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一覺元會員大會專題演講 20170722 台中東海大學銘賢堂【The Keynote Speech by Master Hong Sheng at Yi Jue Yuan Association 2017 General Assembly in Ming Hsien Hall, Tunghai University, Taichung on July 22, 2017】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7-07-22 | 1234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一覺元學會2017會員大會專題演講Q&A

 

主持人真菡師姐:歡迎各位回來,相信大家已經拿到珍貴的法寶,也小小的吃飽了。接下來是我們更珍貴的說法時間專題演講Q&A。這次學會以問卷的方式詢問了會員,彙整了會員們對會務以及學法的疑問,今天特地藉由大會的舉行,提出了實際的問題以利自身的精進學習。我們特別邀請到學會依止上師  弘聖師父上人,為我們開示解惑,現在就讓我們掌聲恭請  弘聖師父上人上座。

 

與會大眾:師父上人好!

 

主持人小光師兄:師父上人,那這邊我就代為發問問題。

 

師父上人:好!

 

主持人小光師兄:師父上人您好!之前曾聽到藏傳佛教的一位老師,對外道的界定是「不信佛法僧就是外道,即便是善法,還是外道」,與 師父上人的說法有所不同,還請  師父上人開示。

 

師父上人:你們聽過我說什麼法嗎?(師父上人笑)有同,有異,就要有兩個的分辨嘛,對不對?我以前大概講過「心外求法即為外道」,在所謂佛法的界定,其實可以這麼簡單去認知。那「心外求法」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不相信你自己辦得到」,這是第一關鍵。你一昧的往外面去求保佑,這個叫做「心外求法」。你認為外面的境界可以帶給你什麼,這個就叫做「心外求法」,也叫做「外道」。所以我們要去理解佛法講的外道,不是相對在形相上,或現在人的意識形態的定義上,你是佛教徒,所以你叫正法;你不是佛教徒,你就叫外道,它不是這樣講的。如果你是佛教徒,你也是求佛菩薩保佑你,你也是標準的外道,佛法是這麼定義的。所以佛法基本上不是宗教,它是我們生命改造工程的教學,叫做「佛教」。它可以從很多的層面去定義它,因為一字畢竟無量義嘛,更何況一個詞。

 

那我們先要去瞭解什麼叫「佛」?「佛」是西來語, 「西」就是現在講的西域,當時叫做印度。古印度的時候,他們在講「佛」這個字,其實發音是叫「佛陀耶」。那麼傳到了我們中土之後,譯經的三藏法師,三藏法師不是特指唐三藏,是指精通「經、律、論」三個佛法類別的法師,他們在翻譯經典的時候,尊重它的聲音,採用現在所謂的音譯的方式,所以叫做「佛陀耶」。那麼我們知道,中國人的體系有一個文言文的體制傳承,因為我們中國人的習慣喜歡簡單,所以產生出文言文這種「言簡義豐」的文字體系。這個跟古印度的人不太一樣,印度人喜歡繁瑣,一個意思你要用很多的言詞去講。他們喜歡這一種生命狀態的理解,可是我們喜歡一、兩句就解決一個很圓滿的意思,於是翻譯成「佛陀耶」之後,又嫌麻煩,三個字太多了,所以再刪減一下變成「佛陀」,那麼「佛陀」兩個字還是覺得太麻煩了,你看懶到這個樣子,對不對?最後保留一個字叫「佛」。所以這一個「佛」字,是在三藏法師翻譯經典的時候才發明的,在倉頡造字的時候沒有這一個字。這一個字的意涵非常廣泛,最粗淺的解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智慧」、「覺醒」,這樣一個生命狀態就叫做「佛」。所以它不是外在一個誰,也不是說你去到佛堂,刻個三寶佛那個叫「佛」。其實那個不是木頭,就是泥巴,要不就是塑膠做的,當然有的高級一點是用水晶或是琉璃做的,很多啦!那個只是一種表法的工具,它本身不是佛。那麼這個「佛」是誰成的呢?是人成的。從這個角度,也在表達「佛」這一個生命狀態,是你們生命改造工程的一個最高的學位。所以一個相信自己努力去學習正確的方法理路,也努力去落實這些正確的理路,就可以證明到一個真實、究竟、圓滿的生命境界的這麼一個人,就叫做「正信的佛教徒」。即便是一個基督徒,他如果也是用這個態度去學基督教,他也叫做正信的佛教徒或基督徒。那麼這個佛教徒跟基督徒,只是他學的科系不一樣而已,「徒」這一個字,是學習者自稱,或者是跟進者的意思。所以佛法自古以來,本來沒有信徒這個東西,所以我也常常勸諸位不要當信徒。

 

那一天,彥霖他們幾位同參來,是陳彥霖,不是李晏菱喔!他們針對這些知見的分野跟我們做了一些交流。剛好法申老師代眾生問了一個問題,她說:「信徒跟學生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現在只要認知到宗教就是「信徒」嘛,其他宗教我們不能去替他們定位,可是如果你們是在學佛的,自己就要把這一個理路搞清楚弄明白。如果你不弄清楚明白的話,你就會有很多誤區,所以,也就產生有「各宗講法」的問題。剛剛你講那是密宗的仁波切嗎?他講的那個用詞是什麼?(師父上人再一次詢問主持人)相信佛法僧嗎?信佛?

 

主持人小光師兄:不信佛法僧就是外道。

 

師父上人:那相對就是「相信佛法僧就是正法」囉?這是從對法的角度來講。這一句話,你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為什麼?因為它有定義的問題。如果這一個仁波切,他的生命體系已經透晰了,他已經瞭解了佛法、正法所要教育我們的這一個相信自己、相信諸佛菩薩的教誨、相信因果、相信理事的義理當中一個最重要的參數,就是「自己要去落實」,如果有這一個參數的話,那麼他講的那一句話是對的,為什麼?假設有一本書,書的題目叫做「相信佛法僧就是正信佛教徒,就不是外道」,如果你們只是看到這本書的題目,你不能直接定義它叫「對」或「不對」,你得要把這一本書裡面一大串的內容翻透,如果它的內容也符合「你相信自性的佛法僧」,那就是對的,你叫做正信的佛教徒,你就不是外道,因為「相信自性」啊!

