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081228 屏東明覺法堂【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Pingtung, Taiwan on December 28, 2008】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08-12-28 | 704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時間:20081228(農曆十二月初二) 20:00~22:00

地點:屏東枋寮藝術村

 

紀錄組恭敬整理

   

 (同參在一開始時提到外公住進安寧病房的事情,師父上人便以此談起最近發生的個案。)

師父:現場這間房子的主人有一位朋友,是一位退休的老師,在上上個禮拜,就這個月發生的事情,她也是一位移到安寧病房的患者。三個禮拜前的某一個禮拜五,我們晚上在這裡(枋寮藝術村)準備要開會,這是藝術村的營運會議,七點開始。我大概在四點多接到她兒子的電話,她兒子就說,她媽媽跟她的朋友說,她最後啊!最想、最希望見到的人就是我。

 

事實上,我和她認識的時間是最短的,就她所有的朋友來說,我和她認識是因為這房子的主人(蔡老師)的朋友介紹才來的,那時候她就已經得病,常常去臺北化療,她每次要去之前,她就一定會來這邊建立信心,可以這麼說啦!補充一下能量才回去,也在此度過好一陣時間,結果還不錯啦!結果,那一天,她兒子打電話來跟我這樣講,說她那時候正要轉到安寧病房,看我能不能去看她?那時候她還可以講話,可是聲音已經很小很小,要把耳朵貼近她嘴邊聽才聽得到。我就說:「好啊!好啊!可以啊!」不過,當天晚上要開會。後來,掛斷電話後,我就想:「不對啊!安寧病房?什麼時候會走也不知道」,於是,我又打個電話過去,可是,就沒有任何回應了,打了大概五、六通,都沒有任何回應,於是我就把它放下了。

 

隔天早上我就去看她,病房可探病的時間其實我也不知道,不是都會有規定的時間嗎?安寧病房探視的時間比較寬鬆,不像加護病房;結果,他們就說:「早上可以啊!可是不要太早,太早,可能在睡覺、休息,要不然,還是下午?」我就說:「早上好了,要就快一點!」 結果,真的就在等我,我去的時候,她已經昏迷了,臉色、各方面都不太好,旁邊有幾個我認識的人,她們的同事,也都是退休的老師,我去了就和這個患者溝通,淨化淨化。主要也是要讓活著的人有信心,信心是什麼,知道嗎?信心就是「要保持一個比較平穩的能量磁場」給她,而這個信心,不是一個絕對數,信心是「人如果可以好走,會比壞活好」,對不對?問題是,通常有的人,本來可以善終好走的,因為周邊人的磁場干擾,變成走得不安寧,就有這樣的。

 

而這個原因有諸多方面,有一個層面是冤親債主,無形的冤親債主,祂會臨終干擾,所以,你說要怎麼去面對?就是說,在她旁邊的人,一定要保持一種比較平靜的心境,我們過去曾經學過,我們知道水的結晶的道理!對不對?我們就要把這種我們所學到的智慧用上,而不要再隨順世俗的「錯誤價值觀」。這個世俗的觀念就是說,我們去看病人,好像都一定要帶著憂愁的臉,你們有沒有發覺這樣?我從以前去病房,便常常看到這種現象,我就設想,如果是這樣,我真的不敢生病啊!對呀!我一生病,本來可以在那裡休息休息的,可以往歡喜的方向挪移的,結果,大家一來都憂愁滿面,這樣的能量反而就把我扯下來、拉下來。

 

如果你看到我憂愁滿面,你會歡喜嗎?還是,你看到我歡喜,你會歡喜?假設你是那個病人,所有你的朋友來,都憂愁滿面,那你就被宣判一半了,對不對?所以,這就是我們要理解的。我們要有別於世俗的價值觀,世俗的叫做「正常」,因為大家都這麼做,可是不見得「正確」,所以,我們要用正確的價值觀去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那天我去,主要是教育活著的人,她周邊那天在場的那些人。我和病人溝通,那時候的溝通,已經不是她聽得懂聽不懂的問題,那是一種能量的傳輸。然後,她的朋友當場看到她的容貌、氣色變得好了起來!

 

我要走之前,剛好她一個同學來,陰錯陽差,為什麼說陰錯陽差?因為她們整批同學是約在隔天,要一起來探望這個生病同學的,結果,她記錯日期了,提前一天來,她一來,也是像大家一樣地憂愁滿面面對病人。於是,我就直接翻譯訊息,因為這個躺著的病人發出了訊息,結果,我變成了中間的介質,和她說話、幫病人翻譯,你們聽得懂這種情況嗎?因為她躺在這邊不能說話了!可是她又有意思要傳達,所以,我們要把它的密碼,轉化成這個站在旁邊的人聽得懂的,一溝通之下,居然變成昏迷的人在安慰活著的人,是不是有點

 

安慰了一下,那個活著的同學才歡喜了一點,所以,你看,若是這樣,我敢生病嗎?好,再繼續下去,後來,我要走了,我就對在場的人說:「我先走了,她(病人)隨後跟來!」現場只有一個老師聽得懂,當天,她很納悶,她在猜啦,猜測我到底在說什麼?我要走了嘛!我去探完病要離開,我離開的時候大概是十一點左右,病人大概是我離開不到十分鐘就過世了,就是很安詳的樣子,在她們眾人眼前,在那一剎那,大家就不是傷心了,而是欣慰。結果,那個老師在我去參加告別式的時候,就告訴我說,祂有讓她夢到。

 

我說:「祂就讓妳夢到很美呀!整個人的樣子很漂亮、很好啊!」

 

她說:「對啊!對啊!就是這樣!」

 

那這樣還不好嗎?要不,要讓妳夢到什麼?就是好走啊!好走就好了呀!「好走」就好比我常舉例他們開車的,如果讓你換一部「法拉利」,還會想開這部「裕隆」的嗎?「法拉利」你們知道吧?你們如果有能力開法拉利,你們還會繼續將就裕隆嗎?

 

生命本來就是這樣,生命沒有滅!事實上,不生不滅!一般的宗教在說「生命」,包括現在的科學家研究,沒有死亡!可是研究也不盡究竟,他們只研究到所謂的「靈魂」,可是,「靈魂」只在六道輪迴存在,再超越,就是「法性」了!意思就是說,「靈魂」不是你!現在的科學家,包括這些哲學家,都以為靈魂才是你,所以肉體不是我,對不對?靈魂在裡面,這個靈魂才是我。事實上,不究竟,靈魂的背後還有一個,那就是佛家在說的「不生不滅的法性」。那如果你從這個角度瞭解,那麼「靈魂」是什麼?「靈魂」只是一個能現能變的產物啊!就是「所現所變」。意思就是說,佛家在說的阿賴耶識田裡面,四個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那《見分》就是我們所謂的「精神」,精神領域叫做《見分》,見思煩惱那個「見」,執著見、見解的那個「見」。那《相分》,就是我們所謂的這個「物質的世界」。那如果世界只是這樣而已?它是不究竟的,他們才探索到這裡而已。事實上,它是來自同一個《自證分》,就是你們說的「法性」,而精神和物質,它是「所現所變」的!《自證分》它是「能現能變」!所以,我們的生命,其實是一種幻相,就是金剛經裡面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只是一個投影而已,方便說,「投影」是所現所變!那真實的我,是能現能變,是無色、無味、摸不著、看不到,用我們的思惟緣不到!也就是說,讓你們無法想像的,你用「想像」絕對沒有辦法去理解那個,所以,它是超越邏輯的。要怎麼瞭解?很簡單呀,「放下思想!」你馬上就瞭解了。而那時候也不是瞭解,因為,你就回來了,你就是。

 

「茶」不用瞭解「茶」,茶本來就是茶(師父笑說,剛好看到桌上的茶,就以這個作例子)。所以,生命,目前已經不是它怎麼樣,而是我們自己是什麼觀點?我們什麼觀點,如果再去遇到它時,那個能量磁塲就不一樣了。所以,假設她不能好活,我用一個正確的觀點去面對她,我就多多少少有幫助她好走的能量,這是比較重要的。所以,不要說是「好走」這個個案,我們每個人,說真的,何嘗不是現在就在做準備?那一天,我才在跟那位在旁邊的老師說:「我是不得已的,不然我也要走了,開部法拉利去兜兜風,不用開部裕隆在這裡載客。」這是真話,即便說起來很輕鬆啦!可是,生命本來就是這樣,看緣分,有緣則留,無緣則走。「走」不是死,「走」是一個暫時的結束,一個階段任務的完成!對不對?

 

我請問各位,你們現在在這裡,你們從哪裡來?(有同參答:高雄)是呀!高雄現在哪裡?對你來說,死掉了啊!那你現在,在這裡活起來了,對不對?那等一下這裡結束了你回去,換這裡死掉了,高雄活起來了。生命就是這樣啊!所以,如果瞭解生命的真相,我們不會悲傷啊!而我說的到目前為止,還只是俗諦,方便俗說而已,它不是「真實說」。若「真實說」,上自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就是一個你自己!這聽得懂嗎?如果這樣的話,哪有生命的轉化問題?所以,「六道輪迴」就是四個字而已,叫做「作繭自縛」。

 

佛家「真實說」是不講「六道輪迴」的,「六道輪迴」是印度婆羅門教當時那邊的修行人因禪定功夫滿高的,在禪定之中發現有「六道輪迴」。如果你超越了「十法界」,哪裡還有「六道輪迴」的問題?因為整個是一體觀,整個宇宙是你自己!是一體啊!所以,哪有說我要輪迴到哪裡去?都是你自己。那現在坐在這裡的你們,是「大你」的投影,一個小投影而已;既然是投影,它可以關掉,也可以再開啟另外一邊投影。所以,如果這樣,就沒有「死」的問題,對不對?

