛好又有很大的資糧讓我們亂來;如果沒有權力,你能像他這樣嗎?他的資糧就是權力,他今世有這麼好的權力,何嘗不是他過去生積了很多福報。
這麼一想,有可能我們反倒是比較幸福的,因為我們沒有權力啊!所以我們的貪婪不會長養,對不對?從某個角度來看是這樣。所以,在超越六道輪迴以前的善、惡,我們要平等看待,善非定善,惡非定惡。現在有一個惡讓我們踢到鐵板,讓我們警醒,我們就變善了,就提升上去了。這個過去生的惡因,即便遇到惡緣現前,因為我們心裡有善根,我們有智慧,我們會因此而警醒。那如果永遠沒有這個惡緣產生,讓我們去踢到鐵板,有可能我們一輩子也不知道要去反省,所以,緣非定緣。不過,如果不瞭解有那個超越的境界,我們永遠只會在善、惡上捉摸,到最後,不是助長貪就是助長畏懼。這兩種心態一旦助長後,也就是造成現在的宗教系統比較能夠去偷拐搶騙、斂財、騙色……等等現象。那如果我們自身沒有貪或畏懼,外在就沒有能力影響我們了,所以要一層一層更深入瞭解。
「深入」說起來簡單,但要理解、接受,就不見得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因為我們若沒有基礎,我們就沒有能力接受。那天瑞騏也提到:「某某宗教,也是很執著在善事,他們也覺得這是教育」,可是,佛法的教育是教我們「覺悟」,不是教我們「做善事」,你覺悟了,你自己就可以分辨什麼是真實善。如果是受到「執著行善」那種教育的人,他怎麼能夠理解你這種「不執著」的教育呢?世間很麻煩就在這邊,是對法的世界。所以,一定是要他自己去深入瞭解、深入落實到某個程度,他才能夠接受,不然他也是說你的不對。比如說,你只知道六道輪迴的世界,那麼你怎麼去瞭解四聖法界的清淨?沒辦法啊!那我們降下來用負面去想,以前常聽到「貪是無罪的」這句話,在西方思潮興起後,曾經有書表達「貪是無罪的」,意思是什麼呢?西方大部分的人認為「貪婪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貪是人的本性,建立在貪的基礎上,社會可以進步,所以貪沒有錯、是無罪的」!你們說這有沒有錯?沒有錯啊!我也覺得沒有錯,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學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我對私慾、貪的見解。
師父:好,為什麼我說沒錯?因為「貪」在三惡道是沒有錯的,「貪」讓你在三惡道進步,往三惡道走啊!如果你想往三惡道這個方向一直進去,「貪」就沒有錯了。問題是我們要先確定自己是要去做餓鬼、畜生、地獄眾生,或是我們未來生要做人、做神、做佛菩薩?如果是往人的方向,貪就是錯誤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那就是習性,人性有這個貪。這就是荀子講「性本惡」的那個習性,而不是孟子講的習性,孟子是說如果你在一個族群裡面,這些人都教你「為善」這件事情,你就不會貪,你就知道什麼是幸福美滿的原因,只有互助合作、謙讓才足以讓人圓滿。所以,我們要由不同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定義就說貪是錯的,那就不對了,因為你如果是要往地獄道、餓鬼道去,而我跟你說不要貪,你就永遠到不了。
貪是餓鬼道的業因,當大家都在貪,我們會以為這樣是對的。以前我們讀書的時候也都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的教育,所以變成先接受這樣的教育之後,我們就認為應該是這樣。眾生的原動力在貪婪,以致於讓他們做眾生,有因就有果啊。那麼佛菩薩的動力是什麼?是願力!什麼是願?願就是無私無悔、沒有自私。佛菩薩是「人為己,天誅地滅」,那眾生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其實也不是天地誅滅,是三惡道誅滅。
所以,要理明,明理盡性、窮理盡性,就學這件事情而已,窮理盡性就是讓我們先要培養到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我再拿政治來比喻,現在○○大學法律系的學生要撇清:「沒有、沒有,那只是個人……」,為什麼我這麼講?我們若學歷讀得很高,但是卻沒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那麼這個很高學歷的聰明是會幫助我們進三惡道。而如果在我們拿到這個學歷之前,我們已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那麼這個學位、這個能力是加諸我們提升的工具。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學歷、聰明才智去服務眾生,無私無悔的去服務眾生,那我們的品位決定高。但現在大部分的人不是這樣做,書讀得很高是為了什麼?為了過好日子。為了好過是沒有錯,可是它的因果配套錯了,所以錯解「日子好過」,以為高學歷就能好過。所以,真正讀很高讓日子好過的原因是什麼?是服務眾生就好過,而書讀很高是有這些資糧去分辨是非邪正。但現在人是多有這些資糧,卻把服務眾生切斷掉,我要偷、要騙、要拐,最後結果是我不可能好過,世間的法律也許有漏洞,但因果絕對沒有漏洞。
所以,你們看到這些胡作非為的人,即便法律沒有制裁到他,但因果會制裁,而因果不是閻羅王來制裁的,是自作自受,那是沒有漏洞的。所以,如果是一個深明因果的人,他就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雖然不見得圓滿,至少基本上會有,他就不敢胡作非為了啊!他就減少做錯的機會。我們說六道輪迴惡業造成的障礙比善業造成的障礙來得痛苦,所以,減少惡業起碼能比較快樂一點,至少做個神,不要再做人,對不對?苦多於樂!其實,天道也不要啦,直接就超越,做個佛菩薩!因為做神也不穩當,享完福又去輪廻……。比如有些人聽算命的說他以前是天仙,現在下凡來做人,其實那不是下凡啦,下凡是指乘願再來度眾生的,而現在都是被降級的。從天道被降下來和下凡是不一樣的,一種是自主意願「乘願再來」,一種是不得已,因為被留級。譬如說現在我升高二時被留級,我可以說我是高二下凡來高一嗎?哪有人要下凡來受苦的,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
