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開示講紀 20150520 南天門【Instruction by Master Hong Sheng at Nantian Gate in China on May 20, 2015】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5-05-20 | 938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南天門大石座上,元和妙音唱頌


地點 : 南天門

時間 : 2015520

--- 收錄於《圓通慈航》

 

依《十善業道經》經典學修,

修持五戒、四無量心與十善上品,就能提升至忉利天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凌霄寶殿就是佛經講的忉利天,那麼忉利天宮外面的一個入口叫南天門,是釋提桓因的居處。那個忉利天,在佛法表達的界層裡面,在欲界的第二層天,只要我們修十善上品,加上五戒、四無量心,就可以辦得到。這一位當年的玉皇大帝,也就是佛經講的釋提桓因,祂常常去請世尊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宮善法堂講《十善業道經》,可見《十善業道經》對一切修佛人多麼重要。我們現在修佛的人,乃至於來朝聖拜拜,拜了一輩子、學了一輩子、接觸一輩子,並不一定如意的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原因,也就是我們搞錯了方向,然後理論弄不清楚,方法弄錯了。那麼如果把這些關鍵再找回來,從基礎上的學修,一層一層好好的把它穩紮穩打的話,人人都必然可以得到屬於他幸福美滿的日子。

 

那麼忉利天在世尊的表法裡面,又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路。就是說,當年釋迦牟尼佛,摩耶夫人生出祂之後沒多久就過世了。那麼因為她生出了一尊佛,所以她的功德也了得,當下就被度到了所謂的忉利天去作天神,去享福去了。所以佛法這件事情很妙,它所講的究竟圓滿,我們人世間的人,如果思惟太過於狹隘的話,很難去理解。用世間法來講說:「咦?那祂媽媽不是很倒楣嗎?才生了一個小孩出來,就死掉了,是不是福薄、命不好,所以沒辦法續她的生命?」事實上不是!是她生出一個佛子,將來成佛,所以她的福德太大了,大到現在這整個地球總福報不夠她享用,那如果足夠她享用她當然在這個地球是浪費掉了,所以那時候她的壽命就會提早結束,去所謂玉皇大帝那邊,去享更大的福報。

 

就好比說,當年孔子的學生顏回。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好像過得很辛苦,其實「回也不改其樂」。那麼他是一個聖賢,很多人不瞭解就會以為,唉呀!怎麼學聖賢教育也會這樣早死,過得不好,然後三十幾歲就死掉了,早夭。那麼世間人的知見太淺短,這個顏回的理路也跟摩耶夫人差不多,顏回他早消了他的業,那他業消了、福來了,可是他的聖賢的運作,這一個理路運作,福太大了,人世間沒有可以給付他福報享用的地方跟機會,所以他當然那時候就必須要早點離開,在人間叫做死掉,其實是去往生,往生去過更好的日子。

 

因果通三世:

過去、現在、未來,若是過去生造福, 我們這一輩子就享福

 

所以我們現在人不能看眼前,因果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所以過去生造福, 我們這一輩子就享福,那造福的原因就是三布施。那麼有的人只是看待這一輩子就會有所錯解。比如說,我們現在人常常會有一個理路、知見說:「咦?有的人做人那麼良善,為什麼他的命運還是這麼痛苦?」那以為就是命運的好跟做人良善,沒有正相關;那也有看到很多好像個性也不怎麼好、也很吝嗇、也十惡不作、也常常在害人的人,怎麼這麼多錢,在那邊享福,對不對?那我們就會對因果有所懷疑。那麼,這一個觀念是錯誤的,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因果通三世,我們只看到眼前。

 

所以如果這一輩子你看到一個人,他個性不好、十惡不作,可是他過著很好的日子在享福,不是因為他這一輩子所謂做人不好而得來的美好,不是!是因為他過去生中,曾經做過很大的善、很大的布施,以致於他這一輩子有很大的福報。可是他這一輩子不一定保持善行,因為一旦做人投胎,會有隔陰之迷,不見得會承續他以前樂善好施的個性,他這一輩子又沒遇到佛法,所以不知道;在不知道的時候,他這一輩子個性稍微差了一點,那他的福是屬於上輩子結來的。那麼,他如果永遠不知道這一個理路,繼續做人不好、折福的話,他過去的福報有一天也會被折光光,當折光光的時候,下一輩子就痛苦了,是這一回事。

 

