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71020 高雄明覺法堂【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October 20, 2017】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7-10-20 | 1853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時間:
1061020日,20002130

地點:高雄國際會議中心(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46603教室)

 

紀錄組恭敬整理

學員們:師父好!

師父:各位同學請坐。

學員們:謝謝 師父。

師父:嗯?有問題嗎?

博洲師兄(主持人):是!欸,我可能要站後面一點問。(因麥克風干擾)

師父:好,可以!

 

博洲師兄:(註:以下為主持人代學員提問)師父上人您好,師父在法堂中時常教導弟子「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弟子想進一步請教 師父,如何「真信」並且「正信」?另外,曾在網路看到「信為道『源』功德母」的源是水源的「源」,而非「一元復始」的「元」,不知這兩個字是通用或是其中之一有誤?感恩 師父開示,弟子鄭玉鑫敬問。

 

師父:這個首先要把次第稍微對調一下。我們常常講說:「我要真信,並且要正信。」事實上,如果沒有正信的基底,你真信不了!所以一般現在在學習的人通常有幾個「信」的步驟,一個叫做「不信」,對不對(師父笑),根本就不信,不管你怎麼講就是不信,你搬出任何例證還是不信。即便你示轉、勸轉、證轉,我還是不信,最後就是證而不轉,所以我的命運還是一樣的悲哀。這個「不信」就是多數眾生的一個基底,可是這個「多數」應該因應這個時代來講,在不信的狀態裡面,可能經過很多的人生的造化,也就是世間人講的〔踢到鐵板〕!(師父笑),遇到很多的災難、障難,自己也沒辦法去調解,在人世間所理解的經驗值底下的一些方法、門徑也統統無解,無解於解決自己的疑難雜症的時候,這時候就開始什麼?病急亂投醫了!這時候可能會去找很多的所謂經驗值以外的介質,當然,這個介質包含了人事物,其中有一樣就叫做佛法。

 

那麼在接觸佛法的時候,又常常在不等的因緣之下,接觸到錯誤的,比如:依佛法來講或者說是佛教,因為現在也很少人在講佛法,通常多數都是佛教,怎麼說呢?因為「佛教」這兩個字已經被訛化成宗教了。其實最早的佛教並不是宗教,它是一個生命高度的科學!也就是一般世間人講的真理。它有所謂的「體、相、用、因、緣、果、理、事」,也有所謂的「教、理、行、果」,它不是一昧地叫我們往外去崇拜一個神祇,然後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只要跟祂合合掌、燒燒香、送送水果,我們就可以從祂身上得到一些保佑,並不是這樣一件事情。可是來到這一個時代而且是訛化的時代,佛教就變成有所謂的宗教的佛教、觀光的佛教、怪力亂神的佛教,還有所謂的學術的佛教。學術的佛教跟所謂的修行的佛教又不一樣,又有很多是截取來用作所謂的身心靈成長的佛教,類別非常地多。當然,隨著時間的演化、推演,未來還會有更多形形色色的佛教,然而,當中沒有講到的就是「教育的佛教」。

 

自古以來,最最最原初的佛教是所謂的教育的佛教,它有「教」、有「育」,也就是說有一個教我們的人、也有在學習發育成長的人,是這麼一回事。教我的人裡面就有他龐大的所謂的理論、方法、方向的一個理則在裡面,這些如果統統沒去搞清楚的人,不可能有所謂的真信,因為真信已經是末後了,也就是說最極致的信叫做真信。我們剛剛講到的是「不信」,那麼不信的人遇到這些障難的時候,咦?他也開始信喔!可是剛剛所講的那麼多的類別以後,還可能會產生更多形式類別的佛教,他只要沒有遇到所謂「教育」的這種佛教,多數百分之九十九通常會導向迷信的佛教。但是至少迷信的佛教也比不信的人好一些,相對那些都不信的人而言!

 

那麼什麼叫做迷信的佛教呢?迷信的佛教就是:第一個他不相信自己可以辦得到!所以剛剛在講的那一個「信」字,你先要理解它有什麼義理在裡面,而不只是我們現在人很粗糙的一個理解──就是信啦!我們現在人「信」可以放在很多的類別上,比如一講到對於宗教的信,就是一昧地往外崇仰,崇拜信仰啊!你們講的信仰,常常也會告訴自己、告訴別人說:「我那麼虔誠,所有這些宗教儀軌我都有符合,可是為什麼我還是得不到他們所說的幸福美滿的人生呢?」這個時候就表示你信錯了!因為你不相信第一個──自己,而是先選擇外面來相信。這時候就不是佛教所闡述的「信」這個字,如果你是這麼一種信法的話,你不可能體察到佛法常常在教育我們的「信為道元功德母」,後面緊跟著一句話叫「長養一切諸善根」。

 

善根的長養以一棵樹來做比喻,「根」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有根,它發展出來就有所謂的「本」,對不對!接著枝、幹、葉、花、果就產生了。換言之,它長養一切諸善根,最後的結果也就會什麼?豐收一切諸善果。那麼它的根的根本也就是在那個「信」字。可是這時候講到的信字,就非是我們一般人所能深厚理解的,先要瞭解剛剛前面講的什麼是迷信?什麼是正信?「迷」相對於「正」,迷叫錯誤,正叫正確,「正」裡面還有一個叫做「覺」,覺悟的覺,所以「覺」相對於「迷」。如果你的相信不是正確的話,你提升不了覺悟,你還是一個迷思的眾生,以一個迷思的眾生的態度去接觸一切假設是正信的宗教,它統統叫做迷信,而現在也不只是佛教而已!宗教本身沒有錯,而是信的人產生了錯誤,你用著「迷」的態度去信它,你也會蒐集到跟涉獵到非常多的知見,可是這些知見來到你身上都會變成所謂的邪知邪見。

 

這時候為什麼加個「來到我們身上」呢?因為是我們迷,而不是它這個道理本身有錯,不是!再正確的道理只要我是迷的,我把它搜括過來在我身上的運作跟認知也統統是迷的,這也是華嚴教法告訴我們的「一即一切」。只要我迷了,我對待一切都是迷的;相反的,只要我覺了,我對待一切都是覺。這時候又更妙了,一般人也更難理解:「只要你覺悟了,你去從事一切的惡法,統統是覺悟之法」,很難理解對不對?但這個是法身大士的水平,不是我們一般市井小民所能理解的(師父笑),那是境界的問題。所以一般在你們學習佛法的角度或範疇裡面,多數都僅是俗說,很難契及真說。「真說」一般講真諦、俗諦二說。

 

那麼,佛四十九年說法講經也多數都在講「俗說」,因為就是這個「信」字搞不定!多數的人都在迷信,尚且這一個迷信對外也是一種迷。也就是說,佛所講的真諦,我們因為不理解,所以來到我們身上也變成一種迷。依我們的迷,我們就會去測度跟毀謗批評祂講的「真」,這時候我們就造成一種所謂錯誤的生命的運作。這一個錯誤的運作同時會讓我們在當中造下很深厚的業力,這一個業力就會在我們未來的時空裡面隨時隨處遇到不定的因緣,「緣」這一個字澆灌下去,我們就會產生這一個負面業力的業相。這一個業相也就是你們現在人講的,你們生活的境界、你們生命在運作的那個現象,當然,這個現象包含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我們就活在這個世界裡面,那統統是由「不信」來的!