 

這一個亂象已經由來已久了,六祖惠能身處在唐朝時代,當時,他的門生幫他彙集了《六祖壇經》,裡面就為了這一件事情而去正名了。他說:「佛者,覺也,覺而不迷謂之佛。」所以自性覺而不迷,謂之佛。你看這個事情,在當時已經出亂子了。也就是說,當時學習佛法的人已經非常多、非常多心外求法了;他們也已經把所謂「佛」這個字的定義、義理搞錯了。所以六祖惠能當年才要「必也正名乎」,再重新正名它。他講的「佛」,就不是你在朝拜的那一個外在的形相了。

 

那為什麼所有的佛教徒都還有這些儀軌?你要知道所有的這些儀軌,都是為了「舉外明內」用的,「舉外明內」的意思就是藉著外在的形形色色,來明顯自己內在的一切美好,那個「明」是明顯出來、顯化出來,用現在的用詞叫「流露出來」、「做出來」。所以一個人如果是正信佛法,他不是外道的話,他看到外在的佛的形相,就會反思回來了:「耶我自己有沒有像人家把外在那個佛像,或雕或刻,或塑得這麼美好?」所以佛像代表「美好」兩個字,那「美好」的定義又諸多,從我們的性子裡、心情上來講,一個人完全沒有煩惱、憂慮、牽掛叫做「美好」,它是有定義的。所以從「佛」這個字延伸出「法」跟「僧」,所謂的「佛法僧」嘛,你們很多不是說「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寶」嗎?如果你去「皈依佛法僧」,只是透過一個法師幫你做這個儀軌,然後你就認為拿到了皈依證,你已經是佛教徒了,你就應該得到所有佛陀、菩薩所講的一切幸福美滿的生活結果的話,你就是標準的外道,因為你沒有去落實它,你沒有去瞭解它。

 

所以「自性覺而不迷謂之佛」。那麼「法」是什麼?「法」不是外在那一本經典,「法」就是真理的理路。外在的經典,是把它轉化成現在人習慣溝通的介質,這叫工具,我們現在叫「文字」。運用這一種高度智慧的符號記載下來之後,我們再透過這個高度智慧的符號薰染,去理解一切真理的運行理路,你這時候叫做「皈依法」。假設說我們修淨土法門的,不是你帶了一本《阿彌陀經》回家,然後你就等於皈依法了、皈依淨土法門,不是這樣的意思。六祖惠能當時也對「皈依法」的「法」去正名,「法者,正也,正而不邪謂之法」,皈依回我們的自性正而不邪。你看它都會加個「自性」,這裡尚且還不是講「自心」喔!因為心現識變。「心」如果是你們講的精神世界,「識變」當然也是精神世界。那麼心是一個能量的造化主,可是它迷了叫「心」,如果它覺了就叫做「自性」,「自性」也就叫做真心。我們常講「我對你那麼真心」,你從這邊就可以理解,我們在人世間常常聽到人家騙我們,我們也常常在騙別人,對不對?你們有沒有跟別人講過「我對你好真心喔」?尤其在談戀愛的時候更假,對不對?(師父上人笑)對啊!我們一下子就變了,這哪叫真心!這不是回歸自性的一個狀態。所以「皈依自性正而不邪」,那什麼叫「正」?「正」就是正確,「邪」叫偏邪。所以「法」代表你的生命的運作正確,沒有偏邪。偏邪依現在人說法叫做瑕疵,正確相對瑕疵,這件事情叫「皈依法」。如果你明白了宇宙真理的運行理路,加上你去落實,最後你也證明到,這個人就叫做「正信的佛教徒」,他就不叫外道。

 

再來一個叫做「僧」,所謂「僧」不是特指外在的出家人、剃光頭、穿袈裟的叫「僧」。「僧」是一個表法,也是舉外明內用的。我們在家、出家,看到出家人,我們都要生起恭敬心,你生起的恭敬心,不一定直接是對這一個個體生命生起恭敬心,而是對他所表演、所表達的這一個形象背後的這一個「宇宙諸法運行的真理」生起恭敬心。這一個真理裡面,涵蓋了這一個個體本身,因為你得符合《普賢十願》的第一條「禮敬諸佛」,這一個「佛」就是一切眾生,而不是特指你們在佛堂裡面看到的三寶佛、西方三聖、哪裡三聖。那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理即佛」它是存在的,所以皈依「僧」,「僧」代表清淨的意思,所以皈依僧者,皈依回我們自性淨而不染;清淨相對於染著、汙染的意思。換言之,「佛法僧」就是「覺正淨」,就是你們一切眾生本來那一個美好的樣子、那一個美好的理體、那一個美好的作用。「體、相、用、因、緣、果、理、事」統統美好完滿,沒有瑕疵,這一個生命體是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禪宗講「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修淨土的人,就是所謂你回歸了「常寂光淨土」;修教下的回歸「大光明藏」。諸如此類這些形容詞雖然不一樣,它都是在形容我們每一個生命體,不只是人類喔,是一切眾生。所謂「眾生」是什麼?眾緣和合而生成之現象,謂之「眾生」。整個宇宙存在,基於五蘊所延續、交替、重組出來的一切現象,統統叫做「眾生」。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那一個你能夠自自然然證得的真如本性,就是你自己。所以如果一個學習者,他相信這一件事情,他也朝這一個方向去努力,他的努力還非常地勇猛精進,最後他證實到了,這就是所謂的「正信的佛教徒」。

 

這個「教徒」就不是一般我們現在講的宗教的信徒的定義了。這一個「教徒」,就比較像我們老祖宗常常在講的用詞叫做「弟子」。弟子相對於師父嘛,所以這是古時候的用詞;現在的弟子叫做學生,師父叫做老師,所以它叫做「教育」。那麼從來沒有一個學生去跟一個老師學,都不照著他的功課做,而老師可以給他一百分的嘛,對不對?乃至於有考卷來的時候,他連填都不填,他連在教室的桌子坐一下都不願意,還特別挑選考試的時候蹺課,而他卻能夠得到一百分過關的,從來沒這種事情。我用這個比喻,如果你是一個學生,你只仰賴老師給你一百分,可是老師教你的一切,你都不願意照單全收,最後你卻希望老師給你一百分,這個人就叫做外道,是這樣。所以你把這個「外道」跟「正法」的區別理解之後,你兜去任何一個宇宙存在的形形色色,包括當今現存的一切宗教,它的「外道」跟「正法」就很明顯地可以比對出來了。