那如果想直接超越的話,首先一定要明理,對於「理」一定要去知道。我們眾生基本上不是上上根人,都需要善知識的引導,即便是上上根者,開悟了,他也需要一件事──依教奉行。不是開悟就沒事了,是你明理、瞭解人生真相後,你要去落實。中下根以降,他比較不能夠直接躐等到這個層次,所以就需要善知識大費周章用一件件事情、一個個道理為其導正挪移,才會有這些道德仁義禮智、六度萬行……等等的方便說,一般所謂的俗說、淺說、粗說,慢慢加以引導。一旦奠基、有基礎了,可以理解、消化了,再提升變成真說。真說之後呢?再上去就變成無說,因為若說得出來,表示還不是,還是方便,那不是「假」,是「方便」。
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第一個「法」字指的是佛法,尚且應該捨棄,更何況「非法」,「非法」是指世間法,而這個還是方便說,因為還講得出「法尚應捨」。事實上,真實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種事情是沒辦法用言語去表達到位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所以一定要依教奉行,唯有依教奉行,越深入,你自然能體會到那個味道。所以,維摩詰居士才講:「即時豁然,還得本心」,這當中沒有次第,真法沒有次第,是方便才有次第,而次第也都是為了導回那個沒有次第。照理講,是沒有爬樓梯的過程的,本來就應該要一步登如來地,但是因為我們的條件不夠,所以要先打好基礎。不過,不能死在法裡,我們在打基礎的同時,要有更開闊的胸襟,去超越我們現在在做的這個概念,不能停留,即席即離,一定要一步一步踏上去。
所以,如果是這樣,「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自由自在、無滯無礙,隨用隨作、隨語隨答,哪有一個「想」?没有次第,於是末後才能普見化身,無盡的化身。所以,你的作用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故名「見性」。講這個,一般人都聽不懂,但是你們階段性聽不懂,還是得要知道,為什麼?「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不能只是執著在一個層級。所以為什麼有時候還是會講?就是要讓我們去沉澱、去醱酵,不然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正如善導大師所講的「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他比古師大德可能較慈悲,古師大德大部分講的都比較死法,他這句話來講就是活的。要是在以前的話,你要有法身大士的條件,你才有辦法契入所謂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那我們不就倒一片了?我們凡夫沒有一個是法身大士、明心見性的,明心見性後,念佛迴向淨土才能入「實報莊嚴土」,也就是淨土宗講的「功夫得力」、「理一心不亂」,然後入「常寂光淨土」。不然都是在哪裡?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
那「宗門」(禪宗)是要「明心見性」以上,而「教下」要「大開圓解」,才有能力契入。所以善導大師說:「總在遇緣不同」,看你遇到什麼緣,你如果是遇到一乘圓教,你依照一乘圓教即身成佛的概念去做,分分秒秒積極進取,並且做到了,你隨時迴向都是哪裡?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那品位就不得了。如果你不瞭解這些,遇到的是小乘的法(方便說),你即便每天念「阿彌陀佛」,傻傻的一直念,有可能仍無法往生淨土。為什麼?因為你的基礎沒去完善,十善業道、弟子規這些都沒做到,你就不符合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諸上善人」是極樂世界的條件,加上你有願,迴向才能到。那麼這個都是俗法,真法是透過外在的彌陀聖號,把自性的彌陀引導出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所以不是我們去那個極樂世界,而是你一旦做到,你的境界就變成極樂世界。
「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生」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靈性決定的提升。有沒有換一個地方?沒有!如果有來、去,說真的,就不是佛法了。八不中觀——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生不滅、不斷不常,符合「八不中觀」才是佛法,才是真法、聖諦說。如果不是,還在期望要去極樂世界,那就不是真諦了,就是一般在講的「福邊影事」,那是外道。那麼,如果你有那些條件,你要怎麼迴向都可以,而沒有那些條件,你想迴向到哪邊去?所以,條件重要,佛法是「論實質,不論形式」!這就是一直以來我們比較少講淨土的原因。如果我們所講的你們都做到了,淨土就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去極樂世界真是太簡單不過了,而且品位還會很高。可是,我們講的如果都沒做到,你一輩子念佛,就算喊破喉嚨,真的也是枉然。所以,念佛的多,成佛的少,鳳毛麟角。