 

再來,就是看你們有沒有因緣遇到他,淺白一點說,就是「祝福」,「祝福」就是佛家所說的「迴向」,基督教說的「祈禱」;也就是說,用你們的功德力迴向給他,如果他的命數還有,臨終時他就可以好轉,若他的過去因、現在的果,命數該到這邊,他至少會有比較「好走」的可能性。重點就來了,功德很重要,對不對?但功德不是嘴巴說說而已,要去做啊!「功德」是需要「清淨」的啊!意思就是說,如果我們還像世俗人一樣,一踏進這個病房裡面就憂愁滿面,那絕對沒有功德,百分之百沒有功德,哪來的功德力迴向?所以,一定要保持一個如如不動的觀照能力,隨時二六時中訓練自己「定」、「靜」的功夫。你「定」、「靜」到哪裡,走到任何地方,你的能量體就是這樣子,那時候,有沒有一個「我想要迴向」的念頭?連這個都沒有,你本來就在迴向了,迴向這整個世界。

 

所以,那叫做「不須刻意求佳景」,你並沒有想要怎麼樣,因為你本來就是了,你走到哪裡都是這樣。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有機會碰上了是幸運,因為,你們來考驗我、磨練我,給我機會去講,但是,如果我只是臨時抱佛腳,要去撇這個、撇那個,那今天我也會說得很吃力,就好比你們大地講堂,需要準備的原因就是這樣,你準備到哪裡,你上臺就只能講到哪裡。而這個是「有為」的世界,「無為」的世界是你根本就不用準備,只要回歸「清淨本體」,隨方解縛、應病與藥,應語隨答、應用隨作,就應付自如了;而這種狀況,如果有一個「刻意想要怎樣」,就沒有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學修成長的狀態裡面,去訓練這個功夫就對了,所以說,我們所碰到的何嘗不是一個境緣?是來訓練我們學修的功夫到哪裡了?

 

我再舉一個故事,依義不依語,六祖惠能要走了,要走的前一個月,有一天把徒弟都叫到面前,「師父要跟你們講一件事情,我下個月大概某個時候要離開這邊了,有什麼疑問趕快問,要不然,我走了,你們就各自保重。」結果,大家聽到了,包括法海……等等,眼眶就紅了,就快掉淚了,只有一個「小師」神會如如不動,「小師」的意思就是他的年紀最輕,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唉!你們這些人,在山頭修得這樣,還不如一個小孩,一個孩童法師。」

 

對呀!神會如如不動(比喻已明白生死這回事),要去就去呀,你自己知道要去哪裡就好了。生命啊!就是這樣,過程啦,有些事,我們說「歷事鍊心」,來訓練我們的功夫到哪裡了!我們不足的,就趕快去提升;如果還可以的話,就為自己小小的嘉勉一下,這樣就好了。如果還有其他的助力是還可以的,就迴向,助力,用你們自己的方法,各方面都好,可是一定要把握住一個原理、原則,就是「專」!不要雜!「專」,專一。聽得懂嗎?一定要專心才能「定」,「定」了才能「清淨」,能「清淨」才有「力」,「力」就是好的磁塲,可以這麼說。

 

我剛才說的那個個案,醫生說她在安寧病房還要再度一個月,哪知道我一來,她隨後就走了?如果不瞭解的,說不定誤會我們到底是在做什麼?幸好大家都瞭解。《無住》CD也有好幾個幫助往生的例子,以前,我比較不說這個部分,因為一般人談到生死,都比較忌諱。學道的人,照實說,是要愈來愈百無禁忌,愈來愈解脫才對,但是沒關係,既然說到這個話題,我就提出來談。

        

我東港有一個朋友,藝術家朋友,他的遠親有一個阿嬤,好像也是長年躺在病床,在家裡請看護照顧著。後來,他這位遠親的姪女知道有《無住》,這姪女我也認識,我這朋友就好心建議她拿一片《無住》給阿嬤聽,她阿嬤是怎麼聽的?因為她們是輪流去照顧阿嬤,輪到這個姪女去照顧時,她就利用那段時間放給阿嬤聽,要離開時,再把《無住》帶走;後來,某一個禮拜,她也是去的時候又照做,結果,她忘記帶走。沒多久,她阿嬤就離開了,大家真的非常高興,因為年紀夠大了,還可以在這樣的身體狀況下,容貌這麼漂亮地、安詳地走是很不容易的。對內,我們可以這麼說,對外,人家不瞭解,不就誤會我們……

 

所以,你對一件事情的理路愈瞭解,你就愈不會忐忑!我們為什麼會忐忑?會有諸多的負面情緒?是因為我們「未知」,對「未知」的領域自然產生的狀況。好比說,你們講「死亡」,而我們是沒有在講「死亡」,「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生」、「老」「病」、「死」,一般人把它定義「死亡」,其實不是,我們是說「一個生命能量的轉化」。我們若愈瞭解生命的真相,就比較不會因此而影響到自心。不然,你們原本都如何看待死亡的?當然,「不捨」是一定會的,因為那是眾生的習氣,捨不得啊!可是,就是透過這些的造化,讓你們訓練「捨得」。

 

「捨得」不只是針對這一件事情,我說一個你們絕對不會否定的事,你們也許也不會感覺到,其實你們一輩子最喜歡、最捨不得的就是你們自己的肉體,前面我有說,你不會感覺到喔!因為相處太久了、太習慣了,所以最捨不得的是自己啦!因此,佛家第一件要脫的外衣是什麼?要脫掉的就是「我執」!「執著」,最外層那一件衣服,一旦你脫掉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了,就不必受六道之苦了。第二個,「分別」!第二件外衣是「分別」,脫掉了,你就是菩薩了。那第三件呢?「妄想」!脫掉了,你就成佛了,所以,一層一層上去,也就是看我們「放下」的工夫到哪裡。那麼,有辦法裡面那一件「妄想」的衣服脫掉,你證得佛果,「十法界」就是你了。你過去的親戚朋友在哪裡,你都知道,你隨時要去找他,你都找得到,你隨時要去照護,你都照護得到,如果都能如此,又怎麼會傷心呢?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我們對那個遠距離未知呀!所以才會有負面情緒的捨不得。如果我們全部都在這裡,我這麼說好了,我們現在都知道我們在這裡,不會捨不得,可是也不一定呀!有的小朋友,明明媽媽坐在這一間教室,他沒看到,就嚎啕大哭了,捨不得啊!看不到媽媽啊!其實就在對角線而已,所以我們自己要去拓寬視野,不要執著於眼前。

 

這樣,還有哪部分不瞭解的?需要再加強的?我的意思是說,就這個問題,還想瞭解哪個部分的?他個人的、妳們個人的……等等,當然,隱私比較不方便在大庭廣眾之下講,我們就省略,如果不涉及這些,想瞭解的,都可以。

 

現在學佛的大宗,希望去「極樂世界」,大家滿嚮往的,大部分的人也都勸請往那邊挪移,這也是好事。可是話又說回來,十法界我們每個人本身都具足它的種子,十法界的種子,當看遇緣,看我們遇到什麼緣?我們如果遇到「聲聞」的緣,我們頂多就是慢慢爬,爬到「聲聞」;你如果遇到「淨土」的緣,你就有機會往生淨土!不過,我們說的是在精進的條件下喔!不是那種學修零零落落的。而就算往生淨土,也有好幾種緣,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緣,還是「實報莊嚴土」的緣,還是「常寂光淨土」的緣,所以,遇到哪一種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必定從那個緣開花結果。所以,它不必然是每個人都要經歷過,事實上,生生世世輪迴的世界,哪一界也差不多都去過了,可能你們這些人也都當過天王,當過帝釋,玉皇上帝呀!對呀,都當過了,地獄說不定去過的時間又更多,所以,苦也苦過,享福也享過。我們阿賴耶識田裡面其實都具足十法界的種子,現在來到這個人世間,就是去捉摸那個緣。「緣」啟發我們過去的那個因,同時,我們就依那個因再種這個因,讓它更有強度。所以,若遇到一佛乘,我們說無上乘「一乘圓教」的緣,即便你這輩子因為做了某些錯事,你墮到地獄,你都有可能一念間成佛,在地獄世界都有可能一念間成佛,因為你有什麼?你有一佛乘的種子。所以,「緣」是很奇妙的事情,而「種子」更是必要的因素。

 

現在這個世界,有時候很難在外面說,因為這種事情要「證」,親證!現在這個世界很亂,你說你親證了,人家會說你胡說。話又說回來,在這個地球,七十幾億人口,保守的說法啦,七十幾億人要透過「一佛乘」開悟的,最難得也只有七十個,所以我為什麼鼓勵你們?這些《弟子規》、因果教育、《太上感應篇》,乃至《十善業道》等等,十善也算是大乘,這些好好去捉摸,好好去深入。你選一部深入十年,你就是大師了,說真的,一門深入十年,就是大師,《十善業道》大師、《弟子規》大師、《了凡四訓》大師,就這樣。為什麼?因為你有體會,你不是只有知道、讀過這個書,你有體會,而且你還深入了,你證實到了,所以才能堪稱大師,到那時候,你就有能力去教化。那麼,這個領域的眾有多少?七十幾億人口,至少有七億要聽你講,所以,至少啦!沒能力一念頓超,也不會餓死,也還有人護持你。而我們,是比較有宿命的,沒辦法,真的要聽我們講的,差不多只有七十個,真的如此就很阿彌陀佛了;七十幾億人口才七十個?我看,也連七個都沒有。