 

所以,如果剛剛講那個仁波切的定義「不相信佛法僧就是外道」,他的「相信」的定義是我剛剛講的那麼一大串的話,當然他講的話是對的;可是如果你不瞭解是這麼一大串的話,你有可能就誤解。那麼或者是他的定義不是這樣,那當然講的就不是佛法定義的「外道」,那又會變成是世間宗教的籓籬對立。好像我們現在講最淺俗的話叫做「你不信佛就是外道」,那這句話可議啊!對不對?這句話如果依剛剛告訴你們那一個邏輯的話,它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對不對?你不信佛,那這個時候你要定義什麼叫「信佛」?「信」拉出來講,「佛」拉出來講,你要把這兩個字搞清楚弄明白,你才能定義「你不信佛」的那個外道與否,你才能夠去做這一個定位。要不然現在的人在互動,常常都在「名詞定義不清楚」的這一個問題上出錯,這時候就是佛陀常告訴我們的「一切所見法,但以心做主,隨解起眾相,顛倒不如實」,「眾生以有思惟之心,去測如來圓覺之智,了不可得」。也就是說,我們眾生之所以是眾生,就是迷失,就沒有覺悟,智慧顯露不出來,所以我們都用著我們現代人講的意識形態,去定義我們所見所聞,看到的、聽到的我們就「啵」,直接用我們的意識形態去定義它了。那麼因為你是用你的意識形態,而不是真理的標準,所以你怎麼定義,你都是外道。

 

所以要瞭解「外道」與「正法」,第一個就是那一個「信」的根基。「信」是一切成就的根基,那麼「信」裡面又有信的根基,信的根基就是自己,自己!我相信我有能力,我相信我辦得到這件事情,甚至依佛法來講,我相信我本來就有能力,但現在我沒彰顯出來,我們世間人不會想「我本來就會」,對不對?我們說:「我要學了之後才會。」你看,佛法告訴你的標準是連這個都不是真正的正信佛教徒。它告訴你的是「一切眾生本皆有之」,本來就有。就是說我剛剛講的那一個段落,「我本來就會」這才對吶;可是事實證明我們都不會,那這樣是不是佛陀講的話跟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落差了?這時候怎麼辦?這是因為我們不理解事實真相!我們認知的事實真相,它不是真相,它只是一種「現實」!「現實」是一種幻相,《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這一件事情,我們錯把這件事情當作是真的,所以我們定義的「現實」,還是我們的意識形態。佛法告訴你這件事情是假的,你只要把這個假的丟掉,你本來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要不然怎麼會說「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自然就是不假造作,你本來就有。所以正信的佛教徒、正信的佛弟子,必須要理解到這邊才堪稱,要不然都不是。那這些名詞把它搞清楚弄明白,你就有得選擇了。

 

所以,我常常勸諸位來這邊不要當信徒,本來我們就不是要創立宗教。那麼我們當中有很多佛法的用詞實屬不得已,在這一個時代已經諸多的濫用跟訛化了,也因此我們就要比一般在朝拜的佛教信徒來得更有耐心,更花一點時間去把這一些理路搞清楚弄明白。要不然你來這裡會很冤枉,你會發現怎麼沒有諸多的儀軌?怎麼 師父都沒叫我們拿香?當然可能現在這個拿香的問題沸沸揚揚(意指當時的社會新聞事件),對不對?那香有沒有拿也都沒有關係啦。這是不是你剛剛理解到的理路,香是舉外明內用的,既是舉外明內,有也好,沒有也好。如果沒舉外不能明內的,有,很好;沒有,有點不好。那如果你理解了,你不用舉外就能明內,沒有,也不錯,省事!這時候是不是叫「非定法」了。所以你就知道,一個正信的佛法,從理體上你也可以理解到它不是對法,它是「不二之法」,你的生命的存在不是對立的,它是一體的。理解到這邊,你才有辦法,一般佛家講的才有資格學佛。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只是在理解佛學常識的人,在佛法的這個學位的機制上,統統是沒有資格學佛的。所以我們現在等於是什麼?是在先修班,我們努力去取得學佛的資格,多數的佛教徒都在這個層次。那麼依佛制來講,誰真正有能力、有條件學佛了?就是你們常常聽過的一個生命體「阿羅漢」,阿羅漢就是沒有六道輪迴了。所以你看,「六道輪迴」這個名詞是不是又出來了?那麼如果從「相信佛法僧」,沒有去定義它的本質,你從它的形制,你就會往這些形相去認定:「喔!那佛家講六道輪迴,所以不相信六道輪迴的就是外道,相信六道輪迴的就是正法。」那事實上,不相信的有可能是外道,相信的也不一定是正法,是這樣。

 

那麼「六道輪迴」也不是佛家提出來的,是最早在古印度婆羅門教,他們的行者有深度的四禪八定的功夫,在這一個生命的能力基礎底下,他理解到、也親證、也契入了、明白了、透徹了,證明到了整個虛空法界有六道,六個大類的維次空間的存在。不像我們現在的科技,是推測到,沒有證明到,沒有進入過。好比我推測你家很漂亮,可是我沒去過你家,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我們講「親證」就是我不但知道你家很漂亮,而且我在你家裡面住了可能四年、五年、十年,對你家瞭若指掌,這個叫做「親證」。那麼不同維次空間,就像你家、我家、不同人的家,這叫空間的分野。在這一個甚深禪定的功夫裡面去證得了,那這樣是不是就叫「正信的佛教徒」了?這也不是!因為你還沒有證得了「正覺」,所以不是正信的佛教徒,他就沒有能力學佛,他只能學到「善法」。

 

