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地點:屏東東港魚問屋
紀錄組恭敬整理
蔡老師前天打電話給我,說有座寺的住持生日要宴客,我受邀一道過去。結果遇到黃教授,因為黃教授跟一位李督學,在長期與他們合作所謂的生命成長教育的課程,課程都是黃教授在規劃。後來,他剛好坐在我旁邊,言談間跟我說那座寺是淨土道場,但據我的瞭解好像是地藏法門,地藏道場。
藉人藉事要表達一件事情:「連在道場裡面做事的人都不知道他們本身是在教什麼?」這是普遍現象,所以,我們在「法」上要清楚明白。那座寺算起來還蠻大的,在佛教界好像還蠻有名氣的,住持也會在電視頻道講經。下午就跟女淇在討論,人有一些本身的看法,有自己的自主意識,都可以被接受;但現在大部分在法上或從事生命成長的都是四個字,叫「似是而非」。你不能說他沒有說對的東西,不過他掺雜了很多不對的,你也分不出來。要說是那個講的人故意要這樣,事實上也不盡然,人家也沒有這麼壞心,故意教你錯誤的,主要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講得對的部分也許他知道,自己講錯的部分,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掺雜在一起就似是而非。
你如果學「似是而非」,「是」可能就變成一個引導,引導你進去了解那個「非」;那個了解是外面講的,換一個用詞是引導你進去接受那個「非」,這樣人生方向就不對了。那天蔡老師和我去,回來之前她還請我在那邊喝咖啡,寺旁邊有一個販賣部,咖啡還不錯。喝咖啡的時候,她單獨和我交談,她才了解有這麼多需要注意的,掺雜一點就不對了。就好比說在學佛的人,如果我們的正前方一度不差的方向是佛的位置、那個學位、那個能力、那個果報,你差一度就永遠到不了,分毫之差就永遠到不了。只是說好接近,可是這一度本來很接近,你越走就會離越遠。
所以,為什麼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因為只要那一度不正確,全部都不是。所以用現在的言詞叫做「攏是假的」(台語:比喻全都是假的)。為什麼還要說那些?因這「一度」之差人家不相信,所以才一度一度慢慢移過來,是這麼一回事。我在的那一桌有好幾位是他們寺的老參,有兩位不是老參,是跟著去的,是剛退休的校長,名字我不記得了,坐在我旁邊。他的對面都是以前教育界的朋友,他對面那位老師比較晚到,一坐下來就對他說,你看起來氣色不錯,你最近不錯喔!身體很好哦!結果,他就面有難色,他說人不能看外表,我說你這句話說得不錯,我就跟他說「你的心臟要注意一下」。他說你怎麼知道我有先天性心臟病?所以,人真的不能看外表,現在人就客套嘛!看到人就誇一下,有可能誇錯了,他真的身體「虛累累」(台語:很虛弱的意思),他還說你最近很好哦!其實他最近是比以前差的,那位老師卻說他最近很好,氣色不錯。他就不知道如何回答?如果回答沒有沒有,我最近身體很糟,那就有損剛剛的稱讚;如果附和剛剛的稱讚,又有違良心,所以人都不自知的活在虛偽的世界裡。你怎麼知道我身體好?你有通嗎?沒通,怎麼看到我的外相就這樣說。
所以從這個角度去觀察,人在看事情都一面而已。以前我們說過八面,至少八面,所以才有那一句「八面玲瓏」。八面指的是「體、相、用、因、緣、果、理、事」。我們現在有正反兩面已經不錯了,只有正反兩面你還會失去上下左右,還失去裡子,上下左右都被你看完了,看不到裡子啊!所以,人有時候要回歸自心的客觀;事實上我們認為的一個客觀還是主觀。與其在文字上捉摸,不如退而求其次,不要有太多的見解,那個「見解」就是現在學者講的「思想」,就是那個思想障礙我們,使我們無法超越,過著自由自在的人生。
把這個思想見解套用在任何我們周邊發生的依報(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上面,即會產生誤解,即便階段性不會產生,久了之後亦會產生,為什麼有這個時間?因為「緣」不一樣。所以,有智慧的人不見得永遠不會遇到責難和挫折,或者是錯誤,而是有智慧的人能「不二過」,「不二過」廣義的講,就是說他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繼續跌倒,就是自己參自己。過去有一些狀態、人際關係,還是事情的看待,因為某種原因,久了之後產生化學變化、變質,我們就盡量去修正,在這樣的關係裡面學得經驗,第二次再遇到人事物的關係時,我們就容易用一個比較真正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那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就比較不會有什麼閃失跟錯誤。
那天喝咖啡時,我後面坐了一個人,蔡老師坐在我對面,我坐下來開始和她說話時,後面那一個人就突然醒過來,我沒有看到,蔡老師坐我對面跟我說他在打嗝。然後她就跟我說,以前只有耳聞,只有聽到義孝、威呈他們在講,我今天終於親眼看到了。照理說應該是一大堆法師在吃飯的時候,能量會比較強,為什麼會這樣?所以蔡老師才體會到一件事情,佛法「論實質不論形式」,你做到哪裡就是了,否剛你講得天花亂墜也沒用,是那種東西。
那天給蔡老師機會分享,讓她了解一件事情,因為那天住持上去做生日致詞,也講到四川大地震,讓我們觀無常,這段話我覺得還不錯、也蠻認同的。因為信徒奉獻捐錢供養,所以最後他有一段釐清說明,他說:「你們這些供養金除了用在這些食物,因為寺廟裡總會有一些宴請,除了食物供養僧侶以外,其他的錢我們一定要講清楚。」佛法真的是這樣,你供養的錢有交代要幹嘛(特定用途),就不能挪作他用。事實上,這不是佛法而已,世間法本來也是這樣,因為這樣才會清清楚楚。現在社會會亂就是在那邊挪來挪去嘛!挪到最後就搞混而分不清,分不清大家就亂成一團,要追究那個原因就沒完沒了,到底哪個因緣點起源的,都已經分不清了。佛法知道事件的產生一定有它的因,所以從因上就轉化了。所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從因上斷除,就沒有那個是非不清的結果了,所以大家一路走來就很平和。
後來就說到其他的經費,因他們要蓋很多道場,就說一定要講清楚,一定要你們在座大家的同意啊!如果你們不同意的話,把這些錢拿去蓋佛寺,那我有可能背負因果,我不如法。所以,就說我把你們所捐的錢除了供養法師,跟吃的以外,所有的錢都拿去蓋佛寺,幫你們做功德,你們說好不好啊!大家就好高興,就拍拍手說好。住持又說不行,說一次不算數,我們要確定,所以要說三次,再問第二次,好不好啊!再問一次,最後一次如果確定,我們就可以放心去蓋佛寺,幫你們做功德了。你們就可以去參,前面講的都好,我也覺得都蠻對的,末後就一個而已,「幫你們做功德」,大家說好棒喔!有功德。到底有沒有?所以你們有學的就知道,這樣好像沒有功德;因為我想要有那個功德,是不是剛剛講的「似是而非」,只有導入,實質上還是助長眾生的貪。裡面都知識份子吶!嚇不嚇人?整場就聽到這個人叫那個人「教授你好!博士你好!」都這種的,這種就是社會的中堅份子,社會的中堅份子在領導未來,你們看我們的下一代慘不慘?在那邊吃一頓飯,吃到腳底都冷了。
所以私底下跟蔡老師在討論這些問題,蔡老師說她最近有轉化不少,改善很多,她說她不相信她這種人是吃素的。你們不要誤解她是那一餐吃到素,她就說很不可思議,她最近每天的中餐都吃素,我說這樣好啊!為什麼?到一個年紀以上的人,身體不要再累積太多的毒素,當然不見得吃素就沒有毒,只是說至少少了那些肉的化學效應,是生物性的化學效應而不是抗生素之類的而已。抗生素跟農藥有什麼差別?還不是都是毒。一個生命體遇到驚嚇的時候,身體會產生毒素,發酵毒素,縱使牠的成長過程沒有化學藥劑、抗生素,但是牠死的時候如果是驚嚇的,牠的肉本身就有毒素。到了一個年紀,盡量去改變飲食也不錯,所以她對自己的評價也覺得不可思議,人的「思想、觀念、行為」只要有機會了解,他就會轉化。所以,你們在自己的生活當中,也是要這樣去參,而不是人云亦云,人家說怎樣,你就怎麼樣。
所以,為什麼我們幾乎每次見面都會有意無意間再三重複「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原因就是這樣。「一門深入」套一句淨空老法師講的,他也要三十年才能夠如如不動,接近如如不動,不被外在的人事物影響,我們要如何三、四年就解決?請問在座,你們有哪位比淨空法師根器高的,我們的起跑點沒有人家快,我們還想用比人家少的時間和精力想超越,哪有可能?所以,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乃至於方東美先生都跟他說,沒有第二個惠能大師。事實上說法故,你說有沒有再說,可是教育最穩當的就是「一門深入」,現在的人就是雜修,雜修不能成就,很冤枉。
在這段時間有什問題?可以來討論。以前我也沒有在跑佛寺,就昨天去了高雄那一座寺,才瞭解原來寺廟的交流是這樣,所以也難為他們,因為應對的眾太多了,很難去講很深入的東西。我就輕輕的一個機緣講,那邊大部分是老參,大家都沒辦法接受有「一乘圓教」這個東西,只會說你修得很好哦!「哇!涉獵很多哦!」都這樣,「可是我們是凡夫,不可能」,,後面一定補上這麼一句。不可能,你修幹嘛?你不可能成佛,你修幹嘛?說「眾生皆有佛性」,對啊!對啊!佛是這樣講,可是我們是凡夫,不可能的。
所以那個「緣」很奇特,緣可以很殊勝,可是你也可以遇到很「劣等」的緣,這個劣等就不是指「超越」的那個「躐等」,是比較低層的緣。這種東西昨天蔡老師就問我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個就是淨土裡面講的,「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中的「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東西。現在這一輩子看來就是過去生的累積;現在人有很多藉口,過去生嘛!如果藉口一直著墨在過去生,比過去生誰有、誰沒有,那你這一輩子永遠不能成就。所以,有氣魄的人就比現在,我現在就要累積了,你這一世累積,你這一世的緣就在轉,就在提昇嘛!那個殊勝度就不斷地提昇,所以,到最後你也可以接受得了所謂的「一乘圓教」。
那天在那裡,黃教授來坐在我旁邊,我就跟他說「一乘」。華藏世界、一真法界是「果」;那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那「一真」是果,它的原因是什麼?你們知道嗎?你們接觸那麼久了,你們知道嗎?不知道,都聽到「一真」,還不錯,有的人連一真法界都沒聽過,你們以前跑佛寺好像也沒聽過。很簡單,「一真」是果,「一心」就是因,「一佛乘」就是因。所以接觸到「一心」、「一佛乘」,你的結果就是「一真」。接觸我們直接跳過去,當然當中一定要「如理得法」的去持、去修、去理解,不能說我遇到了就解決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所以那天我看到他們也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只有我們白吃午餐(師父笑),因為他們宴請中午的嘛!