 

「一佛乘」就是這樣殊勝難聞,可是,要不要講?還是要啊!因為要種種子啊!難保下一輩子在哪裡有那個殊勝的緣可以遇上。但是,如果站在商業考量的話,那千萬不要,商品啊!很少人要向你買,你當然就不要做那個生意了,對不對?方便比喻,我只是以商業來比喻「法」,不要執著在商業,那如果以商業的形式這樣去比喻,《弟子規》的一定是比較賺,對不對?金字塔最穩固的一個「基石」,我為什麼不說「底層」,知道嗎?因為,「底」難免有一個比較高下的問題,其實不是,你從哪邊深入,就容易從哪邊生根,生根茁壯啊!重點在這裡。

 

總而言之,人生到末後,就是你們現在在顧慮的這個問題,輸或贏?也就是靈性的提升還是墮落,不是斷氣與否?而是「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那個「業」,我在這個地方解釋成「人生總合的能量」,我們能帶去的是人生總合的能量,是負分?還是加分?不過,就算沒有,我們去地獄,即使是負分都是好事,很少人這樣告訴你們吧,我不是針對個案喔!我是說大家,為什麼?如果我過去累生累世有地獄的業需要去消,如果不去地獄,請問你,生生世世哪消得完?對不對?所以,就算去地獄也是好事啊!去那邊消業。可是,前提是我是不是帶著健康的心態去?如果不是健康的心去,一定又去造業了;如果是健康的心去,那就恭喜你了!隨緣消舊業,你不會造新業,那就等同「佛」了啊,為什麼?因為他知道理路呀!就算投胎去餓鬼道,也是好事啊!所以,關鍵在「覺」與「迷」的差別,而不是我們在哪一道。要不,三惡道如果都不好,那諸佛菩薩為什麼會在那裡出現?對不對?祂有一顆如如不動的心,所以祂能夠在染而不染不受影響,而即使在染的時候,祂可以去消祂過去生生世世累劫的、還未開悟、未明白、未覺悟之前所造下錯誤的業果,祂才有機會去消啊!

 

今天,有一個算是老參的阿嬤,她也修佛,她問我一個問題,她說:「是不是我們一直做好事,就會沒有『業』?」我說:「不是啊!」這有二個層次,做好事,這也是「業」,叫做「好業」、「善業」,而「善業」還是「業」;但是,她要問的,不是這個重點,她要問的是:我一直做好事,我原來不好的「業」是不是就抵銷了?我說不是,功歸功、果歸果、罪歸罪、業歸業,我舉一個例,如果我欠人家一千萬,不管現在我賺多少錢,我都得還人家這一千萬,不會因為我賺得比較多,這一千萬就不用還了。我賺錢叫做「種善因,得善果」,我過去欠人家一千萬,是我「種惡因,得惡果」,所以,這個惡果歸惡果,對不對?這個善業歸善業、善果歸善果,只是有一個差別,我以現在來比喻,我如果欠你們一千萬,可是我一個月的能力只能賺一百元而已,那一千萬對我來說,當然是很大的負擔。那現在我能力提升了,變成一個月賺五百萬,那麼一千萬我就不會覺得是什麼了,是這樣的感受不同而已,並不是說這個事相就沒了,如果沒了,孔子就不用「遇之難」(指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時,遇兵荒馬亂而被困絕糧);釋迦牟尼佛也不用「馬麥之報」了,對不對?又如過去世的一些業現前,去向人托缽,人家沒有東西給他吃,結果拿馬的飼料讓他吃,也是得吃呀!那就是過去世的業啊!所以,功歸功,業歸業。

 

總之,還是勸人家盡量去積德行善,為什麼?若你的福報大,相對而言,你遇到過去的業障現前時,就不會覺得這麼嚴重,你的人生就會比較順利、輕安;相反地,如果我們有業障,又沒有去長養我們的福報,因此遇到業時,就會很痛苦,會有這樣的差別而已。

 

(師父對著提問的這位同參說)就這個問題嗎?還有想要知道的,可以……,有很多時候是妳若沒問,我就不說。總是,折磨也折磨過了,折磨的也不是一個人,是一串人,當然也不是說妳們,是妳們周遭還有一些健在的人,也透過這個機緣能夠慢慢去體會。要不然,有些事情也是剪不斷理還亂,牽涉隱私啦!我只能這樣子提點而已。有時候,在某一個時間點做一個終結,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當然,我後面說的這幾句話,是針對妳們說的,其他人不在!所以,慢慢地去重整自己的心態、心境,很多事情告一段落,我們還是得大步往下一個里程走,正如對方也是一個因緣,也得準備往下一個里程走,總之,沒有「滅」,沒有消失啦。

 

 (師父對著另一位新來的同參說)新朋友?最近也是諸事煩心喔!所以我們要去瞭解,人生酬業,酬償業障,來當人就是這麼一回事;除非我們是諸佛菩薩乘願再來的。所以當人就有二種情況,一種是來償還的,一種是來教人怎麼還的;套一句人家說的,「凡是發生,必有利於我」,上蒼無盡慈悲,設下種種歷練來考驗我、鍛鍊我,讓我成就干將莫邪,「干將莫邪」聽得懂吧!寶劍的名稱,很多事情我們只要大步往前,莫須頻頻回首,世間情識,總是剎那生變。

 

現在是農曆十二月,今年最後一個月的初二,一年了啊!我們好像第一次共修是去年年底,是不是?我也不太記得了,總之一年了。很多事情我們要常提起觀照力回觀,經歷了這一段時間,我們自身的成長,是退轉?還是成長?當然,會退轉的機率還是比較大,畢竟人類的學習性還是比較怠惰,我們說:「不退初心,成佛有餘」,有很多眾生在學習成長,為什麼有成就的卻很少?其實是退轉了。可是,在這個世界裡來說,又很難用要求的,要求諸位一定不能退轉,因為,通常來到這個世間而不會退轉的都是「再來人」,而且也可能不用像你們這樣學習了,如果來學,也是演戲,一種表法,表演一齣戲來教人家:「要這樣子學才能成就」。一百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可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退轉」,所以,我們要學這個精神,即便雖不至,心至少要嚮往之,往那個嚮往去落實,落實不退初心。

 

諸位有幸,其實我以前也沒有接觸過佛教,各宗教都沒有,來來去去這幾年,很多同參道友,我指的同參道友是廣義的,不是單指學我們這個法門的。反正有心在這個世界成長的人,我都歸類同參道友,不管你是修什麼的,都很好,也讓我們瞭解一些「後得智」,同時也很感恩,可以比較瞭解一些形形色色。可是,我也發現,並不是諸多眾生都福報甚具,具足的意思,所以人家說「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得生彼國也好,體解大法也好,那「一乘圓教」就更不用說了。眾生不是沒有善根福德因緣,而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即使是一個很簡單的學習方法,大家都有共識的學說,也不是現在眾生都有幸知道,可以去得到這樣的理解和訊息。我就說,不管世出世間法,出世法也好,入世法也好,能夠成就,不能離開這兩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兩句話而已啊,聽到快爛掉了!哪知道,多數的人是連這兩句話都沒聽過,所以,多半處於「盲修瞎練」,雜進啦!雜修雜進,而不是精進,精進才得成就啊!菩薩最大的善根亦是精進,相對來講,不能成就的,多半都是雜進,所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啊!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的,輸贏就在那句話「不退初心」!可惜啊!退初心的還是好幾籮筐。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這是真的,可是這個時代,沒有文字又很難讓我們有一個踏板去承接諸佛的妙理,所以,佛法沒有秘密,它只有深密,所謂深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它深奧難懂,而不是秘密不可為人道哉!那麼「不可說,不可說」是指什麼?就是指沒辦法用言語、文字去闡述到清清楚楚,所以,最後也是要透過我們自己「定」、「靜」的功夫,叫作什麼?「參」!用「參」的,「參」的基礎我們一定要透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得到那個「定」。「定」,「清淨」啊!而「清淨」也是一個方便說而已,比如說,「清淨」迴向「淨土」,可以讓你們往生「淨土」,可是往生淨土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入佛知見。所以,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也在教諸位「一佛乘」啊,方便說,「無上乘」、「一乘圓教」,而它的根基是必須要有「清淨」,而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五濁惡世,是什麼?是「在染而不染」的訓練功夫,所以,在這裡如果能成就的,都是像我們說少林寺刺兩條龍出來的,練家子了。

 

如果古師大德來到我們現在這個時空,有很多也會退轉了。所以,有時候,如果以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福報也比以前的古師大德還好啊!只是我們現在的人比較不會惜福,我們現在有科技的福利呀,以前的人看經得要抄那個、抄這個,你們現在看經,上網,什麼都上網,這個名詞不懂,上網查一下就好了,對不對?以前的人就要求教明師,還得翻山越嶺,為了問一句話,要走上整個月的路,而你們上網,兩秒鐘,所以這是現代人種善因的福報,只是不知惜福,不會去運用它,可惜就在這裡。相對的,我們說「返聞聞自性」,如果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拉回來惜福就好了。不求多,求精,「精進」,菩薩最大善根是「精進」,所以,我們學到「精進」,我們成佛就有餘。

 

下午,以六祖為例為他們表法,說六祖多有氣魄,「唯求作佛,不求餘物」,現在的人去寺廟,只求保佑家裡的人闔家平安。所以說:量大則福大,換個心念而已,換個心念,你的境界就轉了,而我們現在是被境界束縛住我們的心念,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要拉回來我們的心境,心境愈平順的,人生就愈能夠去面對,面對就表示什麼?你就成仙了呀!為什麼?順境是什麼你知道嗎?是凡境!逆境才是仙境。順境是凡夫的境界,逆境才是仙人的境界;但是不要執著在仙人,我們說修行者,還是聖人的那種境界?不是說騎一隻白鶴在那裡飛來飛去的仙人,所以,你們現在是在凡境?還是仙境?若沒有那些逆境,怎能看出你如如不動的心?哪知道你是仙?對不對?

