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地點:太極藝術教室(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號2樓)
紀錄組恭敬整理
李叔叔:您上課這段時間,人家如果找您,您的時間就都會被綁住?
師父:不一定!有時候人家來我這邊會預約時間。
李叔叔:來的時間,除了上課之外,其他您自己去調整就對了?
師父:對!上課時間是固定的以外,其他都彈性,就是雙方時間可以就沒問題。
李叔叔:如果人家找您是要您出去的時候,怎麼辦?
師父:也是一樣要預約。我可以的時候,就可以。像這次來台中,昨天接到電話說,有朋友的親戚在嘉義出事情,請我們回程的時候可不可以順道繞過去一下?不過,這種事情我們沒辦法決定,因為現在的行程我們沒辦法決定,所以就沒答應人家,這種就是有彈性變數。如果說,我們回程有時間,我們就會跟他說可以。可是當我們講可以的時候,他不見得有空,(李叔叔:〔毋拄好〕(台語))那就隨緣了。
這個個案是什麼?一對夫婦,做木頭相關事業,接近第一線砍伐的生意。這對夫妻去大陸之後就出事情了,出事情回來後,他先生腦膜炎,大家以為是中風,結果是腦膜炎沒醫好,他的樣子像中風。他太太恐慌症,醫學名詞叫恐慌症,我判定是「樹靈」的關係──得罪很多樹靈,那個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是砍一棵樹就得罪了,那是長年的累積!
我們以前在南部也曾遇過有一位做紅豆杉事業的先生。聽說台灣差不多百分之八十可以流通的紅豆杉都在羅東,但是現在禁採了。長年來他們家裡出很多事情搞不定,也是我們去幫他們淨化,淨化完,把樹靈轉化,安一個位置叫「樹神」,結果那邊就活絡起來,變成靈山聖地(李叔叔:這樣喔!)(學員笑),很多人去那邊拜樹頭,拜到後來居然又旺起來。那時候他們家的那個病,就慢慢不見了。未來不能說一勞永逸,未來會不會怎麼樣,再說!為什麼?未來要靠我們自己的德行!我們如果沒有真修實證,現在靠人家這樣調解一下、暫時安撫一下,後面就依靠不住了,因為「春風吹又生」,我們的種子還在啊!只是說有可能那個樹靈的部分比較淡薄、比較沒有那麼嚴重,不過因為我們的根還在,還會再蹦出什麼,我們自己不知道。
所以,「學」就是在學這個東西,也就是你們說的「四正勤」──已生起的善念令其發展,未生起的善念令其長成;已發起的惡念讓它遏止,未發起的惡念預防。一個人如果有辦法把握這四條,基本上他的生活、他的生命體,就只有幸福美滿等著他。我們眾生為什麼會痛苦?就是這四樣做不到!我們都知道,不過都不要去做。如果不去落實,我們的知識常識都解決不了我們人生的問題,因為沒去落實,我們就沒有智慧。「智慧」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能力,「知識常識」是工具。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廣學多聞,他有很好的工具可以運用;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他讀越多,他頭腦越昏沉、越亂,他的邪見會越大、越多。
所以,站講台「講經」不能解脫、也不能成佛,為什麼?他有沒有做到?(師父笑說)如果只有出一張嘴在講,沒去做,都沒辦法啊!所以要作佛、要生命解脫大自在圓滿,跟講經、看經都無關,跟我們放得下、放不下有關。萬緣放下跟講不講經無關!我們現在的人不能有那個迷思,以為站講台比較厲害,其實不是,站講台是他剛好會說那些。佛法是論實質不論形式,要「做得到」才算數。做到很多,也不是;要萬緣放下,才是!所以,濃縮就是兩個字而已──放下。
你的人生如果能夠放下內在的矛盾、衝突,外在就沒有對立了。我們外在如果有對立,一定是自己內在有問題。「放下」,很多人以為說「啊!什麼人世間都不要管了」,這叫逃避,不是放下!「放下」是把我們內在的貪瞋癡,這可能比較抽象,我們換一個名詞:「分別、妄想、執著」。我們會胡思亂想,是我們內在的,跟外在沒關係;我們會執著,也是我們內在的,跟外在也沒關係;我們會分別好、壞,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也是我們內在的事情,往這裡面把它放下,你外在就沒有了。「學」,是學這種東西!所以要解脫,也是要從這裡,看很多書沒用啊!看很多書是為了讓你理解而已。現在的人看很多書,不但沒理解,還用這些書去跟人家爭辯,越爭辯,執著越重、分別越重,對不對?一旦越重就讓我們越不能解脫,這不是冤枉嘛!本來以為讀書、讀多一點經,可以讓我們解脫,結果越讀越多,越不能解脫!
李叔叔:您剛剛講樹靈這件事情,他們也不是故意去碰,是無意間去碰到,這樣該怎麼講?是他們的因緣不足,還是說他們與生俱來就會遭遇這個問題?
師父:其實也不能說無意間,是無知,無知的狀態!無知的狀態做錯了事,還是有結果嘛,就好像我不是故意打你,我是不小心撞到你。我們再用現在的運動打籃球來說好了,很多年輕人打籃球,有的脾氣比較好一點的,你撞到他,他不會怎麼樣,對不對?他不會怎麼樣,他還是會痛嘛,他只是不會對你怎麼樣而已。有的人血氣方剛,剛好發脾氣,我灌籃的時候,沒注意就撞到他,下場後就打起架來,但是我不是故意撞到他啊。那「不是故意的」,有沒有(產生結果)?還是有啊!所以,只要有「造」,就有「業」!只要有做一件事情,就會產生一個結果,不管你做的事情是你知道與不知道的,你都會產生結果。你不知道的狀況下,做了一個錯事,你就產生一個錯誤的結果,來讓你受苦。你不知道的狀況下,做了一個好事喔,有的人他做了好事他也不知道,也產生一個好的結果,來讓你享受,所以很公平的。
李叔叔:有時候要做一個好事情就不一定啊!(學員笑)
師父:對對對!所以意思就是說,他們剛好遇到樹靈那個行業,他們只知道一直砍樹,卻不知道背後這些理路,表示他們的善根、因緣、福德可能沒那麼好,所以他們遇到了,他們沒辦法去瞭解。沒辦法瞭解是不是一錯再錯、一錯再錯,一直錯錯錯,錯到一個臨界點累積很重了,反撲,就中了!他也不能說:「我不知道啊!我怎麼這麼倒楣?」不是啊,眾生就有那個迷思。我們有做了,不是我們很倒楣。我們有做就有,所以我們不倒楣,我們是應該要去承受!
世出世法重在哪裡?重在「覺悟」!不是重在有多大的「福報」而已。一個人如果覺悟,他就有智慧了,他就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不對的他就會避,避開不對的而去完善對的,所以產生的結果都是美好的,是這樣子。
「善根、因緣、福報」比較少,所以遇不到正確的理念,也沒遇到正確的人跟他講正確的,也沒遇到正確的環境。就像說有的人他為什麼就不是那個行業?那個就是他們過去的因緣不同。我們會遇到的人事物,一定和我們有緣,只是當中是惡緣還是善緣的問題。我如果遇到的人事物是讓我心境比較不好的,一定是惡緣~我過去生結的惡緣。我遇到了,我也不能逃,我要用正確的心態去化解它,我才能超越。要不然我又造一個惡,我下一秒鐘、下一分鐘、明年、後年……,我還是逃不過,反而會越攪越重,所以說「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啊!我們現在的人是「遇到了緣,不消舊業,還繼續再造新的」,結果就沒完沒了,人生好像痛苦多過快樂的原因就是這樣。所以他們要怎麼解決?他們要想辦法去和那些樹靈調解,並且自己要成長,成長就是自己要「明白」,明白知道要怎麼跟樹靈回饋。
好比說古時候印度的修行人,他們在山裡面要建造一個起居的小茅蓬,是不是都需要砍樹?他們要砍樹之前,都會先做一些功德迴向給這些樹木,並跟它們溝通表達:「我們在這裡修行,我們需要一些這裡的建材……」這些樹靈是可以溝通的,它們會諒解,你要給它們時間,它們就會搬家。這樹本身沒有靈,是寄居的樹靈,所以一般說跟人等身高的樹就有樹靈。那個「靈」可能就是過去生無量劫曾經修行的這些生命體,轉進去在那邊修行的。你跟樹靈表達,它就搬家;它搬家,你就用這個木材來做你的茅蓬的建材,大家都好。但是現在的人不瞭解這個道理,在不瞭解這個道理的時候,就是「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在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的狀態下,不小心得罪人,都還不知道。不小心得罪人,我們氣焰還蠻盛的時候,人家不會來找我們報仇;當我們氣焰比較低迷的時候,人家就會來教訓了,就是那個道理啊!
每一個地方的樹靈,它的習慣也不一樣。好比經典說,大約三天前跟它溝通,等三天之後你再來砍樹。我聽淨空法師他們說,在澳洲他們要蓋學院,蓋學院的前面有些樹,他們也比照這個方法,結果砍下去之後樹靈就來託夢了,說:「你們怎麼這樣?」他們說:「我們三天前有按照步驟來給你們迴向啊!」它說:「你們怎麼給我們的時間這麼短?我們要一個禮拜才來得及!」(學員笑)它們需要一個禮拜。當時他們想一想:「欸,也有道理!」澳洲的人民生活步調都很慢,對不對,因為文化不同、不一樣,他們沒那麼快(師父笑說)。好啊!就再幫它們做一些迴向,就沒事了。
這就是教我們什麼?要尊重大地、尊重一切的人事物、尊重整個人生命、整個地球。就像說我們要砍樹,也要尊重它,不是說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要你這一棵樹我就要了。澳洲的例子,叫「入境隨俗」,它們有它們的習慣,要尊重,要合乎它們的習慣,我們不能堅持說:「人家說三天就可以,你為什麼要一個禮拜?」這個就是有「我」嘛,「我」就是有分別、妄想、執著,所以就會衝突。人家如果說一個禮拜,我們就隨順:「好好好,一個禮拜!」我就「無我」,事情很容易去化解、很容易順暢,說穿了,就是「放下」兩個字而已,不要堅持己見。堅持己見就是小學課本講的那一段:黑羊、白羊過橋,兩隻都掉下去,兩敗俱傷。
李叔叔:我們有時候在生活當中或是生命的過程裡,哪裡得罪人了、哪裡做錯,有時候我們也不知道。
師父:對,我們不知道。
李叔叔:這個時候我們要怎麼辦?遇到事情或是還沒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好像寸步難行,「啊!這樣會不會礙到人家?」
師父:所以就要「學」啊!
李叔叔:要學?
師父:對!「學」是平常的事情,它不是遇到事情才要來「怎麼辦」的事情。我們眾生都有一個習氣,就是遇到事情才要來解決,基本上都沒有「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常常聽人家講:「我遇到事情才會念佛,平常不會。」(學員笑)如果這樣,就永遠都會遇到事情,永遠都會!一旦遇到事情,我們再來念,就變成周而復始,不斷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如果這個人改變心態了,平常沒遇到事情就在念了、就在訓練功夫了,那自自然然就比較不會遇到事情,為什麼?並不是說沒有事情存在,而是遇到事情很容易超越它,超越它,就沒事了!
