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40301 高雄明覺法堂【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March 1, 2014】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4-03-01 | 845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下載提取碼:a9gm




時間:1030301日,20:35~22:00

地點:觀止學修中心(高雄市鼓山區美術南二路35)

  

紀錄組恭敬整理

  

現在學習成長的人很多,也不乏極力想去改善自己人生的人,而在宗教裡面打轉的人也不計其數。很多人會疑惑說,學習到最後怎麼會得到「兇」跟「吉」這兩件事情,照理說學習等於「吉」,可是很多世間人在學習的過程跟果報裡面,常常不能夠對等,怎麼學了之後反而得到的是「兇」。所謂兇就是禍,就是不如意,就是也許沒有比原來的更好,還比原來的更糟,常常會有這些疑惑。許多人就會因為這樣的一種對應關係而產生疑惑,更回過頭來質疑古聖先賢的智慧之學,質疑跟懷疑「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理路,這個實在是屬於一種冤枉的生命狀態。

 

當然現在的學習的環境不比以前,指的是在唐朝乃至於更久的古早時候,這種問題本來就已經存在了,更何況是現在污濁的環境跟人心的偏頗,遠比那個時代來得更惡劣的時代,更不能夠去理解。尚且我們這一個時代,至少已經將古老祖宗的正常、正確的生命之學斷層了兩百多年,已經斷層了那麼久了,我們現在人更沒有一些蛛絲馬跡可以去重塑回來這一個因果理路,以致於現在的人不信因果。「不信」,不是本來他就有一個智慧判別,重塑他的一種分別心裡面的判定的不信,而是因為太久沒有這種理路了。人常常是這樣,熟悉的就會很認同,可是熟悉的認同不一定是正確,可是對於不熟悉的、超出他經驗法則的,就先選擇不認同,可是不認同的不一定是錯誤,現在之所以要常常去提倡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因也就在此。

 

好像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海峽的另一岸毛澤東,提倡文化大革命,要毀掉傳統文化教育!有時候這是一種政治因素,剛好是政治因素的一種對應,人有時候很好玩,我跟你是對立的,凡是任何做法都要是對立的,要不然就是偷偷學。剛好那時候的蔣介石在台灣,對岸選擇要破壞文化,那時候台灣就有一個「復興中華文化運動」,是不是真正了解中華文化而要去復興?有時候不是這樣子,是剛好一種冥合、巧合,對岸在反傳統文化,我們就要跟他們相反。所以我們反對他,就是把他復興回來!因此我們台灣這塊寶地的人民,從這個角度來講,一種冥合的命運當中,似乎比對岸還有福報一點。古人講:不得以少善根因緣福德而遇此大法!或者是我們講,從有人修淨土想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角度,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得生彼國!所以這一個善根福德因緣對一個學習者非常重要,如果少了一點,他遇不到、不能了解、也不能去落實,所以等於「空」,又回到了那一種空性,空性還好,空性顯出來的那個「無」,沒有幸福美滿人生的那個生命狀態!所以這是非常可惜。

 

我們拉到前面講的那一段,為什麼有的人相信、有人不信?這個「為什麼」其實不太重要,可是我們要去了解,為什麼我們「要相信」比較重要?因為只有你相信才能去做到。剛剛講的善根,就是所謂的能信、能解,一個人能夠對古老祖宗、聖賢、乃至這些傳統文化的信任、了解,這個就是一個人的善根了。相反的你不相信、不了解它,你就沒有動力會去落實它跟落實得正確!第一個你不相信,自然你就不會有動力,再來你不了解它,你做得不會正確。理論錯了,就不會得到真正符合大自然法則的一種理路。因此,所謂的福德、福報,也就是能「行」,行動,一個能「信」、能「解」加上能「行」的人,他比較有善緣遇到好因緣,這個好因緣不是指婚姻的那個姻緣,而是人生的一種生命昇華的一種機會跟條件,這個叫好因緣。你比較容易遇到,畢竟從理路上講「感應道交,絕不失時」,你沒有這個善的感,跟能解、能信的感,你就應不到那些善知識來教導我們,就是一般講佛菩薩、聖賢的這些生命。一旦你有了之後,你感得的層次,又關乎到你的善根跟福德的深淺,如果一個善根比較深的、福德比較豐厚的,他就可以感得比較高層次的生命體。

 

這個用一個我們學制上的比喻來講,好比一個人讀書,他本來的同一科目的涵養比較深,他的基礎比較厚,他自自然然能夠去學比較高層次的同一科,就有年級的不同。在這個時代,不容易看得出這個理路,因為這個時代的學制是以「時間」、「金錢」為考量,你花多少錢去買多少學分,基本上時間過了就可以得到。在大的教育體制裡面,只有少數是憑實力,現在好像憑金錢跟時間混過去就有了,對不對?所以這一個角度是不算數的。我們要回溯到老祖宗的教育「私塾教育」,同一班可能有的人讀了30年了還不能畢業,有的人只讀了67年就畢業了,為什麼?因為老祖宗的智慧之學論實質不論形式,不像現在的國民教育,12年到了,保證畢業!只是保證畢業並不一定保證你有那個學識涵養。可是老祖宗不是這樣,老祖宗是保證你有學識涵養就等於你畢業!這個學識涵養,如果從佛法更高層次出世法的角度來講,還得保證你必須做到,而不只是你知道而已。我們前面講的世間法還只是你知道,知道並不一定只是背,你可以跟人家應對進退的很紮實的涵養,那麼涵養從哪裡來?從「做到」得來!

 

所以老祖宗的教育跟現在的教育不一樣,為什麼一直強調這個教育的不同?因為這個教育的不同,產生我們現代的社會現象,跟古時候社會的現象不同。現在的社會現象常數來講是比較混濁一點,災難也多了一點。我們現在講到極至,人最害怕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們這一個時代,人們的死亡幾乎都是一群一群的,占大多數。以前都是一個一個、兩三個兩三個,現在都是一整群。從形象的因果論來講,大家其實是很好理解的,因為,你看現在的「眾生」,就是人類所需求的這個眾生,譬如說光是「吃」這一部份、「殺生」這一件事,現在的眾生也都是一群一群死掉的。所以,因果它本來就是一種自然率,我們一般講「反撲」,其實那個「反」不太對,因為它是正常,正常就沒有一個反。正常,你本來做這些事情就會有那個結果,所以沒有什麼反撲的說法,是人的對立性、分別心產生了這種用詞的差別。我們人是習慣的動物,只要習慣了某種生命狀態,我們就變那個樣子,所以古老祖宗的教學讓我們從小習慣什麼?「讓」!讓久了、習慣了、心清淨,心清淨久了就習慣了所謂的佛家講的「定功」、「禪定」。

 

「定功」、「禪定」有什麼重要呢?現在的學術、現在的科學發展非常的快速昌進,可是為什麼怎麼發展,都改善不了我們生命、總生命總和的問題,而且越發展好像越了解宇宙的原則原理,可是越達不到「禪定」的原因在哪裡?這也就是教育本身方向的偏頗,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是以競爭為基石。競爭,從小就教我們怎麼跟人家「比」,所以現在的運動也都一定要來個「比」,本來是「養生為始,證道為歸」,運動是一種健身,健身是一種工具,讓我們身體有比較良性運作的動能,去運作我們靈性昇華的目的。可是我們第一個念頭:競爭,靈性就降低了,靈性就是那個「念」起心動念決定,我們活著必須要用工具來藉這個假,去從事那個真實的生命目標。現在這個競爭為首要而擴大,就造成了鬥爭,鬥爭不成就開始要戰爭了,戰爭的結果就是毀滅。所以現在所有的科學發展,你們有沒有發現最高度的那一種國家機密都在幹嘛?製造武器,都在想怎麼樣殺人,對不對?怎麼樣殺掉對方,我就贏了,將製造武器定位最高度國家機密!所以目標也就是一般人講的態度,態度就決定了一切了,信心成就一切,加上他們對這樣的一個方向具足了完滿的信心,所以地球往毀滅的路徑走是必然的。

