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時間:104年9月28日,19:30〜21:00
地點:台中市文心樓1樓會議室(台中市西屯區成都路229號)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我們說在風雨中生信心啊!人生在世總是做該做的、講該講的、行該行的而已,在這些萬化的境緣裡面,總是心現識變嘛!當年惠能祖師在廣州法性寺的時候,看到兩位僧人(行者)爭論究竟是幡動還是風動?於是說道所謂是「仁者心動」。所以,我們一切生命的造化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心現識變,善修者,善於守護淨心,唯「觀心」一法最為省要,也就是說最為直接了當,無奈乎眾生習氣染雜,生生世世根深柢固,加上這一世的這些境緣、緣分不好,以致於在染雜上再加深,更加地染雜,讓我們背離了真正生命美好、昇華的理路。也因此,我們必須多花一些時間去明白,明白所謂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所有的一切造作統統沒有離開這四個字的涵蓋,如果大的有了,小的必然能夠輕而化解,若是只捉摸在小的或者是短淺的視野裡面,我們再怎麼樣努力都沒有辦法超脫。
那麼老祖宗對於「生命」這件事情的存在已經對我們講得透徹,而我們現在是依妄延妄,不知道我們本來是從妄生。「真性」迷失了就叫「妄」,再反過來,覺悟了,它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所謂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果能夠在人世間的這些喜、怒、哀、樂、如意、不如意的幻相當中去體驗和深解到背後的空性理體,我們一個人要放下是不難的事情!只因為在這個社會裡面和我們的經驗法值中,人人都不是往這一邊去思維、去前行,所以讓我們在染上加染,永無出期!
所以一個要真正得到生命美好的人,他就必須要去透晰這一切的體、相、用、因、緣、果、理、事背後的這些理路。道家講感應、佛家講因果、現代科學家講自然律,統統是一樣的意思,一個人只要符合回自然律,他的生命就無憂無慮了,換言之,我們現在的人都不符合。那事實上說不符合也不盡然是圓滿的講法,因為自然律有正、反兩面,所謂是「錯因、錯果」、「正因、正果」,而我們一般在闡述的方向基本上都是省略說,省略說是指什麼?一般在講自然律都是講好的方面,不好的也就不去講了,所以眾生久而久之也就會對這些名詞有所分別見,又偏頗了。偏頗了之後,我們的執著也會加深,一旦加深,還是在長養我們內在這個執著的習氣,它還是不對的。
所以「自然律」就是只要做錯了就有錯的結果,老祖宗教我們要符合自然,通常這個「要符合自然」是講正向的自然,也就是你要對,要順乎心性、合乎自然。可是這個理路在當今是非常不容易去深入的一個生命狀態,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對於知識常識的涉獵太多了,多到我們自己都無法想像。那這些知識常識不斷在歸納分析,歸納分析也就是一種分別,如果沒有分別,它就是整然,整然是不需要歸納分析的。
那為什麼這些佛經、經教上也有諸多的科判?科判也就是把它歸納分析,讓讀者好依循。好依循不一定好懂,因為現在講「懂」這個字又有很多的層級,對不對?我們說好懂、好理解、好依循而已,可是真正依循的能不能真正懂?還不盡然,因為我們用著我們錯誤的經驗法則去理解正確的理路,它還是我們的經驗法則,還是錯誤!所以學習成長要能夠很快速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放下自己,凡是佛菩薩講的都算數、都塞進來,只要是自己不吻合的統統卸除掉,也就是放下,那麼我們就踏上這一條捷徑了。
然而這件事情來到這輩子、這個世代就是非常難的事情,因為現在的人都是習慣於自己的思維,也就是說人是習慣的動物。所以學習成長的第一關鍵就是什麼?改習氣!改習氣是首要的,有習氣我們就有業障,把錯誤的習氣改掉就等於在消業,業消,福就來!那麼真正正確的就是沒有習氣,沒有習氣的根源就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立知,也許你有初念的知見,但沒有再加上一個立知。
所謂「知見立知為無明本,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相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業相、現相、轉相」,講白話一點就是我們的總能量就產生了。那總能量產生了就有所謂的「轉相」,也就是精神世界;還有一個叫做「現相」,現相也就是顯現出來的這個物質世界。所以,我們的能量、訊息、物質油然而生,生出來之後就不斷蔓延,因為我們用著「知見立知」的習慣,它就會因此往錯誤的方向蔓延。如果我們理解了,培養回來另一個習慣,假設有知見就好,不必再去立知、不必去定義。可是不必定義,你活在這一個人世間有時候又處處跟人家有隔閡,你堅持你的「不定義」,那一個「堅持」本身就是定義,所以「不執著」不好懂,不執著是一種隨順、恆順眾生,放下也就是不執著。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見人、見事、見物只要能力所及就去應對,應對完之後,心就不理了。那這件事情還不周全,它可能會有後續,後續又來再繼續面對,不斷面對、不斷不放在心上,這樣就對,就是不斷在生活當中歷事鍊心,這樣才有辦法真正鍛鍊到我們的心志。如果沒有的話,我們一定是長養我們的煩惱、憂慮、牽掛,一遇到人事物,面對了之後放不下、放在心上,事情沒解決完,後面又會長養出來,再繼續面對又不斷在心上長養,這樣就錯了,這就會不斷長養我們的煩惱習氣。那麼這個習氣已經生生世世帶來了,這一輩子必須要畢其功於一役,所謂是「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只要我們有堅定的意志能夠做一個決心,這個決心也就是信心,有決心往正確的理路去上軌道,而且其他的都不是問題的話,其實這也就是前面講的那一條捷徑。只有做,只有往前行。
就好比今日是颱風天,我們也從高雄上來,來也沒事啊!那很多沒來的不一定沒事嘛,我不是說來這裡,那個「沒來」的意思是相較於我們做該做的事情。很多事情是在我們這個念以外,那我們做該做的事情就只有「該」的那個部分會現形,你沒有去思維的部分也就在淡化了,就在消除所謂西方講的「記憶」。比喻來說,你那些不好的底片不必再去想了,你都是在創造晒那個正確的底片,晒正確的底片投影正確的畫面,你的相續幻相就都是美好的。所以老祖宗講:「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就是這麼一回事,我們當下是做什麼就活在當下!