什麼叫「一心」?佛經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沒有夾雜的心叫「一心」。我們現在就是夾雜,都落在「二、三」,所以相對來講就是訓練「一」而已。因為我們會「二、三」,所以才要訓練「一」,回到「一」就不必還來一個訓練了。所以很多人才能從這邊去了解到原來「仁義道德禮智」這些東西(規範),其實本來沒有的,因為是你本來就具有(自性本具),所以本來就沒有這些文字,這些「有為」的行為是用以匡正回來。因為你本來就是啊!你本來就是「仁義道德禮智」,所以,還要不要向外再去學一個「仁義道德禮智」?意思我講白一點,你現在是人嘛!你說你要學做人;但我們現在已是人,我們要學做人,這不就很奇怪!因為我們現在不是人,所以我們才需要學做人。
人不是這個軀殼叫人,理體上、本質上,人是做到「五戒十善」,如果我們沒有做到五戒十善,我們就不是人,我們是披著人皮的不知道是什麼?那要看你是貪還是什麼?若是「貪」,就是披著人皮的鬼;若是「嫉妒、瞋恨」,就是披著人皮的地獄眾生;若是「愚癡」呢?就是披著人皮的阿狗、阿貓,畜生啊!你若做到「十善、四無量心」,你就是披著人皮的神了;你若做到「平等」,就是披著人皮的佛,那就恭禧你。所以,在某個角度、層次來講,說是學做人也對。現在電視打開,披著人皮的人已經很少了。
所以那天在喝咖啡的時候,我後面那個人一直在嘔,一直打哈欠跟打嗝。他實在受不了了,到處張望,到底是什麼東西讓他這樣?剛剛到佛堂也沒有這樣,坐在那邊要睡一下就這樣,到處張望還是看不到。最後,站起來去逛一逛,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逛一圈回來好一點,之後又開始了,最後坐不住了。所以,蔡老師和我聊天的時候,也心不在焉,她一直在看我後面那個人,在那邊觀察現象。最後結束他就坐在原位,在那邊頂禮,不知道在拜誰?拜完又去佛堂頂禮。
我們在喝咖啡之前,餐會結束了,「不要走哦!等一下還有歌仔戲表演可以看哦!」(現場主持人講)。他們那邊很多手法,其實那個歌仔戲也不錯,至少裡面演的都教人家一些「仁義道德禮智」,比較不像一般廟外面演的那些戲碼。在這段時間裡面,供養法師的就可以開始排隊,依序進入那個好像是會客室。當時我 要去上廁所,發現要去供養的人很多,堵得無路可走,你就知道有多興盛,排隊的有好幾百人,大家等著要進去,人手一包,所以這個部分是什麼?福報啊!
所以有一次,好像是妳問我(指一旁的學員),有的法師或居士講的也不是很好,為什麼眾那麼多?這是無法畫上等號的。就像很多偶像歌手唱得不好,可是他(她)的粉絲很多,因為人家過去生有修福,所以這輩子人緣比較好!你人緣好,就算你唱得很難聽,我也要買你的唱片,我又不是因為好聽才買,我是因為喜歡你才來買的。所以跳舞呢?亦復如是。有的人跳得不怎麼好,不過人家的眾就很多。所以我們應該去學習人家的好處,而不要去數落人家負面的。
以前我在地下樂團的朋友,大家都很厲害,歌藝也好,琴藝也都非常好,可是大家「鬱卒」(台語:悶悶不樂)得要死,因為都沒有人要聽,粉絲沒幾個。他們就開始嫉妒偶像歌手,開始批評了,「唱得那樣還走音,沒有一個能唱現場的,開一個演唱會還有幾萬個聽眾,沒天理。」是他們不知道天理是什麼?不是沒天理。而這樣,他們又冤枉了,彈得好又唱得好,可是他造業(口業),都已經沒福報、沒這個人緣了,還造業。嫉妒就是地獄的因,所以你發覺人間地獄是有的。以前我在台北那個地下樂團,一個一個的形式就跟那個地獄景象差不多,因為他們的生活每天都很痛苦,每天瞋恨、空虛,然後就去夜店買醉,買醉後鬧口角就打架,就見血光…等等,永遠是這樣。很少有人能夠很幸運從那邊拉出來,多數是無量劫都輪迴在那樣的世界。
「修福修慧」,福慧雙修就不會去嫉妒別人,因為別人有的你都有,別人沒有的你可能有,你還可以去跟別人分享。我用地下樂團做比喻,就是他們過去生有修「慧」,所以他們的歌藝、琴藝都很好,但他們沒有修「福」,所以他們會很鬱卒,都沒人替他們買單,沒粉絲嘛!有的偶像歌手也唱得不錯,唱得不好而粉絲很多的那種,就是修福沒修慧,所以唱得不好,但是唱片賣得好,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一碼歸一碼,不能混為一談。
那天有一位朋友,我跟他說內在跟外在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把它們混為一談。修行這件事,好像大家都有進步,我說「外在的進步」,他們就納悶,哪有什麼內在進步跟外在進步?「外在」就是指我們方便講的「福報」而已。福報是「不了義」,所以我方便把它比喻做「外在」。就是說,我們所獲的物質會好,身體會好,我們各方面都等量提升,都不錯,但是我們「內心的煩惱都沒減輕」,內心的煩惱是「內在」嘛!外在的享用是外在嘛!外在會好是從「布施」來,看你布施哪一方面?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布施就有財富的回饋,想要有錢就去財布施;法布施得智慧,這個就比較跟內在有關;無畏布施,身體健康方面嘛,這就比較屬於外在。
很多修道人、追求生命成長的人,都著眼在「外在」,而忘了「內在」。所以,有的人一輩子修了二、三十年,他們的生活有沒有過得比較好?有的有,但是普遍好像不怎麼有,還要負債去捐款給寺廟的,這個也很多。還有為了修行,跟家人不合的,這也一堆,這就「本末倒置」。我們之所以追求生命成長或修行也好,就是要我們的人生過得幸福美滿,我們為了追求幸福美滿卻先不幸福美滿。好比說媽祖生日,每年媽祖生日都有人流血,本來是要求平安的,還沒求到平安就先打架,這就叫「本末倒置」。
所以,著眼「內在」是要看我們的煩惱有沒有去分分斷,不然,智慧便無法一直生出來,只有「智慧長」才能「煩惱斷」;這些好像跟外在的人事物無關,再有錢的富豪也有煩惱,所以就不是那個金錢、物質所能夠滿足的。為什麼?因為不相應,內在的東西就是要從「內在」去化解,所以「行於萬物謂之道,通於天地謂之德」,所以是「道德」的問題,不是我們「外在物質」的問題。所以一個人會失落、鬱卒、「甘苦濟掛」(台語:指痛苦難受),我指的是內心的,不是外在肉體的那種甘苦濟掛,這是因為「失德」!失德的前提是因為不了解道,不合於道,就違背自然真常之理了!所以才失德了。我講的是廣泛的,失了德就不通天地、不行萬物了!所以,內在就會鬱卒。