 

師父:諸位還有什麼要瞭解的?不知從何問起嗎?問題一籮筐,到底從哪裡開始?要把握一句話,「乘勝追擊」。我們自己曾經體會過的生命曲線起伏,它一定是有因果。我們以結果論再導回因,若我曾經有一陣子,包括我周邊的人,各方面都有比較往上爬升的曲線,我就要想想那一陣子,我的因、起心動念,我都在做什麼?譬如說,精進的部分有沒有啊?佈施的部分有沒有啊?是趨向六度的?還是趨向非六度的?你瞭解了那個原因,就把那個原因拿回來用就對了。懂得觀照,拿回來用,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那麼,如果是稍微降下來的曲線,很快就又爬升上去了。這種事情,有時候的確需要人家提醒,可是精進落實還是得靠自己。我們每個人好比是一枝蠟燭,諸佛菩薩是那個有火的蠟燭,祂也只是負責幫你點上而已,而你自己就要燃燒了,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而祂有沒有給你什麼?祂也沒有給你啊,祂只是幫你引導啟發而已,因為,祂也不用給你,你的本能原來就具足圓滿美好啊!那你還要什麼呢?本來無一物,再加一物反而是汙濁了。

 

有一天,聽到一個在經營素食館的師姐,我不認識她,她是修佛的,我們就稱她為師姐,她年紀比我們大。她一位出家師父的朋友要訂素水餃,而我們這一桌也有訂素水餃,不過,我們這一桌比較早說,結果她們準備好了,沒有拿過來我們這桌,反而包在塑膠袋內放在櫃檯,我們就想說「奇怪?素水餃怎麼準備那麼久?是不是把我們忘了?」她們的人還沒來,那些素水餃也不給我們,而且我們是先訂的;心想,放下放下不用想它,後來她又重新煮,再端過來。最後他們的人來了,可能她們師父覺得有點虧欠,修道人這樣做好像不對,示意了一下又送我們一瓶礦泉水,說:「這是我們佛寺的八功德水,有唸大悲咒加持過的」,我們就說:「好啊好啊,感恩感恩,這水該怎麼用?」「你要喝的時候,持幾次的《觀世音菩薩》聖號,再持幾次的……。」「你也幫幫忙,太歲頭上安頭。」,對呀,我們就這樣對他說,他就愣在那邊:「慈悲是愈多愈好。」你們覺得如何?清淨都來不及了,不是嗎?所以,如果它已經是「八功德水」,你再給它一個「慈悲」,那就是「染」,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間人很有趣啦,就是喜歡添加,本來就已經這麼好了,你還要再加個什麼?所以是畫蛇添足。心已一塵不染,你要再想一個好、想一個善,你就是汙染了。

 

「六道輪迴」叫做「染業」,六道輪迴裡造的業叫做「汙染」。所以,六道輪迴有什麼?「善」、「惡」,「善」也是汙染。所以,「善」、「惡」不執著、放下,你就超越六道,你就契入一個清淨叫做「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淨業」,也是一個「業」,所以,「清淨」和「善」不執著,你就超越《十法界》,就去當佛菩薩了,真正的佛菩薩。所以要怎麼訓練?訓練我們自己而已,你們如果現在感覺六道輪迴很討厭、不好玩,你們就「善、惡」不要執著。遇到「惡」的事情也欣然去面對,很好很好啊;好的事情,很好很好啊,惡的事情,很好很好,這樣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了,你就不受「八苦」了,生、老、病、死、五陰熾盛、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也就沒有你們現在遇到的問題了,這是過去沒考過的學分,所以現在還要考,就把它考過啊,重點是要考過,不是再留級一次。考過,就超越了,去當阿羅漢了。那麼,另外一個課題就來了,「清淨」和「善」不執著,有的人執著一個「淨」,「清淨」,說那「善」也是染業,不好不好,那這樣又執著一法,又落在一法了,所以,清淨也好,善也好,我都好都好,這樣就又超越了。所以,學道要簡單一點,不能把我們自己搞得很複雜,這樣說應該夠簡單了吧!如果這樣,就要各令淨心、各自除疑了,這兩句話聽得懂嗎?自己要去清淨自己的心了,自己要去除自己的懷疑,對於人世間的懷疑、疑慮。

 

再繞回來說,六祖告訴五祖弘忍大師說「度」名雖同,作用不同,六祖拿到了衣缽之後,弘忍大師要六祖趕快逃,不然會被殺掉,因為那時候很多人要搶衣缽,一定會殺你,所以要六祖連夜快逃,六祖說不認識路,因為是鄉下來的,也不識字也不識路,弘忍大師便安慰說:「不要緊,我既是你的師父,自是幫你帶路。」後來帶到江口,一上船後,弘忍大師就拿起船槳要划,六祖阻止說:「合是吾搖櫓」(應該是我來划船呀),弘忍大師又說:應該是我划船,是我度你,六祖回答「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合是自性自度,「度」名雖同,用處不同,所以,最後要自性自度,就是說要靠自己啦!說白一點就是這樣,我剛剛說的是古話,並不是古話就比較高尚,而是要說人家聽得懂的。那你們現在有度到了嗎?有自己拿起船槳了嗎?還是在削材做那枝船槳?

 

師父:最近都沒問題?其實有很多問題啦,不知從何問起?所以,諸佛菩薩和眾生的關係就是這麼微妙,眾生若無問題,祂就無答案了,為什麼?「佛」是無作人,無事可作的閒人叫做「佛」,所以祂不會自己在那裡創作,我們這些會創作的都是凡夫,佛無作無事嘛!剛才說如果農曆十六共修在東港,前半小時還是前一小時由你們先說,這樣OK嗎?留一個鐘頭或者半小時給我就好,(某同參說:如果講錯……)不要一下子就想到講錯啊!不會啦!基本上,講經要講錯的機率是很低,因為古師大德已經寫好註解,對不對?只是看我們準備得周不周到的問題而已,除非妳都沒照著講,如果照著它的義理去講,不會講錯。妳如果擔心、有這個疑慮,妳就向在場的人報告:「如果我講錯,請不要跟我要這筆帳;請諸位原諒我,給我一點磨練的機會、成長的機會。」相信大家都很有修養,都不會計較。

 

歲末年終,你們自己有沒有什麼心得呀?整年來說,各自的生命領域也可以去作分享、探討。像我們農曆初二共修也是無中生有的,就在這裡啊!本來我們是沒有這個的,可能是大家覺得我太閒了,派工作給我做,所以才有初二共修,你們本來不知道有這共修吧!共修也好、上課也好,像我剛才說的,覺得我太閒才派些工作給我,那麼我們就要恆順眾生,因為我們學佛啊,就要學得像一點,佛的個性我們也要學得一模一樣,對不對?為了人好,就恆順眾生,那我們也要學這樣,人家不變隨緣,我們也要不變隨緣。你不要看這樣喔!這裡有時候颱風天連一隻貓也沒有,我們還是得坐在這裡(眾人大笑),喔,有啦,有幾個也是很給面子,住台南,颱風天趕來,住臺北,颱風天趕來,真的很感動。那如果用這種風雨無阻的精神去精進,不就解決了?對不對?

 

看看還有什麼想要瞭解的,我們當下可以回應,不要覺得大家看起來好像滿陌生的,在座的有很多人我都不知道名字,真的!妳沒發覺我很少在問人家「你是誰、你貴姓」,沒有!那現在有人對「音聲」(元和妙音)有什麼疑問的嗎?還是各方面有什麼疑問?或者你們在各行各業要怎麼更上一層樓的?

 

學員:「聲聞」是……

 

師父:「聲聞」是「阿羅漢」那個階段,聞聲起用,妳要廣義的去思惟,不要狹窄窄化只是聲音。所以觀世音菩薩成道是如何成的?「返聞聞自性」!妳如果瞭解,就不會執著說祂是用耳朵在聽的,所以祂叫「觀世音」!為什麼?「音」,世間音,用「觀」的,所以,捨識用根,離心意識,去體會所有人生,體會所有這些根性,而不是它的色相表層。

 

所以,小乘初果須陀洹,四個級數上去是阿羅漢,再上去是辟支佛,總之,在四聖法界裡頭,意思是什麼?你要不要當阿羅漢?你不說「我就直接作佛就好了」,對不對?這就是我剛才說的那一段「為何來拜佛?」「唯求作佛,不求餘物。」這個叫「願」。發願,要發得宏大,「發願」以世間話講叫「立志」,人生要有志向嘛!有的人志向很遠大,佛家說「發願」,那儒家就是所謂的「依止」,所以儒家的依止在哪裡?「止於至善」,至善圓滿,「大同」!至善圓滿,你的依止愈高、你的願愈高,表示你的人生造化裡面愈不怕困難,因為,你的理想那麼崇高,小事情就不足以讓你計較;如果我們的願太低,我們很多事情都會錙銖必較,而計較就「礙」了,礙自己啊!自己煩惱就出來了,所以,你若宏願拉高一點,相對的,你的看待就會比較淡薄,這就類似剛才在討論的「生死觀」!你若瞭解生命是生生世世沒有斷,就不會執著在這一、二年怎麼樣?還是這一百年怎麼樣?就不會了。我們因為不知頭、不知後,所以就很在乎這一百年,這樣說好了,人若活了一百歲來講,什麼事情都很愛計較,那就是一百年的苦厄人生啊!你若知道頭、知道後有哪些世界,你就不會以一百年去看待,你就會以生生世世去看待了,那麼對於這裡發生的事情就比較不會計較,不會造成內心的衝突,量大則福大,根本就不會干擾了,順著你也可以,但是希望有「順你」,不要有一個「不順你」在對應啦!