那麼反過來呢?反過來是什麼?反過來是,你看到一個人很良善,這一輩子受苦、受難、缺福報、福薄,不是因為這一個善不等於有福報,不是這樣的意思!而是他這一輩子有機緣遇到樂善好施這一個所謂聖賢、佛菩薩的觀念,所以他懂得做人應該要好、應該要善,應該要樂善好施、三布施;可是他過著貧賤的生活,是因為他過去生不懂,實在講那個布施的能量太缺乏了、太吝嗇了、太小氣了……等等,以致於他這輩子會受苦。那麼如果他在受苦,過著比較貧賤日子的同時,他還是有信心,對佛菩薩有信心,他還是在他僅有的能力下去樂善好施,不斷這樣做,他後半輩子的人生,還是會好過日子回來的。那麼後半輩子人生會被改變成好的命運,再下輩子呢?就會更好!所以這叫因果通三世。

 

這件事情,如果我們沒有學佛,我們都不能瞭解;那麼不能瞭解,我們還是會用錯知錯見、錯誤的身口意去運作人生,所以還是得不到福,然後整天就會在那邊怨天尤人、抱怨東、抱怨西,就會以為我們人生的苦厄,都是外在人事物造成的,這樣子就冤枉了。所以學法一定要學一個正知正見回來,所謂佛法裡的正知正見,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大般若經》上講的一句話叫「一切法從心想生」,因為你「心想」,所以你「身行」。你心想好的方向,你就會去做好的人事物的事情,那麼你心想壞的,你就會運作不好的人生;你運作好的,就產生幸福美滿的人生,你運作不好的,就產生負面的人生。所以,「心想生」是佛家所講的正知正見。

 

再更向上一著,把善、惡對法都放下,心就清淨了

 

那麼現在的人大半狹隘化,這個狹隘化也不能說不對,可是稍顯狹隘,是什麼呢?以為只是說「做善事」等於正知正見,其實不是的!善、惡還是對法,還是在六道輪迴的世界裡頭,如果再更向上一著,連這一個善、惡都放下,心想這件事情就是清淨了,你的人生就會過得很清淨、很清淨。那麼用清淨心去樂善好施,你未來享的福是什麼?是清福。我們現在人多數不是享不了福,而是都在享什麼?癡福,愚癡的癡,享癡福。「癡福」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你在樂善好施的過程,你有所夾雜、有所貪求、有求回饋,有不純淨的心在運作,所以你樂善好施有,還是會有福報,可是你的心染雜,你在享福報的過程,就會有很多煩惱憂慮牽掛,這也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至少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在清淨;那從清淨奠基起,你才有辦法再往上提升。提升到哪裡呢?提升到平等;平等再往上提升,才有辦法提升到覺悟,覺悟就是佛了。那平等就是菩薩,清淨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超越六道輪迴的生命體。所以我們常在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我們執著變現出來的。一個人只要有執著的心,就一定有六道輪迴牽制他。所以為什麼要清淨?清淨就叫不執著。所以在生活當中,「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處處是好處」,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那我們要善於提醒自己,然後要有這一個力道、有這一個決心去增長自己的佛知佛見,那麼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去掌握幸福美滿人生。意思就是說,我們的人生,不管你現在過得怎麼樣,你的未來想要更好,都是有可能的,除非你不去努力。

 

「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未解之前,信與不信都叫做迷信

 

香客:

怎樣學修叫做不迷信?

 

師父上人:

如果沒有學,我們就不明白,那不明白去修,修就是做的意思,就是去落實、去運作的意思,我們如果不明白,就會落實錯誤,就會修錯,一般叫做「盲修瞎練」, 像瞎子一樣,什麼都搞不清楚就要去做。那麼學了你才明白,明白你才能做得正確, 做得正確你才能證實到你所嚮往的美好的結果。那麼這個「學」就很重要,老祖宗講「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如果我們學佛的人,沒有人帶領我們、教育我們,我們就有可能會學錯。簡言之,未解之前,信與不信都叫做迷信。還沒瞭解之前,你選擇相信也叫迷信,你選擇不信也是叫做迷信,所以那個瞭解就很重要。

 


佛經無人講,雖智莫能解

 

師父上人開示時,坐在一旁的大媽們原本還在放聲笑鬧,才不一會兒她們就突然安靜下來了,接著就是完全的專注……正法的攝受力真是不可思議!

