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瑞騏師兄元和妙音唱頌
宏哲師兄元和妙音唱頌
弘聖上師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我們說「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亦當知萬象造化由心所現、由識所變。心現一真、識變九界,所以,一切萬法的運作造化,統統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我們就知道要怎麼更新,那個「新」的是什麼,就比較重要了,因為現代人的觀念,新的就是不一樣嘛﹗新變出來的,相對以前的。在一種新舊的輪替裡面的這一種周律,在佛法來講,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間跟空間本是不相應行法,是一種抽象概念。但是這一個抽象概念卻限制了、牽制了我們,一個人、一個生命體在這一個六道輪迴、四聖法界乃至一真法界的一種存在,這個存在的喜與悲統統沒有離開我們自己的造化。
佛家講得比較細緻,一切萬法皆由心造,凡所有相從心想生,我們現在的人要去解決現在的問題,還得從當下做起。從科學理路去檢視,我們一個人六十兆個細胞,出生到七歲汰舊換新一次,換言之,每七年就換一個完全不是你的那個物質的你,那麼這一個物質的你的轉化,也是從你的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換算成每一天二十四小時,七千億個細胞在汰舊換新,我們現在人講的新陳代謝,有的已經過往了,你的細胞,已經沒了,然後隨時再長出新的。但是現在人不瞭解,這一個新的細胞長出來是否健康的理路從何而生?佛法很清楚告訴我們,就是我們心的造化。
那麼在我們產生的那一個剎那,如果我們的心能夠保持定靜,清淨的、感恩的、美好的、祝福的,統統是這一類,乃至於比較低層的這個善的。為什麼講「低層」?現在學法的人就知道,在善惡對法當中不離六道輪迴,那六道輪迴我們稱之為「染」,換言之,善也是一種染業,有善業,就會有善的業障。那麼惡業固然大家好懂,惡業有惡的業障,一般講我們遇到不好的人事物屬惡,就會造成我們心的不如意,這叫障礙。可是,會的是什麼?會去轉,不好的人事物我們遇到了,我們把它轉化了,變成幫助我們提升、得到美好生命、靈性昇華的一個契機。所以,在這一個狀態裡面,這個不好的人事物、這個逆境,變成一種增上、幫助我們的緣,所以它還是一個好事。
那麼善的,剛剛講能夠提升我們,也能夠障礙我們,存乎一心,又不離一心,你看。所以,禪法在學修守護淨心,唯觀乎一心,一心造化。古諺講「上者一念間,下者無量劫」,那個無量還是心起作用,那麼心攝受回來存乎於一,一心是因,一真是果。那「一真」是一個美好的顯相,是法性土,為邏輯知見所不能測,所以,諸法的運用沒有離開我們心的造化。那麼善固然是個染業,善也是一個增上業,增上業來到我們這邊能夠提升,在這個機會條件,這時候就變成一個緣。那這一個善如果我們迷執了,迷戀它、執著了它,它同時又變成一種惡了,它會還障礙我們。
所以,生三善道消善業、下三惡道消惡業,其實在佛法來講都是平等法。那麼六道輪迴佛家本來不講,是因為當年婆羅門教修行者有高度的禪定功夫,上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下能窺得地獄。從地獄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透過禪定的功夫就可以窺得它當中的堂奧。這一個禪定功夫並不高,只要隨著我們深度清淨的演練,能夠達到四禪八定,也就可以解決了。即便說不高,可是,相對現在的眾生,好像也是一種夢寐以求,難以實現的一種夢想,所以很多修道的、學佛的,乃至於一般我們所謂的靈修的,統統在追逐這一個層面。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追逐在這一個層面就屬冤枉,因為四禪八定到四空定的功夫還沒有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還在一種重度的識變的範疇裡面,意識型態那個「識」,在做一種變化,這一個識變就是染,汙染的意思。所以我們要去力爭上游,契入所謂的「第九次地定」,那麼它就不是在那邊打坐啦、面壁啦!這些可以去趣得,它必須要真實在生活當中的境緣當中演練,放下我們內在根深柢固的執著才有辦法。那這一個執著一旦放下了,我們頓然一念就超越了六道輪迴了。
很多人在地球超越輪迴的狀況裡面,最後的臨門一腳還是沒辦法超越,就是他還執著有一個六道輪迴可以超越。所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道輪迴,當年的婆羅門教修行者窺得了,也是因為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它變現出來的原因在哪裡,所以他們也沒辦法去超越它,只能在這一個世界裡面去理解。就好比說我們現在的科技發展昌進,科學家很努力也很專注,可是,專注到極處,他還是沒有放下所謂的這個意識,所以再怎麼樣發展科學,他都沒辦法超越這一個六道的維次空間。若依我們現在的意識心去研究科學發展,不要說超越輪迴的這一個大的、多的維次空間的超越很不容易,連我們這一個人道,俗稱的第三度空間的一種超越都沒辦法,這就是我們「識」,執著的一個可怕。
只要有執著的世界,就有痛苦的感受,所以,為什麼諸多高段的修行人一直嚮往超越六道輪迴的原因就在這邊。當然有很多人不能去理解的狀態,會覺得生活過得舒舒適適的就好啦,為什麼還要去所謂的求道啦﹗有什麼超越輪不輪迴這件事情﹗把「人」做好就好了啊!這個就是我們世間人的一個概念,基礎概念,普世價值,那你也不能說他不對,可是,畢竟不圓滿。那麼為什麼要學佛?佛者覺也,覺悟,智慧覺行圓滿的意思,我們之所以要學,就是要得到一種真實究竟圓滿的生命狀態,而不只是一種低標的一種好處的受用。
所以,這也關係到眾生心量的不同,量大福大,福至心靈。我們一般不講「福至」,而說成「福智」,其實是有所落差的。「福至」的「至」,是到達頂點的意思,福到了極處的意思,你的心才會靈驗。那麼不要講到這一個層面,我們現在的人要有一點點多餘的福都不太容易,為什麼?因為我們在行善的過程當中總是有夾雜,而這一個夾雜又非常的染著,所以以至於我們在好的時期馬上就要面對所謂的惡的現前。所以,在六道輪迴毫無樂處,一般我們講,若你有所樂也不過是一種苦暫停而已,所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我們要怎麼樣去做一種未來不斷善的更新,這一個事情就很重要了。