這種事情,我們想從外在去求是永遠求不到的,因為永遠不能滿足,所以才說「知足常樂」,常樂的人一定知足,那種知足就不是計量可以去衡量的。所以,修道人不能冤枉到只在外在捉摸,而忘記了內在的這些東西。當然我們沒有否定外在的這些福,為什麼?福在慧先,一個人生活太苦,你跟他講道理,他聽不進去;若他說肚子餓了,你先給我一頓飯再說。富貴學道亦難,富有到一種程度,覺得人生也沒有什麼痛苦,他認為這樣就是最好了,還有什麼要追求的、要修的,沒有。
所以,「中階的人」是我們認為最有福報的人。有錢,生活還過得去,沒有什麼欠缺,不過也沒有有錢到讓我們養成奢侈的習慣;窮還過得了日子,也不會有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的情況,這一種人大概是最有福報的。因為上不上、下不下,所以也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有快樂也有痛苦,快樂也不會快樂到昏了頭,痛苦也不會痛苦到人生沒有希望可以追求,所以可以去反省自己。
有時候「福非定福」,福不只是像算命的說的現在有福,還是未來怎麼樣,那都是定法。那一天有位預約協談的人沒來,卻跑來一個推銷茶的,義孝也來了,他曾經跟義孝推銷過茶,說有多好,是梨山的,義孝做人好,就跟他買,結果泡出來真的是……,是說修道人不能說不好,真的是不到那個價值。那天又來,就七問八問,本來是要找義孝的,義孝家的門關著,就在我們那條儲運路上找人推銷。他本來向一家推銷,那一家說他們沒有在喝茶,告訴他可能我們這邊有人喝茶,說我們這邊有在講道,奇怪他們怎麼知道我們這裡有在講道?那些人都自顧不暇,結果就跑到我那裡,問是否有在喝茶?說他有茶要推銷。
不過我說了一半,我有在喝茶但是沒有在買茶,結果進來後,看他也是可憐,一生這樣甘苦濟掛的,但是,是要跟他買茶、還是教他怎樣賺錢才對?救急不救窮,救難不救窮,這個窮是連心裡都窮。所以,他進來我沒跟他買茶,還泡茶給他喝,泡到他不敢拿出他的茶,因為喝到我們的茶,他知道他的茶拿出來就會砸了自己的招牌。我們送他茶喝,還教他功夫,教他賺錢,聽到最後我沒有唱,他也聽得眼淚快掉下來了!然後就歡喜的要走了,要走之前還歡喜的說下次要帶茶來送我,有可能義孝心裡想:「他包包裡不是有茶嗎?」意思是說下次會送茶來。我說你不要這樣說,知不知道為什麼他說那麼多次而我都沒有點頭?我怕他如果忘記就造業了。他說下次要帶茶來,他不是故意不帶來,是忘記帶來,這樣就造口業了。一條算一條,這麼嚴重吶!所以我沒答應,他沒拿來就沒關係,最後我跟他說我怕他造業,所以沒答應。「你如果記得就拿來,如果忘了也沒有罪。」所以,(學修都在)日常生活中而已。
師父:最近有什麼要探討的?
學員甲手上拿了個東西問師父:這是什麼東西?
師父:這個是珠子啊!八卦啊!這是銀的嗎?
學員甲:我公公有一天在睡覺,有一位老人跟他講,說拜拜的香爐裡面有東西,我公公就把它挖出來。
師父:大部分插香的香爐裡都有,有拜拜的都知道,香爐要先放寶,再放香 灰能固定住香腳,所以大部分有照禮俗做的,當然是不會讓人家去挖;至於什麼寶就不定,有的七寶什麼的,寶的種類又不定,這只是一個表法。所以有的人家不放珠子、銀,他們用紅紙將銅板包起來放進去。原則上有照禮俗做的都有,所以應該不是一件很特殊的事情。
學員甲:我公公挖出來之後,這一兩個月他心裡就一直毛毛、怪怪的,就說人家給他下符咒。
師父:本來就這樣,問題是那個香爐是誰弄的?是從哪裡來的?是裡面沒東 西他自己弄,還是人家早就弄好了,是祖傳下來的。
學員甲:是換新的爐子。本來比較小,換新的比較大,有買香灰來用。
師父:是別人幫他弄的嘛!所以人家就照規矩來,這樣罷了!所以人就是這樣,不是鬼嚇人,是自己嚇死自己。
學員乙:妳和我上次一樣也問 師父,我就是不懂,也是親戚幫我弄好,我也不知道香爐裡有放東西,是不是拜神的人說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過後是不是香灰要弄一弄,香腳要拿一些起來,發現裡面怎麼有一包,用紅紙包起來的,就感到奇怪,怎麼會放這包在裡面?沒聽人家說過就不知道,就把它打開看,怎麼有錢,也有玉什麼的,自己心裡也覺得怪怪的,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也不敢問人家,心想怎麼會放這個東西?後來,有一天在我們那邊的王爺公,我就問祂,像這個東西是拿起來好,還是放在裡面比較好?他就說隨便你們。我說你希望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可是我心裡想,不然拿起來好了,有求到筊,但這個東西要拿去那裡?不然拿去丟海裡,祂就說好,我就拿去丟海裡了。
師父:所以除非是新的,不然一般的香爐會越插香灰越多,總是要清一清。通常我們一般民家這些沒有一定,我說大數法則,他們都在過年的時候,會汰舊換新,汰舊換新又不會把所有的灰倒掉,為什麼?因為要留一些,那個都是中國人表法的一個意義,留那個香灰表示傳承嘛!為什麼這個寶放在裡面?嘉惠子孫嘛!傳承是表孝道,飲水思源。「孝」本身就是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老」「子」不是指《道德經》的老子;「老」表智慧,智慧一代傳一代沒有斷絕叫「孝」,中國人說不孝有三,有一種說無後嗣,就是說沒後代,其實中國人狹隘的解釋卻困擾了自己,「吾有不孝,無後為大」,這個「後」就是指智慧道統沒有傳下去這個意思,不是沒有生一個男的傳香火,不是這個東西。
所以,香灰的表達也有智慧的傳承,那個拜拜禮敬祖先的這個人,就有長養恭敬、緬懷祖先、慎終追遠的這個意思。透過這些儀式表達,我們就在長養,置入性行銷。行銷什麼東西?行銷這些古聖先賢好的智慧,好的智慧變成我們的觀念以後,行為舉止就會變這樣,所以就會比較知道孝順,知道孝順的人就比較會尊師,尊師孝順的人,拓寬愛屋及烏就比較能慈悲對待其他的人事物,它的意義在此。
如果是地藏法門的很簡單,除了我剛剛講的前面三條落實在十善業,前面是論心,心要這樣,不過又很抽象,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用十善的標準來落實。大部分的人都比較喜歡財,所以就放一些寶,可以存寶,存寶就嘉惠給一代一代以後的子孫,所以就要這樣想,如果是我就覺得很好,挖到寶。
學員甲:那現在是要把它放回去嗎?
師父:就看妳自己,妳如果覺得放回去比較好就放回去,覺得放回去會讓那個寶一直生,你們說那個叫什麼?股子股孫不斷蔓延,妳也有那個源頭。
學員甲:那個香爐是土地公的。
學員乙:裡面放什麼?
師父:放兩顆珠子,一個八卦的錢幣,可以說是銀錢做的八卦。銀不一定說這一塊一定是銀,是用顏色去代表,要不然妳說我們那個銅板是不是銀的?所以它是一個表達的意義而已。他現在心裡很忐忑?
