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50125 台北明覺法堂【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Taipei, Taiwan on January 25, 2015】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9-02-17 | 992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時間:104125  14:00~15:30 

地點:太極藝術教室(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202)

  

紀錄組恭敬整理

  

佛言:「眾生以有思惟之心,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佛經裡面又有講:「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三乘聖人尚且如是,更何況爾等薄地凡夫。

 

從這一個理路上我們就知道,原來學習靈性的修為這件事情,並不像我們一般所謂的,制式的這一個學習路徑跟概念一樣。古印度跟我們老祖宗,中國的老祖宗的教學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常講這是東方的獨家、獨門,而西方比較缺少這一個所謂的生命成長的理路。西方比較從知識常識的增長上去運作學習,而我們東方比較從「開啟自性本有的智慧」的學習路徑去深入。這兩個學習的目標不一樣,它的方法也就不一樣,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基本上不太容易能夠搞清楚這一件事情,常常用著自己的思惟,在理解古聖者的這一些義理,所以來到我們這邊,用著自己的思惟也就會扭曲、也就會錯。

 

我常勉勵大家,去用一種印證法,如果我們的人生的果報總和是我們所喜歡,而且是滿意的,那麼可能我們的所有的這些觀念、思想、行為、態度也就是正確了,因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嘛。所有的一切結果必來自什麼?原因啊!原因對了,結果就對;原因錯了,結果就錯。所以這一個理路,古聖者常常勉勵著我們,但是我們現在為什麼多數人都不會了?因為失傳了,失傳了,訛化了。現在的學人,古時候叫仁者、或叫行者都好,也就是說,一個真正要往解脫路徑的生命成長路徑去努力的人,我們統統稱他為學者、行者。那來到這一個時代有所斷層,而苦無出路,因此只要我們遇到的,我們就會盲目的去接納,但是遇到的對象又不甚正確,那在這個時代,基本上百分之……以前我們常會講百分之八十,可是現在大概再去體會一下,大概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錯誤。

 

因為環境也錯誤,我們的知見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眾生的知見基本上幾乎達到百分之百錯誤啊!為什麼?要不然你就有:「我的人生是對的」這種感覺嘛!那「對」從哪裡算起?就以覺悟的路徑來講,對是從「出輪迴」算起喔!不是說在人生有一點點,最近比較賺的錢比較多,所以對了!身體稍微健康一點,對了!不是這一種小福、小報的對吶!這一種來得快,去得也快,可來可去啊!常常來的少,去的多,所以才有所謂三惡道是六道輪迴的家鄉的說法,頭出頭沒!而那三善道也只是出來一遊而已。那這一個一遊是多短暫的時間呢?你們出國少說也至少五天吧!但是這個三善道出來的感覺卻像兩秒鐘這樣耶!你們現在做人,跟這些所謂的三惡道的時間長久來比,好像只有兩秒鐘就回去了。當然啦!這只是比喻,不是叫大家往這個路徑走。搞不好一斷氣回到了地獄的時候,你地獄的朋友說:「你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其實你都還沒出去啊!才看到你的頭伸出去而已,腳都還沒抽出去,你就回來了。生命有這一個問題在啦!那麼也就是學習的理論、方法、跟方向都搞錯了。

 

那一天,為什麼我剛前面講說,眾生以「有思惟之心,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呢?那一天,有一位同參的先生來協談,然後就在討論《了凡四訓》,我相信有在學習成長的人對這一本書都不陌生。他馬上就提出一個問題說:「老師你叫我看《了凡四訓》我也看了,可是我有一個疑惑?」「什麼疑惑呢?」「這個裡面有很多道理實在叫人難以認同啊!」「為什麼呢?」「為什麼他那麼要求一個福報,才要去做善事這樣,做那三千件善事,一萬件,未免也太功利!」

 

說了凡先生太功利這樣子啊!我心裡想說,人家尚且還為了得福報會去做善事,你還不要勒,可是你要得福報啊!你又不要做善事,你不是更功利了?是這一回事。那我們把這些善書用「眾生有思惟之心去測度它」,你看!扭曲了,扭曲了人家的本意,人家不是要教我們「功利」這一件事情。當然我就跟他解釋,當時了凡先生寫下《了凡四訓》,並不是為了要炫耀他的經歷,他的文筆,並不是這樣;而是他體會到了人生的這一個因果理路,是這麼切切實實的。在他年輕的時候並不為知,可是一旦他知道了,他想說孩子也會長大啊!天下父母心,總是希望下一代勝過我們這一代嘛!所以他就要把這些經驗法則記錄下來,然後傳承給他的孩子,去警惕他們、督促他們、乃至於引導他們令其明白,明白什麼?因果不空這一件事情。

 

所以一個未趨圓滿的人,他難免內在都離不開所謂的貪瞋癡這一件事情。因有貪瞋癡,所以才要多做一個引導,你喜歡貪,你貪得到,可是你要用如理如法的方法,你才真正能夠滿足那個貪得到。久而久之,你的貪也就在這個妙法裡面,漸漸不貪了,因為你發現原來就是這麼奉獻就會有嘛!那為什麼我們想貪不肯付出?因為我們忘記了,原來奉獻本來就會有,「本來」這兩個字失去了,所以我們眾生就會活在「對法」上去運作人生,而「對法」就是一種錯知錯見。

 

從這一個例子裡面,我又回想到以前遇過一些同參,常常不知道在茫茫大海裡面要怎麼學修。然後也常聽親朋好友叫你們只要遇到不如意,就讀哪一本經,難免都有這種情形啦!那你們也常聽到有一本經很聞名,就是《地藏王本願經》。以前我遇過一些同參他說:「那個某某學佛團體真是了不得,說我業障深重,所以叫我讀《地藏本願經》,我看了沒幾頁根本就不想看了,為什麼?因為太可怕了!人生這麼可怕,我怎麼敢看下去?那個太可怕了!不要叫我讀那個東西,看了會怕啦!」你看,看了會怕不要讀。後來又勸他讀《無量壽經》、《彌陀經》好了,形容極樂世界的美好,他又翻了幾頁又不肯認同說:「那個太離譜了!」為什麼太離譜?「哪有這麼好的世界?」好的也不要,壞的也不要,你看我們眾生就會選擇喔!用「可怕」其實是要督促我們不要像那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看到壞人,遇到一個壞境界,是來督促我、警惕我,不要像那樣壞,對不對?但是,人就會選擇啊!那樣壞好像在詛咒我,所以不要了。然後提供好的是要直接引導,告訴你人生真的有美好的境界,叫我們要效法學習。只要這個方向拿捏對了,就往上提升了,那好的又不相信。你看,這就是眾生。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你說,這是不是百分百的錯知錯見?

 

所以《地藏經》也講了,「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無不是」吶!就統統是啊!那釋迦牟尼佛告訴著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相信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自己什麼時候才是正確的?而不是那個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從阿羅漢算起才是正確,因為他完全沒有執著了。那麼為什麼閻浮提眾生,閻浮提眾生就是講六道輪迴眾生,當然世尊當年在地球,三千年前在地球講,所以祂特指地球。換言之,地球隱喻給予擴大一點,整個六道輪迴眾生都有錯。因為他們完全的執著還沒卸除,有些卸除了少分,有些伏住了,但是並沒有完全根結,所以它還會起現前、起作用。意思是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那一個執著的根沒有剔除掉,只要遇緣又長,所以我們眾生的苦無出期的原因就在這邊,因為緣無量無邊。那麼來到這一個世代,剛講百分之八十提升到九十、九十五的惡緣,我們如果沒有一個很堅定的定性,我們怎麼可能去對治這一個世界的一個汙染?