我常用一個例子來比喻:我們欠人家一仟萬,每次遇到要來跟我討錢了,我才想要去賺錢,那個永遠也來不及。另外有一種人,債權人還沒來向我追討的時候,我趕快去賺錢,賺起來存,當他來找我,很輕鬆就可以還他。並不是說我沒欠他錢了很輕鬆,而是我有能力、錢比較多了,我可以很輕鬆還他,這就是平常有在做功夫嘛。前面那一種就是平常都不要努力,等到遇到事情再來怎麼辦,永遠也沒辦法!(李叔叔:要儲蓄。)你來跟我討一仟萬了,我怎麼有辦法一秒鐘賺一仟萬?所以雙方就會常常吵來吵去。
「念佛、修行成長」這件事情亦復如是,是平常就要成長,而不是遇到一件事情再來成長,來不及了,你永遠都受苦受難,這個就是佛經講的「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跟菩薩它的不同就是:眾生平常是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一定會是你們剛剛講的那一個「不知道」,等到結不好的結果,再來「怎麼辦、怎麼辦」,那時已經來不及了,你一定要去接受,才叫「隨緣消舊業」。菩薩不是!菩薩看到不對的原因,他就避掉了,沒有原因,當然就沒有結果了;沒有不對的原因,就沒有不對的結果,所以人生就比較沒痛苦,一輩子幸福美滿,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們才說菩薩最大的善根是什麼?「精進」!我們眾生是不是都會怠惰?平常都不要做,等到遇到事情才來要「怎麼辦」,那個叫「懶惰」。菩薩最大的障礙也是「疑惑」~懷疑,比如說我們這樣講:「平常要訓練,遇到事情的時候,才比較不會那麼嚴重。」他就:「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是這樣嗎?」懷疑了。這個人懷疑,他就不會去做了;不會去做,就會「眾生畏果」了。那麼菩薩精進是怎麼樣?你跟他說這樣好,他就:「好!我知道了,我趕快去做。」平常趕快去成長自己,沒有壞的結果,就避掉了。
所以這種東西就是「自己」啊!自己的命運自己要去負責,我們的苦難絕對沒有任何人可以加諸。現在的人都怨天怨地,「都是怎樣……才讓我怎樣……」對不對?「命由我造,福自己求」,我們人生就這五個字──「自作自受用」!好的人生,我也是自作而自受用;不好的人生,我也是自作而自受用。所以,我的「好」,任何人也沒有能力給我,如果我沒有福報消受,幸福誰可以給我?沒辦法!我人生的苦難,也不是任何人造成的,如果很有福報,有誰可以讓我苦難?所以還是自己創造!
所以,現在的人當務之急就是去瞭解:「我們人生的福報要從哪裡來?」普世價值常存在一種錯誤的價值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只想到自己而已,這個就是折福最大的主因。你本來是很有福報的人,但有這樣心態,以致於會有這樣行為,把本來很好的福報全部都折損掉,讓你走向苦厄人生。另外一種人,他知道真理是什麼──「無私奉獻」,只要有能力,有誰需要幫助,隨緣隨分、盡心盡力各方面幫助他,這種人隨時都在累積福報,即便他本來是很苦厄的人生,最後也會變成幸福美滿的這一種。所以,還是自己創造的!
佛家總歸所有行為就是「布施」!布施的總原理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我們會錯解布施,就會覺得「我們都有在做,為什麼都沒得到『好』這一個字?」那就是我們都做錯、我們都不知道,剛剛說的那個「都不知道」。不知道的原因就是:沒有去瞭解,也沒有人教我們,沒有機會遇到人家可以教我,都是這個關鍵。一旦遇到了,知道了,又出一個問題──我又懶散怠惰、又不去做,當然也就沒有啊,所以這個世間很公平、很合理的。世出世間既沒有任何人佔到便宜,也沒有任何人吃到虧,因為自作自受!
李叔叔:如果說不小心遇到,拜託調解一下,可以調解的好嗎?
師父:我們來講人生三個層面的問題:一個「生理」的問題,一個「冤業」的問題~你們說的冤親債主,一個叫「業障」的問題。
業障跟冤業不太一樣,冤業是有一個對象:我得罪了、我對不起他了,產生的這個……等等,可是至少有一個對象。業障不是,業障是沒有一個對象,我本身的「起心動念造作」就產生一個業。這個「業」,如果我起心動念的造作是善的,產生的就是「善業」,善業也會障礙住我,並不會因為善,我就特別好;我起心動念的行為是錯誤的,就產生一個「惡業」,惡業也來障礙住我,所以業障是這一回事。業障是跟自己有關,跟任何人都無關。
能夠調解的範疇是在「冤業」的這一部分。冤親債主可以調解,好比說現在有調解委員會,類似這樣子。可是相對來講,如果需要去調解,這個調解的單位或調解的這個人,必須要有「正量」。正量從哪裡來?從修行的「德行」來。我們會說:「我跟冤親債主在那邊障礙,憑什麼找他來就可以調解?」因為他有德行,這個德行有正量,有正量,基本上他們都比較會賣面子,這是可以調解的。可是通常冤業跟業障都會結合在一起。冤業的部分,冤親債主調解好了,我自己是不是還有業障的部分?這個就不能靠任何人了喔,這一部分就要靠我自己努力進德修業才有辦法轉化,佛家的用詞叫做「懺悔」,懺悔是業障能消除的最大的主因。懺悔的另一個相對名詞,叫做「發願」。
李叔叔:發願?
師父:什麼叫「懺悔」?「懺其過去前愆,悔其未來不再造」,白話文叫「不二過」。我知道我過去做錯了,未來絕對不再造,這叫懺悔。相對你不再造惡的,是不是等於你要做好的?這「好的」,就叫做「發願」,只有這一件事情能改變業障的問題。所以一般人家說〔捐廟錢,卸因果〕(台語),不可能的事情!是我自己造的,一定要我自己去努力才可以辦得到,不是化一個金紙就可以的。這種「化金紙」基本上不是〔卸因果〕,是你某一個層面的冤親債主那個仇也沒那麼深,這個冤親債主還在餓鬼道,燒一些金紙他就能夠滿足了,用錢去交換就沒有這個冤仇了,是這一個層面。外面坊間的〔卸因果〕,它的範疇都很窄,它沒辦法把全部的都解決,因為解鈴還須繫鈴人,哪有說我隨便做一做,別人再去幫我處理、處理就好了,天下沒有這種道理啊,虛空法界亦沒有這種道理啊,所以「教育」就相對重要。
我們剛剛不是說,冤業跟業障通常是結合在一起,冤業可以透過有德行的人、諸佛菩薩去調解一下。那調解一下之後,剩下的問題就要教育了──教育眾生自己要知道怎麼成長、怎麼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修正了,修掉錯誤的,變正確的,你的人生就變好了,所以你的業障就消掉了,是這件事情。所以不能取巧。現在人的習氣都是比較取巧,取巧絕對達不到幸福美滿人生!我們這樣講「有人不勞而獲,就有人勞而不獲」,那誰要「勞而不獲」?如果從這個角度,天下的人不就都要「不勞」──都不要做事情、不要努力、不要打拚。那到底誰會「獲」?一定是「勞而獲」嘛!「一分耕耘得一分收獲,十分耕耘得十分收穫」,沒有天上平白掉下來的禮物。所以,就要再仔細去理解了。
既然是這樣,我們人類要創造什麼?一般人都依「不了義」而不依「了義」,所以我們先就「不了義」的部分來講好了。一般人都要「幸福美滿的人生」,不見得要「解脫大自在」,他說那個距離太遙遠了、太抽象了,他不要。「要去作佛、作菩薩?」他說:「我能夠有洋房豪宅、名車,賺很多錢,婚姻幸福美滿就好了。」他們要的是這個。如果這樣就簡單了,這種東西是最簡單得到的,你就「布施」就有了。財布施就得財,法布施就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就得身體健康、心靈寧靜祥和。你要有智慧、要有身體健康、心靈平靜,還要有物質不慮匱乏,甚至財寶豐足,這三個有了,一個人基本上就滿足了。除非他想要解脫,不要在六道繼續輪迴了,他要解脫,那這樣是不夠的,這種東西完全幫不了忙。
六祖當年才說:「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什麼事情?「生命解脫大自在」的狀態,福報救不了,福報只能滿足你階段性在某一道的需求而已。所以祂才說:「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意思是說,我們要的這些都不是功德,這些是福德而已。福德可以抵銷,抵銷就不見了,當我們抵銷了我們就又受苦,受苦了才知道要來創造福報,想要創造了就會去尋求方法。可以造了,「哦!又有了!」有了之後,又掉了瘡疤忘了痛,享福不要創造、不要付出了。享福、享福……就又造了,一直造造造……造到後來又沒有了,又開始痛苦。痛苦開始了,「啊!人生怎麼那麼苦,我希望幸福美滿……」希望幸福美滿又去尋求方法。尋求方法又去造了,「耶!又有了!」又有了,又掉了瘡疤忘了痛……不斷這樣在六道輪迴,所以這叫做「不了義」!
生命成長,照理說要去契入「了義」而不要依「不了義」,否則會很冤枉!因為不是只有這些富貴榮華而已。菩薩說的「明心見性」,那個就是「了義」,明心見性就是了義!我們要去瞭解它們的不同,不能說我們要明心見性,我們還在「不了義」這邊努力,它不相應嘛。要明心見性就是要「萬緣放下」,一絲毫罣礙都沒有,富貴於我如浮雲,我不執著在財物這些東西,我的心就會超越。一旦超越了,同時這邊也都有了,因為大含小,小不能喻大。
為什麼眾生要這樣去瞭解?就好像對一個很小的小孩,你桌上放著一顆金蘋果,再放一顆真的蘋果,他再怎麼拿也拿真的蘋果,對不對?這個99.9%千足金的金蘋果他不要,他說:「那個又不能吃!」他不知道這顆金蘋果可以換一萬顆真的蘋果,他如果知道,他就拿這顆金蘋果了。所以這個就是「教育」,要讓我們開智慧的問題,讓我們能夠分辨,不能因小失大。
我比喻的那個小孩就是因小失大,因小失大的原因是他不瞭解。我們眾生為什麼會追逐這些富貴名利?因為我們不瞭解,我們才會在那邊瞎忙。富貴名利就好像那一顆可以吃的蘋果;生命大解脫狀態~圓寂,「圓滿一切功德,寂滅一切煩惱」,就像那個金蘋果。我們不要金蘋果,卻要那個可吃的蘋果,很冤枉!所以很多東西就是不懂,不懂就會在那邊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現在如果是你們,你們要那個金蘋果還是那個可以吃的蘋果?金蘋果又不會爛掉,對不對?「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啊!
「金」在佛家的表法意思,就是恆久不變~恆常。「金」這個金屬在五金裡面也最穩定;「銀」它會變黑;「錫」、「鉛」這些都會氧化,但是「金」不會,所以用「金」來比喻恆常不變的真理。「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拿同樣這顆蘋果的金子,把它熔化做一尊佛像,它也是那個金子;再把它熔掉做一隻豬,它還是那個金子。這個比喻說,我們人的體性、我們的基本本性是一樣的,只是現在熔掉做一尊佛像還是做一隻豬這樣而已,所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是那個恆常不變啊!然而我們都被這些幻相騙了,比如說我們做一尊佛像的時候,我們會比較重視;做一隻豬,我們就比較不在意,如果我們知道它都是千足金,我們兩個都會在意啊!
