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時間:2010年2月15日(農曆正月初二) 20:00~22:00
地點:寧靜園(高雄市鳥松區本館路文明巷1弄2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SONA師姐音聲唱誦
師父音聲淨化…,並釋義: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覺,人若不覺悟,是生生世世都受苦。你們現在是苦多於樂嘛!比例上來講,在整個宇宙的輪迴裡頭,還算慶幸,為什麼?只是稍多於樂而已,沒有到三惡道,苦是多很多,事實上為現在人非常難以理解,也非常難以想像。有的人說要經歷過才能知道,事實上有時候當經歷到的時候,後悔都莫及。所以上士示之以法,下士現以通(神通);上士與以示轉,中士與以勸轉,下士與以證轉,當然現在又多了一種下下士,下下士證而不轉。(師父笑)
所以一句話說「老不修」,「老不修」以前好像是在罵老人很豬哥、好色之徒,其實不是,是在勸人家年紀慢慢增長,要知道趕快去修,修正自身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老不修」這三個字其實是在勸勉、勸誡,有的人年紀大了還很執著於年輕時代的揮霍,不知道去惜福,不知道去修正自己本身有一些根深柢固的執著、分別、妄想,執著、分別、妄想追根究底就是我們煩惱兩個字的根本。
所以凡事有它的因、有它的果。佛法的教育不離五個守則: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所以它裡面有極度的科學,乃至現在的科學這麼先進發達,還沒辦法去理解,甚至連它的皮毛都還碰觸不到,所以它深奧難懂。它有高度的哲學,從理上來講叫哲學,從事相來講叫科學,其實它是不可分的,是我們現在的人習慣了邏輯的思維、分析的世界,把一個整然的生命體一條一條的分析,切分到最後讓我們忘記了生命是一個總體。忘記生命總體的時候,我們心量也因之而窄化,越來越狹隘,越狹隘心量就越小。古時候老祖宗有一句話叫「量大則福大」,我們的心量若大,我們的福報就大。從這個角度來講,現在的學者(讀書人)也好或者科學家也好,因為相信了科學,會認為這是迷信,偏偏大家又喜歡跟量大的人相處在一起,偏偏我們喜歡的人我們說他是迷信,(師父笑)這是迷思嘛!眾生之所以迷才有痛苦,如果不迷就覺了,就是一生之計在於覺,覺悟就沒有痛苦。那真正覺悟也不是這一生沒痛苦,是生生世世不受後有,那時候就是「識得一,萬事畢」,畢業了,不是斃命的斃,那個一也不是單一數字的那個一,那個一就是我剛剛講的整體的生命(總體),不可切分的一,一個整然。
沒辦法,我們現在西方的教育比較發達,發達不是說它真實究竟圓滿,以行銷學上來講比較暢銷、比較流行,眾生比較沒有定見嘛,所以比較容易跟著人家的腳步走。好比以前說法的時候,有人跟我說:「你們說的那個都是〔老叩叩〕(台語:意指落伍)的東西,跟不上時代潮流。」跟得上都已經落伍了,還跟不上?你跟得上時代潮流表示你在後面嘛!真正的生命之學是創造時代潮流,是引領時代潮流,而不是跟得上、跟不上的問題。那它來自哪裡?來自我們的內化,所以才說「量大則福大」,什麼量?心量!心量又很抽象,換言之,我們現代人迷失在哪裡?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
今天下午和人家討論,我們周邊有很多人熱衷於做環保,環保也滿不錯的,至少可以為這個社會、這個地球的乾淨負一點職責。可是,分明說盡了貪、瞋、癡、慢是四大災難的根,換言之,如果要地球沒有這四大災難(水災、風災、火災、地震),你就卸除內在的貪、瞋、癡、慢就解決了。因為貪心造成水災,愚癡心造成風災,傲慢心造成地震,還有瞋恚心造成火災,所以,只要人沒有這四樣,外在的地球就沒有這四樣了。所以環保來得及還是來不及?這樣看好像〔賣赴飼〕(台語:來不及的意思)(師父笑)。所以真正是可以究竟圓滿去解決,只是說沒辦法,現在的學者、科學家不相信嘛!所以換言之,迷信是從哪個角度來講?未解之前,你選擇相信跟不信都是迷信,一個迷信那個不信,一個迷信那個相信。所以我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空間、一個時間去了解,當你了解了才知道怎麼落實嘛!當你落實了,結果自然就有。所以從來不需要從果上去論,你只要從因地上去捉摸,你的果自然怎麼樣就是怎麼樣。
我們生生世世輪迴讓我們這一輩子多數人……其實我們在座有比較多敏感的體質,敏感有由來、有來處,未來也只會更多,不會更少。大概在八、九年前,乃至十年前我們就講了,二十一世紀是靈性的時代,好聽的說法是通靈的時代,不好聽的叫靈障的時代,是形容詞不同而已。換言之,用現在的語體文大家比較好懂,叫靈性不穩定到極處的時代。靈性不能只講靈性,身心一如嘛!所以「養生為始,證道為歸」,我們去觀察,靈性上有障礙的人,身體基本上都不是很好,這是一個大數法則,那怎麼辦?雙管齊下。心理上也都比較忐忑不安,三個(身、心、靈)會互相影響,所以身、心、靈在這個時代常常在講,你從因果的角度去看就了解,如果一個地方常常在說什麼,表示那個地方就常常有這個問題。
就是說古時候很少要去強調仁、義、道、德、禮、智,可是現在常常要強調仁、義、道、德、禮、智,為什麼?因為欠缺仁、義、道、德、禮、智嘛!你才要去強調啊!換言之,法是藥,眾生是病,如果沒有病,我們就不需要吃藥嘛!換言之,現在盛行什麼藥?現在眾生差不多都是什麼病?(師父笑)那是不是一個正向的發展?不是啊!可是不得已,你又不能否定那些藥。換言之,我們身體生病了,眾生都知道要去找藥,心理生病了知道要找心理醫生,可是靈性生病了,我們現在的人就沒有這個心思,就是我比喻的金子做的蘋果跟真的蘋果的差別,眾生要去找真的蘋果,而不知道要找金子做的蘋果,金子做的蘋果可以讓他換無數顆真正的蘋果,有這個差別。
所以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修行的時候,一群公子哥兒也是修行人,大家就攜伴,用現在的用詞是聯誼,其中一位修行人沒有女伴,就覺得沒面子,不然就花錢買個伴,有了伴大家就開開心心的出遊了。野地的風光明媚,吃到一半,肚飽就眼皮鬆了,就想睡了,大家就睡了一下。醒來後,發現少了一個人,所有的寶物也都不見了,少了那個伴,大家就氣呼呼的,就趕快要去找那個人要回來。然後就經過一個修行人(釋迦牟尼佛)身邊,就問他有沒有看到某個人長什麼樣從這裡經過,這個人偷了我們的東西。修行人回說:「人是沒看到啦!你們東西不見了知道要去找,靈性不見了,怎麼沒人知道要找?」就像你的好朋友在做衛星導航,車子知道要裝衛星導航,我們的人生不知道要有衛星導航。(師父笑)那個導航很重要,導航現在大家失去了準頭(標準),就好像現在大家說善良、愛心,我跟你保證,你去問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愛,到底要依誰的為主?
