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說法講紀 20190106 高雄明覺法堂【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in Kaohsiung, Taiwan on January 6, 2019 】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9-01-06 | 2004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下載提取碼:6dlv


時間:
201916日,20002130

地點:高雄國際會議中心603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4號)

 

紀錄組恭敬整理




俗語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要明白,這一把刀不是我們世間有為物質的那一把鋼鐵之刀,而是長劫以來屠殺著我們法身慧命的那一把刀。佛家告訴我們,那一把刀就是我們所謂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跟無明煩惱,那麼這是佛家術語。一般我們好懂的就是所謂的「執著、分別、妄想」之心,更粗淺的,它的基底就是所謂的「貪、瞋、癡」。我們長劫以來受到這一種生命的作用,讓我們生生世世在輪迴當中求生無期,再輪迴已經是一個非常低等的一個生命狀態,那麼在佛家,連四聖法界都得要去超越,入一真回歸常寂光。

 

那麼從這邊來講,我們就知道,我們生生世世以來這一個障礙的根結在哪裡?也就是說,對於一個學習成長有修行的人,他一定要把對象搞清楚~我們在所嚮往追求的對象是什麼?阻礙著我們的嚮往跟追求的對象又是什麼?剛我們講了啊,古人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哇!那個境界非常地迅速,我們很歡喜,但我們世間人在歡喜的歷程上,好像多也不太怎麼欲求,那麼我們以「欲望」使然的歸結,就是我們的那一把刀!那你看,這有點矛盾。那麼學習,在這一個角度就叫做愚癡,我們長時以來的貪瞋癡嘛,其實「癡」是一個基底,所有的這一個劣根性,統統建構在這一個愚癡的基底而有。

 

那麼有的人也可以從這個「貪」的角度去講,因為有貪而延伸無限的這一個痛苦。可是為什麼我們會貪?因為我們愚癡,愚癡就是搞不明白、弄不清楚。那麼學佛,「佛」是什麼?佛是覺悟,覺悟就是明白、清楚的意思。所以,許許多多人在學習的過程裡面,都有被所謂的這種欲望而訛化的認知,有時候在長劫的薰習這一個訛化認知習染慣性當中,又不太能夠接受所謂的真實之說。那麼如果我們以一個比較平白的話去闡述學佛是幹嘛?是做一個明白的人,過一個正常的生活……後面加個「而已」!那麼通常加個「而已」的時候,我們就不要了(師父笑),因為我們喜歡特別一點,對不對,所以在喜歡特別的過程裡面,我們就會失去對所謂的是非邪正的判斷,這個也就違背了「覺」、違背了「佛」那個字了。

 

當是非邪正的判斷失去之後,我們喜歡那一個特殊性的時候,就:「不管啦!反正世間只要『奇』就好啦!」那麼我們會遺忘了「奇」有兩類。凡關我們在這一個世間,六道輪迴它是一個對法的世界嘛,剛講的世間,都不是指我們這個地球,是指六道輪迴。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空間,整個我們人類能夠用邏輯所去明白的存在,這個叫做「世間」。

 

那麼為什麼講「邏輯所能夠明白的存在」呢?因為還有另一個「存在」是我們無法用邏輯想像思維去明白它的。那個最後要怎麼去明白?就是我們要放下所有的這些邏輯思維~思想、思維、思考這一個運作,那個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所謂剛剛我們講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一把荼毒我們法身慧命的刀,那這個法身慧命的課題就重要了,我們之所以過著痛苦、過著迷茫的人生,就是我們遺忘了我們本有的法身慧命。我們的痛苦基底都是在重視我們的這個色身命~色身這一個生命在著想,所以在法身慧命的角度就被我們給遺忘了!它並不是不見了、也不是失去了,而是被遺忘了。那麼在遺忘的概念,佛家告訴我們,它說是「覆蓋」,被我們某一種東西蓋住,讓我們忘記有它,那那一個覆蓋它的就是煩惱,煩惱覆蓋了它。

 

所以,學習有這一個方向,理解的話,我們就知道很明確的對象,也就是「煩惱」這一件事情,我們為了回歸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必須要去除煩惱。那法身慧命是什麼呢?剛講,我們的本有的狀態,用現代話來講也就是說我們的本能。那麼「法身」很難去形容,佛用無量的詞語去形容它,甚且所有不同的宗教也有它不同的術語也在形容它,只是它不一定是用「法身」這兩個字。「法身」如果從字義上去體解,顧名思義:「以法為身」嘛!那麼我們現在是以什麼為身?我們是以這個細胞結構(註:師父以自己的手指為喻),以這一個所謂刺進去會痛的這個來講,這個叫做什麼?這個叫做「濁」,我們以濁染為身!那麼濁染其中有一個就是我們的身體,那一個是濁染的凝聚。

 

可是有的人他的身體並不濁染啊,身體還會冒出這一個所謂的清香,猶如金山活佛~妙善法師,還有虛雲長老,他們的身體都會冒出清香。那麼他們又有一個特色,以金山活佛妙善法師來講,他一輩子只洗一次澡!一輩子洗一次澡,冒出清香。我們洗完了,還是臭!(學員笑)。那麼這一個就是心境不同,所謂的他是契法身嘛~以法為身,而不是以這個色相,那色相是個幻相,他的基底回歸清淨法身的時候,他就有一種清淨之香。妙善法師他一輩子洗一次澡嘛,那你知道在哪一次洗嗎?就在他臨終的那一次洗!

 

有信徒很喜歡他,他的形相有點像我們現在所熟知戲曲裡面的濟公禪師這樣不拘小節,可是也不失禮節。人家給他錢,他就往嘴裡吞,他不是「快來存!看哪一間的存款利息比較多?」不是這樣!他把鈔票揉一揉就吞進去了,他銅板就丟進去了這樣,那請他吃飯,當然也是吃進去嘛。很多人很喜歡請他治病,又〔妖鬼假細膩〕(台語:貪吃假裝客氣。比喻:很想要,卻假裝客氣),又不願意很誠摯地直接講,通常都是要請他吃飯,「啊!法師,能不能請你吃飯啊?」吃飯?他心想:「一定有目的嘛,哪有這麼……」當然,他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然後就滿大家的願。

 

那麼飯快吃完的時候,信眾就會提出要求啊,「阿這裡哪裡痛、哪裡痛啊,家人哪裡生什麼病啊,哪個不治之症啊什麼……」一大堆怪里怪氣的病統統出來了。當然,那時候怎麼怪也沒有我們現在怪啦!我們現在醫院的怪名詞越來越多嘛。那麼法師也很慈悲,凡是有求的,必應!那麼治病的,最簡單!治病的,只要從對方的碗拿來,吐一口痰、攪拌攪拌,拿回去吃了,就好了。以後你們要來找我……(師父、學員笑)諸如此類的事,那麼以後我們就改這個模式好了,對不對(師父、學員笑),大家都輕鬆了,也快樂,在餐桌上解決就好了,也不用協談,對不對?(學員笑)有的來,不跪,也不太像樣!跪了,又不舒服,對不對,已經病了,膝蓋都已經重傷了,還要跪下去?那你就不知道有時候誠摯一跪,就好了!