 

尚且我們從內來講,有二十六個惡心所,才十一個善心所而已。我們常用比喻,你家的田地只有十一顆好的種子,有二十六顆不好的種子,偏偏我們在澆的水又是百分之九十是不好的水,不好的水會澆到那個多數二十六個不好的種子,你看都是那些不好的在長嘛!那不好的在長就把我們好的擠掉,擠掉並沒有消失,是被擠掉覆蓋了。你看,森林的概念我們有嘛!那個樹長大了,然後一旦開枝散葉就擋住了光,底下比較慢一點的就長不大了,對不對?那些善的就像這樣,底下的青苔,青苔在那邊慢慢的生長,然後那些不好的大樹一直在長,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學修要知道它的關鍵在哪裡?否則我們,其實經驗法則來看,我們也都很熟悉,只是我們眾生寧願選擇遺忘。所以我們現在才又在做有煩惱的人啊!如果我們生生世世是對的,經驗法則比較夠的話,我們現在就是那種沒有煩惱的生命體,這時候不能講眾生了,因為覺悟了,就不叫眾生了。我們現在之所以還是這樣,就是我們太多的這些習氣的染著,然後來到這一輩子,就是用著這些習氣在定位我們的人生,定位裡面有判斷、有抉擇,所以用著習氣在抉擇,肯定錯。

 

所以學佛其實妙藥不難,它就是什麼?「老實、聽話、真做」。老實什麼?老實就是不取巧,老實就是沒有自己的想法。一個人常常有自己的想法他就不老實了,因為有「自己的」想法,那一個自己,尚且學修要「無我」嘛!那我們還來個「自己」,在六道裡面,乃至於四聖法界以下,有那一個「自己的」狀況底下,我們就是錯的了,那所有的看法、想法當然都是錯的了。所以學修的要門,要從卸除「五見」開始,「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統統不正確的知見。那我們憑何而得知我們是錯誤的?我們不用得知,這時候講老實嘛!聽話就對了啊!聽話你就得知,不聽話的永遠就不得知啊!聽話就會想到:佛陀講的怎麼我都沒做到?怎麼我盡做的都是佛陀講的不准做的?那麼我就可以從這邊得知,原來我都是錯的。那我們眾生就是什麼?現在民主時代嘛!如果用這種講法就太獨裁了,大家又要去拉布條抗議佛陀了,還好祂不是生在這個時代啦,要不然拉布條會拉很多啊。祂們也有布條,祂們的布條是「哈達」,是祝福用的,不是抗議用的,你知道嗎?所以你看那些,你們去過西藏嘛對不對,不是樹上也一堆布條嗎?山邊也一堆布條嗎?石頭也一堆布條,然後你們下飛機人家就拿布條給你圍脖子啊,你們會不會覺得,人家抗議你們學佛的來了?相反的,人家是歡迎你們「學佛的來了」,所以人家的布條是這麼好。而抗議佛陀跋扈,這是什麼?又是我們眾生自己有思惟之心去測度。

 

那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又常常像學法律的人一樣,現在你們打開電視,幾乎犯法的,能夠犯比較嚴重的法的,都是哪一類的人啊?懂法律的人嘛!對不對?法律漏洞啊!才能鑽啊!所以可以毀佛的是那個懂佛學常識的人,不是懂佛的人喔!是懂佛學常識的人,懂佛的他就是佛了。我們現在是把佛法很冤枉的轉化成「佛學」這一件事情,「搞佛學」不能成就我們的靈性,一定要「學佛」倒過來學習它。那麼「學習」來了吧,剛講「老實、聽話、真做」,這三個要件加起來才叫做「真正的學習」。如果這三個少了其中一個就不叫學習,就叫做論辯啊!就叫做所謂攝取啊!攝取在我人生有某種目的要用的。那這三個要件統統在眾生邊,而不在佛菩薩邊,在那一邊的意思啦!換言之,我們自己在學的人,第一關鍵就是要去什麼?調化我們,生生世世不敢講了,因為生生世世也忘記了,就我們這一輩子好了,這一輩子所學修的態度,我們一定要去徹底的把它轉化過來。那麼老實人固然你聽到這樣就做到了嘛,對不對?那為什麼佛講法,當年住世的時候講四十九年,因為當年的人也不見得就老實啊,所以要講四十九年!如果當時的人老實,講一句話就解決了。但是祂也不乏遇到很多老實人,譬如說周利槃陀伽,他當時說要去跟佛陀學習,他的哥哥擔心他太笨了,笨到別人講一句話,周利槃陀伽回頭馬上忘記。

 

這個我想到前幾天你們瑜珈怡璇老師跟小妍老師講,她說這次我們在南部高雄上課,大概也快兩個鐘頭,上完課回去之後,隔天馬上傳一個簡訊給小妍老師,說:這是昨天師父講的,然後打字,有講什麼重點……什麼重點……什麼重點……打完之後,再也想不起來了,就說:「為什麼我聽了兩個鐘頭,只記得五十個字?」然後小妍老師就跑來跟我講,她有講這個、講這個,師父你講的那個什麼「真心」的部分啊,「本性」的部分,她統統忘記了。五十個字,我說:「不錯了啦!」有人五分之一個字都記不得,講兩小時,謄寫下來也要兩萬多個字,聽兩萬多個字一氣呵成下來,雖然只記得五十個字不到,那也不錯了,至少還記得啊!值得鼓勵了,對不對?那意思是說用心。再者涵量不同,所以「佛以一音而為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各取所需。那麼說法跟講經稍微不一樣,它應機而說,如果我們所謂的根底,你們講的那個善根,那個理解度只到五十分,你講的五萬分,他當然五十分以外的也都不能接受嘛!不能吸收的意思,不代表他的心不能接受啊!那這時候怎麼辦?這時候就是老祖宗的妙招啊,常常在跟你們講的「長時薰修」。長時薰修你才能夠再去理解。

 

我再回到剛剛這個話題來講,那五十個字真的懂了嗎?不一定懂吶。那五十個字是浮面的字面意義知道吶!那麼我們學過佛的都知道嘛!不是搞佛學的,是學佛這一種喔,要一直強調這個東西,為什麼?因為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因為這個時代把所有的這些聖賢的智慧,都扭曲成所謂的知識、常識的傳習,所謂老子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道日損」是學佛,「為學日益」是學者。日益是什麼?你知道越多你記得越多,裝得越多越好,這就是世間的求學問啊,它重在博聞強記這一件事情。那他可以站站講台,或者是你更有記憶力,你可以去考個文憑,然後考個文憑去學校應徵一下,然後可以當個講師,領個薪水,對不對?然後在學校當個教授又有這個社會地位,賺賺一些名,賺賺一些所謂的尊貴,可是這一件事情跟「學佛」完全不相干,是兩碼子事。那麼有可能這一件事情,還會有一些所謂的危機,為什麼?因為我們一個人還沒得定之前,一般我們講「還沒開悟之前」,我們總是有俱生的煩惱,與生俱來的煩惱,是什麼?傲慢、忌妒、貪欲。我們之所以是眾生,也就是我們有根深柢固的傲慢、貪欲、忌妒這一個因素。所以讓我們超越不了生命的美好,而在這一種六道輪迴的漩渦裡面打轉,苦無出期。

 

所以學修就要知道「方向」跟你的「對象」是什麼?那有兩方面,一個是要對治掉的,一個要提起的,所謂的放下提起,放下提起啊!那在你「放下、提起」的初階段來講,眾生以為是兩個事情,可是真正學佛的人,「放下、提起」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說我們的「執著」放下了。你看你光執著放下了,你的傲慢、忌妒、貪欲就沒有了,那時候才叫正確的生命狀態。可是這是第一級數,佛法的入學班從這邊算起,阿羅漢有了,然後那時候叫做正確的知見,也就是說一般講的「正覺」。那麼再把「分別」生命狀態給放下,放下了,這時候這個正確的知見就更趨圓滿,叫做「正等正覺」。

 

「正覺」是一切智,「正等正覺」是一切道種智,再把妄想給放下了,這時候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在佛家的專有名詞也就是「一切種智」,就是圓滿了,知道空性,也知道妙有。那麼我們從空有的角度來講,正覺就是知道真空了,那這個正等正覺他不但知道真空,而且他又知道妙有了,妙有亦是幻相,本質亦是空。那麼一切種智就是真空妙有圓滿,所謂的空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照見五蘊皆空的這一個理路已經趨於圓滿無瑕了。所以這一個圓滿無瑕當然也等同他的能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了,所以這時候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如來佛。所以如來佛不是電影常常演的那一個造像而已,如來佛就是你們的本能,你們諸位的自性本然就是如來佛。那麼你既然有,你為什麼要去往外去記很多這些啦哩啦渣的這些佛學常識、佛學知見呢?