 

學員:就是以前覺得很討厭的事情,現在都不覺得了。

 

師父:對呀!那就表示妳有進步了,有的人是以前很喜歡的事情,現在變得很討厭,有呀,情識的世界就是剎那生變啊!你看電視新聞報導很多情殺的,若當時沒有「愛得死去活來」,就沒有那個「恨得你死我活」,它是對應的啊!所以佛家比較少談「愛」,而是說「慈悲」。「慈悲」是建構在理智之上,所以「與樂拔苦」啊!那麼,「愛」有時候轉不好就「情執」了,我愛你愛不到,就要讓你死,所以「對立」,而佛法是不二之法,它沒有對立,不像我們如果有一個「大愛」,就有一個「大恨」,類似這樣啦。

 

學員:師父,您說的是雙關語嗎?

 

師父:我只這樣說而已,我又沒什麼……(眾人大笑那天我想到阿財在謄寫今年大年初二的共修內容,那個類似一個總綱領,有的人說,那一次怎麼那麼完備?其實諸多……心境,也可以慢慢去體會釋迦牟尼佛當年為什麼講完《華嚴》之後,要從《阿含》開始講起?講了四十九年啊!所以,我也有一個體會,不知道你們自己有沒有去體會到這件事情?什麼事呢?自從有了一個月兩次的共修之後,好像大家並沒有在平常生活裡變得更積極,我發覺好像是這樣啦!如果不太對,你們可以申訴;有時候,反而失去了早期那種自己預約時的那種熱忱,那種熱度會存留在你回去的時候,而現在這種現象反而是一個不正確的現象。照理說,有規律性之後,我們在每半個月都可以更加精進、落實,更用心去體會才對;不過,話說回來,若依人的習性角度來說,這樣又變得很正常,人有時候就是會疲乏,好比說,已經固定有兩次共修了,我平常就不會多花心思去注意所謂「成長」這件事情。你們以前有一個現象也是滿有趣的,在得之不易的時候,那種精進度會特別強;還有,當生活上真的遇到很多問題時,那種精進度特別強烈,那就比如說,如果有一隻狗在你後面咬你,你就跑得特別快,可是若沒有狗呢?那就慢慢散步了。所以,想說讓你們自己去複講看看,有諸多的考量啦!如果,沒辦法有一隻真正的狗在追,就假設有一隻狗啊!

 

那天如芬才問,我回去也在思考啊!她說「您怎麼都不要罵我們?」我想說沒有人希望被罵啊!沒有人天生希望被罵啊!這裡有很多女士,不知道有沒有感覺到這個?當然,有的是年輕人就沒有那個經驗,就是說婆媳之間的問題,婆婆有兩種,一種是「我年輕時吃了很多苦,換我有媳婦時,我也不讓她太好過。」另一種是「因為我年輕時吃了很多苦,所以有媳婦時,我能體會那種吃苦的不得已,所以我不希望把同樣的那個原罪的苦加諸在她身上。」大類兩種,細項諸多啦!心理學家也都知道,如果一個人能夠在輕鬆愉悅的狀態下學習、專注,其實效果是最好的,在緊張的狀態下,其實效果並不是很好。所以,其實是要自發性,「學道」本來就是這樣,因為,這件事情跟任何人都無關,即便父子上山都要各自努力,父子去爬山,有能耐一個背一個嗎?沒有啊!那時候要各人顧自己,有人說「怎麼那麼現實?」沒辦法呀,要不然兩個都死啊!

 

所以,一定要自發性,以「法」上來講,叫「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的即不得」,這種東西一定是自己得。所以,學道要有一些效果,其實說難也不難,就學習菩薩的「願力」推動,就解決了。而我們眾生是「慾望」推動,慾望啊!我們眾生要進步都是慾望在前面拉我們,如果得到了,就又退轉了,然後又另一個慾望生起了。佛菩薩沒有慾望,祂只有願力,願力在推動祂。所以,「佛」示現人間,祂只有「利他」,祂沒有「自利」,在前期是自利利他,再再前期是自利,所以,小乘比較講求自利,大乘比較講求自利利他,所以再講往上一點,就變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時候連小乘的人也很難去體會,因為小乘論事不論心,而大乘佛法以上則論心嘛!事相上不執著,方便講,論心不論事,但不論事不要把它誤解成說「它不在乎」,它是不執著在形式表象,可是對於起心動念非常重視,就是論那種東西。

 

所以,剛才我提到「O論」,就類似我剛講的,近來常常遇到「O論」的同參道友,我們也覺得很不捨啊!明明用的是錯誤的方法,要如何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果呢?佛法,大家都說廣義的佛法,可是方法錯誤即是「盲修瞎練」,剛才問你們,你們說「O論」用討論的啊!而佛法就是「不可思議」,不可以想、不可以討論呀!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討論,即便討論也要離什麼?離心意識討論,那叫「參究」!討論研究,「研究」是個障礙,現在如果要說「研究」,只是說名詞上大家好溝通,指從事那一件事情,然後假名「研究」,說得比較精準一點是叫「參究」,「參究」就是一定要去體會,階段性不能用自己的意思,所以,你們說還會怕說不對嗎?不用自己的意思就不會講錯,用自己的意思就會出錯,會有諸多的瑕疵,而這些瑕疵就要看運氣了!看你放在什麼狀態?如果剛好被妳放對在有作用的狀態,它又是好事,「法非定法」。所以,你們長時間接觸下來,可能還不知道這個法在講求什麼?就是各令淨心啦!我們自己要清淨我們的心,在一切時中、一切事物當中訓練清淨,這樣而已。所以,這件事情跟文字有沒有關係?沒有啊!所以,假若可以的話,我們也很希望可以不用講了,就「專注」,把我們的功夫持得好就好了,用「元和妙音」唱一唱就好了,對不對?唱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有體會了啊!把那個體會記憶下來,那個感受啊!去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樣的方式可能還反而可以減少一些「知見立知」的機會,文字就是這樣呀,文字就很麻煩,你要解釋來解釋去,明明一句話很簡單,但是,這個人的理解不是這個意思,你就還要把它轉回來,解釋東解釋西,舉例東舉例西,這樣啊!所以,「六道輪迴」很麻煩的。

 

不說你們,我們接一段前面沒說完的,我們現在就在做準備了啊,對不對?她在說往生的那位老師,說她後來很精進在準備喔!而其實我們現在就一直在準備了啊!人家是退休才準備,我們現在就在準備了,對不對?所以,「法味濃,世味則淡」,「世味濃,法味則淡」,階段性我們用一個「對法」來評量自己,就是說,出去時,這些五慾六塵如果很吸引我們,那表示我們理法有所欠缺的,表示我們沒有在準備!如果愈準備我們的人生會愈來愈輕鬆的,愈來愈不會被外在的這些五慾六塵所吸引;但是,他並沒有否定這些形形色色,而且他更有能力去體會形形色色裡面的趣味,為什麼?因為他心清淨,他不會被迷惑,不被迷惑,他體會到的樂趣才是真實的,所以「世味重,法味則淡」,就看你們現在蹺蹺板是翹到哪裡了?

 

學員:如果以今天早上我看到人家玩射箭,然後會感興趣,也想去玩一玩,那這是不是就是我法味比較淡

 

師父:不會呀,看妳自己的心態,因此我說不是在事相上,而是在心境上。你如果沒那個不行,或是沒玩到心就很癢,那就要修正了。倘若有射箭這件事,也有那個因緣,我們就拿起來射,對不對?重點是,不要去射活的動物。若射完了,歡歡喜喜,放下!一放下,這件事就沒了,那麼就要向妳恭喜了,所以是論心不論事。學佛不是教妳過著痛苦的日子,什麼都不行做,而是什麼都可以,什麼都可以受用,可是什麼都不執著!

 

小克師兄:師父,這我可以回應嗎?

 

師父:好啊,你向她回應。

 

小克師兄:我是小克,我這陣子的經驗比較好玩;二個月前,我約了四個朋友要去陽明山度假,結果一看,隔天初二是要共修的日子,但是,我知道我要怎麼做。因此,我白天去陽明山跟朋友玩,到今天12點離開飯店,送太太、小孩子回家後就趕過來了。我這個案例,跟妳說的射箭類似,以前我很喜歡打麻將,約幾個人,我只要想到明天要打麻將,我就會興奮一整天,因為不太容易有機會打,只有過年才能打,就是很喜歡打麻將。昨天,這幾家人又湊在一起,小朋友、大人一群人有十幾個,就講好要打麻將,可是我這時候的心境有沒有變?有變,五個男人怎麼打?一定是四個人打。其他人就問:「還沒吃晚飯,我們先打,好不好?」在房間怕吵,居然搬到庭園外面,你看,愛打成這樣,就把桌子搬出去,外面很冷啊!幾個人就坐在那邊,然後就問我要不要?我說,你們四個人先打,這是我很難得講的一句話,以前的我一定是椅子先坐好,怎麼可能輪到你們先打呢?結果,他們先打,我太太說:「奇怪?你居然站在旁邊?」我說他們先打。然後我們終於學到,從 師父那邊學到的「隨順」,什麼叫「隨順」?有一個人,因為很冷,打到發燒,然後就先跑去睡覺,另外三個人就望著我,我說我知道你們還要打,然後就坐下來陪他們打,但是我心裡面告訴我自己說「隨順」,不是我想打。打到幾點?淩晨二點多,陽明山很冷,那個燈很小,可是我陪著這三個人,這三個人很開心,可是我贏錢了,我說啊!贏錢了!這應該拿來隨喜。所以,那個例子就變成說,以前很想玩的那個東西,在這個時間裡,你會覺得你淡化了,可是當人家需要你的時候,你就坐下來,又因為有人輸錢,捨不得下來,我就陪著打到二點,我說我明天還要去屏東,這樣子會很吃力;可是,來的時候,就念著佛號,三點從台北出發,到這邊七點,四個小時,其實覺得也還好,我還是第一名,都還沒有人來喔!