好比說在清末民初的時候,虛雲長老引領一群禪和子打禪七,剛好遇到空襲,飛機在丟炸彈,有些禪和子就會緊張:「這時候應該像一般平民老百姓趕快去找防空洞躲起來。」那虛雲長老說什麼?我們現在是打禪七,所以繼續坐!那有的人說:「可是飛機在投炸彈,旁邊都在爆炸,要是投到我們這邊……。」「投炸彈不關我們的事,我們現在的事是打禪七,繼續打。」所以不要理天上的飛機、不要理丟下多少炸彈、不要理炸彈會丟到哪裡,只要你活在當下,有那個定靜的功夫,就算炸彈丟在你身上,你的屋簷炸掉,這個肉體都壞掉,你的靈性已經昇華了,你懂嗎?那時候就是借力使力,藉著一般人認為悲哀的這種機緣去超生、去解脫。
所以學習、修行的人跟世間博地凡夫的知見是完全不一樣的,修行人他看得開,因為他放得下,為什麼?他明白啊!明白宇宙諸法實相、明白真理,所以他可以很自在輕鬆地面對跟辦得到。那我們為什麼人生當中不管對家業、事業或是道業統統放不下、看不開?也就是我們不明白。我們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它的因、緣、果、體、相、用,我們從何而來?我們該從何而去?我們的人生價值在哪裡?統統不明白,以致於我們只顧及眼前,依我們這一個身體存在的小我。我們現在認假為真久了,都以為這個肉體是我,於是那個炸彈假設炸下來,我們最怕身體被炸到,對不對?那你說你的靈性它炸得到嗎?靈性連看都看不到,哪裡炸得到?所以這就是我們眾生的迷失、錯解。
那麼這一個理解從知識層面不難,可是知識層面的理解要做到很難。那從佛法的角度,不做到就等於不理解,以致於要真正理解又很難,對不對?所以「解、行」就必須要並濟了,你所知道的要不斷去做!這個「做」不是說你在目的、結果論上已經做到,而是你要往那個結果論的過程得要不斷訓練、鍛鍊,這個鍛鍊也就是在做了。包括「想」也是一種做,我原來人世間平常待人處事依習氣起用的那一個念頭,我把它改為想正確的這一方面,那也是一種做。所以,把你做的方向往佛知佛見這一方面,不間斷地做就對了。
那麼「做」階段性還沒達成就叫做訓練,訓練到突破最後的臨界點也就等於辦到了那一個結果,那時候叫做「證」,已經不是「做」的問題,所以做是為了證,學、修、證!做也就是修,修也就是不間斷鍛鍊,不間斷去運行的意思。那這一件事情也是當今在學習的人最缺乏的,我們會常常去網路搜尋或者是看很多善書,可是看了之後,我們知識層理解就了數,這樣也就不叫「做」了。那麼我們要不間斷看、不間斷吸收、不間斷薰陶,薰陶到最後,你在生活中實務上的應對也會去運用一點了,又再不間斷,你會運用兩點、二十點、兩百點……,是這樣慢慢地一直累積上去,最後臨界點一到,你就證了。那證到的時候就叫無修,因為你已經是了,「已經是了」就是你完全內化,那時候諸佛菩薩的智慧其實就是你的智慧,已經不是祂的智慧。如果我們僅存於知道,諸佛菩薩的智慧還是祂的、不是我們的。所以佛法強調證實它,那證實它就有它的功法在。
八萬四千法門各有不同,每一個人的路徑都不一樣,好比說這次我們去東北,有一天在等車的時候,有位同參突然對我講了一件事情,他說:「師父,我發現您這兩天對兩個人講同一件事情,答案完全不一樣。」我說:「對啊!那你參到了。」因為他聽到我對人家講「看經」的理路而理解到「法非定法」。有兩位同參問到關於「看經」的理路,一位在課堂上、一位在餐廳裡,課堂上的這位問說:「看了《楞嚴經》都很歡喜,現在要看什麼經?」我說:「那你就看《楞嚴經》,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都不能想、不能停,一定要一氣呵成,這樣就有用。」那麼在餐廳裡講的看經的理路是什麼?有另一位同參說他讀《地藏經》一年了,從來沒有間斷過,可是聽了我講的第一堂課之後,隔天在讀經時,他媽媽出現,他就把經書放下,然後陪媽媽聊聊天,他媽媽很開心。他說:「師父,我自從聽你那一堂課之後,這是我一年來唯一一次沒有把《地藏經》讀完。」我說:「不對,這是你唯一把《地藏經》讀完的一次。」(師父笑)
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他們以前讀經也很堅持一直讀、一直讀,只要有人來干擾就不高興、起瞋恨心,「幹嘛來干擾我」!對不對?那樣哪有讀完啊?《地藏經》講什麼?孝!大願落實的意思,所謂心地寶藏那個大地也就是它的基石,那基石永遠從「做」開始。那麼他媽媽來了,他放下經書陪他媽媽,讓他媽媽高興,是不是就是《地藏經》的義理?所以他等於在行經了,「行經」就是做到經典的意思。行經當然包含了整部經的讀誦完畢,而讀誦完畢還不等於能夠行經,不但不等於能夠行經,可能連專注力都沒有,連真的讀誦完畢都沒有。我們只是從第一個字硬撐到唸完最後一個字,自認為這個時間過了就是讀完了,這樣的讀法是沒有效果的。
