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時間:103年11月22日,20:35~22: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顏女淇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鄭如芬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黃美螢師姐元和妙音唱頌
弘聖上師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學習佛法的最高指導原則,也就是一般佛教徒常常聽說的三皈依,所謂的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現在領N張皈依證的人多的是,聽說去到每一個佛寺都可以參加,好像隨時隨處都有皈依大典、小典,只要有參加就可以領一張皈依證。我們常聽很多學習的同參或是一些老參跟我們講說,拿了越多皈依牒、皈依證的就越有機會成佛,越可以得到佛的保佑。事實上不是這個樣子,這個也就是現在佛法演變的一種社會現象,而這些現象也是因著人內在的貪求而有。
我們要先去瞭解什麼叫皈依,回歸依靠嘛!那麼「依」是什麼意思?「依」就是以它為標準,標準就是原則原理的意思。因為我們心縱如馬一直奔馳出去,貪欲無限上綱,就讓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家到底在哪裡,我們忘記了我們本然的那個美好的生命狀態到底是怎麼樣,所以才加一個「皈」──歸、回來的意思,才叫一個「回」,如果你沒有出去,幹嘛還要回來。其實早在唐朝的時候,對於所謂的「佛、法、僧」三寶的認知,就已經發生了很嚴重的偏頗,以致於後代在學佛(學習佛法)的人,沒辦法透過學習而得到真實的受益,變成一種一味往外馳求跟祈求保佑的一種人生的依止。
往外求保佑能不能得到保佑呢?事實上,從實質上是保佑不到的。可是,從現象上,又看到很多人這樣盲目的學修也得到保佑了,對不對?那麼這一個也就是佛法為什麼要我們深透的原因,如果我們沒有花很多的時間跟精力,將學佛視為我們畢生最重要的價值定義的話,我們就會了解得半吊子,也就是古人常講的「一知半解」,最後就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久了就不知不解了,本來還一知半解,最後變成不知不解,不知不解最後又變成大誤解,誤解還比不知不解糟糕。誤解了之後,我們人生就會用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去運作,我們還以為是對,那這樣的運作會比不知不解的運作還糟糕,現在很多的社會現象是這麼來的。
真正的三寶意義在唐朝已經偏頗了,所以六祖禪師也非常慈悲,在當時也重新去定義它、去正名它,以至於讓我們學習者有一個更明確的依準。所謂「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所以,回歸依靠以「覺而不迷」為標準,這叫做「皈依佛」;「法」是正而不邪的意思,所以我們以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依準,而不要以偏頗的為依準,這叫做「皈依法」;「僧」是清淨無染的意思,所以,僧者淨而不染,所以我們人生要以什麼為依準?以內在的清淨而不要染著,染著等於煩惱。我們現在的人很容易可以去體會明白的一件事情,感受上很清楚,就是我們基本上都依著我們的煩惱過日子,為什麼呢?煩惱是結果,結果好懂,原因不好懂,原因就是我們內在有所謂的貪、瞋、癡三毒,也就是我們的執著心、分別心、妄想心。我們的人生依這一個生命狀態運作的時候,我們的果報一定是煩惱、憂慮、牽掛,所以等於我們在依著煩惱習氣而過日子,那麼這樣子就不符合所謂的三皈依了。
所以我們就談不上「皈依佛」,即便我們拿了很多張皈依證,我們到現在還是體會不到佛經中所說的「皈依佛,兩足尊」,對不對?皈依證都拿那麼多張了,皈依好幾尊佛了,怎麼兩足尊都還不到?照理說好幾尊再乘二嘛,一尊兩足啊!好幾尊再乘以二、乘以好幾個。這一個「兩足」就是智慧、福德圓滿具足、毫無瑕疵的意思,佛經明白告訴了我們,只要我們真正皈依佛,我們就可以得到智慧、福德雙雙具足圓滿,怎麼我們拿了那麼多皈依證還是得不到?這就是我們對三皈依的認知出問題了、錯了!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我們依著我們的誤解去學習佛法,我們當然得不到它美好的受用。
那麼皈依正而不邪—「皈依法」,我們常常去找一本經典,然後以為我們皈依了。那這個拓寬來講,比較大家更容易去體會的就像什麼?我們去找一個法門來做皈依。那麼假設說我去一個淨土的道場、淨土宗的道場,那麼很明確的皈依佛——阿彌陀佛,我們認知是祂,那麼我們就會心外求法,我們不知道這一個佛——覺的意思是「自己做到」的意思,我們就會一直一味的乞求祂,甚至最終要到極樂世界也是乞求祂來帶我去的,而不是自己有所能力去的。
那麼一切十方三世諸佛,最末後也最開頭都一樣告訴著我們一乘真諦,在密法來講叫做「勝義」,在大乘來講叫做「一乘」,真實第一義諦,俗諦、真諦那個真諦說,明示的告訴我們,自性產生無量無邊的這些現象,意思就是說假設皈依阿彌陀佛,你也得皈依回我們的自性彌陀,你才有辦法去唯心淨土啊!可是我們現在的人都在望外馳求,以至於我們就不願意在我們生活當中去真正依覺而行事,我們就會依附著迷而運作,以至於我們的煩惱、憂慮、牽掛不但去不了,我們最嚮往的…假設修淨土的,他最嚮往的極樂世界也沒份。因為極樂世界不是你繳多少錢、皈依證領多一點等於你有資格去,而是真正的皈依才有辦法。
那麼,從淨土來講,皈依法當然不出淨土所謂的三經五論等等,比如說《無量壽經》、《彌陀經》等等。我們以為我們每天在看這一本經,就等於是皈依了法了,事實上也不然,因為我們看歸看,我們的行儀都不符合它,這個就不是,因為我們沒有那一個「皈」字,沒有回來的意思。那麼「皈依僧」,我們以為去找一個修淨土的法師,叫他幫我們做了這一個儀式等於皈依了、皈依了他,現在的人都把僧當做是那一個出家人叫僧。事實上,出家人是一種表法的形象,為什麼出家?萬緣放下,一切不染,這叫出家,那麼以這一個形象來代表著清淨無染的意思。換言之,出家師父幫我們行皈依儀式,也是幫,而不是直接,是代佛做這一個儀式的意思,那即便他代佛做儀式,也很正確了,我們受了這一個儀式,而沒有真正的依準、吻合所謂的「內心清淨無染」這件事情,我們也不等於皈依僧。
所以,「佛、法、僧」一定要去明白它,它也就是一切學修佛法的最高指導原則。這個三皈依沒有,後面的什麼持戒、淨業三福的後面兩條也就免談了。那麼要做到三皈依,前面又必須要有條件,也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淨業三福的第一條。這是十方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正確、最純正的一個原因,我們稍微學習過的人都了解因果理路嘛,無因、無緣、無果,我們凡是在這個人生運作,必定脫離不了因果關係、因果理路的意思。
要成佛,你必須要什麼?佛因!從親因緣的角度,我們眾生也與生俱來有佛因,為什麼?因為經教上已經明示告訴我們了啊,一切大乘經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成佛」,意思是說本來就是有佛的種子啊!親因緣也就是過去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種子,講到極處,其實親因緣就是我們的自性本然。那麼為什麼現在還要再來一個親因緣,再遇個什麼所緣緣?所緣緣也就是你遇到的對象,所緣到的那一個緣啊!「緣」的意思是你具足的條件是什麼?比如說你要學習成長,假設從我們現在的國民教育的角度來講好了,從幼稚園然後慢慢去努力學習,接著是小學、小學畢業,然後去讀國中、高中,然後再努力去讀大學、研究所,乃至於博士班畢業,然後進修好幾個博士等等,好比這樣一個路徑,如果撇除這個學制上不講,從程度上來講,你直接遇到博士,他就有辦法用最精實、最有效率的方法幫你一條龍的教育,教育你直接達到博士的程度。假設我現在遇到小學的程度,那麼我努力學,我當然也可以小學畢業,可是一旦畢業之後,我不一定馬上可以承接到國中的時候,這時候是不是已經有斷層了,所以就變成在學習上沒有效率。