 

但是,每個月來,師父剛剛講的一個重點,就是回去的時候怎麼樣?其實,回去的時候就是期待下一次一定要來,因為我比你們還遠,可是我來一次,就希望來這邊充電,所以就是一直等得很開心,「哇,終於快到了」。可是,太太會覺得不以為然,這就扯到一個層面去,以前我們叫作「走火入魔」,外面的人看你有個 師父,而你每次這樣去,他會認為你走火入魔,可是我們心裡面想的是我勇猛精進啊!怎麼會是走火入魔?可是慢慢把這釐清了之後,是你想得到什麼就做什麼,回去之後有沒有去落實這一件事情?師父也說過,會退步嗎?會!一陣子就會退步!所謂退步就是忘記了、或者是沒有繼續,這時候那個點就是期待趕快大年初二要到,這個情形在前幾個月都會;到後來我發現,我不需要期待大年初二要到,就把 師父那個說法的內容全部影印下來,印下來就是坐捷運的時候看,就覺得 師父在後面,就看到這個講過了而我又忘記了,就這樣翻看,到最後就變成一種習慣了。所以剛剛講「射箭」,我就想到我的麻將,打完了,贏錢啦!我說「隨喜」正好,這三個傢伙還在那邊嘀咕:「我今天付的房錢,付了兩倍」。

 

師父:所以,那時候他們就沒問他「你是怎麼贏錢的?」他就可以告訴他們「我就是修佛贏錢的」(眾人大笑),心要保持清淨。所以,那叫「在染不染」,就是說,對自己是「無修」啦!我們如果自己還想要一個「修」,就永遠沒有,「想修」就是一個妄念,可是,對外,無不修嘛!要把握這二句「無修」、「無不修」。「無不修」就是對外在的客塵不執著,你執著一個「刻意不要」,也是執著,你執著「要」,還是執著啊!既然是執著,要不然兩個加在一起除以二?結果還是執著,執著那個二分之一,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不存」。對內無修、對外無不修,「無不修」我說白話一點,就是什麼事都好啦,好、好、好,隨緣遇到的事,你就去把它完善。那內在無修,因為,心一塵不染。這樣就是低一點來說,前面說的「論心不論事」嘛!那最後是內外一如,不二,修與不修不二,哪有劃分?所以,慢慢去瞭解「不二」,我們才有能力真正「超越六道輪迴」,為什麼?因為又沒有「六道」讓你超越,那是假名,為什麼這樣講?「一乘」講到最後,就是我們自己束縛自己而已,外在哪有一個「六道」?是你自己生命體用的問題。所以,如果你的心能轉物,就沒有「六道」存在了,就突破了啊!那些維次空間都被你突破了,它就「一如」了,是「一」了怎麼還會有「六」?也就是說,如果用比較有為的這些幻相來作比喻,現在有你、我,對不對?那事實上,你、我是個妄念啊!當我們體會到整個宇宙是一個不能切割的一個完整體的時候,全部就是一個你自己,哪有你、我的分別?因為我們都約束在這裡,你約束在那裡,所以才有你、我,一旦你的生命心量拓寬到整個宇宙了,那個法性已經涵融了,所以你們都在我裡面,我也在我裡面啊!所以就沒有你、我了。

 

因此,佛家說到最後是「一」,不是「唯一」,是「一即一切」!「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整個虛空法界就是你一個,這個很難瞭解,不瞭解就不要去想它就對了,把它存著!存著就好,不要去判斷、不要去討論,這叫「疑情」,「疑情」是成長的動力之一。可是,如果我們要去測度、去想,就叫「懷疑」,「懷疑」是造成退步的最大原因。所以,「學佛」很簡單,「學佛」就是不要「想」,「聽」就是了。所以,說的人「說而無說」,聽的人「聽而無聽」,這樣「法」無形中就在吸收了,你長時薰染,最後就變成那樣啊!所以要學當臘肉,它一直在那裡燻著,久而久之它就變臘肉了,「臘肉」你們知道吧?「煙燻臘肉」那種。

 

他說的那個例子也是這樣,創造機會給自己長時薰修,就這樣而已,他不是說他坐捷運?坐捷運也可以啊!沒事呀,他就去把阿財謄的共修內容影印下來,搭捷運時看,就在薰修了啊!所以,諸佛妙理雖非關文字,它可以轉化成各種工具讓我們去取用,很多事情是我們自己要去創造,說白話一點,我們自己要想辦法,我們要活用,要為自己找出口、出路,把握住一個最忠實的原理、原則不變,其他的方法都好說。所以,現在這個時代這麼多法門的原因就是這樣,這麼多法門,是因為某一群人想到這樣對他們比較好,所以一個門派就出來了,另一群人想到這一種方法對他們比較有用,又一個門派了,而有的是獨修,各自修各自的,他自己又自成一派。原則上,這些都是工具,當你到彼岸的時候,這些工具都要丟掉,換句話說,你要丟掉才能到彼岸,如果你還擁有這個東西,你就到不了。所以,「彼岸」亦是假名方便說,因為歸無所得,得無所得啊!哪還有一個對方?

 

所以要在這個對法裡面,慢慢有這個「不二觀」,不能切割的這個觀念,其實是對應啊!它是一個「體」、一個「相」的問題,「因」、「果」的問題,「因」同時是「果」,「果」同時又是下一個「因」,所以是沒辦法切割的,整個宇宙就是這樣,包括現今的科學家都是這樣子慢慢去發現、印證佛法講的理論,印證啊!佛法的理論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聽說有科學家推翻的,反而都是在後面追逐,當然他們都是各自研究各自的,研究了之後,發現這個現象就是佛法在講的那個什麼現象;只是佛法是用禪定的功夫,知道現量的世界,而科學家是用比量去推測,所以科學的觀點常常會被推翻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它不是現量,不是絕對數,只是推測,而推測會有閃失啊,所以包括愛因斯坦偉大的科學家,有些理論的某一部分也被推翻了!但當時是你們所說的權威,不可被褻瀆的一個權威性的科學,到現在卻跟不上時代了。所以,藉著我們自修的定功,可以讓我們進去那個現量的世界,而現量就是宇宙諸法實相,而這個諸法實相,是邏輯沒辦法判斷的事情,那要怎麼樣才能辦到?所以我才不間斷地提醒諸位,我們自己的自修功夫一定要加強,怎麼修?總原則、原理就是「清淨」!「清淨」是手段,而那個智慧起用你們就知道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今天下午有個媽媽來協談,「啊?你還沒看相片,怎麼就知道?」,她本來拿她兒子的照片來要問事情的。可能她過去的經驗都是要拿兒子的衣服或者其他什麼東西的,人家才知道怎麼回答他們的問題,然後,再看怎麼解決、辦事。而我不需要這樣,所以她很驚訝!我剛剛才笑笑自我解嘲的說,某個層面我被定位是「通靈」,其實「通靈」的還得「依他」!要依賴外在的力量,而佛法講的「通」是自性通,不是依賴外在的,所以,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現象似乎很相像,本質相差十萬八千里。

 

學員:師父,有時候你不是講說,如果我們還沒有到「阿羅漢」的階段,就不能相信自己的見解?

 

師父:那不是我講的,那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學員:那我就不敢相信自己了。

 

師父:所以,很簡單啊!差別就在「標準」,「標準」就是妳所接觸的經教,那就是「標準」。如果我的看法跟經教是相應符合的,那就可以相信妳那一個看法,如果是跟經教不符合的,就要摒除,就是「依法不依人」。我自己也是一個人,對不對?「依法不依人」不是只對外在而已,好比這個法師講得不如法,我不能聽他的,而包括我自己的看法也是,我這個人的看法跟經教不符合,也不能依,對不對?所以,妳這個問題很好啦!為什麼?很多事情就是要有那個「感」,才有那個「應」,妳會問這個問題,何嘗不是瞭解到原來我們都會忽略這個方向。要不然我現在問在座的,以前我們在說「依法不依人」的時候,有誰會想到連我自己的看法也是「人」,也不能「依」,你們誰有想到這樣?大家都只想到外面某某人說的若不如法,我們不能聽,這樣而已,對不對?