 

佛經是我們人生的說明書,若依照諸佛菩薩的教理落實,

內心圓證叫做正信;反之心外求法就叫迷信

 

那三藏十二部統統講得很清楚,佛經就像是我們人生的說明書一樣,那佛陀是覺悟者,所以心外求法的就叫迷信,內心圓證的就叫做正信。那麼什麼叫「心外求法」?就是我們的幸福美滿,我們都仰賴外在的這些佛菩薩,希望祂直接給我,那我自己都不努力,不努力去改個性,這個就叫做迷信。那麼如果一個人反過來,比如說,也燒香拜拜、拜佛,可是他拜佛的態度是他感恩佛菩薩教育他,常常在提醒著他:要三布施啊!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要常常行六度萬行,要改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個性就是剛剛我們講,南天門裡面凌霄寶殿那個忉利天宮善法堂在教的那《十善業道》的標準,佛法的標準在這邊:「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如果你遠離這一個染汙,就叫正確的觀念了,你就瞭解了,基本的瞭解。

 

那你照著這一個原則原理去落實的話,落實哦,要落實,不是只是聽聽算了哦,要落實!你這個人就叫做正信的人,就不叫迷信了。那你這時候去拜佛菩薩是感恩祂教你,而不是去跟祂要東西。一般迷信的佛教徒都是去廟裡要東西,那要半天、要一輩子要不到。為什麼?為什麼要不到?你去想想看,我們去廟裡要東西,有時候還會拿水果、拿香,像我們這次來普陀山,很多香客都自己有帶香,對不對?那還不錯,他拿香去跟佛菩薩賄賂,你才三炷香給祂聞一聞,然後希望得到你一生的幸福美滿,那請問你一生幸福美滿,有的缺錢的好了,我希望三炷香插上去,可以得到五千萬,對不對?你看!那祂給你五千萬,你用三炷香換,你覺得這合理嗎?那不合理啊!那有的是兩串蕉,這個手指長得很像香蕉,叫兩串蕉,什麼都沒有,然後去就這樣合掌:「諸佛菩薩,請祢保佑我得到幸福美滿、闔家平安大賺錢!」這個就是去佛菩薩祂家搶劫,你懂嗎?那你想想看,你又賄賂、又搶劫,你能得到幸福美滿嗎?這樣當然就叫做迷信。

 

所以同樣的行為,我們拿香去是感恩佛菩薩,對不對?哦!祢教我,我明白了,我知道我在家裡要改個性,所以我跟我先生相處,他老是煩我,可是我不能煩,因為六度教著我要忍辱,對不對?佛菩薩教著我要包容,所以錯不在外面,在我沒有忍辱的心、沒有包容心。處處藉著外在的人事物來什麼?反照自己,這個就叫做正信,就不叫迷信了。所以這樣一個人到處去拜拜,他就有用!那如果你不瞭解,原來都是要往外回溯回來,就像照一面鏡子,我們看到外面有我討厭的人事物,一定是我內在有錯誤,就像我看到鏡子裡面的我,這邊髒了,你們曾幾何時拿拳頭把鏡子打破?太討厭了對不對?看到那個臉很髒的那一個人。所以鏡子是為了告訴你,你臉髒了,所以你要感恩鏡子。

 

所以你看,這時候佛家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你正報轉化了,你的外在人事物就如你意了。那我們現在人都反過來,我們都希望外在的人事物如我滿意,我就高興了,對不對?後面這一種就叫做迷信,前面那一種就叫做正信。所以老祖宗講一句話叫「反躬自省」,那麼神秀也講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那個「拂」是什麼?不是把外在你討厭的人事物刷掉,而是看到外在有討厭的人事物,要回來把我這顆有討厭的心擦乾淨,變沒討厭,那就對了,那這樣就真正叫做修行了。那這樣一個人,懂得這個理路,他在修,這個人一定每天會過得比每天還快樂、還幸福,所以他的能量就會轉化,他的境界就會轉化。

 

所以佛法不是告訴我們嗎?「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是誰?佛是你自己。淨土是什麼?淨土就是你的生活環境,你所有的人事物的總和。那麼,你要得到你生活環境所有人事物的總和是你喜歡的、如意的那種,你要回過頭來淨化你的心,所以隨其心淨,隨著你心的清淨,外在就會改變,變清淨了,這個理路就叫做「正信」,就不迷信了。

 

「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那個如如之心即是真實,那就是平靜

 