 

如果沒有重拾我們前面講的復興中華文化運動,或者是恢復傳統文化教育的話,地球往毀滅是必然的,我們任何人都逃不過,只是時間問題。可是如果在一個這麼小的地球裡面有一小撮人,他願意去重拾古老祖宗那種以「讓」,讓盡天下而得天下,以自卑尊人的一種基礎理論去學修成長的話,去影響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的族群。如果是這樣的話,有一小撮人就夠維持(不讓)這種負面能量的不斷增長,所以現在在學修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可是回到我們前面講的那一段,很多人在這個路途上會有疑惑,為什麼學了,可是學了之後還是有負面的果報產生,然後就對這些因果理路產生質疑。倫理、道德這兩件事情,大家雖然勉強去接受它,前面加個勉強,就不是照單全收,就是反正目前的普世價值,似乎還不敢去否定倫理、道德,所以我也照著這樣子去理解吧!這個裡面缺乏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如果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信心」跟「信任」沒有的話,那件事情就不會有正向發展,它只是停留在一種學術。這一種學術,就達不到老祖宗的私塾教育的果報:會得定。換言之,這一種學術得不到定,得不到定的人只有知識常識,絕對不會有智慧。

 

要運作人生一定要靠著智慧,如果以佛法來講,前面還得加上兩個字叫「高度」,高度的智慧才有辦法。因為生命的問題不是只有人道,也不是只有這一顆小的地球而已,所以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我們現在人遇到生、老、病、死、苦統統解決不了,因為你只有很淺的智慧!你可以去改善它,卻不能解決它,改善頂多也只是治標不能治根,這不符合真正的生命常態,所以學習成長這件事情在這個時代就相對重要。那麼我們第一件事情把它搞清楚,為什麼有的人透過學習會有好的結果?有的人卻有不好的結果?我們就要去了解因果通三世。這裡面有很複雜的因素,有一部份是三世的問題,有一部份是什麼?是自己做的正確與否的問題,我們的認知跟我們的實際行為有落差,所以要有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理論」、加上正確的「方法」這三個條件,才有辦法達到一個圓滿的修行運作,如果這三個其中少一個,統統達不到。

 

也就是說,你的種善因得善果可能就會有瑕疵,而這一個瑕疵,你不知道這三個其中出問題。如果這三個其中有一個分毫的不到位,這個因果理路也就會有障礙,它只是程度的問題,有的人說「我認為我做很大的善事,可是我得到一點點」,那麼有的人是「我認為我做很大的善事,可是完全沒得到」,有的人是「我認為我做很大的善事,可是得到的卻是相反的、是負面的」,你看它有層次,不一樣!這也就是這三個(理論、方向、方法)的關鍵不等。加上過去生、今世因、來世果,有的人他去了解到、看到現在的社會現象說:「本來很有衝勁,要接受古老祖宗的智慧學習成長,可是看到社會現象就打退堂鼓」,為什麼?因為現在社會現象太多十惡不做、奸巧這些完全不符合聖賢的正向理路的人的人生運作,可是他的結果卻還不錯。比如:生活過得還不錯,犯罪也都不會被抓,被抓了還過得更好等等,然後欠稅等。可是我們欠一點點稅,政府一直逼著我們要,別人欠了幾十億,卻沒事,就有這種不平出來。這是現象,現象背後一定有原因,簡單講就是說:有人,人生的起心動念、言行造作並不好,可是他的人生果報好像滿享受的、受用滿好的,這樣就讓別人產生疑惑了!

 

反過來是什麼?身邊又看到很多很苦悲的人,我們定位為他很良善也很努力,怎麼人生的果報還是很苦悲,要什麼沒什麼,受盡屈辱,怎麼有這樣的境界?當然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三世因果的問題了。一個人如果在這輩子很努力的去學修成長,加上他很勤奮地自我修正,把持住自己符合古老祖宗的良善的特質,而眼前沒有好的結果,這是因為他過去生不符合,他這一世的結果,是過去生種下的因現在得的果,跟這一輩子的良善無關。無關是從他的對應上來講無關,可是他的連結關係,他還是有相關的。可能過去生的造惡,造成了這一輩子的悲苦,也因為他這輩子的良善,而讓悲苦減輕了卻不自知,而周邊的人看到也不知道這個理路,更不知道其實惡報已經在減輕了,只是他過去生的造惡太大了,所以這一輩子本來要悲苦。假設悲苦一百分好了,因為他的行善,讓他只悲苦了八十分,這樣就叫做進步了。從個人感受上而不跟外在的人比較的話,是這麼一回事。如果加上他了解這一個理路,繼續堅持下去,他的做善、為善,符合倫常、道德、因果這樣的生命理路的運作,他未來的苦報,就是過去生產生而這一輩子受的苦報,就會加速縮短、減輕,進而會累積出新的果報。這個新的果報就是一種善的善果,美好的意思,這樣子就叫改變人生了,所以它的理路是這樣。

 

那麼在這一輩子的後半輩子就看得到的果報,我們一般稱為「花報」,先開花後結果;換言之,下一輩子我們斷氣之後的後面那一輩子,就叫做「後報」,花報跟後報,來世的意思。如果一個人的花報已經好到不行了,那麼他的後報,就是下輩子一定會比當今的花報好上幾億倍、幾千倍不等,總之會更好就對了。反過來說呢?有的人這輩子不符合倫理、道德、因果的理路,為非作歹,可是他享受無盡,這一個享受的果,是過去生他曾經造善得來的,而不是這一輩子的為惡。這一輩子的為惡可能讓他更冤枉,也許他的造善讓他得一百分的美好的果報,可是因為這一輩子的為惡,讓他折損掉了,一般講「折福」折掉了,折掉之後,讓他可能變成八十分的好的果報受用,如果他繼續的話他又會再折,一分一分這樣折下去,折、折折到沒有的時候,他這一輩子的造作的因果就會現前。如果他的花報,那就會更慘,花報可能比他現在受用的折掉的會還慘,更慘之後,來世的果報又會更慘上幾百億倍,就是這一個理路。

 

古時候有一個故事:一個有錢的員外,很努力的賺錢,可是他努力的方向都是怎麼算計人,努力有很多種,所以才講「八正道」,不是八邪道。我們現在的人,通用用詞都是中性的,「你要努力哦!努力等於成功哦!」這句話在中性來看待是沒錯的,可是如果你定義它的方向目標錯了,這句話就是錯了,「你要努力搶劫喔!努力搶劫等於」對不對?搶劫是錯的,所以是惡;「努力行善」,那又對了!所以你看,「努力」是中性的。如果我們學到常常以這種無分別心,去認知這些專有名詞,我們會學得非常快速,因為第一個我們的障礙去除!我們第一個障礙,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講的意識型態、價值判斷、定義。所謂的定義,你定義如你意的你就歡喜,歡喜心是好的,產生好能量運作你好的命運;如果你的定義跟人家的定義的不符合,你就產生煩惱心。煩惱心是負面能量,你就開始把你的善的命,慢慢運轉命運,運轉成比較不好的,所以這一件事情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講深度一點,佛法在教我們學修是叫我們離「相」,要離什麼相?離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祂也教著我們「依義不依語」,依照佛法的意思就好了,不要捉摸在那個文詞術語上的習慣,習慣會害慘了人。連你的好習慣都有可能會害慘你,因為好習慣只是種善因、得善果,得善果如果你還執著放不下,你還是超越不了六道輪迴,那是一個相對我們現在人道的生命更超越的一種境界,現在先不講。先回來剛剛講的故事:那個員外很努力,在村莊裡成為一個富可敵國的長老,到了年老的時候,預期自己快死了、沒多少生命了。古時候的人最重要就是傳承,把自己的家業傳給兒子,好說他還有一個兒子還滿有才情。有一天就找兒子來,躺在病床說:「兒子、兒子啊!我現在要把我們家最重要的傳家之寶傳給你」,兒子當然就很慎重的去收取,那傳家之寶是什麼?「我們家有一個秤子」,古時候做生意不都有秤子嗎?現在中藥行還有吧?以前我小時候都在中藥行看的,那個秤子。