那麼我們現在人懂得要更新,可是不一定懂得把它更新成善的,進一步更新成淨的,進一步更新成淨、善不二的,淨、善皆離啊!那你們聽過兩邊皆離,六道輪迴善、惡皆離,當然,中道亦不存,是謂中道。這是依六道小世界來講,如果你懂得淨,善離了,但你還執著一個清淨,還是不成,所以你連「淨」也要離。這時候淨相對善,善是染,汙染的染,所以這時候叫淨、染亦皆離,染、淨不二的時候,你才能夠再超越四聖法界,契入所謂一真法界,那時候才堪稱所謂用一心。那麼這一個善用一心者,用世間的觀點來講,就叫做善於過日子的人。不起心、不動念,屏息萬緣,存乎一心,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理明了。理明,性就見,所以一般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統統沒有離開我們當下的一念。
學法的人絕對要用高標準去督促自己,以前我們常講,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其下。所以我們現在在學了,就要知道也不要取法乎上了,為什麼呢?因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所以我們當「取法乎上上」來得到那個「上」!你要知道佛法常聽到的分三等人,上、中、下,不要忘記了還有上上層人,是我們最終極要去努力提升的,我本來要講「追尋」,那麼有一個「追」,好像又容易助長眾生的貪念,所以不是要去追逐那個東西,而是要把我們提升上來而已。
那麼「提升」這件事情是本然,本然就是本來就應該如此,就是世間人在講的「本分」。所以,我們只要把一切的普世的善的價值,跟清淨的價值,跟超越普世的諸佛菩薩的究竟圓滿的價值當作本分,在學修的路徑上就不會有任何痛苦的產生了。那時候不會因為人世間該遇到這些種種的這些什麼人事物的對待而有所煩憂,而有所見風轉舵,就不可能了。那麼我們現在人為什麼在學修的道途上容易退轉?而且一退千里、萬里?走兩步、退二十步。以前走兩步、退三步那個還算少的,現在走兩步、退二十步那是很容易的吶﹗因為現在退兩百步的多啦!那麼為什麼學法的人沒辦法得到真實的受用,統統在這一個關鍵。
所以古諺講「若能不退初心,成佛有餘。」不但還有,還會滿溢出來呢﹗那也就可以去觀照到那個初心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那麼初心從哪裡開始?初心從他的菩提啊﹗菩提為因,慈悲為根,方便為究竟,真正達到真實究竟圓滿,就是那個「方便」作用。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做「善巧方便」,很多人問我們說:「師父,善巧方便要怎麼做?」「善巧方便」是結果,做不來。所以,善於學法者,不要從結果上去論,而應該從原因上去捉摸,所以你要知道善巧方便是什麼,善巧方便就是智慧的樣子,而智慧沒有固定的樣子,所以它叫善巧方便。法非定法,所以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樣子。
所以,你就要去瞭解那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我們的定靜來!定靜的功夫。那麼定靜的功夫又從哪裡來?從持戒來!所以這時候學法的根基拿捏到了。那麼憑什麼我們會去持戒?因為我們有發菩提心,這個原因有去種下去。那麼這個菩提心種下去,你願意去擴展它,叫做「發」嘛﹗去觸發它,所以它那個根才會長出來,那個根就是那個慈悲。所以,當慈悲動力出來的時候,你的勇猛精進力會產生,所以你才願意去符合所有一切戒律的養成,要不然我們人容易見風轉舵。為什麼?因為我們人有習氣,過去無始無明產生的習氣根深柢固,讓我們在所謂的無知無覺當中,已經淡化了所謂的淨善的這一個概念,跟所謂的精進的這一個概念。這一個慈悲心的養成散發出來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符合所謂六度萬行裡面的第一度,叫做「布施」,一個沒有慈悲心的人,現在降格來講、再低一點講,叫做一個沒有愛心的人,他是不可能去布施奉獻的。
昨天跟我一個朋友……他是一個基督徒,他們不講布施,講奉獻,也就是基底下有所謂的愛心,他才願意真正的去奉獻。那天這位朋友來,他是《無住》CD第一版的發心者。他昨天也跟我哥哥講說:奇怪,他是個基督徒,怎麼會這麼支持我們?明明這個就是佛教啊﹗這是他的認知啦﹗叫佛教嘛﹗那麼佛教當然有很多層面,不要說對於基督徒來講,依一個現在的佛教徒來說,也都很難理解什麼叫真正的佛教嘛﹗比如說現在初一,多數的佛教徒跑去幹嘛?拜拜、做法會,對不對?〔叩叩鏘〕(台語,指敲木魚及鐘的聲音)消災解厄,是不是?祈求闔家平安、大賺錢!這個你也不能說不是佛教徒,可是,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弟子不向外祈求,他只是內心圓證嘛﹗那「內心圓證」文謅謅不好懂,就是說它就是要靠自己去明白真理,靠自己去努力運作,靠自己去真實的印證!這個就叫真正的佛教徒。
所以我們最近常跟幾位同參在聊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是說很多人不瞭解,說:「那你們一覺元到底在學什麼?」你跟他說「佛教」,他會理解成「那你們什麼時候做梁皇寶懺?」「你們什麼時候要點燈?」「你們什麼時候要……?」還有什麼?要搶頭香?就常常有這些概念出來啊﹗所以我們就恢復幾個用詞,叫「原始佛陀教育」。那麼它不是一個宗教的一個佛教,而是一個真正恢復原本樣子的佛教,叫做「教育的佛教」。
誰的教育呢?佛陀!「佛陀」不要特指只想到釋迦牟尼佛而已,當然,在這一個地球,我們這一些大藏經的傳承,這一次是從三千年前的這一位悉達多(釋迦牟尼佛)所傳留下來,所以我們稱他為「本師」。這是形相上的本師是那一個悉達多,可是,這一個悉達多釋迦牟尼佛,他要對我們諸位真正原始教育、佛教的這一個佛弟子們闡述的是什麼?本師就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無染,所以稱之為「釋迦牟尼」,那麼「釋迦」能仁、「牟尼」寂靜(寂滅之意)。意思說有仁慈之心、忍辱之心,有清淨寂滅的生命狀態,就叫做「釋迦牟尼」。所以為什麼後面加個「佛」?因為他是覺悟者,他已經福慧雙足了,所以加個「佛」。我們就知道這是一個佛家的學位,以能仁、慈悲、寂滅這一個科系的覺悟者。
所以,他在我們娑婆這一個地球,教著我們如何而有慈悲之心,真正的慈悲,而不是只是一種世間的小情小愛,世間講的大愛還是跟不上慈悲!那麼教著我們怎麼樣清淨,因為我們這一個地球人、這一個閻浮提眾生,從《維摩詰經》告訴我們:「剛強難化」。為什麼剛強難化?因為劣根性太重,所以剛強難化。那劣根性從哪裡來?從罪、業來!所以《地藏經》又告訴我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也就是說特指我們這個藍色的星球的上面的眾生。那當然這裡的眾生又多數以我們人類做代表,我們人類又常常自稱為萬物之靈,也就是在這一個地球,我們人類佔了絕大比分的掌控權,所以這一個地球的越顯汙濁,當然就是我們人類要去負責,因為我們是佔多數掌控權的那個主導者,所以地球會更加的汙濁,當然是來自我們。所以,某一個層面它講閻浮提眾生,某一個層面也就是在講地球的人類,就是我們大家都有份。