所以現代時代的悲哀,末法時期,當然西方是講世界末日,其實在佛家來講,真的沒有什麼世界末日。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末去哪裡?(師父笑)我們現在也都是奇怪的事情,我們都是依妄起用,才有現在這個假夢(大夢),我們在做夢,我們說是真夢,真假是對法,其實也無真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現在是做一場很大的夢,夢裡面你哪裡需要去計較那些有的沒的,對不對?所以禪宗才講:「蝸牛角上何須爭?」你從宇宙的這端去看地球,它只是一個小小的藍點而已,可是在這個藍點裡面,有多少人在那邊爭名奪利,就好比在蝸牛角上的點(眼睛)在那邊爭奪,你再怎麼爭奪也是在那個角上那一點而已。
所以剛剛講「量大則福大」,覺悟的人知道了這件事情,就不會去捉摸這件事情,他就會往內去內化,可是言詞上總是有瑕疵,我們依義不依語就好。說真的,如果又說有一個內,何嘗不是相對又一個外?是因為眾生執著外,包括我剛剛講到靈性的障礙,說是有外在的在障礙,不能說沒有,就像做夢,夢裡明明有那個老虎、獅子在追我,可是醒來之後,那些老虎、獅子跑去哪裡了?都不見了,所以它還是沒離開我自己啊!以前說過,外在的迷邪染其實是依我們內在的貪瞋癡起用,那外在的諸佛菩薩、諸聖賢,其實是依照我們的戒定慧起用,所以戒定慧則跟覺正淨相應,貪瞋癡則跟迷邪染相應。我們把迷邪染擬人化就叫做鬼魅魍魎,西方有個名詞比較好聽叫精靈,很多人搞不清楚也滿要追逐的,小時候聽到精靈好像很可愛,那個就是鬼魅魍魎,只是我們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一直上去,一直凝聚我們的妄念,依念起用。
我們的一秒鐘有四個彈指,一個彈指是三百二十兆個念頭,三百二十兆乘以四就是一秒鐘,所以一秒鐘就有三百二十兆乘以四個念頭跑出來了,自己都察覺不到。每一個念頭就造成一個維次空間,換言之,用現在的說法,每一個念頭就造成一個宇宙,那個宇宙裡面就有你,你這個念頭是產生什麼念造成什麼樣的宇宙,宇宙講起來比較寬,感覺比較沒有切身關係,我們縮小來講,宇宙就是環境,你的生活環境就叫宇宙,你的生活環境可以無限大,也可以縮得很小,所以你的宇宙就有大小,它是依念起用。換言之,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決我們的〔甘苦濟掛(台語:意指種種痛苦、不順遂),也是要靠自己。
我們這個念如果有辦法慢慢的淡薄、清淨,我們現出來的就是清淨的宇宙,就是「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那個佛是誰?佛是自己啊!佛是覺悟的意思,誰覺悟?你自己覺悟啊!誰迷?還是你自己迷啊!所以我選擇要覺悟的宇宙嘛!淨土就是覺悟的宇宙。那我要選擇迷惑的宇宙叫穢土嘛!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叫堪忍的世界,其實都沒有離開我們自己,因為整個宇宙都是我們的自現境。現在的人沒有辦法去理解,所以一直依照自己的妄念起用,〔甘苦濟掛〕揮之不去的原因就在這裡。古人說:「人未能無念,故為陰陽所縛。」陰陽就是道家在講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用詞去講同一件事情,陰陽就是整個宇宙的形形色色,佛家講五蘊皆空,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事實上不只四象,八識、五十一心所通通從兩儀生出來。八識、五十一心所相對於四象來講廣太多了,也深太多了,那種東西都沒有離開我們自己。
所以為什麼要常叫人家訓練清淨這件事情,因為你心清淨,你的環境(人事物)就在改變了,就開始往清淨的方向挪移了。換言之,你把你這個投影機的影片換成清淨的,你投影出來的螢幕通通是清淨的。法性不變,法性卻又能生萬法,是那個〔眉角〕(台語:意指竅門、訣竅)──怎麼拉回來法性這件事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通通沒有離開法性,你們有聽過「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清淨法身無染無著,我們的邏輯乃至阿賴耶識緣不到,我們的思考無法去想到,它無色無味,你通通不能了解,可是它卻存在,存在你又拿不出來。真妄不二,就像我們的夢跟我們自己,如果我的夢是妄的,我們自己是真的,沒有我們這個真,哪來那個夢?你們發現做夢的經驗裡,主角永遠是自己,你不是在那裡看戲的主角,就是在裡面演戲的那個主角。
所以夢是全妄,你自己是全真,「全真即妄,全妄即真」,這個理很難參,不過,如果放下自己的思考、思想,你馬上就進入了。佛家的祖師大德才叫我們要「捨識用根」,捨識用根又稍微難以理解,所以才叫我們要離三個相: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名字相就是一般人講的術語;心緣相是一般我們講的心意識,白話一點講就是邏輯思考,其實這樣還是不容易講圓滿,離開執著、分別、妄想這三種心態去體會;言說相是你的語氣、用詞,只要是表達那個意思就好,可是我們現在的人通常會執著在這上面,所以才有現在這個新時代……也不新了。
我記得那時候有一個什麼口香糖的廣告,意識型態的廣告,不知道有沒有二十年了?那個意識型態害死了人,所以一個人只要放下了我們的意識型態,不但人間的衝突沒有了,連靈界的衝突也沒有了,所以就不為陰陽所縛、所礙,因為你已離念了嘛!要叫人家一下子就放下很難,所以要訓練。不過,說真話,如菩提達磨所說的:「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是看會還是不會。上上根的人一念間就證得佛果,所以就沒那些障礙,是中、下以降要漸次修行,有的甚至不相信,也不去了解、不去行動的,所以信、解、行、證不能缺,那他當然無量劫都證實不到輕安的生命狀態,所以就生生世世在輪迴的世界裡受到障礙。剛剛講的靈性的欠安,其實具足無量因緣,能講出來的也不能概括所有。
所以方便能夠讓我們比較釋懷的某些層面是什麼?某些契約關係,契約關係還是沒有離開因果,所以換言之,如果佛法把那五個科目對調,也產生不了你真實幸福美滿的狀態。倫理、道德、因果擺在前,那是一個煞車系統,它也是開智慧的基礎,因為一個沒有倫理、道德、因果認知跟契入的人,他的心絕對不平靜,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清淨起用,清淨心叫般若智,而不是後得智,後得智是我們一般講的知識、常識,沒有所謂的根本智,你還是沒有辦法去運用它。智慧是能力,知識、常識是工具,換言之,如果對調的話……我們現在社會就證明了這件事,沒有前面三個,認為有智慧?那個叫聰明,不叫智慧,所以不斷發展科技,科技現在反撲,所以才需要來個環保。
「環保」好像也是這些年才有的名詞,你們就知道現在人生的是什麼病了(師父笑),生什麼病?生那個倫理、道德失去的病,失去了倫理、道德、因果概念跟落實的病。所以現在的人不是從環保做起,是要從回歸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做起,只有教育才能徹法底源。我們剛剛說醫生治標不治本的那個理路,治本就是從靈性、心境上去調整;就是說你要治療一棵樹的病,你要從它的根治起,你不能在那邊修剪枝葉花果。環保也有階段性的好處就是有修剪一些枝葉花果,但是這棵樹在生病了,他不知道要去把這個根照顧好,該有的養分跟水分要給它,這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心境造化。
心境造化我們剛剛講到,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標準,那大家就誰說不定,現在失去了準頭就要回溯去跟古人(古時候的聖賢)學習智慧。當然不特指東方,西方也很多聖者,他們都非常有智慧,用他們的標準來導正我自己的觀念,只要我的觀念、思想、行為跟他們的標準不一樣,我就改掉,換他們的標準來思想、起心動念、言行造作,那你就在修行了,你就在無形中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你的觀念、思想、行為是你的根,你修正了,你的枝葉花果也就是你生活裡的一切人事物當然就會變得比較好,所以,順序不能顛倒。
人生的輸贏決定在你的正確的方向、目標,這是第一個關鍵,而不是努力;你的正確的方向、目標加上你的努力,就可以達到那個方向、目標,我們現在都失去了那個方向、目標,所以,很簡單,就去跟古人學。我們現在的人很矛盾,我們現在又覺得古時候的東西很八股,然後跟不上時代潮流,只是說大家沒有像你們那麼〔精光〕(台語:意指聰明),過年來這邊聽嘮叨(師父笑),過年是從哪時候來的?還不是從古時候留下來的,大家偏偏要過年?很多人說宗教迷信什麼的,可是偏偏講宗教迷信的人又會過聖誕節,過聖誕節的佛教徒偏偏又說浴佛節是迷信(師父笑),所以那就是我們錯置的價值觀,只要慢慢一一導正回來,我們人生自己享福嘛!所以「命由我造,福自己求」,沒離開自己。
今天初二,你們來,我坐在這裡,你們有想要了解的就趕快問。(師父笑)今天應該不會像我去台北那麼久,從十一點坐到八點四十分才能離開,從早上十一點坐到晚上八點四十分才結束課程,大家好像被魔鬼粘黏到。