 

他說:「秤子?秤子沒什麼!怎麼會是傳家寶?有什麼好珍貴的?」「不,不,不!這個秤子是有玄機的,這個秤子讓我們興家致富」,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秤子是一種烏木做的空心的秤子,裡面會裝了些水銀,以前人說汞,水銀就會跑來跑去!一般人講的可以「重出輕入」!跟人家買的時候就調一下,我們家這個秤子秤出的重量顯得比較輕,所以同樣的價格可以買比較多貨物回來。而當我們賣出去的時候,我們就將秤子調比較重一點,人家給我們一樣的錢,就買到比較少的貨物,這樣是不是叫做偷斤減兩,員外這一生就是靠著偷斤減兩而興家致富。當然這一段是有瑕疵的講法,這是應世間人的說法,偷斤減兩怎麼會興家致富呢?所以他以為這樣,他就把偷斤減兩的實情告訴了他的孩子,兒子自幼接受聖賢教育,剛開始聽到要接受傳家寶很開心,後來聽到這一段陳述,越聽冷汗直流、越來越害怕、越來越覺得很丟臉「我的父親怎麼會用這種方法興家致富?」他讀聖賢教育,覺得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是損德的行為。

 

你看,這個理路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員外這一輩子在村莊裡是有錢第一名,第一名跟第二名差距很大。譬如說四百公尺的接力賽,第一隊的第四棒差距其他隊的第一棒,差距兩百公尺跑在第一,你看這是穩贏的,對不對?員外的財富就像這樣,別人跟他的落差太大了。沒多久員外去世了,這個兒子有孝心,也讀聖賢教育,心想說,不行!不行!我一定要幫我爸爸補一點陰德回來,這樣子的行為太糟糕了!所以他就很努力的在村莊捐錢。以前最大的捐錢,士紳捐財富大都用在鋪路、造橋,鋪路造橋救濟貧苦人家,所以成為了村莊的大善人,大家也很喜歡他。這樣的日子一天一天過,他本來生了兩個孩子,結果卻相繼死亡,這時候他就心生怨恨了。他怨恨老天,跟老天說:我為了我爸爸已經做了這麼多善事了,雖然知道爸爸這樣偷斤減兩是不道德的行為,可是也幫他補做了很多善事,為什麼我們家最後還是發生兩個孩子死掉的災難。

 

他的抱怨可能被天庭收到了,他自己覺得受冤屈了,天神無奈的說:「唉!實在是不懂事,這樣一直冤枉我們」,玉皇大帝可能覺得很難受,有一天就派個人下凡,下凡去他的夢境,作夢。因為他可能沒神通,就比較麻煩一點,派人進去他的夢境,就像你們現在打電話一樣,打電話給他,「秘書長,去跟他講一下」。所以他在夢中,看到了一個天神下凡,他當然先把怨言告訴祂,然後天神祂就跟他解釋說:「不是!因為你老爸本來就是這樣子,以前的福報本來會比這輩子好太多太多;假設說他本來這輩子應該賺得的五千億,是依照他以前積德行善所獲得。可是這輩子因為他的偷斤減兩、損德,把他的福報減得只剩下二百億而已。」二百億對一般人很多了,以前可能一個人一輩子都賺不到一千萬,而他有二百億,這樣的對比。他說:「對啊、對啊、這個我可以理解,所以我很努力幫他做善事了,為什麼我的兒子還會死掉?」

 

祂說:「不是、不是、細細聽來」,天神就跟他講說:「不是!是本來天上為了處罰他,因為他的德損得太超過了,所以天上覺得他的錢雖然損掉,但是仍然不夠去償還他先前的失德的,所以派了兩個天神,一個叫做損星、一個叫耗星,耗損的意思。損星、耗星天神來做你們家的孫子,就是等他們長大之後,要把你們的家產敗光,包括名、利統統敗光的!這樣才有辦法跟你爸爸的做惡平衡。後來,因為你這一個人太有良知道德了,做一個大善人,所以你的「好」,已經大大地超越了他的不好,這時候不能再讓你的兒子敗掉你的家產了。所以我們決定要收回這兩個官階很小的天神,耗、損二星就收回天庭了。」他就覺得:嗯!這聽起來有道理,可是對一個人的情感上來講,這也是我兩個活生生的兒子,似乎不公平,至少那個親情放不下,他說那怎麼辦?「好、好、好,我們天庭是很公平的,所以這時候我們現在可能在辦簽證(天上在辦簽證),慢一點、慢一點,我們又會派了兩個天神,一個叫福星、一個叫善星,福善二星,未來會移民到你們家。這兩個福星、善星,是因為你太有道德了,所以應該讓你的家業綿延,讓你們家的興盛一直綿延下去,所以會派這兩個星宿來做報恩、感恩你的善行」。沒多久他家真的生下了兩個孩子,就是這兩個福善二星,而他們的家業也就更昌隆。

 

所以這告訴我們「因果通三世,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行善積德是普世價值,它也是無上妙法的基石,所以為什麼要強調以人道為基石,以佛法為究竟。這只是所謂的用金錢方面來比喻,其實行善這件事情是全面式的,我們人最關心的就是我們的金錢、講金錢好像太俗氣了,講資糧好了,資糧更大!資糧有三個:一個就是我們的物質世界,一個就是我們的所謂的智慧軟體這一個世界,一個是我們的身心健康這個能量的具足與否。所以這三個資糧是我們現代的人,不管你怎麼學習成長,你是哪一個宗派的、哪一個宗教的、或者是有宗教、無宗教、有神論、無神論,統統需要而且嚮往的,所以這個普遍的需求,我們把它定位叫做「普世的價值」。往這一個得到好處,就是一個正向的一種基礎,可是我們常常會執著在這個追求上,不知道這個執著的心,本身就是一個負面的能量,以致於我們用著執著心去追逐!追逐,也用著正確的方法,去落實創造美好的結果,而當中卻仍有不間斷的弊病產生的原因,那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那一個起心動念,就是用著錯誤的心,去做一件正確的事,但它還是錯!

 

大乘佛法也講「論心不論事」,我們要用著正確的心去做正確的事。有一種是特例,有一種是用正確的心去做錯誤的事,可是做這個錯誤的事,是一種應對的善巧方便,不是它本身錯誤,而是用一種善巧方便的手段,這種就比較特別,我們一般人不必去捉摸,只要老老實實的往正確的心、正確的事去落實就可以了。這麼一來,正確相對一個錯誤,所以我們才要學,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正確的標準在哪裡?正確的深度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才必須去學。如果我們都知道,我們也認為我們運作著我們的知道,去行我們的人生的話,我們現在早就圓滿到極點了,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行造作是「因」,我們的人身現在的受用就是「果」。所以如果我們的受用仍是不如意的,表示我的觀念、我的想法、我的行為是有所錯誤的,而我不自知或者是我明知故犯,明知故犯當然是大錯特錯!從這一個角度才產生「學」這個字,還談不上「修」。

 

「學」它的深度就十萬八千里,你要學習到你的生命境界是人道呢?還是人道以下的三惡道?還是人道以上的善道?還是超越輪迴的,所謂的四聖法界?還是超越四聖法界、十法界的所謂的一真法界?乃至於一真法界的頂層,又脫離了實報莊嚴土回歸常寂光的圓滿妙覺?有這麼多的一個目標,這個目標的不同,也從我們學習認知的「正確的深度」標準不同而定。所以這一個東西,就不是我們現在一般人在普世價值裡面可以去得到、理解的,它就必須透過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不斷鍛鍊自己,所理解的正確再不斷的去深入落實它,而能夠感應道交到。我們剛剛講,不得以少善根因緣福德!換言之,從這一個理路來講,也就是說你的善根跟福德越深的,越深就是你的標準越高,你如果你的價值觀認知的這個正確的標準太低,你的善根跟福德是不太會多的,如果你認知的比較深,你會努力去落實,你可以得到。善根福德這兩個關鍵可以感得善緣,所謂的善知識的層次越高就感得而來了,善知識來教導,我們就可以再知道什麼叫做更高度的善的標準。