 

透過迷信久了,難免你也會去多做一些善、少做一些惡,這是「迷信總比不信好」的一個角度。為什麼呢?你會發現多數迷信的人有幾個特色:一個就是「怕死」(師父、學員笑),一個就是「貪」,怕跟貪,這兩個特質。所以一旦你迷信,好說你接觸到的不是怪力亂神的佛教,也不是只是觀光的佛教;尚且還有告訴你一些因果理路的佛教,即便他搞不清楚因果理路是怎麼一回事,教的人也不一定搞清楚,學的人也不一定搞清楚,可是常常聽我們的長輩在講,長輩聽祖宗在講,一代傳一代,由於我們貪、我們害怕,一旦害怕也就不太敢否定,依於貪也不太敢錯過,對不對。什麼叫錯過?因為它告訴你「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惡因得惡果就是對治害怕;那種善因得善果就是對治什麼?對治我們的貪欲!所以一個迷信的人,還可以從這一個理路當中去稍微轉化一下他的生命狀態,只是這一個「稍微」還沒有辦法出輪迴。

 

如果這一個人在這迷信當中,也願意往他貪欲的方向去接受所謂「布施是因,福德是果」的話,那他在過程裡面也會多多少少獲得一些福德回來。依於他的害怕,貪生怕死,對不對,他也比較不太敢去造惡,去造所謂普世價值在講的這種標準的惡,他也比較不敢,於是他在善惡法裡面就有一種所謂良性的依循,這就是迷信的宗教徒的一個狀態,還不錯啦,總比那些不信的好。

 

那麼不信的人又是怎麼樣呢?他基本的道德觀就不存在了,他無所畏懼。可是這種無所畏懼不是佛的那種「無畏」喔!所謂四無畏、十力無畏,不是那一種東西,那一種是一種勇氣;而這一種無畏是一種惡質、一種齷齪、一種集所有的不好的言詞,集在一起促使他無所畏懼。因為他不信因果,因此就會不信因果,就會依於自私自利的質性去發展人生,所以自私自利就是什麼?就是「好的」他都要,「不好的」他都不要。台語有一句話叫〔別人的囝仔死袂了〕(台語俚語:別人的小孩死不完)還剛好押韻喔!對不對,(學員笑)〔別人的囝仔死袂了〕!就是別人的存在都是要來服務我的,別人存在的一切好,都是我應得的、而他不該得的,所有一切人休想從我身上拿到半點好處,就會變成這樣,這個叫不信。

 

所以你就知道了,如果他連世間的「福」都得不到,他會得到什麼?世間的「惡」產生的惡果,而現在講的世間不是人道而已,現在講的世間是六道輪迴,整個六道輪迴。這樣的一個生命體他運作久了之後,他在人道也就會每況愈下、越來越慘,即便他過去生也曾經有積福行善、積德行善、造福,這一輩子也可以在他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的受惠,可是他不斷地在折福,因為他不懂得這一輩子繼續積德行善,所以他不斷地在造惡,起心動念、言行造作都是往惡的方向去挪移的時候,他就是一種「純折福」的生命狀態。純折福就會隨著時間,而他的時間會多快多慢也因這一個個體過去生所積的福來決定,如果過去生積的福多,他這一輩子可能就會拖得比較久一點才折光;過去生積的福少,這一輩子就很快就折光光了,是這一個理路。但是折光了之後不是就沒了,不幸的人就會以為「這輩子斷氣就沒了!」所以就變成現在人講的「即時行樂」的價值觀,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概念。

 

我小時候記得好像聽過一首歌,非常有名,那時候還滿熱門的都有得奬,欸?有些跟我這種年紀的大概都知道啦(師父笑),當然,我也不老啦!(師父、學員笑)叫做《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對不對?意識形態、然後搭配口香糖的廣告,你們還記得嗎?那時候口香糖又再強調一個「意識形態」,你看,就是意識形態害死了我們人類、害死了我們這個生命狀態,所以我們只要有意識形態,我們就解脫不了!換言之,講到意識形態倒過來講就是:只要你有意識形態,你就不可能真信;只要你有意識形態,你就不可能真正地從正信到真信。講到「正信」這一個詞我會〔頓嗲〕(台語:遲疑)一下的原因,是因為它有一個程度的問題,而我現在講的是指極處的這一種。

 

這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時候,他就不信了,他的未來世就會往三惡道走,那更痛苦!很多人都不知道三惡道有多麼痛苦,不是因為你們沒經驗過喔,在座的我跟你們保證,百分百所有的人都經驗過三惡道,而且都下過地獄。那「現在為什麼大家還笑得出來?」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在經上,佛曾經有一段跟阿羅漢的對答,提到過去生的這個狀態。阿羅漢你們知道,這種生命狀態依他的修持、正修,所以他能夠提升他的靈性,他就具足有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的感知能力,你們有時候叫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這種,他可以知道!更淺白的說:知道過去五百輩子的自己跟他人、跟後面五百輩子。他當時憶起五百輩子當中有好幾輩子在地獄的景象,猶冒血汗,你看看,他流出來的汗,回憶而已喔,嚇到冒血汗,你就知道那個場景有多恐怖!

 

我們在座的為什麼聽到「地獄」都不太有感覺呢?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我們忘光光了!我們在投胎受生的時候,過程有一種狀態叫做「隔陰之迷」,這一個隔陰之迷會讓你把過去生生世世忘光光。當然,有一些特殊因緣的人他還會殘存過去的記憶,這一種特殊的,我們比較不講,我們講常數法則──你全部忘光光了!因為忘光光了,你這一輩子當然體察不到過去在三惡道的痛苦,也因此有這一種生命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我們一個人要從「不信」提升到「迷信」這個階段都有一點困難,當然,現在很多都已經提升到迷信了。這個講起來也很悲哀,迷信居然叫做提升,你看看!也沒辦法,因為現在人的水平標準實在太低了,佛家的講法叫「根器」,根器越來越差、越來越差了!

 

那麼這個不信的〔踢到鐵板〕之後,「踢到了鐵板」就是剛剛形容的地獄,現在叫做遇到人間煉獄了!一旦遇到了人間煉獄就會去做一種省思:「難道生命沒有別的出口嗎?難道我現在的人生境界真的都不能解決嗎?」事實上在他的生活經驗值裡面還真的無解,而在一般人的生命經驗值裡面也還真無解!那真的無解的狀態為什麼還有機緣提升到迷信呢?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靈性有一種向上正向發展的質性,所以在我們極度痛苦的過程裡面,也冥合了佛家講的「消業」,當這一個業力比較淡薄的時候,我們的靈性會顯露出來,這一個靈性跟我們的意識形態不一樣,換言之,我剛剛講的意識形態會害死我們人的原因,就在於意識形態越強的人,他也等於執著越強、越深。在六道輪迴裡面所有的業力都沒有離開「執著」這一個根,當然,不是說沒有「分別」跟「妄想」,可是「執著」的這一個主導性特別強。

 

所以,這一個執著的業力是重過於妄想跟分別的,因此把我們蓋得密不透風,靈性被壓得死死的,不是不見了,而是被泯覆掉了!這時候這一個生命體也就叫做迷思,所以也叫做遊魂。孔子講「遊魂為變」,也是我們常常講的靈魂,這個時候不叫靈性,為什麼靈魂我們也漸漸地不講了?因為「魂」靈驗叫靈魂。但是,如果靈驗怎麼會受這麼多苦難而不自知也無解?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個靈魂一點都不靈,所以孔子講的比較貼切一點叫遊魂,遊遊蕩蕩、毫無目標啊!為什麼沒目標?因為他的覺性沒出來,方向沒辦法確立,所以處於一種遊蕩的狀態,在六道裡面這一個靈魂統統叫做遊魂,因為他沒有「覺」。

 

當這個靈魂覺醒了,「覺醒」的意思是什麼?明白了,明白原來生命的理路是怎麼一個回事,它也選擇了,這個靈驗的狀態它有一個「智」的顯發,智的顯發它就有所抉擇,它的抉擇就會正確。那麼這個靈魂為什麼靈驗?因為它有「慧」的運作,智慧的慧。智慧的慧有了辨的能力、瞭解的能力,可是有瞭解的能力如果定性不夠高的話,你沒有裁決的能力,那個裁決的能力就叫做「智」,所以「智慧、智慧」常常兩個字一起講的原因在這邊。應該先有「慧」再有「智」,因為它是一個依循判斷,可是「先、後」也是依世間俗說來講;依佛法真說來講「是一、不是二」,智本身就是慧、慧本身就是智。那很多人就會說:「欸,師父,最近我有修清淨心,所以我比較瞭解很多狀態了,可是我沒辦法做抉擇,我現在開慧、沒生智。」對不對?(師父、學員笑),這個就是俗說,是世尊通融、安慰一下我們眾生、鼓勵一下。如果直接跟他說:「不是!」他就退轉了、失去信心;你說:「不錯、不錯!你沒有智、至少還有慧,對不對,不錯、不錯!」事實上,那個也就不叫慧了,你懂嗎?(師父笑)真說來講,那個是一體兩面的說詞,一體兩面。