今天有幾件事情要跟大家討論一下,其一就是有人在反應十六是不是要移到高雄(農曆十六的共修原本在屏東東港)?理上來講也應該少數配合多數,當時我也有跟你們講十六為什麼會在東港,就是一位藝術家叫莊家勝,他那時候在枋寮聽過我們的課,他也蠻發心的,希望他周邊的親朋好友……好像需要有一些我們說比較真實究竟圓滿的生命狀態,而不是只有捕捕魚、賺賺錢、花花錢,然後每年可以出國旅遊,好像很幸福的樣子,然後其餘就不知道怎麼辦了,該怎麼痛苦還是怎麼痛苦,當然他們沒有想到輪迴這件事,說得嚴重一點是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比起「該怎麼痛苦還是怎麼痛苦」還嚴重吶!你們如果有辦法在痛苦之下學得真正的慧命,你們有可能當生就可以超生,超越輪迴就不受輪迴的苦痛,那個痛苦就值得。不過,「該怎麼輪迴」就表示生生世世都沒有得到真正的慧命去超生,那很冤枉。
他(莊家勝)發心……當然剛開始在東港當地的鄉親父老也滿熱絡的,不過,人總是要有持續力還得挑人,真正學佛並不難,最難難在持續不斷。所以古諺才講:「若能不退初心,成佛有餘。」只要一個人能夠隨時保持初發心,用現在的用詞講叫熱情,分分秒秒都保持初發心那個熱情的時候,當然佛家不講熱情,因為熱情還依情,情識剎那生變,不鼓勵,希望你們聽得懂。熱情轉化成佛家的用詞應該是那個願心、那個願力,如果不退初發心那個願力,當生成佛還有多出來的(師父笑),所以並不難,難在不退初心。所以,當年的鄉親父老還滿熱衷的,後來就一個一個退了,八點檔連續劇比較吸引人(師父笑),還是餐會比較吸引人就去了。
相對東港來講,屏東及大高雄地區,還有偶爾從中北部來,發現舟車勞頓,如果能夠減少這些耗損,對我們來講,學習的狀態會比較好。為什麼剛剛說如果會冷就開暖氣,如果會熱就開冷氣,因為我們沒有必要把我們的體力耗損在跟外在的這些溫度對抗。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來講,我們把二十四小時都來做一件事情就很有效率,假設我們的體力是一百分,我們耗損掉一半來對抗這些自然力,剩五十分來學習,那個效果就有所落差。這在佛家來講,你們有看過四大天王之一有一個抱琵琶的,這裡也給大家一個常識,四大天王不是佛家的,祂們是婆羅門教原來的神祇,是釋迦牟尼佛重新賦予教育的意義。所以,佛家嚴格來講是無神論者,因為無神論,所以尊重一切神祇,尊重而存在,也就是我們講的多元文化,它認同、尊重所有一切存在,所以才有「存在即是合理」那個概念。可是,祂讓這些既存在又幫祂超越嘛!所以一直不斷地提昇,那時候的因緣是這樣。
很多人問我要不要繼續在東港,還有每年的初二(大年初二)有沒有停課?我說:「我怎麼知道?(師父笑)你們怎麼決定,我就配合!」我是一個配合者,所以我盡量不去管人、管事,當然也沒權可管,所以當你們做到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的時候,就真的很幸福美滿。但是沒辦法,我們不能落在一法,「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我們不能「這樣我知道了,就什麼都不要管了!」問題是你在人世間會遇到緣,你的角色定位會遇到你那個角色要遇到的。所以「不管」要從心境上做起,可是事相上不能有自己的意思說「我要」或「不要」,佛家如果說「我要」或「不要」就被抓包了,為什麼?就落在一法了嘛!佛法是不二法,是恆順而已。
所以,「放下」不是「放棄」,「放下」是放下我們內心的執著、分別、妄想,而不是把外在的人事物放棄掉。我們現在都誤解了,「我看破了,我要去出家了」,你看,懷著多大的怨恨去出家,那不是正確的。古時候的人講話很簡單,現在的人頭腦比較複雜,講好聽一點是聰明,講難聽的就是複雜。我們講好聽的,現在的人比較聰明,我們就要換個名詞叫「看透、了透」,透是明白的意思,看破其實是明白的意思,明白就是了解,所以佛家講求解行相應,「看破」跟「放下」常常跟在一起,所以我們常常聽長輩跟我們說:「你要放下啊!」現在想一想跟我們講的人好像都放不下(師父笑)。為什麼明知道要放下卻放不下?因為不了解要如何放得下?要從哪裡放起?放下叫「行」,當你了透了、了解了,你自自然然可以做到了,這件事情就叫做放下。從哪裡放下?從我們內在心境,外在是既成的果,既成的果就要去消業,業就是結果的意思,業是古時候的用詞,現在的用詞叫結果。
一般說事業做很大,翻譯成白話文就非常累,你造作一件事,然後〔落落長〕(台語,比喻很長)經過了一段時間,結果有一個結果很大,就四個字:「事業很大」。為什麼講求依義不依語?不要在文字上捉摸,所以現在人會很害怕,因為意識型態出來,聽到這些文字就覺得那是宗教,聽到佛教就說是宗教,其實不是,佛教自始至終是教育、不是宗教,一般講的宗教有第一因、第二因、第一義、第二義。所謂第一因是什麼?有一個萬能的天神創造了宇宙,我們都是祂的子民,所以我們第二,我們永遠不能變成萬能的天神。佛家沒有,佛家說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你只要透過你自己的努力,正確的了解、行動,你就證實到那個結果,所以,這是不是科學?科學理論就是你要去做、去驗證。
佛家也講「宗教」兩個字,可是「宗」是指宗門,就是一般講的禪宗;「教」是指所有的教下,就是除了禪宗這個法脈以外的法門都叫做教下。所以,宗教的意思就是現在大學裡面的學系,禪宗學系的、教下學系的……,是那個意思,所以是教育也是學習。不過,如果從中文來解釋宗教這兩個字,好像又滿好的。「宗」是首要的、重要的,為一切世人所尊崇的意思,所以才有「祖宗」,祖宗重不重要?首不首要?沒有他在首就沒有我,他是為我們一切後代所尊崇的意思。所以,首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化、為一切眾生所必須尊崇的教導,那叫宗教,現在變成怪力亂神。所以如果我們重新去了解它的定義,我們就知道我們自己在做什麼,當我們知道我們自己在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就不容易被外在的人事物動搖。
很多人最近也常來協談,就說:「不過,人家都怎麼樣啊!我如果也這樣,就不知道會怎麼樣?」我說:「我保證你去爬柴山也知道你要做人。」柴山你們爬過嘛!山上的猴子保證比你們還多,猴子多叫正常,就是說:「現在社會都怎麼樣啊!」問題就像你去柴山:「你看,都是猴子啊!」保證我們是不是去做人?這個叫定見。所以一個心不清淨的人,就沒有定見、沒有定功,沒有定功就容易被人家左右,容易被人家左右就心浮氣躁。從對法的角度來講,佛土要淨,心要清淨,「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以是方寸的問題,方寸就是心境,我的福田如果忐忑不安、東漏西漏,每天在那邊忐忐忑忑、不安的過日子,福田決定很淺,都被漏掉了嘛!如果每天有本事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的福報就圓滿無缺。所以,一個清淨的人就不具足貪瞋癡,換言之,具足貪瞋癡的人,他的心絕對不清淨。所以,我們不知道如何一念間(上者一念間),這好像離我們好遙遠,所以我們不去想那個,我們就用簡單一點的,用對法(可依靠的方法)來訓練自己,當我們訓練過來了就解決了。
拉回來最近和人家研究的元和妙音,那天好像是阿源問我的,是不是都要學習唱?這有廣說和狹說,狹說有可能是相對於我們自己來講,元和妙音是必修,就好像說修淨土宗的,必修一定要念阿彌陀佛,無庸置疑。是不是一定要會唱?會唱最好,可是不會也要了解它是什麼。比如說,當兩個地方在冒煙的時候,你也要有能力分辨,分辨是了別而不分別,你要了解一個是冰塊、一個是熱開水,都會冒煙,而不能取其現象,認為所有冒煙的都是很滾燙的熱水,那乾冰呢?乾冰很冰吶!所以這個就是智慧。那元和妙音是不是都要學?它學又不像世間一般的學法,它是一種啟發、引導,包括剛剛SONA在跟你們祝賀,有的人可以去意會,聽那個感覺,感覺比較好了解,其實是個意境,意境可以翻譯也可以不翻,約略說,祝福大家。