 

所以剛剛講回來重點,不是「痰」可以治病喔,你們不要誤解!(師父、學員笑)是金山活佛他們的生命狀態,只要應對出去,就是一種清淨的能量。那是不是凡吃了他的痰的都會好?欸,多數是!可是這裡面是有門道的。那為什麼多數吃了他的痰的都好了?原因就是多數的人至誠,在面對他的那個剎那,至誠之心湧現。要不然你們想想看,現在我吐一口痰給你們吃,你們要嗎?你們要告我(學員笑),對不對?要告我,對啊。

 

那你看,大家都是嘴邊說:「我們對 師父信願最高了!」當他吐一口痰給你,「你看,噁~師父最近變了(學員大笑),師父最近變〔骯髒〕了哦(學員大笑),師父變沒有品了哦!」什麼……等等啊,就會有這種思維啊。那這就是什麼?測度、疑啊,貪、瞋、癡、慢、疑都出來了啊。所以,如果我們這樣質性的人去找金山活佛,請他吃一百頓飯,他勉強吐一個精華痰,「精華」啊,人家一頓還不到就……就吐了啊!我們請一百頓,這不是很精華?!我們怎麼吃~怎麼病!那那時候他也真的會被我們告。所以,這是所謂的至心誠願、感應道交不失時的理路,從這一個角度來講,你們都知道。如果依我們「病」的這個角度,其實也是自己去治好它的,那自己轉化嘛。

 

所以,大家知道金山活佛的狀況啊,信眾追逐他嘛,後來就有跟他比較有緣的信眾就請他吃飯啊,那這時候會就發現,「『請吃飯』不能表達我們的誠意,這時候一定要怎麼樣?要請他洗一頓澡。」你看,你們現在世間人可以理解啊~「泡溫泉」,請人家去泡溫泉嘛!我們現在人,「請你來我家洗澡」,怪怪地!(學員笑)對不對?真的很奇怪!對啊。「我們去泡溫泉,哪裡名勝風光,去泡溫泉」,大家覺得是一種招待啦,那一種所謂的服務啊。

 

那麼金山活佛去到信徒家裡,除了吃飯以外,泡溫泉!那當然你們也一定知道嘛,醉翁之意不在酒嘛,對不對。以前的水也很珍貴的吶,不像現在水龍頭打開,自來水就有了。那現在的小孩會不會出門就帶個水龍頭?想說水是從水龍頭出來的啊(學員笑),只要有水龍頭,到哪裡要喝水就往牆壁插進去就有了。欸,不要笑吶,我們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豬」長怎樣吶!古時候的人說什麼?〔不曾吃過豬肉,也曾看過豬走路〕(台語俚語),現在不是啊,〔不曾看過豬走路,也曾吃過豬肉啊〕,對不對?

 

所以,這個有一個例子,以前我在大學的時候啊,那我們都有社圑嘛,那我們吉他社有一次就幾個好朋友,就說要去鄉間同學的家裡採草莓,好像在新竹。結果我們就約一約,我們裡面有一個同學就很高興啊:「哦!昨天非常高興跟我媽媽請假了,我媽媽知道我要去爬樹,很高興!」我們就說:「我們沒有要去爬樹啊!」(師父、學員笑)同學說:「欸?我們不是要採草莓嗎?草莓不是長在樹上嗎?」「所有的水果都長在樹上的嘛!」欸,就有這樣的概念吶。因為我這個同學讀到大學,都沒有離開過大台北地區市中心,所以他離開最遠的地方就是從台北市到陽明山,因為我們讀陽明山文化大學嘛,所以他最遠的地方就是大概從南京東路~松山機場、敦化路那邊到陽明山,你看,這有多遠?在座有住台北的嘛,對不對,好遠的一段距離啊!所以你就知道,去到新竹有如去到火星吶,(學員大笑)對不對,用我們的經驗法則,當然不太瞭解火星的這些植物、生物長怎樣嘛。

 

欸,我不是在說笑話喔,這裡面都有「法」的,你們要去參哦!這告訴我們眾生啦,在學法以有思惟之心,去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啊。你看,連我們世間在吃個草莓都沒辦法理解草莓到底長在哪裡了,哪天你們要去拔蘿蔔就要先交代清楚(學員笑),要不然人家會帶錯誤的工具去(師父笑),對不對?你們現在是:「拔蘿蔔在土裡啊!」那拔蘿蔔不知道……拔去哪裡了?不知道!

 

所以金山活佛的那個信眾就請他洗澡啊,那剛講「醉翁之意不在酒」嘛,他吐的痰能用,那全身當然都能用啊!對不對?我們沒有真實親力經驗,至少也在戲曲上都看過嘛。濟公禪師怎麼治病的?這樣「呼嚕~」(註:師父示範搓身體)(師父、學員笑)揉一揉那個〔鉎〕啦,〔鉎〕你知道?汙垢啦,垢!搓一顆小顆的吃下去,就好了。那麼他們要的是金山活佛的洗澡水,你懂嗎?聽說喝了他的洗澡水,百病皆治這樣。結果洗著洗著,這口人子就覺得:「怎麼那麼怪,怎麼洗那麼久?是不是他要偷工減料一下,還是要把精華收集起來在裡面動手腳?」結果一去看,金山活佛已經站著往生了。你看,往生自在!

 

「蛤?要我洗澡,好,嫌我髒?」「嫌我髒」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們不需要我了啊,「嫌」嘛!欸,這個不是笑話哦,這個也是法義哦!現在很麻煩,「法義」如果不解釋,大家都不知道;如果解釋,就又怕堵住諸位的悟門,你看,多矛盾!那要解釋嗎?(學員有的回答「要」,有的回答「不要」)那邊這樣(師父點頭)、那邊這樣(師父搖頭),那邊(師父快速點頭又搖頭)啊、哦!那個……〔扭到〕(學員大笑),對不對,那不解釋也不行啊,對不對。

 

你看,感應道交絕不失時!那如果我們對所謂的這一些佛菩薩、善知識有嫌棄,那麼這一個「感」就沒有了,所以祂就無法真實應我們,那即便祂處在我們身邊,也達不成「道交」的概念~道的交會嘛。那麼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是這樣,你看我們這個時代,「理」上來講,從宗教的角度好像是一個很興旺的時代,對不對?以前的宗教能講出名字的沒幾個,那麼現在講不出名字的很多,對不對,一大堆都出來!可是卻偏偏很少看到如以往的修行者處處都是開悟,卻很少看到這種狀況。那麼就像我們現在的「病理」也是這樣,醫院比以前多太多,可是很少有真正把病治好的這件事情,都在〔拖命〕(台語)這樣,那這也是一種「眾生的感」、「佛菩薩所應」的這一種交互的現象。那麼我們現在的「感」不足嘛,那這一個「感得諸佛菩薩」不是你去祂面前叫祂「請佛住世啊、常住人間啊、來教化我們」,不是這一種概念,而是我們真實修行。

 

換言之,你要取得什麼樣的位階的老師來教你,你就必須有那一個位階的基礎,那你要有那一個基礎,必然要有那一個用心。你必須要有那個用心的努力,才能達到那個基礎嘛;你沒有那個用心,你通常也不太會努力,所以那一個基礎就達不到。那達不到的時候,我們偏偏又有一種妄心,剛剛講了,用心是用真心~真誠之心!那麼我們也在用心,我們用的是妄心,那這一個妄心就是我們的「貪瞋癡」的基底建構的,而不是「戒定慧」的基礎所顯化出來的。所以,依貪瞋癡所闡述出來所有講的,對得都是貪瞋癡,所以這麼一個能量的散發……我們講訊息,信息的發出去,它所feedback(英語:回應、反饋)回來的,當然就是含雜了我們貪瞋癡的這一個感。

 

那是不是諸善知識壞心眼,他故意要回應給我們的?不是這樣!而是他也回應給我們戒定慧,可是來到我們這邊~我們剛有講,眾生是以有思惟之心,所以會把這些的善知識統統用我們的世間知見給什麼?訛化!訛化就是扭曲的意思,把它扭曲了,然後扭曲了再來認知,所以它就變成不是善知識了,就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而不是善知識。那這時候就比較了啊,這世間也琳瑯滿目嘛、多姿多采嘛!那麼我們的多姿多采、琳瑯滿目,也就是從我們的紛雜的知見來,所謂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啦,所以這一些統統是依妄起用。

 

那麼「妄」也沒離開「真」!那我們用那一把屠刀一直在荼毒我們的法身慧命的時候,這一個狀態也就是「妄」的基底。所以,要回歸清淨法身毘盧遮那如來的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的「我們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其實依古法就這麼簡單而已!這麼簡單啊,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啊,今天上課結束是不是,對不對?大家還是聽啊,聽、聽半天:「怎麼放啊?」「放」就是「不要」嘛!

 

就是說,用白話講就是「不要再貪了!」我們現在人很貪嘛。「不要再氣了!」我們現在會〔犽起來〕(台語:發脾氣)嘛,「不可以〔犽起來〕哦!」這樣,「不要再愚癡!」這一點,大家比較難懂啊!前面,大家好懂。你看,好懂的,都做不到了;難懂的,怎麼做到?「不要愚癡!」你馬上就提起瞋恨哦!

 

真的啊,人家跟我們講:「你不要愚癡啊!」你就覺得他罵你啊,你不會覺得「哦!你那麼好心叫我不要愚癡(師父笑)」對不對?那瞋恨馬上出來啊。有時候你瞋恨,人家叫你不要生氣,你還會感覺:「啊~你是為我好。」「不要貪!」欸,也會感覺哦。你想想看,那個我們人對文字的那種感受性有十萬八千里,「不要愚癡哦!」「嗯!」(註:師父模仿生氣的口吻)起瞋恨了。所以「不要愚癡」,聽到就更加愚癡!