學員甲:有一個老人跟他說裡面有東西……。
師父:妳回去後跟他講,有一個年輕人說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香爐裡都有,所以機率很高,因此有一個老人來跟妳講香爐有的機率就很高了。那個老人就沒有去跟郭○○她的媽媽講,對不對?「喔,好準!」因為那時候不知道。
學員乙:有拜就好。
師父:不必嚇自己。
學員乙:也是要自己做。
師父:提醒,如果那真的是金銀,還可以拿去賣錢轉現金,哪還會在那邊怕?
所以,不能受制於外在的有為,連妳看不到的都是有為。真正的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無為之為,自己的無為的無為;虛空都還是一種相似無為。你看這個有沒有?「無」好像沒有,整個太空還是一種相似無為,它不是真正的無為。說到這邊不好理解,我們說生活上比較可以理解落實的部分。還有什麼要了解的?剛剛是老人家的,那妳自己的呢?所以說「養身為始,證道為歸」,人生要追求什麼?總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身體上尤其是,不能太過與不及,我們不能太愛惜這個身體,也不能不愛惜這個身體。所以,不取不捨,兩邊不立,平等看待。
有的修道人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都是假的,對不對?就都不管它。身體四大假合是對的,不過沒有這個假的怎麼修真?所以身體是工具,你的工具都不愛惜了,換句話說,工具也是一種物質,我們都不愛惜了,那我們會去愛惜什麼?如果你不去愛惜它,它是你的工具,相對你的靈魂你是自私的,因為我們的靈魂在裡面嘛!我們說靈魂比較重要,肉體不重要,我們是不是只顧著靈魂的自私;你很愛惜它(身體)的時候,又忘記了靈魂才是你,所以,永遠也無法超越。
所以取其「中道」,中道不是除以二叫中,中道就是說兩邊不執著,也沒有選一個中間,你選擇中間也是一法,所以中道不存。簡單說,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執著一個「不要」也是執著,執著「要」也是執著,所以「適當」是最好的。不管是自己或家人,用這一個中道立場去往前努力,做該做的,該努力的,「結果」才會「自然成」。意思聽好,「隨緣」你們現在比較了解,不是消極的;隨緣就不用做了,就叫人家做,做到死,那又攀緣了。所以,隨緣就不是攀緣,不是消極,該做的、該努力的、我們能力所及的範疇裡面,做到最大的效益成本、周邊效應,那就是了。
女淇下午跟我說那一段,我說學佛的人是最積極的,是最有效率的,這個時代講的效率的時代,不是「憨嘟嘟」(台語:傻呼呼的意思)。她就問我不是有一句話說:「天公疼憨人」?你們覺得怎麼樣?那個「憨」的意思不是像白癡、「槌槌」(台語:笨的意思),什麼都不知道,不是那種。那個「憨」是一種憨直、老實人,天公疼老實人,如果憨人都可以成就,那我們為什麼要學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就是智慧。那為什麼我們要有智慧?越笨越好,為什麼要有智慧?就是老實人才有智慧,所以不是天公單方面給予,是自己創造美好的人生。
老實人他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不對的不要做,所以他不會取巧、虛華,他的心就比較穩定,這種人就比較能成就,因此相對之下,好像天公疼到憨人。所以,古時候的人才會說一句話:「最怕生到憨子,不怕生到浪子」(台語),因為浪子當他知道自己錯了,他還會回頭;「憨子」又跟那個「憨人」不一樣,中文是一字無量義,看你從什麼角度去解釋,放在不一樣的地方解釋就不同。憨(傻)的就沒辦法去理解世出世間的道理,他真的假的分不清楚,對的不對的分不清,所以你就要照顧他一生。如果我們學到智慧,就會把憨(傻)轉成智慧,聰明是跟不上智慧的,所以聰明不等於智慧的原因就在此。
所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要聰明就聰明到有智慧,要不然就降低到老實一點那個憨;中層的人都不會成就,因為中層的人虛華、取巧,很聰明但又沒有聰明到有智慧,是還會「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那一種。
諸位還有什麼問題?有些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就懂多少算多少。諸位是沒有問題、還是剛剛已經講完了,沒有和講完了是不一樣的。順便分享一下,有時候有那些作用,有時候我們人的敏銳度較粗,感覺較粗。「粗細玄妙微」,我們大部份的人都在這個檻(粗),有時候當我們有一些作用後才會去回溯,一個現象看到了,我們才會透過這個現象去了解原因。沒有現象的時候,我們都不會知道有這個原因,所以有一些現象出來,有一種訊息而已,當然你若想知道,我就解釋給你聽。粗的來講,就是「內在」和「外在」的平衡問題,廣一點來說,對外的人事物和對內的心境,無法取得一個平衡。長久以來我們知道有現象,可是不自知造成我們的生命體的壓力、障礙,所以有時候聽到音聲會有一些作用的原因在這裡,甚至有時候沒有出聲也會有一些作用。
好比說,你們(指剛到的學員)前半段還沒來,我跟他們說蔡老師帶我去佛寺裡那一段。我們在喝咖啡,後面有一個人躺在椅子上休息,我們一坐下來,他馬上跳起來,沒有和我們同桌,就開始在那邊作嘔、打嗝。對他來說好比這樣,當然那還有另外一個領域的問題,細的部分就大家都不一樣,粗的可以這樣大略來講。所以我們去了解大概有這個原因就好解決了,我們要怎麼慢慢讓我們的內心取得平衡,這樣而已。我們有在學,慢慢去了解,內心自然慢慢就會取得平衡。
我們現在是一個斷層,我們現在沒有承接到古老祖先的智慧,他們的智慧就是讓社會安定、人生平和。我們現在不管是電視、還是學校教的,都讓我們起伏,起伏拓展開來,就是外在的人事物的起伏,那也是來自我們內在心境的起伏。現在變成惡性循環,外在給我們壓力,我們心就越起伏,心越起伏外在就越動盪,整個地球、社會就往下掉。如果可以慢慢了解,自己就可以拉出這個災難,至少它會在自己的生活裡拉出一個平和度,平和拉出來,生活就快活了,外在的障礙就少了。
最近忙著在做功德(師父對某學員笑著說),我們說不能躁進,我用另外一面來說,謠言止於智者,用這個通泛的道理來講。也許它不是謠言,可是很多訊息來到我這裡,照理說先停下來,消化完,該出去的、可以出去的再說;不該出去的,因為我有消化過,我才有能力去判斷可不可以出去。如果囫圇吞棗的進來,不管它是不是正確的,出去都會有可能造成傷害。
錯誤的訊息進來,出去必然是錯誤的;正確的訊息進來,也許只對我是正確的,因為「法非定法」。當我出去對另外一個人的時候,這個正確的道理對到他剛好是錯誤的,所以要有這個理解。有時候以守為進會比較好,所以有時候我說不要太躁進,知道的東西不必太急著想要去……。你們說的比較好聽是「分享」,分享的心境是「好」,不過,我們常勉勵跟大家分享的,慈悲固然是好,裡面少了「智慧」的慈悲,往往造成不預期的傷害,那就比較冤枉。那個不是我要的嘛!可是產生了就比較冤枉。所以自己慢慢去提昇,慢慢讓我們的智慧啟發出來;(階段上)能避則避,我們比較講究的是「預防重於治療」。不要等到生病了,我用生病來比喻,生病了才來治療,總是會痛,我們就不要生病就好了。跟你們分享這個,你們沒有提問題,有可能這是最近的一些對待。
話說回來,外在如何跟我們也沒關係,為什麼?我們往外看是非則存,我們如果往內就無是非。不是我們白癡都看不懂,不是剛剛講的憨嘟嘟,沒有辦法分辨的那一種;是我們看到時我們知道,但是沒有必要讓外在的這些來障礙我們的心,說大一點,就是障礙我們的生命體,因為我們要求進步都來不及了,我們還去注意東注意西。最近,我常遇到的這個(案例)比率也很高,一般人就是自己的事情已經知道不完了,還一直想要去知道外在的事情,知道全世界、宇宙,這樣一個頭腦哪裝得完。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損至無為」,那個清淨無為的狀態,人才會輕安;到了那個無為,你想要知道什麼自然都會知道,那個知就不會有障礙。沒有想要怎麼樣,境界現前你就知道如何應對,就解決了。