那有的人是什麼?高中畢業、被當掉之後再也遇不到了、遇不到大學。有的大學畢業後再也遇不到研究所了,那麼他就永遠斷層在那一個程度。這個也就是說從整個生命體系在成長的路徑來講,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所緣緣。我們依淨土來講好了,你往生極樂,有所謂的四土三輩九品,它的關鍵在哪裡?古師大德告訴我們:「總在遇緣不同」,你遇到的是哪一種條件、機會決定,你即便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去到那邊的四土三輩九品不一樣,它有上、中、下,上、中、下裡面又有分三,所以三三九嘛,四土三輩九品。那麼四土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乃至於最高級數的這個回歸自性「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本來無土,是依眾生俗見,加個「土」字大家好溝通、好理解用的,要不然常寂光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那它也不是自然現象,哪裡來一個土?可是,我們沒有依靠,我們不好理解。
那麼這四個土、四個境界,你往生去那邊,關鍵就在於你遇到什麼樣的緣、你具足什麼樣的條件,假設你是以一乘圓教的真諦去學修的,你往生肯定回歸什麼?寂光淨土啊!至少再遜一點,也是所謂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一真法界」以上了,也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處的一個學修環境。當然,祂們已經趨向於圓滿了,剩下一種習氣散盡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祂們的學修基本上毫不假造作,不需要努力的,也就是它浸泡在那邊,自己就在發展了,那個輕鬆的狀態。可是,底下的這個「方便有餘土」跟「凡聖同居土」就不是這樣了,當然,極樂世界的這兩個土特別殊勝,它沒有負面的。
用我們現在六道輪迴乃至於十法界的概念來講,大家比較好懂。如果你往生極樂世界,就好像現在我們有這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凡聖同居土,只是我們現在這一個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這個凡聖同居土,我們看不到「聖」,「聖」可以理解我們,可以鋪陳幫助我們,可是我們看不到聖賢。也就是諸佛菩薩我們不理解,我們分辨不清楚,所以我們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那麼如果你去到所謂的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凡、聖都在同一個教室上課,你明白他,他也明白你,只是你們的品位不同而已,所以那時候的學修是有確定因素的,也就是說有把握。
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的六道輪迴裡面是沒把握的,只要你沒遇到明師出世,老祖宗告訴我們後面一句果報是什麼?枉服大乘法藥!這是誰講的?寶誌公禪師!當然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寶誌公禪師」是誰,可是,有在學習佛法的一些老參可能對一件事情不陌生,叫做「梁皇寶懺」,要想到消業障,都要跑去做做梁皇寶懺啊、水陸法會啊等等。這是當年梁武帝的愛妃去世之後,他很傷心,他就祈請當時的國師「寶誌公禪師」為他的愛妃做一個法事,現在你們講叫做法會,超度法會的意思,幫他的愛妃超度,不要讓她下三惡道的意思,那麼他發明的這一個超度儀式就叫做梁皇寶懺。當時也真的把梁武帝的愛妃超度到忉利天去了,所以也很有作用。
現在多數的人聽到這個故事,是不是覺得只要親屬往生,趕快去做梁皇寶懺就等於也超度到玉皇大帝的忉利天,跟祂做同事了?事實上不然,你看,她是寶誌公禪師親自主持做主法為之超度,頂多就能超度到那邊,對不對?那麼我們現在很多人有迷失,就是活著的時候不努力好好學修,都要靠斷氣之後往生…不能叫「往生」啦,因為往生是去好的地方叫往生,死掉了、斷氣了之後,期待周邊的這些親屬來幫我們能做個什麼大功德,期待這樣子能夠去到哪裡?極樂世界!這個就很有瑕疵了,這非得要特殊因緣不可。
你們一定要記住一件事情,完全透過別人的力量超度,是不可能去到極樂世界的。可是,又多有一些個案透過別人超度,做一些超度儀式法會、功德力的迴向,也跑去極樂世界了,這是為什麼?這是這一個往生的這一個生命體,祂的靈魂,講靈魂你們好理解,其實是叫「靈識」,祂的神識願意接受。願意接受,先得到了他力的超度的這個大力量為基礎,再願意自己努力,在那個中陰身的時候努力去念佛迴向,符合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的一些辦法跟行為,祂願意這樣子做的狀態才有辦法往生過去的。要不然如果這一個自己生命體不願意的話,別人的大功德力頂多只能超度到忉利天。
為什麼呢?因為在六道輪迴裡面有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那麼忉利天玉皇大帝釋提桓因這一個天、這個維次空間是屬於欲界,它是屬於欲界的第二層天。我們人也是屬於欲界,可是我們不叫「天」,我們叫「人道」,人以上叫天,天有分欲界天、色界天跟無色界天。剛剛講,如果不加「天」,是不是有欲界,那麼我們人算欲界、不算天,我們人以下的那個三惡道——餓鬼、畜生、地獄,也叫做欲界,可是他們更慘,他們連人都稱不上,也不用稱天了。可是,你們在坊間常常拜拜,在這些寺廟中有很多的神祇也不是天上的,而是屬於比人還下面的這個鬼道的,所以我們稱之為什麼?鬼神!他有大福報,可是他不一定有這些昇華的靈性,他的大福報來自於他過去生曾經修大布施,意思是說鬼道的主要業因叫做「貪」,那麼貪什麼都有機會下鬼道,你貪佛法也是的。
所以,佛法是教著我們斷貪,不是叫我們換貪的對象,要不然就不用多兩個字叫做「放下」了。放下沒有說「有對象,特定哪一個不要放下也等於放下」,不是這樣的意思。那麼這個鬼道就是貪才產生的,可是,他在貪的狀況裡面,他也許也做了很多的布施,比如說有的人貪佛法的人,他會去貪什麼?貪布施!那貪布施他會不會得到福德?他也會得到福。所以,這一個福歸福、貪歸貪,「貪」讓他下餓鬼道,「福」讓他在餓鬼道當一個……用你們現在的價值觀叫做很有錢的鬼,這個錢不能代表全數,應該再大一點叫「很有福報的鬼」。所以他也具足了某一些通力,某一些能力的意思,可是不完全,這時候也常常被人當做一個索求的對象、求保佑的對象。
你們常常看到過年期間不是很多廟都很興旺嗎?過年期間最興旺的是哪一些廟?在供奉誰的?土地公啊!為什麼?你們都要去跟祂借錢、要錢嘛,對不對?如果土地公祂沒錢,你怎麼跟祂借錢、要錢呢?土地公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福德正神!聽好,祂這個「正神」不叫做天神的意思,祂這個「正神」是祂求福有德,祂修福有德,用正確的方法,所以我們尊稱祂叫做神。聰明正直謂之神嘛,對不對?那麼祂正不正直我們不敢講,可是,過去生如果祂能夠願意修這些大福報,肯定也聰明嘛,所以尊稱祂叫神,所以,土地公公祂也屬於鬼神類的,而不是天神。