所以,上天慈悲,我們本承毘廬遮那如來本願威神,才有這個元和妙音系統,利鈍全收,普被三根,直接先讓眾生的心稍微平靜下來,才有辦法吸收到那個「意」,「可得世間事,不可得世間意」,不可得這些分別、妄想、執著。那麼一個人如果沒耐心,心不靜,想要去吸收到那個法味、真實的能量就很難,為什麼?因為不相應,清淨唯與清淨相應。所以,短短的時間內要讓眾生心平靜下來,那也是一道功夫,現在我們發現元和妙音好像還滿好用的,也難怪文殊菩薩說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為我們揀選此「音聲法門」,楞嚴第二十五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你們要瞭解自己在修什麼,我們表面上好像講得很雜,天南地北的,可是你們要知道自己的主軸是什麼,主軸就是你們要契入戒、定、慧,心清淨啊!透過清淨的基礎提升。只是,我們這個法有一個「元和妙音」的工具,似乎是地球上其他法門所沒有的,當然,這樣講也有瑕疵,為什麼?因為很多人都會唱歌啊!那為什麼說其他法門沒有音聲?重點是要本承毘廬遮那如來本願威神的就很少了。那麼「毘廬遮那如來」是什麼?遍一切處!是諸位的自性本然,你們大家都是。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清淨法身毘廬遮那佛,以現在的語體來講,就是心性的能量;而以古代的語體來講,就是你們的「真如本性」,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它無形、無色、無相,故能成就一切形、色、相。不用時,無;用時,了了分明。所以隨用隨作,隨問隨答,不用先準備。
所以,透過元和妙音慢慢幫你們導歸、回歸自性本然,這是一個工具,末後還是得靠你們自己悟後起修啊!這個階段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部分,那個「修行在個人」一定是最重要的。所以,為什麼說佛不度眾生?因為實無眾生可度!如果以對法來說,就又是「有」、「無」在彼此對立。事實上,佛法不是對法,是不二法,它是從角度來講「實無眾生可度」,為什麼?祂哪有度眾生?實無所得,無所得、無所度,故成就。回歸本然了,本然哪有所得、哪有所度?「若有所得,燃燈古佛即不與我授記」當年釋迦牟尼佛這麼講的,祂是因為「證無所得」,因而燃燈古佛為之授記。那祂既無所得,為何還要授記?那是演個戲給眾生看。沒有形式、沒有規矩,眾生就不成方圓。
我們剛剛講「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這段話的意思是叫我們兩邊不著、中道亦不存,但以無心應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譬如說,何妨一大堆煩惱的事情在我身邊出現,我以無心應萬物就解決了。心淨則佛土淨,外面哪有這些繁瑣、紛亂的事情?是我有心才會被它礙。所以剛剛先問你們:「農曆七月,各位有什麼感覺?」看來諸位都是以無心應萬物,電視節目在播鬼門開,很多鬼都跑出來,都沒有障礙你們、來跟你們要飯吃。
學員:問到七月的事……。
師父:就是無罣無礙,不要說希望壽命很長,都已經無生、無死了,哪還在乎壽命長短?一般宮廟好像七月分都會在廟前放兩枝竹子做成的東西,那有一個專有名詞我忘記了,擺在廟前,表示閒雜人勿近,而且不只是人勿近而已,是連鬼都勿近。
學員:那個有效嗎?
師父:那個是在保護他們的,表示他們還需要保護。意思是遇到比我弱的,我有能力抗拒,如果是比我強的,我就得有所防備了。這就是六道輪迴的世界,六道輪迴就是有你有我、有是有非,對法!那如果有強,就有弱,互相拚來拚去。如果超越就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就沒有這些對法,為什麼?眾生本具體之體,同體啊!哪有在互相對峙的,是要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辦法超越,如果沒辦法,就會被這些所礙,如果有辦法,就無所謂了。妳剛剛講的對啊!農曆七月坊間有很多課程都很忌諱,不過,妳看我們很多人都沒事情,哪有感覺到是七月,因為要超越啊!
學員:我昨天去金門玩,金門的靈異事情特別多,那個導遊就提到八二三砲戰,有一間圖書館被中共占據,結果那裡有三百多名的士兵死在中共手裡。無論是七月或其他月分,那個地方每到半夜都有奇怪的聲音,沒有人敢進去。我是還沒去之前有先問。
師父:對啊!世俗都是這樣,其實我們如果有忌諱是為什麼,妳知道嗎?入境隨俗啊!是因為他們有忌諱,所以我跟著他們忌諱。那麼如果換作是他們跟我,就不用忌諱了。跟你們講一些真實話,在九法界裡,越高級的生命越沒有這些罣礙,越低的就越有。九法界比較抽象,那我們來看人,鐵齒的人不算,鐵齒的人不是沒有罣礙,是他講不出來他有罣礙。他心裡面有,但是死鴨子嘴硬,非要說沒有,其實私底下自處時會怕東怕西。鐵齒的人不算,靈性比較高的,他就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不但沒有,也不會顯現得很對立,不會講說:「就沒有,為什你還要有?」所以我剛剛講一句話很重要,入境隨俗,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無論你到什麼地方,那邊的眾生有罣礙,你就用這些罣礙去幫助他們。就像我剛剛提到永嘉玄覺大師說的「分別亦非意」,你們說這是什麼?我不知道它是什麼名字。
學員:這是「提拉米蘇」。
師父:大家說這是提拉米蘇,我就跟著說這是提拉米蘇,其實對我哪有提拉米蘇?我就覺得它是個可以吃的、像巧克力的東西而已,對不對?那你要跟他爭論這個?無聊嘛!他們已經習慣用這個話語去溝通,說這個東西叫提拉米蘇了,你就跟著他們說提拉米蘇就好。可是有的人就執著了,他執著它就是提拉米蘇,不能說別的名字,說別的名字就是錯,這就造成「知見立知」。那還有一種人是執著另一邊:「不要執著它叫提拉米蘇,這就是可以吃的、像巧克力的東西,怎麼是提拉米蘇?」這兩種人都是執著。所以,分別亦非意,你叫它什麼,我跟著叫什麼,好溝通就好了,我的心一塵不染。所以,你們說那個是「鬼」,我也跟著你們說「鬼」;有的人說是「好兄弟」,我也跟著說「好兄弟」。
學員:阿飄。
師父:對啊!那時候有聽威呈講「阿飄」,我們也跟著講「阿飄」。
學員:我今天有看到,就一下子而已,但是也會怕。
師父:那你就迴向給他啊!看他有沒有需要什麼幫助?