所以剛剛是不是仁波切也有講到「即便是善」的這個「善」,通常我們可以去理解他們在講的這一個「善」的定義,不是我們中國老祖宗在講的「人之初,性本善」的這個「善」,而是「性相近,習相遠」的那一個「善」,是「習性上的善」,不是「本性上的善」。那「本性上的善」是一個形容詞,這一個形容詞是形容我們生命本然完滿、沒有瑕疵的意思。在人世間,尤其我們中文,找不到任何一個字可以去代表,因此用接近的用詞叫做「善」。所以你就知道為什麼佛陀教育著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你要「依義不依語」,這一個意思很重要,你要先把意思定義出來,你才知道,你才有依循,要不然你會茫茫大海也沒有方向。

 

他不是講這個「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他是講世間做善事的這個善。那麼你是正信的佛教徒,你當然知道怎樣讓這個善圓滿;如果你聲稱是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你努力在做善事,你執著於善,你也不是正信的佛教徒,因為你多一個執著,你多一個執著於世間人講的善事,你就會執著一個「惡之惡」。什麼叫「惡之惡」?就是討厭那一個惡事,所以你有一個負面的起心動念,你本身就是標準的六道凡夫了。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你也在六道輪迴求出無期,你的思惟跟運行錯誤了,你也不是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你還是外道。

 

所以在講這一個課題是有佛法傳到東土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尤其是來到這一個末法時期,我們這一個二十一世紀汙染源更重(指因緣),眾生的根基淺薄,善根薄弱,福報不足。在種種的這一些善根、福德、因緣都單薄的狀態底下,要去建構正信的學習態度不容易。即便我們現在講了這個知見了喔,我們腦子聽了,我們帶回家,一轉眼,遇到人事物,在運作的時候,我們又偏向迷信、偏向外道這一種生命機制去運作了。所以在學習的範疇裡面,一個非常嚴肅而且是第一步重要的事情,就是你得先給自己置入性行銷,灌輸一個這樣正確的觀念到根深柢固;要不然你學佛學得越高層次,你會越出亂子,這時候邪見會不斷增長。那麼,基礎就很重要了,包括一個人講說「我相信因果」,那你們覺得這樣相信因果的人,是「外道」還是「正法」?很難直接回答,對不對?當你們理解了,你就知道為什麼世尊當年講:「若我無說法,眾生不知法;若我有說法,眾生死在法。」你要祂說與不說?所以祂最後跟你說「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那世間人用對法的概念,又會說:「世尊頭殼壞掉,糊塗了,明明說了那麼久却說沒有!」這就是因為我們用我們的有思惟之心去定義,完全沒辦法理解,這樣也是一種外道。所以外道普遍存在啊!我們也很遺憾的是在整個全球的佛教體系,外道的存在也非常多。那你說我們「一覺元」是不是外道?如果你們這些修行的人,在這邊學習的人,老是心外求法,它當然是外道啊,你懂嗎?那麼如果你們來這邊學習,你們都很有魄力,很努力,很謙卑地認知到要自己徹底改個性,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滿人生,那麼這邊就是正法。所以不是「佛」是正是邪,那個佛魔同體,是佛或魔是我們眾生去決定的。所以「佛說一切法,但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無一法可立,是惟眾生根器有利鈍之差,所以有「法」,「法」這時候又有高下,「法」本身本無高下,是依我們眾生的知見而顯脫、脫化出來的。所以從這邊講,要理解是不是「正信佛法」或者是「外道」,我們把它用最簡單的概念再歸納,大家就好去運作,要不然要細說無量啦,細說十輩子也講不完這個課題。

 

那簡言之,如我們剛講的,就是你要相信你自己!你要相信,這時候「信」這個字叫「信自」;那麼第二個層次「信他」,相信外在的聖賢。聖賢包括修佛的人叫佛菩薩;修基督教的人叫上帝、基督耶穌;那麼修天主教的人叫做聖母瑪麗亞;修《可蘭經》的人叫做穆罕默德、阿拉,對不對?那麼修儒的人就是孔、孟;修道的人,老、莊、諸神祇、太上老君,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道祖等等這些諸神眾,依這些聖賢的教誨,這個叫做「信他」。信祂們這一些過來人的教誨,接受它,你就可以去理解到原來整個宇宙的存在,有它背後的理體跟事相,理體跟事相也一如,叫做「理事」。那麼從某一個時間差的流衍上來講,又有所謂的「因果」,你會相信。這「信因、信果、信理、信事」加上前面的「信自、信他」,你相信了之後,你如果沒有照著這樣去落實,你的相信也就是假相信。所以你用這一種假相信去學習成長,你還是外道。所以如果你是真相信了,破釜沉舟,今生了却,用這樣的氣魄去努力、運作,置之死地而後生,你就是標準的「正信佛法的佛弟子」。這時候我為了不要攪混,我不講佛教徒了,就說佛弟子,所以這叫做非外道,是這樣。

 

那這樣你可以理解了,不是那個仁波切講的那個是「對」或「不對」,而是你們理解。那當然我們都要往好處想嘛!我相信他的理解應該跟我們是一樣的嘛,他不是很不負責任講一句話而已,是我們聽的人不理解,也許是我們不一定能夠產生很正確清明的知見而拿來直接用。那你看,處於這個社會,如果我們能有正確清明的知見的話,如此一來,每一個人就是善財童子了,那善財童子就是一個正信佛教徒的典範。凡所發生於我生命裡的一切人事物境界,統統是諸佛菩薩大權示現來教導發育我的,我一併接受。好的,我接受鼓勵;壞的,我接受提點、省思。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一個人就叫做「正信的佛弟子」。

 

所以希望大家能把這個搞清楚弄明白之後,你們在學佛的道途上,第一個誤區就避過了。那這個避過了,是不是就沒有誤區了?不是!後面就會有更多誤區的考驗,考驗你是不是真的!(師父上人笑)還是嘴巴講講的啊!那所有的佛法,所有的一切生命成長,都是要來真的啊!都不只是附庸風雅一下,沾染一下氣氛啊。沾染一下氣氛、附庸風雅一下,那一種叫做興趣,它不叫修行。比如說有的人很喜歡做法會,全省各地的法會他就會列表,每天都在參加各個佛寺的法會,那叫興趣,不叫修行。這時候有錢有閒,無聊啊,(師父上人笑)所以總是要找個興趣。那這種的價值意義,跟我們有錢有閒無聊,去報個插花班插個花;還是去報個烘培班做個甜點;還是報個畫畫班畫個畫;音樂班學吉他、學個琴,價值定義是一樣的。它能夠讓我們怡情悅性,可是它沒辦法讓我們生命超脫,解脫自在,讓我們至少超越六道輪迴,取得學佛的資格。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從哪裡算起?從阿羅漢算起。很高喔!不會啦!大家都有阿羅漢的本質,大家都有佛的本質,哪只是阿羅漢,對不對?所以阿羅漢也是一種鼓勵啦!希望大家可以明白。

 

這樣可以明白嗎?還是針對這個問題,還有疑惑的?