 

所以,愚癡是從「動相」來的,所以我們要契及「靜相」。可是「靜相」不是我們表面的樣子杵在那邊不動叫做「靜」,而是在形容我們的心,「靜」如平靜無波的湖面。「心如明鏡」,那麼你要清淨的淨,你才有辦法達到明鏡那個「鏡」的功能。「鏡」能照嘛,返照一切物。那清淨的鏡子一塵不染,它就可以照得纖毫畢露,這個是在形容我們的心,那麼如果一個人用真心,他就會像這樣。那麼一個人用妄心,就是在鏡子上灑很多泥巴、灰塵、毛絮這些,然後你這一個明鏡就失去了澈照的功能。這個「失去」並不是它不見了,就像我們前面講的「被覆蓋了」!所以佛家用「蓋」來形容煩惱障礙,有時候也用「漏」!一個容器它如果沒有洞,它可以承載就有作用;如果一個容器它有漏洞,它承載再好的東西都會漏光光。這一個最經典的形容就是在闡述所謂六具神通的最後一個叫做「漏盡通」,漏盡通。

 

那麼剛剛我們講的金山活佛那一種人,基本上這六具神通都有,都是屬於阿羅漢等級以上的,是不是到法身大士?再說!可是統統有這一個生命狀態。那虛雲長老當年也是啊,他是出家眾,他一年剃一次頭髮,一年可能洗一次澡,所以他的衲衣上面都是油垢,油垢(註:師父摸著領口)!欸,那個可是人家搶著要吶,上等沉香吶,你知道嗎?在那邊搶他的那個衣服。所以,當他一年要換一次衣服的時候,大家拼著命:「長老,我幫你脫(師父、學員笑),長老,我幫你吊。」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要去偷刮他的那個領子的垢,刮下來的那個油漬聽說可以治病是吧?統統是這樣。你看,我們眾生就是這一種心態,處處都是想到自己,自己又想到這個「身」。

 

剛剛你看,我們講屠殺法身慧命那把刀,三個:第一個「見思煩惱」,這是最嚴重的、最鋒利的那一把;「塵沙煩惱」是第二把;第三把是所謂的這一個「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根底,無明煩惱起用之後,它就會延伸,裡面就含雜了兩個,叫做見思煩惱跟塵沙煩惱,一般我們講見思煩惱叫執著。所以這一個事情最麻煩,這個「執著」它涵蓋了貪瞋癡,只要有這個執著的生命狀態就脫不了輪迴、也證不了阿羅漢,所以法身更不用談!證到阿羅漢等級,他還不一定契入了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得超十法界、入一真法界才有辦法,亦即我們一般在講的法身大士,華嚴教法裡面這一個圓教初住菩薩以上。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我們叫做「法身大士」,也就證法身了,他們是分證即位。

 

那麼這一種生命狀態的人,怎麼念佛就怎麼隨地去!也就是說他們念佛……尤其到十地菩薩,地地始終不離念佛,他們有辦法透過念佛直接進到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這個是一個非常高品位的階段。那麼依佛家來講,你做人不用修到這麼高層次,你就可以透過念佛迴向到極樂世界,那一個在分證上來講叫做「觀行即」即可!所謂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再來才是分證即佛,這是以層次來講、跟功夫到家的力道來講。那麼「觀行」前面有所謂的「理即佛」跟「名字即佛」,就像我們一樣。那麼我們也相信,我們多數也可以慢慢契入「觀行即佛」。

 

所謂是「理即佛」就是什麼?理上大家都是佛!就是佛法常常在鼓勵我們、也闡述事實……,你看,「事實」跟「鼓勵」是同一件事情,為什麼要兩種講法?因為我們眾生很難搞,所以對我們眾生要用鼓勵,因為他不認可有這個事實,什麼事實?我們本來是佛!所以佛家告訴我們:「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它講「本來」,所以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都在形容我們本來的樣子,這是真實說。那我們如果認同的話,我們現在怎麼還會坐在這邊聽人家講「我是佛」,對不對?「我還要你講一次嗎?!」對不對,這樣。那我們一直講:「你就是佛。」「我是佛,不用你講!那如果我不是佛呢?你講也沒用!」對不對(師父、學員笑),眾生很難!

 

所以,不管怎麼樣還是得講,為什麼?置入性行銷嘛!置入性行銷有它的妙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講多了,你最後就「嗯……」(註:師父模仿一副被電波傳輸的樣子)聽說這個時代有很多外星人在用一種電波控制我們的腦波,控制久了就「嗯……」(註:師父模仿頭被電控制的樣子)對不對?那我們自己也要散發我們的腦波啊。

 

一時勸人以言,長劫勸人以書,「書」就是記載的意思。那麼一時具足,因緣具足之時,那你在勸人你要用嘴巴嘛,以口、以言,都好嘛!那你用著我們現在的質礙去對治眾人的質礙嘛,那麼這叫做什麼?借假修真。那麼叫我們用著我們這個假相工具去行化……一般講叫散發啦,你們世間人叫「散佈」好了!可是聽好,不是散佈謠言,這兩句話很容易直接接下來,對不對?散佈佛言!那「佛」是什麼?覺悟之說叫佛言嘛。所以我們既然要去散佈佛言,為什麼?因為我們要令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嘛,所以從「言說」契入,是一個這個時代的方便之法。那麼不但是這個時代,也是這一個世界的方便之法,這個世界指的是娑婆世界、是十億個銀河系,我們在其一的地球。

 

那麼十億個銀河系,眾生耳根最利,在〈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註:《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當中,這個文殊菩薩為我們背書,他順著 釋迦牟尼佛的請益,啟請啦,都好!人家很恭敬嘛,即便是祂的學生,祂也去啟請,那麼文殊菩薩告訴著我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意思告訴我們,在這一個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犀利~最相應的意思,所以在這一個娑婆世界在行化佛法,它最特殊的一個工具就是「音聲」。那麼,「佛以音聲作佛事」是專為我們這一個娑婆世界來講,當然,他方世界也有,可是在有些不同維次空間,他們也不必有音聲,因為他們是見光。所以,佛常常又在說法的時候放光說法,「放光說法」人家就懂了,就不用聽,然後佛也比較輕鬆一點啊。那你就知道,佛大概在十法界裡面,最累的就是面對我們啊。

 

那你說:「不!還有地獄。」地獄,佛說:「我不累,地藏菩薩累!」對不對(師父笑),祂請地藏菩薩去啊。所以在三惡道,多數行化是菩薩!佛在人間比較優越,所以祂會在人間示現八相成道。那麼也告訴著我們,身為一個「人」,非常地難得、非常地特別。你看,這時候「特別」又出來了,對不對。那「特別」,這時候不用多講,你們會不會覺得:「嗯,好好好!」對不對,它也真的是好的特別啦。那它這一個「好的特別」也不是從外相的一個基準去講而已,外相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對不對?所以它的特別就在這邊,它「比上、比下」統統有分!

 

那麼有些人福報,在他的道次裡面「比上」沒有了,他是最頂了,你好比說我們人間歷朝以來的皇帝在他的國家,他「比上」沒有了,就是一國之尊,貴為皇子嘛。那他再「比上」就要跟誰比了?就不是這個道次了啊,他要比上就要跟「天」比嘛,所以他跟天比的時候,他就叫「天子」,上天的兒子啊。那你們有沒有叫他「人父」?就不知道啦(師父笑)。天、人、三惡道,他是「人」的最頂層啊,人父啊。

 

事實上,做一個君王也要有做一個「父」的概念,古時候所謂是「君親師」。君親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親」有一種關懷照顧之意;「君」有一種領導、引導、統禦的概念。所以,古之師......加上一個「父」,這兩個字有這個概念──君親師三具足!那麼我們現在的「老師」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我們現在的老師是其中之一是以這個字面意象來講,在內涵上也不太跟得上,因為君親師把「師」拉出來講叫做:「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它有這三個生命狀態,我們講功能。可是我們現在多數的老師,他只有中間一個叫做授業,「授業」就是教你一技之長啊,教你他所會的那個多數都是謀生用的,對不對。謀生用的多數都是「緣」,不是「因」。

 