我們眾生容易被外相~一尊佛像跟一隻豬給騙了。一隻豬,我們就忘記它是金子,你迷了,所以叫我們「不要有分別心」。有分別心,我們就會忘記它是金子,當有一塊金子要送給你,你自己就把它放棄掉了。
學員甲:請教 師父,師父剛剛講的這一段,感覺是觀念清楚的。那我們是「在家人」的話,該怎麼修?
師父:其實我們先要瞭解「修行」是什麼?如果你瞭解修行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有「出家師父」跟「在家」的差別了。我們先這樣講:修行者,「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叫做修行」,它跟在廟裡或者是山裡無關。那麼你去設想,如果我們瞭解修行就是每一個人必須把錯誤的觀念修正變成正確的話,那請問:「有誰不是修行人?有誰不應該是修行人?」好像就沒有差別了,對不對?這時候就沒有在家、出家的問題了,在家、出家只是形制。就好像剛剛講都是金子,金子一個做成佛像,一個做成豬,它還是金子,它的本質是一樣的。你在問的這一段就是我剛剛講的「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
我們在家人也要幸福美滿,那幸福美滿一定來自「心的平靜」。「在家」跟「出家」比較不一樣的是「在家」每天要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事物。「出家」可能遇到的人事物比較少,所以干擾比較少。相對之下,一利一弊。我們說「五濁惡世出世尊」,五濁惡世~很汙染的世界,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汙染的世界保持心平靜、如如不動,是不是功夫就很高了?在家修行就像這樣,因為在家的世界比較汙濁。在汙濁的世界,我們更應該保持寂靜心;出家,是為了保持平靜心才出家,所以目的都是一樣的,只是方法、手段不同。
「在家」怎麼修?很簡單,先從家人做起、對待起!對待家人,先從自己對待起!所以逃不出這三個學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天地鬼神,西方科學家的用詞叫「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就這三個,它的根是第一個──人與人的關係。所以在家,我們會遇到很多人、事、物,都不打緊,我們必須先反問自己,有沒有修正心態?容易煩惱的?還是容易起瞋恨心發脾氣的?還是容易胡思亂想的?我們先去抓根。如果我比較容易發脾氣,我就要隨時訓練「我不要發脾氣」,這樣做起就好。
「在家」,我們都要有財富、身體健康、智慧,對不對?我們就去找這三個的原因,因為有原因就有結果。你要財富,你就要去做財的服務奉獻,你就可以得到了。你要智慧,你就要樂於分享你所知道的給人家,用你所知道的道理、智慧去服務人群,你就會不斷的倍增你的聰明智慧。你要身體健康長壽,你就要不斷的去做哪一類的服務?透過我可以讓眾生得到心理平安、肉體安康這一類的服務,不是只有人喔,包括那些狗、貓這些……等等都是。如果你這三個都有在做了,是不是無形中就在修正了?因為我們樂於奉獻,就把我們內在的自私修掉了。自私是錯誤的,修正錯誤的就變成正確的,是從那個角度做起而已。所以說穿了,這些東西,出家的師父更需要,不是只有我們在家的人需要。你如果有這三樣,你就真正幸福美滿了。這樣講有疑問嗎?
學員甲:可以繼續……
師父:還有哪部分還不瞭解的?你再繼續講。
學員甲: 就像 師父講的,人是需要被教育,所以才知道怎麼做。這個世界就是有許多個人的疑惑……
師父:對!
學員甲:那這個東西……
師父:所以就要有一個「依止」!那個依止要「依法不依人」。因為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不明白的老師就像恆河的沙這麼多。包括我說的,如果不合法你也不能聽,所以要依法。所謂「法」,就是古聖先賢的教育,我們就用這個標準來導正。比如大家都知道要「善」,要有愛心、要善良、要做善事,可是每一個人「善」的標準不一樣,以致於造成每一個人的人生幸福美滿度不同。這就是你剛剛講的「都是我們每一個人認為的」~我認為這樣是善啊,所以我這樣去做。欸,可是得到的結果好像不如我預期,表示「我認為的」是不對的。那我就要去找一個標準來導正「我認為的」,那個標準就是「法」。
這個「法」,我舉例各個宗教,基督教就依照《聖經》,《聖經》的十戒是善的標準;天主教依據《玫瑰經》;回教依據《可蘭經》;佛教就依據佛經;道教就依據《太上感應篇》、道經,它有標準的。我依它為標準,我跟它不如、不合它的,我就改變,變成它的想法,這樣就對了。儒家最基礎依據什麼?《弟子規》,那就不是「我認為了」,對不對?依據這些「聖賢」認為的,我就得到聖賢的生命狀態了,就這麼簡單。我有這個依據之後,我會不懂,不懂再請人來幫我解釋,或者去找古師大德的註解,這樣比較平穩、比較保險。知道之餘,還得去做到。所以,「經」不是比知「多」,而是比誰「做得真切」!有的人他一輩子奉行一句「對的話」而已,一句而已,他就改變人生了!因為那一句對的話他去落實,落實越深,他得到的回饋越好。這個就是修行,只是深說、淺說、廣說、狹說的不同,其實它歸就的義理都一樣。
八萬四千法為對治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若無一(切)塵勞煩惱,何用八萬四千法?所以「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來無一法可說,因為眾生若有一個不正確的念頭,就會有一個病,所以祂才要去抓藥來治病。不同的病要用不同的藥,法就是藥,「我們各個不同認為」叫「病」,所以用「法」來對治我們。八萬四千法,濃縮只有一個法,叫做「寂靜、清淨」,為什麼?因為這個世界眾生最不清淨,共通的病根就是「不清淨」,所以才要叫我們訓練清淨。八萬四千法,是用八萬四千大類的方法去對治眾生,使之回歸清淨而已,所以清淨這件事情是沒有「四眾」的分野的。所謂「四眾」是在家二眾、出家二眾,四眾平等,不管你去哪裡,都是要這樣子。
我們現在不能往談玄說妙的角度去挪移,要往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基礎紮紮實實做好。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儒學專家,他要成就儒學,不能離開「弟子規」而能成就一切的儒學。如果一個佛教徒,他要成就佛,不能離開「十善業道」而能成就,因為十善業道是大地,沒有大地,任何一個城邑聚落都不存在、任何一個豐功偉績都不存在,所以要有基礎。如果道家要成就道法,他不能離開「太上感應篇」而得成就,因為一切都要有那個基礎──地基,地基要打得穩,高樓才蓋得高、蓋得穩而不會一搖就崩掉,就這樣而已。
所以「在家」這樣講也是一個原理原則而已,因為在家的個別體性又不一樣。我遇到大部分出家會煩惱的,都比在家的還多!(師父笑說)這是真的,這是實相,末法時期啊。我們先要瞭解什麼叫出家、什麼叫在家?「出家者,出離生死之枷」,那個枷鎖取其諧音「枷」,不被這些生死的枷鎖套牢;另外一個比較粗淺的講法叫「出離煩惱之家」。
出家有四大類:一種是「身出,心也出」;二者是「身出,心不出」;三者是「身、心都不出」,就像我們這樣;四者是「身雖不出,心已出」,這種功夫很高段,就是在染而不染,在人世間只訓練一件事情而已──如如不動!就是這兩句話:「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我只要把我的山弄得很高,哪裡會害怕這些白雲從我這邊穿過?所以「自以無心應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在家的把握這兩句就對了。那出家的門徑也難,也不難,也是要這兩句,所以都一樣啊!
現在很多都變成出離這個「田宅之家」到那個「寺廟之家」來出家,內在的「心」完全沒有出,是換一個地方繼續煩惱而已,換一個地方繼續在那邊東家長、西家短,這個就不是真的「出家」,這個叫「身出,心不出」。「身出,心不出」很危險啊!因為披著如來袈裟就已經做一個身先示範了,如果「心不出」就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罪上加罪,很危險。有時候「在家」可能還比較幸福,因為他沒有這個錯誤,他是「學戒」而不是「受戒」。學戒和受戒不一樣,我們如果「受戒」,沒做到,就罪上加罪,兩條罪了;我們如果「學戒」,沒做到,是一條罪而已,我們在做不到的同時努力去做到,這叫學戒!我們比較鼓勵眾生往這個方向,這個叫「真實心中作」,論實質不論形式。
有的人說:「如果三皈依,我就得度了!」首先要知道什麼叫皈依?三皈依什麼?佛、法、僧。如果都不知道「佛、法、僧」是什麼,哪有三皈依?領皈依證的人很多,我曾聽說過:「菩薩啊,你如果皈依,往生的時候皈依證要記得化掉,你才有辦法怎麼樣……」你也幫幫忙!這個都是錯誤的見解、行為。真正皈依是皈依自心「覺、正、淨」,跟那個證書無關。「證書」,世間的出家法師承認,佛菩薩不承認。佛菩薩是「你要做到」才承認。很簡單啊,「覺而不迷、淨而不染、正而不邪」,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如果沒有做到,我們都沒有皈依啊!就算有四、五張皈依證也沒用。一間佛寺一張皈依證,現在很多人有很多張,你是皈依「佛寺」?還是皈依「佛」?佛就那一個啊!
在唐朝的時候,這個觀念就已經錯誤了,所以當年六祖惠能才出來正名,才會說三皈依佛、法、僧: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法者,正也,正而不邪謂之法;僧者,淨也,淨而不染謂之僧。不是剃光頭叫做「僧」,是一個人清淨不染都叫僧,無關乎出家、在家。皈依是歸這三個。皈依二字方便講,是回頭依靠、回歸依靠。我們在茫茫大海無所依,所以我們依靠「覺、正、淨」這三個。真實說也不是外在的覺、正、淨,是皈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自體性的本能,良知良能,是回歸這個東西。事實上,「道無依處,皈依者,歸無所依」,要依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我們迷失,我們才要一個實例來讓我們依啊!我們如果「覺」,就沒有這些了,所以方便說而已。你首先要瞭解,原來皈依是這樣哦,才好去選擇要不要皈依?皈依也才有一個依循,真正落實皈依,而不是有名無實。
佛經講,你真正做到三皈依,你就有三十六個護法神了。基本上一個真正做到三皈依的人,他就不會有外在的任何靈體可以來干擾他,也就是說,他就不會有大災難了。如果說我們皈依了,我們還經常災難一堆,就表示我們沒有真正做到三皈依,我們是有名無實的那一種「名字皈依」,不是「實質皈依」。如果一個人真實落實了五戒了,他就有二十五個護戒神了。三皈五戒一併落實,三十六個加二十五個,你看這個人會不會幸福美滿?(師父笑)護法神的天職要護持你吶!你不是受眾生護持,你是天神來護持你,你沒有幸福美滿、誰會幸福美滿?所以,我們看很多去參與皈依儀式的人,好像都沒有真正皈依。
當年好像跟李文媛有一段對話,她說:「你們是修什麼宗教啊?」我說:「我沒有修宗教啊,我也不知道什麼宗教。」她說:「可是,不對啊!你都講得出這些。」我說:「好好,不然這樣好了,我是修『自性本然』。」「蛤?什麼是自性本然?」微微聽得懂、又微微不懂這樣,我很難解釋,因為眾生容易落在執著相、名相。我就用他們修的去跟她解釋說:「像你們是皈依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她說:「對對對,我們是大乘佛法。」後面我說:「是不是真實的大乘佛法再說,名字相我承認,你皈依一個人家認為大乘佛法的上人,理上就是大乘佛法教徒。」問題就來了,大乘佛法的基礎是你要做到十善業道,你十善業道沒有落實,表示你是假的,是這樣,所以論實質不論形式。
十善業道的基礎是什麼?弟子規。如果一個人說「我在持《十善業道經》」,你看他弟子規有沒有落實?沒有!表示十善業道不可能做到,因為沒有地基你怎麼蓋三樓?十善業道沒有做到的人,他任何一個法門都成就不了,因為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龍宮對著龍王講:「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所以沒有做到十善業道的人,他有辦法在《金剛經》開悟,不可能!他有辦法修地藏法門修到成就,不可能!都不可能!因為 釋迦牟尼佛講:「十善業道沒做到,一切佛法都不能成就!」所以我們要依法不依人。這個是《十善業道經》末後一段,釋迦牟尼佛跟龍王講的。
龍王不是特指那個龍宮的龍王,他是當機者。「龍」在佛法,表法的意義是變化多端、變化無常叫龍。娑竭羅海翻譯成中文叫鹹水海,你看我們的海是不是苦的?所以祂對著龍王在娑竭羅海這一段就是對著我們講的。因為我們是變化多端的生命體,因為我們都感情用事,我們活在苦海裡,我們的人生很痛苦,苦海無邊,所以用龍王做代表。對著這些都苦的娑婆世界眾生,祂的意思是說「你們要知道,十善業道如果沒做到,你們沒有一個人可以解脫」,這樣而已。有人會說:「六祖惠能他也沒有讀《十善業道》。」問題是人家做到了,重點不是「讀」,是「做到」!