 

那麼,這一個「善」標準的高度走到極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個圓滿無瑕,沒有字可以形容,我們中國古老祖宗方便用一個善良的善去代表它的那一種善,至極!我們一般在世間能夠理解的善,都是善惡對應的那一種善,那種善也有高低標準,可是那一種善,怎麼高低都不圓滿,都不到至極,可是可以讓我們人生往善道走也不錯了。這麼一來,它就有所謂的學分了;這個標準學分,也就是說,它不是說時間一到你就畢業了,這個標準學分,就是要靠我們理解有沒有到位跟落實有沒有到位,這件事情非常重要,那麼也就是一般人講的三界、六道、十法界,這一些生命狀態,從這邊而來。學習者如果第一件事情不把這個搞清楚,就不談「修」跟「證」證實的證,佛家講三個字「學、修、證」,學了你才知道怎麼做,做就是修,修了你才能夠得到,得到就是證實的意思。學的標準非常重要,得花一點心思,這種東西沒辦法只是透過一堂課解決,他必須要再把這一個學習到的知見,把它變成我們的習慣,剛剛講習慣造就人生。

 

所以當你的知見是正確的習慣,不斷運作成為你根深柢固的一種本然時,你的人生運作往善的方面走就輕鬆愉快了,那時候就不知不覺人生怎麼會那麼順暢。可是現在人是不知不覺怎麼那麼痛苦,完全相反,那就是我們的不知不覺的習慣是錯的,想的習慣錯了、講的習慣也錯了、做的習慣也錯了,所以佛家把它濃縮成「身、口、意」。一句話叫做什麼?「守口攝意身莫犯,行者以此得度世」;守住你錯誤的口的造作,那就是正確了。「攝」攝受的意思,「攝意」把你錯誤的起心動念攝受住,你的想法就是對的,佛家一般講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層次很高。「身莫犯」,不犯你那些錯誤的想法,不去幫你的錯誤的想法、講法代言去落實,你就是正確的行為。「身口意」符合正確,佛家就用一個字代表叫做「戒」,戒定慧的戒,戒就是正確的代名詞,而不是現在人講說好像是一種愚民政策,是一種牽絆,是一種生活當中的束縛,是因為我們離正確太遠了,一時之間要正確回來很不習慣,那個不習慣變成一種束縛,如果你本來就回到美好的境界,你就不會有那個束縛的感覺了。

 

所以「戒」,佛家講是性德的流露,性德圓滿無瑕,它顯於外在的言行舉止,就是一種戒的樣子,現在的人把那個樣子一條一條把它形容出來,就是「戒」。它的程度當然也有差別,比如說:一般學佛的人「三皈五戒」,還沒有學佛的人,要先有的學佛基礎的《弟子規》也是一個戒。《弟子規》是一個標準,戒的另外一個名稱就是標準,行為上叫守規矩,守住正確標準的規矩就叫做戒。這個事情不斷在你生活當中養成習慣之後,你的心就會平定,你的心就比較少煩惱憂慮牽掛,因為你依正確的規矩,守住它行事,你的人生在因果理路裡面就會比較恢復正確的結果。那麼,我們人的心煩惱憂慮牽掛從哪裡來?從我們的人生不如我意來!不如我意,也就是說你的果報是不好的,所以如果你持戒,你符合正確的規範、規矩,正確的一種原因,你在運作,你的人生就會比較如你意,如意的人心是不是平安的、平靜的?所以平靜久了,這個深度有了,就得到定,一般講禪定、清淨心。得到禪定、清淨心的人,隨著他的層次,低的他就開慧,開低的慧,高的它就開高的慧,圓滿的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才叫「依戒得定,依定開慧」,這個也就是佛家講的六度、三學那個意思。

 

六度也是一種戒,你符合「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樣的理路,符合它這樣的標準,你就得到了菩薩的生命狀態,所以菩薩是果,菩薩是有智慧的生命體,也許祂還不圓滿。菩薩祂依祂的智慧的表徵的不同,顯出來的不同而產生所謂的菩薩年級。祂的標準應該講世間人形容的這個階級,不然我不要用階級這種話,因為階級是不平等的,菩薩都是具足智慧的,只是祂的智慧的程度不同,祂至少已經不是凡夫了。菩薩是依六度這個戒,所以,以現在人的程度來講,「戒」這一個標準相差十萬八千里,可是一個學習成長的人最低標、最低標不能沒有《弟子規》這一個戒。《弟子規》提昇,《感應篇》算不算是一種戒了?它談到因果理路的戒,《弟子規》也沒離開因果理路,只是說一個好懂,一個比較深澀一點,一個離我們的生命體比較近一點,離我們的生活比較近,一個可能比較遠一點。你的活動範疇越寬廣,你這一個人就越自在、越有主宰能力,你才能夠去辦到,如果沒有的話,你就是活在一個小小的世界裡面而什麼都不行,不行叫做不如意。

 

那麼,再高度一點的「十善」是不是一種戒了?換言之,整部佛法無有一字、無有一句不是戒。方便講「戒、定、慧」三字拆開,是應著世間人有次第思惟、有分別思惟的概念去闡述的,要不然佛法祂本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比如說,剛剛我們講戒、定、慧,事實上如果從佛法的角度應該是「戒定慧,三而一、一而三」。你有戒一定有定、一定有慧;你有智慧一定符合所謂的定學跟戒律。換言之,慧裡面有定跟戒,所以才有所謂的「定共戒」、「道共戒」這種生命狀態。我們世間人不能了解一次就能得到,就好像說我們喝水,這是什麼茶我也不知道,它喝了就有茶也有水,那你說你先喝到水還是喝到茶?是沉香茶嗎?搞不清楚?喝這杯茶我也不知道會不會被毒死?生活上很多小事情不必太注意,如果說該被毒死的就被毒死,往生極樂多好!當然不會,你們沒那麼沒良心。所以我的意思是說「一即一切」,你喝這杯水它同時有H2O,同時有這些微中子、電子、質子、粒子,同時有沉香茶的成份,「同時的」,所以真正會學的,就是秉持這個理路。你在講話的時候,它同時有什麼?有音頻、有音高低、有發聲的不同,它是同時的,所以生命是一個整然。所以戒定慧三學是一,不是三。

 

依戒得定而開慧,我們就知道智慧不是從廣學多聞來的,勤讀書不等於有智慧,勤著放下,「定」是從「放下」來的。從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理解「戒」的目的是什麼了,如果現在的家長聰明的話,一個小孩子在十一、二歲以前,讓他的人生充滿了「背書」這件事情,!嗯~以前的小孩子比較純真一點,現在的小孩不一定很純真,鬼靈精怪有時候比大人的思惟還多。這個思惟多代表著什麼?佛家用妄想來代稱它,一個人妄想越多智慧就越低,他也許聰明,也許有才能,這是一種果報,可是他絕對不會有智慧。我們東方的古老祖宗跟西方的不一樣就在這邊,這就是教育的第一步。如果現在你們在座,家裡有小孩子的家長,未來希望你們日子過得好一點的話,這一個理路就不能不知道:小孩子從小讓他背書,背了一本背第二本,背了第二本背第三本,背第三本背、背、背……,前提設定聖賢的書,而不是背一些亂七八糟的書。背、背、背、背到他十二、三歲,有的根基比較好提前,十歲、十一、二歲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跟他解釋這些理路了。前面這一段背書的教育是為了求定,西方教育否定了這一個階段,也就是我們東方教育,從被否定這一個教學方法之後開始衰敗、社會開始偏頗、整個東方的人類的命運開始變差,我們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開始變低的原因,就是從這邊來的。

 

