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用戶中心:
結緣清單:
Notice

法雨

Dharma Collection

/
/
/
/
/
/
/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text)

Serendipity in Dharma Teachings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Audio )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Video)

Dharma Teachings by Master Hong Sheng

(Text Form)

Articles by Master Hong Sheng
Yuan-He-Miao-Yin
Diverse Videos
弘聖上師 開示講紀 20150521 慧濟寺觀音寶殿【Instruction by Master Hong Sheng at Huiji Temple in Guanyin Hall in China on May 21, 2015】
來源: | 作者:pmo6334f2 | 發布時間: 2015-05-21 | 926 次瀏覽 | 分享到:


手機端閱讀有困難的請選擇TXT在線閱讀模式,該模式下可以隨意變換字體大小

 



地點 : 慧濟寺-觀音寶殿

時間 : 2015521

 

--- 收錄於《圓通慈航》

 

「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當理論、方法、方向都正確,功夫念到家了,一生成就是絕對可行的!

剛剛在裡面講,所謂是「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為什麼呢? 它的總綱領、總原則無不出我們的什麼?心現識變。所以《壇經》上有一句話叫做「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什麼叫總淨心念?就是說我們要學習、要拿捏得宜有所方法、有所理論、有所方向;理論、方法、方向如果正確了,我們這一輩子要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生成就,是絕對可行的!如果這三個關鍵拿捏錯了,我們就是像現在一樣,還要再做人,在六道輪迴不已、在六道輪迴的苦世界裡面求出無期,這就是一種眾生的悲哀。

 

總淨心念,就總的來說,我們眾生都要保持清淨的心跟念頭。那麼「念」什麼呢? 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摩訶」者西來語,它叫做「大」的意思、圓滿的意思, 叫摩訶。「般若」就是智慧圓滿的意思。波羅蜜多!加上一個波羅蜜就是一般我們講, 比如說剛剛大門進來時看到了「同登彼岸」,有沒有?那個彼岸就叫做波羅蜜,中文好懂叫做「功夫到家了」。所以,我們心念般若波羅蜜這件事情,要練到功夫到家, 要啟發我們圓滿的智慧,如觀世音菩薩一樣。祂之所以成就,而成為我們這一個娑婆世界〈耳根圓通章〉圓通教主,不是沒有原因的,所謂圓者,圓滿;通者,通達之意。所以一旦能夠回歸我們的自性本然,這一個通達圓滿的樣子跟基底,本來就是眾生的本能。

 

那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遠離妄想執著, 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自然證得」。因此,「相信」這件事情就很重要了,在佛法裡面,第一個字就是講「信」:對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如釋迦牟尼佛所言,我們一切眾生本具圓滿的佛性。也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當然可以成佛!那為什麼現在不能成佛?因為我們迷失了,因為我們的心往外奔馳了。所以古人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個放心的意思就是把我們的心攝受回來安住住!我們的心是不是常常往外欲求東、欲求西?這一個路徑會長養貪瞋癡三毒:「貪」造成我們斷氣的時候往鬼道走;「瞋」造成我們斷氣往地獄道走;「癡」造成我們往畜生道。三毒是三途之因。

 

我們為人最基本的,要以十善做為基底,「身不造殺、盜、邪行;口不造兩舌、惡語、綺語、妄語;意不造貪、瞋、癡」。只要有這一個基底,要學佛就容易了。釋迦牟尼佛當年也教著我們,祂說,當然當年是在龍宮對著龍王講的:「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換言之,剛剛講的那十樣,遠離汙染,是所有成就佛法的地基,沒有地基蓋不了大樓。如果具備了那一個地基,加上四無量心的修持、四聖諦的修持,加上菩薩的修持−−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們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勉勵自己,往這一個生命體系去修正,有朝一日,我們當然就可以跟觀世音菩薩一樣。那麼,那時候就可以去當個觀世音菩薩的助手,而不是來這邊跟觀世音菩薩要東要西了,是不是?

 

「山中修禪念佛似有悟,滾滾紅塵又現形」那不叫真功夫;

面對境緣,修正態度才叫做真正的修行

那麼,觀世音菩薩也希望我們能夠在此娑婆世界,經歷一個練家子的生命歷練而成就無上道。畢竟,要在滾滾紅塵當中去歷事鍊心,能夠在染而不染,能夠大隱,它總是隱於市嘛!「山中修禪念佛似有悟,滾滾紅塵又現形」那不叫真功夫,而是要在我們的生活當下,去面對生命境緣。「境」是什麼?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面對這兩件事情去修正自己的態度,這樣才叫做真正的修行。那麼修行從字面意義又不難懂。總之,是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觀念思想行為,這麼一件事情,就叫做修行。可是我們芸芸眾生迷失太久了,不知道那個標準是什麼,所以才要學佛。學習祂,學習佛菩薩。剛剛講的第一個,要對自己有信心。接下來就是要對佛菩薩有信心。佛菩薩是來教育我們的,我們要相信祂。相信祂之後,我們就會照著去履踐落實、去瞭解深入。當我們人生有這一個標準,剩下的就是什麼?水到渠成而已。