那麼再上去的天神分三個,剛剛有講:「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那為什麼透過超度的力量有辦法度到欲界天的第二層天,再上去不行?欲界天有六層:「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總共有這六層。在忉利天以上,從夜摩天算起到他化自在天,這四個天除了福報以外,還要有禪定的功夫!可是它的禪定還不到家,所以,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未到定」。它有在修禪定,可是這個功夫還不及格,還不算真正禪定,可是總算有了。
那麼凡關只要修禪定,你就知道了,一定要靠自己,沒有說誰可以幫我們一點,我們就有禪定的,沒有這種東西。可是,你從這一個角度可以去明白,為什麼透過別人的超度、他力可以幫我們超度到最頂層,就是去忉利天跟玉皇大帝共事?因為那個世界只要有福報就可以了。所以,福是可以給人,人家收得到的,所以叫做福德,對不對?不叫功德。「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換言之,「功德」這件事情沒辦法給人,我們也沒辦法從別人修持的功德跟他要一點功德來,是沒辦法。能要到的盡是福德,能給人的也是福德。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常常講說把功德力迴向給人呢?因為有功德的人他就會有福德,所以當他給人的時候,是他的功德力釋出轉化變福德給人的。所以,接收者永遠接收不到清淨的功德,而只能接收到雜染的福報。所以,忉利天修十善上品、四無量心即可,它不需要禪定,你就知道為什麼可以度到那邊了。所以,如果你們未來想要去更好的境界,你們就知道非得最後靠自己的努力不可,而且要是精準的那一種努力。什麼叫精準?加上精準,就代表著你的理論、方法、方向統統不能搞錯。「努力」叫什麼?自己的精進,所以你盲修瞎練是沒有用的,你所有的條件都搞清楚了,你怠惰,還是沒有用。
所以,學法到最後也是一種一般我們形容叫「死法」,那個方法是固定的、是死的、是不用動腦筋的。就是說你們有時候世俗話叫不二價、沒有空間、沒有議價空間那個意思,所以這些理論、方法、方向也沒有議價空間,你非得要符合那個標準學分,你才能夠得到那個生命境界。那麼從超越輪迴、超越我們人道,把它回溯回來,那我們人道亦復如是啊!你在當一個人的時候要過得幸福美滿,你也都有一些標準的學分必須去完成,而不是說去求一求就有了。
那個土地公給你求的,祂還是會跟你要,有的好心一點,祂給你的祂不會跟你要,你還是該還祂,為什麼?這叫做因果理路,因為祂還沒出輪迴、還沒覺悟。所以,你們一大堆人假設過年再去要錢,要記得要還。我常在電視上看到,有的人借六百元還二百萬,那個算聰明!那個還了,換土地公欠他嘛,對不對?假設他未來世往生了,土地公還要還他,那個能量不滅啊!如果你跟土地公借六百元,你只還六十元,你就得緊張了。所以,這些因果理路通三世,誰也沒佔到便宜,誰也沒吃到虧。所以一旦一個人了解到因果理路之後,他的人生才有可能坦蕩,自自在在的過日子;不了解的人,他一定有忐忑!
那剛剛講到「皈依」這件事情,要有條件,那麼我們現在的人學佛,為什麼這麼努力、這麼虔誠得不到受用?也就是我們不去具足條件。那麼從「皈依」的角度,最高指導原則「皈依」,這一個淨業三福的中間的分野(按:淨業三福第二條為「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往前推就知道了,原來你們過去在學習佛法也比較正知正見,明白了學佛要有基礎,基礎在於十善業道對不對?不修十善不能成佛道。如果不修十善,你去修一切的經教,你都不能成就。這不是我講的,這釋迦牟尼佛自己講的,祂自己在《十善業道》末後裡面有提到一段話,祂說:「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祂把十善業道比喻成我們現在人世間的整個大地,用地球來講你們好懂,那祂告訴你們說如果地球上的這些城堡、都市這些建築物,不管高高低低、茅蓬或101大樓,沒有這一個地球,它有沒有辦法存在?沒辦法存在對不對?
那再講自然生態,祂說:「譬如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如果這些山河大地、山河這些植物叢林沒有這些大地,也沒辦法生長。祂說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統統沒有它不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意思是說一切人天,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而能夠成長發展、能夠成就的,更何況佛法?因為佛法的基礎建構在所謂的人道。那麼以人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這就圓滿,對於我們現在是一個「人」來講。當然,如果我們現在不是人,這個人道就可以先拿掉,可是還是要以佛法為究竟,不管怎麼樣,還是佛法為究竟。那麼「佛法為究竟」這件事情就不能離開「十善業道」這件事情,這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明示的。這樣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他涉獵了很多經典,還是沒辦法成佛的原因在這邊,那我們知道就好說了。
那麼很多人又以為十善業道是一個很高超的事情,我們學過六度的人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這樣一層一層上去,那麼佛在這一個次第裡面也暗示了我們,十善業道在佛法還談不上戒,還談不上戒律,持戒的意思。那麼你看,一般學佛的子弟要持戒是多難的一件事情,因為他不具足十善業道的涵養基礎,所以他沒辦法持戒。剛剛講了,淨業三福第一條收尾在十善業,對不對?「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歸結在這邊。那麼第一條圓滿的人,他才有能力再往第二條走,第二條也就是什麼?剛剛講的,「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第二條才談到「受持三皈」,你就知道了,為什麼我們現在學法的人拿了那麼多張皈依證,沒辦法透過佛法得到一點所謂法喜的受用,也就是我們不具足它前面那個條件,叫做「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是佛經一打開,我們很多人常常讀到一段叫「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如果我們十善業道沒有做到的人,我們就不列在佛經裡面提到的「善男子,善女人」的這一個行列了,所以我們也就沒有條件去理解那一本經所有的義理,更沒有條件去做到那一本經所要帶給我們的果報,就沒有了。
「十善業道」是三皈依的基礎,做到了之後,即便真正三皈依還沒做到,可是已經清楚三皈依的方向跟下定決心要往那邊回歸。比如說你走出你家,回頭不一定馬上到家了,可是你方向搞對了,對不對?你回頭了,這叫「歸」,「覺正淨」就是你家,要走回來。這個方向拉回來的人,他才有能力去持戒,所謂具足眾戒的意思。那這個戒就從所謂的五戒算起,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有這個所謂的沙彌律儀、在家菩薩戒;那麼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有所謂這些比丘戒、比丘尼戒,這些就慢慢才有能力去符合。這些沒有符合,後面的也就更不用談了嘛,一直到「普皆迴向」這些普賢十願的落實統統沒辦法。