所以,一個學法者要學習善財童子的精神,「五十三參」何義?就是唯獨自己是學生,自己是有過錯者,而一切蒼生皆是諸佛菩薩無盡慈悲善巧方便示現於前來教化我的。所以,它有無盡的善巧方便,當中有顯善、有顯惡,所以,來到我們世間法就產生了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說善、惡為「二」,我「一」,合起來叫「三」。從這個角度,如果我們沒有那個菩提和慈悲的基底,我們不可能,我們遇到善的,我們貪著,我們遇到惡的,我們迷失,那麼三人行就沒有師焉了,就只有更加的造業的機會而已。所以,在這個角度裡面,「學」這件事情是會與不會的問題。
講到剛剛提到的我那個朋友,有時候……你看因緣微妙,一個基督徒他也常常恍神哦﹗然後說怎麼可能?觀止中心的對面有一個教會,就是他舅舅的,然後他常常從上海回來的時候,要來找我都會很衝突,一個是舅舅的基督教,一個是好朋友的他所認知的佛教,那到底要去哪裡?結果我剛剛漏掉是講到「奉獻」,那一天他拿了《無住》CD之後,一直在那邊找奉獻箱,說:「你們不是有所謂隨喜嗎?」你看,久而久之,人也就會在這種意識型態的融合當中去卸除自己的執著見。這也就是薰染,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那麼可能這位基督徒的朋友常常跟我們在一起,也常常接受我們的感染那個意思。
可是,這時候又有一個重點來了,你要怎麼樣跟人家相處、感染,而讓人家往上提升,而不是對你有負面觀感的?我們常常講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要常常運用四攝法。那麼四攝法的基底亦沒離開我們剛剛講的「菩提為因」,也就是說「菩提為因」就是你那一個智慧的種子要去植入。那什麼叫菩提心?「為一切蒼生著想的心」,白話文這樣講大家好懂,就叫做菩提心。要不然各個的經典、宗門教下有諸多的定義名詞。那個不重要,世尊也告訴我們,學佛、學法要依「四依法」,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其中有一條就叫「依義不依語」。
所以,當你掌握到這一個重點的時候,你這時候就一萬族、五萬族融合了,剛剛本來講「五族融合」而已,還太小,當然,「五」做一個表法的數字,「多」的意思,你統統可以融入。也就是說你才有辦法去達到四攝法最後一條,叫做什麼?「同事」攝,也就是和光同塵,打成一片、融入它,可是又不被錯誤的給影響。也就是說現在的人只要融入就常常隨波逐流,同流合汙啊!但是你同流,不要合汙,這樣子就是所謂的「同事」攝。可是,這要有相當的功夫。
所以,四攝法裡面你前面的三個懂得,要勤做,那麼最後一個要有智慧判斷,有時候要避,有時候要進,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那麼這個進、退的拿捏,世間人又不太容易去理解,那這時候怎麼辦?就是用什麼標準?如果你進了會有起煩惱的、引來煩惱的,你就該退;那麼如果你退了會有煩惱,你就該進;就是用這個原則。那這個原則必須要是練家子,實際的操作才有辦法,多數人在這一個世代裡面,這一個二十一世紀的地球的文化發展裡面,不太容易辦得到,所以多數以避為之。
所以,現在對最大宗的這個顯教,大家聽說過,就是「淨土」,修淨土。那為什麼最大宗?因為它方便、它保險,是這個意思。那麼相對於「淨土」,同等的門路……所謂門路,佛家講三個:覺門、正門、淨門。覺、正、淨三門。「淨土」是屬於淨門,同樣門路的還有一個,這一個世代非常的興旺,甚至歐美國家也在嚮往,在現代的潮流當中也蔓延廣泛,那就是所謂的「修密」,它也屬於淨門。那兩者有何不同呢?兩者就是「淨土」對一般人來說保險,而「修密」對一般人來說比較危險。淨土是離染修淨,修密是在染而不染,你看那功夫多高?所以,修淨的根器可以比較低。那我剛剛講可以比較低,不是說它比較低級哦﹗「它比較低級」就有分別了,而是說它普被三根、利鈍全收。也就是說縱使你到了法身大士,你都可以修,而若你只是一個薄地凡夫,你還是可以修。那修密的就不同了,修密的必須得要上根、上上根人才有辦法修,因為他要有功夫,先有一些練家子的功夫,他才不會同流合汙、在染而染,他才不會這樣,所以他是在染而不染。
所以,只看到修密的一些學員,我們都要心生佩服和祝福,但是我們自己的學修卻要慎重的衡量。那很多人說:「那我們一覺元這邊呢?」你們來這邊有沒有問:「這邊在修什麼?」所以原始佛教是什麼你知道嗎?那天我們去紫雲巖,看到那個石柱上面寫的書法,有一句話叫做「圓通法門,有教無類」。那麼重點在這個「有教無類」。它並沒有把所有的人分門別類,它是直接了當,當下有因緣就直接了當的去引導、化育他,所以有教無類。所以,多數你們在這邊學修,不需要有共通的功課,也不需要去嚮往別人做什麼功課,而考慮要換掉自己的功課去跟隨別人,不需要!為什麼?因為原始佛教就是這麼一回事,每一個人的根器不一定一樣,你沒辦法把他收集在一起。
那麼為什麼現在有宗門教下這些宗派的產生呢?這個是因為有同好者共同在一起,所謂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同好者在一起,他們喜歡某一種模式的學修,那時候就成為那個宗派。那麼當年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這個原始佛教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同時進行,因為他得要面對八萬四千塵勞煩惱的眾生,當然不是只有人類,還有這些無形眾,所以你們看經典的時候,有時候就是講完正文的時候,後面還有一些咒語的部分。那麼這個咒語的部分就有兩類,一類是跟天地鬼神溝通的,那麼咒語的部分又有偈頌模式的,又有非偈頌模式的。所以當時在教育的時候,是開放形式,並不像我們現在地球的運作的學修,是先訂一個題目,要來上一個課,然後去招生請學生來,然後再上課一個鐘頭內或兩個鐘頭內。
當時是隨應眾生,感應道交不失時,依眾生心量而因應不同。所謂的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那麼當時就是有這種情形:後面來的,前面講的沒聽到。所以世尊會慈悲地再說一個重複的集結大意的闡述,所以前面來的聽到了,後面來的也聽到了。那麼還有一些天地鬼神眾會來參與,所以他也要講一些所謂咒語。這個咒語有時候當下又有人,又有眾生……不是只有人,眾生有一些世間你們講的身苦病痛的問題,這時候要去處理、辦事,就好像宮廟辦事這樣,然後要去演繹一些咒語來去化療的,不是化學治療哦﹗是化解療癒的意思,要去化療的。