那麼漢漢(馬健師姐的兒子)二十六歲,他看到這兩幕就馬上意會到「啊!原來每個人的藥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問題不同,他在面對佛法的同一個功法時,他的態度也是不同的,這也就是叫著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得要是一種活化的態度,要活活潑潑,不能死死板板。生活當中如果你能直接運用上,事實上有沒有讀經都沒有什麼關係,讀經也就是為了讓我們在生活上做到。好比當年世尊祂們也沒有所謂的「經」,即便現在的人都說講經說法,其實當年是重在「說法」而不是重在「講經」,那麼「法」當然也等同「經」,所以「講經說法」在通則上也沒有錯。
我們現在的人因為有這些承傳的經典,我們依循它為所謂的標準課本,然後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去好好地解釋它,這當然無庸置疑是很標準的講經,可是講得好的人已經融會在他的生命體系裡面了,當他的生活也就是這樣時,他那時候的講經也等於說法,因為他把經講活了。那如果不是的話,講經常常就是訓練自己的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運作。那麼世尊當年沒有講經,是後代這些佛弟子把祂所講的話複誦出來並且記載下來,然後再以我們認知上比較優美到位的句法把它給記載流傳下來的,詞彙會變,可是義不變,所以叫著我們「依義不依語」。那麼當年在講就是應緣生法,應語隨答、應用隨作、隨事起念,而「應用隨作、應語隨答」這個部分得要依自性起用才有辦法。
所以一般在講「說法」都是稱性的,稱性和稱興不一樣,「稱」就是符合的意思、「性」是指真如本性,你符合你真如本性所流露出來的這些說詞就叫做「說法」。那麼先有說法而有講經,先有眾生的問題而有說法,如果眾生沒有問題就無一法可說。為什麼法到最後能夠捨?因為你自己圓滿了,當然就不需要法。所以「法尚應捨」從兩個角度來說,你已經證得佛果了,那時候也沒有一個「法尚應捨」的問題,因為你本來就沒有法,哪有一法可以捨?是因應眾生在學修成長的過程裡面有所謂的層級,因為它有次第,所以非法先捨,最後捨佛法。佛法捨了之後,法與非法是圓融的,它也沒有一個捨不捨的問題了,所以這個是佛法不生不滅的一個概念。
那麼也沒有來去、沒有距離、沒有先後,當然也沒有一二、沒有這些對法,所以最後就是一種大自在解脫圓滿的境界。然而我們的起心動念這些妄見還得透過徹徹底底地洗滌,在哪裡洗?在我們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境界相裡面去檢測哪裡有汙濁,這些汙濁就是我們要去洗掉的。那什麼是汙濁?你遇到這些事相有煩憂,有這些煩惱、憂慮、牽掛的意思,那個地方就叫汙濁。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煩憂去除掉,那當然,煩惱、憂慮、牽掛的根本就是我們有貪瞋癡,那貪瞋癡一定是建構在「自我」這一個立基點才有的,所以洗滌的最大汙垢就是把「我」給洗掉、去除掉,那這也就是佛家講的「放下」。
所以「放下即得」,得什麼?得大自在圓滿;得我們的真如本性;得我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那一個生命狀態。而「實無所得」是因為我們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本來就圓滿無瑕,「圓滿無瑕」不是去外面找來的,所以佛講「無所得」。那麼「無所得」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我們人世間這些相對有為的「有」所不能夠理解,當然也不是得到有為的這一個「有」,而是得回我們能變能現的「能」的本體,連那個「能」都不是本身,是最後的本體才是。那麼佛家用了很多用詞,譬如「自性清淨圓明體」,所謂自性、如來、佛性……諸多的名詞也就是為了要破我們的「執著」而已。