所以如果你希望以後幸福指數提高,老祖宗的方法要趕快找回來,讓他背,理路在哪裡?讓他沒有時間去想東想西,背書只是這個目的而已。不是要他會背出那幾個字!我們現在學校的要求他背書,目的是要他會背出那些文字,他忘記是要打掉他的妄想的,一個人背書他就必須專注,當一個人專注的時候他就沒有妄想,他就是停在這一點,專注的對象為什麼是聖賢書?專注在聖賢的符號,聖賢符號裡面隱藏著智慧,所以叫做智慧的符號。你不斷在背,你已經在你的阿賴耶識田,我們用現在講:在你的電腦檔案室,已經一直在灌好的軟體了,一直在灌。可是這個好的軟體不一定現在可以產生正向的效果出來,等到十歲、十二歲,有的十歲、有的十三歲、十五歲,這個歲數不等,就看這個小孩子的根基而定。

 

一般我們講古時候的書比較標準,我們現在書的行數有沒有固定?沒有嘛!古時候不是這樣!古時候整個大中華地區的私塾教育,地緣關係那麼遠,書又很難拿到,以前都是手抄本,每一個人,每一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只要講說「翻開第幾頁」,我們學校用哪一家出版社的,每個印刷社的行數不同,對不對?相同出版社的書上課時才能講「現在翻開第幾頁第幾行」,如果拿不同版本的書就沒辦法。古時候私塾教育都背書,腦子裡也有第幾頁第幾行了,因為古時候的書,它的行數是固定的,字數是固定的,五行好像一百個字,一篇有十行,每一行有二十個字,所以背一頁就是二百個字,好,二百個字!所以它是以這個根性來講的,如果一個小孩子念十次就背的起來,背的起來一張四百個字,念十次背得起來喔、念十次,這個小孩叫做上根,根器上根。有的念十次不行,念、念、念念十次背起來一半,叫做二百個字,這個小孩叫中根,以這樣來判定。

 

上根的小孩,大概十歲你就可以跟他解釋了,他在十歲以前所背的;從三歲開始,大概三歲開始背,三歲以前是母親表演給他看的,三歲開始背、背、背,越是背誦,他的心就會越來越穩定。所以古時候的小孩上課很幸福,不用帶書包,所有的書都在腦子裡,它沒有我們現在那麼多科目,可是所有的科目都會,為什麼?因為古時候的教法是開啟智慧的教育,而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是什麼?背知識常識的教育,知識常識是工具它不是能力,如果是背知識常識的教育,我們不需要背,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網路系統太發達了,我們現在的網路科技,一個筆記型電腦你要知道什麼,打字搜尋!你說:「沒有啊,有時候網路會亂寫」,學校教科書也常亂寫,你懂嗎?它的亂寫與不亂寫,你只要沒智慧你就是亂。所以老祖宗是教你開智慧,從三歲背、背、背到十歲的,只要他很密集的背,這個小孩肯定比一般的同年紀智慧要高,智慧這種東西平常沒有的,你看不出來的,兩個人擺在一起你看不出來,可是當兩個人都遇到同一種事情、同一種人生境界的時候,一個人可以很穩定去面對它,另一個人會受不了,這叫智慧的運作。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人的憂鬱、躁鬱多,就是智慧低。憂鬱、躁鬱是不是煩惱多?煩惱相對智慧,所以應該這樣講,等於現在的學制不教智慧了,可是我們現在不教智慧,我們卻不知道我們不教智慧,又把這些不是智慧等於智慧,悲慘就在這邊。所以要重新去正名我們的理解,正式的去定義它,在學習的角度,你一定要知道你學的定義是什麼,要不然會雞同鴉講。小朋友背到十歲,基本上的定功有了,智慧有了,當然前提有一件事情,家長如果不做會有反效果,不要期待小孩子而已,剛剛講我們家如果有這個年紀的小孩子,家長做,小孩子會信任、會加分,就像易感體質的人,他可以大好、可以大壞,如果遇到好的他就大好,遇到不好的他就大壞,為什麼我們不要去接觸好的﹖小孩子因為他慢慢成長,會有智慧,聰明也會加倍,這時候他會反過來測度:家長怎麼做的跟教我的都不一樣?怎麼都教我要怎麼做,自己都另外一個樣子?因為他有智慧分辨的出來,所以這時候會反!你們所說的叛逆的小孩不一定是不好!而是你會不會駕馭他。那你怎麼駕馭他?你自己要讓他心服口服,你就有辦法駕馭叛逆了。叛逆的小孩好比一隻千里馬,千里馬牠在野外生長,各方面的力量、速度,都比我們在棚子裡圈養的馬,牠好逸惡勞、很安逸的、外表漂漂亮亮的那一種馬有用。可是千里馬不好駕馭,會駕馭的伯樂,千里馬就是好馬,不會的,牠就變成會損傷。

 

一個人的成長就像這樣,為什麼佛家講「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用來我們「弟子規,聖人訓」的角度亦復如是。我們一定要非常高標準的要求自己,這時候你教小孩這麼做的時候,你的未來基本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小孩子如果在十三到十五歲,養成了這些知見,基本上成長後都不會偏頗了!可是我們現在多數叛逆的孩子都很難教導,這是我最近常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我們身邊很多人的小孩,還不到十五歲,加把勁!十五歲以後的孩子,以後要靠我們自己當家長的,要表演出來,要用感動的、感化的!要不然十五歲以後的孩子,看到家長都不是這些聖賢的樣子,他以後就會有藉口,即便他的心不要,他都會找藉口,因為人會自私,人越大越沒有聖賢的根基,人就越自私,越自私遇到境界的時候,一定選擇自私。所以為什麼常常有人跟我們說,一個人為了圓一個謊,後面要編一百個謊?好累喔!對不對?就是因為自私,聖賢教育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有一句話叫「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他沒有得失!不是聖賢教育就會有得失,有得失一定有自私。一個小孩從小從這個根紮起,他的得失會少,因為他懂得「讓」,能讓的人沒有得失。換言之,讓的人,心才會清淨,清淨的人,他產生的作用就叫做智慧。

 

所以佛家講「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般若智是無知的,他的無知不是白癡的意思,而是平常腦子裡沒裝太多東西,乾乾淨淨、清清淨淨的,裝太多東西就是雜思,你每天都煩惱憂慮牽掛。智慧的人,他平常每天沒事,都沒事,遇到人生境界時候怎麼辦,偏偏他什麼都可以解決、都可以面對,所以本來沒有,遇到了卻產生可以解決問題的那個生命狀態,就叫做智慧。所以智慧不是一種東西,形容不出來,它是一種生命狀態。解決了人生境界了之後,問題解決了智慧又不見了,它就像藥一樣,藥到病除,病除藥亡,所以如果你解決了人生境界之後,你那個方法還牢記在腦子裡不拿掉,那就叫做知識常識。知識常識是可以跟人家分享,沒有錯!可是對方遇到同樣的問題,用你記在腦子的知識常識,不一定會解決,因為人生的對應不一樣、狀態不一樣、統統不一樣,所以佛法講「法非定法」,因為它是智慧起用的狀態,所以不固定的。

 

理論上,只要有一個人就有不同的念,有不同的念,你的應對進退就要不一樣,他才有辦法。換言之,我們面對七十億人口(七十幾億),你每一個人遇到同樣的問題,照理說你就有七十幾億種智慧產生,你看,法講不完,對不對?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有沒有講完?祂還沒開始開口講,已經講完了,為什麼還要講那麼多?因為祂遇到這麼多人,這麼多人有不一樣的雜思,雜思產生不一樣的問題,提出來請教,請教之後祂就有一種藥,所以就產生了八萬四千法,八萬四千「大類」喔!不是八萬四千「個」;八萬四千大類,每一類無量無邊。譬如說我們從人類來講好了,有男人的問題、女人的問題兩種,男人又有幾種問題?講不完了,所以歸納法永遠只是一種方便,真正的實相讓你捉摸不完。這時候怎麼辦?「一即一切」來了,守住一,你就能應對一切,所以為什麼清淨智慧非常重要,老祖宗的教育非常重要,依照老祖宗的教育方法,卻可以開智慧,一旦你取得那個智慧,你就掌握住那個「一」,生命體性的一;那個一到極處,就是我們講的「自性」,佛家講自性。