那麼這時候「咒」就產生了兩種類別:一種是有意義的、溝通的闡述;一種是沒有意義,可是有作用的。這時候就是所謂的發音長短不同、大小不同、音質不同……等等這些,它要很精準,透過音聲的念,所謂現在人講的念力,導化出去,用音聲做一種聲動波的一種振動跟淨化,這個就是一般現在講的頻率。它有那一個高頻、低頻的問題,然後才能去化導在有為形式上、我們人類的這些物質的解析跟心的作用。那麼無形的眾生也是用一種這個能量的交互作用,而能夠去解決這些天地鬼神的問題,所以經典有這些。從這個角度來講,某一個層面的咒語來到這個世界,有些比較道脈體系的就知道,如果道脈體系就變成什麼?天語、靈語,就變這個東西。
所以,依義不依語,你要瞭解它的意思是什麼,而不要執著在術語上,要不然「菩提心」就解釋不完了吶!這個所謂的直心、悲心、深心,對不對?那「直心」又要再去解釋,直心是什麼?直心是道場!那換過來怎麼解釋?道場是直心!所以你們以後出去,人家只要問你「道場」,你就跟他「直心」,對不對?那人家問你道場在哪裡?在直心。那直心是什麼?就是道場。這個叫知識常識,這個不是學佛,這個是研究佛法,在定義名詞。
所以為什麼講到這邊呢?因為當今七十億的佛教徒人口努力在學修、努力在接觸,為什麼……不要說證果啦﹗連開悟的都找不到幾個的原因就在這邊啦﹗我們把佛法這個真正的修行搞成了什麼?學術的研討跟知識常識的儲存和傳習,冤枉了!這時候把佛法變成了世間法了,所以,保證這樣的學修生生世世不得開悟,不得開悟就表示生生世世沒辦法透過「學佛」這件事情得到美好幸福的人生,就沒辦法了。那個圓滿的不講,連幸福都達不到,這是不是很冤枉?花那麼多時間在這一個軌道上學修、在這個方向上學修,不但達不到幸福,而且還會造成苦厄的人生。
就好像慈雲灌頂法師在一百種念佛的果報裡面,他講第一種居然是下阿鼻地獄,你看看,聽到敢不敢念啊?那多數的人不能理解,念佛明明是好事,怎麼會……?再怎麼樣也是好嘛!不會太好也是好嘛﹗怎麼會變成下地獄呢?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存乎一心的問題,如果你會的,依戒定慧三學去運作所有的一切世間法,形象雖是世間法,那時候也叫真正的佛法了。如果你不會的,縱說得十二部經藏,念得了大藏經,不管是龍藏還是什麼藏……一大堆,整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你看你有沒有馬鳴大師、龍樹菩薩這麼厲害啊?龍樹菩薩三個月就看完了四十九年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你們現在一本看不完哦?你看,這叫做「會」與「不會」。
那為什麼我們看不完?因為我們用錯了態度,如果你會的,就像龍樹菩薩一樣,就像六祖惠能一樣,六祖惠能你如果瞭解他,你就可以相信為什麼龍樹菩薩可以用三個月看完四十九年的大藏經,因為他開悟。而一悟千悟,你只要一開悟了,你只要稍微聽到,甚至你不識字如六祖惠能一樣,對不對?人家告訴你,像法達禪師跟他講《法華》,講到第二品,「好了,可以了,不用了,後面全部我都知道了」,這就是開悟的現象。所以那時候學習是快到讓你無法想像,那有時候是一本書,你只要翻了目錄,你全部都知道了,那是真的知道哦,不是「我猜測」的那一種!這個就是佛法學修的妙用在這邊。那麼如果不會的,我們用了世間法的態度,世間法就是一般你們讀書研究、查資料、做筆記,那做完了不去做(落實)嘛!就是這一種。這一種縱讓你生生世世依照這樣學,生生世世都不能開悟,都得不到那種妙用,所以等於是零。而且那樣子久了,我們這些知識常識知道得太多,我們還會造成所知障。那麼所知障不等,還跟人家互動,還會長養傲慢,所以完全是違背佛法的方針。
因此,真正的修佛要成就無上道,跟讀不讀經無關、跟你嘴巴唸不唸佛無關、跟你有沒有參加課程無關、跟你男女老少、跟一切人世間的任何形形式式的模樣統統沒有關係,它跟一件事情有關而已,你放得下,放不下,那放下不是放棄。所以,放下與放棄的差別就有對象的問題,放棄是什麼呢?把外在的有為的人事物,我一輩子遇到的、不如意的,我逃避它,這個叫放棄,那麼放下是什麼呢?外在的這一生遇到的形式、有為人事物,統統用一種敞開之心跟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它。然後放下內在的執著、分別、妄想,就是說放下內在的不願意啦!放下內在的煩惱、放下內在的討厭、放下內在的瞋恨、放下內在種種的起心動念,你還是去應,這時候就叫做「隨緣消舊業」了,而沒有再造新殃。那麼我們眾生是一定會遇到,那麼這時候叫隨緣,可是,不一定用放下的態度,所以沒有消舊業,舊業還在。那麼我們又會逃避或者是貪迷,所以又再造新殃,所以沒完沒了的六道輪迴的因素不間斷加碼,沒完沒了的六道輪迴的苦的境界不間斷在重複,就這麼一回事。
所以,會與不會佛家講得很簡單、很清楚,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旦你學佛沒有依戒得定、依定開慧,事實上,這還是方便說了,戒當中有定、慧,慧當中有戒、定,所以才有所謂的道共戒、定共戒這一個闡述,如果我們把這些又當作是一種解釋,一種資料、一種知識的傳習的話,我們這三個字又不起作用了,所以它都在它本身的義理上去考量,而不在這一句話怎麼講。
所以,前一陣子,乃至於最近,乃至於更早前啊,諸多學員不是都有去驗證了嗎?「法非定法」這件事啊!正男也驗證啦,嘉財啊,也去驗證啊,只是你們驗證到,要透過它做一種警示吶,不是我驗證到就了數了。比如說我用腳去踢牆壁,我驗證到「會痛」啊!下次還去踢,還是痛啊,我不斷驗證這件事情,一直痛啊,這不是佛法吶!佛法「你踢一次,你不再踢了」已經是算是很低等的了,你知道嗎?你說為什麼?世間人講什麼?「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佛法不來這一套,佛法是不經一事就長多智,因為你的自性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不需要經歷事情。
所以,佛法不是經驗法則,經驗法則是知識常識,佛法是智慧起用,那麼這時候「智慧」兩個字相對於知識常識要去分野出來。那麼智慧就從「定」來,為什麼?我剛剛講戒定慧,因為只要你最後從事一件事情沒有開智慧,它就不是佛法,哪怕你讀得了三藏十二部了,你沒有開智慧,它還是不是佛法。所以,禪門的標準很高吶,它說:「不識本心,縱說得十二部經藏,亦是魔說」還是魔在講吶,那如果用這個標準,我們世間現在七億的佛教徒大概剩沒到三個是什麼?扣除掉三個,大概其他都是魔了,你知道嗎?那好說我們這一批魔也願意往佛法去學修,也還不錯,所以還值得欣慰,只能這樣子。
所以,一定要用超高標準去設定自己,我們的人生那個萬象更新才會每一個新都是越來越好、越來越好,那是「∞」無止盡的符號,好到你無法想像的好!學無止盡、止盡無學,那到止盡無學的時候,也就是無量,所有都是無量,而沒有任何界限,你壽命無量、智慧無量、福德無量,福、慧皆無量,壽命什麼都在福裡面嘛。所以為什麼濃縮叫「福慧雙足」?那一個具足圓滿就叫做無量,所以,學佛是這一件事情,不能把它搞錯。那麼這件事情很抽象,可是我們要把它具象化的去理解,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量,剛剛前面講的,如果你善於把你的心量不斷拓寬,用這個標準,你就會慢慢契入戒定慧三學,慢慢契入,還不一定達到。