 

主持人真菡師姐:謝謝 師父上人!學生這邊再代問第二個問題。請教 師父上人,修行如何與學會事務互相結合?師父上人有說過,歷事鍊心是法身大士以上的功夫,我們尚未到這樣的層次,要怎樣拿捏判斷事項的決議呢?又要如何面對與其他執事不同的意見呢?請 師父上人開示。

 

師父上人:好!謝謝!這個「如何」,就是智慧的運作了。智慧的運作裡面,没辦法教!也没辦法有一個教戰守則,統統没辦法!可是可以透過這個問題,讓我們更去理解「修行」這一件事情。

 

剛剛提到學會的會務,對不對?那有一個層面叫做學會的會務,可是學會的會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有緣去契及到。比如說在座的會員們,有些根本不知道學會的會務在做什麼,我們通常多數人知道結果,不知道那個原因。那麼我們先把這個濃縮來講,等一下也許這個問題,可以延伸到另外一個,在你們生活當中。你們生活當中,一定會遇到你們自己的人事物的對待,有各個公司,各個的工作不一樣的,也有家庭主婦的,那個就是依身分的不同而決定。那麼這一個問題,以前我也常聽到有一些跟我們偶有互動的同參,生活當中畢竟有緣嘛,在交流的過程裡面會得知「哎呀!某某某因為做事,所以學到很多」、「某某某因為跟 師父怎麼樣,所以觀念改變很多,而這樣學特別的快速」……等等。這是好的這一面你看到的啊,可是有這一面講出來的,可能假設這有兩分,有兩個人做事講出來:「好!好!好!多好哦!」對不對?你可能没聽到十個人當中,已經有八個在駡我,而且是駡得要死啊!你懂嗎?「師父做事怎麼這麼﹝貓毛﹞(台語:吹毛求疵)」、「怎麼這麼要求」……什麼等等。(師父上人笑)

 

那麼縮短回來會務這個議題,通常跟我一起,會務當然也會講到我嘛,對不對?因為我也在做事,大家要一起合作,會講到我。那麼有跟我合作過的就知道,我對很多事情要求非常高;我不是對結果論要求很高,我是對這個過程論要求很高。為什麼你知道嗎?因為我們這裡是修行的地方,修行的地方要如理如法。就好像你們剛剛前面宏哲秘書他在跟我們報告一些會務的時候,是不是有那個改了什麼,那個又改了什麼,要大家又決議什麼,最後要彙報到內政部,是吧!等等這些。你們會不會覺得幹嘛那麼麻煩,就[准過](台語:蒙混過去)就好了,對不對?很多啊!我們以前很多人做事,就是這個態度啊!可是來這邊的這些人,剛開始都受不了我!我說不能這樣,因為修行的地方,跟一般世間芸芸眾生不管是公司行號創立得多大、業績多好……等等,有一個最大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你得背因果!那是不是世間的公司行號企業體的運作不用背因果?不是!是他們不一定認知到這個層面,他們不一定知道,他們也不在乎,因為他們不是修行人!我們這邊既然是修行的地方,做事要如理如法,就是為了確保你們做事的人不背因果。

 

那麼這裡又有另外一個層面的不同,在這邊修行,你應對的是十方眾生,還有那個無形的吶。今天無形的有的你們看不到嘛,對不對?聽說無形的也來了,你們講的有一些眾神也來,人家眾神也自己說想要參加,來我們的學會會員大會觀摩一下,有準備糖果給人家吃没有,我就不知道啦。(師父上人笑,意指愛吃糖果的三太子有來)那意思就是說,你們在這邊做會務,面對的是十方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而不是比如說假設我做生意,只是一個人來跟我買一個產品,我就面對他而已,不是這麼簡單!所以如果你在這邊欠人家一塊錢,你未來生生世世欠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各一塊錢!你怎麼算?譬如說,假設你在這個地方貪污,外面貪污被警察捉到,被法官、檢察官查到,那你就貪污多少,法官判多少,它總是有一個數字,對不對?就是有一個數字,然後判你賠多少,或坐幾年的牢關一關,你出來就了事了吶,就没事了。可是你在一個十方的道場上,你貪汙一塊錢,你生生世世還不完!你只有一個時候還得完而已,什麼時候?你成就圓滿佛。這容不容易?很難!很難!所以你看,那個事情可以大條也可以小條。

 