我剛剛跟你們說「養身為始,證道為歸」,我自己也是一直在調節,提醒自己,為什麼?因為能量一直在透支。那天我在糧食庫房才在跟他們說,我們學法一定要用心,不可以說當做聊天而已,自己沒有帶著開卷有益的那種心態,我若是翻開書本就是要有收穫,不然我在那邊翻了老半天,不就是浪費生命。我那天才跟糧食庫房來的人講,那時候妳來了嗎(師父問旁邊的學員)?義孝好像在那邊劈柴嘛!我是一直透支我的能量來換你們的幸福美滿,問題是大家當做耳邊風,很愛來,卻很不愛「持」,持就是「做」。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不去改變,很愛來聽,所以透支我的能量生命。我也跟各位分享,我這個年紀能夠撐到現在已經是萬幸了,我的生活狀態透支能量的那些事,這條命早就應該不在了,現在還撐著。我從小就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那種小孩,我媽媽懷我的時候是她身體最糟的時候,最不營養的時候,所以我在她的肚子裡就營養不良了,出來後又搶不贏我兩個哥哥,吃的都搶不贏,所以就後天失調(師父笑)。
慢慢了解人生是什麼,用著正確的心境去調解,「少欲」、「無求」,身體方面消耗的能量就比較少。我們一個人百分之八十的能量是被胡思亂想消耗掉的,而不是因為做了很多事情。所以(欲求)一直降,降到最低,就是把我們的妄想、煩惱這些降到最低,才能蓄積一些能量,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服務大家。不然我們這些世間法也要管,出世間法也要管,不管人皮裡是什麼都要管,不同空間的也要管,處理不完。
所以,自己「持」(修持)的部分很重要。才會勉勵大家在不多事的狀態下要愛惜物命,這個肉體是物質,要去愛惜,要不然能量散去,物質也不見了。科學家也說,能量稀薄叫「場」,濃縮的能量是「物質」,所以量子學家發現沒有物質的存在,它就是「能量」的問題而已,濃縮的能量是物質,你如果把這些能量拆散,較稀薄的把它沖淡就沒有這些了,人的肉體亦復如是。科學家從這個角度才發現到人根本沒死過,是物質換了而已,你一樣是你啊!換一台車或換兩台車而已,你哪有死掉?是換一台較好或較差車子的差別而已。
所以,「靈性」無始以來從沒有死去,是我們不知道這個真理。我們以為人有死、有生,有生有死只是一種假象,是說我們的肉體「過身」(台語:比喻去世的意思),過一個身,就是換一個身體,輸贏的是換一個身是比過去好、還是壞?如果我們有本事換一個比較好的身體,就不會在那邊傷心了。好比我們本來開BMW的,現在換開法拉利的,原來的BMW不見了會不會傷心?(不會),對不對!好比這樣。身體也是一樣,換一個更高級的身體,三更半夜也要跳起來換,還在那邊撐。所以,死生自在、生死自在,這是真的,宇宙的真理是這樣,現在的科學家也發現真的是這樣。除了過去生也不是這個身體,是說過去可能條件比較差,比較不節儉,比較奢侈揮霍,換成這樣子,所以現在要再重新換,還有本事換成這樣。動物都有靈性。
包括我剛剛說的,昨天人家找我去寺裡參加那個住持的生日,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很簡單,人家的好我們去學就好,確實人家的福報真的不淺,我們看到人家的福報應該要怎麼樣?自己鼻子摸著回來積福啊!不要憨嘟嘟,看到人家福報好,自己沒福報還在那邊折福(生起負面情緒)。所以最後我跟蔡老師說,其實人就是這樣,「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有時候看到在檯面上講經的,都替他們冒冷汗,為什麼?「今生不了道」,諸位的供養,如果我不了道,未來生欠幾個人就要做幾世的馬跟牛來還。披毛戴角嘛!長毛的、有角的,古時候的人說牛是做什麼的?要替人做事情,耕作的,要來還的。假設吃你一粒米而已,你的恩德就像喜瑪拉雅山這麼高大,我今生如果「不了道」(成就解脫),未來世做牛做馬還不完,再傻的也要會算。
那天阿財來,他太太問我:「師父,您畫這些畫有沒有在賣?」「有啊!人家要買就賣,人家不買就算了。沒有時間拼這個(畫畫賣畫),如果有是比較『穩輪』(台語:輕鬆應對的意思),」為什麼?有就這樣,就好了。為什麼?畢竟買賣是商業,誰也不欠誰,所以聰明一點的這樣做就好了。像我們這樣憨嘟嘟跟人家講,還坐這個位置,這個憨人(師父笑~),要是不小心摔下來就「歹勢」(台語:比喻難為情、不好意思)。
「錯下一字墮五百世野狐身」。古時候百丈禪師的道場,有一個老人要問百丈禪師一個問題,說明天再來問,在法會的時候問。這個老人就問了:「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丈禪師回說:「不昧因果。」那個老人說知道了,就走了,當天就在後山往生。那個老人是一隻狐狸精化身的,他跟百丈禪師說,他是過去這間佛寺的住持,當年當住持的時候,修行到很高層次了,有一位信眾問他:「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他回說:「不落因果。」說錯一字而已,就做了五百世的狐狸精,你們看多嚴重。所以不好玩吶!那天我才跟少陵講,他的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他在外面都一直跟人家講,不知道有沒有講錯?這種事就是這麼嚴重吶!這不能開玩笑。
所以,就知道釋迦牟尼佛多麼慈悲,祂當年就說了,祂也是在提醒末法時期的眾生,尤其是站講台當老師的,你們比較沒有這個問題,我講的是狹說,指的是說法的老師。你們教技藝的,「傳道、授業、解惑」中,「授業」的比較沒這個問題,領錢這樣教而已;而「傳道」跟「解惑」的這種,腳底就要站穩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都去哪裡?「地獄門前僧道多」,都在地獄門前徘徊的比較多,當然進去的更多。十八層地獄裡,無惡不做的在那邊開party,下面的地板有人在那邊叩叩叩,說很晚了不要吵了,而十八層地獄的眾生以為自己是最下層了,怎麼還有在下面叩的,是誰啊?下面回說:我就是當年教你們的老師啊!把你們教錯了,害你們下地獄,我難道不用到更下層?
所以,那天我才跟他(一旁的學員)分享,有位長輩以前在學道,是初一、十五的凌晨三點開始,到凌晨五點結束。他那個時代在學道的人很有趣,他在鳳山,學道的人有的在旗山、台南地區的,那時候大部分都騎摩托車,也是從台南騎摩托車到鳳山,凌晨三點上到凌晨五點,還要趕回去上班。十年來如一日,沒有人缺席過,中間也遇過賽洛瑪颱風,也沒人缺席。所以,那天我才有所感觸,才下這樣的雨,大家就打電話來問我有沒有取消?我自己當年從枋寮去吳老師那裡,也是十年如一,當然沒有十年,十是表法,差不多兩年來如一日,風雨無阻。我曾騎那輛九十CC的機車,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風雨中,從枋寮冒雨騎到高雄,聽法聚會一、兩個小時,再冒雨騎回枋寮,我也沒有請過假,遇到颱風照騎。所以,他們那一代的,大家都有些成就,我這一代的,先不要說下一代的,看一看好像沒有幾個有成就的,我們還在這邊撐。
所以是學習的心態而已,那個心態就是印光大師說的誠敬度,恭敬一分則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則得十分利益。那不是佛菩薩給我們多少,是我們自己的感應相應的量到哪裡。如果你今天拿一個鍋子,我只倒這一些些給你,就對不起你;如果你拿的只是一個小杯子,倒這些給你也不堪受。所以「感應道交絕不失時」,諸佛菩薩沒有意思(作意),沒有意思才是無量的意思。「無意」乃「能生一切意」,「無法」乃「能應一切法」,無生之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不是用現在人間說的無,也不是說有,可以去解釋的,就是這麼微妙。你說有也找不到,說無又有本事生出來,所以,科學家才用那個「能量場」來說。