那麼戒定慧三學在我們還不是一而三、三而一的生命契入狀態的時候,它階段性有所次第,這一個次第就會有那個所謂你們講的刻度表、漸層,慢慢的、慢慢的,那可是這一個慢慢的學修,我們又不能訂得太早想看到所謂的成果,畢竟求好心切加個「心切」就會亂事,事緩則圓。連世間法都是這樣吶,前幾天我看那個公車,那個走馬燈也都有「事緩則圓」,當然,它在勸前面開車、後面開車的,緩一點、緩一點,對啊,可是你看,世出世間法它是一、不是二嘛。所以佛法契入不二法門,你就自在人生,你在生活上任何一個人事物,你都可以「起觀照力」、「返聞聞自性」,那當你「返聞聞自性」這一個理路訓練得了,你就有辦法「性成無上道」了。
所以,一般我們口中在講的,多數口中在講的「返聞聞自性」都不是返聞聞自性,都只是一種反省!那反省跟返聞聞自性的落差又相當大,你一個反省的人,不一定有戒定慧三學,有戒定慧、聞思修等濟的反省,他才叫做返聞聞自性,因為他要聞道回歸。那也就是交光大師講的「捨識用根」、馬鳴菩薩講的離言說、名字、心緣相,要做到這樣子,才有辦法返聞聞自性,換言之,他不用心意識了。那我們反省,一個人在反省,他還有心意識,也就是他還有用他的意識心在做「考量」這一件事情,「唉呀,我這樣做會產生這樣的弊病,這樣做會產生那樣的好處,我應該怎麼……」你看,這整個過程是不是你們世間人講的邏輯,一旦落在邏輯思惟,你的戒定慧三學就沒有等濟了,那個慈濟那個「濟」,幫助的意思。你就把佛法一個整然的生命狀態切成了世間的分析法了。
所以,要透過這樣的學修不是不行,可是很不容易。可是,又不行不用這樣的模式去應對現在二十一世紀的地球人的學修,因為已經習慣了好幾世紀的這樣子了。所以,「習慣好幾世紀」什麼意思呢?你說:「師父,我們這輩子才出生啊!」對不對?那個二十世紀……咦?有的有參與啦,那個十九世紀沒參與嘛,對不對?那些十八、十七都沒參與啊,那怎麼好幾世紀?因為你有可能過去也在那邊當人啊,所以你也在那個文化裡面訓練啊!習氣很可怕的,阿賴耶識田種子只要起心動念就種下去了。要想一下,那你想一個粗的念頭,你想出來一個念頭裡面,已經具足了一秒鐘二百一十億,二百一十兆個念頭了。你看,你生生世世每一秒都在鑄下二百一十兆個種子,那這些種子都是錯誤的,那來到這邊、這一個時代,當然亦復如是啊!你開花結果都是這一類的,所以不容易的原因在這邊。
所以,唯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自己的念頭鎖在「一」上面,你才有辦法革除這些過去無量無邊的這些所謂的染業種子的現前。那麼你才能革除而已,你還沒有完全斷掉,因為它沒有長出來你就斷不掉。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座底下已經在你的阿賴耶識田裡面一直種、一直種了,那麼這一個也叫做識變,剛剛前面講心現識變,識變的範疇,一旦這些阿賴耶識田的種子不斷在產生,你識就在變。所以,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因果世界就出來了,世界微塵,世界的萬象萬化就產生了,因心成體,也就是說這個識變產生的,所以心現識變。
那麼學法這些人間的小苦小難要解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你要把目標訂得那麼高,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二六時中,你的對待都在導歸這一個點的時候,你自自然然世間你們能夠講出來的痛苦都不存在了。我們只要能講出來的痛苦都小事嘛,很多是講不出來的,什麼是講不出來的?你不能成道的痛苦,你們有沒有想過?「師父,我好痛苦哦,我都不能成道」這樣子,「師父,我都不能明心見性」對不對?尚且「明心見性」是什麼都不知道,你大概也不會有明心見性達不到的痛苦啦,目前為止,那個大概是阿羅漢的功課。
那我們有沒有可能在這一輩子成就阿羅漢?當然可以啊!存乎一心嘛,那還是回歸嘛,你要成就阿羅漢,你就要把目標訂在六度萬行。為什麼?取法乎上,僅得其中!阿羅漢只是放下執著,他不一定去執行六度萬行,所以他無所住,他不一定行於布施嘛。那麼你把標準訂在「無所住又行於布施」,你很容易就超越阿羅漢啊!那時候就成就「菩薩」,可是你不一定能夠成就「佛」。那時候你還得再把標準訂高一點,叫做清淨、平等,你要把它訂在平等,因為「覺」比較抽象,所以降下來一格叫「平等心」,平等心就是沒有分別。完全沒有分別了,你就超越了。那麼這一個平等心遠勝過所謂六度,那當然啦,如果會的,一即一切,華嚴學修「一切即一」的方式理解,平等裡面具足六度萬行,六度萬行裡面也具足平等,那麼前提是講當我不會修的時候,也不能離開這一個方針、方向指導原則。
在人世間諸多的苦難,只要把握住這一個起心動念,統統可以自自然然的化解。那人世間的苦難不出哪裡?事業的啊,身體的啊,智慧的啊!事業——財嘛;身體——健康嘛;那還有智慧嘛,解決煩惱、憂慮——法布施嘛。所以,從三布施,六度萬行的第一個就解決了,後面都不用吶。所以,很多人來請教問題,我們常常講說如果你是要尋求解決人世間的這一些需求、滿足,那就再簡單不過啊,除非你是要超越六道輪迴,還有一點難度啊,對不對?一點啦,一點點,為什麼一點點?上面還有更難的嘛,那你要超越十法界,比超越六道輪迴更難啦!超越十法界之後,你還得要去作佛,圓滿佛,那又是一道功夫啊!
那個無功用道的功夫不是容易的事情,你說:「師父,無功用道就是不用努力就辦到啊!」問題是我們習慣努力了啊,我們習慣要啊,那你那個無功用道就永遠沒辦法體會啊!那你說:「好吧,那既然這樣,那我就不要好了」,我就不要,我就開始懶散啊、怠惰啊!那你不要忘記,你現在在六道輪迴,那六道輪迴陡坡逆水行舟,你不努力還得了,那你到底要努力還是不努力?法非定法,你當下就要去面對它,也就是說依現在大家如果今天早上有照鏡子說:「去年我有沒有煩惱?」。煩惱只要有的,你們都要努力,你懂嗎?那不努力的學修就是完全沒煩惱。比如說你今天初一嘛,早上照過鏡子:「我今天有沒有煩惱?」有,就要努力啊,今年你的設定都要努力啊!努力到你沒有煩惱。
你沒有六道輪迴的煩惱還是要努力啊,那時候努力什麼?這時候六道輪迴的眾生努力「放下」,懂嗎!這是有分析法的講法,到了你超越六道輪迴,你還得要努力一下「提起」,要不然你就會被釋迦牟尼佛罵,罵你們叫「焦芽敗種」,那現在不會啦,因為現在我們還沒達到阿羅漢,那是世尊罵阿羅漢的,不是罵我們芸芸眾生吶,我們還沒資格被罵,懂嗎?很多學修者一樣啊,亦復如是,這時候是世尊啦,釋迦牟尼佛祂有時候說稍微學個一兩下,就頭痛一下還是什麼、身體不舒服一下就:「魔考了,魔考了」,對不對?哪個魔要來考我們啊?對不對?還自己瞧得起自己,魔考!什麼時候天魔波旬會來考驗、障礙?是我們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的時候,在那邊正要超越,還沒超越,正要超越,祂這時候會來障礙,那叫魔考,那請問諸位,現在人道都還不一定下輩子可以做人,誰來考我們啊?