在這邊,你永遠就要秉持著佛陀告訴我們的那一句話——「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所以,在「原因」的時候,我就會要求很高。所以很多的理監事都很討厭我,常常都會對我使臉色的,你們知道嗎?這你們都看不到的啊!他們都在這邊,你們可以問他們,當然他們都很有風度,(學員笑)使完臉色之後呢,他們是會放心,放寛心了啦。那我背後已經中很多箭了嘛,那你要不要承擔?要!那承擔的同時,你還要不要要求?當然還是要啊!為什麼?我們不要那麼笨,没事因應眾生有這個緣,大家組一個團體來造業,這是你們一定要清楚的。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就知道做事要多嚴謹,做事要非常嚴謹。我舉個例子好了,當年紋宏遇到我的時候,從那個觀止的時期嘛,對不對?我不知道他大概也會跟他有緣的一些同參互動頻繁,他也多少分享過他那一段時間的心境。人家好說也是個大老闆,經營公司有聲有色,非常成功,你說這樣的一個人會不會做事?我們當然說:「哼!哪有不會做事能夠當一個公司的老闆,還經營得有聲有色,哪有這個道理!」可是他自己講的,他跟我做事,好像什麼都不會做了,是不是這樣?(紋宏師兄點點頭)因為他們在經營公司的要求没有我們的高。那麼他們經營公司,他固然會做事,那有一部分的成功是福報。你會成功,不等於你會做事;你會做事也不等於你會成功。可是你會成功,一定有一件事情是對等的,就是福報。你成功到什麼的階段,你福報大到那裡,你就成功到那邊,你完全不會做事,你也會成功。你看,如果你們做生意的人要會算喔,要會聽法,一即一切喔!你們別以為只是在講「學會會務」的事情而已。所以從這邊我不知道紋宏他們深度的學習,學習到哪個層次啦!那麼我們也會很深具信心,我會認為他不虛此生啦!你懂意思嗎?那是不是我們傲慢?不是!是我對佛法很有信心。我不是講我喔,不是他遇到我不虛此生,是他遇到真正佛法在處理事情的態度,它是完美無瑕的。可是剛剛我前面有講,你這一個事情的成功與否,不是這個過程的完美無瑕與否決定,而是在於眾生有没有福報,有没有這個緣,緣分具不具足。可是不管眾生的福報夠不夠、緣分具不具足,我們自身能夠周全到的所有的一切,都要百分百完美,是這樣。

 

所以在這邊跟會務有關係的事情上,接觸到,必須要有這個體認。那有這個體認,你是不是就能完全學習到東西了?那麼學習到的東西有兩個層面:一個叫「法」,一個叫做「事務的對待」。「事務的對待」是很簡單可以理解的,可是「法」就不一定了!在這邊常常因為我們是教育的地方,這些人跟著我一起共事,我也不能虧待他們,所以除了要求很嚴格之外,我還會不定時常常在這一個過程出考題,這一個考題就不是「這一件事情你能不能做好」這樣而已,是你透過做這一件事情的過程,你有没有真的在歷事鍊心?講到這個「歷事鍊心」,意思是什麼?你被刁難的時候,你心會不會起伏,你會不會產生怨尤,你會不會因為這樣而退轉……等等,這些講不完!那麼我當然也跟諸位報告,在跟我共事的這些有機緣的,當然未來也許還有人啦,目前為止,没有一個我認為及格的,很抱歉。他們都很努力,可是在「歷事鍊心」這一個標準,没有一個及格的!在做事的事相上,所謂的完成是有的,你們理解嗎?這是兩個層面。

 

好!那你剛剛講到的這個議題,是在這邊做會務嘛,對不對?我們不把這個拿到外面去,如果是在外面,我就不知道外面的人是不是用這個標準,這個我們不知道;可是你在這邊,不要冤枉到你只是說「把一件事情完成」而已。比如說這整個大會完成了,完成還不簡單,花花錢去請這個、請那個、分擔這個、分擔那個,就解決啦。可是你跟這一個團隊互動的時候,人總是難免從小到大,不同家庭文化背景長成,甚且還帶著過去生不同歷程的知見來,對不對?怎麼可能兩個人兜在一起完全没有意見。它一定會有一些思維的衝突,這時候「法」就來了,「歷事鍊心」的點就來了。世間人不一定有這一個概念,他就是反正有錢能使鬼推磨嘛,我趕快把結果搞定就好了,過程,管他的!然後結果搞完了之後,心裡就開始在:「那個有什麼了不起?你看那個做事這麼遜!」你看,都是怨跟尤,都是一些所謂不合、對立。在這邊做事,這一個關鍵,這一個考題就特別的重要。你不是只在這邊做事,你是在這邊修行!所以很多有緣的同參對我很生氣,氣完了之後,總是還會有一點善根的發省,那福報也夠,也没有被我彈走嘛。有的會彈走吶,不要說你遇到人家佛家講的「一乘圓教」就多了不起吶!縱然遇到,就像以前我們常常講的啊,一個人没有福,萬兩黃金送上門,無福消受,收不得,對不對?你要硬收,你還會被那些萬兩黃金給壓垮、壓死,是這樣。所以「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依止大法。」

 

所以在我們會務上做事,多少有這些層層疊疊、方方面面的考量。那麼是不是每一個同一個規格?不是。不是同一個規格,是同一個理路,不同規格。那規格是不是同一個人一種規格?也不是。就一個人,他不同時期的對待也都不一樣。有的我也會喝斥啊!現在講完,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明年少一半。(學員大笑)「啊師父不是都要慈悲的嗎?」什麼叫「慈悲」?「慈悲」就是為他好,你要想盡辦法讓他好,而不是做一個世間人表面的「好好先生」、「爛好人」,不是這樣。這一個的運用,就有「關係」上不一樣的抉擇,什麼叫「關係」?「關係」就是你們現在人講的「倫理」、「倫常」。我以前常常用一個最淺白可以解釋的,當然來到這一個時代,這一個解釋也好像不太容易啦,什麼解釋呢?譬如說我們自己家的孩子,他調皮搗蛋,用勸的,和顏悅色的勸說,他都不聽,你這時候能不能打下去?你可以打嘛,那是古時候啦!現在好像打會被告,會被兒子告,對不對?甚至兒子不告你,左右鄰居也會來告你嘛!現在很麻煩的。當然我們是用「打」來做單純一點的比喻,可是你不會看到別人家的小孩調皮,你跑過去揍他嘛!這個是不是「關係」上不一樣,「倫常」不一樣,因此它有一個關係上的不一樣,所以你的責任的應對也不一樣。所以這一個部分叫「活的」,「活的」它必須要有智慧,那智慧的運作基底,就是你要「清淨心」。

 

所以老實講,在這邊有緣接觸到跟應對到會務運作的這些人,其實是在透過這一個介質訓練智慧用的。他也許事相不成功喔,事相的結果不成功,因為我剛剛講没緣嘛;可是因為你的做法如理如法,你的慧命成功了,是這樣。那慧命成功了,事相不成功,你還是叫成功,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啊。那有的人聽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這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不用太認真了嘛,對不對?你看「不用太認真」這個詞,又有定義的問題了。你也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不用太認真」如果你是不執著的定義,輕鬆一點,那就對。「不用太認真」如果你是不負責任,你根本不努力,什麼事也不成功,那就不對,所以放下不是放棄。