 

所以,很多答案我自己也不知道啊!你們若沒問,我也不知道。其實,諸佛菩薩幾乎都是這樣,祂自己沒有任何的想法,無「意」啊!所以,祂並不是創造了一本學說來叫大家要如何如何,所有的佛經、這些義理都是稱性流露,而稱性就是「本來無一物」啊!是因為眾生有疑、有惑,有不同疑惑,祂稱性流露去應對眾生的疑惑所產生的答案,所以祂事先知不知道?不知道!但是遇到境界了知不知道?統統知道﹗所以「般若智」很好用!我剛剛講,「清淨」二個字。我們要不斷去瞭解、去體會「清淨」的深度,因為,目前這種名詞還是經常被濫用,大家都在說「清淨」,「你要冷靜喔!你要清淨!你要平常心」,都在被濫用。可是它的定義,就要看你修持的功夫、體會的深度到哪裡了,它不一樣,所以,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個「清淨」的定義跟感知。

 

那要怎麼契入「佛境界」?就要用「佛」的感知,事實上,祂也沒感知,對不對?就是說,依照佛經的標準,我們往那個方向一直挪移,愈來愈有深度,愈來愈深,因此,如果沒有「一門深入」的這個有為的過程,就永遠不能體會到更深層,所以它不是一個笨的方法,而是一個妙的方法,是現在自作聰明的學者以為是笨的。在這個前提之下,因為他們認為是笨的,因此自作聰明,所以他們得不到好處。你們自己去體會,你們對自己那一門有深入,你的體會是不一樣的,跟你最初接觸時的那個定義是不一樣的,真的啊!你們自己不是有一些經驗?所以,你們在外面跟人家講「一門深入」,很多人會懷疑怎麼有這個?他們不曾聽人家說到這個,但我們這裡都在講這個啊!對不對?你們在我們這裡接觸到的訊息,這個好像不是一個很特異性的方法,可是對於外面多數人,它是一個很稀有難逢的,姑且還不要說我們這個「音聲」(元和妙音),更是稀有中的稀有!

 

就光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兩句話,就稀有難逢了,因為現在佛法的領域中,沒有幾個在講這個,他們都要你什麼經都得看,光是唸經,我聽到都快要暈倒了,怎麼那麼多?早上唸《普門品》,下午唸《心經》,晚上唸《大悲咒》,中間還穿插觀世音菩薩聖號幾十萬次,下午還穿插阿彌陀聖號幾十萬次,要睡覺之前還要唸一個什麼神咒的,整天只做這些就好了。學佛是在拼品質,不是在拼業績,那個品質就是「專一」,「清淨心」才是那個品質,「清淨的程度愈深」的那個品質。如果你什麼都要,你的心怎麼可能清淨?可是這個在坊間好像占多數喔!所以,不要以為大家都理所當然知道佛法就是教育啊,對不對?在我們好像理所當然,可是,其實只有少數是這樣理所當然的。如果把你們放到別的團體,你們就變成「異類」了,哪有學佛不唸經的?哪有學佛不唸佛號幾萬次的?對不對?你們(指部分同參)以前是不是都這樣?對呀!你們現在如果接觸以前的那些同參,對他們說「一門深入」,他們願意接受嗎?很難啦﹗

 

師父問某些學員:你們最近有什麼問題?你們若要站講台的,經教要多少去涉獵一下,就是說古代的那些經教的句讀,因為那是工具;如果沒有的話,就是「一門深入」就好了。把自己的品位一直不斷提升,除非要站講台,但不是每個人的因緣都是這樣,至於要站講台,就有諸類啊!我剛才說的,大家都緣到「一乘圓教」,可是,在教育的領域,不見得要執著在那邊,那要看因緣的,而金字塔底層的這一個基礎性東西,其實是這個時代最迫切需要的,因為,這個部分比較容易接受,而且接受到的是正確的,可以提升!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要直接契入「一乘」很難,除非是「再來人」,要不然很難!平常有這個基礎,再導引到「一乘」,這樣就比較保險。

 

學員:「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是指說沒有老師的引導……

 

師父:就是說,你若沒有遇到出世的明師,即便你讀遍了所有的大藏經,就是「佛經」這一顆藥啦!那也是枉然啦!為什麼?因為「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可是,「佛經」我們不能太執著狹隘的只有文字記載的這一本,就「佛法」而言,如果沒有人幫你做引導,眾生都是用自己的心意識去理解、去測度、去討論,就容易誤解,所以,「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我們用另外一個說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到這個水平的眾生,祂們都還不能瞭解佛的智慧的原因,就是祂們患了一個毛病「討論、測度」,「測度」就是「想」,祂們要去「想」,所以,讓祂們背離「佛」的智慧愈來愈遠。所以,如果沒有遇到出世明師,眾生就像海上盲游的龜,不知要游向哪裡,失去導航的那一種喔!就像很多鯨魚會擱淺啊!類似這樣,牠們失去自我導航的系統。所以,如果以白話來講,就像「燈塔」啦﹗因為,出世明師是燈塔,祂的方向確立啊!所以,只要照著祂的那個方向,就沒有錯了。

 

那為什麼叫「出世明師」?「明心見性」﹗「出世明師」若以高標準來說,叫做「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是超越十法界的第一個位次,也稱「法身大士」,祂已經是「分證即佛」了,要到這個階段才叫做「明心見性」。所以,連「明心見性」這個名詞都被佛教徒濫用,大家開口閉口就是明心見性,可是卻都不知道「明心見性」的標準在哪裡?很簡單,「明心見性」就是你的「分別」、「執著」、「妄想」都沒了,就明心見性,那個層次才叫「出世明師」。所以《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開宗明義就說了,「從明師受戒」,要跟從明師,聽取他的教誨。「受戒」不是狹義的那個五戒、比丘尼戒、沙彌律儀,不是這個,當然,廣義來講也包括那個,而這句「從明師受戒」的這個受戒是聽老師的教誨的意思,但是這個老師的標準是「明師」。光明、日月為明、陰陽之道瞭透的這一個老師,那這個就是「明心見性」的,若以「淨宗」的標準就要「理一心不亂」了,那「教下」是什麼?叫「大開圓解」﹗要在那個階段以上才稱為「明師」。所以,你們就慢慢去體會,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會說這個時代是什麼?「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真的呀!這個時代能去找幾個明心見性的?「清淨」即佛﹗我們如果說白話一點,就是「佛」﹗至於祂是「圓滿佛」還是「分證即佛」再說,祂是「分證即佛」以上就稱「佛」了,這樣位階才叫「明師」。所以,觀世音菩薩示現再來的寶誌公禪師才會說「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大乘」佛法嘛!大乘法藥就是「法」這顆藥。

 

學員:所以,「五祖」和「六祖」的相遇是為了要一個「師傳」(師承),所以,他其實在還沒遇到他的老師之前,他也……

 

師父:他(六祖)早開悟了啊﹗

 

學員:但是他並沒有……

 

師父:他開悟,他去授記,你們說的「授記」,印證啊!印證在機鋒當中,談話就印證了,所以他不是出家後才得衣缽的,他是還留著頭髮的時候就得到衣缽,得到之後趕快逃命,躲在獵人隊十五年。他好像是二十四歲得到衣缽,二十來歲就開悟了啊,二十四歲得到衣缽就趕快逃,逃、逃、逃,加十五年,幾歲?三十幾歲才出來的。所以,其實禪宗有一個大功臣,大家都忽略了,並不是只有從達摩一脈單傳到弘忍,然後到六祖惠能,結果有四十三位傳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並不是這樣而已,其中有一個大功臣是印宗法師,印宗法師你們知道嗎?當初六祖惠能不是躲在獵人隊?有一天,他就想「我應該要出來應化了」,然後出來準備要教化眾生,走、走、走,就走到印宗的道場。印宗法師當時的名氣,如果用我們現在作比喻,就好比四大山頭這樣響叮噹的人物,「四大山頭」大家都知道吧!「佛光山」星雲法師響叮噹、「慈濟」證嚴法師響叮噹,諸如此類。我說名氣上這麼響,表示「眾」很多!信徒很多啊!那時候不稱「信徒」,都稱「學生」、「弟子」,因為是教育。六祖就來到印宗的道塲,剛好印宗在講《涅槃經》的樣子,有一個公案你們應該就知道了,就是「風動還是幡動」那個公案,他就看到兩個比丘在討論,有一個說是風在動,另一個說是幡在動,結果六祖就出口了,「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個公案很有名啊!然後就被印宗聽到,「咦?這個年輕人非等閒之輩喔!」就請他上前問明來歷,說「您莫非是五祖弘忍的傳人?」六祖回:「不敢,不敢」,印宗就讚嘆、請教幾個問題:「五祖是怎麼教您們解脫和禪定?」六祖惠能言簡理豐回答印宗:「解脫和禪定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解脫、禪定不是佛法」。

 

印宗很有度量,馬上就知道這個人不簡單,就稱讚:「你說法如金石,我講經如瓦礫」,那個時候他正在講《涅槃經》。如果現在你們是惠能祖師,早就開悟,可是名不見經傳,你們現在去某某山,某某法師在說法,你向他一直說、說、說,他會下來向你頂禮嗎?「度量」﹗這個度量顯示印宗至少是個「再來人」,只是他並沒有透露他是哪一尊來的,我也不便告訴你們,人家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讓別人知道。話說回來,六祖就出家了,所以是印宗幫他剃度的,剃度後,印宗即拜六祖為師,一個長者法師拜一個年輕小夥子當師父,從此六祖惠能廣為人知,所以,印宗是禪宗大功臣;要不然到今天沒有人知道禪宗。

 

所以,印宗法師演一齣戲來告訴我們,成功不必在我啊!聰明的當然要當印宗,對呀!六祖惠能所有度的人,他印宗都有功勞,他輕輕鬆鬆,不用做什麼事,就當個護法而已,所有功德,護法功德比弘法還大啊!對不對?哪還需要印宗自己說《涅槃經》好幾會?他把「法緣」整個給六祖惠能,所以,六祖度的那四十三個開悟的都算在印宗身上,那不是很好?所以,妳說的那個傳承是這樣到現在。

 

學員:師父,我的意思是說,很多人他們沒有遇到明師

 