所以你就知道佛法的學修其實不那麼複雜,它只是因為建構在我們生生世世根深柢固的習氣底下才不容易辦到,而不是它的理路複雜。它就是叫我們「萬緣俱捨,屏息諸念」,隨緣過日而已,有的人說隨緣度日子,可是這個「度日子」不是一種無奈,而是一種歡喜自在,好像在遊戲人間一樣。那麼菩薩「無所住,行於布施」,這個「行於布施」也就是正確地度日子,可是祂心無染雜〜「無所住」,而我們眾生跟菩薩的差別也是在這邊,因為我們加了一個「有所住」。那有的人也會布施,因應人事物也會去努力,但是因為我們隨時隨處在依我們的習氣起概念,這個概念一直在立知,所以一直產生無明。那無明就是不好的能量,這不好的能量就產生我們不好的人生境界,不斷衍流、一直蔓延,當然我們生活的境界也就越來越多障礙,障礙多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命運不如意」、命運越來越不好。那命運裡面就是兩件事情――物質世界跟精神世界,這兩件事情就會越不如我意,這樣子就是一種輪迴,這些事情一直到六道輪迴的天道也都還存在,而不是只有人道而已。
所以為什麼要把我們的志向定遠一點?我用一個東西作比喻,以前中藥鋪用的那種秤子,當一邊很重,而另一邊還沒有很重的時候該怎麼辦?假設我們的習氣很重,很重是不是距離那個中心線很短?很短、很重,那如果我們另一邊沒有相對等的重量時,我們的眼界就要拉長一點,就是這一根棍子要長一點,對不對?透過這個長度才能平衡掉它短的重。那麼這也就是意喻著我們的學修志向要定高遠一點,當你定得高遠,你做起來就輕鬆。秤子上面那個一片一片叫做砝碼,你砝碼放一點點,就夠撐住這個短短的重,就克服了。
那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就是這邊砝碼都是薄片,而另一邊是很大顆的幾公斤、幾十公斤重,然後我們的志向又不夠遠大,短短地,砝碼只放一點點〜努力不夠,當然永遠無法平衡過來。之所以學佛的人為什麼第一件事情要發願――「發菩提願」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他把最高遠的志向定好之後,做就簡單了,他沒有什麼考慮,也不用費太大的力氣。我們以今天是颱風天為例,今天的法堂是例行性的,反正路也沒斷、也沒淹水,統統沒有,風也不至於把我們吹走,對不對?那我們今天本來的事情就是「法堂」這件事,所以你看,我們就沒有考慮了,沒有考慮,做起來是不是很輕鬆!你考慮很多再做就很難。因為我們有遠大的志向,那行事過程就好比那個薄片的砝碼一片一片放就好了,很輕鬆啊!如果沒有志向的話就會考慮東、考慮西。
我記得好像是賀伯颱風來的時候,當年我在台北的「台北之音」上班,台北的地理位置你們有沒有概念?「台北之音」是在火車站、善導寺那邊,那我住在陽明山,陽明山要往火車站的唯一一條路就是仰德大道。那賀伯颱風來的時候是怎麼樣?仰德大道上的樹倒了,它不是倒在山上,而是在山下快要接近中正路那邊,整個封路不能過去。那我們上班要怎麼辦?我們從山上騎下來到那邊又折返,你說能不能打電話去跟公司說要請假?我們是做工程的,又是輪班制,所以沒辦法!於是只好馬上折返再騎上山,本來繞到天母,天母比較近,可是遇到堵塞又不能去,那就剩一條路了,得繞到北投,因為能下山就只有三條路,要不然就要爬下山了。那北投下去接近淡水,然後再從那邊騎回天母,從中山北路七段一直騎,結果中山北路淹水、不能過,只好再繞到承德路,繞到另外一邊又淹水,又繞重慶北路,幾乎繞了整個大台北,最後再繞回忠孝西路、忠孝東路,然後繞回來杭州南路,近路騎不到啊!我們那時候就只有一件事情――「要上班!」你懂嗎?哪有想那麼多,因為我們沒上班就會造成別人的困擾。你看,也是這樣的理路,去哪裡都一樣。
那這個颱風還好,我記得以前住枋寮時,每個月農曆十六在東港上課,有一次也是遇到颱風,哪個名字我忘記了,我們開車從枋寮到東港走沿海公路,結果到了林邊全部淹水,林邊是只要下雨就會淹水,統統不能過,那是唯一一條路,怎麼辦?又繞回去,再從另外一邊往屏東那個方向,經由南州繞一大段路到東港去,還不是也到了!自從有共修上課以來遇過無數個颱風,我們從來沒有停過課,以前是這樣,當然現在也是,即便今天風好像也不小。所以我們只要不理,當然,自自然然該全部阻斷的時候,那我們也放下了。但只要有一絲機會的時候就往前進,人生的態度就是這樣,為成功找方法,不必太為失敗找理由,人有善願,天必從之啊!來的人也沒有發生事情嘛,對不對?包括你們的車子也沒事啊!然後你看,颱風天我們還不空過,還在為我們的靈性昇華而努力,那這個肉體就不是重要的。
我們的肉體是用來借假修真的,它是我們靈性的工具,所以千萬不要讓它變成主人,一旦我們依照這個肉體而依附、附和它,只要肉體有障礙時,我們的靈性就卡關。那麼這是一個最笨的生命體,他的靈性在往下墮落,因為他都在運作執著,先不講了生死、出三界,連六道輪迴的人道下輩子在哪裡還都不知道。所以要善於借假修真,你們要有一個概念,工具用久了一定會壞掉,譬如你們車子開久了也會壞掉、也在換,我現在比較少在生活圈當中聽到有機會換車的人是很痛苦的,都是開心著:「我什麼時候又可以換車了!」這樣,那表示你的能力越來越好。那麼車還沒壞掉你就想換了,何況是這個肉體已經壞成那樣,居然還捨不得它?你看,這就是執著。所以六道輪迴裡這個「執著」非常地可怕,我們一定要善於在境緣裡面去把它卸除。