 

所以在這邊學修,縮短來說,會務的一種接觸,這一些執行人員,我常常勸他們就要有這一種概念。那你說有,你看,聽完了喔,可能以前很多人很嚮往的,現在都跑掉一半了,不敢認養會務工作等等,那這也是自然的事情啦!所有一切在這個軌跡上,都没有離開「隨緣」這一個宗旨!隨緣就是積極的人生觀,所以你能不能「不起心、不動念」?在這整個應對人事物這麼複雜的一個運作裡面,你能不能不起心、不動念,它就是關鍵!如果你能夠有這一個基本態度,也許你習氣還辦不到,可是你基本態度會有。不曉得大家能不能理解這個的落差?你知道這一個概念,你也願意接受,你往這邊努力,這個叫基本態度。那麼你不一定做到了,「做到」是結果論,是你的實力上來講,不是你心意上。

 

那麼我們先解釋基本態度,如果基本態度不對的是什麼呢?稍微被唸一下,他就﹝起呸面﹞了(台語:翻臉),然後撒手不管了,然後就對你不負責任了;不負責任之後,甚至他就不理了,什麼事都不理,然後憑空消失了,也不交待一下,這個就是基本態度不對。那基本態度不對的人,他就免談了,不要講「鍊心」,他連「歷事」的態度都没有,他就鍊不了心。所以這樣一個人,不要說他透過這些會務做事,他連在他的生活當中没有事做,他生生世世都不能成就。所以在會務上,我們再三強調是面對我們的會務,別的地方不知道,別的地方可能很輕鬆。好喔!你看喔,尤其是我們學會。我們會務當然不止學會這邊而已,還有很多細細項項、方方面面的,你有發現這些理監事,只要你們有參加過理監事會議的,你去問卷他們。我的印象最普遍的就是假設從八點開會,大概結束的時間都凌晨兩點了。然後我相信這些理監事,很多在各個領域的組織,他們也都勝任過一些高階的職位,大概從來没有這樣,對不對?大家心想:也不過就開會而已,會哪有那麼難開?大概兩小時就很了不起,兩小時已經算是很遜了,開那麼久叫很遜。我們卻是從八點開到凌晨兩點,因為有時候是這樣子開會,後來想說要開那麼久,那就提早到七點開始好了,結果開到三點!(學員大笑)回去時看到太陽升出來了,是這樣吶。

 

這個可能你們很多會員都不知道,為什麼?我常常講事務的決定非常簡單,我也常常跟諸位理監事講,我們今天的議題如果就事務來講的話,要解決大概半小時就能開會圓滿。可是為什麼我們不設定那麼久,都會變成那麼久?你看,這時候理監事如果轉過頭來,讓大家看看表情就知道了,對啊,為什麼?因為我們做了才知道,我們從小到大面對事情的邏輯,是多不如法。我們在整個理監事會的過程,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建構正確如理如法的概念,跟在調整你不知道之前犯的錯誤。犯錯不一定理解我錯嘛,對不對?我做事犯了錯,不一定我知道,這時候人家告訴我這樣不對,我也不一定能夠明白我到底不對在哪裡,對不對?這時候是不是人家要解釋了,解釋我不一定認同啊!解釋不能認同,又要用強力的,又要用左攻、右火的來來去去,那最後讓這個人頭腦清楚:「原來是這樣!」最後認知到「我真的是做錯了!」你看,那幾個鐘頭的價值都在這邊。那這個正確了,再回過頭來決定那件事情才不會有問題。所以幾幾乎乎我參加過的,當然每次我都要參與啦,理監事可以有一些事務繁忙,不用來没關係,當然每次開會人數都過半數,這都依法行事。那我不能不出席,我出席到現在的,就我們學會的理監事會議就好了,我没有開過五小時以內的,對啊!這是我們很不願意的,可是遇到了,剛剛講「隨緣」對不對?我們還是得應對。那從當中,當然這個剩下的結果論,就要問理監事們了,他們有没有學到東西?「有没有學到東西」是他們認定,不是我認定的。所以在當中有這一個真正「鍊心」的階段,它不是只是「歷事」而已。

 

然後我們也會從當中……,當然現在理監事都很有修養,心胸也都很敞開。我們也會從當中發現每個理監事在行事的過程,都有潛藏在心底深處的那個……那個怎麼講?你們要講講嗎?(師父上人笑、學員笑)那個很根深柢固,自己從小到大都不知道的劣根,都有這個喔。是不是能怪人家?不能怪人家,因為生生世世我們都不如法,生生世世累積來的,所以它不叫習慣,它比習慣深厚到你連感知都感知不到,叫「習氣」。那如果没有透過這一些(手段)……,他們現在看到我都好像會「見光死」一樣,對啊!我用那個太陽照,「啊~好熱啊!」可是偏偏没有太陽,地球就毀了,對不對?所以在照的同時又要讓他們去納涼一下,又出來又「烘」,(學員笑)有夠﹝凝﹞的(台語:心情鬱結),又退回去;退回去又冷了,又出來,就這樣來來去去、來來去去,這段叫「歷事」。然後心中的那一把火,那一個怨,那一個恨……。有啦!他們很多都很恨我的啦!所以他們的修養就是我可以在這邊敞開講没問題,對不對?你看,多有修養。(師父上人轉頭看看背後,學員笑)那這個就是必要的啊!要不然就失去我們這邊是一個真正練家子學修場的價值啊!要不大家好來好去,「有没有意見?没有,没有。好,通過。」這誰不會啊,對不對?那通過到底對眾生有没有意義?那你的起心動念到底是什麼?佛法大乘「論心不論事」。所以,在我們的這一個會務的過程來來去去當中,都在提點這一個「心」——起心動念,就這樣子!