學員:我雖然是第一次來上 師父的課,但是我心裡面……,我覺得是緣分,就是磁場能量很大,我剛一坐下來就不自主的一直掉眼淚。
師父:我沒有塞錢給她喔!這不是我請來的臨時演員。
學員:能量太大了,我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子?
師父:不會啦!其實可能妳還追不上,因為妳沒有比較。不過,從比較的角度是妳比較感受不到,有某個層面可能可以感受。在座其他人可能知道,我很少講話這麼慢的,有沒有發現?我把能量放到很低很低。因為有時候能量較濃縮、較猛時,它的作用會比較大,就像我們在篩湯圓一樣,會轉得比較快,如果比較慢就會叮叮咚咚,那我現在是放得比較低。
師父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人家說:「天龍降雨,大海本無礙」,慢慢慢慢把我們的心境放輕鬆,把自己往輕鬆的心境置入性行銷,凡事往好處想,久而久之,當我們的心量越拓越寬之後,如同大海一樣,那麼天龍降雨,就一點點感覺都沒有。當然,目前雖不至,但心不能不嚮往之,要往那個方向挪移,慢慢走出未來開闊的人生。現在階段性的人事歷練是一個考驗,再跟妳倒帶,上一次會面時說的那兩句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們要這樣想,水溝要清(意指元和妙音淨化身心靈),不要去抗拒它,清了會舒爽一點,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去做個疏通。「陽則除穢,陰則補氣」陰柔之音較補,但也不能一次全清,因為人會虛,掏空人會虛掉,要邊清邊補,補的時候又不能太補,因為你會不堪受,階段性是這樣。看還有沒有人想要瞭解什麼?
你們看,我都要自動自發(意指學員有問題不敢發問,但 師父已在說法中解答),眾生有需要,我們要落實。譬如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眼到手到,千手千眼是比喻,比喻這個慈悲的生命體一看到眾生有苦難,手就伸出來扶持,「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有些則是在一旁觀望,議論老半天,也不伸手出來扶一下,我們眾生通常就是這樣,不是嗎?這裡的空間比較小,如果有較大的空間就可以比較舒展。
學員:要有緣的人才能到 師父這邊啊!
師父:這樣講好了,不是本家不同門。
學員:要有福氣啊!不然也到不了這邊。
師父:我以前常勉勵他們說善根、因緣、福德是我們自己的事,不得以少善根、因緣、福德而得生彼岸,更不得以少善根、因緣、福德而體解大法。你去極樂世界做什麼?去學「無上甚深微妙法」,那如果在這裡就可以學得到,去極樂世界好像是多一趟路,多繞過去了啊!我的意思是三角形兩點距離是最短的,如果兩點距離你都可以達得到,你要迴向到極樂世界怎麼可能辦不到?可是,你迴向極樂世界,不見得兩點距離達得到,那得要看你的品位到哪裡,意思就是看你的功夫到哪裡。不是你只要會念佛而已,而是要到法身大士「無念而念,無功用道」的層級。
好比划船,努力划槳就是眾生的修道,眾生要精進,就加緊划。那接近岸邊了,帆要收起來,船槳要拉起來,用長竹桿撐就好,這時還要用力,還不能放鬆。要靠岸了,長竹桿也拉起來了,隨它(船與水流之間)的慣性,到岸自然停,這一段叫「無功用道」。到了這一段,才有資格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是登地菩薩的位階。那麼我們現在的念佛都還在划槳的階段,就算划到汗一直流,還是得繼續划。不過,不要灰心,還是要知道一下,知道總是可能有一天會做到。那如果不知道,就永遠只將目標設定在眼前的福報而已。
所以,慢慢去訓練一件事情,我們以前只想到自己的身體健康、生活不虞匱乏,要慢慢拓寬想到家人;想到我的家人,再慢慢拓寬想到全世界每個人的家人,一層一層拓寬。比如說,你們是為什麼做法會?消自己的冤親債主啊!那為什麼不將別人的冤親債主一起消一消?《地藏經》上講迴向是六比一啊!我迴向給你是一,我一起迴向給三個人,三個人是各得一,不是一除以三!那我就一起迴向就好了,對不對?就不是只有迴向給我自己而已,心量在無形中就拓寬了。拓到最大,你就是佛了,迴向遍虛空法界有情及無情的眾生。再擴大呢?就沒有了啊!不用迴向了,因為整個宇宙就是我自己一個。整個虛空法界就是來自於你自己的「一」,所以不用多此一舉來個迴向的動作。為什麼?你的心量已經是那樣了,已經是了就不用迴向。因為我們現在還不是,我們現在還有對立,所以我們才要給予;一旦我們都體認整個就是自己了,哪還需要給予,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法爾如是」。