 

這時候靈性為什麼顯化不出來?因為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就是執著的代稱詞,現代人用詞叫意識形態,各有各的意識形態,這是在「識」的層面。這時候又一個佛家的用詞來了,「識」,八識、阿賴耶識這種東西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分別」,第七末那叫做「執著」。所以一個「識」裡面涵蓋了這麼多的層次。所以要理解佛法、你要契入正信佛法,如果你沒有深透地解析所有你接觸到佛法的任何術語跟功法的時候,你是無法真正契入正信的,那時候也頂多是我們自以為的正信,也不是真正的正信。

 

什麼叫做正信?正信就是正確的相信,倒過來講叫做相信那一個「正確」,就叫做正信。那麼「佛法」,佛是覺悟的意思,法是方法,覺悟的方法之所以是覺悟,它本來就叫做正確。你如果真正信佛法,就沒有所謂迷信跟不信這一個階段,本來就是從第一步驟就是正信開始,你接受它,你接受了覺悟的方法這叫做正確,第一步就正確了。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人講起來這麼囉哩八嗦、這麼麻煩?因為我們現在的人根器越來越差、越來越差。根器越來越差也就是靈魂越來越迷、越來越迷。為什麼越來越迷?因為欲望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欲望等同你的執著,所以執著深的人等於欲望深、欲望多、欲望大。

 

所以要怎麼契入正信的佛法、佛教?第一個關鍵要少欲無為,儒家告訴我們、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的「格物」起始,你首要、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從後面講過來,這個「平天下」是剛剛講的那一個六道輪迴的意思,而不是我們一般講的一個國家,不是這個!你也可以狹義把它解釋成一個國家也可以,可是這對一個學習佛法的人太冤枉了,因為損失太多了!一個國家那麼小,你不知道我們地球都那麼小,太陽是地球的三十幾萬倍,對不對。太陽在整個宇宙是一個很小顆的恆星,很小顆的星球;地球這麼小,我們眾生就在這裡欲望無窮,禪家講「蝸牛角上何須爭」,在這邊講。

 

那麼這一個「格物」是什麼意思?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格除一切存在,「物」叫做「存在」的意思。為什麼講「物」而不講「格人」?古時候有一句話叫做「物惡獨勝」,物體的物;惡就是討厭、厭惡那個惡,獨就是獨特、獨自那個意思;勝,勝就是優勝、勝利那一個勝。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你看老祖宗多有智慧,他說一個物項的存在最忌諱那個「惡」,就是忌諱什麼?自己最厲害、自己最優越。我們現在人是不是最想拼到第一名?對不對,自己最厲害、最好,在人群當中我是最厲害的那個,而這個剛好違背真理的運作。那為什麼它用「物」,而不是用人~「人」惡獨勝?因為物包含人、人不包含物,物比較廣,你們講「人物、人物」,人類是動物的一種,對不對?可是,不是動物是人類的一種,不是這樣!「物」更為廣泛,所以叫做格物,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也就是一切的存在,「物」代表了你們現在人世間一切的存在。

 

什麼是格物?為什麼要格掉?因為我們人會被一切的存在所誘惑,而且又會反過來追逐一切的存在變成我的,對不對?這時候就有「我」跟「我所」,我的就是我所,古時候用詞叫「所」,我跟我所。只要你這一個「物」不格除掉,物的誘惑就是我的物欲!物欲當然也有對人的欲望、對精神的欲望、對什麼的欲望都存在,這個用一個「物」來代表。如果你沒有把這一個生命狀態格除掉的話,你怎麼去契入正信的佛法?即便你接觸到佛法這麼好的真理,你都會把它拿來運作你的自私自利,這時候佛法來到你身上就不是叫正信佛法了,這時候就叫做迷信的佛法、或者是好辯的佛法、或者是訛化的佛法……一大堆這種負面的灌上去就對了,這時候對「正信」就永遠不得而知。

 

格物之後,你始能「誠意」,誠意就是「意」誠,你的意念、你的心意,也就是一般人講的「真誠」,是這個狀況──恭敬真誠。如果你這一種生命狀態出不來,只要出不來,你就無法接受,接受外在的諸佛菩薩的教誨,你沒辦法接受,你還是會用你自己的意識形態去判斷。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句話叫什麼?「眾生以有思惟之心,去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眾生「有思惟之心」就是我們剛剛前面講的意識形態──執著的心、分別的心,一般我們講「思想」。我們一般「經驗值」的養成都是如此,用這樣的生命狀態要去理解佛、如來的教法,你就無法理解了,因為這不相應。所以佛法講的是相應,而不是你懂得多多、你知道的多多,它講的是「解」而不是「懂」這個字。

 

那「解」是什麼?「解」是要去印證的,「解」就是佛家講的「觀」。所以要修持佛法,如果能夠契入正信的基礎,你才有辦法提升,真正開始去修持佛法,修持佛法不出兩個字叫「止觀」,止跟觀,你們講「觀照」。「止觀」是佛法的術語,用你們現在所能理解的用詞是什麼?「止」就是「定」,「觀」就是「慧」。這個又有點不太懂,對不對,「定是什麼東西?慧,剛剛講的所謂『了辨的能力』?」你看,當我們一聽到都是一種知識常識,統統不是正信佛法!

 

所以老祖宗講,好像是《禮記》上所言?「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為什麼這樣講?你明明背很多,闡述的也都是這些經典的用詞,為什麼不足以為人師?因為那是一種知識常識的傳習;自古以來,我們東方老祖宗的教育是智慧之學,不是知識常識之學。我們現在的時代是媒體發達、資訊蓬勃的時代,我們現在學佛特別地難!欸?本來應該特別地容易,怎麼反而特別地難呢?因為所謂的「容易」是在我們取得訊息容易。以前要看到一本經書是很難的事情,以前幾乎都要手抄,當然,是指清、明以前那個時代,所以幾幾乎乎都是正確的理路才會流傳得下來,因為要出版太難了,以前都要手抄。而我們現在要出版太容易了,隨隨便便花個錢,還可以快速印刷,要出幾本、出幾本,統統可以,所以我們現在人在「把關」這個部分就薄弱了。以前留下來的多數都叫做「經」,而經典的修持學習跟我們的世間法所謂知識常識的學習不一樣,如果用我們世間知識常識的學習法,我們就會訛化經典。你看,關鍵在哪裡?那一個錯誤的方法。

 

所以一個要契入正信為基底的正信佛法的學徒,呃……不是講宗教徒喔!是「學習者」叫學徒,或者是「弟子」,他就必須去契入所謂的智慧之學的運作方法,這一個方法關鍵在三個字──戒定慧;依戒得定,依定開慧,實則戒定慧三而一、一而三。如果我們不是依持「戒定慧」,我們深入去學習佛法就會有很多弊病出來,譬如說我剛剛講的有一種叫做學術的,那麼學術的最可怕!因為學術的佛法會廣傳,可是它的方法錯誤,在這一個方法錯誤的基底下,它會把所有的正知正見訛化,訛化於不自知,這個更可怕!所以,一代傳一代的時候,下一代在學習就以為如是而已:「我多背幾個經典、我多看幾個經文、我多念念經就等於是了、是學習了!」以為我看到的是《金剛經》、我看到的是《楞嚴經》,我們就會以「我看到的那一本經」來代表我是不是正信的佛法。「欸?《金剛經》被列在大藏經裡面,它不被稱為偽經,所以我就是正信的佛法、佛教徒了!」你看,我們現在的人多數就是這樣。