所以,這些東西即便對很多人陌生,可是不能不去稍微理解一下,如果我們沒有去理解到這邊,我們手頭很多的皈依證也就空頭支票!那個沒有用,那個所有一切佛菩薩不承認。也許寺廟承認,那因為現在的寺廟多數都是觀光勝地了嘛,對不對?觀光勝地也不錯啦,透過觀光勝地,能夠讓遊客有一點佛的印象,結個善緣也不錯啦!至於要修行,那真的是很難。所以,以前的佛寺蓋在深山裡頭,它就是要修行,因為我功夫還不到家的時候,我要修行就是怕被人家打擾,所以我要蓋在山裡面,讓很多人很難進去。那麼一旦你願意這樣翻山越嶺進去到佛寺,表示你很誠心,對不對?很誠心的人絕對不會來干擾我修行。所以你看,這有一個先天的善巧方便,那麼換言之就是希望不要太多人來的,這個叫修行的地方。那麼現在的佛寺乃至於道場是希望多多益善的,越多人來越好,那你就知道越難修行了,除非這些主事者有相當的定功,可是一般看來都是不太有嘛,只要我剛剛講的那個三皈的前面那些還沒具足的,都不可能有定功的。
那麼三皈也就是佛法的三種類別的一種學修的大類別,叫做「覺門」、「正門」跟「淨門」。那麼「覺門」如性宗、禪宗,它叫你直接覺悟。直接覺悟沒依沒靠對一般人不太容易,那麼也不是全數,這個來到這一輩子就要有機緣了;那麼「正門」是什麼意思?把所有的經教搞清楚、弄明白,這個叫做「正門」,就是說明理、知道道理,知道道理我好去落實這個意思;那麼「淨門」是什麼?也許你沒太多時間去知道太多道理,因為那要花時間的,那麼還有一條路就是你直接用一些功法訓練心清淨,那也可以。所以,覺、正、淨三門,三門殊途同歸,一個房子有三個門,踏進來都是這間房子。
所以,它是佛法的三個面向,三而一、一而三,真正會修的是到這一個階段叫一而三、三而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的學修。所以,如果你契入華嚴學修,你就知道覺即正、淨,正即覺、淨,它沒有分別、沒有分野。有這些分別分野也是由於我們眾生的八萬四千塵勞煩惱而有的,如果沒有這些,本來就只有一法,那一法又歸於無。所以最後真正的一乘聖諦的皈依實無所依,而不是再跟你說來一個三寶了,三寶是因為眾生無依無靠,他的妄想紛見沒辦法去依著,所以才告訴我們有個佛、法、僧可以依,要不然回歸於自性,本空,怎麼還有一物可以去依靠呢?這是六祖惠能祖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麼既無一物,亦無塵埃,所以何處有塵埃?所以,能講出來的都已經是方便了,那麼方便就叫有為。
那麼佛法有一個高妙的手法,也就是就有為而入無為,無為既是無為,它就是依自性回歸那一個空無境界,可是,著重在「空」,而不是著重在「無」。「無」聽起來好像死寂了、什麼都沒有,不是那個意思,它「空」卻靈驗,而能夠去生成一切萬物,所以叫做「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可是,它的本體卻讓你找不到任何你能想像的事情,所有一切能想像的,都是本體所生,那一個本體也就是我們佛家方便講的「自性本然」。事實上,所有的修持就是要回歸這一個自性本然,也就是淨土宗在講的「常寂光淨土」,是這個意思。那它又沒有離開我們現在萬丈高樓平地起的人生的基本運作,如果我們基本運作失當了,我們了解這些也不過就是一種知識常識而已,在我們人生還是得不到受用。所以,學法首重於條件,那麼我會勸我們現在多數的人,先從具足怎麼學法的條件學起,而不是直接契入學法了,可是要有契入學法的嚮往,你才會更上一層樓。
剛剛講的所緣緣,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可是卻是自己可以遇著的,遇到那個層級的高低,還得看我們眾生自己的所謂的善根跟福德,所謂的一個因緣也就是所緣緣。一般講「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遇此大法」,或者是從淨土宗來講,「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岸」。那為什麼講「少」而不講「無」?因為一切眾生皆有,那他的多、少來自哪裡?來自他的業障,業障深的,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就少一點,但絕對不會沒有。那個少跟多是顯出來的問題,也就是說一根草被石頭壓住了,它還是有草,可是它露出來的那一個狀態不多,如果整個石頭拿開,它整棵露出來,那叫多,是那個意思,那個石頭比喻叫做業障。
那麼「少」沒辦法,那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也就是剛剛講四事因緣裡面的所緣緣,你的善根、福德太少,你遇不到層次比較高的一個緣分、一個條件。一般講「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你感一則應一,對不對?你感二則應二。你感所謂的三惡道,則應鬼魅魍魎;你感所謂的覺、正、淨,則應所謂的這些諸佛菩薩;所以這是恰到好處的。乍聽之下,所緣緣好像不是我們決定的,可是實質還是我們決定的,為什麼?決定在我們的善根、福德。那麼善根有時候我們又歸咎到過去生,對不對?那個人善根比較深厚,過去生比較努力,這一輩子我們比不上。也不能這樣講,因為善根、福德裡面又有一個參數,是我們自己願不願意的問題,叫做福德。「福德」大家都知道,布施是因、福德是果,那誰布施?自己可以布施。吝嗇也是你自己,大方也是你自己,所以這件事情是完全可以靠著自己就可以解決的。
那麼老祖宗也告訴我們一句話叫做「福至心靈」,那個福稍大一點的人,心比較容易靈驗,它雖然不是絕對數,可是它常常是一種大數法則。那麼如果我們常常符合這一個理路,我們的所緣緣也就會比較好,就自自然然應到比較高層次的這些善知識,可以去提攜我們、教導我們。所以,所緣緣一有了,加上我們的無間緣,四事因緣具備,那我們這一輩子要成佛就不是難事了,成佛哦!不是這一輩子要脫輪迴而已,脫輪迴還沒有成佛。所以一個學佛的人當然要把最終極目標訂在「成佛」,要不然學佛幹什麼?對不對?那如果說:「不用了,我若能當個神仙就好了,神仙」,那你就去學玉皇大帝、學這些…太初老祖等等,這些就可以了,就不用那麼的浪費那麼多時間、精力,因為那個很簡單。
那個從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就可以得到了,不用受持三皈,所以是輕鬆多了,可是,不圓滿,為什麼?因為那還是沒脫離六道輪迴。一旦沒脫離六道輪迴的生命體,就是在那裡捉摸福多一點、少一點。少一點的時候就往下掉、受苦;多一點又往上升。這一個「福」,你們不能總是用金錢的觀念去理解了,福大過金錢,所以,有的人沒有錢,可是他有福報,這個理解一定要有,因為他受用不慮匱乏,它跟錢無關,錢只是我們現在人的某一個生命狀態而已,很小很小的生命狀態的一種兌換介質。所以,有的人很有錢,他不等於有福,所以「福」這件事情是更寬廣的事情。
有福報的人容易開智慧!為什麼?有福報的人一定是布施來的。那麼一個人願意布施,有福報,不是福報等於容易有智慧、心靈驗,而是他在這一個過程裡面,心比較會清淨。因為一個願意布施的人他願意捨,那「捨」就是佛家講的「放下」,那放下什麼?放下內在,從「貪」做起,布施對治慳貪。所以你去想,我們的煩惱業障從哪裡來?就從我們的「貪」來。當然,「貪」它還有背後有一個主宰叫「愚癡」,那麼「愚癡」這件事情也約分為四個層級,一般最小的愚癡、最淡薄的愚癡叫做「惑」;「惑」深了就「迷」;「迷」加深了叫做「癡」;「癡」加深了就叫「情」,一般你們講的這個愛愛情情的這種東西,這是最深的所謂的愚癡,貪、瞋、癡。所以,「六道輪迴淫為本,三界往返愛為基」的原因就在這邊,也就是說這個「情」就是佛家的專有名詞叫「識」,情識作用,所以,一旦情識作用放不下,我們六道輪迴的超越就沒份了。