那「執著」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什麼?所謂是「見思惑」,見思惑就是執著,它是見惑跟思惑的組成。見惑就是見解上的錯誤、迷惑;思惑就是思想上的迷惑。那麼見解上的錯誤也就是有一個「我」的存在,有「我」的存在就錯了。而「我」的存在大家最執著、最愛惜的第一關鍵就是這個肉體,所以叫做「身見」,建構在「身見」的基礎上,「我」揮之不去就會蔓延出「邊見」和「偏見」,偏見也就是見取見、戒取見,它有兩個方向:從因上講和從果上講,總而言之,白話文就叫做偏見。那麼最後一個叫做什麼?邪見!舉凡一切錯誤的。那這些叫做「五見」,我們認知有這些就叫做見解上的錯誤、迷惑,迷失了。那麼思想上就是我們的貪、瞋、癡、慢、疑,這些「色、受、想、 行、識」……等等統統是「思惑」,也就是說我們的精神層面上有很多的障礙、迷惑,造成了我們的執著。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執著造成了這一件事情也對,它互為因待、互為因果,而這件事情就是出不了六道輪迴的主要原因。
若以佛家的專業術語就叫做「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和「無明煩惱」。當你有迷惑、有這些錯誤,你就會產生障礙,產生障礙就會不高興,不高興就叫煩惱。所以,因為見解的錯誤和思想的錯誤而產生你人生的障礙,進而產生了「執著」這一類的煩惱,叫做「見思煩惱」。那麼「塵沙煩惱」以沙子、微塵很多的不一樣來比喻我們的分別心,「分別」就產生了塵沙煩惱。塵沙煩惱也是障礙,可是它比執著淡薄了很多,所以它是在超越六道輪迴後的四聖法界內的聲聞、緣覺以下存在。最後還有一個叫做「無明煩惱」,無明就是愚癡,因為愚癡而有無明煩惱。無明就是不明白、昏昧,對宇宙人生真相的不理解,知見立知開始就不理解了。因為本來無一個「知」可立,本來無一個「相」可著,我們眾生開始著相立知了,這時候就產生無明煩惱,它是根本煩惱。
一般講貪瞋癡,癡是貪瞋癡的根,有愚癡才會貪,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懂得了,他是不會貪的。一個沒有貪的人也很少瞋恨,因為他沒有貪,也就沒有對比,沒有什麼得不到或失去。那我們眾生是不是因為得不到、失去才會產生不高興,對不對?不高興就是瞋!那得不到、失去只在於類別的不同,有的人是名氣得不到、失去了,或者是財物、權利得不到、失去了,只是類別不同而已,那它的總根源就是愚癡、不明白這些理路,所以叫做「無明煩惱」。這些統統把它丟掉、散盡之後,我們生命本體的光輝就乍顯出來了,那時候你看待現在的人生就完全不一樣,甚且你現在人生的境界相也開始轉變了,這叫做「不可思議境界」,它不是你預設立場出來的,而是本來就是這樣。
所以,在學修的歷程上叫做什麼?但盡人事而聽天命!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身治而後天下治,身成而後天下成;這統統是從我們的本體、本位主義的基礎上去落實。從這邊一做修正,後面都開始帶動了,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必須從「格物」――格除物欲落實起,一旦格除物欲,你的得失就淡薄了,於是你基本上有兩件事情就會減少得非常多非常多,就是「貪」跟「瞋」會沒有了。也許你還有無明,可是無明是最後的一個階段,得先從「貪」跟「瞋」去化除掉。
在這一個人世間,貪和瞋化除掉就已經可以過得非常好了。當然,我們目標不能那麼短淺,剛剛舉例那個秤子,我們要把另外一邊的桿子拉長一點,做起來就會更輕鬆,你每做一點都能體會到有所改變,在很遠的那一邊放一點點重量,這邊都會有很明顯的改變。若是距離太短,放稍微重一點的重量,比這邊不足,你都感覺不到有所起伏。所以在學修的過程裡面要善於配置我們的心要放在哪邊,這樣才會有很真實顯著的得力。
看看諸位有什麼其他的疑惑沒有?剩下一些時間。
學員:師父好,我妹妹今年過年後過世了,然後大概在一個月前,她有兩個同學連續夢到她帶了一個很小的baby,而且是很開心地。我想請教 師父,妹妹想表達什麼嗎?