 

比如說你去一個法門或去一間佛寺:「欸,它拜的是三寶佛啊,不是怪怪的那種佛,所以就叫正信了!」你去一個道場,只要它上的是這些課,你也以為你就是正信的佛教徒了。其實那些統統是訛化了、誤解了,我們已經踏入一個迷誤之區而不自知了。尚且有的人會更、更、更、更深入地去理解:「欸?那這樣吧,我去參加佛學院!佛學院也是被政府認定的,也是被各個佛教體系認同的啊!我去那邊學習一下經論吧!這樣,我就是正信的佛教徒。」也錯了!統統不是在這些形制上,佛法是重實質不重形式。

 

正信的佛教徒你得要體解到一句話,《金剛經》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它在表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個「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你認知到了,你就是正信的佛教徒了,為什麼?你的人生悲哀你就會接納它了,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是你自己想錯了而造成的。所以你想錯了,你理解到一個「想錯了、做錯了、得到錯誤」,你認同了這一個理路,雖然你遭殃了,你還是正信的佛法、佛教徒,你還是正信的,只是你沒有去符合一個正信的佛教徒的價值。什麼叫做「正信佛教徒的價值」呢?正信佛教徒的價值就是透過學佛都往好的方面提升、往好的方面去促成,這叫做價值。如果你是一個正信佛教徒,可是你沒有正信佛教徒的價值,換句話說,你也都認同這些理路了,可是你偏偏去做錯、不願意改個性,所以你還是依著過去的習氣運作,所以你的人生現出來的還是什麼?還是悲哀的生命境界,這個就不是正信佛教徒的價值,可是你的知見是正確的。

 

所以從正信的佛教來解析,告訴你們兩個狀態孰輕、孰重,也就是說我們一般叫做持戒森嚴,持戒!「哦!他有持戒,他叫正信的佛教徒」是不是這樣?不盡然!因為他持的戒可能是錯誤的。佛陀也因此告訴你:「知見正確遠比持戒森嚴還要重要!」什麼意思呢?瞭解正確的理路叫知見正確,可是你不一定符合正確的理路去運作,可是至少你有一個正確的導航了,這一個正確的知見會隨時跟你錯誤的起心動念對峙,有時候你常常會心不安,你這一個不安就是初始的「好」,第一步驟「好」。

 

如果一個非正信佛法他知見錯誤,即便持戒、認為自己持戒很森嚴,比如說吃素,他就以為是叫「持不殺生戒」了,他不知道「看不慣別人不吃素」時的心態就是在殺生了,因為他知見錯誤。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什麼「我吃素、別人不吃素,我討厭他,怎麼是我在殺生?明明是他在殺生!」對不對?因為「看不慣」叫做瞋恨,瞋恨叫做生氣,「生氣」你已經在殺你自己了,你懂嗎?一個人生病的最大主因就是脾氣不好。脾氣不好延伸出很多的樣子,比如說〔操煩〕,你們講的煩惱憂慮牽掛,統統屬於脾氣不好的這一類。如果你沒有學,你永遠不知道,你說:「我沒有脾氣不好,我只是常常煩惱而已啊!」(師父、學員笑),其實它是同義複詞,是同一件事情的面向不同,從不同面向解釋,跟從不同面向去告訴人,為什麼?因為這樣比較不會得罪人,因為我們眾生根器低落。佛說法,會「應病與藥,隨方解縛」,為什麼說了這麼多?因為我們眾生有這麼多的錯知錯見。所以只要有一個錯知錯見,這個「錯知錯見」再拉出來,用現在的用詞叫:眾生有這麼多的意識形態。所以意識形態最難搞,因為它是深度執著,只要你是在這個範疇,正信就契入不了了。

 

那麼好不容易能夠契入正信佛法,理解了:「啊!原來,整個宇宙的存在都是我造成的,我整個人生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忘記了、不是看不到了,『未來』還沒看到;至少我這一輩子的喜怒哀樂、人生的這些苦樂,統統是我自己造成的!」這時候你已經進入正信佛教徒了,已經有資格拿到正信佛教徒的入學證了,但是還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喔!正信還沒有畢業。那麼以這個為一個導航,你就有辦法去接受所有一切發生於你生命當中的負面反撲,這時候你會有反思能力、反省的能力:「為什麼我的命運這麼悲哀?」你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不會去怪別人,因為你明白了!可是,你不一定做到。

 

接下來第二步驟,就是把所有你明白的統統做到,那個叫「真信」。所以,誰真信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信了!我坦白告訴你,連阿羅漢都還沒有真信,阿羅漢為什麼沒有真信?你看,他另外一個名稱叫做「正覺」,他連「正等正覺」都還沒有,更何況「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猶有分別跟妄想未斷盡,他只是斷盡了執著而已,那麼斷盡執著、還有執著的習氣,那叫阿羅漢;習氣也斷了,這時候還有分別,叫做辟支佛;辟支佛把分別斷掉了,就叫做什麼?叫做菩薩。菩薩把分別斷掉、把妄想也斷掉,這時候就叫做「佛」!這是依粗的來講,這裡面又有很多的細的境界差,那個等差不一樣。

 

阿羅漢、辟支佛、四聖法界的菩薩跟四聖法界的佛,我們叫藏通佛,這叫四聖法界,統統還沒有真信,你看看,多難!所以這個「還沒真信」的課題就是在華嚴教法裡面在修什麼?修信位菩薩,修出真信;他已經信了,可是還沒達到真正的真信。所以從初信到十信統統在所謂的四聖法界裡面,依小乘來講。當你最後圓滿了十信的修持法之後,你超越了四聖法界、超越了十法界了,你就叫做圓教初住菩薩,這時候堪稱真信了。所以已經進入真信,不必再講「信」了,於是開始講什麼?解,瞭解的解,「信、解、行、證」。古時候在翻譯的法師,當時的字也比較少,所以「解」放在所謂的科判裡面,把它翻譯成「住」,你們講十住、圓教初住菩薩,「住」在哪裡?住在佛之知見裡了。所以佛之知見叫做「解」,這時候叫做真信,你看看!要講真信是不是不容易?我們還沒講到那個細說,我們現在只是粗說而已喔!

 

這一個圓教初住菩薩,你也可以用我們現在的話叫「圓教初解菩薩」,他有資格初步理解真正的佛。那我們現在到底在學什麼佛?(師父笑)我們都在學自己認為的佛,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所以為什麼還得講這個?就是讓我們有一個機會,我們薄地凡夫老是用著我們的傲慢,用著我們一肚子的「墨水」在認知,對不對,那他永遠沒有機會。

 

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在六道輪迴裡面三惡道是故鄉、三善道是旅遊,而且旅遊的時間很短、很短。假設上輩子我們做鬼,我們這輩子是不是還滿幸運的做人了,對不對,做人!如果我們這一輩子做人又不珍惜佛的教育,佛告訴我們不要貪,貪婪的主要引力把我們導引到做鬼,對不對?我們出來做了人又不接受佛的教育,我們又一直貪,貪世間法、貪佛法、貪佛法也是貪喔!貪到不行!等到臨終的時候引力又會把我們拉回鬼道,你過去生那一個沒出來的鬼說:「欸?你怎麼回來了?(學員笑),你不是……你不是去哪裡嗎?去人道旅遊嗎?」「對啊、對啊!我去了啊!」「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我在那邊一百年了欸,你不知道喔!很久了,值得了、值得!」「你才兩秒而已欸!」(學員笑)你在那裡的時差一百年只是兩秒鐘而已,「啪、啪!」就出來了、然後一下就再進去了!地獄的時差更慘!可能零點二秒「啵」就回去了!然後你就繼續受苦。希望不要去驗證那一邊,因為佛法是可以印證得來的。講到圓教初住菩薩,這時候你可以「解」了,真信沒問題了。所以你就知道一個真正要受到佛法圓滿利益薰染的人,他必得要正信,而一個真正有能力去利他的生命狀態,也得要依正信的基礎。