那為什麼古之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因為他要教學生要有謀生的技能、又有謀生的福報啊!當你有謀生的技能卻沒有謀生的福報,你這時候就常常會自艾自憐,然後會一群人彼此在聊天配著小酒,其實是猛飲啦(師父、學員笑),灌醉自己嘛,為什麼?因為這一群人都自認懷才不遇,懷才不遇很〔鬱卒〕啊,很〔鬱卒〕就藉酒來灌醉自己啊,然後越來越迷、越來越迷,然後迷到最後,這種生命就會有一種所謂的閃失。

 

那麼古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道」跟「解惑」就是幫助你增長福報跟智慧,「授業」是一技之長而已。也就是說,古時候的教學,它因緣並濟~因跟緣同時,我們現在的教學是沒有因,只有緣。所以「因、緣」才生「果」,單因,不生果!單緣,也不生果!所以,因遇到緣,才結果!所以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講話,所以講「因果關係」,所以其實是「因、緣、果」的關係。這個關係就是狀態,你要去瞭解它。

 

那麼傳道~「傳」就是「告訴你」。那「道」是什麼?「道」就是自然法則,生命存在的自然法則,那一個就叫做「道」。所以古時候的老師,必然第一件事情先要讓你明白生命的法則,而不是先教你一技之長,當生命的法則你明白了,再教你一技之長。那你常常以為自己明白生命的道理了,你一技之長也很認真,但你人生還是會遇到困惑、不能解決的人事物:「欸,我這麼認真學習,怎麼人生還是『想錢,賺不到錢呢?想健康,沒有健康呢?』我這麼慎重地養生啊,作息正常、飲食習慣都好啊,一生沒壞習慣啊,怎麼還是得到不治之症呢?」對不對,都多有的事嘛。

 

這讓我想起鳳飛飛(註:知名已故歌手),最近高雄不是要訂「鳳飛飛之日」嗎?重點不是這個(師父、學員笑),重點是鳳飛飛讓我想到當年她往生的時候啊。她死掉的時候,肺腺癌嘛,那時候媒體常常就會……,媒體人就是有這個標竿質性。你看,平常我們也不會太會針對一個議題去發展、去討論,只要有一個名人出現這個問題以後,清一色都在討論那一類的問題,所以那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在什麼?闡述「肺腺癌」這件事情。

 

當時我印象很深刻,有兩個婦人互不相識,都各自有主治醫師,她們也肺腺癌末期,因為鳳飛飛事件的這個機緣,人家就有機緣去訪問到她們,然後她們各自表述說:「我一生習慣良好,不抽菸、不喝酒,正常作息,不熬夜!油炸的不吃,……;只要有二手菸的,絕對避開,……。」顧得很好就對了啦,就差沒有在溫室裡這樣(學員笑),那個什麼箱啊?小嬰兒那個什麼箱?

 

學員:保溫箱!

 

師父:保溫箱哦!還有隔菌嘛,就差沒有這樣而已啊。結果還是肺腺癌末期,不能治療了,可是還在治療啦,還在治療、也不能治療了啦!這個有點矛盾嘛,認為不能治療,還是要治療啊(師父笑)。所以就很憂愁啊:「怎麼會這樣呢?」另外一個女士也是一樣,醫生講的跟A女士都一樣,B女士跟A女士最後還是肺腺癌末期啊!然後醫生也說:「沒辦法了啊,可是還是要繼續治療啊!」那當然就是治療到掛掉啊,就這樣啊,我們人的無奈啊!那怎麼會這樣呢?

 

我們以前也認識身邊有些也是肺腺癌末期了,只要末期、聽到肺腺癌,大家都是皺眉頭的,對不對?學佛的人,當然不會這樣啦,我現在講的是普世。那為什麼?他們也注重啊、也很謹慎啊,那為什麼會這樣?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少了「因」的教育,我們都在「緣」上!那緣上,又誤以為這個緣是「因」,這樣才恐怖。所以「誤以為」,你不會覺得錯,你就不會去停止或改善它嘛,你就會埋頭苦幹一直下去嘛。

 

所以,真正身心健康的因,佛陀告訴我們,它就是「無畏布施」。那麼如果從戒條上來講,以「福」的角度,這無畏布施是積極性的;那麼如果是以「戒」的角度,就是我們的「不殺生」,不殺生來的。那是不是只有不殺生?不是!殺、盜、淫、妄,統統是,只是在身體這邊它是偏屬在「殺」;可是其他的也是身體不健康的其中的因素。那「殺、盜、淫、妄、酒」~五戒,之所以我們勸人要持五戒的原因就在這邊!哪邊?就是希望他身心健康,勸人是這樣啦。那麼如果你勸人要去超越輪迴,它就是一個基礎,它不只是身心健康的概念。

 

那為什麼要從身心健康開始?因為現在的人只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嘛,跟財富有沒有豐足嘛,是這一類。所以,佛告訴我們,你要幫助眾生要善巧方便,所謂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你要先滿足他的所謂的欲求,能滿足之後,你還要能幫他引導出來,這叫佛法。我們多數的世間法可以滿足我們的欲求,多數!可是它不能從我們的欲求當中叫我們止住那一個欲求,世間法沒辦法,只有佛法有辦法。那麼我們要取得這個能力之前,必然我們要有這一個條件啦。

 

所以古時候的老師,他具足了傳道、授業、解惑,那麼這個「迷惑」就是所有泛關我們現在所存在的世界的一切疑難雜症哦!所以你就知道,古時候要當老師不簡單。所以古時候有兩種行業最為世間人尊重嘛,那麼延續到現在,兩種行業最為優越,最為優越!可是不一定是會被現代人尊重。以前尊重的原因就是哪裡?因為他們甘於清貧,「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有這一種胸懷、氣魄。那時候這兩種行業值得眾生去尊重,這兩種行業一個就是老師,一個就是醫生,是這樣。那麼我們常常聽到「窮秀才、窮秀才」嘛,那為什麼窮秀才?因為他也不太重視錢嘛。那麼窮秀才是怎麼來的?是他有知見、他沒有福報。也就是說,他有世間的這一個理解度,福報稍缺!如果從佛法三具足的角度來講,善根、福德、因緣,他的「善根」高了一點,「福德、因緣」差了一點,是這樣。

 

所以這在世間行得通,在出世法就講不通了!出世法,你必須要三具足圓滿,所謂善根到位、福德到位、跟因緣具足,你才有辦法出世。那「出世」是什麼概念呢?出世並不是依我們現在講說離開地球叫做出世啦。「出世」用我們現在人比較能夠去理解的概念叫做:你有辦法把你的境界轉化成完全沒有煩惱、憂慮、牽掛,這個叫做出世法。那麼從修淨土的真實說來講,修淨土的人就不難理解,正所謂是「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那麼如果依俗諦來講,就有一個「來、去」!那麼有來、去的出世法很多就是:「那我要離開這個娑婆世界、脫離這個地球,然後在幾里外、幾個……幾十萬個佛國度以外有一個極樂世界。」那這樣講也沒錯,因為我們眾生有這樣的妄見,所以,佛必須用我們的妄見來做什麼?做一種善巧方便的引導,我們才願意嘛。那叫我們現在說:「你現在直接就轉化了」,我們會覺得是天方夜譚嘛!那其實你坐一台太空梭,從這邊飛到十萬億佛國度,那才是天方來夜譚。可是我們偏偏相信天方夜譚嘛,不相信真實,所以這個也是眾生的一個窘境,你看,「妄」的作用多麻煩!