在這個過年過節的時候也甚為感動,放鞭炮的可能比坐在這裡的還多,當然放鞭炮是個比喻,就是去歡樂的多,要去聽經聞法的是萬中稀有。所以佛家講「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依止大法」,能夠追隨大法去止於至善,要去吃喝玩樂的總是比較好〔箍腳〕(台語,意指招集、聚集),要叫人家來成長、為社會奉獻一點愛心的,就比較難〔箍腳〕。除非這些奉獻愛心的有一些名聞利養,可以給我們回饋,這也很好〔箍腳〕,不過,這就不叫真正的奉獻了,奉獻是沒有想到自己才叫奉獻,這是西方用詞,佛家用詞叫布施。真正要叫一個人無欲布施不太容易,所以光是一個布施就有層級深度的差別,那這個層級的深度是無量。一般說最高一百分,最低零分,那是小學的時候,哪知道讀到高中還有負分的,不是最差就零分嗎?還有負二十分的,還要下一次考試補回來,你們不曾這樣吧?我曾這樣被老師罰過(大眾笑),要不然欠打手心,保證下一次補回來。意思是說如果現在是負十分,下次的標準是六十分,我就必須考七十分,補回來就沒事了。所以,是標準的問題,布施深淺沒有這個刻度,上無量,下也無量。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調御丈夫、佛」,天人師、調御丈夫都是佛的十大名號之一,為什麼說十大名號而已?因為現在眾生的理解越來越淺,多的沒辦法裝進去,所以越來越少。在以前有千大名號、萬大名號、無量名號,當然依義不依語,表達就好了。教下比較在這些條例上著墨,宗門比較從義理上。條例是什麼意思?比如說,八正道是哪八個、七覺支是哪七個、五欲是哪五欲、七情是哪七情……等等,然後就把它背熟,說真話,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那只是一種方便的歸納。好比說昨天小妍在講佛經裡講傲慢有七種,是不是只有七種?也對也不對,因為當時那個時空針對那些人可以了解的歸納成七大類,例如說身慢、見慢、卑慢……等等,可是通通叫傲慢嘛!會的就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沒有傲慢了嘛!那是不是七?不是了!十法界是不是十?如果十法界只有十,那為什麼又有百界千如?十法界裡面每一法界又具足十法界,這十法界裡的每一法界又具足十法界,重重無盡,那你怎麼去分?所以,是沒辦法細說無量在一念間讓眾生即明白,才方便用分析、歸納。千萬不要死在教下,這個時候的教下不是批評說除了宗門以外的宗派,因為都平等。
換個言詞說是不要死在文字,要不然世尊會很冤枉,「若我無說法,眾生不知法,若我有說法,眾生死在法」,你們看怎麼辦才好,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所以,世尊說完四十九年跟大家說什麼?「我無說法,若說我有說者,即是謗佛毀法」,如果在研究文字的,就會說打妄語,因為不了解祂的意思,祂的意思無非是要破除我們眾生的執著,如果我們能放下內心的執著,就頓超做阿羅漢了。阿羅漢是正覺了,所以證得一切智了;再加把勁放下,一念間放下,連分別都放下,就證得了菩薩位階,菩薩就證得了一切智、道種智,道種智就叫正等正覺了;再加把勁把妄想都放下了,就證得了一切種智,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意思,從我們了解的意思去深入、放下就好了。
經教這麼多,說真的,整個宇宙是不是只有一部大藏經?也不是啊!佛說法是不是就這樣?也不是啊!通通不是。如果我們要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永遠捉摸不完。上者一念間是怎麼來的?一念間放下,放下什麼東西?一直在重覆的妄想、分別、執著,很難做到,所以才延伸出八萬四千法。八萬四千也是個表法,它也是告訴我們有無量無邊,是法平等(諸法平等),其實世出世間法通通平等,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通通由法性變現出來,法性是一、眾生是多,一多不二,所以平等,是看我們會不會。所以,不是招牌掛著「佛」才能覺悟,那個佛是常處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每一件事,畢竟道不可離,可須臾離者非道也,所以沒有離開我們的穿衣吃飯,如果會的,在吃飯穿衣當中就可以開悟證果,是會不會的問題。所以禪宗才常常跟行者(修行的人)說:「會嗎?」「我會了!我會了!」那個會本身也是一種執著,禪宗就很簡單,不用說那麼多,「參去!」(師父笑),回家自己參。
解要細緻、詳細,行要簡單,現在眾生是把行(如何做)弄得很複雜。在座有以前跑過佛寺的嘛!是不是一大早要做早課,念什麼經、佛號要多少遍,下午又有……,平時又有……,做法好複雜,這個叫雜修。「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結果就是觸類旁通,這個類是無量無邊的類,不是只有地球你通,是整個宇宙你都通達無礙。所以我是不知道如何稱呼(師對某學員說),看到我說:「你很像藝術家。」我都不好意思說我就是學藝術的,「很像」表示還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人不需要把自己預設立場,我們小的時候學作文說未來想做什麼,都釘死在那邊,事實上生命無限可能,但問耕耘、莫問收穫,收穫本來就會有,而且你只要問耕耘不問收穫的那種收穫,通常出乎人意料,不可思議。
現在過來這邊(寧靜園),設定為教育中心,為什麼是教育中心而不是藝術中心,因為教育裡面有藝術,藝術裡面常常不正相關有教育。什麼樣的教育?我們方便講是聖賢教育,聖賢教育在這個時代是不是可以很大搖大擺的講?也不行吶!有的人聽到聖賢教育說是迷信,所以就要換個言詞,聖賢通常是理智的,所以我們是理性的教育(師父笑)。也不能說佛菩薩,佛菩薩就是聖賢,印度那時候叫佛菩薩,東土、中國叫聖人、賢人,現在要從理體上去講「理性的教育」,理性是不是冷冰冰?不是啊!道似無情卻有情,至極圓滿的愛心叫慈悲,因為沒有自己,如果有自己就帶感情、就不理智了。可是,一般人講的冷冷冰冰的理性,其實是對文字錯誤的意識型態的認知,那個理性的自己是慈悲,你相信慈悲的人會冷冷冰冰、不關心這個世間嗎?他可能比那個用感情的人還關心,而且效率還更高,因為與樂拔苦而已,沒有自己。
為什麼佛家不講愛?甚至也幾乎不加個什麼大愛的,因為大愛還是愛,佛家只講慈悲。愛裡面常常帶著情識,我們講的「依智不依識」的那個識,依智的那個智就是理智、就是慈悲,慈悲裡面同時具足平等、清淨、正覺,正覺就是那個智嘛!所以要捨識用根回歸智,換言之,轉八識為四智,那個智就是慈悲的落實,慈悲相對布施又是理體,所以同時是因、同時是果。落實在布施,布施圓滿即慈悲,所以慈悲統攝一切法,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靈性比較欠安的人,其它很抽象,不知道如何學,事相也不必太去捉摸,就去了解什麼叫慈悲。慈悲可以落實在哪裡?你就一門深入往那邊挪移,一直做,靈性的障礙就會淡薄、化解。為什麼?一個真正發願慈悲的人,同時就獲得諸佛護念、龍天護持,所以既有諸佛護念、龍天護持,我們的障礙從何而來?就是因為我們眾生潛在……,加個潛在是因為我們都不想這樣嘛!不想要自私自利,不想要貪瞋癡慢嘛!可是我們有生生世世累積來的習氣嘛!由不得我自己。真正修行用現在用詞講何嘗不是在換習慣,原本的用詞是改變習氣,所以佛跟眾生的差別其實不大,因為本體都一樣,差別只是佛勤著修正習氣,眾生是勤著延續習氣(師父笑),所以越來越難過,一直延續、一直延續,心如草原縱馬,易放難收。
包括今天和我以前在台北認識的朋友在討論我們以前唱片公司的老闆,現在跑路去了大陸,可是過著極度奢華的日子,是不是他大賺錢?不是啊!他大欠債啊!我當年也被他欠到(師父笑),我們也要去做個證轉,我公司在我還沒進去的時候,吸毒率百分之百,我進去就破壞他們的豐功,因為我不吸毒,我進去就破壞他們的百分之百,這是台北音樂圈的一個常態。你說他們想這樣嗎?所以世間人落在二法嘛!善、惡對立,只要我們有善、惡觀念,我們一定超越不了六道輪迴,因為善、惡是染業,就是這個污染把我們攬住了。善、惡不立,換言之,不思善、不思惡,才能超越六道輪迴。契入四聖法界叫淨,還執著一個清淨,也不對。
所以佛家嚴格來講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因為佛方便講而已。真正的法只有一,沒有二、三,乃至現在的五乘佛法,佛法是教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人天是世間法(不了義),甚至從高標準來講,連四聖法界都是不了義,四聖法界相對一真來講叫做外凡,六道輪迴眾生叫內凡,通通叫凡。佛法末了很簡單,就一乘而已,就是直接叫你做佛了,是十度萬行,也不是六度萬行。十度萬行〜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在學、在修的,那時候已經契入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還是方便講,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如果契入一真法界,何嘗不是凡所有相皆是真實,是我們眾生自己在這個世間在那邊分別有一個真跟一個假,所以無法解縛。如果能把這兩邊都放下,「都好啦!都好啦!」,人家侮辱我,「很好!很好!」;人家讚嘆,「也不錯!也不錯!」,這樣就慢慢契入了。(師父笑)
古時候的前輩(聖賢)很有智慧,是現在的人沒有那個深度,沒辦法了解為什麼「吃虧是福」,現在的人哪跟你「吃虧是福」,明明吃虧就吃虧,你跟我說「吃虧是福」?如果你吃的虧是你過去生中欠這個對象,該還的那你本來就該還,你早一點吃虧不是福嗎?因為還了就業消了嘛!業消、福就跑出來了,不是福嗎?有的人就氣呼呼的,我等一下再講為什麼我要說這個。那如果過去生沒欠他呢?我又沒有神通,怎麼知道過去生有沒有欠?沒欠他就很冤枉了,就真的吃虧了。佛家說「布施是因,福德是果」,如果沒欠他,感恩他給我一個機會布施嘛!清淨心布施,三輪體空就圓滿功德,不是福德而已。功德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福德,福德裡面沒有功德,所以,功德非常難,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可以求得到。換言之,如果我們加入三輪體空,布施、供養亦是功德,所以,這樣有什麼不好?