平靜就是你不會被外在一切人事物給擾動,那個叫平靜,就是所謂禪宗講的「坐禪」的意思啊!「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是謂「坐」,外不著相叫做「禪」。所以坐禪不是像我兩腳盤起來,坐在這邊發呆叫坐禪,不是這樣!是你心如如不動。那「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也叫做坐禪。所以如如不動,你心就真了,所以「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你那個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即是真實境界,那個就是平靜。

 

那我們現在人都會為外在的人事物給擾動,生氣啊、想要得到一個東西啊。有那個得失心,就不會平靜了。平靜是清淨的基礎,沒有平靜的心的人就沒有清淨心可言了;沒有清淨心可言的人,他就沒有平等心可言;那沒有平等心就沒有覺悟這件事情了,就作不了佛了。所以其實佛是人人可作得,只是我們沒有去訓練而已,在生活當中好自自我勉勵,常常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然後要求自己要做到這些清淨、平等、正覺的理路,而跟外在的人事物無關。

  

南天門石牆

 

要靠念佛得到清淨心,就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香客:

念佛時思想會飄出去,該怎麼對治?

 

師父上人:

思想會飄出去?飄出去念佛就不見了,那這樣,你念佛永遠也沒有清淨心啊!這時候要想到一件事情,我念「阿彌陀佛」,我知道飄出去的時候,就趕快再拉回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又飄出去,再拉回來,不間斷,你懂嗎?不間斷做這件事情,久了之後你自然能伏住,你功夫就有了。這部分要靠時間,你不能才飄出一下就說:「啊,沒有用!」就丟掉了,不能這樣!就好像我們寫字一樣,寫字要寫得漂亮,同一個字要寫好幾次,對不對?有時候我們在寫字,心又岔出去時,是不是就寫壞了?對!就是這個理路。

 

所以修行有一個字,叫做「持」。你們不是叫做「持經」、「持咒」嗎?那個持的意思就是「做」。一個意思叫「做」,「落實」加上「保持」,保持就是訓練的意思,不間斷。所以關鍵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兩句話。我們現在的一門深入叫做「專」,我剛剛講專注,對不對?我們現在是什麼都要,什麼佛號都要,早上念「阿彌陀佛」,下午念「觀世音菩薩」,晚上念「釋迦牟尼佛」,然後講完之後,聽說有「藥師如來」沒念到,對不起祂,「藥師琉璃佛……」這樣!聽說有「大勢至菩薩」,又「大勢至菩薩……」,你看這麼多,都雜了!每一尊佛菩薩都很好,都可以幫助我們開悟、專注,可是我們全部都一起要,就不行了,就沒辦法。

 

所以階段性要選一個就好了,如果你喜歡念佛,你就選一尊就好了,一直念下去,別的都不要。如果你喜歡念經,就選一本經就好了,不要早上〈普門品〉,下午《心經》,然後晚上《地藏經》,這樣子就又沒用了。所以,關鍵在「專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就是「保持」,能多不要少,不要跳來跳去,然後每天做一個「定課」,定課就是固定它,然後時間你能越長,它越有效果。對啊,要不然你才念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想到別的就丟著了,你才要「入」而已,你就想到別的,所以這樣就沒有用。

 

所以當我們在念經、念佛的時候,假設你有一個鐘頭,你那個鐘頭手機都關起來,知道嗎?家裡的電話線拔掉,確保沒人吵我,專心這樣念,這就有用哦!你如果每天給你自己一個鐘頭就好了,你會發現心會平靜許多。心平靜許多,你的智慧就長出來了,為什麼?「依戒得定,依定開慧」,智慧。智慧是從定功來的,定就是清淨的心就叫「定」。那前面講的那個規則就叫做「戒」,一個就好了,你多就不叫戒了。所以「戒」不是狹隘的五戒:「殺、盜、淫、妄、酒」,不是狹隘廣義的菩薩戒而已, 是佛菩薩教誡的總和,符合一種規矩、一種標準就叫做「戒」。

 

所以你要透過念佛得到清淨心,你就要符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有辦法, 你這麼做,「久久精思,方乃調熟」,剩下是時間的問題。你如果一直每天這樣做, 有規律性做,你本來就會體會到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清淨,那你那時候就有智慧了, 那就沒煩惱了,有智慧是解決煩惱用的。

 

法寶結緣−− 哪怕只有一面之緣,你我已是同參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