 

那麼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在這一個世間非常的強大,今天亦躬逢文殊菩薩的聖誕,當年〈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也是文殊菩薩在《楞嚴二十五圓通》裡面,特地為娑婆世界揀選的一個圓通。所謂圓通,淺義來講叫做一種修行的方法門徑。那麼這一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藉著文殊菩薩的背書,來告訴著我們,它能夠成就一切萬法,深入我們的自性。意思就是說,我們常常眼見外的色相,耳聽外面的靡靡之音,然後就被迷惑走,這樣子我們的心就染汙了。所以,我們耳可不可以聽?可以聽!眼可不可以見?也可以見!可是要離心意識,離言說相、心緣相、名字相,離開這些分別、執著、妄想,你去聽,你就用交光大師所講的「根中性」,也就是用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的本能,那一個「自性」去應對。

 

能見的是那一個見性,而不是我們的眼角膜,所以才有所謂的人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乃至於佛眼。這是一個級數一個級數提升的。要怎麼辦到?就是「放下」兩個字。放下,一般我們又說:「談何容易?」那就從看破做起。什麼叫「看破」?看破不是對這個世界失望了叫看破,看破是看透、瞭解的意思。瞭解這整個宇宙人生的理路:體、相、用、因、緣、果、理、事,瞭解它的運作跟我為什麼來當人?我當人是需要什麼價值意義?為什麼我生活當中有這些林林總總的人事物,有的讓我歡喜、有的讓我悲傷?對不對!為什麼我處在這個娑婆世界、這個地球?這一件事情到底是什麼?就跟佛菩薩學,我們就能夠明白它,明白它了之後,我們就叫做看破了。所以因為你明白,你自自然然就做得到。

 

真正的法是「知難行易」的,不像我們世間法。我們常常說:「知道做不到」, 對不對?那麼這一個知道就不是真正的知道。我常用一個例子來做比喻,好比我們喝水,口渴了,你要喝水的動作是很簡單的,拿起來喝是很簡單的,這個叫做到。很簡單!可是當有人告訴你,這一杯水有毒,你不知道它沒有毒,當你有遲疑的時候,你要拿起來喝是很難的事情。所以其實「做」是很容易的。那麼我們畢生並沒有花時間在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致於我們現在對很多的常理,知道而做不到,這是很正常的。那麼,觀世音菩薩祂們早年成道,就不是用著我們世間人的態度。所謂是「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奮力一著在這一輩子就要去深入這些理。如果不理解,我們就不會懂得這些燒香拜佛的義理,這樣我們就會枉然走佛寺一遭,枉然散發我們這麼虔誠的恭敬之心了。

 

佛法所有的儀軌、供品這些形式,統統有它背後深度的表法意義。如果你學到了, 你每次拜,你就有辦法每次改變一分,成就好的命運往善念走。好比說,昨天我們在洛迦山,告訴著大家拿香的意義。昨天時間短,我少講了一部分,我現在幫你們補足。那一個香,還有一個叫做「信」,信心、信賴的意思。我們來拿香拜拜,不是求佛菩薩直接給我們幸福美滿,而是信賴佛菩薩的教誨,相信自己做得到。

 

接下來,那個香還有一個意思,叫「影響力」。它們在燃香,我們沒有點香就聞到了對不對?那我們就被香影響了。那香又好聞,不是臭,不燃臭。那麼這個代表著我們在上香供佛的時候,感恩佛菩薩久遠劫前,怕我們迷失、愚癡了,不懂得做人處世的道理,於是祂就設下了這個燒香的儀軌來提醒我們。提醒什麼?身為一個人,要在生活當中具備善良的影響力;也就是說,我們常常發脾氣,我們周邊的人就被我們影響成忐忑、憂慮、牽掛,這叫做負面的影響力。

 

所以香,它有一個「香」,就是我們內心的三炷香代表著戒定慧,戒定慧真香。我們要燃出內在的戒定慧來對待周邊的人事物,這樣的一個人如果常常落實,他的人和就具足,他的能量場也會變好。那反過來講,為什麼常常要燒香提醒自己?因為如果沒有提醒自己,我們隨時隨處都在燒我們內在的貪瞋癡,在影響周邊的人。這麼一來,我們的家庭就會不和、我們的公司就會不順、我們的這個社會就會不安定;當整個地球環境都不安定了,我們也倖免不了。所以學佛、修佛、拜佛,是真正可以讓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只因為我們現在不懂得,所以我們拜了那麼多年而得不到,不是我們沒有能力,是不明白。

 