所以,學法要務實,坦坦白白的、老實的面對自己。那一天跟幾位同參也在分享學法的門道,「老實、聽話、真做!」,那這一個事情是在學習者那一邊,只要學習者這一邊沒有這三個條件,他永遠學不會。再高段的老師來教,佛菩薩在我們身邊直接來「個別指導」,統統沒辦法。那「老實」又不好講,眾生又不好理解,後面那一個「真做」也不好懂,為什麼呢?因為我的經驗是常常說:「你不老實」,人家就會跟我說:「師父,我很老實。」會自己說很老實的啊﹗那你怎麼……?因為那個的價值標準不一樣,它的高度標準不一樣,所以不要論「老實」了。那這時候說……常常也說:「你為什麼都不努力做?」「有,我很努力!」真做嘛﹗那有時候他們也說他們都有在做啊,那為什麼又老實、又真做,結果人生都這樣子浮浮沉沉、七零八落?這表示是錯的,所以「真做」又是自由心證了,你看。所以這時候從哪裡開始?這時候有一個就沒辦法反對了,我說:「你不聽話。」「師父,我很聽話啊!」那就叫不聽話了,你看,對不對?我如果說你不聽話,你在我面前應該說:「是!是!是!」這才叫聽話嘛﹗「師父,我很聽話!」馬上驗證出來啊!
現在人學法很麻煩的,言詞……以前「佛教」解決了,現在叫「佛陀的教育」,佛陀是什麼?「智慧覺醒圓滿的人」的教育。那是什麼教育?不懂!「自性覺醒圓滿的人的自性圓滿的教育」你看,就要一直解釋、一直解釋,一直解釋,因為現在人對那個文辭已經濫用了,意識型態嘛﹗所以你們就知道為什麼要依義不依語了,因為依義不依語就沒有藩籬了。那麼「依法不依人」,依照它的理路,不要依照一個人講的算。
那麼後面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大家比較不好懂,學法不了義是什麼?世間的福報叫不了義;沒辦法讓你提升的叫不了義;沒辦法依你現在的層次,建構在這一個基礎提升的叫不了義。比如說講一乘圓教,你現在連善都不認同,卻對你講一乘圓教,這時候相對於你就叫不了義。而若這時候在你不能認同善的情況下,引導你去成善,那這個過程就叫了義,可是結果叫不了義。那麼了義是什麼意思?真正佛法的了義,就是直了佛道叫了義,出六道輪迴還叫不了義。六道輪迴之後還有四聖法界的一種不能圓滿叫不了義,所以,出十法界算是開始了義了,也就是說法身大士,你要做到法身大士,開始了義。為什麼還要開始了義?因為還有四十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未散盡,所以還不究竟,可是它的作用已經等同妙覺如來。所以從這個角度叫做開始,開始也等同了啦﹗可是它的了義是不圓滿。那麼學法要把目標訂在那邊,那越高的,底下的問題就越好解決。
那麼最後一個是什麼?依智不依識!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那麼要把八識轉成四智,這不好懂,那佛法無量善巧方便,它也用著我們眾生能理解的用詞,雖然不圓滿,可是還是可以去講。即便佛法是「不可曰」、「不可曰」、「不可說」、「不可說」,可是,它的「不可曰」不是不負責任的都不說,它只是告訴你,不能執著在這些文字相。所以這四智、八識,八識就被比喻成什麼?勉強可說的情識作用,叫做不理智、感情用事這一類的事情。可是,這個不圓滿,不能圓滿形容八識。那麼把這一個不理智改變成理智,所以依智,理智,這個理智大家好懂,可是也是方便說,因為「理智」兩個字不能圓滿的具足代表四智。三明、四智、五眼、六通,那是我們的本能,可是亦是方便說。
所以當年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最後講:「如果有人說我有說法,就是毀佛謗法。」不懂的人就會說「怎麼佛陀講話顛顛倒倒?」祂就是要破你的執著。所以從這一個高標、極高標的佛法的角度來講,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都叫做戲論,戲論吶﹗你看,那不就全部否定了嗎?可是最後講一乘圓教的時候,法華涅槃,才叫真說,前面的統統叫戲論。為什麼?沒辦法,因為眾生的層級太低了,祂必須花那麼多時間來鋪陳、扎根、奠基礎,把他的涵量往上提升。提升了四十幾年,對不對?最後法華涅槃才八年,也就是說,四十年最後才能夠開始講真話。
那你看,當年講真話之後,講真理啦﹗真正的真理,一乘圓教之說的時候,猶有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退席。那你看,為什麼跟了祂四十幾年的學修者、門徒,會到最後還否定,然後這一個否定怎麼辦?一否定了,你就退轉了。那麼這一個退轉來自於我們眾生「以有思惟之心,去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尚且「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所以非常可惜。所以這也就是說菩薩最大的障礙就是「疑」,懷疑!那麼菩薩最大的善根也就精進,換言之,有懷疑的人他就沒辦法精進。
所以,我們拉到菩薩道來講,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持戒,持戒裡一定有布施,布施不一定有持戒。那麼後後勝於前前,換言之,六度萬行只要你講到後面,都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這是依次第學修來講。所以,很多人不能瞭解為什麼常常要講「布施」,布施、布施,一直講布施,就是因為你只要沒有布施的基礎,你後面最末端的般若智永遠達不到。所以,布施一定要布施到習以為常,都不用想,只要應到機會就布施。那當然它的布施就不是那麼小層面的物質有為的布施了,它關係到你的心量的布施的問題,所以只要你遇到布施到變成你的人生本來就在布施的時候,你那時候真正的戒律,你才有辦法吻合。而不是說我們學佛者常常去找法師來受戒啊﹗受個戒,然後做了儀式就等於是了﹖不是那樣子。而是要真正的,真正的這個持戒才有辦法。
那真正的持戒就要吻合回來心性了,那麼因為我們不懂得心性是什麼,所以常常透過修德的運作,最後達到圓滿,它才是性德的流露。所以性德不用修,無修無證。畢竟嘛﹗道本圓成,不用修證,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所以,在四修德的過程就很重要了。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乃至到普賢菩薩的「大行」,前面的文殊「大智」;再前面的觀音「大悲」;再前面的地藏菩薩的「大願」;這個就很重要。