 

在這又看到Monica,這陣子和她特別有緣,因為我之前常常勸她不要去讀經典研究所,當時我勸她不要去。當然不知道她當時會不會有點怨我,因為我的朋友都去讀了呀!大家都有追求名跟利的欲求。所以我最近常用她做比喻,我說假設她當時如果真的去唸,諸位又不認識我,然後我們兩個都同時來太極藝術,李叔叔介紹Monica大師,她是經典研究所,高師大畢業來為我們講講這個經典。然後她旁邊的我,相較之下,李叔叔就不知道怎麼介紹了?這位是一個窮藝術家,請他也來跟我們分享分享,什麼叫學佛,對不對?那麼你會聽誰的?你會聽monica講經。這個是現在社會的現象啦!我常勸著她們說,別的地方我不敢講,為什麼?因為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我們還是要去讚嘆所有這些學習佛法,跟這修佛造像外型的表法,包括出家的形象都要去讚嘆跟去禮敬。可是我們自己不能不知道,我們自己學習該何去何從?所以我常勸你們大家,如果你是要學習這些佛學常識知識的,大可不用來這邊,我覺得會浪費時間,我會對不起大家,因為我本身也沒有讀佛經,所以我知道的佛學常識知識甚少,不多。我只知道「一切經書因人說有,萬法本自人興,所以若未見本性,未明心見性,縱說得十二部經藏亦是魔說」,這不是我說的,這是禪法裡面的一些理論告訴著我們。

 

所以來這邊學,希望大家成就練家子的學習者,什麼叫練家子?就是你們人生的煩惱都可以透過你自己去解決,這個叫練家子。而不是只是一張嘴會解釋我的煩惱,不一樣吶!我們現在人遇到煩惱都會解釋:我因為怎樣……所以我有夠煩的;因為都是那個人。你看,都解釋嘛,對不對?因為……所以……都有喔,「因為」、「所以」是不是因果?你看,都兜錯了。我們現在人的「因為……所以……」的因果都不是因果,「因為他……所以我很氣……」這是因果嗎?因果是因為我,所以出現一個讓我很氣的人吶!「因為我耶」!所以我們學法不能倒因為果啊!佛家講自現境,怎么會是因為外在怎麼樣?所以你看,因為不景氣讓我賺很少錢。又來了,對不對?又倒因為果,錯了!因為我不爭氣,所以造成這個社會現象,我處的社會現象有不景氣這件事情,學佛的正確知見是這樣子,那這個叫練家子的。

 

另外還有一個叫做分析的世界、統計學的世界,也不是真正學佛的一個正確的理路,那個叫做「學術」。統計完了,那能改變嗎?也不能改變啊!所以你一定要去明因果,你才能去真信佛法。佛法是智慧之學,它是直接從智慧體性契入的,那麼,因果是在智慧之前。因果、倫理、道德,這是學佛的一個初階,也就是說這三個關鍵是「學習怎麼學佛」的那個要件,所以它不是「學佛」的本身。本來佛法到自己是不講因果的,你們知道嗎?所以也不講六道輪迴的,因為本來無一物啊!哪裡有六道輪迴這件事情?那本來無一物,你要去哪裡有因有果?也沒有。可是因為這個一乘諦,眾生不好理解,這一個一乘諦是我們已經回歸了,是說我們做夢醒來了,醒來了就沒有夢的所有了,哪還有夢有一隻老虎追著我,讓我嚇死了?老虎追我是因,我嚇死是果,哪有這件事情?沒有啊!因為你醒來,那個統統沒有了啊!那這一個東西就是我們的自性本然,淨土在講的常寂光淨土;密宗在講的大光明藏;禪宗在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大徹大悟,回歸到所謂的華嚴第五十二位次的一個妙覺果位,這時候就也無因也無果了。因為佛法有一句話叫「棄因絕果」,隨緣了緣當中,為什麼能棄因絕果?因為你回歸了。

 

那麼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是不是又相矛盾了?也不是,所以學佛要活潑,要去理解佛陀在教育眾生的善巧方便。為什麼祂最後在四十九年講完又跟所有的人說:「我沒有說啊,如果說我有說的,就是毀佛謗法。」我們現在的人怎麼認為?佛陀講話顛顛倒倒,對不對?對啊!毫無依準,對不對?沒有信用。不是這樣子。而是祂依我們眾生的習氣,習氣造成了我們的接納度不一樣,所以習氣越深的人,我們越不能去接納真的東西,因為習氣越深代表這個人越雜。所以至理至簡,至聖至純。至簡就是最簡單所以不複雜,所以我們要理解,至理,我們就要把我們自己調化的最簡單。所以佛法告訴我們用什麼方法?用「放下」這兩個字的方法,你放不下,你就不簡單,不簡單不是值得讚許喔!不簡單就是值得悲哀,因為你雜,複雜了。你複雜了,依現在量子力學家的印證,你複雜了你就產生複雜的訊息跟物質。那麼你們的定義是什麼?身體簡單,簡單是多病,還是身體複雜多病?人際關係簡單一點好?還是人際關係複雜一點好?這個好懂啊!身體有時候不太好懂,對啊!就這一個理路。所以至理就是真理的意思,至簡它就是簡到那裡你知道嗎?簡到不假思索,所以叫「不可思議」。

 

那不假思索就是棄思絕想,不要思、不要想就最簡單嘛!那我們現在為什麼雜?因為我們腦袋運轉太快,頻率太高啊!如果從量子力學家的角度叫頻率。那一個念頭的震動頻率太高,太高就產生這些所謂的微中子的一個運作的速度太快,所以就產生了你們這些萬象,也就是五蘊於焉產生了。可是殊不知五蘊皆空,它背後還是無自體性,還是空性那一個理路。那麼空性當然也就空相啊!可是我們眾生錯解,因為我們的思惟太複雜所以錯解了它。那「至純」這個就大家好懂,你認為一個人單純一點好?還是複雜一點好?所以為什麼叫「至聖」?你要成為自己的聖人,你當然你的心要放到最純潔的那一個狀態,到了最純粹那一個狀態,你就是至聖啊!所以「因果不空」從這個角度有。但是回歸到至聖的本體的時候,也無因也無果了,因為它既非物質也非精神,亦非自然現象。所謂的自然現象是現代用詞,古時候就叫因果理路啦!那麼因果理路也是從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也是從我們的本能變現出來的。

 

所以如果一個學修者,知道這一個方向理路去努力,把這一個老祖宗的智慧之學推廣,推廣影響包括我們自己去做到,影響給這整個社會,那麼久而久之這個社會就會有一個行業失業了,叫做醫生,這對他們不知道好不好啦!那失業當然天無絕人之路啊!只是說,搞不好失業是一個好事吶!因為我必須失業,我才有勇氣去創造另外一個出路。如果我沒有這一個行業的失業,我永遠在這邊有迷失,有期待,那如果它是錯誤的話,我的期待不就永遠造成我人生的錯誤?所以從醫的角度是這樣,從病的角度亦復如是。

 

所以拿起古老祖宗這些諸聖諸賢的智慧之學,拿來自己身上用,我們的人生就解決了,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了,那這一個也就是真正的練家子的學修。要先明白了這些,你才有第二層次的理路要去了解,這個就是所謂的學習了。學習了之後,你才有辦法去修,真正做到,真正去落實,「修」才有辦法真正去證實到。那麼它沒有離開這一個「學、修、證」的理路,所以它又是高度的科學,所以佛陀教育高度科技,這兩句話是一模一樣的。我們現在人因為涵量小,所以不能理解這一個至理,涵量小就是我們的思惟複雜,所以涵量會小。所以在我們生活當中撿起神秀大師那兩句話,「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其實是可以幫助我們往這一個路徑。可是時時勤拂拭,要知道拂拭掉什麼東西?現在人也常常在勤拂拭,在拂拭掉正知正見,那就不對了,又違背了。所以莫使惹塵埃這是正確的,塵埃表不好、表汙染、表煩惱、憂慮、牽掛,不要讓煩惱、憂慮、牽掛成為我們人生的主人。那麼這時候要回到自己,你人生自己是主人了,然後跟前面講的自己,有沒有又矛盾了?你看,所以你們聽到這邊你們知道,文字是一個最落伍的一種所謂的理解的介質。我們看文字會有障礙,可是我們的感覺不會有障礙。可是我們習慣了看文字之後,我們的感覺忘記了,怎麼樣才能沒障礙?