這樣講聽得懂嗎?我盡量轉成現在聽得懂的語體文,比較不去引經據典,因為有時候會讓眾生落在文字相上。那些術語是當時候的用詞,即便它的表法義涵比較精準、圓滿,但是我們偏偏聽不懂,那也沒有用啊!所以我們有時候術語及白話都要講。而其實也不太想解釋,可是若不解釋,諸位又不太能夠感受到那個味道;但又不敢解釋得太清楚,因為解釋得太清楚,又怕堵住諸位的悟門。總之,最後是我們自己的悟性不能被堵住。所以,能講少就盡量講少,多半是期待可以不用講太多,因為講太多會拉哩拉雜。
「根性」這個問題也可以透過我們的精進去提升,假設我們是中下根人,也可以透過我們自己的精進提升成中上根,再繼續透過精進提升成上根、上上根。我們不能只是一直在現象層裡去比較:「我們只是中根、中下根,所以……」,那是因為我們一直不努力,所以我們永遠是中下根。我們如果願意努力,有可能只是因緣未成熟的問題,一旦啟動我們內在本能層的善根、因緣、福德,就大有可能一步頓超如來地。
師父:看諸位有沒有什麼要瞭解或最近有什麼事情?
學員:三個人一起工作,要如何創造六和敬?
師父:好像不是三個,兩個而已,你們又不用面對其他的人,同一個屋簷下,哪有六和敬?不要說你們要怎麼創造六和敬,現在的佛寺也找不到六和敬。盡量啦!不是說我們三個要怎麼創造,是要先去瞭解「六和敬」是什麼?六和敬不是大家的意見相同就算是,這個意見「見和同解」有共同標準,是以佛法的意見為標準。並非你到一個團體,這個團體的意見都一樣就是六和敬,就是「和合無諍」,如果我們的意見都一樣是殺、盜、拐、騙,那可以說是六和敬嗎?所以,必須要他人能夠接受佛法教育,有的人因緣、福德、善根不具足,那我們只能要求我們自己。六和敬先不去講,因為要共同有這個思惟的教育,可是我們至少可以秉持普賢十願其中兩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樣就好了。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定不是要別人恆順、隨喜你這個眾生,對不對?所以就是要自己去瞭解「法」,瞭解之後,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就自己決定。那如果是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決定的呢?經過溝通協調之後,得失從緣,這樣就好了。
那麼如果有緣可以去提升他人,就去幫助,沒緣就放下。但那個緣絕對是要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如果沒有那個能量,就談不上有緣。因為沒有那個能量,即便人家有緣要來聽我、來接受我的幫助,我也沒有資糧可以幫助他,不知道怎麼幫助他,那也沒用。另一方面,我自認為自己有能力,覺得自己的資糧很好,我想要幫助他,可是偏偏他不接受啊,那也不行!所以,要契機契理,契機你沒辦法決定,你只好回過頭來契理,把自己的狀況調整好。當自己的狀況好時,後面很多時空因緣就會去挪動,它就會去醱酵,就會比較事如人意。反求諸己啊!事如人意都是從「反求諸己」來的。
剛剛分享三句話,也可以讓你們去參考。知足常樂,「人能知足,天不能貧」,為什麼常樂?因為天不能貧,老天沒辦法讓你貧窮,所以你會常樂。無求,「人到無求品自高」,有求就有欲,有欲就不盡人意,不盡人意又要去爭,人格就低賤,所以,「人能無求,天不能賤」!我們能無求,在社會上,人家對我們的眼光也就不會下賤。「人能隨遇而安,天不能困」!我們只要能夠隨遇而安,就不會被束縛。大家就從這些方面去落實就好,我說的共通性就是在這裡。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他們這些修行者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們是不能在同一棵樹下睡兩個晚上的,「今天我在這棵樹下睡得很舒服,它庇蔭我,很好,明天我還要這棵樹」,結果明天就換位置了,他們連樹都不能選擇,那我們要選擇什麼?