 

所以這時候講「信為道元功德母」,其實兩個元(源)也是相通的,我們剛剛講因為古時候字比較少、字源比較少,有時候在翻譯的時候是從不同的角度。那個一塊錢、兩塊錢那個「元」,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那個本元的「元」,是依本體上來講;而源源不絕的「源」是依運作上來講,事實上體、相、用一如,對不對?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就知道有所謂的「四依四不依法」、「依義不依語」的角度來講,這兩個字怎麼用也就沒差了,可是當我們在闡述的時候,我們都會依經,尊重當時翻譯的字源。

 

好比說,前一陣子就有很多同參在那邊爭議,「隨方解縛」的縛,到底是要用那個「糸」字邊的「縛」,還是另一個偏旁的「敷」?從意思上大概都可以,可是依於尊重經典的話,在《六祖壇經》裡面它是用「糸」字邊的,我們尊重古法,它本來也對。那麼「應病與藥」是那個我「與」你在一起還是給予的「予」?那個義理上也可以,可是尊重經典上在闡述的,我們還是用「與」,與你在一起那一個「與」。它這個叫「字」,但是對一個本身修行的人,這個不重要,這個是對於考據學的人重要。

 

可是,這時候就講學術了,你就知道為什麼多數的學術者、佛學專家不會成佛?因為執著,你懂嗎?他執著在裡面,然後就要去爭、琢磨!到最後,坦白講,那個文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就算你知道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時出現的,何況時間再往前推,沒有文字的年代,你到底要用哪一個字?所以這個是文化的問題。文化對一個真正修行的人、真正正信佛法跟真信佛法的人、要往這邊提升的人而言不重要,它變成是一個歷事鍊心的什麼?介質,對不對!我們存在這一個世間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族群、形形色色的文化,你要怎麼應兜?第一關鍵你得要放下你的執著,對不對?因為我們正信、真信!

 

那執著從哪裡檢測?如果你沒有在生活當中遇到這些形形色色,你也不知道你有多執著,甚且我們已經非常執著、執著到底了,我們還說是別人執著,對不對,「都是他執著,堅持用那個字,不用我這個字!」對不對?對!(學員笑)最後我提供的字是什麼?我提供的字是「我的意思」而不是原文,人家用的可能是原文,我還拿「我的意思」去跟人家在那邊:「你看,你多執著,執著到不行!」你看(學員笑)。然後再搬出原文:「《六祖壇經》太執著了!」對不對(師父、學員笑),就一直怪、一直怪!這個就是我們人的劣根性,這個叫執著。執著使人迷,事實上倒過來,是人迷了所以執著,是這樣。

 

因此你就知道正信佛法有多麼重要!可是正信佛法你要知道它只是起始,所以佛法告訴你們,真正能夠修持佛法的人是從阿羅漢算起。你看阿羅漢叫正信,對不對,圓教初住菩薩,它叫真信,你看它還有多少的歷程!小級數的阿羅漢就是你們現在講的叫做「須陀洹」,小乘初果須陀洹,初果初向,一果一向;二果斯陀含,二果二向;三果阿那含,三果三向到第七個位置;三果三向到阿羅漢,阿羅漢是不是第七,對不對?所以阿羅漢等同大乘法的七信位菩薩。只要你在這一個世間修到了小乘須陀洹,就保證不下三惡道了,最多最多的時間就是「天上、人間往返七次」,往返七次!因為他有那個能力了,這時候就堪稱有資格修佛了,這個是最最最低標了、有了最低標了。那我們現在怎麼辦?我們現在就是趕快努力看能不能拿到佛法的上課證,我們現在都不是在修佛,我們現在都是在佛法外面的補習班,在學習怎麼個重考。因為我們過去都考不上嘛,對不對?重考不上就要怎麼樣?就要再去當兵了,這是比喻啦!當兵再受苦受難了!

 

我們在這個時代就要說服自己聽話,聽誰的話?聽佛的話!如果有依止上師,就聽上師的話,你不能照著自己的意思。那麼在這一個歷程裡面也不太容易,因為剛剛講的那一個課題,為什麼講到那邊才算起?因為我們眾生真的很難信!華嚴四分證裡面,我們講叫步驟,在修持提供給你們步驟,第一個就叫「信」,「信、解、行、證」。你如果不信,你就不願意去理解;你不理解,你就什麼?行不得,你做不到,對不對,因為你不瞭解狀況,你就沒辦法去落實;你不落實,你就證明不到!

 

所以,「信、解、行、證」華嚴修持本來是一而四、四而一,它有別於世間法,世間法無法融通,出世法依佛法修持可以融通。好比我們剛剛講的,華嚴從哪裡開始?十信位菩薩──初信位,也就是剛剛講的等同小乘須陀洹,所以那時候有資格去學佛了,小乘須陀洹。初信位到十信位這個級數要非常地、所謂的深刻去斷,斷掉自己一切的這一些分別、一切的妄念,這一個東西用「斷」是一個比喻,事實上,你斷不了,因為煩惱即菩提,你把煩惱斷掉了,你就沒有菩提了。這怎麼講呢?這個「斷」是一種所謂有「氣魄」的講法,因為我們眾生有意識形態,要符合它的講法,要激起他的勇猛精進心,所以用這個「斷」字,事實上是「轉」,你把煩惱轉過來,它就是菩提了。比如就像杯蓋(註:師父拿起桌上的杯蓋作比喻),你把凸的轉過來就是凹的;你把凸的整個斷掉,凹的不見了,是這樣!所以我們整個生命的存在,到了佛法契入真理的這一個階段,統統是講「不二之法」。

 

所以祖師六祖惠能也常常講,他度的是上上根人,你看唐朝那個時候已經少上上根人,更何況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我們這個時代在修持佛法的人不太能夠直接去依持這些大乘經論的原因在這邊,因為我們基礎不夠,我們這一些因果觀、倫理觀、道德觀統統不夠。事實上到一個極處,佛家也不講這個東西了,你知道為什麼嗎?我們不是常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嗎?「啊~哦!這是正信佛教啊!」對不對?那也沒有錯、也不能說錯!這一個是依我們芸芸眾生的角度來講的,如果你已經回歸了常寂光、你已經回歸了大光明藏,那時候連因果都空了,因為根本沒有緣。

 

「因果不空」你還得加一個字叫「緣」,「因緣果」──因遇到緣結果,如果有善因沒善緣,它結不了善果;有惡因沒惡緣,它也結不了惡果。所以在修持上就有兩個方向,所謂是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所以五、八、六、七果因轉,這什麼意思呢?我們講「轉」這個字。「五」是前五識,所謂我們「眼耳鼻舌身」這五識是果,對不對,阿賴耶識第八,也就是你們的藏識,一般講你們的資料檔案室,你們所有生命只要一個起心動念,當然,包含言行造作,統統在剎那間,這一個生命的能量已經被儲存在這一個檔案室裡面了,那就是你們自己,所以你們起一個惡念,你們也儲存了。這個檔案室的能量,在你的生命的運作當中遇到了屬於它的緣就開啟了,比如說你現在起一個惡念,快的話是下一秒鐘;快的話是下「微秒」,一秒鐘太長了,在佛家來講「一秒鐘」太長了。所以你快的話現在起一個惡念,我們現在講下一秒鐘好了,下一秒鐘遇到這個惡念的緣,你就現前惡象了,所以你就要受那個惡果了,你看,這麼快喔!慢的話,生生世世不等。可是,只要沒有這三個兜在一起,就沒辦法。

 

可是只要你有起一個惡念,你就一定有機會現前惡果,這是一定的!除非在它現前之前,你開悟證果了;或者是你沒開悟證果,你透過易行道往生極樂了,那時候靠阿彌陀佛:「安心!老子罩你,(學員笑)對不對,嗯!老爺子罩你,阿彌陀佛我,對不對,因為我過去生有發願力。」為什麼這樣你知道嗎?因為那邊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然是純善之人才能去,那邊就沒有任何惡緣,所以你這一輩子盡幹的惡事,只要有能力到那邊都沒關係!欸?這時候會不會有人想取巧了?