 

六祖惠能在他開悟的第五句話講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整個宇宙虛空裡面「無有一事、無有一處、無有一人」,這全部的包含就叫做萬法。它從哪裡產生的?從我們的自性起用產生的。那麼自性裡「妄想」產生了、無明產生了,就整個虛空法界出來了,加上它的「分別」產生了,形形色色跑出來了,再加上它的「執著」產生了,情緒這種對待的一種感受的強烈就出來了。所以整個宇宙是我們一個「一」,一個同樣的自性產生的,換言之,修行人如果懂得這個理路,他就知道捷徑了。那天我遇到一個導遊一直問我,那五天裡面的行程一直問我︰「師父,學習有沒有步驟?有沒有捷徑?」我說︰「務實、踏實就叫捷徑」,當然這種答案大家很討厭聽!比如說,你有沒有辦法把一杯水比劃一下,然後這一杯喝了之後就智慧大開了,對不對?人家都有大悲咒水,持一持,喝了就什麼都沒事!我說那個叫做繞遠路,你知道嗎?而務實,要務實在哪裡?次第、步驟當然有,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們可能想說,這個答案也不甚滿意,因為步驟不是從哪一本經嗎?因為他們看了很多經,後來才發現看這些經都沒用,不是經不好,我們剛講的理論、方法、方向錯誤;看經是理論對,而方向、方法若是錯誤也達不到!

 

所以我們學習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這些「次第」拿揑出來,要從哪裡開始?比如說我們剛剛講到小孩的教育,這個就很現實了,你不從那邊開始,保證你後半人生煩惱憂慮牽掛不斷,跟你保證!為什麼?小孩小時候不乖,你擔心,然後身體會不會健康也擔心?這些統統從一個人的內在涵養的穩定而來,一個越清淨的人,他的免疫系統就越高,我們從醫學上來講。免疫系統越高的人,他的抵抗力就越強,他的身體就越沒問題。好,那從身體健康角度,好比說:那是他在痛又不是我!你當人家媽媽的,孩子不舒服你可以逃避嗎?不是,你還是每天得照顧他。長大呢?長大錯誤的知見開始運作大了,長大後,他身體這個工具的能力強,你看多可怕!所以為何現在媽寶一大堆?那天我們才在講:媽寶、父寶,出社會最後變師寶,學習成長的叫師寶,都要靠老師,那樣不對,依靠老師只倚賴他的教育,不是讓他幫我們包尿布,到長大還這樣,這些所謂的媽寶,是如何產生的?因為從小教育偏頗了。

 

那天我看電視新聞,看到前一陣子大陸考試什麼的嗎?居然那個學校的大禮堂全部都是帳篷,帳篷要幹嘛?給父母親住,好奇怪哦!想當年我們小學的時候還是自己去註冊!我媽媽在這邊!她從小就訓練我們獨立,也就是說我們長大都不用受特別照顧,成長後遇到的人生境界也不怎麼愉快,可是我們不會煩惱憂慮到不行,還是可以覺得人生不過如此爾爾,學會在經驗當中萃取智慧,你才能夠去跟聖賢的教育連結,對你越糟的人事物,你要越感恩他,這樣講你們做得到嗎?因為不理解所以做不到,很正常。我們從小被訓練成獨立自主的個性,因為獨立自主的個性,很容易在境界當中,你自己去淬鍊智慧,為什麼?因為獨立自主,當然我們講的是實質那一種,獨立自主那一種人,他的心境會比較穩定,因為他有穩定的心,他才有能力正確的獨立自主,要不然都會有惶恐,對人生未來的未知不確定,而產生煩惱憂慮牽掛。

 

所以學習,你看我們前面講的「學」,第一個字多重要。學就是明白,明白有對象,明白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裡有人事物,我們會遇到深、淺、族類、類別統統不一樣,對待也會不一樣。那麼人生是誰?是自己!我們自己處在這個世界的環境的關係是什麼?它的理路是什麼?把它搞清楚、弄明白,這叫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現在的人,從知識常識學習的角度,多數都學到假相,以致於我們面對事情時的對待是錯誤的判斷,錯誤的判斷就產生錯誤的結果,你們講的反撲回來了,人生不如意。宇宙人生的真相透過學習而來,學習什麼?學習聖賢、古老祖宗、這些有智慧的生命體,在佛家叫佛菩薩;在道家叫神、仙、真人;在儒家叫聖、賢、君子,就是學這些。這個叫做他們的學位不一樣,佛家的最低學位是阿羅漢,阿羅漢,正覺,祂的知見正確沒有執著了,所以堪稱真正的客觀。我們人只要有執著,常常在開會「我提出一個比較客觀的...」,那個都是自己的主觀,相對別人就是不客觀。那麼,第二個學位叫做菩薩,菩薩再上去,圓滿最高學位叫做「佛」,覺者,佛家的年級是這樣。

 

道家的第一個學位叫「真人」,比如說,張三豐稱為張真人,真人提升上去叫「仙」,在最上面一個學位叫「神」,用不同名詞去代表。儒家就是「君子」,所以君子的學位從哪裡得來?從《弟子規》。《弟子規》做到的人他就得到君子的學位,有了君子的學位之後,才有辦法提升叫做「賢」;賢人的學位圓滿了,才有辦法提升叫「聖人」的學位,就是這些。越高級數的生命的豐厚度就越高,換言之,他的幸福感就越高,所以幸福感並不一定是從物質的享受來,它是從老祖宗有一句話「悅自心中來」,物質的享受是一種快樂,快樂有痛苦對應,它不究竟。所以我們講的就是真實究竟圓滿的一種方法理路,這是東方老祖宗有高度智慧的教育,從這一個角度,我們學習才不會迷失,才不會在過程中,還沒得到命運轉化的時候又增加抱怨,只要你增加抱怨,在佛家講叫做又增加「造業」的機會了。所以佛家有一句話叫做「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我們現在人不了解理路也很想隨緣消舊業,可是把持不住,我們常常隨緣造新業,對不對?後面呢?莫更造新殃當然沒做到,反而已經又造新業了。造新業,新的業再加舊的業,無限多!所以業力就會沒完沒了。

 

照理說人生酬業,來到人世間是酬償業障,酬償業障白話叫「消業」,你憑什麼能消?就是剛剛前面講的:學的正確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有辦法去消業,要不然沒辦法的。這麼多學習者、修行人,古老祖宗言簡義豐「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的原因就是這樣,因為我們都不搞清楚、弄明白。一個人

只要真正搞清楚弄明白,後面就會做得正確了,他就不會有抱怨。你說「我明知道可是我還會抱怨」,那麼你的明知道就是錯誤的知道,是依你的知見的知道,那不是真正的知道,所以「解行相應」很重要,年剛過完,也希望大家能夠在這一年的奠定基礎當中,去創造後面無量無邊年的幸福指數。「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它沒有離開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不需要去期望東、盼望西,只要把你知道的知見,勤於在日常生活當中履踐,你就會不斷長養你的善根跟福德。

 

因緣不必求,這個善知識的緣,自自然然你就會遇到,你遇到的時候你也會知道,你會去把握,而不會常常說:「喔!我遇到、我也錯過、我也不知道」,那表示他的善根福德不夠具足。如果你具足了,自然就會知道,這個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它沒有為什麼,它本來就是這樣,你喝了水,溫度怎麼講,講不出來,也許我們講出來的溫度都不一樣,可是我們都喝到同一杯水,所以同一杯水的溫度是一樣,但是形容溫度的說法卻不一樣,現在不是有華氏、攝氏的分別嗎?我們是用攝氏,華氏是不是很高?60度你要怎麼想像?所以你連結不起來,可是這個就是前面講的「依義不依語」,華氏的60度是形容攝氏的幾度,意思一樣就好了。這些名詞也都是假名,假名是一種工具,方便使用就好了。我們從中就學到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諸多的應對進退也就方便就好了,「不離方正之禮,便宜行事」這一句話裡面叫做沒有執著,不執著去行於人生,什麼都好!什麼人、怎麼樣?都好!都好!能溝通,就溝通,不能溝通也好!反正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事,這樣就對了。時間差不多了,看諸位有什麼疑惑嗎?剩五分鐘讓大家提問。

