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時間:2008年12月13日(農曆十一月十六) 19:00~21:00
地點:屏東東港魚問屋(屏東縣東港鎮光復路一段148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如果有福報,人生的財富是追著你跑的,「財富」我們不要狹隘的定義只是錢而已,資糧也是財富,我們現在的眾生大部分是追著財富跑,就像狗兒在追自己的尾巴,一直轉圈圈也咬不到。有沒有看過狗這樣做?有喔!很痛苦、很累,牠不知道只要換個方向,尾巴就會追著牠跑,這樣又輕鬆(師父笑)。
美螢師姐:剛剛我停車時沒有注意到水溝蓋,聽到嗶了一聲,請問 師父,您的車子會嗶嗎?
師父:我的車子應該不會吧!妳是撞到它嗎?就拿我的車子來跟你們分享什麼叫「享有而不要擁有」。好好的沒事,人家要把車子過戶給我,我馬上就收到一張三千元罰單,沒過戶就沒這個事,車子變成自己的就有這個麻煩。那是從北部開下來的時候超速,在路上被照相,車主也不知道,然後就交到我手上,我那時候拜託他不要給我,借給我就好,他堅持要給我,就自己去過戶了,把車子交給我後,他自己坐車回去,而我就等著收罰單。
我們有「享有而不要擁有」的觀念,人生就會比較自在。人有一些痛苦從哪裡來?就是從「擁有」的概念來。「擁有」有很多名詞,控制欲也好,簡單一點講就是「想要得到」,這是「我的」(又叫「我所」)跟「我」。「我所」就是我擁有的這個東西,「我」就是我自己(相對的)。我們這種觀念產生的時候,這個東西是我的,我的我會去享用,但是放不下,所以在享用時有不如意的部分,就會開始鬱卒、開始起伏。「享有」是什麼意思?這個杯子不是我的,人家拿給我用,用完就沒了,下次呢?要用的時候又有了。如果我「擁有」它,就要帶著它跑,等一下開車又不敢隨便停車,提高危險性,這就是擁有。所以說,看破、放下而已,「看破」就是了解,了解生命的真理,你了解了才做得到,「放下」是做到、去行動,我們有所行動一定要有了解,了解它的道理,我們說得淺一點叫道理,我們了解了道理就很容易做到,因此,我們做不到就是我們沒有了解得很深,所以我們會有疑惑,會沒有信心,所以就不會放心去做,如果能看破、放下,人生就解決了,就不用坐在這裡聽人家嘮叨了(師父笑)。
動物的執著也很深,剛剛那隻狗就一直在叫,大家在這邊吃飯的時候,牠也有吃,但永遠餵不飽,所以也表示永遠有東西可以控制牠。
前幾天去高雄,先到一個朋友那裡,我去了看到一隻迷你豬,但是跟之前的那隻又不一樣,再走進去,又有一隻更小的迷你豬,這隻兩個月,前面那隻是一年多。主人很喜歡分享,他說:「那個豬很聰明。」「跪下!跪下!」他要牠們跪下,豬不跪下,主人就拿一些菜,牠們就跪下吃了。「乖!乖!還會別的喔!握手!握手!」豬很好教,因為好吃,吃不到就配合,就受人控制。豬的世界,牠們的生育率假設十隻或十二隻,一批生下來就會有一隻豬王,牠比較會搶食物,牠會跟旁邊的鬥,鬥到其他的都不敢去吸奶,牠就一直吸,等到牠飽了,其他的才可以去吸,那就是豬王。現在我要養一隻豬公,當然選豬王,因為豬王比較聰明,比較聰明也比較愛吃,比較愛吃就比較好教。你們不知道迷你豬的定義是什麼?體重在一百公斤以內,如果不要讓迷你豬長大就要控制食物,給牠吃菜,你如果讓牠吃餿水或吃飯……等等,牠就會變得很大隻。好像就是從重量去定義。
莉玲師姐:有一位藝術家養迷你豬,小時候很可愛,大家抱來抱去,現在已經抱不起來了。
師父:有一次我去阿雲她家也是,她家後院有一隻很大的豬,她說那是迷你豬,當初哪知道會變得這麼大?
那天我跟阿財在討論謄稿的事,可是我只講到一半,你們沒有聽到,我順便跟你們講,你們不是提到前面那個「啊」字可不可以刪掉?我說可以,那天我就沒有細說。接下來我又跟阿財表達這個,可是好像很多事又不是只有這樣,你們慢慢去了解佛經為什麼一字無量義,而不是一句無量義喔!是一字就無量義,也不是一本經無量義。你們最近有沒有再上部落格去看,我有重新整理過,把它排在一起,你去看那個原來刪掉的字,有的「啊」放在前面是「若」,有的「啊」放在這裡是「那」,有的「啊」放在那邊真的是很奇怪的,讀起來不順,可是有的「啊」放在那邊卻可以有一個表情。我們說文字它有表情,就像畫圖有表情,音樂劇也有它的表情,少了那個東西就不夠生動活潑。我講到那個無量義,接下來講什麼?很多人對天語、靈語很好奇,我舉一個例子,當年台北樂團有一位朋友,他有一次問我:「你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我說:「這個字有太多意思,放在這邊是這個意思,放在那邊是那個意思。」
所以如果我們的觀念太制式,就只會用一個對等方式,就像我們學語文,這個字就是什麼,翻譯成什麼,也因此很多人想要了解天語、靈語,永遠沒有辦法了解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你還要從那個字來對應人間的用詞是那個意思,那就沒有辦法。所以真言、咒語亦復如是。接下來他又說:「你怎麼每次都講同樣這一句話?都講這個發音?」可是他不知道每一次表示什麼?時空都不同,時空不同,用那個字表達的意義就不一樣。所以去謄這個文字稿的時候,要去發現這個語助詞,它表面看起來是語助詞,語助詞就是沒有意義,可是沒有意義的語助詞放在這邊卻有它的意義、意思。
你們可以慢慢去體會,有的時候也不要躁進(太急),因為我們不是為了一個目的而想要結果趕快產生,而是藉這個機會,讓你們透過這個動作來成就戒、定、慧。所以,現在我也比較建議一個完整的內容,可能就由一個人去處理就好了,不要急,其他有空的人去做其他的單元。為什麼?因為它有連貫,切這部分給你,切那部分給你,好像在做工,如果我們悟性沒那麼高的時候,我們很難從那個斷章取義的部分去了解、深入;甚至我們在講話的時候,是第一段跳過好幾段,到第十段會承接回來,如果你從這邊切割,你這邊的用語可能就會懸殊了,就沒有辦法連結,那個完整性就缺少了;缺了這個完整性,回溯給自己,你也沒有成長到,你只是被派工作,還打字打到眼壓升高。
那天去台北,有三個人坐在我面前,說他們現在好好喔,有人請他們出來喝下午茶。因為他們都是長時間坐在電腦面前工作的,做到眼壓很高,還是不能離開,那樣工作品質就會降低。
我們比較天馬行空,比較沒有一個制式性的主題,雖沒有主題,但有它的主軸,這兩者不太一樣。像我們這樣,要去外面做講座很難,我們開玩笑說有些人可能也不太歡迎我們。那天我們去張啟華文教基金會,他們就感到好奇,因為一般講座就是要有大綱、內容,先送給那個主辦單位,或者先說明你要講什麼,結果我們沒有講義,也沒有大綱,這對他們來說很抽象,因為他們不知道你要講什麼?