 

我以前出唱片的時候,唱片公司有一個老闆,我為什麼講「有一個老闆」?因為很多個,不能講名字,得罪人家不好!「有一個」這樣人家不知道哪一個,對不對(學員笑)?我們在那邊的時候,互相有接觸嘛,後來也慢慢跟我們理解佛法、佛理,也懂得什麼貪瞋癡、分別、妄想、執著……這些佛家術語都會講了!我們那個老闆。他很聰明的人,後來就在那邊想,有一天叫我來聊天,聊天當中他就問我說:「欸!有沒有一種可能,我這一輩子幹盡壞事……」就是我剛剛講的那樣,「既然你說只要臨終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去到極樂世界,那我幹盡壞事,我只要最後一秒鐘斷氣的前一剎那,我『阿彌陀佛』!是不是一筆勾消、都沒了?」我說:「對啊!」(學員笑),他就露出好開心的笑容,我說:「可是那個人不會是你!」(學員大笑)。

 

你們說為什麼呢?你去想嘛!你們平日在練功,對不對,練練練、練……都很深入去練,都做不到了,很多的念佛人不是念一輩子嗎?對不對,最後臨終的時候也是〔犽起來〕(台語)啊!對不對?〔犽起來〕就是也發脾氣、也生氣,冤親債主來,也在那邊打顫、抽筋!也得了重症過世啊,你看,他還念了一輩子吶!如果我們平常都不念,最後臨終那一「念」會出來嗎?如果會算你相當幸運,過去不知道多少累世的善根一秒現前,或者是你周邊都沒有冤親債主。所以這叫做取巧,一旦你取巧,你就不可能了!

 

那我那個老闆為什麼會有這一個念頭呢?因為我跟他講過一個故事──瑩珂法師,他是一個出家人,可是破戒、一個不如法的出家人,整個師兄弟都知道他不如法,大家也都對他指指點點。有一次,他好像在讀經,看到經中描述地獄好可怕!這時候就是讀經的另外一種功效了──印證!他應兜回來自己的所作所為,比如說《地藏菩薩本願經》上所言,擺明他就是百分之百下地獄!他又看到地獄的形容這麼可怕,這時候激起他過去累世的善根,他害怕了,你看,這時候害怕了!那他那時候為什麼出家?你看,這時候瑩珂法師在還沒有這個點之前,可不可以定位為一種迷信的佛教徒?他還是出家眾,對不對?可是如果你正信、你真信,你就不會破戒了,對不對!搞不好他連迷信都不太有,他是遇到了這一個機緣激起了善根開始要迷信了,開始迷信了喔!

 

這時候瑩珂法師就害怕了,於是就請他的師兄弟來建議一下、參考一下、提供一下,看有什麼方法像他這麼罪業深重的人,有什麼方法能夠減除?有什麼方法可以以後不要受這種罪?後來人家就拿了一本《往生傳》給他看,他看了甚是感動,後來就關起門念佛,三天三夜都不出門,結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三天三夜,你看,多麼精勤!念來了之後呢?他要求阿彌陀佛帶他走,阿彌陀佛跟他說:「你還有陽壽十年,既然你這麼懇切,我十年後再來帶你。」

 

這時候瑩珂法師善根現前,「NoNo!」(學員笑)「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放下我……」對不對?(師父、學員笑)然後就要求阿彌陀佛:「不要、不要!因為我知道我的個性,祢再給我十年,我肯定又會造無量無邊的業,我克制不住!」這時候阿彌陀佛一想:「也有道理啊,對不對,上蒼有好生之德,怎麼可以留你在這邊再造十年的業,錯過這一次的良緣呢?」祂就:「好吧!那三天後來帶你。」你們會不會疑惑:「為什麼不馬上帶走?三天搞不好也會造業啊!」其實這都有密義在裡面的。「三天後?!」瑩珂法師也非常歡喜:「好!」十年變成三天也不錯了,不好意思再跟老人家討價還價了,這樣就有失一個為人弟子的身分了!對不對,「好!」就答應。

 

結果他就很高興,出關之後就到處跟他的師兄弟說:「我三天後要去極樂世界了!」你想,誰相信啊?對不對,大家還更鄙視,這時候大家抱著看笑話的心態。瑩珂法師就說:「三天後阿彌陀佛要來接我了,希望各位師兄、師弟們能夠來祝福我,跟我一起助念。」結果大家當然答應啦,只不過多數是看笑話的心態。結果念著、念著,一刻鐘,真走了,往生自在。你看!人家有辦法這樣,也是因為他知道的剎那就開始精勤,而不是知道了之後才開始想:「我怎麼樣才可以最輕鬆地去。」對不對?像我剛剛講的那個老闆,他問我就是想:「有沒有最輕鬆的方法?」這個叫做什麼?態度決定一切,信心成就一切。瑩珂法師即便造了無量無邊的罪,他的態度最後正確了,他精勤念佛把自己念去了。所以他一去了便剎那一筆勾消了,都干擾不了他了。既然干擾不了他,是不是就都沒有業了?不是這樣,是他去了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是不是同時就成佛了?也不是!去了極樂世界就是為了要讓你在沒有阻礙的過程裡面,可以好好地修成圓滿的佛果。

 

到極樂世界開始學習怎麼「入佛知見」,你看,另外一個角度是真正的學習者到了極樂世界開始真信了!在那之前頂多只能叫正信,正信可以幫助你提升到真信,而真信可以幫助你契入圓滿佛果。剛剛我們講圓教初住菩薩有十個境界,或者說十個年級,十住,再提升、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位次;再提升,有一個「等覺」,加起來四十一個;再提升,第四十二個位次就叫做「妙覺」,到這邊才叫做圓滿佛,叫做你們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這邊就回歸常寂光了,如果你們的生命這一輩子的因果太可怕,就直了心地佛法契入到這一個階層,所謂常寂光淨土,你們就完全不受業了,所以在這個階段叫做因果也空了。

 

所以你們要懂得佛說法的用意,祂只是要破我們的執著、分別跟妄想而已。佛法的建立是因應眾生,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一個佛法,所以你不要笨到巴著一個佛法就認為那是一個佛法,如果你用這一個概念,那一個法也叫做世間法,只是它的名字叫「佛」、它的標題叫「佛」,它還是世間法。所以,佛告訴我們「棄思絕想」,祂告訴我們要依我們的覺智、依四依法修持;我們又偏偏拿四依法來執著,這時候又不對了。所以「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它不是叫你執著一邊,空邊、有邊皆要離。我們眾生階段性還沒有能力學佛的時候,我們在先修班就先去訓練放下「有邊」。「有」,障礙住我們出離不了六道輪迴;執著「空」,障礙住我們出離不了四聖法界,所以,空、有皆離是謂真空。這時候「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我們真正原本所謂禪家在講的本地風光,所以原原本本那完美無瑕的靈性就在這邊,那個也是所有每一個人「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禪家的講法跟教下的講法用詞不一樣,包括唯識的講法也不一樣,可是它表達的義理統統一樣,以不同眾生的質性應以不同的法藥而已。

 

所以一個修行人在還沒契入正信、真信之前,就要先把所謂的因果、倫理、道德的課題先完善,這時候要「深信因果」。這時候的深信因果是世間法的因果,而佛家本來在講的深信因果也不講世間法的因果,它講的深信因果只有一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我們世間法的深信因果不需要發菩提心,你深信「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要發什麼菩提心!對不對?可是如果要依佛法的深信因果,它只有一個,叫做什麼?信,深信「念佛為因,成佛為果」,這個就得要發菩提心了。這個在「三福」前面二福沒做到以前,你是沒有能力深信因果的,所謂這一個因果──念佛為因,成佛為果。