所以你看,又從那個「大願」開始,我們前面是不是講「菩提為因」,所以,一個不發菩提心的人,他是不可能成佛道的。而這一個發菩提心又不是跑去佛前在那邊發誓那個意思,不是,這是真正在我們生命的運作體系裡面真實流露出來的菩提願心。剛剛有講,直心、悲心、深心不好懂,把它全部轉化成一句話,也就十方三世佛共同的一個總願,叫做「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從方向上來講,換言之,你沒有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胸懷,你就那個真誠心沒辦法、悲心沒辦法運作出來,深心你也沒辦法。所以你就很難理解阿難尊者講的那句話——「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你就沒辦法去報真正的佛恩。
那為什麼他只講報佛恩呢?因為佛代表著一切眾生的福慧雙足,所以他講「是則名為報佛恩」事實上已經就講盡了所有一切報恩的極致。那佛家是不是又常常分析啊,有所謂的報父母恩、報師恩、佛恩,還有報什麼?國家恩啊!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他就以一個佛字來代表了它的總合了。那你如果不將此深心……,不是這個身體的「身」,是深度的「深」,……奉塵剎,為什麼不講身體的身?因為身體會變化,會生滅,你內在那個深心不會嘛﹗所以你一旦達到了深度的那一個信願之心、度眾之心、慈悲之心的時候,你這時候轉化成任何生命型態,也就是這個身,不同的任何生命型態的身,你都是保持那一個深心的,所以你才有辦法真正達到真實究竟的報恩的一個理路。
所以,如果你瞭解到這一個層次的報恩,你會發現我們世間人的感恩好像都有點虛偽了,那個沒辦法去概括,那常常是一種情識作用的恩,而不是一種真正的依四智運作的一種恩,所以,上報恩即已解決了一切的眾生苦難。所以,你有這一個能量的時候,你在這個人世間,就沒有所謂的諸多苦厄可以牽制得了你,這也是我們常常以前勸著人家,有機緣去算命的,曾經算過命的,人家曾經算過你人生缺貴人的,不要傷心了,你現在知道了,人生要發願做別人的貴人,不要去期待我人生多貴人。人生多貴人,從事實的自現境上來講表示什麼?我們人生多缺乏,我們自己不圓滿,所以需要外在的貴人來幫助我。那麼如果你自發願是一切眾生的貴人的時候,你這時候怎麼會期待有貴人?不會了。
所以,當你自發願要當一切眾生的貴人時,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這時候各方面的能力,都會經過你的這個願心的最高指導原則而去運作,所以你的布施乃至於到般若這六度萬行,統統會不間斷的去運作,這時候就是一種願力的推動,而不是眾生的進步是一種貪婪的換取,不是了。那願力的推動就會不疲不厭,就不間斷。那麼符合這樣的時候,你就在往菩薩道、佛道成就了。所以,當然你發願成為一切眾生的貴人的時候,這時候即得龍天護持、諸佛護念,所以你這一個人在這一個世間,這個世間不是只有這一個地球,我們講的是這整個不同維次空間的運作,你都不會有任何閃失。就算有的話,也是過去生的業力現前,你沒有苦受,你還可以借那個力(業力)使力成就願力。所以,借業力使力成就願力,你還是向上提升的,所以你還是沒有苦。
所以,真正的學佛要往這一個願心去成就,發菩提心,那麼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才有辦法去符合後面的規律,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才有辦法真正去運作。那麼如果不是的話,我們是基於自身的貪念、欲求運作的話,我們煩惱無盡誓願斷是斷不了的。而且人家提供給我們方法斷,我們也是不願意的,因為我們有欲心。有欲心的人心浮氣躁,心浮氣躁定不下來,所以,定不下來他就不會去守持住「一」、專注。所謂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修定的意思。
所以,先不求開慧,開慧是依定成就的,如果我有定了,我隨時有慧,只是你的慧的層級不等而已。等到你有真正基本的定功、基本的慧出來,那個時候叫開悟,開悟的時候,你才有辦法真正去法門無量誓願學。否則,一個有欲心的人,他怎麼樣?「眾生無邊誓願度」是被擱在一邊的,那他的「煩惱無盡誓願斷」也會不能理解,所以他一味只想要去「法門無量誓願學」跟「佛道無上誓願成」。殊不知「佛道無上誓願成」是自然的事,「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要有條件,所以,他這個條件不具足,就會讓他在學佛的過程越來越混濁、越來越糾結,所以得不到真實究竟圓滿的受用,這時候就可悲了!
新的一年,也期望諸位在有機緣接觸到所謂「一乘佛法」真實究竟圓滿的佛法的機緣下,去力爭上游,去把握住。在二六時中,也就是說你們二十四小時當中,時時刻刻、物物、處處、人人當中去反躬自省,依法來對應。只要我面對的是產生困擾、跟法不一樣的,我就是錯,我就要把我自己的知見丟掉,把法塞進來。那要做到這件事情,勢必我平日要去長時薰修「法」,對不對?那如果我平日長時在薰修這些所謂世間的境緣的運作的話,我自自然然「法」就薄弱,所以我那個時候要依法也依不到,也依不起,最後還是茫然。所以,學法終究還是要善於規劃時間,翹翹板原則嘛﹗也希望諸位能夠在生活當中見縫插針綿綿密密,去把自己能夠掌控的時間,非確定因素以外的時間,統統投諸在法的薰陶裡面,你們自己的人生的這些柴米油鹽醬醋茶,自自然然會得到真實究竟的改善。那時候「識得一,萬事畢。」走一種事半功倍的路徑,而不要重複那些事倍無功的生命狀態,那很可惜!
今天先講到這邊,看諸位有什麼疑惑沒有?等一下好像還有事情。今年有什麼疑惑嗎?沒有?等一下還有福袋要發給大家。
紋宏師兄:在今天這樣大年初一的一個難得的機緣裡面,一覺元也準備了一份小小禮物,藉著新春跟各位同參結緣。我們今年準備的是福袋,這個福袋是師伯母、小妍老師與浩琪師姐三位一起發心準備的。各位看到這袋子外面的圖案是「極寶」,這些都是手工縫製,所以非常非常精美,福袋裡面有一個水晶球以及水晶座、還有一枚銅幣。這個水晶和外面坊間的水晶也有點不太一樣,我們也都習慣了水晶看起來是透明的,但這個福袋裡面有六大類的水晶:第一種叫做「兔毛水晶」、第二個叫「白水晶」、第三種水晶叫「鈦晶」、另一種水晶叫做「髮晶」、還有其中一種水晶叫「綠幽靈」、第六種叫做「異象水晶」。這六類的水晶都有它一些功能,水晶也是佛教的七寶之一,佛教經典常提到琉璃啦、水晶這樣的一個代表寶物。所以今天在這樣一個大年春節的氛圍裡面,我們就選用水晶來跟大家結緣。其實每一種水晶它都有它的一些本身材質上的功能,我打個比方,兔毛水晶它就有一些能量調理的功能,例如我們氣血不順,這個兔毛水晶就有這樣的功能。白水晶就有淨化的功能,各位知道白色的它就有淨化我們磁場的功能。像鈦水晶就有招財的功能,各位如果拿到了水晶,可以去瞭解一下它的涵義。我們等一下發的時候是由 師父上人親自發給各位,各位知道在我們這裡結緣的水晶,不是只有它的材質,它還有 師父上人的正量在裡面,所以它非常非常的殊勝。請各位回去也好好珍惜這一份禮物,在外面有錢你也買不到。水晶除了材質以外,本身還有一些表法的意義,這部分恭請 師父幫大家開示解說一下理路?