為什麼說這個?因為那是我的親身經歷,我剛剛不是講我以前的老闆跑路去大陸,我也有一條,所有他的債權人到現在還是苦哈哈,因為吃虧的那部分都討不回來,心中很鬱悶、苦哈哈。苦哈哈不見得是你的真實人生缺錢用,是你的心境,再有錢的人,他的錢沒辦法治自己的病也很苦啊!好像目前為止,短短幾年,2006年我在東港的時候就好像全部沒有債務了,我本來就應該沒有債務,是被搞了一條。怎麼在短時間回授回來?「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所以,在你最困厄的時期,你還是布施嘛!布施不要只是狹隘在物質上的奉獻而已,是心境上的希望蒼生得到福祉,蒼生不是只有地球人,蒼生是整個宇宙一切眾生。何謂一切眾生?眾緣和合而生成的一切現象叫眾生,所以你的能力有限,你的心量無邊。
所以,菩薩布施一文錢的功德(不是福德)遍虛空法界,有錢人布施一億了無功德的原因就是這樣,是那個心境的問題。來來去去嘛!物質是這件事,可得、不可得嘛!可得世間事,不可得世間意,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內在去提升。我剛剛講,布施深廣無盡,慈悲的落實……慈悲有時候也很抽象,這四條做到了,你終於走到佛的門口了,而且是最外面的那個門口。古時候的大豪宅,一道一道的門,走到最外面,最靠市集那條路的那個門口,還沒開門哦!要放下哪四條?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四條完全沒有了,你終於走到那個門了,終於有管家來迎接你了,在那邊掃地,掃乾淨準備讓你踏進去,那時候還沒叩到門,叩到了才算數。所以佛法的深廣無盡,不為世間人所能理解,可是卻可以辦得到。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換言之,要學佛的簡單在哪裡?不要想,聽就好了。長時薰修,聽、聽、聽,聽懂了就懂了;聽不懂,表示我level(層級)還不到,怎麼想也想不到。所以就聽,就靠我們靈性的反芻,階段性聽不懂或第一次聽到就一歷耳根,反正也永為道種,對不對?如果我們自己沒善根,聽了就被種善根了;如果我們自認為有善根,多聽,善根就會長養了,慢慢的長;如果我們善根已萌芽,我們就會慢慢長成,都是一點一滴累積的。所以現在的天才還是過去九十九分的努力,這輩子的天才……我們說的上上根者,何嘗不是過去生比我們努力?所以也是平等,是立足點平等,也沒辦法齊頭式平等,齊頭式的平等就是不平等,你怎麼能否定掉人家各自的努力?或者是你怎麼能認同人家各自的怠惰(師父笑)?所以,我們自己要撿回來用。
「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累生累劫就不會去受苦了。著力是什麼?奮力一搏嘛!那天有朋友說「盡力」,盡力不行吶!是全力以赴才可以,盡力沒辦法,盡力還有後路,(師父笑)你的苦就很多在那邊等著。著力是全力以赴、必死決心去成道,包括我們有經濟上比較欠安的,如果知道學佛、契入,經濟就會變好,你就著力了。眾生就是把學習成長這件事情跟我們的生活切分開來,這個歸這個,「這個不錯,我接觸這個心會平靜,不錯啦!」生活呢?還是照樣柴米油鹽醬醋茶,遇到不好的事,一樣在那邊〔氣身魯命〕(台語,意指生煩惱);遇到好事情,也是在那邊起伏、貪愛。所以,「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業消就福至;「處善境,隨善緣,無貪癡,福慧就全現」!
所以,這時代的眾生其實階段性緣的捉摸很重要,其實因緣一如,為什麼說階段性?因為這個時代的誘惑太多、太大了,許多古師大德來到這個時代示現,有時候也會倒,古時候沒有那麼多名聞利養的誘惑。所以,滾滾紅塵我們要去歷事練心,不要小看歷事鍊心吶!通常歷事鍊心是什麼學位在修的?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不但超越六道輪迴,還超越十法界。為什麼你們知道嗎?因為所有的執著、分別、妄想都斷盡了,祂只剩下妄想的習氣還沒有斷,習氣斷不了,必須靠歷事練鍊心把它磨掉。就好像酒瓶的酒叫執著、分別、妄想,酒全部倒掉了,酒瓶裡面有酒的味道,那個叫妄想的習氣,你怎麼洗都洗不掉,就是要把它放著,時間久了就揮發掉了、就沒有了,叫無功用道。換言之,到了那個階段的諸佛菩薩,祂也不能勉強說要斷掉什麼,那是自自然然的狀態,所以才有那四十一個位次,就像四十一張椅子,你們不知道你們坐的椅子剛好四十一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師父笑)。
所以法真的是藥,無定法可說,唯是一事〜「放下」,如果聽不懂,就是什麼都好就對了,「我現在被礙得很好」就對了。這很難,我不是這樣跟你們講而已,我是自己也要做到,當然我是沒有被礙,我是舉那個欠債的比較具體,大家比較能夠了解。我用誇飾法形容,「欸~現在有什麼不好」,就像我常講的:「去地獄有什麼不好?」可是心臟要夠有力,所以依義不依語,不能用同樣一句話就等同所有的意思都是我認同的,因為不能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當你沒有那個能耐,下地獄真的不好;如果沒那個能耐下地獄也很好的時候,諸佛菩薩幹嘛殷殷切切來勸我們超生六道輪迴?祂就先把大家推下去就好了,全部都下地獄去消業,業消了,頭出頭沒都沒有遇到所謂的無上大法,所以唯是一乘法,就是當你們如果了解了一乘圓教,種下的這個種子都有可能……假設啦!當然希望不要,不幸墮地獄都有可能在一念間頓超如來地,那是何等殊勝。
可是,不可思議,很難相信,偏偏「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沒有那個信願,偏偏又沒辦法做到,所以,「信」最重要,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至少六個層次,第一步要相信自己本來的狀態是美好的,本來就有這些能力,是我因為某些遭遇、某些境緣,讓我變成現在這個不如我意的樣子,而我那個能力並沒有失去嘛!我因為某些遭遇讓我階段性失去學習的機會。好啊!你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你才會相信諸佛菩薩的教誨是正確的,祂有辦法教育你,可是,說真話,祂沒辦法幫你做,我吃飯你不會飽嘛!我喝水你也照常口渴啊!所以教誨要去相信,那理、事、因、果就是我們的行動,如果我們不去從事相、理上去深入、去挪移,還是辦不到。
所以信很重要,「信、願、行」、「信、望、愛」,「信」通通擺在第一個字,學佛的人最多就是不信佛,如果是學佛的人(聽到)就會跳起來氣呼呼的:「沒信佛怎麼會學佛?」你們去想,包括我們自己有時候都會這樣說:「佛菩薩說這些很好,可是……」,這樣你哪有信?比如布施……「該捨諸有止無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可是如果我都捨了,那我的下一餐在哪裡?(師父笑)所以,就是這個信願不足讓你真的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然後就退心。「我照這樣做把錢都布施出來,下一餐真的餓肚子」,他不知道是因為信願不足、強度不夠,回授不回來。(師父笑)
所以,在這個時代要發願去做救苦救難的行動,不要等人家來為我們救苦救難(師父笑),多貴人的人就是〝搞囉嗦〞(台語:意指麻煩多),聽得懂吧!所以不要期待我人生多貴人,要期待我是眾生的貴人,所以心想事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什麼叫人家的貴人?就是最有能力的那個人才能做人家的貴人;最有能力、最有智慧的人怎麼會有痛苦的人生?所以要往那邊去挪移。所以,嶄新的一年你們有沒有什麼嚮往、願景的?不然我可以介紹你們有一個很好的缺,就是做天下人的救世主,(師父笑)真的啊!這很好,你一旦發願往那邊努力,即得人天護持、諸佛護念。所以我們不要期望人家來照顧我,假使我們有那個期望,也要期望諸佛菩薩來照顧我們,什麼都靠得住,就人最靠不住(師父笑),所以發願,諸佛菩薩就與你同在。