師父:你們最近有沒有什麼疑問?若要修行成長就是兩個字「如實」,不是去知道很多;並且,一直強調「做到」,「做到」就會有它的能量,無形的能量就存在。從哪裡做?剛剛說妳(一旁學員)的學長,他有沒有來,跟我也沒有什麼關係(編按:一旁學員的學長本來說要來卻沒來)。可是從這一個例子可以讓我們了解到,原來它變成這個社會上的常態思維,好比我答應你一件事,接著我就忘記了。一般人不會覺得這是多嚴重的事情,可是因果就存在了,不管你認為嚴不嚴重,因果就存在了,這個就叫打妄語;我們妄語了,人生就不可能好。
十善業道裡面,「口」佔四份(身三,口四,意三),就是我們很多事情很容易因為講話而造成負面(結果),所以為什麼很多時候要去做「止語」這個動作,就是﹝惦惦﹞(台語:保持靜默),不要說話,不說就減少錯誤。可是不說話還有意念啊!意念也是有啊!所以如果我答應你一件事,我做不到,我就要跟你報告:「不好意思……」你知道了,點頭了,這筆帳就消了。所以,我們生生世世為什麼會攪很多的業,就是都不這樣做,我跟你說了而我做不到,我也忘記了,忘記了還是有業。忘記了對你來說是真的忘記了嗎?就算真的忘記了,業還是在,跟有沒有忘記無關,起心動念就是一種造業了,因果不空,所以現在的人很冤枉就是這樣。
「如實」就是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很多事情要提起觀照的能力,而不是永遠落在文字般若。般若有三者,除去「文字般若」之外,裡面可以涵容兩個,即「觀照般若」跟「實相般若」。觀照般若還不算數,要契入實相般若才算數,我們通常在文字般若上捉摸,我們都忘了「反聞聞自性」來提醒自己一定要落實。「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都是出了事情才來緊張,那時候就來不及了,因為結果已經產生就只剩下一個方法,要去承受;這時,你如果用不開心的心態去承受,又再造業,因此只剩下一個方法而已,就是用著開心的心態去承受。意思是我們人生都有苦難啊!而苦難怎麼來的?就是我們常常在不經意也好,經意也好,不刻意也好,故意也好的情況下,造下了因,你不可能把它消掉,你只能怎麼樣?「受」!「受」就是佛家講的「還」,人生酬業嘛!酬償業障,你要「還」才能消,不還永遠存在那邊!你如果永遠不還,利息就一直增加,你越晚遇到,就越難處理。二十一世紀很多奇奇怪怪的現象冒出來就是這個原因,但我們遇到不好的都想先避開再說,不願去面對。
所以很多佛學上的用詞,最近我們會比較少講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說得很美,但是沒有一個做得到,可是不說又不行。比如說,我們從小成長的過程,有很多人告訴我們要平常心,我們都聽過老師教我們要平常心,但你們有沒有想過:「老師你自己都沒有平常心,怎麼叫我平常心?」佛家就說:「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他自己沒做到,他跟我這樣講就沒有那個攝受力,就是你們說的吸引力,淺說、深說而已。
我們接觸到一樣事情,沒有吸引力就產生不了作用。我們只知道那個片面的知識、常識,大家都知道平常心,然而佛家講的平常心要再深入啊!平常心如果不具足真正所謂的清淨、平等、正覺,你哪有平常心?所以,聖者是凡人成,順境是凡境,逆境才是仙境,這是道家在講的。我們以為仙境一定是什麼事都沒有,道家說,當我們遇到人生的順境,就是凡夫俗子的境界,遇到逆境是仙人的境界,因為心有本事如如不動去應化一切。梅花香自哪裡來?天氣如果不冷,花是不會香的。冷就好比逆境,逆境中才有那個芬芳!才有那個仙境。
所以古時候聖賢的思惟,其實是我們現在的凡夫不太容易去契入的,我們會有一堆疑惑,而就算知道了,也不知道怎麼去做?所以現在的人在生命成長也好,修行、接觸宗教也好,都有一個很大的斷層,這個斷層是什麼?就是「基礎不夠」!我們現在的人比較好高騖遠,說破嘴了,要儒學的人去落實《弟子規》,他們不願意,覺得那個層次太低了,那是在教小朋友的,他們認為學四書、五經、古文觀止這些比較高尚,問題是他們沒有落實《弟子規》,就永遠做不到。《弟子規》是我們剛剛講的那個基礎,如果沒有那個基礎就會有斷層。
事實上,《弟子規》乃至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都不是教我們死板板的,也不是叫我們去讀,也不是叫我們去跟人家講,它是一個標準,要我們去做到。我們如果沒有做到,我用佛家來講,十善沒有做到就沒有能力學佛,不是他不願意學佛,而是沒有那個能力(因為沒有基礎)。就好比說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的學分沒修滿,那個實質的能力沒取得,我們就沒有辦法讀大學,沒有取得大學的實力,也永遠沒有辦法讀碩士、博士。我們現在的人都想直接從碩士、博士去契入,都不要幼稚園、小學,所以社會亂象頻頻產生。
事實上,說到極處就是那個能量場失去平衡,善的能量不足了,善的能量不是從我們「知道善的道理」而來,是我們「落實善的道理」,做到善的這個標準,就會產生善的能量磁場。如果善的能量大過惡的能量時,這個社會就平順,就比較不會有天災人禍。現在不是,現在是天災人禍很多,從結果去導回它的因,就是這個善的磁場比較薄弱;可是我們在外面常常聽到很多人在講善啊!我們就會產生疑惑?如果大家都講善,為什麼災禍還是這樣?表示很多人都是「講」而已,沒有「做」,關卡就在這裡。有那個老公公、老婆婆,他們也沒讀什麼書,可是人家有做到,人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理如法的過他們的人生,所以他們本身就是善了,他們不用再去找一個善來做;而我們欠缺這個善,所以還要找個善來幫我們導正回來。
善的標準又是十萬八千里,現在有在回溯生命成長的人,可能也不盡然有個幸福的對等,因為善的標準不一樣。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建構在我們自身的貪、瞋、癡上,我們學一個東西是為了滿足我們的貪、瞋、癡,好比佛法說的:佛法是教我們斷貪,不是換貪的對象。不過我們看看坊間,有幾個學佛的人不貪佛法,這就有問題!「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貪佛法還是貪!還是不善。
所以善、惡不著,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了。善跟惡不執著了,那個叫做清淨,清淨了就進入所謂的四聖法界。在四聖法界如果清淨跟善都不執著了,就超越十法界進入一真法界。所以,我們要慢慢去了解這些理事因果,要去提升自己,提升一定是從「行」來,不是只有「解」。解、行其實是一如,可是我們很難做到我了解這個道理就馬上做到了,我們很難這樣,所以要按部就班去了解,一個一個去落實、去做到,做到就解行相應,解行相應才不會有所偏頗,所謂「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無明跟邪見都不對,都沒有辦法使我們生命圓滿。
師父:淺淺的說,看諸位有沒有要提出來探討的?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可是眾生只緣心迷而不能自悟,悟就是了解;我們講淺一點,悟就是我對一件事的理事因果明白了,這就是開悟了。所以講悟後起修,我知道了,知道了以後要去做,所以解行圓滿。六祖惠能大師什麼時候開悟的?算起來二十來歲就開悟了,為什麼他遇到弘忍大師,弘忍大師派他去後山舂米、撿柴、煮飯給人家吃?既然「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為什麼還要他去那邊煮飯給人家吃?「行」啊!「積福」啊!所以這個就是古時候中國人學功夫的概念,一般說的學徒學功夫,剛開始三年內不教功夫,那麼三年都在幹什麼?去掃地、煮飯。而不知道的人會說:「我是來學功夫的,你怎麼叫我去掃地?」那個叫「積福」,你若沒有福報,就沒有辦法去長養你的智慧。
六祖惠能大師八個月在廚房後院舂米,得到衣缽以後,躲在獵人隊十五年做廚師,為獵人服務,因為從當中磨鍊他的心性。他開悟了,不過他的「行」要圓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他透過在人事當中去鍛鍊他的靈性,不斷不斷一直往上提升,他以後出來說法才有人要聽;他如果沒有那些福報,誰要聽他說法,所以「福慧雙修」,福在慧先,階段性是這樣。有智慧而沒有福報的人,難免會鬱卒,因此才有懷才不遇這句話;但事實真相是沒有懷才不遇這種道理,這個世間有懷才不遇概念的人很多,「我這麼厲害,為什麼我會這樣……」,所以世間才有聰明反被聰明誤;你既然很聰明,怎麼可能會被誤?這就是因為那種聰明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六祖被派去做那些工作是在磨鍊心性,「不二」啊!要契入那個「不二」才是佛法。我們如果有這邊或那邊,還是選個中間平衡,那都是偏在一法,都不是佛法,那是方便說而已,基本上,到「大乘」就要有這樣的概念了,所以偏在一法還沒有辦法導入所謂的「一乘」。所以不偏空,亦不執有,空有不二,不二的圓滿便成就圓滿的佛性。到那個時候成就圓滿的佛性,實在說也沒有一個佛性可以成就,歸無所得,歸依,歸無所依,本來無一物,要依什麼?是我們眾生的迷惑,妄想起念,有一個物,所以又落在一法,千說萬說也不過是個方便說,一個引導而已。
佛法不離方寸,不離自性,自性是佛法,沒有眾生哪有佛法,有眾生才有佛法。眾生是病,法是藥,我們不可能先發明很多藥來等人家生病。如果這個時代沒有這種病,而我們先發明一種藥來等未來這種病出來時對治它,這樣會不會有這種病?《金剛經》有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是真理啊!如果這樣,你就要準備提心吊膽等著事情發生!有很多癌症病患多半是自己嚇自己,嚇死的啊!這表示什麼?如果不要怕,回溯回來內在的調節,「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這時候,哪有這些壞細胞,就沒有了啊!癌細胞也被轉化了。