 

學員提問:師父好,想請問一下,平時要怎麼樣把散亂的心攝受住?就是讓自己比較定,因為常常就是拜佛或是靜坐的時候,都知道不要想,可是時間越久雜思就會不斷再進來。

 

師父上人︰佛家的八萬四千法,其實統統就是為了這件事情而已,這八萬四千法統統叫做禪定之法,包括念佛也是禪定。所以念佛三昧、華嚴三昧,那個三昧就是一般人講的正受,正確正常的感受;正確正常的感受,就是我們心平平靜靜,那個感覺叫正確。所以心平平靜靜是不是叫定──禪定。所以八萬四千法都是禪定法。那麼你說從這邊要用什麼方法,很多時候就依個人行事,可是如果不會的,這八萬四千法吞進去統統辦不到,為什麼?剛剛講的,這些都叫理論,八萬四千個理論都對,可是方法不對。那麼,你們的問題不在於打坐不對或不好,或者是拜佛不對、不好,都不是!而是你們太心急,求好心切,心態上,我們眾生的量太小。比如說我常常跟你們舉例,古師大德他們在假設拜佛好了,念佛好了,念佛大家比較容易理解。他們念、念、念一年兩年,你看!直接就一年兩年喔,我們現在是「我一個禮拜了,怎麼還會煩?」,他們是十年,覺得比一般十年前稍微不煩了,他們覺得好有效喔!你懂嗎?所以他們真有效!所以這個「心」的造化非常重要。

 

我們現在的人會應急,「急就章」,沒辦法!我們的速食文化,西潮運動,漢堡啊、什麼吃啊,都是速食。所以香精什麼的就出現了,加水調一調,好了!果汁出來了。我們耐不住心讓它從小長成,然後結果、收成、榨果汁,對不對?耐不住心。哪一種方式得到健康?後面那一種。所以在修行也是這樣的態度,我們現在人求好心切,因為我們累生累世以來迷失已久,妄想本來存在、俱生的。一般你們講的,做人與生俱來的,既然是與生俱來的表示正常,可是相對於正確的命運,它是不正確。這些修行的儀軌叫手段,是為了對治妄想的,對治就有時間的問題,一般用現在的人比較好理解叫做要「訓練」。你還沒訓練到目的的時候,當然這個訓練的過程會不斷發生原來的狀況,這是正常的,所以不要把這個正常又加一個擔心上去。我們常常修行人在依照一個形式去訓練的時候會這樣子:「耶?我都在做怎麼又這樣了?又跑出來了?心又定不住了?」,這個就是我們又多了一個妄想,你要了解,這些叫正常,既然是正常就不要理它。

 

比如說你選一樣就好,假設說拜佛,那麼我們在拜佛,我就不間斷地拜。那天我們跟一個大陸同胞舉例,你們的拜佛就好像你在開車,開車是為了到達目的地,對不對?我們在開車的過程本來就會有行道樹,行道樹有的漂亮、有得不漂亮,有的可以成為綠色隧道,讓人身心舒暢的,也有得光禿禿,使人躁熱。這時候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專心開車達到目的!用來形容你的拜佛就是這件事情,你在整個過程會有妄想,就好像你在整條路上開車的過程,會有行道樹一直過去,你的眼角餘光都會看到,因為我們是有知覺的人,我們會看到、會感覺到。那些行道樹代表妄想,這時候該怎麼辦?你不理它就沒事,你理它你開車就會有問題,所以你越理它,你的車子越難抵達目的地,就是這個邏輯。所以如果你懂了,從心態上去修正就可以。開啊,只管開,只管拜,妄想出來不理它,再拜回來,出來不理它,初學者這一段是必然的,妄想出來再拉回來,不管你是念佛、你是拜佛、還是打坐、統統都是這樣。

 

當然我建議你們,這幾個選一個就好了,不要同時,不要說早上拜佛、中午念佛、晚上打坐,不需要!你如果需要的話,從早到晚就選一個,它會有效果,它比較讓你符合那個「一」的概念,一門深入。那麼,長時薰修就是你專注在你這個動作就好了,過程會有行道樹過去,那不干我的事。你不理它,它已經遠離你了,因為你的車子一直在開,它已經遠離你了。遠離你,你也不用掛心,意思就是不見了,它是自自然然會不見的,你不要理它就不見了。這些妄想是來自哪裡?我們生生世世阿賴耶識田裡頭妄想種子,我們現在只要再想一次,我們就種一次了,很可怕!所以即便說「功過格」是比較粗糙的方式,可是它對於初學者有很大的作用,在我們的人生修行上可以用一些功過格,蓮池大師他是自知錄,自知錄、功過格一樣的意思!它就會去把我做的好事、壞事記一下,然後提醒自己不要重覆做壞事,鼓勵自己要不間斷去長養好事,是這一件事情。

 

可是這一個方式適用初學者,到比較高層次的學習時,就要把自知錄、功過格丟下,為什麼?你想一次壞事,你的惡種子又丟一個了,因為你還沒有達到能不落印象的功夫,所以這時候又落一個印象未來遇到緣,它又會現前。所以你就知道,我們人生不斷有煩惱出來這是代表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會含情帶愛,有時候沒遇到境界我們會想,我們的記憶就是那個阿賴耶識種子。所以為什麼那個夏威夷的修.藍博士,他們在做一些他們的傳統療法的時候,用的叫「清除法」,他們說清除不只是把惡的除掉,它是除了把你的「惡」清除掉,也要把你的「善」清除掉,清到乾乾淨淨。這時候佛家講「迴向觀想」,他們講去「感同身受」,去傳輸給病患,你不用認識他,他也會好的原因在這邊,因為你把阿賴耶識田的種子清除。一般你沒冒出來你清不掉,就好像電腦中毒,你沒記憶畫面,就沒辦法掃毒的意思。

 

所以我們人這個機件軟體,好像現在的網路一樣,又一個落入印象是不是電腦又記錄了?你上網一次就記錄了,一直記錄,你怎麼把它清除?所以清除法就是不要理它,你在這個修行的過程裡面,這些妄想煩惱出來都不要理它,你只管一直往前做正確的,一直專注,專注在你的定課上,久了之後就會有所體會,而那個「久」,我剛剛講的,切莫太急,不要用禮拜、用月份來算,要用「年」。好比之前,提供給他們拜佛班,剛開始我是講多久?三個月,我如果不講三個月,他們就不拜了。後來三個月時間到了,來協談:「師父,有、有、有一些感受耶!」其實是三年啦!現在願意三年,對啊!三年後再說,我怕現在講了同參就意興闌珊了。修行一定要以「年」計算,你想嘛!我們上輩子、上上輩子的這些妄想習氣種子是以「劫」算的!是以「劫數」來算的!

 

人類平均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減、減、減到平均歲數十歲,再從平均歲數十歳,每一百年加一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加、加、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叫「一小劫」。那「無量劫」!我們的這些煩惱是無量劫,你看以「劫」算數,而現在我們只要以「一個月」為單位,我沒有叫你們拜佛要拜三劫,對不對?三次乘以剛剛那樣的計算方式,絕對無法想像,尤其我們數學比較不靈光的,聽到就昏倒了。這八萬四千減一百、減一百,一百減一,一百減一,減到十歲,這叫一個「減劫」!從平均歲數每一百年加一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叫一個「增劫」,這麼一減一增叫做「一小劫」。你看佛經是不是常常看「百千萬劫難遭遇」,你就知道多可貴。哪像現在「唉呀!都過了十年了,怎麼突然遇到你,好難得喔!」,十年遇到老朋友好難得,你們遇到佛法是「百千萬劫」你知道嗎?