 

那麼這一個「妄」,妄到我們現在,你看,「旺旺旺」,對不對(學員笑),我們現在過年也喜歡「旺旺」對不對?那這都是一種名詞的引導跟我們的意象。那這一個東西就是什麼?意識形態的轉移。那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在我們未能契及一念回歸真心的狀態,我們就必須在妄心裡面去調整它,這時候才有所謂的次第修。那麼依頓修、頓證,不容易!可是唯有頓修、頓證才是真實,我們學習的人要有這一個概念。那麼我們所有的次第修,如果沒有頓證、頓修的概念,它也就不是修,它就是瞎攪和。那麼如果所有的次第修,你都有一個方針,你是在訓練你在能量達到一個臨界飽和的時候,能夠頓悟、頓證、頓入,你要開示悟入。那佛的開示無量善巧方便,我們的「悟」必須「頓」,對不對,頓就是即刻。那憑什麼?憑我們即刻放下!那個剎那,我們就頓悟了。

 

那麼我們頓悟是從「解」上來講,「解」了之後不一定馬上做到,對不對,不一定馬上做到是為什麼?本來是你解,即證~你解了,你即行證!「即」就是即刻。那為什麼我們不「行」?因為我們有業力,所以在我們知見上放下,如果在這一個層面,我們就沒辦法頓入,所謂悟入的入,「入」就是心境轉化了,已經轉化了。我們常常在學習的人都是什麼?知見明白,心境不轉,所以我們的人生境界也就很難改,所以「我明知道,做不到啊」,是這樣。

 

那你「明知道」是什麼?你以為你悟了嘛,明知道!那「做不到」是什麼?你證不了,這時候的「悟」就沒有入。所以開示悟入,「悟入」常常兩個一起講,古時候是這樣啦。那我們現在,悟歸悟啦、入歸入啦,然後「悟」再來一個講說:

 

「啊!師父,我這個算不算悟?我明白了……

 

「算啦!算啦!」對不對,只能這樣講。你如果說:「不算!」

 

「你不是說明白就是悟嗎?」

 

「對啊,你還來問我幹什麼呢?對不對,你就知道我說了!」

 

你看喔,他常常會跟你說:「你不是說『明白了,就是悟了』嗎?」那他還會來說:「那師父,我這算不算悟?」那可見他也懷疑你講的「明白就是悟」啊。所以這時候你可不要跟他說「你這不算悟」,因為這時候有那種情緒就會出來,所以「算啦!算啦!」所以從這個時候,我們再幫眾生分解次第,就說:「那個叫做『微悟』!」(學員笑),對不對,古時候沒有「微悟」這種,古時候就是小悟、中悟、大悟」嘛,這比喻這樣講就可以了!可是我們現在人很麻煩——微悟!

 

「微悟」是雙關語喔,「唯物論」啦(師父笑),對不對?你的悟是「唯物」~微微地悟到了、明白。那這一種微微地悟到,不是真的悟,那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原因是唯物。比方說「唯心論、唯物論」嘛,你的心是唯物去了嘛,所以你的悟就不會是真的悟嘛。那你要怎麼樣?你要把「物」放下。那一切物,「一切物」包含一切時,一切人事物以一個「物」來代表;一切時空,那「一切時空」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包含了所有的法界。「法界」是佛家用詞,也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無量無邊的維次空間」,這個你都要頓念把它放下!「放下」就是世間「不要」的概念。

 

可是,這時候講「不要的概念」又會落在一法,所以它也不是世間人那個「不理不睬」的概念,而是不落印象、不著心的概念,它還是存在。可是,當你有辦法回到不著心的時候,你就有辦法轉這一個境界,這個境界等於不存在,所以這時候正是《金剛經》告訴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為什麼你做得到?因為你「若見諸相非相」了,你已見「諸相非相」,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就是如來,「即見如來」。那這個「見」不是你眼角膜的見,而是所謂佛家在講的「見地」。見地是有境界的,「你的見地正確嗎?」是這個意思啊。那我們現在是知見!「知見」跟「見地」還有很大的距離。

 

所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所有的「見」都是「見地」上,見地上有一種體會到位。體會有的不到位,體會到位就是你做到了!就是說喝了這杯水,喝了一口就好了,跟你聽人家專家學者研究十年的這杯水,那當然大不一樣。那你看,「喝了」就是那頓念而已,剎那你喝到就明白整杯水。你看,你體會到了哦,那時候你可能講不出來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可是我們研究的,可以講整套啊,講、講、講了這個三、四十年,終生、下輩子繼續來承接,對不對?然後下輩子的人就會說:「哦!你是這一個學術的天才哦!」我們就得意洋洋。「你是這個學術的天才」表示你還沒解脫嘛,對不對,你還是在什麼?在妄見裡啊,所以我們都會依「妄」來得意洋洋。所以只要得意洋洋,你就突破不了「妄」,因為它是妄生的世界。所以在這一個「見地」使然,我們就有辦法去超越,所以那時候才有辦法「入」這一個字,要不然「開示」,佛講歸講,對不對,我們「聽」也是而無聽啦!(師父笑)可是,不是佛菩薩的「聽而無聽」啦。剛剛講了,「聽而無聽」它加一個「無」,就是不落印象,意思就是世間講的不執著。那我們人在講「不執著」的時候,我們就是在挑一個另外一個不執著,我們又不執著那一個「執著跟不執著」,那就對了。

 

可是我們的不執著是「我們執著那個不執著」,所以這時候又是一個執著!所以常常告訴我們「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是謂中道」,它又「是名中道」,中道又要再定義一次中道,就很麻煩!可是,這個時候是這麼麻煩吶,你們如果好好學修,壽命比我長一點,等我不在了,你們看看你們遇到下個世代的人,看這樣講能不能講得通?

 

你說:「中道,就是又……又不是你想像中的中,也不是中國的中,也不是中西方的中。兩邊不立,這時候連兩邊不立都不立,不立是謂中道。那這個中道也不是『是謂中道』,所以是謂中道!」對啊,一直層層疊疊,所以四句百非、綿延無盡,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生命的闡述。那能夠講越少就明白的,根器就越高;講越多而能明白的,也不錯,也根器也不低;講很多,都不明白,那根器就低,是這樣。「講很少就能明白」跟「講很多才能明白」,明白之後,都一樣!所以,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只要你回歸大海,就解決了。

 

所以《華嚴》在〈世主妙嚴品〉裡面,其實很多人如果有去讀過《華嚴》就知道,大概這一品都很難讀下去,因為〈世主妙嚴品〉,很多講經的法師在解《華嚴》,最難的就是一開始的〈世主妙嚴品〉,為什麼?〈世主妙嚴品〉〔落落長〕(台語)啊!佔了不知道幾分之幾的分量,都在講這一些諸天神的名號,名號又具足無量義。那到了後面的這一些品相、這些卷,其實都在解釋前面。所以你就知道,〈世主妙嚴品〉已經把《華嚴經》講完了,可是我們一般人看到〈世主妙嚴品〉,可能讀兩句就〔盹龜〕(台語:打瞌睡)了,不知道它在講什麼?它都在列名啦,比如說,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什麼天王……然後一直、一直唸;然後天龍八部:阿修羅、迦樓羅、什麼什麼夜叉……一直唸唸唸……,全部都是這些名相。

 

可是這些名相,一句抽出來,你要解釋又無量義!那這時候怎麼辦?就是我們剛講的那個生命境界有沒有到位,如果沒有的話,就會很枯燥無味;如果有的話,你看到一尊這個天神的名相,你就理解《華嚴》在講什麼,它就是在講我們這整個盡虛空法界的存在。那麼每一個生命都有它具足的功能,它同時是「真」,它也可以是「妄」,那麼依真顯妄、依妄顯真,那麼真妄不二、能所俱泯,回歸那樣的生命狀態,每一個宇宙的存在~台語叫做什麼?〔萬生萬物取其用〕啊,萬生萬物取其用。意思就是說,世間話講「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嘛,「盡其」嘛,所以不是說你叫他來配合你的「用」啊,而是你盡其所能的嘛。那每一個生命的存在的質性都不一樣,所以有它不一樣的功能,可是這個叫做「多元文化」的層面。

 

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也常常在闡述「多元文化」,那多元文化好像都只在種族上的分野上去理解。那為什麼多元文化沒辦法和合無諍?在華嚴不如是,多元文化和合無諍,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可是卻沒有任何違和,有這一個生命境界。那我們現在只要有多元,那個「多元」就常常對立,這個就是失去了「同根共體」的概念。那麼這一個清淨法身慧命,我們剛在講的!也就是眾生用他的妄見荼毒了法身慧命,所以這一個同根共體的概念失去了,我們不知道原來整個盡虛空法界是一個自體。

 

那麼講到「自體」,很多人也很難理解,有時候一聽到還會嚇一跳,對不對?「嚇一跳」就真說嘛,「真說」眾生容易嚇一跳嘛。當時世尊也是這樣啊,這個每一個世代的這一個佛菩薩在講經說法的時候,只要講到「真說」,都有一大堆人嚇一跳!那嚇一跳的時候,講的人也就有點嚇一跳,因為他們嚇一跳就會來攻擊這個嘛。攻擊,他就會說:「眾生怎麼這樣?」其實這是形容啊,他們不會嚇一跳,他們就:「啊!如是,如是!本來就是這樣。」要不然怎麼會叫眾生呢!對不對。那他們的嚇一跳是眾生的部分,其實他們也有可以理解的部分,是他們的真如本性的部分。那這時候真如本性被眾生的部分覆蓋,所以都用那個覆蓋體在運作,所以他們會嚇一跳。