「修道人」這句話是現在才可以這麼講,不然以前講「修道人」都是在貼標籤,因為錯解「修道」這兩個字,好像得跟社會脫離,找個地方躲起來才能修道。那現在為什麼可以直接跟你們講修道人?修道人是跟生活緊密相結合的,不管是自身或周邊的親朋好友,或有緣跟你同在一處的這些眾生,你都期望會有能力讓他們得到利益,不但心中有這個嚮往,並且努力落實的人才叫修道人。那麼,現在對你們講就比較不會有那些衝突,但對外我們也不敢直接講修道人應該怎麼樣,因為大家對修道人的定義不同,對不對?大部分人的認知裡,修道人就是要在那邊拜拜什麼的,哪裡能接受一個修道人就是要無求、無諍這樣而已。所以,如果你各方面的欲望越少,你就越能夠放下。我們不要談心理層面,在物質層面上,你的所需越少,就越能夠輕鬆放下。
我降低一些來講,極樂世界大家都想去,也都很努力,現在阿彌陀佛如願來帶你了,你卻問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電視可以看嗎?如果沒有,你那邊有沒有卡車?我要載一下我家的電視」,那你就走不開了!所以,我們就是在平常當中訓練減低物欲,需要的,盡量去完善它;不需要的,不要去擁有它,從物質上去訓練。但不是叫你去過苦日子,如果修道人註定過苦日子,那就不要修了,修道人應該是最幸福美滿的。意思就是說,不要做物質的奴隸,不是叫你不能吃好、用好,是你在吃好、用好時,你要有把握不被這些物質誘惑。那如果還會被誘惑,一旦用好的之後就會「由奢返儉難」,那麼你階段性先盡量不要。可是,如果穿好、吃好,內心仍一塵不染,即便吃不好、穿不好也樂在其中,那你有條件可以穿好、吃好,因為你有能力不讓物質對你產生障礙,所以,兩邊都不執著。
重點要聽好,修道人的「無欲」並非在物質上斷掉一切,而是心上要離。比如說,有好茶來我們就喝,不用緊張的東想西想:「好怕、好怕,喝下去會……」,並非如此,那就又有一個「好」的罣礙,還是不行。要做到現在要走了,幾百萬的東西我不要都沒關係,那個時候才能做物質的主人,你才有能力自在運用物質。如果你都運用不了了,還談得上什麼「以能力去服務眾生」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不要被物質綁死,要能無求,要能隨遇而安。
有沒有想知道什麼事的?你們以前也沒看過音韻療法,拍、打、搓、揉、按,身、心、腦、經、髓一併服務。所以,你們這些能力慢慢的也要去開發出來,這是一個配套方式,不是只有元和妙音,是整套的運用。空間比較大的話,還有用比的,仙女下凡,有漂亮的腳步、步法。那可不是跳好玩的,都是要去引導能量磁場的,不是像一般舞蹈教室跳得很漂亮,然後要去拿個獎盃這樣,是慢慢透過內在引導至外在,由外在再導回內在。
學員:上次有人在後面跳的那個就是嗎?
師父:妳說在哪裡?
學員:在 師父的那個畫展。
師父:不是、不是,那個還沒有。比較具體來講,比方說有一個人需要被服務,他身體上可能出現一些不適的狀態,可是絕對不會只是身體,如果是身體的問題,醫生可以診治,但若是靈性上的、心理層面的,醫生也許就沒有辦法了,甚至還有一些是冤親債主、業障的問題。我們的音韻療法是整套的,整個都可以去運用,只是說我們現在身邊人手比較不足。小克就曾經看過,我以前很可憐,每次去台北,他就邀了一群人,然後拍、打、搓、揉、按都是我一個人處理。有一次,那個是你太太的誰?
棋研(小克)師兄:我舅子的太太。
師父:我在對她劃手印的時候,她就說:「哇!一道氣進來了」,她不知道我們在後面做什麼,甚至她是閉著眼睛,也不知道我們在後面。就好像你(指某學員)剛剛看到末後那一段,他(指另一位學員)開始打嗝作嘔的時候,我手印推進去的同時,反作用力就出來了。以前整套都是我一個人來,你們要慢慢從親見當中去吸取經驗,先是外在的形式,再以我們自己內心比較清淨的力量去做引導。所以,「念佛」在階段性有好處,當你心雜的時候,心比較不容易穩定,就透過念佛來穩定。念佛念到一個狀態,佛力會幫你導引,當你自己已經進入比較清淨的狀態,就不需要念佛了。可是,階段性要進入完整的清淨狀態是比較不容易,要「保持」比較不容易,剎那的會有,所以當你有接觸到這些眾生需要去服務的時候,如果當下你的雜念很多就不要出手,你的心會浮動就不要出手。為什麼很多推拿師推到最後被反撲?那就是自己的內心有問題,所以要在比較清淨的狀態再出手。那出手後也不太容易保持整個過程都清淨,在比較不清淨、心比較雜的時候,你就信心默念佛,把這個起伏再調下來,靠那個佛力去加持。
所以,我們唱頌元和妙音時,有時候你們會發現,他們做音韻療法的節奏是跟著我們的音律在跑,我們用音聲去整個做引導,然後佈下一些磁場去為受治療的人做服務。那當事人知不知道?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的我們也無需去講,為什麼?我們何必造成眾生的忐忑?這就是你們要瞭解的。一個修道、要服務群眾的人,切記不要讓眾生害怕,然後利用他的害怕去取信於他。你應該是先觀照他的心境,讓他在最安適的心態下再為他服務。除非有一些特例,有的人就是需要被你嚇得要死他才會有信願,否則一般來說,現在的眾生已經很可憐,每天都很擔憂了,你還忍心讓他害怕嗎?因為我們不是建立在名聞利養的基礎上,所以我們不需要讓眾生害怕來相信我們。假設要讓他相信我們,那也只是因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幫助他可以得到比較多的好處,而不是要他相信我們很厲害。若是為了讓人家覺得你厲害,這就是建立在名聞利養上了。