 

所以把那個時差的感覺拉長一點,你們在修行上就會比較穩定,因為時差拉長一點,你的得失心會比較少。那麼,我們所有的不成功都是從得失心來的,我們修行因為得失心想要很快得到成果。你這個「想很快」本身就是妄想,你看第一個妄想還沒除掉,你又種了第二個妄想了,第二個妄想又冒出來,第一個還沒有不見喔,你要清除它,沒除掉又有第三個妄想,所以一直在隨緣加新業,舊業還是有,又加新業!因此沒完沒了,這就是關鍵。為什麼要明白?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理路,你提出來問也很好,這時候我順道講一下,「問」有幾種問?希望這是「利樂有情問」,利樂有情問就是:我明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因為芸芸眾生他們有這些問題,可是他們不一定自知,我假裝不知道而問,問了之後,那些不自知的人也聽到了,聽到了也「對!我好像也有這個問題」,他是不是得到利益了?這叫利樂有情問。

 

另外有一種問是什麼?是「疑」,所謂的「不解而問」,有一種是「有惑而問」,不解跟有惑不太一樣。不解就是你不了解,然後發問;有疑惑的這種問,所謂是你問了之後,你在學習科目,學習時間久了你又會有懷疑,你了解它可是你卻會有懷疑,這個就是因懷疑而問的,有很多種問。我們呢?反正只要想問,問啦,問就了解就好了,也不用管那麼多問,這麼多問就屬於分析,你看!眾生很難搞的。釋迦牟尼佛很辛苦,面對這些族群就要再發明這些術語,發明術語讓眾生滿意了,就哦~度掉了!「啥?這些怎麼問一樣的問題,用同樣的用詞他不要」,所以他要發明,所以才有很多宗派,對啊!要不然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好了,對不對?我學教的就不喜歡聽明心見性,那麼「大開圓解」好不好?好喔!修淨的呢?大開圓解不懂,那麼「理一心不亂」?喔,這好!三句話是一模一樣的意思,所以這叫術語,人就活在術語裡面。現在不是術語也被用在毒食品嗎?那天你們講的,甘草劑?現在又換一個名稱?本來不是有一個化學名詞,你們知道嗎?食品後面都會寫成分,啊!一看,什麼多什麼胺看不懂的字,就知道是化學食品了!因為這個就被抓到。好!不符合檢驗,是不是又換了名稱?就換成甘草劑,有甘草似乎比較天然?結果卻是同樣的東西。你看商人也很聰明,我們不能比商人笨,知道嗎?好的不能比壞的還糟,所以我們好的要更積極才對,回去了解這些,這樣你知道嗎?

 

打坐,第一個關鍵就是你要選一個就好了,而我不建議打坐,因為打坐,因應現在人的根性,可能就要你自己覺得妄想少一些些的時候,第二個階段再打坐會比較好。妄想很多的人沒有能力打坐,依現在來講,因為現在的環境比以前雜亂,我們只要坐下去,不是昏沈就是掉舉,絕對不會清淨,懂嗎?因為你沒有一個專注點,你們念佛還有一個佛號,專注在佛號,打掉其他妄想;你們拜佛,還有一個專注在你的身體的運作跟你呼吸的規律,打坐有時候就會很閃失。所以以前人說:念佛是誰,打坐也要參話頭等等,加上念佛還是凝聚在呼吸吐納,它都有配套措施,現在很少人可以直接盤腿就能入定。這是依根基來講,根基一般指我們的條件參數好了,我們現在人的條件參數比較不足,所以我不建議,不是說打坐不好喔!有高段的基礎的人才有辦法。

 

好比說「修禪」,修禪如果沒有明師,建議不要,如果有,可以跟在他身邊,他的行儀也許就是一種禪的表徵,要不然修禪,套一句虛雲長老講的,什麼時候的人才可以修禪?「不起心、不動念」,對啊!不起心不動念,你看我們會不會起心動念?我們如果出去:「聽了法,好舒暢哦!慧命養了,可是宵夜也要補一下,生命也要顧一下啊!」人就會有這些妄想,對不對?三餐吃飽了還有甜點、宵夜、下午茶,這都是欲望,只要有欲望就是妄想。學習就是要清心寡欲,為什麼講「寡」而不講「絕」?這是有程度來講的,「寡」就是唯一一個叫寡,它不是無,好比以前皇帝講什麼?寡人,全國只有一個皇帝叫寡人,那一個寡是剩下一個什麼欲望?成佛的欲望,這樣而已。那麼如果念佛人就是剩下一個念佛,如果你們有功課,假設是拜佛習慣,你就是只剩下一個欲望:拜佛,一直拜佛,把所有的欲望都丟掉,濃縮回來,剩下只是一種需求的運作而已,自然。

 

那天講到畜生,畜生投胎來當畜生,基本上大類都是消業用的,消業的生命,消得多、消得少的差別。我們人因為頭腦比較聰明,欲望多,所以我們在消業的同時,我們又造更多業。因此我們常常有機會再回去當畜生,人道造業造到極處,沒辦法,只好去畜生道消多一點業。不然,獅子、老虎吃飽了就躺在那邊了,羊、馬走過去牠也不理的,牠是等到肚子餓了再起來獵食,我看過動物奇觀,牠們的獵食很辛苦,可能一禮拜,甚至還一個月都抓不到一隻,很可憐,消業沒辦法,因為過去造太多惡了,現在投胎當畜生消業。有的當然在消業的過程裡面會遇到善緣,也許牠過去生曾經結佛緣,像我們的阿金,本來是流浪狗,剛剛找到牠的時候很老態、又充滿病態、胸前又有這麼大顆的腫瘤!本來我們也不知道,一摸,哦!有耶,真的有一顆,後來去洗澡,洗個兩次,第三次幫牠洗澡的人說,我們是否帶牠去開刀?不然腫瘤怎麼沒有了、不見了?我們說:沒有,後來小妍老師跟他說︰「我們是讓牠聽音聲,念佛給牠聽」,此後那個幫牠洗澡的人,就不跟我們講話了,他覺得怪力亂神。

 

可是這是真的,為什麼?如果學高度科學的人就理解,那不是怪力亂神,那是能量的作用,微中子的排列組合不同,這個現象拿來現代的醫學很好解釋。很多人為什麼生病可以不藥而癒,統統沒有離開這個原則原理,這叫大自然法則,是我們違背自然了,所以我們不知道原來生命可以這樣這麼美好回來,阿金做示現,你看!可能過去生有遇佛緣,在牠人生的前幾年,消業過的苦日子消、消、消,消到那個業淡薄了,所以牠過去生的善緣現出來了,就結到善緣了,就來到我們這邊,就一直健康,健康到現在,聽說認識牠的人,每一次看到牠都比上一次健康、快樂,對不對?每一次都這樣。牠健康了,牠又廣結善緣,左鄰右舍都認識牠而不認識我們,牠出去人家還會送牠禮物,以前住寧靜園的時候,牠都會自己跑出去逛街不用我們帶,在我們後街隔一條街的鄰居,剛出現,鄰居們就會從第一間開始喊「阿金、阿金、阿金」喊到街尾,然後全部的人都來迎接牠,牠就這樣走走走。

 

大家都很喜歡牠,喜歡牠表示什麼?牠在做無畏布施了,牠不一定像我們這麼聰明有知見,這麼自在主宰,當然我們還是有很多限制,牠在消業的生命裡面,還可以遇到積德行善的機緣,大家都很喜歡牠。結果中秋節、過年,我曾經遇到一個婦人來敲門,我說要找誰?我看她帶禮物以為是送我們的,「請問阿金在嗎?」,「阿金在樓上有事嗎?」她說:「這個是要送給牠的中秋節禮物」,中秋節禮物我還要幫牠顧好,形態不同!所以我的意思是說,我們比畜生要有自在的能力,我們不要失去這些機會,因為我們可以創造爭取機會,牠們是被動式的,我們是主動積極式的,所以不要讓它浪費掉,為什麼「成佛」基本上都示現在人間?因為有苦樂參半;還有一個,我們自主性比一切的畜生、餓鬼,他們都要來得優越。當然這個時代不同了,我希望我們不要是符合不同的那種時代,我們還是要堅持以前的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