《地藏經》說這四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條是不是儒家的基礎弟子規?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不是十善業道?《地藏本願經》就講這四條。這四條沒做到,你讀《地藏本願經》會成就?不可能!所以一切還是落實在孝道,以孝道為基礎。古時候的人講話很有智慧,比如說孝子為什麼感動天?因為他做到了!做到了──本來就是這樣,用一個「天」來表達。天最大,感動最大了,是不是什麼都有了?有那個基礎,就能夠成就最大的,所以,依法不依人就是這樣講。
在家怎麼修?就是「依法」。十善業道叫我們把身、口、意拓寬十大類。那「十」,也不要執著是十件事情,「十」代表圓滿的事情。人生這十大類的事情圓滿了,叫做十善業的圓滿。身不造殺、盜、淫;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就這十個,並沒有一個「十個善」可以讓你追逐,是遠離「十個汙染」而已。遠離十個污染是不是回歸「淨」了,你就皈依到一條「淨」啊!皈依到一條「僧」啊!三皈依的「皈依僧」,就是十善業道要做到。清淨就會產生智慧,淨就是「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皈依佛」又有了,「覺」啊!有覺,你智慧長養出來,你就可以分辨是非邪正,所以「皈依正」又有了。一個三皈依~皈依佛、法、僧的人,如果沒有做到十善業道,表示沒有三皈依;做到了,他不用領那一個證書,他也三皈依了,這時候是龍天護持,不是那張證書。
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所以才叫做「內學」;佛經,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內典」;它不叫我們往外追逐,它叫我們往內修正,修正回來就是了。
李叔叔:您說的「五戒」是哪五戒?
師父:「不殺、盜、淫、妄、酒」。酒是遮戒,酒這個東西本身是中性的。戒律裡面有四個層面,叫做「開、遮、持、犯」,一般人不瞭解都會被它束縛綁住,其實戒律是很活活潑潑的。開、遮、持、犯,我們只知道持戒、犯戒,「沒做到」叫做「犯戒」,「有做到」叫「持戒」,卻不知道有一個「開戒」,有一個「遮戒」。
酒是屬於「遮戒」。所謂「遮戒」是什麼?它本身沒有罪,可是我接觸到這個容易亂性、犯到性罪──我容易犯到前面這四個殺、盜、淫、妄,所以列為戒。那酒戒從何而來?我們如果一個人喝三百杯不會醉還如如不動,酒戒對他是不管用的,因為他不會犯啊,他不會因為喝酒而亂來啊,所以酒戒對這個人就不管用。不過我們通常喝完酒就會醉茫茫,做了什麼事情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酒就被列為戒律,這個叫「遮戒」。
戒律它又有「開戒」。開戒就是「開緣」。比如說我們來到一個宴會,大家要和光同塵,都會倒一小杯酒,我有持五戒的人,這時候要跟大家喝,喝完,大家覺得我們是一夥的,「一夥的」做善巧方便,他們就願意聽我講話、講這些佛法,這個時候叫「開緣」。如果這時候你要傳法、要用佛法利益他們,你又堅持不喝酒,就叫做「犯戒、破戒」,所以它是兩面的。如果這時候你喝了一小口:「啊!我這樣就好了。」大家和光同塵打成一片,你開始跟他們講佛法、講對他們生命有幫助的事情,那這一杯酒是什麼?是功德無量!屬於開緣的「開戒」。「開、遮、持、犯」是這種東西。
「戒律」不是死死板板的,我們如果瞭解了,就知道:「原來佛法是這麼活潑喔!」如果不瞭解,大家就:「如是我聞……」齁,坐到腰痠背痛,還要在那邊硬撐。我們是要學解脫的,不是要學束縛的。(師父笑)束縛,我們人生已經很多了,不用再繼續束縛了。不過要明理,不能「脫化」脫得不好變脫節,脫節不對,要「脫化」~脫化是自由自在,就是孔子講的那一段「我們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恰到好處,方便行事,善巧方便。戒~五戒,是這樣。
李叔叔:殺、盜、淫、妄?
師父:殺、盜、淫、妄,妄是屬於「性戒」,不管你有沒有受戒,你做了都有罪、都有業,造業嘛。酒,是你要受了五戒,你喝才犯戒。酒是當時的用法,那現在就很多了,像說「佛經沒說菸啊,所以抽菸沒關係啊!」(師父笑說)從某個角度來講,抽菸傷害身體,你抽菸傷害對方的身體,就在犯殺戒了,你殺死他好幾隻細胞,你就犯殺戒了!你說「我沒殺,我就是愛怎麼樣……」可是你影響對方啊!所以要活用,它是一個原理原則,事相會隨著時代不同,可是都不離開這個原理原則,所以要活活潑潑。
學員甲:可以請 師父解釋一下「不殺生」嗎?師父對於不殺生的……
師父:「不殺生」是你的慈悲心嘛。當年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們的修行也不是吃素,他們是托缽。托缽~任何一家人給你什麼,你就要樂於接受,所以前一條法則就是「恆順眾生」。
就像我來你家托缽,叩叩叩!你拿你們家的剩菜剩飯給我,我出家人不能說:「我吃素吶,你怎麼拿肉給我?」我造成眾生困擾,這是不對的。所以他們那時候吃肉吃「三淨肉」──不為你而殺、你沒有聽到牠哀號、你沒有看到牠悲傷。生命的流衍裡面本來就有一些業因果報,不是說我們應該去吃(素),而是說我們要善巧方便。
「不殺生」是成就自己的慈悲心,所以我們也不殺蚊子、螞蟻。蚊子來叮你,你供養牠一餐,餵牠一口飯吃,供養牠,你在做布施,「布施是因,福德是果」。牠過去生跟你沒因緣,牠也不會來吸你的血。為什麼不吸他的、吸我的?是那個道理,所以不殺生是這個義理──慈悲心!「不殺」是慈悲心。那「殺」相對來講是「造業」。造什麼業?你現在殺牠,未來世要還牠命債,這樣而已。所以如果我不要未來世過得痛痛苦苦的,我就不殺生。因此還是取決於個人。佛法的民主就在這邊,它只告訴你原理原則,不會強迫你的。「我跟你說這樣,你要不要是你家的事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不是誰規定我們的,所以佛法既科學又民主,會幫你分別得很清楚。
「殺」是這麼一回事,它的範疇就很廣了。一個人看到我起瞋恨心,我就犯殺戒了,細微到這樣;很粗的就是我們殺死一個生命。從這麼粗到這麼細微裡面,沒辦法一個個例子去舉,只能講它的原理原則。為什麼我讓你看到,你生氣,我就犯殺戒了?因為你生氣細胞會死掉,細胞是眾生,所以才說「菩薩所行之處,皆令眾生得歡喜」。
「殺」的相反面叫做「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到的果報是身體健康、心靈寧靜祥和、長壽。殺業重的人得到的果報是心靈不安、身體多病、短命,在六道輪迴有為的世界,就是這樣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們眾生自己去取決,我本身是沒什麼看法,就佛說得對,我們就這樣去做。
學員甲:如果蟑螂呢?
師父:一樣啊!生命不在於它軀體的大小,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現在的蟑螂過去生有可能是人,因為愚癡造成的果報是畜生道,某一世愚癡投胎變蟑螂,所以它生命的總合是一樣的,只是「迷」跟「覺」的差別。所以你殺死一隻蟑螂就等於殺死曾經是一個人的生命,一樣的道理。
我們來說學分好了。佛道的學分就是「平等」,你如果可以對待整個宇宙的任何生命平等,你就是佛了。整個宇宙都平等,哪管是一隻蟑螂、螞蟻,都要平等待之。六度修到了就是菩薩;十二因緣~辟支佛;四諦~阿羅漢;天~上品十善;人道~中品十善、五戒;餓鬼~貪圖五欲六塵;畜生~愚癡;地獄眾生~嫉妒瞋恚。這些學分都很標準,所以我們要去哪裡,我們今生就可以決定的啊!
假設說我下一輩子「嗯,天人不錯!嗯,佛,我不喜歡!」當然是希望大家不要這樣,我這是比喻啦。天人不錯,我就努力修十善上品,這樣就解決了,我做到了十善業道的上品,我未來世絕對升天做天神。那麼你說「天神不究竟,佛最究竟,我未來世就要作佛了。」你現在對待任何人事物都平等,你未來一定作佛!學分自己決定啊,很民主,也不是神給我們的啊!
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跟「教育」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宗教有所謂第一、第二因,有一個萬能的天神,所有的宇宙是祂創造的,這叫「宗教」。佛法沒有一個萬能的天神,佛法是每一個人都是佛,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叫「教育」。大概在清朝中、末葉以後,佛法在中國才變成宗教,以前都是教育。
以前要出家的門檻非常高,皇帝是主考官。是被誰廢除的呢?