師父:夢境如果是很開心地,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大問題。那麼「生命」這件事情一定要在我們活著的人世界裡面去做一個圓滿的對待,所謂「逝者已矣,來者可進」,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訴你們也不必做諸多的擔心,當然,「不捨」是人之常情,所以才要修。人之常情是正常的情感,但不是正確的情感,你懂嗎?有時候我們用著人之常情,反而會讓事實真相的境界相變得更差。所以,對待亡者一定是這樣子,不管他好或不好、你知道或不知道,你就一昧去學習怎麼做可以讓他變好就對了!你知道嗎?假設他不好,那你學習了正確的理路、做得正確,他也會從不好變成好,這樣才有意義啊!那假設他在另外一個世界本來就沒有什麼不好,那你學習著怎麼做可以讓他會更好,這是不是也是比較積極、有效率的?這個可能就比較重要。
那你說妹妹帶個小孩來托夢,可能超生了,超生就好了啊!「超生就好」的意思是什麼?這也是眾生的迷思,畢竟去超生還是沒有脫離六道輪迴。我們眾生就是會起伏,人死掉了,不知道他好不好,於是就會煩惱、會傷心,那他死掉也還是在六道輪迴的其中一道活著,就是這樣,沒有死啊!我剛剛講,我們人道的這個工具(身體)壞掉,就像換一部車、換一個相,我現在講「相」,因為不一定是「體」,換個相去過日子。假設去投胎,作鬼也是一種投胎,你知道嗎?作人也是投胎、作狗也是投胎,這統統叫做「去超生了」。所以如果你了解這些,那你前半段的失落就是白白失落了。
總之,生命還是有出路,可是他要有更好的出路必須得看我們相關人等能夠去做一種生命的提升,也就是能量的凝聚去迴向給他們,他們才會因為我們而更好,要不然跟我們是不相干的,你懂嗎?此生彼則生、此滅彼則滅,你只要完全沒有念,他在你的生命體系就不存在了,因為他在你的生命體系也就是你的一個底片、你曾經的一個念頭。你要讓他好,那你就得勤加學修往更高的生命層次去昇華,他就會因你而變得更好,也就是說你把你的劇本寫好一點、演好一點,那他是你這齣戲、這劇本裡面的一個角色,他也就會演好一點。
我們有一天一定都會死的(師父笑),死了去哪裡?這比較重要!如果你這一輩子沒辦法真正卸除所有的煩惱、憂慮、牽掛,那就要趕快抓緊時間跟著阿彌陀佛的腳步走,因為那是一個易行道。所以為什麼我們會勸人家勤加專念阿彌陀佛?所謂是淨念相繼於二六時中,因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當來」是什麼意思呢?現前就是現在;當來就是未來。那「念佛憶佛」就是念佛的意思,你想的是佛、思考的是佛,「念」是今心〜現在的心是佛啊!當你這個功夫達到「功夫成片」的時候就有了,在當今就會有佛來示現給你看,那就是告訴你:「你的功夫做得不錯,那你什麼時候可以走,可以什麼時候排到你移民去極樂世界。」
那這個叫做現前,現前你就會看到佛,可是你還有陽壽,所以還不急著走,如果你在這個人世間又是修得很好的那一種人,祂也不會叫你走,祂還希望你多留些時間為娑婆世界的眾生去做一些表法跟救度的工作。前提是你修得好,如果你只是念佛念得好,修得不是挺好,既沒有什麼能力也沒有什麼眾生緣,那可能提早走會比較好,因為少有機會造業又退轉。那麼現前會來,現前來了之後,你當來就會往生。一般不是有很多往生的人在斷氣前都會對親屬說:「我看到阿彌陀佛來了!」有沒有?那個剎那也是現前,不是當來,因為那個剎那你還沒斷氣,所以還是現前,你還是會看到佛。等你斷了氣,祂帶你走,你去極樂世界了,那才是當來,就是未來的意思。
所以,這一條路徑在當今的修行裡面最容易成佛,那當然不是你在這邊成佛而去的,是你念佛念到和阿彌陀佛相應,自現境顯出了極樂世界,有一尊阿彌陀佛來帶你去。應該這樣講,是去極樂世界學習成佛,因為那邊是保證班,去到那邊也必然成佛,你在這邊念佛能夠往生,等於你這邊成佛了,是這個意思。所以如果你們其他的許多功夫都不足,就要加強「念佛」的功夫,它同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譬如你懷念妹妹,一旦你念得有功夫,你迴向給妹妹都有可能為她種下一些「阿彌陀佛」的種子,讓她在另外一個維次空間或者是另一個時空也比較容易接觸到這些法緣,而能夠再去承接這個法的薰修學習,進而比較容易有機會去到極樂世界,那也不錯!