 

那麼學修在這一個角度,釋迦牟尼佛當年就又丟了一顆藥了,怎麼學才會有效率,才會真正受益?就要離「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離開它。那我們就是會有分別執著見,所以產生了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講的話,術語用詞,名字相這些表達的義理;心緣相,我有沒有用所謂的意識心去認知?這個統統是眾生的行為模式的一個根。那麼要研究人類學的,人類行為學的,應該要研究到這一個層面才有辦法。所謂的心意識,我們一般人在講的三心二意啊!對不對?我們也常會叫人家不要三心二意,對不對?你們生活有沒有常勸人家這樣?那你們知道什麼是三心二意?我們常常活在一種訛化,不知正確表達的一個生命狀態。

 

「三心二意」在佛家講的很清楚就是所謂的「心意識」,所謂心意識就是意,第六意識,就是你們講的分別,分別的這一個狀態。而阿賴耶識,是妄心的檔案庫,也就是第八意識,那前面的第七識是什麼?就是屬於執著的末那識。所以「執著、分別、妄想」就叫做心意識,就叫做三心二意。那我們常叫人家不要三心二意,我們自己卻特別會三心二意,所以產生不了效果的原因在這邊。佛言:「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必須得自行,才有辦法化他;必須得自覺,才有辦法覺他,然後才能達成覺行圓滿的真實生命的狀態。這裡面既無所謂的這些訊息世界、物質世界,也無自然現象,那更言有什麼人生的苦厄?就沒有了。所以真正要學修,往這邊去練習,那麼現在又要講到「練習」很重要。

 

我們現在學修者之所以把所有的這些知見,這些佛知佛見變成了所謂的知識常識,也就是我們練習不夠。練習就是重覆「長時薰修」這一件事情,把它當作是我們的意識層可理解的東西。只要進到我們的腦子裡,我就懂了,從眼睛進到腦子裡就懂了,但事實上不是。這一件事情就是我們現在學習者最大的障礙,也是這個時代最難以說服學習者的一個罩門。尤其現在迷信科學的時代,前面加個「迷」,迷信科學,不要現在以為講科學就很高尚吶!如果你學了真正的真理,你契入了,你會發現現在的科學很落後。

 

我們現在的科學都在那邊納悶一件事情,不是有很多名嘴在講什麼亞特蘭提斯啦!什麼金字塔文化啦……等等,我們連這種都不懂,你懂嗎?那顆石頭怎麼放上去的?就這樣,我們現在科學沒辦法理解,對不對?那這樣子的角度,我們科學哪有昌進啊?連一顆石頭怎麼從地板放上去上面就不懂,很落後啊,我們現在科學。那我們現在還要鋼筋水泥?人家只要一顆石頭就發電了吶!我們現在還要核能?然後要蓋在什麼斷層帶?然後說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經濟起飛?現在的科學就是這一回事。那麼這個也就是老祖宗,東方老祖宗,尤其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為什麼不去發展機械科技,而去發展靈性科技。那問題現在人笨、迷,所以靈性不等於科技,所以就障礙住了。那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認為他不是,他在你的生命體系就沒辦法達成了。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解、行、證,你第一個字關鍵必得要有那一個「信」才有辦法。

 

那講到「信」,前一陣子有人寫紙條來問,最近又要過年了,過年是不是寺廟又要開始踩傷人了?搶頭香啊!還沒插到就被踩到……,現在真是每年都在發生這種事情,真可悲!就那個香嘛!為什麼剛講到「信」想到這個東西?香在佛家代表「信」,信很多層面。那麼為什麼叫信?信息,對不對?很多人理解一半,一半對,可是另外一半不對,總和來講還是叫不對。在學佛的人,你們一定要很清楚,完完全全的對才叫對,那個對一半的,等於不對,你角度精精準準的才叫對,差零點一毫度也叫做不對。你看那個圓啊,差零點一毫度越走是不是越遠?這兩點是不是越遠?所以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雖然在起始點好像很相像,沒什麼不對啊?但是越走越遠有沒有?那個角度。所以佛法是絕對精準無缺的生命之學,絲毫含糊不得。從外是這樣,從內當然也是這樣啊!所以為什麼「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貴以專,那個「專」就是精準無缺才叫做專,專到一點,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做「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你的念頭要精準無缺在一個點上,才有作用,那個念,心念,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它產生強大的力量。那你不要小看你的念頭,這整個宇宙是你念頭變現出來的,那大不大?只是我們太習慣了,所以不覺得大啊!我們已經習慣了錯誤的念頭變現出來的這麼汙濁的大世界,我們活在裡面小小的,我們不覺得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念頭很大,可以把汙濁的大世界整個轉化掉嘛。所以你看,又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自己沒信心,這一個信息就出不去,因為被你自己給打散掉了。比如那個放大鏡你把它丟了,就無法把陽光透過放大鏡把那一個光,總和濃縮聚焦在一個點上,就無法產生莫大的力量可以去燃燒木材,燃燒紙。那麼佛家那一個香又代表信,訊息為初始,所以我剛講對一半是什麼?很多人去廟裡求神問卜是不是都點香?希望透過香傳達一些自己的願望,上達天聽,希望玉皇大帝幫我說好話,那我就可以周旋一些好事回來了,講難聽一點叫做賄賂一下啦!這個如果現在在台北市也行不通了,因為台北市禁止燃香了,所以也行不通了。更何況,玉皇大帝豈是容易讓人家這樣輕易騙的、輕易這樣賄賂的?

 

所以,這個「信」又代表什麼?它還是代表訊息,可是訊息是兩方向的。那麼信息的傳達,起源是從何而來?就是古代的烽火台啦!烽火台你們知道嘛!燒煙,然後你那邊看到,訊息就傳過來了,就這件事情啊!那在我們學修的角度上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的心念有沒有透過這一個理路而去表達?如果你表達錯誤,你當然得不到你正確的人生果報。所以現在的人在廟裡拜拜都有在燒狼煙吶,可是他燒錯了啊!他表達錯了啊!人家是趕快來救我的,他是趕快什麼?趕快來折損我的啊!他的心念錯了,這一個煙表達出去,佛菩薩看到,耶!這一個就沒有要進步啊!這個人不想要成長啊!既然這個人不想要幸福美滿,佛菩薩恆順眾生,那就繼續讓他悲哀吧!是這樣。貪嘛,瞋、癡嘛,你訊息貪瞋癡出去,佛菩薩會覺得看到什麼?祂沒看到「覺、正、淨」啊!祂沒看到你要「覺、正、淨」,所以祂就不幫你「戒、定、慧」啊!所以最後你就「迷、邪、染」啊!所以你就沾染很多鬼魅魍魎啊!所以人生就產生很多的障礙,冤親債主越來越多。那是因為你傳達的是貪瞋癡給佛菩薩,玉皇大帝嘛!所以玉皇大帝雖然很納悶,雖然也很不捨,可是恆順眾生,好吧!那我再把這些訊息傳達給他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就越來越多,所以人生就每況愈下,也沒辦法漸入佳境了,那這個叫「訊息」。

 

再從這邊延伸,才有很多的表法的意義,那麼那一炷香延伸之後就告訴你,既然是訊息,「信」,表信。那「信」是什麼?就要去了解了喔!要有信心,要有信心這是最初始。那我們去拜拜的人,如果只是跟佛菩薩求東求西,依這個貪瞋癡的蔓延,你覺得這個人有沒有信心?在他的人生。我們反過來講好了,現在人會不會有一種「嗯!我是特別有信心的人,所以我要找人算命。」有信心的人不會找人算他的命啦!因為他有信心嘛!這個理路就是我們現在的人去求佛菩薩一樣。那有信心的人要在過年搶頭香在那邊衝,衝到踩東踩西,再去那邊一個香插下去嗎?有信心的人他不需要做這一件事情,因為他本來就圓滿嘛!信嘛!所以那一炷香就在提醒我們要有「信心」,對「人生的美好」這件事情自己能夠辦到,這件事情要有信心。有信心之後,我許多理路不明白,這時候就要相信你的老師了,你要拿香拜誰?那就是你的老師了。當然這時候就總在遇緣不同了,你不要拜到什麼一般人講的陰廟啦!什麼鬼廟啦!還有遊魂廟啦……一大堆,連石頭都可以變成一個廟了。所以我們現在比頑石還頑,拜石頭公!點石,人家生公說法,是頑石點頭,而我們是一直面對著頑石,希望我點頭,完全都反過來了。