諸佛菩薩是什麼?不是神,是覺悟的生命體,覺悟的生命體絕對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換言之,絕對有能力在不同的維次空間來來回回而不受阻礙。所以祂們的活動空間……你們說過年的時候相邀一起出國真好,拜託!出國?我們出宇宙,你們出國(大眾笑)。出國還是在地球,去到哪裡都空氣污染(師父笑),出宇宙看要多遠都一念間就到了,這不是雜心閒話,這是真實,沒辦法,有時候有些話不能講。釋迦牟尼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講到法華的時候,舍利弗啟請,認為時間到了,必須再講更高層次的法,要再契入、要講一乘的法,這個時候不講,怎麼對得起這些眾生?釋迦牟尼佛推辭了三次說:「說這個大家會誤會……」,喬來喬去,說一定要講,因為他們要學。舍利弗啟請三次,釋迦牟尼佛鐵下心腸講了,開始講而已,就一個一個起來離席,不相信!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跟釋迦牟尼佛也跟很久了,用現在的語體文叫做學習成長也好一段時間了,也真的有一些體會了,還是退席。用現在的語體文是:〝騙肖ㄟ〞(台語,意指騙人家不懂得)!講那個有的沒有的(大眾笑),就不相信、就走了,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古時候要去求上師是五體投地、三跪九叩,跪到他家跟他頂禮三拜,甚至比照對佛的形式右繞三匝,然後獻上最珍貴的供品,最珍貴不見得是價格最高,是那個人最重視的,表達他最誠敬的心意,人家(上師)還要「嗯~我考慮一下」。現在呢?做老師的跟學生五體投地,拜託他學(大眾笑)、拜託他成就,學生「嗯~我考慮一下」(大眾笑)。時代不同啦!所以一切要看破、看透,看破不是「厚~你們都不學,好討厭」,看破是要了解眾生的習氣真的是剛強難化。維摩詰居士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閻浮提就是地球。《地藏經》也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想到的都是罪業,你們看恐不恐怖。為什麼這麼說?世尊有說:「在未證得阿羅漢果以前,不能相信自己的看法。」換言之,在證得阿羅漢果位以前的眾生的起心動念都是錯誤的,所以才要有一個標準來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修正了之後,你的觀念、思想、行為就變正確了,變正確就又對了。所以,當你變正確的時候誰辦得到?還是那個沒有起心動念的人,為什麼?如果有起心動念你就不會相信他,你就會說:「嗯~他講得很有道理,可是我覺得……」,這就是閻浮提上面那群最尊貴的「學者」的思想邏輯(師父笑)。
那天來了一位學者,學歷很高、很有名,我虧他:「眾生遇到怎麼算的問題,都要請教你們這些學者。」他說:「對啊!我們這些是專業的。」「請問你們這些專業的學者遇到問題要請教誰?」他就愣在那邊,我說:「你猜一下嘛!」在那邊想了半天,「好啦!不要吊你胃口,是覺者。」所以學者遇到問題要請教覺者,覺悟者沒有疑惑,了透宇宙人生真相,所以世出世間法一切盡通,一切皆無漏。學者就是了解自己那一科,有時候難免鑽牛角尖,到最後築象牙塔,難免就憂鬱、躁鬱,當然那不是一個好的路徑。
從小……,阿源(師問在座一位學員),我不知道你媽媽那時候教育有沒有那樣,因為妳比較年長,在我們這個年紀都是被推向象牙塔的那種教育方式,金字塔理論。剛開始我們是不是通才教育,就雜修啊!慢慢的越選越少,大學選一科,有的當然雙修,博士也是這樣,然後變成塔尖,就變成什麼都不會,只會一樣,結果就造成所知障。佛家講的煩惱(障礙)來處,一個叫所知障、一個叫煩惱障,一般沒讀書的人煩惱障比較深,有讀書的人所知障比較深,這兩個都障礙我們沒辦法明心見性。可是那是相對以前的社會來講,現在的社會沒讀書的人煩惱障比較深,有讀書的人所知障深、煩惱障也很深,都是看不開。
博士嚴格來說叫專士,東方用詞就很好叫博大精深,那個是大樹理論,而不是金字塔理論,金字塔理論只能幫助你爬升到專士,就這個會而已,哪有博?而大樹理論可以幫助你博大精深,那個才叫真正的博士,一門深入,一個根嘛!長時薰修,根一直竄下去,吸收無盡的養分,上面是不是自然和合,慢慢的長,長到開花結果,無量無邊的葉子一直在冒。這陣子搬到這邊就深深體會到,每天都在落葉子讓你撿,我一門深入就掉不完(指樹),(師父笑,大眾笑)我又不怕掉,風吹掉下來,我就繼續長,所以這些樹也不會擔心。
「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所以山河大地皆是清淨法身說法,那是一個形容,不是特指山水。所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一切的五蘊,何嘗不是都是自性產生,不會的叫五蘊,會的叫說法,都在教育我們。所以那些樹每一棵都在教育我們,掉不完的樹葉,掉不完沒關係,分一些給人家,掉到池子裡的會分解,分解了魚就有東西吃了,所以每天都在布施,不怕你欠它水,當欠水的時候,老天就下雨給它喝了,無量無邊的福德。所以枝葉花果無止盡叫博大,它沒有離開一個根的深入,精深嘛!
我們知道這個世代的眾生都要放棄古老祖先的智慧,我們自己要有智慧,因為只有智慧的人才會跟智慧相應,沒有智慧只有機巧的人,跟智慧還是不能相應。所以,佛法講求相應嘛!道家太上李老君也是這樣講,才會有《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的感是因、應是果,換言之叫做《太上因果篇》,篇就是要跟你講這件事,寫一篇文章告訴你,告訴你什麼?因果很重要,因果就是感應,所以你們到一個地方有所感就有所應,感是因、應是果。所以你們如果感戒定慧,就應覺正淨;如果感貪瞋癡,就應迷邪染。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取決因,從因上去轉,可能也是一個蠻好的路徑。我剛剛講現在世代的人「緣」非常重要,要創造好的因緣給自己,不是婚姻的姻,婚姻有時候也不錯,只要不昏頭就好。
新的一年度有沒有疑惑?
學員甲:師父,我有三個問題。我們在做財布施,假使有對象,例如有人在賣花,我都不希望拿到那個花,我就覺得這樣子很討厭,我希望只是拿錢給他,有人跟我講這也是名聞利養,算不算?第二個問題是夫妻之間怎麼落實慈悲?
師父:這邊剛好剩一本《夫妻相處之道》,(大眾笑)剛好可以請回去看。
學員甲:第三個問題是為什麼人總是對越親的人越不容易守信用,不熟的人越容易守信用?
師父:後面這兩個問題是一個答案:討債還債、報恩報怨,所以「夫妻是緣,冤冤相報;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現在要遇到只是來報恩的很少,通常也不會單一主軸,都會我這一方面是要向你報恩的,另一方面是要向你討債的,又某一方面是要跟你報仇的,同樣兩個人的對待而已喔!還有細分啊!所以因果非常複雜,不是我們人間邏輯可以去理解的,它在你過去生生世世當中就鑄下無量因緣,之所以無量就是因為我們頭腦想不到,所以你非得要進到定的功夫裡面,隨著禪定的功夫又有級數,你能了脫的層次就有等差,那這一段我們就姑且先放下。總之,如果這件事是讓你起煩惱的,畢竟是逆境、逆緣,要怎麼樣?無瞋恚啊!無瞋恚不是從讀書來,是從事相磨練出來。
所以一般人家講魔考有好幾個層次,關於魔考你們也可以放心,沒有那麼多魔來考你們,那天我才跟他們分享,你們暫時〝穩輪輪〞(台語:穩穩當當的意思),〝穩輪輪〞你們聽得懂吧?非常穩固的離不開六道輪迴,我來考你幹什麼?(大眾笑)我就是怕你離開六道輪迴我才來考你,你們在那邊浮浮沉沉,我來考你幹什麼?浪費力氣,對不對?(師父笑)義理上這樣講,中國古時候的字比較少,沒有魔鬼的這個魔,只有磨練的這個磨,所以滾滾紅塵歷事練心,就是透過事相來磨練自己。磨練一般你們講不合理嘛!合理的叫鍛鍊,其實合不合理也無一個準,我們如果依照情識起用,我們歡喜的都有理,不歡喜的都無理,所以有理、無理也要在一個超越的狀態才有辦法去體會。
所以怎麼相處?中國有一個字很好用〜「讓」!為什麼我不直接講「忍」?當然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法都得成於忍,不是只有出世法,但是人的意識型態來到我們這一代,那個「忍」都覺得好壓抑,其實不是,是一種寬容的象徵,那個忍是一個付出,而不是一種壓抑,不是那種築堤。我們現在對忍的感覺、感受,都比較好像是築堤在那邊壓抑,築堤高了,壓力撐不了,潰堤是不是更嚴重?所以那不是一個真常之道。換言之,讓嘛!前面再多一個忍,忍讓!你就常去想,有什麼人會去原諒什麼人?只有心胸寬大的人會去原諒心胸狹窄的人,我們眾生都喜歡心胸寬大的人,那我就做我喜歡的那個人就好了,可是偏偏我們都要做那個我自己很討厭的那個人,所以才會有這些對立。
八萬四千法通通是幫助你契入禪定、寂靜,所以只要能夠讓你得到寂靜的就是好。有的人說是不是要告訴你一些前世今生你才能夠釋懷。我跟你們說真的,如果不能釋懷的,是越說越嚴重;如果能釋懷的,不用說他也能釋懷,本來就釋懷了。所以,那個無關乎你知道還是不知道過去,是我們現在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理解的深度,所以如果沒討債、還債、報恩、報怨,你哪有這些的關係?有可能不是你遇到,我不是指對象,是這個原理原則,我每天都在遇到,原理原則哦!對象不等,可是這個背後的理路是一樣。
換言之,我們都被當掉了嘛,可是我們的科目不同而已,只要我們遇到自己被當掉的那一科,我們就忐忑,忐忑的意思一句多涵,比如說我們就礙嘛!渾身不對勁,很多煩惱產生出來。沒辦法,我們這一代從小就被人家教要競爭,長大了就要和人家鬥爭,鬥爭贏不了就起瞋恨,起瞋恨就開始要起戰爭了,戰爭發生地球就快毀了。所以現在沒有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了,現在只要一個按鍵按下去,地球就爆掉了,這個叫雙輸,成吉思汗還有豐功偉績,其實你們學到現在也知道哪有豐功偉績可言,競爭絕對沒有豐功偉績,只有讓,讓到徹底,為什麼?讓到徹底就畢業了。