師父:對啊,那就是因緣、福報的問題啊!但很多人有遇到也等於沒遇到,要不然我請問妳,弘忍會下有幾個人妳知道嗎?上千人,但是有幾個開悟的?一個,六祖惠能;六祖惠能會下有十幾萬人以上,幾個開悟?四十三個,比例是這樣。所以,不要只看到有被點出名的那幾個,遺忘了那些沒被點名的芸芸大眾,他們和這四十三個一樣,何嘗不是遇到「明師」六祖惠能?對不對?那有沒有每一個都開悟?善根、福德啊!自己修行精進不精進的問題。弘忍為什麼這麼有名?表示他的「眾」很多,那有幾個開悟?六祖﹗而這個六祖還是沒來以前就開悟了,開悟後才來的,對不對?所以,神秀坐「上首」,「上首」以現在來比喻是最大的助教,弘忍是教授,神秀是最大的助教,除了弘忍以外,下來就是神秀,他就負責幫弘忍教那些眾,所以弘忍要神秀作偈時,他冒冷汗,遇到這件小小的事情就冒冷汗不知道怎麼辦,很緊張,「我如果寫得不好,表示我修行功夫不好;我如果寫得好,為了要得衣缽,表示我心量不夠」,自己在那裡掙扎不已,這是我用現在的語體文去描述的。所以,最後七擠八擠,擠出一首也不錯、很好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看弘忍多厲害,一看就知道未見性,還在門外,可是,他為了善巧方便讓惠能有機會,他就叫佛寺裡面所有的人傳頌,傳頌這個永為人天福報,你如果依神秀的偈繼續修行,永為人天福報!聽好,「人天福報」,有脫離輪迴嗎?沒有﹗所以未見性﹗然後大家就傳頌啊,認為我們的神秀上首教官,一定是由他得衣缽了。

 

那時候,六祖惠能還在廚房煮飯、舂米、做苦工,他都還不曾進去過禪堂,所以古時候的佛寺很嚴格,新進的,大殿不能進,你得要先做苦工,做到何時才能進?做到你有下一代學弟來補你的位,你才能進去聽經聞法,不然就繼續做苦工。可是,這個做苦工就是中國人的智慧,不論我們是看那些連續劇或武俠小說也好,古裝的那種,當徒弟的不是來了三年都不能學功夫?都是打掃、學習應對進退而已,為什麼?妙法!打掃、應對進退是要他積福報,有一點福報,要開智慧就比較容易。六祖惠能就是福報不夠,所以弘忍要他去那裡做苦工積點福報。然後,他開悟之後繼續躲在獵人隊,又服務群眾又積福報,所以他將來出來應化時,會有比較多眾,他講話才有人聽,這一部分都是「福」。他講的智慧是屬於「慧」,所以,「慧」歸「慧」、「福」歸「福」﹗自古以來,有多少開悟的聖者因為沒有福報,僅管有「慧」卻只能獨善其身而已,因為他的福還不足以去服務到群眾。

 

後來,那首偈七傳八傳,讓六祖聽到了,六祖惠能就好奇地問大家在說什麼?小和尚就把這件事的原由告訴他,六祖惠能於是問小和尚能否帶他前往朝拜?當時,神秀寫了這一首偈,他走到弘忍的禪堂,要踏進去又不敢,自己直冒冷汗,緊張得很,結果他還是不敢面見 師父,直接呈上這首偈,怕被當場批評,顏面盡失!只好想一個辦法,他們寺裡剛好有一面牆,本來要請一個畫工去畫達摩血脈之類的圖,結果神秀就把偈寫在牆上,弘忍出來看到,就告訴畫工不用畫了,把偈留著讓大家傳唱,結果傳到六祖惠能那裡,他請小和尚帶往說是要朝拜,「既然你們傳道的偈這麼好,我也要來朝拜,我也要永為人天福報」,結果他看完後就說:「我亦有一偈」,當場有一個江州官員張別駕,就有點輕視地對六祖說:「你這個獦獠,也會作偈?」獦獠就是土人、鄉下人的意思,不識字的也會作偈?所以,六祖才會說出一個名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忽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忽初學即造無量無邊罪。」張別駕一聽就嚇到,這種話怎會是一個不識字的土人所說,於是答應要幫六祖寫偈,因為他不識字、不會寫字,所以由張別駕代書:「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寫出來,大家都嚇到,獦獠也會作偈?何時使之成肉身菩薩?結果,弘忍知道了這件事,便把偈抹掉並說:「亦未見性」,為什麼?如果大家傳唱,便攸關六祖惠能的性命安危,因為大家瞧不起他,會爭衣缽。結果他又回到廚房舂米,弘忍於是走過去以錫杖敲三下,叩、叩、叩,說:「米熟也未?」六祖回答早就熟了,欠篩而已,言下之下就是說欠缺人家印證而已,我早就開悟了,只是沒人跟我印證而已啊!

 

弘忍敲三下,六祖就知道了,「半夜三更,到我的禪堂來」,三更到,六祖惠能一走進禪堂,弘忍趕緊關上門,並以袈裟遮蔽窗戶,不讓別人知道,在裡面為惠能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立刻回應「師父,不用講了,我全部知道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幾句就是他印證的,結果開悟了,五祖趕緊傳了衣缽,這就接到我前面說的那一段,五祖趕緊送他到河邊,六祖說不識路,五祖說沒關係,我會先帶你一段路等等。這是他得衣缽的過程,然後就開始逃難,苦厄的人生就展開了,因為佛寺那些人知道衣缽已南傳就開始追殺,追、追、追、追到他躲在獵人隊十五年才出來。

 

所以,聖者不好當,我若說了,你們大家不曉得會不會就退轉了?耶穌怎麼死的?穆罕默德怎麼死的?大家都死得很慘!孔子周遊列國有好過嗎?那是我們現在福報較好,民主時代。好像沒有一位聖者是好過的,對不對?六祖是被人追殺的,釋迦牟尼佛被人丟石頭要致祂於死地的,你們都不知道吧?聖者都這樣,要受盡屈辱,我們被人隨便毀謗一下就氣呼呼?對不對?所以,我說那個「願」若定得高一點,毀謗?感恩喔﹗又來成就我了,我又升一層了,到時候習慣了,沒人毀謗你了,你還得去找人「拜託,你來罵我一下」,讓我境界提升。古代真的是這樣,自古聖賢皆寂寞。

 

你們以前對六祖惠能「禪宗」第六祖師的印象如何?很厲害啊!可是都不知道他是這樣。他家本來就貧困,他爸爸本來當官,被左降,貶官的意思,當的官不大又被貶官,很早就過世了,所以和母親相依為命,他的工作就是撿柴、賣柴,以賣柴維生,在那個時代,這種行業是最低賤的,結果拿柴去某家店裡賣時,剛好聽到旁邊一位讀書人在唸《金剛經》,他一聽到就請教那位學者,這經是從哪裡來的?因為古時候的經很不容易得到!都是手抄的,沒有印刷,所以有經的人一定滿不容易、不簡單的,那可以得到這個經的來處更不簡單了!那個人就告訴他是東山的弘忍大師在弘法,他要我們依《金剛經》修持可以怎麼樣、怎麼樣,六祖惠能聽了非常歡喜,便用一些銀兩將母親安排好後,即離開前去禮拜五祖了。你看,人家這麼放得下,可是,他不是不孝順喔!他是將他母親安置好了就放下了,就去學道了,禮拜弘忍後就再也沒回頭。

 

六祖聽別人在唸《金剛經》,結果就開悟了,而唸《金剛經》的人沒有開悟。你去設想,那個唸《金剛經》的人一定是不斷重複唸過好多次了,可是六祖惠能不識字,他從來沒聽過,只是從旁邊經過,聽他唸了一段就開悟了,所以,那就是我常告訴你們的,如果你們能「離心意識」去體會人生,每一件事情都能開悟,不需要人家唸《金剛經》,剛好那個時候心清淨極處,啟發,《金剛經》就是那個緣,遇到他累劫的因起用,所以開悟,而我們的煩惱、習氣太多了,所以唸上萬部()也沒辦法。

 

師父:末後,還有什麼想瞭解的嗎?這種道理就類似那天我告訴你們的那個例子,「削指」的那個公案,如果我們手指舉起來卻被人家用刀子削掉,我們第一件事情想的,是哪裡有醫院,要趕緊去找醫生,而人家是一被削掉,當下開悟。所以,法非定法,看各自的根性。那個公案你們知道嗎?「削指」,沒聽過嗎?我說大略就好,有一個法師,他的信徒很多,幾十年來,當信徒來請教問題,他都這樣比起一根手指,信徒就滿心歡喜「懂了、懂了」,就回去了。他身旁有一個徒弟跟隨他十幾年了,就把它學起來。有一天,他告訴徒弟「師父要出遠門三天,這三天有信徒來,你就跟他說師父出遠門,等三天之後再來」,徒弟說「師父,交給我就搞定了」、「沒問題、沒問題,交給我」,師父就安心的出門了。三天後回來,師父就問徒弟「這幾天有沒有信徒來?」徒弟答「有啊、有啊,很多啊」,師父又說「你有跟他們說師父出門,今天才回來嗎?」「師父,交給我就搞定了,我跟在您身邊有十幾年了,也學得一把功夫,信徒來,我每個都向他這樣(學師父比出一根手指),師父驚訝「什麼?你再說一次」,徒弟又學了一次「這樣啊」,結果,師父瞬間拿起刀子削掉徒弟舉起的手指,徒弟當下開悟「那是你的,不是我的」,那就像書法,字各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