 

所以「信」產生了「相信」這一件事情,而相信就不能糊里糊塗的相信,所以佛法有很多的配套措施在這些供桌、案頭上。你這一個信產生了,你就要去了解這些鮮花、素果,它在教我什麼道理,我要明白它,理明了之後,我又回溯回來我的信又會增。那麼你本來只是初始的有信心跟對菩薩有信賴而已,你這時候兩個信就會吻合,扎實,這時候就是自他不二了,那時候才叫「信真」。什麼叫自他不二?佛菩薩就是你,你就是佛菩薩。你的自信的level達到了對他信仰的level,所以這兩個完全的刻度吻合到百分百的時候,這時候就是一般我們在講的「真信」。那麼一個人就從不信、迷信、正信,再提升叫真信了。

 

那我們剛前面講的,如果你了解這些佛桌上的這些供果、供具的表法意義的話,你屬於正信,可是你不一定屬於真信。你的知見正確了,因為你不迷信了,你不是一昧只是跟祂求而已,那你這時候能不能求得到?你這時候漸漸的可以求得到,隨著你正信到真信的這個刻度,越接近真信你就越求得到某些狀態,因為那時候你會去「行」,那麼行的前面有一個叫「願」。

 

所以我們拿香,我們說我們相信佛菩薩,所以要去跟祂發願來換個東西,你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就會知道以前的這個行為模式都是假的、都是錯的。所以我們也常常會去發願,那個願也是假的,所以我們如果發假願,我的命運一定不會好,因為我前面的理不明、信不真,所以我的願一定不切,不吻合,就是假的。那這一個吻合與否的條件關鍵,又在於一線之隔的「為自己」還是「為蒼生」。如果我的信真、理明,我的願一定是為蒼生的,我頓時會把我所有人生的渴望需求都放下。那他是不是馬上沒有?不一定,可是他會透過你這樣的願力,而隨著時間一個一個一一的化解掉。為什麼隨著時間?因為我們過去的業力啊!在這個六道輪迴的假象世界裡面有時差,所以既然有時差,我們還在這個假象裡,當然也就有時差,形成有時間的累積,所以化解也需要時間的流衍而來消除它了。

 

那這一個「願」切了之後,我們「行」就出來了,行動,真正的修行到這邊才可以算數。行就專了,專就是扎實的意思,就不會口說身不行,謂之騙人,就不會變這樣了,就會往賢、往聖、往菩薩、往佛的路徑去提升了。那麼「理明、信真、願切、行專」這一個路徑,我們自己要去深入的去記憶它跟去訓練它、演練它。所以這一個香到最後就變成了一種影響力,那我們要知道這一個訊息出來,我們就知道要燃燒什麼訊息才是正確的,所以在佛家,香又代表了「戒定真香」,加一個「真」,不是說它真的香啦!不是這樣。它是「真正的」,而不是我們現在去所求的這個「假的」生命狀態。那麼我們就要燃起內在的戒定嘛,那當然戒定它少了一個慧,為什麼少了?不用講,因為結果通常不用講,你有原因就有結果。所以依戒得定,依定就開慧了,所以有了戒定真香,我們自自然然就覺悟了。

 

所以戒定慧的運作,這一個訊息,那個香的訊息在燃,不間斷燃的時候,你就感到了所謂的覺正淨,覺正淨的擬形象化就叫做諸佛菩薩。那麼那時候從形象上跟自顯境的這一個對法的角度來講,就產生了所謂的諸佛菩薩來保佑我了。那從真理的角度,諸佛菩薩也是我自性變現的,所以是誰保佑了你?你自己保佑了你自己了。所以這時候的我才是真我,我們的自性那一個我才是真我,這一個不是所謂知見上的我,不是執著上的我、分別上的我跟妄想上的我,而是父母未出生前的本來面目的那個我。所以這時候才叫做「常樂我淨」,這一個「我」叫做自在主宰的意思,它是一個生命狀態而不是一個形象。

 

而學習要處處導歸一乘諦,也就是處處導歸自性。處處導歸,你就是佛了。《華嚴》上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啊!那如果一個學佛的人,沒有這一個認知,他就無從透過學佛真正的圓滿他的人生,所以學佛就會變得很可惜!很可惜!然後一旦你沒有往這個路徑,你的知見就是錯的,那錯的在生活當中又有多的業緣,很多的過去生的因緣,我們就難免會把眾生影響成錯誤的,所以這時候我業就背大了,所以缺一度都不行。

 

那拉回來到我們的事業體、我們的家庭關係、我們的情感、我們的身體,我們才有辦法去理解到,原來它著著實實是可以改善的。要不然我們人生一直活,要幹什麼?所以有很多人說「乾脆來死一死,活那麼久也沒用。」那天李叔叔早上會報,問那一個問題是什麼啊?他說好像,「活那麼老要做什麼?」你看看。如果活那麼老要做什麼?為什麼極樂世界有一尊佛叫無量壽佛,祂不就是最笨的?無量壽吶!你才活多老而已?祂還無量壽吶!你看多老!那是阿彌陀佛啊!所以這叫做我們不明白啦,不明白壽命是什麼?那如果活老一點不好的話,那五福臨門不是有一個福、祿、壽嗎?壽啊!長壽的意思,是五福啊!你們連世間人都很喜歡的。所以我們不能被這個世界的現象,倒因為果的這個現象給錯誤影響了。我剛前面講那個「倒因為果」,都是活這麼老才讓我命運這麼差,不是!是你命運不好,有命運不好的那一截啊!你活那麼老是你過去生也有做善,所以活的老,有命運好的這一截啊,只是你到這一輩子不一定有學習到真正的佛法,而你不會去運用它。你不會運用的東西,它對你的生命,它即便本身再好,都是不好。

 

我們家很大,別墅幾千坪的,好不好?打掃死喔!請傭人啊!更不好,我還要給他錢來住,那更不好。所以「好不好」不是那個絕對數。剛我們講的是不會用的人,這麼大間別墅不好啊!那如果他會用呢?他把他的別墅改裝一下,或者是做一些教室,做利益眾生的事業,那他是不是就會用了?那他還有那個別墅可以去利濟蒼生,我們還沒有,對不對?所以他,這個就是所謂以前人講的官做的大啦,有造福的機率就大,但是另外一面,也就造業的機率也大。所以都不是外在的人事物、事相去決定他好不好,而是我自己會不會運用。

 

那麼壽命長有什麼好?你知道嗎?壽命長有多一點機會、機率可以讓你成就啊!比如說,有一個人從小匪類,匪類就是很不孝,知見錯誤,危害社會人群啊!結果長大後被抓去關了,被抓去關了之後,終於也不管是牧師也好,還是……監獄裡不是都有這些善知識在化導嗎?,結果終於明白了,要努力去改善他的人生了,但是明天卻要被槍殺了,那怎麼辦?很冤枉!這時候恨不得能夠多活幾天吶,可以把已經明白的去落實,這叫修,可是沒命了,沒機會了。

 

所以壽命長的好處是什麼?就是你比較有把握能夠修成,比較啦!當然加個比較不是絕對,還得看這個人的質性,只因我們前提之下就是講參數一樣的狀態下。我們兩個人都是很努力學修成長的人,真正修行的這一種人,那壽命長的比較得力?還是壽命短的?長的啊!所以不要下次又說……活的這麼久?不行這樣子啦!那這個也就是一種「正知正見」的其中之一而已,可是它不一定就是「真知真見」,因為真知真見就是你要做到才算數啊,凡事加個「真」都是你證明到了才叫真;那加個「正」就是你知道的是正確的,可是你不一定做到,也可以加個「正」這樣子。

 