你第一個問題是什麼?「布施」。為什麼人家講的我也認為沒錯啊!因為你前題之下有「有一個人我很討厭」,就是你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的布施就有染著,就不是圓滿的,所以你選擇拿與不拿,通通是染著。所以大乘佛法而已,不要講到一乘,論心不論事嘛!是看我們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有時候一乘法很難去講就是這樣,比如說一般你們在講的五欲六塵,對不對?是要看你的起心動念。不然我這樣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偏偏有的人具足財色名食睡的形式,絕對不會下地獄,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他只是藉著這些事相在演化。不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三個善知識(筏蘇蜜多女、甘露火王、勝熱婆羅門)示現貪瞋癡, (善財童子)禮敬他,不讚嘆他嘛!可是,有沒有對他貼標籤?也沒有啊!所以他才能當生成佛,一輩子就成佛了,那個功夫叫滾滾紅塵歷事鍊心。
換言之,人家的事和我有什麼關係,自淨其意啊!我們現在的人很難去成就的原因就是東家長、西家短、雜心閒話、論是論非,都是這些,這些就污染我們的心。所以眾善奉行前面來個諸惡莫作,一級一級升上來,事實上,自淨其意……自淨其意我們偏偏不要,我們偏偏要去人家家裡拿垃圾來自己家裡堆,是那個問題。現在狗仔隊變成英雄,揭發社會道貌岸然的醜聞,你說對不對?社會價值觀就變這樣,揭發別人醜聞是英雄,結果自己可能更多。這些形式你們不盡然能夠判定他是或非,比如我剛剛講的,會冒煙的,一個(人)的經驗是以前被冰到,所以我說冒煙都是冰的,那哪有不對?另一個(人)的經驗是以前被熱水燙到,所以我說冒煙的都是熱的,結果翻開來一個是冰的、一個是熱的。所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提昇到佛眼,當到了慧眼的階段,就不是色相上可以去比擬的,那是一種生命狀態。眾生具足肉眼而已,連天眼都達不到,所以我們現在說的眼見為憑,不見得是正確的,不然你們說有沒有電磁波?有啊!但是你們哪一個有看到?沒看到說是假的,但是又會響,所以拓開心量。
那布施這件事情我說到這裡有什麼作用?清淨即為布施,所以是眾生沒有辦法去理解,我們才會說如果你要賺錢,很好啊!那就去做財布施,財布施是因,財富是果。我沒錢怎麼做財布施?沒關係,財布施有兩種,一種叫內財布施,一種叫外財布施。沒錢、外財比較少的,你可以用你的體力、勞力服務,這叫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果報勝過外財布施;外財布施是物質,當然金錢是物質的一種而已,所以慢慢理解拓寬。你要身體健康長壽、心靈寧靜祥和,很好啊!那你就常常去做無畏布施。那智慧呢?法布施,通常這叫後得智,你要根本智還得要清淨心。可是,那個路徑有沒有錯誤?也沒有錯誤,因為一個願意該捨諸有就叫布施嘛!通通布施出去的人他不求回饋,他的心本來就清淨,所以布施是對治我們內在的慳貪。
換言之,你說賣花的(指前面提到買花的事),我做這件事情是要看我有沒有貪、我有沒有目的嘛!如果都沒有,恭喜你,可是這樣講還是有瑕疵,如果都沒有,你不就是〝柴頭偶仔〞(台語:意指木頭人)(師父笑),說我不起心動念就對了!你就是〝柴仔〞(台語)、石頭啊!那人家就比你厲害,它們在那邊幾萬年、幾億年在那邊不起心、不動念。所以,那個領域很難理解,凡夫起心動念都落在二法。所以階段性我們講慈悲,階段性用一個依靠來落實這個動作,而不是為了一個目的。那你說為了一個目的不對好不好?也很好啊!至少比沒有那個行為的還好,所以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心要無所著。
布施是什麼?一切的奉獻服務嘛!我們不要被布施這兩個字的發音束縛住,因為這兩個字人家已經有意識形態了嘛!要拿東西給人家,很具體就是為人家好、做善事、添香油錢……變這個。所以,為一切眾生著想就對了,著想絕對沒有自己,就你們好就好了,反正生命在呼吸之間而已,有一口氣的時候,人生的價值意義是在哪裡?讓你周邊的所有遇到的人事物皆得歡欣嘛!那就是你的最大的價值意義了。所以我剛剛才講,選一個救世主的工作讓你們做,有意義啊!而不是說我布施只是為了解決我最近的困境而已,還是我要賺一些錢好過日子,說實在,這些都非常小。
期法乎上,你把目標訂高一點,下面的都一定有,包括我們這邊有一些例子,比如說我們剛搬來這邊,心能領航中心的那個……這個要怎麼說,比如瑞騏是執行長、小妍是秘書長、小柏是秘書的秘書,他們兩個住在這裡(小妍師姐和小柏師兄),我借住在這裡,我要加上「借住」,在而不住,因為事情我比較不去管,包括一進來都是他們在操心,冷氣……等等的,就要想到未來讓來的人可以舒適一點,連你們太師父也發心,說空氣清淨機要最好的,就送過來了,全部都弄好了,這冷氣你們說是什麼牌子的?大金,你們比較了解大金是怎麼樣的,我聽說是比較頂級的,我一生沒聽過大金。換言之,我從來沒想過要用一個大金的,果真品質還不錯,噪音很小,感覺那個氣還蠻柔的,我不是在推銷,因為我不認識。所以「該捨諸有止無求」,你就做一件事情而已──為眾生著想,你該有的就有,至少我沒有想過要買好的東西,可能用最多的是我(師父笑)。
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還是方便說,因為根本不需要求,是不求而得,本來就有,你生命的福德到哪裡,你的受用……不要講享受,因為享受難免比較墮落去了,你的受用就到哪裡。那天好像是阿源問我,你不是坐在這邊問我說茶怎麼樣?都沒有買,不會聽的以為我很〝孤答〞(台語:意指小氣)(師父笑、大眾笑),是沒有機會去買,一堆了,我們要惜福啊!就已經一堆了,哪還需要花錢去買?結果我們做人也很好,又送到剩這幾罐了,來了又送出去,送的這個對象怎麼選擇?隨緣、需要。所以菩薩無所住,你想到的都是為利益眾生、為眾生著想,那利益眾生的同時,你也受用,你也沒欠缺,也沒負擔。
我也沒想過要來這邊住,那天搬家的時候,剛好阿興的朋友來,我樓上有一個床墊,他們就說要從黏黏屋帶過來給我用,那個床墊很大,從那個樓梯搬下來,搬了老半天,他的朋友就說這裡好大間,好好喔!好?如果讓你來住,你看有沒有辦法住?整天當瑪麗亞就做死了!人如果要睡覺,六尺就夠了,哪需要這麼大間,最後呢?沒辦法,我在這邊借住,因為你們來,我不能走啊!所以我也享用到,是這樣啊!所以你該有的福,你本來就會有,可是你可以不自己享,釋出給所有一切眾生享。
這就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很多人不了解佛既然是福慧雙足尊,福慧具足圓滿,慧比較抽象先不講,福是看得到的受用,應該很有錢,世間人用錢去代表福,他當年怎麼三衣一缽,好可憐,住在樹下沒房子住,日中一食,還打赤腳,哪有福報?所以門道要會看,人家是表演,當年印度諸多王宮大臣乃至國王都歸依在祂會下,祂要一棟房子會沒有嗎?祂是示現福不自己享,這些外在的人事物跟清淨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祂可以坦然自在。那你說祂福小嗎?我跟你們說,祂本來陽壽應該是要示現到一百歲,沒辦法,魔王波旬去啟請(師父笑),看祂很礙眼,就要釋迦牟尼佛趕快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人家請佛住世,我也恆順,請佛離世,我也恆順,這樣比較自在。結果八十歲就離開,祂後面還有二十年的福報,兌換成法運一萬二千年,現在才過了多久?三千年,還有九千年的整個地球所有姓釋的福報的總合,你們不知道一個釋○○的福報就多大,全球的(姓釋的福報)吶!二十年(的壽命換這樣的福報),福報大不大?所以祂有沒有欠缺?祂常住在祂的佛淨土嘛!拜託!才二十年,那個連牙周病的細菌都不夠,不要說塞牙縫,塞牙縫的那一塊還比牙周病的細菌還大,所以不可思議,如果有大的就不會去計較小的。
所以我剛剛說如果有那顆金子做的蘋果,你就不會去執著那個可以吃的蘋果,是了解程度的問題。所以布施,你們常說捨得捨得嘛!捨了就會得,可是我也希望各位更加提升,不要為了那個得,而是把得的捨掉。沒辦法,眾生要得,他只要我捨了就會得。所以范蠡三散三聚,有的人拜財神,聰明一點的就會去迎范蠡,范蠡是誰?越王勾踐的軍師,他的妻子是西施,這個大家比較知道啦!(大眾笑)他輔佐勾踐復國後就辭退了,過著比較閒雲野鶴的日子,他貴為一個宰相,難道沒有那些財富嗎?全部都散掉了,三散三聚,越聚越多,這是教我們布施,比較符合財神的理路。現在很多人都是拜關聖帝君,說是武財神,我至今還想不出祂為什麼是財神。所以,民間信仰順應就好,重點在那個背後教育的義理,就像我剛說過的四大天王本來佛家沒有,可是人家存在你要禮敬祂嘛!附予它更高的價值意義。抱琵琶的天王就是要我們取法乎中、行於中道、無過無不及,如弦樂繃的太緊會斷弦,調得太鬆又彈不出聲音,是那個味道。
所以,布施是對治內在的慳貪,其實一切諸佛菩薩沒有離開布施,更何況是我們,是會與不會的問題,會的,就是在那邊打瞌睡也是在布施;不會的,散盡萬兩黃金,還不稱為布施。這是講極致,其實有出去就有布施,是契入的功德力。當年我就跟義孝講,每天坐在那邊閒閒沒事的老法師,也沒在印經書,也沒在募款、做善事、捐錢,也沒在掃地,至少也勤勞一點掃個地,都沒有,坐在躺椅搖來搖去,無量功德,這眾生怎麼想像?所以,眾生以有思惟之心,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思考,我們就佛說什麼就「是是是、對對對」,你就馬上成就了。我補充一下,為什麼閒閒沒事幹?他具足圓滿的清淨嘛!他所在之處方圓百里內即無災難,他所做的布施可能比大富豪造的一條路還多。所以功德裡面有圓滿的布施、圓滿的福德,心境的問題。