那麼有時候供花供果。「花」在佛法代表著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是什麼?六度是原因。所以供花,就是當你看到花時要體會到原因很重要!凡事都不離因果關係。那麼供果,你就要想到,你要美好的結果,你就要有美好的原因。就好像果農種植物,它花開得很漂亮的時候,就可以預期要豐收了,他的結果會很好;但是如果他的果樹開花不良,他的果報、他的收成可能就會有點遜色。在佛堂供花要瞭解這個意思。感恩佛菩薩給我這個機會,供花供果來提醒我自己因果不空:種善因(),得善果(水果)。花就是六度萬行,六度裡面第一條乃至到第六條,都非常重要,可是後後深於前前,也就是前面如果沒有,後面絕對沒有。

 

第一個叫做布施、第二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那麼第一個布施具足了三個層面:財施、法施、無畏施。樂於奉獻就叫做布施。樂於奉獻於財方面、法方面、智慧聰明方面、跟我們身心健康方面,就能得到我們人間具備的圓滿。那麼這個「布施是因,福德是果」,是初級的。更上一級就是要把我們內在的煩惱憂慮牽掛布施掉,丟掉的意思,清理得乾乾淨淨的。當你具備這個條件,你才有辦法持戒。那麼「戒」,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這麼死死板板,障礙住我們的人生,戒是活活潑潑的,事實上,戒是佛本來的行儀、談吐、言行舉止,把它記錄下來形容出來,就叫做「戒」。

 

所以如果我們要成佛,我們就要依持祂的樣子,套用在自己身上改變自己,那麼我們就提升了。持戒之後,我們就有條件,心耐得住了,叫做忍辱,要不然我們的脾氣是控制不了的,因為我們沒有基礎。忍辱度有了,你久了,不間斷,下去叫精進,然後你就得禪定,得到禪定,你就有辦法開智慧。所以,一切八萬四千法,一切無量無邊的法,統統是禪定善巧方便的方法。那麼它不是目標、它不是目的,它是過程、手段。透過禪定我們就自然會開慧,這個慧開出來了,就是十方諸佛共同一法身的那個本來面目了,禪門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所以修行,要懂得方向,要拿捏住方向,不為了一己自私的滿足而有所貪求。當卸除自己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自自然然你美好的德行就慢慢彰顯、流露出來了。到那時候,大到所謂智慧圓滿的時候,福報也圓滿了,這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我們常常用泡茶來做比喻,我們所要求的,世間的這一些受用,不管是財啦、家庭和樂……等等這些,統統是如泡茶的茶渣一樣,是一種副產品,自自然然就會有。「但盡妄情莫更覓真」,只要把我們的妄念給卸除,我們本來就是真實模樣,我們本來就是圓滿無瑕的生命體,那一個圓滿無瑕的生命體顯於外,在言語上就叫做什麼?這個佛言,就叫做「教」,所謂的教下。那麼顯於外的行為,這個佛行就叫做「戒」,那麼隱藏在內在的佛心,就叫做「禪」。所以禪、淨、密一如。

 

我們要善於透過這些表法工具,乃至於來佛寺一趟,不要枉然。佛菩薩無言,所以能夠應對一切眾生所需之言。這些樑柱上面的偈、對聯,其實都隱含著教育的涵養,只要你們常常去看它反思:「我們有沒有像這樣的胸懷?」這樣的一個人要上修行軌道就不難了。這時候就叫什麼?處處是機。那麼如果你能夠處處時時,都去攝取生活當中的這些表法意義,你這個人不進步才怪!因此,要秉持著一個「時時是好時、處處是好處、人人是好人」的胸襟行於天下,那麼天下這一個地球,六道輪迴就只是你的過程而已,而不是讓你痛苦的深淵。若要離苦得樂,還得要放下自我不可(天語)。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所以如果來到佛寺,大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你去大雄寶殿就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不要只是跟祂求你的不勞而獲,不勞而獲不太合理,對不對?好逸惡勞也不太合理。所以當你看到祂的造像莊嚴,你就要學習:我平常待人處世的時候,風範有沒有很莊嚴?還是都很隨便?如果你看到佛菩薩的造像莊嚴,你學回去了,你天天都觀想佛菩薩,「我應該這麼莊嚴!」那你也在修行了,懂嗎?而不是三炷香要求祂給我東西叫修行。那就不是我們修,是佛菩薩在修,變成是我們要當佛菩薩,祂反而變我們的奴才,那就不對了!我們老是跟祂要東西,祂如果不給我們,我們就心生不滿,那不是祂變奴才了嗎?不合理!

 

所以我們來,是要用一種謙敬之心來好好接受佛菩薩給我們的教誨,當祂給我們的教誨我們都去落實了,我們自己就得到了。所以(天語)觀世音菩薩這時候就要跟諸位講:「與其臨淵羨魚,不如回家結網」。什麼意思?你與其在那個河流旁邊,羨慕別人都能捕到魚,還不如趕快回家自己編織網,自己去釣就有了。所以要自立自強。所以,佛是自性作得,不是他佛給予。佛佛道同,諸佛菩薩也教著我們說:「佛不度眾生,唯眾生自性自度」。是我們自己要去成佛。我們直接跟著老師、過來人,去學習祂曾經走到的步伐,我們跟著走,一定到位。