 

那這個很典型的,就是世尊當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到「法華」的時候啊,祂本來也不講了啊,就被大弟子舍利弗在那邊〔盧〕(台語)啊!〔盧〕聽得懂嘛齁,在那邊亂祂、在那邊要求祂啦,要求祂說:「師父,跟你那麼久了,將近四十年了,總算可以吐一些象牙了吧?」吐象牙嘛,也吐一點點絲齁!對,養蠶吃葉吐桑、吐那個絲嘛。然後這一個舍利弗為了更上一層樓,也為眾生做這一個利樂有情請。那麼世尊本來不答應,實在看看眾生根器:「唉呦!這個一講,他們就會覺得我亂講,會覺得我瘋掉了,然後覺得……」,舍利弗畢竟還是智慧第一,知道 釋迦牟尼佛依個「誠」嘛,那時候就用眾生的角度:「不會啦,我們大家都認識你那麼久了,跟那麼久了,怎麼會誤會呢?」對不對,趕快、趕快,多吐幾根象牙,未來象牙很珍貴!他們那個時代的未來嘛,很珍貴。那世尊只好依他的誠意講了啊。

 

你看,邊講邊講邊離席,一個一個走掉!有的人就竊竊私語:「欸!功夫退轉了,開始胡說八道了,原來鋪陳四十幾年就是為了騙我們!」你看,眾生會這樣吶,然後結果一個一個走。世尊又看到走了一大票啊,就:「啊,算了!再講回來俗諦好了。」再講講……。這時候舍利弗等人,意猶未盡啊:「欸?怎麼打斷了?」好不容易聽著聽著就入了。你看,人家聽了直接入哦!我們是「聽得是誤()」,人家是「聽,直接入」,境界差很多!

 

舍利弗又再要求啊:「師父,你怎麼講一半呢?這樣子吊人家口味,不好吧!」就又聽他再三啟請,「好吧、好吧,再講吧!」祂才又講,所以三請三講把它講完,結果走走走……走到剩下沒幾個,所以有五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退席,你看看!這些多數都跟祂二、三十年了,天天上課的人。你就知道,「真說」微妙難聞,那「俗說」通俗易懂,眾生就是這一個根器。

 

所以,所有一切十方諸佛,來到人間示現成佛,都以八相成道,祂沒辦法直接「蹦!」像孫悟空這樣從石頭冒出來。因為他是孫悟空,所以你們會接受,你懂嗎?如果蹦出來是佛,現在跑來你面前跟你講:「欸,我告訴你,你不要生氣唷!」你這時候就會衡量祂,對不對,看看祂,「這石頭蹦出來的怪物!」你知道祂就是怪物。

那我們世間人會把怪物當英雄吶,可是我們不希望聖者是怪物啊,因此我們也不會把「聖者」當英雄。所以世尊也聰明,祂說:「聖者不是英雄,他是大雄!」所以你們常常去大雄寶殿參請啊,對不對。大雄寶殿之所以稱大雄,就是世間一切將相之所不能為,所以稱之大雄,所以「大雄」又是「佛」的另外一個稱號啊。「佛」本來有無量稱號,來到我們人間剩十樣稱號,因為我們的知見太窄,沒辦法去理解,所以現在的這一些闡述都越來越少、越來越少,那麼少到以後可能剩下一個。現在不用到以後,現在常常你講一個跟他理解的那一個不一樣,他就說你不對了。所以我們眾生的執著、分別、妄想,會讓我們胸懷越縮越窄、越縮越窄,所以就越來越不能理解真實義。當不能理解真實義,你那一個頓超如來地的生命狀態,就沒辦法!所以這是一個很可惜的事。

 

那麼在在處處都要我們萬丈高樓平地起,從我們現在在修持的立基點,它是哪裡?它不是外面哪一個法好不好,它是先要瞭解自己,之所謂古人告訴我們「人貴自知」。那麼前幾天也常常在跟幾位同參講說這個「自知之明」,那麼我們現在的人是「自知之暗」,明、暗。「之暗」沒聽過啦,之暗!未來也很多名詞,你們會沒聽過啦,因為什麼?因為這一些話語都是因應眾生的知見而有嘛,如果你沒有一種疑惑,它就沒有一種名詞來承載一種法義來告訴你、希望你改掉嘛。所以你看,現在又冒出一個「自知之暗」,因為古時候「自知之明」你就知道了啊,人家不會往「自知之暗」走啊。自知之明很重要,那所以為什麼?因為我們要明白自己嘛,自知之「明」,那個明白!那我們現在是暗,「暗」叫不明白。

 

我們都自知,可是我們是「不明白」那種自知!我們知道我怎樣......,可是我們都定位錯誤;那古時候人是我知道我怎麼樣,是清楚的那種。你比如說,我有壞脾氣,對不對,那我很清楚我有壞脾氣,那當人家講我壞脾氣,我不能說人家在講我什麼,因為我有這個「明」,所以人家講我我有的缺點,我不會有負面的反應,我可能會覺得很慚愧啊:「啊!被知道了!」對不對?我們現在不是啊,我拿這個做比喻,什麼叫「自知之暗」。

 

我明明有這個壞脾氣,然後我會說:「我知道我做人很好!」那你看,他明明做人很壞,他說「我知道我做人很好」,他知道他自己啊,可是他知道的是錯誤的那一種,當人家點出他的劣根性的時候,他馬上發脾氣。所以他也不希望他「明」,這樣的人,在學法的歷程是最難最難的!不是說你原有的劣根性存在,學法難,而是你不明白它,很難!所以你明白它的前提,就是你會對治它,那接下來就是對治的功夫好壞的差別,你都會對治。那麼如果你不明白它,你就永遠不會對治它,它就會不斷蔓延、不斷延伸,依我們這一個「妄」也出生無盡嘛,所以這個出生無盡會讓我們依妄延妄,讓我們越背離我們的「真」,那麼這時候修行就是一種空談。

 

那麼如果講到「修行」,人就會很清楚地先明白自己有什麼劣根性。當然,這時候的自知之明還是有限度,因為他未明白,他只是知道現在的狀態。那一個「明白」有層次,所謂這一個層次不是你看到現象而已,我們有可能明白現象,比如說分辨得出顏色,可是我們不明白這個顏色怎麼來的、那它在什麼環境之下它會改變成什麼顏色。這花都會變色的嘛(註:師父以桌上的盆花為喻),它變色很漂亮啊,可是你不知道它的所有的狀態,你就沒辦法去掌握,對不對?比如說你要讓這朵花永遠保持這個顏色,怎麼辦到?你要瞭解怎麼讓它能永遠保持這個顏色的方法,所以有的做乾燥花出來,就變成都是一個顏色嘛,對不對,有的做出來有很多漂亮的顏色,那都不一樣的。所以這一種東西叫做「明白」。那明白是初步!明白,你還得落實,所以落實叫「行」,明白叫「解」。所以佛家的所有的八萬四千法門,庸不出這兩個層次,一個叫「解」,一個叫「行」,解門跟行門,都是這兩個層次在配套。

 

當年蕅益大師也告訴著我們:「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它落在一邊,都不行!那麼高竿的人是什麼?他是「解行同時」!他有解,同時就是行;他的行,同時就是解。這個是圓頓大法,那麼也是華嚴在教育的、在闡述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它有別於一切的法,一切的法不是落在所謂的行布、就是在所謂的圓融,圓融這時候講叫做「頓」,頓悟的意思。可是事實上,你的生命這兩個也不能切分啦,你的行布跟圓融是一體的!所以,清涼大師在四分證裡面告訴我們「信、解、行、證」,四個這一個所謂的階段。那麼這個階段也是應眾生講,它其實對上根人來講,是有這四個現象,它就不是階段了喔,它是有這四個現象。那麼這四個現象是一體,「體、相、用」嘛!所以,你瞭解這四個現象是一體的時候,你的作用就無窮了嘛。

 

那麼如果這四個現象跟它的本體是切分開來了,這四個現象就叫做次第。那麼在次第的運化過程裡面,你的作用就不容易無限,你就會有所謂的牽制跟隔膜,這隔膜就是有所限制。那麼你每一個限制,你都要再想辦法努力深入再去突破它,這時候也不是說不能修,只是它沒有這麼暢快,對於一個真修的人,他勢必要透過次第的薰陶養成,在當下把次第給放下,這時候就頓超!那這個就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你才有辦法真正契入什麼叫做「真妄不二」的境界。

 

要不然,我們《心經》讀半天,許多人在讀啦,他們讀半天:「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讀完了。人家只要讀「觀」,就頓悟了啊!「觀」,苦厄都沒了嘛!就這樣「觀」,就苦厄都沒了。為什麼?因為禪法常常告訴我們:「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這種人既然與諸佛同一類,哪裡有什麼一切苦厄?!你就「觀」,起觀~就解決了!

