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一覺元 親教師的慈勉【提問五:改善學習疲乏】【Compassionate Encouragement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Hong Sheng Question #5:Why can’t we stay motivated while learning Dharma? How can we deal with it?】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9-10-06 | 1184 次瀏覽 | 分享到:

下載提取碼:xogo



學員提問:


請教 師父上人,有時候在接觸一段時間之後,會出現一種疲乏、怠惰感的現象, 該如何去突破?

 

師父上人開示:


這個就是跟我們自己的習氣在做一種作用嘛。剛開始的時候,多數的人剛開始接觸任何東西都差不多一樣,跟法也是差不多,他都帶著一種所謂的新鮮感、激情,對不對?也就是說那個落差很大。那麼這一個落差會致使他的情緒上有很大的作用力,所以並不是他特別精進,而是他那個情懷特別濃郁,是這樣。

 

情懷濃郁跟精進是兩回事,精進是理智的,情懷是一種所謂的感情用事。所以感情這一件事情,佛也講得很清楚,情識作用剎那生變吶,所以你說為什麼一陣子就怎麼樣呢?它變啊,那個情懷變了啊!

 

那有的是有目的性啊,我現在要解決我人生的問題,所以我那個目的心很強,對不對,很強的時候我的表現當然都是積極的嘛,對不對?當我得到這個目的的時候,它不是我人生最高價值的前提,那我就意興闌珊了啊,對不對,我就不知道要怎麼樣啦,我就一樣過我原來的日子啊。他也不願意再花多時間去往更上一層樓去促成,因為他認為沒有那一個必要啊。那當然在這一個狀態裡面多數人不會這樣講,因為在一個這樣的學修的氣氛裡頭,他知道這是錯誤答案啊。那你看為什麼不講這個?因為他有面子問題,對不對?你看這都是習氣喔,他有面子問題所以他不會講說「哎呀,我不覺得那個我需要!」,可是他如果真需要,他早就往前進了嘛,實際上是他認為不需要嘛。也許他生命真的需要,可是他認為,這一個「認為」也就是一種執著分別,對不對,也就是說,都是我們與生俱來帶來的這個劣根性,存在的劣根性—貪、瞋、癡、慢、疑、惡見這些在作用。那這些作用就會致使你在一個學習過程不能保持。

 

那不能保持怎麼辦?第一個,你就要去什麼?省思、審視。審視是為了什麼?明白。你要明白這件事情對你人生有多高度的價值。

 

通常會一路保持,那都沒有疲乏一直往上的,你去跟這一種人相處甚至去問卷他,他都會把這個事情當作或者是就是他的人生最高價值。那一樣嘛,我們世間也很多各行各業,為什麼很多人樂此不疲於他的行業裡面?因為他把那個當作他的最高價值啊。只要不是的,他在過程他一定會疲乏,那為什麼還會繼續做?因為無奈啊,對不對?我要沒有做我會餓死啊,對不對?我為了我家人啊,我為了誰啊,我為了誰啊,我沒做我爸爸會傷心吶,所以我會為了他們的理想什麼……你看一大堆無奈,總之這一些理由加諸上去,你就可以分辨出來了,呈現出來了,那就不是他自認為的最高價值嘛。

 

所以學佛為什麼第一個教你發願?發願,「願」就是價值,對不對?你會願在哪裡,你那個就是價值。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對不對,四弘誓願發出來,那個就是你佛法是最高價值,所以你當然所有的生活都導歸這個方向嘛,那更何況是上課,對不對?

 

所以你這時候是最高度的「一」,一門深入的一,就不是你們以前在想的那一種「啊,我讀一科啦,我讀一本經」叫一門深入,那個是給很不會的人。那當然你們聽到很不會的人,你可不要現在說我把它丟掉了,因為你們就是很不會的人啊。我們現在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很不會的人啊,那為什麼要講到會的?因為你要有很會的人的樣子,你才有一個方向啊。我從我很不會的訓練是為什麼?是要往那個方向前行的嘛。所以佛法,小始終頓圓,五教,它就是這一個意思。你從小教、小乘慢慢慢慢爬升到大乘,慢慢爬升到一乘圓教,它有這一個周率,它是指很不會的人的一個歷程啊。那很會的直接就圓教就好了啊,或直接就頓教就好啦,像禪門根性的這一種,華嚴根性的這一種,那這個就沒問題。

 

所以講到這一個「不能保持」,就是多數的眾生也就是他不明白「為什麼我要這樣」,他只有眼前的迷茫的需求,我要這樣,他不知道「為什麼我要這樣」?那這個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的人生結果,所以永遠在那邊浮浮沉沉,浮浮沉沉……那麼浮浮沉沉,浮浮沉沉,它不會永遠保持這樣一個規律,為什麼?因為他的後面的緣不一樣,跟他自己的生老病死的參數不一樣。

 

呃,那隨便講一個,你們覺得搬一張椅子簡不簡單?這個椅子,你們現在搬很簡單吶,等你八十歲你搬看看,對不對!阿還不是這張椅子嗎?你懂嗎?都是這張椅子,好,也都在這個空間,旁邊也沒什麼障礙物,可是唯一的參數就是你的生老病死的參數變了,對不對,你變八十了,你變九十了,看你怎麼搬?你看,所以學法也是啊,法不就是同一件事情嗎?那如果你不及早的話,你越拖越久的話,你後面的那些亂的參數越多之後,你會發現法越來越難學、越來越難學,是這樣。那越來越難學,當然就會打擊信心,你就會越容易疲乏嘛,一定是這樣啊。

 

所以這一個東西要去明白它,那明白也是沒離開你接觸的頻率啊。你接觸一次,有一次明白的機會,那有可能你不明白啊,那你接觸兩次,可能你明白了,對不對。那你接觸一次,你說「啊!不明白,算了!」算了,那你就失去這一輩子明白的機會了啊,因為你失去第二次。那有的人是要接觸十次才明白,他接觸到第九次打退堂鼓了,所以這一些是因個人的質性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