 

所以那一個「念」又相當地重要,隨時隨處的當下叫做「念」,當下有這麼一回事叫做「念」,所以是今心,謂之念;「佛」呢?覺悟,覺悟叫做「不迷」,也就是說你隨時隨處都不迷思,那個叫做「念佛」,那是真實義的念佛。憶者~憶念,念者憶也,憶者念也;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這時候還有一個過程,這也是要引導你進「真說」的一個前方便的念佛,當然,我們依持念「阿彌陀佛」求願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也是一個!會的,也在這一個過程裡面契入真諦的念佛;不會的,還是俗說的念佛。

 

剛剛講到真諦的念佛,念於當下是覺悟之念,而不是迷思之念,你是真諦的念佛。可是,如果你不會的話,你會訛化這一句話於你的生活當中的「行」而不到位,你這一個「行」不到位,你也不是真諦的念佛。所以依真說來講毫無時差,也就是它完全突破了時間跟空間了,如果以時間跟空間的概念,我們是無法理解佛法在講什麼的,頂多就是世尊無盡慈悲把佛法降格下來,來「欲勾牽」引導我們「入佛智」用的那些俗說。所以依真說,實則是不可說,一句話也沒辦法,所以依「真說」來講,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起心即妄,出口必乖」,只要講出來的都不對了!可是為什麼還要講?希望能夠依義不依語,所有一切佛教的經典都不是那個字面意義本身,都在言外之意。

 

那麼你要怎麼去契得言外之意?根基就在於清淨心。清淨心要怎麼拿得到?你的根基也就是你有深厚的倫理、道德、因果觀,而且要做到。倫常嘛,比如說我們世間法講的父子的關係應該怎麼對待,夫妻的關係、君臣、朋友,這些關係。那麼為什麼我要符合老祖宗訂下來的那些關係?其實它不是訂下來的,它是古老祖宗那一些智慧覺醒者發現到這一個宇宙真理的自然律,是發現到的!所以要我們符合這個自然律的依持,才能夠回歸真正幸福美滿的生命狀態。那麼他發現到的這一個倫常關係,也就是佛家講的「業」,你們講的討債、還債、報恩、報怨,「冤業」跟「業障」這兩個東西,顯現於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比如說我們常常講為什麼要孝順父母?「有時候父母對我不太好」,對不對(師父笑),小孩子會這樣!沒辦法,因為這是你過去生結的冤業。為什麼你會遇到一對父母對你不太好?因為你過去生跟他的糾葛是報怨跟討債的,他是來報你怨跟討你債的,為什麼?想必你有得罪過他、你有欠他是這樣,所以產生這種能量出來,這時候還是要去依從。

 

在這一個時代,當然這一個理路很難、很難講了!因為這個時代是已經亂到極處的時代,也就是說這個因果的蜘蛛網,就像是有一億張蜘蛛網纏揉在一起結成一個球這樣,你看你怎麼抽絲剝繭?依現在的人類的這一些因果糾葛,大概是一億張再乘以十萬億倍……這個數字很難去形容了!所以現在你沒辦法說:「為什麼他對我這樣?」不是只有一個原因而已,是已經糾葛了層層疊疊,所以演變到現在有那種子殺父、父殺子的,對不對?

 

我記得民國三、四十年那個期間,還有一條法律叫什麼?那個專有名詞我有點忘記了,就是父母有權力告兒子、女兒,直接去法院告子女,「法官,把我兒子殺了,他不孝!」政府就要判刑,把他殺掉,有這麼一條。那個名稱我忘記了,現在當然這種東西在人權時代是很不容易被理解的。可是,因為我們現代人特別會去強調,我們小腦袋瓜所認知的這種所謂的浮面的人權,所以我們把因果的概念也給訛化了、淡化了!所以我們的業力越來越重、越來越重!我們現在人為什麼越來越強調浮面的人權?就是因為我們越來越什麼?自私,對不對!我們越來越不懂真理的一種反饋,我們越來越不願意「還」,這樣講大家好懂。比如說,我得罪你,你來找我麻煩,這時候我就說:「我有人權喔!你不能來找我麻煩!」但是前面我得罪他那是什麼?我傷害他那是什麼?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就是一面。

 

因果理路是具有很深度真理的一個法則,也就是現在人講的自然律。我們現在有三個法則:一個叫物理法則,一個叫精神法則,一個叫自然法則。這三個現象是我們的自性產生的,可是如果我們迷執於這三個現象,我們回歸不了自性。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三個現象放下、都放下!但是你憑何而能放下?就是你必須要接受,接受所有你這一輩子遇到的障難,你一接受的當下,你就了了!也許有的人會說:「如果這個人是要來殺我的,我也接受嗎?」當然啊!這時候可能很多人就不能接受了,對不對!我們講這個,很多人不能接受了。

 

其實事出必有因,再舉一個故事,以前,安息國有一個得道的高僧,他有神通,叫做安世高法師,他也是一個三藏法師,道行相當高。他為什麼來到中國呢?就是他在安息國的時候,用他的神通知道他過去生有兩次誤殺人的這一個業力,而這一個緣在中國,所以他那時候來到中國,一邊弘法,一邊等那個人來殺他。最後等到時機成熟了,他就跟他的左鄰右舍說:「明天有一個某某某,我也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反正會從哪一方來,他會把我殺掉,請你們不要把他抓去衙門,因為這是我過去生欠他的。」人家就很坦然地讓他殺了。不是說有兩次嗎?被殺了之後,因為他有道行,所以他能決定他再去投生哪裡!投生之後又有他過去生的基底,又修持、功夫又很高,他知道還有一次,於是又再來一次中國,再還一次命債。所以如果你修持能夠把這些事情看透,請問你們人間哪有什麼煩惱憂慮牽掛?你能夠瞭解生命本然就是這樣!

 

講到過去生,釋迦牟尼佛也在《金剛經》上微微提到的,祂的前世是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王是一個暴君,看到忍辱仙人對著他的婢女說法,說得婢女都很開心,歌利王心生嫉妒,所以很不開心,於是很不開心的人就去把很開心的人凌遲而死以洩憤、以發洩他的不開心!就一刀一刀把忍辱仙人割截身體、把祂凌遲而死。在這個過程,忍辱仙人不但沒有怨恨,還對著歌利王感恩,他說:「感恩你成就我最後的忍辱功夫,我下輩子第一個度你。」你看,諸佛菩薩一定信守承諾,他的下輩子就是你們三千年前的這一個 釋迦牟尼佛。祂初轉法輪於鹿野苑的時候,第一個得度成就阿羅漢果的是誰?憍陳如尊者,就是當年的歌利王,你看,生生世世!

 

所以瞭解佛法真理,你就沒辦法在你生活當中起任何一個瞋恨、起任何一個貪欲、起任何一個愚癡,你就沒辦法!這時候是「沒辦法」喔,不是壓抑讓它不行喔!因為什麼?因為明理而已!明理,事則即;理不明,事就不到位,所以為什麼依次第法把「解」放在「行」之前,原因在這邊。就古人來講,根性比較淳厚,他能夠依「信」而「解」;我們現在的人常常這兩個字要稍微對調一下,要一個人「信」,難上加難!所以你要想辦法讓他瞭解,他一旦瞭解到位,自然就信了,所以這一個「功德母」就起作用了、善根就長養出來了。事實上,善根長養出來不是從外面再去找一個善事來做,是他沒有惡因緣,他避掉了,他善於消業,所以他的業力越來越薄,善的力量就越來越雄厚。

 

這一個「善」,再講到極處的「善」,就不是世間善惡對法的善的意義了。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古老祖宗有所謂荀子的「性惡說」跟孟子的「性善說」,這是在後面這兩句「性相近,習相遠」的範疇裡面,這是依著習性上來講,有所謂的「善惡」的對法、對應。而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的這一個「善」,是離世間善惡兩邊都不執著、中間也不執著、哪邊都不執著的那一個美好的生命狀態,那個就是一切眾生的本能,那一個生命狀態實在找不出一個字可以形容,所以用「善」來勉強替代它,叫「人之初,性本善」。你看,同一個發音、同一個字形,它在不同的位置,它的解釋都不一樣。所以要去理解佛法,你得要先依持所謂的戒律去修持清淨,這一個清淨有了,你才能起相應的所謂的生命狀態,否則都沒辦法達到。當起相應的生命狀態的時候,你就不會依文解義了,否則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那多麻煩!