能量在哪裡?沒有啊!看不到、摸不到,也聽不到,不過你若沒能量,眼睛好好的、鼻子好好的、嘴巴好好的,內臟五腑都好好的,你就是沒有本事動,所以,能量那個東西抽掉就不能動,進來就能動了。
師父元和妙音淨化……,並釋義: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生生死死,生生世世,也無生也無死,過一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已。自由自在去外面哪裡找?外面並沒有一個自由自在,內在沒煩惱、沒痛苦,你就是自由自在了。所以,我們絕對不能依他性,任何相、任何動我們一定要有自信、自主,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不能都不知道,讓外在操控我們。
當年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本事生生世世不換那個身?有啊!但是祂為什麼要示現滅度?滅度也是度眾生的一種慈悲。如果祂都不滅度,活了幾千歲幾萬歲,眾生就不學了,因為有依賴心,我們只要有依賴就沒有辦法成就。 好比說,如果沒有一隻狗在追我們,我們就不會跑,對不對!我們就會慢慢跑,如果有狗在追,就算跌倒也會爬起來跑很快,連滾帶爬也到了。所以現在的人沒有催促自己的動力,所以不能活太久,活太久眾生就疲乏了。
學員甲:我剛剛從嘉義回來,長輩跟我說外婆以前都不信,所以他們知道要在臨終,就是……。
師父:有那個因緣承接起來,所以說餘福,人的輸贏不是在比一生過得多風光,有時候我們講粗一點的話是「囂張沒有落魄的久」。有的因緣剛好相反,福報在晚年現前,這不一定的。不要說妳外婆,我爸爸也是這樣,我爸爸一生不信神、不信鬼,晚年要往生的時候是睡覺時走的,手上拿了一本翻了一半的《了凡四訓》,我回來的時候,「吔~您怎麼走了」,就這樣,我就幫他辦一辦。好奇怪,斷氣了手上還拿著翻了一半的《了凡四訓》,所以不要小看《了凡四訓》。
學員甲:我只是很驚訝,原來她以前都不信,我這樣子硬塞給她那個訊息。
師父:因緣不定,所以緣非定緣,一定要透過自己的創造。我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她相對妳來說是依報,所以妳就很重要了,妳如果不先轉,當然她就沒有那個契機能轉。「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更何況她在臨終的時候,也不僅是一歷耳根而已,那時沒力氣還在那邊按半天,按不到(想要打開CD音響,按不到要按的鍵),對不對!這故事你們就比較不知道。就是當她在生病的時候,身體會痛嘛!就聽「無住」CD,老人家生病的時候行動無力,怎麼按都按錯了,按到廣播電台,「這不是我要聽的」,最後才叫人家幫她按,「這樣對了」可以聽了,聽了疼痛指數降下來。所以還有「花報」、「果報」的問題,這一生晚年的結果叫花報。如果花報是不好的,果報一定慘上十億萬倍。如果花報已經很好了,那果報更不用講了。我剛剛才說那一段,人哪有死?只是換一個身體而已,如果有佛菩薩的因緣,換一個比較接近佛菩薩的工具,跑得比較快,煞車好,引擎也好的那一種;不是引擎好而煞車卻不好那種。
你們會不會覺得我講我父親時怎麼這樣,這麼輕鬆。本來就這麼輕鬆,那是我們不知道他去哪裡才會難過,如果知道他去哪裡,幹嘛還要難過?對不對!(師父笑),好比我要去香港玩,明天就要回來,結果大家在機場送機哭哭啼啼,那就奇怪了,去玩是好事啊!我講我父親這一段好了,他走的時候我不在身邊,那一夜我在耕讀園喝茶與說法,我想打個電話給他好了,電話沒接,那這樣就走了。他沒接,電話是放在他的枕頭旁邊,手拿著翻了一半的《了凡四訓》。「四大假合」本來就是假相,所以我才說人一生有件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很積極的,就是打從我們生下來,就「往墳墓走」這一件事,我們是最積極的;工作還可以請假、放假;讀書也可以請假、放假;捕魚的在非捕撈季節還可以休息,生下來往墳墓走有一分一秒停止過嗎?大家都一樣。
所以,要用著求死的決心去求生,去提昇靈性。求死的決心就是我們生下來就一直往墳墓走,就這件事最積極,所以用這個積極的態度來提昇靈性,那就解決了。下輩子想換個比較好的車,是由「靈性」來決定,佛家說的「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業」一般人很難去了解,所以我們換一個用詞,什麼東西都帶不走,只有那個「能量」會跟我們走,能量好壞的問題而已。所以我們在世的時候,要把自身的能量變成好的能量,好的能量會跟著我們走;我們如果變成壞的能量,也會跟我們走。再笨的人也要選擇那個好的能量,這種東西是一個比較級,好比六道輪迴相對阿羅漢來說就是惡道,不要說三惡道還是三善道,你不圓滿就是惡道,不好玩嘛!惡道是有瑕疵的世界和生命狀態。阿羅漢相對菩薩來說呢?也是惡道。十法界相對佛來說呢?都是惡道。
「佛唯說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從這個方向,用「人從一生下來就往死的方向走」的這個積極度,這個積極的用心去提昇到佛,這樣就好了。所以這叫什麼?「離究竟苦」,最後就「得真實樂」。究竟苦,就佛一國來講,十法界、九法界都是苦,都不好玩,比較級而已,苦得比較多跟比較少,我這方面比較多,你那方面較少,另一方面你比較多,我比較少。
學員甲:師父,是不是蓋棺就能論定?
師父:有時候蓋棺還不能論定。你蓋棺了,六道輪迴還在輪迴,九法界還在受生,還沒有論定。這一世蓋棺了,去做了神就論定了嗎?做神如果不積極,再跌下來,跌個更慘變成狗,比人還要糟,所以沒有論定,是階段性,究竟上來講根本沒有。有的人不用蓋棺就論了,就像那些肉身菩薩坐著封缸,沒有用棺材升官發財,坐著就走了,再則還考慮要不要留一些東西讓眾生做紀念。留一下好了,留下這個肉體不要腐爛,坐在那邊幾百年,好比九華山金地藏,地藏王菩薩經過五百年了還坐在那裡。六祖惠能在廣東是不是?在中國南邊嘛!肉體還在那裡,留給大家做紀念。如果覺得留著麻煩,那就讓它爛掉做養分,讓樹給吸收,還可以吐一些氧氣給大家,我們吸的氧氣是不是樹釋放的?它們的養分從哪裡來?從那些爛掉的動植物等生物,就是那些四大假合的幻象。
所以眾生很廣,眾緣和合生成之現象,空氣也是眾生。從廣義來講,「眾緣和合生成之現象」叫眾生。世間人比較狹義去解釋,認定有情眾生是眾生,包括我們說服務眾生,我們世間人也都比較狹隘去看待那個用心,就是服務人群,服務流浪貓、流浪狗,這叫眾生。如果慢慢拓寬心量,你就服務到遍虛空法界,整個宇宙都是眾生嘛!眾緣和合生成之現象,所以量大福就大,福至心靈,福到一個極處就生慧。
「誠於中,形於外」,怎麼「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其實一直以來總是一種抽象的名詞,要怎麼去落實?其實學法無他,行法亦無他,只是「完成自己」而已!「直言自利,不言利他」,把自己圓滿了,世間就圓滿了。(天語…)短短的翻譯一下。既意亦答、既問亦答、既表亦答都一樣,一即一切,任何一法都必須去訓練、練習。所以古人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教不會是他的責任,如果會了而不去圓融它,不去成熟它,是自己不對。各有各自的本份,學六祖惠能的氣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自性自度,最末後都是「自性自度」,自性自度從來就不是靠別人可以解決的。隨緣不攀緣,重覆一次,不能消極,也不必太躁進;來了就應,沒來就放下。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要去考慮什麼也是多餘;是合理的就進,不合理的就退,這個合理的拿捏不一定是對方看,有可能是內在看,有可能對他不合理的,但對我是合理,不一定。
我們比較像座談,諸位有什麼問題要分享的,還是有什麼不了解的?