「清淨的心是抗體,慈悲的心是解藥」,對調也都可以,一即一切啊!我們有著慈悲清淨,我們的細胞就慈悲清淨;慈悲清淨哪會有那些壞掉的細胞,階段性是「過去因,現在果」。所以,一定要去接受,連承受都談不上,承受還有點不願意,接受是一種歡欣包容,和合一體,細胞不好的狀態就很容易去轉化掉,這類例子屢見不鮮,太多人都有做到。
「菩提自性(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了一段很重要的話,世尊跟阿難說:「第一件事情,苦尋明師。」這個很難,明師在這個時代很少,而其實還不是最少,是因眾生福報不夠的關係,好比我剛剛舉狗的例子,你們說烏魚子好不好吃?若先不說好不好吃,以世俗的價值觀,烏魚子至少還滿貴的,牠(魚問屋主人的狗)把整塊吃掉,上千元的烏魚子都被牠吃掉了,但馬上吐出來,如果牠有福報就消化掉了,而沒福報的就都吐掉了,吐出來還帶胃酸,喉嚨還會不舒服。
佛法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法就一句話而已,「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是看我們有沒有辦法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每一件人事物去返照,這叫佛法;要學,這樣是最快的,這叫「根本修」。我們大家都會說「觀照」嘛!《心經》第一句「觀」就說完了,「觀」是對內,不是對外,對外就落在心意識(執著、分別、妄想),所以把執著、分別、妄想拿掉,婉轉而言就是轉化掉。世間的觀察一定是邏輯的,邏輯一定是執著、分別、妄想。
所以我們要去了解文字的時候,一定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名字是術語,言說是在表達,不是在文字本身,思維(心緣)就是我們的思想,而我們都用這些去理解,所以我們都無法解脫。這就是我剛剛講的,永遠落在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所以要透過文字般若,提起我們內在的觀照能力,「返聞聞自性」提升變「觀照般若」,觀照般若訓練久了之後,才能契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根本智」,般若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眾生比較喜歡從文字般若去捉摸,這個叫「後得智」,有所知,所以有所不知。所以這兩個如果對調,我們永遠得不到般若智,勉強有世間般若,可是出世間般若很難得到。
世間般若跟出世間般若那條線的差別在哪裡?在於有沒有煩惱。如果你在人世間還有煩惱,表示你的般若就是世間般若,出離不了,所以一定要沒有執著、分別、妄想。我們如果有執著就沒有出世間般若,我們的般若就是一種聰明,不是真正的智慧,這個聰明足以應付這個地球一些拉拉雜雜的事情,可是能不能解決煩惱?不能解決,那個要再超越,入所謂的出世間般若。
所以,執著一定要沒有,再把境界提升上去,分別沒有了,更上去妄想沒有了,妄想沒有了,證得一切種智就是妙覺;妙覺下來是等覺,再下來一切智(阿羅漢)是正覺。所以,正覺是佛家的入學班,阿羅漢以降,基本上要學佛的能力都還不足,只能算是聖賢先修班而已,結個緣。
所以,阿羅漢以降,福報就很重要,福能幫助增慧,如果沒有那個福,很難遇到明師,很難生在中土,也很難得到人身,佛法也聞不到(聽不到、接收不到),這四樣如果沒有,要如何成佛?不可能!只能說眾生皆有佛性,我也是未來佛,至於是什麼時候的未來?不知道,最多是這樣。我們如果再聰明一點就會感到鬱卒了,因為過去生的同參都在當菩薩救度眾生了,我們還在這邊當﹝黑肚蟲仔﹞(台語,形容業障深重而渾渾噩噩度日的眾生)。
但是也不會都這樣啦!眾生皆具十法界的因,每個人都有,所以善導大師才說:「總在遇緣不同。」看你們遇到什麼樣的緣,去把你十法界的因快速調出來,我們如果遇到十法界的人道,我們就永遠做五戒十善,而如果在人道遇到一乘圓教的緣,你就很有可能從一乘圓教成就,由一乘圓教就直接頓超大乘,就是六祖的方法,一念頓超如來地,那要不要修?「道本圓成,何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是我們眾生的妄想,把本來這麼美好的狀態打下去了,以為外在還有一個美好,而開始往外追逐,所以離得越來越遠。
你們很幸運在六道裡面的人道,苦樂參半,所以佛示現成佛(不特指釋迦牟尼佛)有那個修證、提升的狀態過程,都在人道示現成佛。當中,有兩個道不會,一個叫無色界天,一個是地獄,因為地獄太苦了,無色界太自負了,自負到認為自己就是佛了,可是祂不知道那個還不是啊!那只是在四禪八定裡頭,並沒有超越輪迴。所以,會有菩薩去地獄,可是不會有佛去那邊。無色界是純靈的狀態,一般說無色界就是沒有身,老子說的:「吾有大患,患有此身。」這個肉體是很大的限制、麻煩,這是最大的憂慮,所以他極欲修行提升,不要再有這個色身了。
整個世界來說,狹義的靈界是特指無色界天,可是祂是不是完全沒有身?也不是,祂有身,可是祂的身不是物質之身,祂的身就是一般講的靈魂,那個靈魂你沒有辦法用物質去定義它。靈魂還不是最終極的,靈魂背後還有法性。很多科學家、靈學家把靈魂當做最終極的,說:「人沒有真正死掉,還有個靈魂。」其實,靈魂還是會死掉,靈魂就是無色界天的身,祂也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這些。因此,末後還有什麼?還有「行苦」,祂到壽命最後那天發現自己原來沒有出輪迴,就會心生瞋恨、謗佛毀法,說那是假的,所以直接墮地獄,所以這兩處也是八難之一,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法。
地獄跟無色界天,一個是太痛苦,一個是太幸福,所以沒有機會去思惟這些,而人道差不多在中間,苦樂參半,比較有反思的機會,所以佛在人道示現。其他的道有沒有佛在說法?也有,只是祂比較不在其他道去示現成佛,所以「人身難得」的原因是在這裡。有些形容得到人身如爪上塵、盲龜浮木、須彌穿針,這個你們知道嗎?就是說,你下輩子還想做人的機會就像爪上塵,手抓起一把土,你把它放掉,塞在你指甲裡的灰塵,跟整個地球的灰塵的機率,要做人的機率就這麼小,有概念了嗎?所以人身難得。盲龜浮木是什麼?大海很大,一隻盲龜在那邊游啊游,浮上來的時候剛好遇到一塊浮木,這樣的機會多不多?這就是做人的機會。須彌穿針呢?我們不要講銀河系的頂端,我們講地球的喜瑪拉雅山就好,你站在喜瑪拉雅山的頂端拿著一條線,另一人站在東港這邊拿一根針,線射過去,能準確的射進針孔,做人的機率就像這樣。現在的人不了解這個,因為我們從小沒有這樣的理解,從小沒有理解表示什麼?我們沒有福報,所以沒有機會知道,就這樣而已。
在這個有為的世界,福報還是很重要,不能把它斷除,「上功不昧下行」。如果說那個是世俗、那個不重要,但是你要解脫,如果連這個都不能圓滿,如何能解脫?所以說到圓寂,不是死掉叫圓寂,是活著叫圓寂,「圓滿一切諸功德,寂滅一切諸煩惱」叫圓寂。我們想要圓寂,覺得圓寂很好,我們要先問問自己功德圓滿了沒?還有沒有煩惱?如果還有煩惱,就沒辦法圓寂。功德比較抽象,我們就看有沒有煩惱,有煩惱就不會圓寂。(師父笑)
所以學佛很簡單啊!不是在術語上捉摸,是從我們可以理解的義理,看有沒有做到,這樣就解決了。所以我剛剛才說,只要有擁有的概念,你就不可能圓寂,為什麼?一定會有煩惱,想要擁有而擁有不到,一定有這種機率,那就沒辦法圓寂。所以剛剛講八難之二,這就是八苦之一,(八苦:生、老、病、死、五陰熾盛、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做到皇帝也是這樣,乞丐也一樣,狗也一樣。
雅聰師姐:在小朋友的生活環境裡面,我們要不要盡量避免給他那種比較不好的訊息?
師父:對啊!如果可以的話,當然是這樣。我們說避免是從反面來講,而從正面來講,就是你創造好的環境;環境有好幾個層面:軟體、硬體、氣氛、磁場……等等。就是說,我們六根接觸到的六塵是什麼?給他看的是什麼?給他聽的是什麼?給他的觀念是什麼?這個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才有「孟母三遷」。第一次是說屠夫還是道士?屠夫。想一想,不妥當,長大不就變成孟屠夫,所以搬家。七搬八搬,搬到墳場附近,每天有道士(做喪禮儀式),孟母發現這樣也不行,孟子長大不就變成孟道士。後來就搬到私塾附近。我們在講的這個事相只是「一」,可是我們可能要去拓寬思惟「一即一切」,因此,不是環境這個有為的對象而已,在那個有為的對象隱含很多無為的訊息。你說住在墳場附近,只要遮起來不看就好了,並不是這樣講,因為他在那個大環境裡就會這樣,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所以,創造環境在階段性是很重要的,最大的影響環境就是父母本身。父母本身的言行造作就是最大的環境,尤其對小孩來講,所以再三強調《弟子規》不是在教小孩的,是家長做給小孩看的,不是叫小孩去讀的,是家長要讀。為什麼現在的家長要讀?現在的家長是指我們啊!因為我們小時候沒有人教我們,所以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現在才要重讀。
那麼這個示現是普遍社會的現象,普遍社會的現象是什麼?是大家都不知道,不像古時候,古時候沒有那本《弟子規》,小孩子生下來就學大人的弟子規,所以他不需要那本書。這個小孩長大後,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就是弟子規,所以他的小孩也在學,以前是這樣的啊!現在的人比較沒有福報,需要看那個書;看書就有那個連帶關係,容易變成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如果沒有去落實,就沒有辦法契入實相般若。「文字弟子規」沒辦法契入變成「實質弟子規」,於是我頭腦裝的都是《弟子規》的知識、常識,但是小朋友都看不到,因為我沒有落實。佛家講「光」,就是我的光顯不出來,光就是指智慧,或者氣氛也好,「一即一切」,用在不同地方表達不一樣。因為自己沒辦法落實,所以要怎麼要求小朋友做給他們看?所以自古以來身教都是重於一切。就像我們常在講,如果你們來這裡看我們言行舉止很不如法,你們還要不要來?