佛法到最後只有一件事情──起心動念,不是在事相上捉摸,會的從根修起──起心動念是什麼?我們講世間法就好,孔子有兩個學生,一個叫子路、一個叫子貢,剛好一個有錢、一個沒錢。當年他們的國家有贖傭人(奴婢)的制度,只要贖回一個就犒賞多少錢,子貢就很瀟洒,贖回了好幾個,結果不受祿,就說做善事怎麼可以接受人家的俸祿?結果被孔子唸說:「自此以後就很少人願意做善事了。」所以看你的影響層面跟起心動念,如果我不受祿是基於一種傲慢,我很瀟洒啊!還不是為了貪那個名,都是貪,只是換貪的對象而已。
所以佛法教我們斷貪,而不是換貪的對象。換言之,你貪一個佛法還是貪,還是要下餓鬼道,因為貪是餓鬼道的業因,不管你貪什麼,都是下餓鬼道,只是你去做一個比較有受用的鬼,因為你貪佛法,你會去布施,讓你做一個比較有錢的鬼。就像我們的鄉親福德正神,當年人家很會布施,所以叫做使用正確方法修福有德的神,所以祂不是用換的,不是去化蓮花、寫疏文換來的,當年也是辛辛苦苦在那邊服務眾生,只是貪著一個法,所以才叫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萬緣俱捨,不是只有財而已,你的名、你的利、你的權勢、地位通通捨乾淨,那時候若能無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仁者無敵嘛!你就具足圓滿的天下,那個天下就是重重無盡的宇宙,是那個角度。
所以整部《大藏經》從不同角度講,何嘗不是在講布施兩個字?六度何嘗不也是布施一個而已。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智慧)是法布施,從法布施再拆開來,方便、願、力、智叫做十波羅蜜,十度萬行。有人問:「假若有為世界,你們在修什麼?」十度、十願,文殊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你要做什麼佛?」毘盧遮那佛,為什麼?清淨法身,十方一切諸佛從中出,「汝若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末了是起心動念的問題。「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還是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以會的從根本修。沒辦法,根本修了解,一時做不到,事相要努力,所以,理可頓悟、事須漸修,一步一腳印,亦步亦趨,慢慢地去落實完成,用對法來做蹺蹺板。你說那個布施有沒有說完?聽完就好了,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說完。
有沒有什麼疑問?有沒有還不夠詳盡的地方?
瑞騏師兄:各位同參,時間已到。
師父:最後一個。
學員乙:師父,上一次我表姐的事情,我匆匆就走了,但是我有跟我表姐說要跟師父問看看還需要怎麼樣做比較好。
師父:當然心境上很重要,那一天我也有跟她講,是說有時候我們啪一下就切進去。當年釋迦牟尼佛已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不要說神通,十方三世都了知,為什麼還要眾生問才答?就有這個問題。那天已經說完了,問題是當一個人沒有提問的時候,他不知道原來你在講的是我需要的。所以我說心境上要跟他說:「歡喜心遇到這個遭遇不容易,可是如果這麼做,可以非常快速有所改善,可是如果沒有這麼做,業因果報的問題,懺悔才有辦法」。那天冤親債主我們能溝通的就溝通,業障的部分,自己要去懺其過去前愆,悔其未來不再造。可是,六道輪迴的可悲之處就在這邊,我不是指她哦!可悲之處就是我們有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也不認為那是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有更可悲的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生有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我們這一生怎麼會知道呢?就不知道怎麼發起至心的懺悔心?所以我們才降下來講,遇到這些事情用歡喜心去對待就是無瞋恚,抱持一個心境,其實還是有改善的空間,要怎樣就怎樣,聽得懂嗎?反正我知道要往心境提升的方面走,其他的要怎樣就怎樣。
學員乙:就是去接受它?
師父:對啊!只有接受啊!可是接受是……
學員乙:用歡喜的心。
師父:對啊!用感恩,凡事感恩,感恩至少你的細胞結晶就會漂亮,身體百分之七十的水也變漂亮,所以細胞結構也會轉化。有時候無依無靠,不知如何發起這個心,所以才叫她們念佛,念佛對她們來講是最簡單的。至心誠願真的有用,信願真的很重要,不是對我的信願,是她在念佛的時候,當下的信願要提出來,念佛是多義,有的是沒信願,要透過念佛念到我有信願;有的是有信願,可是不知道如何做,所以相信的時候就很快解決,都對嘛!可是要有耐心,不能說……現在是速食文化,我吃一顆藥就好了,這種藥我勸你不要吃。現在有些醫院是這支針打下去就好了,明天就活跳跳了,這個針你最好不要打,因為大自然還是有它的周律嘛!包括我們的生理,通通有它的周律,那個馬上就怎麼樣的就違反大自然法則,所以千萬不要。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當來現前必定見佛,佛在眼前,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憶佛念佛。叫她念佛,其他就放下,怎麼樣就怎麼樣啊!我們說最壞的階段,如果我命裡的壽命已到,我還會更好啊,我借助這個逆增上緣變更好,眾生就是不了解這個,我不是說她陽壽已到,是要讓妳了解理,不要聽到這個就跟她說:「師父說……」(眾人笑),我的意思說要對佛有信心,我如果知道這樣,半夜也會趕去往生,就是因為不知道,才會在那邊拖延,往生是要有本事才能往生,有本事往生的人一定有本事延壽,所以是那個理路。
剛剛講的,萬緣放下嘛!剩下一件事,因為我們沒辦法依靠自己的覺性嘛!那就依靠佛菩薩的願力,所以至心誠願去念佛。妳可以去轉達,念佛不是嘴巴唸,跟她的行動、跟她的肌肉不協調都無關,換一個字──想佛,念佛我們就會想到嘴巴唸唸有詞,妳就叫她去想佛,憶就是想的意思,即便說佛號還是個妄想,可是它是個好的妄想,好的妄想幫助我們現好的境界,階段性用這樣的方法。有緣再遇到時再打算了,像那天我也不知道她會突然到前面,我無預警也是幫她……,慈悲真的要去落實,千手千眼觀世音聞聲救苦,什麼叫千手千眼?眼到手就到嘛!這就是千手千眼的表法意涵,不是祂長了一千隻眼睛跟一千隻手,如果來了就嚇到馬上往生了(大眾笑),還在那邊求(師父笑)?所以見眾生苦,第一時間就服務了,那時候妳沒說,她也沒說。
所以你們諸位也習得此心境,周邊的人都是你們服務的對象,四弘誓願的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才不會成為空願,就是因為你有那個心要往四弘誓願的落實,你才會努力去完滿、完善後面三條,三條是方法、理論,它是為了履踐你的目的跟你的願心。「煩惱無盡誓願斷」,得定叫做不要煩惱,得定很重要,怎麼樣才能得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得定你才有能力去廣學多聞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才能成就多聞,你才能「佛道無上誓願成」。事實上這還是一個俗說,真正來講是自性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你哪來眾生?所以是完滿自己而已。
所以,妳的表姐何嘗不是妳的一個現境,何嘗不是借助她的因緣來勉勵妳、激勵妳,去成就妳自己的無上道?妳的成就她也有一分功勞,所以她也會提升。《地藏經》裡面不是講了兩個故事,光目女跟婆羅門女,她們的母親都墮阿鼻地獄,為什麼她們成道的時候,她們的母親已經超生到忉利天,去讓玉皇上帝照顧?她們的母親很惡質,她們捨不得,為了救母親就發願精進努力成就,如果沒有她們媽媽惡質的激勵(逆增上緣),她們也會懶得去成就,所以有一份功勞就升天了。可是透過超度的,通通最高級數只到忉利天,忉利天福即可至,忉利天以上需要定功,要靠自己,我剛剛講靠人不穩,所以要靠自己。關心她的心境來成就自己,那是最究竟真實圓滿的,我們有那個因緣就服務她一下,也很感恩她給我們一個機會服務,成就我們的善行嘛!所以凡事感恩不是安慰的話,那是再積極不過的人生觀。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盡誓願斷,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所以覺正淨是皈依自性,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覺而不迷謂之佛,正而不邪謂之法,淨而不染謂之僧,所以佛法僧不是外在的〝柴頭偶仔〞(台語),不是指那些經書或剃頭的人,是清淨無染、正確不偏邪、正覺不迷惑,回歸這個體性。事實上還是勉強說,皈依……「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實無所依,所以要歸什麼?本來的樣子而已,根本不用回歸,本來就是了,是眾生一念迷,才啪啦啦的拓出去回不來了。所以,皈依者皈無所依,你要依靠什麼?本來無一物,你有一物依靠,那一物是什麼?回歸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