以前出家要考試的,是社會的上上等人才,才有資格出家。我們現在不是,感情失敗,我們就來出家一下(學員笑);家裡負債累累、逃債,趕快來出家,都是這樣,所以不究竟圓滿。以前剛好相反。出家當和尚,和尚就是老師,比較精準的叫「親教師」。意思是說,佛的體制就如同現在的學校,「和尚、方丈、住持」這個名詞,現在叫校長;「維那」這個名詞,叫做訓導主任;「監寺」就是學務長之類的,這些名稱是古時候的稱法,跟現在學校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所以,它(佛的體制)是教育,教「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科學」,教這五科,整個宇宙就這五個,拓寬無量!所以它不是宗教,沒有一個什麼可以讓你靠,只能靠你自己!要把你自身的佛性長養出來。那佛菩薩,我們要靠祂什麼?佛菩薩是過來人,祂們是老師,我們靠祂「教我」,教我而已喔,不是靠祂「給我」,所以它不是宗教。
一般所謂的宗教都是靠神給我,「萬能的天神,請你賜與我幸福美滿,賜與我嘛!你不要教我,你給我就好了,你教我,我要自己去學、自己去做,好痛苦喔!」這就是宗教。所以這些名相我們一一弄清楚,我們才知道怎麼修正錯誤觀念、思想、行為,也才知道怎麼修行,否則我們都在盲修瞎練。聽人家說「這樣好,這樣可以怎麼樣……」我們就去做看看,可是方法都不知道。所以「佛經」是課本。以前,來佛寺不是替死人〔叩叩鏘〕(台語:比喻做法事)的,後來因為宗教,現在都是替死人〔叩叩鏘〕。以前來到佛寺都是活著的人,佛經是對活著的人講的,「佛經」把做人處事的道理講得很清楚,來的學生就學了,那時候他們叫做「佛弟子」,學了之後回家去運用,把知道正確的觀念理路,運用在待人處世上,於是他的命運就轉化改變了。
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的第一個關鍵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美好的人生;再來相信佛菩薩的教誨。現在的人不相信自己,只相信佛菩薩會來保佑我,於是流於迷信。所以順治皇帝取消了「考出家」這個標準,順治皇帝後來出家了,對不對?我們開玩笑說,如果他沒有取消考出家,很可能他沒有資格出家啊!因為他不見得是社會第一等人才,考出家是最高標準!
「出家」要持什麼?比丘戒、比丘尼戒,基礎是沙彌律儀;沙彌律儀的基礎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的基礎是弟子規。沒有做到弟子規的人,出家都是假的,因為出家要持比丘戒、比丘尼戒、還有出家菩薩戒,一層一層上去,它的根在弟子規!如果都沒有的話,怎麼成就?所以這叫「依法不依人」,「法」是這樣說的,我們就這樣做。如果不如法呢?不要聽!如法的,聽、做!這樣而已。那我們「在家」的(做到弟子規、十善業道),無形中就在改善我們的人生。修行就是為了改善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瞭解宇宙與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生活環境能夠拓寬到多大,宇宙就有多大!所以,殺業也是在這麼一個理路裡面。
學員甲:殺了怎麼辦?
師父:蛤?殺了就懺悔啊!悔其未來不再造就好了。
學員甲:冤仇已經結了呢?
師父:沒有錯,冤仇既已結了,我們就更加要長養我們正向的能量,遇到業障現前、冤親債主來找我的時候,我有能力去應對。我剛剛說的那個例子,我欠人家一仟萬要怎麼辦?不是「要怎麼辦」,你趕快去賺錢就對了。趕快賺錢,賺多一點就有能力還錢了。所以修行就是這樣,趕快修,把我們的能量長養好,「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我隨時準備好,來了,我就有能力還他,這樣就好。
所以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懺其前愆,悔其未來不再造。如果你更積極一點,現在就可以做一件事情~做一些功德迴向給你曾經殺掉的那些,也不無小補啊。聽好喔,要做「功德」,不是「福德」而已。「功德須自性內見」,功德跟福德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清淨與否」!你心不清淨,做任何布施都有福德,福德的大小不同而已;如果你心清淨、一塵不染,做任何布施都具足圓滿功德。這樣我們就有一個依循了,那個理論就知道了。所以過去殺的那些要怎麼辦?放下啊!趕快來成就自己再迴向給牠們,希望牠們不要那麼痛苦。過去我不知道,不知者無罪,可是有過。現在知道了,趕快來做彌補,還來得及!
學員乙:如果像安樂死呢?
師父:安樂死也是一種殺生。
學員乙:可是有些人說:「我如果插管,啊!快要不行了,我要拔掉,不要那麼痛苦。」那也是殺生嗎?流浪動物呢?
師父:一樣!
學員乙:可是我們都沒有辦法去改變。
師父:可以啊,我們可以成長啊!生命的成長就是一種改變,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沒辦法做任何改變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自己不夠成長、我們自己的能力不足,這個能力不是世間所謂職業的這些能力,是整個生命總能量的能力不夠,所以我們才沒辦法改變。如果我們把德行修好,能力不斷增長,就有能力了,這時候你才能瞭解為什麼迴向有用。從另外一個角度,迴向沒有用,關鍵在哪裡?「有做到」的人迴向有用,「沒有做到」的人迴向就沒用!怎麼樣才做到?我在做迴向的當下,我要訓練「清淨心」,越清淨的人,迴向越有用。
依法來說,《地藏菩薩本願經》跟你們說:要做一個功德迴向給一個眾生,那個眾生得到七分之一,自身得到七分之六的利益。你就用這樣的標準去評量,假設「念佛」,你念一百句,要把這一百句功德迴向給某某,先問一件事情:「我自己念完一百句有沒有很法喜充滿、很平靜、好舒服?」如果沒有,得六分的都沒有,得一分的怎麼有?那就要訓練!既然沒有,就要訓練到有。你念完一百句了,「喔!我覺得好歡喜、好平靜」,迴向過去絕對有。差別在哪裡?我們用金錢比喻:你賺七仟萬,他得到一仟萬;你如果賺七十塊,他只得到十塊錢,差別是這樣子,所以還是得問自己,不是它有沒有用!
所以安樂死這些都屬殺生。有的人說「如果是我自己要安樂死?」那個叫自殺,那個也是殺生。
學員乙:……細菌病毒引起的……
師父:細菌,它是良菌還是壞菌,決定在什麼?在「能量」怎麼去轉化它。江本勝博士研究同樣一杯水為什麼變壞的結晶、變美的結晶?細菌就是這樣。細菌為什麼會越突變越兇狠?就是用殺嘛,你越給它仇恨的力量,它就越突變。水,你越給它仇恨,它的結晶就越醜,是這個道理。傷害到你體內嘛,這很細微啊,所以最好是去「化解」而不是去「消」啊~去解毒而不是去消毒。解毒跟消毒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學員乙:「藥」這個部分,中藥……
師父:中藥也要看哪一方面,中藥有時候是消毒,可是也是解毒,你要看配的藥是什麼?不能說中藥等於什麼,不是!這還要看它裡面的細項。所以古時候《黃帝內經》記載,最高層次的醫術是「音聲」,完全沒副作用,就是用聲動波去轉化。不好的細菌,用聲動波去傳達給它,它變好菌,卸除它的仇恨,就解決了。「音聲」這個東西失傳了,所以才等而次之,針灸、拍打、推拿、點放、拔氣,就用這個,加強人體的免疫系統活絡了,它這些自然化解。最等而次之、最低級數是「湯藥」,那時候還沒有西醫系統。現在這個時代,有西醫系統,又有切除手術,現在的醫生又比較少具醫德,沒辦法啊!
我剛剛才跟李叔叔說一個例子,我們昨天在台中和林強吃晚餐,他說他媽媽前一陣子口腔癌開刀,現在也好了。前一陣子一顆牙齒痛,蛀牙,去大醫院看醫生,醫生說要開刀、要住院……說得有夠嚴重。在開刀之前,醫生把一些風險列出來,說:「來,你們自己簽名。」但林強有學佛,知道這些道理,不希望他媽媽這樣開刀。只是孩子講的話媽媽比較不聽,林強就想辦法周旋,最後去找他爸爸以前經常看牙齒的那間診所,是個比較小的診所,這家診所檢查完之後居然跟他說:「牙齒補一補就好了。」最後真的補一補就好了,沒事情了。
我跟他說我媽媽的例子。我媽媽之前中風,被我們醫好了,不是醫院醫好的喔!是聽「音聲」聽到好的,現在已經沒事了。李叔叔也看過我媽媽,你看不出來中風對不對?(李叔叔:對!)她之前在高雄某家大醫院,當時要複診,我大嫂從台中回去陪我媽媽去複診。一進去,醫生跟她問問題,只是問一問而已,就跟我大嫂說:「等一下馬上辦理住院手續!」我大嫂說:「嗯?……為什麼?你就問一問而已,也沒怎麼樣啊,要住院?」又跟我大嫂和我媽媽說:「如果不辦,後果怎麼樣你們自己負責。」當中沒有任何診斷,就問一問而已,馬上要辦理住院手續、要觀察、要怎麼樣……說得有夠害怕的。我大嫂嚇一跳,打電話給我:「小叔,該怎麼辦?那個醫生說……」我說:「你們現在在哪裡?」「我們現在在拿藥的窗台」「藥拿好了沒?」她說:「有啊,藥都拿好了。」「旁邊有垃圾桶嗎?」「有啊有啊!要做什麼?」「藥全部丟掉,把媽媽帶出來。」結果她聽我的話把我媽媽帶出來,我媽媽也是活到現在這麼好,都很健康!
以前有兩個行業是最受社會人士尊重、景仰,就是「老師」跟「醫生」。因為這兩個行業甘於清貧,這兩個行業是沒有定價的,就是佛家說的「隨喜功德」。現在這兩個好像都變質了,「去當老師好啦,生活比較安定啦,寒暑假還照領薪水……」都是錢、都是名聞利養。要不然就是「如果你兒子去讀醫學院七年學費交那麼多錢,他出來行醫你叫他隨喜功德,你要嗎?」以前是懸壺濟世,以前叫「義診」,義者,宜也~適宜的意思,叫做義診,不是我們現在認知的「是免費,叫你來」。義診~適宜,既不定價也不免費。那個時候的醫生,如果遇到生活困苦的人,很貧窮、還有一些欠安需要人家服務,醫生就隨喜能力給他,不用付錢。因為他本來就沒錢,可是照顧身體是我醫生的天職、醫德,所以善盡能力照顧他。有一些大員外,藥一帖五十塊對他來說也沒什麼,所以他願意多出一點維持醫生的經濟,讓他可以造福更多人群,這樣,社會資源會平衡,也會趨於一種良性的循環。
但是現在不是!現在什麼行業生活過得最好、最好賺?醫生!「好啊,我們來讀醫學院」,現在變這樣。起跑點、出發點已經不一樣了,造成的結果當然不一樣。現在為什麼經常一進醫院就先跟你說要開刀、要住院?因為開刀、住院在健保給付之下最好賺。我們很不捨社會有這種現象,不過處處是啊!昨天吃飯,都聽人家說這些,原本只需要補牙就可以解決,卻說一定要開刀、要怎麼樣……都老人家了,不是年輕小夥子,哪堪受?
那天和他們到一個推拿師那邊,剛好有一個病患,一個大概五十幾歲的媽媽,受傷了,一拐一拐地,說某某醫院要幫她放筋路,跟她說要開刀把她的三條筋選一條筋切掉,這樣就能夠站直了。結果醫院真的開刀把她其中一條筋切掉,這樣啊。已經切掉了你能怎麼樣,摸摸鼻子自認倒楣,這些都是真人實事。所以話說回來,自求多福啊!自己比較有福報就比較不容易遇到這些事。福報自己可以創造,只要我們「樂善好施」,就有福報。功德比較難,功德要「清淨」,所以期望諸位往清淨的方向挪移。福德是很簡單的事情,只要我們抱著一顆服務人群不求回饋的心,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布施。
就像我在喝茶,我喝下去也是在布施啊!李叔叔你會不會覺得奇怪?「哼!布施是給別人喝,你怎麼說你喝下去是布施?」用感恩的心對待這杯水,喝!「施」與「受」同福,你倒給我,我樂於喝,你歡喜,無畏布施。問題是我們心一塵不染,所以哪有這些!所以會的,不在形制、(而在)理體上;不會的,捉摸一切形制都沒辦法,這也就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差別。
李叔叔:像在醫院最後的急救,該怎麼看待?包括告別式,「應該」還是「不應該」?