(某學員以天語與 師父對話)
所以,理路要分明,不能囫圇吞棗,要緩緩著來。少時學步尤須學步機,不能一步登天,學步機到你會走路的時候,你有學步機就是障礙。所以我們在看待的不是絕對數,是看那個「適合」的問題。世事如是,懂得原理原則的就簡單,不會原理原則的,就從事相上的無量無邊去捉摸,沒完沒了。所以,慢慢修正,總是要度過兒時玩大車的那個生命狀態,始能體會實力的重要嘛!行遍天下,除了這個沒有別的。學道說真的,最簡單的也是最輕鬆的,就是「保持初發心」而已。我們人就是會退(道)心,那個退(道)心不見得是我們自己要這樣,而是遇到外在的人事物就迷惑掉了。
所以,我們要隨時提起觀照的能力,「若能不退初發心,當生必定成佛種」。不管何時、何事,要有觀照能力,不要說「時時勤拂拭」而已,如果時時勤拂拭而沒有去覺照它,到底有沒有乾淨?那個時時勤拂拭也是不足的,只是一個慣性動作而已。所以,一定要去檢測自己的內在,「煩惱分分斷,智慧分分長」的這個現象,如果有,就自我勉勵,如果沒有,就自我提醒。歷事鍊心,藉事反省,這個反省不要想得太嚴重,反省就是讓我們迴光返照,不必然是做壞事的反省,所以這都與外在人事物全然無關。
好比說,我那天在那一座寺廟的公佈欄看到上面貼著一張懺悔文,下面就解釋懺悔文的意思。我說那個大意,懺悔就是我們有錯,我們要去跟人家表達、承認,我們的錯要懺悔。蔡老師坐我前面,我問她覺得如何?蔡老師覺得好像也沒錯。修正錯誤是自己的事,關他人什麼事,要去找誰來懺悔?所以「懺其前愆,悔其未來不二過」,謂之「懺悔」。
所以,學道一定要從「實諦」契入,不是在外相著墨。「懺其過去前愆」,我過去自己諸多的失落,諸多的不如意,總是有原因,我去懺、去反省我自己,請問我要跟誰來認錯?「悔其未來不二過」,我要警惕自己不要做,請問我要叫誰來督促我?國中歷史課本有一段中古歐洲騎士,戰爭殺人,殺到晚上睡不著覺,找神父告解,神父原諒我就沒事了,明天繼續殺。所以,那跟那個神父有沒有關係?「道」是「自心圓成」的問題,所以慢慢地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去行。我要從她說的,她聽不懂的我要回答這麼多,要知道她的問題在哪裡,顯於外的都只是訊息而已;任何顯於外的,它的根源都是內在那個「心」,那個「起心動念」,用任何方法顯於外,對我們來說都無障礙,如果有障礙,在佛家來講就不能叫做「通」,因為「一通一切通」,如有一法不通,表示其他的法都沒有通,那是標準。
迷惑之前是先見到「世間過」,如果不見世間過,何事來迷惑我?所以很簡單,我們自己先要有「定」;自己若是一招半式闖江湖,就難免沒有那個根可以抓,抓不住,風一吹就惑了。有可能那是要提醒自己,把那個定再回來持好,這樣而已,所以世間哪有過?他如果讓我警覺到,那我要趕快鼻子摸著回來持,他還是我的恩德,哪有過?所以會的人,連看到一根草被風吹,他都知道要謙虛。不會的人都已經被壓到底了,還……。(師父笑)
我的意思是藉自然來比喻,我現在用事業來講好了,一個人的事業如果走下坡,他不是在那邊怨天尤人和擔心,而是當你看到那條線掉下來了,提醒自己要低頭了,人要學著謙,於是「謙受益,滿招損」。所以看到掉下來了,自己就要謙了,想想我最近是不是比較貢高我慢?內修外顯,自己內在圓滿,外在就圓滿了。一得永得,依正莊嚴。所以外在哪有過錯?我的事業失敗哪有誰害我,是它在提醒我內在可能有所欠缺,心態不夠正確,就從心態的正確修正去慢慢長智慧。
所以「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心頭不定,我們看到的過錯都在障礙我們。我們如果心頭定,干我何事。那些人在那邊糾纏不清,我還是照吃我的飯,照喝我的茶,自在人生,這樣「自現境」就完美了。佛法講到末後,世間跟自己的關係是一體,方便講,世間就是我的自現境而已。外在有過錯,一定是我的內在有過錯,因為是我的自現境,我顯現出來的世界有錯,而我居然沒錯,那就奇怪了。所以回過頭來迴光返照,「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性成無上道」姑且先放下,「返聞聞自性」去「但問耕耘,不問收穫」,收穫自然成。所以,不必去問能不能成就無上道,先捫心自問自己有沒有「返聞聞自性」。
有在經營事業的人,就要知道如理得法的行銷。為什麼前面加個如理得法?我們不能憨嘟嘟,佛法是學智慧,不是學傻傻的隨便做。是要有智慧去運用各種方法,在如理得法的基石上,去創造幸福美滿的人生。不然現在大家都出家就好了,什麼都不要做也不要管。出家也不是什麼都不用做,我剛剛說了,你們再倒帶一下,「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那一段,出家哪有那麼好做,出家了,我的色身就是做一個表法,做一個教育的典範吶!我如果教錯了,我就先倒。現在好像不是,出家都沒事,有夠讚!反正「叩叩鏘」(台話:形容唸經、做法事)就有得吃,飽嘟嘟,這樣很恐怖。
和尚是什麼?和尚是「親教師」,親自教你的人,用現在的大學來講,指導教授就是你的「和尚」,和尚是中性的,無關乎出家與不出家。所以,比丘、比丘尼才是出家眾,你如果是比丘、比丘尼,你沒有持那些戒就是破戒,你就倒了。先不要說去教人家,自己就先倒了,就還沒持到戒就先倒了。好在現在還有第二條退路,出家眾可以還俗,無法持好的趕快還俗,慢慢等,等我比較有把握再來持。所以,身出心一定要出,「身出心不出」就做了一個最錯誤的示範。現在很多人迷失在追逐「身出心不出」,至於心出身有沒有出放在其次。四個層次:「身出心也出」,圓滿出家;「心出身不出」,功夫夠穩;「身出心不出」,未來世就緊張了;「身心都不出」,就是我們這些「黑肚蟲仔」(台語:吃飽糊裡糊塗過日之意)。
積極的人生觀,淺說俗諦,自己不能時刻忘記有個真諦那個方向,為什麼?末後說真的,佛是無作人,「嘸代誌」(無事)啊!最閒的那個人就是佛,為什麼?你想要做就是造作,你就有意,有意則無一切意,所以佛是無意者,無意而能應一切意,所以無始以來無「造作佛」;沒有那個大談理想,祂不過是無作而作,無為而為。祂的作也是眾生有感,祂才作;眾生無感就放下,一塵不染。本來無一物,還想要一個什麼,又惹一塵埃了。所以無作而作,無為而為,說真的,也是無應而應,那個分別是應著眾生的分別而生的分別,祂哪有分別。方便講,祂也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分別,因為祂本來無分別,如果有一個分別就卡死在那邊了。
所以剛剛所說那個比較容易行,而也不能讓你們不知道有那個比較真的東西,是淺說、俗說、真說的差別而已。總是要有一個引導,如果沒有那個引導,就變假的世界,就又在那邊執著了,未來就在那邊受苦受難了。所以佛不持戒,因為佛不犯戒。佛也沒有布施,因為無一眾生可度,唯眾生自性自度,祂要布施什麼?這個比較不容易懂。
身心的平衡還得要從身心解決,外求無益,沒問,我就說少一點。說淺一點就是天下本無事,我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要做那個庸人,所以自擾之。要化除天下之事,必須使自己不是庸人,不是庸人的原因一定是「無事」,事是想出來的,簡單說是這樣,想出來的事要從外在斷除是不可能的,只要「不想」就沒了。「順乎心性,合乎自然」,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具相來講,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不是說在那邊等,等到有一天也會坐吃山空。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我所遇到的人事物,該想辦法就去想辦法,沒辦法的時候就放下,兩個都是「該」;若執著在一個一定非得這樣的時候,就變成不該,就會鬱卒,就會有罣礙,這樣就好了。(此段似是 師父對某眾員稍做點化)不會啦!剛剛聽很多了。沒問,但聽很多……。(師父笑)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其實階段性也是方便講而已,內感外應,事實上哪有內外的問題?無出無入,哪有內外的問題?我們一定要破除這個迷思。我常跟你們講的內感外應只是一個方便的階梯,如果有內外,生命即無自主,亦不自在。以前說過廣欽老和尚嘸來嘸去,既無來無去,表示無出入,無內外,無大無小,世出世法不二,所以無內的時候則無外,我們就是感覺外又多一個內,所以兩個就不合,就有礙了。清淨法身是我們本具的德性,我們自己就是那個清淨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一尊佛不是你?所以我們要回到自己的清淨法身,和哪一尊不能通?說真的,哪還需要那個通,你就是那一尊了。就是因為我不是,我才需要一個通。
十方是整個空間,三世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的時間,是不是整個宇宙,無始無盡的宇宙。宇宙是什麼意思?時間加空間叫宇宙,佛是三世裡面所有的覺悟,共同一法身,所以回溯回來,自問有沒有清淨、平等、覺?還是煩惱、甘苦濟掛?把這個反過來,清淨、平等、覺就契入那個清淨法身了;回歸清淨法身亦無一個清淨、平等、覺,本來如是嘛!哪還要再來一個?你不是,誰是?分明說盡,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可證得。每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者如其本來,諸法如義,古佛、今佛如如,今佛亦如古佛再來,所以沒那個解至少要有那個願。