所以,這些所謂的名詞也一定要去什麼?搞清楚、弄明白。那麼搞清楚弄明白之後,我們在學佛的第一處階段就算是具備了,叫什麼?正名啊,你不理解它,你怎麼去深入它?所以這個正名,重新正確它的名字、定義它的名字就很重要了。六道輪迴我們做人要從哪裡開始?從前面「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剛剛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後面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講的,落實在我們現在在學修的一些小課題上。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常常你們在讀誦的,有的背誦、有的在拿它做依準的,叫《弟子規》。所以很多人看輕《弟子規》,你就知道那有多愚癡,因為你如果了解前面那些理路,我們現在講到《弟子規》,前面那一大段都沒有離開它,你就知道它多重要。換言之,現在學佛的人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益,也就是他不要《弟子規》。
《弟子規》是一個代表名詞,不是只有你會背那一千零八十個字就了數,那個是因為我們現在人有福報,古人幫我們歸納總結,讓我們方便,透過很簡單的這一千零八十個字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是我們現在人的福報。可是你看這件事情叫福報,對不對?跟錢有沒有關係?沒有啊!有錢人不一定要,對不對?你現在是當大官的,還不一定聽過啊!對不對?所以都不是在這些社會地位跟這些名聞利養上,福報不是這件事情。那麼淨業三福的第一條的前面兩條就是這一本《弟子規》就可以完成了。
那麼慈心不殺就落實在什麼?《太上感應篇》,以道為基礎!再提升,要契入三皈依的基礎了,三皈依前面要有基礎,就是提升到《十善業道》,身口意,身不造殺、盜、邪行;口不造兩舌、惡口、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你就知道,做了十善業道,即便在佛法的標準,還不等於是持戒,它都已經相當不得了了。《弟子規》做到的人,他就是世間的君子了,君子相對於小人。老祖宗在講「小人」,不是說這個人很奸詐、很巧詐、十惡不做的意思,當然,這也算是。他講小人,就是基本上煩惱很多的人叫「小人」。煩惱、憂慮、牽掛一堆,叫做「小人」。那君子坦蕩蕩,為什麼他坦蕩蕩?因為他沒有煩惱、憂慮、牽掛。從哪裡來?從他沒有得失來。
所以君子是取得了第一初級第一個標準的「沒得失」,那沒得失到最圓滿就是佛,完全沒得失。取得君子標準的人,他要再提升叫聖賢,世間聖賢,就必須要提升到所謂的《感應篇》,道家的標準,因為道家的標準可以讓你學修成就所謂的仙佛,超越人道了。剛剛是不是講「欲界、色界、無色界」對不對?那麼它就可以幫助你成就欲界天以上。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依道家的標準,這些就沒問題了。這些是不是相對比人厲害了?可是它也叫世間,佛家講的世間不是只有人間,講小的至少是六道輪迴,講大一點叫「九法界」,包括「四聖法界」也都叫世間,一個叫內凡、一個叫外凡,四聖法界外凡,然後我們內凡。就是說用現在人可以聽得懂的名詞叫「高級凡夫」跟「低級凡夫」的差別,六道輪迴是低級凡夫,四聖法界是高級凡夫,總之還沒入「一真法界」。
從《感應篇》的標準就可以去做聖賢了,做世間聖賢還不圓滿,還要去成就出世間的聖賢,也就是阿羅漢、菩薩、佛,這樣的生命狀態完全沒有苦了。如果到那邊,你不要想像吶,不要到超越輪迴,到了欲界的所謂後半段以上我們不講,講大一點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基本上就沒有我們現在多數人有的病。「病」討不討厭?很討厭對不對?隨時在那邊這裡礙一下、那裡礙一下、這裡頭痛一下、那裡腰痛一下很討厭,在我們人世間,乃至於現在有所謂的不治之症,對不對?我們地球人的不治之症,在那個階段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他有禪定的功夫,整個伏住了,如果講大一點,叫做沒有所謂的生老病死,因為到那邊是化生了,化生了就沒有所謂這些病苦了。那要不要到佛菩薩?不用吶!所以十善業道的重要也就在這邊,十善業道的修持,可以讓你在所謂的這個人道所有一切的這些身體病痛一切消除、消除掉,那麼你那時候要再往上提升就簡單了。
所以,學法萬丈高樓平地起,上功不昧下行要務實,從我們所知道的眼前最近的可以去落實的做起。那麼學法的持,持就是做,又分兩大類:一個叫做「作持」、一個叫做所謂的「止持」。止持也就是一般你們也常聽到人家講,也許自己也常會跟人家分享的一句話,叫做「諸惡莫作」,「止」就是「你不要」的意思,好像表面看起來比較消極式的。作持是積極式的,那你就可以理解啦,作持是什麼?眾善奉行!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自淨其意的基礎,只要你作持、止持並濟,你的業障好消。
那麼理路好懂、明白,要不斷懂理路去開悟,業障太深的又不得,所以,「業障消」這一件事情是學佛的第一關鍵,就是讓你在學佛的道途「得到真實美好的受益」的這件事情上比較輕鬆的一個方向,也就是從消業障起。那麼業障比較深的人,不太容易透過聽經聞法而能夠豁然開朗,「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就辦到了,要這樣不太容易。所以要從「勞動」這一件事情做起,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拜佛」這件事情特別容易消業障,可是要會拜,不能一拜又雜思紛飛。因為叫業障比較深的人,他思考本來就比較不清楚了,你叫他去用理解——「解門」,一般講解、行,要從解門直接契入,他不太容易,所以他要有一個行門,那這一個行門就是不要動腦筋,不斷做就好。
那麼以前的標準和現在的標準不一樣,以至於我們現在人也知道拜佛,假設我挑一個「拜佛」出來講好了,當然,有的人淨行、繞佛,這些都好,只要有動。所以,業障太深的人千萬不要去打坐說要消業,會讓他更容易走火入魔,是這個有一種階段性。學佛要人貴自知,老祖宗講說自己的分量在哪裡?那麼「動」的這件事情就很好用。可是,現在我相信有很多學習同修也都有拜佛的經驗,可是不一定能夠體會到很大的效果的原因在哪裡?一來,我們現在人的業障跟雜思跟所謂錯誤環境的干擾大過以前的人,那麼同一個動作如果我們不符合以前人的一個標準的話,我們不容易得到它的效果。
以前的人如果就出家來講,出家叫專業嘛,他沒有這些士農工商把他剝削時間,基本上每一天要達到真正的效果要三千拜,一天三千拜。那三千拜、拜個大概兩個鐘頭、兩個半鐘頭休息個一、二十分再繼續拜,大概要十個鐘頭,那是專修的,對不對?因為他沒有士農工商啊!那麼來到現在,如果這個出家眾業障比較深,少說至少也不能少於八百拜。那麼你就知道啦,從這一個邏輯去理解,我們在家修的很多士農工商怎麼辦?你們有沒有辦法一天三千拜、八百拜?沒辦法就變成什麼?以前我常勸你們的,見縫插針!當你見縫插針,你花了大概一年的時間,你就會發現效果無窮。
見縫插針在對治自己,當然,前提是剛剛講有一個稍微的對比叫業障比較重的。當然啦,現在的人要覺得自己業障不重好像也不太容易,對不對?你只要想想說自己怎麼那麼莫名其妙一大堆煩惱,你大概就業障屬於很重的那一種了。那怎麼老是跟人家互動都惹來一大堆譏嫌、惹來一大堆那些負面心境,你大概就可以知道你業障很重,這個不是自己認為,就你從客觀的互動就知道。那你要很快速改變這一個生命現象是有方法,就是我剛剛講那些方法是有的,只是差別我們會不會花一點時間密集的把它很快速度過的問題而已。你度過了那一個期程,你業障會消掉一大半,那時候你的理解度會莫名其妙的提升,你們叫不可思議,人會感覺莫名其妙怎麼我現在理解度這麼高、我現在這麼有智慧,會這樣吶!