那天有兩個女士來,她們就說很難理解那個道理,你不要以為講「身教才可以怎麼樣」很簡單啊!一般的人都還是不能理解。所以,那天我才跟你們說,即便階段性你們在看《弟子規》、《十善業道經》乃至《太上感應篇》……等等這些,好像是基礎的,可是現在踏入社會卻是他們的高標準,有可能是一輩子夢寐以求都做不到的,可是卻是我們的最低標。因為那個還是世間法而已,還沒有契入大乘,更何況要契入一乘,那叫「望之項背」;只是說,讓我們遇到了盲龜浮木的機會而已,但還不是可以脫離輪迴,那個再說。如果你連盲龜浮木都沒有了,要怎麼脫離輪迴?所以不要小看我們的低標,要去落實。
我跟剛剛講的那兩個女士舉一個例子,我說如果妳們以後要來請教問題,而我跟妳們說:「我現在很難過、很鬱卒,妳們等五分鐘後再來,我先平息我的心境,因為剛剛看到一個人好恨他……」然後,妳們請教問題,而我跟妳們說:「妳要怎麼樣想就可以了……妳不要這樣,要放下……妳不要那麼計較……」請問妳們要不要聽我的?對啊!身教而已!我也沒有叫她們要怎麼樣,只要我自己落實就好了。她們說:「這個世間不可能有人會那個……」我說:「是妳不可能,不是不可能有人。」如果說不可能,那我們豈都不是人了,說不可能有人能做到怎樣,當最低標我們有做到一些,那我們就不是人了?
所以,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成見去定位這整個世界,這有兩方面,我們不能用我們認知的壞,定義別人都是壞;我們也不能以我們認知的好,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像這樣;因為生命成長、學佛這件事情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所以要學善財童子的精神,全天下只有一個學生就是我自己。所以剛剛那隻狗是不是我們的老師?牠表演一個沒有福報的,吃到那麼好的東西,結果都吐光光,教我們要積福,這樣而已。請問哪一部經典寫到這個,所以這叫實相般若,我們要提得起觀照。
「風行草偃」,看到風在吹,樹倒了,我們就知道做人要謙虛,否則會折斷。所以整個大自然造化就是在教我們自己,那個叫做「道」,道法自然,道無依處,無固定的依止處,就是提起觀照的能力,那個就是,沒有固定。所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不對?是那種東西。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很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是什麼?如果有不對,就是我不對。說真的,這是實話,為什麼?佛法告訴你們了,把宇宙人生真相都已經講完了,可是現在的科學家、醫學家,乃至現在的佛學家都不能了解,因為所有的境界是我們的自現境,也就是說,你自己是正報,你周圍的人、事、物是你的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真理,佛法就是講這件事情。
所以依報是現境,它來自哪裡?自己,自己是正報。所以,自己是能現、能變,人、事、物、環境是所現、所變。佛法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就這三個。這三個用比較白話語體就是指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科學家說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天地鬼神),那個叫什麼?「智正覺世間」。環境、物質等這些生活環境叫什麼?「器世間」。生物等生命體是有情眾生,不特指地球看到的這些而已,這個叫「有情世間」。所以,它已經把整個宇宙人生講完了。我們再講淺一點,宇宙就是環境、人、事、物,人生就是你自己,那它的真相是什麼?宇宙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我們要如何向外在去挪移?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彈指四分之一秒,四分之一秒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一個念頭一個維次空間(一個世界),世間就是這樣產生的。所以一個念頭是多短的時間?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我們自己感覺不到,一個念頭就產生一個維次空間。一個維次空間有多大?一般人的概念就是一個宇宙,一個念頭就產生一個宇宙,它是頓現,不是次第、進化論。進化論是在狹隘的六道裡面去推測出來的,可是事實上是什麼?像電影在播放一樣,一張底片一張底片放,一秒鐘二十四格,每一格都是固定的,一次頓現,連接起來產生相續的幻象,這個叫做世間,你們看到的這些形形色色,那是我們自己產生的。所以縮短來講就像是在做夢,我們的夢境是我們自己產生的,對不對?那整個夢是誰?是你自己,夢是你產生的。
所以整個宇宙是誰?是你自己;整個宇宙是誰產生的?還是你自己產生的。如果能瞭解這樣,接下來就方便了,大家能夠接受的話,那麼宇宙是可以創造的,是看我的「念」要停在哪邊。大分來講:正、反、善念、惡念,善還有很細微,有無量種;惡也有很細微,有無量種。至少我們要往正的走,所以我們的人、事、物、環境才會變善,這些自現境才會比較美好,所以它是很科學的,它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比較傷腦筋的是什麼?就是眾生的起心動念通常是惡的比較多,所以遇到的痛苦會比快樂多,就是這樣來的。所以你如果要改變,希望痛苦少、快樂多,就要開始轉念。
「清淨念」就是善惡都不要,你就能突破維次空間了,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想要契入的世界。這很簡單啊!佛家說禪定就可以契入了,隨著我們自身禪定功夫的深淺,我們契入的空間領域就越廣、越深。到「寂靜」時,就是突破所有的維次空間,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的界限全部都突破了,所以假名「一真」。這不是說不要這十個(十法界),而還有另外一個什麼。上至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是一個你自己,你如何去分別,你如何去討厭地獄,你如何去喜歡佛,那時候就沒有這些了,就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所以,如果比較有在接觸「般若」的,應該就比較了解這方面。
所以這樣可以知道如何去做、去應對,不過這樣也很抽象,但不要急啦!總而言之,我們就是往我們理解的正確方向去,但是不要急。急了我們就永遠會落在一法,那個「分別」就開始出來了;不要急則是你把整個當做「一」,所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用正確的知見,做該做的。你們自己在學有自己的標準,怎麼去提供,那是針對一個總體,不能置身事外。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階段性是叫我們要「善惡不二」,但還做不到,那麼至少我們要選擇一個善。當功夫訓練得力了,我們才有本事慢慢進入「清淨」,「清淨」就是「善惡不二」。心裡還有一個惡,認為這個世間還有不好,就不可能善惡不二,人就不可能清淨。我常說:「不要冤枉到把別人家的垃圾拿到自己家裡放。」眾生都這樣啊!很不可思議啊!我們看到外在的人、事、物會起煩惱,煩惱就是垃圾,那不就是把外在的垃圾拿到自己家裡放。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為什麼會有煩惱,很奇怪?因為把別人家的垃圾拿到自己家裡放。所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佛是全天下最簡單的事情,因為你本來就是了,我們因為有那些「妄」,所以本來「是」的都變「不是」,其實也不是「不是」,還是「是」啊!
回溯回來,所以平時「定靜」的功夫要慢慢去加強,加強就是訓練「心無一物」,階段性方便說,有時候派一些工作給你們做,就是在訓練「定靜」。「定靜」在佛法叫「戒、定、慧」,離開戒、定、慧就沒有佛法。所以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戒、定、慧」,我們不必說得太遠,我們面前的這些食物和水,去吃的時候就要具足戒、定、慧,你們在吃的時候知不知道?不必遠求。
因此,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遇到的就是我們的境界,就是我們要去修正的,不需要翻山越嶺的去找,菩提只在眼前,看我們如何把眼前的人、事、物用智慧去轉化。至少你們都知道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我們喝水的時候要不要讓水的結晶美一點?那就轉煩惱為菩提。水是碳水化合物,這杯水和極樂世界的八功德水有什麼不同?一模一樣啊!但因為我們不是善人,它是我們的依報,它就被我們的能量影響變成不善的水;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那邊沒有惡人,大家都是善人,所以他們物質都是清淨的,那裡的任何人拿到那個水,頓時變成八功德水。我們這裡每一杯都不一樣,因為每一個人的念不一樣,在這個五濁惡世,我們要讓它好一點,不期待它是具足圓滿的八功德水,至少也要期待它是結晶比較漂亮的水。
所以要學以致用,我們人生只要所學不能用,就是浪費生命、浪費精力、浪費金錢、浪費時間。因此,學佛、佛法如果不能改善我們人生的問題,那就是垃圾,「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接觸佛法一段時間之後,煩惱有沒有少一點,我們要警策;智慧有沒有高一點,這樣去檢視。如果沒有,表示若不是我接觸的是錯誤的,就是我用著錯誤的行為及見解去理解,所以得不到圓滿的結果。正確的應該是要「煩惱分分斷,智慧分分長」才對,隨著我們的功夫越得力,我們的煩惱越少,而不是人、事、物的這些形形色色。當你的煩惱越少,你再去觀察你的人、事、物,它也會等量提升,因為它是自現境,不會有所漏失。如果不這樣去警策就枉然了,真的啊!盲龜浮木的機率真的很小,不要錯失良機。
現在大家都很幸運,都有四事因緣裡面的一樣,「人身難得」。而「佛法難聞」有沒有遇到?這有時候在某個層面還是要看自己,因為如果說的是,而我們自己卻認為不是,那就不是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不是,而我們自己能轉化,那也就是了啊!所以「論心不論事」!「明師難遇」確實是很難!「中土難生」,我們現在還滿幸運的,有一些道德良知,可是沒有道德良知的世界總是比較佔多數,所以負面的佔八十分以上;三魂七魄也是七比三;三十七個心所中,才十一個善心所,所以能接觸到中土,真的也是滿幸運的。「中土」是相對「邊地」來講,不是指國家的那個中國,而邊地是指比較沒有文化;但是現在我們不能用文化、文明去講,因為大家會錯解,所以我才方便定義說「中土」是相對於沒有道德文化的地方,有道德文化、道德良知的文明地方叫中土。現在多半的地方都有科學文明,可是不見得有道德文明,這種地方很難存在。
師父:有沒有什麼要分享的,你們的學習心得。我們是說法,不是講經。
雅聰師姐:我婆婆說蓮花公主要她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可是我請了一本《地藏菩薩本願經》回去,她一看到字那麼多就說……(笑),然後是不是……就是一種交差的心態,相對的……。
師父:結一個善緣,這樣而已,產生不了什麼真實的實際作用。
雅聰師姐:但是,那個蓮花公主跟她說這件事情的原因,是因為明年她的身體會有一個……。
師父:一般說劫(劫難),或者關卡。
雅聰師姐:所以呢?要她念這本經?