所以,道祖也好,釋迦也好,都是一如。展開來講,三清、本師同炁在,道脈講炁,天元一炁,同炁在,天元一炁清淨無染,是不是法身本然,要解道就這樣進入,「識得一,則萬事畢」,「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什麼事情都解決了,怎麼解決的?識得一心而已,回到一心,嘸代誌吶!所以嘸代誌哪還有世間過?(師父笑)對不對?所以不要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是根本無世間過,哪裡還要見?所以離四相、四見名為菩薩,菩薩都沒四相、四見了,佛還用說。
水漲船高,不要想要讓船高,加水就好了。這叫什麼?「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所以「心地清淨」而已,其他就沒事了;我們為什麼很多事?因為心地不清淨。所以退而求其次,才去找方法來令心地清淨,這樣就好了,至於是什麼方法,沒有一定的方法。只要那個方法你去接觸了,可以讓你心地清淨就是好方法,所以「法非定法」。而為何說法?因為「為除一切心」,若無一切心,則毋須說一切法,因為「法本無法,無法亦法」。
如果你有本事喝一杯茶就清淨,喝茶就好了,不用打坐,不用念佛,不用持經,都不用,為什麼?誦經僅得聰明,念佛是因果,布施得福報,持戒得生天,都不究竟,唯論「見性」;見性裡頭哪還來一個誦經、念佛?哪還來一個布施、持戒?本來是戒,還來一個持戒,太歲頭上安頭,呵呵(師父笑),多此一事。蛇會爬就好了,幹嘛還幫牠畫四隻腳,畫蛇添足,所以回來而已,末後送兩句,「但盡妄情,莫更覓真」,不用想去外在找一個真,只要忘懷那些念就是了。要解決事情也是這樣,不是去外頭找方法,是將內在調平就好了,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內平外則平,內動外則動。所以外若動,那就是一面鏡子來提醒我們,內要平了唷!這樣就對了。
我們這邊比較解脫,要坐要動都好,要睡也沒關係。有的人一天的工作壓力,每天不好睡的,如果覺得這裡好睡就睡,真的啊!本來就這樣。我們不是說順乎心性,合乎自然,哪有一定?剛剛有人要動就動了,要說的說,不管天語、靈語都好(師父笑),我們這裡是宇宙聯合國,不是地球聯合國,法界聯合國。剛剛李哪吒差點來,輪子先來被我們擋回去,人不用來沒關係,不用那麼累,我們直接無線遙控過去,這樣就好了。(師父跟剛剛用天語對話的學員講)剛剛輪子有來,你們都不知道,如果你們知道,這個位置就換你們坐。
(用天語講話的學員說貓咪知道)
貓咪知道,貓咪有貓眼。哪吒知道嘛!祂的輪子有來,沒有因緣,很久沒去了。很久沒去,不知道會不會很計較?說要請我吃巧克力,到現在還沒有吃到(師父笑)。這個你們聽不懂,有一次,有一個哪吒三太子下凡來人間,為眾生處理事情,眾生會奉獻糖果,每一個人有他自己的口味,都不一樣,不同的喜好。祂比較喜歡吃巧克力糖,還是糖做的巧克力,我也分不清,就很有祂自己的個性就對了。有一天就請我們幫祂一件事,說要用巧克力來交換,我說好啊!好啊!學生有所求,就應了。應完了,巧克力還沒吃到(師父笑),我做人很好,也沒跟祂計較,我們年紀大了,不能吃太甜的,留給祂自己用就好了。
我剛剛說我們做人好,不跟人家計較。所以我才講,不管那個皮裡面裝的是什麼,都要理,連沒有皮的,在天上的也要理,所以理不完。學分就是這樣,人的成長心量一定要拓寬,人不只是和人的世間,人和人的關係要修好,大家和光同塵要融洽,彼此讚嘆彼此,毋須彼此數落彼此。「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修道人要彼此讚嘆,人跟人的關係要融洽,人跟人關係融洽的基礎就是跟自己的關係要融洽。
所以,我們內在的衝突一定要從這裡做起,去化解。我們有對自己自身的衝突就是存在著妄想、分別、執著,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所以我們要從這三個煩惱去淡化。我們不敢說除掉,那個過程慢慢淡化掉,我們跟自己相處就融洽了。拓寬愛屋及烏,大家都融洽了;再拓寬你就會跟大自然環境處的好,如果處的好,就沒有那些川震了(指四川大地震),就沒有這些了。因為我們跟它們相處的好,這些物命,這些鬼神,飛天以下的這些眾生,我們禮敬,之後呢?這叫世間主,像地球有主,聯合國有主席,樹有樹神,山有山神,這叫世間主,在那邊做到最好的生命體,和他們和平共處。有本事和我們地球環境和平共處了,我們才能說和天地鬼神的關係,就科學家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體,最後和天地鬼神的關係融洽,能融洽這三個學分圓滿,你就是最幸福的人了。要融洽到什麼時候?最早做到的就是了,火侯而已。
所以和天地鬼神的融洽不是去求祂,我們一定要把我們自己圓滿,跟祂就好了。甚至如果祂們還不圓滿,你還要放下身段去服務祂們,聽好,是服務祂們,不是去討什麼功德、福德。我們去服務,假設我們方便講,十一度維次空間中的眾生有什麼需要,不了解的,小弟可以盡棉薄之力服務的,盡一點力分享,期望你們能更上一層樓。不過能力的基礎從哪裡來?何德何能我們可以幫人家更上一層樓?就是我們跟自己的學分要學好,所以古人才說「身治而後天下治」,我們自己治理好了,天下才能治理。天下不是國家而已,天下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就是你們說的「宇宙人生」那個宇宙,就是人生的生活環境叫做宇宙,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所以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修行就為這件事情,人的成長也不過為了這件事情,科學家極盡精力、金錢去探索,還是為了這件事情,思想家想破頭也是為了這件事情而已,可是不及三千年前 世尊早已說清,早就說清楚了;是我們還有自己的執著,我感覺怎麼樣……,感覺怎麼樣就不對了,你照做就對了。所以我們才說一即一切,如果要通,在我們的標準是要到某個階段才能叫通。
神通,神奇莫測,通達無礙。若有一絲毫的障礙就不叫通了,階段性眾生都有某一個層次的通,那個叫報通,報通是報得的。譬如說,假設我們死掉做鬼,我們就有五個報通了啊!因為鬼道的結果就是有五個報通,可是那個不是神通。一個層面,某一個層級標準,方便也可以叫通,可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的標準提昇,所以如果我們的標準提昇,那個就不叫通了,那個通的另外一邊,有可能某個標準也叫做障礙。
所以,通者一定要回歸自性,六種神通是本具之德性,何來一個想通?所以三明四智五眼六通,是本來面目。所以外無通,內起用而已,所以我們才講「自性通」嘛!自性嘛!你就會了。你也不用一個要通不通,本來就這樣。你說有沒有看到,有沒有聽到?可以沒看到,可以沒聽到,可是就可以知道,不然《心經》就被我們破壞、推翻了。《心經》到最後如不了解真實義,就變成「神經」(台語:比喻精神不正常)了,無色亦無味,最末後以「無所得故」,哪有一個有?「有」也是階段性,我們不能否定那個「有」,可是我們不能駐足在那個「有」,叫做即席即離,才能超越上去。有啊!我知道啊!我的因緣有啊!問題是我不要執著,我把它當做平常事就再上去了,再上去你可以沒有,但都知道。
所以,如果(執)有一物,一定不知一切物。如果無一物,一切物起用你自然自知。所以叫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用白話講,放空才放得進東西,如果裡面有一樣,我們就只能裝九十九樣。如果我們有九十九樣了呢?那就冤枉。如果都沒有東西,全部來都知道,都放下,沒東西,來都知道。如果不來呢?也可以知。所以隨心應量而已,起用不定,決定在誰?感應道交,也不是誰決定,這樣就自在了。
所以說要通,就你能說得出來的都會通,因為我們都沒有嘛!我們都沒通,所以都會通。
學員甲:剛剛鈞鈞在車上跟我說,為什麼大巨人都是在雲上面?
師父:因為那是童話啊!大巨人也有住在山洞的,妳就跟他說因為你看到的是那一個「魔豆童話」。所以妳要藉這個機會教育,教育什麼?不是否定那個,而是有諸多可能性,不要執著那個而已。有的巨人不是住在那裡,像綠巨人就住在美國電影的銀幕裡(師父笑),對不對!所以妳一定要把握一件事,一定要專,我現在也提醒妳,之前不管練太極也好,我只說一句話,其餘的我沒說,就養生就好,如果要論什麼道的,就放下,要不然就會模糊掉了,那就是自己定功的問題。
學員甲:練到最後變成要比賽。
師父:比賽也沒差啊!是養生比賽,問題是妳若要在太極論道,那妳就又倒了,通常武術……,這個武術也好,陰陽五術也好,大家都會導去道上的論辯,我比較不建議階段性你們去參與這個活動。上次遇到少陵,我不得已才告訴妳,不然我只講正面的,沒有說負面的,正面就是我跟妳講的養生,無可厚非,養生就好了,我沒說其他的,回歸到自己在持的那些,所以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版權所有 ©2016 ljzhw10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友匯網
聯繫
公告
微信掃碼
關注靈覺智慧網
關注
關於
法雨
課程
法寶
藝享
福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