師父:這沒有應不應該,這要看當下的個案。我們現在都是通數,一百個個案有一百種對待方式,我們如果把這樣一個行為講「應不應該」就落在對法世界,事實上法無定法,有的就應該要急救、有的不應該急救,是這樣。「應該與不應該」又有它的程度的問題,它不是一個定數、不是一個數據可以去計算出來的。重點來了,如果比較保險一點,我們要期望我們自己沒有那一天,那就是我們平日要「進德修業」。平日進德修業,就不會有那一天的來臨了。如果真到那時候了,都是不得已,因為我沒辦法自主了,決定在別人,這樣我就要期望我的親人是來報恩的,不是來討債的!親人是冤親債主的關係──討債、還債、報恩、報怨。
李叔叔:假設是親人,那要怎麼辦?
師父:對啊!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是我、我就「期望」啊~我祈禱我的親人不是來討債的、不是來傷害我的,他們有一個清明的頭腦可以幫助我往生啊!
李叔叔:比如說是我們的親人,那我們怎麼辦?
師父:我們的親人?我們就要適時來看,至少「飭終須知」要去瞭解。所謂「飭終須知」就是:人的生命要走的時候是什麼狀況,我們才知道用什麼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基本上人往生,他的神識~一般人說的靈魂要走的時候,大概八到十二個鐘頭,這段時間神識離開的時候,去碰往生者,他會起瞋恨心,起瞋恨心又會往三惡道墮,所以這八到十二個鐘頭盡量不要去碰他,讓他自自然然走。可以的話幫他助念,總之就是不要去碰他的肉體。有的人比較沒有因緣,就沒辦法,對他來說不得已了,例如他在醫院斷氣,醫院就幫他移來移去、移來移去。
李叔叔:一直想要救他這樣……
師父:對啊!所以就要看他的關鍵,可以救了,就救;不能救了,放下。
李叔叔:這個「可不可以」誰去判斷?醫生有時候他也是救急方便而已。
師父:這個「可不可以?」我們要成長才能判斷!比如你們對木材很熟,誰能判斷這一根木頭可以做這個框?你們比較內行,我們沒辦法嘛。所以我什麼時候可以判斷?我跟你學,學到我看得出來,我就可以判斷了,所以它論實質。
李叔叔:就是很多時候,當下都是相信醫生講的。
師父:對啊,這個就是因緣的問題,各有因緣!我剛剛舉的那個例子,我大嫂帶我媽媽去看醫生,照理說要相信醫生,好在我大嫂相信我,我媽媽沒事情了。所以這當中有因緣~善緣、惡緣的問題,有的人不會啊。
我再舉例,我們在南部,有一個媽媽她得癌症,她上面有父母兄長,父母兄長都不信佛,她是虔誠的佛教徒,她知道「不應該去化療,應該要虔心念佛讓心平靜,用自然的力量去紓解這個癌細胞」,我也鼓勵她這樣,不過她跟我說一句話:「我也要放下!因為我爸爸媽媽反對,他們說我沒有化療不行。」這是因緣。這時候相對來講,爸爸媽媽是不是她的冤親債主來障礙?她是這個因緣,還是得她自己本人去決定。佛法只能告訴她理路,不能去替任何人決定,所以我也只能告訴她理路。她自己也是諸多的障礙,她要更加發願去生命成長才有辦法去化解這一些;如果沒有,就會僵化在那邊,每次化療身體就衰敗下去、一直衰敗下去。
李叔叔:所以是看他個人本身。
師父:如果一個人福報比較好,這些障礙就比較少;福報比較淺,就會時常遇到很多障礙。
李叔叔:是不是有「死者為大」,我們要盡量遵照他的意思?
師父:有一個層次是這樣,那個叫「成就眾生」的部分,也是他各有因緣,我們不能強求的。
李叔叔:所以把他救回來不一定是好事哦?
師父:對啊!如果能好走,幹嘛要壞活!
李叔叔:喔?
師父:「生命」這件事情比不上「慧命」啊。「生命」是轉一下,四十九天就再去換一個肉體了,四十九天而已;可是「慧命」不是,可能無量劫都遇不到。只有慧命才能帶領我們超生、超越六道輪迴,生命都在六道輪迴來來去去。現在做人,殺羊殺很多的,下輩子去當羊;當羊又去消業,消一消,再來做人;做人,知道修福了,修多一點去當神;當神又不知道修福,又在消福、折福,消完了,又墮下來做人,這樣來來去去,這個就是生命的轉化,所以六道統苦!
所以「擋人慧命」比「殺人生命」還嚴重!慧命~智慧,擋人家開智慧比把人家殺死還嚴重。殺死,這個靈魂再去投胎,十年又是一條好漢,可是慧命不是,慧命無量劫你有機會遇到「四事因緣」是不是很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土難生,明師難求」,這四個沒有遇到,一個人不可能成就!無量劫之後你又有機會做人,你不見得遇到佛法;你有機會生在中土,你不見得遇到明師,都會欠缺,因此這一部分叫做「慧命」。所以「殺」很細微。
那「盜」呢?偷盜也很細微啊,我沒有經過他同意,把這個壺這樣拿過來,我就犯偷盜了,這樣而已。偷盜叫「不予取」:不是你應該去取的,你去拿、去挪移、去做的時候,都叫偷盜。有些人在公司行號裡把這些紙、筆帶回家,就是偷盜。那要怎麼辦?如果你需要,你要經過這個單位主管的同意,就不算偷盜。你經過同意,就不是不予取了;你沒經過人家同意,就叫不予取。偷盜的果報就是貧賤,財布施相對偷盜,財布施的果報叫做富裕、富貴,那個是對法。我們現在去廟裡都是在偷盜,我們去求神保佑,我們是不是都在偷盜?我常常說的去做賄絡者、去做強盜,然後把放在那邊拜的糕餅再拿回去吃,我們這樣求神問卜怎麼會幸福?不可能啊,我們一直在折福啊。
「淫」,在家不邪淫,出家要斷淫欲,完全斷!「妄」,妄語,口業的部分。殺、盜、淫、妄這四條叫「性罪」,不管有沒有受戒,你做了都算犯,會產生業障結果,「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那時候就會痛苦。我們期望「那時候」還沒到的時候,趕快培養能力,遇到時就比較不會痛苦。
學員丙:連想都不能想,所以起心動念……
師父:大乘法是論心不論事,「起心動念」就犯罪了。小乘法比較偏重在事相:我很討厭你,不過我沒有打到你,就不要緊;大乘法是我還沒打到你,我看到你很討厭,我就犯戒了,細微到這樣,所以才有身、口、意,其中「意」的部分──意就是貪、瞋、癡,由「意」產生的行為──殺、盜、淫、妄。所以「念頭」還是根!
學員丙:有時候看到什麼,就念頭起來……
師父:所以我們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我們的習氣會啊,現在我們要趕快覺悟出來:「不能這樣!」那個想法就壓住了;哇,又再看到,「不能這樣!」現在的人是「念起,覺遲」,「覺」就是用佛號來伏住它,經常念佛的用意是這樣。
學員丙:請問「逃避」呢?
師父:它是「對法」。你逃避是你不去理它,也不想改善它,你只是期待它不要來。「對法」是你知道這一個問題,你用這一種方法去對治它。
像「感冒」,說真的,你吃藥一個禮拜好,你沒吃藥也是一個禮拜好,今天西方科學家也承認感冒沒有藥醫啊。所以現在科技哪有發達?連小小的感冒都醫不了!(師父笑說)這要善於溝通,善於用我們比較平穩的心境去感化它們。這個時代不能跟人家「論」,可以靠「感化」。感化的第一個關鍵就是「自己要做到」。自己做到什麼?誠~真誠!至誠則感通,你就可以感化一切你周邊的人事物;感化了,就解決了,就沒有原來的問題存在了。
學員丁:師父,現在很多人都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保險,比如:癌症險、意外險……等等,可能多數沒遇過,但他生病的時候,可能會用到這個保險。
師父:說真的啊!你如果把這一筆錢全部布施供養去醫療別人,你大概就不會生那個病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就是存一筆錢要來治這個病,你沒生病才奇怪!因為你一定要把那一筆錢花掉嘛,就這樣而已!你設定這一筆錢是要「癌症醫療」的,你就一定要得「癌症」才算數,你如果得感冒,你挪用,你就盜用公款了(學員笑)。
就像這個人拿兩仟塊給我,跟我說:「師父,能不能請你幫我去印經?印《金剛經》。」我就拿了:「好啊,我答應你。」然後,「現在肚子餓,我沒錢,要不然先挪用那兩仟塊吃個肉燥飯好了。」我挪用了,我就犯罪了、造業了,所以一碼歸一碼。他交給我兩仟塊說要印經,我就一定要拿去印經,我一毛錢都不能拿去做別的事情。我們規定好了這一筆錢就是要醫癌症的,對不對?我們就一定要得一個「癌症」來醫,這是大自然法則!(師父笑說)
學員丁:這樣保險業就沒工作?(學員笑)
師父:二○○三年,我在台北遇到以前「台北之音」(註:廣播公司)一個同事,他是電台主持人蠟筆小嵐的製作人,姓「高」,高先生,後來他離職,我也離職,他離職去做保險,哪一間我不記得了。有一天我們在內湖麗湖飯店樓下咖啡店門口遇到,很歡喜,他要跟我推銷保險,我說:「保險很好啊!」世間法,什麼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我們不能去否定人家,他問我:「你有沒有保險?」我說:「沒有,我沒有保險。」他覺得很奇怪,這個時代還有人沒有保險?我說:「我想一下、我認真想一下,有有有,我有保險,我投保了,我投給佛菩薩了!佛菩薩險!」我就說這樣,他很納悶,後來我們又教他怎麼賺錢、教他怎麼闖業績。
「保險」你說有沒有用?在世間法有用啊!因為那是緣,你要周全那個緣。可是出世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了,哪是保險的問題,連你存錢都沒用,存在銀行都沒用,銀行也會倒,對不對?放在甕裡埋在地下比較保險,結果蟲把它蛀光光。所以布施之財是「五不取」之財(註:五不取指的是水、火、盜賊、官府和惡子皆不能奪走),我們不要執著在「財」,布施的能量是五不取,布施得來的果報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那身體健康的因是什麼?無畏施,這些醫療是緣、養生食品是緣、燉補是緣、冬令進補都是緣,如果你沒有這個因,這些緣都產生不了結果;如果你有這個因,沒有這些緣,還是會有結果,只是說「緣」容易加速它達成結果,因緣具足這樣,不能本末倒置。
我們不能否定保險業,是可以這樣去講,一來,否則我會被揍死……(師父笑說);二來,存在即是有理。世出世法各行各業存在就是有理,他們過去生的那些業因果報要去隨順。所以我並沒有反對保險業,我保持一種「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態度,個人需要,個人就去應對,那是一種供需的問題。當一個人還不能瞭解聖諦說的時候,他不能沒有途徑,要不然他無依無靠,生命就會兩頭空。有一些階層是不無小補,也不錯!奠基在那個基礎,再慢慢有因緣幫他提升,他就容易超越。
我也從來不存錢看病,像前天感冒,昨天好了,他開車的時候就感受到了我到昨天中午好了!在我們生命狀態的範疇,盡量要求到「感冒」這件事情不要拖過二十四小時。我們自己這樣聲明,可能還太〔憨慢〕(台語),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盡量去內修,把自己德行修好。
感冒~業障嘛!是被那些冤親債主遇到了,你不能叫他不要來,「人不染紅塵,紅塵自染人」,所以我們要把自己訓練好,本來要一個禮拜才會好,訓練和它溝通感化,變成一天就好了,這樣是不是人生會比較美滿?而不是說:「感冒來了,有夠痛苦的,吼!怎麼會找上我?有夠倒楣的!」一直恨那個感冒病毒,不是這樣,是要去善待它。流鼻涕流一流就好了,往好的想:「啊,好了!」在任何境緣當中隨時保持一個平靜心,不管你生多大的病,你都是很平靜,讓頭腦保持清晰。所以臨終要往上善道提升最大的關鍵就是──臨終的時候頭腦要清楚、不能昏沉,昏沉的通常是往下墮了。
李叔叔:昏迷了。(李叔叔笑說)
師父:通常啊!