師父:簡言之,目的就是消業障。
雅聰師姐:因為我自己聽到的時候,不方便說什麼,我只是去幫她請經書回來,但是我聽 師父說過,如果父母的身體狀況不好,我們要回來想是不是我們最近沒有修行……?
師父:這是高標準。所以很多事情要契機,要有善巧方便。妳形容的這一段,我在等著聽有沒有另外一段話出來,妳知道是哪一段嗎?「為什麼要看這一本?要怎麼看這一本?要用什麼心態看這一本?為什麼看這一本就會有用?請妳告訴我。」我不是說妳,我是說:「某某公主,請妳告訴我。」如果這些都沒有,那為什麼這樣就可以?而如果這樣就可以,那麼全世界就沒有苦難的人了。
雅聰師姐:因為如果……會造成我婆婆……。
師父:所以「一經一切經」,我們不能停留在那個迷思。《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確有它的好處,可是要適合這個眾生的根機,如果她能夠念到滿安心的,也不失是一件好事,重點是她還沒看就先倒了。我們看經的目的,第一種是要讓我們得到心清淨,叫做「定」,戒定慧的定,為定而讀,讀到心平靜,定功自然起作用,那就是智慧,這時候,你自然就會理解它裡面在表達的意涵跟那個文章的味道,是那個東西(言外之意),那這樣就產生雙重效益。第二種是要「解經」,要了解就要有人跟她解釋《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這句在說什麼、那句在說什麼;她知道、理解了以後,怎麼樣去修正自己的觀念、思想、行為,用《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標準來修正她的思惟,那就是好事。第三種是「印證」,印證我們先不講。這兩者有沒有?如果都沒有,就是盲修瞎練,如果盲修瞎練就能成就,那麼你們為什麼要花時間來這邊。
我再講一個例子,之前有一個在某某禪寺來參的婦人,她也是半吊子,因為她才接觸沒多久,然後我跟她分享一個觀念:現在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教不好,我用「不好」來形容,都教錯了,以至於現在很多人不了解。她說:「沒有!沒有!是多數的人誤解站講台的人所說的意思。」我說:「他們哪有誤解?他們是連知道的機會都沒有,哪來的誤解?」我要誤解你,還要你說的是對的,我把它想成錯的才叫誤解,對不對?如果你本來都說錯了,我哪來的誤解?所以在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釋迦牟尼佛這麼說。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可是我們自己不能沒有了解,不是《地藏菩薩本願經》本身有好壞,本身都很好,「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所以,我們先要了解這個眾生的根機,了解他的喜好,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才對;而不是照本宣科,只要有劫難的人都叫他讀《地藏菩薩本願經》,所有的都齊頭式平等,全部都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不同的病,怎麼能吃一樣的藥?我剛剛講,「法是藥,眾生是病。」要看她的病根在哪裡?再者,你怎麼能確定她會有劫難?想到這件事情就嚇死了,你一直想有劫難,那麼劫難不找你找誰?我說的是真話。
那天來了一位紫微斗數專家,我跟他分享:「算命、論命是為了立命、造命做先前的準備。」可是,我們現在的人都停留在算命、論命,因此,人生的不安全感更多。照理說,算命、論命是要讓我們了解之後更安心,但現在都不是,你們都有經驗,當你們知道不好的事,是越安心,還是越忐忑不安?(學員回答:忐忑不安)忐忑不安!所以,現在社會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的原因就是這樣,本來沒事情,算命之後就產生一堆事情。一堆事情的意思是什麼?假設你本來會有這個厄運,但在事情還沒發生之前,這段時間你沒有用負面心境去惡化它,「一切法從心想生」啊!而你若是提前兩個月知道,你每天都擔心,你就多了兩個月的惡化,不只是原來的厄運而已,還會更慘。如果算命的要讓你知道,應該是告訴你怎麼去改善,超越改善,超越就要有智慧,而不是一種死方法,現在都是這樣,所以不能改變。你若對所有算命的講一句話,他們一定不會否定「有其可能性,沒有其必然性」;「有其可能性,沒有其必然性」,看哪位算命的會否定?
所以命運是可以創造的。學佛就是有這個好處,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去創造出屬於自己美好的生命,這樣就解決了。創造從哪裡來?要從改變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來,而不是請一本經,我每天去讀它,所以要導回正知、正念。釋迦牟尼佛當年也是在教這個,教大家正知、正念,要大家回去落實,落實之後命運就改變了。如果命運不能改變,我們就無法脫離輪迴,大家也不用學了,那麼我們何必花那麼多時間學這個,浪費生命。如果學了不能改變命運,我去吃喝玩樂也是這樣的厄運,也沒有比較差,我努力一點也不會比較好,那我為什麼要努力?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師父問雅聰師姐:重點是妳婆婆會不會怕?(師父笑)
雅聰師姐:她應該有一點……。
師父:所以跟她分享正確的觀念。
雅聰師姐:我跟她說我們要更改變……。
師父:很簡單啊!了凡先生連壽命都可以創造出來,請問有什麼不能解決的?所以讓妳看那個(編按:師父要雅聰師姐看《了凡四訓》一書)不是看假的!是未來會遇到很多事情都需要靠那一本書。可是,聽好,那一本書不是另外一部《地藏經》喔!不是這個意思!那本書是代表那個智慧,不是隨便在那邊翻一翻書看看,而是要內化成妳自己的,如果有人遇到這問題,妳就可以去幫助他了,適時、當下就可以解決了。生命都可以延長了,生命裡面還有什麼事是不能解決的?七十四減五十三,二十一年!(編按:指了凡先生原本壽命應是五十三歲,結果多活了二十一年)二十一年不算少。淨空法師延壽更多,原本壽命應該是四十五歲,現在八十幾歲了,這不是某一個人的專利,是每一個人的能力,本來就是這樣。
厄運、逆緣對於會學的人來說,通常會轉變成好的結果。所以,沒有善、惡對立的世界,是看我們會不會學而已。我以前常常舉例,再差的木頭也有它的功能,它可以拿來生火。人生要怕的是自己沒有能力,而不是外在的造化。我再舉欠錢當例子,這個大家比較有觀念,假設說你負債一千萬,你每個月只賺一萬元,你看這個負債重不重?重啊!而你現在努力提升能力,每個月賺一百萬,負債有沒有減輕?還是一樣的一千萬,但你的感受有沒有差很多?有啊!如果你一個月能賺一千萬,有沒有負債?沒有,那好比是我在花錢,哪有負債?對不對?是這個落差啊!