其實,修道很容易劃清那個分水嶺 ,你是自私自利、希望得到眾人掌聲的?或者,你是單純為了眾生好的?這都要捫心自問,而且也不是誰可以論辯的。論辯只是在外相層,文字上你可以讀很多書在那裡辯來辯去,可是,捫心自問,大家一定騙不了自己。「我學這套法是為了讓別人覺得我很厲害的」,若是希望越多的人覺得你高高在上,這一種法就不要學了,因為我們本來就很接近三惡道了,哪還需要花時間、花精神學怎麼去三惡道?名聞利養就是往三惡道去的啊!你們看很多歷史的公案,很多修道人去地獄的原因就是如此,「地獄門前僧道多」不特指和尚,這裡指的是修行人、學習生命成長的人。而學習生命成長的人到最後怎麼掉下去了?因為錯用心了,都只顧自己而已,那種就不是我們要走的路徑。
不曉得你們有沒有聽過?先讓你們知道,有些人來協談,我們不能因為要讓對方知道我們的厲害,而去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然,自尊心也只是一個表達的層面而已,大家不要執著在文字相上,比如說不要執著在「準」這個字,我要讓你覺得我很厲害,所以我用盡方法證明我的厲害,結果你受傷了,這種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心態不可取。反過來講,我們寧可讓你覺得我們很沒本事,而能夠服務你、讓你變得比較好就好了,那麼我顯得比較沒本事有什麼關係?又不會因為你覺得我沒本事,我就真的沒本事。所以,隨時要去提起觀照能力,也就是我們這個法門末後那兩句話:「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所以如果有人問你修什麼?你可以回答:「我們修唱歌」!
很多角度切入都對,可是絕對不能與修多羅(經教)違背,一般說「總持」,但是這兩個字有時候會讓人聯想到密宗。事實上,佛法最初在世尊說法的時候,也沒有分宗分派,祂就是講而已,因眾生有不同的病,祂用不同的藥給他們吃而已。是末後才分宗分派,分宗分派的成因是類似篩網篩選,這群人的各種因素比較接近,所以這種方法比較適合這群人,自然就形成一個宗派;另一群人的病狀是另一種因素,就用另一種方法。而世尊當時是一視同仁,沒有分類,而且是個別因應的,是怎樣就講怎樣,所以,祂在說法的時候,基本上都有當機者,其他則是旁聽的。那麼以當機者根器的狀態去對他說,旁邊自然也有類似當機者的根器的,但也有不是的,可是各得其聞,都可以透過因應當機者的這個法上得到等量的提升,當然,得到最大利益的可能是那個當機者。
因此,世尊說法才有三百多會,每個當機者都不一樣,而你說這要如何分宗分派?假設現在我要針對女淇的問題講,女淇是當機者,你們其他人不就要先去外面排隊,因為現在要講這個宗派,你們跟女淇不同宗派,所以不能聽。然後,女淇的部分結束了,換如芬這個宗派,其他人也是都出去,因為不能聽。現在的社會與以前的時代背景不同,教學方式跟以前也不一樣,以前是慕名而來的,現在是打廣告招生,那麼有人剛好看到又喜歡,就來上這個課。
學員:這樣的方式是不是不好?
師父:不是不好,是看把人家引導到哪裡去?這跟自己的起心動念有關。如果可以讓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廣告為什麼不好?但廣告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名聞利養,那就絕對不好,所以是靈活的,端看要給別人的東西是什麼。以法上來講,先不要去貼各個宗派標籤,先瞭解它最後引導人去哪裡,例如有些法會有唱歌,沒關係,你先不要對它貼標籤,先要看他們唱的這些歌是讓人心越跳躍的,還是越平靜的?是越悲傷的,還是越悲憫的?看它引導到哪裡去啊!佛法很簡單,引導跟戒定慧相應的就是好的,你不要去計較他用什麼方法。倘若方法表面看起來很好,卻是引導往貪瞋痴慢的,那都是不好的。所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不識本心,縱說得十二部經藏,亦是魔說」,標準是在這裡。不過,這種標準太高,現在的人去哪裡找一個識本心的?識本心、明心見性是登地菩薩,到哪裡去找?不過,我們自己不能不知道這個標準,要不然我們無形中也會去貼別人的標籤,這也不對。
「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丈夫、佛」就是佛了,所以,如果用那個「不識本心,縱說得十二部經藏,亦是魔說」的境界來說,除了佛以外,所有的師父都是魔了?不至於啦!現在的標準比較降下來一些,學教相長,「能說不能行,國之師」,還是值得鼓勵的,不能行其實並非完全做不到,他學習了一個正確的學問,即便還沒完全做到,他去跟人家講,也許對方根器比他好,一聽就開悟了,依法不依人,那也還不錯。而「能說又能行,國之寶」,是「說」跟「行」合一,國之寶。那個說了以後盡量去做到,至少是百分之六十,已經算是「師」了,而我們凡夫或是能說不能行,或是不能行也說不出來。所以我剛剛才告訴你們,如果有人問你們是學什麼法?很簡單,返聞聞自性!我們不是要去對治別人的,是要返過來反省我們自己,返聞聞自性!