那麼壽命從何而來?從「無畏布施」來。如果我們這一輩子廣施無畏供養的話,就可以延壽,當然在身心方面的消災也是可以的,而這些在正確的佛理裡面都已經闡述完了。「布施是因,福德是果」;「財施是因,財富是果」;「無畏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法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這三個結果若我們得到了,一個人在這個世代就叫做幸福美滿了。那麼從這一個角度我們就知道,除了這一件事情以外,人生大概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去嚮往的了。所以一定要去真正去明白這背後的深理,我們才有辦法真正做到「放下萬緣」,「提起」這一個正確的事情。那提起是多說,因為你只要放下萬緣,你本來的知見就是正確,所以那一個正確本來也就沒一個多提起的了。可是因為世間人相對的知見習慣了,我們還是要這樣贅述,要提起所謂的正知正見,事實上是保留啦!事實上連保留也沒有啦!你離開十惡十染,你本來就是十善,本來啊!「本來」也就叫做不求而得啊!你不必求,你本來就有啊!所以這是真正的生命狀態。所以往那一個路徑成長,我們就會越來越閒,心境上就會越來越清閒,越來越清閒清淨啊!然後事物上不一定,因為事物上有行於布施的角度,為眾生度化之事業的一種運作,是你過去生的因緣,你來到這輩子遇到,你會去盡力的去幫助他們完善,可是你心一塵不染,所以心是清閒的。

 

那麼事情是有的人會看說永遠做不完的,那做完的一天就離開這個地球了,那時候的壽命就不是很悲哀的死掉吶,那時候就叫做畢業了,識得一了,萬事畢了,萬事萬物都畢業了。那畢業了之後呢?畢業了之後就先回去休息一下嘛!回去哪裡?回去你的自體性啊!回去你的常寂光啊!當然現在有的人要直接回常寂光不容易,所以念個阿彌陀佛回去極樂世界啊!極樂世界也是常寂光變現出來的。

 

所以從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的角度來講,它自體性都是一樣的。那麼它的現象、形象不一樣,是因應眾生的分別見跟妄想而有所不同。因為眾生有無量念,所以淨土也無量相,佛菩薩也無量名。所以不管是無量相、無量名皆是巧名巧相安座、安立而已,最後會歸回自我本來真佛的時候,這些相也統統給化解掉了。那化解掉了之後又因應你過去生,曾有對眾生的因緣,你又會隨識起念,你又會感應道交,這一個就是一種妙境,生命的妙處。那這個自此以降,非邏輯思惟所能解,所以要解它就必須放下邏輯思惟,把我們的思想給丟掉,你頓然就知道了。所以學佛的人最難的就在這一個關鍵而已,其他的都好懂,好說啦!其他的都努力而已。那這一件事情努力不來啊!這一件事情加個「努力」你就會想了啊!你就造作了。

 

所以在這一個境界是所謂的法身大士無功用行,你就是突然豁然開朗了。可是它有前方便,前方便就是所謂的禪定的功夫,三昧的功夫。三昧的功夫的前方便就是「清淨心」的訓練,清淨心的訓練就是生活上「放下」的訓練,不必要的都放下。所以我們就把它用個善巧方便的學法,叫「刪除法」,那刪除法就要有依準了。那麼剛我們講了,只要凡關你身體健康、開智慧和所謂的這個生活所需,必須的,不相干的都丟掉,這叫刪去法。階段性需要你就去提起嘛!那最後,連這三個都不需要了,無智亦無得啊!你要求個什麼智慧?也沒有啊。那麼萬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求個什麼身體健康?也沒有啊!那智慧、健康沒有,尚且沒這個自體,你要求個什麼財富來運用?這就是眾生的妄。所以我們就活在這個夢裡,你看多難醒?很難醒、很難醒!所以才要有交代。那些善知識就像是我們小孩子在睡覺做美夢、噩夢的時候,站在旁邊的家長,用水潑的啊!打的啊!捏耳朵的。想盡各種辦法,只為了讓我們覺醒而已啊!所以要,是會,而不是盲修瞎練。

 

那我們現在眾生芸芸,自己的關注點各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就要善於從我們認知最嚴重、最不能釋懷、最放不下的人生的境界上去訓練,把那一個問題對治掉,那麼其他的就好說了。最難的你都有辦法,最簡單的,次要的就會隨之而脫落啊!因為它的原則原理都一樣,掌握住一個根,佛法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只要那個「一」真正掌握到,一切也就跟著牽動了。所謂俗世講的,「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你要牽對了那一法,那麼學修基本上是這麼一回事啦!

 

看看諸位有什麼其他疑惑沒有?有多一點時間,我剛看到有一張紙......      

 

李叔叔:各位同參有別的問題嗎?要先提問的也可以......

 

師父:通常要帶動啦!大家很含蓄。

 

同參: 師父上人您好,請問持經迴向給冤親債主時,一定先要懺悔才會有功德嗎?第二條,而唸經、持咒等定課是有規定要在一天中的某個時段早、中、晚?

 

師父:第一個問題,持經迴向,如果前面兩個字你是吻合的,你後面的問題是多問的。因為你有講個「持」,持就是做到了,做到了而不是只是誦經、念經或者是朗讀經,不是這樣子,所以佛法用字是非常精準的。所以我們善學者要善於去體會它裡面的用字遣詞,它背後表法的無量義。所以當你真正「持經」這兩個字是吻合它的實相的,你本來就是懺悔,所以不必有一個先後,它是同時的。那這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因為我們現在誤解了佛經所有的用詞,所以我們可能只是接觸到經而已,我們並沒有持、也沒有念、也沒有誦對不對?念也不用講,因為念是今心,可是這時候有人會說,沒有,沒有, 師父我講的是念旁邊加個口字那個唸。那個叫做有口無心唸啦!那個當然像懺悔啊!好!那從懺悔的角度,如果你真正懺悔了,也吻合真正的懺悔,懺其過去前愆,悔其後過不造,真正做到了,你本身就是持經了。

 

「經者徑也,徑者路也,路者指引也,標準也。」所以你符合了,你只要真心真正懺悔做到,而不是嘴巴在講懺悔,換取什麼功德的那一種,你真正做到懺悔的這一件事情,你本身就是經。本身就是經,從這個角度,經我們用兩個字來代表叫做「真理」。

 

那麼「經」,你們現在看到的經是文字經,文字般若嘛!那麼我們現在人是透過文字般若的學修轉化成實相般若。文字般若,然後我看了啊!我透過轉化懂了,我去做到了,跟我的整個生命轉化了,這個叫「實相般若」。所以真正的持經就是「實相般若」,而不是我們現在一般在講的,每天有定課在那邊看經、念經,一天念一百零八遍啊……什麼,不是這個東西,這個都是一種前方便。所以真正持經它等於懺悔,真正懺悔也等於持經,不知道這樣你能不能明白?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你連迴向也都不用迴向,因為你本來就是。所以迴向的力道,不是我們頭腦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那個實質的能量,我們現在都導歸扎實、務實的這一個面。

 

那麼好比《影塵回憶錄》裡面,有一個劉先生,他以前讀《楞嚴》八載有功。這一個故事,可以很好的讓我們學修者去理解,這個迴向的功德的一個理路。這一個劉先生他跟幾個朋友開了一個中藥鋪,然後有一天,他在中午的時候打盹一下,結果看到一個化境,這個化境很逼真。然後出現了兩個人,他一看到嚇死了,因為這兩個人是以前跟他合作生意,又打官司,劉先生打贏了,這兩個先生輸了就去自殺。所以他看到當然會害怕嘛!鬼要來找我報仇了,一般人是不是這樣?所以他很緊張,結果越走越近,耶!再仔細看,沒有什麼惡意。結果對方就提出一些要求說:「能不能請劉先生幫助我們?」耶!這時候放心了,一聽到他要來尋求幫助,就表示不是來報仇的嘛!所以人那個心防就放下了。他說:「可以啊!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做啊?」那這兩個鬼就跟劉先生說:「沒關係!你只要答應我們就可以了。」他就「好!好!好!」既然這麼簡單,他就答應。一答應,馬上兩個鬼各踩一個腳,各踩一個肩膀就上去了,就度走了,超度。那他就,嗯!很神奇喔,對不對?反正這樣解決就好了嘛!繼續他的打盹。沒多久之後,又看到兩個人來,這兩個就比較熟了,一個他太太,一個他孩子,過去死掉的,他太太,他孩子。然後想說,嗯!有前例可循,就有心理準備,就稍為確認一下,也是一樣,踏著踏著就上去了。為什麼?因為他這八年每天在讀《楞嚴經》的時候有「入」,那一個入的關鍵就是「專注」,他在讀是非常專注的。猶如戚繼光大將軍為他的小兵,陣亡的小兵做超度那個意思一樣,可是戚繼光當年可能沒有這個劉先生的功夫深,所以他還要再專誠持誦《金剛經》,他是專修《金剛經》的。可是持誦到一半,侍從拿個水要進來給他的時候,他一隻手揮一下而已,後面半部就都沒用了。持經、念經就是這一回事。