所以「業」固定那樣,是我們透過生命成長,有沒有把我們整個生命狀態提升,那是相對的感受,所以厄運這個名詞不是絕對的。有的人負債一千萬,而他有能力一個月賺兩千萬,和一個月賺一千萬的業都一樣,面對的感受完全不同。當然這是負面表列,一種誇飾法,不鼓勵這樣做,有的人是:「我了不起,我喜歡這樣不行嗎?我一個月賺兩千萬,我只是賒帳一下,哪有欠人家一千萬?」現在的刷卡不都是這樣?我不是鼓勵要這樣喔!我是拿這個落差來看我們心境的造化。所以,厄運哪有存在,是在於那個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是超越它的,還是抵抗它的,是這樣。
雅聰師姐:我婆婆很可愛,她聽到我講:「一子得道,九祖生天。」我婆婆就說:「不要修到肩上的擔子那麼重好嗎?」
師父:要留一些給瑞騏(雅聰師姐的先生)(師父笑),那個是自然的事。當然它擬人化,它本來就是這樣,「水漲則船高」,當你一直灌水時,哪有肩膀沉重的感覺?沒有,每條船都同時浮上來,一萬條船也是全部都浮起來,是那個意思。
雅聰師姐:……(說話小聲不清楚)
師父:《地藏經》不就是說這個,講光目女啊!我說大意:光目女的媽媽生前謗佛、毀法,造無量無邊罪,果報是下地獄,她(光目女)很傷心,她請教佛要如何救她母親的方法之後,發心(發大願)努力修行,結果頓超到菩薩位,她的能量就把她的母親度到忉利天,就是去和玉皇大帝做同事,在那邊享福。她有沒有刻意把她母親怎麼樣?沒有,她就是成就自己而已,「依報隨著正報轉」,就是這樣而已。當她去地獄找她母親時,那邊的鬼說:「妳成道那天,她就生天去享福了,妳來這裡做什麼?」(師父笑)地獄白跑一趟,應該到天上去找才對。有時候講到這個也很納悶,為什麼現在世俗坊間一講到祖先,都認為是在陰間?難道祖先生前都沒有積德行善,然後去天上做神庇佑我們的?因此,大家找祖先都是去陰間找(觀落陰),還找得到,真是奇怪!我們不要說是升天,如果生前五戒、十善還持得不錯的,現在去歐洲做人享福,歐洲是一種比喻,那麼他在歐洲,你到陰間觀得到嗎?這是眾生的一個迷思,我們都好像在詛咒我們的祖先,我們都沒有確定就詛咒他們了。
所以學佛的人要有一個「正思惟」,要徹底從「念」裡面就導向善。不然,你們也跟我分享看看,有沒有人曾經告訴你們,說你們的祖先到大梵天做天王的,我很少聽到這樣。大部分都是當你出事情時,就說是你的祖先要來討東西了,說他們過得很不好……等等,都沒有人這樣說:「你們要往那個方向(天上)找!不要往那邊(鬼道)去!因為祖先不在那裡(鬼道)。」這是俗說,真說是本無一法可說。「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所以我們要導回自性那個光明的狀態,「淨極光通達」,因此,我們就要問自己,我們的心有沒有定靜?不是外在的他說那個,那個人又說這個,那些人說一說都不用負責任的。
雅聰師姐:婆婆牽掛著她沒有讀,然後呢……。
師父:所以妳要跟她解釋,「妳沒讀,沒關係啊!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造化的因緣,同時因,同時果,不是在於讀那本書,是有沒有透過這件事去體認到,原來我的人生要往上提升。」往上提升就有諸多排列組合的方法。不過,我有叫你們像現在一般人每天早課晚課唸經求保佑的嗎?我都是叫你們在持的那本經上「一門深入」,我再三強調要去「落實」!落實不是說每天做唸經這件事情就叫做落實,是我要去落實我知道的正確人生觀。至少不要把自己當做下根人,上上根予以教化,中下根以降予以神通,不得已沒辦法,所以跟他結一個緣,他不知道沒關係,讓他有接觸就好了。
有時候跟人家說「阿彌陀佛」,有某個層面也是這樣,不管遇到誰都「阿彌陀佛」,他有沒有信佛沒關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就是結個緣。如果是真的要做佛的,會不會只有這樣而已?「你不用跟我說阿彌陀佛,我現在就是阿彌陀佛」,要不要念佛?佛不念佛,這是高標準,佛不持戒,因為佛不犯戒。你們有看過哪一尊佛自己在那邊念佛的?妳(師父問如芬師姐)會不會自己站在那邊唸如芬、如芬……?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階段性藉著一個佛號來訓練我們定靜的功夫,佛號是一個好的念,可是也是妄念,好的妄念。平常我們會有太多不是好的妄念,所以我們藉著一個好的念來伏住這些不好的念,訓練久了,最後這個好的念也要丟掉。好壞善惡是什麼?也是輪迴,善惡不二的時候超越輪迴(到四聖法界)。
所以,你如果心裡還有一物,你怎麼能清淨?我心裡還有一物,那一物是「阿彌陀佛」,那是階段性不得已,所以淨土為什麼分為四土?有所謂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如果是這樣的人就永遠沒有辦法到實報莊嚴土,更何況到常寂光淨土,要契入實報莊嚴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你自己就是了,沒有靠外在的來引導,你自己念出自性彌陀,你化現的境界就是極樂世界。所以,到那個時候,你手中拿起的這杯水就是八功德水,這個我們有沒有辦法搶得來?沒辦法!我們搶得來的就是我們的依報,而這樣做我們的境界又變壞了,又變成五濁惡世,所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的不得」,你自己創造出來的福報,誰都搶不走。
所以,慢慢在歷事當中去學習,把它看待成是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提起觀照的能力,要不然我們總是健忘的,我們常常遇到境界就忘光了,晚上想了一整夜,早上起來什麼都沒有了,我們通常是這樣啊!所以學一個「放下」,平常不要想太多,該做的、該去應對的就去應對就好,你的心越清淨,你遇到境界(人、事、物)時,就越容易提起觀照的能力,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就是好方法,你就不會卡在是這本經還是怎麼樣。《地藏經》…,聽好喔!我不是說固定有一個方法,而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有能力,就直接幫他導入,讓他對《地藏經》有興趣;有的人有能力,不用看《地藏經》也昇華了,都不一樣,所以「法非定法」。世出世間所有的對待都是諸多的排列組合,沒有一個固定的,今天叫他看《地藏經》得度了,明天叫他看其他的。比如說,我們在調養身體也有階段性,這個階段胃比較好了,下個階段藥又換了幾樣,最後調理到一個完整,不是一下子就全部調過來。如果胃好了,還吃胃藥做什麼?所以我說的是真話啊!佛不念佛,像是這樣說,你們有沒有疑問?「我沒聽過這樣說,你怎麼這樣說?」都可以發問。
雅聰師姐:我有聽過一個故事是說觀世音菩薩念自己,那個故事是告訴我們「求人不如求己」。
師父:對啊!有很多人遇到苦難就持觀世音菩薩聖號,有個人有一天遇到觀世音菩薩,他問菩薩:「我們遇到災難、困難都會念祢的聖號,請問祢都念誰?」菩薩就說:「我也念自己。」這是告訴我們什麼?「慈悲」!祂自己的意思就是「慈悲」,觀世音菩薩表演「慈悲」,因為祂的心念常存慈悲,所以祂自己一定是慈悲,那個念是善巧方便,用這樣的語體文來應,一即一切,你說靠自己也對;但是靠哪一個自己?這就是重點了,靠殺、盜、淫、妄的自己可以成嗎?不行,所以要靠那個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的那個自己,那就成了,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
最近在某個層面有一些感慨,有時候我們還不如一個灶神,人家灶神出現一個晚上而已,俞都先生(俞淨意公)整個人生就改變得那麼好;而我們一直講一直講(師父笑)……,其中當然有他(俞淨意公)的因緣。儒家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篤行就是落實,若沒有篤行,只有前面的話就變成學者,都沒有用。我剛剛講的,有在學,學到最後對我們的生活沒有一點幫助,這叫學者,因為缺少篤行,所以你如果只有博學,就只有世間的般若,沒有出世間的般若;出世間般若要篤行、審問、慎思、明辨全部具足。所以各個不同的學問、不同的脈絡其實都一樣,不同的術語都表達同一個義理。
這樣說會不會太淺了?太淺就對不起你們,「素質這麼好,跟我說這麼淺的……」(師父笑)今天好像人家要結婚,時時充滿著喜事(編按:桌上準備了許多點心,趁著空檔,有學員端著點心跟在座每一位同參分享)。(眾人笑)
學員甲:今天充滿法喜。
師父:佛法難聞,自己的善根因緣福德其實自己就可以去評量。今天星期六,外面的夜市比較多人,還是這邊比較多人?
學員們笑著回答:夜市。
師父:有福報的人比較少,所以要Call一群吃喝玩樂的比較容易,要聽咱們嘮叨的比較不好Call(師父笑)。
那天我才知道人家所謂的藝術治療就是安寧病房,我也很訝異,我都以為是創作藝術。創作藝術可以幫人家治病,聽一聽好像是西方系統脈絡過來的,他們是用藝術這兩個字在安寧病房。最近我們也常去安寧病房,不過是好事,人的好走與否,好走總比壞活好,好的定義就要拉出來,我們剛剛講的:是往生,不是往死。現在大部分是往死,做鬼去,而人死為鬼,其實這是一個穿鑿附會,說久了好像也頗有道理,歪打正著。因為人死本來曰「歸」,人死應該是回歸,這邊的義務結束回到故鄉,我們的故鄉很溫暖,這叫「人死曰歸」。時代的流傳,七講八講,那個音很接近就變成「人死為鬼」,都變成鬼了。(眾人笑)
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在這個時代很有道理,為什麼?鬼道的業因主要是「貪」,而現在的人哪一個不貪?所以,人如果貪心很重,未來世就是做鬼(師父笑)。你們知道了,至少也要做天人,要不然直接做佛菩薩,因為我們如果知道學分就知道如何考了。我們現在知道貪是到惡鬼道,平常我們就要訓練不要貪,我們就跟惡鬼道絕緣,不是結緣喔!(眾人大笑)瞋恨心是脾氣不好、暴躁、嫉妒、討厭人、恨人這一類的就是地獄的業因,所以平時我們就訓練不要這樣,我們就跟地獄無緣,對不對?這不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到臨命終時,就不用人家來幫我們超度,「我都要去天上了,還在那邊吵得要死」。畜生是愚癡啊!不明正理。人是五戒、十善;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就去做神,再上去就要看禪定的功夫。聲聞是四諦,緣覺是十二因緣,菩薩是六度。要做菩薩很簡單,你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做到了你就是菩薩。平等更簡單,平等兩個字做到你就做佛了,所以我剛剛講說做佛最簡單了(師父笑),做到平等啊!你對每一個人都一樣,這樣就解決了,就做佛了,也不用念「阿彌陀佛」了啊!你自己就是了(師父笑)。往生去阿彌陀佛那裡要學什麼?就學這個(平等)。
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佛,在祂們的淨土裡面都在教一乘圓教。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本來也是教這個,但因為我們這裡是放牛班,根基沒有那麼好,聽不懂,所以祂才從幼稚班開始說,說了四十九年。兩千五百多年前的那一次是第八千次示現成佛,說了八千次我們還在這邊浮沉。祂有表明身分的已經來了八千次,沒表明的再說。
雅聰師姐:那這八千次裡面有學生畢業的嗎?