 

那它的「觀」,從次第就是你要起觀照,這個「觀照」的力道要用出來!力道用出來之後,你始有「照住」的能力。照住的能力要訓練,一層一層訓練到一個臨界點「照住」的功能起用,起用之後,你才能「照見」,對不對,照見!這時候的「見」都是見地了。照見,那你才能照見到見地,你才能認知到、契及到諸法空相,也就是說五蘊皆空。那這時候既然五蘊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當然無一切苦厄啊!苦厄也是虛妄相啊。

 

那我有前面那個……,歷程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那你看,我們現在還是簡說,省略著說!省略著說,我們就很難做到。然後這時候「度一切苦厄」是因為有那一個次第,才有一個行度的概念,「行度」就是幫助他啦、對治他的意思啦,把這些苦厄像一艘船一樣,從這一岸載到那一岸了,所以這一岸就沒有苦厄了,所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上根人的就「觀」,沒了!嗯,好。識得一,萬事畢,這時候苦厄也沒!為什麼?苦厄是眾生在講的,佛菩薩這邊沒有苦厄。那麼我們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當然也沒有苦厄。那這時候你們怎麼理解你們本來沒有苦厄?它告訴你「你本來成佛」,你本來就沒有苦厄。他說:「師父,明明有啊,我昨天才去切掉哪裡、哪裡才清乾淨~而已」那這時候是不是苦厄?是啊!那因為我們沒有起觀照力啊,所以我們那整套的都沒有,所以我們現在都在起妄見力啊,見地!你看,這時候也「見」,對不對。

 

「妄」也有境界,那當然,「妄的境界」我們眾生都不喜歡,可是我們眾生喜歡「妄」、不喜歡「妄的境界」。那這時候不要「妄境」,也了不可得!因為這時候在妄的世界就有一個概念的存在,叫做「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在真實的境界呢?這時候講法就有點危險,連因果也空了。常寂光既非精神現象、也非物質現象、亦非自然現象,請問何來的因果?!你懂意思嗎?那當然這是契入境界,你才有辦法去體解。可是我們還沒契入境界,也要知道有個方向可以讓我們去努力。

 

那什麼叫做因果理路?因果理路就是自然現象,剛剛在講,我們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個真如本性,清淨法身至極常寂光的那個大光明藏。它不是精神世界、物理世界,這個我們好懂,對不對,它也不是自然境界,那「自然」就是因果理路。所以它既不是,所以它那邊因果也空,所以在那邊叫做什麼?「凡所有相皆是真實」!在我們這邊叫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它是一個對應法。所以,它凡所有相皆是真實,它才有辦法告訴你「真妄不二」,因為那是「證」的問題。為什麼?因為它有無量無邊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所以,當它顯應回應而已,顯應到所謂的這一個一真法界、四聖法界、跟凡聖同居土這六道輪迴的時候,它偏偏又可以起作用,因為它有「用」嘛,「體、相、用」,所以它是那個「體」!「體」可以顯相,也可以什麼?作用,所以它的作用又不染體,這就是你們的清淨法身,所以它才能叫做「慧命」。如果它不是這樣,它就不能叫做慧命,它就叫做「癡命」!愚癡啊,愚癡相對智慧嘛,愚癡命啦,他就不是智慧命,所以他的一生就是你們的生生世世,這樣。那一個生生世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如果從有對法的概念就是「永無止盡」!所以那個「一」的一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是這樣。那那一個「它」,就是我們自己,所以顯於相的境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

 

所以你要瞭解到前面,你才有辦法理解到什麼叫「自體」,要不然我們很難理解:「整個宇宙就是這樣啊,怎麼會是自體呢?」就是自己啊,自己的意思啊。我們現在多數的人在普世價值的運展下,勉強能夠接受的叫做「生命共同體」,對不對,「啊!整個宇宙是生命共同體啊」,我們可以接受。可是,跟你講「整個宇宙就是同體」,同體,這時候有個「同」又可以勉強拗成「生命共同」的概念,這樣也能接受。這時候跟你講「整個宇宙就是你自己」,哦~這個時候很多人就趕快離席了哦,「師父亂講了哦!」開始了,對不對。所以從量子力學觀,它也可以去印證到這一個概念啊。

 

那這個就像什麼?我們以前常常用比喻啊,我們一個人就像整個盡虛空遍法界嘛,那麼它有很多組織。那你看,依你們現在狹隘的宇宙觀,整個星際雖然沒進去過,可是科技發達,很多什麼望遠鏡都飛到太空去拍了,傳輸回來。當然,有很多也被刪減啦,比如說一隻什麼奇怪的東西飛過去,他一定會用電腦動畫把它刪掉嘛,讓你看不到嘛;哪個星球又有哪一個四隻腳的,三個眼睛在那邊爬來爬去,他也會把它劃掉嘛,對不對?雖然有這個啦,可是你至少還可以看到片面嘛,那比以前的視野廣了。那麼它是不是有很多形形色色在虛空法界裡面?這個就像我們身體的不同單位、不同組織。那麼一個細胞就像一個族群,這時候不是一個眼睛了哦!「一個眼睛、一個器官」我們好懂,很多細胞組合而成嘛一個器官嘛,它叫做大族群。

 

就像我們現在,有這個太陽系在銀河系裡面,你看,銀河系有幾個太陽系?一個娑婆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所以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個佛的一個最小教化區,那你能想像嗎?就是說,一尊佛過去生最最最沒跟人家結善緣的佛,現在成佛,祂最小的一個教化區,一間教室也有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多眾生,這裡面一切眾生是祂的學生是這樣。那你可不要用你們三度空間的概念哦!三度空間只有「人」、跟你們看得到的畜生、植物、礦物。這個娑婆世界「縱」的來講,也具足十法界,十法界!我們講六道輪迴就好,就在裡面,對不對,所以它有不同維次空間。那不同維次空間,我們人看不到,沒有特殊因緣的,看不到!都涵蓋在裡面哦,就是佛的一間教室,所以祂的學生有這麼多。

 

當然,釋迦牟尼佛比較倒楣嘛,在這個娑婆世界,裡面那一些不成才的學生多。就不比阿彌陀佛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裡都是資優生考上的啊,資優生匯集一處,自然教學起來就暢快啊,裡面資優生是自發性的嘛。裡面就不會有人在那邊搞怪啊,在那邊吃零食啦、〔盹龜〕(台語:打瞌睡)啦。我最近聽我同學在台北學校上課,他說:「現在的學生到底怎麼了?」

 

我說:「怎麼了哦?這個不好講啊!」怎麼了,一講這樣,這整個社會都要反撲了!然後我說:「到底怎麼了?」

 

他說:「我們學生,我一直叫他不要講話,他就一直講話!那本來跟隔壁的講話,叫他不要講話,變成隔壁兩個跟後面兩個一起講話,變四個,就一直講、一直講!」他有時候就用一個狠招,他說:「好了!那不要教了,這樣先下課好了,先休息。」休息,欸?學生聽到就稍微〔覕鬚〕(台語:收斂)一點。沒多久又開始,然後:「要不然休息好了!」休息,學生站起來,就走了!毫不給老師面子的,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如同這樣啊。

 

所以,釋迦牟尼佛祂在教放牛班,(師父笑說)我們都是放牛班的學生,那你看祂多偉大!祂把多少放牛班的學生教到保送到極樂世界去了,對不對,所以那是祂的功夫。所以,十方諸佛共同讚嘆阿彌陀佛,何嘗十方諸佛也無不共同讚嘆 釋迦牟尼佛!所以「佛佛道同」,只差別在祂們的緣分不同。跟我們眾生亦復如是,我們也都一樣,只是我們的妄見不一樣,那麼我們只要「去妄顯真」,我們都是一樣。所以在這一個世界教學不容易,以後會更難,當然,如果眾志成城、仁人志士,有心匯集一處的這一群人,都有所謂成就如來正法的共識,而且不但願意「悟」、也願意「入」的一種氣魄,這時候他自成為一種所謂的娑婆當中末法時期的別業,這時候別出來的是正法時期。