李叔叔:通常昏迷了。
師父:當然有一些變數是比較少數,那個我們不去講,我們講常數。
李叔叔:就不要去……
師父:對啊!包括「終考」都是五福臨門之一。終考就是壽終正寢──沒病,睡到就這樣走了,你看多幸福!我們現在在醫院插管的比例很多,有的要插管沒錢插管。睡睡睡……睡到走了,這就是「終考」。
李叔叔:那叫「終考」?
師父:五福臨門最後一個。
李叔叔:那意外呢?
師父:意外,極少數有修行的人,剛好借助「意外」的逆增上緣,幫自己超生,問題是這種人很少啊!大部分意外的都往下墮了。意外叫做「橫死」,橫死就是福薄、福不夠,靈識在這個極度驚嚇的狀態起瞋恨心就下去!這個我們瞭解一下就好了,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
學員丙:像 師父在講的「往生」是怎麼樣?
師父:往生就是去「活」,不是去「死」。我們現在都是去「死」,不是去「生」。不是說斷氣就叫往生,只能說我們現在比較尊重亡者,所以我們都說往生,其實不正確。我們可以說他〔過身〕(台語:死亡),這是比較正確的。一個人換一個生命狀態,所以過一個「身」。「往生」是你往上提升,比如說我們現在是人,去當神、去當佛菩薩叫做往生。如果我們死掉又來做人,我們就不算往生。嚴格來講,往生要「超越六道輪迴」;以淨土來講,往生就是要去「極樂世界」,才能叫往生。那個標準和我們現在的認知不一樣,那個是高標準,可是這個高標準是佛法的低標。
修佛法的最低標是阿羅漢,阿羅漢這個生命體是佛法的入學班,阿羅漢這生命體的特色就是沒有執著。執著、分別、妄想這三個障礙,第一個「執著」沒了,我們至少要做到這樣,才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不受諸苦。所以要超越六道輪迴很簡單,就是「不要執著」就好了。這樣我們就有一個主軸──凡事都訓練不要執著、不要執著,就很容易超越六道輪迴。我們現在沒辦法超越就是我們都很執著,所以沒辦法!「往生」就是這樣啊!
學員丙:那是透過死亡……
師父:事實上,「死亡」是人的錯誤假相的一種概念,它是一個「了緣」。死亡這個現象,我們比較傾向是一個「了緣」──了結了人道的緣,它沒有死,它只是人道這一個歷程的結束,任務完成了。任務完成了,它去更高的層次進行另外一個任務,所以它沒有死亡!說死亡是相對現在(人道)的境界,我們叫它死亡,可是說真的,也沒有死、也沒有亡,沒有不見,你知道嗎?你的靈魂還在,靈魂才是你。說真的,超越六道輪迴也沒有靈魂了;眾生「迷」,才有靈魂這件事情。靈魂覺悟了就叫做「靈性」,「靈性」跟「靈魂」是同一件事情,關鍵在於「迷」與「覺」的差別。靈性──就是一般你們說的「法性」,超越了,提升到阿羅漢境界以上~四聖法界,也就超越六道輪迴,沒有六道輪迴這件事情了。對他來講,沒有六道輪迴的生生死死,隨時來去自如。我們有根深柢固的執著、妄想,認為有生死,生死只是一種生命狀態的轉化而已。
好比說,我昨天從台中來,今天台中對我來說死掉了、不存在了,可是我有沒有死掉?是台中死掉,不是我死掉。等一下結束,我要回去高雄,我一上高速公路,台北對我來講死掉了,是台北死掉,不是我死掉。所以,物質~我們這個肉體有生老病死,地球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這種東西,不過法性、體性沒有,是幻有的現象在那邊生變而已。所以《金剛經》才跟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有為法,亦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叫我們「應作如是觀」。我們不要被這個幻有的世界騙了,要回來我們的主軸,我們主宰的那個體性,那麼我們就可以來去自如。
說真話,也沒有一個地方讓你「往生」去哪裡,因為「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所謂「生則決定生」是你生命的靈數、你生命的總能量是可以提升的,可是有沒有一個地方讓你來來去去?沒有啊!那是自現(境)變現出來的。「明明就有極樂世界可以去」,也是方便說而已,因為眾生不相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套一句維摩詰居士講的:「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哪有去?是隨著我的心清淨了,我的佛土就跑出來了,是自性做到了阿彌陀佛了!唯「心」這裡就是淨土了,有沒有一個「十萬八」去處可去?(師父笑說)沒有啊!「十」者十染~離十染,「八」者八邪~去八邪,提正十善八正,極樂即在眼前。往內在去除掉十染,轉化就變十善,所以換句話說落實十善、落實八正道,極樂世界即在眼前,哪有去!
時空本是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那是隨順著眾生有分別、執著、妄想而這麼說的,因為他們無法瞭解「根本沒有時空的存在」,根本沒有,所以才「沒去、沒來」。離開「八不中觀」就沒有佛法了,「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生不滅」,都沒有了,哪還有一個地方去!所以佛說法依「真、俗」兩諦說,俗說多、真說少,因為眾生的根基不夠。他爬樓梯還沒爬到第九層,他沒辦法理解有第十層,所以先做前面的九層讓他爬,爬到第十層了,也是要忘記前面九層以下的,那個叫做「契入實相」!
善導大師講,世出世法的成就與否總在遇緣不同。你遇到什麼緣,你就從那邊成就。如果我們是「『阿彌陀佛』念很久,希望臨終時阿彌陀佛來帶我們去」,那我們永遠就這樣而已。你如果遇到的緣是「自己當阿彌陀佛就解決了,自性彌陀」,你就契入佛法的真說,那才有辦法契入實相。否則我們往生,通常都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比較多。「方便有餘土」就是一般講的華藏世界的四聖法界;「凡聖同居土」就是六道輪迴;再上去「實報莊嚴土」就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到等覺以降;「寂光淨土」就是圓滿佛。寂光淨土的時候是感應道交,連因果都空了,也沒有因果了;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這裡才有因果,那個因果也是隨順眾生的因果而立的。所以訓練其「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回歸真如體性。
要如何超越三界?說真的,我們如果有一個「想要」超越三界,我們就永遠沒辦法超越了!因為「三界」是被我們自己「設定」出來的,我們沒辦法超越了。所以當你「沒有要」超越三界的時候,你只是認真對待你的當下,你就超越三界了,就不受諸有了。這個念頭不容易,所以「根本修」比較快速,根本修就是從念頭去把它轉化就好了。我們現在修的都是修事相,事相還得回理體,如果沒有,我們就會被事相迷惑。所以我們「解、行」要相應。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解、行」不能特偏重在某一種,同時並進,落實在我們人世間的對待,因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說通與心通,如日處虛空。」所謂「說通」是一般講的「教下」,「心通」是一般講的「宗門」;事實上是「唯傳見性法」而已,只是「見性」這一件事情而已,無關乎「說通」與「心通」。我們人無法超越,因為我們被自己設定,設定就是那些「分別、妄想、執著」!
學員丙:跟「個人根器」有關係?
師父:有啊!當你遇到正確的方法門徑,你不斷薰修~長時薰修一門深入,低根器的可以提升成中根器的,中根器的可以提升成上根器的,上根器的可以提升成上上根器的,都有進步、都有所得。到上上根器他就體會到「實無所得」。「應無所得」乃謂「真得」,他才有辦法體會到那些。在這個以下,階段性都要讓他覺得有所得,如果他覺得沒所得,他就不要成長了。所以根器的確是有,唯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實則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是「一如」而已。
所以常常說:「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高下,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這種法很難講,因為眾生會誤會。所以我們不要把生命成長搞得那麼複雜,抓住總原理原則就好了──凡事要訓練自己平靜,平靜就會生智慧,智慧可以解決一切,這樣而已。心量不大,就不可能平靜,我們會〔雞仔腸,鳥仔肚〕(台語:比喻心量狹小),才會不平靜;我們如果沒有〔雞仔腸,鳥仔肚〕,我們早就平靜了!所以不同門徑、不同方向都在講同一件事情。有人叫你「心量要放寬一點」,「對啊!對啊!」因為心量寬,就會平靜。有人叫你「要清淨一點」「對啊!對啊!」清淨,心量就變大了,量大則福大,因此「清淨」是最大的福報。所以,淺說、細說、東說、西說、隨便說、有問則說、無問則不說,因為本無一法可說!
李叔叔:師父,一般人有一個觀念,比如說:我要土葬、我要火葬、我要什麼葬……,這個有沒有影響?
師父:沒影響啊!
李叔叔:怎麼葬都一樣?
師父:對啊!古時候的人死掉,被老虎咬一咬、吃一吃就好了。
李叔叔:不用堅持什麼?
師父:那個「怎麼葬」就是我們人的執著、分別出來的。地球上不同民族,它們的習俗不一樣,比如:有的民族他們要懸棺葬,如果在我們這邊,可能會被人家說:「那個不孝子,沒有讓他入土為安!」若換成我們到他們那邊,「這樣不行,我們要替他做個善事,我們把它搬下來,把它埋了!」我們可能會被他們殺死。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觀念,這些事情入境隨俗即可,大家好就好,對自己來說都沒有這些。有的骨灰撒一撒就好了,去做肥料、種樹,最後還有功能,對不對?
李叔叔:所以是尊重死者的心願嗎?
師父:尊重死者。死者如果沒意見就看家屬。家屬有的意見分歧,那就隨順,不要造成眾生痛苦。就是說,如果你們三個都有問題,我都隨順你們,你們覺得高興就好,我沒差。你說要土葬也好、你說要火葬也好,你說要海葬也好,都好啊!你們調解好就好了,我沒差,我不要再多一個什麼樹葬,就又多一個問題在那邊釐不清,所以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對自己而言,學法是越學越解脫的,哪有這些?再來就是尊重社會的法律,因為佛教徒持戒第一個要「守法」,法律不允許的我們就不要用,不要硬要用那一種葬法,像說露天火葬,我們台灣沒有這樣,但是印度都是露天火葬,所以不同民族文化我們要去隨順,對於自己,了無罣礙,要怎麼樣都好啊!反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地球最後爆炸了,我還執著葬在哪裡?生住異滅,成住壞空,它壞空了,我葬在哪裡不是都一樣!
