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開示講紀 20150520 洛迦山大雄寶殿【Instruction by Master Hong Sheng on Mount Jialuo in the Main Hall on May 20, 2015】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5-05-20 | 952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地點 : 洛迦山--大雄寶殿

時間 : 2015520

--- 收錄於《圓通慈航》

 

佛是覺悟、開智慧與圓滿至覺的生命狀態,佛寺則是教育我們開智慧的地方

 

其實自性本佛,不離方寸,所以「寺者,寸土也」,以前的寺,就是所謂教育的地方,也就是國家常態性設置不可廢止的教育機構。那麼「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開智慧的意思,是圓滿至覺的意思;所以,「教育我們開智慧的地方」就叫做「佛寺」。來到了佛寺,我們人人三炷香,不要忘記了是舉外明內用的,而不是只是燃香祈求佛菩薩。我們都好逸惡勞,就想要不勞而獲,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佛菩薩也是非常的無奈,畢竟「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所以有求必應這一個「求」,就是要我們深明所謂的佛理(覺悟之理)。

 

三炷香的表法意義: 以至誠心,供養十方諸佛、供養十方諸法、供養十方諸僧

 

那麼三炷香表什麼義?諸位能夠去理解的浮面,當然也不能說錯,它叫做什麼? 供養十方諸佛、供養十方諸法、供養十方諸僧。所謂三皈依──皈依「佛、法、僧」, 不是外在欲求的這個佛、法、僧,而是舉外明內。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法者正也,正而不邪謂之法;僧者淨也,淨而不染謂之僧;所以皈依回我們的自性覺而不迷、自性正而不邪、自性淨而不染,是謂三皈依。

 

所以在我們拿三炷香的時候,我們要常常感恩諸佛菩薩,給我設下這一個儀式的教育表法,隨時讓我提醒自己,當我三炷香第一炷插下去,供養十方諸佛的時候,我就要瞭解什麼叫供養。供養就是「恭敬心行於布施」叫供養,它跟布施不太一樣,它還有恭敬心。恭敬心來自我們的至誠之心。曾國藩當年講:「一念不生是謂誠」,也就是真心,那個叫做真誠。所以如果我們在燃香的時候,心不具備真心,只是一種往外貪求的話,我們是不具備供養的條件的。所以有佛,我們供養不到。剛剛講到佛是自性的覺而不迷,所以當我們插入第一炷香的時候,我們就要非常的警惕反省自己, 我日常生活當中的待人處世,有沒有供養諸佛,畢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所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是只是來到這個佛堂的佛前叫做供養佛,而是這個佛堂是諸佛菩薩無盡慈悲在訓練我的,我在這邊有這種恭敬心,我就要帶著這種恭敬心去對待我生活當中的人人、事事、物物,我用著這種恭敬之心去供養他們,再舉外明內,以供養他們的態度,同時又回溯回來自己的覺而不迷的時候,那一炷香的供養十方諸佛才成立。以此類推。

 

那第二炷香插下去,供養十方諸法,我們就要常常去反省自己,我們的身、口、意、行為,有沒有符合正確的義理而無所偏邪。當我們隨時提醒自己,依《十善業道》:「 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的標準的時候, 我們才是真正的去供養十方諸法。那麼回過頭來,第三炷香插下去的時候,供養十方諸僧,僧者淨而不染。我們要常常去想到,我香插下去的時候,有沒有去反思,我心是不是隨時隨地保持清淨?待人處世沒有染雜,內心也沒有所謂的煩惱憂慮牽掛?當我們把煩惱憂慮牽掛卸除之後,我們就回歸回來供養到十方諸僧了,當然也是自性僧的起用,自己的清淨不染。那麼「身、口、意」清淨不染,也就是梵文的「嗡、阿、吽」, 佛造像常常有頭的圓光,那個圓光上面就常常寫著「嗡、阿、吽」,就代表著我們身、口、意的圓滿,所以三炷香就成立。


洛迦山

 

香的另一層表法意義是「信」: 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香還有一個表法意義,叫做「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就是對自己要有信心;「信他」就是對佛菩薩的教誨要相信祂;再來「因、果」不空,「理、事」不二。當我們插下去,那個信字還有一個立誓言的意味,就是宣示, 我宣示我從今以後,我燃這三炷香,就是要成為標準的佛子,所以在我們生活當中, 一定要去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那麼今天來到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面前,我們也要知道祂在教我們什麼,而不是盲修瞎練、盲求。達摩祖師告訴我們,我們的本能本來就圓滿無瑕,眾生因迷而不解,慧解之性是本來面目,意欲往外遠求,於是生生世世迷、邪、染,生生世世迷惑、造業、受苦,受苦又更加迷惑、又更加造業、又更加受苦,所以「諸佛世尊之所以興出世,唯說大法」。

 

那麼觀世音菩薩久遠劫前,依所謂的「耳根圓通」返聞自性,所謂是「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所以「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天語)。好像明天是文殊菩薩生日?剛剛好,你看,多殊勝!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為娑婆世界揀選了〈耳根圓通章〉,告訴著我們,當年觀世音菩薩久遠劫成佛的方式,也就是回溯回來聽我們內心的一種自性,而不是往外的一種所謂的深層的影響。


洛迦山大雄寶殿毘盧千手觀音

 

所以保持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我們就得到了一顆人世間苦厄的解藥了,祂教著我們慈悲,千手千眼「眼到,手到」,「眼」代表著所謂的見眾生之苦難。當我們見到眾生苦難的時候,是不是伸手出去了?伸手就是幫助他,所以見到苦難的同時,也就是幫助他的同時,沒有時差。所以來這邊,我們在禮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的時候,不要冤枉了,祂一直在教育著我們這件事情,我們不要入寶山而空手歸,一定在三炷香的誠心誠願下,那個香爐裡面誓願一立的時候,我們這一個願就要起來了。這一個願其實是地藏菩薩的基本宏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麼觀世音菩薩提升顯露慈悲,慈悲之心;明天文殊菩薩生日,就長養這一個智慧之性,有智慧的慈悲才不會偏頗、才不會有副作用;那當這一個智慧慈悲運作的時候,沒有普及又不圓滿,所以落實在普賢十願裡面。這四大菩薩的表法,就是一尊佛圓滿的樣子。

 

所有這些佛菩薩都是無上的老師,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了,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老師派功課給我們做,但是只要我們不讀書,老師也沒辦法給我們一百分,懂嗎?也沒辦法讓我們畢業,可是老師可以很認真的教育我們,無私無悔的教育我們,佛菩薩無私無悔的希望我們成就無上道。所以一進山門的時候,你們看到什麼?「入彼岸」,彼岸換了一個字,「覺岸」,對不對?同登覺岸,就是祂們不希望我們眾生永遠是眾生,祂們每一個各個覺悟了,祂們也希望眾生跟祂們等同,所以才生生世世來到娑婆傳衍佛法。佛者覺也,就是覺,所以希望我們透過這個覺悟的方法能夠提升,大家都同登彼岸(覺岸),千萬不要枉費來此一遭(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