我們人過往並不是去作天神就比較幸福了,不一定!有時候作天神還遇不到佛法,那時候不斷在享福、折福,也在受業,對不對?而且不一定是消業,一般又造業,等時間一到還不是再往下掉!那麼在三惡道也不盡然是不好的事情,因為三惡道消業嘛!所以在一個成佛的角度來講,看待六道輪迴都是公平、平等的,是看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夠不夠。可是這是針對依佛緣來講善根、福德、因緣,因緣各類,當我們在講一個法的時候,都要知道它的聚焦在哪裡。所以依照佛緣來講,它就是平等的,只要你在任何一個道次有緣遇到佛法,而且那時候有去把握、去成就,每一個道次都是好。
那我們現在只能說人道是比較利根,所謂苦樂參半,在這個狀態底下,人積極努力的程度就比較提得起勁。所以從這角度來講,人道修行成佛是比較容易,你們現在是人道就要好好把握,八萬四千法門這麼多,要在生活當中做個練家子。我們常常講:「演華嚴,示般若,行彌陀。」在生活當中要有「一即一切」的概念,每個人事物的對待都要隨時提起觀照力、放得下,那麼這個生命過程就顯示出我們的般若智〜示般若,「般若」一定要有一個專注的心念,得到定才有辦法。
那麼「行彌陀」要用什麼?你們就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專注、也可以得定,得定了,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懂得放下。懂得放下就是少一點煩惱的障礙,為什麼很多人這麼勤快地念佛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因為他生活當中的煩惱習氣太重,見人就煩惱、見事就起貪愛,這樣都沒辦法,平常念得幾萬次、幾十萬次統統沒有用!所以,一方面要懂得去放下生活的境界,二方面要懂得提起佛號的專念,那就對!
再者,看到自己的親屬往生,你有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換自己的時候要怎麼辦?最好是自己能夠往生自在啊!我相信如果你的親人是往生自在,他就坐著跟你講講話:「再見!我要走了。」這樣,他那時候走,你們一定不會悲傷地(師父笑),有可能還趕快去外面放鞭炮,喜事一樁啊!對不對?因為你很確定嘛!但是我們現在的人都不修,不修走掉都是無可奈何、不得已、很無奈,那這種狀況當然就是人間的這些捨不捨得的問題,牽掛一堆。所以,要成佛一定不能有任何牽掛,禪門講:如果還執著一根草就往生不了、成不了佛,就一根草放不下而已,好比說有人很喜歡園藝,他一輩子念佛,可是要往生前想到的是他種的榕樹,他念佛的最後果報可能是馬上投胎去當榕樹下面的那一隻毛毛蟲,真是這樣啊!
所以,一定要萬緣放下,這些情牽也要斷盡,那才有辦法增加我們的道業、道力,神通不敢講,可是道力會提升。那去了極樂世界,到時候你的誰在哪裡都會知道,你們只要有能力去到極樂世界,不要說你現在的妹妹,你生生世世有幾個妹妹你知道嗎?過去無量劫生生世世有多少妹妹你都不曉得,一旦往生極樂世界,每一個妹妹你都知道,而且可以隨時去關照她們,多好!對不對?老實講,你妹妹投不投胎對你不重要,她帶了一個小孩,那個小孩重生之義對你比較重要,你要在人世間重生,這比較重要!那就不枉費她的托夢、顯夢境給你們看,你們要去重生!那你們怎麼重生?如果你們現在生活當中這些人事物還是都放不下,哪裡有什麼重生?就是要放下才有辦法重生啊!最直接了當、最容易辦到的就是去極樂世界,所以就勸你們「念佛」去重生,這樣子你妹妹也算有功勞,她就會更好。
老祖宗不是講嗎?一子得度,九玄七祖升天,對不對?這個意思就是說跟你有關係的,而不只是那個孩子,如果因為你妹妹顯的這個相而有這些法讓你明白很多道理,你因此而得度,你妹妹也就因為你得度而升天了,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們要度眾,我們一定要先自度;我們要幫助周邊的人,我們要先把自己調整好,調整好的同時你就幫到他了。這是虛空法界能量訊息的一個關係、關聯性,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善護自己的道業比較重要,這樣可以明白嗎?