 

所以有的人也不用羨慕會務啦,因為我們以前常聽到人家講,「啊,不知道我有没有機會,像某某某能跟在 師父旁邊,認養一個事情做。」我通常都笑一笑,對啊!(學員笑)有的跟不了的,你要跟就有那個關係,倫常的關係就出來了,那我就要負責任了嘛,對不對?那我負責任,難免會多唸個幾句話。唸嘛,不是駡喔,是唸。對他唸著唸著,多唸兩句人就不見了,很多是這樣子啊。這個提問的人可能有這個嚮往嘛,希望你可以三思後行。(學員大笑)我們很嚴格啊!不如法的,有違背到眾生,或者是有傷害到眾生,你看,也會做決策,不是都是好好先生吶。該怎麼停權就怎麼停權,該怎麼不能做什麼事,就是該怎麼不能做什麼事,純然是就事論事。那我們是就事論事,我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對我們是就事論人啦,那就不知道。(師父上人笑)可是學佛的人一定要對得起良心嘛,那你對得起良心運作之後,其他的萬緣放下,因為你是為他好啊。為他好,這一輩子他對你有很深的成見,假設是起瞋恨的,那也没關係啊,為什麼?因為等他斷氣那一天「五通」回來,他就知道當時你對他多好。不過很可惜要到斷氣!(師父上人笑)因為這樣的人,他這輩子修不出「五通」、「六通」的神通嘛,所以這輩子,他不太可能用他的通力知道「人家對我多好」,是這樣啊!所以要等到斷氣,斷氣「五通」就回來了,肉體没有,障礙就沒有了。為什麼不是「六通」?「六通」有一個叫做「漏盡通」,「漏」叫做煩惱,「漏盡通」就是煩惱都没有了,這個叫做真正的神通。那一般的天神没有這個,祂頂多再高層次就「五通」而已,偏屬的部分不一樣。那麼修佛必須要「六具神通」都具足,那時候才有資格修佛,就是阿羅漢,從阿羅漢算起,這是基本常識。

     

那回歸來就是說你為他好,他會知道,他有一天會知道。那「有一天」你們不能用你們人道的這個短短七、八十年、 一百年的時間去計數喔,佛法永遠是以「無量劫」來講。你總有一劫等到他吧,對不對?等到他覺醒了,你那一刧再好好對待他。可是你說「你幹嘛還没到那一天,你用這樣的手段對他?」因為他没有這樣種善根種子,他未來也没辦法發芽,所以這個都是依緣很自然在運作的。那我們也只能期待這些有機緣共事的人,有這種所謂的基本概念。我們剛剛講,你要有基本概念,你做,你才不會引起很多的埋怨。

 

好,那應兜上去,我講現存的理監事們好了啦,我不要再講新的,新的我怕又……,我的背已經没空間被扎箭了,對啊!現存的理監事他們就會去體會:啊!原來修行是怎麼樣!原來我們開始的時候,每個人都雄心壯志,「眾生無邊誓願度」,對不對?卻連自己的「心」都度不過,哪裡「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我是不知道啦,許許多多理監事跟我共事之後,有没有會發現「我以前都在騙人」?不是我喔!是你們喔!(師父上人笑)都在騙人。我在講我眾生無邊誓願度時,我就在騙人了啊,對不對?眾生無邊誓願度的人,我剛剛前面講,是不是「未能自度,而能度他,無有是處」,所以它的關鍵就是「自度」。那「自度」的人,「度」跟「幫助」不一樣,「度」有一個質性就是「你令眾生智慧覺醒」。換言之,「自度」是什麼?智慧覺醒,自己智慧覺醒。所以未能自己智慧覺醒的人,要令眾生智慧覺醒,是了不可得的事,不可能的事情。那麼我們透過這樣的檢測,有這些會務的運作,我們終於知道我們還没智慧覺醒,所以我們曾經嘴巴、心意的雄心壯志「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假的,那是騙人的。好!那態度正確的人體會到這個,他也不會自艾自憐,他就會提起積極的生命態度了,為了「我不騙人了」,所以我要努力回來「自度」,把自己智慧覺醒。所以憑何而能檢測到自己没有智慧覺醒?因為你只要起煩惱,你就没有智慧,你智慧就不覺醒。所以真正修行的基礎在哪裡?在於你堪得起所有一切辱駡、所有一切譏諷、所有一切毀謗、所有一切折騰,這是修行人的基本。意思就是說,這一個生命關卡没有度過的人,他修不了行!他可以運作學術,他可以跟大家好來好去,他還是没辦法脫離六道輪迴。

 

所以在你們這一邊運作會務,就是會多一個這個機會!(師父上人笑說:多一個機會就不錯了,不要老講不好的。)可是這個機會你不一定能夠把握,那誰能夠把握?「態度正確」的人他能夠把握。意思就是說,反面來說叫「打不死的蟑螂」啦,那一隻!怎麼打牠就還來啊,打了又來、又來,對不對?牠就有毅力呀,那可以,可以把蟑螂慢慢地餵飽。人家不是說地球没有蟑螂,地球也毀了嘛,對不對?不是只有没蜜蜂喔,是蟑螂!蟑螂也很可愛的啊,對啊,是這樣。

 

所以在這邊真是要歷事鍊心,準備好的就可以來了,認養一下會務也不錯!如果是這種心態的基礎下,你在執行會務的時候,你服務的對象是誰?「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在真正的佛門裡面你才有機會行大布施、大供養,是這個!不是說你來這邊捐一億、一兆欸!那個都不叫大布施、大供養。真正的大布施、大供養是即便你在這邊只捐一塊錢,可是你心一派清淨,任何人對你的辱罵什麼,你都毫無起心動念,你就在這邊做大供養了。所以在學習,在這邊有會務的運行的過程,它是一個總合的。它嚴格來講,比你們認知出外遊學的那一種「融門」還融門,而且是直接練家子,這樣可以明白嗎?完蛋了,可能明天要去討論會務的時候,剩没兩個了。(師父上人笑,與會大眾笑)

 

主持人真菡師姐:非常感謝  師父上人精闢的開示。我們時間也是差不多了,就在這邊先恭請  師父上人先行回座。感謝  師父上人為我們開示。

 

師父上人:感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