師父:有啊!過去可能是妳同學。說是同學還好,不要是過去的學弟、學妹都畢業了(師父笑),我們還在六道輪迴水深火熱。真的是這樣,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流轉,因此,以前你們也做過天王,只是忘記了,所以說,做到天王已經很好了,但有什麼了不起,現在還不是……(眾人笑)。也去過地獄,頭出頭沒。頭出頭沒聽得懂嗎?在苦海裡,頭冒出來的時間總是比較短,沉下去的時間比較長,三善道就是頭出來的時間,三惡道就是沉下去的時間,這叫頭出頭沒。
我們現在算頭出來了,人是善道,所以要趕快把握,看到浮木趕快抓住,不要再沉下去了。不想再沉下去就要斷掉什麼?貪、瞋、癡。出來的時候如果什麼都好,你就又爬上去了,整個身子就拉上來了。都好啊!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時時是好時,就都好啊!那就平等了,整個身子拉出來了,就不用再頭出頭沒了,直接做佛了。至少我們要有那個願,願力是佛家用的術語,用我們人間的語體文叫做立志,要有那個志氣,儒家說「知止而後有定」那個「知止」,我們的立志要立高一點,這樣才爬得高。我們不要只立個六十分的志,永遠立志下輩子頭出就好了,這樣就會不及格,要立志把整個身體從苦海裡拉出來。
學佛的境就在生活當中,佛法說根本,根本就是我們的心地,所以剛剛說到《地藏菩薩本願經》,這麼大部,而《地藏菩薩本願經》的主軸就是教我們四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條的基礎在哪裡?孝養父母,就是孝道!它是心地的寶藏,百善孝為先,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擴大叫師道,愛屋及烏,要把這樣的感懷一直往社會的外層擴大,而它的基礎在孝道。其中有很多術語我們看不懂,沒關係,我們只要去瞭解它的義理,義理是非關文字的,所以「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我們去瞭解義理,知道怎麼做就好了。
誰是地藏菩薩?自卑尊人做到極處的那個人就是地藏菩薩。有人說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聽到幽冥教主就嚇得要死,是陰間的;其實不是,那是我們自己的錯知錯解。幽冥是隱喻,就是把自己放在最陰暗的地方,表示最謙卑;教主是什麼?這一種教育做到極處的就是教主,另外一個稱呼叫王,就是做到最極致的那個就是王,把自卑尊人做到極處就是幽冥教主。幽冥教主不是管陰間的,陰間也不需要祂管,祂也不會去管,所以祂的教育就是教這個。
地獄也是自現境,我舉一個例子:當年朱鏡宙老居士的岳父大人信佛,好像是在國稅局做官,他有一個特殊的身分,晚上會去做陰差,做東嶽大帝的秘書,就是白天在政府機關做事,晚上在陰間做事。有一天在閱卷時,看到抱柱地獄好可怕,用現在的話講是沒有人權,太恐怖了,有失人權,他覺得這種處罰不好,就上奏稟報東嶽大帝,東嶽大帝看一看就笑說:「你先去勘察一下,我們再討論。」就派了兩個小鬼帶他去,走了很久終於到了,兩個小鬼就說:「陰差大人,你自己先看看。」他看看就說:「嗯!什麼都沒有啊!你們怎麼說到了?」而好說他也是有修佛的人,有一些佛學的常識、知識、智慧,頓時醒悟到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因為他自己沒有造作惡業,所以他沒辦法看到那些境,那是因果的問題,不是誰訂的。一個行者如果他沒有造那個因,他就看不到,這不是某某閻羅王造一個抱柱地獄,所以他回來後就說:「不用廢除了。」而為什麼菩薩可以看到?因為祂有能力可以突破維次空間。所以,地獄只有兩種人去得了,一種是受罪的人,因為自己的果報去受罪;一種是菩薩,菩薩有能力突破維次空間,突破那個念,重重無盡的念,所以祂有辦法。所以地獄有什麼可怕?如果我們沒有造那個因,就不會有地獄,如果有的呢?也不錯,當做警惕。
我曾遇過一個人,他看過《阿彌陀經》,他說:「拜託!寫得這麼美好,怎麼可能有這種世界,我才不信。」就不修了。然後再看了《地藏經》,又說:「嚇死人了!這個我哪敢修。」都不要(師父笑),所以因緣福德很重要。人家看到很害怕是來警惕自己不要這樣,而他不是,他是很害怕,因為都在說他自己,所以不要修。而人家看到極樂世界很嚮往,他看了卻說人家當他是瘋子,所以故意騙他的。(師父笑)所以,決定在自己,有誰能夠勉強我們。我說的這些是真人實事!只是那是隱私,所以不能說他的名字。說這些人事物,是為了讓你們了解佛理。
莉玲師姐:各位同參,還有五分鐘,所以有什麼問題可以儘快提出來。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師父:直接通一通比較快(師父笑),有時候在音聲的世界就是這樣,該咳的,咳一咳就好了,通啊!有的人比較不了解,會硬悶在裡面,讓它作用出來就好了。
學員乙:師父,身體的病痛要如何去做轉化?
師父:我剛剛講的,慈悲是解藥,清淨是抗體。所以,包括醫學的領域,我先說西方的醫學,西方體系的醫學之父曾說:「上帝醫病,醫生領功。」這句話聽得懂嗎?上帝醫病,而醫生開藥給你吃,醫生領錢,但上帝有沒有領到錢?這裡,我們不要把這個上帝定位在外在而已,那個上帝是指我們的自性上帝,用低一點層級來說,就是免疫系統治好了自己,所有的藥物只是一個助緣。這個還沒講到一個很徹底的狀態,佛家講的「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其中有一樣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因,健康長壽、心靈寧靜祥和是果,所以一個人如果想要身體健康,心裡平和、寧靜祥和,那麼,他就要去做一件事情,「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是因,所有的醫療體系都叫做緣,因遇到緣就會結果。如果你有吃藥或健康食品在做養生,但是你沒有無畏布施的因,再輕的病都治不好;如果你有無畏布施的因,用吃藥、燉補這些養生方法,隨便遇到一個都可以解決,因、緣、果啊!
所以,要怎麼解決?當然自己的作息要調整,這叫緣,緣至少要周全一點,不要說因不足,緣又欠缺。緣有了,重要的還是在因,所以「布施是因,福德是果」,還是方便告訴大家,其實布施是要斷內在的貪、瞋、癡,(這樣)我們內在的貪、瞋、癡是不是清淨了,就我剛剛講的「清淨是抗體,慈悲是解藥」,清淨跟慈悲是同一件事情,慈悲裡一定有清淨,清淨裡一定有慈悲。如果說這個人很慈悲,可是他有很多煩惱,表示他的慈悲是假的,那是我們自認為的慈悲。他可能有好心,但不代表慈悲,慈悲是「與樂拔苦」,這樣做怎麼會有煩惱?所以這兩顆藥(清淨跟慈悲)是徹法底源的藥,總持是訓練清淨。我們自己能夠清淨,外在的這些細胞結構就會跟著清淨,只是現在的人不了解,階段性從藥物去燉補、去養生、去運動……等等,這些都是緣;有緣不能沒有因,有灑水澆花,不能沒有種子;有種子不灑水,老天不下雨,也不會開花結果。所以緣非定緣,「因」一定掌握在自己手上,生病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們講音聲這些都是助緣,但是音聲有一個妙處,以前的醫術,乃至現在的也是,一般人不知道醫術的最頂層是音聲,用振動波也好,讓身心靈一併得到淨化。退而求其次,才是推拿、針灸、點(點穴)、放(放血)、拔(拔罐)、氣(氣功);再退而求其次才是湯藥。現在再退而求其次就是切掉,那是沒救了才切掉。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醫術的過程跟它的層級,那麼音聲為什麼可以達到最頂層?是因為它直接淨化了身、心、靈三者。一般醫術可以醫好的是肉體病,你的業障跟冤親債主的問題醫不好,心理的病是你心理上的問題,而身、心、靈三而一,一而三,如果三個不同時著手,一定會有一些小瑕疵,除非這個病症本來就不大,那就比較沒什麼問題。
所以,以前我常開玩笑說:「假若有選擇性,我們最不喜歡幫人家醫病。」為什麼?因為當你幫他把現象層醫好了,他回去還是按照原來的思惟模式、觀念、思想、行為,這是根啊!「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你可以幫他將草的部分斬掉,但是根的部分需要教育,就是說病患自己也要配合。不僅僅是音聲這樣,一般你們去看醫生,就算醫生開的藥可以把你的病治好,但是你經常熬夜,那些壞習慣都不改,那麼看再好的醫生也沒辦法好,所以這是要雙方配合,如果配合得好就可以解決,而且一勞永逸。為什麼?因為根拔掉了,根就是我們的思惟。所以,我剛剛講極處就是慈悲、清淨,如果你慈悲、清淨,回溯回來,你原來不好的思維、見解、行為就沒有了,是不是根就斷除了,就沒有那個現象了,問題就解決了。
再回到前面講的,一千萬負債不可怕,是看我們的能力是賺一百元,還是一千萬,對不對?你說的是肉體的病,那麼財物的病是什麼?經濟不景氣、缺錢。因此,理財專員需要知道什麼?知道財布施是因,理財的專業知識是緣,而有好的專業知識,必須要有財布施才會賺錢,不然一些在台面上、電視上教人家理財的,沒有一個賺錢的,他都沒辦法賺到錢,還教我們賺錢?現在換你們可以教他們賺錢了。
布施有三:財施、法施、無畏施。要心理健康跟身體健康的,就做無畏布施;我的物質有病,欠缺的就是做財布施;我的智慧有病,比較笨,就做法布施,三者就都有了。一般講好像效果很遲緩,其實是最快速的方法,改變心念是最快速的方法。一般人會認為比較遲緩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不知道就沒有去改變,因此以為很遲緩。好比器官來說,切掉就沒有了!你有器官就還有機會讓那些壞的細胞轉化成好的細胞,它的機能已經衰竭,你切掉它就更衰竭。所以我剛剛說,我們拿現在比較嚴重的癌症來說,百分之八十是被嚇死的,如果我們把害怕拉回到清淨,百分之九十的癌細胞就沒有了。
學員丙:師父,我想請問,像我們現在大宗投資,那是共業的問題嗎?就是像基金那種投資。
師父:對啊!