 

所以我們首先要知道,「怎麼做才有真正的能量?」才談得上迴不迴向這件事情。要不然很多學修者,一些老媽媽、老婆婆都「喔!我每天都持多少部迴向,也都沒有解決?」「你到底有沒有持?」「有喔!有喔!」「你怎麼持講看看。」「沒有!沒有!」都是假的,都是假的。所以我剛前面是不是講,我們要練家子的學修,不是這種花拳繡腿,不是一種知識常識,字面浮面意義的學修,那個對我們沒有幫助。所以如果你真正是有功行的,那麼就像劉先生這樣,你需不需要來個迴向?你不用迴向對方都會自己跑來找你,因為你幫得了他,這是實質的。你老是在那邊說要迴向迴向,卻完全沒有功效,久了之後,對方就把你看成放羊的孩子。放羊的孩子故事你們聽過嘛!講三次是不是沒人理了?他不理你了喔!你的冤親債主不知道跑去哪裡了?你要迴向的親朋好友不知道跑去哪裡了?還在那邊我要迴向給他?每天都在迴向,那個就是自己高興啦!完全沒有用。這個叫「持經」。所以讀誦大乘,為人演說,有沒有發現,「說」是次,「演」是主,演就是自己做到,做到了就是「持」。那麼經義裡面的所有的理論方法全部都做到,這叫「持經」,包括我們所講的持戒。你們以前受菩薩戒,還受吶,對不對!你們是「感受」還是「接受」?不一樣的深度。然而有這個戒疤,每天要看喔,我到底有沒有符合?所以要論實質不論形式。

 

現在的學佛,有這些不理解的地方會變得很可怕,讓我們會什麼?有的人是不知者無罪,那我們知道,又去做了這一個形象又做不到的話,那是罪上加罪。那是不是既然這樣我就不要了?不要還是有罪啊!罪上加罪與用了這個形式來督促自己是一線之隔啊!所以你有機率比一般人更快速的更上一層樓;你也有機率比一般人墮地獄墮的更快啊!包括我常講的地獄專門關講師這事,地獄關的都是關我們這種人啊!講師啊!你懂嗎?那當然不是我啊!我希望不要啊!我們要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隨時警惕,督促自己,所以大自在的形象的背底裡是非常謹慎的。那麼地獄專門關講師的原因,就是多數人會講不會做,然後這個是算小罪的,大罪是又亂講講錯,影響了所有的人往錯誤的路徑去沉淪,他肯定下阿鼻地獄。

 

所以要當講師前面就要有魄力了,要督促自己,那我是不得已,被李叔叔、李媽媽熱心邀約找來這邊。剛來的時候,我跟他們講說:「不要宣傳,第二次沒有人來就算了」。真的是這樣啊,因為要有責任,如果沒有這分機緣也就沒有這個負擔,閒雲野鶴不是很好嗎?

 

所以一個學修者,第一個關鍵,就是要去正視「名聞利養」這一件事情。弘一大師講:「名聞與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諸善法,如劍斬人頭。」那一把劍還是特別鋒利的劍。所以只要我們學修,不要講說站講台,只要你是學修的,千萬第一關鍵就是什麼?是為了「去掉我自己的名聞利養」這就對了。但是那麼多的人是把學修拿去建構名聞利養,這個是會死得很慘的,雖然現在看不到,可是因果已經在記了,所以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一個不明因果的人,他沒辦法學修,持經亦復如是。如果一個人不明因果,你要他怎麼認真持經?那他不是常常在說大話嗎?我老是說要迴向幾部給誰?迴向幾部給誰?他信口開河,他已經在打妄語了,你知道嗎?那一個形象不是很標準的人,每天也在那邊念,但是念念念又飄出去了,想到:昨天那個讓我有夠惱怒;那個會錢還欠我……。你這樣持,哪裡會有作用?你這樣持再迴向就是叫做戲弄,戲弄你的迴向對象、戲弄佛菩薩、戲弄經典,很嚴肅的啊!當然不要聽到說那麼嚴肅,那以後都不要持好了,那也本來就不好啊!所以要持,可是要調整,讓我們吻合,百分百的吻合,這叫持經。

 

那這樣可以知道,跟是不是要先懺悔,它是同一件事情。那如果你還完全做不到同樣一件事情,你事先去調一下心,也表達懺悔的意願也不錯,這個叫善巧方便來督促自己,可是要聽好,不在於那個形式。意思是說真正懺悔的人,不是那個面容表達的很哀戚啦!不是這樣子。真正禮敬的人不是五體投地趴在那邊都不起來啊!不是這樣子。這個明眼人一看就看出來了。可是為什麼明眼人還是隨順?讓眾生這樣子去運作,做個表法啦!也讓他積點功德。所以在佛法沒有一事一物是不能用的,再爛的木頭都有它爛的作用,再沒用的木頭還是有它的作用。好木頭去刻佛像,很尊貴,你們對著它拜;做好的家具對不對?還會冒出美好的檜木香。那壞木頭呢?有的還不壞的拿去當建材,再次級次級次級,有的拿去做吊橋,所以它也有沒有用的用啊。那朽木不可雕,或者也可以生火取暖啊!有的時候是沒有熱水可用,沒水喝,你捨得把你家的檜木斬一塊來起火嗎?也不捨得,對不對。所以凡事凡物皆有其用,這就是佛法,只是我們會不會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問題而已。包括這些經典,我們會不會?所以禪門常常會對著禪和子講:「會嗎?你會嗎?」「喔,會喔!師父我會,我整部都背的有夠熟的,我有夠會的。」不是這樣啦!那個「會」是你領會了嗎?領受了嗎?心領神會了嗎?你變成你自己的智慧了嗎?是這些。雖然一句話而已,它代表著這所有的內涵在裡面。所以持經是這一回事,一定要慎重它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很多古師大德勸著我們,在持經的時候,之前先齋戒沐浴,先平靜心來,把案頭整理乾淨,這一個是很有用的一個所謂的形式,雖然它只是一種形式,可是它很有用。有用在哪裡?當我們有這一個行為的時候,我們就容易長養出恭敬心,我們就容易把真誠心給引導出來。所以如果一個人持經沒有恭敬跟真誠,保證沒用,為什麼?因為它是根,它是所有正能量的根。所以為什麼學法主因就在發菩提心,沒有真誠心的人,你發不了菩提心,所以你就沒辦法學法了。所以學法不是要記它的,有真誠心的,也許他念完了,他不記得任何一句話,可是他整個過程是很真誠的,這時候又有用了。那真誠的同時是不是等於懺悔了?懺悔就是要把你不真誠變成真誠嘛!那你同時等於懺悔,你要不要再來一個次第先後了?也不用了,原因在這邊。

 

那第二個是什麼?

 

李叔叔:找時段做定課?