師父上人:這個福袋為什麼要用「極寶」呢?「極寶」就是一個太極的一個形象,它是個寶,為什麼?因為我們人常常處在一種困厄、對立、矛盾的一個狀態,希望你們今年拿到福袋,看到極寶的樣子的時候,你要常想到要「陰陽調和」。那麼陰陽調和我們以前也常跟諸位分享過,遇到不好的事情,「不好」叫做「陰」,用「陰」來代表,那麼每一個人的不好不一定一樣,對不對?有的人對他來講叫不好,對我來講叫好。比如說喝咖啡,有的人喝到很苦,所以說:「怎麼有人喝這種黑色的東西?」那有的人就超愛喝咖啡的,說喝咖啡是一種享受。所以你看,同一件事情,它決定陰、陽是不一樣的。
那陰陽調和怎麼做呢?就是說你們人生遇到不好的人事物,你用寬懷的心量去接納它,用平靜的心去對待它,你就在調和了。但是當你遇到好的人事物時,你又不貪著、迷戀,你也在調和了。所以等於說,遇壞的接納,遇好的不迷戀貪著,你的人生不斷這樣子訓練的時候,你這一個人的能量就是一種陰陽調和的能量。所以,陰陽調和的人他就能夠天人合一!那天人合一的說法好像只存在於武俠小說,其實不是!天人合一就是你的生命狀態回歸了你的真體性,也就是說佛家在講的「見性」,你沒見性的人,你天人不合一的。那它用一個「天」來代表,不是只有天道的意思,不是。天,事實上,天、地、人,常常用這些數字(表法)嘛﹗
那先講一下為什麼這個福袋是三位同參一起努力去完成?這有一個表法,希望大家理解到就可以常常在生活當中省思,「三人同心,其利斷金」,也就是說六和敬,這一個也就是佛家在講的「六和敬」的義理。一個團體,那當然佛家用四人為一眾,只要四人為一眾的相處秉持著六和敬,這一個天下,我們這一個地球就不會有災難了哦﹗你看那個正量多大!那換言之,你們就可以反推論回去,現在地球沒有半個六和敬的和合僧嘛﹗對不對?所以地球的災難不間斷。那學法的人要有一個氣魄,它不能靠別人啊﹗他要知道對的,自己就是勇於去落實啊!所以也希望諸位拿到三人的部分你們要常常提醒自己,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秉持著六和敬在跟人相處、交往,那如果有,它就產生作用啦﹗那又看到極寶提醒你們,這一個極寶應該是飛天極寶,飛天極寶!飛天啊,跟天人合一有關係,你看,那麼要陰陽調和的意思。
那裡面有珠跟有銅幣,一般用銅幣。「珠」在佛家代表智慧,也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為什麼它又有「不變」之理?因為智慧來自「定」,戒定慧的定,所以它有定,它就不變啊﹗那「不變」開智慧,那個智慧就可以應萬變啊!所以,希望你們看到這個珠的時候能夠提醒自己,它的表法在勸你們諸位日常生活當中不要亂方寸,凡事遇到要冷靜,要平靜,要訓練禪定的功夫,要去往智慧的生命狀態提升,那麼這時候「慧」就可以圓滿了。那銅板代表著「福」,銅板不是說你看到錢要想著怎麼賺錢哦﹗或是只是在那邊想著貪福。你要知道,所有的表法都要告訴你正確的原因在哪裡,所以你看到那個銅板的時候,你要提醒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也就是說假設今年它跟著你的話,那麼你今年有沒有隨時隨處在提醒自己「布施」這件事情?畢竟,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所以,裡面的珠跟銅幣就代表著福慧圓滿的意思。
剛剛解釋了那麼多那個珠,為什麼?因為那個珠特別大,這次的不是那個小小珠,有沒有?那為了怕大家誤解是玻璃彈珠,所以剛剛紋宏花了一些時間在告訴你們,那個什麼水晶珠啊、粉晶、髮晶……等等。同時也告訴你們一件事情,這個天然水晶每一顆都是獨一無二的,那獨一無二就是華嚴教海裡面告訴著諸位:「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每一個人都是最特別的自己,不需要跟人家比。」所以,當你看到那個水晶珠是我大嫂費心去一顆一顆精心挑選,你就要想到,我們圓滿自己,往自己的本分去扎根就對了,外在的境緣無需去做太多的比較。
為什麼呢?生命本然是平等的,可是,來到這個十法界、九法界、六道輪迴,為什麼常常眾生喊著:「不平等」?是因為他錯解了,因為他看到了沒有齊頭式的平等,他就以為不平等。事實上,齊頭式平等是真不平等,齊頭式不平等是現象過程當中的平等,因為立足點平等。為什麼呢?因為立足點平等的前提之下,關乎到一切眾生有的比較努力成長,有的不努力。努力的當然比較能得到嘛﹗不努力的就得不到,所以上面就有參差不齊了。所以,如果這時候把它砍平,都要求平等的話,那是不是就反而不平等了?因為那就打破了所謂的因果理路,因果理路就是自然法則,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樣才叫平等。那如果種惡因也得善果,那種善因固然也得善果,那那些還沒有究竟圓滿的善因之輩,你覺得他會不會很嘔!很怨!這樣世界就亂了。
所以,從每顆水晶珠的獨一無二也就是告訴大家:要成就自己,讓自己這一朵花開得最漂亮。所以,在華嚴裡面的學修教育的境界來講,永遠沒有第二名、第三、第四,沒有,它永遠只有第一名。每一位眾生、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第一名,都是有他的特色。那個水晶珠有這個意思,希望大家回去可以看。那又為什麼多一個座子呢?因為有的人習慣拿出來看看,怕它亂掉,所以有座子可以擺著讓你在那邊欣賞。那欣賞不要歸欣賞而已吶﹗欣賞說:「哦,我如果有更大顆的,不知有多好?」不是這樣。欣賞的意思就是剛剛那些表法意義你要常常舉外明內,就好像你們這樣學到了,你們就知道明天初二或是今天下午有人要去走春的、拜拜的,對不對?你們就知道了,你們去廟裡面拿香是舉外明內,不是搶頭香的,是有它的表法意義啊!
為什麼那個座子要擺出來看,你知道嗎?因為我們只要沒有外,就忘記了「明內」這件事情,眾生健忘嘛﹗我們有時候有惰性、健忘,所以常常要依視覺看的、聽的再來反思。換言之,用淺白的話,叫做「常常提醒自己」啦﹗自己就是那一顆珠,我有沒有像擺在座子上那麼定?有沒有像那個珠這麼的透亮?要常常去反省這件事情。然後我有沒有像這一個珠去發展它獨特的特別就好了,不去跟別的珠比較。
這個福袋有這些理路,希望大家能夠在今年去受益。不然,你期待一隻極寶會去保佑你嗎?那它有沒有保佑到你?你若會剛剛我說的那一段,它就等同保佑到你了,因為它幫助你開啟你內在的正能量嘛﹗現在人習慣用「正能量」,對不對?你就開啟了啊﹗那你有正能量,你的磁場好,你的命運當然變好啊!那你最後的結果變好,跟它有關係,所以你要回過頭來感恩它,因為眾生嘛﹗我們剛剛講,一個善學的人在一切境緣當中,唯獨自己是學生,一切境界的現前都是諸佛菩薩大權示現。所以由此可知,極寶搞不好也是什麼菩薩再來,對不對?裡面的珠珠都是吶!然後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則現什麼身為之說法。所以,當你看到一顆水晶,才會長養出這個精進學修的態度,那它就應以水晶珠身為之演說法。所以它比我高竿多了,我還要講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半,現在聽一聽,可能回去:「咦?師父講什麼?」忘光了!然後將水晶擺回去一看:「哦﹗它一直在叫我以不變應萬變。」你看,多好!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