「一門深入」是學修的根本態度,你們去落實了,慢慢就真的體會到,原來幾年內只接觸、深入一個東西,那個一門深入的好處在哪裡。如果沒有這樣去做的人,永遠都是在外圈繞的,即便你說破了嘴,說一門深入有多好,他也不會相信,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善根、因緣、福德不一樣,福報不能只看表面,所以強求不來。善根、因緣、福德比較具足的人,他就可以聽信、可以安住心!不然現在的大學生只有十五分鐘的耐心,一堂課只能專心聽十五分鐘,這是現在的統計平均值。如果有學生能專心超過十五分鐘,變半小時好了,那就是現在大學生的上根人了,就是現在教授眼中的高材生了,因為每個人都睡著了,至少那個人還不會睡。我是在比喻每個學生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有的人會聽到打瞌睡,有的人甚至不能接受、聽不下去。還有學生會說教授教得不對,因為他自己的耐性只有十五分鐘,而教授教一節課六十分鐘,講完一個小時,他只聽了十五分鐘,其他四十五分鐘可能在打瞌睡、聊天,沒聽到教授講的,他卻說教授說得不對。總之,是善根、福德、因緣的問題,教授有沒有在講?有啊!這學生有沒有得到?沒有!
所以,如果一個人比較重道,相對他能接受的道就越高,那個法就越高層。如果他比較不重道,比較沒有恭敬心,講再高層的法他還是不能理解,就算你降到比較低層的法來講,他還是不能吸收。我們講「法無高下」,但為什麼還要比喻高低?只是因為人的境界問題,你講再更低的他才能吸收。事實上,也不用吸收,為什麼?因為以他的理解度他都知道,他為什麼要吸收?差別在於他做不到,所以你再講更上去的,他也沒辦法理解。事實上,你還會不會再往上講?不會!因為你沒有自己的意,他的內涵到哪裡,你就應到哪裡。所以,在某個角度,某個狀態、時空、因緣裡面,他會不以為然的認為:「你就只能講到這邊而已」,他不會想到有可能是他自己的內涵不高,所以諸佛菩薩應不到更上層的法,是這個道理。
我們以淨空法師來比喻,他應的多數是中下根的學修者,所以他常常講那些適合中下根的法,你能夠說淨空法師的層級很低嗎?他可能也是等覺菩薩再來示現人間,無盡的慈悲,他也說自己是中下根人。章嘉大師教他看破、放下,他做六年,六年真的做到,你們有誰做得到?他如果是中下根,我們不就是下下根了,對不對?所以,有時候是一個表演,只有內行人才看得懂門道。淨空法師無盡慈悲去應多數的眾,越底層的眾越多,他去應、去救護這些眾,為什麼他沒有講很高的法,也是因為他應的是這層級的眾。而他自己有沒有那個實力?他既然都已經做到了,還談什麼實不實力?那麼他有沒有禪、密那個level(層級)?他都做到了啊!可是他為什麼不講禪、密?因為他應的眾大部分是這樣。
為表法故,我再舉個例子,女淇之前在某個學會服務,妳就去體會,我們以為在這個招牌底下都是中根、下根的學員,結果看到有很多是下下根的,不是這樣嗎?不然那裡的是非人我怎麼會那麼多?老和尚明明講這樣,他們偏偏有自己的一套,所以老和尚講的,他們能夠吸收到什麼?而這能怪老和尚嗎?他講得很明白,女淇就有體會到,結果在那裡出入的學員都是這部經也要看、那部經也要看,雜了!那又怎能瞭解老和尚講的那些法?儘管他已經把法降到很低去對眾生講了。
所以,隨心應量,你們一定要瞭解諸佛菩薩沒有自己的意,我們會得到什麼,是看我們自己的恭敬程度和重道程度到哪裡。天底下沒有老師叫人家「尊師」的,是學修者要「重道」,重道自然會尊師。「道」是從「師」演示出來的,所以重道尊師,這是一而二、二而一。重道的人才能體會和吸收到這個道法,而其中的多寡在於你重道的程度,如果不重道,縱使老師說了整部道,你能得到什麼好處?
學員:師父之前有提醒我《弟子規》或《十善業道經》選一樣去落實,我現在才開始。
師父:不晚啊!據我所知,有一位站講台教經的經師,現在已經快九十歲了,才開始看《了凡四訓》,將近九十歲才知道《了凡四訓》。順便告訴你,他有可能連《弟子規》都還不知道。
為什麼從《弟子規》、《十善業道經》開始?它是大地!沒有大地,上面的任何高樓大廈、任何樹能長得成嗎?不能,對不對?所以,大地多重要!而現在是被好高鶩遠的眾生摒除在外,很可惜也很可憐。好高鶩遠造成什麼?沒有大地啊!更何況我們也沒能力飛,會飛的不用大地,所以,大地很重要。那麼《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兩者選一樣就好了,這是階段性,如果你能夠花三年、五年、十年去學《弟子規》,你就是《弟子規》專家,而且不只是專家而已,你還是《弟子規》大師。落實深入後,其他的你會不會知道?會啊,不用碰就會知道!為什麼?因為你有根,你已經有大地了,大地上有什麼人事物不在你上面?所以你沒有一樣不知道,那就是我們之前在說的「一門深入」。為什麼現在多元的社會這麼亂?原因就在於沒有「一」,沒有那個一體觀。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