學員丙:那類似像我們現在去做的這個投資,好像就會變成不好了,那何須去投資?
師父:當然,世俗來講是這樣。說實在,論心不論事。我舉個例子,好像在2000年的時候,我遇到一個台北之音的同事,他是一位製作人,他離職了,我也離職到東森。隔了幾年再遇到他,他好像在國泰人壽服務,因為遇到好久不見的朋友很高興,就請我喝咖啡,也向我介紹保險。他先問我有沒有保險,我說都沒有,他所有問的,我都說沒有,他說:「現在哪有人這樣?」我說:「不不不,我說錯了,我有保一家。」他說:「哪一家?」我說:「我保諸佛菩薩險。」(眾人笑)「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啊!我的保險就是布施!當然,在這個有為的世界,不要看得這麼嚴肅,你把它看做一件事,那在還沒有超越的階段性,因為我們沒有安全感,就要有這些(保險),可是不能不了解要超越的那個層面。
所以要「既存在而又超越」,不是叫我們把這些都切斷,都不要、都不好,不是這樣;是有這些都很好,可是我還可以更好。我剛剛有講到理財專員,你現在是投資者,他是教我們投資的人,如果他都賺不到錢了,你如果照他的方法,怎麼能賺到錢。所以,不是說他的專業知識不好,而是他要如何補充更圓滿,那麼共業裡頭也有別業,大家都不知道而往壞的走,但你知道,你在這裡面往好的走。所以,一個有福報的人,他投資也是會賺,重點是他有沒有福報,不是投資會不會賺。因此,投資本身沒有好壞,中性的,是你如果沒有福報,你去投資就會很慘,你如果有福報,去投資就會很好。
我前陣子有講到雷曼兄弟的例子,雷曼兄弟的公司倒了,同一家公司的員工,照理說應該是大家好幾個月沒拿到薪水在那邊抗爭,可是,紐約總公司那群雷曼體系底下的員工,不但保住工作,薪水不變、紅利不變,而且還加點數,還更賺,你說為什麼?我之前常開玩笑說:「早知道就希望雷曼早一點倒,你倒了我反而比較好。」因為另外一家公司來收購,希望他們留下來,因為需要他們,所以還外加紅利給他們。因此是福報的關係,不是整個體系這個事業的問題,事沒有問題,心有問題。當然我們講的「心」,包含了體性,也可以說是生命總體,這樣比較好了解。
我們講的「心」,剛剛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是這件事情,人生一切的福報(福田),沒有離開自己的心性,但是大家都往外追求,「要用什麼方法,要怎麼樣……?要投資這家、那家……」,參數算了半天,但從來沒有往內在的福報去努力,所以遇到風來樹就倒,那個心是根,我們把根顧好,風來就不會倒。
師父:還有沒有不了解的?我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學生在台中,三天前來找我,他說:「師父,經濟不景氣,我們每天加班加到累死了。」我說:「有沒有錢領?」他說:「有。」我說:「那就好了。」有的加班是沒有錢領的,為什麼?大家都不好啊!所有的業務量都來到這間公司,那不是賺錢嗎?那就要加班,對不對?加班就賺錢。很多不是這樣,很多是加班不給錢。大環境的共業有沒有影響到,反而更好,對不對?
我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賣飲料的行業,因為景氣不好,成本都提高了,銷售的總淨利就減低,不過,印刷折價券的行業卻因為這樣得利,因為大家要推銷,就會印折價券,所以印折價券的就賺了。福報,他怎麼會想到他賺的錢是這樣來的。所以,布施之財是「五不取」之財,這一段我留給妳(指雅聰師姐)講,布施,妳講上次那個例子就好,那天我在糧食庫房,後來我們去大鼻子喝咖啡,妳有一個疑問不解,因為我把一個紅包隨手放在夾克,她看到了有疑問,我才跟她解答。
師父:妳問我為什麼會這麼放心?由妳跟他們說。
雅聰師姐:那天的情況是我把買畫的錢交給 師父,師父就把它放在外套的口袋,然後 師父把外套放在車上,我就覺得很奇怪,我想:師父的車有沒有鎖啊!師父為什麼不把錢收好?這樣是不是太掉以輕心。
師父:你如果有財布施,你的錢都在堅牢庫,任何人都拿不走,自然會有龍天護法幫你看管,不用保險箱,那個東西是專屬你的。但是如果你的錢是用不如法的方式得來的,你就會有五賊:水災、火災、盜賊、王府(抽稅)、不愛子(就是敗家子),可是不見得是小孩,可能是任何一個在你生活當中的人。所以就不會有這五賊了,那又何必擔心。
所以布施之財是五不取之財,王府、盜賊、水、火、不愛子,我們在世間努力賺來的錢,只要不是布施的,都有這五份,加一個自己,自己扣掉,要不要繳稅(廣義的指各方面的稅)?你說你的薪水達不到低標,不用扣稅,那你買的車要不要扣稅?這些都算,古時候那叫王府(政府)。水(水災)、火(火災),你說你家沒淹水,那下雨時你家的鋁門窗會不會生鏽?會啊!那是不是會壞掉,所以那是廣義的,生鏽了就是要花錢。盜賊,你有沒有被搶過,你有沒有遺失過東西?東西不見了那就算盜賊。不愛子,有的人省吃儉用,存了一輩子的錢,讓一個最愛的孩子把它花光光了,類似這樣。所以如果是這五取之財,表示這些都不是我布施而來的;如果是你布施得來的,任何人都搶不走。所以它存在一個虛空法界,叫做堅牢庫,很堅牢無比的金庫,你需要的時候,這個能量就隨時轉換成你需要的物質給你用,物質可能是鈔票,可能是一個杯子,可能是一個橘子……不等,需要的時候就轉換了。
所以我才跟那個同事說:「有啊!我投保諸佛菩薩險。」我沒有白白喝人家的咖啡,我法布施回去,還教他怎麼賺錢。一樣在拉生意啊!你用的是什麼心態?我是為了你好,還是為了我要賺錢?最粗糙來說,就有這兩種心態,裡面還有細分,不一樣。這個是在緣上捉摸,因就是我要布施!緣,善巧方便!存心是什麼?這個都有相關。我做一個生意,我是希望你擁有我這些產品能讓你有利,所以叫做什麼?利行,有利於對方的行為,淺說是這樣。現在的人大部分不是這樣,我做一件事情就是我要多少,我都想到我(自己),這是論心不論事。
所以,小乘看不懂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論心不論事,它不是說這件事情是對或錯,是看你用什麼心態。再上去的,有的更難了解,那個標準很難說,如果你是覺悟的,你做殺、盜、淫、妄,都是度眾生;如果你沒有覺悟,你做慈、悲、喜、捨,都是害眾生,那不是佛法。所以這個標準很難去拿捏,回溯回來論心,因為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甚且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不是只有福這件事情,是整個無限大的宇宙裡面,任何一件你能夠理解的、不能理解的,都在你的自性裡面,都是你自性顯出來的。所以要怎麼解決?溯回來調這裡(心)就解決了。
財經的問題是這樣,我也感嘆現在一些財經專家都不知道,全世界執政者也不知道這個佛理,所以都沒有效,差別在有的人比較幸運,福報比較好,有的福報比較差,收人家爛攤子,這樣而已。那是歷史共業,你說歐OO衰不衰(倒不倒楣)?任何人在那個位置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不能解決,他是不是很衰?沒福報啊!OOO衰不衰?沒有福報,他一當上總統,橋就斷了,那個橋在那邊好幾年了,就在他當上時候斷了,所以福報很重要。剛剛拿政治來說這個理,我沒有藍或綠的色彩。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