然後你就去觀察,因為這個也是我自己切身之痛,你們觀察有些小孩,你就偏偏希望他讀好書,他就讀不好,可是他也乖乖的,對不對?然後他也很努力每天在讀書,可是只要考試都考不好,對不對?然後一讀書就讀沒多久就睡著了,常常有這些問題。那你怎麼要求他?如果他是業障的問題,你怎麼跟他講道理要求他?我也知道啊!我也很努力啊!可是就是沒辦法啊!這叫做業障深。就像我們小時候、我小時候讀書都讀不好,只要一低頭就不行了,不是要睡著,因為那個重度鼻竇炎的樣子,我也不知道那時候那個名稱叫什麼,反正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只要你拿書起來,你就分散的、你無法思考、完全無法思考,所以我書讀得很差,一直到我大學以前,書都讀得很差。然後剛剛我就講啦,到大學,莫名其妙怎麼隨便考都考得很好,對啊,這個莫名其妙不是莫名其妙,是不可思議,也就是說你有符合佛法的消業跟積福的原則原理。
所以,為什麼我們天生下來這個鼻子就比較不好?台灣很多人是這樣嘛,當然,從科學、醫學的角度歸咎到什麼?歸咎到所謂的海島型氣候,現在又來了,那為什麼你偏偏出生在這裡?對不對?我們偏偏就不是出生在西藏那麼乾燥的地方,還要花錢去到那裡鼻子才能好一點,這些無非是你自己的業障。所以,我們會出生在哪個家庭、出生在哪個區域,這輩子一出生就得到一些非關我努力跟不努力就有的一些效果、現象的障礙,這個就叫業障。所以它沒有為什麼,如果我們這一輩子要去理論出一個為什麼跟人家爭,永遠解決不了。所以要消業障,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鼻子不好就不好啊,該看醫生就看醫生啊,反正醫生也看不好啊,看不好之後要跟人家交待嘛,因為你不看醫生,旁邊的人會擔心嘛,對不對?那你這時候是不是叫布施?無畏布施因為你的生病而產生了。
所以,你隨順消業,會的人是隨時隨處,任何一件好事、壞事都在創造他的覺悟。剛剛講覺、正、淨嘛,對不對?都在創造這個,都在做三皈依。所以你就知道,三皈依不是去佛寺裡面跪拜頂禮,或者是在我們家裡有一尊佛,在那邊對祂磕頭,不是的。三皈依是真正你在生活上所有的待人處事的態度跟面對自己,符合覺正淨的原則原理,你就隨時在三皈依了。這一種三皈依佛菩薩承認,所以這一種三皈依的人,佛菩薩都把他們收編了,收編去培養佛菩薩的師資人才,對不對?佛菩薩要幫助眾生也要人手啊!這個不叫抓乩唷,這個是培養師資人才。
那麼這樣子消業,你懂了、接受它,然後該符合就符合,符合到最後怎麼樣?反正醫生也治不了我,對不對?所以你這時候才會死心,真正修行。如果修行人有後路可退,他就不願意真正修行了。好比說我只要不修行,我就絕對餓死,我一定會很努力修行的,那我有修沒修都沒差別,就整天吃得飽飽,被人家照顧得好好的,這種人不太會成就啦!所以要置之死地而後生,把正確的理路運用在生活上。所以怎麼辦?消業障啊!那你就知道了,為什麼我身體的部分造成我的這個業障深重,讓我的人生發展不如意?啊~可能過去生殺業太重,無畏布施太吝嗇,對不對?所以我就知道了,這一輩子我要杜絕殺業跟不間斷去做無畏布施,我的業障就很快很快消掉了。
這些布施你要從哪裡去做?從你生活當中,你只要花一點心、關心一點,你會發現你有做不完的無畏布施。你不讓人家生氣也是無畏布施啊!對不對?你讓人家歡喜也是無畏布施啊!人家疼痛,你去安慰他,人家缺乏醫療設備,你捐錢給他,這各式各樣統統是。換言之,如果你依持三皈依的方式,你的無畏布施又更簡單了,為什麼?你直接做覺悟的事情,假設覺悟很抽象,不知道,我告訴你,那覺悟相對煩惱,你每天要有煩惱,你要告訴自己:「不能煩惱」,你已經在做無畏布施了。正確而不偏邪,你每天在了解正確的道理、聽經聞法,你當下心容易定,你也就叫做無畏布施了。
心定的人不煩惱的,煩惱、憂慮、牽掛是一種不好的能量磁場,一個念頭產生就盡虛空法界了,所以我們的念力是遠比這些光速還快、作用還強的。所以,一個念頭煩惱,整個宇宙同時都被你的煩惱的力量影響到一次了,所以你看,你已經在做什麼?讓眾生不高興的事情了,所以,讓眾生不高興就違背無畏布施的意思。換言之,你心正、理解正確,你比較不會煩惱,比較不會煩惱,相對不煩惱好了,你不煩惱的念頭出去,你已經讓整個宇宙又多攝受了一層不煩惱的力量,所以你這時候已經服務到整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了,就這麼一回事。所以學佛是劃一條線,一翻兩瞪眼,老實講,講到極處沒有漸層帶,你不是煩惱就是不煩惱嘛,「我比較不煩惱」比較不煩惱還是煩惱啊對不對?所以它就是歸結到一線劃下來兩邊。
最後這一個更好理解,皈依「淨」,淨而不染對不對?「染」叫煩惱,直接心清淨,你這時候就在做無畏布施了。從佛法的角度,無畏布施的力量產生,讓你化解了所有的過去生跟病痛有關、跟不健康這件事情有關的能量,化解掉。從醫學、科學的理路來講,它也告訴你,我們的念力不可思議。物質的基礎是心理現象,所以我的心清淨,我的物質,身體就是物質,病痛它也就跟著轉化了。從江本勝博士做那個「水的結晶」實驗,它在在處處告訴我們這個理路,對不對?那我們不講這個物質細胞,我們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它也跟著你清淨的心變得漂亮了啊!那個水的結晶變漂亮,你就變好的意思。
所以,很多不治之症其實是最好治的,只要你符合了這個理路,你天天這樣加兩個字叫做「訓練」,天天這樣想、這樣做、這樣講,身口意嘛,天天這樣訓練,你自自然然就恢復了你的健康了。可是,不要急,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也不是說你一想馬上全部就變,是慢慢的、慢慢的。比如說水結晶也要在零下5℃去冰凍結晶個一小時再拿出來看,用高倍顯微鏡,它也不是水直接放進冰箱,拿出來就馬上變,不是這樣。所以這是一個符合有為世界的自然理路,那麼治病這件事情就不難。