 

師父:不用,定課喔!定課要啦!要是屬於自己的啦!我剛講不用的意思是說,一整天裡面沒有所謂的一個時間它才叫定課啦!那當然佛事上他們有所謂的早課、晚課,他們是訂下來的嘛!這一個是依規矩成方圓的理路,那麼也依民俗風情而有所不同。我這樣講好了,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的時候,有沒有共修?沒有共修這件事情。有沒有定課這件事情?也沒有定課這件事情。祂當年住世的時候就是,喔!有人來請教問題,祂就告訴他,你要怎麼做?解決了。所以這些人回去就,嗯!我應該這麼做,所以他的命運就隨時隨地在修,隨時隨地在修了,還有沒有來個定不定課?沒有!要從這邊先去理解。那為什麼現在要多數要有定課,因為現在的人沒有那時候人品質這麼好,現在人惰性強,懶散取巧,就所有的總合的不好的名詞,都集結在一起就對了啦!現在人這樣。

 

所以定課要「做課」這件事情,或者是「共修」這件事情,是為了對治我們現在人的劣根性,而它本身不是修行。當然如果講到會的人,它本身又是修行,因為它在定課裡面已經專注定靜了,它本身就是修行。可是如果你不是屬於這種高根性的人,你的定課是前方便。什麼叫前方便?就是訓練用的,訓練到你可以修行的前面這一段。那他做定課通常是什麼?在這個時代通常是依修「定」來講,叫定課。那麼這時候當然有固定時間比較好,為什麼?因為依戒得定,依定開慧。你的定課是要得定,那如果你跳來跳去,時間不固定,是不是它的規矩就行不成了?規律啦,規矩的意思,那你就沒有符合戒的原則、原理。所以你在做定課變成是一種我喜歡這件事情,或者是我有緣遇到這件事情,我嘗試一下的心態而已啦!就有的人看書,為什麼你讀佛經有的人可以開悟,有的不能開悟,有的人是把它當作世間書,翻一下啊!翹個腳啊!「有道理,有道理,很有道理,很有道理。」挖個鼻孔啊……等等,搓個頭,然後「有道理,有道理,對,對。」現在看完了,摺起來,看到這裡,明天再來。你對它不禮敬、不恭敬,你第一步就錯了,所以你得不到開慧,你得不到佛經的受益。所以所有的定課就是在訓練我們這些內在的戒,所以老祖宗講:「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你的定課就要有固定的時間最好。

 

那麼其他不固定時間,有零散的時間也接觸一下的這個叫「散課」。譬如說,我整天就是早上五點到八點沒人吵,我把它當作定課,我每天都要這麼做,那依這個規矩。那八點以後因為我有事業忙、有人際要去處理,總是有一些零散時間,我也拿著我在讀的那一本經,也一邊看,這時候是加碼的,這叫做散課,這時候叫見縫插針,越多越好。可是定課不能今天五點到八點,明天八點到九點,後天六點到七點,不能這樣子,這個就不叫定課了。這個叫世間的態度去接觸佛法,不容易有效果,除非你是高根基的人,通常這種高根基的人也不用看這些書啦!已經不用。能夠跳來跳去而得成就的不用看了,因為他本身就是了,那是上上根人,那個可以學六祖惠能去劈柴、搗米就可以了,就開悟了。

 

所以「開悟」沒有固定的方法,那為什麼現在多有所謂的定課之說?是因為因應現在人的根性低落,這要清楚。那麼這時候就是什麼呢?人貴自知,學法的前提,你要先了解你自己是哪一個根性?如果你是屬於容易怠惰的、理解度不高的,你最好還是有定課,是這樣。我通常不派人家定課功課啊!除非他要求喔!聽好,是他要求,否則我不會派,因為我最討厭人家派功課給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我自己也沒定課,我幹嘛叫人家有定課?可是你們要人貴自知啊!你懂嗎?所以我不太叫人家用我的修行方法去修,我還是走保險路徑對待你們,才不會對不起你們,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修?「道本圓成,不用修正;見聞覺知,本自圓寂。」本來就是。那接下來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亦修亦非修啊!因為自性本自圓顯,圓滿顯化嘛!所以不假修正,這是真正的生命狀態啊!如果你體會到這麼好,你還需要要每天在那邊哆、哆、哆敲木魚嗎?你知道為什麼用木魚嗎?為什麼不敲木蟑螂、木青蛙呢?為什麼敲木魚?它叫你看清楚,魚,用牠睡覺也不閉眼睛的意思啊!你要看清楚,懂嗎?

 

所以佛法所有的這些工具都有它的表法意義,那你如果二六時中善於,二六時中就是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你醒著,你睡覺你都在學,你就不用定課了。因為你的二十四小時就是定課,你定課只有一,對不對,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是定課,我最希望人家這樣修,可是沒有人要跟我配合,所以還是不要好。沒人配合,你要這樣派功課,就造成眾生的困擾,造成眾生的困擾他會恨你的,他恨你,你就讓他造業,你也造業,所以不要做這種事情。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大家歡喜就好了?大家歡喜功德才有,大家有怨就沒什麼功德,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怎麼修。

 

那有一天,跟我姪女去台中清水紫雲巖,聽說她小時候在那邊讓觀世音菩薩收為義子,已經忘了,十六年了。聽說也剛好答應人家十六歲的時候要回去還願。就被一個相命仙,算命的時候說:「耶!你後面有觀世音菩薩喔!你當祂乾兒子喔!」「有嗎?」結果回去問她媽媽,她媽媽說「對啊!都忘記這件事情了。」不行!現在學法了,不能打妄語,不能不守信用了。就找我們去那邊還願啊!結果一還願,不知道有沒有被嚇到,還願就是要「成就無上道」。我去解說的啊!要不然還願是什麼?買花、買水果拜拜,給祂吃個甜食就好了﹖會不會心想早知道就不來了!花當然也買了嘛、水果也買了嘛,香也點了,結果觀世音菩薩的講法居然是要她「成就無上道」才是還願。那好啊!你不成就無上道,你的人生生生世世都還不完啊,剛好這一次有這種機緣,我不知道別人都去還什麼願?叫她還這種願,就有信心了,要學,要學。

 

成就無上道的願啊!才是真正還願啊!那要不然我們眾生都要不勞而獲,那也不是道理了啊!再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為了你自己好,那你就要去理解,原來一切蒼生就是自己啊!所以那時候你為自己好,跟為一切蒼生是一件事嘛!所以你看文字有盲點,那我們學法的人一定要依義不依語,不要死在文字相裡面。那麼這一個為自己好呢?還是為眾生好?眾生與自己是不二,是一不是二,所以都好。那麼從這邊講,就沒有那個自私自利的自己了,就只有一切蒼生那一個自己。所以你們學習,我希望是把目標訂在這邊,那你的願嘛!這也是一種願,目標嘛!目標越大表示越整然,整然就是那個一,所以你們的定課就有辦法是二十四小時了,連睡覺都在上課,多好!連做夢都做到那個佛菩薩來跟你講經說法,你們有沒有過這種經驗?沒有喔!加油!加油!那要怎麼辦到?二六時中淨念相繼,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你當然就二六時中都是佛菩薩啊!你的自性也會甦醒過來,跟你自己化導,而那個自性就是佛菩薩啊!它會顯化於當你還有妄見的種子,還未去除圓滿的時候,顯化於外在的形象啊!有的叫夢境,有的叫化境,有的會聞到味道,什麼都好,可是不執著它啊!只要知道這些境界現前,我當學習觀世音菩薩久遠劫成佛的一個狀態,返聞聞自性,自當性成無上道,所以回歸本來真我而已。

 

所以剛剛那個定課是這麼一回事,那看自己要不要去訂。可是這個定課不一定要跟別人時間一模一樣,尤其在家修的。那它能夠越規律越好,那要衡量你自己的生活模式。如果你說我就每天閒閒的,就比照剃頭出家的他們的模式,那最好。三點起來,四點開始做課,過午不食,過午不食是十一點半以前,過十一點半以後就不吃了,過午不食。所以持齋那個持,持午那個持就是這樣啊!過午不食的意思。齋者齊也,平等之意。所以持齋不是吃植物,持齋是過午不食的意思,不是吃植物茹素的意思,不是。那當然現在廣義來講,也鼓勵人家吃素好,所以等同過午不食那一餐也就也在吃素了,你懂嗎?看這樣能不能理解?

 

李叔叔:還有其他問題嗎?有嗎?因為今天是今年度的最後一堂課,我們大家在這裡共同的心願,啟請 師父給我們一個歲末祝福。

 

師父:歲末祝福喔!就是你們要「成就無上道!」然後換你們來祝福我啊!好不好?

 

弘聖上師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所以一切在報恩的世界裡面,無過乎「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所以,最後如果眾生不知何去何從?一切以蒼生為念即是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