 

所以,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兩千年:正法「一千」,像法「一千」,末法「一萬」,我們現在過了一千多了。那麼有這一個周律,其實不在「法」這一邊,而是在眾生這一邊,那麼祂們會講這個,也都以眾生的這一個思慮作為一種預言。那預言常常會很準,因為眾生的習氣常常不改。那麼在百分之七十的人,算命仙也會算得很準,更何況世尊!祂不用算,也可以準。那麼為什麼百分之七十的人去算命都有點準?因為百分之七十的人的習氣都延用,過去生帶來的習氣都會延用,不太會去做大幅度改變。他也不太會改得特別差,那麼也不願意改得特別好,所以在這個範疇裡面,算命的只要有你的參數,參數叫數據,數據去排一排、推測,就可以預言到了,所以他的準確度是這樣。所以這一種準確是事實,是事實!這一種準確也不離「因果」。那麼世間人如果是十惡之人~特別為惡的人,算命仙算不準;特別為善的人,算命仙也算不準。

 

所以,佛陀當年也常常講經說法的狀況裡面,我們常常聽到什麼「某某某被某某如來授記啊,多久以後成就無上道啊……等等」,這個也就像算命一樣啊,他理解這一個人~這一個學生有這個質性,那這一個質性很勇猛精進,依他的勇猛精進,大概多久就可以拿到學分了嘛,也沒什麼神奇!那我們現在的人常常去找大師,不管各山頭的大師,「你幫我印證一下」,印證有點像授記嘛,常常印證來、印證去,也沒看過半個開悟的啊。真正開悟的,才不幫你印證咧!對不對?

 

真正開悟的,也不會說「我不幫你印證」,他說:「我沒能力幫你印證!」對不對。

 

為什麼?我不幫你印證,因為我有能力,我就要被你追殺。所以為了自保、也讓你不要什麼?造業,所以他會說「我沒能力幫你印證」。

 

他說:「你明明是開悟的,大家都這麼說」

 

他說:「我都不知道啊,所以我這個沒開悟的,你們都認為開悟,那肯定你沒開悟啊!」這樣他就可以了。

 

可是這種人通常不會死心的啦,他會越找越低層次,終於低到一個極處,那一個願意幫他印證「你開悟了」,所以那兩個人到底在搞什麼?那就不知道!(師父笑)兩個不開悟的在說彼此都開悟了這樣子,我們現在的人常常這樣啊。

 

所以學法一定要什麼?真實心中作!真實嘛,我們都虛妄啊。那「真實」在虛妄的世界會變成一個很抽象的名詞,我們到底怎麼個真實法?抽象到不行!對不對,其實它就是很真實。你看,這時候要論辯了,「阿當然,此宗本無諍嘛,諍即失道義」,那這時候佛法都不會不負責任,它會告訴你定義:放下!

 

什麼叫真實?無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第一道真實,那其實這已經是第二道了。第一道是你無我見、人見、邊見啦、我見,這個叫身見!你無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是第一個初級的真實,你「真實心中作」要從這邊開始。「作」不是坐在那邊,「作」就是這麼運作、你要怎麼個做法,是這樣,你要怎麼個行動,你就要從你要放下你的身見開始。所以,我們眾生因顧及這個身而有一切的存在,所以有「我」,即有「我所」!那「我」跟「我所」皆是虛妄相,所以我們重視這個,我們就難以如《心經》的「觀」,起觀照力即得。那麼真實心中作,這是第一道;第二道才是放下貪、瞋、癡、慢、疑、惡見,第二道。那第三道呢?放下我們的分別見!所以這時候你接近真正的真實了,剛剛前面講的是手段;再來,完全的妄見都放下了,這時候你真實心中作了。

 

所以照理說,真正真實心中作的修持起點是在哪裡?是在法身大士圓初住菩薩,從這邊算起。那圓初住菩薩祂本身沒有妄想,祂只剩下妄想的習氣,習氣不礙事。這裡要強調一點,不是所有的習氣都不礙事,是「妄想的習氣」不礙事。那麼你「分別的習氣」也礙事,你的「執著的習氣」也會礙事,所以你要突破這一些,放下執著、分別、妄想、包含它們的習氣,最後妄想的習氣不礙事。那麼,妄想的習氣是不是也應該放下?當然應該放下!可是因為那一個生命狀態,它是一個你無法用思考去理解的狀態,所以你無從放下起,所以那時候的生命狀態叫做「無功用道」。你不花功夫就在行道、就在修持,那個就是隨順自然,也真正的於滾滾紅塵當中歷事鍊心的功法,真正的是在那邊,那我們世間人,就要效法這一個,所謂氣魄使然嘛!

 

那麼所有的這一些〈世主妙嚴品〉(註:《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裡面的一切這一些諸天眾、諸鬼神類、諸佛菩薩所示現的這一類,祂都有一個共通的氣魄,所謂的是「淨、願、海」。那麼我們眾生學習會「發願」,可是我們發的願不淨!我們發的願除了不淨、也無海,「海」是匯歸了,深廣無盡用「海」來表達,所以祂們這一些聖者,所有共通只要發的願,幾乎都具足了「淨」跟「海」兩個字。那清淨無染嘛,所以祂的眾生無邊誓願度跟我們就不一樣,所以祂們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很容易就達成了「煩惱無盡誓願斷」,很容易就達成了「法門無量誓願學」。

 

那祂們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幾幾乎乎不是從涉獵經典一本過一本,而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成就之後,祂們直接因應眾生,眾生無量無邊會跟祂祈請一切無量無邊的疑難雜症,祂在一個疑難雜症的訊息啟用的時候,祂就成就一個後得智了,你看,多妙!所以你就知道,學法不要急、不要貪,你一定要穩紮穩打,把煩惱無盡誓願斷真的把它斷盡,這時候你般若無知,起用無所不知,自然能夠成就「根本智慧」!這一個根本智慧,就有辦法如世間人講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以不變以應萬變。所以這「萬變」即是後得智成就之處,因為你有「不變」。

 

那後得智既然是如是成就,你就知道,「後得智」讓你準備不來,你只有「根本智」的基底去因應而成。那你說:「請你們先想好你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記錄下來這樣!」對不對,所以,眾生會來請教你問題,一定是現在發生事情,對不對,他不會來請教你「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一般想不到那邊。那麼會想到那邊的,通常未來也真的會出那個事情,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現識變的世界,重點都在那一顆心。

 

所以,經上告訴我們,汝若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包括一切物……剛剛講了「唯物」,也就是你這一顆心心現識變出來的。《楞嚴》告訴我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所以這一些「妄」的世界是依你的「真」,所以這個「真」如果沒匯歸,你的「妄」也去除不了。那麼如果你沒有理解到「這整個世間的存在,一切是一個總妄」的狀態,你也回歸不了那一個切真的生命狀態。所以希望從這樣的不斷理解,能夠把我們無始無明以來所建構出來的執著、分別、妄想,自自然然在生活當中消匿,這是一個真實心中作的修持法,這也是一個所謂順乎心性、合乎自然的行持方式。當然,基礎性的氣魄要有,而不是一種逃避的性格。

 

希望簡單的一些「佛」概念,可以讓你們運作在生活當中!凡是不能學以致用的法,都不是好法,希望能夠有一點智慧,能夠運用在生活當中。它也是靠著我們的清淨本體,也就是說我們的心的清淨度!心越淨,你的應對事物的這一個智慧就越高。所以,智慧不是學來的,而是你清淨把持住,自然起用的。今天就為大家解說到這邊,感謝啦!

 

師父上人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師父說天語)我們說啊:山高豈礙白雲飛啊,竹密不妨溪水流啊;自以無心應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啊。希望大家能夠以這種所謂的清淨、自然、自在、隨緣的態度,去行化、面對生活當中的種種,自然就可以得到我們曾處於正報裡的自在。希望大家能夠一起努力,為這個社會去做一種昇華的力道,感謝諸位!

 

學員們:謝謝 師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