那以這個為基礎你體會到的,多數人還要再進一步,因為我們欠安的人好比負分,負分要恢復到零分不難,可是要從零分還要加碼到加分以上,這一段就非常重要。為什麼很多負分的人透過了佛法的接觸,不一定進入學修了,只是接觸而已,他會從負分恢復到零分?零分叫做健康,可是他不一定強壯,健康的人也許還虛弱,對不對?這不難,可是,會得少為足,不再進一步的話,很快就又會退回去。所以,我會勸勉如果有這些質性的人,當他有負分往零分走的傾向的時候,叫進步,要加碼,要加強自己的這些功行,你就可以恢復到零分,再往上加變成一、二、三,一直加。加到六十分的時候,你只要稍微遇到逆境,你稍微退一下也不過就五十幾分嘛,對不對?至少都還是加分,不是負分,所以那時候都會沒事。
那不治之症的人最容易辦到這件事情,所以大家要去試驗。不治之症可大可小,如果有不治之症要去實驗,不是叫你試驗出不治之症,知道嗎?光一個鼻竇炎就是不治之症了,你知道嗎?當今我沒有看過醫學把鼻竇炎治好的,對不對?過敏性鼻炎好像也沒有,就「過敏」這件事情啦,對不對?換環境也不是治好啊,換回來又一樣,對不對?那能不能治好?可以啊!佛是大醫王,祂教給我們。所以基本上我沒有鼻竇炎,只有虛弱、很累很累很累的時候,可是這種累好像都是你們難以想像的累的時候啦,例如好幾天無法睡,每天協談從早到晚,好幾天都不能好好睡覺,這種就難免會打一下噴嚏而已,偏偏我們這種生活又常常有。
所以前幾天我才跟很多同參講說你們要努力,看學佛多好用,我要沒學佛,早就死了,你知道嗎?因為我們這種體弱多病的人、又這麼多事情的人、又這麼多要來佔你便宜的人,對不對?所以學佛多好,這些就可以輕鬆面對。那當然還是要回復一種正常的生活作息比較對,因為以長遠來講。那很多事情不得已、沒辦法的時候呢?就放下那個不得已的心去因應人事物就好了,對不對?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最後,幸福美滿絕對是跟著你跑。到這邊,看諸位有什麼疑惑嗎?
都沒有哦?太好了,大家都治好了。沒有就準備要下課囉!有人一趟路來很遠。
國欽師兄:請問 師父,像我們在聽 師父說法的時候,那就是有些狀態,因為我們可能會有很多想法,就是有時候會紛紛亂亂,但是有時候心也會比較靜下來。那也曾經聽過 師父說在聽師父說法的時候,其實不見得就是一定要去按照那個文字一直去追逐。可不可以請 師父再明示,就是說在聽師父說法的那個過程,我們的心境就是說可能就不能追逐,可是又不能說好像渙散,可不可以請 師父再明示?
師父上人:好,請坐。追逐不等於專注,追逐是一直用自己的想法在抓,那麼自己的想法一出來,就把別人的想法給檔住了,假設別人有想法的話。所以,在聽講的時候跟你們在看經的態度要是一樣的,看經最重要的祕訣就是不要想。那麼你就知道,尤其我們讀書人,對不對?最容易用自己的經驗法值去理解萬事萬物,對不對?包括佛經一拿出來,我們就才念個幾句就開始想,這句什麼意思、那句什麼意思,這樣子看經,一輩子不能成就。他可以看得一些知識常識,可是他沒辦法會得諸佛妙理,會得不是看得的,懂嗎?
那麼因為諸佛菩薩本無一意嘛,祂的經典也是因應一切眾生而生起的一些相而已,對祂來講早就放下了。那也不過是一種所謂的窗口、介質,有點像你們在上網叫做網站入口,對不對?如果你停留在網站入口在那邊想,你就攝取不到網站進去之後所有的一切資訊,看經亦復如是。所以為什麼一個人看經能夠會得、一個不能?原因就在這個關鍵,只要我起心動念想了,那麼佛的意思就被我推掉了。我就是用自己的想法、用佛的文字在理解而已,我並不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同時佛的文字理解到佛的想法就沒有了,這一個關鍵就沒有。
那麼從老祖宗的觀念大家可能更好懂,叫做「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己自自然然的就明白了,而不是我用腦筋去思考出來的。腦筋思考出來的是什麼?是分別、是執著,對不對?我們人間一切的錯就是從分別、執著來的。我們現在用分別、執著的這些錯誤態度,要去理解正確的事情了不可得、不相應。所以,佛法是講相應、感應道交的問題,而不是說你理解多少了,理解是世間人用的詞,好比喻而已。所以,讀經是這一回事,你自己就可以會得,跟你在聽經一樣。
為什麼老祖宗告訴我們「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句話很縹緲,可是他講真話。那像說「要專心聽」是對的,「要仔細聽」稍微造作了一點,要「一直想著聽」更慘,對不對?所以你要用專注的心,因為專注你才心無旁騖。你一想叫做三思四顧,反而是心有騖,就擋掉了。所以,聽經是一種接收,甚至你聽完你一個字都記不得,可是你感受有,那個就對了。那個就像禪的狀況,禪根本不立文字,雖然禪宗的語字非常漂亮,講出來的話很漂亮,但它跟你說不立文字。那個「立」就是你不要執著它,你不要執著那一個字、那一個詞是什麼,不要!你要去會,意會那個意思,那個意思又是方便講,如果你去想那個意思又不對了,又是執著那個意思了,所以是體會的意思。
所以,有時候到最後就是一個轉化成能量的問題而已。我用一個比喻,假設我生病了,我去看醫生了,醫生跟我講好多道理我都知道,可是最後病還是解決不了,那個道理有什麼用?沒用!我知道,也沒用,對不對?可是假設我去看醫生,醫生跟我講好多道理,因為我太專注,所以我什麼道理都記不得,可是我病好了,那你覺得你要記住那些道理怎麼講比較重要,還是你病好了,不知道也沒關係?後面比較接近佛法。所以,我們在聽一場演講,假設你今天是心很煩的進來,你聽,心煩另外一面叫什麼?你心歡喜的出去,不就解決了嗎?你還在那邊很煩了,要進來要聽,唉呀,那一句我又沒聽到,更煩!那一句我又想錯,更煩!那你就白聽了,懂嗎?