那你們知道怎麼念佛嗎?要很專注地念!不是手上掐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卻到處張望,「阿彌陀佛……好漂亮的風景喔!阿彌陀佛……」那都沒有用,要非常專注。越專注越有用,越不專注都沒有用,等於打空包彈,要專注到你什麼都不會想、只剩下佛號。那你如果有定課,你就把定課做齊,散課也盡量蒐集,一旦蒐集到定課、散課都很習慣了之後,你連在睡覺、休息、做事,你都會發現佛號不間斷在迴繞,這時候就有希望了。那如果念佛沒念到這樣,就下輩子結個善緣好了,這輩子要往生是很難的。然後念的時候不能含糊,要非常地清楚、明白。
晏菱師姐:感恩 師父!剛剛師姐的提問讓我想到一個問題,因為我媽媽有罣礙,所以我代為請教 師父。這次回南京老家,因為我不認識爺爺、祖先他們,就想到帶《無住》回去播放,可以利益、幫助到祖先,那之前有請示過 師父,師父有說是可以的。我第一天晚上是住在表嫂家,播放《無住》之後,竟然換床還可以睡得好舒服,並不是累哦,不知道為什麼,比在家睡還舒服。可是我媽媽說晚上有看到一堆黑的手要摸我,她不確定是夢境或是什麼,就是感到很恐怖,覺得那些黑手是要掐我,她問說:「你弄我女兒幹什麼?」然後就揮手趕走。但是我自己沒有這種不好的感覺,反倒是睡得很舒服,覺得好像被關照了。
隔天早上拜完佛,我問表嫂:「我覺得你家好像有供奉佛像,可是我都沒有看到。」她說:「有啊!在書房。」她供奉一尊觀世音菩薩,祂有戴帽子,還是金色的,我一看到感覺好眼熟,就問表嫂:「祂是毘盧觀音嗎?」她說:「對啊!我在普陀山請的。」後來我又發現到一個好漂亮的香爐,她說:「我在靈隱寺請的。」我真的覺得很神奇、很震撼,好像冥冥之中有這些緣分才會變成一家人,然後跟他們也都滿相應的,只是說我媽媽不知道那一堆黑的手是要掐我還是怎麼樣,所以心裡有罣礙,請 師父開示。謝謝!
師父:其實就是阿嬤去關心孫子的那個意思。那為什麼黑?因為他們的道次不高,當然顯現的會比較暗沉,總之,還是有得到一些正量的一種淨化。那麼你說馬上能夠把他們超度到哪裡?這還不是那麼地簡單!但總是有不無小補的一個契機,還得看那邊的親人有沒有機緣去學修。那沒有學修的話,你們這些祖先有的在道次比較低迷的狀態底下,當然就沒辦法一蹴而得,因為還有各自的業力要去消減。可是如果因為慢慢地有法緣的一種開闊跟感染,整個家族都有機會去修持的話,也就會加速他們去超離這些惡道,時間就會縮短,這個是值得我們自己去努力的。(師父笑說)至於那個黑的手是沒有什麼問題,不用罣礙。南京好像也不是只有那個嘛,是不是整個城市都很陰沉?你們以前也去過,有像這次這麼……以前都比較難受一點吧?
晏菱師姐:對,覺得很陰暗!這一次我們有去參觀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它後面有個很大的塚,像一個山頭。有一位小姐爬上去,我們心想:「唉唷!可以爬嗎?」結果在美齡宮再看到她的時候,她已經不能走了。後來我有看到很漂亮的排水孔,我就把手機拿去那裡播放音聲,我說:「如果對你有幫助,那就供養你。」結果那天我的相機掉了,我不知道為什麼,但也沒有覺得有什麼罣礙,可是回來之後,好像就突然覺得好冷,直到現在還流鼻涕、咳嗽,不知道是不是有對祂不禮敬之處?不然怎麼會這樣子?請 師父開示。
師父笑:都會被煞到(學員笑),對啊!所以我們在外面行事都還是要有一種比較恰當的行儀和談吐。有時候我們很難拿捏心的恭敬度到底夠不夠,那就從行儀上去調整,這就是要從「禮」,所謂道德仁義禮,「禮」有禮數、禮節跟最後的禮貌,從「禮」開始周全回來就對了。即便是人跟人的相處,有時候你覺得是一個好心,可是態度上卻常常會擦槍走火,你說:「我沒有惡意啊!」可是人家已經氣到不行了。所以,跟靈界也會這樣子,有時候我們是一個好心,可是我們的行儀對待不太恰當的時候也會擦槍走火,於是本來可以促成一件美好的事情卻變成悲哀的事。所以這個就是有一個警覺,然後警惕回來在應對萬象萬物的時候要保持住所謂「禮敬諸佛」的這個態度就可以了。
晏菱師姐:是。感恩 師父!
師父:好~看這樣子,應該是沒有問題了,時間到了(師父笑、學員笑),那先這樣囉~感謝。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