 

以前我們有聽過一個老參跟我們講:「這個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啊,實在是很糟糕!」「怎麼說呢?」他說:「我們人常常會依文解義,引來十方三世的佛來抱怨我們、來怨恨我們,實在好麻煩,眾生來討厭我們就算了,我們還引來佛來討厭我們,肯定下地獄。」這種解釋本身就叫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師父、學員笑)對不對?佛既無意、也無念,又怎會對我們起瞋恨?所以那個「冤」字是替我們喊冤的意思,祂說:「唉唷!我不是這個意思,被你解成這個意思,真是冤枉啊!」你自己解成這個意思,你就會理解成那個義理,你照著那個你所理解的錯誤的義理去做,你就會得到錯誤的人生境界,你就遭殃,所以佛替你喊冤枉,「你……啊!真是不值」這樣子。而不是:「我是這樣講,你怎麼講成那樣?氣死了!」不是這樣而佛來恨你。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在學習,得要把這一些佛理一個字、一個字弄清楚,事實上,「一個字」你就弄不完了,因為佛經是「一字無量義」!

 

所以為什麼我常常講學術很危險?如果你們有興趣深入佛法義理,千萬不要走向學術這一條路,因為那會加深你的執著,令你遠離佛法的真實義;我們是要「願解如來真實義」的,而不是要曲解、錯解如來真實義的。所以它有功法步驟,我們要照著做,那什麼叫功法步驟呢?在你們的「四弘誓願」裡就已經講完了。第一個叫正確的方向──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們學佛是為什麼?是要蒐集很多佛學知見、背很多佛學經典,然後可以在生活當中得意洋洋地跟人家解說,讓人家投以崇拜的眼光、收集人家的掌聲用的嗎?還是你是真的要透過佛法來把自己一切劣根性給放下的?這個差別很大!而學術容易走向第一者。一個真正修佛的人,一定把方向先搞清楚,學術不一定有那個方向,剛剛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學佛的唯一正確方向!其他的解釋都是這一句話一體多面的說法。

 

什麼意思呢?我們剛剛講,現在多數學佛都是為了什麼?為了我自己的幸福美滿,對不對?你第一步就搞錯了,如果你這一個態度沒有在學佛的歷程裡面慢慢微調成「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學生生世世你都不可能得到你認知的真正的幸福美滿,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方向搞錯了。方向搞錯了,我們現在要從台中來高雄,我們坐高鐵最快,對不對?可是我們打的票是往台北?!有時候就像我們去台中的時候,剛開始去台中那個講堂,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六,對不對?結束後有時候要趕高鐵回來?剛去的時候,高鐵的地理位置不熟,因為比較不像高雄這種模式,加上又要趕時間,有時候還走錯方向、走錯梯子,走錯梯子你就要再爬下梯子、再走另外一邊,南北搞錯了。台中的階梯又特別長(學員笑),好高喔!然後又在電扶梯那邊慢慢地前進,結果時間又特別的趕,你看!一旦你坐錯了,就到台北了、就回不來了!這個叫做方向。那麼理論是什麼?那一台高鐵叫理論、叫方法,對不對,固然理論、方法對,你方向搞錯了,你生生世世不能到位。所以,第一個正確的方向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先要把自己的心位置調好,對不對!

 

接下來,才談得上功法──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第一步驟。「煩惱無盡誓願斷」沒有做的人,他「信」提不起來,因為會被他的煩惱習氣給引導,這時候是依所謂的欲望在做主導,也就是貪瞋癡,所以他真正的「信」提不起來,提不起來就沒辦法契入真正佛法學修。這時候因為那一個欲望會雜、多,你要先把這一個欲望切除掉,你的煩惱才會斷!「斷」剛剛講了──轉,轉煩惱為什麼?菩提。這一個階段的菩提叫做根本智,根本智為什麼叫根本?「根本」就是: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根本」就是你們一切眾生與生俱來的那一個美好的本能,叫做根本智。它有什麼特色呢?它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功能的特質,是你們的本能,你看,這麼美好對不對?我們在座的曾幾何時體驗過?哪一天我們要辦個「本能體驗營」(學員笑),大家再來試試!

 

這個煩惱無盡誓願斷了,你就清淨了;清淨,你就起智慧了,這時候就是依戒得定、依定開慧這個步驟,你出世法的功法已經完成了,你才有能力去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叫修行人的步驟。如果我們是一個學者、是一個搞學術的人,我們不願意,因為我研究佛法不一定是要眾生無邊誓願度啊!對不對,所以你就不會按捺住性子煩惱無盡誓願斷,你就會直接跳到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什麼都要學、什麼經都要學。古師大德一輩子持一部經,我們現在一學期要讀十部經,你看看!一學期四個月,對不對,四個半月(師父笑)要讀十部經,每學期都來個十部經,請問這樣一個人他能開悟嗎?我現在講的是佛學院的機制,這個叫做搞學術,修行不能是這樣。修行,你煩惱無盡誓願斷就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如果要依持經典,你只能一本經,這一個經的行法就是要修「定」用的,而不是要求「解」很多,所以它有「解門」跟「行門」,那麼「行門」的修持在這個階段就很重要!

 

那麼到第二段,因為你取得根本智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能力,它有一個質性叫「觸類旁通」。觸類旁通的質性出來了,你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法門無量誓願學,有如龍樹菩薩花三個月的時間就把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內容全部吸收光了、全部都通了,你看,那就是先取得根本智的功效。這時候你就有什麼?自自然然度化眾生、於令眾生開智慧的能力了。聽好,是自自然然,根本不用開課分析步驟,統統不用!你那是一種「隨方解縛、應病與藥;應語隨答、應用隨作」的生命狀態,你本來就有,所以你有這一個生命狀態,你才有辦法「佛道無上誓願成」,當你這些圓滿的時候,這時候叫做根本智、後得智圓滿。根本智是要對治你的煩惱障的;後得智是要對治你的所知障的,所以這兩種智慧都取得了,眾生無邊誓願度就不是空願了,你就可以於生活當中隨時隨處、分分秒秒當中在運行了。

 

所以「度化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也在這個義理當中能夠去顯現出來;實無眾生可度,因為你只是順應而已,「順應」談不上「度」。那「度」為什麼常常又要講?因應眾生自私自利,所以告訴他們要「度」!所以佛法是一個對法運用。這一個「信」字關係到這全面。

 

還沒講完,時間到了,下次有緣再說!有同一個緣,說同樣的話;有另外一個緣,說別的話,隨方解縛,既然是這樣,我們要學佛菩薩要學像一點,對不對,不要有自己的執著。希望即便我們坐在臺上,實則「說而無說」,你們在臺下也能夠去體驗什麼叫做「聽而無聽」。不是叫你們做呆子,什麼叫「聽而無聽」?是希望你們在聽的時候不要「作意」,作意的意思就是不要一直思考、不要一直博聞強記:「師父講那一句話我沒聽過,趕快記下來,我要背起來,下次要跟誰講。」這些統統是作意、統統是你們意識形態的運作。所以只要你能夠不作意,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就有辦法隨文入觀,有時候講的人不開悟,你先開悟。今天就跟諸位分享到這邊,感謝!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師父說天語)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祝福大家,感謝!各位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