所以,到最後,整個宇宙到最後濃縮就叫能量,能量變現出什麼?訊息、物質,對不對?我們所能講的,你能看到、讀的,都在訊息、物質的世界,對不對?你訊息、物質的捉摸是要幹啥?是要回歸好能量、能量回歸初念、初念回歸無念、回歸常寂。所以,這裡訊息跟物質是什麼不重要,這個叫「假」。所以你們來,聽到講幾句經教詞語、佛言佛語,那個叫「假」,知道嗎?所以你們是要進來借假修真的,而不要已經很假了,又來這邊更假。那些假只能讓我們出去又更假而已吶,我頭腦很好,師父講很多話我都記得,我出去到處愛跟人家講、下指導棋,對不對?結果我都沒做到,那個是不是叫更假?要是那樣的人生,你來聽一場所謂的講座,是害了你,懂嗎?
所以「聽而無聽」這句話好像很縹緲,可是它是很務實的。希望你們來就是專注去體會,能聽得懂、記得住的你就拿去,也不用「聽師父這樣講,好可怕哦,我記住這一句趕快丟掉,我都忘不掉」,這樣太痛苦了,這個就叫做落在二法了,也不對。所以,兩個字叫做自然,你記得住的就記住,很好,那就是你的了,你記不住的你也意會到了,你不必強求記。所以,一次、一次,這叫做基礎,那你「自自然然」就越記越多、越記越多,你自自然然記住的,就是你能消化的層級。你記不住的是不是你不能消化的?不是,是你感受上已經消化了,可是你的世間有為的這個假相,也許你的人生是不需要用到它的,不用裝那麼多。所以有時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個也是啊,像我自己也很不喜歡背東背西,原因就是這樣子,既然看過一次就記得的,那表示是你的啊,那如果你背好幾次都背不起來的,對不對?那大概你的level還沒到,你還要從你原來記得住的再去什麼?試煉,試煉的意思就是說落實。
所以,學法首重落實,「道」於首、辵,以前你們聽過嘛,「道」這個字,首啊,「首」就是重要的第一件事情,「辵」字邊就是落實、行動的意思。所以你們是來會道、學法的,不是來記憶的,懂嗎?不是來思考的,是來訓練怎麼樣不思考的。越不思考的人,他在這個人世間就越幸福,這是真的。那有的人你說表面看他好像都不思考,但什麼事都做錯,我告訴你,那種人是內在一直在思考,可是他的思考他不知道那叫思考。「我不想要」是不是思考?思考「不想要」。那逃避啊,我在想怎麼逃避,他就一直在想怎麼逃避,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做得好。那他一直在逃避,沒有好好面對事情,你當然看不到他很積極的思考那部分,所以你也等於把他定位叫不思考。所以,思考有兩類,一種是要怎麼面對消極而一直想的,一種要怎麼面對積極而一直想,這兩種都叫思考,這兩種都不是正確的生命體,生命體就是初念就好了,那個是最積極的人生。
所以,學法某一個階段也就是叫你們訓練不要思、想,「思」分別、「想」執著,學法統統在訓練掉這個,它只是不同用詞。那來到這個人世間,因為對文字有執著,所以你叫一個人不要思想,他會覺你得好像在罵他,「你沒頭殼、沒頭腦、沒想法」對不對?現在是不是要有想法的?所以現在大家價值觀也都很偏頗,就生命的真理來講是這樣,為什麼?現在的價值觀都會邀一邀下地獄啊,你就要比較會想一點呀!你就要比較執著一點,不是嗎?所以,這些名詞…當然有時候在某個層面「依義不依語」也不是完全這樣講,「你要比較會想一點」就是你這個人要懂事一點,不是叫你一直頭腦在那邊想。
懂事跟想是兩回事,你懂嗎?懂事叫讓人,你看,一個願意讓人的人,一個如果想很多的人,他絕對不讓人的。想是建構在「我」而產生的,建構在「我」而想的,想很多就是要滿足「我」,「我」才會發展這個東西,所以這個人是不是叫自私!他會不會讓?不會啊!所以他肯定人生最後果報痛苦到不行。不要想的人才會讓,都好、都好,對不對?你買什麼就什麼,我又不用想,你買什麼就什麼。你要拿這個?都給你們、都給你們,弄到最後,這個人叫做放下。放下的人不執著,所以,放盡天下他就得到天下,所以他就最幸福美滿的。
所以,聖賢、佛菩薩的觀念跟凡夫不一樣,所以我們學法、學佛就要學祂不要有自己,那就對了。我們很快可以理解很多事情就是這一個特質,我們沒想法,那你說:「師父,你沒想法,那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講那麼多﹖」,那叫「應」,沒想法。真正有想法就堵住了,你懂嗎?那叫「應」而已啊!比如說平常要練功嘛,到頭才不會一場空!練什麼功?練「放下」的功夫而已。所以,佛法起始布施,終結還在布施,它是深度的不同。也就是說起始放下,終結還是放下,除了放下還是放下。那放下什麼?放下你一切人世間所要的嘛,什麼都放下。放到最後都放不下,就是你的真如本性,那時候是沒有「思考」這件事情。
所以你們來這邊聽亦復如是,你就算你聽到打瞌睡,你就睡也沒關係,你懂嗎?反正你睡覺,耳根還是開的,懂嗎?所以娑婆世界耳根最利,為什麼「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管你睡覺,我還是植入,對不對?讓你「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就這樣啊!所以,這個「思考」希望你能夠去明白它,不是叫你當個笨蛋、白癡,不是的,而是分別、執著、「非得要怎麼樣」這個心態不要有。可是,不要因為聽到這樣就消極、就隨隨便便,也不是這樣,這是眾生容易犯下的毛病,不是落在「有」邊就是落在「空」邊,對不對?都不對。所以叫做兩邊…你上次有體會到,兩邊不立,那我聽一半就好,不對,「中道不存」就是沒有任何一個執著點。就把自己掏空,踏進來、坐著,照單全收、吸收了,那就對了。
我們看經的人也應該是這樣,把自己掏空。為什麼有的人看經之前需要靜一下?靜一下就是不要讓自己雜思、想要的一堆、靜一下開始翻,你會覺得怎麼又有這個、又有那個,都不是你預期的。你看完也許忘記,可是你體會到了,聽法亦復如是,這是最有效率的學修方式,要不然整個宇宙這麼多法,你們要學到什麼時候?你們這種學法就叫做離名字相、心緣相、言說相。「離」,那你照單全收就對了。就算你都不知道,你的細胞結構、整個人也汰舊換新一遍了,出去了。假設一尊佛坐在這邊,在告訴你佛言佛語,你一直想,你最後出去,本來你可以聽一次身心舒暢,結果你出去還是毛病一堆,為什麼?因為祂給你的能量要轉化你的細胞,你用你的想法擋住了那個能量,轉不動。所以,一場解決了,我出去還是什麼?身心問題一堆,那樣就冤枉了,你懂嗎?所以,照單全收,你就在換了。
那我以前常用一些比喻,我最後用這個比喻做結尾好了。聽你們會想什麼?假設這邊充滿檀香味,你們進來會思考檀香味嗎?那你出去是不是沾滿了檀香味?你就取得了啊!你就帶回去了啊!它跟你想有什麼關係?沒有!所以,聽經聞法亦復如是,跟你想沒有關係,你就照單全收就好了。可以明白嗎?沒有了哦?那就先到這邊,感謝囉!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