所以重要是我們的「靈性」,不是肉體這個工具,這個工具用久會壞掉,壞掉了我們趕快換,我們要存能力去……我們用「錢」比喻,多存一點錢去買一個比較好的工具。當你買到比較好的工具,還會執著原來那台車是去廢鐵廠、還是放在博物館給人家欣賞、還是什麼嗎?就不會了。(師父笑說)
李叔叔:假如說死者本身有一個堅持,我們是不是要尊重他?
師父:隨順他啊!
李叔叔:還是尊重他?
師父:他堅持你就恆順他嘛。為什麼?他有堅持,用我們解脫的方法、無罣無礙的方法,他無法解脫,因為他有罣礙。我們沒罣礙,可是他有罣礙,所以也是會有影響!後面說的這個影響,是眾生有罣礙才會影響,所以隨順他。
李叔叔:純粹隨順?
師父:對!
學員甲:請問 師父:捐大體也有他的功德嗎?
師父:捐大體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在某個前提之下,亦有功德亦有福德。坦白說,捐大體必須要你「往生自在,不受後有」,才有能力。就是說人家把你切下去你不會有瞋恨心,基本上你是菩薩再來,才會無四相四見(註:《金剛經》中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稱為「四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稱為「四見」)。無四相四見的人捐大體無礙;只要有四相四見,方便講這個太遠,只要有執著、分別、妄想的人,捐大體必定往下墮,所以各自取決。因此我並不鼓勵人家捐大體,某個層級還比較傾向反對,大家以為捐大體是做好事,其實是造了一個很不明智、很愚癡的事情。我捐一個腎臟給一個人,只維持幾年的「生命」而已,但我斷了我的「慧命」。反過來,我好好修持,我去成佛,倒駕慈航可以救無數的人,不是只救一個人,而且是救無數的人的慧命,不是只救一個人短短幾年的生命。
現在宗教不明理,鼓勵大家捐大體,以致於現在冤死的更多。因為你靈識走掉,在八個鐘頭之內,碰觸到你身體,你會痛到不行,更何況切下去。我是依這個法來講。捐大體好像沒有人等你八小時才切的,都是最新鮮的,「欸,這個斷氣,趕快!搬過去!」在搬的時候就痛苦得要死了,還切下去,你看,會不會很糟?
李叔叔:那器官移植都是切了!
師父:對啊。
李叔叔:大體是先冰起來,是嗎?
師父:意思一樣啊!一捐大體就是要他好的器官,都爛掉,我要這個做什麼?這個是很嚴肅的問題。可是眾生慈悲多禍害,他沒有智慧,一大群人都說:「喔,要有愛心,要把我們死掉之後的身體捐出。」他不知道有靈魂這件事情,但是靈魂超越六道輪迴也沒有,他們不瞭解他們就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所以又有啊!因此他們會懷恨。一旦懷恨,這些冤死的是不是變很多?「我本來可以好好地走、往上提升了,結果切下去就又掉下來。」掉下來是不是就會恨?所以就在那邊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最後怪誰?怪自己當時的愚癡簽了。死了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沒有嘴巴可講「等一下、等一下,我不要了、我後悔了。」但現在宗教好像都在鼓勵這個嘛。
李叔叔:對!器官捐贈。
學員甲:就給你一張卡,叫你隨身帶著。
師父:對啊。
李叔叔:都想說是做好事啊!
師父:大家也認為是好事!所以沒有智慧的慈悲,禍害無窮。佛法為什麼叫佛法?「佛者覺也,覺者智慧也」,它不是叫你「善法」、不是叫你要有「愛心法」,是你有「智慧」,你就可以自己判斷什麼才叫真正的慈悲。這種事情坊間的價值觀是多數,所以你們自己要保重,(學員笑)真的是這樣。講真話有時候都氣死人啊!
李叔叔:師父,有一句話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一種什麼講法?
師父:「煩惱」跟「菩提」是同一件事情,是你會不會運用。這杯乾淨的水跟前面汙濁的水是一樣的,你有辦法把它轉化成乾淨的水喝了,髒的部分拿去施肥,都有作用,就變成智慧了。
李叔叔:「菩提」是什麼意思?
師父:菩提就是智慧,煩惱就是智慧。所以如果一個人不要煩惱,表示他也沒有智慧。
李叔叔:不要煩惱?
師父:「我都不要煩惱啊!」表示他也沒智慧。意思就是說,煩惱的產生,剛好可以運用成為什麼?變智慧嘛,超越生死,就回歸涅槃了。
李叔叔:「涅槃」是什麼意思?
師父:「涅槃」,這樣說好了,「圓寂」你們比較瞭解,它是很多不同的言詞形容同一件事情。涅槃到彼岸,「到彼岸」好像還有一個這邊跟那邊,其實那是比喻,其實沒有這邊跟那邊。方便講,你們超越生死,成就了,生死大事解脫了,你就涅槃了,「涅而不生,槃而不死」,不生不滅!(李叔叔: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一字無量義,有很多講法,這只是一種講法而已。我們用「圓寂」就比較好瞭解──圓滿一切功德,寂滅一切煩惱,你就涅槃,不受後有、不受諸苦了,這叫「涅槃」。
學員甲:關於健保卡,師父您有繳健保費嗎?(學員笑)
師父:有啊!我最近保養身體,有用到健保卡,我帶我媽媽去抓龍(台語:按摩推拿)。
李叔叔:抓龍?
師父:疏通筋骨啊,我到那邊,我也順便抓龍一下、保養一下(學員笑),那個需要健保,一百塊掛號費,這樣比較便宜。所以基本上不是生病,我在比喻(沒)生病,也要照繳健保,沒辦法,因為要守法。
我對「財」沒什麼概念,我也常常跟瑞騏說:「錢這個事情,現在對我已不具意義了!」我很少用到錢,我用到除了服務我媽媽以外,我自己好像……我昨天才跟林強說:「我好像十年沒有去買過衣服、民生用品。」十年啊,要穿,就有衣服來了、褲子也來了、襪子也來了,連內褲我都沒買過(師父、學員笑)。
學員甲:那您也不知道衛生紙漲價喔?
師父: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十年來我都沒買過民生用品,所以現在外面的行情我不太知道。「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那麼多人要做什麼?知道那麼多東西要做什麼?有得用就好了。你現在說到健保我才想到,都是別人在幫我付!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幫我付啊!(師父笑說)可能我對他不錯的樣子。
三點半了喔!看大家有沒有什麼疑問?再十分鐘給你們。
棋研(小克)師兄:三點半要去銀行的快一點。(學員大笑)
師父:趕三點半的,那個很痛苦,(師父笑說)我們沒什麼錢在銀行,所以我們沒這個問題。
你今天要上班嗎?(註:師父對某位學員說)還要趕過去?(師父說天語)方便就好了(師父說天語)。這樣好像若有所思,(師父笑說)我問小克:「你時間要到了嗎?」他的內心在那裡拉扯,可能要淨化一下充個電再去上班,今天等等等一直等不到。(學員笑)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若能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何須罣礙、何須愁!我們藉著我們這一個假體,去迴向給我們的真實,所以「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離真空」。
李叔叔:師父,譬如說,我們人都有一些和父母、子女之類的親情,我們會依我們的價值觀:「我是為你好!」但是這個「為你好!」常常會造成一種矛盾或壓力,所以那個「好」是一個善、還是一個惡?
師父:不圓滿的善。
李叔叔:不圓滿?
師父:不圓滿的善!初發心不能說不對,可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也就是說「我為你好」的這個「為你」裡面,有沒有夾雜「我」?
李叔叔:沒有,我就是「希望你好」而已。
師父:如果我只是純粹希望你好一點,你的好、壞並不會影響我的心境。如果你的好、壞會影響我的心,表示「我為你好」其實還是在「為我自己」~我希望你滿足我,你那個「好」是要來滿足我的。(李叔叔:喔~)這個就很細微了,這種東西要修掉。所以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我只對你好,你會不會好是你個人的因緣福德,我得失從緣。我不會因為你不好,我起伏;我也不會因為你得到「好」了,我歡喜,我會如如不動,可是我還是為你好,這種好才是真好!
李叔叔:沒有什麼親情、父母、子女這些問題?
師父:那個屬於「愛緣慈悲」,愛緣慈悲是含情帶愛,要提升,要把愛緣慈悲昇華變成「眾生緣慈悲」。眾生緣慈悲還不夠,要再昇華,努力往上提升到「法緣慈悲」。法緣慈悲再提升上來叫「無緣大慈」,沒有條件但書的。沒有條件但書很廣,你「沒有一定要回饋我」,才叫沒有條件但書。「你做到,我會歡喜」,這也是條件但書;「你沒做到、我會起伏」,這還是條件但書。所以法緣慈悲提升到無緣大慈,就是這一種境界──我只管「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會成功是因緣具足,不會成功是緣分不足,一切隨緣。我做了,我奉獻付出了,這樣就好了,我只管這一段,其他的我都不管。
李叔叔:有時候在路邊看到有些人,也會想說「到底要不要救?或者去幫他或是怎麼樣?」有時候也是很難抉擇。
師父:不用抉擇啊!你就隨緣,你覺得要救,你就去救;你沒有那個動力,你就不要勉強。
李叔叔:沒那個動力?
師父:你就不要勉強,你就往下一個歷程走,比較順乎心性、合乎自然。只是平常比較重要,不是遇到的時候。你現在遇到沒有動力,不見得你明天遇到還是沒動力;明天遇到了比較有動力,也許是今天到明天這段時間我有成長,所以那個沒辦法去設定。
李叔叔:隨緣、隨分?
師父:隨緣隨分去落實。隨緣隨分的同時長養自己的能力,能力是什麼?「清淨的心」就是能力!
李叔叔:不作起伏?
師父:對!清淨產生自然的判斷力就是正確。
美枝師姐(李媽媽):師父說的「清淨心」是不是那個「萬緣放下」?
師父:對!
美枝師姐:還是說分別……?
師父:妄想。
美枝師姐:全部都放下?
師父:對,對。(師父笑說)
美枝師姐:但是又不能空掉,就是說消極面或者……
師父:所以消不消極在哪裡?「內」與「外」的問題,我把外在都撇除掉叫消極;我只是把內在不受影響,這叫最積極。不受影響就是「放下」,放下是最積極的人生觀,放棄是最消極的人生觀,「放棄」跟「放下」不一樣,所以論心不論事。
美枝師姐:那你要拿捏也不是那麼……
師父:所以這要訓練,要「長時薰修,一門深入」,你才會每次都深入一點、深入一點。這種東西事實上也不用去拿捏了,因為當你在考慮拿捏的時候,表示……
美枝師姐:又落了一個……
師父:對!那時的頃刻,你的能力是不足的,所以當務之急是回過頭來「提升能力」,而不是問「怎麼拿捏」。我會考慮「怎麼拿捏」的同時,就是一面鏡子照著我說:「我的能力沒有超越這個問題」。當我的能力超越這個問題,都不用拿捏,你就當下那個一念、那個初念就是對的!
美枝師姐:再回過來看「法」就對了?
師父:對啊!
美枝師姐:依法!
師父:對啊,依法!依法落實這樣而已,所以「行動」很重要。
煩惱跟智慧是同一件事情──是「迷」的時候變煩惱,「覺」的時候變智慧,並不是把這些東西切掉。「清淨心」就是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才會清淨,而不是把煩惱斬斷。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